2021-01-04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pdf
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一、研究背景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 要决策部署,是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现实需要,是履行 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的基础支撑。2013年,党的十 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 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 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2019年党的 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明确,要求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是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前提和 基础,也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的支撑和保障。通过 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全面查清我国水流、森林、山岭、草原、 荒地、滩涂、海域、无居民海岛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 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公共管制状 况,划清“四条边界”,确保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顺 利实施。 1 二、关键技术 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管理的迫切需求,本项目 开展了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编码规则、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指标 和技术要求、自然资源地籍调查要素对象模型、自然资源地 籍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完成自然资源地 籍调查系列标准规范研制,研发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质检 软件和自然资源地籍调查信息系统,建立国家级自然资源地 籍调查数据库,形成了一套覆盖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全流程的 技术方案,构建了我国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技术体系,有效推 动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为 “两统一”职责行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三、主要成果与创新 1.提出了能够唯一标识且清晰表达自然资源登记主客 体特征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编码规则。 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中明确的“自 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以自然资源登记单元为基本单位”“自 然资源登记单元具有唯一编码,编码规则由国家统一制定” 等规定,充分吸收不动产单元设定与代码编制规则中分层编 码的经验,深入分析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形成的基本形态、权 属特征和管理要求,研究国内外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划定和 编码现状,遵循唯一性、简明性、稳定性等原则,规定了自 然资源登记单元采用“行政区划代码+自然资源特征码+登记 单元顺序号”的三层十五位编码方法,能够唯一标识且清晰 表达自然资源登记主客体特征,破解因代码语义不同导致的 数据交换共享难问题,推动以自然资源登记单元代码为纽带 和关键字段的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2.首次明确了统一的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指标和技术要 求。 系统总结分析全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经验,针 对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需求和自然资源地籍调查自身特 点,遵循内容完整、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的原则,按照充分 利用已有不动产登记和相关调查成果,同时兼顾与相关重大 改革协同推进的指导思想,融合应用全国国土调查、各类自 然资源专项调查、不动产登记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成果,以及 现代测量、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构建 3 了统一的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指标体系和调查技术要求,明确 了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界址、权属分区界线和自然资源类型界 线的采集与调查方法、精度指标,规范了调查内容、程序和 成果要求等。研究提出了利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信息,结合 矿区储量估算成果图、矿山开采现状图或勘探线剖面图等, 形成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空间范围获取和三维立体表达方 法,为土地与自然资源立体空间整体登记提供了支撑,解决 了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利用问题,有效支撑全国自然资源地 籍调查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3.创建了“五位一体”自然资源地籍调查要素对象模型。 借助统一建模语言方法深入分析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和登 记业务逻辑,以及国土、水利、林草、农业、海洋等自然资 源相关行业数据内容,通过“解构-重构”与关联融合,建 立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底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权利主体权属分区-自然资源状况分区-公共管制分区“五位一体”的 自然资源地籍调查要素对象模型和统一的核心数据编码体 系,规定了31个图层及其空间关系与逻辑关系,定义了18大 类136项属性值代码,整理融合5大类14项自然资源地籍调查 相关的基础专项要素,解决了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库成果 规范性问题,填补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标准化空白。 4.形成了全流程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了“成果汇交-内业审查-外业核实”的数据质量控 制体系。研制了统一的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成果汇交要求,形 成了内业数据质量检查细则和外业核查技术要求,明确了数 4 据对象的检查内容和检查方式。采用数据质量模型、数据质 量控制、空间数据分析、错误类型分类等技术,构建了数据 库质量评价模型,梳理了5大类124项核查细则,建立了三级 数据质量分级系统。通过研发了全国统一的自然资源地籍调 查数据自动化质检软件,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质量提供 了保障,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5.建立了国家级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库,实现了全国 范围内多维度各类型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的统一管理。 按照统一编码方案、统一技术流程、统一数据库标准、 统一质检要求的思路,构建国家级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 库,完成10个国家公园、长江干流、太湖湿地等重点区域的 数据库建设。基于统一管理要求和应用服务方式,研发了自 然资源地籍调查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国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 据的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和应用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生态保 护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 5 四、应用与效益 1.项目研制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代码编制规则》《自 然资源地籍调查技术要求》随《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南 (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9号)一同印发。 2.项目形成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软件等成果已在海南热带 雨林等10个国家公园、长江干流、珠江流域西江干流、淮河 干流、海河域漳卫南运河、太湖湿地、内蒙古和大兴安岭16 个国有重点林区等重点区域,江西碧湖潭和安源国家公园、 内蒙古“一湖两海”、西藏米堆冰川和新疆库木塔格沙漠等 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以及全国各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中全面 应用,切实保障了全国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和确权登记工作的 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3.项目研发的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质检软件和自然资 源地籍调查信息系统已陆续下发全国,大大减轻了地方工作 量,保证了全国范围内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成果质量,仅 此一项就节约财政经费约7亿元。 4.项目建立的国家级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库,初步形 成了自然资源地籍“一张图”,摸清了自然资源产权家底, 为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数据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分析决策,以及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项目成果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