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祖国需要 我为三农护航献年华.pdf
依祖国需要 我为三农护航献年华 陈安国(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 我 1954-1958 年就读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第一学年评为“优秀生” ,1955 年底加 入中国共产党,誓愿献身祖国。毕业报工作志愿就填: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成 了一生的承诺。 1958 年 9 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师从马世骏院士,主攻害虫生态及防治, 从此走上为“三农”服务之路。农村遭遇虫鼠灾害,我们就冲锋上阵,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 活保驾护航。 首个任务是到湖北沙市,研究危害荆江大堤的土栖白蚁地下巢穴结构和位置,以求消除 “千里金堤毁于一穴”隐患。为掌握其巢穴发育特性,在堤坡搭帐蓬露宿,黄昏暴雨中观察 其婚飞与入土建窩行为,白天则趴在堤坡草丛中搜寻并标记白蚁地面取食痕迹(泥线) ,每 天逐平方米查看几公里,或跟隨民工挖蚁巢测量记录其结构。如此经 1960-1961 两年野外调 查,得蔡邦华教授指导,完成了《黑翅土白蚁的蚁巢结构及其发展》 《长江大堤上黑翅土白 蚁的地面活动与其巢位的关系》2 篇研究报告,提出标记 3 期蚁路圈定巢位的方法,1965 年发表于《昆虫学报》第 14 卷,是我的起步作。 接着,马院士率领主攻粘虫发生规律。粘虫是当年在我国南北方广泛危害水旱作物的重 大害虫。为调查其迁飞轨迹,我们踏查了华北华东各省,又在室内作温湿度对粘虫发育和生 殖作用实验,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可惜因“文革”耽误,未能完整总结。 1966 年为响应“三线建设” ,昆虫生态室(此时已属动物研究所)奉命同动物生态室迁 青海西宁,计划与本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合并建“高原生态研究所”。当时人们多不愿离北京, 我秉持“祖国需要就是历史使命”的信念,爽快代替原定领队,带头率先遣队赴青。不料“文 革”骤起,停止搬迁,基本队伍留京,我在青海难以继续做昆虫生态研究。1967 年新疆北 部农区小家鼠暴发成灾,农田农舍被洗刼,雏鸡幼童亦遭伤害,粮食损失达 1.5 亿千克,灾 情上报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电话指示中科院调研。高原所主动请缨,组队赴疆。我本 主修“昆虫专门化”,对鼠类几乎不懂,只好边学边干参加鼠情调查和灭鼠。1970 年被任命 为该项目组长,依自治区“鼠情预测预报”要求,冲破“搞种群生态学研究是修正主义路线” 谬论,在夏武平教授指导下,展开小家鼠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预测方法研究。 当时工作条件极简陋,鼠情调查只靠铁夹和解剖剪,每年开春至入冬要进行 5 个月份 5 种生境定点调查,每期共须摆放 5~7 千个鼠夹,剖检捕获的所有鼠体;各年春秋还要对天山 沿线乌苏至木垒 10 县 2 市作跑面调查。跨度 700 公里跑面由自治区派汽车,定点调查只得 徒步或骑自行车,日行几十里。此外还要做扩展考察,夏冒 40℃酷暑、冬踏齐膝深积雪, 走戈壁,踩草地,进沙漠,摸查鼠踪。生活则是连年住农机库,吃玉米粉发糕。每期鼠密度 监测要连续数日,各自背 100 个铁夹,到作物地、荒野和农舍摆置,黄昏放、黎明收,天天 得弯腰下蹲几百次;鼠盛时日获上百只,鼠尸夏臭冬冻,逐只称重解剖实不轻松。当地民众 每每见我们蹲在田边解剖老鼠,怜悯叹息说: “你们都是好人哪,怎么干这种脏活?”我们 就这样坚持十余年,解剖了上万只鼠,积累了几万个数据。经步步深入,揭示了北疆小家鼠 栖息地选择与季节性迁移规律、繁殖特性和“种群密度-生殖力负反馈”机制,解开了铺天 盖地小家鼠从哪里来(种群暴发)及其突然消失(种群崩溃)之谜。其时高原所尚无电脑, 惟有 1 台齿轮机械“手摇计算机”,我就用它做繁复的数理统计分析,析出调节种群消长的 主要内外因子,形成种群数量预测模型和测报技术方案,能提前预测小家鼠翌年发生等级。 1978 年该成果获青海省科学技术大会奖,然后再总结成专著《小家鼠生态特性与预测》 , 1993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马世骏院士给此书题词,精辟肯定了该研究的意义,并说: “在 新疆连续十多年对小家鼠的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是在‘文革’的动盪期间排除干 扰,为科学而坚持下来的毅力值得称赞与学习”。现在回顾,正是当年勇于依“祖国需要” 改行,跨领域由昆虫学转到脊椎动物学,承担治鼠任务,藉“周总理指示”作令牌,我得以 在十年动乱期间没有停止科研,将青春献给边疆,很可欣慰。 西北高原生物所:北疆小家鼠生态学 研究专著,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 马世骏院士给该著作写的书名和题词 1978 年中科院组建南、中、北 3 个“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我蒙马老师推荐,于次年奉 调到长沙所(今名亚热带农业生态所) 。起初我已回归农业害虫研究,1982 年长江南北广泛 暴发褐家鼠灾害,农田农舍家畜家禽皆遭殃,更从农村扩展侵入城市,以致白昼见鼠满街跑, 各地灭鼠呼声高涨,应湖南省科委要求,我重新承担农业鼠害防治技术研究。先仅带 1 本科 生做,后因中科院和国家专题陆续下达,扩展成近 10 人团队。从组织农村大面积灭鼠入手, 逐步查明南方害鼠种类和生物学特性,针对家鼠同时危害农舍农田,创立“复方灭鼠剂”+ “全栖息地毒鼠法”成套防治技术,经桃源、长沙试点,再到省内多个县,同当地政府结合, 组织县、乡级规模灭鼠;然后到桂、皖、川、鄂、赣、沪等地作技术示范推广,都取得高效、 安全、经济、持久的防治效果。1992-1993 年更与中科院昆明分院合作,瞄准当地猖獗的另 一种家鼠─黄胸鼠,做乡级试点后,组织云南思茅地区 7 县城乡同步灭鼠,各民族干群合力 围歼,得当地盛赞“效果空前” ,授云南省科技进步叁等奖。 在化学灭鼠成功基础上,90 年代我们就进而开展农业害鼠综合治理技术攻关和论著写 作,使科研更上一层楼。1982-1997 之 16 年间,我组经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 16 个,共获 中科院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叁等奖 5 个、贰等奖 3 个,参与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 1 个。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1997 年退休后,受返聘指 导博士研究生至 1999 年底;本世纪头十年,主要从 事与国内同行合作主编《啮齿动物学》,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于 2008 年、2012 年连出二版,我主担第二 版修订。此后着力科普文章写作,在中科院网络化科 学传播平台“科学新语林”开个人专栏《鼠族奥秘》 至 2017 年底。为写新疆鼠害,联络博州农技推广中心 的鼠防专干,得知她积累了十几年害鼠调查数据却压 在抽屉里,我连续数年通过互联网教其做科学总结, 她现已发表多篇学报级论文,增强了坚持灭鼠技术岗 与国内专合家著《啮齿动物学》 (郑智民,姜 位的信心。 志宽,陈安国主编)2008 年 2012 年2个版本 今髮已白,心尚热。2019 年,得悉两大家栖鼠正 在新疆暴发,就邀博州那位专干合写《警讯》 ,于 3 月发表在科学新语林;接着又在“科学 大院”发文阐述新物种入侵的危险性,引起农业部重视,立即给新疆加拨 900 万元鼠害防治 经费。该年 5 月上旬患坐骨神经痛住院治疗,接到“科学大院”约稿,要求对蒙古国突发鼠 疫的新闻写篇科普文章,我就立刻出院赶写。经编辑部帮助,用《因为人类的猎杀 这种曾 席卷全球的瘟疫如今再入人间》标题,于 5 月 27 日由中科院“科学大院”和中国科协“科 普中国”共同推出,并在“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一起发布,头 2 天读者浏览数就逾百万。 此文起到预警作用,同年 11 月北京流入 2 位内蒙古染鼠疫病人,科学大院又紧急将该文摘 编重发,再引社会关注。这是我毕生写的文章读者数最多的一篇。 我在党 65 年,深受党教育,牢记党“为 人民服务”宗旨,以“祖国需要”为己任,先 后在 3 个所主持完成该所分担的中科院、省和 国家的重大、重点、攻关、科学基金及国际合 作课题 12 项,参与 8 项(含退休后 5 项),执 笔及与人合作正式出版学术论文 70 篇、中文 专著 4 本,自写科普作品 80 篇(件) 。任科研 组长历 36 年,始终以身作则,科研组 9 次评 为“先进集体” ,本人 10 余次评为先进工作者 长沙所野生动物生态组骨干成员 1988 年获奖时 /优秀教师。1987 年湖南省委省府授“省优秀 与所长(右 3)合影 科技工作者”奖章,1992 年 10 月起享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因青壮年时多在田野奔波,查虫情鼠情踏山川荒原,足迹遍及 25 省区, 如今苦尽甘来,无“三高”疾患,85 岁身心健康,仍能为科普出些力。可以说,我忠实地 践行了对党的承诺,在服务三农建设的科技岗位上奉献了年华,也赢得了快乐! (2020 年 12 月 25 日,入党 65 周年之际) 【作者简介:陈安国,男,中共党员,1936 年 8 月生于浙江省临海县;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动 物所、西北高原生物所和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的科研一线工作;退休前,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