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8.pdf

I have no tears to cry.559 页 4.301 MB 访问 14222.97下载文档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8.pdf《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8.pdf《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8.pdf《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8.pdf《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8.pdf《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8.pdf
当前文档共559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8.pdf

目 录 《资本论》研究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 ………………… 王庆丰 李爱龙 (3) 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 …………………………………… 张 梧 (19) ———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权力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 ………………………… 翁寒冰 (35) 如何理解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高 超 (47) 《资本论》对现代性危机之迷的揭示及其实践哲学内涵 … 鲁绍臣 (62) 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困境 ……………………………… 吴冠军 (71) 马克思主义研究 人的生活:解开《神圣家族》之谜的一把钥匙 …………… 任帅军 (85) “扬弃着的历史观”………………………………………… 訾 阳 (99) ———论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 文学平 (113)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 刘 科 (132) ———一种对阿玛蒂亚·森的批评 袪魅与超越 ……………………………………… 郭 丁 管晓刚 (151) ———艾伦·伍德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研究 世界统治阶级概念初探 ………………………………… 程恩慧 (168) ———兼论雅克·比岱与杜梅尼尔、莱维阶级观点异同 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倡导重构一种整合型的“国家理论” …………………… 洪燕妮 (183) ———巴罗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念的谱系学考察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邓习议 (198) 批判理论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 [德]莱纳·弗斯特 杨丽译 (219) ———再分配、承认和辩护 重读霍耐特:历史进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 ……………… 胡云峰 (238) 论当代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宗教元素 ………………… 彭玉峰 (253) ———哈贝马斯与福山关注宗教问题的逻辑及启示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 刘利霞 (269) ———从阿多诺到维尔默 关于《否定辩证法》几点误解的讨论 …………………… 吴 鑫 (287) 社会结构与具身生命 …………………………………… 孙秀丽 (303) ———论艾利斯·扬的女性主义批判 坎普里迪斯与批判理论范式转换 ……………………… 余永林 (319) “无关系的关系” ………………………………………… 闫高洁 (332) ———拉埃尔·耶吉的异化理论述评 《异化:论一个社会哲学疑难的现实性》前言 ……………………………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闫高洁译 (348)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 由 阳 田冠浩 (352)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 郭 广 (370) 阿尔都塞思想的辩证性及其理论“陷阱” ……………… 崔继新 (396) 生命政治学与其他问题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 王 丹 (409)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 李嘉弘 (428) 2 目 录 内格里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生命政治重写 ………………………………………………… 马 丽 李春建 (457)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 叶建辉 (470)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 吴 鹏 (504) ———黑格尔市民社会批判的伦理使命 访谈:黑格尔哲学的当代意义 ………………………………… [德]克劳斯·菲韦格 郭冠宇 (520)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 (531) 3 《资本论》研究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  王庆丰 李爱龙 从福柯一直延续到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学,其理论实质是在生命权 力的视域下对现代资本主义治理术的重新考察。在福柯看来,资本主 义治理术主要体现为空间意义上微观权力的布展,通过将个人全方位 地暴露在公共视线之中而实现对个体行为的规训,其典型场所是监狱。 而在阿甘本看来,资本主义治理术主要表现为权利意义上例外状态的 决断,通过悬置法律所规定的普遍性权利,将某些特定人群剥夺为“赤 裸生命”,其典型场所是集中营。生命政治以保护生命的名义将生命 置于隐性暴力之下。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治理的进步 性在于,隐匿在“正常”社会结构中的“客观的、系统的、匿名的暴力”逐 渐替代主观的和显性的暴力。无论是福柯所研究的“监狱”,还是阿甘 本所考察的“集中营”,都是资本主义“生命政治”所发生的非典型性场 域。资本主义生命政治发生的典型性空间是“工厂”,而这一资本主义 典型性生命权力装置却是被马克思揭示并加以详细分析的。正是在这 一意义上,马克思虽然从未对资本主义社会治理展开过专门研究,但其 政治经济学批判实际上已经率先抵达到了福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  本文系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文 明 形 态 变 革 的 哲 学 理 念 创 新” (18ZDA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隐性暴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所开辟的生命政治视角去考察资本主 义的生命政治管控,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厂中来开显生命政治的新视 野。马克思指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 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都是替 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役畜。他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 富的机器,身体垮了,心智也变得如野兽一般。现代工业的全部历史还 表明,如果不对资本加以限制,它就会不顾一切和毫不留情地把整个工 人阶级投入这种极端退化的境地。”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对工 人的时间管控成为资本主义治理术的重要手段。资本家通过管控工人 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把工人规训成为一架为资本家 “生产财富的 机器”。工人本应是具有阶级意识的革命主体,但在资本主义生命政 治的管控尤其是时间管控下,被形塑成为服从资本逻辑宰治的 “驯顺 主体”。“时间管控”成为资本主义实施隐性暴力的重要手段。它维系 着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既彰显了资产阶级社会治理 的进步性,又钳制了工人阶级全面发展的自主性,其生命政治后果在 于,革命主体性被钝化为驯顺主体性,资本实现了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合 法操控。 ① 一、劳动时间的物化:一种经济关系的无声强制 马克思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 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时间总是 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相关联,是感性活动得以展开的生存论境域。 因此,“时间”总是具体地表现为劳动时间,而不是抽象地处于人类生 ② ① ②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0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532 页。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 活之外的纯粹时间。只有在劳动时间的意义上,我们才能够真实地领 会时间对于人的本真性意义。 马克思区分了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与劳动二重 性相应,劳动时间也被区分为双重存在样态:作为主体的劳动时间和作 为客体的劳动时间。“作为主体的劳动时间同决定交换价值的一般劳 动时间不相符合,正像特殊的商品和产品同作为客体的劳动时间不相 符合一样。” 作为主体的劳动时间从质的意义上彰显着劳动主体所具 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造形的 “活火”,表征着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 方式。“在这个主体上,劳动是作为能力,作为可能性而存在。” 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主体的劳动时间亦可被称为活劳动时间。作为客 体的劳动时间则在量的意义上是衡量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并决定交换价 值的外在标尺,表征着人类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它在一个一般 产品、一般等价物、一定量的对象化劳动时间中表现出来” 。因此,作 为客体的劳动时间也就是一般劳动时间。很显然,劳动时间的双重存 在样态,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从时间维度上对劳动 二重性的进一步规定。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总是表现为这样一种质与 量、劳动生产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只不过在不同的生产资料 所有制下,这种统一性关系的具体表现及其与人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 变的。 在前资本主义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直 接同一的,“大地”是劳动者的天然实验场。在这样的所有制条件下, 个人并不仅仅把自己当作劳动者,而是把自己当作所有者和进行劳动 的共同体的成员。因此,个人从事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 即使是偶然出现的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只是为了维持个人以及共同体 的生存。由此可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服从于直接的使用价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30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24 页。 ① 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值,而使用价值的生产服务于共同体的政治生活。这就意味着,作为主 体的劳动时间与作为客体的劳动时间是直接统一的,进一步来看,劳动 时间与自由时间也是直接统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制度 作为间接的强制性劳动制度,打破了古代社会中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的直接统一性,迫使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相分离。在前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及其所依附的所有制形式上。资本主义的雇佣劳 动制度要想成为可能,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 让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有通过资本的购买和使用,劳动力才能与生产 资料再度结合起来。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不能与其物质载体相分离,资 本家对劳动力商品的消费必须以对工人的人身支配为前提。因此,工 人所出售的实际上是一种与自然生命直接相关的特殊财产权,是在一 段时间内使用其劳动能力的权力,亦即资本对劳动力的支配权。作为 客体的劳动时间成为一种实体性的物质力量,获得了对作为主体的劳 动时间进行统治与支配的权力。由此,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自由时间,它 体现的不再是“人的积极存在”,而是来自资本的奴役和支配,人只有 在劳动过程之外才有自由个性可言。在这个意义上,雇佣劳动的本质, 就是劳动时间的物化,就是过去的(客体的)劳动时间对现在和未来的 (主体的)劳动时间的统治和支配,是量化的“死劳动”对主体的“活劳 动”的吸纳。 雇佣劳动制度从根本上确立了量化时间的统治地位,瓦解了传统 社会模糊的、混沌的时间观。“在现代人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则是量的 观点。” 传统社会直接的人身依附性关系被现代社会间接的人的依附 性关系所取代。本应作为主体时间之对象化和确证的量化时间,不再 是人类的“生命的尺度”和“发展的空间”,日益变成主体时间的异化形 式和对立面。“将时间切割成过去、现在和将来必然地为我们的生活 工作方式提供一个背景。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大部分活动是用钟表准 ① ①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10 页。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 确的计时来调整的。” 量化时间的精确性和可计算性对生命自身运动 的自然节奏展开了新一轮的重构。一切模糊不清的、不可计量的生命 存在都被当作异质性的因素而被塑形、规训与控制,一切社会交往都被 浸入到斤斤计较的时间盘算之中。时间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经济成本, 资本主义也必然会以收益为尺度对时间进行精确的计算和管控。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实质上就是对剩余 劳动时间的追求,而剩余劳动时间只能来自劳动者的活劳动时间。这 样的话,资本积累的实质也就是量化时间的积累。如何将工人的活劳 动时间最大限度地转变为量化时间,成为资本增殖的关键。在这个意 义上,“工作日”这一概念便成为分析劳动时间物化的一个理论抓手。 马克思将“工作日”看作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是工 人生产他的劳动力补偿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的总和。必 要劳动时间构成的是对象化工作日,工资就是这种必要劳动时间的化 身;剩余劳动时间是资本未付酬而获得的工人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 这种额外劳动时间的对象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就是最大限度地支配 和占有工人的劳动时间,尤其是剩余劳动时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对象化工作日支配更多的活工作日,这是一切价值创造和资本创造 的精髓” 。为了能够支配更多的活工作日,资本盲目延长劳动时间, 不惜突破工作日的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在法定工作日长度的条件 下,资本则致力于变革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力,以达到减少必要工 作时间的目的。在严密的 “工艺学”管理下,劳动时间被高度量化,从 而达到精确管控的目标。“时间”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重要的角 力场。 在这个意义上,时间管控不仅是一种协调人们生产活动的工具,而 ① ② [英]保罗·戴维斯:《关于时间———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崔存明译,吉林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中文版“前言”第 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03 页。 ① 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且具有一种支配和管控生产活动的隐性暴力特征。在机器大生产条件 下,原本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劳动时间更是直接被量化和 物化为丧失了主体能动性的彻底的死劳动时间。在马克思看来,自动 机器体系是适合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工具,它使工人劳动 “去技能化”, 从根本上瓦解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使最大限度地物化工人的 活劳动时间成为可能。“机器则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 就是能工巧匠,它通过在自身中发生作用的力学规律而具有自己的灵 魂。” 作为“死劳动”的机器体系以其包含的一般智能代替了工人的 主体地位,工人只能作为机器体系的 “人手”而成为生产过程的旁观 者。机器的生产节奏规划和控制了工人的生活节奏,使之陷入一种永 不停息但又毫无自主性的运动之中。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已经不 再表现为工人作为劳动主体的生产,而是一种资本宰制下的机器作为 劳动主体的机械化生产。因此,工人的所有劳动时间也不再是一种活 劳动时间,而是直接被物化为一种死劳动时间。 在技术的不断催逼下,量化时间逐渐异化为脱离人类社会的具有 自主性的客体结构。这一结构不再受制于人的目的性诉求,不再表征 任何意义的确定性,而仅仅表现为自我永不停息的运转。在这种量化 时间的客体结构中,作为原子化的差异性个体,大众及其集合实际上是 技术集聚的产物,他们既不是社会,也不是人民,而是丧失了主体性和 创构性的“赤裸生命”。正如鲍德里亚所言,“大众是纯粹的客体,已经 从主体的地平线上消失,已经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 。在技术革命 突飞猛进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体系向智能化的飞跃重新使工 人劳动“再技能化”。但这并没有恢复工人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相 反,它将处于工厂之外的非劳动时间也变成了资本吸纳的对象。因此, 劳动时间的物化直接体现为一种经济关系的无声强制,维系和巩固着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1 页。 《致命的策略》,刘翔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② [法]让·鲍德里亚: 133 页。 ① 8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它构成了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直接形式和 逻辑起点。 二、自由时间的侵占:钳制工人的生命基质 从商品交换的规律来看,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双方都有平等的权利 要求从这一交换行为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益。就卖者而言,雇佣工人 要求正常的工作日和劳动强度,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这是预先潜伏 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目标;就买者而言,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本 能地倾向于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增加劳动强度,劫掠工人的劳动力, 以来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一种存在本能。“于是这里 出现了二律背反,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而这两种权利都同样是商品交换 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所以在资本 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 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 争。” “力量”成为维持和固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指标:一方 面,资本的支配权使得雇佣工人成为依附于资本家的活劳动工具;另一 方面,雇佣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与资本家相对抗的物质手段。这 就意味着,在力量对比中,雇佣工人在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始终处于劣势 地位。由此所导致的是,劳动过程异化为价值增殖过程,自由时间与劳 动时间相分离,并成为后者的延伸与变形。在自由时间被肆意侵占的 条件下,工人很难实现自身发展的社会需要这一价值目标。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斗争最为直接的体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 斗争”。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工人阶级经常处于失败和妥协的境地。 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日时间。 延长工作日直接侵占了工人的自由时间。工作日具有双重界限:其一 ①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71—272 页。 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是劳动力身体的界限,即工人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恢复体力和智力的消 耗;其二是道德的界限,即工人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满足精神需要和社 会需要,这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决定的。只有在这双重界限 以内,工人的生命力才不会被过度消耗,其精神面貌才能达到一般的人 类水平。但是,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是工人将生产资料当作自己有目 的的生产活动的手段,而是生产资料将工人当作自己生活过程的酵母 来吮吸。“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 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这种对工 人活劳动的无限制的吮吸欲望促使资本家“像狼一般地”延长工作日, 突破工作日的身体的和道德的界限。由此,工人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 发展和活动的条件就被剥夺了,其生命基质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 重摧残而处于萎缩状态:一方面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过早死亡;另一 方面工人变得庸俗粗鄙、麻木不仁。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是依靠缩短工 人的寿命而在一定期限内延长生产时间的。 无限制地延长工人的工作日,必然会造成工人劳动的过度使用,从 而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持续生产。另外,工人阶级也逐渐意识到:限 制工作日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进一步谋求工人解放的尝试 都将遭到失败。为此,工人阶级围绕“八小时工作日”开始展开了激烈 的斗争。鉴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资本主义开始转变了策略:由延长工作 日转为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颁布专门的法 律来限制工作日长度。工厂法作为一种劳动保护政策,将资本对自由时 间的侵占规定在身体和精神可以承受的合理界限以内,使剩余价值的生 产具有秩序性和可持续性。“从法律上限制工作日的朴素的大宪章,代 替了‘不可剥夺的人权’这种冠冕堂皇的条目,这个大宪章‘终于明确地 规定了,工人出卖的时间何时结束,属于工人自己的时间何时开始’” 。 ① ② ① ②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69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49 页。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 表面上看来,工人针对资本家的工作日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工人的 自由时间获得了法律上的保障。马克思站在现代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一针见血地指出,工厂法无疑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奴隶制,它最直接 地暴露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虚伪性。尤尔将工厂法等同于 “奴隶 制”,进而将限制工作日看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耻辱。以法律的形式 来限制工作日的延长,看似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实则意味着资本家对工 人自由时间的管控更加隐秘了。 资本家在把工作日限制为八小时的前提下,开始缩短工人的必要 劳动时间,这样就会降低工人的劳动力成本,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其 主要方式就是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直接侵占了工人的自 由时间,而增加劳动强度则间接侵占了工人的自由时间。在相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模式中,工人的自由时间虽然免于资本家的任意剥夺,但自 由时间的运用却已经被资本所规划。机器体系的应用和管理方式的创 新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但它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强度为前提 的。“劳动强度的提高,可能使一个人在一小时内耗费他从前在两小 时内耗费的生命力。” 因此,更多的自由时间将被工人用于生命力的 恢复,留给自由个性发展的时间几乎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机器体系 的应用打破了工种和熟练度的区分,使得妇女和儿童与成年男性工人 一道都成为资本所盘剥的对象。“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竟 变为把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转化为受资本支配的增殖资本价 值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非物质劳动大有取代物质劳动而占据主 导地位的趋势。以智识、图像、共同性、奇异性等为代表的非物质劳动 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在所谓自由时间以及非工作场所中完成的, 其本质在于自由时间的结晶。就其存在基础而言,非物质劳动本能地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0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69 页。 1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依赖于甚至决定于工人的智力等主体性因素。这就使它能够打破机器 体系中工人同质化的历史趋势,再度将工人区分为不同种类和不同等 级,如艺术家与程序员、熟练的与不熟练的等。但这果真意味着工人对 其自由时间的运用已经打破了资本对劳动时间的宰制而在逻辑上跃迁 到自由自觉的水平吗?事实恰恰相反。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变 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 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能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 。因 此,无论是物质劳动,还是非物质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它们 都是具体劳动的表现形式,都是可以在商品市场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 品,从根本上受到抽象劳动之同一性原则的支配。虽然非物质劳动成 果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但其非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有力地巩固了抽象 劳动之同一性原则的统治性地位,只不过其规训对象的表现形式发生 了变化而已。非物质劳动使得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具有内在同一性, 二者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难辨。非物质劳动成果虽然是自由时间的结 晶,但其本质上是资本对自由时间的侵占。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劳动过程需要劳动者调动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劳动者智力、想象力和主动精神的积极发挥。而 在资本主义时代,这些旧有的劳动习惯被打破了,工人的主体性被自动 化的机器体系一劳永逸地替代了,工人仅仅作为工作有机体的一个肢 体被固定于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在机器大生产中,其实践能力的创 造性活动退化成重复性的机械劳动。虽然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工厂体 系使得工人的创造性的活劳动蜕化为机械性的死劳动,但是只要有自 由时间的存在,工人依旧有激发自己生命潜能的可能性。然而,资本主 义对自由时间的侵占,大大降低了这种可能性,这也意味着资本主义钳 制住了工人的生命基质。非物质劳动看似体现了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 造性。劳动者虽然不受工厂体系的束缚,但这种所谓的自主性和创造 ① ①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0 页。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 性依然为资本所宰制,非物质劳动所创造的产品依然要以资本的增殖 为目标。其所谓的自由时间实际上都变成了劳动时间,由一种被动的 劳动时间的延长变成了一种主动延长,由一种被动的劳动强度的增加 变成了一种主动增加。对于作为“诸众”的单个工人,资本可以轻而易 举地侵占其自由时间,好像是延长工作日这一直接形式在当代的复现, 只不过其形式更加体面,强度更加剧烈。 三、自由时间的填充:消解工人的斗争意志 自由时间的侵占致使工人无暇也无力去满足发展自身的社会需 要,这样就钳制了工人的生命基质。但无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增加劳 动强度,资本对自由时间的侵占总是有一定限度的。换句话说,工人总 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的。在自由时间内,工人依然拥有激发自 己生命潜能的可能性,但资本主义通过对自由时间的填充进一步堵塞了 这一通道,使工人彻底地沦落为符合资本主义的“驯顺主体”。现代社会 日益被构建成为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形成不仅解决了资本主 义生产过剩的危机,实现了资本的增殖,而且把“消费活动”填充到工人 的自由时间中。资本对自由时间的填充,在马克思的时代初露端倪,在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行其道,成为当下最为有效的时间管控模式。在 人本主义玫瑰色的包装下,自由时间的填充将工人囚禁在景观膜拜和 符号编码的幻象之中,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对工人主体性的重新塑造。 资本对工人自由时间进行填充的人性前提就在于需要的生产。只 有打破中世纪禁欲主义传统,重新挖掘身体所负载的消费意义,将工人 的肉体全方位地开发为需要的主体,资本才能够获得其增殖能力得以 对象化的载体,实现一种“热病似的生产”和强制性的进步。马克思将 “需要”区分为“自然的需要”和“历史地形成的需要” 。所谓“自然的 ①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6 页。 1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需要”就是维持生命机体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是每一个生命体无法 逾越的本能性需要。而 “历史地形成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对舒适、便 利、简约等人性化体验的追求,其实质是欲望的膨胀与扩张,它已经超 越了动物性的本能水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所谓必不可少的 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 资本 的增殖本性需要欲望的膨胀和扩张。“一方面,人的欲望的扩张不断 地推动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资本的积累又使人的欲望空间不断扩 张。” 工人在逃脱工作时间的本质主义肆虐之后,在属于自己的自由 时间之中,反而陷入了花样迭出的历史性需要的重重包围之中。“物 指令”和“物体系”使得整个现代人迷失在拜物教的逻辑架构里。 如果说,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些历史形成的需要还带有浓厚的自然 主义色彩,其实现仍然依托于实物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在资本增殖 逻辑逐渐突破其合理性界限而走向财富增殖幻象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中,这些历史形成的需要自身也越来越 “脱嵌”于实物商品的使用价 值,虚化为无孔不入的幽灵般存在。换句话说,在需要的意义上,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社会,而且是一个 仿真的景观社会和虚拟的符号社会。这些景观和符号具有即时性、交 互性、大众化等特点,因此,它们能够随时随地、零敲碎打地被资本填充 进工人的自由时间之中。在这一趋势之下,工人的自由时间面临着被 全面架空的危险。 在仿真的景观社会之中,工人消费的是被大众媒介所建构出的景 象价值,消费过程是被景象制造的伪需要的满足。在居伊·德波看来, “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 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 一种表现”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不仅仅是商品的巨大堆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9 页。 《实践与自由》,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44 页。 ② 俞吾金: 《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 页。 ③ [法]居伊·德波: ① 14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 积,还是景观的巨大堆积,而后者具有一种“脱嵌”于前者的本能倾向。 资本正是通过控制大众媒介,进而控制商品形象的生成与转换,从而达 到控制消费过程以及操纵社会生活的目的。对现代人来说,商品的使 用价值已不再重要,而被媒介所展示的景观则引导着社会风尚,表征着 个性自我。由此,工人的自由时间被大众媒介所左右,被仿真景观所填 充,继而被“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权力”所俘获,再也无暇去参与政治 生活,逐渐丧失表达主体诉求的意愿以及对本真生活的渴求。即使对 这种景观拜物教的反抗,针对的也只是仿真性的景观,尚未直击到景观 产生的物质根源和形成机制。因此,这种反抗,徒具斗争性的外观,经 由大众媒介的中介,最终被同一化为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成为一种另 类的消费活动。 更进一步地,在虚拟的符号社会之中,工人消费的不再是大众媒介 所建构出的景观,而是作为景观之展示形式的大众媒介本身。如果说, 景观自身还具有它的实在对应物,那么,大众媒介本身则是实物缺席下 虚拟符号的狂欢,它作为纯粹形式而逃离其有形载体的束缚,完全服从 于主体自身病态的欲望。生产隐没,符号统治一切,符号的意义不是来 自实物投射,而是来自其在符号体系中的位置。因此,人们对符号的消 费过程,就是在符号所构筑的物体系中谋求自身的身份与地位、个性与 独立性,最终令其陷入个性解放的幻觉。身体作为消费的载体,越来越 多地承担起与自身正常存续无关的符号性意义。“人们给它套上的卫 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 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 在鲍 德里亚看来,人们不是主动进入而是被动陷入这种消费符号体系之中 的,其所营造的解放氛围实际上只是资本规划的产物,其根本意味在于 个性和独立性的丧失。“一切在名义上被解放的东西……都是建立在 ① ①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版,第 120—121 页。 1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监护’价值体系之上的。” 因此,消费社会中所洋溢着的 “慈母般的 关怀”实际上是资本伪装自身而掷下的人本学烟幕。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作为真正的财富,其运用是与人类自由自 觉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由时间一部分用于消费活动以此来恢复 劳动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正常消耗,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以此来 获得生命在逻辑层次上的跃迁。然而,在这种填充机制的引导下,生命 本身变成了一个由某个中心权力所建构而缺乏特定内容的空洞形式。 这就意味着,马克思所预想的自由时间的双重目标全都落空了。阿伦 特曾激烈反对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对生命基质的填充。在她看来,这 种填充机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政治后果:“我们确实变成了无助 的奴隶,不仅是我们机器的奴隶,而且是我们的‘知道—如何’的奴隶, 变成了无思想的生物,受任何一个技术上可能的玩意儿的操纵。” 随 着需要的仿真化和虚拟化,资本主义对自由时间的填充逐渐摆脱物质 载体而变得无孔不入,从摇篮到坟墓、从身体到灵魂,遍布于生命活动 的每一个细节。填充之物的空前丰裕和生命意义的极度空虚相反相 成,资本权力的日益催逼与生命基质的腐化堕落并行不悖。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自由时间填充机制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权力逻 辑和治理方式,一方面实现了工人发展自身社会需要的虚假诉求,并将 这种诉求变成价值增殖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缓解了资本家生产过剩 的压力,消解了工人的斗争意志,实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去革命化。这 就意味着,填充机制作为侵占机制的补充,将资本与工人之间的零和博 弈转变为历史性“和解”,又以二者“和解”的名义在广度和深度上强化 他们相互间的对立,最终进一步巩固资本增殖逻辑以及资产阶级的政 治统治。在资本主义时间管控下,工人犹如一台机器,不知疲倦地运转 ① ②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版,第 130 页。 《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前 ② [德]汉娜·阿伦特: 言”第 3 页。 ① 16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 着,不仅在劳动时间内从事机械般的 “死劳动”,而且还在自由时间中 享受着机械般的娱乐消遣,一切都依赖于资本逻辑的运作。 资本的文明是以工人的野蛮为代价的,工人自身发展的社会需要 始终得不到满足。资本为了得到驯服的劳动力,不惜钳制工人的生命 基质。自由时间,在工人那里,只是劳动时间的延伸和变形,只不过是 资本统治权固有的世袭领地,其作为自由个性展现境域的原初含义被 遮蔽住了。随着资本对自由时间的侵占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加剧,工人 日益沦为“人格化的劳动时间”,其个人之间的区别仅仅是劳动时间长 短的区别。由此,工人的政治想象力日益变得贫瘠,再无暇也无力去想 象可能的生活方式。工人自主性的日益萎缩,意味着资本统治权的愈 发强大。资本统治权不仅是资本对劳动力的支配权,监督工人有纪律 地并以应有的强度工作,而且使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 超出自身生活需要而从事更多的劳动。与直接强制劳动的野蛮暴行相 比,资本通过侵占和填充自由时间这一文明暴行,获得的不仅是源源不 断的剩余价值,还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资本主义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学揭露了物质生产过程中的隐性暴 力,理应作为当代生命政治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福柯 和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学相比,马克思时间管控的生命政治学具有三个 特性:第一,无论是福柯所揭示的监狱,还是阿甘本所分析的集中营,都 是生命政治所发生的非典型性场所,而马克思所揭示的工厂则属于资 本主义社会的典型性场所;第二,福柯和阿甘本的生命政治以整个人口 为对象,侧重于对安全机制的分析,而马克思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分析, 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生命控制;第三,福柯和阿甘本的生命权力侧 重于刑罚和法律,而时间管控则侧重于对人的生命基质的钳制。一言 以蔽之,福柯和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关注的是主权权力(政治权力)对生 命的规训和管控,而马克思则关注的是资本权力 (经济权力)的统治。 相对而言,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更具隐秘性。 我们不能无反思地把现代社会看作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相对 1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统治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权力,资本统治 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权力形式。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一种零 和博弈的关系。资本家对工人自由时间的侵占,将工人的政治主体性 置于日益萎缩的匮乏境地,这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时间管控 不仅钳制了劳动者的生命基质,而且消解其斗争意志,使革命主体性退 化为驯顺主体性。阿甘本指出:“身体是一个双面性的存在:既是向至 高权力屈服的载体,又是诸种个人自由的载体。” 身体的双面性蕴含 着人类解放的可能性。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显性人身依附关系被废除 了,但它又通过资本的支配权在资本家和工人的主体性之间被积极地 塑造起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解放不仅仅是驯服利维坦的政治 解放,而且是驯服资本统治权的人类解放。从劳动时间的角度来看,就 是要彻底瓦解资本主义的时间管控,把工人的劳动时间转变成真正的 自由时间,一种体现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自由时间。 ① (作者 王庆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李爱龙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18 [意]吉奥乔·阿甘本:《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吴冠军译,中央编译 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70 页。 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 ———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张 梧 在《资本论》第 3 卷中,马克思在讨论虚拟资本与生息资本时,专 门谈及“在 17 世纪下半叶(例如在配第那里),这已经是一种很流行的 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工人的劳动力可以视为生息资本,工资具有 资本价值。这种从 17 世纪下半叶诞生的观念流传到 19 世纪下半叶, 在庸俗经济学家和德国统计学家那里成为“很流行的观念”。对此,马 克思还专门引用了当时德国的统计学家的观点作为佐证: 工人有资本价值,如果我们把他的常年服务的货币价值看作 是利息收入,就会发现这个资本价值……只要……把平均日工资 按 4% 的利息率资本化,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男性农业工人的平均 价值:在德意志—奥地利是 1500 塔勒,在普鲁士是 1500,在英格 兰是 3750,在法国是 2000,在俄国内地是 750 塔勒。(弗 · 雷登: 《比较文化统计学》,1848 年柏林版,第 434 页) 弗·雷登对劳动力“平均价值”的测算方法隐含着一个理论预设, 即劳动力价格转换成生息资本,这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们思考方式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8 页。 1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错乱在这里达到了顶点” 。然而,这种 “错乱”却成为当代金融资 本主义的现实逻辑。只要人们留心考察金融资本主义所鼓吹的“金融 大众化”的建构机制,便会明白: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这件事究竟 意味着什么。 ① 一、寡头与大众:金融资本主义批判的双重视角 年,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出现了这样一条抗议口号:“我们 代表社会的 99% ,我们不再忍受那 1% 的贪婪与腐败。”从表面上看,这 一口号凸显了金融资本主义中 1% 的金融寡头与 99% 的社会大众之间 的极端对立,充分暴露了金融资本主义的内在困境,即资本主义金融化 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然而,仔细深究一下这条抗议口号, 便会发现,这条口号正在提醒人们:围绕资本主义金融化发展趋势存在 着两条不同的批判视角,一是金融寡头化的批判视角,二是金融大众化 的批判视角。而后者被前者所遮蔽,以至于被人们逐渐淡忘。 长期以来,针对金融资本主义的传统批判路径主要是从金融寡头 化视角出发,这一视角肇端于希法亭和列宁。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中 指出:“正像资本本身在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上变为金融资本一样,资本 巨头、金融资本家也合于一身,越来越以支配银行资本的形式支配整个 国民资本。” 而列宁则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金融寡头的出现,“银行资本和工业资 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 ‘金融资本的 ’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 。 在希法亭和列宁的笔下,金融寡头成为金融资本主义的经典意象。换 2011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8 页。 ② [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第 253 页。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单行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③ [苏]列宁: 版,第 78 页。 ① 20 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 言之,金融资本主义批判主要集中为金融寡头批判。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美国著名左翼杂志 《每月评论 》 (Monthly Review)的历任主编,从创始人保罗·斯威齐到哈里·马格多 夫,再到约翰·B. 福斯特形成了 “垄断金融资本”的批判范式,格外关 注金融寡头化问题。1966 年,斯威齐发表了 《垄断资本》,指出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出现了少数巨型公司操纵大多数产业的垄断格 局。耐人寻味的是,在 1991 年,亦即《垄断资本》出版 25 周年之际,斯 威齐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垄断资本》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 (在 理论和实际的历史发展之间),对此它毫无暗示更不用说解释。这就 是恰好萌芽于这 25 年里的美国和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的极 度膨胀和日益复杂。” 斯威齐认为,未能对 20 世纪 70— 90 年代的资 本主义金融膨胀进行预见,是 《垄断资本》的缺陷。于是,斯威齐与马 格多夫开始关注资本主义金融化问题,提出了“生产停滞与金融膨胀” 的内在关联。他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之所以出现金 融膨胀,正是因为金融资本可以有效吸纳生产停滞所带来的 “经济剩 余”。“经济剩余”正是斯威齐的《垄断资本》的独创性概念。在斯威齐 和马格多夫所揭示的金融扩张机制的基础上,福斯特进一步明确提出 了“垄断金融资本”这一概念。按照斯威齐和马格多夫的观点,金融资 本的出场是为了拯救生产资本。然而,福斯特之所以提出 “垄断金融 资本”,则旨在揭示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颠倒, 即金融资本不再是附属于生产资本积累的内在要素,而是成为支配生 产资本的新型垄断资本。这意味着,金融资本开始脱离生产资本的积 累周期,而形成了金融资本自身的积累周期。于是,福斯特提出了资本 主义双重积累周期理论。 在福斯特看来,“垄断金融资本”出场的标志正是金融寡头化趋势 ① ① 转引自[美]约翰·B.福斯特:《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垄断金融资本》,云南师范 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07 年第 3 期。 2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加剧: 对于美国的新金融体系来说,关键是,随着主要的工业企业进 入新体系,从持股转变到负债融资,并发展出它们自己的金融子公 司,出现了“金融—工业联合体”。金融集中度迅速增长———当前 的危机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就在 1990 年,美国最大的 10 家金 融机构只持有全部金融资产的 10% ;今天它们拥有的是 50% 。前 ——这是从 1990 年的 20 位的金融机构现在持有金融资产的 70% — 12% 上涨起来的。到 1985 年底, 美国有 18000 家联邦存款保险公 司的成员银行。到 2007 年底,这一数字减少到 8534 家,而从那时 起已经更进一步减少。美国在 1991 年的 15 家最大银行(在那时 总共持有 15000 亿美元的资产)中,到 2008 年底只有 5 家 (持有 89000 亿美元的资产 )还存在。…… 我们可以把上文所述的发展 视为垄断资本阶段转变为新的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标志。 无独有偶,当大卫·哈维从阶级分化的角度重新界定新自由主义 的本质时,也关注到了金融寡头化的现象。哈维深刻意识到金融在新 自由主义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提出了 “新自由主义化就是将一切都金 融化” 的观点。在金融化的过程中,势必出现金融寡头。用哈维的话 说,“那种不仅能积累大量个人财富而且能控制许多经济部门的不可 思议的能力,却使得这一小撮人拥有了影响政治进程的巨大经济力 量” 。按照哈维的理解,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在于完成阶级力量的分化 与重建,即无产阶级的再次沉沦与资本家阶级的再度崛起,而金融寡头 成为上层阶级经济力量的核心。 然而,当资本主义社会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今天的晚期资 ① ② ③ [美]约翰·B.福斯特、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垄断金融资本、积累悖论与新自 由主义本质》,武锡申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10 年第 1 期。 《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② [美]大卫·哈维: 38 页。 《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③ [美]大卫·哈维: 40 页。 ① 22 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 本主义阶段,金融大众化在资本主义金融化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与强调规模化、批量化、组织化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相比, 以复数形式出场的大众及其崛起,正是强调个性化、弹性化、差异化的 晚期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此情形下,在金融寡头不仅没有退场反 而愈演愈烈的同时,社会大众的“金融狂欢”成为金融资本主义自我构 建的内在环节。正如有学者指出:“生息资本的投入领域中加入了越 来越多的工人消费对象,这正是现代的特征。” 由此出现了金融大众 化趋势。所谓金融大众化,是指金融资本将其触角延伸到普通民众,使 社会民众纳入普遍化的金融网络之中,其主要形式有:(1)工资收入的 金融化,其直接表现就是银行存款;(2)民众日常消费的金融化,其直 接表现是信用卡;(3 )民众大宗消费的金融化,其直接表现是购房贷 款;(4)民众资产的金融化,其直接表现是个人理财;(5)民众福利基金 的金融化,其直接表现是养老金、医疗保险金;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2008 年金融危机与以往金融危机相比,其突出特 征正是金融大众化。也就是说,2008 年金融危机肇端于金融大众化。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住房贷款的证券化。普通民众 的房屋资产虽然缺乏流动性,但却具有长期盈利的增殖空间。美国在 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引导下,为了 “创造”流动性,便把住房贷款的债权 打包分割成证券,进而投放到市场,吸引社会大众购买证券而获得流动 性资金,此即所谓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一旦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金 融衍生品泡沫被戳破,就引发了连锁性的金融危机。这从反面证明,金 融大众化是审视资本主义金融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 虽然金融大众化开启了批判金融资本主义的新视域,但是这并不 意味着人们可以抛弃金融寡头化的批判视角,更不意味着金融寡头化 与金融大众化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恰恰相反,二者构成互补关系: ① ① [日]渡边雅男、高晨曦:《经济的金融化与资本的神秘化》,载《当代经济研究》 年第 6 期。 2016 2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第一,金融寡头化是金融大众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金融寡头 的统治地位,也就没有所谓的金融大众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便是,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金融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维护金融寡头的统治地 位,而不是为了提高广大社会民众的资产收益。 第二,金融大众化是金融寡头化的发展形式,尤其是金融寡头化的 风险转移方式。在马克思看来,信用与金融资本正是为了防止资本逻 辑中断而进行的风险转移方式,金融寡头化导致了风险的集中,为了分 散风险而采取了金融大众化,最终使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在延迟的 同时也在集聚。 第三,金融大众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构建金融霸权的内在环节。金 融霸权只有通过金融大众化而深入到社会民众之中,金融霸权的构建 才得以真正完成。在此过程中,普通民众在虚假的“财务自由”中被金 融霸权所奴役。 总的来看,金融大众化与金融寡头化共同构成了当今资本主义金 融化的总体性结构。从金融大众化的视角切入,其目的是为了揭示当 今资本主义金融化的结构性特征。如果只注重金融寡头化,乃至将批 判目光聚焦在占据 1% 的华尔街金融寡头,那么也就无法意识到金融 寡头无非是金融资本总体结构的人格化表现而已,最终落入到 “只打 麻袋不打驴”的批判困境中。这也正是从金融大众化视角批判金融资 本主义的深刻意蕴所在。 二、作为生息资本的劳动力:从“错乱” 到“现实”的金融大众化 既然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开启了批判金融资本主义的新视域,那 么一个值得进一步追问的问题便摆在人们面前: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 的内在运行机制是什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金融大众化的迅猛发展? 对此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3 卷中,批判了将劳动力视为生息资 24 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 本的错误观点。虽然马克思当时并无意于揭示金融大众化的运行机 制,但在客观上,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却正是金融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在此意义上,准确的说法毋宁是: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的金融大众化的 发展趋势,激活了马克思有关虚拟资本的相关理论。换言之,金融大众 化的现实语境中,当年马克思所竭力批判的劳动力生息资本化的观点 正从一种“错乱的观点”转变为“客观的现实”。 对于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这一“流行的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 3 卷有关虚拟资本的段落中作出了如下批判: 我们现在来考察劳动力。在这里,工资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劳 动力被看成是提供这种利息的资本。例如,如果一年的工资等于 50 磅, 利息率等于 5% ,一年的劳动力就被认为是一个等于 1000 磅的资本。资本家们思考方式的错乱在这里达到了顶点,资本的 增殖不是用劳动力的被剥削来说明,相反,劳动力的生产性质却用 劳动力本身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即生息资本来说明。在 17 世纪下 半叶(例如在配第那里),这已经是一种很流行的观念,但是一直 到今天,一部分是庸俗经济学家,另一部分主要是德国的统计学 家,还非常热衷于这个观念。 在此,马克思将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视为一种错误的观念。马克 思之所以要批判这一错误观念,是为了揭示生息资本是 “一切颠倒错 乱形式之母” 。按照马克思的批判,将劳动力视为生息资本的错误观 点存在着三重颠倒: 第一重颠倒是劳动力商品价格与生息资本的颠倒,即工资被视为 利息。原本是工人将节俭下来的工资作为存款存入银行,现在颠倒成 为银行支付给工人劳动力资本的 “利息”。工资不再视为工人劳动的 产物,反而颠倒成了银行资本的产物。对此,马克思指出,工资与利息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8 页。 2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颠倒之所以是错误的观念,是因为“在这里,不幸有两件事情和这种 轻率的观念令人不快地交错着:第一,工人必须劳动,才能获得这种利 息;第二,他不能通过转让的办法把他的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转化为资 本。” 所以,工资是利息的真实来源。然而在生息资本的观点下,工资 却成为利息的产物。 第二重颠倒是生息资本与虚拟资本的颠倒,即将“工资—利息”颠 倒为“劳动力—资本”。马克思在此批评了德国的统计学家的做法:由 于他们将工资视为利息,那么作为利息的工资是由劳动力提供的,因而 劳动力被视为能够生产出利息的生息资本。德国统计学家其实是从工 资倒推出劳动力的“平均价值”和“资本价值”。既然工资是劳动力这 一生息资本的利息,那么就可以从工资和利息率测算出劳动力资本的 价格。在他们看来,如果工人的年工资是 50 磅,而且这一年工资是劳 动力这一生息资本的利息,那么按照 5% 的利息率,便可测算出劳动力 资本的价格是 1000 磅。于是,他们将这 1000 磅视为劳动力资本,这便 是后来所谓的“人力资本”的滥觞。事实上,对于工人而言,这 1000 磅 是不存在的。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将这 1000 磅视为虚拟资本。 “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 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一 个资本会提供的收益,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 按理说,虚拟资 本是生息资本发展的结果,但在这里,生息资本转化成了虚拟资本,于 是从实实在在的工资收入中便倒推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所谓“劳动力 资本”,而这种资本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 。 第三重颠倒便是劳动力与资本的颠倒。明明是劳动力所创造的剩 余价值构成了资本的增殖量,然而在生息资本看来,这却被颠倒为用生 息资本解释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于是,马克思指出:“和资本的现实增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8—52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9 页。 ① 26 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 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彻底消灭干净了。资本是一个自行增殖的自动机 的观念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从以上三重颠倒中便可看出,在马克思的 《资本论》第 3 卷中,工 资的利息化或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是当时经济学家头脑中的 “幻想” 或“错乱”。然而,本文所要强调的是,在资本主义金融化的语境中,当 时经济学家头脑中的虚假观念却成为活生生的现实。验诸现实,人们 不难发现,当工人想要向银行贷款时,其信用依据正是工资收入,而其 所获得贷款额度正是他的劳动力的资本价格。更形象地说,工人之所 以能够获得 1000 磅的年度贷款额,正是依据其 50 磅的年工资收入。 由于他的 50 磅年工资收入正是 1000 磅劳动力资本价值按照 5% 利息 率而得出的利息,所以他能根据 50 磅的工资而从银行获得 1000 磅的 贷款。在此意义上,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正是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的 基本模型。 因此,真正的问题在于,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如何在金融大众化中 从“错乱”的观念发展成为“现实”?在马克思所身处的自由竞争资本 主义阶段,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是容易被揭穿的幻象;然而,在马克思 之后的 20 世纪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已经成为直接 的现实。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之所以能从错误的观念转变为直接的现 实,这是因为: 第一,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的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工人之所以把工资转变为货币资本的积累,是 出于“实际的节约和节欲 ” 。正如马克思所说:“实际的节约和节 欲———它们提供积累的要素———这种由货币贮藏者所做的事情,由于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工,已经让给那些只能得到这种要素的最小限 额并且还十分经常地丧失自己所节约的东西的人去做了,例如在银行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9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74 页。 2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倒闭时,工人们就是这样的人。” 但这种节欲机制下,工资转化为金融 资本的规模和限度总是有限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组织化资本主义、福特制生产方式、凯恩斯主 义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综合因素下,工人的生活水平获得 了极大的提高,因而能将多余的工资投入到货币资本的积累。这是金 融大众化的物质前提。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消费社会的出场直接推动了金融大众化。资 本主义社会为了资本积累及其循环的顺利实现,已经深刻意识到了消 费不足给资本主义带来的严重挑战,进而认识到了消费拉动的必要性, 由此构建了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原本超出工人阶级承受范围的 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诸如作为大宗消费或耐久品消费的汽车和房产。 在此情形下,消费性贷款由此应运而生,进而,在金融大众化的发展下, 为消费而金融的理念随着信用卡的普及而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从 此,“超前消费”成为时尚,“透支消费”成为常态。这是推动金融大众 化的动力机制。 第三,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之所以能成为 “现实”,还有赖于金融 大众化的经济限度。这一限度便是金融机构必须将货币资本转化为生 息资本。正如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要经历从商品到货币的 “惊险一 跃”,同样地,金融机构也要经历从货币资本到生息资本的 “惊险一 跃”。如果金融机构贷给工人的货币资本无法获得利息收益,即无法 成为生息资本,金融机构便会遭受毁灭性打击。为了确保货币资本转 化为生息资本,金融机构在向工人贷款时,便必须考虑债务人的偿还能 力,于是这才有了视工资收入为信用基础的贷款审查制度,这在客观上 推进了劳动力生息资本化的现实化进程。这是推动金融大众化的压力 机制。 正是在上述三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成为金 ① ①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74 页。 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 融资本主义大众化发展的客观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力生息资本 化的实现机制同时蕴含着金融大众化的内在困境:首先,从金融大众化 的物质前提来看,金融大众化的推广依赖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这 意味着,金融大众化的实现环境是“顺周期”。因而,这也同时意味着, 金融大众化无法抵御 “逆周期”的经济困境,这也正是 2008 年金融危 机从大众金融产品开始爆发的原因。 其次,金融大众化的动力机制隐含着“风险集聚”的倾向。正如马 克思所说:“因此,驱使生产过程突破资本主义界限的必然性,同时也 一定会随着这种过剩而发展,也就是产生贸易过剩,生产过剩,信用过 剩。” 马克思所说的“信用过剩”具体表现为:金融大众化在金融链条 向普通民众的延伸过程中必然伴随着 “杠杆加剧”的客观效应,“杠杆 加剧”意味着“风险集聚”。 最后,金融大众化的压力机制必然伴随着 “虚实分离”,即虚拟经 济与实体经济的断裂。对此,马克思已经揭示出:“表现在利息率上的 借贷资本的运动,和产业资本的运动,总的来说是方向相反的。” 借贷 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反运动正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断裂的内在根 源,因而最终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旦新的危机爆发,信用突然停止, 支付停滞,再生产过程瘫痪。” 在 20 世纪金融资本主义的大众化推动 下,“虚实分离”进一步体现为生产与消费的断裂,尤其是普通民众在 金融大众化中将面临来自生产、消费和金融三大领域的 “三重剥削”, 由此导致偿还能力的枯竭化,这便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现实的危机 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 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这便是金融大众化的辩证法。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74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5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53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48 页。 ① ② 2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年马克思所批判的劳动力生息资本 化,不仅是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同时也是导致 资本主义出现金融危机的根源。在此意义上,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是 审视和批判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一把钥匙。 三、生息资本的神秘化:金融大众化的 形而上学构建机制 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的迅猛发展,不仅依赖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 客观条件,同时也有赖于资本拜物教的主观条件。这一资本拜物教在 金融大众化中突出地表现为劳动力生息资本化这一“幻象”对社会民 众意识观念的渗透与统治,这也正是金融大众化的形而上学机制,即马 克思所揭示的“生息资本的神秘化”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的 《资本论》第 3 卷中,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还仅是资本家与经济学家头 脑中的幻象;然而,在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当代世界,劳动力的生息资本 化的幻想已经渗透到普罗大众的头脑之中。没有生息资本神秘化的形 而上学机制的操纵,也就没有社会民众对金融大众化的“认同”。 推动金融大众化的形而上学机制便是资本拜物教,这种资本拜物 教在人们的头脑中体现为资本脱离雇佣劳动过程而自动增殖的幻象。 资本拜物教在生息资本的形态上达到了顶峰。对此,马克思认为:“在 生息资本上,资本关系取得了它的最表面和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 G—G',是生产更多货币的货币,是没有在两极间 起中介作用的过程而自行增殖的价值。” 在生息资本的形态上,资本 增殖的“中介作用”被遮蔽了,而直观地表现为 “G—G'”的增殖形式。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在 G—G'上,我们看到了资本的没有概念的形式,看到了生产 ① ①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40 页。 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 关系的最高度的颠倒和物化:资本的生息形态,资本的这样一种简 单形态,在这种形态中资本是它本身再生产过程的前提;货币或商 品具有独立于再生产之外而增殖本身价值的能力,———资本的神 秘化取得了最显眼的形式。 在此,马克思揭示了“生息资本的神秘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 的现实世界中,生息资本的神秘化看似是一个可以被轻易指认乃至揭 穿的幻象,然而,生息资本神秘化的背后却隐匿着精巧的形而上学机 制,这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是“中介的隐匿”。从现实过程来看,资本增殖离不开以雇佣 劳动生产过程为基础的中介过程。然而在人们的头脑中,这一中介过 程却被遮蔽了。所以,生息资本神秘化的关键在于,“和资本的现实增 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彻底消灭干净了” ,于是生息资本就成为“资本 的没有概念的形式”。换言之,生息资本成为一种纯粹形式,一切构成 资本的实体性内容 (诸如货币、机器、劳动力等)都被这种纯粹形式所 吸纳。生息资本的纯粹形式性不仅体现为形式对实体性内容的高度统 摄,而且也体现为这种统摄的直接性。此处的 “直接性”表现为 “钱能 生钱”的幻象。在金融大众化的现实语境中,生息资本的神秘化让社 会民众只看到“钱能生钱”的幻象,亦即 “资本是一个自行增殖的自动 机的观念” ,从而驱使广大民众投入到金融投机活动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介的隐匿”这一形而上学机制的作用下,生 息资本的神秘化使虚拟资本不仅与实物形态相分离,也与实际投入的 资金相分离。正如马克思所说:“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都只是代表已 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利证书,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 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代表的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4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9 页。 ① 3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现实资本的价值。” 这导致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彻底断裂,最终 使虚拟经济在造成实体经济资金枯竭的同时,也使虚拟经济脱离了实 体经济的界限而引发金融危机。虚拟资本与实际投入资金的分离,使 得虚拟资本的虚拟性达到了顶峰。 其次是“主体的召唤”。金融大众化的形而上学构建机制不仅依 赖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依赖虚假主体性的生产,即阿尔都塞所说的“主 体的召唤”。金融资本的文化霸权对主体的 “召唤”,体现为让个体充 分享受所谓的“财务自由”。人们在 G—G'的“资本物神”观念中,认为 虚拟资本的不断增殖可以使自己获得充分的 “财务自由”,进而 “财务 自由”观念使人们错认自己在金融大众化中的虚伪的主体性。在此意 义上,工薪阶层的“财务自由”的幻象,使劳动力生息资本化的荒谬观 念得以正当化。正是在“主体的召唤”下,社会大众以一种“自觉”的方 式认同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然而,这种“认同”正是金融资本主义的 强制的另一面。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被设 想得要比先前更自由些,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事 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 也就是 说,类似“财务自由”的虚伪主体性是为了完成个体对金融资本逻辑的 认同,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正是通过个体看似自主的行为而被纳入金 融资本布展逻辑之中,成为构建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的内在环节。 最后是“时间的倒置”。从时间维度看,劳动力所换取的工资是对 过去劳动投入的价格确认,然而在劳动力的生息资本化,过去的劳动却 成为向未来索取价值的权利,这就出现了过去与未来的倒置。对此,马 克思深刻地指出:“但是,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完 成了。按照这个观念,积累的劳动产品,而且是作为货币固定下来的劳 动产品,由于它天生的秘密性质,作为纯粹的自动体,具有按几何级数 ① ② ① ②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31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0 页。 当劳动力成为生息资本 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以致像 《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这种积累的 劳动产品,早已对自古以来世界所有的财富进行了贴现,依法据为己 有。” 于是,这就出现了 “时间的倒置”:“过去的劳动的产品,过去的 劳动,在这里本身就孕育着现在的或未来的活的剩余劳动的一部 分。” 通过“时间的倒置”,使当代世界的社会民众便将表征着过去维 度的工资置换为表征着未来维度的生息资本,并将劳动力的生息资本 化加以合法化。 正是在中介的隐匿、主体的召唤与时间的倒置这些形而上学机制 的运作下,资本拜物教的观念便在生息资本的形态中被牢固确立。马 克思指出:“关于资本是一种会自行再生产、会在再生产中自行增殖的 价值,它由于天生的属性,———也就是经院哲学家所说的隐藏的 质,———是一种永远保持、永远增长的价值,这种观念,曾经使普赖斯博 士生出许多荒诞无稽的幻想。它们已经远远超过炼金术士的幻想。” 这种“幻想”使社会民众对生息资本神秘化加以“认同”,由此建构了金 融资本的文化霸权,最终实现了劳动力对金融资本的实质从属。至此, 在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中,金融资本的逻辑与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 完成了共谋,建构了金融资本的霸权地位。 既然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机 制,因此金融资本主义的超越也离不开金融观念的合理变革,此即财富 观的重新启蒙,即财富观也需要 “脱虚向实”,重建财富与劳动的内在 关联。马克思认为:“财富的独立的物质形式趋于消灭,财富不过表现 为人的活动。凡不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劳动的结果的东西,都是自 然,而作为自然,就不是社会的财富。财富世界的幻影消失了,这个世 界不过表现为不断消失又不断重新产生的人类劳动的客体化。” 这意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49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4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44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3 分册, 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第 473 页。 ① ② 3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味着,财富不能仅仅表现为虚拟的财务数字,而且也应当体现为人的本 质力量的主体性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成为衡量财富的真实尺度。正 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这种一般财富同资本相反,在资本上,财富是作 为对象即作为现实性而存在,劳动则表现为财富的一般可能性,这种可 能性在活动中得到实现。” 只有重新建立起劳动与财富的内在联系, 才能击穿资本主义金融大众化类似 “中介的隐匿”、“主体的召唤”与 “时间的倒置”的形而上学幻象。 当然,对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批判而言,财富观的重新启蒙只是 其中的一个方面,还离不开其他观念的系统更新,更离不开对现实的资 本主义金融逻辑的实践批判。在此意义上,如何摆脱劳动力生息资本 化的金融大众化困境,这是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中的未经课题,对此还有 待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① (作者 张梧,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①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53—254 页。 马克思权力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  翁寒冰 世纪 70 年代,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等著作中,表达了对马克思 的劳动过程理论中微观权力分析的关注。从劳动过程的微观权力领 域、从意识形态的主体再生产领域等方面挖掘马克思理论中的权力批 判因素,成为当代学者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政治解读的重要维度。这 一理论维度,也是继阶级斗争的权力理论之后,在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时 代条件下,激活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社会批判效应的新的理论增长点。 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学界对于马克思理论中的权力批判因素 的挖掘与解读非常丰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对于马克思权力批判理论 本身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权力批判理论在 整个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如何?它的逻辑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它的核 心观点是什么?它的方法论特征是怎样的? 在笔者看来,权力问题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政治话语或再生产理论 中的某种解读视阈。无论在哪一个时期,无论研究的对象、方法发生怎 样的变化,揭示资本权力与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权力的运作方式,辨明其 基本特征与内在结构,始终是马克思固有的理论旨趣。在马克思的文 20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资本观的辩证特征及其当代意义研 究”(18CKS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3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本和思想史发展中,他始终是从物对人的统治权力、人对人的统治权力 的双重逻辑进路,展开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批判。并非福柯,而是 马克思第一个揭示了现代性的特殊权力结构———物化社会中的“中介 性”结构,这是被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形式而呈现的现代社会 统治权力批判。 一、权力批判理论的双重逻辑的出场 青年马克思早期主要关注资产阶级法权批判,但是很快,马克思就 发现,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权力的根源不在于 资产阶级的政治国家和法律中,而在于市民社会的私有制中。值得我 们关注的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一开始进入政治经 济学研究,就不仅仅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物,而是理解为“对劳动及其产 品的支配权力”。可见,虽然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价值批判立场,而从社 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角度理解“资本”概念,是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即已 具备的理论视阈。 在当时的马克思看来,资本的统治权力即存在两个维度,即私有制 条件下人对人的统治权力和物对人的统治权力:“下面我们首先将看 到,资本家怎样利用资本来行使他对劳动的支配权力,然后将看到资本 的支配权力怎样支配着资本家本身。” 这一统治权力的双重逻辑的思 路,也体现在稍后的著名的异化劳动的段落中。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 异化、劳动过程与劳动者相异化,是从物对人的统治权力的角度进行阐 述;而劳动者与劳动者相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则是从人对人的 统治权力的角度展开批判。我们发现,人本主义的价值批判的哲学方 法,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范围内的权力理论的初次出场方式,而 其中的双重逻辑进路已经初现端倪。 ① ① 36 [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1 页。 马克思权力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文本中,这种双重逻辑的辩证特性开始 凸显出来。这种辩证关系既是一种表征和中介的逻辑结构关系,又是 一种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现实历史关系。 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特别着迷于“物象” 对人的统治权力的分 析,将其作为“异化劳动”批判思路的一种延续。马克思以分工表征生 产力水平,而个体在分工所导致的作为人类整体力量的“物象”面前无 能为力:“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 扩大了的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 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 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马克思并不是把生产力看作某 种实体性的“物”,而是看到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是由人 们自然形成的分工所造成的共同活动。在这一历史阶段,由分工和交 换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凝结成一种“物象”,统治个体。马克思 通过“物象”理论所要强调的是,事实上物对人的统治权力只是人对人 的统治权力的间接表现。只不过通过“物”的中介,这种统治权力获得 了自身的独特的逻辑,它并不能再度被还原为人对人的直接统治权力。 同时,这种物对人的统治权力因其中介性和间接性,而表现出极大的迷 惑性,比如造成了“唯一者”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假象。 进一步,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异化思路的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批判 话语,而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历史运动,展现出物对人的 统治权力(物象理论)与人对人的统治权力(阶级斗争)的辩证的历史 解放维度。马克思始终强调:“这些生产力在私有制的统治下,只获得 了片面的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而许多这样的生产力 ① ② 笔者在此将人们的共同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力量称为“物象”。参照广松涉对于 “物象化”的界定:“作为一定的关系规定态在直接当事意识中以物象的形式映 现出来的情景。”(参见[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 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8 页) 《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② [日]广松涉: 2005 年版, 第 36 页。 ① 3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私有制下根本得不到利用。” 在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具 体历史视阈中,权力批判理论从一种抽象的哲学批判转变为建基于历 史辩证法基础上的批判话语。物对人的统治权力与人对人的统治权力 始终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在特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在特定的人与 人的关系中,才有特定的 “物象”的统治权力形式。也因此,在当时的 马克思看来,只有共产主义社会,只有无产阶级的联合的自主活动,才 能摆脱“自然形成”的分工———这种外在桎梏,所造成的“物象”的统治 权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物象”理论,揭示了“物对人 的统治权力”和“人对人的统治权力”的内在辩证关系。它既是一种表 征和中介的逻辑结构关系,又是一种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现实历史 关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批判理论的复杂架构,在这一文本 中得到了初步的展现。但是对于这双重逻辑的具体运作机制,马克思 并没有深入研究。而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的权力批判理论 的完整形态与丰富理论层次才真正得以呈现。 ①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物化社会中 最深刻的“权力批判理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由自然形成的分工所造成的共 同活动理解为外在于单个人的“物象”,在这一意义上,“物象”本身就 不是实体性的“物”,而是以物的形式出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延续这一思路,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敏锐地意识 到,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些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表象中的 “物 象”,其本质同样也不是实体性的“物”,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 ① [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11 页。 2005 38 马克思权力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 系。比《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 “物象”理论更进一步,《资本论》及其 手稿阶段的“物化” 理论不仅仅披露了这种物对人的僭越、颠倒、隐藏 和表征的逻辑结构,同时还致力于揭示作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商 品、货币、资本概念的复杂逻辑关系。对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 也使得马克思更加丰富了对这双重逻辑的内在关系的解读。不仅是人 与人关系的“物化”,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而言的外在性和异己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即已提出),而且人本身也已经 “物化 ”。“主 体”成为一种幻象,而作为 “物”的存在方式才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 因此,对“物”的研究,才是对“人”的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对“物与物 的关系的解读”,才是对 “人与人的权力关系”的解读的合理方式。至 此,政治经济学批判成为最深刻的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批判理论。 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中,马克思将货币理解 为交换价值的直接存在形式,而交换价值则是交换关系的直接表现。 货币作为交换关系的物化表现形式,获得了某种似乎与生俱来的 “权 力”:“随着生产的社会性的增长,货币的权力也按同一程度增长,也就 是说,交换关系固定为一种对生产者来说是外在的、不依赖于生产者的 权力。最初作为促进生产的手段出现的东西,成了一种对生产者来说 是异己的关系。” 这种物的权力,引来人们对它的崇拜:“个人通过这 种物的形式才取得和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力” 。我们看到,一方面,个 人服膺于货币逻辑的统治和摆布,另一方面,个人通过对货币权力的追 逐而证明自身的社会权力。换言之,不仅人受到物的逻辑的统治,另一 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并不直接表现出来,却通过物与物之间的 关系而实现。 ① ② ③ 《资本论》及其手稿阶段的“物化”理论,同样继承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 “物象”分析的思路,又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为表示区别,也为尊重马克思自己 的命名,故称之为“物化”理论。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5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8 页。 ① 3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由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 “物化 ”的社会: “这种普遍的交换,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 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 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在这一段分析中,我们发 现马克思的解读思路触发了第二个理论层面。马克思所强调的并不再 是物对人的对立的、异化的统治权力,而是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 种特殊的“物化”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关系 与权力是隐蔽不见的,而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变形呈现,并且必须以物 与物之间的关系形式呈现。继而,马克思从这种社会权力维度切入历 史分期,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论 :“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 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 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资本 主义社会就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普遍分工和交换的发 展,虽然社会的普遍联系已经形成,然而必须通过货币关系这种物与物 的关系之中介,才能得以实现。而导致这一物化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 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段著名的“物化”社会结构分析中,马 克思不再仅仅关注物对人的压迫、物与人的对立,而立足于 “人”不得 不依赖于“物”而实现其社会生活的特殊“物化”结构,并指出其社会历 史根源。 基于对这一物化前提的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呈现出一种扑朔迷 离的复杂结构。其一,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即已指出: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这种社会关系 并不直接呈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形式表 现出来,从而获得了某种 “客观性”。与之相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直 ① ② ① ②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7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7 页。 马克思权力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 接呈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是一种虚幻的关系。比如资产 阶级社会中对自由主体这一表象的建构,实则一种意识形态策略。其 二,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有其自身的客观逻辑,并成为统治个体的外在 性力量。要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实质,必须研究资本 主义社会中物与物的关系(物的逻辑)。比如阶级对立关系,它不仅仅 是以阶级压迫的主体对抗的直接形式而出现,其实质则隐秘地存在于 资本和劳动力商品这样的物化关系中,即剩余价值剥削。其三,这种物 化结构是一种倒置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呈现出这种结构,是人 们共同活动的特殊历史阶段使然。只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超越了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人将重新占有物的力量,成为真正的历史主 体和社会主体,从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 “固定资本和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部分,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不仅商品关系、货币关系、资本关系是一 种外在于人的统治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机器体系、科 学技术对个体而言也呈现为一种统治权力。“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 以科学的性质。” 机器体系作为社会智力的体现,以固定资本的特殊 历史形态出现在生产过程中,从而使得“对象化劳动对活劳动的占有” 从劳资交换层面到达了生产过程之中,“这种包含在资本概念中的占 有,在以机器为基础的生产中,也从生产的物质要素和生产的物质运动 上被确立为生产过程本身的性质” 。在这种资本主义的真正的生产 方式中,物对人的统治权力表现得更为直接:“科学通过机器的构造驱 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科学并 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 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讨论机器、 科技对于个体工人的统治权力时,从来都没有抽离于资本主义的生产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1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1 页。 ① 4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关系和历史发展。马克思始终强调:“劳动资料发展为机器体系,对资 本来说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使传统的继承下来的劳动资料适合于资本 要求的历史性变革。因此,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智力的一般生产力 的积累,就同劳动对立而被吸收在资本当中,从而表现为资本的属 性。” 马克思始终是在固定资本,而非实体性的机器体系的意义上,理 解机器、科学技术对人的统治权力。在 《资本论》第 1 卷的 “机器和大 工业”部分,马克思也坚持了同样的理论方法。 从对固定资本的统治权力的分析中,首先,我们发现马克思讨论 “物对人的统治权力”进展到第三个理论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德意 志意识形态》中发现的由分工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共同活动,这种共同 活动作为生产力,成为一种对个体而言异己的力量。第二个层面是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中所指出的商品 (关系)、货币 (关系)、资本(关系)对于个体的异己的统治权力,以及资本主义社会 特殊的物化结构。第三个层面是马克思在 “机器论片段”中指出的作 为固定资本的机器体系及科学技术、社会智力对于个体的统治权力。 其次,我们也可以发现 “人与物”互为镜像、相互中介的辩证关系 进一步丰富而深化。“物对人的统治权力”总是表现为最适合于“人对 人的统治权力”的形式,因此,“物(货币、机器体系、科学技术)对人的 统治形式”并不能抽离于“人对人的统治权力”(资本主义的特殊生产 关系)来理解,它并不是自身独立发展的产物,而在历史过程中表现为 资本主义的特殊生产方式。正如工业革命,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逐渐发展起来的历史环境中,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及历史影响力。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统治权力的分析,比很多当代左翼技 术批判理论要丰富得多。在物化社会的前提下,马克思讨论 “物”(生 产力、商品、货币、资本、机器、科学技术)不会脱离人的社会关系维度, 而马克思讨论“人的物化”理论也在不断推进。 ① ①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3 页。 马克思权力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 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 “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 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的时候,正是基于物化社会的理论前提。资本家 只是资本范畴的人格化,劳动者只是劳动力商品的人格化,“人”的世 界完全被“物”的逻辑所包裹和吸纳。在这样的理论构境中,伦理价值 叙事不得不被资本逻辑的科学规律叙事所扬弃,权力批判理论转化为 叙述经济范畴内在逻辑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劳动者的物 化的揭示特别深刻。首先,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劳动者就转 化为劳动力商品,被资本逻辑所捕获,成为资本逻辑运动的一个环 节———可变资本。其次,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劳动对资本从形 式上的从属转变为实质上的从属,劳动者沦为机器这一固定资本的附 属品,劳动不仅在经济学理论的意义上被抽象为一个 “物”(劳动力商 品),而且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也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沦为实 体性的“物”(机器)的附属和延伸。 马克思说,机器大工业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所没 有直接说出的是,在这种被资本逻辑高度抽象和压缩的社会中,再毫无 前提地直接讨论物对人的权力关系、人对人的权力关系就已经是完全 抽象的。因为“物”的世界及其固有逻辑已经完全消解了作为社会主 体的人的独立自主性。“物化”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 “生命政治”。劳 动过程中的身体规训、再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塑型、劳动力价值下降、产 业后备军的必然存在、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塑型等理论都是其表现而 已。所以在这样高度物化的社会中探讨人类解放,首要的不是揭示其 中的异化和对立,而是研究这个物化世界的内在规律。在这一意义上, 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身正是资本主义物化社会中最为根本的权力批判理 论,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则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权力的科学 方法。 ① ① 《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 页。 4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权力结构本质特征的揭示 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直接呈现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表征、中介 的复杂镜像的社会。马克思第一个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权力的这 种“中介性”的重要特征。我们知道,黑格尔特别强调“中介性”相较于 “直接性”的优越之处。黑格尔说:“开端、本原或绝对者,最初直接说 出来的时候,仅仅是一个普遍者……中介活动不是别的,……它是一种 自身反映,……如果把反映排斥在真相之外,不把它理解为绝对者的一 个肯定性环节,那就是对于理性的误解。正是这个反映使得真相成为 一个结果,同时还扬弃了结果与转变过程之间的对立。” 黑格尔强调, 精神自身的发展以及它的自我认识,都是充满着中介的过程。换言之, 我们对于事物的真正的认识不可能通过直观而达到,而只有通过中介 的方法,才能理解事物内部丰富的对立和矛盾特征。 早年,马克思曾经多次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评黑格尔的“中介” 方法是一种逻辑神秘主义。而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日益 深入,资本主义社会自身这种充满 “中介”的特性让马克思深深着迷。 “物”是洞悉人的社会本质的 “中介”,人是理解 “物”的社会本质的中 介,物与人互为中介,相互呈现对方。人与物互为镜像,造成了资本主 义社会谜一样的复杂结构。因此,不通过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深刻分 析,就难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而不理解物之背后的社 会关系维度,又容易陷入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幻象。马克思的权力批判 理论,正是建基于这样的理论洞见之上。当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 稿中,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形式呈现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批判理论的主 要方面的时候,正是基于对现代性的权力关系之中介性结构的本质特 征的洞察。 ① ① 44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庄振华译,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3 页。 马克思权力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 福柯发现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权力从一种压迫性的消极权力变为 一种生产性的积极权力,这种权力通过知识和技术的方式施行于个体, 从而将个体纳入某种规范化的逻辑进程中,使人们变得“有用” 。这 种现代权力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 活的“有用”的人,同时也不断巩固自身的逻辑。事实上,权力结构形 式的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逻辑,正是物化社会的中介性特征。正因为 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不再直接显现在社会生活中,而通过物与物之 间的关系,通过物的逻辑(资本逻辑、生产逻辑、技术逻辑)而呈现在社 会生活中。因此,这种物化社会的权力形式就转变为物对人的统摄,乃 至人的物化。人必须被纳入物的逻辑中,才能成为“有用”的一个逻辑 环节。整个现代性的权力技术,都为了服从于这样的目的而被发明与 实践。如果说福柯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现代性权力技术的丰富 类型和隐秘特征,那么马克思则在百余年前就揭示了现代性权力结构 的本质逻辑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然而马克思比福柯等人的乐观之处在于,当福柯绝望于现代性权 力关系的无孔不入的特征,而将解放的希望理解为“自由与逃脱”的游 戏,或者是主体的“美学救赎”的时候,马克思则通过辩证的研究方法, 超越了物的逻辑的统摄权力之单一维度。 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矛盾性的运动。 资本的限制在于资本自身,资本主义逃不开自身的悖论性发展及其危 机的结局。因此这种权力形式本身也只是历史的产物,同样有其破灭 的结局。 其次,客体发展维度的矛盾,最终也会在主体维度显现。物的逻辑 在不断生产出物化统治权力的同时,也不断生产着劳资对抗的主体权 力维度。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物与人相互中介、相互映现的特殊结构 中,物对人的统治权力也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比如资 ① ①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 1999 年版,第 247 页。 4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劳资对抗,实质上是资本权力的表现,但它也通过 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而呈现在社会历史中。一旦物的逻辑发生危 机,主体抗争必然随之出现。哈特和奈格里的思想无疑继承了马克思 这一方面的理论精神,他们始终强调在资本主义的权力技术日益丰富 和隐蔽的今天,新的革命主体也不断生成所带来的解放契机。 此外,这种人与人之间权力关系的呈现绝不可能完全隐匿,即便它 有时候在有些地方难寻踪迹,那也是囿于单个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 视阈局限所致。比如沃勒斯坦的 “世界经济体系”理论就揭示了以西 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剥削机制。 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斗争正在全球各个地区,以各种形式不断爆 发。这就是在说,虽然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被资本逻辑所高度压缩的 社会,虽然资本是普照一切的光,但是历史地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 论在哪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是唯一的生产方式,资本的力量也不是唯 一的统治力量。当我们理解了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性之后,就会 理解物对人的统治权力不可能是铁板一块,而必有缝隙。 最后,我们也发现,“人对人的统治权力”在资本主义时代也具有 了特殊的内涵。它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的直接显现方式。“人对人的 统治权力”与“物对人的统治权力”互为镜像而呈现,它是资本主义社 会统治权力的一个征候,而非根本。因此,并不是直接通过人对人的抗 争就可以直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统治机制。对于当代阶级斗争 与各种新社会运动的现实价值,我们必须始终将其放置在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历史运动的视阈中,放置在对物的逻辑的自身矛盾运动 的经济哲学研究视阈中加以考察,才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作者 翁寒冰,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6 《 如何理解作为政治哲学的 资本论 》  高 超 “近年来,哲学界普遍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不仅 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一部哲学著作。” 而这里所说 的“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既不是 “纯粹哲学”也不是 “经济哲学”, 而是“政治哲学”。白刚教授就曾指出,“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之后,政治哲学又成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形态,甚至出现了从 ‘历史唯物主义’到 ‘政 治哲学’的整体性转向” ,而“政治哲学就是完成了的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上升为政治哲学,才能达至其彻底的反思性、整全性 并获得其完全的意义” 。在这一转向过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 经典的《资本论》,自然成了“政治哲学阐释”的重要文本。然而,与马 克思早期著作———如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共产党宣言》等———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或政治哲学色彩不同, ① ② ③ 本文是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对唯物史观决定论解释模式研究” (2018BS9)的阶段性成果。 ①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年 1 月 9 日。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 ② 白刚: 态演变及内在逻辑》,《求是学刊》2018 年第 5 期。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 ③ 白刚: 态演变及内在逻辑》,《求是学刊》2018 年第 5 期。  4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资本论》通常被视为纯粹的经济科学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文 献表面看似乎支持对《资本论》的这种定位。这就使得对 《资本论》的 “政治哲学阐释”何以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究竟是经济学著作还是哲学著作,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 主义哲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虽然这一争论由来已久,但确实是有所 谓“主流”或“正统”观点存在的。比如节选收录 《资本论》的 《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就在其“说明”中指出,这一卷是“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专卷” ;《资本论》(节选本)在 “说明”中也称 “《资本论》是马 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资本 论》这部巨著无疑包含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 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众多方面的思想内容,但其主体和核心 终究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马克思本人就在 《资本论》第 1 卷第一版 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 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这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与古典经济学并无 根本区别。而在向库格曼介绍《资本论》第 1 卷出版情况的信中,马克 思更是说道:“这一卷的内容就是英国人称为 ‘政治经济学原理 ’的 东西。” 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提供的只是一些 “断言”,那么, 在面对洛贝尔图斯诽谤马克思“剽窃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时恩格斯 ① ② ③ ④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二卷说明”第 1 页。 《资本论》(节选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说明”第 1 页。 ② [德]马克思: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2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3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6 页。 ① 48 如何理解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所做的驳斥,则足以构成确认《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学科归属的有力 证明。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以前很久,人们就已经确定我们现在称 为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价值的存在” ,但只有马克思才“第一次确 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 。 这正如拉瓦锡与普利斯特列和舍勒的关系一样。普利斯特列和舍勒最 早析出了氧气,但“他们为 ‘既有的’燃素说 ‘范畴所束缚’” ,将其理 解为“脱燃素气体”或“火空气”;而拉瓦锡认识到了这是一种存在于空 气中维持生命和燃烧的气体,因而被认为是氧气真正的发现者。显然,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经济 学等学说的关系,同氧化说与燃素说的关系是一样的,是同一门学科中 相互竞争的不同学说。也只有在它们属于同一学科、研究同一对象、解 决同一问题的情况下,它们才能是竞争的关系。正如进化论再具有革 命性也不可能用来反驳地心说一样,如果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不是一 种政治经济学学说,就谈不上驳倒其他政治经济学学说。 剩余价值理论显然是 《资本论》的 “理论硬核”,《资本论》的理论 性质显然应由剩余价值理论而非“异化学说”“拜物教学说”的理论性 质决定。但是,《资本论》的副标题毕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这 正是马克思原先计划的六分册更宏大巨著的正标题———而不是“政治 经济学原理”或“政治经济学概论”。那么,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政 治经济学批判”呢? 有学者特别强调,《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不(只)是“政 治经济学”,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二者归 属于不同的学科,进而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哲学。一般说来,“批 判”一词本身并不包含 “哲学”的含义,只是在某些语境中,它才具有 “哲学”的意义。比如在孙正聿教授的哲学观中,哲学就是对思想的前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0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0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02 页。 ① 4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提批判———全部科学以整个世界及其各个部分为对象形成思想,而哲 学则以科学思想赖以形成的前提为对象进行批判性的研究。但是在通 常的语境中,批判就是批评、反驳,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 18、19 世 纪德国哲学界的时髦用语,比如 “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同样, 也可以说牛顿的光粒子说是对惠更斯光波动说的“批判”,托马斯·杨 的光波动说是“批判的批判”,而现代光学则是 “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 批判”。“批判”在这里并没有特别的含义。 对于《资本论》的理论性质以及如何理解 “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 副标题,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给 出了十分明确的说明:“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 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 的规律为目的。既然经济学家无非是这些规律的代言人和辩护人,那 么,这种阐述同时也就是对全部经济学文献的批判” 。可见,“政治经 济学批判”这一用语似乎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另一方面是对其他经济学学说的研究,也就是对其他经济学家对经济 学问题的研究的研究。但这两个方面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别 人得到的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一位学者想要获得正确认 识的必要对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与 “政治经济学批 判”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也不足以区分科学与哲学。 但是,就资产阶级经济学对现存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 去理解,而《资本论》则在对现存一切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而言,强调《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不(只)是“政治经济学原 理”,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① 二、作为政治哲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的字里行间都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所使用的术语,但有学 ① 5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0 页。 如何理解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者提出,其中最重要的那些术语实际上都是哲学概念,并认为这是《资 本论》所实现的“术语革命”。这种看法十分富有启发性,借助“术语革 命”的概念为《资本论》的“哲学阐释”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案。但这里还 是有必要指出可能存在的理论困难。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 1 卷英文版序言中谈及 《资本论》在术语上 可能给读者造成的困难时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 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并认为“化学是最好的例证” 。拉瓦锡 实现化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发表了《化学命名法》,重新制定了 元素的命名方法,使化学发生了“术语革命”。恩格斯在这里所要指出 的是,术语的变化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整套观念的彻底变革。但无 论这一变革如何剧烈,它仍是发生在原有学科内部的。用 “剩余价值 ” 这一术语取代“利润”“地租”等术语去表示“产品中的无酬部分 ”,这 是政治经济学自身的进展,这意味着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利润与 地租的共同来源,而不是说他们没有看到利润与地租背后的哲学 意义。 一些学者之所以认为真正的术语革命必须是使经济学上升为哲学 的革命,就在于他们秉持一种将哲学视为更高的思想活动的哲学观。 在这种信念看来,科学是经验的、实证的,因而是较低的,哲学则是理性 的、辩证的,因而是更高的。黑格尔就是这种哲学观的典型代表。在 《自然哲学》中黑格尔指出,自然哲学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样的,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各自运用的形而上学的方式” 不同,并认为物理 学有种种缺陷,自然哲学能够将其克服。今天我们知道,至少在自然领 域,黑格尔的论断是错误的。人们现在公认数学和实验才是研究自然 的唯一有效的方式。尽管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已经开始向社会、人文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2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2 页。 《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③ [德]黑格尔: 15 页。这里的“形而上学”指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 ① ② 5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各个领域进展,但在关于所谓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类解放、社会形 态、历史变动等问题上,这种进展还很不明显。所以,黑格尔哲学观在 当今学界的流行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只不过在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西方科学 哲学家都将思辨哲学看作落后的东西,比如波普尔、拉卡托斯、斯皮格 尔等人就批评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是哲学甚至宗教。在这种情况 下,特别是黑格尔首当其冲受到批判的情况下,默认接受黑格尔哲学观 而不对西方科学哲学家的批评做专门的回应,就使得对 《资本论 》的 “政治哲学阐释”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里的有效性问题指的不是这 种阐释是否符合事实的问题,而是说这种阐释可能正是西方科学哲学 家在批评《资本论》时所作出的解读。宾克莱曾说:“作为我们选择世 界观时的一位有影响的预言家的马克思永世长存,而作为经济学家和 历史必然道路的预言家的马克思则已经降到只能引起历史兴趣的被人 遗忘的地步。” 那么,对《资本论》的“政治哲学阐释”是否就是默认经 济学家马克思被人遗忘,而只是去追求影响人们世界观的马克思的永 世长存呢?这是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认真回应的。 但是,能不能把马克思的“批判”理解为一种政治哲学学说呢?谭 清华副教授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如何可能,这是 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而“这不仅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政 治哲学,也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这对于 《资本论》自 然也是适用的。谭清华副教授援引劳特利奇哲学百科的 “政治哲学” 词条指出:“政治哲学是对人类共同生活如何才能实现最好安排所做 的哲学反思。” 这里的 “最好安排”所示明的规范性将政治哲学与政 ① ② ③ [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马元德、陈白 澄、王太庆、吴永泉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06 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如何可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 年第 ② 谭清华: 5 期。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如何可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 年第 ③ 谭清华: 5 期。 ① 52 如何理解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治科学区别开来 ,这同时也就肯定了政治生活是可以选择或改变的。 在这个意义上很难说马克思不是一位政治哲学家。马克思毕生思 考的都是什么才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好安排,以及如何才能实现这一 最好安排。英国学者劳 · 王尔德 (Lawrence Wilder )认为,“从骨子里 说,马克思是一个政治哲学家” ;阿伦特则认为,“马克思所产生的影 响及其科学工作的根底里的东西……是他的政治哲学” 。而对“人类 共同生活的最好安排”的思考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早年写作的文本中, 也深刻地存在于《资本论》等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中。《资本论》以 严谨科学的方式揭示了各项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完美无瑕和不可 更改的,“反之,它将现存的各项社会和政治制度看成是不完美的和可 以发展得更好的” 。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根本 分歧。 可见,《资本论》固然是致力于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 政治经济学著作,但它所实际揭示出来的不只是 “生产—分配—交 换—消费—再生产”这一循环的运动规律,更重要的则是资本主义是 如何生产出使自己走向灭亡的力量的规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 律。工人的悲惨生活将伴随着这一规律的作用而最终结束,“人类共 同生活的最好安排”将成为现实。可见,《资本论》有着强烈的政治哲 学关切,它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发挥着政治哲学的作用。 因此, ① ② ③ ④ ⑤ 这里作者暗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但是,自然哲学无疑是描述的,而自然科 学也可以具有规范性。事实上,人类社会中最有力的规范恰恰来自自然科学。 ② [英]王尔德:《重新思考马克思与正义:希腊的维度》,王鹏译,《世界哲学》 2005 年第 5 期。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③ [德]阿伦特: 年版,第 81 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如何可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 年第 ④ 谭清华: 5 期。 ⑤ 或许正是因为在马克思时代的欧洲特别是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 表达人 们对共同生活最好安排的思考的是政治经济学而非政治哲学,所以马克思才 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表达他对时代和现实的强烈的政治哲学关切。 ① 5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可以说《资本论》是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哲学。 但是,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哲学的 《资本论》,其直接的论 敌毕竟是政治经济学的各种学说,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的各 种学说,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分析 《资本论》是否是这个意义上的政治 哲学。 三、“政治哲学”还是“政治哲学批判”? 一些学者之所以主张《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不是政治 经济学,就在于在他们看来,《资本论》触动了传统上政治经济学的基 本前提,即《资本论》不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类历史的最终形态,而 是试图揭示这种社会形态所蕴含的终将消灭自己的矛盾。那么,当人 们尽力使《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摆脱联系而使其归入政治哲学的谱 系时,是否考虑过《资本论》并非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哲学分享共同的 前提,而是对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的基本前提展开批判,从而使《资 本论》不是“政治哲学”,而成为“政治哲学批判”。 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对政治哲学的定义,其核心在于 “对人类共同 生活如何才能实现最好安排的哲学思考”,这个定义暗示了人类有能 力“安排”自己的共同生活,而由于对共同生活的安排归根结底就是政 治,所以政治哲学还暗示了它自身就是决定人类共同生活能否实现最 好安排的重要力量。比如罗尔斯在 《正义论》开篇即提出:“正义是社 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安排 有序,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 。那么,何谓“必须 加以改造或废除”?如果某种制度实际上是自然规律在社会中的表 现,那么何谈“改造”或“废除”?所以在这里,罗尔斯显然默认了人类 ① ① 54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 页。 如何理解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有能力自由选择共同生活的方式,即设计并实施各种政治制度。 毫无疑问的是,马克思曾一度明确表达了人类能够自己选择政治 生活的观点,并积极设想他所认为的“最好安排”。在《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 性” ,而“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 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马克思还特别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对人的能动性的忽视。如果马克思 的全部文本都包含类似的表述,那么 “决定论与能动论之间的张力问 题”也就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独特的根本问题” 了。恰恰 是在我们希望建立起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的文本———《资本 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问题在于这些 …… 以铁的必然性发生 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 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 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 段”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 过程。” 如果工业较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不是最好的安排,而工业较落后 的国家又必然要重复前者的道路,那么后者如何能够作出 “最好的安 排”呢?可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与政治哲学家们在问题的源头处 就分道而行了。政治哲学家关心的是,什么才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好 安排以及如何实现这一安排;马克思首先追问的却是,人们能否自由地 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政治哲学家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5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57 页。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再检视》,《社会科学 ③ 王南湜: 战线》2018 年第 11 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2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3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4 页。 ① 5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关注的问题就毫无意义了。在 1852 年完稿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 八日》中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 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 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而在各种各样的条件 中,经济条件是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 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可以说几乎全部政治哲学家都是在假设政治生活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独 立地位的前提下展开他们的讨论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认为是政治 生活制约其他生活,因而人是“政治的动物”,而非“物质生产的动物”。 但只有马克思发现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 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政治哲学的思考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安排 究竟能够产生多大影响,在马克思这里是要打上问号的。 对于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的实质和我们对它应该采取的态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早有一般性的判断:“社会的物 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 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而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不过就是 “人 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 ”各种 “意识形态的形 式”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提及“政治哲学”一词,但无论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的,洛克、卢梭的,康德、黑格尔的,还是他无法见到的罗尔斯、诺 齐克的政治哲学,显然都会被他归入这里所说的 “意识形态的形式”。 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致力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呢?马克思指出:“我们 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69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002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3 页。 ① ② 56 如何理解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代以来的全部政治哲学就是资产阶级的意 识形态,它从霍布斯、洛克到罗尔斯的历史演进,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到 资本主义生产力与封建制度的冲突,以及这种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制度 的自我冲突,并力求把它们克服的种种理论努力。如果有所谓 “马克 思主义政治哲学”,那么它与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根本对立首先就表 现为它们分别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所以 能够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就在于它发现历史变迁的终极原因要在经 济中寻找,而所谓经济不过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及由其决定的分配、交 换和消费,而物质生活生产的主体就是无产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直接反对的就是那种认为政治生活在全部人类生活中具有 决定性地位,认为人类能够通过哲学思考设计并实现共同生活的最好 安排的观点———唯心主义历史观。 可见,就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就是资产阶级政治哲学 ,也就是 唯心史观的政治哲学来说,《资本论》关于人类共同生活最好安排的思 考就根本不是政治哲学。但它不是与政治哲学无关的别的什么科学, 参照“政治哲学批判”的说法可以说,它是“政治哲学批判”。 ① ② 四、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政治哲学批判” 在“批判”一词的特殊意义上,即对某门学科进行句法分析、意义 澄清或“前提批判”的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被认为是对政治 经济学的批判性的哲学思考,因而在学科性质上就不再是政治经济学 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相应的研究其基础、前提、意义等 的学科,它们被称为“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等,亦可称为“元数学”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 页。 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5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元物理学”。但对于哲学及其各部门来说,情况却有所不同。对哲学 及其各部门的句法分析、意义澄清、前提批判构成哲学观或元哲学,但 它仍然是哲学,而不是别的学科。用塔斯基“语言层次理论”的术语来 说,哲学以外的各门学科是 “语义开放”的,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不属于 这门学科本身;而哲学则是 “语义封闭”的,对哲学本身的研究仍是哲 学。比如,对于宣称哲学没有意义的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就批评道: “他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陈述哲学的命题,而且一个人对于他们不能 说的,必须缄口无言;但是他未保持缄默而写了整整一本哲学书。” 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 对人类共同生活最好安排的思考,当然是对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亦 即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基本前提的批判,从而是 “政治哲学批判”;由 于哲学与元哲学的特殊关系,使得“政治哲学批判”仍然是一种政治哲 学。但事实上,马克思对政治哲学的批判并不是通过构建一套新的政 治哲学学说来完成的。马克思首先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提出了唯物主义 的历史观,用恩格斯的话说,这一观念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 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 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而政治哲学所秉持的唯心史观却认为:“一 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并且在一 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支配全部历史的又是政治变动。” 这种历史 观的一个推论就是,政治哲学才是“第一哲学”。 唯物史观指出了政治哲学为什么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人类共同生活 的最好安排,因为决定人们能够拥有何种政治制度的不是政治哲学家 的理论,也不是政治家的实践,而是人们以何种方式进行生产。“蒸汽 ① ② ③ [德]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句法》,傅季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9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22 页。 ① 19 58 如何理解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亦即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就决定了 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关系就是雇佣形式的剥削关系,而无论一个国家 采取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这种雇佣关系都构成了对人类共同 生活最好安排的设计的极限。罗尔斯对正义社会的构想也不可能超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界限。但是,唯物史观毕竟只是在原则上指出了 政治哲学为什么不可能实现对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好安排,而没有说明 什么才是最好安排以及实现这一安排的方式。这个任务是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以政治经济学的方式完成的。 既然历史变动的终极原因在经济之中,那么解开何为人类最好生 活之谜的钥匙也将在经济之中找到。马克思对“最好安排”的设想,与 政治哲学家们一样,都是从现存制度的缺陷出发,然而马克思关注的并 不是现存的政治制度,而是决定政治制度的经济制度。而对现存经济 制度的研究,亦即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和交换关系”的研究的成果就是 《资本论》。可见,正因为马克思发现 了人类对自己共同生活的任何重大安排,归根结底都受到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的制约,所以他才放弃对法律、政治、宗教和哲学的直接研究, 而去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最终揭示了:人类共同生活是有“最好 安排”可言的,但这一安排不是政治设计的结果,而是生产力发展及其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而这一 “最好安排”如何从现存 安排的缺陷中必然产生出来,则由剩余价值理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 律等学说予以阐释。 尽管马克思相信历史变动受到具有“铁的必然性”的规律的支配, 但他从未否认过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变革时,人们毕竟能够 “缩短 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因此可以说,《资本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是 具有规范作用的。基于《资本论》的规范性以及“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2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3 页。 5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规范性”这一看法,有学者就主张 《资本论》是通常 意义上的政治哲学著作。但对科学史的考察我们发现,规范性、批判 性、理想性等既不是社会研究与自然研究的界线,也不是哲学与科学的 界线;“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规范性”这一说法,是 在理解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的一个巨大教条。 孙正聿教授在 20 年前出版的 《哲学通论》中就已经指出:作为理 论的科学和哲学都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解释、 规范、批判和反思、理想和引导是任何理论都有的功能。 科学不仅不 是单纯解释性的,而且它所产生的规范作用远远超过任何哲学学说,甚 至超过道德和法律。当科学家发现细菌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而洗 手能有效消灭细菌后,勤洗手最终成了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正是日 心说、进化论、精神分析学说彻底改变了现代人对宇宙、生命和自我的 看法,塑造了现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马克思在历史和经 济领域所做的科学研究,则正在变革着人们对社会和历史的看法,塑造 了现代人的历史观。正是基于科学史的事实和马克思所进行的科学研 究,恩格斯才会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 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 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当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 但如果《资本论》就是政治经济学,那么如何解释它所表现出来的 政治哲学的特征呢?一个简单的解释就在于,“政治哲学”并不只是一 门学科,就其在人类历史上的普遍存在和深刻影响而言,它是众多理论 所具有的一种功能,可以说就是孙正聿教授所说的理论的规范、批判和 理想的功能。历史上,人们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批判不只是通过直接的 政治学或政治哲学的研究来实现,事实上更多时候承担这一使命的是 ① ② ③ 孙正聿:《哲学通论》,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99—10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3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47 页。 ① 60 如何理解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艺术和科学。比如在推动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学 革命和启蒙运动中,专业的政治哲学研究只占有很小的比重。但是,无 论宗教的、艺术的还是科学的变革,没有一个不具有政治哲学的意义, 没有一个不足以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个意义上,研究 政治哲学不能不读《资本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不懂政治哲学。 可以说,马克思以非政治哲学的方式探讨并回答了政治哲学的重 大的前提性问题和基本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资本论》的 政治哲学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以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范式去阅 读《资本论》。要构建以《资本论》为核心文本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 学”,就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矛盾关 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在吃、喝、住、穿的变化 中,而不是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 去寻 找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好安排。 ① (作者 高超,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 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97—798 页。 61 《资本论 》对现代性危机之迷的 揭示及其实践哲学内涵  鲁绍臣 一、抽象与同一:国外左翼对 现代性的诊断及其批判 不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启蒙辩证法的批判,亦或是激进政治 对于现代主权逻辑的批判,都共同指向了西方现代文明抽象性与同一 性的逻辑。“自然和经验是无法辨认的,除非借助现象的过滤;人无法 获取知识,除非借助理智的反映;伦理世界也不可言说,除非借助理性 的图式。” 现代同一性的“主权反复地、广泛地完成一个奇迹:把奇异 性扬弃在总体中,把每个人的意志扬弃在公意中。” 可以说,现代的 “市民社会是由等价原则支配的,它通过把不同的事物还原为抽象的 量的方式使其具有了可比性。” “对启蒙运动而言,不能被还原为数字 ② ③ ④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710056)阶段性成果。 M.Hardt, A.Negri, Empi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79. A.Negri, Multitude:War an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Empire,New York: ③ M.Hardt, Penguin, 2004, pp.87 - 88. [德]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 ④ [德]霍克海默、 社 2006 年版,第 5 页。  ② 62 《资本论》对现代性危机之迷的揭示及其实践哲学内涵 的,或最终不能被原为‘太一’的,都是幻想。” “启蒙精神……它摒弃 了一切不可度量之物。” “启蒙精神……它不仅在私下中消除了质的 差异,它还迫使人们与现实一致起来” 。在阿多诺看来,西方启蒙运 动的结果就不再是解放,而是统治:“抽象的同一支配使得每一种自然 事物变成可以再现的,并把这一切都用到工业的过程中,在这两种支配 下,正是获得自由的人最终变成了 ‘群氓 ’,黑格尔称他们是启蒙的 结果。” 但对于现代西方启蒙运动的困境,阿多诺等人并不试图寻找一个 总体上超越西方现代性的路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发现意识形态批 判的基础已经动摇了,但他们依然想坚持启蒙的基本框架。因此他们 把启蒙对神话所做的一切再一次完整第应用到启蒙过程中。” 对阿多 诺来说,他只能找到 “可能凭借其过去的内容在一个崭新的、不同的、 摆脱了野蛮文化的社会中得以幸存” 的艺术来作为批判的力量,特别 是不同于社会事实的自律的艺术:“艺术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是自律 实体,另一方面又是杜克海姆学派所指的社会事实。” 就如哈贝马斯 所指出的那样,对阿多诺来说,“《否定辩证法》与 《美学理论》相互支 持,相互指涉,前者阐明的是非同一性的悖论概念,后者揭示的则是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德]霍克海默、[德]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6 年版,第 5 页。 [德]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 ② [德]霍克海默、 社 2006 年版,第 9 页。 [德]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 ③ [德]霍克海默、 社 2006 年版,第 9 页。 [德]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 ④ [德]霍克海默、 社 2006 年版,第 9 页。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⑤ [德]哈贝马斯: 137 页。 《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 页。 ⑥ [德]阿多诺: 《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 页。 ⑦ [德]阿多诺: ① 6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锋派艺术作品中所隐藏的模仿内涵。” 与阿多诺等人的艺术救赎之路不同,哈贝马斯和阿伦特等人试图 在西方现代性的内部,挖掘一度被忽视了的公共理性的公共领域的向 度,来对抗纳粹主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和将国家变成资本附庸的新自 由主义的危机与困境。在哈贝马斯看来,“就个人而言,启蒙是一种自 我反思的主体性原则;就全人类而言,启蒙是一种迈向绝对公正秩序的 客观趋势。无论是哪种情况,启蒙都必须以公共性为中介” 。“由于 私人的公开批判要求一种既正确又公正,而且没有任何强制的鲜明特 征,所以,诉诸公众舆论的立法显然就不能再说是一种统治了” 。 和哈贝马斯等人从话语解放的视角展开探讨不同,奈格里等人试 图重新复兴“唯物主义的目的论”。唯物主义的目的旨在发现内在于 人本身的潜能,“作为奇异的存在者,人类发现了自己在世界中的力 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一种对内在的理性和潜能的意识” 。“从但丁对 可能理智的辩护到托马斯·莫尔对自然生命和劳动的巨大而不可名状 的力量的赞美,从新教各派的民主到斯宾诺莎关于绝对民主的观点,都 是如此。当我们抵达斯宾诺莎时,内在性的境域和民主政治秩序的境 域完全重合了。在内在性的平面中,奇异性的力量得到实现。任何外 在的中介都无法存在,奇异的存在者们呈现为诸众。” “斯宾诺莎的主 要成就是对奇异性和内在性的绝对建构,并在绝对中发现了身体和心 灵的解放之路。” “没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9 页。 ②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等 译,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22 页。 ③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等 译,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91 页。 A.Negri, Empi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71. ④ M.Hardt, A.Negri, Empi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73. ⑤ M.Hardt, A.Negri, Empi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86. ⑥ M.Hardt, ① 64 《资本论》对现代性危机之迷的揭示及其实践哲学内涵 物他再不能表示意见。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 态之中无异。” “绝对是就其没有限制、无法度量而言。绝对民主把社 会契约和有限的社会实体等观念完全弃置到一边。” 同样,“后现代主 义理论家的创新在于指出了现代主权传统的终结,并大胆跳出二元论 和同 一 性 的 现 代 性 范 式,展 现 出 一 种 关 于 奇 异 性 和 多 重 性 (multiplicity)的思想” 。和单一的现代资本文明不同,“这个社会更 像是万花筒,而不是多色块的静态镶嵌;色彩不断变换形成新的更美丽 的图案,甚至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色彩” 。 奈格里和哈特指出,他们的推理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一 种是批判的和解构的 (deconstructive),另一种是建构的和伦理—政治 的(ethicopolitical)。他们宣称,这两种方法论都是“非辩证的(nondia lectical)”和“绝对内在的” 。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是他们所要反对的那 种现代性范式的核心逻辑,“辩证法是现代的统治、排斥和掌控的核心 逻辑――它先把差异的多元性降低为二元对立,随后又把这些差别扬 弃在统一的秩序中。” “批判性方法旨在揭示这一过程的矛盾、周期和 危机,因为在每一个时刻,历史发展所设想的必要性都可能向其他可能 性开放。换句话说,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幽灵统治的历史回顾的解构 揭示了另一种社会组织的可能性。” 在这个被理想化了的世界中,虽然同一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的,但共 同性和奇异性不仅是相容的,而且是相互构成的:一方面,奇异性力量 会不断创造出新的共同建构;另一方面,共同的东西也变得奇异化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219 页。 Reflections on Empi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8, p.88. ② A.Negri, A.Negri, Empi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43. ③ M.Hardt, A.Negri, Commonwealth,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 ④ M.Hardt, versity Press, 2009, p.112. A.Negri, Empi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47. ⑤ M.Hardt, A.Negri, Empi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40. ⑥ M.Hardt, ⑦ M.Hardt,A. Negri,Empire,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 ① 47 - 48. 6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其从现代资本文明以物为依赖性为基础和枷锁的自由中,真正得到彻 底的解放。在他们看来,“与帝国直接对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中介 的诸众” ,已然形成了一种抵抗性的力量。但就如夏皮洛 (Kam Sha piro)等人所批评的那样,这些批判让人回想起了乔治 · 索雷尔 (Georges Sorel)对正统的列宁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式的背离。对他们来 说,不再有诸众掌权的可能性,只有系统性地使起义运动保持开放的可 能性。 ① 二、《资本论》对现代性的诊断与批判 应该说,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也由于对纳粹暴力的心有 余悸,国外左翼学者对于国家抱有很大的偏见。这使得国外左翼学者 难以从国家的视角来思考西方现代性的性质,也难以从国家的视角来 思考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可能路径。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 真实的呈现形式是从“原始积累”一章开始的,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辩 证法作为理解《资本论》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将资本理解为 “自 在自为”的资本本体论的方法也遭到了破产。马克思曾说:“资本是资 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 配权力。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特性或人的特 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 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资本权力占据着绝对性的支配地位,它是“支 配工人劳动的物化的权力” 。但正如前文所述,资本权力的形成并不 仅仅依靠资本逻辑,资本逻辑背后还有国家逻辑,在哈维看来,“只有 ② ③ ④ , , : , Penguin, 2004, p.393.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3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30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册, 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87 页。 ① 66 M.Hardt A.Negri Multitude War an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Empire New York : 《资本论》对现代性危机之迷的揭示及其实践哲学内涵 建立了某种法律、私有财产、契约和货币安全的制度框架之后,资本积 累才能通过以价格垄断为基础的市场交换而繁荣起来。一个拥有警察 权的强大政府或一个建立在暴力手段之上的垄断者能够保证上述制度 框架的运转,并未其提供明确的宪法性安排” 。 就如哈维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资本主义活动而言,资产阶级国家 仍然是其首选,因为在资产阶级国家中,市场制度和契约法则(其中包 括劳动力方面)能够得到法律上的保证,监管框架能够遏制阶级冲突 和调节不同资本集团(如商人、金融家、制造业主、农民和食利者)之间 的利益诉求。此外,为了有利于资本主义活动,资产阶级国家还会建立 保证货币供应安全、促进对外贸易和插手外部事务的政策。” 其已经 超越了黑格尔所述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这是各个成 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联合,这种 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通过维护 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的。” 因此,马克思始终是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的视角来谈国家的 前提性作用,即“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 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 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 含着一部世界史” 。“法律本身现在成了掠夺人民土地的工具。” 哈 维认为政治权力一直是资本逻辑的核心:“国家在资本的最初或原始 累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但利用手中的权力迫使人们 ① ② ③ ④ ⑤ [美]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74 页。 ② [美]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 第 75 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2009 年版,第 174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8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32 页。 ① 2009 6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接受资本主义制度安排,而且将其获取的资本私有化,并使之成为资本 积累最初的基础(如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剥夺教会财产,或英国政府实 行的圈地运动就是明证)。” 另外,马克思还从雇佣劳动者如何被规训的视角谈了国家的作用, “单是在一极有劳动条件作为资本出现,在另一极有除了劳动力以外 没有东西可出卖的人,还是不够的。这还不足以迫使他们自愿地出卖 自己” 。马克思指出:“由于封建家臣的解散和土地断断续续遭到暴 力剥夺而被驱逐的人,这个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它诞生 那样快地被新兴的工场手工业所吸收。另一方面,这些突然被抛出惯 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新状态的纪律。他们大批地 转化为乞丐、盗贼、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 境所迫。因此,15 世纪末和整个 16 世纪,整个西欧都颁布了惩治流浪 者的血腥法律。现在的工人阶级的祖先,当初曾因被迫转化为流浪者 和需要救济的贫民而受到惩罚。法律把他们看做“自愿的”罪犯,其依 据是:只要他们愿意,是可以继续在已经不存在的旧的条件下劳 动的。” 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规定’工资,即把工资强制地限制在 有利于赚钱的界限内,为了延长工作日并使工人本身处于正常程度的 从属状态,就需要并运用了国家权力。” 国家法律限制着着不同地区, 不同形式的劳动的工资率,甚至明确规定 “支付高于法定工资的人要 被监禁,但接受高工资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资的人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残酷的禁制结社法压抑着工人们的反抗。国家法律对劳动者完成着很 大程度上的规训。从而使得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意识形态遭到了 ① ② ③ ④ ⑤ [美]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75—7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4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43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47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48 页。 ① 2009 68 《资本论》对现代性危机之迷的揭示及其实践哲学内涵 破产。但是,对于《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来说,历史评价,或 者历史唯物主义开始成为其评断一个社会的基准。 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向度 《资本论》不断揭示了现代性之迷的谜底,也揭示了现代性的必然 性,在批判将西方现代性美化为 “天然正义”的意识形态的同时,对于 启蒙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意识形态来说,由于看不到所有制为核心的国 家治理模式这一历史性的前提,因此就难以解释由其导致的危机与灾 难,对他们来说,两极分化和金融危机同样是正义的。但马克思也反对 任何纯粹基于伦理和德性的批判路径,其在历史唯物主义思考的基础 上,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文明面与危机性,因此,批判只能是对现代文明 的积极吸收和创造性转换的批判。其根本性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历史的 过程中通过国家治理模式改善,不断调整和改造所有制其治理方式, “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通过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 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 彰。”形成“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制度机制。 国外左翼由于抛弃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批判思想,因此均 未能达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切领悟马克思实践哲学将合目的性 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辩证法。西方现代性的发展史同样是历史唯物主 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史。马克思在引述一段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辩 证法的评论,即“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史过 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 志、意识和意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 的规律也就不同。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 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样,他只不过是极其科学地表述了任何 对经济生活进行准确的研究必须具有的目的……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 6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于阐明支配着一定社会有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 更高的有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马克思说:“这位作者先生 ……描 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 但这种辩证法是资本主义的辩证法,是被动的辩证法,而不是能动 的实践的辩证法,能动的实践辩证法在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规律的基础 上,将被动性转换为主动性,“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 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 现存的事物”。 在此意义上,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达到了认 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双重统一。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西方现代性,由 于其未能认识到其现代性之迷的迷底是其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并试图 遮蔽这一历史性的前提,因此其就在根本的意义上失去了实践哲学的 现实向度,只能以一种盲目和事后的方式等待必然性的到来。而基于 实践哲学的另一种文明类型则能将自由与必然、规律与价值、理性与情 感有机结合起来。 ① ② (作者 鲁绍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① ② 7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1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27 页。 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困境 吴冠军 自由主义,按照福山的观点,在 “历史终结”时代已经取得了终极 胜利———自由主义将不再有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真正对手。 “苏东阵 营”的崩盘性垮台,意味着现代性两大根本理念———自由与平等——— 的另一种替代性方案 (即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坍塌的事业 (lost cause), 不复意识形态的有效性(甚至和“国家社会主义”一起,沦为 20 世纪“极权主义”的两种形态之一 )。 自由与平等只有在自由主义 中,才得到了真正有效而稳定的制度性安顿———罗尔斯 (John Rawls) 发表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政治自由主义”,正是关于此种有效而稳 定之安顿的一个主导性的政治哲学企划。 ① ② ③ 这实质上仍是福山今天所持之观点。在其晚近两卷本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福山认为自由民主的普遍性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 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乃至纯粹的好运;换言之,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仍然会衰 败。但它构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政府形式”,建立在“政治的普遍进化”之上, 是“现代成功政治的普遍条件”。即便在全球处于政治衰败的今天,自由民主 仍“具有普遍的吸引力”。See Francis Fukuyama,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 cay: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London: Profile, 2014, pp.541 - 542, 548. ② See,for example,Hannah Arendt,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New York: Harcourt, 1994.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③ John Rawls, ① 7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然而,自由主义的问题,恰恰是它有一个阴暗的分身 (shadowy double), 而它自己结构性地无法同那个身体断开———该身体就是资本 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这个“双身”结构,使得前者无法对自身之 理想贯彻到底,而只能成为一个“半吊子”。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之核心 便是人民的民主—平等主义主权 (democraticegalitarian sovereignty ), 但即便进入了自由民主大获全胜的 “历史终结”时代,人民真的有权 吗?资本主义将基于平等理念的政治选举(即,平等性的一人一票)蜕 变成一个基于金钱、媒体、表演、博弈的大型狂欢游戏。从本根处言,资 本主义系统实质性地制造不平等,制造政治的无权者、被排除者 (the excluded)、 乃至“赤裸生命” ,它使得自由主义的平等、人权 (自由)、 法治 诸核心理念皆无法被彻底地贯彻到底。 资本主义并不奉持自由主义所宣扬的那些理念 / 理想 (idea (l)), 它所遵从的逻辑,即为资本的逻辑———资本的拥有者,总是希望能够将 它投资到可以产生最多利润的地方,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资本 主义之所以同自由主义是一个“双身”之体,就是因为它们在本根处共 享同一个预设,即著名的 “合理—经济人 ”(rationaleconomic man )预 设———亚当·斯密与霍布斯 (洛克) 都以该预设为其理论大厦的基 石,资本主义市场与自由主义国家的典范叙述便分别建立其上。在这 个意义上,资本的逻辑,亦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所同源导出的逻辑。罗 尔斯在其《正义论》中苦心孤诣所设计的“无知之幕”,也正是实质性地 建立在“合理—经济人”预设之上:每个处于 “无知之幕”下的人,皆按 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逻辑进行思考(典范性的“合理—经济人”)。 ① ② ③ 关于阿甘本“赤裸生命”论的分析,请参见吴冠军:《阿甘本论神圣与亵渎》, 《国外理论动态》2014 年第 3 期。 ② 对法治之结构性困境的分析, 请参见吴冠军:《认真对待德性:自由心证的法理 学再探讨》,《探索与争鸣》2015 年第 5 期。 ③ 关于霍布斯作为自由主义奠基人的分析, 请参见 Leo Strauss,The Political Phi losophy of Hobbes:Its Basis and its Genesi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① 72 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困境 资本之追逐自身最大化的“合理性”逻辑(rational logic),便使得资 本主义生就如下的内在定势,就是它必须使资本保持赢利性积累;换言 之,它必须不断提供给资本以赢利性投资的地方,使之不断增长。资本 不能睡在银行里(银行给的“利息”亦取决于它能否将钱有效贷出去), 找不到赢利性投资的地方就意味着贬值。资本主义这一自身的内在定 势就使得,其发展绝不能停,停就意味着多米诺骨牌式的连续坍塌(资 本被迫睡在银行里、经济陷入停滞,并随之引起大规模失业、资本大幅 度贬值……),最后一路形成总体性的经济危机。这就是“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的生成性机制。 2008 年以降肇始于美国、最终造成全球金融大衰退的 “次贷危 机”,就是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将资金贷给欲 购买住宅、但不符贷款标准的借款人(“次级贷款”);而作为保险措施, 如果借款人在偿还抵押贷款时拖欠,贷款人就可以依贷款里的实收款 项依法占有房产所有权,通过法院将其在市场上公开拍卖。我们看到, 通过贷款给低收入者,表面上是推进自由主义之自由、平等理念,帮助 穷人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中产阶级梦 (“美国梦”),然而其背后根本 的动力却实是资本的逻辑,即资本不能睡在银行里,必须找到 (或 “创 造”)赢利性投资的地方。并且显而易见的是,这种面向 “次级”借款 人的金融操作,最大程度保护的,乃是金融机构的安全,因为若借款 人拖欠债务而不按约还钱,贷款人可以合法地直接侵吞其房产。 然而,这类本来对金融机构而言相当 “安全 ”、在既有制度下被认定 为“合法”的操作,却根本性地以前述资本主义内在定势为预设,即 预设经济总量始终会保持增长 (“次级贷款 ”的案例,即以房产会继 ① ① 试想一个低收入的普通家庭为实现“居者有其屋”,而通过向银行进行“次级贷 款”购买到一处房产,然而一旦因个体性或社会性的经济问题而无法依约付 款,那么这栋房子就会被“依法”收回,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社会上低收入阶层遭 到进一步掠夺,他们那些数额少的可怜的存款则被完全剥光。 7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续升值为预设 );换言之,这类为了使资本能继续保持增长的金融操 作,以资本总能进一步增长为预设。它构成的是一个反复“提前透支” 的自我繁殖系统。 不幸的是,2008 年的美国刚经历了一轮互联网和股市泡沫的破 灭。增大的失业率导致许多“次贷”借款人无法依条约按时还款,这就 致使由金融机构依法占有而进行“法拍”的房屋大量增加。 法拍和待 售房屋库存的增加,则直接导致市场上住房价格下滑,从而进一步降低 其它所有房产业主的抵押资产的净值,导致更多的业主处于违约或法 拍危机边缘:房价的大幅下降 ,导致许多借款人的住房净值为零或者 变为负资产;换言之,他们的住房价值已低于其抵押贷款(这意味着他 们还欠着银行的钱,都能够直接在市场上买到比自己住房更好的房 产)……于是,大量借款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同他们的抵押贷款 “脱 离”并放弃住房,这便大幅度加剧法拍屋的增多与房价的继续下滑。 法拍屋价值的大幅跌损、以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之价值的下滑,转而全 面削弱了银行的净资产和财务状况。而此前银行已通过在金融市场上 出售抵押贷款的付款所有权来降低自身风险,并在房市繁荣下吸引来 各大金融机构的投资,然而当房价大幅下降时,各金融机构持有的大量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便迅速丧失了其大部分的价值(雷曼兄弟就这么破 产的)。金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信用衍生商品,原本是金融机构用来 确保自身规避风险、免于倒闭的工具,然而却使得那些同按揭贷款没有 ① ② ③ 宽松信贷的次级贷款得以繁荣,正是以相信房市会继续繁荣、房价将持续升值 为预设的大前提,所以它能鼓励许多工薪阶层选择通过次级贷款而购买价格 本来大幅超出他们购买能力的房产,甚至吸引了许多中产阶层的投机者,因为 他们相信房价持续上涨,后面总会有人接盘,即使日后发现无法支付较高月付 款,借款人也可以试着倚靠预期的“资产增值”来对其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 ② 一旦房地产价格在美国许多地区开始下降, 借款人对其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 亦变得极其困难;而发现自己无法透过再融资以摆脱较高的月付款之借款人, 则被迫地违约、放弃房产…… ③ 时至 2008 年 9 月, 美国住房价格自 2006 年中期峰值以来平均下降了 20% 以 上,这是有现代记录以来最快的房价下跌速度。 ① 74 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困境 直接关系的大型金融机构也被快速拖入 “次贷危机 ”中 …… 最后, “次贷危机”便一路迅速演变成全球总体性的金融大崩溃。 故此,资本主义的制度核心,就是其增长不能停滞(资本必须保持 赢利性积累),一旦整个社会经济增长转为缓慢、乃至处于停滞的状态 时,随之而来便很可能是大幅度的倒退与萧条,“财富”急剧缩水乃至 彻底蒸发。汉娜· 阿伦特 (Hannah Arendt)看到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家如罗尔斯等所严重忽视的问题:“那种曾在几个世纪前造成了马克 思所说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并推进了各种更深层次的积累的那种简 单掠夺的原始罪恶,最终必须不断被重复,否则积累的动力会突然停 止。” 在资本主义系统中,经济危机,总是伴随着社会性的恐慌与动荡 一起急剧蔓延,罗尔斯所念兹在兹的自由民主社会之“稳定性”问题 , 恰恰建立在资本必须不断保持赢利这一资本主义内在定势之上。 故 此,对于资本主义秩序,其内在所面对的根本问题就是:如果资本的赢 利性出口无法被找到(或被“创造”),怎么办?诸种金融创新工具(如 “次贷”)只是以叠床架屋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系统做各种深度性的壁沿 开撑(也使得其繁荣更加脆弱与表面),它们仍然倚靠实体经济层面有 效的赢利性增长;换言之,金融创新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往往使 得前述根本问题一旦爆发,情况会更加灾难性。 以资本逻辑(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行为)为动力的资本主 ① ② ③ ④ 金融体系环环紧扣(几乎所有银行都在金融市场中互相连结)这种“规避风 险”的结构,最终致使大量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的恶性循环中面临全面的财 务崩溃。确实,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彭斯所言,“金融创新的目的旨在 重新分配并减少风险,而现在看来似乎主要是为了把风险从视野中隐藏。”An “Lessons from the Crisis,”in PIMCO,November 2008,available at drew M.Spence, 〈http:/ / www. pimco. com / LeftNav / Viewpoints / 2008 / Viewpoints + Lessons + from + the + Crisis + Spence + November + 2008.htm〉(accessed 11 December 2015).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p.148. ② Arendt, Political Liberalism, pp.140 - 144. ③ Rawls, ④ 对资本主义这一内在定势的进一步分析,请参见吴冠军:《“全球化”向何处 去?》,《天涯》2009 年第 6 期。 ① 7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义系统,一旦当碰到国内市场接近饱和乃至已经完全饱和、激烈竞争使 得投资无法继续找到赢利性出口的状况 (生产出来的商品大量滞销, 除非亏本卖出去)时,只有以下两种方式能够使其保持发展定势而不 至遭遇全面的经济危机:时间上的推延,与地理上的扩张。用哈维 (David Harvey)的著名术语来说,即“时间性修复”(temporal fix)与“空 间性修复”(spatial fix)。前者指在社会中一些基础领域进行长期的投 资(如教育、科研研究),后者则是往别处寻找新的市场。 晚近中国大 量修建各种高速公路(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等明显短期内收不回投资的 地方大量修建) ,就是采取 “时间性修复”的手段:钱不能死在那里, 总要找活干。究其根本而言,“时间性修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 暂时押后危机(以推迟资本价值在未来重新进入流通领域的时刻,从 而延后可能的经济危机),以期待在这过程中能找到别的投资性机遇。 与之比较,以资本的 “空间性修复”操作来应对经济衰退,要有效 得多。正是资本的这种“空间修复”逻辑,是“全球化”浪潮的最根本的 动力———资本总是在空间地理层面上向高利润、低成本的位置移动。 在一个竞争激烈市场饱和的地区已无法取得盈利的剩余资本,在另一 个相应市场还未开拓的地区,却可以继续取得高利润。在这个意义上, “全球化”实质上乃是资本主义系统与生俱来的趋向。全球化使资本 拥有了完全摆脱其各种对抗性力量的能力:如果某地工会的保护力量 太强、福利政府的税收太高抑或监管太多,资本可以直接撤离,转移到 其它地方。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了各国及其各层级政府的 一个主要行政目标时,资本已然彻底战胜国家,正如今天许多巨型跨国 企业完全拥有不亚于一国政府的体量与力量。 ① ② , , : , , , , 2015 年公路需建设 5 万公里的规模, ② 根据国家公布的资料, 其中高速公路 2 33 万公里(含地方高速),,东部地区在建待建里程 3876 公里、中部 5551 公里、西 部 10357 公里、东北地区 3515 公里(参见《2015 年度全国高速公路新开工及在 建项目》)。我们看到,已建成的中西部高速公路,道路使用率却很低。 ① David Harvey The New Imper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87 - 89 108 - 109 115. 76 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困境 历史性地来看,这种溢出性的 “空间修复”,使新老资本主义国家 必须不断进行地理扩张———通过打开新的地区之市场(从野蛮的殖民 侵略或文明的外交“通商”),使自身国内的剩余商品得以输出(不用因 为卖不掉而价格跌落,从而导致整体资产缩水),从而实现持续的经济 高增长。换言之,正是应付过度资本积累 (大量盈余资本在国内找不 到赢利性出口)的危机,产生出了 19 世纪末以来的新式殖民或者 “美 国式殖民”模式:该模式并不直接派总督过来统治殖民地、以军事方式 占领殖民地,而只是要求开放市场。要占领与统治是帝国逻辑 (或者 说前现代逻辑);而就要市场,才是资本逻辑———让自身的资本可以继 续找到赢利性出口,并且免除了高成本的殖民地管理 (包括镇压当地 反抗,等等)之繁重任务。 很有意思的是,这种新式殖民模式后来却 被叫作“帝国主义”,其实它恰恰遵循的不是帝国逻辑。正如阿伦特所 言,“帝国主义不是建立帝国,扩张不是征服。”阿伦特对“帝国主义”作 出了如下精彩分析:“帝国主义扩张由一种奇特的经济危机所引发,过 度储蓄所导致的资本生产过剩和‘剩余’货币出现,在本国范围内再也 无法找到生产性的投资场所。” 如前文分析,这时就会出现负的经济 增长率、并引发资本大幅贬值。 在“美国式殖民”模式中,殖民地即便没有钱都没关系,可以先赊 账———我先借你钱,让你来买我产品。 直到今天很多美国式“国际援 ① ② ③ 这就是为什么说英国是最后一个大帝国(统治区域几乎覆盖所有时区的“日不 落帝国”)。20 世纪法西斯德国与日本也仍是遵循帝国逻辑,所以导致最终失 败(军事征服下来的殖民地统治成本太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范围 内迅疾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标识了帝国逻辑实质性的寿终正寝。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pp.130, 135, emphasis added. ② Arendt, ③ 这里所涉及的, 实际上是“空间性修复”所面对的一个关键性环节,那就是剩余 商品被送去的地方,必须拥有可支付的手段,譬如,黄金、白银以及后来的美元 储备,抑或具备可以进行贸易的商品。那么,倘若该地区并没有可资交换的货 币储备或商品呢?“赊账”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实质性办法:通过暂且让对方 “赊账”的方式来实现剩余资本在空间的移动,要远远好过在国内饱和市场状 态中不断贬值。“赊账”实际上就是哈维所说的复合型的“时间—空间修复”: ① 7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助”,不是真的援助,其实也是先让你欠着 (即向没有可资交换的商品 或货币储备的“赤贫地区”主动出借货币,并让对方用这些货币来购买 自己的剩余商品),并且以开放市场准入作为前提条件。在这种“美国 式援助”下,许多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成为了剩余资本的“接收器”,从 而进入资本流通的“全球化”体系。 而“国债”的偿还,则使得资本输 出国(债权国)成功规避资本的贬值,而风险完全转嫁到接收国 (债务 国)身上。即便当年那被认为最能体现美国普世理想的“马歇尔计划” (1947—1951 年间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以助其 重建的计划),实际上亦没能超越出此种“美国式援助”框架。 可见,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所内在固有的趋向。换言之,资本主义系 统是一个自我溢出性的系统:其自身的稳定,关键性地建立在向 “外 部”的溢出。那么,倘若不再存在那样的“外部”呢?今天“历史终结” 时代的全球资本主义秩序,便恰恰是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由于运输与通讯产业的长足发展,就资本的移动而言,从 19 世纪 到今天,一个主要的变化便是———空间在不断“收缩”。诸如路程阻力 等 19 世纪时那些至关重要的因素,今天在那压缩了的“地球村”里,都 早已变得相当边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展,市场在全球范 ① ② 既在空间上产生资本的移动,又在时间上如同长期投资般,推迟了资本价值在 未来重新进入流通领域的时刻。 ① 沃勒斯坦所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 很好地分析了“核心”与“边陲”(以及“半 边陲”)国家之间所构成的依附性的不平等全球秩序。作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 一个长程历史分析,该理论对本文此处的分析可提供一个呼应。See Immanuel Wallerstein, WorldSystems Analysis:An Introduction,Durham,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② 当时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的破坏, 使得美国的工、农业皆一跃占据世界领 先地位,从中成长起来的众多美国私人企业需要在贸易自由政策下开辟的新 市场来获得利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一方面确实需要来自美国的产 品,但当时欧洲人没有足够的美元来进口这些必需物资,即所谓的“美元荒” (dollar shortage)。美国就开始通过多种途径向欧洲提供所谓的“美元信贷” (dollar credits),来帮助欧洲解决这些问题,而“马歇尔计划”正是这众多途径 之一。 78 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困境 围内越来越饱和,很多国家曾经是作为剩余资本的巨大吸收者而进入 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随后自身也已逐渐转变为剩余资本的生产者。如 日本在 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在 80 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在 80 年代末, 都开始从纯粹的接收者转变为纯粹的输出者。中国 80 年代以降通过 制度改革而开放出它的巨大市场后,立即吸引来自西方各国乃至日本、 韩国、新加坡等大量金融资本的涌入。但现在已产能大幅过剩的中国, 亦正在快速转变成资本溢出者基因的逻辑———因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的开创性著作 (postconsummation apartness ),其实已经精准 描述了资本的逻辑:一旦市场饱和,资本拔腿就跑。 然而,在高度“全球化”的发展下,全球资本主义的市场正在逐渐 地趋向整体性饱和。这就是资本主义在 “历史终结”时代的困境:“空 间性修复”的潜力已逐渐趋向枯竭。彻底的“全球化”(“冷战”结束后 的“世界大同”、“地球村”),恰恰意味着该逻辑无法进一步扩展;随之 伴生的是,可供倾销商品的空白市场没有了,转嫁危机的空间越来越 窄。在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等经济危机中,许多国际资本通过及 时的资本外逃而把经济灾难留给当地地区,等当地政府大量注资使风 暴平缓后,那些撤逃的外资才以国际剩余资本的形态重新进入,以最低 价购入当地那些遭到贬值后的资产,从而大获其利。然而,当全球金融 高度一体化后,投机资本在全球资本主义矩阵中已日趋陷入无处可逃 之境。在这个“历史终结”的时代,经济危机的“爆炸”(explosion)形态 越来越转化为“内爆”(implosion)。 全球资本主义系统将各个国家高 度捆绑在一起(譬如,中国崛起转变为资本溢出国后,其选择就是大量 购买美国国债),一旦产生危机就只有连锁性“内爆”了,谁也不能完全 ① ② , , : , 其实,《自 私的基因》一著正是把基因以“合理—经济人”方式进行设定(书的题目就已 展露无遗)。 ② 鲍德里亚首先将“内爆”概念化, 指一个达到其极至、无法再扩张的系统,从其 内部崩溃。 ① 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7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逃离、彻底置身于爆炸之外。我们看到,金融危机越来越不会再只是 “某某地区的金融危机”,而是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属性:对比 97 年 亚洲风暴,十年后美国 “次贷”这种初级的、面向普通老百姓的金融操 作,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力量本应远远小于当年对金融系统发动蓄 意冲击以谋取暴利的对冲基金的威力,但“次贷危机”竟如此迅猛地将 这股崩盘性的冲击力从美国迅速传递到全球,引发全球性衰退、经济萧 条与社会恐慌。这便是 “历史终结”时代资本主义深度全球化所带来 的后果。 如前文所分析的,当资本主义系统内剩余资本的“溢出”不再能找 到转移的出口时,那么资本就会在经济的衰退中直接贬值:以前在“外 部”让别人爆炸(explosion),在一个深度全球化了的、至大无外的全球 资本主义秩序里 (资本已无法或无处转移),只可能是别人自己一起 炸,“explosion”亦是“implosion”,无人能幸免。其实,“全球资本主义” 是一个矛盾语(oxymoron) :资本主义真正扩展到了全球,就恰恰无法 再有效地自我维持(在这个意义上确实进入“终结”时代)。它将越来 越频繁地出现各种“自爆”,最后整个秩序在一个无可化解的大爆炸中 崩溃。 那是因为,全球范围的过度资本积累(找不到赢利性出口),势 将带来一轮又一轮全球范围的经济—社会危机———金融机构、实体企 业皆纷纷被迫陷入破产、乃至政府亦陷入破产 (如冰岛、希腊等 等)…… 在一个高度成熟的全球资本主义系统中,大规模大范围的金融海 ① ② 矛盾语指句子或词组中包含着互相矛盾、尖锐对立的语辞。“oxy”乃是一个希 腊词,指锐利、精明;“moron”则指傻蛋、猪头,“oxymoron”(精明的蠢蛋)本身 便是一个矛盾语。“true lie”(真实的谎言)、“living dead”(活死人)都是矛盾语 的典型例子,甚至,在进阶意义上,“happily married”(幸福婚姻)、“business eth “religious tolerance”(宗教宽容)皆是矛盾语。 ics”(商业伦理)、 ② 现在越来越多被新设计出来的诸种风险互相转嫁的金融措施、 调节杠杆、创新 工具,其所标榜的“安全措施”其实一点也不安全:从 2008 年“次贷危机”就能 看出,一旦一个环节彻底倒塌,马上就是连锁崩溃、全面失控。 ① 80 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困境 啸是无从避免的:通过大量的资本贬值、无数人的倾家荡产、社会财富 被深度毁坏,一些受灾相对较轻的资本家则趁机以极低的价格购入经 过大幅贬值的资本资产,从而再次将其投入赢利性的资本循环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全球资本主义系统实是一个自杀性的系统:只有找死 (“内爆”),才能继续苟延残喘 (大家都希望这次死的不是我)。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被慢慢挺了过去。在至大无外的 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只有全面的经济危机,才能使得剩余的资本找到 赢利性的出路,才能带来之后的一轮经济增长 (或者说 “复苏”)。然 而,随着全球化不断进一步深度化,每一轮 “内爆”后的复苏将会越来 越困难。 这就是 “历史终结 ”时代的新常态,或如齐泽克 (Slavoj Zizek)在巴黎恐袭案后所说,“正在持续中的骚乱,应被视作世界新秩 序的真面目”。 劳动过程也将由一种必要性的忍耐转变为创新性的快乐,原创性 将逐步成为中国下一轮发展的新起点,原创性将日益成为社会财富和 文化的新尺度。 ① ② (作者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以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系统而言,科技是唯一一条路,“最后的救命稻草”。这 就是为什么风险投资都看好科技,不管数字科技还是生命遗传工程,因为在空 间高度压缩与内卷的世界里,只有它能实质性地“创造”新市场、新需求。然而 科技同样也会泡沫、投资其上的资本也一样大批死,当科技自身之发展跟不上 “创造市场之需求”的步伐时(换言之,资本赢利性增长兑现不了时)。 ② Slavoj Zizek,“In the Wake of Paris Attacks the Left Must Embrace Its Radical Western Roots ”,In These Times,16 November 2015,〈http:/ / inthesetimes. com / article / 18605 / breakingthetaboosinthewakeofparisattackstheleftmust embraceits〉(accessed 11 December 2015). ① 8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82 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84 : 《 》 人的生活 解开 神圣家族 之谜的 一把钥匙  任帅军 在早期,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一度沉浸在思辨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当中。从合作撰写《神圣家族》开始,马克思和恩格 斯有意识地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彻底清算,将人解放自身的推动力归 结为改变人本身的生活条件,从而消灭非人化生活的基础。马克思和 恩格斯不再让现实生活中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去符合抽象的一般的人的 本质,而是从人本身的生活条件入手分析造成非人生活的原因。所以, 他们批判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把人的生活之因归结为是自我 意识发展的结果,而不懂得生活条件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人的社会 关系才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秘密的重要线索。也就是说,人的生 活是解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秘密的 “斯芬克斯之谜”的一把钥匙。人 的生活在《神圣家族》中对批判思辨唯心主义,构建历史唯物主义或实 践唯物主义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不仅成为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或实 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枢纽,而且还揭示了人的现实生活存在、运动和发展 的全部目的。在这种诠释和解读之中,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  本文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项目“神圣家族”: 文本逻辑与思想内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人 权价值的生活实现问题研究”(2016EKS006)。 8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就可以被看作是从人的生活出发,以人的现实生活的解放为最终归宿 的生活哲学。 一、从观念的人到人的生活 埃德加·鲍威尔在 1844 年的 《文学总汇报》第 5 期上,针对蒲鲁 东的《什么是财产?或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究》发表了 《蒲鲁东》 一文,反映了思辨唯心主义不从人的现实生活入手来探讨和解决人的 问题的局限性。在如何理解和认识人的本质的问题上,以埃德加·鲍 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无法从现实的生活本身入手去观察人在现 实社会中的生活状况,反而从臆想出来的观念出发来解释现实生活存 在的状况。 在从价值层面探讨人的生活的问题时,鲍威尔认为,蒲鲁东把“公 平”当作绝对的东西,并由此出发来歪曲蒲鲁东。鲍威尔说:“蒲鲁东 发现了某种绝对者,发现了历史的永恒基础,发现了为人类指引方向的 神,它就是公平。” 显而易见,蒲鲁东是从现实生活能否公平的意义上 来揭示社会充满不公平和矛盾冲突的事实,从而论证社会中存在的违 反人性的问题,进而质疑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但鲍威尔却无 视蒲鲁东对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揭露,也不把公平作为现实社会存 在的形式,反而从观念的意义上来理解公平,并将之绝对化。马克思和 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没有从蒲鲁东探讨的语境出发来解读蒲鲁东,即没 有把蒲鲁东当成 1840 年的法国人(出版《什么是财产?》这部书的那一 年),而是从 1844 年德国的处境出发歪曲蒲鲁东,即误把蒲鲁东当成 1844 年的德国人。鲍威尔既不研究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的社会不公平 问题,也不关注蒲鲁东如何把私有财产的问题当作政治经济学和法学 ① ① Edgar Bauer , 1844 p.5. 86 ,“Proudhon ”,Allgemeine LiteraturZeitung,Charlottenburg,April, 人的生活:解开《神圣家族》之谜的一把钥匙 的根本问题。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对埃德加先生说来,由于 蒲鲁东提出了历史上的绝对的东西,由于他坚持对公平的信仰,所以他 就成了神学的对象;而批判的批判由于职业的缘故就是神学的批判,现 在就可以抓住蒲鲁东,从而在 ‘宗教观念’上大做文章了。” 在这里,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埃德加·鲍威尔一定要找一个借口把蒲 鲁东的观点歪曲为神学,才能展开自己的批判。 这是因为,鲍威尔感兴趣的是观念。他从作为观念的人出发来审 视蒲鲁东对公平的论述,于是就得出了,只有把公平绝对化才能否定不 公平的观点,这无疑是一种绝对的“观念论者”的观点。蒲鲁东则与之 不同,他的特点在于,他能把人的经济活动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考察。 换言之,蒲鲁东之所以能够超越鲍威尔的地方,正在于他看到了现实的 人的生活问题,或者说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私有财产本身。但令人遗 憾的是,蒲鲁东只是 “从国民经济学观点出发”,即只是从私有财产的 个别的存在形式、局部的现实体现和扭曲的经济后果等方面对国民经 济学进行批判。然而他确实尝试对私有财产进行系统的批判,以至于 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第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无所 顾忌的和科学的考察。这就是蒲鲁东在科学上实现的巨大进步,这个 进步在国民经济学中引起革命,并且第一次使国民经济学有可能成为 真正的科学” 。不过,蒲鲁东在按照国民经济学的方式来考察人的经 济活动时,却总是被真实生活当中的经济活动与人性背离的现实困惑 着。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蒲鲁东需要像 《国民经济学批 判大纲》那样,超出国民经济学的视野———这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 经希望费尔巴哈超出哲学家的视野一样。可惜两人都未能达到马克思 和恩格斯的期望。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则不断前进,不断自我超越,直 到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58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56 页。 8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超越国民经济学,又是以怎样的方式 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从而理解和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当 中的“斯芬克斯之谜”? 在《神圣家族》里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通过集中批判埃德 加·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使人从观念的范畴里解放出来,强调人的 现实生活才是理解人的经济活动的一把钥匙。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埃德加·鲍威尔把财富和贫穷仅仅当作两个“范畴”,而不是当作真正 的现实,即现实生活。“按照埃德加先生的看法,拥有和不拥有对蒲鲁 东来说是两个绝对的范畴。批判的批判到处都只看到一些范畴。因 此,按照埃德加先生的看法,拥有和不拥有,工资,薪饷,匮乏和需要,为 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劳动,都无非是一些范畴而已。” 在这里,马克思和 恩格斯已经指出了埃德加·鲍威尔的思辨逻辑,即把基于现实生活的 批判等同于基于纯粹观念上的批判。按照这种逻辑,资本主义社会如 果用观念上的拥有和不拥有这两个范畴就能够加以解释的话,那么资 本主义社会只需要通过观念上的“克服”和“扬弃”这两个范畴,就能轻 而易举地解决生活当中存在的贫困、匮乏和不公平的问题了。埃德 加·鲍威尔先生甚至认为面对蒲鲁东提出的问题,连说明一下拥有和 不拥有这两个范畴,都是不值得一做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拥有和不拥有当然也是两个范畴, 但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范畴本身,而在于它们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在 这一点上,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改革比哲学的改革 更加重要。因为同为“范畴”,拥有和不拥有作为经济学家的分析工具 比作为哲学家的分析工具更加接近生活,更加接近实践,因而也更加重 要。“既然不拥有不只是一个范畴,而是最悲惨的现实,既然当今一无 所有的人也就是极其卑微的人,既然他连一般的生存之路都已被切断, 而合乎人道的生存之路就更无从谈起,既然不拥有的状态就是人完全 ① ① 8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67 页。 人的生活:解开《神圣家族》之谜的一把钥匙 脱离其对象性的状态,那么,蒲鲁东把不拥有看做最重要的思考对象, 就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正因为在蒲鲁东和所有的社会主义著作家以前 很少有人考虑这个对象,所以这样做就更加正确。不拥有是最令人绝 望的唯灵论,是人的完全的非现实,是非人的完全的现实,是一种非常 实际的拥有,即拥有饥饿,拥有寒冷,拥有疾病,拥有罪过,拥有屈辱,拥 有愚钝,拥有一切不合人道的和违反自然的现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这里直接指出,当人的现实生活成为认识的对象,它的重要性进入人 们的视野而成为思考的对象,并被充分认识的时候,它就成为思考一切 问题的最为重要的出发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认识得益于蒲鲁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 财产所造成的悲惨生活的批判。但他们为蒲鲁东仅仅在国民经济学的 范围内扬弃国民经济学而感到遗憾。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意识到,国 民经济学是异化的科学,国民经济学反映的是异化的现实。要想扬弃 异化就必须进行双重批判,既对国民经济学进行理论批判也对现实经 济生活进行实践批判,从而实现副本批判和原本批判的一致。这就需 要不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希望蒲鲁 东能够通过辩证法来改造国民经济学。但蒲鲁东后来却从国民经济学 的自我批判走向了三四流的德国哲学(参见《贫困的哲学》),因而引来 了马克思后来的批判 (参见马克思针锋相对的著作 《哲学的贫困》)。 而在创作《神圣家族》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工作是,对蒲鲁 东的批判视角进行全面的分析。蒲鲁东的批判仅仅局限于国民经济学 的种种前提,导致他仍然以对私有财产的拥有和不拥有的旧形式来理 解生活世界,来分析现实的人与自己占有的对象的异化关系,最终走向 了对私有财产的个别的具体的表现形式的攻击。这表明,蒲鲁东仍然 是以国民经济学的占有形式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悲惨生活,他对资 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仍然不能摆脱国民经济学的前提的束缚。因此,在 ①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67—268 页。 8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和分析上,蒲鲁东虽然比起青年黑格尔派起到 了巨大的进步作用,但是他仍然只是在 “占有”的层面分析私有财产, 进而反对这种拥有的旧形式。换言之,他不得不把“占有”诠释为资本 主义社会的全部体现。在这样一种分析当中,蒲鲁东就看不到社会关 系的改变,在认识方面也就上升不到被异化的社会关系的自我扬弃的 高度。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蒲鲁东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公 平”和“占有”作出恰当的阐述。“‘平等的占有 ’是国民经济学的观 念,因而本身也是下述状况的异化表现:对象作为为了人的存在,作为 人的对象性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了他人的定在,是他同他人的人的关 系,是人同人的社会关系。” ① 二、从非人的生活到人的生活 马克思对社会关系本质的描述,是分别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条 件,以及掩盖在资本主义生活条件中的社会关系,即由资本主义私有制 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关系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 非人生活;还有一种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条件,以 及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出发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即通过扬 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现实的生活对人来说能够成为全面彰显个性的载 体,而不是一些人压迫、剥削和奴役另外一些人的途径来批判资本主义 的非人生活。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抗,导致 资本主义的生活成为非人的生活。于是就要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 生活条件,才能把资产阶级的对立面———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社 会的悲惨处境中解放出来。在 《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不得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得不消灭制约着 ① 9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68 页。 人的生活:解开《神圣家族》之谜的一把钥匙 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财产。” 无产阶级只有 消灭私有财产才能消灭资产阶级,从而摆脱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无 产地位,所以革命导师才说无产阶级 “不得不消灭自身”。换言之,资 本主义私有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成为非人的社会,使得无产阶级在资 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成为非人的生活。为了消灭已经丧失了一切合乎人 性的生活条件,无产阶级必须采取对立的革命行动,彻底消灭统治自身 的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把人当作人,重新在社会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已经在自己的生活状况中 意识到要消灭对抗性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生活条件,以及导致资本主 义生活方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无产阶级的目标和它的历史使命已 经在它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组织中明显地、无 可更改地预示出来了。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意 识到自己的历史任务,并且不断地努力使这种意识完全明确起来” 。 在改善自身的历史处境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需要 经过改变生活条件的主动选择,才能从非人的生活走向人的生活。其 一,无产阶级需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对立的生活关系。在 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中,无法实现人既生产自己的需要也满足他人需 要的矛盾。因为,私有制使“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 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 。资产 阶级只把他人作为能够物化的利己的需要,导致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变成相互欺骗和掠夺、不断压榨和剥削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的关系。其二,无产阶级需要改变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国家与社会之间 的对立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不仅使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成为 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而且使无产阶级作为个人的具体生活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60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6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23 页。 ① 9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服务于资产阶级作为整体的抽象生活。在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当中, 资产阶级往往把无产阶级作为抽象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对象来看待,而 不是当作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个人,于是就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把无产 阶级当作抽象的存在物同有血有肉有需要的个人对立起来,使得无产 阶级的劳动变成仅仅为维持个人生活的最低条件。马克思就一针见血 地指出这种对立的本质:“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它 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 的。” 其三,无产阶级需要改变片面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在资本 主义社会,生活对资产阶级而言是确证自身的力量的体现,但对无产阶 级来说却是畸形的、带有欺骗性的。无产阶级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条 件来解放自己,就是使生活 “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 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 ,就是让生活对他来说成为 确证自身和实现个性的源泉,从而让他在生活中感受到人的本质的规 定性,感受到生活中人的价值和意义。 要从本质上研究人的生活问题,还必须研究被市民的现实生活所 掩盖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生活条件以及在特定生活条件 之中人的现实生活权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生活条件与特权的关 系时,就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不懂得市民生活对构建现代国家的决定 性作用。“现代的‘公共状况’的基础、发达的现代国家的基础,并不像 批判所认为的那样是特权的社会,而是废除和取消了特权的社会,是使 在政治上仍被特权束缚的生活要素获得自由的发达的市民社会。” 一 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自由工业和自由贸易有利于消灭享有特权的 封闭状态,以及在封闭式的特权之间的内部斗争,这就容易让人产生一 种在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里,没有封闭的特权与公共状况相对立的错 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 “自由工业和自由贸易却用挣脱了特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6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0—191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6 页。 ① 92 人的生活:解开《神圣家族》之谜的一把钥匙 权束缚的(这种特权使人们同普遍整体隔绝开来,但同时又把他们结 合成为较小的排他性整体)、自身不再由于普遍纽带的假象而依赖于 他人的人,来取代那些封闭状态,从而引起人反对人、个人反对个人的 普遍斗争”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因 为自由工业和自由贸易变成了原子式的个体,但是仍然不能摆脱阶级 之间的对立。资产阶级在自由工业和自由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无 产阶级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被统治者。于是,就在资本 主义社会里形成了一种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奇怪生活现象。“在现代世 界,每一个人都既是奴隶制的成员,同时又是共同体的成员。这种市民 社会的奴隶制在表面上看来是最大的自由,因为这种奴隶制看上去似 乎是尽善尽美的个人独立,这种个人把自己的异化的生命要素如财产、 工业、宗教等的既不再受普遍纽带束缚也不再受人束缚的不可遏止的 运动,当做自己的自由,但是,这样的运动实际上是个人的十足的屈从 性和非人性。” 这是因为,自由工业和自由贸易掩盖了资产阶级的特 权。以“批判”自居的青年黑格尔派却看不到这一点,自以为在特权和 自由的理论之间不发生任何矛盾,这无疑暴露了思辨唯心主义用观念 来取代生活的局限性。鲍威尔等人在观念的想象当中认为,只要自由 工业和自由贸易与自由的理论相符合,就不存在特权的封闭状态与公 共状况的对立。然而,恰恰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当中,自由工业和 自由贸易无法消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和对抗。在 “批判”自 以为矛盾和冲突已经不存在的地方,才存在着现代国家发展的条件。 市民生活是现代国家存在的基础。在论述市民的生活条件与特权 的关系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谈到了自由工业和自由贸易如何冲破特权 的束缚,谈到了中世纪虚假共同体中的个人如何分解为所谓的 “原子 式”的个人,异化的“自由”个人与异化的“法”的统治之间的关系如何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6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6 页。 9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类似于古代既是奴隶制成员又是共同体成员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 指出,只有在消灭了特权的地方,才存在着完备的现代国家。他们同时 认为,人们只是想象自己是原子式个人,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什么 “原 子”,因为原子是封闭的,而个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就是说,他不能离开 对象而单独存在。为了满足需要,必须获得对象。为了获得对象,就必 须与其他人发生交往。因此,自私自利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只能是通过 相互满足需要,“可见,正是自然必然性、人的本质特性(不管它们是以 怎样的异化形式表现出来)、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联合起来。他们 之间的现实的纽带是市民生活,而不是政治生活” 。市民生活而不是 国家,构成他们的现实的纽带。他们只是在想象中把自己当作原子,实 际上不过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利己主义的个人。市民生活成为利己主 义的个人满足现实需要的纽带。资本主义国家也必须由市民生活来维 系,而不是相反。 ① 三、从人的异化生活到人的美好生活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无产阶级 “生活”的发 现,不仅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决定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活条件;而且明确指出通过消灭无产阶级自身 的生活条件即非人化生活的基础———私有财产———才能从被异化的生 活中解放出来,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作为人的本质力量。 在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中,无产阶级之所以过着异化生活,是因为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无产阶级所从事的异化劳动,导致了无产阶级与 劳动的产品的异化、与劳动的关系的异化、与劳动的过程的异化,以及 与人的本质的异化。第一,劳动的产品对无产阶级来说是支配他劳动 的对象,却不能满足他的生活需要,于是劳动的产品对无产阶级而言就 ① 9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22 页。 人的生活:解开《神圣家族》之谜的一把钥匙 成为异己的对象的关系。第二,“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 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 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宰起个什么 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第三,作为工人的无产阶级从属 于作为资本家的资产阶级,于是就在劳动的过程中被压榨、被剥削、被 奴役。这种劳动对无产阶级来说不是自在自由的劳动,而是外在于自 身的劳动,从而使无产阶级在劳动的过程中与自身相异化。第四,“一 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 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如果说“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 的本质的体现,那么就劳动而言,资产阶级支配和统治了无产阶级的劳 动。前者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后者仅通过自身的肉体劳动获得了维 持生活的最低的物质资料。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把无产阶级当作异化劳动的人格化,把有 产的资产阶级当作私有财产的人格化。“无产阶级和财富是两个对立 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整体。它们是私有财产世界的两种形态。问题 在于它们二者在对立中所占有的特定地位。只说明它们是整体的两个 方面是不够的。私有财产作为私有财产,作为财富,不得不保持自身的 存在,因而也不得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 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财产。相反,无产阶级作为无产 阶级,不得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得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 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财产。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 不安,是已被瓦解并且正在瓦解的私有财产。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 样表现了人的自我异化。但是,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幸福, 感到自己被确证,它认为异化是它自己的力量所在,并在异化中获得人 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消灭的,并在其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65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62 页。 9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 在这段描述人的异化生活 的经典论述中,第一,马克思指出,在现存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一整体 中,资产阶级作为矛盾的肯定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矛盾的否定方面,表 明雇佣劳动关系的自我否定。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同样是异化 的产物,但资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幸福,感到这种异化正是它的力 量所在,并因而获得人的生存的 “外观”,而无产阶级却只是感到被侮 辱、被损害,因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消灭阶级对立。第三,无产阶级的 阶级意识非常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无产阶级的存在,即“无产阶级 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坚信,无产阶级迟早有一天会认识到自己的历 史使命。在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中,无产阶级并不是主宰着命运的神, 但是,它被历史赋予了解放全人类从而解放自身的命运。然而,“批判 的批判”自以为是神,能够在对立的双方之外超越这个对立的整体。 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臆想。 无产阶级消灭人的异化生活之后,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中生活,又能 开辟出一条什么样的生活道路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既定的历史条 件出发,研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具体的生活条件的。无产阶 级在异化的生活中,知道资产阶级用私有财产和雇佣劳动,以及资本主 义的财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来剥削和统治自己,才能用团结一致的阶级 反抗来消灭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和不人性。“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 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身的解放,把人 的世界的各种关系回复到人的身上,就必须从批判和改变异化生活出 发寻找通向美好生活的道路。 第一,异化劳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实现统治的主要内容。只 有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劳动的解放,才能在生活中真正解放人。在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对无产阶级而言,“劳动始终是令 ① ② ① ② 9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60—261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6 页。 人的生活:解开《神圣家族》之谜的一把钥匙 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的劳动” 。当异化劳动把人的 自由自主的活动贬低为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时,就使人的身体同人的 本质相异化了。无产阶级只有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形式,使 劳动成为人的内在的第一性的需要,才能在对异化劳动的超越中实现 自身的解放。第二,只有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无产阶级才能结束 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归根结底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的经济 关系。无产阶级在社会关系中处于被统治的否定面,而资产阶级却处 于能够实现自我满足的肯定面。只有推翻这样的社会关系,无产阶级 才不会让资产阶级继续成为与自身发展相对立的异己力量。第三,无 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消灭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 个性的解放。人的本质体现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当中。“生产生活 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 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 性。” 人的自由个体的实现孕育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当劳动不再 成为维持人的肉体存在的最低手段,当生活对无产阶级而言能够成为 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生活的时候,无产阶级才能从被异化的群体转化成 为自由个性的群体,才能过上符合人性的美好生活。 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 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生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74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01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62 页。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 ④ 习近平: 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17 年 版,第 11 页。 ① ② 9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活的关注,为执政党建设美好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第一,从人的异 化生活走向人的美好生活,预示了无产阶级通过解放自身从而解放全 人类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将社会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不仅仅是 为了解放工人自己。这种解放中同样也包含着人的普遍的解放。中国 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然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要 通过继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使人民从生产力 的不发达状态中解放出来。这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最好诠 释。第二,人的美好生活是能够实现自由个性的共同体生活。建立在 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探索如何 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卡夫丁峡谷”,而且在充分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 上努力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就要 求社会主义社会不仅需要扬弃异化劳动,更需要激发人民进行创造性 劳动的主体性,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目标。可以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就是不断构建自由 个性的共同体生活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如何治国理政时,不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从《神圣家族》中对观念的人的批 判,对非人的生活的描写,对人的异化生活的揭露和剖析可知: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核心要义。准确把 握人的生活在《神圣家族》中的重要性,不仅能使作为人道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在新时代更加具有解释力和预见力,而且对于把握和丰富美好 生活的内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 ① ② (作者 任帅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① ② 9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22 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 页。 “扬弃着的历史观 ” ———论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 訾 阳 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是关于马克思理论发现的重大 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似乎表现为对两个独立领域相关性的指认。 然而,这种思路在阐释进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类似于“外部反思”的境 况,使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呈现出先在方法与实际 内容的关系。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解这种二元论的理路。而对该 问题的解答还牵涉关于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性质的理解。 一、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关系的基本论述 对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关系的基本观点,有一种 是恩格斯给出的。恩格斯在 《卡尔 · 马克思》与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话》确认了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按照恩格斯的观点,马克思不仅发现 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前一种发展规律可以概括为唯物史观的核心成果,后一种运动规律可 以归结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贡献。恩格斯认为,过去所有 的历史观都是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变动着的思想,而马克思 的历史观则把“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 9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看作历史的真正基础。恩格斯认为,马 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核心贡献是对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而先 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 黑暗中摸索” 。恩格斯对马克思所作出贡献的论述,使得马克思的唯 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看上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换言之,这 似乎是两种独立的贡献,它们的关系在恩格斯的概括中并没有被直接 指明。但是,恩格斯分析了唯物史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认为在资产 阶级社会之前的任何时期,对历史真正物质动因的探究是不可能的;而 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物质利益的冲突和阶级斗争已经变现为现代 历史的根本动力了,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唯物史观才获得其现实的可能 性。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指认,是以资产 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发展为依托的;对与唯物史观的分析,是落实在对 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分析基础之上的。 列宁比恩格斯在解释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上更近了 一步。列宁认为,马克思在 19 世纪 40 年代所得出的唯物史观仅仅是 个假设,而这个假设只有在充分研究资产阶级社会之后才被证明为了 科学。在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假设的前提下,马克思 “就着手实际 地(请注意这点)研究材料” 。而他所着手研究的材料便是商品经济 体系的政治经济学材料。列宁指出:“他从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取出 一个形态(即商品经济体系)加以研究,并根据大量材料 (他花了不下 25 年的工夫来研究这些材料)对这个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做了 极其详尽的分析。” 正是在这些深入的分析之后,在《资本论》诞生之 后,唯物史观才变成了科学的。列宁以此为基础批判了米海洛夫斯基 试图寻求一种独立形态的唯物史观的要求,并回应了其对马克思、恩格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76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76 页。 ③ 《列宁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 页。 ④ 《列宁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 页。 ① ② 100 “扬弃着的历史观” 斯从未论证过唯物史观的质疑。在列宁看来,对于唯物史观的论证本 身根植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分析,而这种分析恰恰区别于一切历 史哲学。马克思的进步在于:“他抛弃了所有这些关于一般社会和一 般进步的理论,而对一种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 (资本主义 进步)做了科学的分析。” 列宁认为,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中,唯物史观才获得了它的科学性。 我们看到了恩格斯承认了唯物史观必须产于资产阶级社会这一事 实,而列宁强调了要用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具体分析来证实唯物史观的最 初假设,因而,实际上是肯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身构成了唯物史观从 假设向科学过渡的中介。除了恩格斯的两种规律说和列宁的假设证实 说以外,学界对于唯物史观的看法大约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 为,唯物史观乃是一种研究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唯物史观是在方法论 地位上被考察的。这种方法应运用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便能实现政治经 济学在唯物主义上的革命,运用在社会主义学说上便能实现科学社会主 义;似乎唯物史观能够成为分析一切历史事件的金钥匙。这样唯物史观 就变成了一种形式性的方法,而一切给定的质料都似乎可以用唯物史观 进行分析,加以研究。因而,唯物史观虽然貌似获得了生命力,实则被看 成了一种外在的、僵死的方法论。这种观点的极端化会把唯物史观确认 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历史哲学。而这确是马克思本人从根本上反对的。 一种观点认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本身蕴含着的社会唯物主义构 成了今后马克思唯物史观变革的源泉。这种观点将古典政治经济学对 经济生活重要性的确认理解为所谓的社会唯物主义。然而,判断一种 经济社会学理论究竟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关键在于其对社会 经济生活的本质认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差别并非在于肯定或否 认物质生活领域的存在或重要性,而一方面在于是否指认该物质生活 领域在存在论上具有优先性,另一方面在于是否能按照物质发展规律 ① ① 《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3 页。 10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对该领域进行客观的叙述。显然,在斯密那里,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构 成被还原为个人的交换倾向;而在重农学派那里,整个理论布景具有鲜 明的神学色彩,即使这种拥有浓重神学色彩的理论布景不影响对资产 阶级社会描述的经验性质,它仍旧是历史唯心论的典型范例。因而,从 古典政治经济学蕴含着的所谓社会唯物主义引的观点忽略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定义。而马克思由于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受到这种社会唯物 主义的影响而发现了唯物史观的观点,似乎是值得商榷的。 日本的望月清司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认 知应该被分为马克思的历史观、历史认识与历史理论。而所谓历史观 是一种并非以经济认识为前提的历史观点,因而可以说是“直观的、先 验的理论” ;当这种历史观与时代经济的认识相重合时,它就发展成 为历史认识。这种历史认识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作为对象,并研究它 的特殊规定性及其与先前社会形式的区别。而当它从资本主义社会的 认识出发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世界史时,就变成了所谓的历史理论。显 然,这种论断把马克思历史观和他成熟理论区别了开来,当作一种先验 的或事后例证的先见之明。这一点似乎与列宁的观点一致,并且深化了 历史观与历史理论或有内容的历史科学的分离。但望月清司又不得不 承认历史观、历史认识、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对同一个命题深化理解,而这 实际上又潜在地包含着把历史观看作某种对经济社会研究的结果。 ① 二、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定性 要解决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必须要回到马克思的相 关论述上来。要何求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定位。 关于唯物史观的定位,我们可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找到对应的论述。 ① [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2 页。 2009 102 “扬弃着的历史观” 首先,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出发,这种历史观表明了自己同其他历 史观不同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前提是通过对 唯心史观的批判呈现出来的。唯心史观总以想象中的个人为前提,因 而是从个人的想象出发理解历史的。这种唯心史观的发生机制分为三 步:第一,把占统治地位的个人同其思想分开,承认其思想的独立性,因 而承认这种思想对现实历史的统治地位;第二,将这些独立的思想进行 排序,“必须证明,在一个相继出现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某 种神秘的联系” ,并且将这种联系看作思想的自我进展;第三,将这些 独立发展着的神秘思想转化成某种具有人格性的东西,例如哲学家、思 想着的人等,并把他们肯定为历史的创造者。而相对于这种唯心主义 的史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实践活动中的个人。因而,这种历史观所 肯定的自身之前提乃是现实的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 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 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 其次,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和前提,这种历史观表明了自己所具有的 同其他历史观不同的属性。一方面,这种历史观不同于抽象经验论的 历史观。它对于历史的观察是从处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出发的,因而,这 种观察并不是把一些僵死的、孤立的事实汇集起来。它描述的是过程, 是物质生活过程,而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人的 存在理解为“变”,理解为运动,理解为过程。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 困》中指出的那样:“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 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而所谓过程“表示一种从其全部现 实条件上来考察的发展过程” 。这乃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实证主义 ① ② ③ ④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6 页。 ②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39 页。 ④ [德]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第 1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6 页。 ① 10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历史观的最大区别。另一方面,这种历史观描述的是通过经验可以 观察到的过程,是处在物质生产关系和物质生产力条件当中的人。就这 一点而言,它只是把人的意识看作他们的意识,从而肯定了物质生活对 于意识的先在性。这乃是这种历史观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最大区别。 最后,基于这样的特殊规定,这种历史观表明了自己生命力的来源 或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唯物史观显然必须根植在实证的科学之中,而 且内在地要求把自身扬弃在实证科学之中。第一,唯物史观最初不过 是某种对历史考察抽象结果的一般概括,而这种抽象,一旦脱离了具体 和现实的历史就不具备任何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唯物史观存在于 分析具体历史材料的过程中,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的意义。因此,唯物 史观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就必然根植于对现实历史的理解与分析之中。 第二,唯物史观因而不具备独立的理论地位,一旦唯物史观具备了独立 的地位,它就会变成了某种历史哲学。而马克思最反对的就是这一点, 并认为“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 。也就 是说,唯物史观完全不能独立于任何具体的历史材料而成为一门实证 科学或现实科学,也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哲学。第三,唯物史观内含着 扬弃自身独立性的要求,这种要求规定着唯物史观务必亲身融入在对 现实生活过程的叙述中,而“随着对现实的叙述,独立的哲学会失去了 它的存在条件” 。企图用唯物史观的某些经典表述来诠释具体历史 发展的做法,或者戴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眼镜,无批判地将现 实生活削足适履地填充到这个框架之中,都是违背唯物史观本身的内 在要求的。这种做法无非是向马克思寻求“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 的药方和公式” 。唯物史观本身的生命力就处在不断扬弃自身的过 程之中。 唯物史观本身是扬弃着自身存在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之中,它务必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42 页。 Berlin: Dietz Verlag, 1978, p.27. ② Marx Engels Werke Bd.3, ③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 页。 ① 104 “扬弃着的历史观” 与现实的生活过程水乳交融。因此,它对自身的扬弃本身就是现实的 科学或实证的科学诞生的过程,“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那 里,作为对人的实践活动和时间的发展过程的现实的、实证的科学(die wirkliche, positive Wissenschaft)才开始” 。我们看到, 马克思在这里强 调的不仅是实证的科学,而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科学。习惯上马克思的 这个用语总是被翻译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从而使得马克思对科学的 另一方面规定掩盖了起来。关于现实历史叙述的科学,即可以称之为 现实的科学,也可以称之为实证的科学。现实的科学与实证的科学乃 是历史科学反对思辨哲学一体两面的规定性。一方面,所谓现实的科 学,是同非现实的相对应的。现实(Wirklichkeit)本身包含着发生作用 (wirken)的内涵。而在马克思眼中,思辨哲学及其他一切意识形态最 大的问题,不仅在于它未曾接近过现实的历史,而且未曾对实际的历史 发生作用。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恰恰不仅要对实际的历史进行客观的阐 述,而且要对历史进程发生作用,所以这种科学内在的要求着革命性的 实践。另一方面,所谓实证的科学,是同非实证的相对应的。实证的 (positive)本身包含着肯定的内涵。首先,非实证的科学乃是一种脱离 经验内容的“空话”,从而本身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它不是按照历史 的发展来叙述历史,而历史是按照它的叙述发展自身,经验材料成为服 从形而上学公式的附属品。从某种意义上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最能体现 出这种非实证科学的性质,这是一种具有外部反思性质的理论。在这 种理论框架中,现实材料中的规律不得不服从于一种先验的联系。其 次,实证的科学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科学的直接对立面。在 《1844 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明黑格尔的 “否定之否定”乃是无批判的 实证主义。黑格尔的哲学看上去是由内在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然而 否定作用本质上是重新恢复了被否定的抽象。这样感性和经验存在确 立起其现实性之后又葬送了其现实性,它们的现实性乃是某种为了论 ① ① , : , , Marx Engels Werke Bd.3 Berlin Dietz Verlag 1978 p.27. 10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证抽象之现实性的虚假现实性。这一点最初是由费尔巴哈揭示出来 的,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所以,对于科学的实证倾向, 就要求将经验和感性的存在当作现实的。但是,马克思的感性与费尔 巴哈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对社会生活和实践过程的指认。这种指认构成 了马克思对过去一切唯物主义的革命。因此,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不仅 要以对感性活动的确认为前提,还要求历史观本身克服其对历史材料 的先验地位,要把自己 “证成”确实的历史过程之中。因而,唯物史观 的生命在于扬弃它本身作为抽象概括的身份,而且这种抽象概括的规 定本身只具有第二性的地位。 唯物史观将自身扬弃成实证的、现实的历史科学的要求,提示着马 克思在早年对消灭哲学的论断和晚期对于抽象范畴的解读。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消灭哲学的要求,实际上是分为 两个层次的。第一个层次便是消灭德国的法哲学与国家哲学。由于,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 上的德国历史” ,而鉴于德国现实的政治状况 “是旧制度的公开完 成” ,其实际状况远远低于德国政治思想发展的水平。按照马克思的 理解,对德国法哲学的直接实现就是对德国现实政治状况的改变,因为 “他们观念上的制度就是具有对他们现实的制度的直接否定” 。德国 的实践政治派提出了否定德国政治哲学的要求,而他们之所以否定德 国国家哲学,乃是因为他们认定该种哲学 “低于德国的实践和为实践 服务的理论” ;因而,他们没有认识到德国的实际状况上远远低于其 思想水平。他们实际上仅仅囿于德国狭隘的政治实践。而马克思认 为,要消灭这种哲学,就意味着让哲学现实化,从而改变德国的政治状 况,实现现代国家的政治解放。但这种哲学的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一方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 页。 ① ② 106 “扬弃着的历史观” 面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二个层次,便是必须消灭 以人为根据的哲学。这种哲学的消灭使得对德国的革命不仅仅是政治 革命,还是社会革命;不仅仅是政治解放,而且是人类解放。由于德国 社会的基本结构,决定了没有任何阶级能够直接的完成政治解放,而 “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 足点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能够完成人类解放的 阶级是无产阶级,而 “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 身” 。诚然,马克思所谓的消灭或扬弃哲学的口号并不是要求某种历 史观把自己融入对历史的深刻领会之中,而是要求哲学掌握群众,涉入 实践领域。然而,马克思已经表现出对独立哲学或意识形态的批判态 度,并且提出取消这种独立性并使其获得现实性和生命力的要求。而 这种内在的要求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观证成为现实 的科学的要求是一致的。 而马克思在后期谈及作为理论抽象的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时候,曾 经指出,对于诸如生产过程之所以要概括出其一般的规定,“正是为了 不至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 。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 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忘记了这种差别,因而,只有当下的资产阶级社会才 被看作真正的历史,而之前的社会形态不过被看作自然史种种。显然, 唯物史观扬弃自身而形成的历史科学必然要将历史的差别性囊括于其 中,而且正是这些差别,才构成了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对于这些差别的 澄清与指认,必然要求放弃先验公式般的理论形态,并且只有在占有和 分析现实向感性意识直接呈现出的实际材料时,才能够得以实现。马 克思对政治经济学范畴提出的一般要求,恰恰反映出唯物史观的本质 规定性。而马克思之所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之中强调这一 点,乃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唯物史观证成自身的必然渠道,因为,它正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 页。 ① 10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是唯物史观生命力的来源,是一种对现实更切近的描述,是“从直接生活 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 ,即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①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域场内的唯物史观发生 因而,我们看到唯物史观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解剖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所以,马克思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达了所谓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在从事对市民社会也就 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剖析基础之上得出的。这一结果是马克思在巴黎 和布鲁塞尔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结果,但不代表这一结果仅仅在理 论上来源于政治经济学。一方面,就思想来源看,它受到黑格尔、费尔 巴哈哲学的巨大启示,同时受到圣西门学说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 就现实起源看,它直接是资产阶级社会现实向感性意识的呈现,而现实 在这里务必是业已展开的必然性。唯物史观所观照的现实必然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现实,这乃在于:第一,过去的历史已经是丧失了现实性的 历史,如罗马共和国的现实性被帝国的现实性所代替,过去历史的现实 性是过去了的现实性,而不是当下的现实性;第二,过去的一切历史条 件都以或多或少的萎缩形式体现在当下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中;第三, 人们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任何一个过往历史形态的认识都受到作为普 照的光的资本关系的影响。 同时,务必指出的是,这个结果仅仅是个一般的结果 (allgemeines Resultat, 在中文译本中被翻译为“总的结果”),因而这个一般的结果与 生产一般(Produktion im allgemein )都具有抽象 (Abstraktion )的意义, ②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6 页。 ② 鲁克俭教授在《马克思实证方法与孔德实证主义关系初探》一文中指出, 马克 思的实证思想,实际上是受到费尔巴哈、圣西门的直接影响,而孔德的实证主 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仅仅是间接的。因为,马克思所接触到的圣西门著作《实业 家问答》第三卷实际上是孔德在圣西门的指导下所做的。 ① 108 “扬弃着的历史观” 因而,它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独立科学的性质。因而,马克思对其研究一 般结果所做的简短的表述并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因为,这种简短的表述 还是抽象,“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一 旦我们从范式、模式、形而上学的角度理解这种表述的时候,恰恰犯了 杜林一样的错误。如杜林恰恰将否定之否定理解为马克思整理、研究、 表达一切经济关系的金钥匙了。 从对“现实”(Wirklichkeit)的理解方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性质上 看,脱离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史观就不可能获得其本真的生命。这 不仅充分表明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绝不是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处 于同一地平线上的经济理论的一般发展,还充分表明了马克思的唯物 史观也不是与德国古典哲学处于同一地平线上的哲学的一般进展。马 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那现实的、实证的科学。从这个方面我们 可以说,唯物史观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灵魂概观,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则 是唯物史观的现实肉身。二者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展开的两个侧面, 这个主题就是现实发生着的历史,就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 这一点,在马克思讨论交换价值关系的论述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 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人人都同样知道,要想 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 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 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 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 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而在社会劳动 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劳动按比 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 ① ② ① ②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41 页。 10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历史一开始就表现为双重的关系, 一个侧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个侧面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 应地,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两个规律。这两个规律都是尽人皆知、不言 而喻的。其中,第一个规律可以表述为:任何一个民族,只要停止劳动, 就会灭亡。马克思对这一规律的表述详尽地体现在 《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在那里,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乃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 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 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乃是通过具体的生产劳 动被中介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 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这种劳动乃是 为了人类的需要,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对自然的占有,它是“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 ,是生产使用价 值的劳动。这种自然规律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是像自 然必然性一样起作用的规律 。这种所谓的自然规律一开始就包含着 这样矛盾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同时不是自然的一部分。一方 面,人的需要必然要通过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满足,即从自然中得到满 足,这时候,人从生理学上和人类学上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9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5 页。 ④ 正如吴晓明教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一书中提到的, 这种自然规律 绝不是摩莱萧特的所谓“物质变换”,他的物质变换仅仅是自然活动或自然循 环意义上的物质变换。而马克思这里所谓的自然规律,是人类历史的自然规 律。他指出:“马克思完全有理由在一定意义上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规 律称作自然规律,但这规律绝不能被理解为‘物质固有的规律性’。……然而 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自然规律’正是应当严格加以区分的东西。铁会生锈, 木会腐烂,不织也不编的纱,会变成废棉———这里所说的,就是‘物质固有的规 律性’。与此相反,活劳动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从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 的、发生作用的使用价值,把它们从死寂的睡梦中唤醒过来———这才是人与自 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自然规律’”(参见吴晓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57 页)。 ① ② 110 “扬弃着的历史观” 自然并不能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按照内在的尺度、按照自我的需 求来改造自然界、占有自然界。这一点,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中就已 经确认过了。社会的绝大部分物质财富,乃是通过人的劳动,按照人类 不同的需求尺度所创造的。因此,要满足人的需求、维持人的肉体和社 会存在,人类就必须要劳动已获得维持自身存在的劳动产品。 第二个规律可以表述为:社会劳动必须采取一定的劳动分配形式 来实现不同需要的满足。马克思在这里研究的乃是人类历史过程中所 表现的第二种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人的社会关系。而在 第一种必然性基础上考察第二种必然性,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表现为劳 动与劳动的关系。人们的劳动总还是为了某种需求而进行的劳动。因 此,第二种必然性不过是社会总劳动为了满足不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 分配,而这是在不同形式下完成的。应该说,没有这种形式,这种分配 本身就不可能存在,因此,马克思才说这些形式是这种自然规律借以 “实现自身的形式”。现实中不存在任何脱离这种特殊形式的劳动分 配的抽象体系。这种分配形式,要么以资产阶级的抽象劳动形式进行, 要么以具体劳动形式本身进行;也就是说,劳动的社会形式要么是资产 阶级社会中的抽象劳动形式,要么是非资产阶级社会之中的具体劳动 形式。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在于在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和商 品私人交换的社会状态中,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自身的特殊历 史条件和社会形式,从而“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在政治 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之中,马克思实际上是要研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在私人占有和商品交换基础上所呈现出来的特殊历史规定。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的某些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见解直接构成了他所从事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的起点和内容,而只有在唯物史观的地基上,马克思才能对立 统一地去具体分析内含着生产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批 ①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 页。 11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判正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这个基础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 基础,它本身的证成也源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生。政治经济学批判 让唯物史观获得了丰富的内容和生命。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人类的 现实社会形式的发展规律才被深刻而具体地揭示出来。这样,唯物史 观才“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性维度中” 去了。另一方面,我们从中 也能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性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乃是具有原则 高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绝不同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家站 在相同的地基上。这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对人类具体社会形式的剖 析,它阐述了经济规律,不过是以批判的形式进行的,即它指出了这些 政治经济学规律的形成条件、作用范围、形变方式、发展趋势、存在界 限,它在阐述经济学规律的时候也阐述了这些规律背后的东西。 因此,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抽出来时,它是空 的;当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从其唯物史观中脱离出来时,它是盲目 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个理论的两个面相,好像书籍的 目录与内容,还似黑格尔理解的方法与理念;而在黑格尔那里方法乃是 特定内容的方法,“是对理念各个环节 (矛盾)发展的特定的知识” 。 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始终不断处于“扬弃”自身的过程,因而 始终处在否认自己独立外观和外在基础的性质。它在这种 “扬弃”中 成为实证科学,不仅为自己的存在赋予了意义,而且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赋予了生机。 ① ② (作者 訾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② 112 [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401 页。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22 页。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 文学平 人们通常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哲学思维的核心,马克思许多著作的 标题都以“批判”作为其题眼。问题批判是批判思维的一个重要维度, 甚至可以说,问题批判是哲学分析的一项主要任务,因为不先行分析问 题的合理性及其解答条件,就不可能给出正确的答案。马克思高度重 视问题批判,但这似乎并未引起学者们应有的关注。 一、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是问题 马克思在针对赫斯的 《就集权问题论德国和法国》的批判性文章 《集权问题》中讲: 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 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 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数方程 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每个问题只要已  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理论渊 源 研 究”(18SKGH002 )和 2017 年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专 项 资 助 项 目 (2017XZZXYB- 17)的阶段性成果。 11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 为了阐释上的方便,我们可将这段针对问题本身的著名论述改写 成一个简单的论证形式,并将其称之为问题批判论证: (1)一道代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 (2)每个现实的问题 (real question / wirklichen Frage ),都能得到 答案。 (3)因此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4)所以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这个论证的前提及其结论似乎跟我们的常识正好相反:一是并非 每个问题都可以有正确的答案,不少哲学问题尤其如此,似乎许多哲学 问题的解答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二是问题易 提而答案难求,似乎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出无数的问题,却难以 求得正确的答案;三是人们重视的是答案而非问题,因为问题不能直接 确定我们的信念并指导行动,而答案却可以。这是否说明马克思的问 题批判论证难以成立呢?或许不是。但这些常识性的看法却逼迫我们 对问题批判论证提供其得以成立的合理解释。 问题通常用疑问句来表达,但并非一定要用疑问句,疑问句也可以 不表达问题,比如修辞性的疑问句,但所有直接或间接的提问都可以表 达成疑问句的形式。提问的目的是要求得有助于释疑解惑的确切信 息。因此问题通常被描述为一种要求信息的基本言语行为,答案就是 被求得的信息。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信息匹 配游戏(informationmatching game )” 。提出特定的信息要求似乎是 相当容易的事情,而要找到与之正相匹配的信息却有可能是相当困难 的。这看似很对,但它忽略了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问题”的含义。在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03 页。 “A Logic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Philosophy of Science,Vol.28, ② David Harrah, No.1, 1961, p.41. ① 114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此,“现实的问题”并不是指跟理论问题相对应的实践问题,否则马克 思的讨论就会显得文不对题,因为集权问题,即 “‘国家权力应当从一 个点出发呢,还是每个省、每个乡镇应当自己管理自己’” ,无论这个 问题的表述是否正确 ,它都可以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 。马克思所 谓“现实的问题”(real question / wirklichen Frage),即是真实的问题而 非虚构的问题,实际的问题而非幻想的问题,表述正确的问题而非错误 的问题,精确周密的问题而非不着边际的问题。因此“现实的问题”可 解释成“合理的问题”,或曰真问题。 澳大利亚哲学家汉布林认为真正合理的问题有如下三个预设。 (1)“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陈述。” 真正的问题要求回答问题的人 提供正好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而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命题,命题由陈述来 表达,我们可以用“是”“否”或其他词语作为问题的直接答案,但它们 只是相应陈述的缩略形式而已。当然,无需答者给出有相应信息内容 之回答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2)“知道什么东西算作一个答案就 等于知道相应的问题。” 正如知道一个命题的内容就是知道这个命题 的真值条件一样,知道一个问题就是知道这个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算是得到了解答,即知道解答条件,因而可以说“一个问题的意义等于 其解答条件” ,不知道一个问题的解答条件,就等于不知道这个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03 页。 ② 马克思认为“集权问题, 决不能这样加以表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04 页)。 ③ 马克思否定了解答集权问题的一种“哲学观点”, 因为赫斯“把‘自己的抽象概 念’偷偷地塞进哲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04—205 页),但马克思并不否认集权问题可以是一个真正的哲学 问题。 “Questions”,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36,No.3,1958, ④ C.L.Hamblin, p.162. “Questions”,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36,No.3,1958, ⑤ C.L.Hamblin, p.162. ⑥ Ivano Ciardelli,“Question Meaning = Resolution Conditions ”,Logic and Logical Philosophy, Vol.26, No.3, 2017, pp.383 - 416. ① 11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3)“一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是一组互斥且穷尽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 一个合理的问题会将整个可能世界分割成相互不重叠的一些部分。因 而我们可以说问一个问题就是以特定的方式将可能世界分隔开来,比 如,一个可以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就是将整个可能世界分成 相互排斥的两个部分,恰好其中一个世界里的相应答案为真。这种关 于问题的看法有时被称作“汉布林图画(Hamblins picture)” 。 如果“汉布林图画”大致是正确的 ,那么马克思的问题批判论证 就是相当合理的。每个问题如果提得适当,那么它是可解的,并且至少 有一个直接的答案为真,否则就是题目出得不对或曰问题不合理。当 代问题逻辑的重要代表人物柯亨曾讲:“问题仅仅是命题函数(或命题 形式)。‘3 加 5 的和是什么?’在逻辑内容上似乎等于‘x = 3+5’。” 不 同类型的问题有着非常不同的变量。或许马克思在直觉上有着跟柯亨 同样的想法,因此,他认为合理的问题与答案的关系就如“非常精确周 密”的方程式与其答案的关系一样,“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 解出来” 。出一道精确周密的题目比求出其答案困难,小孩首先学习 的不是出题而是解题。出题者必须知道问题的准确含义;知道问题的 含义就必须知道问题的解答条件;知道问题的解答条件就必须知道问 题的预设及其可能的答案集。题目精确周密,对其前提和可能的答案 集理解准确到位,求出答案就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因此真正的困难不 在答案,而在分析问题。 批判的目的是消除谬误并获得真理,或至少为求得真理铺平道路, ① ② ③ ④ ⑤ ,“Questions”,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36,No.3,1958, A.ter Meulen (ed. ),Handbook of Logic and Language,Amsterdam: ② J.van Benthem, Elsevier, 2011, p.1079. ③ 对汉布林图画的详细讨论可参阅 J. van Benthem,A. ter Meulen (ed. ),Handbook of Logic and Language, Amsterdam: Elsevier, 2011, pp.1079 - 1122. “What is a Question?”,The Monist,Vol.39,No.3,1929,p.353. ④ Felix S.Cohen,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03 页。 ① C.L.Hamblin p.163. 116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而真理性的知识就是跟合理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正确答案。在柯林伍 德看来,真正的“思想单元”不是命题,而是问题与答案的综合体,“在 问答这两项因素中,提问活动更为重要” ,“除非我们知道一个命题所 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否则便不能说出它是真或假。” 因此对问题分 析或批判比对答案的分析或批判更为重要。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论证意味着每个精确周密的问题都恰好预设了 至少有一个直接答案为真,这正如一道好的代数方程式那样。如果它 没有正确的答案或者正确的答案不确定等,都意味着问题本身有问题。 如果通过问题批判而发现问题本身是合理的,那么批判的过程也就是 答案自我显现的过程。 如果每个合理的问题都至少有一个直接答案为真 ,那就意味着 不存在真正的开放性问题(open question),或者说,所谓开放性问题只 是一些不大合理的问题,比如有模糊不清、前提虚假或根据不足的毛 病。但似乎哲学史上充满了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世界是一还是多?世 界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什么是知识?对这 样的一些问题,我们似乎不可能凭经验事实和逻辑推理而给出唯一正 确的答案,任何一个充分理解情况、理性而诚实的人都可以对这些问题 的任何答案提出质疑,甚至有哲学家论证说哲学的研究对象就只是开 放性的问题。 然而,休谟认为任何合理的问题都可以由经验事实的 推理或数学逻辑方面的推理而得出正确答案,如果这两方面的推理都 没有,那么它就是应被 “投在烈火里”的 “诡辩和幻想” ;维特根斯坦 ① ② ③ ④ ⑤ [英]柯林伍德:《柯林伍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6 页。 [英]柯林伍德:《柯林伍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9 页。 “每个问题都恰好预设了它至少有一个直接答案为真”,参 ③ 有逻辑学家也认为, 见 Nuel D. Belnap,Jr.,“Questions,Answers,and Presupposition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63, No.20, 1966, p.610。 “What is a philosophical question?”,Metaphilosophy,Vol.44,No.3, ④ Luciano Floridi, 2013, pp.195 - 221. 《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 2007 年版,第 145 页。 ⑤ [英]休谟: ① ② 11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也认为合理的问题都是可能得到解答的,而开放性的问题只是一些 “无意义的”问题 。马克思显然赞同将开放问题扔进休谟式的 “烈 火”或归为维特根斯坦式的“无意义”的范畴,因为“只要按照事物的真 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 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因此,关键是要通过彻底的问题 批判而揭示出问题的前提及其解答条件,经验事实和逻辑推理是能对 真正合理的问题给出正确答案的。 ① ② 二、多种不合理的问题 马克思区分了真正的批判与庸俗的批判。庸俗的批判常陷入“相 反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它注意到事情之间的相互对立,“它到处发现 矛盾”;真正的批判是要解释事物之“矛盾的形成过程和这些矛盾的必 然性”,揭示矛盾的观念 “在人们头脑中的内在形成过程,叙述它的诞 生过程” 。任何一个理论或观念都有其要解答的特定问题,“知识仅 仅来自对问题的解答,而问题必须是正确的” ,除非我们知道一个命 题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否则我们不可能清楚地理解它的意思,“两个 命题只有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才有可能相互矛盾” 。因此,以求真 除错为目标的批判必须从问题出发,揭示问题的 “诞生过程”,消除不 合理的问题,提出 “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 ,并解答 它。在批判性分析的过程中解答合理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识 别不合理的问题却需要敏锐的洞察和细致的分析,因而比较困难。 问题批判跟问题的前提预设直接相关,问题的前提预设直接决定 ③ ④ ⑤ ⑥ [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04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2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4 页。 《柯林伍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6 页。 ④ [英]柯林伍德: 《柯林伍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5 页。 ⑤ [英]柯林伍德: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03 页。 ① ② 118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了问题是否可解以及问题的可能答案。如果一个命题为真是一个问题 有正确直接答案的必要条件,那么这个命题就是那个问题的一个预设。 比如,“你已经不再殴打你老婆了吗?”其可能的直接答案是 “还打”或 “已不再打”。这两个可能的答案,如果有一个为真,那都必须预设: “你曾殴打过老婆”。因此 “你曾打过老婆”是这个问题的一个预设。 当然预设还有预设,比如“你有老婆”、“你已经不是儿童”、“你是个男 的”,等等。 你可以说,“不,我从未打过老婆”,从而否定那问题的前 提预设,或者说 “不,我还是个小孩”,从而否定那个问题的前提之前 提。问题的前提预设可以有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语境预设,任何一种 预设出错,都可能导致不合理的问题,从而使得相应的问题在原本设定 的范围内没有正确答案。 归纳马克思的看法,我们可以将因前提预设有误而无法直接解答 的问题归为三种:一是幻想的问题;二是错误的问题;三是抽象的问 题。 它们都不是真正的问题。 先说幻想的问题。 荷兰工人运动活动家纽文胡斯在 1881 年的 信中告诉马克思,荷兰社会民主党人打算将如下的问题提交到即将召 开的苏黎世代表大会上讨论:“社会党人如果取得政权,为了保证社会 主义的胜利,他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首要立法措施应当是什么” 。 ① ② ③ ④ 对于一个命题的逻辑预设,语言学家们通常用“否定测试法”来确定:X 预设 ,这意味着:(a)如果 X 为真,那么 Y 必须为真,并且(b)如果 X 为假,那么 Y 必须为真 (参见 Geoffrey Leech,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85, p.278)。判定问题的逻辑预设的方法也与此相似, 但不是 变换命题的真假,而是变换问题的直接答案。然而,判定问题之预设的预设 “否定测试法”是完全适用的。 ② 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有大量对不合理问题的批判性分析, 本文无力深入 细致地进行全面整理、归纳和分类,只是粗略地将其罗列为此三种而已。 ③ 马克思很少直接使用“幻想的问题”这个词, 但他在《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 意识形态》、《资本论》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对宗教上的幻想、哲学上的幻想、经 济学中的幻想有着大量的批判性论述。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91 页。 ① Y 11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对此,我们简称为“首要措施”问题,马克思直截了当地说: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提得不正确。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 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 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而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 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 解答问题的因素或条件已经出现,相应的问题才能成为真正的问 题。“首要措施”问题问的是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应该马上做什么。如 果这样的问题现在能有一个正确的直接答案,那么我们就必须知道未 来某个特定时刻 “既定的历史环境”。然而事实上我们不可能真的知 道未来某个特定时刻既定的历史环境,提问题者却有意或无意地在幻 想中预设了我们已处于这样的历史环境,或者至少能预先拥有相应的 知识。因此提问者陷入了双重幻想:一是对实际产生相应问题的历史 前提的幻想;二是对解答相应问题的知识前提的幻想。“首要措施”问 题相当于一个人幻想出了一个方程式,但这个方程式的 “已知各项中 不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 。因此,对这种问题的解答只能靠“对 问题本身的批判” 。马克思对哲学、宗教和政治经济学中许多虚假观 念的揭露和批判,都或明或暗的是对相应问题的批判。 我们再来看错误的问题。马克思在 1865 年 1 月应《社会民主党人 报》编辑施韦泽的请求写了评价蒲鲁东文章,在评论他 “最好的著作” 《什么是财产?》时,马克思写道: 这本书的缺点在它的标题上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问题提得非 常错误,甚至无法给它一个正确的回答。 什么是财产?蒲鲁东的这个问题在问一个超越时空、超越历史的 普遍问题,他没有针对特定的时代和地域而发问,也没有针对特定的生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8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8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 页。 ① ② 120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产关系或特定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而发问。蒲鲁东的提问显然预设了 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可解答的,因而至少有一个真命题是其直接答 案,实际上蒲鲁东的答案是“财产就是盗窃” 。这预设了财产范畴是 “预先存在的、永恒的观念”,而不是 “历史的、与物质生产发展一定阶 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 ,或者说财产关系是“不受时间影 响的自然规律” 。然而这些预设都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 超越时空的非历史的财产关系。“古代的‘财产关系’在封建的财产关 系中没落了,封建的财产关系又在 ‘资产阶级的 ’财产关系中没落 了。” 像自然规律一样不变的财产关系只是头脑中的虚构。作为财产 之实际形态的生产关系是原初性的,作为其法律表现的意志关系只是派 生性的,蒲鲁东在其提问和解答中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区别,而是将它们 “纠缠在一起”,因而陷入了“关于真正资产阶级财产的种种幻想” 。 最后来看抽象的问题。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 及“创世说[Schpfungstheorie]”时提到了这样的问题,即“谁生出了第 一人和整个自然界?” 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创世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 思说: 我只能对你作如下的回答:你的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 请你问一下自己,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请你问一下自己,你 的问题是不是来自一个因为荒谬而使我无法回答的观点。 提问者在想到创世问题时预设了自然界和人可以是不存在的,即 “把人和自然界抽象掉了”。一方面是潜意识中设定 “它们是不存在 的”,另一方面又希望回答者 “证明它们是存在的”。通过对问题的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12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6 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6 页。 ① 12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判,马克思给出了四种可能的出路:一是放弃无根据的抽象,从而 “放 弃你的问题”;二是“坚持自己的抽象”,并将抽象“贯彻到底”,不但设 想人和自然界不存在,而且要设想连提问者 “自己也不存在”,当然那 个创世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三是只设想自己存在,而设定其他“一切都 不存在”,这样提问者就成了存在论上的“利己主义者”,因为其设定不 可能为真,其问题也就是无解的虚假问题;四是改变问题,即只是问 “自然界的形成过程”,而非问是否存在创世者,倘若如此,那么自然界 和人就是“通过自身而诞生”的。 马克思对宗教、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露出了思想史上大量 存在的幻想的问题、错误的问题和抽象的问题。它们都含有幻想的因 素或错误的因素,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原则性的区别。幻想的问题 不仅仅是说其前提是错误的,而是说其整个问题都是毫无根据的虚构。 “首要措施”问题是幻想的问题,不但其前提错误,而且产生这整个问 题的历史环境都不存在。错误的问题是说其某个或某些前提是虚假 的,但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虚构,比如,“正义是什么”的问题假定了存在 非历史的、跨越所有生产方式的正义范畴,因而是错误的,但针对特定 历史阶段或特定生产方式而言,确实有正义是什么的问题,因而它并非 是幻想的问题,只是一个预设有误的问题,这正如蒲鲁东问“什么是财 产”一样。抽象的问题不是说某个问题抽象难懂,而是说提问者在提 出其问题时,由于抽象思维而将某个或某些基本事实给 “抽象掉了”, 因而使得问题无法回答。马克思所谈及的创世问题源自如下的思路: “你是你父亲和你母亲所生”,那么 “谁生出了我的父亲?谁生出了他 的祖父?等等”,如果我们仅仅是抽象地盯着这个无限的过程,就可能 问出创世问题。 这个问题的产生是有一定根据的,只是因抽象思维 飞得太高太远而陷入了荒谬。 ① ② ① ② 1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6 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5 页。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三、一个问题与一切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无穷无尽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联系之中, 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也都处在跟其他一切方面或环节的相互联 系之中,因此任何问题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跟其 他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在对问题进行批判、分析或解答时,我们既不 可能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同时分析所有问题,甚至 不可能同时叙述出所有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在 1858 年 4 月给恩格斯 的信中谈到“资本一般”的写作纲要时说: 假定工资总是等于它的最低额。…… 其次还假定:土地所有 制 = 0,就是说,对土地所有制这一特殊的经济关系在这里还不加 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每一个别关系时不致老是牵涉到 一切问题。 “资本一般”只是现实的资本的理论抽象,即便是现实的资本也只 是经济关系中牵涉到社会总体的一个环节。马克思考察资本时将工资 抽象成了“它的最低额”,即劳动力的最低价值,将土地所有制抽象掉 了,即对它“不加以考察”。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显然并非总 是等于“它的最低额”,土地所有制也肯定要影响资本的运动。在解答 有关资本的问题时,马克思作出了这样的一些 “不符合事实”的预设, 其要解答的相关问题是否也就成了幻想的问题、错误的问题或抽象的 问题呢?这涉及我们如何看待抽象。 在哲学史上,抽象通常是指“从不同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东西,撇 开其他不相关的属性,从而形成概念或观念 (抽象观念 )的心智运 作” ,或者说,抽象是“辨认事物或现象之本质特征及其关系的推理活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58 页。 ② Nicholas Bunnin and Jiyuan Yu,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p.5. ① 12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动,也指进行概括、提出定律和理论的推理活动” 。因此知觉、概念 化、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都是在不断地进行抽象。抽象力本身是非常 根本的认知能力。可以说,离开了抽象就没有任何知识,当然也不会有 任何谬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版序言”中讲:“分析经济形式, 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 替。” 当然不仅仅是分析经济形式是如此,分析任何社会现象都是如 此。即便是可用显微镜和化学试剂的地方,依然要以一定的抽象力为 认知前提,否则就不可能得到一般化的概念,更不可能得到规律或定理 之类的认知结果。 有学者曾指出,马克思的“抽象”范畴实际上有四种含义 :一是指 心智活动,即作为动词的抽象,我们的心灵将世界分解为我们能把握的 一些方面、要素或环节;二是这种心智活动的结果,即作为名词的抽象, 我们在思维中形成关于事物的一些规定性;三是指一种不合适的心智 活动及其结果,如德国意识形态家们对世界的错误抽象;四是指货币、 资本、地租等“实在的抽象(real abstraction)” ,即马克思所说的“个人 现在受抽象统治” 的抽象。前面两种用法就是通常所认为的作为根 本认知能力的抽象 。第三种抽象是各种谬误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这 种抽象很可能带来诸多抽象的问题及其相应的错误解答。概括性地说,合 理抽象与不合理抽象的界限在于“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 ,凡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① , , J.Wilczynski 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Marxism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 : ,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 页。 Dance of the dialectic:steps in Marxs method,Urbana:University of ③ Bertell Oilman, Illinois Press, 2003, pp.61 - 62. ④ “实在的抽象”又被译作“现实抽象”, 汪行福在《马克思“现实抽象”批判四维 度》(参见汪行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 年第 2 期)一文中深入的地讨论 了此种抽象。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4 页。 ⑥ 当然“抽象”范畴本身亦是对人类纷繁复杂的认知活动之普遍特征的抽象。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28 页。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1 p.3. ② 124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此界限之内的抽象就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抽象涉及范围、层 次和角度三个方面 ,任何一个方面超越“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 况”,皆是错误的抽象。比如蒲鲁东直接问所有权是什么,这在时空范 围的抽象上是不对的,因为 “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 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 。因此蒲鲁东进行 抽象的范围过宽。然而,李嘉图在货币和地租问题上的抽象,却是时间 范围太小 ;边沁在人性问题上也是犯有抽象范围太窄的错误 。在 同一范围内,又有不同的层次,比如个人的层次、阶级的层次、资本主义 的层次或整个社会的层次等;在同一范围同一层次又有抽象的角度问 题,比如资本和劳动就被看作是“同一关系的表现,不过是从这种关系 的不同的两极出发而已” 。 正因为抽象的范围、层次或角度不对,所以“产生了关于‘实体’和 ‘自我意识’的一切‘神秘莫测的崇高功业’的问题” 。所以“抽象”又 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抽象与唯物主义的(马克思 主义的)抽象 。唯物主义的抽象是要严格地依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抽 象,比如,马克思说:“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 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对于经抽象活动而 来的概念、特征、关系或一般法则,如果我们将它们预设为独立的存在 物,或将它们预设为可以同事物的其他特征或关系割裂开来的东西,就 会成为唯心主义的抽象,因而陷入空洞的形式、无用的思辨或主观幻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参见 Bertell Oilman,Dance of the dialectic:steps in Marxs method,Urbana: , , 。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38 页。 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2 册,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33 页。 ④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04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3 册,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45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29 页。 ⑦ 参见 J. Wilczynski,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Marxism,Socialism and Commu nis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1, p.3。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 页。 ①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3 pp.74 - 111 12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分析问题时,为了避免分析每一个别关系都 “老是牵涉到一切 问题”的烦恼,就必须要靠心灵的特定抽象活动,将我们的注意力和分 析的重心聚焦在特定的范围、层次或角度。为此,我们必须区分实质性 的预设与工具性的预设。 (1)主体 S 的问题 Q 实质性的预设了前提 p,当且仅当 S 在提出或 处理问题 Q 时,有意或无意地确实认为 p 为真,而非只是有意识地暂 时将 p 当作像是真的那样来对待问题 Q。实质性的预设并非一定是有 意识的预设,可以是无意识的预设。 (2)主体 S 的问题 Q 工具性的预设了前提 p,当且仅当 S 在提出、 分析或解答 Q 时,有意识地将 p 当作好像是真的那样来对待问题 Q,而 非真的认为 p 为真。工具性的预设只是一个暂时的工具而已,它一定 是有意识的,不可能是无意识的。工具性的预设是临时的,当对问题 Q 的处理进入到更加细致、更加具体的阶段时,原来预设的前提 p 会有意 识地被清除掉,在原来的预设下可能造成的误解会得到澄清,这属于研 究方法的辩证法。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一般时,有意识地预设 “工资总是等于它的最 低额”和“土地所有制 = 0”。这些预设只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的 而暂时使用的思维工具,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一般的分析并没有因为其 预设不切实际而陷入幻想、谬误或不合理的抽象。 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有着复杂内在联系的有机体,当然 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 系决定了事物本身,即关系决定了关系项是什么。我们对有着内在联 系的事物进行分析,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马克思讲:“给资产 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 番”,要想将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或范畴来下定义,“这只能是 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 再如,马克思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 ① ① 1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38 页。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家,社会”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 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等等。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本体 论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或社会关系本体论,而 是内在关系本体论。整体的内在关系决定部分的存在、性质和功能,部 分是整体的表现形式,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造就了整体的结构 。因 此,逻辑上讲,要彻底知道任何一样事物,就必须知道一切事物,要彻底 弄清一个问题,就必须牵涉到一切问题。要搞清所有权这个范畴,就等 于要搞清楚 “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要搞清人是什么的问 题,就必须搞清楚劳动、自然界、社会、国家,即弄清人的整个世界。为 了避免提出或分析任何一个问题都必然要牵涉到一切问题而带来的思 维困境,马克思的方式是诉诸合理的抽象来使问题得到简化。 ① ② ③ 四、问题的解答就是问题批判 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直接答案和纠正性的答案。当问题的全部预 设完全合理,能径直给予解答时,我们就可给出直接答案;当问题由之 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预设有不合理之处,不能径直求解时,我们就只 能给出纠正性的答案。但无论给出哪种答案,其合法性都依赖于对问 题本身的批判性考察。批判不只是说问题不是如此或预设为假,而是 要将被遮蔽起来的种种前提预设带到理性的法庭上进行审判,使得原 本正确的东西闪耀出理性的光辉,或者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谬误感到 震惊,从而果决地走向真理。福柯曾说:“批判所关心的不是说事情如 此是不对的。批判所要指出的是,基于何种预设,基于何种熟知的、未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6 页。 ③ 有学者将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内在关系哲学”, 见 Bertell Oilman,Dance of the dialectic:steps in Marxs method,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3,pp. 36 - 47。 ① 12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受到挑战的、未考虑过的思维方式,我们接受了惯常的做法。” 因此, 我们对不合理的问题只能给出纠正性的答案,答案的内容就是问题批 判的内容,即问题的解答本身就是问题批判。 因此,针对纽文胡斯谈到的“首要措施”的问题,马克思说:“对这 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 ;针对蒲鲁东的什么 是财产的问题,马克思说:“对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对 ‘政治经济学’的 批判性分析来回答” ;针对创世问题,马克思说:“放弃你的抽象,你也 就会放弃你的问题” ;针对哲学是否应该在报纸上讨论宗教事务的问 题,马克思说“只有分析了这个问题,才能得出答案” ;针对犹太人问 题,马克思说“对犹太人问题的批判就是对犹太人问题的回答” ,如此 等等。可以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非常 根本的层面都是通过批判问题本身而对大量不合理的问题给出纠正性 的答案,而非在接受既定问题及其前提预设的基础上给出另外的答案。 马克思对不合理问题的纠正性解答不外两种:一是修正问题;二是取消 问题。 先看修正问题的情形。通过前提批判而将不合理的问题修正为合 理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这是马克思常用的问题解答方式。比如创始 问题,也可以通过前提批判而将原来的问题逼问成了:“我并不想设定 自然界等等不存在;我是想问你自然界的形成过程” 。又如,蒲鲁东 提出的什么是财产的问题,这本身是无法回答的,但通过前提批判可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Practicing criticism”,trans.by A.Sheridan,In Michel Foucault & Lawrence D. Kritzman (ed. ),Politics,philosophy,culture,New York:Routledge, 1988, p.154.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6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19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3 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6 页。 ① 128 Michel Foucault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将它修正成多个合理的问题:古代的财产关系是什么?封建的财产关 系是什么?现代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问题修 正,就避免了将所有权看作是预先存在的、永恒的东西。问题的修正绝 不等于将一个合理的总问题分解为更容易解答的一些细小问题。合理 问题的分解,其先决条件是,它的前提预设是正确的,问题是可解的。 修正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旧问题进行批判的过程,纠正旧问题中幻想的、 错误的或不切实际的前提预设,修正后的问题应该是置于正确前提之 下的新问题,新问题必须是有正确的直接答案的问题,否则旧问题的修 正就尚未到位。修正后的问题必须满足前提预设无误、解答条件具备 等要求。柯林伍德认为 “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责任 ”、“什么是至 善”、“什么是艺术”之类的问题,“都是含义不清的混成短语,它们包含 了许多可能的问题,却没有真正表达出其中任何一个。” 这个看法跟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本身是 不合理的,我们必须借助问题批判的方式,消除错误的前提预设,重 新将它们修正为一系列可解的合理问题之后,我们才能获得真理性 的答案。 再看取消问题的情形。问题的取消可分为积极的取消与消极的取 消。问题的积极取消,即批判使问题本身变得 “毫无思想内容而被取 消”。比如,“哲学也应该在报纸的文章中谈论宗教事务吗?” 我们可 将它简称为“报纸哲学”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这个旨在攻击哲学的问 题预设了:哲学在性质上不适合报纸,因为哲学 “追求体系的完满,喜 欢冷静的自我审视”,而报纸“反应敏捷、纵论时事、仅仅热衷于新闻报 道” ,因此“哲学并不是报纸读者的精神粮食” 。倘若无此预设,就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 页。 柯林伍德:《柯林伍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5— 11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19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19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2 页。 ① ② 12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不会产生“报纸哲学”问题。对该问题,马克思直接针对其预设雄辩地 阐释了哲学的性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 华”,哲学必然会“同自己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正在世 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客观事实很清楚地说明,“哲学已进入沙 龙、教士的书房、报纸的编辑室和朝廷的候见厅,进入同时代人的爱与 憎” 。因此哲学当然是报纸读者的精神粮食,哲学在性质上也适合报 纸。但仅仅批判前提的虚假性还是不够的,真正的批判还需要揭明虚 假预设得以产生的原因:“一个人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是会误解哲学 的”,而哲学却宽容那误解,因而对哲学的“消化不良”反而成了 “反对 哲学的理由” 。在阐明前提的虚假性并揭晓形成虚假前提的原因之 后,马克思立即说,“关于应该不应该在报纸上讨论哲学和宗教这个问 题,由于问题本身毫无思想内容而被取消了” 。这即是说,如果将那 问题置于正确的预设之下,那么它就毫无思想内容可言了,因而不值一 提,更无须再给予明确解答。前面谈到的 “首要措施 ”问题亦属于 此类。 问题的消极取消即通过批判而让问题“自行消失”。比如,马克思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谈到了布鲁诺所 说的“自然与历史的对立”问题,这个问题预设了:好像自然与历史“是 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好像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 的历史” 。但这个前提预设是幻想的产物。“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 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 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那么上述问题也就自行消 失了。” 因为一旦明白历史和现实都与这个问题的预设相反,那么这 ① ② ③ ④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0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2—22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3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29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29 页。 ① 130 马克思的问题批判理论 个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正如有人问飞马奔跑的速度有多快,你只需 要告诉他飞马根本不存在,那问题就会“自行消失”一样。前面讨论到 的创世问题也可以通过前提批判而让问题消失。 (作者 文学平,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 131 《 》 在 正义的理念 中发现马克思 ——— 一种对阿玛蒂亚·森的批评  刘 科 作为当代西方世界极具理论深度的学者,阿玛蒂亚·森在经济学 和伦理学方面的探讨深受国内外学界重视,尤其是他对广大发展中国 家是中国的问题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森认为他的理论深度源于对马克 思的了解和借鉴,他自称,“马克思的理论教会了我认识最为可怕的不 平等也许隐藏在我们看到那些规范和正义的幻想背后” ,一些研究也 指出森在实质自由、个人及社会发展方面的见解都同马克思有着惊人 的相似。尽管森从来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理论轨迹也极具多 样性,但本文希望通过指出森对马克思的误解和偏差,呈现当代西方主 流学界借鉴马克思理论的一个伦理学面向。当前国内研究多集中在森 的正义原则与马克思正义原则的区别上,但本文更侧重评价森在 《正 义的理念》中建构正义理论的几个基本要素:对人的自我认知,理智的 能力、社会认同和选择,森自认为对这三个方面的思考受到马克思的启 发。而本文试图表明,正是对基本要素的理解偏差导致了森在分配正 义理论上无法触及马克思的深度,并尝试在上述解读的基础上建立森 ① 本文系上海哲社一般项目“当代英美功利主义研究”(2018BZX004),上海理工 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18-MKSZY02)的阶段性成果。 A. , Inequality Reexamined, Clarendon, 2009, pp.120 - 121. ① Sen,  132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和马克思关于分配标准的可能对话。 我们认为森和自由主义阵营的正义理论家们都预设了一个基础的 事实,就是正义能够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达成的。尽管森希望运用 马克思的方法,但却永远无法触及马克思的深度,对马克思来说关于正 义的讨论只有通过批判和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完全发挥了它解释的力 度。本文试图论述以下问题:第一,森的正义理论主要是在哪几个部分 运用了马克思的遗产;第二,森在上述几个部分的运用分别受到当代学 者的哪些批评和质疑;第三,如何理解森的正义理论无法触及马克思理 论深度。 一、森对马克思理论方法的赞同 森的正义理论中出现的马克思其实是来自分析的马克思的传统, 森对正义理论的关注恰以当代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兴起为背景。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 由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为代表的对马克思理论的拓展,接下来是 50 年代至 70 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鼎盛时期, 以结构主义、存在主义 的马克思以及同时期声势浩大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为特色,而第三 个时期则从 70 年代至今兴起的以英语国家学者为主用分析哲学的方 法展开的对马克思的讨论。这些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大多与英美主流 学术圈有密切交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津大学的柯亨,毕业于牛津 的埃尔斯特以及耶鲁大学的约翰·罗默。对于森的理论方法,罗默曾 评价道:“它是受到马克思式的问题启发,运用了当代逻辑学和数学模 型的建构方法”,并且 “不加掩饰地满足抽象化的需要” ;相应的,森 也对马克思理论最伟大之处,即关于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而建立社会主 义的理论进行了抽象讨论。事实上,马克思被森归到所有曾经在资本 ① ① , , , , John Roemer Analytical Marx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3. 13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社会范围内讨论正义的改革者中,这一做法反倒让马克思显得格外平 庸,显然是对马克思的误读。 森的研究进路:对于启蒙以来的思想,森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进 路,一类是社会契约论式的构想,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霍布斯、洛克、卢梭 和康德。而第二类则由持有更加多样性的方法,比如他们关注行为、社 会相互作用、制度建构等各个方面,例如亚当·斯密、边沁、马克思和穆 勒等人。以第一类方法而论,森指出这是一种超越性的制度主义,因为 它试图为一个社会建起一种正义制度的安排并且囊括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试图寻找一种完美正义而不是在正义和不正义之间进行比较,另 一方面是找出一种达到完美的正确制度的类型而不是考察那些现有的 可选择的方法 。相比之下,森更赞同第二类的方法,它们运用的是 “关注现实的比较”方法,不是限制在某种超越主义的分析之中,而是 在现存的各种社会中进行比较进而寻找更可能的新方法以去除现存世 界中的不公正 。森声称两种进路的差异是显著的,并且正是这种以 罗尔斯为代表的这种契约式方法占据了当代政治哲学,当然还有德沃 金、大卫·高契尔和诺齐克。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罗默对三种不 同的自由主义理论都展开过批判,罗尔斯代表的平等主义、德沃金代表 的运气平等主义以及诺齐克代表的极端自由主义,虽然森并不是一个 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罗默是赞同他对现实制度进行比较的探讨。 森认为自己运用的是比较的方法并指出他的 《正义的理念》的目 的“是力图用类比方法考察社会事实的可实现的基础,以研究正义的 进步或者倒退” ,在这句话背后森认为明确一个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对存疑的事物始终保持警惕:其一,寻求先验 主义探索绝对制度的方法是否具有可能性,“正义的本质即使是在中 ① ② ③ 参见 Sen,The Idea of Justice,Penguin,2010,pp.5- 6。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7。 ② 参见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8. ③ Sen, ① 134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立的和开放的慎思的条件下也可能是无法达成一致的” ;其二,实践 的理性能力是一种与实际选择相关的理性能力,这种思考工具在一定 程度上只是要求人们对各种可行的正义方案进行比较,并不是去发现 一个不存在的或不可能被超越的完美状态。从而,森认为上述两点决 定了,合适的做法是把探讨问题的出发点从抽象制度和规则转到具体 社会中现实正义的实现。可以说,森从一开始思考的是 “如何推进正 义”而不是一般意义上自由主义争吵的“什么才是绝对的正义制度”。 如何看待理智:关涉理论的出发点,森特意纠正人们一直以来对慎 思的理性所产生的误解。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思想至少将理智 (reason)的思考放在主导地位,在非理性普遍存在的世界中,理性总能 占上风。森认为,人们能够凭借理性就获取真理和明确的道德判断,这 种想法的确过于乐观,因而理智的思考本身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是需要 质疑和澄清的。尽管理智在人们的道德判断中至关重要,但理智是否 因此就使人们在慎思中获得真理?答案是,理智显然做不到上面任何 一点。既然如此为什么理智如此重要,森的主要论点在于理智的思考 虽然“不能确保一定能得到正确的判断,但它能使我们尽可能地客 观” 。森通过检视理智的慎思进而展示了明确的态度,他的第一个回 应是,即使那些基于非理性的活动在其背后仍确实地存在着某些 “原 始的和对事实曲解了”的理由。他希望坏的推理可以通过融入更多理 性思考而被逐渐呈现出来,从而产生同好的推理进行比对的状况。第 二个回应则是,理智是否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推理中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如果我们在一个非理性的世界里要理解正义,理智则有助于我们认 识各种合理立场,并更加客观地进行对比和思考,“理智思考的目的是 ① ② , , , , , , , , 参考 Peter Railton,Facts,Values and Norms: Essays Toward a Morality of Consequ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中论述的理智的慎思在获得“真理”时的作用。 ①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9. ②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40. 13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追求正义” 。 尽管森从道德论证方法出发对思维工具的分析极具启发性,但是 他在《正义的理念》的实际论证中提供了一个综合了各种思想家理论 的广泛诉求,既体现了他的特点但也成为他的缺陷之一。森在他正义 理论中既接纳和认同了马克思,但又同时融合了其他资本主义制度范 围内讨论正义的思想家,这看起来有些古怪。马克思同这些思想家存 在很大差异,但森认为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试图建构一个更为正义的 社会,但仅就这一点能作为森把它们简单归为一类的理由吗?尤其是 当森把马克思同穆勒和边沁的思想放在一起比较,考察是哪些要素建 构了一个正义理念,更显得不可理解。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 提到穆勒并不多,凡是提到的时候通常都以一种讥讽的方式来对待 , 并且尽量少地牵涉进穆勒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穆勒解释并推进了资本 主义,对穆勒采取一种讽刺式地称赞,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才智最为 出众”的学者,他的贡献在于证明了 “中产阶级有多么扁平而乏味”, “穆勒先生凭他惯用的折中逻辑,懂得既要赞成他父亲詹姆斯 · 穆勒 的见解,又要赞成相反的见解 ”,马克思在这里指责他持有矛盾的观 点,嘲笑他“以当代的亚当·斯密自居”,而事实上他在政治经济学方 面的工作是“既不广也不深的独创性研究” 。 边沁进一步受到了鄙视,因为马克思把他斥为 “陈词滥调的平庸 制造者”,彻底拒绝了他的功利主义原则,因为它 “假定现代小资产阶 级,特别是英国的小资产阶级是普通人”。通过将功利主义原则应用 于人类,边沁没有意识到他首先需要处理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性,然 后才是历史上每一个时期所修缮的人性”。马克思认为边沁是 “资产 阶级愚蠢”的缩影。森希望采取一种折中主义,因为他想要一个广泛 ① ② ③ , , , , 参见 G. Duncan,Marx and Mill:Two Views of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Harmo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一书中马克思和穆勒的本质差异的分析。 ③ 《资本论》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47 页注。 ① ② 136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ix.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的共识和包容性,从而使他的正义理论变得切实可行,所以他简单地把 马克思纳入马克思所反对的那些思想家之中(而森是不会接纳马克思 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结论的)。当我们接下来讨论森对马克思关于 身份和社会选择的讨论时,这一矛盾则进一步加剧了。 二、认同和社会选择 对森来说,马克思意识到阶级分析是重要的,但它需要通过承认人 们是一些社会群体的成员来加强。森对人的社会认同的思考提供了两 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对人的思考是基于他具体的社会关系和身 份的。森引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指出的,德国统一工人党 的错误在于,它只把工人当作工人,“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任何东西” 。 森借此着重说明,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个人 的思考、选择和行动只是研究实际上发生的事情的起始点,重要的是接 下来要考察社会对于人们的行动与思考产生的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当 一个人思考时,他首先作为他自己而不是他人在思考———但是在不了 解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情况下,就很难理解他的选择、行动和思 考。因而从这个意义上,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是独立于他所在的社 会境遇的。 森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的社会认同思想应该包含着对人 的多种身份的理解。森把马克思的真知灼见与当今时代的氛围能够联 系起来,一个人仅仅被纳入一个社会类别,而排除其他可能的社会类 别,不去理会他是穆斯林、犹太人还是别的群落这种单一归类的做法都 是不合适的。然而森认为:“个体具有不同的多重身份、多重从属关系 和多元关联,是典型的具有不同社会互动类型的社会生物。”因此,将 ① ① , , , ,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247. 13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一个人视为某一个社会群体的一员会忽略“世界上任何社会的广度和 复杂性” 。 那么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必然是在社会关系的 进程中发生的。森在文中对马克思深表赞同,马克思对个体的论述是 着眼于这样的社会事实和宏观整体。但森把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 质的讨论变成了他的方法论前提,因此森更注重对个人选择在道德哲 学上的理解,他认为马克思在《1844 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虽然并没有 谈论到个人选择的问题,但他明确的指出自我是一个社会自我。森就 是将上述观点作为方法论为自己的可行能力做出了马克思式的解 释———尤其是他强调他的可行能力探讨绝不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 主义”。尽管森的可行能力方法确实是从个人能力来看待发展,这个 出发点虽然是个人的,但并不表示个人是脱离了社会背景和生活关系 的个体,这关系到研究一个人的选择行动时,到底是抽离于社会的还是 深受社群以及社会价值因素影响的。而森很清晰地指出后者才是他赞 同的,而如果论证基于 “人的思想和行为独立于其所处的社会的不合 理假设”,那就无异于把 “令人惧怕的怪兽”引进房子 。森还进一步 援引了约翰·埃尔斯特对于马克思的理解:“首先要避免是将社会作 为相对于人的抽象物进行重建。” 但是,埃尔斯特的出现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论。正如埃尔斯特解释的那样,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概念意味着 “所有 社会现象———它们的结构和变化———在原则上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且 只涉及个人———他们的财产观念和行动”,从而形成了“一种还原论的 形式” 。这意味着,所有社会现象必须通过个人思考、选择和行动的 ① ② ③ ④ , , , ,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245. ②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247. 森在注释 17 中引用了 John Elster, ③ Sen, Making Sense of Mar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p.5 中的话。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5. ④ John Elster,Making Sense of Marx, ① 138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p.248 - 249.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内容获得解释,从而应该简化为对个人主义的视角的研究。我们认为, 森一方面引用埃尔斯特对马克思的理解来印证自己是非个人主义的, 但同时却忽视了埃尔斯特刚好就是一位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学者。 当然无论是什么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对马克思来说都是错误的,因 为个体绝不能被孤立地理解,否则他们就会成为亚当·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式的假设———他们以为抽象的个体才是一种“真正的”理解,而 并没意识到人的真实本质:社会存在物。斯密和李嘉图以这种方式把 个人想象为非社会性的原子,这些原子式的个体是由封建主义发展到 工业资本主义所产生出来的。 那么这就涉及某个群体能否作为一个思考主体的问题。森认为他 通过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多群体的身份解决并超越了斯密的抽象个体 主义。但同时森认为只有个体才是关注社会正义的,实践推理是由个 人而不是群体的做出的,群体并不以个人思考的方式来进行推理 。 森的理由是,群体成员身份会影响人们对正义进行推理和审议的能力, 因为它归属于人们彼此合作的层面,而这一点可能会对他们慎思的能 力造成限制。甚至当人们做出决定时,某种群体身份就将他们从他们 身处的具有复杂体系的世界中分离出来,反倒会强化不公正的现象。 正如将还原论归结为个人是不正确的一样,将个人归为某一个群体的 成员也同样是不合理的。在这里森刚好陷入了马克思批评过的鲁滨逊 式的个人主义。实际上我们认为森对个体和群体关系的理解是有问题 的,他把个体和群体作为两种事物僵化地分离开来,实际上“提出了一 种错误的二分法,因为他用并非辩证的理解看待自我,而辩证地来看, 自我是在许多对世界的不同解释中来运行和作用的” 。至少在对个 人选择行为的本质理解上,森忽视了马克思的辩证思考的维度。 接下来,森基于前述对理性、身份认同和个人选择的澄清,试图将 ① ② 参见 Sen,The Idea of Justice,Penguin,2010,pp.246- 247。 “Sen,Marx and justice:a critiqu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 ② I.Fraser, ics, Vol.43 No.12, 2016, p.1198. ① 13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马克思纳入社会选择理论的传统中去。他认为,社会选择理论的价值 在于,在选择可供替代的社会形态中格外关注社会判断和公共决策的 理性基础。从孔多塞到阿罗的社会选择理论影响了他自己的“对不同 社会现实进行评价比较”的方法并且“在这方面这与比较传统有相似 之处” ,马克思和亚当·斯密、边沁、穆勒一起被认为是比较传统的成 员。但我们的疑问是,森并没有解释这是如何与马克思相关的,即使社 会选择理论的传统聚焦于选择的问题,但在没有质疑理性的概念以及 个人选择的社会本质的情况下,很难解释或证明马克思属于这个传统。 这是森假定的一种合理性,但在资本主义的结构之中,当面对阶级特权 和利益的意识形态时,这种合理性就会消失。 ① 三、客观的幻象 森在《正义的理念》中提出了人们观察的位置以及由此引起的对 幻象的讨论,他这一点受到马克思的影响和启发。在寻求正义以及排 除非正义的根基时,有必要考虑到一种认识论上的对人们位置视角的 超越。 森认识到要根除不正义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人们不总能理 解发生在他们眼前的事其中的实质是什么,因为人们不能超出自身眼 界的限制。森通过太阳和月亮看起来一样大的例子来解释“观测位置 的变化”。他认为这是一种位置立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出太阳和 月亮一样大的观点是来自地球的位置。处于相同位置的不同人都可以 证实这一说法。但另一个人在地球之外观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太 阳和月亮在大小上看起来不相似,而这个因为位置变化带来的观点与 之前的说法并不矛盾。这就是“位置的客观性”。 森认为,“位置的客观性”意味着在观察位置固定的情况下的一种 ② ① ② 140 , , , , 参见 Sen,The Idea of Justice,Penguin,2010,p.155。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p.410 - 411.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人际稳定性,而这与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结论是并不冲突东西的 。 在这里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结论,以及不同人在同一位置做出相同观察, 从两个方面而言都不能说是主观的。因此,观察性陈述不一定是关于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陈述,因为它也建立了物理上的性质,是独立于任 何人的思想的。对森来说,种位置客观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所不 同:例如,以关系为基础的个人责任,比如优先考虑自己的孩子,忽略其 他孩子的需要。尽管如此,一个更好的正义理论要求必须克服这一限 制,并尝试采取“客观的无偏狭”的方法。这就需要人们认识到,在与 自己的子女进行决策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子女。森指出,这涉及对世 界的“位置独立”或 “换位理解”的探索,就超越了位置偏见和局部的 偏好。 森解释说,即使采取立场独立的观点,在实现无偏见的理解上仍然 存在障碍。人们会发现很难超越他们被位置限定的想象力,例如,“在 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让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中,这成为一种文化规 范和一种被接受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一些女性会通过错误地解读当 地的观察来接受自己的从属地位。” 应对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是考虑 一个不同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女性被允许蓬勃发展而不是受到歧 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一种 “公开公正”的立场,森在这里运 用了亚当·斯密的“公正的旁观者”概念,也就是通过远处和近处不同 的视角切换来理解 (尽管森对斯密的理解有误,但本文在此不再赘 述)。当然森也提到了事实上克服偏见可能会有严重的困难,但位置 客观性提供了一种 “科学贡献”,至少它通过交换位置的方法,而不是 通过某种超越的理解,揭示了人对自身处境中观察到事物的错误理解。 森认为,位置的客观性就是用来解释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使用的 “客观幻象”的概念。他认为,“客观幻象的概念”不仅出现在马克思的 ① ② ① ② 参见 Sen,The Idea of Justice,Penguin,2010,pp.157- 158。 , , , ,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162. 14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哲学著作中,也出现在《资本论》第 1 卷和剩余价值论中 。他指出,马 克思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证明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上所谓的 公平交换是一种假象,尽管工人们事实上 “被剥夺了他们所生产的产 品的部分价值”,他们却认为不是这样的。所以在森看来,这 “一个客 观的错觉……”就是一种位置的客观性观念,事实上,就转换位置的判 断(transpositional diagnosis)而言,所谓公平交换的观念实际上是错误 的。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森引用了柯亨在 1978 年写的关于客观幻 象的阐述。柯亨提出,从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当人们面对 空气的构成和天体的运动时,感觉会误导他们。比如说视觉体验,“正 如我们能客观地看见海市蜃楼,而不是幻觉,如果一个人在正确的条件 下看不到海市蜃楼,那么这个人的视力反倒是有问题地,因为他们的眼 睛没有注意到远处灯光的闪烁” 。 森从这个讨论中推断,这些观察是实证客观的,但相对于其他更令 人信服的真理标准方面仍然存在误导或错误,这些标准可以通过超越 位置的观点来说明。 森总结道,马克思对“客观幻象”的使用主要是 为了阶级分析,用来进行阶级分析的工具启发他开始研究所谓的 “错 误意识”。我们发现,森提到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后马上就转变了话题, 而是接着“客观幻象”的话题,通过当代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这一现实 中发生的客观错觉来印证他的观点。 然而,马克思从未用“错误意识”这个词来理解森所说的客观错觉 的本质,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可能要对这个概念的提出负责,至少是 阿尔都塞的有关阐述让很人们误以为这是马克思本人的解释。而且如 上所示,森对马克思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 ① ② ③ 森并没有指出他参考的《资本论》的具体页码。我认为森在《正义的理念》中 所提出的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就是一种位置的客观性错觉的观念,其 实很难得到文本支撑。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se, Clarendon, pp.328 - 329. ② G.A Cohen, Penguin, 2010, p.164. ③ Sen,The Idea of Justice, ① 142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科亨的论述。 在如何发现和纠正非正义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错误意识只是一种 分析式的抽象概括,因为正如艾伦·伍德所说,马克思并不认为有一种 凌驾于任何社会制度之上的某种先验之物。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所 说,“正义根本上就是一个与法律和依法享有权利相关的概念” ,尤其 是法权概念是在某种制度体系内部生成的,而正义的实质内涵和相关 解释乃基于这个社会的法律关系,从而最终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生产方 式。也就是说,正义概念描述的是行为或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匹配,而不 是与某个外在标准之间的匹配。马克思放弃了关于正义和规范伦理的 争论,而是科学地解释了剥削和压迫是如何在这个体系中形成的 ,这 至少说明了,马克思关心的根本问题是生产关系以及它生成的阶级差 别。在我们看来,马克思对于错误意识的阐述也是由这样一种体系的 考察批判而来,抽离了他所关注的实质问题而单独讨论视角和位置的 客观性并不是马克思的初衷。因而,对森这样一位在当代西方自由主 义理论中堪称思想深刻、体系宏大的理论家而言,如果想用马克思来支 持他的理论,那么他的分析需要一开始就关注资本主义生成关系固有 的这些特征和结果。但森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才认为森只愿意 关注位置客观性的做法,不仅没有触及马克思的理论深度,而且还破坏 了马克思为创造一个更公正的世界而提出的实质建议。 森更愿意关注位置客观性,可能在于他需要为公共理性的推理建 立一种客观前提,因为位置立场对于人们试图理解正义诉求巨额运用 公共推理的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他指出,公共推理在实践中是有限 的,因为人们可能会误解他们生活的世界。森认识到,特别是当“位置 性的强大影响在社会理解中扮演模糊角色”,在试图评估正义和不公 正问题时,位置性的作用是“解释系统的和持续的幻觉的关键,这些幻 ① ② ,“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972, 1(3), p.246. Brill, 2015。 ② 参见 M.J.Thompson,Constructing Marxist Ethics, ① Allen Wood 14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觉可以显著影响—和扭曲—社会理解和对公共事务的评估” 。 事实上,一些学者指出森把客观的位置性 (positionality)看的过于 重要了,且在这方面过于简单、乐观,他不理解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一个 人的客观位置性是另一个人的客观幻象。学者伊恩·弗雷泽列举了英 国首相卡梅伦在应对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方式。英国通过大 幅削减公共开支和公共服务,以削减预算赤字,但结果造成了大量失 业,尤其是使社会中最脆弱的人群面临严重困难,这是一个明显不公的 例子。但卡梅隆这些政策的口头禅是“我们所有人都在一起”,必须为 了国家利益而忍受紧缩。然后,在一个普遍恳求和同情的媒体中,这被 作为一种传统智慧而永垂不朽。 在许多更开明的非马克思主义者和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么做并不是应对危机的唯一方式。但在媒 体的帮助下,卡梅伦的“位置”的强大影响力无疑掩盖了许多其他立场 的“社会理解”。 我们认为,森希望通过“拓宽可供评价的信息基础”来强化位置性 从而克服位置错觉,但却忽略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 力量,它是与马克思的阶级问题分析互为因果的。对马克思来说,任何 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马克思揭示贯穿资 本主义的客观幻象,以它的实际运作方式,揭示了资本社会制度中的阶 级本质。马克思的批判表明,强权者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以隐藏自 己的行为,同时让人觉得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其他人的利益。我们在英 国紧缩政策的案例中看到的是意识形态,它在服务于资本尤其是金融 资本时并不仅仅是森所说的可以轻易转换立场的位置客观性角色。实 际生活中的公共推理永远不会让卡梅隆和他的继任者改变主意。 ① ② ③ , , , , ,“Sen,Marx and justice:a critiqu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 ics, Vol.43 No.12, 2016, p.1201.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50 页。 144 ①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168. ② I.Fraser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四、正义再分配 马克思的思路最终影响了森关于什么构成了社会上的公平分配的 讨论,但是这种结构性的宏观思考反倒集中暴露了森在之前的几个基 本上的弱点。森指出,马克思认识到 《哥达纲领批判 》中的讨论存在 “不可避免的冲突”,一方面是消除对劳动者的剥削,另一方面是根据 需要分配 。第一种情况关系到什么可以被视为 “获得最终努力成果 的正义”;第二种情况则涉及分配正义的要求。所以马克思理论的重 要性在于他承认这两种正义主张的相互矛盾之处,而冲突也是森自身 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森以三个孩子安妮、鲍勃和卡拉为例探讨了这 个问题———他们为谁应该得到长笛争吵不休。 但长笛的例子是先天 就有问题的,因为它排除了资本主义世界以及所有属于那个系统的各 种权力关系,毕竟现实中的分配决定都是由这个系统做出的。所以一 些学者批评道,森对高度抽象和假设的例子的使用往往缺乏说服力,他 的理论较少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现实相联系。 长笛讨论就表明了他 的这种抽象方法的内在逻辑和假设。 森为每个用笛子发声的孩子思考了各种各样的场景:鲍勃,他比其 他人贫穷;卡拉,她用自己的劳动;安妮,是唯一会吹它的人。森分别从 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角度考虑了这些相互矛盾的主张,并推断两 种主张最终都会认为把长笛送给卡拉是合适的,因为他们都认为人有 权利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 。其实森的这个观点是从柯亨对马克思的 分析的来的。在柯亨看来,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尊重劳动 ① ② ③ ④ , , , , Penguin, 2010, pp.12 - 15. ② Sen,The Idea of Justice, ③ S.Deneulin,“Development and the limits of Amartya Sens The Idea of Justice ”,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32 No.4(2011), p.790. Penguin, 2010, p.14. ④ Sen,The Idea of Justice, ① Sen 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x. 14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所有权的原则定为“按劳分配”,他又曾经把它描述为一种 “资产阶级 的法权”,由此最终又产生了 “按需分配”的原则。 因此森认为这是 马克思在正义分配原则上的一种冲突。我们从柯亨在 《历史、劳动和 自由》的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对马克思劳动所有权的分析,以及国内外 学者对柯亨与马克思关于自我所有权的对比分析,这里不做详细分 析 。但是三个小孩的不同理由并不是在于对个人利益的理解存在分 歧,而是在资源分配的原则上存在分歧。 我们认为,森在叙述中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讨论分配形式时实 际上是分两种情况的,并且马克思的讨论并不适用于笛子分配的例子。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首先讨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 这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 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 一阶段中,工人们得到的回报除了“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 ,恰恰是他 们的劳动力消耗的那部分。然后,他们会收到他们所投入的劳动力的 证明,因此来要求他们可以得到的。在这里,我们发现马克思揭示了 “劳动力”和“劳动”的差别。在资本主义的劳动力市场上,资本家花钱 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一旦劳动力的购买完成资本家就获得使用 劳动力的资格。在工人的劳动结束后,无论他产生了多么巨大的价值, 他得到的也只是自己劳动力消耗的那部分,而他生产产品的价值是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因而所谓按劳分配,只是按照劳动力消耗而分配, 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并不具有实质的劳动所有权。或者进一步 说,马克思的推理在于,如果工人们得到了他们所生产的一切,那么也 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资本也不可能再对社会进行一般投资。 ① ② ③ 《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2—13 页。 ② G. A. Cohen,History,Labour and Freedom:Themes from Marx,Oxford:Clarendon Press, 《“自我所有”的谬误与灼见———马克思和科亨对 1988. 还可参见龙静云: “自我所有”的双重镜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 年第 12 期。 ③ 《哥达纲领批判》, 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2 页。 ① 146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正如森正确地认识到的那样,因为劳动者在生理和心理能力上有 差异,所有的个人都是 “不平等的”,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或缩 短劳动时间以求得他们的平等。森的确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 “什么的平等”,这个问题即使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存在的。面 对这个问题,某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区别就在 于,工人们必须放弃他们为满足社会公共利益所消耗掉的那一部分。 另一方面,自由主义者则不同意 ‘扣减’,因为他们会被视为对保留自 己劳动成果的权利的侵犯……自由主义原则认为,工人应该得到他们 劳动的所有成果,这是一个建立在自我利益和利己主义基础上的社会, 而马克思主义理解下的人们应该回馈社会的原则将更加具有公共 性。” 正如森指出马克思和自由主义尽管会在某些结论上达成一致, 上述的区别只呈现出两种观点的可能描述,但我认为二者在伦理旨趣 上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分配原则更强调责任,从而具有在责任 基础上建立公共生活的理念;自由主义的考虑尽管分为不同的流派, “罗尔斯式平等主义者的回答是基本善平等,而基本善是指自由、权 利、机会、收入和财富等。德沃金式平等主义者的回答是资源平等,而 资源既包括外部资源(自然物)也包括内部资源(天赋)”,而森更进一 步考虑的是可行能力的平等。在森看来,“重要的东西不是拥有基本 善,而是基本善能为人做什么事情,能够使人发挥什么功能。对于不同 的人,同样的资源能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因此,正义所应达到的目标 不是基本善的平等,而是能力的平等” 。至少从能力探讨而言,这已 经是自由主义阵营中非常接近马克思平等原则的观点。但是在很多分 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无论森还是德沃尔金同马克思最大的不同 的就是他们都忽视了正义原则中对责任的考虑。 ① ② ,“Sen,Marx and justice:a critiqu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 , , , 当然这里的自由主义是诺齐克的极端自由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与当代自由主义》,《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② 姚大志: 版)2018 年第 1 期。 ① I.Fraser ics Vol.43 No.12 2016 p.1202. 14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为什么责任能够成为如此重要的因素,“平等主义者想要强调责 任,这需要一个前提,即‘选择’与‘环境’的区分。所谓选择指的是那 些人们能够控制的因素,那些来自人作为主体的自愿行动。所谓环境 是指那些人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其中既包括家庭、出身、阶级也包括天 赋和能力等自然因素” 。马克思主义者恰恰认为,正是那些人们看似 不能对之负责的因素影响了我们实质性的获得,责任的因素固然产生 于那些由于自由选择所产生的行动,但人们因为出身天赋、阶级差别等 先天不能为之负责的因素而处于不利情况也应该得到补偿,并且这种 补充意味着有理由使得社会再分配充满了责任基础和公共原则。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更高阶段,前述以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尺度的 原则将会被取代。正如森所正确指出的那样,这将是从按能力分配到 按需要分配原则的转移,按马克思所说就是,“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 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现在的重点是你的需求是关于人与 人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你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什么。马克思所说的 “需求”可能会产生误会,它已经不再是初级阶段人们的生活的基本需 求的意识,而更持有一种广泛的含义,指的是人们发展和创造自身生活 所需要的更多利益。 这一含义在森的可行能力中已经获得表达,但森 无法提供关于能力的对应关系,也没有产生一个关于能力的普遍指标。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森提出的长笛例子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应 该做出怎样的分配?需求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而最大的需求 是鲍勃的,可能森告诉我们,他的玩具比另外两个要少。安妮声称她应 该得到笛子,因为她是唯一会吹长笛的人,但这并不能胜过需要的原 则。我认为,如果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引入这一例子,人们可能 ① ② ③ 姚大志:《分析的马克思与当代自由主义》,《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8 年第 1 期。 ② 《哥达纲领批判》, 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4 页。 ③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342 页。 ① 148 在《正义的理念》中发现马克思 希望安妮能帮助鲍勃学习演奏乐器。毕竟在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鲍勃 的贫困不会出现,在马克思的预言中,生产力的发展确保了一个产品极 大丰富的社会。 并且,这仍然意味着安妮可能会帮助鲍勃吹长笛,这 样鲍勃就可以发展所需的技能。所以,我们设想马克思的希望就是,卡 拉会认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是正确的结果。在美好社会的实现过中, 也就是“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 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 权的狭隘眼界,如果一个社会的努力是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那么所 有合作的将使财富之泉流淌得更丰富” 。 反过来如果我们回到森的原始长笛例子中来看,充满了诸多疑问。 长笛在马克思这里不是在市场上买卖的物品,而是直接消费的物品。 卡拉从哪里得到材料来制作长笛?为什么其他两个人不能用材料来制 作长笛呢?卡拉和安妮最初是怎么比鲍勃拥有更多的玩具的?在共产 主义社会,鲍勃肯定不会是贫穷的,不会有更少的玩具,这种状况就会 改变分配的结果。所以森的抽象假设例子很有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和 无法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笛子案例中讨论能力平等时,三个孩子为笛子争吵的例子中,但 是森也承认了一种态度,尽管他承认平等的重要性,但当用能力考量平 等时,森并没有指出运用可行能力可以有充足的理据来评估平等,况且 森拒绝承认平等是我们生活中追求的唯一价值,“它并不总是 ‘胜过’ 所有可能与之冲突的重大考虑” 。他虽然理解可行能力探讨在评估 平等主张和评估个人优势时自由的重要性,但他坚持认为,“对分配判 断还有其他要求,这可能不能被最好地视为对不同人的总体自由平等 的要求”。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42 页。 《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4 页。 Penguin, 2010, p.295. ③ Sen,The Idea of Justice, Penguin, 2010, p.297. ④ Sen,The Idea of Justice, ① ② 14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结 语 森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探索可以做四点归纳:第一,森把马克思 同那些不接受废除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汇聚在一起,而且森自己本身 也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之内讨论正义。森向人们展示的马克思理论其实 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而并非马克思自己的思想。分析马克思的问题 就是把马克思淡化为脱离了资本主义制度系统的抽象论证。第二,森 对身份和社会选择的讨论,虽然正确地把握了马克思关于多重自我的 概念,但最终还是回到了马克思所反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并不能形成 一个公正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第三,在客观幻象的问题上,森 对位置客观性的追求(如人们通过实践推理来认同什么是公正或不公 正这种方式),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统治阶级利益的强大论证下显 得非常薄弱。第四,森对马克思再分配理论的运用错误地排除了马克 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而使用了一种自由主义的视角,没有考虑根 据实际的劳动付出而获得报酬的观点。森退回到假设的抽象世界的做 法其实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弱点。这个抽象世界未能区分马 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同阶段,也没有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对按劳 分配所作的清晰界定。因此,森的正义理论也无法与马克思对资本主 义手段的拒绝联系起来,虽然森希望 “消除那些可以补救的不公正”, 但终究是“空中楼阁”。 (作者 刘科,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50 袪魅与超越 ———艾伦·伍德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研究  郭 丁 管晓刚 人类社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 20 世纪。在这个世纪,社会政治制度 的变革之大,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发展之迅速,思想文化观念动荡冲突 之剧烈,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这使得学者对时代做出了一 些新的分析与判断,他们认为现代性已经宣告终结,启蒙运动的主要目 标大多已经达至,但他们对启蒙运动却持悲观态度,批评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增长表象下人的异化与工人阶级的碎片化,并主张放弃传统左派 的政治纲领。不仅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社会一 种日益碎片化与平面化的文化表征在本质上与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马 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文化必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立场。艾伦·梅克 森斯·伍德(Ellen Meiksins Wood)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左翼 学者。作为一名活跃的左派理论家,伍德究其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马 克思主义的捍卫与发展。针对后现代主义的错误思潮,伍德对其进行 了激烈地批判,她指出后现代主义本质是 “所谓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善本、善 念与善为的社会治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JHQ002)、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 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技术导向的山西现代化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201801007)的阶段性果。 15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形成的一种意识之产物” ,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日渐式微,并从时代 观与历史观、整体主义的研究视阈以及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几个方面 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捍卫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伍德鲜明 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娴熟的论证策略,值得我们 关注研究并加以借鉴。 ① 一、坚守唯物史观的理论立场———对断裂 时代观与虚无历史观的批判 伍德指出,后现代主义源于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反叛,他们认为启 蒙运动孕育出了现代主义并成为资本主义的文化代名词,主张现代 性已终结并被后现代所取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断裂。与此同 时,后现代主义却否认历史,他们反对任何普遍的元叙事,拒绝所有 关于历史的一般理论,以具体的事件和人类的多样化经历来代替宏 大叙事。按照后现代主义者的理论,“我们不仅要否定像启蒙运动进 步观这样的陈旧的‘重要论述 ’,还必须摒弃所有纯概念性的历史发 展进程和因果关系说以及所有 ‘创造历史 ’观 ” 。伍德将后现代主 义的这种观点称之为一种“以否定历史为依据的时代变迁论”,对此进 行了批判。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都应归因于启蒙运动 所倡导的技术中心论、普遍知识、理性主义、线性进步论与信仰绝对真 理等价值观。他们认为随着 20 世纪 60 年代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 来,“启蒙运动的主要目标实际上大多已经达到:社会、政治组织已‘合 乎理性’;科学技术取得了就连对启蒙运动持最最乐观态度的理想家 ②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 页。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②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0 页。 ① 152 袪魅与超越 也想象不到的进步;先进的西方社会教育大普及等等” ,资本主义已 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性随着资本主义质变的发生而宣告终结,人们 步入了一个被称为后现代时期的新阶段。伍德对此不予认同,认为这 是一种断裂的时代观。她首先对后现代主义者把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 画上等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强调启蒙运动的诸多特征实质上根植于 非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伍德指出,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价值观 并不与资本主义天然地相容,与之相反,她以法国与英国为例对后现代 主义进行了反驳。众所周知,现代性的方案起源于启蒙运动,诞生于 18 世纪的法国。彼时的法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专制国家, 国内市 场依然依靠古老的低进高出赚取利润的实践模式来经营,还未进入凭 借攫取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原则运转的时代。启蒙时代法国的社会基 础是城市自由民与中间阶级,这些国家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同贵族和皇 权统治相抗争的理念正是基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公民社会等普世性 价值观,而与把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没有相关性。 “对启蒙运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社会物质基础是市民社会,而绝不是 资本阶级。” 在当时的非资本主义环境中,市民社会的阶级意识与资 本主义并不相关,他们不是呼吁资产阶级的解放与寻求建立资本主义 式经济攫取的剥削与统治关系,而是主张普遍主义的解放即解放全人 类,因而才会被广大革命人士所接受与推崇。对比同期的英国,在 18 世纪达到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巅峰,工业资本主义也在蓬勃建设中。 但英国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故乡。在那个时期, 英国最典型的意识形态表现并不是启蒙运动所推崇的人类进步理念与 普世性观念,而是推行私有制,宣扬将资本凌驾于劳动之上以提高生产 效率与追求利润的典型资本主义思想。因此,在伍德看来,启蒙运动并 ① ②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 页。 《现代性、后现代性或者资本主义?》,宁跃译,《国外社会科学》 ② [加]E.M. 伍德: 1998 年第 3 期。 ① 15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不和资本主义具有相关性。后现代主义者把资本主义的起源以及资本 主义自身固有的结构性缺陷与灾难性后果错误地归因于启蒙运动,鼓 吹资本主义内在地蕴含着启蒙主义的价值观,这使得他们将启蒙运动 与资本主义一起否定,将启蒙主义中解放全人类等最有价值的内容也 全部抛却。伍德认为这种做法 “无异于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同泼掉,或 者说得更清楚一些,将洗澡水留下,而将孩子扔掉” 。 伍德指出,后现代主义者混淆了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他们 认为资本主义已随着启蒙运动的完成发生了质变,因此将资本主义的 历史人为地划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一些马克思主义 学者亦对此和而不唱。例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就 对资本主义做了发展阶段的划分,认为后现代主义即是资本主义一个 新阶段,表现为全球化与信息化,并将其称之为后资本主义时期;大 卫·哈维(David Harvey)则更明确地指出:“在 1968 年至 1972 年之间 的某个时候,我们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他们 “视 ‘后现代性’ 为一种历史态势,视其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视其为一种有其历史 根源和物质基础、受制于历史演变和政治力量的社会、文化形态” 。 伍德认为这种划分使得资本主义出现了典型的时代断裂感,这种断裂 的时代观把后现代主义视作资本主义的一个新时期,隐蔽了资本主义 的特殊性,并自然化与中性化了资本主义,使得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对资 本主义上一个阶段的分离,而且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历史全部割裂,是一 种根本错误的时代观。伍德指出,与其将后现代主义描述成为资本主 义的一个时代,毋宁 “把这一切都归结于西方左派知识分子由于一个 ① ② ③ [加]E.M.伍德:《现代性、后现代性或者资本主义?》,宁跃译,《国外社会科学》 1998 年第 3 期。 《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55 页。 ② [美]戴维·哈维: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③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 页。 ① 154 袪魅与超越 历史时代结束而产生的某种心理状态” ,他们误以为传统的资本主义 已经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变化,人们已无需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而应 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语言来替代传统的社会革命。诚然,霍布斯鲍姆 曾称 20 世纪的发展造就了人类社会 “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惊人变迁, 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巨大、最迅速、最根本的大改变” ,但时代发生的 重大转向并不是表现为从现代主义过渡到后现代主义,而是资本主义 的日渐成熟。在这个世纪,资本主义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一种普遍化 的制度,它所弘扬的市场经济、资本积累、利润最大化与竞争等资本逻 辑已经潜移默化地主宰了人们的生活并改变了人类的本质。伍德认 为,后现代主义是在战后资本主义长期繁荣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知 识分子一种自觉的理论回应,他们所宣称的资本主义的时代断裂实际 上与之前是从属于同一个历史单元的,依然受资本逻辑与其内部矛盾 的制约,只是同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延续。 在后现代主义者宣称确信时代发生断裂与存在差异的同时,他们 却对历史予以否定,持一种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根本就不 存在能够进行因果剖析的历史体系。伍德指出,这是后现代主义观点 的一种典型佯谬,对历史事实的充耳不闻与对资本主义时代差异的深 切感受自相矛盾地同时并存着。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的客观历史 根本不存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能指符号的堆砌与位移,历史变化是 没有因果和无法预测分析的,一切都来无影去无踪,人类只能消极地顺 从于历史莫名与无序的发展,失去了主观能动性。伍德指出,后现代主 义者从早先“现代性终结论”中吸收了诸多观点,却对自身的历史全然 无视,“他们尽管确信时代的差异和特性,声称已揭示了所有价值观和 ① ② [加]埃伦·米克辛斯·伍德:《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张世 鹏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 年第 2 期。 《极端的年代 1914—1991》,郑明萱译,中信出版社 ②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2014 年版, 第 10 页。 ① 15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知识的历史特性,然而对历史十分无知” 。由于他们主张不存在人们 认为的历史有序发展过程,只有不连贯的与原因不明的变化,因此无法 对历史和社会体系进行因果分析与逻辑阐释,无法把握社会关系的本 质,当然也根本不存在对资本主义的普遍反对与人类的普遍解放。伍 德对此一语中的地指出,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历史观本质是一种历 史唯心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批判日渐式微的表现。马克思曾经严厉地 批判这种历史观,强调“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 意识’中而告终的” ,正确的历史观 “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 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 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 综上,伍德指出后现代主义者对启蒙运动的价值观予以抨击,认为 “始于启蒙时代的进步的信念是本世纪人类所遭受的灾难的根源” , 将资本主义的种种破坏性恶果归因于启蒙运动,并主张资本主义存在 着断裂性,即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又自 相矛盾地解构传统历史学,拒斥宏大叙事,对历史予以否定。伍德对后 现代主义的断裂时代观与虚无历史观进行了批判,指出启蒙运动与资 本主义并无关联,且“后现代主义时代新奇感的决定因素是无视、甚至 否定一个不容置疑的历史现实———即将 20 世纪各次时代断裂联系在 一起‘整体性的’资本主义———的存在” 。我们应捍卫唯物史观,认 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批 判并最终超越资本主义。 ① ② ③ ④ ⑤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4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44 页。 “For a Zapatista Style Postmodernist Perspective”,Monthly Review, ④ Roger Burbach, No.10, Vol.37(1996), p.37.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⑤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9 页。 ① 156 袪魅与超越 二、强调整体主义的研究视阈———对解构 与碎片化理论特性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热衷于解构,强调偶然性、差异性、破碎性,拒绝承认存 在整体性与普遍性的社会准则。因此“后现代理论的主线是强调世界 和人类知识的易变、不完整性” ,他们认为反对资本主义是一种整体 性政治主张,对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类普遍解放观自然也不予认同。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并不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体系,类似的 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同一性与相关性。在他们看来,人们根本无法真 正认识除了语言以外的任何东西,人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与所有社会 关系全部都是由语言构成的。他们沿袭了语言学理论中的公式化语言 理论,将思维方式与分析模式限定在了语言的内存结构中,因此,“社 会和文化是以类似于语言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指导社会关系的基本规 则和方式类似于主导着语言的语法规则(或曰其‘深层结构’)” 。正 由于人们完全受限于语言,使得除了自身可以全部接纳的特指的语言 论述之外,任何外在的普遍知识与绝对真理对人们来说都是无关紧要 与毫无意义的。伍德强调,后现代主义者将科学知识视为一种依附于 特定语言论述、文化表征与利益集团的历史性、变化无常的社会概念, 认为自然规律只不过是在特定的社会准则下特定时刻的产物,并不存 在于自然界本身。 伍德指出,后现代主义者拒斥整体主义的研究视域,他们片面地强 调多元性、偶然性与异质性,“当代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当代资 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特殊性并不是资本主义全部的、一 ① ②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 页。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②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 页。 ① 15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致的动力,而是‘后现代’社会独特的异质性,空前的多样化程度,甚至 是分裂,都需要新的、更加复杂得到多元化的原则” 。生活经验与社 会关系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与时空的碎片化,无一不揭示了我 们已生活在一个全部旧的总体性与确定性已被差异性与碎片化所消解 的后现代世界中。后现代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作简化论与本质 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单一的世界观,忽视了人 性与人类感受的纷繁复杂性,将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特许为生产方式,把 阶级与其他社会群体相对立,本质上是一种僵化与刻板的整体化理论 体系。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正因为主张整体观,马克思主义才会演变 成斯大林主义。他们由此将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模式画上了等号,认为 种种剥削与压迫的根源就是马克思主义。例如,后现代主义学者琳 达·尼克尔森(Linda Nicholson)就曾指出:“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用生 产和阶级这样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剥夺了不能将其所受的压迫简单地归 之于经济因素的妇女、黑人、同性恋者及其他群众的需求。” 在后现代 主义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类普遍解放的社会主义观与西方启 蒙主义平等观、理性观相同,都是总体主义的、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并不 具有科学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制度,后现代主义者 则认为资本主义已弥散无序并断裂不整,本身就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而存在,因此根本不存在可进行总体认知并加以反对的制度。在一 个被大众传播、文化符号、媒体充斥与主宰的世界里,人们对事实真 假难辨,早已无法进行任何政治表述了。因此,左翼应摒弃马克思主 义这种陈旧的政治纲领,承认差异与多元化并基于此建立一种新的 政治纲领。 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对总体性认识观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伍德 坚持强调整体主义的研究视域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对后现代主 ① ② [加]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吕薇洲、刘海霞、邢文增译,重庆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53 页。 Conflicts in Feminism,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p.11. ② Linda Nicholson, ① 158 袪魅与超越 义予以了驳斥。伍德指出,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否定总体性认识的可能 性,坚持认为不可能存在系统统一的思维与认知,荒谬地将整体主义的 研究视域与批判路径关闭,体现了自身的蒙昧无知。不可否认,20 世 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社会结构总体性的分析不能建 立在忽视个体价值观差异与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但后现代主义者所 秉持的激进多元论却基于拒斥所有多元因素中任何必然存在的共性, 乃至于否定一切可能促进互相理解与接近的假设,其理论的根基必然 会产生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杰兹 · 阿赫麦德 (Aijaz Ahmad)对 总体性的视野与普遍性的概念予以了坚定支持,指出我们 “不能放弃 普遍性这一概念,因为只有普遍性的权利确立了,特定的权利才能存 在。没有普遍性这一概念,就不会有反种族主义和种种集团性压迫的 斗争” 。例如,美国的黑人运动只有抛弃对肤色的错误认知才能真正 拥抱人类的普遍文明,妇女平权运动也是对超越民族与国家的性别结 构性不平等问题这一普遍目标的追求,而如果脱离了普遍性与总体性 这一范畴,对帝国主义的反抗也就注定只会沦为一种排外与狭隘的民 族主义心态。后现代主义以维护多样性为由将自身粉饰为思想解放的 标杆,并把马克思主义视作一种思维僵化的整体性理论体系,伍德对此 予以了驳斥。伍德指出,后现代主义自我标榜的思想解放只是一种丧 失鉴别能力的折中主义,会造成事与愿违与自相矛盾的后果,其理论在 本质上虚伪且具有欺骗性,而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维护反 抗压迫斗争形式的多重性,在恪守全人类总体性解放观的基础上对多 元性与差异性秉承包容与开放的态度。 伍德强调,我们生活的历史时期正是一个亟待被总体规划与整体 认识的时代。资本主义已渗入了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方方面面, 扩张成了全球性的普遍制度,资本的逻辑诸如不惜一切代价获取最 ① ①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8 页。 15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大利润、市场经济、资本积累等已经内在地成了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呈 ‘整体化 ’状态,‘整体化 ’的方式和程度空前未 有” ,我们面临的是资本主义在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情景。正因为如 此,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当今比任何时刻都更加重要,而不应迷失于资 本主义的繁荣却对其结构性矛盾熟视无睹。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就是 一种排除与封闭了所有批判性思维与解放路径的不折不扣的消极整体 主义理论体系,他们不仅对理性的分析论证方法不予认同,将所有反驳 与批评拒之门外,还以无法实现与缺乏可行性为借口,阻碍人们对资本 主义进行系统地认识与彻底地批判以及付诸的所有有效政治实践。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第一次使人类对外在世界的整体认识发生了根本 的革命,唯物史观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历史 的整体性与历史进步的整体性在这种科学的历史理论中得到真实而准 确的表达,借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科学的、系统的解释” 。只 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整体化政治目标的社会主义,我们才能实现普遍的 人类解放,真正维护个体的自主性话语权,在制度层面替代资本主义方 案。因此,在整体主义研究视域的维度上,马克思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 的超越。 可见,后现代主义者将差异性与碎片化的时代符号极端化为了自 身的理论品格,否定整体主义的研究视域,盲目自诩为思想解放的典范 并指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整体主义的教条与僵化的理论体 系。伍德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通过纯粹的商品数量以及各种各 样的消费模式来权衡的‘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在掩盖根本的系统统一 体,在造成多样性规则的同时,也加深了全球一体化的程度” 。后现 ① ② ③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5 页。 《现代整体论》,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1 页。 ② 乔瑞金: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③ [加]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 吕薇洲、刘海霞、邢文增译,重庆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58 页。 ① 160 袪魅与超越 代主义拒斥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与总体性的逻辑,代表着消费主义和 商品货币拜物教的勃兴与批判资本主义的日渐式微。伍德厘清了后现 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并将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从混乱 的差异与碎片中再次挖掘出来,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整体主义的 解放方案的同时一直强调多元性与复杂性,只有通过马克思的人类普 遍解放方案才能真正突破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对资本主义的 超越。 三、捍卫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对多元 主体论与身份政治说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者基于对资本主义胜利论的认可,指出在资本主义日 益普遍化的今天,工人阶级早已无法充当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主力军。 与阶级政治渐行渐远,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应抛却解放全人类的宏观愿 景,强调微观层面的多元化斗争,并用身份概念来替代阶级范畴,从而 将民族、性别、环境等方面的斗争囊括进去。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理性化与资本主义的日 渐普遍化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实际的理性,“‘理性化’、官僚政治和 现代技术非但没有增进人们的自由,实际上反而是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甚至是许多想象不到的罪恶之根源” 。理性与自由发展的严重不同 步造成的结果是出现了越来越多异化的人,他们被称之为 “快乐的机 器人”。这些人随遇而安,自认为无力改变现状,无法与庞大的组织力 量相对抗,最终不再向往自由与谋求理性,遵从于消费主义并放弃了对 社会主义的追求。对于承担着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使命的工人阶级,后 现代主义者认为他们已转变成为这种人群的典型代表,往昔的政治主 ① ① [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 郝名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 页。 16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体与劳工运动已经完全被资本主义的消费观所同化并受资本主义支配 了。由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当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已经过时,对社会 主义的激情已经消退,他们寄希望于资本主义间隙中的一些空间,期待 着那些局部和特别的反抗斗争,工人阶级从社会主义方案的核心中被 剔除了。 依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资本主义的系统整体、其‘目标结构’ 和总体规划已经让位于一种多元社会现实混合而成的结构,这种多元 结构甚为复杂多样,以至可以被散漫的结构重新排列” 。传统的资本 主义分裂成为被称之为“后福特主义”的许多碎片,每一个碎片都为解 放斗争开辟了一个空间。由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线是强调人与世界 的流变无常与破碎多元性,因此作为主体的个人身份也是脆弱与变化 不定的,基于共同利益与类似感受的阶级共同体以及集体行动即阶级 斗争亦不复存在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其赋予了阶 级比其他个人身份更多的特权,将物质与经济等因素与对社会现实所 做的建构对立了起来,把纷繁复杂的人类历史简化解释为铁板一块的 单一世界观,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基础论”。在他 们眼中,固有的阶级关系只是诸多代表个人身份的范畴之一,不再因其 历史上的中心地位而具有特权,他们由此将传统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 阶级政治学说与社会主义理念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在“身份”概念下的 群体政治甚或是“个体即政治”的分散斗争,强调左派应基于差异性与 多样性之上建立一种新的政纲。不同于本质主义与简化主义的阶级范 畴,“身份”的概念可以将从性别到阶级、从族裔与种族到性取向的一 切都一视同仁地囊括其中。后现代主义者指出,左派既要颂扬差异性, 也必须承认压迫与统治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多重的解放斗争,左派应用 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范畴———即民主来将社会主义取而代之,这一范畴 ① ① 162 [加]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吕薇洲、刘海霞、邢文增译,重庆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35 页。 袪魅与超越 不再赋予阶级特殊地位,对所有的压迫都一视同仁,是对复杂多样的 社会关系和所有不同经历与体验的人们的各式诉求做出的最好回 应。因此,对后现代主义者而言,身份政治的意义在于,在其对人类 体验复杂性的敏感程度上,比旧的社会主义政治看起来似乎更具有 包容性。 针对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阶级政治学说与阶级分析法咄咄逼人的 攻势,伍德予以针锋相对地回应,她指出了身份政治学说的缺陷并予以 深刻地批判,捍卫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伍德直言不讳地表明, 不置可否,“没有一个社会主义者会质疑差异的重要性,或质疑那些应 该废止的压迫的多样性” ,民主也毫无疑义地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 义。但是,身份政治与多元论先天存在的局限性使我们必然无法实现 其所声称的那些远远超越了一般原则的美好愿景。具体说来,后现代 主义宣扬身份政治这一包罗万象的概念,渴望建立一种民主的社会,这 个社会承认并尊重性别、文化、性取向等各种差异且不容许这些差异成 为压迫与统治的工具,这个理想的民主社会团结了各种不同的人群,不 压制任何人的分歧,也不否定任何人的特殊需要,所有人看起来都是平 等与自由的。但当我们试图将阶级差异置于其民主视野中的时候,无 论从理论上还是政治上,身份政治都暴露了它的局限性。民主社会可 以褒扬生活方式、文化与性取向的多样性,但是却无法赞同阶级差异也 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定义,构成阶级身份的差异是一种不平 等的权力关系,不存在没有剥削与压迫的阶级差异,而性别与文化的差 异却无需如此。因此,伍德一针见血地指出,性别与种族的平等在原则 上与资本主义并不会不相容,但阶级平等的建立却需要建立在资本主 义终结的基础之上,阶级平等与资本主义是无法共存的,当代资本主义 一个显著的特性即是普遍存在着一种无法扩展到阶级关系平等的虚伪 ① ① [加]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吕薇洲、刘海霞、邢文增译,重庆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54 页。 16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形式平等。资本主义是由阶级剥削构成的,这种剥削决定了所有的 身份差异和社会关系,而后现代主义者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在伍德 看来,后现代主义的身份政治学说与多元主体论未能正视资本主义作 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整体性,用含糊与不确定的民主概念替代了社会主 义,将不同的社会关系淡化为诸如身份与差异这样笼统的范畴,使得阶 级的不平等淹没在身份的差异与多样性中,代表了对资本主义的投降 和自身意识形态的困惑。 伍德指出,面对资本主义普遍化的趋势,我们不能像 “快乐的机 器人”那样对现实熟视无睹,对资本主义予以认可,而应当联合一致 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与其他身份相比,阶级正是可以团结最大范 围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联合一致的解放斗争而非分散出击的最有影响 的力量。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其革命斗争必然由工人 阶级来带领是由于资本主义特殊的生产方式历史性地生成的,工人 阶级的革命性是由自身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地位所决定 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工人阶级本质上作为被剥削的集体 生产者而存在,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与资本的系统性矛盾冲突之中,且 历史地来看,资本通常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满足工人阶级的需求。作 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阶级,工人阶级为实现自身的目标有权去调 整甚或终止资本主义经济机器的运行。与此同时,作为社会的集体 生产者,工人阶级也具有客观能力去寻求建立一种非剥削的新的生 产方式。“这种利益、权力和创造能力的结合,使工人阶级有别于资 本主义社会的任何其他社会或政治力量,成为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 要素” 。由此,伍德捍卫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地位,指出这并不 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科学分析 得出的结论。 ① ① Francis Mulhern , , ,“Towards 2000,or News From YouKnowWhere ”,New Left ( ),p.22. Review No.6 Vol.148 1984 164 袪魅与超越 总之,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传统的普遍性与确定性已被差异与多 样化所瓦解,固有的阶级团结已经被倍增的个体身份所消融,基于性 别、种族、族裔与性取向等其他身份的种种特殊与个别的反对不同压迫 的社会运动愈渐成为斗争的新热潮。伍德发现了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 学说的缺陷,指出其声称的民主可以与阶级不平等同时存在,且只会带 来很多特殊与不连贯的斗争,这些斗争最终屈服于资本主义,抛却了社 会主义普遍解放的愿望与反抗剥削的阶级政治。只有坚持工人阶级的 革命主体地位,通过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对资 本主义的超越与全人类的普遍解放。 四、结 语 可以看出,伍德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批判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立场上对其进行的一次拨乱反正,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大行其道的今 天,这样的声音更显弥足珍贵,愈发振聋发聩。 首先,伍德厘清了后现代主义者对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错 误认知,强调资本主义与启蒙运动没有直接相关性,因此资本主义并没 有随着启蒙运动的完成而发生时代的断裂;与此同时,伍德指出后现代 主义者的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在伍德看来,后现代主 义者错误的时代观与历史观代表着部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日渐繁荣 的失望心态。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价值观诸如平等、自由与人类解放等 依旧是人类继续追求的目标与理想,简单地将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等 量齐观并粗暴地否定这些进步理念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应承认 与尊重历史事实,正视资本主义存在的系统统一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的方法来分析现实资本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其次, 伍德指出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不能迷失在 现代社会日渐碎片化与差异化的时代特性中,将马克思主义整体主义 的研究视域与普遍意义的人类解放观抛弃。伍德对马克思主义予以了 16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正名,指出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整体主义与多元复杂性的辩证统一, 碎片化的斗争方式无法取代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整体意义上的阶级革命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撼动。最后,伍德揭露了后现代主义者所倡导的多 元主体论与身份政治学说的实质,指出了这种政治方案的虚伪性与蒙 蔽性。伍德指出,后现代主义者“用一种含糊的民主概念,或者把变化 多样的社会关系简化为诸如‘身份’或‘差异’那样包罗万象的范畴,或 者用不精确的‘公民社会’概念取代社会主义,所有这些都等于是向资 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神秘化投降” 。资本主义的反题应该是也只 能是社会主义,所有不以阶级为主体的多元化斗争对资本主义都只 是蚍蜉撼树,必定被资本主义制度所消解。唯有回归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消灭剥削与解放全人类为宗旨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解决 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与冲突,实现真正的平等与普遍意义上的 解放。 毋庸赘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 20 世纪的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许多知识分子由此主张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甚至宣告马克思主义 就此终结。伍德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批判体现了一名马克思主义学者 的忧虑感与使命感,她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上,对后现代 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全方位与切中要害地剖析与批驳,让我们看到了马 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战斗力,有利于我们在形形色色的思潮与理论面 前保持清醒,认清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本质,祛除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消 极影响。与此同时,必须看到,伍德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也存在一些局 限与不足,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态度只是全盘否定,这是有失公允的。 首先,伍德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批判过于笼统,降低了其理论的指向性 与说服力,我们应对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具体分析。其次,伍德对所有 新社会运动一概而论地拒斥态度明显是不当的,对多元主体论的分析 ① ① 166 [加]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吕薇洲、刘海霞、邢文增译,重庆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59 页。 袪魅与超越 也还不到位,这对于左翼在实践中团结更多的力量具有不利影响。我 们应客观评价新社会运动的积极作用,辩证与科学地看待后现代主义 理论,真正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作者 郭 丁,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所博士研究生;管晓刚,山西大学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 167 世界统治阶级概念初探 ———兼论雅克·比岱与杜梅尼尔、莱维阶级观点异同 程恩慧 阶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2016 年下 半年法国出版的《今日马克思》(Actuel Marx)杂志以 “世界统治阶级” (classe dominante mondiale )为主题出版了专题期刊,以雅克 · 比岱 (Jacques Bidet)和热拉尔·杜梅尼尔(Gérard Duménil)、多米尼克·莱 维(Dominique Lévy) 为首的两大阵营对阶级结构与民族国家、世界体 系、世界国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世界统治阶级的问题。 文章试图以该期刊中雅克·比岱和杜梅尼尔、莱维对现代社会的阶级 构成以及世界体系、世界国家的分析入手,并结合三者的其他著作《总 体理论》(Jacque Bidet,Théorie générale,1999 )、《另一种马克思主义 》 (Jacque Bidet,Gérard Duménil,AltermarxismeUn autre marxisme pour un autre monde , 2007 )、《大分化—正在走向终结的新自由主义 》(Gérard Duménil,Dominique Lévy,La grande bifurcation. En finir avec le néolibéralisme, 2014)、 《新自由主义的危机》(Gérard Duménil,Dominique Lévy, The Crisis of Neoliberalism, 2011)进而论述其三者有关阶级观点的 ① ① 168 热拉尔·杜梅尼尔(Gérard Duménil)、多米尼克·莱维(Dominique Lévy)以下 分别简称为:杜梅尼尔、莱维。 世界统治阶级概念初探 殊途同归与理论差异。 一、三极阶级构成与术语使用的差异 雅克·比岱与杜梅尼尔、莱维同为法国 《今日马克思 》杂志的主 要代表人物,他们的观点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的阶级结构的分析上,他们都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大致分为: 资本家阶级、组织管理者以及大众阶级,并对组织管理者赋予重要 性,但是他们无论是在术语的使用上还是理论的分析上都有着一定 的差异。 首先,他们都认同现代社会的三极阶级构成。雅克·比岱认为资 产者和权能者(管理者)共同组成了当代社会的统治阶级,杜梅尼尔也 将资产者和管理者统称为“上层阶级” ,从而与大众阶级相对应。雅 克·比岱认为财产和知识能力是统治阶级的两个极,占有财产的资产 者和占有知识(能力)的权能者共同组成了统治阶级。“事实上,一方 面,资产者(a)的极拥有它自己的‘领导团队’(équipes dirigeantes);另 一方面,‘权能者’(b)的极也同样参与统治。在这样的条件下,阶级的 对抗采取整体的形式,即统治阶级(a +b)与大众阶级(c)。同时,亦是 三种‘原初社会力量’之间三角塑型。” 即雅克 · 比岱不仅提出了当 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的三极结构,更是将管理者放到了与资产者同等重 要的统治阶级的地位。雅克·比岱在《“他们”和“我们”?———左翼民 ① ② “上层阶级(资本家和管理者)”([法]热拉尔·迪梅尼尔、多米尼克·莱维: 《大分化—正在走向终结的新自由主义》,陈杰译,商务印书馆 2015 年版,第 30 页。);“classes supérieures ”(Gérard Duménil,Dominique Lévy,“Classes ”Actuel Marx, supérieures de tous les pays unissezvous sous une bannière impériale! 2016 / 2(n°60), p.90. ); 雅克·比岱也使用过“上层阶级”的术语 la classe“d’en “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tatNation à l’?tat haut”(Jacques Bidet, Mond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109. ) ② Jacques Bidet,“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 ’?tatNation à l ’?tat Mond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109. ① 16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粹主义的替代方案》(Jacque Bidet,“Eux”et “nous”?Une alternative au populisme de gauche, 2018)一书中对资本主义世界的阶级结构的划分也 同样遵循了上述的三极结构。 杜梅尼尔和莱维在《新自由主义的危机》的第三部分《一种三极阶 级构成:打破薪资收入的同质性》和《大分化—正在走向终结的新自由 主义》中也认为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资产阶 级、管理者阶级、大众阶级三极构成的社会,并对管理者阶级 (金融管 理者、行政管理者)的作用给予了特别关注。 在雅克·比岱与杜梅尼 尔合著的《另一种马克思主义》中,他们也都将市场和组织视为两种影 响阶级的因素,从而将社会分为掌握市场的资产者阶级和掌握组织的 管理者以及大众阶级。 其次,他们对组织管理者的具体术语指称上有所不同。尽管他们 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之间的分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 们甚至可以谈论雅克·比岱与杜梅尼尔关于当代社会新阶级的分析。 雅克·比岱和杜梅尼尔在资本家阶级这一概念中使用的术语大致相 同:“资本家阶级”(classe capitaliste)或者“资产者”(la propriété),都指 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然而,他们在组织管理者的术语上用却有着差异。 在雅克 · 比岱和杜梅尼尔合著的 《另一种马克思主义》中,使用的是 “管理者和权能者”(cadre et compétents)的术语 ,但是他们在各自的 文章中却依然坚持使用了自己的术语。 雅克·比岱经常使用的术语是 “权能者”(la compétence )、“领导 ① ② ③ ④ ,“Eux ”et “nous ”? Une alternative au populisme de gauche,Paris, , , [法]多米尼克·莱维:《大分化—正在走向终结 ② 参见[法]热拉尔·迪梅尼尔、 的新自由主义》,陈杰译,商务印书馆 2015 年版,第 14—22 页。 Gérard Duménil.Altermarxisme: un autre marxisme pour un autre ③ 参见 Jacque Bidet, mond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7, p.146 - 152。 Gérard Duménil, Altermarxisme: un autre marxisme pour un autre ④ 参见 Jacque Bidet, mond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7, p.239。 ① Jacque Bidet Kimé 2018 p.18. 170 世界统治阶级概念初探 者”(dirigeantes)。 “权能者”(la compétence)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 指有能力(capacité)的人,能够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行使某种职能,主要 指的是企业组织中的 “领导者 ”(dirigeantes )。雅克 · 比岱还使用过 “权能—领导者”(compétencesdirigeantes ) 的概念,在杜梅尼尔那里 也有使用“领导者”(dirigeantes)的概念 。二是将行使职能这层含义 运用到司法裁决上,指具有一定裁决能力的人,将 “权力”(pouvoir)等 同于权利也指具有一定权力的人,主要指机构组织中具有一定权力的 官员或干部。杜梅尼尔则用的是“管理的”(managérial)以及“干部”或 者“管理者”(cadriste)。 “cadriste”与“encadrement”一词有着密切关 联,后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领导、控制或监管个人、团体、组织的全体 人员,这里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二是有门窗的框架的含 义,引申为合作和工作的框架或体制;三是经济术语,有限制或者控制 的含义,如“控制信贷”(encadrement de crédit)。雅克 · 比岱在 《统治 阶级概念—从民族国家到世界国家》(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étatnation à L’étatmonde)一文中用到 “干部 ”(cadres )这个概念时 同时添加一个同位语:“一个从杜梅尼尔和莱维那里借来的术语”。 再者,他们在术语使用上的差异不仅是语言学的,更来源于其理论 背景的差异。雅克·比岱的资产者和权能者是统治阶级的两个极,两 极分别与市场(经济)和组织(政治—法律)的两面相对应。占有财产 的资产者和占有知识(能力)的权能者分别与“彼此之间”的市场和“众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 Jacques Bidet,“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 ’?tatNation à l ’?tat ”,Actuel Marx,2016 / 2(n° 60),p.106- 120。 ② 参见 Jacques Bidet,“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 ’?tatNation à l ’?tat Mond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110。 “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 dans la théorie politique ③ 参见 Stefano Petrucciani, marxist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23。 “Classes supérieures de tous les pays unis Dominique Lévy, ④ 参见 Gérard Duménil, sezvous sous une bannière impériale! ”Actuel Marx,2016 / 2(n° 60),pp.90- 105。 ⑤ 参见 Jacques Bidet,“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 ’?tatNation à l ’?tat Mond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114。 ① Monde 17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多之中”的组织相对应,这也是雅克 · 比岱之所以使用权能者的概念 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与雅克·比岱从元结构理论的视角剖析当代社会 不同,杜梅尼尔对“干部”或者“管理者”(金融管理者、行政管理者)的 概念的使用则来源其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金融化的特别关注。如 果说雅克·比岱使用的权能者是和其元结构的概念体系相对应的,那 么杜梅尼尔使用的“干部”则与其对新自由主义及其危机的剖析相对 应。因此,尽管他们在有关阶级构成的分析表述了近乎一致的观点,但 还是使用了不同的术语。 二、组织优先性问题与管理者阶级 如果说从术语的使用上来探讨他们的异同,我们依然在语言学的 范围内兜圈子,对他们理论背景的初步分析也仅仅是我们的理论推演 的话,那么他们对组织管理者的探讨则使得我们对其有了更加直观的 认识。雅克·比岱认为无论是占有财产的资产者还是掌握知识能力的 权能者都属于统治阶级,它们只是构成统治阶级的两个组成部分,并不 具有独立的阶级属性,统治阶级是一元的。而杜梅尼尔和莱维则认为 我们可以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区分资产者和无产者,同样可以以是否 处于管理领导地位区分管理者(干部)阶级与被管理者阶级,它们具有 同样的阶级独立属性。雅克·比岱与杜梅尼尔以及莱维在组织问题上 都赋予了组织以优先性的地位,认为组织与市场一样都是影响阶级的 一大因素。但雅克·比岱从元结构理论出发,从市场与组织(国家)的 关系入手,将之为视为统治阶级内部的两极的分化;而杜梅尼尔和莱维 则通过对马克思阶级概念的扩展和具体的经济数据证实了管理者阶 级,并认为管理主义代表着未来。 雅克·比岱认为阶级的现代关系植根于理性的工具化,是从元结 构到结构的转化。雅克 · 比岱首先要处理的并不是对结构的普遍阐 释,而是对处于结构之上的“元结构”的重新思考,“这一术语指的是现 172 世界统治阶级概念初探 代社会所公开宣称的形式,是现代国家认可的契约与理性合作之正式 关系产生的所必要的虚构(fiction)” 。雅克·比岱认为现代社会依然 是一个契约社会,“现代阶级的一般概念在商品的个体间契约和组织 的中央契约的错综复杂的转化的基础上被重建” 。契约分为中央契 约和个体契约,契约的合法性在两个极之间的对立关系中形成。“彼 此之间”的市场是个体间的契约,“众多之中”的组织是中央的契约,两 者分别与“经济理性”和“法—政治理性”相对应。资产者占有财产,与 市场相关联;权能者占有知识能力,与组织联系在一起。元结构理论的 各个概念之间是一一对应、相互应和的关系,正如个体间的契约与中央 契约互为交织、互为依存一样,与之相对应的资产者和权能者同样是相 互交织、互为依存的。市场和组织是统治阶级的两面,资产者和组织管 理者共同组成了统治阶级,在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今天, 无论是单一的资产者还是单一的组织管理者都无法成为独立的统治 阶级。 我们在雅克·比岱的元结构理论中看到的是一一对应、互为依存 的概念体系,组织与市场同样是作为元结构的两个中介,我们似乎没有 任何理由认为在雅克·比岱那里有一个处于优先地位的概念。但是雅 克·比岱在《统治阶级概念—从民族国家到世界国家》一文中还是给 予了组织优先性的地位:“如果说当代社会的构成是从组织和市场这 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介,从它们的工具化开始的话,那么在这座社 会大厦的顶峰,第一个优先于第二个。” 在这样同时既是两分的又是 三角塑型的框架下,资产者往往处于优先地位并有能力提出他们的规 ① ② ③ [法]雅克·比岱:《总体理论》,陈原译,东方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 页。 《总体理论》,陈原译,东方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4 页。 ② [法]雅克·比岱: ③ Jacques Bidet,“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 ’?tatNation à l ’?tat Mond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111. 雅克·比岱关于该观点的另一种表 述:“我们应当使后者承认‘众多之中’对于‘彼此之间’的优先性”。“众多之 中”指组织,“彼此之间”指市场(参见雅克·比岱:《现代性和全球历史》,《马 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年第 1 期,第 5 页)。 ① 17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则和目的,但是他们也并不是能够随意决定组织的结构和决策。国家 是最大的组织,国家作为独立的因素始终受到各种力量关系的影响。 或者更确切的说,国家是相对独立的,各个阶级在国家机器中实现妥 协。雅克·比岱认为我们又必须回到对市民社会 (经济)和国家 (政 治)的划分,因为市场并不代表整体,组织(国家)则承担了市场所不能 承担的那部分社会功能。从世界国家的范围来看,专家集团掌握了高 端科技,高级管理人员控制着全球的金融体系,掌握组织的权能者呈现 出优势的一面。而正是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纠缠关系为创造一种新的 政治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新的政治的可能性取决于三级阶级结构之间 的塑型。杜梅尼尔以及莱维认为资本家阶级与管理阶级或干部阶级的 妥协是一种右倾,而管理阶级或干部阶级与大众阶级之间的妥协则是 一种左倾, 实际上也赋予了掌握组织的干部阶级以优先性的地位,因 为组织决定了能否产生一个新型的社会关系,而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 则取决于管理者阶级是否是完全意义上的阶级。 杜梅尼尔和莱维明确提出了管理者阶级,“在我们看来,管理者所 构成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类别:而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 ‘社会阶 级’” 。与雅克·比岱诉诸元结构的政治理论不同,杜梅尼尔和莱维 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对阶级的定义,进而诉诸具体的经济数据来论证自 己的观点。杜梅尼尔认为,马克思对阶级的定义是围绕着 “剥削 ”展 开。因此,要考察管理者是不是一个阶级的首要问题就转换为管理者 是否构成对工人阶级剥削的问题。杜梅尼尔和莱维考察了 20 世纪资 本主义的发展历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化形成了新的生产 关系,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仅仅是资产者同时也包括资产阶级企业 中的管理人员和干部,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这些新的关系可 ① ② 周思成:《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危机———热拉尔·杜梅尼尔访谈》,《国外理论动 态》2017 年第 7 期。 [法]多米尼克·莱维:《大分化—正在走向终结的新 ② [法]热拉尔·迪梅尼尔、 自由主义》,陈杰译,商务印书馆 2015 年版,第 15 页。 ① 174 世界统治阶级概念初探 以定义为‘干部’,因为它允许干部控制生产体系,从而在一种新的剥 削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中确立‘领导者’的角色。” 以是否占有 生产资料为圭臬,我们区分了资产者阶级与无产者阶级,那么以是否处 于管理体系之中为准绳,我们同样可以区分领导者阶级(干部阶级)和 被领导者阶级。史蒂芬诺·培楚西雅尼(Stefano Petrucciani)认为杜梅 尼尔实际上提出了与资本主义 (capitalisme )相对的 “干部主义 ” (cadrisme),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统治阶级,前者代表着过去,而后者 则代表着未来。换句话说,尽管在当代西方社会存在着资产者阶级和 干部阶级二元并存的现状,但是资产者阶级和干部阶级并不是统一的 统治阶级,后者终将会取代前者并向着一个新型的社会阶级关系迈进。 “‘阶级’的定义并不参照某种不确定的主导形式,等级形式或者 剥削形式,而是与抽取剩余劳动的历史表现方式相关联。” 随着历史 的变革,从封建社会的赋税徭役到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剩余价值,不管剥 削的形式如何变换,剥削总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的占 有,正是这种占有使之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与资本家直接占有剩余 价值不同,管理者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则是以“薪资”的形式发放到管理 者手中。或许人们会反驳道:这仅仅是一个薪资高低的问题,而没有上 升到阶级划分的高度。然而,杜梅尼尔和莱维通过对高收入阶层的分 析,指出了这种偏见的错误所在。“首先,最富裕人口的收入中的相当 部分源于薪资。其次,这些薪资的历史变化简况区别与其他人口的薪 资的普遍趋势。” 人们也许会认为随着家庭总收入的增多,薪资收入 的比重在该家庭的收入的总比重中呈下降趋势。但是杜梅尼尔和莱维 通过对 1950 年至 2007 年美国家庭薪资收入在该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的 ① ② ③ ,“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 dans la théorie politique marx ”,Actuel Marx,2016 / 2(n° 60),p.23. [法]多米尼克·莱维:《大分化—正在走向终结的新 ② [法]热拉尔·迪梅尼尔、 自由主义》,陈杰译,商务印书馆 2015 年版,第 16 页。 [法]多米尼克·莱维:《新自由主义的危机》,商务印 ③ [法]热拉尔·迪梅尼尔、 书馆 2015 年版,第 81 页。 ① Stefano Petrucciani iste 17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收入最高的 10% 的家庭中,薪资的收入 比例也占到了近 90% ,即使在收入最高的 0 1% 的家庭中,薪资也占到 了 48 8% 。“2007 年这一极小人群的年家庭收入超过了 205300 美 元。” 在新自由主义横行的几十年里,薪资已经成为高收入者收入的 主要渠道。对于管理者阶级与大众阶级而言,薪资是两者共同的收入 来源,但是“新自由主义极大的改变了收入分配的整体模式 …… 在新 自由主义的数十年里(1980 年至 2009 年),0— 95% 的收入阶层的薪资 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普遍呈明显下降趋势,从 62 2% 下降了 10 8% 至 51 5% 。 ” 5% 高薪资阶层的收入份额几乎和 95% 的低薪收入阶层的 总份额相等,量的变化被质的变换所取代。这个高收入阶层就是工薪 阶级中管理者,管理者已经和大众阶级分离开来,成为资产者和大众阶 级之间的中间阶级。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管理者阶级 的高收入得益于其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 时,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全球金融管理革命也使得管理阶级的社会权 力和地位得以不断的增长。 ① ② 三、世界体系和世界国家 如果说我们对三极阶级结构的探讨依然处在民族国家的理论视域 内,对组织优先性和管理者阶级的探讨则已经触及全球化的领域,那么 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将对阶级、统治阶级问题的探讨扩展到 世界领域?雅克·比岱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将对阶级关系的讨论局 限在国家结构的视域内,然而资本的全球化正在一步步改变着世界的 阶级结构,那么对世界体系、世界国家以及世界统治阶级的探讨就成了 [法]热拉尔·迪梅尼尔、[法]多米尼克·莱维:《新自由主义的危机》,商务印 书馆 2015 年版,第 82 页。 [法]多米尼克·莱维:《新自由主义的危机》,商务印 ② [法]热拉尔·迪梅尼尔、 书馆 2015 年版,第 54 页。 ① 176 世界统治阶级概念初探 我们无法回避的论题。 雅克·比岱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形式 的世界化的发展趋势: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的 “体系”(systémique )的 发展趋势和以世界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结构”(structurel)的发展趋势; 一种是“超国家的”(supranational),另一种则是 “跨国家的”(transna tional)。以欧洲跨国阶级学说著称的阿姆斯特丹学派的谢斯 · 范徳皮 杰(Kees Van der Pijl)认为,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直存在着两 种宏大叙事:一种是霍布斯式的,以民族国家为中心,以阶级国家为保 护伞;另一种是洛克式的,以开放的跨国市民社会为基础,而且这种趋 势不可避免。德国和法国走的是第一条道路,第二种道路则是英美盎 克鲁—萨克逊体系的道路。 威廉 · 罗宾逊 (William Robinson )则指 出,国家中心主义或者国家之间的分析模式已经过时了,提出了“跨国 资产阶级”(Classe Capitaliste Transnationale)和 “跨国家的国家”(Etat Transnational)的概念。 资本的跨国流动不是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 而是形成了新的跨国资产阶级。跨国资产阶级并不具有全球政治的诉 求,但是它们创立的各种经济组织和论坛恰恰是针对国家政治权利的 有限性而提出的。这些组织具有一定的国家形式(如达沃斯论坛),这 使得跨国资产阶级与国家共同分享着世界的统治权。列奥 · 潘尼奇 (Leo Panitch)和赛姆·根定(Sam Gindin)对威廉·罗宾逊的观点持否 定态度:“事实上,国家在资本积累的条件的开创和再生产上,包括在 新的国际条件下,一直都是未来也是关键的行动者。” 世界组织(联合 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背后的主要力量依然是国家,国际 ① ② ③ 参见 Jacques Bidet,“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 ’?tatNation à l ’?tat Mond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113。 “L’heure d’ Traduit de l’anglais par JeanMichel Buée, ② 参见 William I.Robinson, un changement de paradigme:la montée du capital transnational et le débat sur la classe dominante mondialisé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43。 ③ 参见 Leo Panitch et al. ,“?tat,classes et mondialisation:audelà du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 mondial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67。 ① 17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秩序依然是“国家的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ation de l’Etat)。列奥· 潘尼奇和赛姆·根定特别重视美国在资本主义体系(金融体系)中的 中心作用,认为美国按照自己的面目给世界绘制了蓝图,是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的中心。 威廉·罗宾逊的分析是结构的,与 “国家和阶级结构”(structure declasseetd’Etat )联系在一起,其最终指向是 “世界国家 ”(Etat monde); 列奥·潘尼奇和赛姆 · 根定的分析是体系的,与之相对应的 是“世界体系”(Systèmemonde)。雅克·比岱认为“体系”和“结构”只 是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在每一种进路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两种统治模 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重叠。从结构的角度讲,资产者因占有生产资料 而形成资产者阶级,民族国家实际上以政治共同体的身份占有领土和 国内市场,进而形成民族国家,个体间的契约上升为中央契约;从体系 上讲,民族国家的地理分割使得世界成了由单个的民族国家的点组成 的体系,国家是中央契约的最高表达,世界体系是中央契约之间的关 系,而不是另一个新的更高等级的中央契约。世界体系是民族国家的 世界体系,它在民族国家之间确立中心和边缘,是民族国家的地理学。 列奥·潘尼奇和赛姆·根定对美国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中心作用的重 视正是对世界体系的中心与外围的最好诠释。 世界体系是一种无契约的理性,尽管国家与国家之间并不具有中 央契约式的对领土和合法暴力的垄断,但是市场和组织的理性却是渗 透其中的。民族国家内部的生产力发展要求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 “技术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关系’背景下的‘生产力’倾向于将‘国家和 阶级结构 ’(structuredeclasseetd ’Etat )的模式扩展到全球的规 模” ,世界体系因此又呈现出结构的特征。威廉·罗宾逊提出的“跨 国资产阶级”和“跨国家的国家”的概念正是对世界体系呈现出的结构 ① ① 178 ,“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 ’?tatNation à l ’?tat ”,Actuel Marx,2016 / 2(n° 60),p.115. Jacques Bidet Monde 世界统治阶级概念初探 的特征的表述。“在这个最终在全球规模上出现的‘结构’与现代社会 形式的另一个维度—‘体系’的未来交织在一起。正是在这种 ‘二维’ 的背景下(世界国家 / 世界体系),我认为有必要考虑中心国家(或一些 国家)的顶层推动与 ‘世界统治阶级 ’的不断增长的驱动之间的关 系。” 威廉·罗宾逊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以英美国家为首的中 心国家的影响下形成的联合国就是结构与体系之间的复杂关系的集中 体现。 “尽管世界国家依然虚构多于现实,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陷于 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之内,其也不能被理解为乌托邦或一个调节性的理 念。” 世界国家是民族阶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和潜在发展趋 势,世界体系实际上是阶级结构国家进展到世界国家的过程的一部分。 在世界国家的生成中,雅克 · 比岱还提出了阶段性的 “欧陆国家 ” (continentstate)的设想,阶级结构最终要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由民族 国家组成的世界体系最终要被世界阶级国家所取代。 ① ② ③ 四、跨国资产阶级与世界统治阶级 世界国家是民族国家的阶级结构对世界体系的渗透,那么这种在 民族国家内部的“国家和阶级结构”(structuredeclasseetd’Etat)被扩 展到世界范围是否构成“世界国家和阶级结构”(structuredeclasseet d’Etatmonde) , 即是否存在世界范围内的三级阶级构成的问题。 在民族国家内部,雅克·比岱和杜梅尼尔以及莱维都将统治阶级 ④ ,“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 ’?tatNation à l ’?tat Mond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p.115 - 116. ② Jacque Bidet,Gérard Duménil,Altermarxisme:un autre marxisme pour un autre mond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7, p.199. 《现代性和全球历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年第 1 期。 ③ [法]雅克·比岱: ④ 参见 Jacques Bidet,“Le concept de classe dominante,de l ’?tatNation à l ’?tat Monde”, Actuel Marx, 2016 / 2(n° 60), p.117。 ① Jacques Bidet 17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分为资产者阶级和管理者阶级。“国家和阶级结构”向“世界国家和阶 级结构”的扩展同样使得我们对“世界统治阶级”的探讨分为世界资产 者阶级和世界管理者(干部)阶级的探讨。随着 “国家和阶级结构”对 世界体系的渗透,结构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实际上处于相互交织的状 态。雅克·比岱认为 “体系在缓慢的国家性中不会消失,但是其内容 会被逐步代替” 。与世界市场相对应的是必然是世界资产阶级,各国 的资产阶级构成民族国家内部的统治阶级,世界市场的资产阶级也必 然构成世界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这个世界统治阶级并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统治阶级,或者说仅仅是全球资产阶级或者威廉·罗宾逊意义上 的“跨国资产阶级”,因为它仅仅具有全球资产者的维度,而不具有全 球权能者或领导者的维度。 我们对民族国家内部的资产阶级的分析,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 同样是适用的,因为市场仅仅是个体间的契约。而国家作为中央契约 的最高表达使得我们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管理者阶级的分析只能止于国 家的范围,更广的范围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世界体系的关系, 而不是世界国家的管理者阶级。虽然市场的国际化同样意味着组织的 国际化,与一个全球化的市场相对应的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但这个组 织并不是国家意义上的组织,而是作为私法的组织,如贸易委员会等。 世界国家植根于民族国家之中,民族国家统治阶级同样构成世界统治 阶级的一部分。但这个世界统治阶级并不是领导阶级,它没有为世界 人民所认同,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中央契约(国家)的维度。随 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融合,资本主义的世界越来越 是组织的世界,技术专家掌握着知识,高级管理人员控制着组织,他们 共同构成了权能者。权能者的从属地位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以 及管理的日益精准化开始动摇。权能者越来越呈现出优势的地位,权 能者控制着组织、操纵着金融集团,世界资产阶级在资本权力和组织权 ① ① 180 [法]雅克·比岱:《总体理论》,陈原译,东方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24 页。 世界统治阶级概念初探 力上双双受损,但却没有形成世界管理者(干部)阶级。没有原民族国 家的阶级结构意义上的世界范围的统治阶级,那么也无世界范围内的 大众阶级与之相对应,阶级结构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依然无法抹掉其 浓厚的国家地域性特征。 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结构向世界体系的渗透使得我们在讨论世界 范围的统治阶级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其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国家的 形成有赖于民族范围内民族语言的普遍化,世界国家同样需要一种能 够超越民族普遍性的世界普遍性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资本或者金融的 全球化。杜梅尼尔和莱维对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持股的网络体系进行 了分析,位于核心地位的金融集团控制着全球近四成的跨国公司,它们 的子公司实现着全球近九成的利润。 但是这些大的金融公司依然具 有明显的结构性和地区团体性,大的资本家依然与他所在的国家共同 体融合在一起,国家依然是他们自身利益的捍卫者。尽管跨国公司之 间互相持股使得最终的决策权和统治权掌握在少数大的利益集团手 中,跨国集团的国别身份出现模糊性的一面,特别是美国、西欧这个跨 大西洋的集团内部之间的资本的国别界限也越来越模棱两可。但全球 化依然障碍重重,民族国家的统一性无法脱离地理界限的围墙,高层干 部或管理人员也与区域性的团体联系在一起。杜梅尼尔和莱维认为国 家的全球化和阶级的全球化都还在进行之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单一 的极的迹象,而是一种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从民族国家内部的角度来 看,国家依然是一股重要的凝聚社会的力量,将社会各阶级联合起来。 从国际的层面上看,国家在国际活动中依然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① 结 语 至此,我们从雅克·比岱与杜梅尼尔、莱维对现代社会的三级阶级 ① 参见 Gérard Duménil,Dominique Lévy,“Classes supérieures de tous les pays unis ”Actuel Marx,2016 / 2(n° 60),p.93。 sezvous sous une bannière impériale! 18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结构(资产者阶级、管理者阶级和大众阶级)分析入手指出了三者在阶 级观点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了他们在管理者阶级术语使用上的差异, 进而从语言学的差异追溯到其背后的理论分析的差异。雅克·比岱的 分析侧重于元结构的视角,市场和组织是影响社会结构的两大因素,资 产者阶级和权能者分别占有市场和组织进而构成统治阶级的两级。杜 梅尼尔和莱维则扩大了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认为管理与被管理同样是 一种剥削形式,并以管理者阶级的收入构成对之进行了论证。随着金 融全球化的发展,阶级结构也不断的向世界范围渗透,围绕着世界化的 两种模式:结构(威廉·罗宾逊)和体系(列奥·潘尼奇和赛姆·根定) 的探讨,雅克·比岱与杜梅尼尔、莱维得出了两者相互交织的结论。雅 克·比岱认为尽管世界国家(结构)形成的条件尚未成熟,世界体系的 发展最终会使得阶级结构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杜梅尼尔和莱维则 认为国家在世界体系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资产者阶级和管理者阶级 依然具有浓厚的国家地域性。因此,世界统治阶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统治阶级,而是具有浓厚国家地域性的全球资产阶级或者跨国资产 阶级,并不具有全球权能者或领导者的维度。 (作者 程恩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182 “ 倡导重构一种整合型的 国家理论 ” ———巴罗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念的谱系学考察  洪燕妮 在政治哲学的研究领域内,对比 20 世纪 70 年代由罗尔斯掀起的 正义理论研究热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研究则再未能形成过往的 学术景象,似乎有所沉寂了。我们知道,在 20 世纪,以米利班德为代表 的普通马克思主义(Plain Marxism)的工具主义和普兰查斯的新马克思 主义的结构主义所展开的国家观念之争,曾引起不小的学术史效应。 但进入 21 世纪之后,国家理论未能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热 点,其原因当然有文本支撑方面的缺乏问题 (虽然马克思有过国家理 论的相法,但终究没有写成)。正如杰索普所指认的那样,马克思 “并 没有提供能配得上《资本论》规模和严谨性的资本主义的国家理论分 析,他关于国家的作品都是一些片段化和非系统化的哲学反思,大多是 马克思关于当时的历史、杂志和偶尔有感而发的某些感触而已”。但 更为重要的理论缘由在于,即使在那些重要的学者及其文献中,诸如米 利班德、普兰查斯、奥菲、杰索普等人留下的众多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 理论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有效性仍旧持 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约翰·霍洛威的开放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与研究” (编号:17BZX032)阶段性成果。 18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怀疑态度;特别是他们认为,在马克思之后,由恩格斯发展处理的马克 思主义、第二国际以及第三国际等马克思主义谱系上的学者,对马克思 国家理论的阐释偏向了经济基础的研究,而对此种上层建筑“国家”的 关注显然是“负面”的。与此不同,克莱德 · 巴罗 (Clyde W. Barrow ) 有意识地与上述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的国家理念讨论相区分,并以 《批 判的国家理论》一书凸显了其所述的各种国家理论之间的竞争和理念 逻辑进展的发生史,其规避了传统叙述中那种单纯从霸权和自治等具 体概念及其运用着手的研究方式,以勾勒出每一种方法背后迥异的解 释逻辑,从而对国家整体理论做一种“模块”性的整体表述。 ① 一、超越工具论与结构论之争: 国家理论的传统观念 对于西方的马克思研究者来讲,他们的兴趣始终逗留在国家与经 济危机方面。实质上,国家与民主政治的问题倒是一个低于前者的问 题。实质上也正是随着现代经济危机的波动,国家的起源、内涵、性质、 职能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才重新跃入学界的视野,应该说,工具主义与 结构主义的国家观念之争也是基于这样语境才有所呈现的。依照学术 史的回顾,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生于 20 世纪下半叶,随后发 生一次研究转向:即从强调国家霸权和文化机制的维护功能意义上的 制度依赖转向现代国家的限度性考察,抑或说转向资本与民主之间的 内在张力的研究。这次转变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来讲,是一次政治 性的“退却”,这当然也是西方学者不情愿又不得已作出的理论视角的 调整。所以,接下来的理论任务是要论证资本与社会民主不再被视为 全然二分的对立面存在,那么,以往的经济决定论的国家观和对国家持 ① 184 克莱德·巴罗(Clyde W.Barrow),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当代左翼 政治理论的著名学者,其作品颇丰,诸如《国家批判理论》《大学与资本主义国 家》等。 倡导重构一种整合型的“国家理论” 有自治论的学者全然对立的状态被进一步打破了,这表明,此时的学者 视野中的国家观念,不再被视为一种外在于经济结构之外的自治体而 存在,而是作为内在于资本生产和再生产关系以及经济结构过程一种 手段而存在。为此,巴罗在推出其批判国家理论的视角之前,展开了马 克思主义现代国家观念在西方世界的种种阐释的回顾,并进一步辨析 了其各自的理论限度。 我们知道,在正统马克思主义那里,国家概念的研究视角直接依附 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及其交换关系的讨论,这导致了 资源归谁所有的核心论争,如此一来国家对于资源占有者而言无非是 一个阶级利益代表的判定。由此,便衍生了普通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主 义,巴罗乐于将其称为“普通的马克思主义” 式的国家概念。对此最 有力的说明的文本依据是《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 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这一句名言。然而,这 一设想虽然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却忽视了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中如何进一步实现社会各结构稳定化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依照巴罗的看法,普通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主义做出了与之对应的 三种关于国家的设想:资产阶级掌握着占据优势的生产资料;国家是资 产阶级实现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国家政策偏向于资产阶级的一般利 益。 这种观点实际上承认资本和国家有着直接关联,然而质疑者发 现国家的重要职位和部门不全都是由占有重要资源的资本家之间操 控。面对质疑者的抨击,米利班德和顿霍夫等工具主义者表示资本家 ① ② ③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巴罗早在《普通的马克思主义,狡诈的马克思主义和怀 特·米尔斯》一文中就已经对“普通的马克思主义”做过明确的界定,他借用米 尔斯的话称“普通的马克思主义专注于马克思自身的传统”,参见 Clyde W.Bar row, Plain Marxists,Sophisticated Marxists,and C. Wright Mills ’ the Power Elite. p.419。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3 页。 ③ 参见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 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3, p.16。 ① 18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作用国家的决策,这种干预不一定是直接参与,而是 通过控制重要的经济资源、培养有利于自身的后备力量安插在政府工 作等手段来实现———特别是一些大财团和垄断的经济组织更是如此。 由此,现代国家很容易被解读为特定利益财团或大经济组织实现自身 阶级利益最大化的权力容器。对于这一点,巴罗的辩解是:“普通马克 思主义的工具主义在解释国家的运行统一性时,从来不把意识形态作 为唯一的因素。相反,普通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主义往往将意识形态过 程视为……与其他政治过程的交互作用的一个因素而已。” 另一方,涌现的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学者们普遍意识到,那些 普通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主义的国家阐释方式存在着的一种困境是,在 资本主义危机的情形下,如何合理地证成国家和阶级之间的必然联系, 这一点巴罗看得特别清楚。与普通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主义把国家职能 和统治阶级利益的统一视为资本主义体系存在的原因不同,新马克思 主义的结构主义更乐意将其视为一种 “偶然的结果”。据史丹利 · 阿 若诺威兹考证:“结构主义承认资产阶级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客观 的要素。由于系统自身的原因,当社会形态确定后,国家职能与统治阶 级的地位也同时决定了:统治阶级的成员加入国家机关中并不是因,它 其实是果。” 为此,大多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者从马克思的利润 率下降、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等经济现象进一步揭 示了阶级结构的稳定性、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直接的内在关联。 巴罗在其文献中,进一步讨论了库瓦达诺(Quadagno)这位结构主 义国家理论研究中较为温和的思想。依照他的判断,库瓦达诺融合了 普通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主义主体实践性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结 ① ② : , , , , , [美]彼得·布拉提斯编:《逝去的范式》,李中译, ② [美]史丹利·阿若诺威兹、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6 页。 ① , Clyde W. Barrow 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 Marxist NeoMarxist Post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3 p.30. 186 倡导重构一种整合型的“国家理论” 构发展均衡性的理念。库瓦达诺这种温和派的结构主义的做法进一步 表明国家对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策的制定,其实质在于协调各 阶级利益、权衡各竞争资本的均衡发展,以实现劳动力和劳动方式的再 生产。另外工人阶级的实际利益构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据 此,库瓦达诺表示,辨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的权力概念的路径, 主要是通过分析掌握国家重要职位控制权的管理者对各部门的影响 力,通过勘定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行动下的现有经济、政治局限性,通 过评价与社会政治格格不入的工人阶级的需求来实现。 到这个地 方,我们已经能够明白,巴罗通过引入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的国家 分析,向人们呈现了原先的、或者说其理论对手普通马克思主义的工具 主义国家观念,在讨论国家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权力机构分析上还是 不够彻底,难以达到结构主义对国家理解的阐释高度。 一方面,巴罗不同意普通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主义者们,显然,如果 按照工具主义的做法把国家简单地诠释为占有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 利益代表,那么如奥菲在 《福利国家的矛盾》中所提到担忧,一旦由于 各种政治制度将国防经济、社会政治联盟与商业整合到同一体制下,那 么,各种利益联合体将有可能使福利国家遭受各方攻击,“阶级妥协的 机制自身已成为阶级冲突的目标” 。另一方面,巴罗也不愿意简单地 把国家视为阶级斗争场域这种偏向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的看 法。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已经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于其他特 定社会形态制度下的国家形式具有更有利的自治行为,在缓解阶级矛 盾和社会冲突的强制性功能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平衡和 稳定各种竞争和对立的阶级关系。在这一视域下,新马克思主义的结 ① ② ③ 参见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 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3, p.54。 “Welfare Capitalism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5”,A ② 参见 Jill S.Quadagno, 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October 1984, p.634。 《福利国家的矛盾》,郭忠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年 ③ [德]克劳斯·奥菲: 版,第 2 页。 ① 18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构主义认为现代国家的职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一致性。然而, 如巴罗所看到的,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将政治权力抽离于国家机 器的看法也是有风险的。其理由是:其一,国家权力的存在方式反对非 资本主义性质的利益集团;其二,国家机器不具有权力,它仅仅成了发 挥生产关系社会权力的工具。 这意味着要改变社会存在的结构,马 克思主义理论者的任务依然是要瞄准国家机器。因为唯有国家机器更 有利于无产者,才符合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 ① 二、派生主义方法论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按照巴罗的看法,当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陷入困境的时候,当 时的杂志《资本主义》将派生主义 (derivationism )带入英美学术界,后 又随着西方左翼学术界知名杂志《国家与资本》而声名大噪,俨然成了 一种超越或者走出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研究困境的有效方法。 具体来讲,派生主义起于如下认识:“《资本论》揭示了 ‘资本的一般发 展规律’,它为解释特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概念性基 础”,以及“《资本论》中总结出许多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以阐明他关于 资本主义发展的潜在趋势的主题” 。显然,派生主义与工具主义、结 构主义都不相同,它主张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去分析国 家问题,这一点与哈维等当代左翼学者的分析极为吻合,即主张一种国 家的“资本逻辑”分析方法。说得再简单一点,这种分析方法既没有否 定国家为经济辩护的功能作用,也没有否定国家发挥功能时受着资本 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支配,所以,它不像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各执 ② ③ 参见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 , , , 。 ② 参见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 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3, p.78。 ③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3, p.78. ① 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3 pp.46 - 47 188 倡导重构一种整合型的“国家理论” 一端,从而,这种派生主义的方法的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观念解释 力度。 为了进一步陈述这种国家与资本逻辑之间的关联或者说国家理论 这种视角阐释的可能性及其有效性问题,巴罗发现在资本主义的不同 发展时期,国家的职能也随着资本积累的强度而相应变化。首先,在早 期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政治功能在于为自由竞争创造一般条件,早期 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在前资本主义的孕育中得以发展,并超越了前资本 主义社会,其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一定程度的分离。其次,在竞争 资本主义阶段,国家的基本职能主要在于制定和裁定市场交易政策。 再次,为了维护私人经济持续盈利,原先由私人公司为主导的盈利活动 最终必将为国家所接管,这就迎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阶段,在这一阶 段,资本生产以国家为基础,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能够通过干预手段实现 关键的成本投入。最后,随着跨国企业的扩大化的资本积累,统一的全 球市场随即到来,这就催生了世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积累过程导致 国家危机,只有通过实现跨国联合和国际发展组织才能解决国家危机, 同时内部阶级斗争和国际资本竞争所带来的危机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 展。每一次阶级斗争爆发,国家都会实行阻碍、补偿或违背利润率下降 规律的政策。 巴罗通过以上资本主义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国家职能的演变,进 一步向我们展示了派生主义分析法的证成路径。在派生主义的资本逻 辑分析中,资本、国家和阶级是三位一体的,因为无产阶级是制度和规 则的顺从者,抑或是激进的行动者和反叛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 家如何定位资本与工人(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由此,在资本扩大化 了的积累过程中,资产阶级的不得不追逐以个体主义为彰显的政治权 力,由此一来就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内在紧张。换句话说,积 ① ① 参见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 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3, pp.80 - 88。 18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极的干预政策一方面需要以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为导向,另一方面则 要求以牺牲工人阶级的利益来维护整个自由市场的运行。 在资本与国家的考察谱系中,当今颇具影响力的大卫·哈维也大 致会同意巴罗的看法,因为在他看来,“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 的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 ‘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 形象和现实’,确切地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哈 维从观念的生产和商品的生产的双重维度试图发掘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批判》的思想资源,并强调从生产方式入手阐明国家理论的重要性。 像哈维一样,拉克劳和墨菲在批判列宁将在研究国家问题时颠倒了政 治斗争与生产方式的优先性。他们称:“如果各阶级间的力量关系并 不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更进一步,如果它不是单 一矛盾的产物,而是一个国家干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所引发的各种作 用的多元决定的结果,那么 …… 它的结果本质上将取决于政治 斗争。” 在巴罗看来,上述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析法有两种论证路径。 其一,是系统分析法的研究路径,该方法主要聚焦晚期资本主义作为一 个整体体系加以研究,并通过界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度能力的不 足。巴罗认为系统分析法国家职能论述重点在于限制劳动数量以更好 控制核心权力机制,采取政策积极应对资本系统自发产生的无用结构 和现象。 以新社会组织为例,它既是新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 又是反资本主义的内在力量。这一点体现在奥菲 《福利国家的矛盾》 一书中。奥菲认为,推行社会政策是国家必要职能和行动策略,其中包 括将非雇佣工人转变为雇佣工人,这是一种“积极的无产阶级化”。如 ① ② ③ , : , , ② [英]拉克劳、 墨菲:《社会主义战略,下一步在哪儿?》,转引自周凡:《后马克思 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 页。 ③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p.111 - 112. ① , : Harvey David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1 p.271. 190 倡导重构一种整合型的“国家理论” 果在工业化过程因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遭到自然破坏而被迫将自身的 劳动力向市场出售的则是“消极”的无产阶级化。 奥菲通过消极无产 阶级化和积极无产阶级化的界划,表明了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 数量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劳动数量与市场需求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发展 态势。在解构倾向的后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国家不仅是统治阶级实现 自身利益的代理机构(企业财团通过在政府中培养其利益的权力精英 影响国家决策),而且是阶级冲突与国家危机互为因果。在他们看来, 阶级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而是体现了整个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国家 职能的发挥随着资本积累程度而不断演变。 其二,是组织现实主义的研究路径。巴罗认为组织现实主义把国 家界定为“扩大对国内领土和人们的强制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组织 ”, “其基本论点是:国家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提高其组织 力、威望和财富” 。这种观点看起来与工具主义的国家分析法无异, 然而,国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驱力已经超越了领土范围内的局限性, 而是走向一种跨国投资、跨国参与政治事务和文化生活的形式来完成 的,由此各国既能够在阶级冲突中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够对外 合作关系中化解自身的危机。因此,巴罗分析,组织现实主义在国际合 作关系下国家的职能表现为:“维护控制力和秩序的基本职能有可能 促进改革;国家参与国际商业活动将鼓励官员实现转型策略;当国家在 组织上实现官员团结一致,国家极有可能实现其潜在的自主性。” 巴 罗分析,尽管组织现实主义的方法对此前的国家分析法具有很大的进 步性,但它在论述国家在协调阶级矛盾的相对独立性问题时,却过分强 ① ② ③ [德]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郭忠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年 版,第 94— 95 页。 ②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125. ③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125. ① 19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调了政府决策的自由选择权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① 三、现代福利国家的“缺陷”与整合性的建构 通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包括普通马克思主义、新 马克思主义、派生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巴罗认 为有必要对现代福利国家再次界定。在国家起源问题上,马克思主义 研究者普遍的做法是以“所有制形式”作为现代国家与非现代国家界 划的重要依据。显然,巴罗遵循了这一逻辑,他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作为现代国家与非现代国家的分水岭。由此,巴罗推断福利国家与非 福利国家的划定标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大萧条时期与 此前现代国家兴起之间的分野。 学界对现代国家的界定方式有所不 同,那么也造就了他们对于福利的解读方式也各有迥异,譬如荷兰学者 克拉勃在《近代国家观念》就将国家分为旧国家、近代国家和世界国家 三种类型。 普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福利国家产生时期的界定介 于近代国家和世界国家之间,前者以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式为导向,后者 以跨国垄断经济为模式。从社会政策研究福利国家是目前为止一种较 为行之有效的方案。在这个意义上,金斯伯格认为福利国家的政府举 措主要涉及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医疗保健、住房、教育培训以及个人照 顾服务方面。 巴罗并不否认这一点,他试图通过 19 世纪自由资本主 ② ③ ④ , , , ② 参见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 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ntroduction, p.5。 《近代国家观念》,王检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③ 参见[荷]克拉勃: 年版。 ④ 参见 Norman Ginsburg,Division of Welfare:A Craical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p.1。 ① , ,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127. 192 : Clyde W. Barrow 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 Marxist NeoMarxist PostMarxist 倡导重构一种整合型的“国家理论” 义的两次不自由的举措来界定福利国家的概念。 第一,重新分配政策。作为福利国家首要举措的重新分配政策,是 政府实现物质和服务直接给予的分配方式。由斯蒂芬斯、安德森、卡斯 尔斯、迈尔斯等多国学者汇编而成的论文集《转型中的福利国家》直接 表明福利制度的多样性,由此可以看出各福利国家在分配策略上采取 的方式也是多元的,譬如安德森在编者序中就提到有些国家采纳了新 自由主义的路线,有些国家体现出社会民主的特征,还有一些国家则采 取混合的“第三条道路” 。尽管如此,巴罗更支持桑德拉·施耐德所 界定认为的,即福利国家“为老弱病残和失业者等特定人群提供服务、 便利和救助。更有甚者,在惠及福利制度的国家中,基本上都采取相类 似的福利措施,这些措施在实现统一普遍目标的过程中得以扩展” 。 显然,社会服务供给、失业救济、病假津贴、养老保险等分配策略凸 显出社会重新分配政策的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福 利国家,这种立足于民生的职能发挥是福利标榜的首要目标。对当代 研究国家、信托和法人关系的理论家来说,国家俨然成了帮助法人团体 规避风险的人格化的意志共同体。 如此一来,有人不禁会对这种卢 梭式的公共意志的契约论发问:如果国家规避风险相安无事的话,那么 国家的危机就可以避免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这种重新分配策略无法 从根本上将全部社会财富纳入分配机制(这种诉求不过是完全平等主 义者的“妄想症”)。归根到底,这一分配政策实际上未能从根本上满 ① ② ③ ④ 参见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 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ntroduction, pp.5 - 8。 《转型中的福利国家———全球经济中的国家调整》,杨刚译, ② [丹麦]安德森编: 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版,编者序第 1 页。 “The Sequenti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ams in the Eight ③ Saundra K.Schneider, een Welfare States”, 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 5, p.125. 同时参见 Clyde W.Bar row, 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Marxist,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2。 《国家、信托与法人》,大卫·朗西曼、马格纳斯·瑞安 ④ 参见[英]F.W. 梅特兰: 编,樊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1— 42 页。 ① 19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足福利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初衷,反而有可能成为抑制工人阶级的手 段(这一论点在激进的后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另外,在私有化趋势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现代福利国家重新分配 制度的推行一度陷入两难的境地。不管是在以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制 度为典型的瑞典、以社会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法国、以法人市场经济的福 利政策为表征的美国,还是以自由集体主义为目标的福利英国,其普遍 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一方面,这些国家旨在推行以公共服务体系为标 榜的政府职能;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内在运行的动力机制始终紧扣于私 有化的资本逻辑体系。在工具主义的国家分析中我们很容易了解到私 有权的大企业,能够轻而易举地直接或间接地占领国家的重要职位以 掌握有利资源,进一步影响国家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这就不难理 解为什么巴罗会说:“难怪有人会把私人企业视为福利国家的主要受 益者。” 第二,规训政策。作为福利国家第二举措的规训政策,金斯伯格 (Norman Ginsburg)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它涵盖了包括减税在内的 各种有关个人福利的规定和津贴,具体包括雇主提供的职业福利,以及 由营利性机构、慈善机构、工会、社区、宗教和其他自愿组织提供的福 利,也包括由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非正式提供的福利 (比如移民、法 律效力、工业关系和刑罚政策)。 其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法规是满足 资本积累内在需求的重要机制。因此,巴罗称福利国家的规训政策首 先直接转移了由私人和私有制度带来的 “毗邻效应 ”(neighborhood effects), 也就是说,它直接裁决私人活动的纠纷,并直接改变了个体和 制度的生活条件。 ① ② ③ : , , , , ② 参见 Norman Ginsburg,Division of Welfare:A Craical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p.1。 ③ 参见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 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ntroduction, p.3。 ① , Clyde W. Barrow 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 Marxist NeoMarxist PostMarxist ,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ntroduction p.3. 194 倡导重构一种整合型的“国家理论”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社会流动性的进一步增强和福利制度的 不断完善,诸如家庭、教育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涉及的领域及其服 务,特别是数字时代语境下的资源共享空间的建构,福利制度已经从经 济、政治生活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有可能进一步导致私有和 共有的界限不再分明。但问题可能还是依然存在,如哈维所认为的,消 除贫民窟、建造标准尺寸的房屋、学校、医院、工厂等福利手段并没有从 真正意义上消除贫富差距,推广福利措施无非是在资本主义在自身追 求利润的动力机制和内在需求的推动下,建构统一化的工业化体系和 现代理性国家以进一步保障特定阶级的既定利益。 金斯伯格(Norman Ginsburg)通过深入考察发现在过去的 20 年间, 福利政治并没有因为反种族主义组织、和平运动、女性主义、同性恋运 动、环境保护论等新社会运动而有所改变。家庭出身、收入水平、受教 育程度、种族、个人性取向、宗教信仰、地域、雇佣方式等身份识别方式 已然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上的认同类型分析。 实际上,全球普遍的 福利目标的推行遭遇到的最大障碍或许就是现实的不平等和贫困化所 带来的难题。大多数学者明白,在资本家的积累和利润最大化的需求 与工人阶级直接的福利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但他们中的很少人能够从 规训的批判视角中来颠覆国家机器与市民社会的倒置关系。譬如,当 我们今天再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时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拜物教 化的价值规范经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化嵌入市民社会的日常生活观 念,人们甚至开始将这一虚幻的抽象形式当成了日常生活的具体 内容。 无疑,用以上两种政策来界定福利国家,巴罗认为显然是不足的, ① ② ③ 参见[英]大卫·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商务印 书馆 2013 年版,第 96 页。 ② 参见 Norman Ginsburg,Division of Welfare:A Craical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p.96。 ③ 参见洪燕妮、 孙亮:《〈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价值”概念———基于“规训政治 学”的解读尝试》。 ① 19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用他的话来说,它至少遗留了一个关于社会起源和阶级理论性质的悬 而未决问题。从社会起源说的视角来看,福利国家甚至可以被解读为 一个“用于权衡社会理论和作为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的私有资本社会理 论的中立机器”。而从阶级理论的性质方面来看,福利国家可以被诠 释为作为资本否定之否定形式的控制机器,劳动从抽象的形式中获得 自身具体的内容,进一步从资本主义的牢笼中实现自身的解放。 对国家理论系统分析法的支持者而言,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整体系 统,其内在结构各要素之间 (总系统下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资本 主义的内在危机的爆发是资本关系生产或再生产无能的体现。因此维 护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功能,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系统要求和结 构要求。不管福利的手段是消极还是积极的,其背后运行的动力机制 始终是私有化的资本运行规则和逻辑。不管是强调国家行动实践性的 历史主体的工具主义分析法,还是通过社会系统分析的动力机制来阐 释国家职能的结构主义式的系统分析法,又或从逻辑批判、现实的组织 和制度批判等方式来界定国家的分析法,在巴罗的眼里始终是存在缺 陷的。所以他在批判中实质上试图倡导要将各种观点综合起来,但是, 巴罗又不愿意采用杰索谱的国家分析工具,在巴罗看来,杰索谱在国家 的实践主体性和阶级斗争场域的双重定位的方向上是失败的。巴罗 称杰索谱的论点显得矛盾重重,譬如“依照国家自身的狡计模式就把 它视为一种不执行权力的制度集体的看法,显得既没有逻辑又不够 历史” 。 依上述来看,巴罗所谓“国家观念”的试图综合性的去重构,但是, 纵观其整个理论的思想脉络来看,他只是更多地在批判其他学派的缺 陷,并始终在资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寻求突破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国 ① ② 参见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 , , ,。 ② Clyde W. Barrow,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NeoMarxist,Post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ntroduction, p.154. ① Marxis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ntroduction p.3 196 倡导重构一种整合型的“国家理论” 家谱系上的争论。但他却遗漏了诸如国家发展趋势的历史分析和预测 内容,诸如“国家消亡论”,而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任何一种国 家理论研究所绕不开的话题。巴罗的刻意回避实际上正是因国家理论 重构的内在悖论而不得不为之的做法。对此德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研究者奥本海在其《论国家》一书倒是点明了理解国家必须站在国家 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巴罗的缺陷:即国家消亡是一个必然的 趋势,未来国家将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社会”。它通过政治手段联系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社会”则是通过经济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的总和。未来的“自由民联合体”社会将不再有 “国家”而 只有社会。 这一定意义上来讲,奥本海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国家 观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而巴罗却恰恰没能走进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念的深处。 ① (作者 洪燕妮,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晨晖学者、讲师) ① [德]佛兰茨·奥本海:《论国家》,沈蕴芳、王燕生译,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第 121 页。 197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邓习议 自明治维新以来的 150 年间,日本一直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因 此也就没有类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但没有相应的概念,并不意味着相应的理论或实践就不曾出现或发生。 且不谈福本和夫的福本主义、河上肇的唯物史观、三木清的人类学、户 坂润的科技哲学、永田广志的唯物论、秋泽修二的无神论、服部之总的 历史论、平野义太郎的法哲学、山田盛太郎的经济哲学、冈邦雄的自然 辩证法 、梅本克己的主体性、岛崎隆的实践唯物论、平田清明的市民 社会论 和不破哲三的当代意识形态论等———“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生产力 ”、 “生产关系”和“唯物史观”等术语就是由日本学者首次翻译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至少,广松涉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马克思 主义日本化”的经典范式。“马克思主义日本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与日本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中江兆民(1847—1901)曾断言“日本没有哲学”。时至今天,大概 ① ② 岩崎允胤『日本マルクス主義哲学史序説』、未来社、1971 年。 ——論争史と現代的 ② 岩佐茂·島崎隆·渡辺憲正『戦後マルクス主義の思想— 意義』、社会評論社、2013 年。 ① 198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没人会否认此说为后来的西田几多郎 (1870—1945 )、广松涉 (1933— 1994)所打破。如果说西田是日本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和高峰,那么广 松则无疑是日本当代哲学的高峰及西田哲学的超越者。广松涉哲学的 成就是多方面的,其范围涉及除中国哲学之外的所有哲学二级学科。 除了其原创性的《存在与意义》两卷本,当中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 方哲学的研究为最。就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其著作主 要包括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1968 )、《马克思主义的地平 》 (1969)、《现代革命论的探索》(1970)、《论青年马克思》(1971)、《唯物 史观的原像》(1971)、《资本论的哲学》(1974)、《马克思主义的理路》 (1974)、《马克思的思想圈———以本国未介绍资料为中心 》(1980 )、 《唯物史观与国家论》(1982)、《生态史观与唯物史观》(1986)、《论恩 格斯及其思想形成过程》(1986)、《辩证法的逻辑———辩证法的体系构 成法》(1989 )、《今天必须重读马克思》(1990 )、《马克思与历史的现 实》(1990)、《黑格尔与马克思 》(1991 )、《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 》 (1994)、《马克思的根本意想是什么》(1994)和《广松涉谈马克思与哲 学———单行本未收录讲演集》(2010)等 18 种,以及曾一度引起轰动的 译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复原新编版》(1974)。其中,《马克思主 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地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路》,被学界 称作“马克思主义三部曲” ,为广松涉带来广泛的学术声誉。 保罗·利科(1913—2005)在其主编的 《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设 有“现代印度和日本思想中的逻辑和本体论”一节,专门介绍了印度和 日本学界对排中律和矛盾律的研究。关于前者,印度哲学家卡利达斯 发现,“非排他性的‘或者’仅是 16 个可能的二项逻辑算子中出现的逻 ① ① 张一兵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之“广松涉哲学系列”已 推出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2005)、《唯物史观的原像》(2009)和《资本论的哲学》(2013);即将出版的还 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含“马克思主义三部曲”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地平》、 《马克思主义的理路》)。 19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辑连词之一,这些逻辑算子可存在于二值真值函项逻辑中……如果选 替项之一被断定为真,那么其他选替项既可真亦可假” 。日本哲学家 大江精三质疑“把排中律用于不能截然二分化的领域”,“不仅在亚原 子层次上,就是在知觉层次上我们也未能发现这种截然分明的二分现 象。但是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运用具有这类二分性的逻辑思想去了 解并非二分性的经验,就会导致混乱”;关于后者,今道友信指出:“如 果我们接受矛盾律的话,就不可能思考全体或整体,因为理解整体的企 图总要导致悖论……然而如果要研究任何真正的形而上学,就必须思 考它———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放弃矛盾律,并把悖论看作是不自相矛盾 的。” 此外,克里施纳引入类似“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的 观点,主张“将矛盾律应用于经验现实 …… 要以对那类被施用矛盾律 的对象进行‘点—时—刻’分析为前提 …… 因为每一时刻都可以当作 是一个新的时刻,这样就使矛盾律与人们打算将矛盾律运用于其上的 任何对象没有关系了” 。我们知道,排中律被表述为“A 是 B 或不是 B ”, 矛盾律表述为“A 不能既是 B 又不是 B”。可是,这类古老的逻辑 定律却无法解释现代物理学中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量子力学和广义 相对论的不相容现象。凡此种种,如保罗·利科那本书的书名所显示 的,当代哲学涌现一股由 19 世纪的克尔凯格尔的作品 《非此即彼》所 表征的隘路到由 20 世纪物理学的 “亦此亦彼”所表征的通路的趋势, 广松涉的关系主义哲学 即是这一趋势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① ② ③ ④ ⑤ [法]保罗·利科:《哲学主要趋势》,李幼蒸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43 页。 [法]保罗·利科:《哲学主要趋势》,李幼蒸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44 页。 ③ 《斯大林文集》(1934—1952 ),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06 页;参见《列宁全 集》第 31 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4、172 页。 ④ [法]保罗·利科:《哲学主要趋势》,李幼蒸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44— 45 页。 ⑤ 需要说明的是, 说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为“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是沿用了类似“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 克思主义流派概述的惯用表述。 ① ② 200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 “接着讲”与“物象化论” 引言中谈道,广松涉的哲学研究成就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 学的研究为最。从价值取向上说,广松涉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 哲学的态度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积极继承的态 度;对西方哲学持批判扬弃的态度 。这里需注意的是,说广松涉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正如冯友兰先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 末在《新理学》一书中谈到其对于宋明理学大体上不是“照着讲”,而是 “接着讲”。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松涉并非采取没有自己的主见的 注疏家之“照着讲”的讲法,而是哲学家的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之 “接着 讲”的讲法。那么,广松涉哲学之“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讲”有何 不同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 “讲”。在 19 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的浪潮 中,犹太人被作为“异类”而受到很多国家的排挤,为了谋求犹太人解 放,当时的犹太知识分子提出了共产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两大方案 。 前一方案是“以卡尔 · 马克思为首的犹太人出身的左翼知识分子,认 为犹太人应该和本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一同反抗资产阶级的政治压 迫,在世界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 《共产主 义者同盟章程》(1847)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 “全世界无产者,联 合起来”,为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斗争! 明确了同盟的目标是: ① ② ③ 邓习议:《实体主义批判———广松涉哲学视域中的西方哲学》,《河北学刊》2009 年第 1 期。 ② 作为马克思、 恩格斯早期思想的先行者和同路人的莫泽斯·赫斯,后来之所以 与前者分道扬镳,个中缘由在于其“前半生致力于社会主义,后半生致力于犹 太复国主义”(参见[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邓习议编译,南京大学出 版社 2010 年版,第 276 页)。 《中东乱局来龙去脉》,《青年参考》2009 年 1 月 6 日。 ③ 孙力舟: ① 20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 阶级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 ” ,而在 《共产党 宣言》(1848)中则预言了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 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 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在实践上,由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后 一方案则是匈牙利犹太作家西奥多 · 赫茨尔在其 《犹太国 》一书首 次提出,其宣称“犹太人问题是一个民族问题,应该建立犹太人自治的 国家” 。 (二)广松涉哲学之“接着讲”。受身为共产党员的母亲的影响,广 松涉在 11 岁念小学时就阅读了恒藤恭写的 《人类的所作所为》,对人 类社会史充满好奇;16 岁念高中时以必须 “20 岁以上”才有入党资格 的年龄被破格吸收加入日本共产党。1953 年如愿考入东京大学文科, 学习期间因多次参与学生运动而被迫中断学业,1956 年以门松晚钟为 笔名出版了合著《日本的学生运动》,次年正式考入东京大学文学系哲 学专业。入学初期,为了克服研究黑格尔及马赫哲学的语言障碍,他坚 持在学习之余,每天到红露外语学校刻苦学习德语。如前所述,从 1968—1994 年去世的 26 年间, 广松涉留下了近 20 种关于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研究著作,约占其一生全部著述中的一半。在作为临终绝笔而 发表于 1994 年 3 月 16 日《朝日新闻·夕刊》的《以东北亚为历史的主 角———建立以中日(关系)为轴心的“东亚”新体制》一文———我认为此 文是广松涉哲学的秘密和哲学遗嘱———中,广松涉指出自东欧剧变和 苏联解体以后,自哥伦布以来的五百年间的以欧美为中心的产业主义 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的世界格局需要新的世界观、新的价值观;新的 世界观和新的价值观将产生于亚洲,并席卷世界。并预言 “除了欧洲 ① ② ③ 《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38 页。 ② 《共产党宣言》, 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51 页。 《中东乱局来龙去脉》,《青年参考》2009 年 1 月 6 日。 ③ 孙力舟: ① 202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的,不,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极少的例外,‘关系主义’将取代过去占主流 的‘实体主义’而成为基调”,必须扬弃实体主义的主观和客观的割裂 与对立,“对我来说,是把这一情况称作对 ‘意识对象—意识内容—意 识作用’的三项图式的克服或 ‘事的世界观’,我的说法妥当与否另当 别论,我想从物的世界像到事的世界观的转换确实是世纪末的大趋 势”。而美国作为美元发行者和世界消费者角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 返,日本经济必须将其轴心立足于亚洲。“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曾经是 右翼的特许专卖。日本依然被强调为帝国主义,仅仅是欧美的对立面。 但是,当今历史的舞台正进行着大回转。建立以中日为轴心的‘东亚’ 新体制!以此为前提建立世界的新秩序!” 由上可见,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是注疏家的“我注六经” 式的“照着讲”,而是“六经注我”式的“接着讲”。广松涉之“讲”不同于 与马克思之“讲”的地方集中体现在:马克思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起来”,预言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 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 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广松涉则是倡导“建立以中 日(关系) 为轴心的‘东亚’新体制”,预言了亚洲的“‘关系主义’将取 代过去占主流的‘实体主义’”(广松涉哲学的精髓)。从国际视野来看, 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将马克思主义论域狭窄化之嫌;从哲学本体 论来说,广松涉的全部著述都是围绕“关系” 二字来批判西方哲学 、 ① ② ③ ④ 『廣松渉著作集』第 14 巻、岩波書店、1997 年、498— 499 頁;全文参见邓习议: 《四肢结构论———关系主义何以可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1—23 页。 ② 此处括号中的“关系”二字为笔者所加。 《马克思哲学初始地平线中的关系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与现 ③ 参见张一兵: 实》1994 年第 4 期。 ④ 参见[日]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前哨》,赵仲明、李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2009 年版。 ① 20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 和建构自己的广松涉哲学 。作为实例,我想最 能体现广松涉之“讲”之特色的著作当《〈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复原新 编版》,该书分为德文、日文两册,日本学界称之为“广松涉版”。新编版 批判地吸收了阿多拉茨基版、梁赞诺夫版、新巴加图利亚版和东德新编 版凡四种版本的研究成果,使用不同的字体和左右对开的排版形式,凸 显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笔迹及其对该书的删除、增补的过程,从文献 学上展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可能面貌。随后,广松涉将这一研究成 果理顺为“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 的主题,其包含了对传统的苏联马克 思主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马克思 主义)两大阵营的根本批判与扭转。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近代与资本 主义时代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在古代和中世纪并不存在。广松涉认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理论,已然不是 “异化论”,而是 “物象化 论”。马克思所扬弃的“异化论”,乃是黑格尔之流将人类史看作自我异 化和自我复归的方法,它的根本缺陷是“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 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 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 展的过程了” 。它有着“未被异化的本真态时代—被异化的非本真态 时代—扬弃被异化的非本真态而实现不被异化的本真态时代”的三段 式逻辑,即“乐园 (神)—失乐园 (人)—复乐园 (神)”的神学图式。但 问题是,我们不能说“被打坏的茶碗属于非本真形态,因此被打坏的茶 ① ② ③ ④ 参见[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版;[日]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南京大学出版 社 2005 年版。 ② 参见[日]广松涉:《存在与意义》第 1—2 卷,彭曦、何鉴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日]广松涉:《世界共同主观性的存在结构》,邓习议译,南京大学 2009 年版; 出版社即将出版。 《四肢结构论———关系主义何以可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③ 参见邓习议: 年版,第 23—38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77 页。 ① 204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碗具有自我复归到没被打坏的状态的内在必然性” 。马克思所谓的 “物象化”,“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 ‘物的性 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社会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 ‘物与物 之间的关系’这类现象……的称呼” 。“物象化”(Versachlichung),德 文意为“使……具体化而成为某事”,广松涉特意用这个词区别于黑格 尔、马克思和青年卢卡奇使用的“使……具体化而成为某物”的“物化” (Verdinglichung)。所谓“物象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事’看作‘物’”、 “把‘关系’看作‘实体’”。“物”(もの。für es,对于他们,当事者的直接 的意识)与“事”(こと。für uns,对于我们,学理的反思的见地)的区分, 隐含了广松涉所揭示的关系主义(事的世界观)和实体主义(物的世界 观)的质的差异。据此,广松涉指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之特质就在 于关系主义。作为当代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或公案,“广松涉版”于 2005 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也曾引发中日学者之间的一场学术讨 论 。两年后,与之相关的另一场学术讨论是韩立新先生和张一兵先生 围绕以内田义彦、平田清明和望月清司为代表的“市民社会论”及广松涉 的“物象化论”属于 “日本马克思主义” 还是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 ① ② ③ ④ ⑤ [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页。 《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② [日]广松涉: 65 页。 《文献学语境中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初理论平台———评广松涉 ③ 参见张一兵: 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 鲁克俭:《“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不能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 与现实》2006 年第 1 期;[日]大村泉、涩谷正、平子友长:《新 MEGA〈德意志意 识形态〉之编辑与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经济》[日本]2006 年第 20 期;张一 兵:《文献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立场———答鲁克俭和日本学者 大村泉等人》,《学术月刊》2007 年第 1 期。 《日本马克思主义:一个新的学术范畴》,《学术月刊》2009 年第 9 期。 ④ 韩立新: 《广松涉: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年第 ⑤ 张一兵: 11 期。 ① 55 20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观点分歧 。今天回过头看,我想这两场讨论当与广松涉之于马克 思主义属于“照着讲”还是“接着讲”不无关联。 ①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当谈到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个不 容回避的问题,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有没有关系主义呢?对于这个 问题,广松涉首先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指认了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 从“唯心论”的观点出发———分别从 B. 鲍威尔和 D. 施特劳斯来理解和 解释黑格尔哲学,但他们最初并没有使用 “唯心论和唯物论”(Spiritu alismus und Materialismus)这种 “歧义的说法 ”,而是使用唯心论和实 在论(Idealismus und Realismus )。 但当他们发现黑格尔主义的错 误———譬如天马的本质无法证明天马的实存———之后,即致力于近 代唯心论和实在论的扬弃与统一、近代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扬弃与统 一。在这一作业过程中,才由交互使用这两对概念转而使用 “唯心论 VS 唯物论 ”这一说法 。 就此而言 ,“‘苏联马克思主义 ’所流传的所 谓‘辩证唯物论’,即使具有辩证法的内核,也与 18 世纪的庸俗唯物 论并无二致……科学主义 VS 人本主义的地平,最终无从把握马克思 主义世界观” 。 广松涉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摆脱唯心主义,一是在自 然观上,与他们从费尔巴哈的立场,扬弃了黑格尔主义的主观主义和客 观主义、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立 (马克思),扬弃了施特劳斯的主观和 客观、精神和自然、唯心论和唯物论、观念论和实在论的对立(恩格斯) 相关。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上,他们高度称赞费尔巴哈:“唯灵论和唯 ② 邓习议:《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 第 6 期。 ② 『廣松渉著作集』第 10 巻、 岩波書店、1996 年、14 頁。 ① 206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物主义原先的对立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决出胜负,并且被费尔巴哈一劳 永逸地克服” 。二是在历史观、社会观上,与他们发现作为“斯宾诺莎 的实体”和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相统一的黑格尔费尔巴哈式的 “人”———“实体即主体”概念———存在一个决定性的理论难点相关。 这一发现始于恩格斯读到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批判费尔巴 哈虽然指出了主语和谓语的颠倒,“人是自己的上帝”,但又将个人抬 高到“上帝”的位置,人成为全能者,身体的个人仍旧跪拜“人的本质”。 故而,“施蒂纳摒弃费尔巴哈的 ‘人 ’…… 是正确的 …… 我们必须从 ‘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 …… 我们必须从个别物中引出普遍 物,而不要从本身中或者像黑格尔那样从虚无中去引申 ” 。“简言 之……我们必须从经验论和唯物论出发” 。而马克思则受与之密切 交往的莫泽斯·赫斯的启发:“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一词,有时设想 为市民社会的个别化的人 …… 有时设想为社会的人、‘类的人’或 ‘人 的本质’,想要把这种本质赋予作为个人的人……但是,作为类的任何 人要实现自己,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即人通过自我活动而形成的一 定社会中才能够成为现实的东西,在本源上 ‘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 质’” 。由此,马克思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本质 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则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对自然与人、自然观与历史 观作割裂的理解,“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工业和社会 状况的产物” 。即便是大自然,也并非纯粹的自然。田园自不必说, 即便森林,也是人工培植的产品。 这里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解决个人与类的似是而非的矛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96 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29—330 页。 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0 页。 ④ 『廣松渉著作集』第 10 巻、 岩波書店、1996 年、27 頁。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01 页。 ⑥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28 页。 ① ② 20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α)如果定位为作为个人的人,世界是自在存在。可是,(β)如果定 位为作为类的人,世界是自我活动的物象化产物。” 在康德和黑格尔 那里,是分别将类主体求诸于“一般意识”和抬高到“绝对精神”。而在 黑格尔左派中,因将类的“大主体”引入到现实的人,而失去“整合性”, 出现(α)(β)的二极性。费尔巴哈因这种二极性而产生的苦恼,诱发 了施蒂纳和赫斯否认这一大前提。通过批判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 发现无论是“个人”还是“类”,都是知性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现实的人。 “费尔巴哈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 “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 。 现实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进行对象性活动 的人,而意识则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即“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 的意识……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开始就是 ‘纯粹的’ 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 ‘纠缠’,物质在这里表 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这意味着,不光存在 有重层,而且意识也有重层;存在的重层和意识的重层复以对角线的方 式形成新的重层。如此循环往复,周行不怠。在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 题上,存在并非只是意识的主观映像,相反,现实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盖存在作为意识之平台,具有之于意识的先决性,其始终为意识之底 盘,而意识也乐于为其播撒智慧的种子。人的存在,不是海德格尔式的 单向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而是马克思式的双向的 “在历史—之 中—存在” ,是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的交互作用所 形成的“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历史”中的存在。 除了上述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正面表述,广松涉还对恩格斯著名 ① ② ③ ④ ⑤ 『廣松渉著作集』第 10 巻、岩波書店、1996 年、33 頁。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30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33 页。 ④ 『廣松渉著作集』第 10 巻、 岩波書店、1996 年、67 頁。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45 页。 ① 208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 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 …… 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这一命题 中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之概念作了学术史的追本溯源。这对概 念,最初是莱布尼茨在经院哲学的形式主义者的意义上,称柏拉图为唯 心主义(理念主义者)、伊壁鸠鲁为唯物主义(质料主义者)。费尔巴哈 沿用莱布尼茨的说法,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是唯心主义 (观念主 义)。1844 年马克思恩格斯放弃了此前的“唯心论—实在论”的说法, 而沿用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这对概念。因此,恩格斯所 说的“唯心主义”是与马克思所说的“唯物论”相对的黑格尔的客观唯 心论,而不是与“庸俗唯物论”相对的主观唯心论。那么,恩格斯是否 认为存在诸如今天常识中的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论?遗憾的是广松涉 并未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而仅是断言就算历史上存在过这种主观唯 心论,也没有创世说(造物主)立足的空间。盖“创世说”乃中世纪基督 教的合理化与柏拉图理念论的变种相结合的产物;而在《圣经》创世神 话中,上帝之于被造物是工匠与作品的关系,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是 原本与摹本的关系。 故恩格斯所言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 说……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 存在着的‘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 ,当中所谓的唯心主义实则暗指 理念主义。总而言之,主观唯心论与 “创世说”无关,坚持精神的本原 性并不意味着承认“创世说”,当中探讨的乃是作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的“另一方面”的“精神”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至此,可以发现广松涉的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77—27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7 页。 20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目标是要通过消解“创世说”,让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回到“精神”与现 实世界的关系的轨道上来,回到前面的正面表述上来。广松涉坚持,这 样做有一个好处,有助于理解何为客观唯心论所谓的“本原性”。譬如 恩格斯就往往在关系含义上使用“本原”与“摹写”一词:“黑格尔的出 发点:精神、思维、观念是本原的东西,而现实世界只是观念的摹 写……” 作为本原的 “理念 ”(“本质 ”、“类 ”)赋予现象世界以存在 性。这是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本原性,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 的原因。与此相对,唯物主义则认为 “物质”、“存在”、“个体”才是通 过其自身具有存在性的真正的实在,而理念不过是现实存在的反映。 说到底,广松涉始终是以“接着讲”的问题意识来探寻哲学基本问题 中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之概念的由来和机制,并着力从本体论上嵌 入自己所倡导的“关系主义”。当然,作为其最具原创性的理论成果,无 疑当属作为广松涉哲学之内核的“四肢结构论”。具体而言,即认识上的 “现象的所知的二肢二重性(现象的所与—意义的所识)和能知的主体的 二肢二重性(能知的个人—能识的人类)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以一种独 特的方式相互关联,共同形成四肢性的连环结构” ;实践上的“用在的财 物态的二肢二重性(实在的所与—意义的价值)和能为的主体的二肢二 重性(能为的个人—职位的人类)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 式相互关联,共同形成四肢性的连环结构” 。是为广松涉哲学之精华。 ① ② ③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拉普拉斯决定论主张,宇宙犹如一只精确的时钟,按照一定的节律 运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完全受先前存在的原因决定。量子力学则 认为,虽则宇宙遵循严格的数学形式而演化,但该形式只是决定未来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503 页。 ② 『廣松渉著作集』第 15 巻、 岩波書店、1997 年、181 頁。 ③ 『廣松渉著作集』第 16 巻、 岩波書店、1997 年、181 頁。 ① 210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生的几率,并不决定未来一定会发生什么。因为,假如说 “我不在家 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是一基本粒子, 那么该粒子就只有处在 A 点(家里)或 B 点 (咖啡馆)中的某个状态。 可以说,拉普拉斯和量子力学分别代表了自然科学领域存在的 “决定 论”和“非决定论”的不同观点。 自普列汉诺夫、布哈林以来,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坚持 “决定 论”,拒斥“非决定论”。这也同时被人指责为陷入宿命论。针对这种 责难,马克思主义阵营往往提出“是决定论但不是宿命论”、“自由是对 必然性的认识”来加以应对。在广松涉看来,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问 题设定本身就存在问题。所谓决定论和宿命论,虽然名称不同,但在 “没有自由的余地”(宿命)这一点上是共同的。而如果仅是“自由是对 必然性的认识”,那么自由与不自由的区别就只不过是“对宿命的自觉 和对宿命无知 ”的不同。问题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否 “否定自 由”。以“决定论”的前见来看待马克思主义,这本身是值得商榷的。 诚然,马克思主义不是“非决定论”,但这并不等于“决定论”。这里,广 松涉明确拒斥那种 “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知性的思维方式,只要想 起马克思主义所继承的康德、费希特、谢林及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 学统,就不会作那种简单的割裂。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扬弃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矛盾的?在探讨 这个问题之前,广松涉追溯了哲学史上 “决定论”和 “非决定论”的成 因。一是基督教神学的内在难题。一方面,基督教神学主张上帝的绝 对统治,确立上帝“决定论”;另一方面,当中引发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坏 人作恶?这就需要承认人的自由意志,确立“非决定论”。二是道德论 层面的问题。根据决定论,在上帝决定一切事物、没有个体自由的情况 下,就不能对人进行道德的谴责、责任的追究。因为我们无法谴责“石 头坠下”、“石头没有向上的精神” ,正如斯宾诺莎所指出的,“自然本 ① ① 『廣松渉著作集』第 10 巻、岩波書店、1996 年、147 頁。 21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身没有预定的目的”,它 “自高处坠下,恰好打在从下面走过的人的头 上,竟把这人打死了。于是有人论证道:这块石头坠下的目的就在打死 那人……我们也许回答道:这件事情发生是由于刮大风,而那人恰好在 那时从那里走过……天意是无知的避难所” 。由此,作为道德律之根 据的自由意志,要求“非决定论”。可是,“非决定论”也同样存在学理 上的问题。例如康德谈到有个奴隶从作为正题的神学决定论为自己的 过错辩解:“我并非按照自己的意志而犯罪,因此我不该受到鞭打”,而 主人则从作为反题的近代人的自律加以回应:“俺决定鞭打你。俺应 该鞭打,你应该被鞭打,这就是宿命!” 三是近代科学的公设。近代科 学拒斥诉诸上帝的奇迹干预和实体形式的灵魂的意志,主张万物服从 力学的规律性。然而,科学的这种看法实则体现对必然规律性的无知, 科学的建立恰恰基于作为某种信念的规律性的准则,是以“决定论”为 预设。科学的公设是不存在偶然和自由,但它只有高度的或然性,未必 足以确保“决定论”一以贯之。例如,瓜苗固然不会结茄子、猫固然不 会生狗仔,但瓜的大小、形状、颜色,恰恰是偶然和自由施展的空间。要 言之,“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真实态犹如时下热议的“量子纠缠”, 不可将二者的“关系”看作“实体”,不能对其作知性的割裂。 某些论者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也同样陷入“决定论”和“非决定 论”的两难困境,原因在于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化(是),另一 方面将马克思主义道德主义化 (应该)。但事实上,一方面,马克思主 义是通过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是 “用人们的存在说 明他们的意识……社会主义现在已经……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 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是研究 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 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其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 ① ② ③ 参见[法]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39— 40 页。 ② 『廣松渉著作集』第 10 巻、 岩波書店、1996 年、147 頁。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45 页。 ① 212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事实和价值的统一,故“从空想到科学”的命题与“苏联马克思主义”所 谓的“科学主义”的决定论 (因果律)无关。另一方面,为赋予 “应该” 的革命实践以权利,则易流于空洞的道德说教。最终,马克思恩格斯通 过继承黑格尔关于“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 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 自我规定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 性” 的辩证法,扬弃了“决定论—非决定论”这种经院哲学的问题。 那么,决定性—规律性与非决定性—自由意志究竟有着怎样的关 系?关于这一问题,广松涉一以贯之地着眼于二者的关系性。康德认 为,“人类的行为……如任何别的自然事件一样,总是为普遍的自然律 所决定的。历史学是从事于叙述这些表现的……当它考察人类意志自 由的作用的整体时,它可以揭示出它们有一种合乎规律的进程” 。例 如,婚姻、出生和死亡,一方面看似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的行为而没有 任何规律可循,但若考察整体的统计则可事先计算出来它们的数字;另 一方面却也并不妨碍各国的年度表报证明它们是按照自然律进行。 这里,作为自然事件的现象的所与,与作为普遍的自然律的意义的所识 构成一种二肢二重性结构,作为历史学家的能知的个人,与人类意志自 由的作用之整体的能识的人类构成一种二肢二重性结构,它们 “以一 种独特的方式相互关联,共同形成四肢性的连环结构”。在决定论者 看来,具有沉重的自然之躯的人奢谈轻灵的非决定论的自由,这本身着 实是矛盾的、对立的。在广松涉哲学的逻辑架构中,必然和自由的统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552 页。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第 1 页。 ② [德]康德: ③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其《概率论》导论部分, 从决定论的立场提出一种科学 假设:“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假若一位 智者会知道在某一时刻所有促使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组构自然的物体的位 置,假若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则在宇宙里,从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 粒子,它们的运动都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里。对于这位智者来说,没有任何事 物会是含糊的,并且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眼前”。这个“智能”,被后人 称为“拉普拉斯妖”。 ① 21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一,不能从二者的“实体性”的理解,应该从二者的“关系性”的理解,从 谢林的“理智的本质,能够遵循它自己的内在自然本性而行动。换言 之,行动只能从它的内在东西……以绝对的必然性产生。并且,只有这 种绝对必然性才是绝对的自由。因为,自由是在于遵循理智自身本质 的各种规律而行动,不为自己内外的任何其他东西所规定” 的理解, 证悟“真正的内在必然性是自由”这一命题。 黑格尔则从构成其哲学内核的 “绝对理念”出发,强调 “当一个人 自己知道他是完全为绝对理念所决定时,他便达到了人的最高的独立 性” ,即“自由”。反过来说,“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自身 内,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 。这里,黑格尔所谓的 “绝对理念”和 “自 由”,大致与康德所说的“普遍的自然律”和“意志自由”相对应:“普遍 的自然律”或“绝对理念”处于“决定论”的一极;“意志自由”或“自由” 处于“非决定论”的一极。但不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从根本上说两极 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在黑格尔那里,是通过 “理性的狡计”来实现 的。“理性的狡计……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响,互 相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 目的…… 上帝放任人们纵其特殊情欲,谋其个别利益,但所达到的结 果,不是完成他们的意图,而是完成他的目的,而上帝的目的与他所利 用的人们原来想努力追寻的目的,是大不相同的” 。概言之,黑格尔 是在客观唯心主义的框架中实现绝对理念与个人自由的“统一”。 关于“理性的狡计”,中国哲学也有相关的讨论。譬如,老子关于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天道—人 道之辩”;王夫之关于“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德]海德格尔:《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薛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02 页。 《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24 页。 ② [德]黑格尔: 《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23 页。 ③ [德]黑格尔: 《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4—395 页。 ④ 参见[德]黑格尔: ⑤ 《老子》, 第 77 章。 ① 214 论广松涉的关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 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 的 “封 建—郡县之辩”。显然,与黑格尔的做法相类似,这都是在人格化的天 的思辨框架中思考天与人、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无法从根本上科学地回 答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以笔者之见,这个问题,是通过恩格斯著名 的“历史合力论”才得到合理解决的。即,“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 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 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 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 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 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 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 事物……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 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 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 历史唯物主义“摒弃 ‘决定论—非决定论’这种坏的二选一的方法,真 正将历史规律的存在结构与个人行为的中介关系性主题化” 。 总之,从哲学的党性之高度把握广松涉之批判实体主义和倡导关 系主义,是读者进入其西方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及其独创的 哲学体系之堂奥的一条通路。 ① ② ③ (作者 邓习议,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 10 卷,岳麓书社 2011 年版,第 6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 卷, 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第 461— 462 页。 ③ 『廣松渉著作集』第 10 巻、 岩波書店、1996 年、155 頁。 ① 21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16 批判理论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18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再分配、承认和辩护  [德]莱纳·弗斯特 杨丽译 一 南茜·弗雷泽与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之间争论代表了构建我们所 说的综合的正义的批判理论的两种最先进的理论尝试。他们各自主张 的方法之间的对立使我们想起了古老的“批判的分裂”,即源自启蒙运 动的批判性话语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两种理论标准之间的分歧。第一 种理论路径旨在克服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的不平等:它涉及政治经济 学领域,“剥削”曾经是、现在也是其核心议题。另一种理论路径则主 要谴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个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贫乏:在这 里主要的批判性术语是“异化”而不是剥削。  本文出自“First Things First:Redistribution,Recognition and Justif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6 (3 ),291 - 304,2007。这篇文章的更早版本发表于 2004 年 3 月纽约市的“社会主义学者会议”以及 2006 年 4 月在芝加哥的美国哲 学协会中央分部的会议上。感谢与会者来着各方面的有用的评论和批评,特别 是南茜·弗雷泽和阿克塞尔·霍耐特的富有建设性的回应。本文的另外一个版 本,将与霍耐特的回应一起发表在《阿克塞尔·霍耐特的批判理论》一书中,参见 Danielle Petherbridge (ed. )(forthcoming ),The Critical Theory of Alex Honneth, Leiden: Brill ———作者注。 21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确切地说,这些批判形式在很多方面曾经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 但在不断探求一种融合的现代理论的过程中,这两种方法之间的理论 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前者的批判是以正义的观点作为基础,其目的 在于建立摆脱严重的权力不对称性和非正义的统治形式的社会政治关 系,而另一种批判则更多地用定性的、伦理上的实质性的术语作为批判 工具:“真实”的自我实现,“有意义”的生活形式或保留相互承认和社 会尊重的各种形式。 人们或许对与恩斯特·布洛赫一起分析这种差异感兴趣,他重构 了自然权利的教导和社会乌托邦之间的差异,前者关注人类尊严的理 念,后者旨在实现人类的幸福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后者实质 性伦理批判的形式既不必然在任何“乌托邦”意义上,也并非缺乏尊严 的观念。正如霍耐特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指出的,重构蔑视的各种形式 是为了构建积极的承认概念,以此提供关于人类尊严的丰富的、历史的 以及产生于社会斗争的实质性概念。尊严和幸福之间的并行不悖切中 了我们此次讨论的理论差异,因为它反映出最基本的有关理解批判事 业的康德主义与黑格尔主义之间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根 据事实,即第一种传统的理论家,例如南茜·弗雷泽,他们一直提醒第 二种理论家,幸福或 “美好生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词汇,无法为多元 化的和后形而上学的时代提供正义要求的基础;然而,第二种传统的支 持者,例如阿克塞尔·霍耐特,则一直提醒其他理论家,为正义而斗争 的全部目标最终有可能导向愉快的、美好的生活。不仅仅如此,我认为 两者之间的争论还反映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如何理解在社会关 系中的人类,例如社会本体论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可以说,第一种传 统与第二种相比,前者基于 “异化的”社会本体论观点,后者则主要关 ① ② 卢梭的著作为它们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启发性示例。 Natural Law and Human Dignity,trans. D. Schmidt,Cambridge,MA: ② Ernest Bloch, MIT Press, 1987. ① 220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注异化和其他“坏的”生活形式的现象;第二种从伦理的视角,它期待 “不可减少”的社会生活(如果无法认同)能将个人和社会联系成为一 个特定整体 。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第一种方法的代表有理论优势,例如南茜· 弗雷泽没有建立起批判“病态”社会的社会批判框架,由此也避免了承 担起一种检验健康社会生活的重担,阿克塞尔·霍耐特则曾试图重新 承担这种负担,并在他的综合理论中加入少量形而上学的内容。他相 信,人必须承担这一负担以此避免减少批判形式,否则它无法处理生活 中的“错误”形式 。这一差异使我震惊,它或许是我们如何思考 “承 认”还是“再分配”之间争论时遇到的基本议题;我想说的是,它比另一 种关于正义的争论更有意义。从弗雷泽最近的作品中(文本中) 借用 一个短语,它是关于批判性思考之适当“框架”的争论。并且如果如她 所提出的,关于正义框架的讨论是“反规范”对话的标志(相反,用新库 恩主义语言来讲,是“规范正义”),那么我们在此找到了另一种 “反规 范”形式的争论:它不仅是政治正义涉及的问题,它也关涉正义思考之 基础方法论和规范的问题。另外,这也许还涉及下述问题的争论,即当 我们实践批判理论时正义是否应该是我们最主要关注的问题。在接下 来的简短评论中我将会处理这些议题。 ① ② ③ 二 弗雷泽和霍耐特的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理论,他们都尝试克服我 阿克塞尔·霍耐特关于黑格尔的“理性的普遍”的理念,参见 “A Social Pathology of Reason:On the Intellectual Legacy of Critical Theory ”,trans. J. Hebbeler, in Fred Rush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ritical Theory,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336 - 60。 ② 阿克塞尔·霍耐特的“社会病理学”, 见 Das Andere der Gerechtigkeit.Aufstze zur praktischen Philosophie, Frankfurt / M. : Suhrkamp, 2000, pp.11 - 69。 Abnormal Justice, in Critical Inquiry, ③ Nancy Fraser, 即将出版。 ① 22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提到的传统的批判的分裂,尽管他们的方法有所不同。南茜·弗雷泽 的理论始于这样一种诊断,即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是其具有 两种统治形式,并且它常常与非正义的主观经验相关:由于经济和政治 的不平等造成了资源匮乏,并且也缺乏对“个体是什么”及个体身份认 同的社会和文化承认。因此她提出一种二元正义论,其目标在于将再 分配“转换”成与承认同等的策略,并且旨在建立社会的基础结构,在 这种社会结构包含了所有成员都涉及的社会生活中的最重要的方 面———参与平等。但是,这种平等的理想并不以相互承认的美好生活 的实质性概念为基础;相反,它意味着一种 “厚重的义务论的自由主 义” 的形式,其目标在于建立导向自主生活的平等机会(并不提供对 “自主”这个词的伦理解释)。 另一方面,阿克塞尔 · 霍耐特却主张,承认 “一元论”是建立在承 认的三维分析之上,自我实现可以由此可以达成。在这一基础上,他声 称借助于例如弗雷泽的理论,我们无法识别和处理痛苦的形式,我们想 更好地理解各种为承认而斗争的社会动力学,这其中它不仅仅是一种 为获得“文化”上的承认而进行的斗争。毋宁说,有关经济再分配的争 论核心是关于如何评价和承认工作之特定形式以及对经济社会进程所 作出的贡献。最终,在他看来,在爱情、平等权利和社会尊严这三方面, 如果缺少一种承认的实质性生活理想,那么正义论将成为一种空洞的 和形式的,正义真正涉及的是美好生活,这至关重要。 但是如我所指出的,他的理论不仅仅是试图提出一种关于程序正 义的目的论观点,或者是正义的实质性方面;相反,他在这里的著作中 提出了有关个人、社会和规范性的不同的综合性框架。他强调,他的 方法依赖于强的内在的和先验的社会批判的观点,霍耐特指出,一种 承认的解释将通向社会和个人生活的维度,其展示出“一种规范潜力 ① ①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 ,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 , , : , o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 2003. 222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将再度出现在社会现实的每个方面,因为它与人类利益的结构紧密 融合在一起 ” 。按照他的观点,在社会结构中嵌有一种人类学的、道 德的逻辑,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只有敏感的承认观念可以识别被蔑视的 经验;像弗雷泽的路径则始终与有关正义思考的常规范式相联系,尤其 是与“已经公开表达的目标”相联系,因此会忽略“每天,始终是非主题 化的,但仍然会打压社会痛苦和道德非正义的原初形式” 。 与这种观念相反,弗雷泽主张一种主观痛苦经验的规范性调解 形式 ,并且,她还强调其路径的“非基要主义”、实用主义的特征 ,这 种路径批判性地重建当前 “正义的民间范式 ”,根据她的观点,它是 基于一种参与平等的理念来判断,这代表了当代为正义而斗争的关 键点。 ① ② ③ ④ 三 考虑到这场争论涉及许多重要方面和维度,我无法假设在接下来 的叙述中能公正地对待它们。相反,我处理这个议题的方式是,我更愿 意在与弗雷泽和霍耐特的理论对话中发展出第三种——— 一种可选择 的正义的批判理论的方法。我把它称作“重要的事放在首位”的方法, 或更技术化地将它称为辩证的一元论和诊断评价多元化的方法 。从 ⑤ , ?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 2003. ②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 2003. ③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 2003. ④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 2003. ⑤ 在《辩护的权利: 一种建构主义的正义论的元素》(Das Recht auf Rechtfertigung: Elemente einer konstruktivistischen Theorie der Gerechtigkeit.Frankfurt / M. : Suhrkamp, 2007. )一书中, 我更全面地发展了这一路径。 ①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oliticalPhilo 22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这一角度,我也许能够解释,我为什么(仍然) 认为,承认的解释为普 遍地社会痛苦和狭隘的非正义经验提供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感觉器,但 是,当涉及正义辩护之标准的问题时,程序性义务论、话语理论的解释 又是必需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定将自己限定在一种缺乏实质性内 容的“纯粹”程序性的正义解释中)。关于正义,我们必须使用一种辩 护的特殊规范语法,它深深影响着我们做出的规范性判断:它起着过滤 器一样的作用,能从非正义的要求中筛选出可辩护的部分,一个开启且 同时限制正义要求之可能性的 (过滤器)。如果人们用批判性的方法 来理解正义,不仅是这种开放性,而且包括限制的时刻,那么则是确实 致力于解放的目的。最终,这就是本文所表达的实践理性,尊重他人的 要求。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存在这种特定的正义语法。当我们谈论 政治及社会正义时,我们其实是在谈论(用康德的话说,“完美”)既定 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成员的义务,为了基于规范建立制度,这种规范可以 合理地宣称其普遍地、相互地有效和具有约束力:正义的语境是一种特 定的辩护语境,其中所有的相关的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包括基础的经 济关系都需要能够得到相互地且普遍地辩护。因此,相互性和普遍性 的标准转变了,反过来说,有效性标准转变为话语辩护的标准。从这种 方式看来,有关正义的语境是基于对这些标准辩护的语境;然而,从现 实主义的观点看来,大多数常见正义的语境首先是非正义的语境,并且 要从各种非正义形式的批判性分析中建立起关于正义的解释。这类特 定的正义论需要一种综合的非正义理论,不仅是作为一种规范性解释, 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分析的形式。尽管这类陈述必定会是复杂的和多维 度的,但通过递归论证(recursive argument)的方法,我们可以阐述出正 ① ① 224 更早版本的论证见,Rainer Forst,Contexts of Justice:Political Philosophy beyond Liberalism and Communitarianism, trans.J.Farrell,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 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280; 德文版 1994 年。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义的首要的反思性原则:对所有作为政治—社会语境的成员来讲,并不 存在一种社会政治关系是不能够被普遍地和相互地辩护的。 根据这一观点,正义首先并不是关乎你拥有什么 (或你不拥有的 什么),毋宁是,首要关乎的是你是如何被对待(的问题)。正义并不是 一种目的论的观点,而是首先依赖于正义语境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 道义论义务,其次,它的标准并非关于人们缺少某些本该是他拥有的东 西;而是关于人们被剥夺了某些他们有不可拒绝的理由相互地和普遍 地要求的东西。正义首先最重要的是,它终止统治和不合理,专治制 度,无论是政治或者是广义上的社会;它关乎的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公 民的平等地位,例如,我称之为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的辩护权利 。正义 最基本的原则不是要求分配特定产品的特定形式;相反,它要求每次分 配都必须以一种可辩护的方式进行。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也可以把 完全不同以及相互间有竞争的安排成为正义的或公平的,这取决于是 否所有相关人员他们都能以有足够机会影响最终结果的方式恰当地参 与进去。从这种反思性的、更高秩序的观点看来,存在某种民主正义的 解放优先性,这种民主正义聚焦正义语境中成员的平等地位。 这一解释与弗雷泽的理论不同(至少有一种方式不同),正义的一 元论方法,但也与霍耐特理论不相同,它不是以承认和自我实现的实质 性解释为基础的方法,尽管它也以承认的基本形式为先决条件:对基本 社会结构中每个成员的基本的辩护权利的承认可以视为对他们参与有 效社会辩护过程的平等的尊重。这是本文中人类“尊严”的含义(我会 在后面再次提到这一点。) 有一种对弗雷泽的方法的解读,即也可以将她的理论视为基于 (单个)普遍“参与平等”原则的一元论。然而,在她的理论中,这种观 ① ① 参见 The Basic Right to Justification:Toward a Constructivist Conception of Human Rights, trans.J.Caver, Constellations 6, 1999, pp.35 - 60;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Justice, in Thomas Pogge(ed): Global Justice, Oxford: Blackwell.2001. pp.169 - 87. 22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点似乎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一种解读是,参与平等是建立正义社会 和政治结构的目的,是正义的最终形态: 再分配诉求者必须表明,现存的经济安排否认他们对于参与 平等的必需的客观条件。承认的诉求者必须表明,被制度化的文 化价值模式否认他们必需的主体间条件。因此,在两种情况下,参 与平等概念都是保证正当性诉求的标准。 另外一种解读,也是许多人更倾向的解读是 (也是根据弗雷泽最 近的作品),参与平等不是正义的目的而是它的主要方法:它保证了有 关再分配或承认的可辩护政策的民主争论中公民的必要的政治、社会 立场:“关于承认诉求价值的公平的民主协商,需要对于所有现实的和 可能的商谈者的参与平等。参与平等反过来需要公正的分配和相互的 承认。” 然而,就这种正义的目标而言,这一解释与弗雷泽在其他时期 提到的观点相比显示出了一种更强的理论不可知性。 为了克服这种不清晰和循环性,我建议基于(上述已经提到的)反 思性正义原则上区分基本的(最低限度)和最大的正义 。基本的正义 要求建立一种辩护的基本结构,在其中所有成员有足够的地位和权力 去决定他们要在生活在其中的体制。最大的正义则意味着要建立一种 完备的可辩护的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保障这些权利,即正义社会的 公民不能相互否定其他人生活的机会和善。显然,“参与平等”在基本 的正义和最大的正义模型中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在基本正义的模式 中,它的意味着在“反思性”的、民主地自我转换社会政治体制中有一 ① ② ③ ④ , ? , , : , ②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London: Verso.2003, p.38. ③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London: Verso.2003, p.44. ④ 参见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Justice,in Thomas Pogge (ed. ) Global Justice, Oxford: Blackwell.2001, pp.169 - 87.n.8 ①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London Verso.2003 p.261. 226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种有效的辩护权利。本质上,这首先包括了物品生产以及分配方法的 基本制度的决定权。因此,如果我们与南茜 · 弗雷泽的争论 (她同意 这一点) ,对社会正义的“转化”方式而言,我们必须谈论生产和分配 的制度公平,而不仅仅是谈论再分配。“再分配”给人一种错误印象, 即某些“自然的”、第一次分配似乎已经发生过了并且我们想要一种第 二次、不那么“自然”的分配。罗尔斯在他的“纯粹的程序正义” 的理 想性中强调这一点,我之后还会回到这一点。在最大的正义模式中,对 真实地、完备地过一种社会性的融合生活且没有任何结构的、社会非正 义的苦难的可能性来讲,“参与正义”可以是一个普遍但模糊的词汇; 但是,考虑到这种生活所必须的不可知论,我不确定我们是否应该将正 义社会的理念称为是目的论的。 我对弗雷泽的路径的讨论可以总结为以下问题,即从这样一种角 度,“参与平等”是否是一个证明正义正当要求的充分标准,以及她提 出用它作为非正义现象的分析的概念工具是否是足够充分的。这里有 两大问题,我只能在此仅提示一下答案。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不确定如 何解决不可避免的关于什么是“分配正义”的不同解释之间的冲突;我 认为在这里平等的概念是决定性的,而非是某些关于“参与”的更实质 性的观念。但如果是这样,交互性和普遍性或许是一种更充分的规范 标准,因为它们将辩护的重担放在任何一个试图证明某些社会特权的 人身上,在此交互性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关于同性婚姻的问 题,反对这些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从交互性上看来是不能够得到辩护 的,(因为)它至少没有严重违反宗教或传统的婚姻意义的观念。当涉 及提供教育或有意义的、合适的有偿工作系统中的非正义问题,一些组 ① ② 见霍耐特的评论,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London: Verso. 2003, p.95.n.8。 ② John Rawls,Justice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E. Kelly (ed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50. ① 22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织的社会特权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在对于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 系的交互性、不可拒绝的辩护意义上,关于“承认”或 “再分配”的标准 要求,我们从“参与”转向到“平等”。 至于分析非正义现象的问题,我想说的是,非正义有许多种形式, 并且经济剥削或排他性或缺乏文化认同都包含在其中。但我不确定, 我们必须要将社会分析语汇限制于在这些形式;例如,如果我们批评媒 体操作的形式或者或政治排他性的形式,我们可能想要说,因为权利和 政治利益产生的特殊影响他们违反了民主原则,从经济还是文化方面 来分析这些基础现象,这是不明确的,因为这些现象也可能产生自其有 故障的代表系统;政治本身与二元理论所准许范围相比,似乎是一个更 广阔的更独立的领域。 四 现在我们回到阿克塞尔·霍耐特的理论,我重申刚才提到的两个 问题。如我所认为的,承认理论在识别非正义形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也不认为我们需要以这种方式来限制我们的解释工具。以分 配(不)正义为例。在一些情况下,蔑视显然是由非正义的经济关系造 成的,在另一些情况下,矫正可能不仅需要制度改革(例如为社会中的 重要工作提供公正的经济补偿结构),而且还需要文化变革。有时,非 正义似乎不仅与承认问题有关,因为一些报酬很高的职业恰恰没有受 到很高尊敬,例如大公司的经理或房地产代理人。的确,如霍耐特所 说 ,经济领域是普遍的文化承认领域的一部分,但经济领域的许多非 正义现象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并且它们遵循不同的市场或“系统”逻 辑,这些逻辑是我们需要确认并批批判的。 ① ① , , ? :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oliticalPhilo , , ,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2003 p.142. 228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再补充一点:即使通过承认某些群体的“贡献”来要求改变承认社 会结构是正确的,这种改变很可能只是导向正义的目的的手段,而不是 目的本身———目的可能是没有得到社会尊重,而是享有平等的社会地 位和机会,不再是歧视的对象(这与被特别重视是有区别的)。因此我 质疑霍耐特的指控,即道义论必然以错误的方式来把握手段—目的的 关系,并且对社会正义的目标而言是盲目的。 至于承认的标准是否足以确定正义的要求 (和正义承认)的问题 是能得到辩护的,我有些怀疑。因为任何这样的要求都必须证明是符 合交互性和普遍性的标准:所有那些“蔑视”的形式都属于“非正义”的 范畴,非正义(反之)不能相互性地、普遍证明是正当的。称之为辩护 的先验性。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这与霍耐特的论点相去甚远,因为当谈 到将一种现象,或者是将主观经验解释成对非正义的蔑视,并再次将其 解释成正义要求时,他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被证明是正当的”“公正”或 “平等”:要求承认必须是 “有充分理由 ” ,非正义是 “不正当承认关 系” 的表达。关于对这种关系或主张的辩护,我认为平等或相互性, 用我的话来讲是主要的,甚至我敢说,是唯一的标准。在法律承认领 域,这一点显然如此 ,这同样适用于文化承认的要求,按照霍耐特的 观点,文化承认必须“穿过平等原则的针眼” ,因为“在承认一种文化 为某种有价值的事物中必需的那类社会尊重,并不是一种可能被呼吁 ① ② ③ ④ , ?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London: Verso.2003. ②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London: Verso.2003, p.114. ③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pp.140.London:Verso.2003. p.140. ④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2003.p.164. ①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oliticalPhilo 22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或要求的公众回应”。 在三个领域中能够被相互地 “要求”是什么,我认为,即对个体对 于经济社会组织的贡献的评价,也遵循相互性的辩护逻辑,非正义的特 权被当作是不公平的。以下是霍耐特对黑格尔在这一观点的重建: 伴随着在我看来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秩序准备方式的三种 新形式的社会关系,承认的独特原则以主体可以声称不该承受的、 毫无理由的蔑视的特殊经验,以及因此产生的承认的扩展类型的 基础形式的方式,逐步显现出来。 然而,对既定的和“不能够获得辩护”形式的批判和承认“贡献”的 标准最常用的术语是“公正”: 社会不平等的事实只可能或多或少遇到理性的一致同意,因 为,超越一切流行的扭曲,理性的合法原则包含那种以相互尊敬的 形式公平地和适当地考虑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成就的规范 诉求。 因此,在将主观经验解释成正义的要求时,相互承认的逻辑是取决 于相互性和普遍性的标准:范围的实质性和包含的特定承认的种类不 会转变为正义提供辩护的不同标准。并且,例如对非正义现象的多方 面的感受也并非如此。这需要一个对“历史的确立起的承认秩序” 进 行更激进的批判,人们必须以此为导向,并且可能还需要对这一有问题 的“分配”观念本身进行批判。 ① ② ③ ④ , ?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2003.p.168. ②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2003, p.144. ③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trans. J. Golb,J. Ingram and C. Wilke.. London:Verso. 2003,pp. 148 - 149. ④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 London: Verso.2003.p.147. ① 230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oliticalPhilo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总之,规范意义上的总体的正义原则,我主张采取基本的一元论路 径,这种正义原则会首先对正义的基本社会结构进行实质性的阐述,但 关于我所说的“最大的正义”,我选择了一种激进的多元化的路径。这 里,如果你考虑到诸如“工作”或“健康”之类的东西应该如何分配的问 题的案例,我们考虑到一些与 (最大)正义的论点相关的规范性的方 面,并且我认为,没有理由将其限制弗雷泽或者是霍耐特意义上的“二 元论”或“一元论”路径。一旦你有了基本的正义结构 (这在实质正义 的术语中是很高的要求),并且一旦你在反对非正义地偏袒一方的论 点之时有了相互性和普遍性的标准,那么该论点就打开了规范性思考 的广泛视野,从政治共同体的传统到普通的人的需求或特定能力、效率 问题、特定的伦理价值等等。然而,在所有这些论述中,罗尔斯的差异原 则的对话(理论)的版本应该是适当的,如罗尔斯所说,既定的“最坏的结 果”是对不合理的分配的“否决”:“将平等作为比较的基础,那些获得更 多的人必须按照要求行事,这对那些获得最少的人来说是合理的” 。 ① 五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这句格言不仅仅当涉及辩护的先验性方 面具有规范性含义。据此,我们应该说,在正义问题上,权力是所有 “诸善”中最重要的,一种真正“超越善的”,因为“善”首先需要建立和 维持这种合理的基本结构。因此,正义的批判理论首先必须是对现有 辩护关系(或“辩护权力”)的批判。从 “诊断”的角度来说,这样批判 有三个基本方面 。首先,通过批判的社会分析,它旨在揭露不合理的 ②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MA:Harvard , ② 我在这里仅列出这些方面; 具体来讲,辩护的规范性解释需要对话权力的理论 和辩护的社会理论来完善;一种尝试见于 Luc Boltanski and Laurent Thévenot, On Justification: Economies of Worth,trans. C. Porter.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① ,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University Press.1999 p.131. 23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社会关系,不仅是狭义的政治关系,而且也是经济或文化本质的关系, 即所有的社会关系,大多数以制度化的形式,以不符合相互性和普遍的 正义标准并且排他性的或支配的形式为标志。其次,它意味着 (部分 地,谱系性的)对这些“虚假”(可能是意识形态的)辩护关系的话语理 论批判,对掩盖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和排他性传统 (例如按性别或阶级 划分)的辩护。第三,它意味着对揭露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有 效社会政治辩护结构的失败(或不存在)的辩护。 在规范制度方面,这种辩护性方式主张,只有公正的辩护结构建立 起来了,才能采取更具体的辩护方面。正义的社会结构会涉及许多方 面,但它本质上却指向同一件事情:一种相互地、普遍地可辩护的基本 结构。于是,首要目标是有效辩护的权力结构。因此,我主张在正义的 理论对话中进行一种政治转向,因为如果不首先处理社会中权力关系 的政治问题,就不可能对分配正义作出适当的解释:人不应该首先是正 义的接受者,而应是正义的代理人,即共同决定他们生活的生产和分配 的结构的自主的代理人———当然,既定的社会系统的限制条件是在现 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尽管罗尔斯没有采取这种转变,也没有明确地 主张,政治权力是所有重要事物中最之重的,但他在这里认为一种“纯 粹背景的程序正义”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他这样解释到: 基本结构是如此安排的以便当每个人遵守公认的合作规则 时……无论这些分配结果如何,物品的特定分配结果都是可接受 的(或至少不是非正义的) 。 他通过区分福利国家资本主义和他所说的 “财产所有的民主”来 阐明: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背景是致力于分散财富和资本的所有 权,由此来防止社会的一小部分人控制经济,进而间接地控制政治 ① ① ,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University Press.1999.p.55. 232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MA:Harvard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生活。相比之下,福利国家资本主义允许一个部分阶层对生产资 料有近乎垄断的地位。财产所有制的民主要避免这种情况,这不 是说,通过在每个时期结束时将收入重新分配给那些收入较少的 人,而是通过在每个时期开始时确保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 (即教 育和培训技能)的广泛所有权,这些反对正义机会均等的背景。 其目的不仅仅是帮助那些因事故或不幸而丧生的人(虽然这必须 这样做),而是让所有公民都能够在适当的社会和经济平等的基 础上管理自己的事务 。 我主张权力优先于善,主张一种有效的基本辩护结构,这意味着, 如果不强调行使权力的重要政治问题,再分配与承认之间的二维正义 观点就是充分的。然而,这与南茜·弗雷泽的理论主张的最新发展是 一致的,她目前在关于正确的框架还是正义语境(国家或跨国)的第二 秩序的争论中,主张一种“三维”正义论,强调将政治作为第三个维度, 而不能归于其他方面 : 政治的维度设定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处理和解决争议的程 序:它不仅告诉我们谁可以提出再分配和获得承认的要求,而且告 诉我们如何提出和裁定这些要求 。 我相信是这不仅仅是一个“重构”正义领域中的案例,更普遍地来 说,我也相信,弗雷泽的步伐,把政治变成了“正义首要之维” 。如果 我们依赖辩护原则,政治问题必然也成了一个更高序列的正义问题,因 为在这里(如果我们不是把政治理解成狭隘的制度意义),非正义的文 ① ② ③ ④ ,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MA:Harvard Reframing Justice: Spinoza Lectures,pp.41ff. , 49.Amsterdam:van Gor ② Nancy Fraser, cum.2005.pp.41ff. , 49. ③ Nancy Fraser,Reframing Justice:Spinoza Lectures,Amsterdam:van Gorcum. 2005, p.49. ④ Nancy Fraser,Reframing Justice:Spinoza Lectures,Amsterdam:van Gorcum. 2005, ①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University Press.1999.p.139. p.49. 23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化、经济和政治社会的实践可能受到挑战,可能会给这些领域带来一些 变化。 六 总而言之,让我强调一下为什么我认为通过辩证的一元论和诊断 评价的多元论的结合,可以构建我所说的正义 (非正义)的批判理论。 这种建构确实包含了许多霍耐特以及弗雷泽泽所声称的理论需要具备 的重要特征,并且也这避免了我上述指出的一些问题。 首先,它确实并不依赖于一种“准先验” 人类逻辑或社会本体论 基础,而是在辩护原则和对成为具有实践理性能力的人意味着什么的 自我反思的理念中找到了一种递归的、先验的基础 (即理解并接受该 原则,并能够根据它使用理性的人)。因此,我不会遵循这里的 “非基 要主义”(弗雷泽)的道路。当然,在这一点上,弗雷泽可能会指责我的 基础主义,相反霍耐特可能会指责我的“将重要的事情先来”的方法把 事情引向歧途,因为它似乎还依赖于我所提示的 “先验的承认”上:道 德上对尊重他人为人的承认,因为他或她有基本的辩护权。在这里我 并不深入地讨论这些问题,只回答第一种批评,即我认为任何正义的批 判理论和辩护理论,比如弗雷泽,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利和义务之辩 护的道德基础,由此成为一个“道义论” ,然而,用康德(康德主义者) 的著名术语来讲,承认的先验和辩护的先验之间的竞争可以通过将 “原始”形式的道德承认解释为一种辩护理性的“事实”来解决,也就是 说,认知和道德两者,即认知和道德上承认对方是作为辩护的存在和给 予他们适当辩护的权威(在特定情况下),是没有更进一步地(道德的、 ① ② , ? , : , ② Nancy Fraser,Reframing Justice:Spinoza Lectures,Amsterdam:van Gorcum. 2005, ① Nancy Fraser and Alex Honneth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oliticalPhilo , sophical Exchange trans.J.Golb J.Ingram and C.Wilke.London Verso.2003 p.245 p.30. 234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形而上学的、宗教的或自我利益的)的原因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对实 践理性的基本的、自主的道德洞察,因为从我们共享的理性能力的角度 来看待他者:作为能够使用和需要理性的人。因此,我并不认为这只是 一种实践承认的行为,这也是一种认知行为:对一种 (辩护性)理性的 洞察 。学会把自己看成一个“理性的动物”,也就是说,被社会化进入 理性的空间,这假设这种洞察力并不需要与我的个人利益有更大关系 (广义的理解)。 从霍耐特理论的观点来看可能有第二个反对意见,辩护性的方法 仅仅基于抽象的理性原则,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但是,正如我试图在 其他地方表明的那样,即重建从早期基督教至今的宽容的话语 ,正义 要求作为对一种相互的、可辩护的具体的社会政治关系的要求,即作为 对具有辩护权利的代理人的尊重的要求,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社会冲突 中的重要和核心驱动力。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讲着不同的“厚重的” 规范性语言的人们,质疑他们应该生活于其中和受之指导的结构和规 范的正当性,要求其有更好的理由。用霍耐特的术语来讲,为辩护而斗 争是社会冲突和解放运动的深层“语法”,把这种形式放进要求自身以 及其历史环境中。因此,辩护实践被看作一种基本的社会和动力实践, 它具有开启常规的和排他性对话形式的内在潜力。正如我所理解的那 样,理性是一种批判性和颠覆性的力量,但是理性必须是能够被用来批 判自己错误的实践 “病态”和辩护的内容。批判理论确实需要一种自 由的立场和实践理性的情景概念。 因此为了回答承认理论家可能担心的第三个问题,就正义或者是 承认的“欲望”的心理学方面,换句话说,关涉的是 “解放利益”,我相 信,具有受到他们尊重其为自主代理人的欲望,特别是在政治背景下, ① ② 参见 “Moral Autonomy and the Autonomy of Morality ”,trans. Ciaran Cronin, ():2005,pp.65- 88. ② Rainer Forst,Toleranz im Konflikt:Geschichte,Gehalt und Gegenwart eines umstrittenen Begriffs, Frankfurt / M. : Suhrkamp.Eng.trans.forthcoming.2003. ① Graduate Faculty Philosophy Journal 26 1 23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它有理由是人类的一种深刻的、理性的欲望。它的基础是一种“尊严” 的道德意识,“无视” 或者是忽视其适当的辩护性的“权威”都是对这 种尊严的侵犯。被非正义对待的侮辱的感受是深刻的,而不被别人视 为有理有据的侮辱同样也是最糟糕的。自主(在有辩护权利的意义上 理解)不仅仅是本体领域的哲学理念,对我们个体的自我理解和自我 尊重来讲,它也是基础的。 ① 七 最后还可能会涉及一些问题,但还是回到我的开场白。正如尤尔 根·哈贝马斯在他著名的关于瓦尔特本雅明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这 种正义版本会遗忘一些最重要的事情,这是有可能的;用哈贝马斯的话 来说,“有一天获得解放的人类将会存在于一个更大的意志形成的对 话空间中,但却失去了在其中能够将其生命解释为美好生活的 光明?” 作为对此问题的第一个回答,我认为,对上述意义的正义体制而 言,采取一种充分的多元化的方法能够纳入 “好”生活的许多方面,这 种生活是基于人们能够辩护的特定正义要求。然而作为第二个答案, 我认为我谈到的第一个传统,并且我也将自己的思考放在这种传统中, 必须为其伦理的不可知论付出一些代价:当然也有好的方面,与此相关 的是,可以肯定,这种方法无法确定,并且还有其他形式的批评,用特定 的概念工具来解决社会不能提供这些 “好”的形式的方式。基于正义 概念的方法只能达到这个概念所允许的程度———我认为这正是南茜· ② ① , , Alex Honneth Unsichtbarkeit. Stationen einer Theorie der Intersubjektivitt Frank : furt / M. Suhrkamp.2003. ② 236 , : , 375. 在同一页上, 哈贝马斯同样也主张对解放问题采取“首要的事情放首位” 的路径,然而,无论如何需要补充某些关于非扭曲交往的拯救力量的观点。 Jürgen Habermas Philosophischpolitische Profile. Frankfurt / M. Suhrkamp. 1987 p. 将重要的事放在首位 弗雷泽所强调的。然而,我认为阿克塞尔·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的优点 之一是,使他能够明确表达出了对社会实践的“病态”和伦理上“坏”的 形式的丰富的批判,这超越了正义的批判理论能够和应该做的。他最 近关于物化主题的坦纳讲座,分析“遗忘的承认”证明了这一点 。但 对我而言重要的是,不是概念上贫瘠而是丰富和清晰,当看到使用非正 义或正义的术语进行批判时,一种特定的相互承认,即在相互辩护的实 践中的具体化,是首要的。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批判形式是无力的或是 有误导性的;他们只是使用其他不同的工具,有其他目的以及可能蕴含 着不同的有效性要求。 ① (作者 [德]莱纳·弗斯特,法兰克福大学政治系、 哲学系教授,法兰克福学派新晋代表人物 译者 杨丽,上海大学社科学部哲学系讲师) ① , : Alex Honneth Verdinglichung Eine anerkennungstheoretische Studie. Frankfurt / M. ; : Suhrkamp Eng.trans.Forthcoming.2005. 237 : 重读霍耐特 历史进步的 伦理辩证法想象 胡云峰 年,德国霍耐特先生的《为承认而斗争》被翻译成中文,十几 年过去,恐怕就连当年的翻译者胡继华先生也想不到,霍耐特的思想在 国内受到那么多的关注和理解。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越是处于无蔽 状态,正确的东西反而越自行隐匿,过多的解读反而可能将这位理论家 身上某种气质或理论要素淹没起来。 提到霍耐特,不能不提到哈贝马斯,研究表明这两人身上有着很多 惊人的相似,如多产、都拒绝第一代批判理论的历史哲学框架、都力图 为社会批判寻求规范性基础、都进入主体间的批判理论范式、都在学术 晚期借助自身的元理论转入政治伦理学的研究 、都强调“非强制性” 和个体自主的重要性等等。但是由于元理论的要素不同,二人在建构 方法、内容侧重上还是给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特别是霍耐特在去结 构—功能主义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按照个体—行动的人类学要求,以社 会心理学的方式,以亚文化语义学的隐喻,确认道德合理性乃基于个性 需要、实践自我关系、人的情感体验,以及交往反应,并以此为基础,构 2005 ① ① 238 王凤才:《承认、正义、伦理:实践哲学语境中的霍耐特政治伦理学》,上海人民 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27 页。 重读霍耐特:历史进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 建以社会自由为内容的民主伦理。 体系的庞大,容易让人首尾难以相顾,以至于今天我们唯有采取回 溯性的眼光来阅读霍耐特,我们才能挖掘出霍耐特本来想发挥、在其理 论早期本已经发挥、但在其理论中晚期被社会哲学冲动和民主伦理建 构努力掩盖住的规范进步图景和社会斗争构想。这在对未来保留着高 瞻远瞩冲动而又显得焦虑不安的当代,或许更加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 于探讨这位理论家的批判特色也有一定的帮助。这种回溯将分为三步 走:第一步,说明霍耐特晚期民主伦理构建及其规范性重构的方法;第 二步,说明他理论中期的社会病理学和对自由诊断的不懈努力;第三 步,说明他理论早期阐发的伦理辩证法:包含规范进步图景的目的论以 及社会斗争构想。 一 规范性重构与民主伦理 所谓“规范性重构”,是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方法的一个总结: “从理智主体因为他的理性而期望的一种共同决定中,应该以历史给 定的关系梳理出,那些主体可以在现实中尽可能地按照理念的理想去 追随的目标” 。这种方法其实本质就是反思概念与历史、理性与现实 之间的距离和平衡,它包含三层结构:一是理想型或者自由的普遍目 标;二是社会学的分析;三是个体意识、境遇和目标。重构的最终目的 是寻找到一定社会历史给定状态下能够实现的规范目标、评估个体实 现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霍耐特沉湎于这种方法,以至于哈贝马斯评 ① ② [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 版,第 93 页。 ② 这种方法其实也被我国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 比如俞吾金先生在对我国 文化进行诊断时,就提出“理想型的市场经济”与“我国模式的市场经济”之间 的区别,后者脱胎于小农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先天地具有特殊性,从而得出 我国现阶段仍然需要构建自主的道德主体的结论(参见俞吾金:《新十批判 书》,商务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9—18 页)。 ① 23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价他:“把历史的脚步从马克思退回到黑格尔”(见《自由的权利》一书 的封底)。 结合自由的观念史 ,霍耐特也提出社会自由概念 。作为对消极 自由 、反思自由的综合 ,社会自由意味着 :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共 同体成员相互之间能够给予对方很多关心 ,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 缘故相互帮助去实现各自有根据的需求 。 通俗地说 ,主体自我实 现从 “我 ”走向 “我们 ”、从原子个体到相互承认主体 ,而社会作为 环境因素 、作为社会真实性的确定机制 ,不再被看作是一种 “添 加剂 ”,而 是 自 由 实 现 的 媒 介 或 实 施 条 件 ,即 自 由 的 机 制 化 基础 。 这种相互关心、照顾彼此的伦理要求,霍耐特认为并未超越 18 世 纪末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规范要求,这些要求为后来 的早期伦理社会主义者接受,他们指望以相互承认的社会自由来克服 经济自由与社会平等、政治团结之间的矛盾,用 “为在 (Fuereinander sein)”替代“共在(Miteinandersein)” 的交往关系。 至于晚期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实现除了需要对个体的法 权尊重意义上的个体性保护,还需要重视对个体私人需要、私人感情的 保护,以及在一定的民主机制中对公民发挥民主热情的保障,显然这些 对应于家庭、法制社会、共同体三个领域的承认要求。 构建民主伦理,就是经过规范性重构,阐明发扬民主热情所须的社 会机制条件。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列举了以下几点,可以视为 霍耐特民主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国家保障公民个人言论自由和政治参与的权利; ① ② 这个概念最早由诺伊豪斯(Frederick Neuhouser,Foundations of Hegels Social Theory: Actualizing Freedom,Cambridge / M. , 2000 )提出,霍耐特这里从承认论的 角度对这个概念做了发挥。相关内容可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 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70—72 页。 ② 陈凡、 高兆明:《社会主义与社会自由:霍耐特对早期社会主义的反思》,《马克 思主义与现实》2017 年第 2 期。 ① 240 重读霍耐特:历史进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 第二,所有与政治决定相关的各个团体和阶层都能参与一个普遍 的超越阶层的信息交流空间; 第三,大众媒体能够向民众就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以及怎么看 待这些问题做出启发性的解释以利于公众通过这类咨询形成自己的意 见和决策。 第四,参与话语决策的国家公民能够自愿为有众多民众参与的交 流意见集会做一些无报酬的准备和管理工作。 第五,参与民主的公众性需要个人作出这样的决定:将自己的私人 目标置放在社会公共目标之后,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他人一道为改善社 会公共生活而努力。 第六,民主的法治国家:实现民主的自我立法自由。该条部分地包 含在第一条里。 第七,保证每个人的生存利益的社会政治措施,这是民众参与公众 言论表述的先决前提。 这些机制条件非常具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和哈贝马斯一样,霍耐 特非常重视公共领域建设,强调民主的公众性,不过他把民主法治国放 在几乎最后的位置,表明他一贯的思想,即在构建民主性的政治文化 时,我们不能把法律这种显性机制放在第一位上,因为法律只不过是给 那些通过斗争而已经获得的改善追加合法性,第一位的是社会斗争以 及其带来的行为变化,因此当代正义论不能仅仅以法律范例为取向,而 应同时顾及对日常行为道德变化给予关注的社会学和历史描述。 这 里霍耐特其实是在隐约地批评哈贝马斯,后者理论归宿是为多元社会 提供一条在三权分立制度下可以规制的决策和立法程序、社会整合方 ① ② 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479— 485 页。 ② 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 第 545 页。 ① 2013 24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案,以调和事实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对立与紧张 ,他过于重视立法过程 的磋商,而忽视了前立法的社会抗议和呼声、甚至未能系统地表达出来 的心理挫伤 。 所以霍耐特非常重视日益式微的公共领域,他指出:不是国家创建 了公众性,而是公众性创建了国家;国家只是一个“反射性组织”,或是 一个政治机构的网络,那些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个人们,能够依靠国家 的帮助,把他们通过“试验性”或“商榷性”获得的一些道德的或客观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的构想在现实中进行转换。 霍耐特还认为,建立公众性自我立法决策机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种机制以自由为前提,另一方面又是促进自由的:必须把公众性的自 我立法理解为是一种规范设置的学习程序,即把事先已经堆积起来的, 已经内在于其他领域的自由进行追忆和搜集,并用来作为实现自身自 由的条件。 霍耐特把共同体领域内的机制视为比私人、家庭和市场经济领域 内的机制更为重要,并期望它能够促进整个社会民主道德复杂互惠网 络良性运行并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一个复杂的互惠关系的网络里, 一个行动领域自己独特的自由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各自基 ① ② ③ ④ 哈贝马斯曾经指出:“那些分化了的、自我多元化和解魅化的生活世界,在脱离 了神灵权威、摆脱了威严建制的交往行动领域中异议风险同时不断增长的情 况下,如何进行社会整合……走出这种困境的一条出路就是对策略性互动的 规范性调节,对此行动者们自己要达成理解。进行这种调节的规则的悖论性 质表现在这样一个前提上:事实性和有效性对行动主体本身来说分解为两个 互相排斥的向度”(参见[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 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32 页)。 ② 对哈贝马斯轻视“民间反应”这种批评, 亦见霍耐特的《权力的批判》(1986)。 ③ 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 第 505—506 页。 ④ 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 第 546 页。 ① 242 重读霍耐特:历史进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 本自由原则的实现 ,也就是说,公众性民主立法又必须依靠在多领域 内培育政治热忱,道德敏感性和偏袒性 (Parteilichkeit),以及历史方向 感,或者说依靠培育民主的政治文化。 然而,霍耐特也承认,历史经验表明: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在进行福 利刺激情况、或面临外来威胁的情况下,国家其实比公共领域具有更大 的支配权,公众性在现实中实现得并不是很好,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坚 持这种以公共性为基础的民主伦理。 通过规范性重构,霍耐特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承认的民主伦理,也彻 底实现了承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这对于我们了解西方民主规 范的形成和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规范性重构不能仅仅抱着 “理想型”这个杨树栳不放,还需要对照理想型,对既定社会关系进行 梳理,查找出社会既存的自由机制偏差或错误发展,以帮助明确规范的 历史方向。 ① ② 二 自由机制诊断与社会病理学 社会诊断并非从霍耐特开始,在霍耐特之前,哈贝马斯、霍克海默 尔、阿多诺,以及再之前的韦伯、卢卡奇,乃至马克思、卢梭等都有对文 明社会的诊断。但是把诊断对准人的自我实现状况以及人的实现所依 赖的社会承认机制,霍耐特是第一人。 早在《社会病理学:社会哲学的传统和现实》(1994)中,霍耐特就 明确提出要发展一种围绕社会发展过程、作为诊断学的社会哲学,即社 会病理学。文章在回顾了社会诊断的历史变迁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会哲学的外围平地已经倒塌掉,剩下的只是社会哲学的伦理核心,社 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547 页。 《承认、正义、伦理:实践哲学语境中的霍耐特政治伦理学》,上海人民 ② 王凤才: 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44 页。 ① 2013 24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会哲学的未来就依赖于对人类社会必要生活条件进行合法证明和伦理 判断的可能性。 社会哲学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和理论要 求,即要讨论成功社会生活形式的标准,要诊断对社会成员 “好的生 活”的可能性的损害,以区别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这种要求化为 后来霍耐特的不懈诊断努力:在 《去一体化:一个社会学的时代诊断 碎片》(1994)中,霍耐特就已经开始对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个体化 的增长、传统家庭结构的消逝、消费主义的流行,以及社会贫困的再 现等社会现象进行了自由诊断;至于后来的《被组织的自我实现和个 体化的二律背反》(2002 )《资本主义的悖论 》(2006 )基本上沿着同 样的诊断思路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做出 “悖论 ”的诊断。而 2005 年 出版的《物化:一个承认理论视角 》,该书的封皮引用阿多诺的箴言: “所有物化都是一种遗忘 ”,书中指出现实人际交往中人际 “情感参 与”和“基础性承认”的遗忘和失位构成了当代社会自由实现的重要 障碍。 不要以为这种诊断只是霍耐特理论中期的一种理论策略,细心的 读者将会在《自由的权利》(2011)中再次见证霍耐特开展社会诊断的 细腻笔触:全书充满着对德国以及欧洲,乃至美国,从古典到现代,乃至 当代各种社会机制的诊断式梳理,指出自由实现的障碍,以及历史上欧 洲社会的屡次错误发展。他说: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规范性重构已经经历了所有自由民主社 会中的自由的机制性领域,但是对这个民族社会主义暴力统治历 史阶段的规范性的重构,只留给我们一些这个历史阶段自己特定 的、经常与其他历史阶段不相融合的内容;而恰恰是在这些内容 中,以实现个人社会自由为主线的历史发展不得不经常经历,它的 这条主线是多么的脆弱、纤细、和容易被扯断,历史扯着这条主线 ① ① :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2000.S.66. 244 : Axel Honneth. Das Andere der Gerechtigkeit Aufsaetze zur Praktischen Philosophie , 重读霍耐特:历史进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 经历了所有的错误发展,因为自由的每一个扩展似乎都会伴随着 突变为害怕和恐惧的危险。 这段话可以视为霍耐特对历史逻辑与历史经验之间的不对称的诊 断,尤其是“自由的每一个扩展似乎都会伴随着突变为害怕和恐惧的 危险”这句话,可以视为对自由的悖论———自由一方面积极合理的增 长,一方面又在消极地转化为对自由的放弃———的再度诠释 (这句话 即使放到科技批判或者全球化批判的语境中同样具有生动的诠释效 果),同时规范不断依据历史经验重建起来,为规范进步提供了机会, 当然这是后话。 再比如在对当下欧洲共同体的团结现状诊断中,霍耐特指出:当下 欧洲面临的难题是民族文化的非同一性(民族主义)与在同一化努力 基础上的各国团结互助精神 (法制国家要求)之间的两难。在这两种 选择面前,当下多数国家选择了前者;同时欧洲民众日益异质化,难民 的涌入更加恶化各国内部法制化进程,一体化进程遇阻。 在我们的规范性重构中多次遇到的宪法爱国主义 的思想, 暂时还不拥有足够的情感吸引力激发国家公民的团结互助精神, 因此还不能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替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宪法爱国 主义缺乏历史具体性,缺乏一种可以叙述的成功和失败的历史,而 只有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公民们才能够把自己理解成是一个有着相 ① ② [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 版,第 531 页。 ② 所谓宪法爱国主义, 是指公民对现代民族国家普遍确立的关于平等自由权利 的宪法原则的认同和忠诚。最初由德国政治科学家多尔夫·施特恩贝格尔 (Dolf Sternberger)提出,早在 1959 年,他就已经在思考一种“宪法国家的爱国 情愫”,他还将这一思想回溯到亚里士多德,并认为最迟到 18 世纪末,基于对 法律和共同自由的热爱,所有的爱国主义都是“宪法爱国主义”。哈贝马斯是 宪法爱国主义积极的鼓吹者,他将宪法爱国主义构建为一种关于“后传统认 同”的观念,他认为国家认同不应过多地聚焦于某种历史认同,而应更多地关 注于权利和民主协商的程序。霍耐特对此不以为然。 ① 24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互支持义务的命运共同体的成员。 时下英国“脱欧”举措带来的糟糕反应无疑证明霍耐特上述诊断 是有预见的;同时上述诊断也警告:欧洲国家目前尚没有度过民族主义 的阶段,哈贝马斯所鼓吹的宪法爱国主义的实现尚缺乏互助精神的支 撑。民族主义的上升、福利国家的治理策略,同时还带来新的操控体 系———国家社团主义,在福利削减的时期,民众对国家和社团的失望进 而延伸至对法制的失望,从而产生的 “政治愠怒或气馁 ”(Politikver drossenheit), 这些都是欧洲一体化当下面临的难题;当年导致纳粹极权 国家的那两个因素———民族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在欧洲战后依然潜 伏,欧洲民主压力十分巨大。 ① 三 规范进步图景与社会斗争构想 对自由实现的诊断完全可以置于规范性重构的框架之中,然而霍 耐特还需要一个关于人类社会进步和美好生活的目的论支撑和证明。 目的论一直是社会理论和批判理论需要解决但又十分棘手的难题,处 理得不好,极易被人抨击为乌托邦或者意识形态:首先批判理论的第 一、二代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进步带来人类整体进 步的历史哲学叙事 (生产力进步、技术进步并不直接带来自由增长), 但是如果诉诸规范进步,这种进步的动力又源自何处呢? 就像霍耐特说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历史是一种按照纯粹自然意 志要求向前发展,我们必须面对人类自由增长确实依然面临诸多障碍 (如逃避自由的机制、深感自由匮乏等)、人类自由解放依然任重道远 的困境,但我们又不能诉诸规范退步,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将陷入虚无 主义或犬儒主义,真理的坠落将意味着批判的无根和批判的终止。如 ① 246 [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 版,第 544 页。 重读霍耐特:历史进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 果他不想放弃批判,对规范的进步证明将成为霍耐特的必由选择。 霍耐特最终从民间社会斗争那里找到社会前进的动力和规范进步 的依据:人类的规范进步必须依靠广泛意义上多领域内的社会承认斗 争、必须克服机制性障碍方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 社会斗争范畴在揭示社会现实方面具有构成性的作用。 斗争概念在霍耐特那里具有三重意义: 一是作为规范呈现工具的“斗争”:借鉴青年黑格尔在《伦理体系》 中对“犯罪”的讨论,霍耐特提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把个体在社会人 际交往中以及社会中介中遭遇到的不公平感受表达出来,从而把要求 被承认的规范要求呈现出来。霍耐特说,今天谁如果为了获取规范社 会理论的基础,而努力地重建黑格尔对应模式的割裂的效果历史,那么 他就只有依靠社会斗争概念,以道德不公感受而不是以前定的利益作 为它的出发点。 当这种个体反抗,其目标溢出个体意向的境域、经过 “集体语义学”被普遍化,就会被描述成“社会斗争”。 二是作为个体或集体追求获得或扩张扩大再生产机会的利益斗 争。霍耐特并不否定这种斗争的分析意义,只不过这不是他要分析的 重点,因为这种功利主义的分析模式在社会学领域已经是主流,他只是 想指出,这种模式并不能取代上述第一种模式。至于社会斗争在何种 程度上服从利益追求的逻辑,或者服从道德反应的逻辑,霍耐特认为这 ① ② ③ 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世 纪出版集团 2005 年版,第 167 页。 ② 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世 纪出版集团 2005 年版,第 168 页。 ③ 其实“公平”“正义”“平等”这些伦理术语在很多历史场景都是通过一些具体 的他者体现出来,至于它们本身是什么我们很难去体验和表达。根据拉康的 说法,甚至我们生活中的非伦理概念,如“性欲”,也是不存在的、无法经验到 的,人们经验到的是情人的某个勾起当事人回忆或美好想象的具体特征,如脸 上的雀斑。(汪行福、俞吾金、张秀琴:《意识形态星丛》,人民出版社 2017 年 版,第 379—380 页) ① 24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永远是个经验问题 。 三是作为现当代历史内容呈现和社会进步目的论证明的斗争。正 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一切(阶级出现以来的)文明史都是阶级 斗争的历史,霍耐特也提出一个类似的命题:在亚文化语义学解释框架 下,在斗争释放出现代法律和社会重视的规范潜能的意义上,历史过程 不再是纯粹的事件,而是冲突的发展过程,是承认关系不断扩大的渐进 发展 。尽管霍耐特没有过多地涉及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斗争, 但至少自启蒙、个体自主以来,甚至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指向个人完 整性(自信、自重、自敬)的“为承认而斗争”可以被指认为社会斗争的 理想解释模型,这种完整性就是自由全面充分实现的形式 “目的”,召 唤和诠释着社会进步。由于未言明固定目标,霍耐特否认这是一种独 断论式的历史哲学观点。 上述第三种暗含着目的论的社会承认斗争构想与批判理论传统中 解放兴趣有一脉相承的旨趣: 在《理性的社会病理学:论批判理论的智力遗产》(2004)一文中, 霍耐特提出一个问题,即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理想框架业已瓦解、基础 性信仰日益多元化的当代西方,人类解放理性如何获取保证?他指出, 如果我们足够耐心地梳理批判理论,我们将不难从中加工出 “社会理 性缺乏”这一规范内核,并在这个意义上把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理解成 社会理性扭曲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理性就此被摒除而沦丧、绝 灭,相反从人类学需要和心理动机分析角度看,理性的扭曲导致的受损 害,必然导致人类主体心灵的痛苦不堪忍受,而处于痛苦压力中的主体 依然保持着摆脱痛苦的希望,从痛苦中解放出来恰恰构成了对处于病 态的当代社会提出转变要求的规范基础。这一反转颇有当年海德格尔 ① ② 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世 纪出版集团 2005 年版,第 172 页。 ② 参见[德]阿克赛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世 纪出版集团 2005 年版,第 176 页。 ① 248 重读霍耐特:历史进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 在论述科技拜物教时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但哪里有危险,那里也生 救渡” 的运笔,技术集置(Gestell)的咄咄逼人,有可能把人类遣送和 召唤到新的命运关口和自由地带;而这里,理性扭曲的痛苦,以及对痛 苦的摆脱渴望把人类推到斗争的前沿,成为规范进步的根本动力。基 于此,霍耐特得出批判理论作为历史有效理性的反思形式有三个内在 构成部分:1. 理性一般(Vernueftigen Allgemeinen)的规范动机、2. 理性 的社会病理主张、3. 解放兴趣的概念。越是经历人类苦难和灾难的人 们,越能体验到社会规范的有效性和感召力,越有可能于绝望处获得希 望,以斗争的方式,从自身和外在社会条件中争取社会自由的机会。这 就是霍耐特伦理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批判理论中“理性一般”的规范动机,在霍耐特那里具体化为对社 会自由的期待、“具有形式特性的伦理概念或者伦理的形式概念”、“美 好生活的形式概念”、“假设的或权宜的终极状态”。这种概念,我们可从 一切特殊生活的总体性中被提取出来,又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具有历 史维度和历史变数,或者说是与时俱进的,而斗争将印证这个伦理概念 的内容开放性。在《为承认而斗争》的结尾,霍耐特说:“在这一新的历史 语境下这里所构想的概念必须从黑格尔和米德的失败方案中得到教训, 就是要允许不可克服的紧张关系存在:我们不能不宽容那些实在价值, 因为这些价值有可能产生后传统的团结,而这种团结与爱以及成熟的法 律形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的方案本身也不能填补属于现 代伦理形式之关系网络中被规定为特殊场所的地位。因为,这些实在价 值是否在政治共和主义、生态苦行主义、集体存在主义运动中显示出来, 它们是否预见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是否相容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条 件———所有这些都不再是理论问题,而是未来社会斗争的问题。” 这段 ① ② [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年版,第 28 页。 ② [德]阿克赛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世纪出 版集团 2005 年版,第 185 页。 ① 24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话表明,未来社会斗争将决定着未来人们对伦理生活的规范期望如何, 作为社会理论我们只能指明超越于各具体实体价值的形式伦理条件就 够了;反过来说,这个形式伦理概念将在历史中不断引导社会承认斗 争、并在其中不断实现和实体化,发挥着目的论功能。 在《自由的权利》中,霍耐特并没有忘记给“为承认而斗争”记上功 劳,前文业已指出在培育公众性自我立法的政治文化方面,霍耐特把 “得到恰当理解的社会斗争”及其导致的变化列为首位的推动力量,民 主程序是无法规定法制国家实现个人自由的权力的,当下无论是家庭 领域、还是市场交换领域的规范变化,都不是民主立法努力的结果,而 是大都要感谢“为争取在社会上实现这两个领域各自内涵的自由许诺 的斗争” 。立法相对于社会斗争总是迟到一步。 随着文化和社会进入现代化的突破,自由因为它的融合性和 合法性而在结构性行动领域被加以机制化,但是自由那种充满冲 突并总是被暴力中断的发展,在欧洲的土地上已经编织成一种非 常严密的主体互动和交换关系……在欧洲内部,或是如我们一直 谨慎地称之为西欧的内部,正在进行着要求兑现 18 世纪末就给予 人们的一些规范性期望的斗争:对法律关系、道德意识、私人关系、 经济交换和政治统治都应当按各自独特的自由思想加以转换,并 从一开始起就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信息交流空 间…这些跨越国界的对历史意见相同的评判,早就叠加为一种集 体的记忆,并且把历史上有助于兑现机制许诺自由的事件,看作是 一种社会进步的征象。 上段话表明,当时代依然需要兑现 18 世纪的规范要求,这足以证 明人类规范进步之途之艰辛。霍耐特的本意是通过回忆 18 世纪波澜 ① ② [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 版,第 545 页。 《自由的权利》,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 ② [德]阿克赛尔·霍耐特: 版,第 552—553 页。 ① 250 重读霍耐特:历史进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 壮阔的革命精神来振作公民的参与政治热情,推动社会团结之形成;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评估人类遭遇的暴力、自由中断,以及各种机制性 障碍,斗争仍是人类实现自由须臾不可脱离的行动,如果人类尚保留对 自由的希望。注意,这里的“为承认而斗争”,它的主体是泛众的,跨社 会结构的,未必限于某个生产阶级或某个特定领域,斗争形式也是多样 和多元的,未必限于政权易帜、阶级革命。 四 余 论 至此,我们沿着回溯的路径,把霍耐特理论中早先就已发育形成、 但在中晚期被其他理论要素覆盖、包裹的规范进步图景以及社会斗争 构想打捞出来。规范性重构固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民主 伦理、社会自由概念也固然非常显耀,但是如果没有目的论支撑和证 明,没有社会斗争概念,它们就将沦为非历史的抽象叙事:看不到社会 斗争,看不到规范进步,我们就只能面对历史的虚空。今天全球正面临 多极化挑战和失序风险,霍耐特的规范进步图景和社会斗争构想给予 我们如下强烈的呼告:启蒙之后,尽管历史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自由的 挫折或中断,但是经历困顿和斗争努力之后社会自由依然会顽强地重 建起来。 就批判理论内部而言,这种基于斗争的规范进步图景依然具有诊 断和批判意义。霍耐特曾经说过,社会批判不等于规范设定,也不等于 地方性或情境性的规划(无规范),社会批判必须牢牢把握住 “历史进 步理性”的理想 。在另外一个地方他指出:“我只是想以更加社会学 的方式抓住交往理性的轮廓,寻求把它们作为相互承认的原则直接植 入社会再生产中。我正是在这样一种对交往理性的社会学化中力图捍 ① ① , : Axel Honneth Pathologien der Vernunft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der Kritischen , : , Theorie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2007.S.30. 25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卫社会批判的:在每种社会秩序中,我们几乎都能找到相互承认的制度 化原则,它们拥有一种具有规范作用的 ‘有效性剩余’,批判可在坚持 普遍化能力要求的情况下以此为依据。” 这样看来,作为新一代黑格尔主义者,霍耐特为我们提供了历史进 步的伦理辩证法想象,一方面这种想象往往给人留下 “无批判”或 “后 批判”的印象,但另一方面规范进步图景和社会斗争构想又被严密地 包裹在其中,霍耐特自始至终并不认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实现已 经臻于至善而无需斗争。他依然是我们时代哈贝马斯之后的伟大的批 判理论家! ① (作者 胡云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① , , ,(2008)Vol.7. Axel Honneth Esprit 252 : , Axel Honeth La philosophie de la reconnaissance une critique sociale Entretien avec 论当代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宗教元素 ———哈贝马斯与福山关注宗教问题的逻辑及启示 彭玉峰 按照经典的现代性理论,现代化与世俗化是一个同步进展的进程, 作为前现代文明残余的宗教将逐渐退出公共领域,变为一种个人信仰 的私人事务。在这个意义下,宗教由于现代社会的宽容原则而受到保 护,甚至被认为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遗迹而保有一些观赏价值。苏东 剧变以来,宗教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现代性理 论的反思,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过去主导性的世俗主义范式有其内 在的缺陷而需要作出调整。作为欧洲左翼思想家代表的哈贝马斯与作 为美国右翼思想家代表的福山是上述反思群体中的典型。随着欧洲外 来移民激增造成的社会整合问题和商谈困境,哈贝马斯的关注点转向 了宗教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而福山在对历史终结论自我反思的道 路上也开始关注宗教的社会作用。作为西方左翼象征及致力于批判当 代社会的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对赤裸裸颂扬西方制度的历史终结论 当然是有批评的,例如他在 1991 年指出,对于人们所热衷谈论的福山 式问题,“坦率地说,我并不欣赏这种后历史的诊断 …… 事实上,这个 被统治的世界正在滑坡” 。尽管这一基于其激进民主理论的批判具 ① ①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米夏埃尔·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与著名哲学 家哈贝马斯对话》,章国锋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0—81 页。 25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有永恒价值,但两个曾经的论辩对手似乎在宗教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某 种共识。他们转向宗教问题研究的逻辑反映出现代性文明中存在的张 力和难题。 一、哈贝马斯论人类未来及其宗教的意义 “对于像哈贝马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判理论家来说,把 宗教传统作为一种积极的资源而不是消极的负担,是一个很大的思想 转折。” 哈贝马斯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视域下来认 识宗教,认为宗教在当今社会只能作为一种私人信仰而被宽容,必须从 公共领域中退出。但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哈贝马斯对宗教在 公共领域作用的认识逐渐转向积极。作为一个坚定的世俗主义者,哈 贝马斯在某种意义上面临着一个宗教与其社会主义理念相适应的理论 难题。这种理论上的重大转向对于哈贝马斯来说并不轻松 ,经过十 几年的反复思考之后,终于以“9·11”事件这一哈贝马斯所称的“世俗 社会与宗教间张力的爆炸” 为契机而明朗化。 “自 1989 / 1990 年这一时代转折点以来,宗教上的诸种信仰传统和 信仰共同体,赢得了一种新的、到那时为止都未曾预料到的政治意 义。” 冷战格局的结束及意识形态战场的重新洗牌是哈贝马斯转向宗 教问题的重要时代背景。关于哈贝马斯的社会主义理念与其对于宗教 的积极态度是怎样自洽的,我们可以回到哈贝马斯 1989 年的《社会主 ① ② ③ ④ 童世骏:《“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社会科学》2008 年第 1 期。 ② 曹卫东的《哈贝马斯: 从否定到肯定》一文简要梳理了哈贝马斯过去三十多年 内宗教观点的演变,参见张庆熊、林子淳编:《哈贝马斯的宗教观及其反思》,上 海三联书店 2011 年版,第 214—240 页。 Polity Press, 2003, p.101. ③ Jurgen Habermas,The Future of Human Nature, 《公共领域里的宗教:宗教公民与世俗公民的“公共 ④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理性运用”的诸认知预设》,载[德]哈贝马斯:《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郁喆 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88 页。 ① 254 论当代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宗教元素 义在今天意味着什么?》一文(稍晚于福山论文《历史的终结?》),哈贝 马斯与福山在社会主义的未来命运问题上发生了某种交锋。该文很大 程度上可视为西方新左翼回应历史终结论及思考社会主义前途的典 范。我们可以从哈贝马斯对于社会主义未来的思考来理解其关注宗教 的理论动机。 哈贝马斯在回顾社会主义实践的教训和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不宜 过早给马克思盖棺定论,并解答了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和空间。 这种思考从评论一种“单纯的道德立场”开始。面对实践的重大挫折, 很多左派退回到一种道义立场,仅仅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调节性的理 念,而走向一种“去政治化”的抽象立场。哈贝马斯认为这种将社会主 义理念作为个人事务或原则的立场将最终导致该理念被湮没,“它需 要作为一种现实得以被批判性的观察和分析的视角的基础” 。现实 指向使来自这种理念的规范性直觉能够成为批判现实的有用工具,并 在分析现实的过程中发展和改进。 哈贝马斯对社会主义的现实政治意义的思考基于对福利国家辩证 法的思考,“福利国家制度已经被构造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从而成 为任何政治开启的基础” 。认为福利国家制度已经成功地吸纳了马 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所有有益的成分是一种狂妄的宣称。福利国家有一 些内在缺陷,哈贝马斯式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出发点就是如何完善福利 国家。现代性的辩证法即是福利国家的辩证法,即形式自由与实质自 由间的辩证关系。官僚化和资本主义制约了自由的实现,需要通过民 主对两者施加某种类型的社会制约。哈贝马斯一直以来所思考的生活 世界殖民化理论及其所引出的协商民主等无不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 1981 年出版的《交往行为理论 》标志着哈贝马斯理论体系的初步 ① ② ,“What Does Socialism Mean Today ”? New Left Review 1 / 183, , ② Habermas,“What Does Socialism Mean Today ”? New Left Review 1 / 183, SeptemberOctober 1990, p.17. ① Habermas SeptemberOctober 1990 p.11. 25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完成,接下来的创作基本上可以视为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交往行 为理论将世界区分为“系统”和“生活世界”。系统又分为经济系统和 政治系统,这两者中工具理性的主导是必需的和无法避免的,现代化的 过程即是这两个系统逐渐合理化的过程,两个系统中人类的行为主要 是以支配为目的的工具行为,各种异化在所难免。系统之外还有生活 世界作为人类自由交往的空间,人类在生活世界能够实现以理解为指 向的非目的性的交往理性。“系统”的工具理性对于生活世界的侵蚀 即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具体来说就是日常交往的金钱化和官僚化,人 们所能做的主要就是避免这一结果,以实现作为一种价值理性的交往 的合理化。 以团结性的社会力量来遏制资本与官僚化可视为哈贝马斯社会主 义理念的主要体现。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我运转能力有三大来源:金 钱、权力和团结,这三者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生活世界的主导 性原则。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教训是社会的运转离不开经济领域由 完整市场逻辑所主导,未来的社会主义理念不在于彻底废弃金钱和权 力原则,而是要在金钱、权力与团结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即在交往性 的生活结构与政治、经济系统之间划界。这被哈贝马斯称为激进民 主或激进改良主义,也就是“综合的社会性团结力量应该通过一套宽 泛的民主性公开讨论和民主机制,给金钱和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划 出界限” 。 现实状况是社会主义的挫败使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自诩为“历 史的终结”,任性的金钱元素占据了更优势的地位。金钱、权力和团结 三者之间的平衡进一步被打破,资本和官僚将交往理性和团结从生活 世界中排挤。而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也导致商谈过程面临更大的困 难。面对交往理性和社会团结受到的挤压,哈贝马斯逐渐对交往理性 ① ① Habermas ,“What Does Socialism Mean Today ”? New Left Review 1 / 183, , SeptemberOctober 1990 p.19. 256 论当代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宗教元素 能否凭借自身而确立社会规范产生了某种怀疑,他开始了一种康德意 义上的(自我)批判,为交往理性“澄清前提、划清界限”。他认为商谈 需要在某些潜在的前提和共识的基础上展开,这种前提就是哈贝马斯 所说的某种超越性的东西,例如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认可等,否则 商谈可能会沦为一种对于人道主义违背或对少数派的侵犯,他也开始在 理性与信仰之间划定界限,这并非指向一种对彼岸的绝对者的信仰,而 是哈贝马斯所说的 “内部超越或此岸超越”(transcendence from with& transcendence in this world )。这种超越性不来源于外部的上帝或绝对 者,而是依赖于为人们所共同分享的特定的共同体语言和文化,因而需 要以积极的视角来审视包括宗教在内的文化资源,“以爱护的方式与各 种文化资源打交道,因为这些文化的资源中储存着规范的意识和公民的 团结” 。他所提出的“后世俗社会”概念标志着其理论转向的确立。 哈贝马斯认为欧洲已经进入了一种“后世俗社会”,这并非指欧洲 出现了宗教复兴,或者在统计数据上出现基督教徒的增长,而是意味着 在世俗主义狂飙突进之后的某种困惑,这同时也是其本人的思想困惑。 具体来说,世俗主义相信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会逐步降低到最低限 度,不再在人们的思想和政治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但这种信念开始动 摇,人们开始认为宗教将始终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元素得以存在,宗教也 能够在公共领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力量与宗教 力量之间的相互学习就成为关键,这就是哈贝马斯所一再提出的 “翻 译”问题。一方面,它意味着世俗主义仍然是主流,宗教只有将自己的 伦理诉求翻译为世俗社会能够理解的公共语言才能够被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世俗公民也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宗教人士的诉求。 为什么宗教元素在交往理性或公共领域中仍然能够发挥作用?哈 贝马斯多次提出蕴含在宗教传统中的伦理直觉力量。直觉 (intuition) ① ①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民主的法治国家的前政治基础?》,载[德]哈贝马 斯:《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郁喆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85 页。 25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意为关于某事为真的强烈情感,尽管你不能说清楚或有效证明。日常 生活和实践中的社会规范和秩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瞬间的伦理直 觉,例如哈贝马斯所举出的乱伦禁忌的例子,社会主义理念中所推崇的 社会平等的直觉等。这种人们所共有的直觉来自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力量的塑造,抛弃这种直觉会使得社会秩序的维系变得非常 复杂和困难。哈贝马斯认为,关于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伦理直觉,“宗教 的种种传统具有某种特别的表达力” ,某些宗教语言和感性形式能被 普遍理解和使用,往往能够超越哲学语言或理性话语的表达力。2011 年发生在太原火车站的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事例也许能够反映出这种 “特别的表达力”,一位在候车室等车的老人在座位上辞世,旁边的一 位僧人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超度仪式,僧人握住逝者的手送别的画 面引发了网友的普遍情感。人们从发自现场的图片中能够清晰地感受 到佛教感性仪式的 “表达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对生命的尊 重、对逝者的感怀表达了所有人都能够瞬间体验到的直觉,唤起了人们 心中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逝去的感伤。 因此,哈贝马斯关注宗教源自其交往行为理论的某种理论困境,如 果说这种理论反思在“9·11”事件之前仍是零散的,现实状况的变迁使 得其理论体系中呼之欲出的宗教问题在几年之内喷薄而出,这包括多元 主义泛滥、伊斯兰移民融入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极右翼思潮的兴起、生 物工程技术所潜在的对人性共识和社会平等的败坏等现实因素。这无 非是在欧洲“文明的冲突”蔓延背景之下的特定表达形式。不过,哈贝马 斯对于宗教在公共领域作用的认可是有限的:一方面,他承认过去“把现 代性中的宗教发展归结为‘信仰权力的私有化’,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在 ① ②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里的宗教:宗教公民与世俗公民的“公共 理性运用”的诸认知预设》,载[德]哈贝马斯:《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郁喆 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01 页。 《内在超越与此岸超越》,载张庆熊、林子淳编:《哈贝 ②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马斯的宗教观及其反思》,上海三联书店 2011 年版,第 185 页。 ① 258 论当代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宗教元素 “后世俗社会”中需要对于宗教在维系共同体的作用问题上保持开放 的态度,既然当下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人们就应该对于包 括直觉在内的宗教资源持有积极的态度;另一方面,这并非是求助于一 种彼岸的超越力量或绝对者,不能将宗教直觉毫无区分地全盘接纳, “只有使宗教直觉经过哲学论证的过滤以剥离其特异性和排他性之 后” ,公众才能够从这种 “翻译”后的宗教启示中有所收获。国家的 政治中立化仍然是前提,宗教并不能接手由国家所承担的社会公共职 能,宗教只是以一种能够被普遍理解的公共语言进入公共领域,成为一 种社会团结的精神资源。 ① 二、历史终结论的内在张力与福山对宗教的思考 在 2018 年新书《认同》中,福山重拾历史终结论中所重点论述的 承认问题及其与文化、宗教、民族等主题的关系,他提出:“21 世纪第二 个十年的全球政治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塑造它的新的活跃力量是民 族主义者或宗教政党和政治家。” 宗教政治不仅深刻塑造了中东、南 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政局,影响力范围还包括了日本、波兰和美国等在 内的发达国家。福山转向宗教问题的逻辑与哈贝马斯有类似之处。在 《民主的法治国家的前政治基础》一文中,哈贝马斯试图解答一个难 题———“是否自由的世俗的国家要靠它自身不能保证的规范的前提维 持生存” ,由此他试图引入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传统资源。福山其历 史终结论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命题,“自由民主制度不是自足的:它们所 ② ③ , , p.134.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② Francis Fukuyama,Identit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8, p.74. 》,载[德]哈贝马 ③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民主的法治国家的前政治基础? 斯:《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郁喆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77 页。 ① , , , Habermas The lure of Technocracy trans by Ciaran Cronin Polity Press 2015 25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依赖的社群 (community )生活最终必定有一种不同于自由主义的来 源” 。如果将历史的终结理解为完美的西方制度之下的人类乐园,那 么福山后来的包括转向宗教在内的反思就无法被理解。事实上,他对 于自由民主制度中很多的内在冲突和问题表示了担忧,而对宗教的关 注是对这些内在张力的进一步思考。历史终结论预留了一些开放性领 域,其中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共同体的维系问题,另一个是人性 问题上的共识危机。即如何抑制资本主义经济逻辑和政治上自由平等 原则对于公共精神的消解,从而使得能够满足人们承认需求的各种社 会共同体仍能幸存,以及如何使得在“人之为人”的问题上的脆弱共识 得以保持。 福山在接下来几年中转入社会资本和社会秩序的研究并非如某些 评论者所说的那么突兀,这一定程度上是其思想的逻辑发展结果,也是 填平历史终结论漏洞的需要。而福山转向人性论与管控基因技术的研 究也可视为完善其历史理论的一部分。他在 《认同》中沾沾自喜地提 出,认同问题是他近 30 年来学术创作中被遮蔽的一条重要线索,“我 十分确信没有人花时间去追踪我这条特定的线索,即把与本书相关的 主题看作(我的作品中)始终连贯的讨论” 。他在总体上认为,社会 秩序的维持和社会共识的维系离不开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人的作用,而 人类的集体行动又涉及政治权力和传统宗教的作用。 一方面是现代社会中共同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维系问题。“理性 的自由制度依赖于非理性的激情……成功的政治现代化,要求在自己 的权利和宪法框架内,保存一些前现代的东西。” 只有在各个层级的 ① ② ③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34 页。 ② Fukuyama,Identity: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8, Preface xv.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 ③ [美]弗朗西斯·福山: 版社 2014 年版,第 235 页。 ① 260 论当代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宗教元素 共同体中,人们才能感受到公共生活的切近性,从而生成一种对于群体 和他人的热爱。共同体的存在是自由民主得以维系的条件。福山指 出,作为民主最佳保障的共同体生活与主导性的自由平等原则有内在 的张力。美国公共德行的确立既来自理性算计,即 “被合理化的自私 自利”,也来自宗教等传统元素所形成的结社文化,前者对后者有腐蚀 作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原则和平等意识不断冲击着共同体生活、公共 精神和爱国主义。在历史终结论中,福山指出了宗教衰落的潜在危险, 欧洲宗教似乎被永久地逐出了公共领域,而美国的政治力量出于宽容 原则而不断对主流宗教施加限制,“社群生活 (community life )的强度 在美国的衰落便不是什么意外之事了” 。他当时并没有提出详尽的 分析和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一问题成为福山后来理论创作的主题。在 一定意义上,福山包括《信任》和《大断裂》在内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入 分析和发挥。社会得以延续在于公民之间所共享的一套价值规范体 系,这又需要考虑宗教等前现代的传统文化因素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关于其历史终结论的核心论证机制的人性与承认。福 山提出论证历史终结需要诉诸超历史的标准—人性,最好的制度形式 即是人性中的承认需求得到普遍平等的满足。但是,人类学式的解释 只不过将问题带入了一个更深的层面,人性的根基又是什么?福山指 出这个问题要么诉诸宗教启示、要么求助于哲学反思,关于何为人性并 没有一种最终的根据,而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于“人之为人”问题的冲击 有时史无前例。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工程革命的后果》中,福 山进一步完善了的自己的人性论。他提出了一个 “要素 X”作为人类 共性的假说,它指的是“当我们剥离人的所有偶然的和意外的特征,在 此之下仍会剩下一些根本的人类特质……要素 X 是人的本质,是人之 ① ①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34 页。 26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涵义” 。要素 X 在政治领域是必需的,是人类文 明得以确立的基本前提,而人类政治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关于谁配拥 有这个要素 X 的演变过程。但关键问题是,这个要素 X 的最终根据是 什么?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脑神经科学和进化论等都野心 勃勃的尝试证明人的自我意识和人的自由只是一种假象,人与动物之 间不存在本质的区别。这在未来并非完全不可能,《未来简史》向人们 展示了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被生物科技所消解的可怕前景,该书在全 球范围内的畅销反映了人们对此的普遍担忧。因而,人们在理论上并 不能提供任何坚实的论据来论证要素 X 的存在,“要素 X 不能被还原 为道德选择权的占有、理性、语言、社交能力、感觉能力、情感、意识或者 任何其他可以作为人类尊严根据的特性” 。关于人性问题只能是来 自一种社会共识,唯一能够给出的论据不是理论的而是实践的,即人类 文明赖以延续就在于对于要素 X 的确证,它只能来自一种基于宗教、 思辨、习俗、直觉等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共识,而传统价值观的衰弱 和最新生命科技的冲击又不断在瓦解这一共识。 福山的结论是,政府的管控和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社会价值的引导 仍然是维系社会共识,确保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繁荣的不可或缺的基 本条件。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延续的关键在于继续保持制度与文化 间的张力平衡,也就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历史文化传统来维系共 同体和人性问题上的共识。他对于美国比对更为世俗化的欧洲的看法 要更为乐观。福山认为可以从“建构”和“自觉”两个因素来保持美国 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资本,他寄希望于民众自发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 (这在美国主要体现为宗教复兴),而且希望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帮忙而 非添乱,即通过政治力量来引导传统的宗教文化因素的重振和延续。 ① ② , : , , , , , ② Fukuyama,Our Posthuman Future: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2, p.171. ① 262 Fukuyama Our Posthuman Future 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2 pp.149 - 150. 论当代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宗教元素 一方面,福山论述了美国历史上的几次宗教复兴运动所起的作用, 呼吁对于宗教保持更宽容的态度,同时对于那些冲击美国国家核心价 值观的思潮表示警惕,这尤其体现在他对当前所盛行的文化多元主义 持警惕的态度。福山指出,文化多样性的高扬需要建立在对于共同的 核心价值观信奉的前提之下,“诚实的文化多元主义者应该意识到,某 些文化特性对健康的民主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是无益的” 。在 《大断裂》中,他对文化多元主义提出更深层次的质疑,甚至认为这一 思潮的泛滥是西方社会在未来需要应对的首要问题,多元主义走向极 端会走向否定任何价值具有权威性的相对主义并导致社会分裂,“当 这一相对论延伸到作为政权根基的那些政治价值观时,自由主义便会 自毁长城” 。尽管福山也担心美国的个人主义倾向从长远来看会最 终占据上风,但他对于当下的情况仍表示了谨慎的乐观,有数据显示美 国的信教人数并未下降,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宗教信仰与其说 表达的是一种教理,不如说表达的是团体的现有规范和对秩序的渴 望” ,只不过基于美国的特定历史背景,共同体的复兴离不开对特有 的宗教仪式和习惯的依赖。另一方面,政治力量在塑造公共精神上仍 能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化时代,政府的作用更应该得到加强。例如福 山支持文化同化政策,他以加利福尼亚州废除基础教育中的双语制提 案为例,指出打造民族认同的战场是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说明了现 代民主体制依然能够塑造自己的未来” 。这种对于政治力量作用的 呼吁在《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则更为突出,他认为只要采取果断而 ① ② ③ ④ [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16 年版,第 298 页。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唐磊译,广西 ② [美]弗朗西斯·福山: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83 页。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唐磊译,广西 ③ [美]弗朗西斯·福山: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80 页。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唐磊译,广西 ④ [美]弗朗西斯·福山: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61 页。 ① 26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有力的改革措施便有可能解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诸多难题。 福山对宗教的关注意味着什么?一方面,不管福山是否愿意承认, 这都是对其历史终结论的重大挑战,福山曾经指出,历史的终结意味着 历史上那些曾经困扰着人类的大问题已经得到了合理的解决,这越来 越被证明是一种概念游戏,即使传统上所认为的大问题真的得到了 “解决”,也已经涌现出一些新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尽管他并未放弃 历史终结论,但确实存在着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普世性的信心的衰退,他 的后续著作的一条清晰的逻辑,是对于自由资本主义所赖以依存的西 方特殊历史文化传统的阐释,以及论述移植西方制度所需要的苛刻社 会条件。 三、现代性文明的危机与宗教的作用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哈贝马斯和福山的上述转向放入施特劳 斯—科耶夫之争的框架内来理解。对于福山而言,施特劳斯—科耶夫 之争主要是现代性危机的解决问题,一般认为,福山是不折不扣的科耶 夫门徒,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科耶夫的名字、概念和原文似 乎无处不在,但这也许只是一种表象。正如约瑟夫·麦卡锡所说:“表 面看来,施特劳斯对福山的影响远远不如科耶夫明显,而仅仅体现在各 种的注释中,实际上这一影响同等重要。” 施特劳斯—科耶夫之争可 视为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深层逻辑所在,尽管这一争论在福山专著中的 出场主要是以注释的形式,但却基本上贯穿注释的始终,因而某种程度 上构成全书的一条主线。随着后来众多的评论者提及这一争论,福山 在《沉思历史的终结———五年之后》中做出了清晰的阐释,指出了施特 劳斯—科耶夫之争在自己理论思考中的中心地位。他指出现代自由 ① ① Joseph McCarney , 1993 p.41. 264 ,“Shaping Ends:Reflections on Fukuyama”,New Left Review 202, 论当代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宗教元素 民主制度的规范性根基是其最担忧的问题,这反映出社会根本价值 领域的危机或现代性的危机在当代真实存在,“这一难题,在施特劳 斯—科耶夫之争中被讨论的最充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学术 问题” 。 哈贝马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根本上也可以归结为 “现代性的危 机”,即祛魅的、后形而上学的当今社会赖以存在的规范性根据是什 么。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泛滥的道德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冲击之下, 哈贝马斯试图寻找道德和伦理领域的内在根据,试图根据他的协商和 对话理论在伦理问题中建立某种合理性根据。而在具体的解决方案上 则体现为一种“后世俗化转向”,越来越强调今天社会中“宗教的活力” 以及世俗话语和宗教话语间的相互沟通和学习。 哈贝马斯与福山的关注点和解决方案越来越走向某种融合。当然 这种相通性大体上也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两人对于西方社会所存在的 问题做出了类似的诊断,即西方现代性文明面临着规范性根基的难题,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离不开对于传统思想和文化资源的利用,因而两人 不约而同的提出和强调了基督教传统和信仰对于社会的整合和稳定所 具有的价值。某种意义上,哈贝马斯的社会主义理念的最终实践落脚 点是复兴宗教,这似乎是一种讽刺。另一方面,哈贝马斯基于对自我牟 利型的行政力量的批判而提出的协商民主与福山的“国家建构”看似 相互对立,但其实也可以相互补充。哈贝马斯所追求的对官僚化的社 会制约所要达到的目的,也许就是福山所说的 “小而强的政府”,后者 以政府职能与政府能力的区分为出发点的“国家建构”可以与前者的 协商民主路径并行不悖。因此,我们甚至可以得出结论,哈贝马斯对于 历史终结论的批判与福山的自我批判在方向上和解决办法上很大程度 上是相通的。 ① ① Fukuyama , ,“Reflections on the End of History,Five Years Later”,History and Theo , , , ry Vol.34 No.2 May 1995 p.27. 26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哈贝马斯与福山对于宗教的关注也并非是要将宗教作为济世良 方,而是将基督教的某些要素视为西方传统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从中 寻求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团结和增进共同体精神的力量,这是对于世俗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某种迷思和困境的反思。在共同体维系 与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团结资源的问题上。两人共识的达成反映了面对 共同时代难题下所形成的一种相通的思考路径。它也表明了学者们对 变化过快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信息社会和现代科技的恐惧,及对 其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后果的忧虑。这种不确定性之苦既是全球范围内 宗教回潮的原因,也是哈贝马斯和福山宗教问题转向的社会背景。特 别是当西方社会越来越难以融合外来的伊斯兰教因素之后,他们的这 种理论焦虑性也体现地更为明显。福山提出了欧洲学者关于穆斯林移 民二代回到叙利亚转变为极端分子的争论,它到底是现代化和全球化 进程中社会错位的产物,还是特定宗教本身的问题。福山认为,“这一 非此即彼的解释是相互补充而非是相互排斥的” ,其实是现代性进程 中多元主义困局下的认同困惑和认同危机,以特定的宗教极端主义形 式表现出来。 可以说,哈贝马斯和福山转向宗教问题既来自对各自理论困境的 反思,又具有三大共同时代背景:一是全球范围内的宗教回潮,冷战结 束以来,伴随着东西方意识形态争端消弭的是宗教冲突的显性化,大众 媒体也越来越有意无意地将各种国内和国际冲突赋予宗教色彩,鉴于 在第三世界国家和美国所出现的宗教回潮,哈贝马斯甚至悲观地指出, “从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来考察,马克斯 · 韦伯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如 今显得只是其自己的特殊道路了” ,世俗化的欧洲文明从一种历史 ① ② , : ,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8, p.72. 《公共领域里的宗教:宗教公民与世俗公民的“公共 ②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理性运用”的诸认知预设》,载[德]哈贝马斯:《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郁喆 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90 页。 ① 266 Fukuyama 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New 论当代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宗教元素 趋势似乎变成一种例外。二是在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泛滥以及社会 价值观的冲突和共同体意识的消退,欧洲某些国家则面临着穆斯林 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哈贝马斯指出,如果外来宗教信徒在人口中 的比例达到一定的程度,那就会对国民的整合造成阻碍,商谈理论便 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功效,需要做出一种后世俗式调整或发展。在 伊斯兰教作为一个外来他者的衬托下,基督教越来越被视为欧洲文 明和欧洲认同的标识,成为欧洲正在上升中的排外情绪的一个团结 旗帜。对于福山而言,美国正在发生的宗教复兴所体现的是一种以 宗教仪式为载体的共同体复兴。三是对飞速发展的基因技术所引起 的广泛担忧。福山和哈贝马斯分别在 2002 年和 2003 年推出了 《我 们的后人类未来 》和 《人性的未来 》两本著作,他们都担心任由基因 技术发展的后果以及强调加强监管的必要性,哈贝马斯指出,“物理 学、神经学或进化生物学的语言所阐明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长期以 来都与宗教和哲学对人性的经典描述相冲突 ” ,宗教中关于人类由 上帝创造而带有神性的直觉,可以抵制生物技术自诩为上帝而将人 作为一种人造物的倾向。在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早已更新换代的今 天,贺建奎事件引发的担忧和思考反映出这一问题的潜在威胁更为 迫切。 ① 结 语 信息社会之下社会急剧变迁,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冲 击不断增强。哈贝马斯强调团结,而福山关注信任和认同,都是在思考 当今社会的整合危机及公共道德的削弱,两人对宗教的关注有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原因,他们都是在现代化进程失序的角度来审视宗教的作 用,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社会的现代化一旦在总体上失控出轨,很可 ① , , , , Habermas The Future of Human Nature Polity Press 2003 p.93. 26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能会使民主的纽带不堪维系团结的重负” ,宗教成为一种弥补世俗化 的现代化进程中某些缺失和迷惘的候选精神资源。我们不能简单地认 为两人是推崇对宗教传统的回归,哈贝马斯希望吸纳被翻译为公共语 言的宗教感性形式中的伦理直觉力量,对于福山而言,美国的宗教复兴 是一种以宗教仪式为载体的对秩序和社会亲密关系的渴望。在这个意 义上,所谓的宗教热可以视为来自基层的文化团结资源的自发生长。 对于这种文化因素可以持一种相对冷静平和的态度。 近几年中央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 理论”。理论工作的推进既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宗教现状和党的宗教工 作创新,也需要追踪和关注国际社会宗教的发展动态及相应的理论发 展。在分析和研究世界宗教理论与实践演进普遍态势和规律的基础 上,对于当下的世界宗教形势做到更充分地把握。哈贝马斯与福山对 宗教的关注并非是对宗教的皈依,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各自原有 理论的完善,试图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对于宗教的社会影响力 作出更为开放的态度。对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时代问题和思潮的思考, 有助于推动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性进程中宗教元素所扮演的角色。 ① (作者 彭玉峰,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讲师) ① 268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民主的法治国家的前政治基础?》,载[德]哈贝马 斯:《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郁喆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82 页。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从阿多诺到维尔默  刘利霞 批判理论中关于审美的讨论,从来就不是就审美而论审美,比如单 纯探讨美的形式和内容或者审美经验的形成机制等,而是总是涉及一 种更合理的社会组织的替代形式或者一种“好的生活”的构想。然而, 在批判理论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批判理论家之间,关于“审美在批判 理论中占有多大分量”“在关于替代性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构想中起多 大的作用”这一类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在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特别 是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那里,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多诺甚 至将艺术看作是真理的唯一保存地。审美是崩溃的现实与救赎状态之 间的唯一通道。但到了第二代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这里,审美的这一 核心地位逐渐降级为批判理论的交往范式中的一个边缘化的部分——— 它仍然拥有一个位置,但是它并非迫切需要关注的领域。到了哈贝马 斯的后继者维尔默这里,情况又再一次发生了转变,维尔默指出了哈贝 马斯对审美的作用有所忽视,实际上审美与科学、道德法律实践领域一 样有助于现代性的民主计划,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的审美方案并非是完  本文受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8ggzy - 01、skbsh201807 ) 资助。 26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全失败的,其中存在待发掘的规范资源,维尔默试图恢复了审美维度在 批判理论中的重要位置。这整个过程其实意味着批判理论内部的两条 路径之争:一条是通过审美获得救赎,一条是通过理性的自我反思获得 解放。通过这种争执,我们可以去把握和反思批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方向。 一、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的审美方案 杜比尔(Helmut Dubiel)曾对第一代批判理论家面临的三种历 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它们分别是:(1)苏联斯大林暴政;(2)欧洲法西斯 主义的兴起,用改变政治制度的方法来应付革命,平息有组织的工人反 抗;(3)美国的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整合力量———不是通过公 开压制,而是通过大众文化使人们安于现状 。与这种历史经验相伴 随的是人们对革命的普遍的绝望情绪,这对批判理论的形成起了决定 性作用,这也有助于解释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特别是阿多诺、霍克海默 在《启蒙辩证法》中展现“黑色基调”———由于现实显示为彻底不可拯 救的,因此不得不诉诸一种“和解”状态。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的和解方 案与马克思有着很深的渊源,都涉及一种替代性的社会组织方式的 构想。 在马克思的方案中,资本主义自身便蕴含着解放的种子,表现为生 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会冲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导致资本主义 的终结(即私有制的终结),最终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在马克思看 来,这种解放方案区别于单纯的乌托邦理想。由于其可能性条件已埋 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因此资本主义的现实与共产主义的未来之 间便有一种似乎是必然的联系。与此同时,由于在马克思的设想中,取 H. ① ① 270 参见[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 1 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49 页。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是一种生产者的自由联合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 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 ,这些解放了的个体之间无需以制度为中介便可以互动。因此, 资本主义的道德、法律、政治制度、宗教和文化形式等便一并丧失作用, 它们作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虚假意识形态,在一个无阶级社会中已 不再被需要。 暂且不论这种方案是否具有现实性,它至少存在一种将复杂问题 简单化的倾向。对于现代性条件下自由民主的建制化问题,马克思仅 仅将其意识形态化,因此马克思的 “理论策略埋葬了而不是解决了这 个问题。而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方面追随了他的观 点” 。正如哈贝马斯在《劳动和相互作用》中阐述的那样:“技术生产 力的解放,……同能够在自由的、习以为常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在祛 除统治的相互作用中建立起完美的、辩证的伦理关系的规范的形成并 非一回事。摆脱饥饿和劳累并不是必然地趋同于摆脱奴役和歧视。” 类似的,维尔默也指出马克思将本应该分开的两个现象混为一谈了: “一方面是工人阶级遭受的剥削、贫苦化和退化,劳动的非人性以及缺 乏对经济的民主控制,另一方面是以普遍人权原则为基础的形式法律 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系统分化的出现。” 这种混淆的后果是:前 一种现象的废除,也意味着后一种现象的无效。换言之,在马克思的策 略中,对非人性的状况的克服,同时也意味着抛弃普遍主义的道德和法 律的资产阶级形式,而实际上这两者是需要区分的。总之,依据马克思 的理论策略,解放与现代西方社会自由的建制化是不相容的,这一点也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3 页。 《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应奇、罗亚玲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② [德]维尔默: 年版,第 66—71 页。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 ③ [德]哈贝马斯: 社 1999 年版,第 33 页。 《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应奇、罗亚玲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④ [德]维尔默: 年版,第 66— 67 页。 ① 27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影响了后来的批判理论家,他们借 M. 韦伯 (M. Weber)的合理性观念, 发展出一种不同于马克思的方案。 M. 韦伯的合理性观念也存在一种不可消解的悖论。一方面,“合 理性”具有规范内涵,它与一种强的启蒙理性观念相联系,这种理性观 念与自由、幸福、正义是联系在一起的,象征着一种本真的生活方式。 这种西方现代社会特有的理性化过程,体现为文化价值领域的分化:在 传统社会中,宗教世界观领域有广泛影响,而合理化意味着科学、道 德—法律和艺术相互分离,形成自主的领域,按照各自的内在逻辑处理 问题,不再从宗教的意义体系寻求力量。但另一方面,合理化也同时也 包含着可计算性、操控性、工具性、策略性等特征,这导致了现实中对人 的非人性支配,使得人类生活机械化、不自由、无意义。简言之,合理化 既意味着一种“祛魅”,又包含“物化”;既试图达到一种人的本真生活, 又导致一种非人的生活。在马克思那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 最终会向一个解放了的无阶级社会过渡。而在 M. 韦伯这里,随着资本 主义社会的合理化的进展,解放的图景虽仍在视野之中,但已经变得十 分模糊,而且还有陷入物化状态的危险。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试图克服 M. 韦伯的悖论,承认合理化的物化趋 势的同时,仍设想一种合理的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为此,他们将 M. 韦 伯和马克思结合起来,试图保留从物化状态向解放状态转变的可能性。 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展开不再必然走向一个解放了的无阶级社会,反 而有可能走向一个全面物化的社会,因此只能诉诸变革或者自由的历 史行动(如革命)。当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这里并没有走向革命,他们 并未放弃了理论努力和理性观念。按照维尔默的观点,就他们仍设想 一种解放状态而言,他们也预设了一种与自由、幸福、正义联系在一起 的“强的理性观念 ”,只有如此才能对抗 M. 韦伯悲观主义的历史哲 学———并非“理性观念”不可靠,而是“虚假的理性观念”使得理性观念 似乎是一种幻觉。只不过,在物化趋势日益扩张的情形下,在哲学和现 实层面都很难再维持这样一种与解放相联系的理性观念。于是,上文 272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所说的“只能诉诸于变革”中的“变革”便被阿多诺理解为用“审美合理 性”替代“工具合理性”。在阿多诺看来,以前的合理性(工具合理性) 采取的都是“同一性”思维的压迫形式,而审美合理性在双重意义上扬 弃了工具合理性:一方面通过艺术的模仿冲动,同一性的概念思维被揭 示为不合理的、虚假的;另一方面通过非暴力的审美综合,艺术展示一 种社会现实的和解状态。艺术成为理性、自由、幸福等解放要素的唯一 保存地。“艺术作品的审美合理性……成了合理性的替代形式的唯一 可能的模式,工具合理性在其中只是作为一种被扬弃的成分才能被保 存下来。” 这样第一代批判理论家就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 M. 韦 伯进步的否定辩证法联系起来了。其中与 M. 韦伯相关的方面在于,艺 术揭示了工具合理化导致的现实的物化和非人化状态;与马克思相关 的方面在于,艺术通过区别于概念思维的模仿冲动逃脱了“同一性”的 支配,与一种解放了的状态联系在了一起。 这里无法就细节问题展开讨论,只能从理论策略层面说明,第一代 批判理论家在处理“物化”与“解放”之间的关系问题时,采用的是一种 审美方案。在马克思那里,解放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辩证发展会往一个 无阶级的社会过渡。在 M. 韦伯那里,解放的维度变得十分模糊,资本 主义的发展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全面物化的状态。而第一代批判理论 家(这里主要涉及阿多诺 )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从物化状态到解放状 态的变革理解为从工具合理性到审美合理性的变革:只有通过艺术, 在一种二律背反的审美表象中,通过内在超越,一丝微弱的救赎之光 才能照进门缝,物化状态才能曲折且无力地走向和解状态。这种审 美方案的问题构成了哈贝马斯进行批判理论交往范式建构的背景和 出发点。 ① ① [德]维尔默:《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应奇、罗亚玲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77 页。 27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范式与审美有效性 然而,审美方案仍然没能回答如何从物化状态过渡到解放状态这 个问题。它与马克思、M. 韦伯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马克思将西 方社会自由的建制化及其整套政治、文化制度等同于维护资产阶级统 治的意识形态,与此类似,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追溯到西方文明源头,宣 称神话中已经包含启蒙因素,而启蒙倒退为神话,他们同样没有意识到 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普遍主义的资产阶级形式的进步特征;另 一方面,就像 M. 韦伯虽预设了一种强有力的规范理性观念,但仍然陷 入一种悲观主义历史哲学一样,阿多诺虽然用审美合理性取代工具合 理性,但同样无力抵抗现实中越来越严重的物化趋势,要建立艺术与解 放的关系,只能依赖于一种和解的神学视角。 在哈贝马斯看来,第一代批判理论家之所以陷入困境是由于他们 没能明确社会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仍囿于意识哲学范式,他们的理性 批判仍然受困于一种主客模式的理性观。在主客模式的理性观中,要 么像马克思那样对工具理性进行一种非批判的肯定,相信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生产力会冲破资本主义的束缚,向一种解放了的无阶级社会 过渡;要么像第一代批判理论家那样彻底否定理性(工具理性 ),去寻 求一种理性之外的审美救赎力量。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这里都是 在一种单维合理性的概念框架。哈贝马斯认为,审美合理性虽然代 表一种与工具合理性完全不同的合理性类型,但它与工具合理性一 样,都是合理性的一个维度,而不能作为整个社会的整合模式。也就 是说,审美综合只能作为一个媒介或刺激,而不能作为一种整合模式 本身。 哈贝马斯认为,关键在于建立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从意识哲学范 式转向一种交往范式,从一种主客模式的理性观转向一种主体间性的 理性观,从一种单维合理性观念转向进行区分的、多维的交往合理性观 274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念。在这种框架中,可以区分合理性与行动的不同类型 。用哈贝马 斯的话来说,就是在有效性层面区分科学—真实性、道德法律—正当性 以及审美—真诚性;在行动方面,区分工具行动和交往行动;在整合机 制方面,区分了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而马克思、M. 韦伯和第一代批 判理论家都没能进行这种区分。按照这种区分方案,(1)针对马克思, 资产阶级普遍主义的道德和法律不能被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纯 粹意识形态反映,而应该被视为一种不可逆的集体学习过程的表现,这 种学习过程必须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过程区分开来;(2)针对 M. 韦 伯,导致民主和人权的普遍主义道德和法律,必须与形式和科层合理化 区分开;(3)针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社会的合理组织,即以其成员之 间的自由协议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的观念,虽然有某种程度的扭曲,但已 经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民主制度、合法性原则和自我理解中得到了某种 程度的体现和承认。基于这个理由,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分析实际上与 它的分析对象共享一种规范基础,并且必须采取一种内在批判的形 式。 进行这种区分以后,任何一种解放方案都不能从“一个”维度设 想出来,换言之,解放的前提是多重的:既要发挥科学技术的潜能,又要 发挥现代西方的自由民主传统的力量,还要发挥审美的启发力量。仅 仅从一个维度来设想一种解放状态,都将是一种还原主义。比起第一 批判理论家的审美方案,这种方案似乎更可行。一方面诉诸交往实践 比诉诸和解哲学更具有现实性,另一方面进行局部的变革比进行总体 的替代显然更可行。这意味着,那些在现代政治组织的民主形式、宪法 普遍主义原则中,在科学、政治或审美话语中,在“为个人的权利、生活 世界的完整性或集体意志形成的民主组织奋斗的社会运动过的自我解 ① ② 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哈贝马斯对合理性类型与行为类型的区分,在不同的上 下文中有些差别。 《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应奇、罗亚玲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② 参见[德]维尔默: 2007 年版, 第 80 页。 ① 27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释和目标中得到建制化或维护的成分” ,都被作为交往合理化的成分 保存下来。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要么被当作虚假意识形态抛弃,要么由 于无法被整合到工具理性中,而被理解一种非理性力量,或者针对现代 理性主义约束的非理性反应(审美主义就是如此)。 总的来说,在交往理论的方案中,对审美的定位是:审美合理性作 为交往合理性的一个维度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同时其范围也是被 限制的,它不能直接介入其他领域。依据这样的定位,哈贝马斯一方面 宣告了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的审美方案是失败的,另一方面对后现代思 潮中诉诸“理性的他者”的方案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两种方案都夸 大了审美的作用,“用审美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临界经验来让主体在迷 狂中实现超越” ,将审美设想为社会的整合模式本身,将其他领域的 问题还原到审美领域,这种还原主义预设了一种片面的理性观,因此要 对抗审美主义必须要回到理性本身面临的问题,为此哈贝马斯给出的 是上述交往合理性的方案。 哈贝马斯在交往理论中对审美的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审美主 义的批判似乎已经清晰地表明了审美在批判理论的交往范式中的位 置。但同时哈贝马斯关于审美的观点尚有一些模糊之处,这构成其 理论的张力。比如,在哈贝马斯的前期著作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中,文学公共领域在政治公共领域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同 《交 往行为理论》中的定位显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对此,有理论家指出 哈贝马斯对审美合理性的限制是交往行动理论的三重模式过度系统 化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虑交往行动理论中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的文学合理性的潜能 。不仅如此,《交往行为理论 》对审美有效性 ① ② ③ 参见[德]维尔默:《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应奇、罗亚玲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85 页。 ②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62 页 David L.Habermas and Literary Rationality.Routledge, 2010. ③ 参见 Colclasure, ① 276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的论述也存在某些张力:哈贝马斯有时候将审美有效性限制在一种 由情感、自我表达、欲望构成的主观世界中,并将其归为一种主观真 诚性;但有时候又指出审美批判需要诉诸一定的文化价值标准,审美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标准的恰当性,价值标准不是私人的,而是拥有相 同生活方式的文化共同体成员共有的,所以审美批判虽然不具有普 遍性,但也不能过多地具有私人色彩,否则一个人的行为就会缺乏合 理性。这样,审美有效性就处于 “价值标准的恰当性 ”和 “主观真诚 性”这两种规定的模糊张力中。而最受争议的还要算哈贝马斯对审 美经验的揭示 (disclose)作用的探讨。虽然哈贝马斯主张审美领域 的自主性,但这非意味着一种封闭性,审美作为一种中介还是可以对 其他领域产生间接的影响,哈贝马斯也多次谈道艺术具有一种启迪 力量和打开视野的作用。“一部作品,从正规角度来讲,本身就要求 把有典型意义的经验表现出来,使人从中受到启发。” 审美的特殊 作用是“打开参与者的眼界,也就是说,把他引进一种可靠的审美感受 当中” 。哈贝马斯明确指出艺术的启迪力量并不会因为价值领域 的分化而减弱,反而会获得增强。但哈贝马斯对此并没有进行阐明, 也就是说,哈贝马斯一方面认为审美是自律的,另一方面似乎又承认 审美具有某种功能,但审美的自律性和功能性这两者之间究竟是如 何互相融合的呢?这一问题不仅仅是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 题,对于批判理论与审美的关系问题来说更是如此。然而哈贝马斯 却将此问题放到了一边,就像他在 《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计划 》中 的主张一样,现代社会的问题在于社会现代化 (Gesellschaftliche Mod ernisierung), 而非文化现代性(Kulturelle Moderne),文化起到的仅仅是 ① ②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 1 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40 页。 《交往行为理论》第 1 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② [德]哈贝马斯: 版,第 41 页。 ① 27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一种间接的作用 。这样,审美的作用更是有限的。换言之,哈贝马斯 更看重的构造一种交往合理性的现代理性形式,而审美在其中的位置 是边缘化的。 ① 三、维尔默对审美维度的重建 对于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的审美方案,有两种态度:一种正如上文提 到的哈贝马斯的观点,这种观点基于以下理由认为审美方案已经失败 了:(1)审美方案会导致审美主义,是用合理性的一个维度代替整个合 理性;(2)审美方案背后是一种和解哲学,它靠一种超越的神学视角来 保持与乌托邦的联系,这样历史的、现实的可能性就消失了;(3)根本 原因是仍然处于一种意识哲学范式。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种态度,认为 交往理论过于匆忙地否定了审美力量,认为审美方案并没有完全失败, 或者至少可以通过重新阐述而再次激发活力。这种态度又可以大致分 为两条路径:一条是比较激进的路径,将批判理论的审美方案归到后现 代主义潮流中去,试图发挥其中激进的颠覆力量,认为艺术是全面物化 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块飞地,艺术在解放中所起的作用是首要的。这条 路径基本上是质疑交往范式的,认为交往范式由于放弃了审美方案而 耗尽了批判理论的乌托邦能量,而先锋艺术恰恰提供了批判理论必不 可少的乌托邦能量。这条路径的问题在于,它容易又陷入哈贝马斯所 批判的那种倒退倾向,即倒退到一种未区分的前现代状态中 (本质上 是“反现代性的”)———即便它以“彻底的解放”为名。这种方案看似强 调,实则无益于审美的颠覆力量的发挥。另一条是比较温和的路径,试 图将审美的颠覆力量重新纳入规范的批判理论中,一方面对批判理论 ① , , Maurizio passerin dEntréves Seyla Benhabib ed. Habermas and the unfinished : : , project of modernity Critical essays o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Cam , , , 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97 pp.38 - 54. 278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传统的审美资源做创造性的解读,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解读反思并完善 批判理论的交往范式。维尔默尝试的便是第二条路径。这条路径并不 反对交往范式,而是共享了交往范式的前提,将进行区分的合理化过程 作为不可逆的过程接受下来,并且认为解放并非反对区分回到一种前 现代(或者任何一种“伪装了的”前现代)状态,而是需要继续推进和深 化这个合理化过程;并非抛弃 “现代性计划”,而是主张对其进行某种 程度上的“修正”,用维尔默的话来说,就是 “对启蒙本身进行启蒙”。 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范式的区别在于,维尔默更强调审美活动在解放中, 即在生活世界合理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维尔默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案是与其理论经历的阶段分不开的。霍 耐特曾指出,维尔默的理论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 跟随哈贝马斯用语言哲学来建构批判理论的交往范式;第二个阶段是 对交往理论进行反思的阶段,这种反思从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审美 的,一个是伦理的。 用维尔默自己的总结来说,他关注的主题在于: 在对现代占支配地位的合理性形式进行对抗的情形中,艺术起到了什 么作用,并且一边借鉴阿多诺,同时又针对阿多诺,从 “用和解哲学对 抗非理性主义”这个错误的方案中提取出理性主义批判方案 。 这条路径其实是基于两个理由或出发点:(1)第一个出发点在于, 认为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的审美方案中存在一些规范资源尚未得到充分 阐明,交往范式在宣告审美方案失败的同时,过于匆忙的将这些规范资 源一并抛弃了。这里之所以将这些审美资源称作“规范的”,是因为如 果换个视角就会发现这些审美资源并非像哈贝马斯所断定的那样只能 被归为一种具有“非理性”倾向的“审美主义”,而是相反,这些审美资 源包含“交往”潜能。也就是说,如果将理性理解为交往合理性,并对 ① ② ,“Artist of Dissonance:Albrecht Wellmer and Critical Theory ”,in , , , Zur Dialektik von Moderne und Postmoderne: Vernunftkritik nach Adorno, ② A.Wellmer, Frankfurt / M. : Suhrkamp, 1985, S.7. ① Axel Honneth Constellations Volume 14 No.3 2007 pp.305 - 314. 27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第一代批判理论家那里的审美资源进行交往理论的重构,就会发现其 中包含交往合理性的要素,而不是“非理性”倾向。(2)第二个出发点 在于,虽然这条路径基本上是赞同交往范式的,但也看到了交往行动理 论的一些问题,除了上文提到的忽视审美的力量以外,还有一些诸如过 于形式化、理想化、抽象化,无法解释参与者的动机,无法阐明进行区分 的有效性要求如何统一等问题,连哈贝马斯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承认 了这些问题,这意味着交往范式必须进行自我反思,这关系到批判理论 的前景,审美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某些启发和反思。 所以,维尔默的方案可以总结为 “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的审美方案 与第二代批判理论家的交往范式的结合”。这里无法详细阐明维尔默 是如何将审美与交往理论结合到一起的,但从内容上大致包含两部分: 一部分是对阿多诺美学的重构。与哈贝马斯类似,维尔默也认为阿多 诺美学的问题在于它最后不得不依赖于一种和解哲学,但维尔默并没 有急于宣告阿多诺方案的失败,他认为只要对阿多诺美学进行某种交 往理论的重构,便可以激活其中的批判潜能。在这种重构中比较关键 的一点是对“艺术真理”这一概念的重新解释,由于阿多诺“艺术真理” 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导致了对阿多诺的两种截然对立的指责:一种指责 多来自艺术理论家,他们认为阿多诺只强调艺术的批判功能,而牺牲了 艺术的自律;另一种指责多来自一些批判理论家,认为阿多诺过度强调 艺术,将批判理论引向审美主义。维尔默主张如果区分“艺术真理”中 的真理 1 与真理 2,便可以回应这两种指责。简言之,真理 1 相当于艺 术的自律方面,而真理 2 相当于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而且两者是相互 支撑的:“只有通过审美综合 (也就是真理 1 ),艺术才能表现对现实 (即真理 2)的认识;而另一方面,审美综合(真理 1)只有当它帮助现实 (真理 2)显现的前提下,才称得上成功。” 这里对审美的自律和功能 ① ① , : , , Frankfurt / M. Suhrkamp 1985 S.16. 280 : A.Wellmer Zur Dialektik von Moderne und Postmoderne Vernunftkritik nach Adorno ,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之间的关系的阐释,也回答了上述哈贝马斯遗留的问题。而且在维尔 默这里,审美有效性不再被归结为真诚性一个维度,而是被理解为三个 有效性维度之间的交织。“艺术以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方式卷入真理 问题中:艺术不仅打开了现实的经验,也调整、扩展了现实经验;审美有 效性(Geltung)(即艺术作品的一致性 Stimmigkeit)以一种复杂的方式 触及真实性、真诚性和道德实践的正当性的问题,同时又不归为真实的 任何一个维度或者包揽三个维度。因此,我们只能把艺术真理理解为 不同的维度之间的一种干涉现象,这样艺术真理才可能被捍卫。” 另 一部分内容是与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对话,并发掘其中能够与社会批判 理论相融的合理成分。与哈贝马斯将后现代主义看作一种反现代性不 同,维尔默通过对各种后现代审美思潮的细致考察,发现其中有一种 “温和的后现代主义”,它并非是反现代的,而是一种现代性批判的延 续和彻底化。“后现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审美现代主义 (Modernismus),或者深深植根于审美现代性 (Moderne )中。” 不仅如 此,维尔默还以利奥塔美学与阿多诺美学为例,展现了一种后现代美学 与一种现代美学之间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 由于这里的关注点并非维尔默美学的具体内容,而是其理论策略 的独特性,因此有必要在批判理论的传统中(纵向)以及与同时代理论 的比较中(横向)来定位维尔默的方案。首先,从批判理论的传统来 看,如上文所述,在马克思那里解放过度依赖于工具合理性,在阿多诺 那里解放过度依赖于审美合理性,在哈贝马斯那里解放与生活世界的 合理化联系在一起。维尔默认为,哈贝马斯的方案指出了一个正确的 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合理性的不同维度与解放的关 系问题,也包括审美合理性与解放的关系问题。在维尔默看来,在这种 ① ② : : , ② A. Wellmer. Zur Dialektik von Moderne und Postmoderne:Vernunftkritik nach Adorn. Frankfurt / M. : Suhrkamp, 1985.S.103. ① A. Wellmer. Zur Dialektik von Moderne und Postmoderne Vernunftkritik nach Adorn. Frankfurt / M. Suhrkamp 1985.SS.30 - 31. 28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视角中审美与解放的关系问题就变成了:审美如何既保持自己的独立 自主性,又发挥自己的解放潜能,换言之,如何在审美的自律性和功能 性之间维持一个平衡。这同时也意味着,一方面坚持现代性,另一方面 又推进现代性批判。“坚持现代性”是指,这里虽强调审美的重要性, 但并不走向审美主义,这意味着守护现代合理化,即进行区分的文化价 值领域———科学—认知、道德—实践、审美—表达领域———取得的成 果,这构成批判理论及其批判对象的共同前提。“推进现代性批判”是 指,虽然主张审美的自主性,但依然强调发挥艺术的社会批判潜能。其 次,与同时代的理论相比,维尔默的审美理论又有什么独特性呢?上文 提到对待批判理论审美资源的两种态度,一种是哈贝马斯式的,一种 “后现代”式的,这两种态度看似相互对立———前者认为审美方案破产 了并指责后者有审美主义倾向,后者则指责前者放弃了批判理论的激 进潜能,然而都建立在对审美方案的一种共同看法上:都将审美方案理 解为一种总体性批判,都认为其中不存在规范资源。只不过前者觉得 规范性对与批判理论来说是必须的,而后者认为规范性并不那么重要。 维尔默的观点处于这两者之间,既强调规范性,又试图恢复早期批判理 论中审美的激进潜能。 总的来说,维尔默的方案意味着在哈贝马斯之后重建社会批判理 论的审美维度,这种重建诉诸批判理论传统中的审美资源,借鉴了后现 代主义美学中的合理成分,试图将它们融入一种规范的社会批判理论 的建构中。虽然这种重建也意味着对哈贝马斯的方案的反思,但按照 维尔默自己的观点,它仍然是在交往理论的框架中进行的。不过,如果 从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来看,维尔默对批判理论的审美维度的重构的 意义比他自己所认为的更加深远。 四、结论:批判理论内部的两条路径 近年来,审美维度在当代批判理论家和研究者中获得大量关注,并 282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且有发展成为理论热点的趋势,甚至有批判理论家提出了 “政治的审 美转向”(N. 康普里迪斯 )。与维尔默同属一个 “阵营 ”的有 M. 杰伊 (Martin Jay)和 J. 怀特布克(Joel Whitebook)等理论家,他们都关心艺术 在批判理论中的命运,质疑交往理论削弱甚至是压制了批判理论那种 激进的革命主题,并且不再为 “对幸福的许诺”留下一个合法位置,而 这种“对幸福的许诺”对于批判理论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还指 出,哈贝马斯如果要提出一种关于现代性的可靠解释的话,就包括解释 “文化现代性”,分析当代文化以及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但 哈贝马斯显然忽视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且更令人困惑的 是哈贝马斯区分了现代生活的三个文化领域:科学、道德、艺术,对于前 两者哈贝马斯谈论很多,但对于艺术哈贝马斯谈论得很少,如果哈贝马 斯的整合方案———基于交往的生活世界的整合方案,要变得可信的话, 他就必须阐明艺术和审美经验对这种整合作出的贡献 。除此之外, 这一“阵营”还包括:J. 伯恩斯坦(Jay M.Bernstein),他质疑真善美的分 离,试图将美和真重新结合起来 ;N. 康普里迪斯(Nikolas Kompridis), 他试图将批判和 “反思性的揭示”(disclosure )结合起来 ;A. 费拉拉 (Alessandro Ferrara)试图从“本真性”角度来讨论现代性,强调“实践智 慧”和“反思判断力”的作用 ;C. 门克(Christoph Menke)则试图说明艺 术的“主权”(sovereignty),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并不违背审美经验的自 律,而恰恰是以这种自律为前提 。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 Richard J. Bernstein ed. Habermas and Modernity,Cambridge,Massachusetts: , Jay M, The Fate of Art: Aesthetic Alienation from Kant to Derrida and Ador ② Bernstein , no,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③ Nikolas Kompridis,Critique and disclosure: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6. ④ Alessandro Ferrara,Reflective Authenticity:Rethinking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Die Souvernitt der Kunst: ?sthetische Erfahrung nach Adorno und ⑤ Christoph Menke, Derrida, Frankfurt / M: Athenum, 1988. ① The MIT Press 1985. 28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虽然维尔默认为他与哈贝马斯的共识大于分歧,但如果将他及上 述理论家对批判理论的审美维度的重建放在批判理论的发展史中来看 的话,就会发现,实际上作为哈贝马斯之后的批判理论,维尔默的审美 理论已然描绘出了批判理论一条独特路径。A. 费拉拉曾指出,近些年 来,批判理论中发展出了一种不同于交往范式的 “新的主体间范式”, 其中就包括维尔默对“判断(judgment)”概念的强调,还包括本哈比对 “具体的他者”的强调以及霍耐特对“承认”概念的强调,当然也包括他 本人对“本真性”的强调 。类似的,N. 康普里迪斯也提醒道,面对“意 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两个主题,批判理论分别发展出 “寻求意 义”和“解决不自由、不公正问题”这两种方向 (而 “意义”是由文化领 域提供的)。实际上这一新趋势在批判理论传统中有其渊源,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S. 韦伯 (Shierry Weber )就指出批判理论中存在两条道 路:一条是将审美经验作为救赎的密码(以阿多诺、本雅明为代表);一 条是将理性的自我反思作为达到解放状态的批判性工具(主要指哈贝 马斯) 。实际上这两种方向分别可以追溯到德国思想中的两种传统: 浪漫主义的传统和自由民主的传统。如果以这里审美救赎与理性的自 我反思这两条路径的划分为依据,维尔默发展出的审美方案,更接近于 早期批判理论家,而非哈贝马斯。上文提到的 J. 伯恩斯坦、N. 康普里迪 斯、A. 费拉拉以及维尔默的学生 C. 门克 和 M. 泽尔(Martin Seel) ,包 ① ② ③ ④ , : , : ,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SelfReflection as Emancipatory Proces Shierry. , ② Weber , ses:Two Complementary Aspects of Critical Theory ”,in John O Neill,ed. ,On Critical Theory, New York, 1976. Christoph. , The Sovereignty of Art: Aesthetic Negativity in Adorno and Derrida. ③ Menke , Translated by Neil Solomon.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98. Martin. ,?sthetik des Erscheinens. München:Hanser,2000. Aktive Passivitt: ④ Seel, ber den Spielraum des Denkens,Handelns und anderer Künste. Frankfurt / M:S. Fis cher, 2014. ① Alessandro Ferrara Reflective Authenticity Rethinking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p.20. 284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变迁 括 J. 弗吕希特尔(Josef Früchtl) 等,他们都关注审美经验的解放潜能, 并且他们的观点常常融合了尼采、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等人的理论,这 些理论家与维尔默一起发展出了与哈贝马斯交往范式相区别的批判理 论的方向。总的来说,这涉及的是现代性方案的选择问题,他们都试图 将那些代表交往合理性的界限的审美行为、政治决定行为纳入一种更 具有包容性的现代性规划中。而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又与批判理论 的规范基础之范式选择相联系。如果这还不构成一种范式选择(A. 费 拉拉)的话,至少也代表了批判理论中一条不同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的路径。 虽然以维尔默为代表批判理论家对审美维度的重建激活了批判理 论内部审美救赎与理性的自我反思两种不同的解放方案之间的争执, 并且更倾向于审美救赎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维尔默的方案就只重审 美、不重政治伦理;只重意义问题,而不重自由问题。实际上,维尔默及 其“同路的”理论家都试图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上文提到维尔默对 交往理论的反思是沿着两个方向展开的,一个是伦理的,一个是审美 的。实际上这两条路线是相关的,它们都涉及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问题。 维尔默多次谈到审美经验对于民主生活实践的作用,比如,在与现代艺 术作品的遭遇中,主体暂时从自身以及世界的束缚关系中抽身出来,然 后主体便会追问为了获得这种自由,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不仅如 此,上文中提到的与维尔默属于同一“阵营”的理论家致力于将审美和 政治结合起来,比如:J. 伯恩斯坦既将美和真重新融合,又通过这种结 合去恢复已经丢失的审美的政治特征;A. 费拉拉所强调的实践智慧和 反思判断力,前者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后者来源于康德美学; D. 英格拉姆(David Ingram)则认为审美真理并不仅仅要求话语上的论 ① ① , , : : Knigshausen, Neumann, 1986.?sthetische Erfahrung und moralisches Urteil.Eine Re habilitierung, Frankfurt / M: Suhrkamp, 1996. Früchtl Josef. Mimesis Konstellation eines Zentralbegriffs bei Adorno. Würzburg 28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证性,还要求要在经验和直觉上同样具有修辞的说服力;关于幸福的判 断,也不仅仅是认知上的一致,还必须是情感和经验上的一致 。不 过,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要对审美和政治伦理进行沟通,同时既不将审 美还原为政治,也不将政治还原为审美,这项任务尚在持续之中,这也 是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中需要持续关注的内容。最后,应该再次指出 的是,恢复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重要性并不是一项单一的任务,因为关 于一种替代性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构想,还要求对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形 式、社会阶层结构等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否则艺术提供的 图景又会成为一种超越的乌托邦,客观上形成了对既有秩序的肯定。 ① (作者 刘利霞,四川大学哲学系) ① ,“The Subject of Justice in Postmodern Discourse:Aesthetic Judgement and Political Rationality”, in Habermas and the unfinished project of mo dernity:Critical essays o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Entréves and Seyla Benhabib 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David Ingram 1997. 286 《 》 关于 否定辩证法 几点误解的讨论 吴 鑫 一、否定性及辩证法的本质与力量 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一词的原指论辩、谈话的技巧,它作为 一种方法在各流派的论争中广泛使用。苏格拉底则将辩证法看作是通 过持不同意见的人之间的对话、论辩达到正确认识的艺术,其核心是由 对立的、不同的各方产生出新的、共同的东西来。在随后的发展过程 中,辩证法“自异中求同”的积极作用逐渐淡化,例如德国古典哲学中 的辩证法基本上是指矛盾与背反;经由正统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苏俄马 克思主义的解释,辩证法被定义为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成为 解释现象的抽象理论。辩证法由此似乎失去了内在活力,作为其本质 力量之所在的批判性与创新性也一并丢失。 可见,辩证法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异化史。在国内,这种情 形因辩证法一词的泛化和滥用而显得更加突出,在涉及具体分析中,仍 有人以异化了的辩证法来反对真正的辩证法,即以对立统一、矛盾斗争 等抽象术语作为判断某种思想是否是辩证法的唯一标准。基于这种认 识,在对阿多诺 《否定辩证法 》 的解读中,出现了以下令人不解的 ① ① 重庆出版社 1993 年版的《否定的辩证法》翻译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参照德 文原版及王凤才重译本《否定辩证法》(商务印书馆,待刊本)。 28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论断: 否定辩证法……忽视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 (因而)违背了 辩证法……在批判同一性的过程中,忽视了事物在一定阶段、一定 范围的“总体”中成为同一的现实,也忽视了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 的统一; 阿多诺提出“星丛”概念……表明阿多诺不仅看到了“星”,也 看到了“丛”,不仅看到了个体,也看到了整体 …… 但阿多诺在消 解同一性的同时,过于强调绝对否定和非同一性……在客观上导 致了……“总体性”的缺失 ; 上述观点可以简单地概况为:否定辩证法中只有否定没有肯定、只 有个体没有总体、只有非同一性而没有同一性,因而是有问题的、不符 合辩证法的。更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否定辩证法”是在否定辩证法。 显然,这种教科书式的理解仍然拘泥于辩证法的形式 (即对立统一), 而未能触及辩证法的实质(批判、生成与超越)。如果将辩证法仅仅理 解为一种自身完整的、对称的体系,就不得不像黑格尔那样“为了操作 的目的而勾勒概念”、“被迫不断制造骗局” 。一个包含 A 的体系中 必然要有非 A 的因素,在主观上强行制造“非 A”完成了辩证形式的构 造,但也牺牲了辩证法的实质力量。在阿多诺的哲学中,辩证法之目的 绝不在于自身的完满,而要求在批判中产生超越的力量。辩证法始终 力图寻找差异、对立,并由不同的、异质的东西产生反抗、变革的动力, 而绝不是想要超越对立完成统一。 另一种误解表现在对《否定辩证法》与 《启蒙辩证法》的关系理解 上。按流行的说法,后者通常被看作前者的姊妹篇,并被认为是前者的 ① ② 参见田世锭、余世荣、陈铁:《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演进逻辑———基于总体 性辩证法、否定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辩证法的分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3 年第 9 期。 ② [德]西奥多·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18 页。 ① 288 关于《否定辩证法》几点误解的讨论 延续、深化。故而有学者提出:启蒙走向神话的原因在于“现有的肯定 性(同一性)理解导致了对启蒙辩证法的曲解”,有必要对这种同一性 进行批判;但是“这种批判不是否定所有的同一性,因为启蒙自身也具 有同一性……启蒙不是一无是处……启蒙需要挽救” ,而阿多诺写作 《否定辩证法》正是为了拯救启蒙,因此,否定辩证法中必然也有“肯定 辩证法”。对于这种理解,有学者指出,“由于我们习惯于从启蒙辩证 法来理解否定的辩证法,所以也会很容易相沿成习地认为,否定的辩证 法在彻底消解总体性理论构架之同时,亦将乌托邦之维完全驱逐在外 了。” 正是因为以往研究造成的《启蒙辩证法》与《否定辩证法》联系 过于密切的假象,才导致了种种不必要的误解,这表现在:一些人带着 启蒙辩证法中“有所保留(肯定)的批判”来解读否定辩证法,或者将否 定辩证法中“彻底的否定与批判”嫁接到启蒙辩证法中。 实际上,两书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承接关系,但二者的论述主题存 在明显差异。如果说《启蒙辩证法》更多的偏向于“启蒙”,那么《否定 辩证法》则更多的偏向于 “辩证法 ”。按照德文原名,“Dialektik der Aufklrung”应当译作“辩证地论述启蒙”或“对启蒙的辩证性阐述 ”; 而 “Negative Dialektik”则应译为“能否定的辩证法” 。目前流行的翻译 中,“否定辩证法”尚且不失原意,但“启蒙辩证法”则极易给人造成“关 于启蒙的辩证法”这一误解,与德文原意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启蒙 辩证法》重在对启蒙、大众文化、人类文明进行辩证反思,《否定辩证 法》则是对辩证法本身、形而上学、哲学传统的批判。 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启蒙辩证法》由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二人合 著,但其中后者撰写的篇幅并不占主要。熟悉阿多诺哲学的人应该了 ① ② ③ 参见吴友军、牛洪顺:《同一性批判:从否定的辩证法到肯定的辩证法———阿多 诺“否定的辩证法”新解》,《哲学动态》2013 年第 4 期。 《阿多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一个再审思》,《学术月刊》 ② 参见李佃来: 2013 年第 12 期。 《法兰克福学派史———评判理论与政治》,郭 ③ [瑞士]埃米尔·瓦尔特—布什: 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9 页。 ① 28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解,阿多诺的哲学思想终其一生没有发生大的转变,故而启蒙辩证法与 否定辩证法之间显然是异多于同。从写作目的及论述机构来看,《否 定辩证法》集中于对现象、本质、中介、矛盾、主客体、特殊性、概念、星 丛等的论述,即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本身的论述,其中涉及启蒙的成分 极少,更不会有“挽救启蒙”或“补充、修正《启蒙辩证法》中的观点”的 企图。因此,将二者视为整体并进而断言否定辩证法中存在肯定的辩 证法,极为不妥。 第三种误解认为,阿多诺要求始终保持对同一性的批判,希望建立 平等、开放、自由、多元的非同一生存,但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同一性。 这种看法实际上误解了阿多诺的意图。阿多诺明确提出,“个别的也 不是最终的” ,他并非想要打破同一性统治之后再建立一种特殊的、 多元的统治,在阿多诺看来,“多元性中的 ‘元’,本身仍是一种思维的 抽象,是一种十足的同一性……多元性本身也可能成为意识形态,也可 能构成统治” 。阿多诺无意用特殊的统治代替一般的统治,因为“特 殊化的一般概念无权凌驾于它抽象地意指的特殊之上”,他所要做的 是废除任何同一化、强制化的统治模式。由此看来,对肯定的批判不会 走向一种新的肯定性,正如无产阶级革命不会建立一种新的阶级剥 削———它要消灭的正是阶级和剥削本身。 综上所述,“彻底的否定性”乃是否定辩证法的核心,这里不容许 存在一丝肯定的因素。如阿多诺指出的那样,否定之否定并不形成肯 定,它只能说明这种否定还不是彻底的否定。从辩证法的历史来看,黑 格尔使僵化的辩证法流动起来,并初步还原了其批判的色彩;马克思进 一步为黑格尔“空中楼阁”式的辩证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阿多诺则从 根本上恢复了异化的辩证法本来的面目,将辩证法的否定性、批判性、 ① ② [德]西奥多·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页。 《被误读的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关系辨正》,《哲 ② 参见谢永康: 学研究》2007 年第 9 期。 ① 9 290 关于《否定辩证法》几点误解的讨论 对立性从肯定性、统一性中解救出来,从而为辩证法找回了“在不同之 中产生超越、变革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继黑格尔和马克思 之后“对辩证法本意所作的最深刻理解” ,也是古希腊以来最接近辩 证法本真面目的尝试。 ① 二、批判与重构:否定的标准及其限度 阿多诺曾在著作中将尼采引为自己的同路人,就批判与毁灭的决 绝态度来看,二者确乎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但相似的理论立场也导致 了相似的结局:执着于批判的人总是容易受到各方的抵斥。尼采离世 后很久他的思想才真正被理解,阿多诺的情形似乎也是如此。20 世纪 70 年代, 詹姆逊 曾将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视为“一个巨大的失败” , 但二十年后,他却称否定辩证法是“20 世纪 90 年代辩证法的楷模”,这 一强烈的反差表明,对于厚重而庞大的思想体系,只有让时间拉开距离 才能完全看清其整体轮廓与内在价值。 批判的尖锐往往令人不适,这也正是否定辩证法引起各种反对意 见的直接原因。有人指责,阿多诺的批判是肆意的破坏,既缺乏明确的 目标,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似乎他只是在用批判的大炮乱轰一气;还有 人指责阿多诺破而不立,在否定同一性哲学体系之后无法建立一种新 的体系,其依据是,在阿多诺所构建的星丛理论中,“我们能够体会到 的更多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想象,虽然想象对于理论批判与实践改 造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想象本身并不能真正地取代一种实践策略 ② ③ 参见张盾:《辩证法与当代哲学的命运———评阿多诺对辩证法的重新论释》, 《南京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② Fredric R.Jameson,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又译詹明信),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 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著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 )、《语言的牢笼》 (1972)、《政治无意识》(1981)等书。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 ③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社 1997 版,第 46 页。 ① 29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建构” 。 那么,否定辩证法批判的标准及限度是什么,这种批判又止步于何 处呢? 为了拒绝对自己思想的“廉价收买”,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采用 了反体系的写作方式,全书没有明确的章节逻辑划分,而是由各个小标 题下的片段组成,段落之间也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其风格与尼采也极其 相似。这种行文方式对于阻止二流学者对其著作进行概括、精炼、浅层 解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并不妨碍总体上的深度把握。在该书的主 要部分,即题名为“否定辩证法———概念和范畴”的第二部分中,阿多诺 的论述涉及主客体关系、肯定与否定、概念与星丛、一般与特殊、本质与 现象等范畴,看似宏大散漫,但其论证核心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本体论、观念论及本质主义。《否定辩证法》第一部分就集 中论述了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其中主要是对海德格尔的批判,第二部 分延续了这一论题,在本质与现象、主观还原、客观性中介等篇目中,阿 多诺将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各类本体论、本质主义纳入讨伐范围。阿 多诺明确而彻底地反对以构建体系为目的的旧哲学,反对本体、本质、 中心、绝对。在他看来,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号称是对传统本体论的 颠覆,但实际上却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制造乃至强化了新的本体论。在 海德格尔那里,存在(者)仍然是在本体上最优先的东西,“绝对哲学没 有死亡,反而……凭籍着思辨的诗意的涂脂抹粉得以盛大复活” ;而 胡塞尔的现象学在阿多诺看来则是一种 “连他本人也不能辨认的、庞 大的观念论” ,而同所有观念论者一样,胡塞尔“将所有的中介都拉向 ① ② ③ 参见仰海峰:《否定的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的逻辑终结———阿多诺〈否定的辩证 法〉解读》,《学习与探索》2010 年第 2 期。 《无形的本体牢狱:海德格尔颠覆本体论的颠覆———阿多诺〈否定 ② 参见张一兵: 的辩证法〉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 年第 1 期。 ③ [德]西奥多·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14 页。 ① 292 关于《否定辩证法》几点误解的讨论 意向性(即主观性)方面”,从而从本质和概念中剥离了的客观性的东 西,所以,胡塞尔哲学是一种 “绝对精神的本体论化 ”。阿多诺认为, “绝对性诉求作为主体与客体之肯定的同一性,自身就是由主观的总 体性诉求之沉淀物决定的”,而试图确立某种“首要存在”的本体论、试 图确定精神先在性的观念论以及不断追问本质、建立概念体系的做法, 都是以绝对主义为特征的旧哲学的组成部分,而这些自然是他要坚决 反对的。 第二,辩证法方面。阿多诺的另一个重要批判对象是黑格尔,这部 分内容在《否定辩证法》中占了大量篇幅,这里对其主要论点做简要 概括。 (1)肯定与否定。阿多诺主张彻底否定,他认为黑格尔的“否定之 否定等于肯定”是 “一个反辩证法的原则” ,因为这仅仅表明这种否 定并非充分的否定,这种类似于代数中负负得正的传统逻辑 “保留了 辩证法的形式,但却牺牲了其潜能”;辩证法的真正力量在于否定和批 判,而黑格尔的抽象的肯定是他自己“通过辩证法整合辩证法”的手段 和方法,而非事实本身。阿多诺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的肯定的方法 作为意识形态传遍了世界,“在‘肯定的力量’这个充满杀气的短语中, 肯定的东西本身被拜物教化”,而这正是导致极权统治、剥削压迫和奥 斯维辛大屠杀的重要原因。 (2)一般与特殊、同一性与非同一性。阿多诺指出,流行的认识观 念始终“想把吞并的欲望与对未被吞并的、需要被认识的东西的厌恶 联系在一起” ,这种流行的哲学更应定义为科学,而黑格尔正是这种 科学的信徒。出于追求和建立主观真理体系的狂热,这种科学 “拒绝 关心研究对象的尊严”,试图通过抽象将所有特殊存在者纳入理念体 ① ② [德]西奥多·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页。 ② [德]西奥多·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10 页。 ① 9 29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系之中。然而,抽象概念总是无法达到个别存在者本身,特殊是“比它 所是多的东西”,即一般概念抽象掉、排除掉的东西,而这些 “多的东 西”正是内在于其自身的 (也许是本质的)东西。一句话,一般概念无 权凌驾于它抽象地意指的特殊之上。概念与客观生存者不总是相符 的,认识想要从特殊那里消除但却无法消除的东西才是显而易见的东 西,作为特殊存在之本质,“它抵制同一性的总体性诉求的压力……它 寻找自己的声音”,特殊存在作为真实存在者,只有在其外化(生存)而 不是固化(被抽象概念所定义、所囚禁)中才能达到自身。 (3)主客体关系与星丛。如果说黑格尔哲学是主体对客体的胜 利,阿多诺所处的时代则充满了客体对主体“贪得无厌地压抑”。主客 体的二元对立以及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决定、压制都是阿多诺所反对 的 。黑格尔以主观性的绝对精神统摄一切,不能容忍矛盾的主观意 识陷入了恼怒和绝望,由于思维活动无法消除客观矛盾本身,黑格尔被 迫“不断制造骗局”,为操作目的而勾勒概念;另一方面,技术发展所带 来的人的异化、物化及单向度生存状态,又标志着客体对主体大规模入 侵和压迫的到来。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源,仍然在于同一性强迫,它“很 容易导致思维向不可消解的东西投降”,或者“从客体的不可消解性扩 展为对主体的禁忌”,即主客体之间总是存在着一方吞并、统治另一方 的潜在机制。阿多诺力图打破主客体相互决定、二元对立的僵局,因而 强调中介的作用,他指出:“没有中介就不能规定某物 …… 反过来说, 没有某物就没有中介……不被中介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但这种中介 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认定的认识能力或意向性等主体因素,它 “并非 客体中的主观要素,而是异于主体的客观性”;同时,“在主观性的中介 ① ② 阿多诺虽然反对主体哲学,强调客体优先性,但并不认为客体本身具有对主体 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主客体之间并不存在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决定,二者是“互 为中介”的,这种关系即可用“星丛”来比喻。 ② [德]西奥多·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13 页。 ① 294 关于《否定辩证法》几点误解的讨论 机制中延伸着客观性的中介机制”,即中介具有一种独立性,它代表着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非决定关系。 阿多诺的这种处理方式容易让人联想起康德,不同之处在于,康德 虽然为主客体划清了严格界限,但物自体的不可达到造成了主客体之 间一定程度上的隔绝,而实践理性的设定则仍然预示着主体向客体单 向度渗透的潜在可能,其思路仍然是传统形而上学式的。阿多诺则一 反旧哲学以主体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的思考路径,提出“星丛”模型。 这个从本雅明那里借用过来的概念被阿多诺赋予了新的含义,对象或 客体的星状分布表明了去中心化、强调相互作用而非彼此决定的意味; 同时,正如产生自不同年代、原本并无联系的星星由于同时进入观察者 视界中而被赋予星座的定义,“主观的生产造成的关联”赋予客观存在 以标记,使成为“可阅读的、精神内涵的标记”。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指责否定辩证法缺乏批判标准是观点是站不 住脚的,阿多诺的批判对象主要是海德格尔和黑格尔,而其批判标准和 向度则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批判以本体论、本质主义以及各种 以绝对主义为特征、以建立终极体系为目标的旧哲学,强调哲思的流动 性;二是批判肯定性、同一性、强制的普遍性,捍卫批判性、非同一性、个 体的(特殊的)存在;三是批判主客体二元对立、彼此决定的关系模式 和概念式思维,强调中介、交互作用和星丛思维。其中,作为辩证法重 要环节的主客体关系是阿多诺阐述的重点。布莱恩 · 奥康纳 (Brian OConner)在其所著的《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及其 可能性》一书中,重点讨论了阿多诺的客体优先性、主体地位、认识论 建构等问题,他认为,通过对主客体关系的重新定位,阿多诺的批判不 仅代表了辩证法回归本真面目的正确方向,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冲击 也暗含着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产生的可能性 。 ① ① , : Brian OConner Adornos negative dialectic philosoph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ritical , , rationality MIT Press 2004. 29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关于否定辩证法之建构的论述中,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以下观点: 绝对的否定和批判,使否定辩证法从 “意识形态的批判”变成了 “批判 的意识形态”,如果否定辩证法确实未能建立什么,这与其说是它的缺 点,不如说是独特的优点,不同于批判一种体系之后建立另一种体系, 在破而不立和绝对否定之中,唯一保留的只有批判本身,绝对否定并不 导向某一明确的结局,它的唯一目的在于促使我们在面对世界之时永 远保持批判的立场和力量。 三、否定辩证法的评价及定位 国外学界对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评价总体比较积极,在具体研 究中,除学术性分析外,还注重结合现实探讨其实际意义。例如,戴 罗·施克特(Darrow Schecter)在 《统一、认同与差异:黑格尔辩证法与 否定辩证法的反思》一文中对比了黑格尔与阿多诺的辩证法之异同, 认为二者的分歧主要体现在黑格尔的承认(recognition)概念与阿多诺 的乌托邦维度、非同一性及和解(reconciliation)概念的对立中;与通常 将阿多诺看作哲学家或理论家的做法不同,作者认为阿多诺的思想对 政治思想史、法制实践有重要意义 。奥施拉特 · 希尔贝布什 (Oshrat C.Silberbusch)在其新著《阿多诺的非同一性哲学: 作为反抗的思考》一 书的第三章中,单独探讨了否定辩证法中关于肉体的痛苦、拷问及大屠 杀等问题,考察了阿多诺的 “介入”(Hinzutretende)概念及其与现实反 抗的关系 。泰瑞·布鲁姆菲尔德(Terry Bloomfield)则将否定辩证法 ① ② ,“Unity,identity and difference:reflections on hegels dialectics andnegative dialectics”,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Vol.33, No.2 (Summer 2012 ), pp.258 - 279. ② Oshrat C. Silberbusch,Adornos Philosophy of the Nonidentical:Thinking as Resist ance,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① 296 Darrow Schecter 关于《否定辩证法》几点误解的讨论 用于对流行音乐、消费文化的分析 。 与此不同,国内对于否定辩证法的研究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但多数侧重理论性分析,其探讨语境也未能脱离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 马克思主义,并且对其评价总体上并不积极。 1. 否定辩证法与“终结”。 阿多诺所倡导的绝对否定似乎导致了某种“废墟”的形成,因而否 定辩证法往往冠以种种“终结”“标志”的名号。学界长期盛行的观点 是,否定辩证法标志着卢卡奇所开创的以“总体性”为代表的西方马克 思主义逻辑的终结。李佃来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对这一观点表示了质 疑,在充分肯定了“终结说”的积极意义的前提下,他提出了以下几点 不同意见: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并非局限于单一的 “总体性” 之中,还有强烈的乌托邦诉求,而在阿多诺及之后的学者那里,这一点 并没有丢失;其二,哈贝马斯对阿多诺进行了“拨正”,重新转向了总体 性,后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如詹姆逊、哈维以及奥尔曼那里,总体性诉 求仍然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其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指涉意义有巨大空 间,并不适宜依据阿多诺这个单一质点之变化来断定其已终结 。笔 者对此三点表示赞同。此外,将否定辩证法看作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 之终结的另一点依据是,否定辩证法代表了某种后现代的趋向,以此为 分界,阿多诺之后便是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时代。然而从实际情况来 看,不仅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阿多诺之后仍然存在,并且将否定辩证法看 作后现代(或后马克思主义)之肇始,也是成问题的,这一点将在后文 讨论。 另一种比较温和的观点是将否定辩证法视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 论的逻辑终结。国外有些学者认为,阿多诺的去世 “代表了批判理论 ① ② ,“Resisting Songs:Negative Dialectics in Pop”,Popular Music,Vol. , ( , ),pp.13- 31. 《阿多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一个再审思》,《学术月刊》 ② 参见李佃来: 2013 年第 12 期。 ① Terry Bloomfield 12 No.1 Jan. 1993 29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终点” ;国内也有人提出,“阿多诺将批判理论的逻辑推向了极限, 同时也更加揭示出批判理论的内在困境,即在激进的哲学批判背后,缺 乏走向现实实践的理论中介” 。诚然,在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 学派第一代和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差异 和理论范式的转变,用哈贝马斯自己的话来说,“早期批判理论对社会 科学……和分析哲学一直漫不经心,没有给予认真对待……它隐身在 抽象的工具理性批判中,对我们这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只做了微乎其微 的经验主义分析……它没有替自己的基本准则和地位提供一条确凿的 理由” 。应该看到,哈贝马斯对早期批判理论局限性的总结是深刻 的。从阿多诺本人的作为来看,他的确是更加重视理论批判,而拒绝参 与一切现实的反抗斗争之中,批判似乎失去了其意义,批判本身成了 目的。 亚历克斯·德米罗维奇(Alex Demirovic) 在《极权主义的经验和 理性的现实政治———批判理论的各种现实性角度》一文中指出:“‘批 判理论的死亡’这一流行语……曾充斥于 1999 年夏季德国各家报纸的 文化评论栏……但这一断言更多的是一种愿望,而不是一个有事实依据 的论断。”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彼得·史路特戴(Peter Sloterdijk) 认为,阿多诺的批判理论的“老版本”是诺斯替式的,而且蛊惑青年,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The Frankurt School,Its History,Theories and Political , : , 《否定的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的逻辑终结———阿多诺〈否定的辩证 ② 参见仰海峰: 法〉解读》,《学习与探索》2010 年第 2 期。 ③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 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 页。 1952— ),德国社会学家,现任法兰 ④ 亚历克斯·德米罗维奇(Alex Demirovic, 克福大学教授。 《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鲁路 ⑤ [德]格·施威蓬豪依塞尔等著: 等译,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05 页。 1947— ),又译彼得·斯路德戴克,德国哲 ⑥ 彼得·史路特戴(Peter Sloterdijk, 学家、文学评论家,现任职与卡尔斯鲁厄国立造型艺术学院。 ① Rolf Wiggershaus Significanc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4. 298 关于《否定辩证法》几点误解的讨论 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的“新版本”是雅各宾式的,而且在德行上持独裁立 场。这种外有明显感情色彩的外行批评是站不住脚的,它已经由历史 事实———批判理论并未终结,而且还在蓬勃发展———所证伪。王凤才 将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划分为早期批判理论、新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 论几个阶段,此一界定基本得到了该学派代表学者自身的认可,这对上 述论点无疑是一个有力回击。也许,受霍克海默在 《传统理论与批判 理论》之中定下的基调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确实存在过于强 调批判的、理论的力量而与现实脱离的危险,但经由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的回拨和过渡,再到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其内在逻辑不存在断裂和本质 转变,由否定、批判到交往,再到承认、妥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演 进。因而,哈贝马斯对阿多诺及早期批判理论的批评,只是内部的自我 检讨,而非另立旗帜,批判理论也完全没有在否定辩证法之后走向 终结。 2. 否定辩证法与后现代 对同一性、总体性的批判使得否定辩证法具有一种 “后现代表 象”,学者对阿多诺的许多诟病都产生于此。表面看来,否定辩证法似 乎导致“诸多个体的独特性以及一种混沌不清的总体取代了清晰的同 一性逻辑”,从而成为“一种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生 命主义……一种新型的浪漫主义” ,这与宣扬个性、反对统一的后现 代似乎如出一辙。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否定辩证法与后现代有着本质 的区别。 从对待现代性的态度来看,阿多诺批判现代性,但并不像后现代主 义那样要求彻底放弃现代性。具体来说,阿多诺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家 都认为现代性的关键问题是形而上学的统治,后者因此要求彻底废除 形而上学,而阿多诺则是力图拯救形而上学。他固然对同一性强制、二 ① ① 参见蓝江:《作为肯定辩证法的共产主义观念———巴迪欧的解放政治学》,《毛 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 年第 9 期。 29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元对立、异化以及传统辩证法发起了猛烈的批判,但并没有要求放弃辩 证法和形而上学本身,而是寻求建立一种新的、真正的辩证法和哲学。 在这一点上,阿多诺和韦伯是一致的,他们都是现代性的内部批判者, 而并非要与现代性彻底决裂。 从批判诉求与结果来看,后现代要求个体至上,在多元化的口号之 中,作为个体的“元”成了新的绝对者和统治者;但阿多诺则明确提出, “个别的也不是最终的”,个体与总体都不应该成为绝对者;此外,后现 代主义激进的结果是造成了一种无秩序、无主体的境况,阿多诺尽管也 批判主体主义,但他的要求仅限于打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模式,在这种 模式下,一方面是主体对客体的奴役,另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侵蚀和 异化。阿多诺要求打破这种非此即彼、一方决定另一方的关系模态,建 立一种多元的、相互作用的“星丛”,在这种人与物、思想与实体的和谐 关系中,主体并未消失,主客体通过“中介”的作用相互依存着,辩证法 以及秩序依然保持着生命力。 进一步说,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的代表人物虽与阿多诺有着表明 的相似,但其理论内核却存在本质差异。后现代思想家们也并不将阿 多诺看作同路人,例如利奥塔就认为阿多诺并未进入后现代哲学家的 行列。实际上,关于否定辩证法与后现代的差别,很早就有学者进行过 系统的分析论述,但直到目前仍有人将阿多诺归入后现代主义者之中 加以批判,这种情形委实令人遗憾。 3. 否定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 在一些学者看来,否定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是毫无关联的,即使 有,也是一种“负相关”的关联,否定辩证法被看作是非马克思主义、反 马克思主义。批评意见认为,纯粹的理论批判与马克思所号召的实践 斗争和政治革命是不相容的,并且,纯粹否定性的批判理论“悬置了作 为人类解放最终目的的共产主义”。实际上,这些误解都是没有真正 理解否定辩证法的内涵而造成的,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内涵与马克思主 义至少在三个层面具有内在一致性。 300 关于《否定辩证法》几点误解的讨论 其一,在对黑格尔的批判这一问题上,阿多诺与马克思的出发点是 一致的,即都希望将真正的、有现实力量的辩证法从黑格尔的“虚化的 变戏法”之中拯救出来。马克思采取的方式是将辩证法从思维领域拉 回到现实,阿多诺则从辩证法内部发起进攻,摧毁肯定性、统一性和强 制性构建的腐朽牢笼,还原了辩证法批判现实、保存个体以及从否定之 中不断产生超越力量的本质。 其二,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阿多诺多次直接提到马克思,并在 关键问题上与他保持了一致。阿多诺批判异化劳动,批判资本主义生 产模式和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同化、压制和占有,他写道:“这种 (流行 的)认识观念始终想把吞并的欲望与对未被吞并的、需要被认识的东 西的厌恶联系在一起。理论对个别性的顺从起到了维护现状的作 用……” ,这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妄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说成是永 恒的……并将一切思想纳入这一体系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商品问 题上,阿多诺认为,商品交换奉行的正是一种同一化原则,无差别的价 值成为交换的标准,代替了具体的使用价值,但他同马克思一样,都不 主张废除交换原则本身,因为“如果人们抽象地否定这一原则,那么内 在于交换原则中的合理性就会让位于暴力的直接占有” 。 最后,就批判本身而言,有人指责阿多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尽管……仍然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传承者,但他们仅仅将 自己视为一种批判精神上的继承者,而不是其共产主义观念的实现 者” ;佩里·安德森曾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仅仅热衷于从 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实现批判资本主义的目的,因此是失败的产物, 有人更加尖锐地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以玄思代替行动 …… 它就是 ① ② ③ [德]西奥多·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页。 ② [德]西奥多·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10 页。 《作为肯定辩证法的共产主义观念———巴迪欧的解放政治学》,《毛 ③ 参见蓝江: 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 年第 9 期。 ① 10 30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失败本身” 。持此类观点的反对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行动及革 命的社会条件并不总是成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玄思家, 恰恰相反,不管是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还是其后继者,他们几乎无一 例外的首先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在法西斯主义肆虐的年代,相比于发 动孤立的武装斗争,对阶级意识、文化领导权的呼吁更加符合实际。正 如柯尔施指出的那样,要求工人阶级随时随地、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的做 法是愚蠢的,在资本主义进入平稳发展的时代,意识形态与文化层面的 斗争,也许是无产阶级抵御资本主义的同化与整合、保持其自主性、阶 级性与革命性的最有效的途径。齐泽克、巴迪欧等现代激进革命思想 家号召行动,指责理论批判是空想、玄思,然而,在一个不具备基本革命 条件的时代高谈总体革命,这一做法本身却包含更多空想成分。21 世 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再未爆发一次稍具规模的工人革命运动,巴迪欧 等人的疾呼也未能在任何地区引起一场现实的斗争,这无疑是一种最 大的讽刺。 ① (作者 吴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 ① 302 参见马嘉鸿:《重析〈历史与阶级意识〉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浦东干部学院学 报》2017 年第 6 期。 社会结构与具身生命  ———论艾利斯·扬的女性主义批判 孙秀丽 女性主义运动作为现代社会“新社会运动”的一种,在后现代主义 之后的多元文化格局之下,其作为一种边缘话语力量在西方扮演的角 色愈来愈重要。为了达到自身的解放旨趣,女性主义运动亦需要批判 理论作为支撑。而前者并非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不过是种种社 会斗争的一个缩影。由女性主义的反思所昭示的关于社会、政治的思 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着批判理论本身。按照这种理解,性别不平等 和性别统治作为阻碍个人和集体获得其生活自主性的因素也属于批判 理论家分析和批判的对象。 在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艾利斯·扬(Iris Marion Young)看来, 批判理论并不建构统一的理论体系,它是一种 “历史和社会情境化的 规范性反思”。批判理论需要探究“妨碍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 制度性背景 ,并力图实现社会的正义和人的解放。女性主义运动虽 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现代社会中一些最基本的性别歧视和压迫依 然存在。任何致力于人的解放实践的社会批判都应该反思和关注这些 ① 本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科研项目(20171140021)的阶段性成果。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tiy ① Iris Marion Young,Justice and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ess, 1999, p.5.  30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压迫和歧视,并为之提供规范性的反思。因而,女性所遭受的压迫和不 平等成为艾利斯·扬批判理论探究的出发点和重要方面。而且,这一 视角也贯穿在她对正义和民主思考的整个过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艾利斯·扬与本哈比、弗雷泽、艾米·埃伦等人一起被列为女性主 义批判理论的著名代表者。她将女性主义与批判理论相互结合,提供 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性别诊断路径和解放路径。 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艾利斯·扬的女性主义批判理论。 首先,性别不正义的结构化诊断是其女性主义批判的理论基础;其次, 对性别具身化生命的独特理解是其女性主义批判的核心内容;最后,对 性别差异的政治包容是其女性主义批判的实践路径,其中涉及更为广 泛的正义理论和民主理论的探讨。通过此分析,一方面力图展现艾利 斯·扬的反思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贡献,探究更为批判的女性主义;另一 方面,为现代社会实现性别平等和解放提供理论启迪和实践策略,促进 社会平等和正义。 一 性别压迫:结构性论断 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批判思潮,女性主义致力于性 别压迫和性别统治的诊断性分析。可以说,无论从发生原因还是从体 现形式来讲,性别统治本身有其复杂性。在艾利斯·扬看来,性别压迫 是探究社会多元压迫的一个重要视角。性别压迫并非单独存在,它实 际上与文化、阶级、权力、种族、帝国主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且,与 压迫的其他方面一样,性别压迫呈现一种结构化的方式。 首先,需要指出艾利斯 · 扬在思考社会不正义时的结构性视角 (structural perspective)。艾利斯 · 扬认为,社会正义需将社会结构作 为思考的主题。这是因为,社会结构创造和维持了不正义的社会条件, 对压迫和支配的分析即是一种结构性分析。在社会批判中,人们常常 诉诸社会结构层面的分析。例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 304 社会结构与具身生命 在《社会的构成》中曾提出类似的社会分析方式。在吉登斯的结构化 理论那里,“结构”被视为 “社会再生产中递归牵连的规则和资源” 。 其中,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者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关联。社会结构不 仅制约着人的行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行动者通 过实践参与,又不断生成着新的结构。罗尔斯也指出,“基本结构”深 刻影响着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前景,即他们可能希望达成的状态和成就, 正义的原则应该考察这些背景性条件,并指导社会制度安排和调节基 本权利义务和利益的分配。 艾利斯·扬认为,虽然正义原则应该考察背景性条件而非具体的 个人事务,但社会结构并不是社会中的资源、规则等,它也不同于罗尔 斯意义上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在扬看来,“社会结构并不是社会的 部分,相反,它们包含或者显现于一种审视整个社会的特定方式,这种 方式可以看到人们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所处的相对于彼此的位置”, “当我们在许多制度内部试图去考察,民众行为是如何将其影响聚集 在一起,并产生这些关系模式和位置的时候,我们就对社会关系采取一 种结构化的视角” 。具体而言,社会结构是一种关系性结构,它指的 是社会中的制度性规则、交往方式、资源和物质结构的转移等产生的影 响,这些内容构成个体行为展开的交往情境。它是变动的、文化的和历 史的,而且常常意味着广泛的社会后果。和马克思一样,艾利斯·扬将 人理解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但是,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 活动出发考察社会结构。在对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理解上,艾利 斯·扬采用的是一种相对包容和解构的立场。社会结构不仅包含正式 的社会制度,也包括人们所有的日常生活和实践。这是因为,许多压迫 的发生内含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不易察觉的习惯、风俗以及文 ① ② , : , , , ② Iris Marion Young,Responsibility for Justice,Prince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71. ①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4 p.xxxi. 30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化等都充斥着各种排斥和强制。但是,艾利斯·扬并不像后现代主义 者那样,把非正义的日常生活和实践完全非结构化,视为仅仅是差异而 没有非对称的离散状态。在她看来,虽然日常生活和实践是多元和分 散的,但从结果上来说,它们包含着超越个体行为的集体性结果,仍然 具有结构性。如果我们将社会结构理解为这样的人类行为模式,其中 人们间接地强迫他者,并使其处于带有极其有限可能性的位置之中,那 么就可以说这个结构是非正义的。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结构性的非正 义并不必然直接表现为明显的非正义,比如触犯法律的不义行为,以及 制度安排的不正义等,只要存在着普遍的非互惠的关系性模式就具有 强制性特征。 其次,具体到性别压迫,我们可以看到它所体现出来的明显的结构 化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结构性因素常常体现为一系列制度、决策 和观念等背景性条件。譬如,女性经常遭受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这种压迫形式。它指的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义常 掩盖特殊的群体视角,由于这些意义对该群体有偏见,它们常被视为他 者而被社会所排斥” 。文化帝国主义一般将主流群体(或强势群体) 的经验和文化普遍化,并把这些文化经验作为“正常”和标准的规范而 为他者所接受。例如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里,社会中的日常“普遍”观 念经常以特权性别为标准。在这种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性别掌握着 如南希·弗雷泽(Nancy Fraser)所言的社会阐释和沟通的工具,他们不 仅广泛传播自身群体的经验、价值、目标和成就,而且把这些内容当作 社会的代表经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从属性别的自我认同方式和 行为方式。对整个社会成员而言,这些经验和规范常被塑造成为一种 不具立场的、中立的普遍性观点。在 《像女孩一样丢球》(2005 )一书 中,艾利斯·扬就列举了这样一个日常性别经验。在一些社会情境中, ① ① , , , sity Press 1999 p.58. 306 , : Iris Marion Young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社会结构与具身生命 小女孩总是被教育玩洋娃娃,却很少被鼓励上球场踢球。所以,女性身 体便很少出现在球场上。即便上场玩球,在这种需要身体全面投入的 动作中,女孩常因恐惧和胆怯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女孩在行动中总是 迟疑地、柔弱地展现自己的身体,同时,在男孩的游戏规则下,她们展现 的方式也有可能遭受不公正的评价。经由这种规训,长此以往,她们无 法真正以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迎向外在世界。 此外,许多文化产品也强化了这种性别压迫。它们倾向于表达主 流性别对社会事件的视角和阐释,并掩盖其他差异的性别视角。结果, 居于从属地位的性别遭受着各种社会偏见和强制,这些偏见和强制常 因其未受到挑战而被忽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性别受压迫者 很容易产生杜·波伊斯(W. E. B Du Bois)所谓的“双重意识”的矛盾: “这种意识经常是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并用一种看起来有趣的 蔑视和怜悯丈量一个人的灵魂。” 也就是说,一方面,受这种文化偏见 和歧视所影响的性别受压迫者,在群体文化中是真实的自己;另一方 面,他们却又透过他者的眼光衡量并鄙视这种真实的自己,经历着自我 意识(从属性别文化)与主流性别文化对自己评价的冲击。这种结构 性压迫更为隐秘之处在于,生活于这一文化偏见背景下的绝大多数人 常常将性别支配观念合理化和正当化,并导致更多伤害性的集体性后 果。譬如暴力的压迫,它不仅存在于直接的受害行为之中,而且也包含 受压迫性别共享他们会容易受到伤害的日常知识,并由此成为其自身 群体身份的通常描述。以女性为例,她们经常被传授提防强奸的各种 知识,当强奸的社会暴力发生之后,人们不是教育男性尊重女性,而是 告诉女性该如何自卫,以及如何避免不被伤害。它的隐性含义就是男 性是占主导地位的、攻击性的以及不妥协的,这就促使人们认为这种暴 力行为的发生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伤害行为的责任 ① ① , , , , : Iris Marion Young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sity Press 1999 p.60. 30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单纯归因到具体个人也是不充分的。 现代社会,女性、边缘群体以及少数族群等社会群体经常遭受这种 结构性压迫,他们常被视为“文化的沉默者”以及“刻板的他者”而无法 得到社会的认可。当他们遭受不公正的性别待遇时,这种沉默一方面 由于日常文化经验的固有偏见,无法去有效地表达真正的自我;另一方 面也由于他们并不具有可以表达自身受压迫经验的途径和渠道,从而 只能在沉默、自我怀疑和厌恶中遭受更深层的伤害。当社会中性别受 压迫经验无法被有效地表达和解决的时候,导致性别排斥和支配的社 会结构就有可能继续维持并固化,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所 以,性别压迫这一结构性论断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层面的评价性、诊断性 的基础原则起作用,而且在实践上也要求对不正义的社会性别结构和 关系进行变革。这就需要探究社会结构与性别之间更为复杂和密切的 关联。 二 社会性别:具身生命 艾利斯·扬女性主义批判的第二个特征即她对性别 (具身生命) 的独特理解。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女性主义理论无法回避的一个核心 议题即如何理解性别,或者说去思考“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因 为,对性别(差异)本身的不同阐释也彰显了不同的解放诉求和实践路 径。例如,早期女性主义代表波伏娃在 《第二性》中就指出,女性不是 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因而强调可改变的社会性别(gender),主张女 性追求政治、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将这 种解放诉求进一步深化,提出“个人的即政治的”。其挑战传统的性别 角色分工,认为个人与政治没有明晰界限,专注女性在文化、社会和经 济等方面的全面平等。 艾利斯·扬认为,以往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存在两个方面的极端表 现:一是取消性别差异。由于性别是被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女性可以追 308 社会结构与具身生命 求与男性同样的行为方式,也即认为女性和男性应该受到可以对换的 对待。当然,在要求平等权利方面可以理解这种诉求,但这也容易陷入 另一性别化的极端。在性别结构不平等的情境下,这实际上仍然是对 强势或特权性别的一种确证。二是承认性别差异,即确证不同性别行 为的特殊性。例如,露西·伊利格瑞 (Luce Irigaray)就主张,应该承认 女性特殊的性别特质,不应该将性别差异的标准建立在男性身上。以 吉利根为代表的关怀伦理学家们也认为,应该强调女性在情感、责任、 关怀等方面的特殊性,并要求正义理论将这些女性特质考虑在内。但 需要反思的是,在结构性不正义的社会,性别差异的标准本身是值得质 疑的,甚至在如何承认责任、施加关怀等方面,已然存在某种不平等的 性别角色预设。对那些性别受压迫者而言,他们有可能会根据不公正 的社会期待来调整自己的偏好和行为。就像金里卡所讲的:“压迫者 对任何特权的丧失都将感到悲切。反过来讲,被压迫者却常常因为自 己的社会化状态而不会感到有什么主观伤害:他们为了不去欲求自己 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调整自己的偏好。” 因而,伴随女性主义的发展, 上述二元的性别理解模式遭到之后女性主义者和酷儿理论家们的猛烈 批判和质疑。在艾利斯·扬看来,这两种对待性别差异的方式都陷入 了一种本质主义的框架,它们假定了男女之间的根本性差异。这种预 设要么仍然局限于性别的自然属性,要么固化性别的某种社会特质。 在具体的解放实践中,这种本质化的性别阐释框架不仅容易导致源于 单一性别规范的“普遍性暴力”,也会遮蔽更为深层的性别结构问题, 因而无法真正理解和包容性别差异。 对性别本质主义的激烈批判包括一些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们。例 如,在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看来,性别是一种“操演”,并主张 消解性别。她反对将女性视为单一群体,以避免在理论上将不符合性 ① ① [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 428 页。 427 30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别“规范”的人排除在解放诉求之外,从而在政治实践中让那些被排除 的人得以存活。在某种程度上,艾利斯·扬认同巴特勒的批判,即认为 女性主义理论和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批判的。批判的女性主义要去明确 表达这样一种谱系,其能呈现给定的实践范畴是如何被社会所构建的。 并且,女性主义话语和实践应该成为开放的或者应该要保持开放,并永 远推迟其总体性,接受和确证社会实践制度中偶然关系的流动和变化。 不同于巴特勒等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们的是,艾利斯·扬认为,在性别不 平等依然明显存在的社会,“性别”话语或者女性群体对解放政治而言 依然是需要的,女性主义理论需要的是去挖掘性别差异本身的伦理政 治内涵,并为实现切实的性别平等奠定规范基础。 借鉴法国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等思想,艾利斯·扬从结构 性视角出发重塑性别概念,提出性别具身性 (embodiment)的阐释。扬 认为:“性别最好被理解为具身生命在社会位置中的一种特殊方式,这 些具身生命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制度和进程中彼此相联,并对他们进行 行动和再生产权力关系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所谓 “具身生 命”(lived / embodied life)指的是一种物质身体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下行 动和体验的统一概念,也即有性别的身体是实际生活中展开着的活生 生的个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理解性别的这种“具身性”: 首先,具身生命与社会结构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扬的著作中,经常 出现的一个说法即“情境化的自我”(situated self),也即每一个特殊个 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作为情境化和具身化的存在,性别本 身也是一种社会结构。概括而言,这种性别结构包括 “劳动的性别分 工、规范的异性恋和社会性别的权力等级制” 等三个层面,它们通常 作为一些背景性因素起作用。以不公正的性别劳动分工为例,扬认为 ① ② , :“Throwing like a girl”and other es , : , , ② Iris Marion Young,On Female Body Experiance,Oxford:Oxfr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22. ① Iris Marion Young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say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162. 310 社会结构与具身生命 这属于压迫的剥削方面。与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视角不同,扬指出,这一 压迫性的体现是不仅女性物质劳动方面的成果可能为男性所占有,而 且其照料和性能力也会向男性倾斜。在这个意义上,性别的结构性压 迫使得权力以一种系统的和非互换的方式从女性转移到男性那里,并 使后者获得更多的权力、自由、财富以及自我实现的可能性。通过这种 性别结构化的理解,艾利斯·扬旨在从结构性视角审视性别压迫的同 时,给予个体特殊性以及性别的差异性以极大的包容。 其次,具身生命关注身体尤其社会结构对身体的型塑作用。针对 以往女性主义性别理论存在的对身体的忽视,美国当代著名女性主义 学者托莉·莫伊(Toril Moi)修正波伏娃对女性身体的偏见,主张要关 注身体的情境化。受其影响,扬认为,“身体具身性”将性别身体视为 活生生的、积极的创造物。性别主体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交往互动来实 现,而且这一过程已然包含社会、历史、文化等对身体的影响。在不公 正的性别对待中,身体经验常被加诸身体之上的心理、政治、文化的重 构所遮蔽,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女孩丢球的例子。因而,为了为性别压迫 提供规范性诊断,女性主义需要深入反思这一性别身体经验的建构 过程。 最后,具身生命所处社会位置(social positioning)的不同也意味着 一种认知的“差异”,也即处于特定社会结构的性别个体具备不同的情 景化知识 (situated knowledge )和差异视角。透过具身生命的这种理 解,艾利斯·扬想要表达的是性别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性,从而保持性 别身份的开放性。在这方面,扬与巴特勒类似,即同样认为应该将性别 差异“看作是一个边界概念,它具有精神、肉体以及社会等层面。这些 层面不会完全互相容和,但也并不因此可以彻底区分” 。只是艾利 斯·扬将社会性别视为一种不与人的身体性相分离的社会结构和交往 关系。因而,性别差异在扬看来,不是一种本质的差异而是一种关系性 ① ① [美]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别》,郭劼译,上海三联书店,第 192 页。 31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差异。为了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政治差异包容进 政治沟通中。在这个解放的纬度上,艾利斯·扬回到哈贝马斯批判理 论话语民主的传统。 总而言之,具身生命的性别理解拒绝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进行 简单区分,是对传统本质主义性别理解模式的批判。确实,“女性主 义”以及“女性”本身有着复杂的指称,我们无法将性别的利益、需要和 感受等普遍化。为了避免不正义的规范化暴力以及社会排斥,应该将 性别视为没有特定边界和共同身份的松散集合体。其既有身体性,也 具有社会构成性的特征。性别差异不是简单的事实性特征,它体现了 可变的、交往的结构性差异。如何以政治的方式包容性别差异,促进社 会性别结构正义化,是批判的女性主义在实践层面需进一步回应的 问题。 三 包容性别差异:交往民主 受 20 世纪 60 年代新社会运动的影响,致力于社会差异的包容是 艾利斯·扬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其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理论 传统的重要方面。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艾利斯·扬更广泛地讨论了 正义和民主理论。从政治上,艾利斯·扬进一步论证,在社会交往方式 和制度形式等方面,如何让女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免于歧视和压迫。 因而,艾利斯·扬女性主义批判的第三个特征在于,她将性别分析与政 治哲学联合起来,试图以政治的方式包容性别差异。秉承批判理论的 解放旨趣,艾利斯·扬探究实现性别正义的政治路径。批判性地继承哈 贝马斯的协商民主思想,她诉诸可以真正包容差异的民主模式,也即交 往民主(Communicative democracy)或包容性民主(Inclusive democracy)。 具体而言,它概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空间的民主化,建立包容性别差 异的异质化公共空间;二是隐私权的民主化,主张保护性别的私人性 权益。 312 社会结构与具身生命 首先,扬主张建立异质性公共空间。在她看来,从女性主义的视角 来看,现代解放政治含有对现代道德和政治生活传统的拒绝。这是因 为,道德理论的义务论传统排除和贬低了女性的具体的、情感的道德生 活经验。此外,扬也批判当代自由理论的“公平”理想取消了身体的特 殊性以及情感等因素,并将其局限在私人领域。扬认为,这种趋势暗含 对诸如女性、黑人、少数族群以及其他伦理群体等主体性的消解。一种 解放的伦理学必需发展这样的规范理性概念,它不能将理性与欲望、情 感对立起来。从女性主义对现代政治理论的批判出发,扬主张通过促 进公共生活的异质性来实现这一解放理想。在这方面,哈贝马斯的交 往行为理论为发展一种规范理性的概念提供了最好的指引。但艾利 斯·扬认为,哈贝马斯太过致力于公正和普遍的理想,并且在交往的观 念中,他重新复制了表征现代义务论理性的理性与情感的对立。在 “公平的理想与公共空间” 一文中,扬以公共领域的身体出场为主题, 批判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讨论导致了身体和情感的缺席。在她看 来,关于“公众”的现代概念产生了这样一种普遍公民身份,它常常将 人的许多特殊方面从公共关注中排除出去。例如,公共生活常被认为 是中立普遍的,它容易无视性别、种族、年龄等特殊方面,从而容易导致 一些与之相关的压迫议题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因而,艾利斯·扬勾 勒了公共生活的一种替代性方案,即从美国当代激进政治运动的新理 想那里,重新获得带有美的、情感的以及话语向度的异质的公共场所的 图像。 此外,扬还指出,在一种异质性的公共空间中,差异需要得到公开 承认。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这种不可化约的差异也即成为处于不同结 构化位置者社会经验、历史情境以及社会知识的表达。因而,她主张能 够考虑性别差异特殊权利的差异公民身份,也即边缘群体代表权,以此 ① ① ,“Impartiality and the Civic Public”,in Feminism as critique,edi ted by Seyla Benhabib and Drucilla Cornell,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57 - 76. Iris Marion Young 31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瓦解导致受压迫和弱势情境的根基。通过赋予被压迫性别群体以积极 权利,从而肯定社会的异质性和多元境况。为了纠正性别的结构性不 平等,除了需要社会经济的平等外,还需要促进更加深层的社会包容和 政治平等。艾利斯· 扬认为:“一个民主化的公共领域应该给身处其 中的受压迫或处境不利的群体提供有效的代表权,以及承认这些群体 特殊声音和观点的机制。”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没有被充分代表的社 会群体成员,需要具体的制度化设计以增加边缘群体的代表资格。例 如,女性、穷人、老人、残疾人等边缘弱势群体需要给予尊严和特殊的对 待等。通过不同社会群体视角和经验的表达,可以增加协商中的社会 知识并促进实践智慧。 其次,扬强调隐私权的民主化。私人领域中的民主诉求是容易被 人们所忽略的问题,正如科亨所意识到的,很多现代理论家致力于公共 领域的民主化,尤其一些女性主义理论家也指出,当代公共领域更多地 着眼于差异的代表和赋权的问题,但忽视了 “从公共性自然延伸出来 的私人性概念” ,即忽视关于私人性和个体隐私权的分析。艾利斯· 扬也意识到隐私的重要性,在一次访谈中,艾利斯·扬就指出,有些国 家和地区对女性的积极改变很大程度上主要涉及公共领域方面。例 如,女性的工作和就业机会增多,很多女性可以平等参与各种社会政治 活动等,这些都意味着社会的公正和进步。但是在私人领域,日常生活 中的一些制度准则和传统观念因其隐匿性而尚存在许多压迫和歧 视 。在艾利斯·扬看来,拥有私人空间以及私人活动不受打扰是每 个公民应享有的基本社会权利,它有助于保障人们私生活的自主权以 及个体的整全性。因而,艾利斯·扬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① ② ③ 载李丽红编:《多元文化主义》,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41 页。 ② [美]塞拉·本哈比主编:《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黄相怀、严海兵等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8 页。 [加]I.博兰:《女性主义政治哲学探析:对话艾利斯·马瑞 ③ [西]N.T. 卡萨尔斯、 恩·扬》,孙晓岚、宋美盈译,《国外理论动态》2013 年第 12 期,第 5 页。 ① 314 社会结构与具身生命 还需关注人们经常忽略的私人性方面。 隐私直接跟人的自治有关,它特指一个人对其生活空间、生活领域 的控制权,这种权利直接表征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隐私权概念不等 同于私人领域概念,在社会领域中,私人领域概念常作为一种批判性概 念被用来阐释女性等边缘群体被剥夺进入公共领域的机会,而隐私权 指的是,“一个人对是否允许了解她本人、她的个人信息,以及对她意 义重大的事物所具有的自主权和控制权。” 因此,隐私权跟个体价值 息息相关,它并不是指一个相对于公共领域而言的特殊领域。在艾利 斯·扬看来,隐私权的享有和运用也反映了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在 一个结构性不平等和隐私权不民主的社会,能够维持私人空间而不受 侵犯成为一种特权。由于弱势和边缘群体的声音无法被有效表达,他 们只能忍受私人空间的被侵犯,或者被许多不合理的规训标准所评价, 从而进一步加深其边缘位置,譬如家庭内部以及私人关系中的性别歧 视和压迫等。因而,隐私权的民主化常常对日常生活所发生的各种隐 性支配保持敏感,并批判由既定的社会规训对性别个体所造成的各种 压迫。 具体而言,隐私权的民主化关注私人关系中接受者的权利,即一个 人拥有的对亲密关系、服务、资源等的权利,这暗含一种隐私和自治的 权利。通常人们会认为,隐私涉及个体事务,应该“去政治化”。也即, 家庭、私人事务等方面应该保持异于国家和经济系统的独立性。但是, 隐私权的这种预设存在很多问题,它使得人们容易无视诸如私人关系 中的家暴、虐待等非正义现象。对这些具有压迫性的“私人领域”的问 题,也需要诉诸社会的公开讨论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进行改革。同 时,国家或一些社会机构还需建构对家庭等隐私领域的积极作用。通 ① ① , : , , , : , , ; , “Throwing like a girl”and other essay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xperience: 2005, p.162. Iris Marion Young Intersection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Princeton Princeton Press 1997 p.162 Iris Marion Young On Female Body 31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过这种建构,可以使亲密关系 (隐私性)保持自治和品质,并避免受其 他社会结构潜在的有害影响。此外,隐私权的民主化还关注一些机构 和组织的“去政治化”对个体或群体隐私性的侵犯。扬强调,个体有保 持隐私、维护私人空间的自由,社会组织和个人应该保有对个体隐私的 基本尊重。 总之,只有基于受到保护和尊重的私人性,具身化的性别个体才会 具有一种健全的尊严感和自信感,才能更加以一种审慎和明理的姿态 进入公共领域。所以,隐私权的民主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领域 的民主化,但是,隐私权民主化的有效实施,最终还是需要合理成熟,以 及包容性别差异的公共领域为其提供各种制度性保障,从而改变不公 正的性别结构,实现性别正义。 小 结 性别压迫是透视和探究社会压迫的重要视角。对于艾利斯·扬而 言,性别问题其实最终被划归为这样的问题,即什么是好 (正义)的生 活,以及如何改善妨碍这一生活构想实现的社会结构和制度背景?因 而,性别视角成为审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窥镜。这是因为,性别压迫 交织着阶级、种族、帝国等因素,它包含现代性和臣服在复杂权力统治 关系与解放维度之间的论争,因而也成为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面向。 在国内学者周穗明看来,作为著名的多元民主理论家,艾利斯·扬 从交叉的多元文化权力视角重构女性主义的同时,也力图展现一种更为 开放、包容的正义民主理论。就像她所讲的,扬“奠立了批判的女性主义 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该理论的创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 ① ① 316 周穗明:《美国批判的女性主义及其当代演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 年 第 2 期。 社会结构与具身生命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传承者,艾利斯·扬继承了批判理论的 方法路径和解放旨趣。同时,作为第三波女性主义的代表者,艾利斯· 扬“试图打破感性与理性、身与心、主体与客体过于二分的知识传统, 重新搅拌与规训、观看、权力、欲望等相关的因素,以还原 ‘女体’存有 于世界中的血肉面目与脉络” 。总而言之,艾利斯·扬女性主义理论 的贡献在于,她从社会结构视角出发审视具身生命,并在政治交往中实 现性别平等,为现代社会实现性别正义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诊断路 径和解放路径。 可以说,批判理论的女性主义视角成为艾利斯·扬正义理论展开 的一个特殊方面。对于扬而言,“女性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称谓,不若 说是一种质疑模式,一个目标或者一系列承诺。对任何社会正义议题 而言,重要的是去思考,如何消除其所蕴含的社会不平等以及生活各层 面的结构性非正义。“批判的女性主义”则意味着,在批判理论的传统 下,一方面去关注社会制度、政策和观念对性别个体幸福和机会的影 响,尤其关注这些制度、政策和观念是否错误地强制、伤害性别个体,或 使他(她)们处于不利位置的情况,并承诺减轻这些伤害和不利,从而 为当代性别压迫和支配,及其所遭受的各种符号暴力提供特殊视角和 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和借鉴性别压迫经验或性别视角,使得 这些经验视角为批判理论进行充分的社会分析和诊断提供规范资源。 在多元和复杂的现代社会,批判的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批判 理论)要真正实现其解放旨趣,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解释诊断的因素” 和“前瞻的乌托邦的因素” 。也即,女性主义批判理论既要对现实生 活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压迫关系继续进行深度和复杂的分析,也需要敞 ① ② [美]艾利斯·扬:《像女孩那样丢球:论女性身体经验》,何定照译,商周出版 公司 2007 年版,第 xxiii 页。 ② 对此 问 题 的 具 体 分 析 可 参 见 Amy Allen,“Emancipation without Utopia: Subjection,Modernity,and the Normative Claims of Feminisht Ctitical Theory ”, (vol.30,Issue.3),pp.513- 529。在这篇论文中,艾米·埃 Hypatia, Summer 2015, 伦详细阐述了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的这两种因素及其内在关联。 ① 31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开生活的脆弱性和裂缝中所蕴含的解放可能性,并提出替代性的改进 策略。按照这种视角,批判的性别理论如果真正富有成效,它既要从观 察者视角去深入分析和诊断内在于现存社会的各种复杂矛盾和危机, 也要在对未来的规范期待中提出可行的解放策略。因此,对这两个纬 度及其内在张力的深入探究,同时也是艾利斯·扬批判的女性主义理 论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的方向。 (作者 孙秀丽,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318 坎普里迪斯与批判理论范式转换 余永林 一、世界的敞开与反思的敞开 坎普里迪斯在《批判与敞开:批判理论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这部著 作中,对哈贝马斯提出了若干批评。首先,从黑格尔到阿多诺的德国哲 学传统,哈贝马斯对其作出了深刻的诠释,但是他忽视了从尼采到海德 格尔与阿多诺的传统,恰恰是后一传统可以开启批判理论的再定位。 其次,语言学意味的主体间性范式转换伴随着批判理论自我理解的戏 剧性变化,但是哈贝马斯忽略或是拒绝承认主体间性范式存在相互矛 盾之处。最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非常重要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理性的 综合概念,这个综合概念是不易受攻击的,但是交往理论难以避免那种 对现代理性常见的解构式批判。 童世骏先生与坎普里迪斯有过多次直面交流,他认为坎普里迪斯 对哈贝马斯的批评,不只是一种 “小暴动”,而是一种理论上的弑父行 为。这种弑父行为意味着:一方面坎普里迪斯在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 究所,从合作导师哈贝马斯那里获得了理论的滋养;另一方面就好比喝 ① ① , , , , : Nikolas Kompridis Critique and Disclosure 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 The MIT Press 2006 p.31 p.24. 31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完奶就踢母马尥蹶子的小马驹,他彻底地抛弃合作导师的学说。 坎普里迪斯认为,海德格尔 “世界的敞开 ”观念可以提供思想资 源,回应哈贝马斯要面临的以上诸问题。实际上,哈贝马斯以主体间性 范式为支撑的交往理论,从早期海德格尔这里也得到过启发,他试图克 服海德格尔此在只能在孤立状态下筹划自身的困境。在 《存在与时 间》中,个体的此在尽管扎根于世界之中,但保持着独立筹划世界的资 格,即具有独自创造世界的潜能。哈贝马斯认为,海德格尔会像胡塞尔 《笛卡尔沉思》第五沉思和萨特《存在与虚无》第三章那样面临相同的 困境:一旦意识彻底分裂成无数创立世界的单子,那么从各个单子的角 度来看,如何才能构建起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如果主体间性问题无 法解决,此在就只能在孤立状态下筹划自身。 哈贝马斯赞同从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过渡,当然这绝不是海德 格尔式的。哈贝马斯认为,转向一种新的范式即交往范式,才能避免做 出错误的选择。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用共同的生活世界作背 景,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共识。有了语言建立起来的共识,时空中才能 形成广泛的互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应该说始于洪堡,把语言理解 模式当作出发点,并揭示出了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等的 “自 我”身上所具备的相互渗透的视角和相互承认的结构,从而克服了主 体哲学。 在哈贝马斯看来,晚期海德格尔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不再把个体 的此在附加到解释世界的过程中,不再把构建世界视作一种操劳,而是 视作本源力量所造就的无以名状的大事件。晚期海德格尔把语言创造 意义的潜力拔到一个绝对的高度,借助于语言这个媒介的本体论转换, 使得主体间性问题消解了。 世界的敞开,是早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讨论的中心议题 ① ① 320 [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0— 42 页,第 225 页。 坎普里迪斯与批判理论范式转换 之一,在坎普里迪斯看来,海德格尔对 “世界的敞开”多样性的现象学 分析———关于在世界之中存在 (InderWeltSein),澄明 (Lichtung),集 置(Gestell),本有(Ereignis)———代表了他对 20 世纪哲学的主要贡献。 敞开的观念,某种程度上指的是对世界本体论意义上的 “前理解”,或 者说是对“存在”的理解。 一方面,世界对我们前反思地敞开;一方面,世界经由我们敞开:正 是我们使得敞开成为可能。海德格尔说,敞开状态是此在的一种本质 的存在方式。唯当此在存在,才 “有”真理。唯当此在此在,存在者才 是被揭示被敞开的。唯当此在存在,牛顿定律、矛盾律才在,无论什么 真理才在。因此,敞开既包含接受性和活动性,又包含对所敞开之物的 开放与介入。 所谓世界的敞开,指事物对人而言,如何才是可理解的和有意义 的,这种理解通过语言,通过人与他人、与世界上的事物照面的日常实 践首先向人敞开。进而,所谓反思的敞开,坎普里迪斯一定程度上基于 海德格尔对世界的敞开现象的洞察,把它应用于政治理论领域,这种社 会批判模型指的是,我们可以依据当下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可理解性,通 过实践来设想和表达其富有现实意义的替代方案。这样就会揭示出以 前被压制或从未尝试过的其他可能性,或者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一 点,即我们如何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延续我们的制度、传统和社会 理想。 坎普里迪斯试图以“敞开”的观念替代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因为 主体间性之中的主体不是对等的。纪德说:“我不投票,因为我这一票 跟门卫的一票是等价的”,在公共领域,智识的、道德的优越感或者政 治偏见,都会让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对话变得无法实现。唯有建立 ① ② , : , , , 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② Nikolas Kompridis,Critique and Disclosure: The MIT Press, 2006, pp.34 - 36. ① Nikolas Kompridis Critique and Disclosure 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The MIT Press 2006 pp.33 - 34. 32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超越出身和禀赋的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交往与共识才是可 能的。然而个体之间,共同体之间,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其诉求往往难 以调和,因而坎普里迪斯认为只有追溯到一种多元的可能性,在这种多 元可能性的观照下来调整我们的行为选择。 二、对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质疑 坎普里迪斯说,与其试着对承认含义修修补补,以便让它在野心勃 勃的正义理论中扮演决定性角色,不如带着更多怀疑往前走,对承认关 系的复杂性以及理解复杂性的诸种途径保持关注,随时准备以不同于 以往的方式开展批判理论研究。 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一书中“承认”概 念主要源于黑格尔耶拿时期社会哲学著作,该书目的是要根据黑格尔 的“为承认而斗争”模式,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霍耐特 对黑格尔的论证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重建,从而区分了三种承认形式:家 庭场域的爱、市民社会的权利、国家层面的团结。与三种承认形式相对 应,霍耐特认为存在三种蔑视形式,虐待、剥夺与侮辱。 ① ① 322 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试图恢复古典政治学的规范维度,要把现代自由学说与古 代政治思想协调起来。古典政治学以追求善好生活为目标,同时探讨适当的 制度和法律问题。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政治学到中世纪基督教自然法,人都 被视为一种“政治的动物”,因为“城邦之外非神即兽”,只有在伦理共同体中 人的内在本质才得以实现。政治不是外在强加而是内在需要,不是谋求私利 而在于实现自我。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开始转型,正是在社会结构的变革已 经彻底完成的地方,古典政治哲学转变成了现代社会理论。人是会说话的狼, 不再是逻各斯的动物。“利维坦”(国家)不再是一种内在的需要,而是一个外 在的强制。这样,政治学就向政治科学转变,作为一门科学就转变为一种如何 维护政权的工具。黑格尔认为,一切相互承认的关系结构永远都是一样的:一 个主体自我认识到在主体的能力和品质方面必须为另一个主体所承认,从而 与他人达成和解;同时也认识到了自身认同中的特殊性,从而再次与特殊的他 者形成对立。形成主体间伦理关系基础的承认运动就处在和解与冲突交替运 行的过程之中。 坎普里迪斯与批判理论范式转换 在霍耐特看来,承认是人类的一种根本需求,是与人类主体间性关 联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人类学事实。我们不仅渴望承认,而且需要多种 多样的承认,缺乏这些内在关联的承认经验,我们就无法自我实现:无 法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无法过上想过的生活。霍耐特认为,由不承认 与误认造成的伤害是社会不正义的最坏形式。 坎普里迪斯认为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勾勒不够完善,某种意义上在 霍耐特那里是一个黑格尔式的承认体系。有意思的是,霍耐特从黑格 尔耶拿时期的思想资源建构起自己的承认理论大厦;而坎普里迪斯有 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味,以耶拿时期《精神现象学》第四章 “主奴辩证法”来反驳霍耐特。某种程度上,坎普里迪斯的质疑与追问 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1)在坎普里迪斯看来,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夸大了人们为了实现 自身的能动性 (agency),为了用自己的声音言说而需要承认的程度。 按照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揭示的 “主奴辩证法”,正是由于拒绝给予 “奴隶”理应获得的承认,以及随即引发的认识论危机,迫使 “奴隶”重 新思考,转变自我理解。事实上,人们塑造自身身份和实践自身能动性 的力量并不严格依赖于先前所得的恰当承认,即使在承认被拒绝或缺 失的情况下,人们也能一而再地付诸行动。换言之,承认和误认不足以 决定人们的身份,以及他们对自身作为行动者的感受。 坎普里迪斯认为,承认既不能确保人们自己的声音,也不能替代他 们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对人们能动性的自由实践构成阻碍的 东西,都是外在的阻碍,也就是霍耐特承认体系的不同蔑视形式,诸如 在政治领域的诽谤、侮辱,在社会领域的剥夺权利,在家庭领域的 虐待。 ① ② 参见杨国荣:《思想与文化》第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页。 《思想与文化》第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74、 ② 参见杨国荣: 75 页。 ① 68 32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霍耐特的承认观缺失了对自我实现构成内部障碍的那些因素 的意识和充分把握。 比如,爱默生所言 “从众”或 “一贯”,尼采所言 “怨恨”,海德格尔所言“常人”。坎普里迪斯有三连引癖,但凡要抛出 重要的立场,他都会三连引先贤著作,为其论证张目。 爱默生“从众”和 “一贯”出自 《论自助》(SelfReliance)这篇文章。 爱默生说:“我希望现在我们已经是最后一次听到从众和一贯,从此就 让这两个词宣布作废,并显得荒诞无稽。让我们听到的不是开饭的锣 声(松懈),而是斯巴达的横笛(警觉)。” 尼采 “怨恨 ”出自 《论道德的谱系 》。道德上的奴隶起义开始于 怨恨本身变得具有创造性 ,并且产生价值的时候 ;这种怨恨来自这 样的存在物 ,他们不能用行动做出真正的反应 ,而只会通过幻想中 的复仇获得补偿 。 一切高尚的道德都来自一种凯旋般的自我肯 定 ;而奴隶道德从一开始就对 “外在 ”“他人 ”“非我 ”加以否定 :这 种否定就是奴隶道德的创造性行为 。 这种颠倒的价值目标的设 定 ———其方向必然是向外 ,而不是反过来指向自己 ———正好属于这 种怨恨 。 海德格尔“常人”出自《存在与时间》。每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 人是他人本身。这个常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个 常人却是无此人,而一切此在在共处中又总已经听任这个无此人摆布 了。常人怎样享乐,人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 断,人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抽身,人们也就 ① ① 324 霍耐特主张我们需要一种痛苦现象学,坎普里迪斯说这是正确的。从中我们 可以学到很多,比如在现有公共话语领域不能充分言说的痛苦,以及在我们的 实践和制度中,可能造成实实在在不正义的某些未曾注意到的方面。然而,霍 耐特并没有提供这样一种痛苦现象学,只是提供了一种痛苦分类学。在坎普 里迪斯看来,这种痛苦现象学需要一种尼采式的痛苦谱系学加以补充和平衡, 藉此我们方能更好地理解隐藏在我们承认需求之下更深的动机和复杂性(参 见杨国荣:《思想与文化》第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75 页)。 坎普里迪斯与批判理论范式转换 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人们就对什么东西 “愤怒”。这个常 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倒都是这个常 人。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常人本质上就是为这 种平均状态而存在。 在坎普里迪斯看来,“从众”“怨恨”和“常人”状态这些内在阻碍, 比起霍耐特所强调的诸外部强制之于人的自我实现来说,更要紧更根 本更有影响。 (3)霍耐特的承认观是工具主义的,因为他将承认视为一种达到 目的的手段,这种目的是完整的个人身份,于是,承认是某种明确的能 够凭国家行为或个人意愿动员起来的东西。坎普里迪斯认为,工具主 义的承认观试图将根本上无法工具化的东西工具化了,承认不是我们 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就好比给合适的人适时适量地开出药方那样,经 济资源可以通过某种国家机制的运作加以再分配,但承认不可以。就 承认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言,它是不可预见的和出乎意料的。坎 普里迪斯认为,霍耐特的承认观,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令 承认概念负担过重。在一定程度上,错误地理解了承认所表现的善以 及指望它所具有的效果。人们对承认的欲望最终可能只是一种无法满 足的欲望。 坎普里迪斯不认同霍耐特那种对社会政治问题 “一揽子”解决的 一元论的宏大叙事。他认同图利(James Tully)将争取承认的斗争重塑 为围绕着承认规范的斗争,而不是对个人合法身份的斗争。图利将承 认问题变成了自由问题,误认变成了对自我统治之自由的一种不正当 剥夺。不存在一个终极的完美的承认状态,但我们可以根据承认规范 来理解当前的承认实践和承认形式的不足与缺陷。 ① ① 参见杨国荣:《思想与文化》第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76、 页。 79 32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三、接受性与回归日常 坎普里迪斯说,想象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批判理论,将会详尽 地说明我们如何重新思考关于理性,行动者的观念,伴随着可能性的敞 开且 具 备 创 造 一 个 新 开 端 的 能 力,会 继 续 变 革,会 把 接 受 性 (receptivity)的能力与去自我中心化(selfdecentering)置于一个特别突 出的、首要的规范地位。 “接受性”,通常被看作是自主性与行动者的否定,通常与被动性 和顺从混为一谈,甚至与宿命论相关联 ,坎普里迪斯为了清除这些误 解,没有直接引用海德格尔的著作来解释该观念,而是引用爱默生《论 经验》一文,他描绘了在日常生活阐释中接受性的本性与角色,非常细 致地说明了敞开的日常行为如何通过接受性成为可能: 务必注意我们的阐释方式。当我同一颗深刻的心灵交流时, 或者当独处让我拥有好的想法时,但我并不立刻感到满意,这不像 我渴了就去喝水,或冷了就去烤火那样:不是这么回事!首先获悉 我临近一个新的美好的生存境界。通过我坚持不懈地读书或思 考,这种境界显示出它本身更为深远的征象,就像它在闪光之中, 突然发现了它深沉的优美与宁静,正如笼罩着它的云雾每隔一段 时间就会散开,把里面的群山显露给渐渐走进的旅行者,山脚下绵 延的是一片安宁无边的草地,群羊在吃草,牧羊人在吹笛,跳舞。 然而人们觉得从这一思想王国涌现的每一种洞见只是一个开端, 显然后面还有接续。这不是我造就的;我只是到了那里,看见了已 然在那里的一切。 ① ② , : , , , 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② Nikolas Kompridis,Critique and Disclosure: The MIT Press, 2006, p.200. ① Nikolas Kompridis Critique and Disclosure 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The MIT Press 2006 p.187. 326 坎普里迪斯与批判理论范式转换 坎普里迪斯说,“这不是我造就的;我只是到了那里,看见了已然 在那里的一切”,这句话把爱默生接受性的观点与海德格尔的观点联 系在一起:阐释,意义与可能性的弱敞开,并不包含一种以满足某一胃 口或欲望的方式的行动 (doing)。这句话等于说,我接受这一阐释,我 并没有使其发生。爱默生把接受性置于思想的中心,试图唤起一幅行 动者的画面,这不是我们所做的某些事情,而是某些事情我们听凭其发 生。接下来的段落里,爱默生说得更直白:“我只知道接纳;既然我存 在,我就该拥有:但我并未赢得,当我幻想着曾经赢得过什么的时候,我 发现并未赢得。” 那么,接受性究竟是什么?坎普里迪斯认为,该术语对民主政治、 浪漫主义与批判理论都很重要,既有本体论维度又有伦理学维度,它指 的是一种倾听的模式,并要求一种产生于自我之外的 “规范反应”,同 时也是使我们会变得更加适应对世界前反思的理解的一种方式,指的 是我们继承的本体论,因此产生了社会变革和自我转变的非工具化可 能性。 坎普里迪斯认为,自从 18 世纪后期以来,美学与政治已经完全相 互浸染纠缠在一块,因此,政治思想之中的审美转向其实是一种回归, 政治根本上就是审美的,政治通过对感觉的重新分布或划分而发挥作 用。要抛弃的是处于希腊古典理念的核心中的审美的完善和纯洁的理 念,因为完善与纯洁要求明确地背离和反对日常生活的单调领域,而政 治实践就居于这种领域中。民主政治就是着手通过培养新的看和听的 方式而让不能被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被看到和听到,并打开和不断揭示 那些可理解性和可能性的条件,而创造有利于思想和行动的替代选择 的可能性。 ① ② , : , , , 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② Nikolas Kompridis,Critique and Disclosure: The MIT Press, 2006, p.203. ① Nikolas Kompridis Critique and Disclosure 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The MIT Press 2006 pp.204 - 205. 32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技术的追问》中,海德格尔明确区分了倾听者与顺从者。正如 本雅明,海德格尔也关注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已经顺从———我们已经 被动地屈从于进步、现代技术、现代资本主义,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却没 有真正去倾听是什么在召唤,是什么在示意,是什么在诱惑。提出与聆 听、倾听、接纳相关的构想,就是完善一种反思式倾听的所有构想,这种 倾听乃是对自身活动具有自反性的接受性。因此,我们所提出的并非 对命运的盲目屈从,毋宁说,是一条道路,它使我们可以变得更加适应 对这个世界前反思的理解,更加适应我们通过传承得来的本体论,更加 适应我们的历史情境,从而产生对它们来说更加自由的关系。 如果说哈贝马斯担心“生活世界被殖民化了”,即经济和政治的权 利逐渐侵蚀了生活世界本来的意义,那么坎普里迪斯则担心日常生活 中的个体迷失在常人状态之中。 坎普里迪斯认为,对日常的哲学探究其新方向,首要地可以追溯到 康德实践理性,同时可以追溯到青年黑格尔派,美国实用主义,早期海 德格尔,与晚期维特根斯坦对实践优先性不同方式的明确表达。这里, 坎普里迪斯三连引癖又犯了,《批判与敞开:批判理论在过去与未来之 间》“回归日常”的论述接连引用爱默生 《论自立》、海德格尔 《存在与 时间》与密尔《论自由》。 (1)爱默生:人是怯懦的和谦卑的。他不再是挺直的。他不敢说, “我认为”,“我就是”,而是援引圣贤之言。 海德格尔:如果“我”的意义是本己的自己,那么 “我”并不首先存 在,首先存在的是以常人方式出现的他人。我首先是从常人方面而且 是作为这个常人而“被给与”我“自己”的。此在首先是常人而且通常 一直是常人。 ① ② , : , , , 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② Nikolas Kompridis,Critique and Disclosure: The MIT Press, 2006, p.71, p.112. ① Nikolas Kompridis Critique and Disclosure Critical Theor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The MIT Press 2006 p.201. 328 坎普里迪斯与批判理论范式转换 密尔:“现在,个人迷失在人群之中了。” (2)爱默生:“坚持你自己,决不去模仿。” 海德格尔:“每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这个常 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 密尔:“恰恰是因为意见的专横以至于把狂狷当做一个责难的对 象,所以为了打破这种专横,人们理应变得狂狷的这一点才成为可取。 凡个性力量丰足的时期和地方,狂狷也就丰足;一个社会中狂狷者数量 一般总是和该社会中所含天才异秉、精神力量及道德勇气的数量成正 比。今天敢于特立独行的狂狷者如此之少,正是这个时代主要危险的 标志。” (3)爱默生:“我们的阅读等于是在行乞和寄生。” 海德格尔:“公众意见当下调整着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解释并始 终保持为正确的。公众意见使一切都晦暗不明而又把如此掩蔽起来的 东西硬当成众所周知的东西与人人可以通达的东西。” 密尔:“这时代的某些潮流使得公众比以往多数时期更加倾向于 规定行为的普遍准则,并力图使每个人都遵守被认可的标准。而这个 标准,明言昭示也好,不言而喻也好,乃是对任何事物都不要抱有强烈 的欲望。其特点的理想乃是没有任何显著的特点,换言之,其特点就是 没有特点;正如中国女性的缠足那样,要用压制的办法磨平人性中每一 个特立独行的部分,把大体上与众不同的人造就成一个庸人。” 在坎普里迪斯看来,自我转变需要人们从常人状态中走出,唯有这 种内部环境的转变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社会变革基于社会外部 环境是否可以容纳特立独行的狂狷之士,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意味着 追问美学化背后的政治条件是什么。 现代政治学依据一系列众所周知的问题———公正、自由、合法、政 ① ① 《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也。”何晏《论语集解》:“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 者,进取於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 32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体、主权等———而被观念地理解。然而,也有一些政治问题,它作为政 治问题只是在某种审美维度中才能出现。为了我们自己的目的,坎普 里迪斯说,不妨借用一下卡维尔的思想,审美转向在于,政治思想对现 代政治的审美问题的重新认知和回应。我们可以按下列名称将其写出 来:发言权和无发言权的问题,新事物的问题,融合(而不是二元分裂) 日常与超出日常的问题,判断问题,回应和接受的问题,表象问题,对于 感觉来说既定的有待理解的问题,还有更为一般的政治的审美维度的 意义和范围的问题。如果说四年一度的任期制选举,是一种周期制的 被倾听,那么,坎普里迪斯这里所说的发言权和无发言权则是被看到和 被听见的一种常态性出场。 四、小 结 (1)批判理论所谓批判,一方面基于现存世界的不完善,提出诊断 与方案,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或者说只是提供一种蓝图,一种方法;另 一方面,要为理性及其表达方式划界,哲学的边界在哪里,批判理论的 边界在哪里?是回到黑格尔,构筑形而上学的体系之网;还是回到马克 思,以长时段的眼光理解人类发展的进程;还是像坎普里迪斯这样,基 于范式转换用零打碎敲的方式来撬动自我的再认识与社会变革的 可能? (2)坎普里迪斯三连引癖,常常接连引用三本著作段落的方式来 强化对某种观念的认同,这样的表述过于泛化过于文学化,不会因为相 同意见者众就可以更加有说服力。引用的范例,有时候是一种极致的 情形,比如爱默生 《论经验 》,毕竟是一篇悼文,悼念两年前痛失的 幼子。 (3)坎普里迪斯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与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批评是 可以理解的,但是坎普里迪斯的论证方式、范式转换、“敞开”与 “接受 性”,多大程度上可以完成批判理论再定位的任务?反思的敞开,提供 330 坎普里迪斯与批判理论范式转换 的替代方案,是不是一种新的乌托邦;接受性,过于理想化,美学化,学 院化,海德格尔化。 (4)在《批判与敞开:批判理论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中,坎普里迪斯 提出了一种批判理论的新的批判模式,该模式基于他在哈贝马斯和海 德格尔之间建立的不太可能的亲缘性,并试图避免二者的哲学缺陷。 海德格尔不能承担坎普里迪斯批判理论再定位的理论重负。海德格尔 的本体论,坎普里迪斯大部分理论规划所倚重的基础,不足以完成他为 之设定的任务。 ① (作者 余永林,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① Morton Schoolman ,“Situating receptivity:From critique to ‘reflective disclosure’”, (),p.1033.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 vol.37 9 331 “无关系的关系 ” ———拉埃尔·耶吉的异化理论述评  闫高洁 一、异化理论的回归 曾在许多文献中亮相的“异化”,无疑是一个经典的、著名的术语。 对资产阶级社会中异化现象的批判,早在启蒙时期卢梭的思想中就出 现了。可以说,异化是贯穿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 淳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致达朗贝尔的信》等著作的一个 主题。19 世纪初,明确的 “异化”一词已经在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 这里,这一范畴尽管自然地意味着分裂、转让与对抗,从而具有否定的 内涵,却被设定为绝对的精神自我确证的必要的环节。费尔巴哈、赫斯 和青年马克思尽管从黑格尔那里接受了这一说法,却拒绝像他们的老 师一样与时代曲折地和解,转而将异化概念改造为批判的武器。席勒、 克尔凯郭尔、齐美尔等思想家的言说呼应了这样的运用。20 世纪上半 叶,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令 “异化”抑或 “物化”变成了西方马  332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编号:15ZDB013] 阶段性成果。 “无关系的关系” 克思主义的一个经典问题,而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面 世则进一步推动了异化理论的发展。它不但被视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的重要理论工具,也被用来批判苏联和东欧的官僚社会主义。在 20 世 纪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无论是西欧和东欧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还是法兰克福学派,都以异化现象作为核心的问题。 异化理论热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梅扎罗斯 (István Mészáros)的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沙赫特 (Richard Schacht )的 《异 化》、奥尔曼的《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等作品的相 继出版,标志着相关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伴随着结构主义 和后结构主义的兴起,作为意识形态概念且更作为本质主义概念的 “异化”逐渐地被人们抛弃。虽然“异化”一词依旧在各个领域中发挥 着相应的作用,但是一个发掘与言说异化的黄金时代显然已经最终地 逝去了。这一概念不再被置于思考的聚光灯下,甚至几乎在思想创作 和学术研究中遭到遗忘。不过,近十五年来,关于异化和物化的研究显 著地复兴了。一系列著作相继出版,例如霍耐特的《物化:承认理论探 析》(2005)、赛耶斯 (Sean Sayers)的 《马克思和异化:黑格尔主题的诸 论文》(2010)、哈特穆特·罗萨 《加速与异化:晚期现代时间性的批判 理论大纲 》(2013 )、亨宁 (Christoph Henning )的 《导论:异化理论 》 (2018),以及拉埃尔·耶吉(Rahel Jaeggi)的《异化:论一个社会哲学疑 难的现实性》(2005)。 作为第四代批判理论家的代表之一,耶吉试图在哈贝马斯的交往 理论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全新的形势再次激活异化概 念,将它改造为社会哲学抑或“社会病理学”的一块基石。在《异化》一 书中,她首先梳理了 “异化理论的简史”,总结了发轫于卢梭的马克思 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两种异化批判的传统,并且分析了 “异化批判的结 构与疑难”。她接着借助图根德哈特 (Ernst Tugendhat)等学者关于自 我支配以及意愿的作用能力的论述,重新解释了异化概念。最后,她将 “异化”与在西方学术界中经常被使用的 “积极自由”“自我实现”“自 33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我规定”等概念联系起来,令其异化理论获得了同时代性。 耶吉阐述了自己尝试拯救而非抛弃异化理论的理由。她认为, “异化”尽管具有复杂的意义,同时含有特定的问题,却是一个仍然在 社会生活中活跃的说法,具有显著的理论意味。在《异化:论一个社会 哲学疑难的现实性》的“序言”中,她清晰地指出:“面对新近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人们可以发觉某些不满的迹象;这种增长着的不满,即使不 在名称上、也在实体上是与异化现象相关的。” 这就是说,首先,“异 化”不是哲学的某种神秘的行话,而是一个可以被人们自然地掌握的 说法。在今天的群众文化中,人们就时而使用它来否定令自己不快的 状况(例如,批评“人的异化”)。 诚然,专家可以抗议群众 “滥用”术 语。可是,一个说法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指向实际的重要的对象、具有经 验性的基础,就不应当在反思中被轻描淡写地弃置一旁。学者如果执 意无视在群众的意识中像幽灵一样出没的关于异化的经验,拒绝将它 理解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就难以合理地把握时代的复杂现实,他们的理 论也就丧失了相应的力量。其次,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机 制朝向全世界的扩张、金融资本的膨胀、新兴的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改 造、商品市场的发展、信用贷款方式的更替、文化工业的增殖等变化,显 然并未使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和娱乐的人们实际地摆脱种种无意义的、 不自由的关系。相应地,遭受和察觉苦难,作为人们真实的体验,已经 变成了社会生活的显著的组成部分。在“人的自由”“自我规定”等理 念下,这样的现象在思考中仍然被视为显著的对象。霍耐特在《异化: 论一个社会疑难的现实性》的“前言”中就承认:“然而,近年来不只几 位哲学家都已经意识到,如果弃异化概念于不用,我们的哲学 ‘词汇 表’就似乎少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我们经常难免将个人的生活形式描 ① ② , , , , , : , , tr.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Smith, ed. , Freder ② See Rahel Jaeggi,Alienation, 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5. ① Rahel Jaeggi Alienation 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 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xix. 334 “无关系的关系” 述为被异化的;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倾向于将社会状况视为错 误的或者‘虚假的’,不是因为它们侵犯了正义原则,而是因为它们与 我们的意愿和践行意愿的条件相冲突。” 耶吉对异化概念的内涵、问题与潜能的反思,是当代复兴异化理论 的重要努力,已经获得了许多学者的肯定。例如,《异化:论一个社会 疑难的现实性 》的英译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伊豪泽尔 (Fredrick Neuhauser)就认为: “拉埃尔 · 耶吉的 《异化》是过去十年在德国哲学 界中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书籍之一。” 《从“异化”到“生活形式”——— 拉埃尔·耶吉的批判理论》的编者艾伦(Amy Allen)与门迭塔(Eduardo Mendieta)如此评价《异化: 论一个社会疑难的现实性》的地位:“今天, 人们如果想要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的激进潜能,就得面对拉 埃尔·耶吉的出众的、生产性的文本。” 而亨宁在新近出版的《导论: 异化理论》中也系统性地说明了耶吉的思想。可以说,异化理论的回 归不但意味着一个传统的学术话题的复兴,而且揭示了当代批判理论 发展的又一个方向。批判理论的另一位后继者、耶拿大学教授罗萨 (Hartmut Rosa),已经在较早前完成的作品 《加速与异化:晚期现代时 间性的批判理论大纲》与 《共鸣:世界关系的社会学》中使用了耶吉所 主张的异化概念。 ① ② ③ ④ , : , , Translators Introduction, Rahel Jaeggi, Alienation, tr.Frederick ② Frederick Neuhouser,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ed. ,Frederick Neuhouser,New York:Columbia Uni versity Press, 2016, p.xi. Introduction,Amy Allen etc. ,From Alienation to ③ Amy Allen and Eduardo Mendieta, Forms of Life:The Critical Theory of Rahel Jaeggi,ed. ,Amy Allen and Eduardo Mendieta,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8, p.9.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人 ④ 参见[德]罗萨: 民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6—19 页、第 117 页。我们根据德文本标题重新翻译 了中译本标题。 ① , , , , Axel Honneth Foreword Jaeggi Alienation 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 Smith 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p. vii - viii. 33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说明在 《异化:论一个社会哲学疑难的现实性》 中耶吉对异化概念的澄清亦即批判。它含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环节:第 一,对种种异化现象的描绘亦即对异化概念的表述。第二,对异化概念 的分析。归根到底,耶吉视“异化”为一种 “无关系的关系”。第三,对 以往的异化概念的批判,或者说“对异化批判的批判”。 二、自己世界里的陌生人:对异化现象的描绘 在《异化:论一个社会哲学疑难的现实性》的第一章中,耶吉以“在 由他自己造出的世界里的陌生人”概括异化现象,这一断言意味深长。 从思想史看,无论在柏拉图所说的苏格拉底与城邦的冲突、斯多葛主义 所提倡的从世界退回到自身中,还是在卢梭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马 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异化问题的核心都是人与自己所生活的世 界的关系的陌生化,亦即人的无家可归的状态。耶吉凭借这样的历史 描绘了异化现象,探讨了异化概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她看来,异化 概念具有七种意义,或者说存在七种观察它的视角。 第一,“异化”意味着某人为并非发源于内心的、不真实的欲求所 摆布,“刻意而为地”(artificially)和“非本真地”(inauthentically)处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盲从消费、因循守旧和角色行为(例如在岗位上 熟练的笑容),都指向这样的状态。卢梭所说的 “生活在他人的意见 中”也是如此:“在我们的风尚中流行着一种邪恶而虚伪的一致性,好 像人人都是从同一个模子中铸造出来的:处处都要讲究礼貌,举止要循 规蹈矩,做事要合乎习惯,而不能按自己的天性行事,谁也不敢表现真 实的自己。” ① ① 336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淳朴》,李平沤译,商务印 书馆 2016 年版,第 12 页。 “无关系的关系” 第二,“异化”意味着人们并不认同 (identify ) 自己所参与的活 动,无法在活动本身中察觉自己活动的目的,甚至将厌恶自己。在这样 的视角中,以攫取私利为目的结交 “朋友”的个人、在岗位上为了生存 被迫从事既与的工作的劳动者,都是被异化的(alienated)人。 第三,“异化”意味着人们的社会参与的关系和过程的中断。正如 哈贝马斯所言,交往是人的基本的活动;交往总是发生在人与人的关系 以及相关的社会机制之中。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中生存的某人,如果无 法将这些条件自觉地或者自然地视为自己的规定,就不再能够与自己 的生活和解,只得在思想或者行动中或多或少地与其对抗。例如,某 人与他所熟悉的伴侣、家庭、共同体、文化在活动中 (或许也在空间 中)分离开来,进入了陌生的世界,从而变成了孤独的个人,显得“漂泊 无根”。 第四,“异化”意味着人和人以及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的去个性化 与物化(the depersonalization and reification )。黑格尔在谈到 “具体自 由”时曾指出,真正的自由是处在他者之中却仍守护着自我:“这种自 由在我们的感觉的形式中,例如在友谊和爱中已经有了,我们在自己内 部不是片面的,而极愿意在对他物的关系中限制自己。” 相反地,如果 社会关系不能根据某人或者事物自身的特性做出合理的反应,不再具 有某种“人的面孔”,其中的人们就将体验到异化尤其交往的异化。例 如,青年马克思在谈到爱情时指出:“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 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使对方产生相应的爱,如果你 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 是无力的,就是不幸。” 这样的社会关系往往为外在的抽象力量如“万 能的金钱”与 “关键绩效指数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 )所中 ① ② ③ 将这一活动译为“认同”而非“同一化”等,是为了更加明确地展现它作为思想 变化的特性。 《法哲学原理》,张企泰、范扬译,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19 页。 ② [德]黑格尔: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46 页。 ③ [德]马克思: ① 33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介。在这里,相较于这些客观的、自主的、同一的 “物”而言,特殊的个 人和事物是消极受动的、不重要的、匿名的客体。马克思和卢卡奇所说 的“早先并非市场交换对象的物或者领域的商品化” 以及阿多诺所说 的现代社会受到“等价物”(equivalence)支配,都指向这样的状况。在 《启蒙的辩证法》中,阿多诺已经指出:“在这种强制性的齐一化过程 中,启蒙通过把不等的东西归结为抽象的量,而使不等的东西变成可以 直接进行比较和操控的东西。” 第五,“异化”意味着“完整的人”的丧失。现代社会是劳动分工的 社会;这一分工是现代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然而,劳动分工也使人的 劳动变成了种种零碎的、狭隘的活动,进而限制了人的潜能的实现和人 的全面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被孤立的劳动者只得像在大机器中 滚动的小齿轮一样发挥着极其有限的作用,为个人无法洞察和控制的 过程与系统所操纵。于是,神秘的事物而非作为 “类”的人,变成了绝 对的存在。正如弗洛姆所说:“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一头由大机器构 成的怪兽,规定了他的生活的方向和节拍。他手上的工作,原定是用来 取悦和服务他的,却造就了一个被异化的世界 (a world he is alienated from), 一个他卑微地、无力地服从的世界。” 耶吉提示,早在歌德的时 代,对社会分工所造成的非人的状况,就是艺术和哲学的一类显著的主 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马克思也将劳动分工视为异化现象 的起源。 第六,“异化”意味着具体的关系为被异化的抽象的关系所统治。 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现实中,人的本质是诸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代社 ① ② ③ , , , , , : , ,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第 ② 张一兵: 二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5 页。 “Zum Gefühl der Ohnmacht ”,Rahel Jaeggi,Alienation,tr. Frederick ③ Erich Fromm,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ed. ,Frederick Neuhouser,New York:Columbia Uni versity Press, 2016, p.24. ① 338 Rahel Jaeggi Alienation 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 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p.4 - 5. “无关系的关系” 会的特性则是人的生活日益受到各种匿名的社会机制支配。这些社会 关系作为强大的力量对人构成了密集的束缚,使人的行动越来越失去 自发性和自主性。换言之,这种被异化的关系已经变成了仿佛自主的 与活跃的人们相敌对的实存。在韦伯的批判中,现代社会就被认为如 同一个密不透风的铁笼,或者说具有一个如铁般坚硬的外壳。 第七,“异化”意味着种种荒诞的、无意义的、含有苦难的、非理性 的亦即不合理的生活状态。对于这样的情况,现代主义文学尤其荒诞 派文学做了大量的描述。卡夫卡的 《变形记 》、布莱希特的 《四川好 人》、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等都生动地反映了它。 耶吉对“异化”的上述概括较充分地展现了这一概念的意义。不 过,我们应当指出,异化和与它相关的概念以及不同的异化现象间并不 存在明确的界线,它们往往是相互混合的。例如,无论在学术研究的行 话和日常生活的习语中,“异化”无不显现出和“物化”“非本真性”(in authenticity)“失范”(anomie )等说法有 “家族相似 ”。正如耶吉所指出 的:“甚至在初次遭遇这一主题时我们就可以发觉,‘异化’是一个具有 ‘模糊边缘’的概念。” 而异化概念的价值则不仅在于其现象上的丰 富性,更在于其规定上的重要性。 ① 三、“无关系的关系”:异化的核心特性 耶吉指出,异化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无力 (powerlessness)、 冷漠(indifference,既意味着情感的 “无同情”、又意味着活动的 “无参 与”)、内在的分裂、对自身和这个世界的无关系 (relationlessness )。 与它相关的“被异化的”等术语也具有这般复杂的内涵。例如,被异化 ② , , , , , : , , ② Rahel Jaeggi,Alienation,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3. ① Rahel Jaeggi Alienation 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 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3. 33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人不再是自由的、实践的、创造的“主体”,而是受到被异化的外在的 世界支配的“客体”,无法像在自己的家园中一样积极地、幸福地生活。 而“人的异化”“对象的异化”“被异化的人”“被异化的世界”等说法, 则指向异化现象的不同的环节,而非一些像在阿伦特的相关论述中那 样相对立的认识。这样的论点在马克思的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也可以被轻易地辨认出来。在 “第一手稿”里,马克思指出,劳动者 造出的堆积着丰富的商品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与贫困的、无力的劳 动者相敌对的实存:“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 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 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 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而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书摘要”中,马克思则指出,在市民社会里个人与个人处在交往的异化 之中。 耶吉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结合思想史对异化现象所做的细致梳理 上,更体现她对异化概念的特性所做的精准总结上。在她看来,异化具 有以下三种主要的规定。 首先,异化归根到底是一种 “无关系的关系 ”(relation of relation lessness)。耶吉将这一规定视为自己反思异化概念的真正的起点。 《异化》一书的第一章的标题就是 “无关系的关系:对一个社会哲学概 念的重建”。在这里,她指出,“异化”其实意味着一种特定的关系——— 一种含有缺陷的关系———而非某种关系的缺失,而合理的生活意味着 人们能够领有自己和他们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公式,异化不意味着 某种关系的缺失,而是一种自身含有缺陷的关系。反过来说,克服异化 不意味着回到一种自己与这个世界齐一的无差异的状态;它也是一种 ① ② [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2 页。 《〈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30—333 ② 参见韩立新: 页、第 336 页、第 349—351 页。 ① 340 “无关系的关系” 关系,一种掌握的关系(a relation of appropriation)。” 正是这种含有缺 陷的关系,令其中的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状态,并且与这个世界疏离开 来,使他们确实遭受了苦难。在耶吉的视角中,“无关系的关系”是“异 化”最为直接的和决定性的特性。 将“异化”视为一种“无关系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异化是一种和谐 的完美的关系———作为 “一种在逻辑上、在本体论上或者在历史中在 先的关系” ———“不在场”的后果。在以往的观念中,对异化概念的 理解经常带有本质主义的设定。在耶吉看来,这种本质主义式的认识 在今天的后形而上学时代中已经过时了。对异化概念的理解需要根据 人的能力及其实现条件来更新。 其次,从“无关系的关系”出发,耶吉将 “丧失力量与丧失意义”视 为这种含有缺陷的关系的影响。“丧失力量”意味着人们被剥夺了抑 或压抑了行动的力量,无法触动和改变他们自身与这个世界。“丧失 意义”意味着人们不能从自己的活动中获得必要的情感或者根据,进 而陷入了无聊、空虚、迷茫乃至痛苦的状态。耶吉提示,日常生活被割 裂为许多空间般的碎片,不再作为通透的、圆满的整体出现,是人们丧 失意义的原因之一:“一个被异化的世界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它不会 被我们经验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在这里,“丧失力量”与 “丧失意 义”是必然地相互联结的,这是因为融合了“掌握力量”和“获得意义” 两种内涵的“自我规定”(selfdetermination),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都已经被视为极其重要的理念了。作为一个与“异化”相对立的概念, “自我规定”意味着人无法自主地活动和认识的“未成熟”之终结(亦即 ① ② ③ , , , ,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1. ② Rahel Jaeggi,Alienation,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25. ③ Rahel Jaeggi,Alienation,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23. 这一论点可以被视为 对齐美尔和卢卡奇的论点的浓缩。 ① Rahel Jaeggi Alienation 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 ed. Frederick 34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出路),以及人能够在这个世界中创造出自己可以占有 (appropriate) 和支配的对象,并且由此自觉地形成了对自己的生活的认同与确信。 追随着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家,耶吉也将“自我规定”或者说“自 我实现”(selfrealization)视为 “自由”。于是,“异化”也被理解为一个 与“自由”相对立的概念。不过,不同于黑格尔,耶吉不认为异化是自 由的理念为了展现自身所需要的一个环节,一切异化都能通过精神的 发展完成自我扬弃从而溶解在最终的现实中。黑格尔断定:“自然领 域的本质就是没有自由可言,自然现象不能被视为时空中个体的自我 规定和自我实现,每一个体的变化都受外在的他者影响,由外在的因果 律支配,基本上是盲目和机械性的。……所有有关人的思想、行动,以 及由此产生的伦理、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现象,都必须视为自由的表 现和实践,否则我们还停留在自然世界之中,只是把各种人文现象视为 时空中出现的自然现象。” 耶吉认为,异化是一种真实的而非虚幻的 非自由的状况,自由的理念至今尚未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落实。耶吉 进而强调了异化对积极自由的阻碍。伯林(Isaiah Berlin)曾区分了“积 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个概念:“消极自由”是人不受干预的状态,而 “积极自由”则意味着人自主地形成意愿、做出决断并且实际地开展行 动并承担后果的状态 ,包括个人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以及在政治 运动中参与“社会立法”。异化令人们不能洞察和改变既与的实存,同 时令这个世界显现出枯燥的、阴郁的、侵略性的形象,为此人们往往难 以积极地落实自由的理念,只能滞留在有限的“事实”中。 最后,耶吉将支配性的 (亦即统治性的)关系作为 “含有缺陷的关 系”所造成的状况。她指出,统治性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支配 ① ② ③ 如此翻译的根据,参见[中]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 16—17 页。 《黑格尔新释》,(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4 年版,第 174 页。 ② 刘创馥: ③ See Rahel Jaeggi,Alienation,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ed. ,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35. ① 342 “无关系的关系” 形式,它不仅意味着他治(heteronomy),亦即人们完全地受到外在的力 量控制;在这里,被异化的人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both victims and perpetrators)。这就是说, 异化作为一种支配性的关系,往往是由人 们自己理性地参与建立和维持的。一旦人们接受了或者说许可了社会 的规训或者管制,这种压迫和贬低人的状况就会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 态。假如人们确实试图拒斥这样的关系,那么他们的生存就变成了一 场以他们自身的状态作为赌注的、不存在必然的结局的、真实的斗争 (在政治领域或者不法的形势中,甚至是生死斗争);相应地,人们就尚 未彻底地进入被异化的世界,并且被嵌在 “无关系的关系 ”中。在这 里,耶吉其实是在强调,简单地把支配和自治(autonomy)亦即自我规定 视为两种直接地相对立的状态,是不合理的:“在一个角色中或者通过 它被异化的某人,同时亲自扮演着这个角色;被异己的 (alien )欲求指 引的某人,同时拥有着这些欲求———在这里,倘若我们只谈及被内化的 强制或者心理的操纵,我们就难以辨认特定情况的复杂性。” 我们应 当指出,耶吉将异化视为某种特殊的支配,不是为了反对在分析中合理 地运用种种关于支配的思想。正如韦伯所言,任何类型的支配的建立 和维持,其实都需要人们哪怕极其微弱的服从或者许可,无论人们的动 机是什么。 耶吉的论点仅仅强调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自由与 异化的微妙的联系,同时由此暗示着应当重新规划与 “异化”相关的 “自我”“自治”“真实”等概念的内涵。 总言之,耶吉将“异化”理解为一种 “无关系的关系”,并非重复了 “一切对象化都是异化”“异化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之类的旧论点。 “无关系的关系”是一种含有缺陷的关系,是一个非本质主义的、可以 经验性地阐述的概念。与对这一关系的界定相对应,耶吉用 “自我规 ① ② , , , , , : , , Economy and Society, ed. ,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Berkeley & ② Max Weber,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p.212. ① Rahel Jaeggi Alienation 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 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24. 34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定”“积极自由”等概念设定了一种规范性的标准,从而既保持了 “异 化”的批判性的锋芒,又克服了以往的异化概念的历史哲学和整体主 义的形而上学意味。 四、“对异化批判的批判”: 对本质主义的超越 在规范了一般性的异化概念之后,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上述成果, 耶吉根据反本质主义的思想检查了既与的异化概念,试图在全新的和 以往的形式间“划清界线”。她也将这一任务视为一轮“对异化批判的 批判”———既然“异化”一词往往指向对实际的机制的批判。 诚然,在以往的思想中,“本质”“原则”“起源”等概念,作为人和 事物的核心、真相、目的和动力,往往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并且创造出一 种稳固的、同一的、连续的景观。可是,今天的哲学法庭已经向这样的 观念严厉地宣判了放逐令:“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已经变成了哲学的‘常 识’之一。” 在耶吉看来,无论人性、人的本质还是必然的真理、历史的 规律,当下都难以在时代的反思中获得充足的证明。 耶吉指出,以往的异化概念含有以下两种本质主义式的前提:其一 是把“人”设定为主体亦即一种主动的、全能的、至高无上的存在。在 传统的异化理论中,这种先验的概念经常构成了批判异化的立场和在 异化现象中缺失的事物,也不时作为律令笼罩在最终的非异化的状况 上。然而,这种绝对的主体真实地或者合理地存在与否,已经为人们所 怀疑了。例如,阿尔都塞在论述马克思的 “理论反人道主义 ”时就主 张:“我想,大家都会同意:马克思原本赞同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和异 化的疑难性(problematic),后来却和它决裂了;这次与费尔巴哈的理论 ① ① , , , : 344 , , Rahel Jaeggi Alienation 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 ed. Frederick , ,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28. “无关系的关系” 人道主义的决裂 (break),在马克思的思想的历史中是一个根本性的 (radical)事件。” 此外,耶吉还借助福柯关于人的自由的论述来否定 “主体性”:“福柯不但攻击了对人性的本质主义诉求;他也拒斥了表现 为异化批判的基础的主体性观念。” 第二种本质主义式的前提是一种在道德上可疑的 “客观主义”亦 即一种“家长主义”(paternalism)。它意味着对特定的解除异化的状况 或者说某种完美的理想的设定;这一状况的降临往往是由某种历史中 的理性担保的,例如黑格尔式的“否定之否定”“异化的扬弃”,亦即则 与特定的个人意愿无关的。黑格尔所说的 “和解”就暗示着这样的设 定:在曲折地发展之后,由于理念的调控,人的历史将必然地终结于一 种和谐的状况中;人们将凭借对普遍的本质的自觉的领有,在这个世界 中解除异化、“折返自身”、落实自由的精神。 耶吉认为,这些思想家尽管真诚地赞扬了自由并且谨慎地勾勒了 相应的蓝图,却终究在表述中隐蔽地取消了群众的自由。他们像享有 权威的家长一样,独断地宣布了关于异化和人的命运的真理。在他们 的视角中,群众对自己的生活的认识似乎只是各式各样虚假的意见。 在耶吉的视角中,在“自由”“解除异化”等说法里,个人对自己的生存 的认识、目标的设定和活动的安排,归根到底是最为重要的:“但是,既 然现代道德的基础以及对于社会自由概念的基本信念,是 ‘自己如何 生活应当由每一个人决定 ’———个人在诠释自己的生活上是至高 的———那么倚靠客观的至善的(perfectionist)理想的异化理论就显得拒 斥了以上观念,并且代之以一种宣称自己 ‘更加了解’的家长主义观 点。” 因此,在种种关于社会生活的争论中,今天的学者应当更加认真 ① ② ③ ,“Is it Simple to be a Marxist in Philosophy?”,Essays in SelfCriti , : , , , ② Rahel Jaeggi,Alienation,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30. ③ Rahel Jaeggi,Alienation,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29. ① Louis Althusser , cism tr.Grahame Lock London NLB 1976 p.198 p.206. 34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地关注人们“如何”(how)落实自己的意愿,而非依旧简单地指定人们 的状态是和将是“什么”(what)。 结 语 应当如何看待耶吉的理论工作,包括她对异化现象的现象学式的 描绘、对异化的特性的把握以及对概念中的本质主义的批判?我们认 为,耶吉的思想确实击中了以往的异化理论的某些缺陷,也需要进一步 的阐发。 在认识论上,异化理论的本质主义式的前提被取消了。耶吉不是 把异化理解为某些既有的本质或者关系的异化,而是把它理解为一种 含有缺陷的关系。不过,在对本质主义的清算之后,如果异化只能为个 人的判断所确定,那么异化问题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只与主观感觉相关 的问题。如果没有某种共同性的标准来识别异化,人们是否陷入了被 异化的世界、能否从异化现象中解放自身,似乎都仅仅为个人的特殊的 态度所决定:如果我认为自己不是或者仅仅在某些不重要的角落里是 被异化的人,如果我认为自己在奋斗中已经摆脱了外在的力量的压迫, 那么我的状态或者说这个世界显然就是如此。换言之,确认以及解除 异化,似乎都变成了与人们的共同的联合、组织和斗争无关的私人事 务。虽然耶吉已经自觉地试图向异化批判提供某些规范性的基础,但 是她的异化工作能否在本质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中开辟出一条合理 的道路,仍然是值得继续观察和衡量的。 而在政治上耶吉则认为,将异化理解为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非自 由的状况,蕴含着对阿伦特所说的 “积极生活”的追求,指向以一种召 唤人的创造性力量的“解放性的批判” 。与此相对立的是一种静观的 ① ① 346 , , , , Neuhouser,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6,p. 23. “解放”(liberation, Befreien)和“自由”(liberty, Freiheit)往往被认为是紧密地相关的。 Rahel Jaeggi Alienation 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 ed. Frederick “无关系的关系” (contemplative)立场,它意味着接受和推崇既定的现实,放弃积极的行 动和对自由的理念的落实。于是,耶吉如果试图贯彻自己关于异化设 定的规范,就应当说明个人的自由与人们的团结(solidarity)的关系以 及实际的社会关系的内容,将对异化的批判引向积极的实践。这正是 耶吉当前需要完成的任务。 ① (作者 闫高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018 级博士生) ① , , , , , : , , 在 《异化:论一个社会哲学疑难的现实性》的“前言”中,霍耐特持有相似的论点。 See Rahel Jaeggi Alienation tr. Frederick Neuhouser and Alan E. Smith ed. Frederick Neuhous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pp. 219 - 220. 347 《异化 :论一个社会哲学 疑难的现实性 》前言 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闫高洁译 没有一个概念比“异化”(Entfremdung)更有力地界定了早期批判 理论的特征。对这一传统的第一代成员来说,这个概念的内容是如此 地显而易见,以至于无须加以界定或证明;它或多或少地被认为是所有 社会分析和批判的出发点。无论社会关系多么不透明或者复杂,阿多 诺、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都把社会关系的异化性质视为毋庸置疑的事 实。然而,今天这一共享的前提会让我们感到奇怪;因为所有的作者, 首先是阿多诺,本应知道这一概念所依赖的前提是与他们过于匆忙地 一般化和实体化所得出的洞见相矛盾的。因为异化概念在其社会哲学 的意义上作为彻头彻尾的现代思想的产物,对卢梭和马克思及其继承 者来说,预设了一个人的本质的概念:无论如何,被诊断为异化的事物 必然与它自己相疏远,因而异在于人类存在的真实本性或者本质。过 去数十年大西洋两岸哲学的发展已经终结了这种本质主义式的观点; 我们由此已经明白,即使我们不怀疑人类本性的某种普遍性特征存在,  348 本文是霍耐特为拉埃尔·耶吉(Rahel Jaeggi)的成名作《异化:论一个社会哲学疑 难的现实性》(Entfremdung:Zur Aktualitt eines sozialphilosophischen Problems)一书 而撰写的前言。感谢霍耐特教授本人对翻译的首肯和支持。本文由闫高洁译, 汪行福根据英文版校。 《异化:论一个社会哲学疑难的现实性》前言 也不能再在客观性的意义上地谈论人的“本质”、人的“类力量”和人的 原初的目标了。这一理论的自我修正的结果之一就是 “异化”从哲学 的常用词汇消失了。而且没有什么能比曾经的关键概念的死亡更清楚 地表明了批判理论过时的危险。 然而,近年来不只几位哲学家都已经意识到,如果弃 “异化”概念 于不用,我们的哲学“词汇表”就似乎少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我们经常 难免将个人的生活形式描述为被异化的;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 倾向于将社会状况视为错误的或者“虚假的”,不是因为它们侵犯了正 义原则,而是因为它们与我们的意愿和践行意愿的条件相冲突。在所 有这些对社会环境状况的反应形式 (Reaktionsformen )中,我们不可避 免地发现自己又回到了 “异化”概念,哪怕知道它的本质主义风险;虽 然谈论异化也许是老派的,但它似乎不能简单地从我们的诊断和批判 的术语中排除出去。呈现在读者面前呈现的这本书可以被理解为对 “异化”范畴的合法性的哲学辩护。它的目标是要在今天为我们恢复 这一被贬斥的概念的社会哲学内容。 本书的作者,拉埃尔·耶吉完全清楚从事这样一项工作面临的困 难。更新异化范畴不但需要阐述其意义的概念性的技能,而且要求以 既不失去其批判的力量又避免本质主义前提的方式来进行它。除此之 外,这项工作还必须表明,更意味着指出异化概念对共同生活的条件的 批判性诊断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在处理第一个任务时,作者得益于她 不但熟悉“异化”概念的经典的历史,而且同样熟悉近年来涉及人格和 自由性质的分析取向的辩论。对迄今为止处在分离状态的两大传统的 熟悉,使她能够精准地辨认出经典的异化概念中那些可以凭借对人的 能力的更形式化的阐述来避免本质主义后果的地方。至于在第二个任 务上,作者则受惠于其对日常生活的现象学描述的不同凡响的才华。 这使她得以生动地描摹象僵化、自我丧失、冷漠之类的异化现象,使读 者真切地发觉寻找恢复异化概念的可能性。而上述两种哲学资源则界 定了现在的研究的战略和规划:它从历史性地概述异化概念开始,以便 34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阐明其理论分量和本质主义前提;而在本书的主要部分中,人的自由的 全新规定所具有的分析性的潜能,则被用于建立一种摆脱了本质主义 缺陷的异化概念。 耶吉的历史性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来她熟练的分辨能力,她清晰地 把握到了危及经典的异化概念的种种困难。在这里,她精确而又大胆 地概述了发轫于卢梭的关于异化的两个传统,正是它们在现代生活病 理学(die Pathologien des modernen Lebens)中作为异化过程被或多或 少地加以分析:第一个是马克思和他的继承者的传统,他们追随黑格 尔,把异化主要理解为由社会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导致的人对其类力 量领有(Aneignung)的中断;第二个是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 义的传统,他们根据日益增长的从普遍回到自我选择的、本真的个体的 不可能性来理解异化。正如耶吉所清楚地表明的那样,在上述两种情 形中,“异化”的核心都是一种“无关系的关系”(relation of relationless ness), 亦即一种相对于真正的关系———合作性的或者对自我的关系, 它们都构成了人的本真天性———而言有缺陷的、被扰乱的关系。由此 可见,对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传统两者来说,一种客观主义的人的本 质的概念都构成了异化批判的规范性基础:两者都没有看到,一种在异 化中在先的人的关系———在前者那里是劳动关系,在后者那里是内在 性的某种形式———,已经无法再被带回我们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了。 基于对经典的异化概念的“建筑学”的洞察,耶吉在她的研究的主 要部分,试图借助对个案的精彩描述提出一种替代性的解释模型,这种 模型不再对人的本性加以有力的、实体性的鼓吹。她从人的意愿及践 行意愿的功能条件中寻找自由概念的元素,从中看到了一种更加质朴 的基础的可能性;在建构她的异化概念的基础时,拉吉·耶吉借用了过 去二十年哈里 · 法兰克福 (Harry Frankfurt )、恩斯特 · 图根德哈特 (Ernst Tugendhart)、托马斯· 内格尔 (Thomas Nagel )和查尔斯 · 泰勒 (Charles Taylor)等人关于自由的广泛和深刻的讨论的成果。这一非同 小可的尝试的结果———作为第二个层次的论证贯穿全书———是这一论 350 《异化:论一个社会哲学疑难的现实性》前言 点:异化意味着对我们的意愿的一种损害,某种对我们领有自我或者世 界的遏止造成了这一后果。而在异化概念的重点被转移到个人的自我 关系的向度之后,耶吉的工作的最后一步则是表明一条从上述反思向 社会分析过渡的路径:领有过程的损害往往来源于那些不能满足它所 必需的种种条件的社会关系,正如在人们因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增多或 者不认同自己的欲求而显现出的冷漠中所表明的那样。 借助上述方式,本书标出了这样一条道路:经由对异化批判的规范 框架的形式化把握,复苏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概念。无论谁沿着这个 路标都将发现,社会批判今后对异化的讨论无须退回到本质主义的泥 潭。而对社会研究所 (the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来说,耶吉的这 部著作可以被归入其成果的行列,既是一件着实令大家高兴的事情,也 意味着一种理论性的激励。 阿克塞尔·霍耐特 莱茵河畔法兰克福 2005 年 9 月 1 日 (译者 闫高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351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 内涵与旨趣  ———从柄谷行人对《资本论》的误读谈起 由 阳 田冠浩 就对资本主义的解释与批判而言,马克思哲学无疑构成了众多现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出发点,并且在根本上规划了反思乃至重建 现代性的的最大论域。但是,伴随 20 世纪晚期至今的全球社会经济形 态变化,例如信息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崛起、实体经济的转移、发达国家 劳动者待遇的改善以及消费社会的到来,西方学术界开始怀疑马克思 思想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能力,而其中受到质疑最多的就包括马 克思的生产观点。受到上述思潮的影响,一些后现代理论家如柄谷行 人、鲍德里亚主张用交换视角取代生产视角,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 和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并认为唯有如此才可能重新发现反抗资 本逻辑、实现人类解放的契机。事实上,严格来说柄谷行人和鲍德里亚 讨论的只是在通常的生产视角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事实,而没有真正 理解马克思生产概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 35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 15ZDB002)的阶段性成果。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一、柄谷行人及鲍德里亚对生产观点的挑战 柄谷行人认为,在阐释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 展方面,交换视角比生产视角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在柄谷行人看来,对 “交换”概念的强调并非对马克思的背离,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阐 释商品的交换开始的,这已经表明了交换方式的根本性。柄谷行人的 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的分析表明,从单纯的生产过程不能 充分说明剩余价值即利润的来源,经济事实实际复杂得多,生产只是其 中的一个环节。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意图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人类 生产的性质实质在此发生了“惊险的一跃”。因为利润、剩余价值产生 的前提并不只是生产的剩余,它同时依赖于交换,如果不考虑交换,生 产的剩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原始人的生产力很低,但却未必像现代 人一样辛劳,因为他们的生产是以他们自然的需要为限度的,不仅如 此,他们生产的产品作为直接的使用价值,也是难于保存的,原始人因 此不会追求无限制的生产。出于同样的理由,只要商品经济和交换不 发达,人们就总是耽于幻想、富有浪漫气息。如果人们能够懒惰的生 活,想必那也是自然的厚爱了。交换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因为在交换 中生产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再直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在交换中 不断突破自身需要的限度、拓展需要的边界、丰富需要的内容。交换使 生产专门化、社会的分工合作更加发达,同时也使人们的兴趣变得文雅 起来,交换也改变人的气质。因此要理解一个文明的发展状况,只考察 它的生产状况而忽略它的交换方式是不可能的。 柄谷行人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实际表现为一些最主要的交 换类型的兴起。比如,在原始氏族社会,氏族成员间的赠予互酬制,就 起到了维持部落以及联盟存在的作用,而共同的生产活动乃至共同抵 御自然灾害和其它外部侵害的行动也是以这种相互支持扶助的交换方 35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式所造成的伦理义务(行为规范)和社会情感为基础的。同样,国家的 出现,在柄谷行人看来也不仅仅是政治的 “上层建筑”,他相信国家的 首要职能也是一种具有经济意义的交换,即国家通过暴力征税等方式 完成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大程度的安 全保障和生产便利。最后,柄谷行人相信商品经济即货币支配的经济 体系属于典型的资本主义交换方式。这种交换方式的最大特征是交换 手段本身成为了交换的目的,并且交换手段是不朽的符号化的东西,正 所谓“资本的欲动不在物的积累中,而在交换可能性的权力的积累当 中” 。当交换的目的变成了赚钱,它也就失去了所有自然的限度,从 而势必造成对人的压迫和奴役。柄谷行人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与古 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马克思关注流通和交换,并 且以交换为背景考察社会生产。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柄谷行人真正有 针对性的论述很少,但是他却一再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力量对于维持资 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性,福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殖民主义都是重 要的例证。除此之外,在他看来,现代金融资本对社会生活的控制、信 息产业的兴起以及消费社会的出现等等,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交换对 于经济生活的基础性地位。总之,基于以上理由,柄谷行人相信对于理 解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交换视角是比生产视角更宽广的视域。 第二,柄谷行人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者重视生产的一个重要理由 是:他们受到了重农主义者和古典经济学家的影响,相信能够 “从 ‘生 产’视角透视一切社会关系” 。柄谷行人则持反对立场,他更愿意相 信:“社会性交换常常表现为不被透视的、因而也是独立的力量,因此 并不容易舍弃” 。古典经济学派意识到人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这是 ① ② ③ [日]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的结论部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7),2014 年刊, 第 6 页。 《可能なるコミ ュニズム》,東京太田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② [日]柄谷行人編: 20 页。 《跨越性批判》的结论部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7),2014 年刊, ③ [日]柄谷行人: 第 7 页。 ① 354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主体性哲学在经济问题上的重大胜利。如果财富的真正源泉不是自然 的赠予而是人类主动性的创造活动,那么一种合乎人类计划的富足生 活就是可以期待的。马克思事实上也希望通过控制生产过程,改变生 产劳动的性质,实现人类解放的目的。但柄谷行人发现,在这个问题 上,马克思的考虑要复杂得多,并且也能由此读出马克思对交换关系的 重视。马克思同意威廉·配第的说法: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 母。这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不完全受生产者控制的自然发生的、 无政府的、随机性的东西,而货币(价值形式)主导的交换方式,经济学 家所谓的市场则能将这种偶然性的因素组织起来,就此而言,交换是独 立于生产并能够左右生产的独立的进程。 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提出 控制社会生产力的问题本身就包含着改造交换方式的环节。其实,李 嘉图左派、英国宪章运动、工联主义都注意到了生产过程中剩余劳动被 榨取和工人异化的状况。在他们看来,通过改造、控制生产过程的斗争 能够瓦解资本的增值运动。但柄谷行人却注意到这种策略蕴含着双重 风险,这就是:要么过分重视改造所有制和组织生产的上层建筑,把社 会分工和工厂内的分工同一化,导致生产的集权主义;要么停留在经济 斗争层面,使革命斗争转化为改变交换契约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工作 时间)的斗争,革命将由此趋于保守,资本和劳动的利益逐渐捆绑在 一起,比如“工会斗争逐渐转变为暗中要求对分配海外殖民地的剩余 价值”。 第三,柄谷行人进一步放大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生产观点上的分 歧。他援引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田畑稔的看法,认为恩格斯在编辑 《资本论》第三卷时,刻意强调了生产的规律性,从而为生产的组织化、 集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比如,在 《资本论》第三卷草稿中马克思写 ① ② 参见[日]柄谷行人編:《可能なるコミュニズム》,東京太田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20 页。 《可能なるコミ ュニズム》,東京太田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② [日]柄谷行人編: 28 页。 ① 35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道:“在资本主义生产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平衡表现为由不平衡形成 的一个不断的过程,因为在这里,生产的 (总社会)联系是作为盲目的 规律作用于生产当事人,他们作为联合的理性 (assoziirter verstand )没 有使那种联系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 。恩格斯则将原文修改如 下:“在资本主义生产内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平衡表现为由不平衡 形成的一个不断的过程,因为在这里,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盲目的规 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不是作为由他们的联合的理性所把握、从而受 这种理性支配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 柄谷 行人由此认为,恩格斯所突出的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并不完全符合马克 思的想法,生产的理性化、组织化注定是不充分的,因为他不可能将自 然的偶然性和社会交换的随机性计算在内;马克思的观点则留有余地, 他实际上更多肯定了意见的沟通交换,更多考虑了社会的共识而非生 产的铁律。柄谷行人的这些思考虽然未免有点离经叛道,但他却揭示 出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观点的不足之处,而这也同时为我们更深入 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观点提供了某种契机。 事实上,柄谷行人对马克思生产观点的重新解释与挑战,与法国后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直接受到了后者 的影响。指出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柄谷行人究竟如何误读了马克 思。正如多数研究者所见,马克思的确非常重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问 题。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生存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和人类价值的基础。生产过程的直接产品是使用 价值,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因此生产属于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具有 必然性的人类活动方式。马克思真正批判的是资本主义控制下的生 产,因为后者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和物质享受,而是 交换价值本身,资本主义为了追求交换价值即资本的自我增值 (利 ① ② [日]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的结论部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7),2014 年刊, 第 1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86 页。 ① 356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润),使人类的生命时间和自由禀赋被耗散在盲目的、异化的生产过程 中,在这一过程中人无法确证自身的本质性力量,而只能感到他的本 质、自由被剥夺。 鲍德里亚等后现代主义者总体上同意马克思的判断,但他们认为 马克思本人对生产的理解仍然包含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残余:马克 思只是批评了资本主义生产,却没有对生产本身进行深入反思。鲍德 里亚认为,马克思把使用价值的生产看成是一切社会形态中人的本质 规定性,这一点恰恰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如出一辙,二者都具有某种生产 的拜物教性质,也就是说二者都相信物质财富、生产产品的极大丰富能 够带来普遍的人性的实现甚至人的解放,这仍然是人的价值的异化和 物化,仍然没有超出 “财产对人的统治”的范畴。不仅如此,在鲍德里 亚以及柄谷行人眼中,对生产力的推崇还将进一步导致生产过程的组 织化和集权化,因为后者与生产的理性主义最相契合,但这同时也必然 加剧社会共同体对生活资源和生产条件的垄断,使个人自由面临严峻 挑战。在此不难发现,鲍德里亚等人对马克思生产观点的解读和攻击 本身也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 在重视交换视角这一点上,柄谷行人同样是鲍德里亚的学生。马 克思主义者一向把生产关系视为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但鲍德里 亚却试图借助人类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反驳这一观点。具体而言, 鲍德里亚和柄谷行人都根据萨林斯的人类学考古学研究对以生产实践 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起了挑战。在他们看来,在理解初民社 会时马克思过多受到了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从共同生产和 生活资料共享的角度理解古代的社会形态。他们相信这样一种研究范 式是以看待现代社会的眼光去看待前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生存问题 虽然紧迫,但人类进入社会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为了躲避这种生 存的紧迫性,而非加剧它。对生产和财富的迷狂是现代人特有的精 神疾病却未必适用于古人。鲍德里亚曾经明确提出:“在原始社会中 不存在生产者;没有‘生产方式’和客观劳动 …… 没有需要及对需要 35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满足。” 柄谷行人则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做了补充,他声称摩尔根 笔下的古代社会已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开始向“国家”转型的阶 段,已经出现了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但真正的初民社会却是没有定 居下来的游猎采集民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生产和财富积累虽然不发 达,这种社会却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社会的本性。因为后者表明人类 进入社会从事生产的目的本身恰恰不是生产,而是为了躲避生产 (劳 动),躲避生产是文化的初衷,更是文化的起点。因此在原始社会中, 生存并不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原则,人的生存主要由自然来照料,人们聚 在一起虽然有生产方面的动机,但也是为了共同打发时光,为了满足他 们的游戏和情感的需要。正如有学者概括的那样,对于鲍德里亚而言, “(在原始社会)支配人们行为的不是生产理性的最大化逻辑,而是‘象 征交换’,即一种基于非生产基础的交换,它躲避生产和劳动的一切必 要性,把生产和劳动本身看成是一切腐烂的根源。鲍德里亚吸取莫斯 的赠礼理论和巴塔耶的象征理论,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过的 那种非功利性的游戏、出于名誉动机的浪费和牺牲,才是人类进入自由 存在的合适方式。” 显然,柄谷行人对鲍德里亚亦步亦趋,他也试图从 交换视角去探索一种超越生产的必然性逻辑的社会形态,他相信游牧 采集民社会的象征交换、纯粹赠予以及由此造成的无支配性 (超越必 然性)的社会关系已经预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自由的某种真正合理形 态,而一种可能的共产主义则应当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这种无支配性 社会的复归。 ① ② 二、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哲学内涵 柄谷行人对马克思生产观点的挑战具有一个重要的背景,这就是 ① ② 358 , , , : , , 张盾:《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92 页。 Jean Baudrillard The mirror of Production St Louis MO Telos Press 1975 p.50.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世纪至今社会生产力的巨变并未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资本逻辑的统 治非但没有瓦解,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张,在此背景下,似乎只 有将目光移向“消费”“交换”等非生产领域,才有可能重新发现反抗资 本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可能性。不过问题在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并不 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因此当代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并不能构成 彻底颠覆马克思生产观点的依据。 从根本上讲,马克思对于生产乃至更广泛的经济问题的关注始于 哲学问题,亦即由宗教批判所带来的对人的本质的重新认识和发现。 马克思曾经明确表示:“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 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 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 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一切关系。” 理解马克思的全 部思想都应回到这一最基础的哲学判断上来。现代思想的起点大体可 以追溯到霍布斯的我欲 (生死大欲)和笛卡尔的我思。它们意味着在 行为和思想的根据、标准方面人是无需外求的,天国的权威就此动摇, 人们将转向更切己的地方去理解他们的认识能力、行为方式以及他们 和世界的关系。人的本质终于压倒了神的存在成为了哲学思想的中心 地带。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提出:“人创造了宗 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了 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这句话实际可以看做是对整个西 方近代哲学的最后总结。西方文明曾经凭借上帝的全能和创造的意 象,为世界和人的存在提供了终极解释,同时赋予了人类以高于万物的 特殊位置。可以说西方人是借助 “神”意识到自身是人的。但是近代 哲学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了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发展,人类在认识 和道德实践方面的主动性,以及人对世界的创造关系逐渐得到确证。 19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7—20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9 页。 35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漫长积累,使它的作者更愿意相信这一切源于神 意的安排而非他们世世代代的努力。现代社会则加快了节奏,人们亲 眼目睹自身行动对世界的改变,由此不断确证自身的自由和创造本质。 他们开始知道自身是知识、艺术、道德、律法、市场和国家的真正创造 者。上帝创世的全能最终只是人自己的本质,而人之所以相信上帝而 不相信他们自己,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充分实现并且感受到自身的本 质力量。马克思接受了近代哲学的结论,即对宗教的批判和对人的自 由的肯定。但是他相信这一工作并不能就此结束,用他的话说,“人的 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 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正是从这里开始转向 经济问题,转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因为在 《〈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中他已经明确地注意到:“工业以至于整个财富领域对政 治领域的关系”,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最初对生产和经济问题的讨论是和上述人 的本质的问题紧密联系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首先在于对既定 存在的否定和超越,然而这种否定性和超越性作为本质性的人的存在 原则不能直接以经验的方式被感知,而只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的经 验形态的方式显现自身。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质存在于经验 中,却无法被经验到而只能是理性反思的对象。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 古典哲学正是通过一种严格的自我反思探索人类的思维概念、理性能 力,从而说明人的自由。马克思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认识总体上并未超 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路向,这也是马克思没有再继续开展类似的形 而上学工作的原因。马克思哲学的真正革命性要求在于反对停留在概 念和理性的反思层面,转而要求关注显现人的本质的经验现实,关注人 的自我实现。作为抽象本质的自由无法被经验直观,但自由显现自身 ① ② ① ② 3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0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4 页。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的经验活动,却是本质直观和经验直观的共同对象。马克思开启的哲 学转向,使自由显现自身的活动本身、经验条件以及最终产品的占有与 享受成为了哲学的新的着眼点。哲学的任务不再是从自身的自由本 质、理性能力解释世界(以往的哲学),而是按照自身的本性,按照人的 本质的“形象”改变世界。这也就是马克思早期所说的:“从社会自由 这一前提出发,创造人类存在的一切条件。” 马克思实际上开创了一种非常接近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换句话 说,马克思是在本质(自由)的实现(现实)的意义上谈论人的本质。这 种方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已经形成,在《巴黎手稿》中则获得了 近乎完美的诠释,在考察马克思此后的作品时如若缺失了这种现象学 视野,就势必陷入对于马克思思想的碎片化的理解。 具体来说,《巴黎手稿》中的马克思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生产概念, 它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学内涵,成为表达人的本质显现的新术语。首先, “生产”在此被理解为一种人所特有的自由创造活动,这种活动的根据 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人类意识具有否定性、超越性、主动性和想象 力等特点。它使人类能够通过对自然和自我的立法,改变(丰富)自身 的知识和世界的存在,创造出生活的新形式、新内容、新价值。马克思 的“生产”概念最终指向的是人的本质在现实中的生成和实现,其理论 内涵对应于人类自由的无限丰富性和整全性,完全不限于货币财富的 创造。并且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生产越是超越物质生产的必然性(肉体 的直接需要),越是上升到无功利的纯美维度,就越接近于人的本质的 实现,越是真正的“人的生产”。其次,在马克思看来,人必须在对自然 界、对无机界的改造中直观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只有通过对象化 的过程才得以显现。这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 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因为只有后者才具有可感的质料性内容, ① ②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2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9 页。 36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从而是人的现实性的基础。不仅如此,在生产活动中,自然作为人类显 现自身本质的对象,本身还是人类彼此联系的纽带。生产关系正是在 这个意义上面构成了其他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基础。因为自然的匮乏和 独特性,使人必须超越他们自身的自然局限(本能),通过自我约束、自 我立法的方式,建立起社会性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实现对自然的深入了 解和全面利用。就此而言,生产这一对象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发展 自身社会联系、情感、提升道德水平和生命境界的过程。马克思因此 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 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 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 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可见,对于马克思来说,“生产” 是全面把握人类自由的内在超越性、对象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哲学 范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 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 按照西方的基督教观点,生产劳动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马克 思则最终扭转了这一意识,将生产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实现。但马克思 同时也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生产劳动及其产品恰恰在对象 化中异化、丧失了。这一点正如“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 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 属于对象了。” 马克思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本质得到了某 种程度的显现,但这种显现本身就是对人的本质的遮蔽。比如在劳动 者对于其产品的关系上:“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 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 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 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8 页。 ① 362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劳动者的产品对于劳动者而言 最终成为了一种独立于他的与他对立的力量。不止于此,在异化的生 产劳动中,人实际上与自然界、与自身的活动、与他人从而与自身的自 由本质处于一种全面的对立当中。自然界本来是显现人类自由的条 件,但是在异化的生产劳动中,这种条件却被私有财产垄断,对于工人 来说成为了控制其生存的必然性、强制性力量。人的活动本来应该是 自身自由的生命表现,但是资本对生产过程的支配,却使工人逃避他们 作为人的生产劳动,仅仅把肉体生存当成他们的目标,劳动成为了单纯 的谋生手段。在与他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结成共同体,获得超越于自然 的社会共识、社会生产力乃至精神境界,这本身是人类自由得以展开 (显现)的一项根本要求。人的本质是在共同生活中相互确证的,但是 私有财产以及围绕私有财产展开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出现,却使人们陷 入到相互分裂、斗争的状况,从而必然败坏人的社会和精神力量。可 见,资本主义生产与人的本质的显现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马克思 对生产和异化劳动问题的关注,乃至其后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本身都 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因为马克思相信人应当实现并占有其本质,而 这意味着与自然界、自身活动、自身产品以及社会建立一种真正自觉而 自由的联系,从而也意味着一种具有丰富而全面的感觉的人成为社会 的恒久现实。由此也可以看出,相比于马克思对生产本质的理解以及 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批判,柄谷行人对生产的理解仍然是相对粗疏和表 面化的。 ① 三、马克思生产观点的解放旨趣 有一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为什么像柄谷行人、鲍德里亚这样的左 翼思想家和阿伦特这样的古典共和主义者都对马克思的生产观点深怀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9—270 页。 36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顾虑?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很可能揭示了他们共同的理由,即站在 一种精英主义的立场上,生产本身是服务于生存必然性的领域,自由只 能在生产领域之外出现,甚至只能属于有幸摆脱生产劳动的少数人。 据阿伦特所见,按照主流的古典政治思想传统,生存必然性是非政治、 非历史的。古代政治德行的高贵、优越之处就在于它仅仅把生存必然 性定义为人的动物性部分,进而把生产活动排除在公共生活即政治领 域之外。通常认为希腊人的自由就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对生产等级 (奴隶和异邦人)的政治排斥的基础上。卢梭也曾注意到,古代政治家 真正关心的不是财富,而是与美德、荣誉相关的言行。他们对待财富和 生产的态度处处小心谨慎。他们要求生产和商人阶层的节制,因为在 他们看来财富及其带来的奢侈会使政治社会软弱、腐朽,使公民抛弃它 们的义务。近现代哲学具有平等化的倾向,其表现之一就是不断提高 生存必然性在政治问题上的重要性。霍布斯和洛克最早将生命权和财 产权确立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石,古典经济学家则延续了他们的思路, 对生产问题即财富的起源问题给予了更专业化的关注,以致在当代,经 济、生产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核心要务。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明确将 生存的必然性与自由区分开来,这实际上构成了对包括马克思在内的 现代政治思想传统的一种蓄意挑战。但正因如此,阿伦特的学说也为 我们重新发现马克思生产观点的独特诉求和旨趣提供了重要的参 照系。 现代政治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早期现代性思想家希望在人 身上找到某种永恒的、稳定的天性,以对抗宗教战争中的狂热和非理 性。他们在对自身的反省中发现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就是我们的 生命过程,它渗透到我们的器官,成为一种独立于我们的不可抗拒的必 然性和迫切性,我们的 (精神)生命越是不活跃,这种生物过程越是对 我们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越是把内在的必然性强加于我们。古代政治 希望超越这种必然性创造自由的行动和思想领域,现代政治哲学则试 图重估其价值,因为它比人的优异性更普遍和具有实际感召力。阿伦 364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特注意到,这种现代政治哲学转向最为明显的一个后果就是法国大革 命。后者通常被看成是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政治现代 化的标志,但阿伦特却做出了相反的评价。在阿伦特看来,贫困和自然 的匮乏自古存在,但法国大革命却错误地使其成为了政治革命的对象, 以致丧失了以自由立国的机会。 由于大革命将衣食温饱这种穷人关 心的迫切需要设定为公共政治斗争的目标,革命本身就失去了建立良 好制度和法律所需的审慎精神和理性态度。结果人民的迫切需要也失 去了限制,最终释放出恐怖和非理性的情绪,将大革命及其缔造者引向 毁灭。阿伦特重申了这一点:马克思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家;马克思的 学说准确体现了大革命本质要求:人权转化为穷人的权利,自由逊位于 必然性,并且正是后者启发马克思将革命思考一项客观的、必然的历史 进程。 阿伦特还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从法国革命获得的另一项教义是: “贫困是第一位的政治力量” 。而这也是阿伦特与马克思最根本的分 歧所在。在阿伦特推崇的传统观念里,贫困是社会问题甚至是自然必 然性的产物,马克思却通过 “剥削”这个概念,转变了政治哲学对贫困 的理解。贫困被看作掌握暴力手段的统治阶层对被统治阶层实施掠夺 的结果,它成了一种政治现象。与此相关,经济也被理解为一种依赖政 治权力的人类活动,能够被政治组织和革命手段推翻和重建。在重新 定义贫困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他的 “阶级”概念,它表明了现代工 人的独特境况———表面上现代社会已经释放了作为奴隶的劳动者,但 是作为“无产阶级”他们被置于必然性的直接支配之下,他们的行动也 因此得以具有必然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 背后的人为政治压迫,同时也看到了推翻压迫的必然性的生命冲动。 正如阿伦特所说,马克思最终强化了现代政治的一大信条,生命是最高 ① ② ① ② [美]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48 页。 [美]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0 页。 36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善,也是最强有力的激情。但也正是在这里,阿伦特攻击马克思的关 注点已经不再是自由,不再是将人从其同胞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而是试 图使人的生命过程摆脱匮乏的锁链,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富足成 了革命的目标。 阿伦特认为,这其中已经蕴含了一种生产至上主义 的危险。也正因如此,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必然兴起的是生产的组织 化和对技术的极力推崇。阿伦特在概括十月革命的本质时就引用过一 个著名的公式即 “电气化加苏维埃”。后者反映了一个社会为摆脱贫 困而力图控制生产过程,以便推广新技术、获取更多物质财富的意识形 态信念。对此,阿伦特的评价是,由于整个社会被必然性的力量裹挟, 它实际上已经“放弃了理性的、非意识形态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以及新制度的自由潜质。” 即便穷人会因此变得富足,但社会却没有 培养出追求超越的意识和高尚的政治情操。总而言之,屈从于生存必 然性的革命和生产运动最终只能葬送人类解放的前途。 阿伦特对马克思及其后继者的批评貌似有理,但是却是以对生产 和生存必然性的一种狭隘理解为代价,事实上离开必然性的自由是缺 少现实性的,而生产则是沟通必然与自由的决定性环节。离开了生产 这个纽带,阿伦特的自由只能是一种贵族式的遗老遗少的孤芳自赏。 与阿伦特不同,马克思更全面地揭示了人与他的生产的关系:“个人怎 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 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 一致” 。由此可见,马克思理解的生产正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生成 的过程。 具体来说,首先,在马克思看来,生产的对象固然具有必然性的属 性,生产的动机中固然包括了生物本能,生产活动本身也只能尊崇客观 的自然规律,但是生产的过程却服从于人的意识、计划和安排。卢梭和 ① ② ③ [美]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2 页。 《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3 页。 ② [美]阿伦特: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24 页。 ① 366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马克思都曾指出,对于人而言意识取代了本能成为他们行动的根据 。 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意识地、自由地设定生产的目的和方式,这 是人类生产与动物生存的本质区别。在 《巴黎手稿》等马克思早期的 作品中这一点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离开了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的必然 性,人类自由创造的本性将无法显现自身;同样离开人的意识,自然界 也将失去一切价值和意义,因此人类的文明史只能产生于二者的相互 统一之中。 其次,自觉的生产活动具有真正的社会性。为了获得超越于自然 本能的社会力量,实现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人们才结成社会、发展语 言系统,使人与人之间能够沟通彼此的意识,取得社会性的存在方式。 可见自觉的意识只能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 出:“作为第一个伟大的生产力出现的是共同体本身” 进言之,在生产 活动中,人们不仅改变了它们同自然的关系,而且也改变他们同自身和 他人的关系———为了能够更好地合作和生活,最初的人类学会了自我 约束,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温和、文雅,他们的道德情操也变得更高 尚,他们的行为也更合乎理性。生产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正是人类自由 的摇篮。 再次,阿伦特注意到生产本身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但这只能对于 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才真正成立。人类社会生产的初衷本来是为了控制 自然的必然性,使之合乎人的自由。但是伴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 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社会整体的生产过程逐渐超出 个体乃至社会共同体的自觉意识,呈现出一种独立的变化趋势,个人只 能根据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调整自身的生产行为,从而表现为受必然性 支配。马克思因此也将这种社会称为“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 ① ② ①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3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88—489 页。 36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配生产过程”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设想一旦联合起来的个人将社会 生产过程置于他们共同计划的支配之下,生产受必然性支配的局面就 会结束。不仅如此,追求无限货币财富和利润的动机也将消失,人们将 更真实、更全面的理解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生产的目的由此将回 归使用价值,回归人的需要的有限性 (正如柏拉图等古典作家期待的 那样),同时人们也将致力于减少机械重复劳动占用的生产时间,使生 产进一步转变为实现人的不同志趣和才能的创造性活动。 最后,生产技术在柄谷行人、阿伦特和其他一些反现代性思想家看 来是支配性的社会力量。但马克思却始终坚持从人类解放的视角揭示 生产技术的重大意义。技术是社会协作的产物,也是后者最主要的成 就。技术创造了一种集体生产力,缩短了单位产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扩大了劳动的范围,而这些本身都是人类解放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 现代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中,机器、技术本身是社会智力的结晶,体现了 “人对自然力的胜利” 。在此唯一应当避免的是资本管理社会生产过 程、滥用生产技术,使其成为与工人竞争和统治工人的敌对力量。不仅 如此,马克思还认为,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最终将“更广泛地组织许多 人的总体劳动”,“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变成社会结 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恰恰为建立 “自由人联合体 ”,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和 “社会化的 人”。显而易见,马克思主张:对生产技术的合理发展和有效控制有助 于通过“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的本性的条件 下” 完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有助于缩短工作时间,为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97—99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0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24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28—829 页。 ① ② 368 重思马克思生产观点的内涵与旨趣 结 语 综上所述,柄谷行人、鲍德里亚以及阿伦特等当代学者对马克思生 产观点的误读和攻击并未真正把握到马克思生产观点的丰富内涵和思 想旨趣,这一点最终使他们无视生产本身对于劳动大众的解放意义。 他们的目光也因此总是局限在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挫折和出现的政策 失误,却不愿意承认苏联、中国等主要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有组织地改造 自身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所推动的本国人权和自由事业的巨大进 步,以及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造成的强有力冲击。当然,从另一个 角度讲,柄谷行人等学者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读,也提醒我们必须对马克 思的生产观点作出一种更为根本的理解:生产最终是人的生产,是实现 人的创造性和社会性,从而使人获得真正解放的过程。因此,这种生产 必然不会局限于单一的经济 (物质)生产部门,它还同时涉及教育、科 技、司法、行政乃至娱乐传媒等众多领域,只有使人的全部社会生活逐 渐取得自觉的形式并获得全面的发展,人的生产才算完成。人才能在 自身的生活中感受到自身的人性之美、创造之美。 (作者 由 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田冠浩,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369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 批判与重构  郭 广 历史是在时间维度中延续和展开的,时间是把握历史存在和变迁 的密码。基于不同的时间观念,建构出的历史观念亦不同。从 19 世纪 到 20 世纪上半叶,以享有“近代史学之父”和 “科学的历史之父”美誉 的利奥波德·冯·兰克为代表的德国实证的历史主义思想传统,一直 掌握着欧洲思想界的主流话语权,对西方历史文化思想产生了极其重 要的影响。在历史主义思想家看来,人类历史是由建立在过去、现在和 未来线性时间结构上的一连串因果相继的客观历史事件构成的一个朝 着理想方向连续进步的序列过程,伴随着理性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人 类可以逐渐避免或克服历史进步道路上存在的诸多障碍和人类社会中 存在的各种苦难,人类社会的未来必然会超越过去和现在,最终会走向 美好、文明和幸福的理想之乡。对于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法西斯 主义恐怖统治的本雅明来说,历史主义以进步概念建构的历史连续进 步观念,既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历史观念的集中表达,更是“20 世纪最猛  370 本文系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本 雅 明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研 究” (16CKS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烈的麻醉剂” ,致使人们把人类社会遭遇的“紧急状态”视为“惯常状 态”。本雅明深知若要彻底批判和打破历史主义的历史连续进步神 话,必须揭开和击穿它赖以存在的时间秘密。“人类历史的进步概念 无法与一种在雷同的、空泛的时间中的进步概念分开。对后一种进步 概念的批判必须成为对进步本身的批判的基础。” 历史主义的历史连 续进步史观的基石是 “雷同的、空泛的”线性时间观,而对线性时间观 的批判则是历史连续进步观念批判的前提和基础。在犹太教弥赛亚主 义思想传统的影响和启迪下,本雅明从有限的时间性存在与无限的永 恒性存在辩证统一的整体思维方式出发,重新审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个历史时间点及其连续存在关联,对历史主义的线性时间观进行了 深刻批判,重新建构了一种全新的弥赛亚时间观。 ① ② 一 英国学者埃利奥特·贾克斯曾说:“时间之谜就是生活之谜:自文 明思想的开端,它就一直折磨着诗人和哲学家。因为生活就生活在时 间之中。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生活。” 时间观念是与人类对现实存在 的认知和社会生活的体验相伴而生的,用以表征现实存在运动变化的 节律、周期和方向等特征。在西方历史上,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近 现代社会,伴随着人类对于现实存在的认知和社会生活的体验的不断 变革,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时间观念。 在古希腊时期,由于生物体自身内部存在时钟,而天体又具有固定 ③ ① , Walter Benjamin The Arcades Project. Translated by Howard Eiland and Kevin , , , , : , , 《历史哲学论纲》,载[美]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 ② [德]本雅明: 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年版,第 273 页。 ③ [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朱红文、李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第 3 页。 McLaughl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63. 37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周期循环运动,无论是自然现象的更替还是人类自身的生死,希腊人 都认为这些随处可见的现实存在的运动变化具有无限循环的本性。通 过对日月星辰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的观察,希腊人运用空间化 的思维方式,在一条圆形的曲线上按照天体前后顺序连续运动的点来 直观化地量度时间和形象化地表达时间的运动趋势,形成了一种循环 时间观。循环时间观是把时间理解成一个圆形图像,周而复始,周而复 返,永不疲倦地循环往复。 希腊哲学始祖泰勒斯提出的 “本原 ” (arche)概念就带有鲜明的循环时间观念:万物出自本原,但最终又回 到本原。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古希腊时期生成的循环时间观念 是与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节奏受制于季节性的周期变化这一事实密切 相关的,反映着人类以自然变化作为参照来认知和解释现实存在的。 正如古列维奇所说:“在原始社会,时间不是以从过去到将来的线性方 式流逝的;它要么是静止的,要么是循环的。因此,每隔固定时间,那早 已存在的又会重新出现。这种时间知觉的循环观……它在很大程度上 与人类并未使自己摆脱自然,其意识仍然服从于季节性的周期变化的 事实有关。社会生活的节奏受到季节变换和相应的生产周期的控 制。” 但是,希腊人的循环时间观意味着在变动不居的现象界之中持 存同一和永恒的可能性,它的深层动机是追求永恒和不朽的理念世界。 “希腊思想崇尚圆,因为它圆满(completeness)、完全,崇尚圆周运动,因 为它循环不止、无始无终、永无穷尽。循环之所以被推崇,因为它通向 永恒。” 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始终是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意识形态。在基督教文化中,由于上帝 “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 能者”(《新约全书 · 启示录》1:8;4:8 ),无论是历史还是时间,它们 ① ② [苏联]A.J.古列维奇:《时间:文化史的一个课题》,见[法]路易·加迪等:《文 化与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16 页。 《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7 页。 ② 吴国盛: ① 372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完全流自于上帝,并依赖于上帝———也须成为上帝 ‘绵延 ’的一部 分” 。通过反对希罗多德等异教徒的循环时间观念,以奥古斯丁为代 表的早期基督教思想家从《圣经·旧约全书》中汲取了将时间体验为 一种末世论过程的观念,强调人类历史的直线发展趋势,期待在人类历 史与时间的绵延中展开上帝的永恒意志和实现尘世的终极救赎,从而 初步提出了一种线性时间观。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是以上帝的创世行 为为起点,以基督的降临(诞生)为原点,以基督的再降临 (末日审判) 为终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重时间结构的直线前进运动图式。在这 种线性时间观的图式中,“基督是一切时间之主,他在自己身上把所有 的时间统一了起来,由此,过去依他而得以完成,未来依他而得以预期。 这进一步证实了基督既是历史的 ‘目的’,又是历史的 ‘终点’这一断 言。” 基督的降临与再降临使时间的运行不再处于循环往复的永恒轮 回之中,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不可逆转的方向性。“基督降临提供了 这样的一个时间原点,过去和未来借此获得方向:全部的过去的事件都 奔向它,作为它的准备阶段,全部的未来由之涌出,成为他的展开和漫 延。” 与古希腊时期的循环时间观相比,在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中,现 实存在和人类历史从自然节律的控制中摆脱了无限循环的宿命,而被 赋予了永恒的意义和指向;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重时间维度之间结束了 缺乏绝对区别的状态,而被厘定出相对清晰的界限;人类对永恒世界的 追求和实现,不再寄托在空间中的理念世界,而是指向在时间中的未来 彼岸世界。然而,在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中,虽然时间是矢量的、线性 的和不可逆的,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循环观念的影响,只是对循 环观念的解释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本身在创世和 ① ② ③ [意]热尔马诺·帕塔罗:《基督教的时间观》,见[法]路易·加迪等:《文化与 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35 页。 《基督教的时间观》,见[法]路易·加迪等:《文化与 ② [意]热尔马诺·帕塔罗: 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50 页。 《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4 页。 ③ 吴国盛: ① 37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世界末日的框架中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人和世界回到造物主的身 边,时间则回到永恒。” 尽管没有完全超越和彻底取代循环时间观念, 基督教的这种指向未来救赎的线性时间观却催生了人类对未来时间的 向往和憧憬,对过去时间的遗忘和厌弃,加快了西方世界走出黑暗的中 世纪而迈向现代社会的步伐,开辟了整个西方文明的新路向,并把线性 时间观念的种子深深地种植在西方思想文化中,对现代社会的线性时 间观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如彼得·柯文尼和罗杰·海菲 尔德所指出,基督教初步提出的线性时间观 “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 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 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思想改变,为现代科学以及其改善地球上生命 的保证,打下了基础” 。 自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械钟表的发明,时间开始 从现实存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现代社会的线 性时间观彻底取代循环时间观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时间观念。在中 世纪,上帝是时间的主人,基督教会是社会时间的女主人,牧师则掌管 着时间的整个计时方法,控制着时间的节律 。尽管基督教会坚决主 张线性时间观,但整个中世纪的生活步伐实质上是由封建社会的土地 性质控制的,人们依然直接依赖于自然的周期性节律来从事生产和劳 作,既不需要精确性的时间,又不了解时间测度的最微小的分隔,以达 到赢得时间和节省时间的目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世纪人类的生 活无法逃脱循环时间观念的制约,“在整个中世纪,人们相信命运是不 可抵御的,相信某些人凭籍神秘的手段能够预见未来,能够预言并影响 时间的推移。时间循环往复,‘命运之轮’以及‘主宰女人命运’等古代 ① ② ③ [苏联]A.J.古列维奇:《时间:文化史的一个课题》,见[法]路易·加迪等:《文 化与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24 页。 ② [英]彼得·柯文尼、 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 学旅程》,江涛、向守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 页。 《时间:文化史的一个课题》,见[法]路易·加迪等: ③ 参见[苏联]A.J. 古列维奇: 《文化与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30 页。 ① 374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观念被留存了下来,并得到了复兴” 。与此相应的是,在人们的知觉 体验中,时间是现实存在和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 是一个可以独立地体验其真实的与客体有关的内涵的一种自主范畴, 它不是一种世界存在的 ‘形式’:时间和存在本身不可分割,因此唯有 凭藉自然的、拟人的概念才能察觉它” 。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突飞 猛进和工业技术成就的日益辉煌,人类通过工业技术生产的各种工具 设备和机械装置,成功地构造了一个独立于自然的人工世界。在这个 人工世界的时间环境中,人类使自己与自然界分离开来,日常生活完全 脱离了自然周期性节律的制约,更多地是受到自己建立的人工系统的 操控。在此情况下,基督教会的牧师根据宗教节日、世代交替、君主统 治和教皇任期等宗教或政治事件所作的时间测量和设置的时间,与人 们现实的生活实践已变得毫无关联、毫无意义,人们开始迫切意识到需 要对时间作更精确、更标准化的测量。于是,时钟便应运而生了。1350 年,意大利人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 15—30 分钟, 指示机构只有时针没有分针。1657 年,荷兰科学家惠更 斯运用伽利略的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创造了第一个摆钟。1675 年,惠更 斯又运用胡克发明的游丝取代钟摆而制造出以发条为驱动力的小型钟 表。到 17 世纪中叶,钟表的最小日差已从每天 15 分钟减少到 10 秒 钟 ,精确的机械钟表出现了,欧洲各地区的时间概念协调统一了,人 类也拥有了精准至分和秒的时间感。至此,精确钟表的发明和应用带 来了一种新的现代社会的线性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把精准化的测 度时间与单向线性时间密切结合在一起,致使时间从现实存在中完全 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外在的、独立的、客观的、自律的存在形式,被表象为 ① ② ③ [苏联]A.J.古列维奇《时间:文化史的一个课题》,见[法]路易·加迪等:《文化 与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27 页。 《时间:文化史的一个课题》,见[法]路易·加迪等:《文 ② [苏联]A.J. 古列维奇: 化与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34 页。 《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0 页。 ③ 参见吴国盛: ① 37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一条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方向均质的、不可逆转的、无限延展的直线 轴,它的刻度精准,单位相等。对每个人来说,过去是已然消逝的,未来 是尚未到来的,而此时此刻的现在却是瞬息流逝的、拒绝回溯的和短暂 过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三重时间维度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晰而又异常 明确地展现在自己面前。正如古列维奇所说:“时间有史以来第一次 开始被‘分离’为一种处于生活之外的纯形式 …… 时间第一次并永久 地以一条直线从过去,经过一个称作现在的点,向未来 ‘延伸’。在较 早的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差异一直是相对的,而且它们之间 的分界线一直是不固定(在宗教和巫术仪式中,在神话实现的时刻,过 去和未来在充满着极度重要性的永恒瞬间消失于现在之中);但随着 线性时间的胜利,这些差别变得异常明确,现在时间被不断‘压缩’,直 至其仅仅成为一个沿着从过去通向未来的直线不断滑行,使未来变为 过去的点。现在时间变得急若流星,不可逆转和难以捉摸。人类第一 次发现———过去他只是在与事件有关时才注意到时间的流逝———甚至 在没有事件的情况下时间也不会停止其流动。所以,必须努力节省时 间,合理地使用时间,并以有益于人类的行为来丰富和充塞时间。” 从 此,时间彻底地从自然的“周期时间”和上帝的“绵延时间”转变成自在 的“世俗时间”,不再受任何现实存在的运动来规定,亦不再是自然、上 帝和人类的奴仆,恰恰相反,它却成为了任何现实存在运动的尺度、人 类生活世界的控制者和衡量一切存在的价值标准。 当然,在文艺复兴时期,线性时间观在与循环时间观的激烈斗争中 尚处劣势地位,当时大多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依然信奉循环时间观念, 诸如,开普勒、布鲁诺、马基雅维利和牛顿等人皆是坚决的循环观论者。 但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兴起、欧洲各国资产阶 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爆发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革命的出现,在人 ① ① 376 [苏联]A.J.古列维奇:《时间:文化史的一个课题》,见[法]路易·加迪等:《文 化与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34—335 页。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类理性的觉醒和主导下,人类社会线性发展、无限趋于进步的世俗乌托 邦理想和信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乐观地坚信人类社会必然会越来越 美满,呼啸前进的时间列车最终会把他们带到自由、文明、幸福的理想 社会,从而现代人对永恒世界的追求和人类最终解放的实现寄托于线 性时间观中的未来乌托邦。到了 19 世纪 50 年代末,达尔文进化论的 问世及其广泛传播,从生物进化的高度科学而详实地重新诠释和证实 了线性时间观念,使现代社会的线性时间观彻底取代了循环时间观,并 成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时间观念。不过,线性时间观念在现代社会 的支配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最为关键的还是机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中,遵循物理学运动过程的机器,不仅 扮演着自然时间载体的角色,而且 “也成为人类必须遵守的社会时间 秩序的调节器。通过机器,线性的、均质化的、可以被任意划分的连续 体时间结构被从自然领域传送到社会领域。科学家在他的创造物即机 械中设置了自然时间,这样一来,机器就具备了某种时间方面的秩序权 力;相对这个时间秩序来说,所有其他的社会时间观念都是次要的。” 正是由于机器把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成功地联系起来,线性时间观念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得以长期处于难以动摇的霸权地位。 从纵向上看,人类历史是时间运动的外在表征,一个以人类诞生之 日为起点的人类不断发展进化的社会时间进程。正如西尔维娅·阿加 辛斯基所说:“从神话到文学或到历史叙述,从舆论四处传播的历史到 每个人讲给自己听的自传,一切历史都是时间的外形,而不是事实在时 间中的简单记录。” 而人类所坚持的历史解释模式,无论是循环式的 还是直线式的,要选择哪一种模式来解释历史和确定哪一种模式在人 类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其标准是由历史学家 “对整个历史的态度来决 ① ② [奥]诺沃特尼:《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金梦兰、张网成译,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62 页。 《时间的摆渡者———现代与怀旧》,吴云凤译,中 ② [法]西尔维娅·阿加辛斯基: 信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6 页。 ① 37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定的,以及由———与之相联系的———他对时间的态度来决定的” 。以 兰克为代表的德国实证的历史主义者所秉持的历史连续进步解释模 式,选择的正是现代社会的线性时间观念。在均质流逝的线性时间数 轴上,历史主义者把人类历史分割为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历史和未来的 历史三个直线前进的时间阶段。过去的历史是业已完成、永恒不变的 客观事实,现在的历史是变动不居、短暂过渡的真实存在,未来的历史 是超越以往的、尚未来临的美好阶段,并且借助于线性的时间数轴,三 个历史阶段表现出一种前后相继、客观连续、无限趋于进步的序列关 系,每个阶段的历史事件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历史时间坐标点,各个历史 事件之间亦能确立起前因后果的必然法则。于是,历史主义者便把人 类历史编撰为由一连串受因果必然性支配的过往客观历史事件构成 的,建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线性时间数轴上的一条前后相继、不可逆 转、持续进步的直线运动过程。对此,伊格尔斯曾指出,兰克 “认同一 种一维的、线性的历史时间观念,认为后来发生的事件实际上是处于一 个完整的、一贯的序列中的,较早发生的事件的一种延续” 。正是基 于这种线性时间观念,历史主义者建构出客观连续、无限进步的历史观 念,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客观有序、不断超越、变动不居、永无止境的历史 形象。事实上,伴随着线性时间观念支配地位在现代社会的确立和巩 固,“到 1850 年前后,历史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排序,整个世界发生的不 可重复的,但仍可辨认的历史事件得到了有序的排列。” 而历史主义 连续进步的历史解释模式亦被现代人想当然地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真 实面貌,历史客观连续、无限进步的历史观念成为了人们认识和理解历 ① ② ③ [英]格内鲁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隗仁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18 页。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al Objectivity ② Georg G.Iggers,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3. 《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金梦兰、张网成译,北京师范大学 ③ [奥]诺沃特尼: 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60 页。 ① 2003 378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史的根本原则和主导信念。正因如此,兰克欣喜自豪地说道:“我把过 去与现在连接起来的做法,现在为全世界所接纳了” 。 ① 二 在本雅明看来,历史主义通过如实直书建构的前后相继、客观连 续、不断超越、无限趋于进步的历史图景,是一种虚假的、非历史的历史 形象。究其缘由,则在于历史主义者撰述和建构历史 “的方法七拼八 凑,只能纠合起一堆材料去填塞同质而空洞的时间” ,即他们选择和 遵循的线性时间观在本质上是同质的、空洞的、理性的。 第一,线性时间观把时间理解为一种同质性的存在,历史主义据此 将历史描述为一个朝向理想目标的同质发展过程,彻底遮蔽了历史的 真正本质,全面迎合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线性时间观念中,时间如同流水一般均匀地流逝着,它既不改变 任何现实的物质运动,也不依赖任何现实的物质运动而改变自身。时 间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同质性的存在,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幻,它始终能 够无声无息地保持自身整体的同一性。按照历史本来面貌来撰述历史 的历史主义者,利用同质性的历史时间来界定历史的生成和变化,把历 史描述为一个朝向理想目标的同质发展过程。在朝向理想目标前进的 历史过程中,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虽然在不同时空中有所变化,但始终 保持着自己相对完整的同一性,具有同样的性质。在同质性的历史时 间链条上,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所有历史事件虽然在不同时间段上迥然 相异,但始终起着前因后果、承上启下的相同作用,具有同样的性质。 ② [德]利奥波德·冯·兰克:《口述自传》,见[美]罗格·文斯编:《世界历史的 秘密:关于历史艺术与历史科学的著作选》,易兰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版,第 57 页。 《历史哲学论纲》,见[美]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 ② [德]本雅明: 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年版,第 275 页。 ① 37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否则,历史主义者将无法判定历史发展的此一阶段相比彼一阶段是持 续进步的。正如格内鲁尔所说:“在讨论历史的发展或过程时,如果不 能指出某些事物在发展或经历这一过程时仍保持其同一性,则这种讨 论就没有丝毫意义。它现在怎样,过去就必定一直怎样,过去同现在必 定一样;它不能根据历史来定义:归根到底,传统概念所指的,与尊重传 统有关的,正是这种不变性(sameness)、持续性(continuance)和绵延性 (endurance)” 。也就是说,同质性的历史时间是历史主义历史线性 进步观念的忠实辩护师。 在本雅明看来,历史主义 “按照它本来的样子 ”来认识和撰述历 史,把人类的现实生存和历史存在置于同质性的历史时间之中,“给予 过去一个‘永恒’的意象” 。所谓 “永恒”,即在同质的历史时间天平 上,所有异质的过往历史事实和人类苦难的现实生存状况都被称量出 同一的重量,一切历史的真理与谬误、正义与罪恶都被测度出齐一的性 质,历史呈现出永远同一的同质运动过程。在这种“永恒”的历史形象 中,均质流逝的时间成为了历史的核心因素,历史的意义、真理和价值 却遭到了遮蔽,人们只能看到永不停歇的历史同质运动,而无法摆脱同 质连续的时间信仰,认识到历史的真正本质。本雅明认为,正是为了迎 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利益,时间被理解为同质的、可测量的和无限可 分的理性化之网,历史主义利用理性化的时间之网将历史的欢喜与苦 难、真理与谬误、正义与罪恶过滤得同质齐一后,又为同质运动的历史 过程赋予目的论,并冠以 “进步”之名,从而使作为标志性的同质性时 间完全占领了人类历史 。而“根据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这 ① ② ③ [英]格内鲁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隗仁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21 页。 《历史哲学论纲》,见[美]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 ② [德]本雅明: 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年版,第 274 页。 《打碎万花筒:本雅明的文化史批判》,见郭军、曹雷雨 ③ [德]欧文·沃尔法思: 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4 页。 ① 380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一事实,既不存在同质的经济历史,也不存在同质的文学或司法历 史” 。所以,这种“同质”的历史时间和 “永恒”的历史形象在本质上 皆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观念。 第二,线性时间观是一种无关乎人的现实存在和鲜活的现实世界 的空洞时间观念,历史主义据此把历史抽象为一串前后相继的孤立的 客观历史事件的念珠, 醉心于在线性的时间链条中揭示历史事件之间前因后果的必然性 规律,而不关心历史事件中现实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从根本上消解了 时间与人类世界之间一体共存的内在关联。 阿格尼丝·赫勒曾说:“时间仅仅为人而存在。这是一种古老的 智慧———不仅仅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上,而且在所有可能的人类世 界上。” 时间观念产生于人类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和社会生活的体验, 时间与人类世界的现实存在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伴随线性时间 观取代循环时间观成为现代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时间观念,时间不 仅从自然的周期性节律中逃离出来,而且从人类世界中完全分离出来, 成为了一种外在的、独立的、可测度的、自律的存在形式。在本雅明看 来,线性时间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关乎人的现实存在和鲜活的现实 世界的空洞时间观念。因为当线性时间观把时间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独 立实体,突出强调时间的客观性和实在性时,时间便被当作高悬于现实 存在之上的外在认识“对象”,不再与人类现实生活世界和人的感性活 动本身有任何内在的关联了,人类自身也成为了任由时间操控和摆布 的机器。而历史主义者不假思索地接受了把时间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独 立实体的线性时间观念,把外在的、独立的、测度化的、自律的物理时间 ① ② ① , Walter Benjamin The Arcades Project. Translated by Howard Eiland and Kevin , , , , : , , ② [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247 页。 McLaughl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70. 38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看作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所有事件最权威的参照点,确定单个历 史事件的空间位置和运动过程,揭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前因后果的必 然性规律,以便把独特的个别历史事件嵌入总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当中, 客观地再现过去发生的所有历史事实,重建过去历史的本来面目。 “历史学家就是司仪,邀请死者在餐桌旁就坐” ,他们忠实地按照过往 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时间顺序来编织总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好像历史 不过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时间长河,一串前后相继的孤立的客观历史事 件的念珠。历史主义者的目光聚焦于过去的客观历史事实,醉心于在 线性的时间链条中揭示历史事件之间前因后果的必然性规律,恰恰忘 记了鲜活的现实生活世界、现实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这些真正的历史 前提,其结果必然是在繁荣昌盛、和谐进步的历史表象下,蕴藏着一个 现实历史内容缺场的极端空洞文明。正如马克思所批评地指出,这种 只见历史事件而不见人的历史主义,“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 …… 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 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 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 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 或公式”,“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 那种轻视现实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历史观是 何等荒谬” 。 究其深层缘由,本雅明认为遵循线性时间观念的历史主义者依然 囿于主客二分的现代知性思维方式,从自身和客观世界相分离的主观 视界来看待世界,机械化地理解和把握时间与存在的关系,把原本完整 统一的人类世界分裂为时间性的存在和永恒性的存在,从根本上消解 ① ② ① , Walter Benjamin The Arcades Project. Translated by Howard Eiland and Kevin , , ,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81.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26、540 页。 McLaughl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382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了时间与人类世界之间一体共存的内在关联。惟有突破主客二分的现 代知性思维方式,人类才能摆脱线性时间观念的禁锢,重现为历史主义 所漠视和抽空的形形色色、复杂多样、充满矛盾的现实历史内容,走出 空虚无意义的时间场,重建人类完整统一的本原世界。 第三,线性时间观是一种人为地强加于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整 体性世界的理性观念,历史主义据此把历史归结为一个从过去到现在 再到未来方向无限延展的虚假连续统一体,完全歪曲了真实的历史进 程,有意摒弃了过去的历史苦难和未来可能的灾难性维度。 在本雅明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整体 性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历史处于一种相互交融、完整统一的本 原状态。为了认知和把握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整体性世界,人类把 自身从整体性世界中脱离出来,强加予世界一套时间观念和空间界限, 用一条均质流逝的线性时间数轴来表征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世界, 从而把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整体性世界人为地设定为过去、现在和 未来三个固定的时间点,直观地表象为一条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方向 不可逆转的直线连续运动过程。实际上,本真的整体性世界并不存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及其连续存在关联,线性时间观 念不过是一种人为地强加于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世界的理性观 念。在这种理性的线性时间观念中,过去已成过去,现在瞬间变成过 去,未来即将成为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替更迭,不仅呈现出时 间如飞矢一样直线连续向前运动,而且使未来具有优先的地位和至 上的意义。历史是时间运动的外在表现,“写历史意味着赋予那些日 期以外貌” 。 正是在理性的线性时间观念的观照下,历史主义凭借现代科技的 进步和人类知识的增长,把历史归结为一个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方 ① ① , Walter Benjamin The Arcades Project. Translated by Howard Eiland and Kevin , , , , , , : McLaughl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76. 38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向无限延展的连续统一体,描绘出一幅令人欣慰、幸福美好的未来社会 远景。“这里面有一个延续性存在着,也就是说,前者能借着后面的出 现而继续推进,继续补充,继续扩大。每一个后起的形态都是前者的结 果,而且也充实了以及提升了前者。这不同于一个不断重复的那种延 续性,不是周而复始,而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新 的形态早已又孕育有创造下一个新形态的胚芽。每个所谓的新形态实 则都聚集了一大串已出现过的形态中的内在力量于一身,而那些已出 现过的诸形态表现出了一个不断成长的大整体的一部分。在这样永无 休止的前后继起,在这样不断前展的延续性中,我们掌握到了 ‘时间’ 这个观念的具体内容,这个内容正是我们所需的历史。” 而在这一历 史连续统一体中,人类历史被历史主义者分割为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历 史和未来的历史三个连续运动的时间阶段。过去的历史是业已完成、 永恒不变的客观事实,现在的历史是变动不居、短暂过渡的真实存在, 而未来的历史既是超越以往的、尚未来临的美好阶段,又是真实的过去 和现在的最终目的及其存在的合法性根据。正如阿格尼丝 · 赫勒所 说:“过去通常被视为‘必然的’(因为它不可改变),它被认为是现在的 前导———现在本身作为一种限制,作为一种‘此时此刻’(just now),作 为一个总是向无限未来超越的重要阶段,被想像成自由的领域。以现 代主义的观点看来,现在就像是一个火车站,我们这些现代世界的居民 需要坐上一列快车经过这个车站,或是在此停留片刻。那些火车会把 我们带向未来。” 由此,历史主义者依循理性的线性时间观念,不仅建 构出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运动的历史连续统一体,而且把人类自由解 放的最终实现寄托在技术和理性不断进步基础上必然到来的未来乌托 邦社会。 ① ② [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胡昌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页。 ② [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7 页。 ① 124 384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然而,本雅明认为历史主义建构的历史连续统一体是一种用移情 手法勾勒的虚假的整体幻象。正如本雅明所说:“俗语云,历史学家是 一名面向过去的先知,这句俗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传统上看, 它意味着历史学家把自身移送到了一个遥远的过去,他在那过去时间 预言的事情被视为未来,而与此同时,未来呈现出他过去预言的样子。 这种观点确切地符合了移情的历史理论……但是,这句俗语也可以理 解为意味着其他完全不同的东西:历史学家在他自己的时间里转过身, 然后他先知者的眺望被前人的峰值所点燃,因而他们越来越深地潜入 过去。事实上,历史学家自己的时间与现在的梦想眺望是明显不同的, 而且与‘与时俱进’的当代人的时间也是远远不同的。” 而历史连续 统一体之所以是虚假的整体幻象,乃是因为历史主义依循理性的线性 时间观念,以尚未来临且永远无法实现的未来乌托邦社会幻影作为真 实的过去和现在的最终目的及其存在的合法性根据,为人们勾画出一 幅前后相继、不可逆转、持续进步的历史假象,完全歪曲了真实的历史 进程,有意摒弃了过去的历史苦难和未来可能的灾难性维度,彻底掩盖 了历史连续进步表象下的现实社会“紧急状态”。正基于此,居伊·珀 蒂德芒热指出,在本雅明看来,“这种乌托邦主义被禁闭在一种极其空 洞和荒谬的存在观中,对于它所造成的暴力行为熟视无睹。” 事实上, 人类自由解放的最终实现永远不会在线性时间观念中实现,依循理性 的线性时间观念的 “进步”号历史列车,飞速驶向的最终目的地不是 “人间天堂”般的未来世俗乌托邦社会,而是“人间地狱”般的奥斯维辛 集中营。因此,理性的线性时间观念只会使人们催生历史无限进步的 幻觉效应,而不会为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生存提供意义归宿。这正是 ① ② , “ ”, ,( , ),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 versity Press, 2003, p.405. 《20 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刘成富,等译,江苏教育 ② [法]居伊·珀蒂德芒热: 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0 页。 ① Walter Benjamin Paralipomena to 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 in Selected Writings Vol.4 1938 - 1940 Edited by Howard Eiland and Michael W. Jennings. 38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19 世纪的历史观所特有的一种眩晕感。它对应的是一种观念,即世 界的进程乃是一个由物化事实组成的无限序列。” ① 三 在西方历史上,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一直操控着西方历史文 化的发展方向和变迁历程,主导着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格式和理解模式。 现代社会线性时间观念的认识论根基,就在于主客二分的现代知性思 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理性当作至高无上的唯一真理性力量,不仅 依照可实证的经验把蕴含于整体性人类存在中的一切超越性的绝对经 验视为神秘的东西抛弃了,切断了人类有限性的生存体验与绝对性经 验之间辩证统一的血脉关联,而且把时间从整体性人类存在中完全分 离了出来,用以表征有限性存在的存在样式,割断了时间与无限的永恒 性存在之间内在统一的本质关联。这就造成现实世界内在整体性的破 碎,人类总体性生存经验的断裂,现代人处于四分五裂、经验贫乏的生 存境遇,一切现实存在处于变动不居、短暂过渡的存在状态,现代社会 完全成为了线性时间的叙事。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不难看到,我们 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 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 自我改造。” 为了克服和弥补破碎不堪的现实世界存在状态,历史主 义者利用神秘的理性力量主观地建构出一个虚幻的总体性世界,编织 出一个持续进步的现代性历史神话。如此一来,在主客二分的现代知 性思维方式下,人类世界具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连续性的时间存 在状态,现实存在获得了虚假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人类历史变成了在过 ② [德]本雅明:《巴黎,19 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33 页。 《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② [德]黑格尔: 第 6—7 页。 ① 386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同质空洞的时间结构上的无限趋于进步的虚假连 续体,而人类自身却难以辨识本真世界完整统一的真实图景,更难以撰 述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本真面貌。然而,“随着本雅明作品的问世,新 的历史思想和对时间的新思考诞生了。” 本雅明出生于一个被基督教同化的犹太商人家庭,虽然在他家中, 宗教气氛非常淡薄,犹太教只剩下外在的形式 ,其本人也一生都没有 完全认同自己犹太教的民族文化身份,但他血液中流淌的犹太文化,尤 其是犹太教神秘主义喀巴拉阐释学,在本雅明的思想中占有至关重要 的地位,对他独特的弥赛亚时间观的生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雅 明的挚友兼著名犹太神学家格雄·肖勒姆曾明确指出,在本雅明著述 中“有两个范畴———特别是它的希伯来语形式———占住了中心位置: 一个是启示,《妥拉》和一般意义上的圣书的理念;另一个是弥赛亚观 念和救赎。作为统辖其思想的关键性观念,它们的重要性怎么估价都 不过分” 。犹太教神秘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形态和宗教运动,它 最为人熟知的通称就是喀巴拉 ,“注重直接感受与上帝的关系和切近 体察上帝之在场。它是处于最敏锐、最热烈和最生气勃勃阶段的宗 教……即通过体验而获得的对上帝的知识。” 根据犹太教神秘主义喀 巴拉阐释学,格雄·肖勒姆指出,从犹太教神秘主义的生成历程来看, 犹太人会历经神话时代、历史时代和弥赛亚时代三个阶段的存在状态。 ① ② ③ ④ ⑤ [法]西尔维娅·阿加辛斯基:《时间的摆渡者———现代与怀旧》,吴云凤译,中 信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9 页。 《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 页。 ② 参见刘北成: 《瓦尔 On Jews and Judaism in Crisis, p.193. 转引自[美]理查德·沃林: ③ Scholem, 特·本雅明:救赎美学》,吴勇立、张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8 页。 ④ “喀巴拉”是希伯来文 Kabbalah 的音译, 原意为“传统之教义”。但是,喀巴拉 不是某一教条或体系的名称,而是犹太教神秘主义整个宗教运动的通称。参 见[德]G.G.索伦:《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涂笑非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1、18 页。 《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涂笑非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⑤ [德]G.G. 索伦: 版,第 4 页。 ① 38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在第一阶段,原初世界是一个幸福和谐、完整统一的伊甸园世界,人与 自然、上帝、真理处于内在同一、直接沟通的本原状态,这是“人类童年 的神话时代的状况,人们直接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 事物本质上的统一性先于二元性,并且人们事实根本不懂什么是二元 性” 。在第二阶段,随着人类的堕落,神话时代解体,人的自我意识开 始觉醒,人类进入一个创造的历史时代。作为有限性存在的人类与作 为无限的超越性和永恒性存在的上帝之间丧失了内在同一、直接沟通 的本原状态,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处于一种二元分裂的生存状 态。但是,“人发现了一种根本上的二元性,一道只能用声音跨越的巨 大沟堑。这是上帝的声音,在启示中指导人们,给予他们律法,同时还 有人祈祷的声音” 。在第三阶段,历史上出现了一种神秘主义的现 象,神秘主义并不否认或忽视有限性存在的人类与无限的超越性和永 恒性存在的上帝之间存在的鸿沟,而是以这一鸿沟存在的认识为开端, 旨在探求缩短鸿沟的秘密和可以跨越鸿沟的隐秘通道,努力拼接破裂 的真理碎片,在新的层面上恢复原初世界完整统一的本源状态。当神 话和启示在人的灵魂中相遇,灵魂通过事物不可捉摸的多样性达到对 神性真理的体验,实现人类个体和上帝的直接接触。“现在被当作万 物的原初统一性,成为其前提。因此在某一范围内,神秘主义标志着神 话思想的复活” 。这也就是作为历史整体救赎和人类彻底解放目标 实现的弥赛亚时代。可见,在犹太教神秘主义喀巴拉阐释学的思想观 念中,最高最深刻真理的神秘主义形式就是 “回归”观念,即复归至原 ① ② ③ [德]G.G.索伦:《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涂笑非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7 页。 《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涂笑非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② [德]G.G. 索伦: 版,第 8 页。 《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涂笑非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③ [德]G.G. 索伦: 版,第 8 页。 ① 388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初世界伊甸园般完整统一的本原状态 。 在犹太教神秘主义喀巴拉阐释学“回归”观念的影响和启迪下,本 雅明认识到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性存在,发现了人类 苦心孤诣找寻的无限的永恒性存在就蕴藏在现实经验世界和世俗历史 中,揭示了现实经验世界中无限的永恒性存在和有限的时间性存在之 间的秘密关联。即在有限的现实经验世界中可以实现人与上帝的直接 沟通,无限的永恒性存在与有限的时间性存在并不存在二元分裂的鸿 沟,而是辩证地融为一体构成存在的整体,在有限的时间性存在中蕴藏 着无限的永恒性存在,无限的永恒性存在通过有限的时间性存在得以 显现自身。而在现实经验世界中的有限性存在,正是因为与无限的永 恒性存在辩证地结合在一起,方才真正作为一种合法性和确定性存在。 正如格雄·肖勒姆所指出,犹太教神秘主义喀巴拉阐释学的思想实质 在于,“它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活的上帝’这一观念,这个上帝显现于 创造、启示和救赎中。推到极致,对这一观念的神秘观照就产生了‘神 域’,即自足的神性领域的概念。‘神域’处于我们感官经验的世界之 中,在所有存在物中活跃着。这就是喀巴拉信徒的 ‘塞法拉世界 ’ (world of the sefiroth)的含义……神秘主义者努力使自己确信活的上帝 的显现,也就是《圣经》中的上帝,体现善良、智慧、正义、仁慈以及其他 所有神性的上帝。” 然而,本雅明扬弃了犹太教神秘主义视弥赛亚为一个确定的救世 主之宗教化认识,否定了惟有在未来时刻降临的弥赛亚才能弥合人类 世俗历史世界存在状态和弥赛亚王国存在状态的神秘主义观念,而是 把作为无限的永恒性存在的“活的上帝”这一弥赛亚力量,视为内在于 人类现实存在和世俗历史中的不可解构的绝对性力量和正义精神。因 ① ② 参见[德]G.G.索伦:《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涂笑非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23 页。 《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涂笑非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② [德]G.G. 索伦: 版,第 11—13 页。 ① 38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此,它不再是宗教神学意义上未来时刻必然来临的弥赛亚事件,而是始 终与有限的时间性存在不可分离地连接在一起而处于“在场”状态,并 非与有限的时间性存在相互分离而处于“缺场”状态,人们在现实生活 世界和世俗历史中能够真实地体验和客观地发觉到它在场的痕迹,在 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随时可能开显出存在辩证统一的整体性本质,重现 人类世界完整统一的本原状态。正是基于对存在辩证统一的整体性本 质理解基础上,本雅明在有限的时间性存在与无限的永恒性存在辩证 统一的整体思维方式中理解时间,把时间中承载的作为无限的永恒性 存在的弥赛亚力量与当下的现实存在重新连为一体,将时间划分为两 种截然对立的时间:一种是奠基在主客二分的现代知性思维方式上的 历史时间,即客观存在的物理时间,也就是与历史主义连续性的、进步 的历史观念密不可分的线性时间;另一种是奠基在有限的时间性存在 与无限的永恒性存在辩证统一的整体思维方式上的弥赛亚时间,即引 发革命契机的当下时间,也就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断裂性的、反进步主义 的历史观念相联系的救赎时间。 本雅明从有限的时间性存在与无限的永恒性存在辩证统一的整体 思维方式出发,重新审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历史时间点及其连续 存在关联,跳出了奠基在主客二分的现代知性思维方式上直观化和机 械化的时间理解模式,建构了一种新的弥赛亚时间观。在本雅明看来,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历史时间点及其连续存在关联,并非像历史主义 者所描述的那般是作为相互独立的历史时段按照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 来的前后相继序列依次到来的时间结构,宛如一条均质向前的、不可逆 转的、无限延续的直线,而是与作为无限的永恒性存在的弥赛亚力量不 可分割地连接在一起,能够跳跃出同质空洞的线性时间链条,在当下的 每一个瞬间随时可能结合起来的辩证统一的历史整体。“过去”并非 是已然消逝、永恒不变的客观事实,一个线性历史时间的无关紧要环 节,而是镌刻着世代被压迫者未完成的革命诉求和救赎期许的场所,孕 育着弥赛亚时间种子的母体,一个历史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 390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如本雅明所说:“我们关于幸福的观念牢不可破地同救赎的观念联系 在一起。这也适用于我们对过去的看法,而这正切关历史。过去随身 带着一份时间的清单,它通过这份时间的清单而被托付给救赎。过去 的人与活着的人之间有一个秘密协议。我们的到来在尘世的期待之 中。同前辈一样,我们也被赋予一点微弱的救赎主的力量,这种力量的 认领权属于过去。” 但是,镌刻着世代被压迫者未完成的救赎期许和 蕴藏着弥赛亚时间种子的过去,如果在当下的瞬间没有被从历史连续 体中复现出来,将它们与作为无限的永恒性存在的弥赛亚力量连接在 一起,便会面临着彻底消失在同质空洞的历史时间中的命运。“因为 每一个尚未被此刻视为与自身休戚相关的过去的意象都有永恒消失的 危险,过去的历史学家心脏狂跳着带来的喜讯或许在他张口的刹那就 已消失在空寂之中” 。“现在”也并非是变动不居、瞬息流逝的历史 时刻,一个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短暂过渡阶段,而是标志着同质空洞的线 性历史时间断裂和停顿的时刻,意味着过去未完成的革命诉求与存在 于未来的救赎希望连接起来的革命救赎时刻,一个感悟历史整体在场 的“当下”(Jetztzeit) 瞬间。正如本雅明所说:“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能 没有这个‘当下’的概念。这个当下不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当下 里,时间是静止而停顿的。 这个当下界定了他书写历史的现实环 境……他把历史事件的悬置视为一种拯救的标记。换句话说,它是为 了被压迫的过去而战斗的一次革命机会……现代作为救世主时代的典 范,以一种高度的省略包容了整个人类历史,它同人类宇宙中的身量恰 ① ② ③ [德]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见[美]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 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年版,第 266 页。 《历史哲学论纲》,见[美]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 ② [德]本雅明: 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年版,第 267 页。 ③ 当下(Jetztzeit)由 Jetzt (现在)和 Zeit (时间,时代)构成,意思是“现代”、“当 今”。因而又被翻译为“现时”、“现代”、“此时此刻”。本文统一采用“当下”的 译法,但在引文中,为尊重译者,按其原来的译法引注。 ① 39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好一致。” 换言之,本雅明的“当下”概念与传统历史学性质上的纯粹 “现在”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它既是把过去、现在、未来和瞬间辩证统一 起来的整体时间,又是一个人类从同质空洞的线性历史时间观中警醒 的启示瞬间,还是一个神学意义上的真理时间。“在这个当下中,真理 被时间装满到要爆炸的程度。(这个爆炸点不是别的,正是主体意图 之死,因而它与真正的历史的诞生相吻合,即真理时间。)” 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彼得·奥斯本指出,本雅明的“当下”概念“执行了双重结合 的功能:把历史(现在)和自然(瞬间)结合在一起,以及把历史整体(永 恒)和历史性现在(现代性)结合在一起。本雅明的此时此刻既非瞬间 又非现在,而是 ‘作为此时此刻的现在 ’。它总是历史上特定的现 在。” “未来”亦并非是尚未到来的、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理想,一个过 去和现在因果联系的结果状态,而是表征着无限的永恒性存在和有 限的时间性存在辩证统一的世俗弥赛亚王国,一个存在于过去与现 在之中的弥赛亚式量和正义精神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随时可能现实 化的时刻。“这驱除了未来的神秘感 …… 这并不是说未来对于犹太 人已变成雷同、空泛的时间,而是说时间的分分秒秒都可能是弥赛亚 (Messiah)侧身步入的门洞 ” 。正因如此,弗莱切指出,“本雅明要 揭示一个不为人知的、非目的性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弥赛亚的 未来要求现实把历史、文化领域中那些被掩埋的 ‘历史多样性 ’时刻 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些以‘被压迫者的历史 ’为特征的时刻,会重新 ① ② ③ ④ [德]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见[美]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 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年版,第 274—276 页。 ② Walter Benjamin,The Arcades Project. Translated by Howard Eiland and Kevin McLaughl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63. ③ [英]彼得·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第 205 页。 《历史哲学论纲》,见[美]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 ④ [德]本雅明: 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年版,第 276 页。 ① 392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出现在现实之中…… 在本雅明看来,幸福并不是希望在未来的圆满 实现,而是历史经验在现实中的圆满再现。现实中重新抓住曾经错 失的机遇,并不完满的历史片断在现实中重获圆满,这才是幸福的 真谛。” 至此,通过对历史时间的重新阐释,本雅明在犹太教神秘主义喀巴 拉阐释学的视域下改写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历史时间点及其连续 存在关联,建构了一种全新的弥赛亚时间观,试图完成一场时间哲学中 的“哥白尼式”翻转革命。正如阿甘本所指出:“肖勒姆想在本雅明 1918 年二十岁生日那天给他的题献之一(总共是八十三个)是‘弥赛亚 时间就是反转性 waw 的时间’……弥赛亚时间既不是完成式也不是未 完成式,也不是过去式或将来式,而是所有这些的倒转。这种反转运动 在保罗的预示论关系里表现得很完整,它作为一个张力地带使两种时 间都进入此种保罗称为‘今时’的格局中。这里,过去(完成式)重新发 现了现实性并成为有待实现的东西,而现在(未完成时)获得了一种实 现。” 正是基于这种全新的弥赛亚时间观,本雅明认为,真正的历史时 间不是表征有限的时间性存在与无限的永恒性存在相分离的线性历史 时间,而是表征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有限的时间性存在与无限的永恒 性存在连为一体的弥赛亚时间。本真的历史并非如历史主义史学家所 认为的那样是建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同质空洞的线性时间观基 础上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连续体,而是坐落在当下瞬间的弥赛亚时间观 基础上的辩证统一的整体结构。“历史是一个结构的主体,但这个结 构并不存在于雷同、空泛的时间中,而是坐落在被此时此刻的存在所充 满的时间里。” 而建立在同质空洞的线性时间观基础上的历史,随着 ① ② ③ [加拿大]弗莱切:《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田明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5—56 页。 《剩余的时间———解读〈罗马书〉》,钱立卿译,吉林出版集 ② [意]乔治·阿甘本: 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年版,第 93—94 页。 《历史哲学论纲》,见[美]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 ③ [德]本雅明: 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年版,第 273 页。 ① 39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必然生成一个文明进步、幸福美满的理想社会, 反而催生出一个废墟堆积、灾难密布的破碎世界。历史惟有建立在真 实的弥赛亚时间观基础上,才能把内在于人类现实存在和世俗历史中 的作为无限的永恒性存在的弥赛亚力量凝缩入当下时刻,打断线性历 史时间无限延续的脚步,在当下的人类生存中实现世俗历史整体的救 赎。正因如此,本雅明说:“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块强健的肌肉,足 以将整个的历史时间加以压缩。或换句话说,真正的历史时间概念完 全是建立在救赎的意象上的。” 相应地,他明确地把人类历史最终解 放的希望不再寄托于线性历史时间不断进步的“未来”终点,而是线性 历史时间突然停顿的“当下”时刻。正如迈克尔 · 马克所指出:“在本 雅明那里,历史显然不是一个完结的计划。它的分层次结构既不是沿 着线性时间预计的 ‘进步 ’达到顶点,也不是以现代性的成就为终 点的。” 总之,本雅明对线性时间观的批判和弥赛亚时间观的重构,旨在 用辩证统一的弥赛亚时间取代同质空洞的历史时间,捕捉历史时间 中存在的作为无限的永恒性存在的弥赛亚力量,孕育出 “当下 ”的革 命救赎契机 ,以唤醒人们破除同质空洞的线性时间观念的信仰 ,打 断历史主义建构在线性时间观基础上的虚假的历史连续统一体 , 重建原初世界过去 、现在和未来辩证统一的历史整体 ,开启人类历 史的新纪元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哈贝马斯认为 ,本雅明线性时间 观批判的 “目的 ———这个目的与意识形态批判不同 ———是为了挽救 那个充满了永存不朽的现时 (Jetztzeit)的过去 。 它锁定了这样一些 时刻 ,此刻间 ,艺术的感悟截止了装扮成进步的命运 ,并把乌托邦 ① ② ① , Walter Benjamin The Arcades Project. Translated by Howard Eiland and Kevin , , ,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79. Benjamin and Political Romanti ② Michael Mack.Modernity as an Unfinished Project: cism , in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Modernity, edited by Andrew Benja min and Charles Rice.Melbourne: Re.Press, 2009, p.60. McLaughl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394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线性时间观的批判与重构 的体验译成一种想象化的辩证法 (辩证法形象 )———永远同一中的 新颖 ” 。 ① (作者 郭广,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① [德]尤金·哈贝马斯:《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见《论 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郭军、曹雷雨编,吉林人民出版 社 2003 年版,第 412 页。 395 “ ” 阿尔都塞思想的辩证性及其理论 陷阱 崔继新 概括地说,近半个世纪以来,阿尔都塞思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经历 了一个由热转冷,再由冷而思的过程。这一过程分别以 20 世纪 70 年 代末和 20 世纪 90 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从 20 世纪 60 年代始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这是阿尔都塞思想由热转冷的阶段;自 20 世纪 90 年 代始到现在为第二个阶段,这是阿尔都塞思想由冷而思的阶段。造成 这一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学者们研究阿尔都塞的问题开始发生转变。 这一转变,是基于当今时代的特点,即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危机,使 得学者们重新反思和汲取阿尔都塞思想中“资本主义批判”的这一向 度,重视他寻求如何与资本主义对抗、如何思考革命何以可能这方面的 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学者们是试图通过重新审视和挖掘阿尔都 塞理论的内核,以期找到重建社会批判理论的灵感。不过,虽然研究阿 尔都塞的问题转变已经发生,但伴随着这一转变而转变的解读模式却 未有大的突破。我们认为,正是这一解读模式相较于问题转变的滞后, 带来了研究阿尔都塞思想的困难性。此困难性集中体现为如下方面: 即学者们对蕴含在阿尔都塞思想中的辩证性有所忽略,因而并没能找 到连接其思想早期、中期乃至晚期的那个辩证方法。这一辩证法,阿尔 都塞实际上是通过 “矛盾不平衡原则”来阐发的。如果离开了对这一 原则的定位和理解,对于阿尔都塞思想的阐释必然会模糊不清。因此, 本文拟从阿尔都塞自己所设定的“三条路径”,来呈现阿尔都塞思想中 396 阿尔都塞思想的辩证性及其理论“陷阱” 的某种辩证张力,并从这一视角重新评价其理论中所生发出的 “陷 阱”。 阿尔都塞本人在《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容易吗?》一文中, 曾明确说道:“我现在向诸位建议,我的论文 应该从贯穿着它们并且 相互交织的三条崎岖的路径加以探讨。” 这三条路径,阿尔都塞将其 总结为:其一,“归根到底……”这个论点所蕴含和引申出的复杂规定。 其二,“关于知识的过程”这个论点所蕴含和引申出的复杂规定。其 三,“马克思与理论人道主义”或者说“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 这个论点所蕴含和引申出的复杂规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三条路 径在阿尔都塞看来,是相互交叉(intersect)的、是贯穿(travel across)着他 以往直至《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容易吗?》一文中的理论体系的。 很明显,这三条相互交叉且贯穿他的理论体系的路径,其实都已经 出现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第一条路径,即“归根到底……”,主要出 现在《保卫马克思》的“矛盾与多元决定(研究笔记)”一章中。第二条 路径,即“关于知识的过程”,主要出现在《保卫马克思》的“关于唯物辩 证法(论起源的不平衡)”一章中。而第三条路径,即“理论的反人道主 义”,主要出现在《保卫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以及 “关于 真正人道主义的补记”两章中。 简要地说,这三条路径打开、对应的是阿尔都塞思想中三个不同的 侧面。 ① ② ③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论文”,英文是 essays,是一个复数的表述。所以,这里 “我的论文”应当指“我的那些论文”或“我以往的那些论文”,而非单指本篇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容易吗?》。唯此,阿尔都塞才会在这段论述之前 说,他打算以不同于诸如《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等(那些他以往论文 所运用)的方式来阐释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这种不同于,獉獉獉獉 就聚焦在他 现在是以一种总结式的方式(提出三个路径)来论述他以往以及至此的理论体 系,并突出贯穿着它们的那些“相互交织”的东西。 《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4 页。 ② 陈越编: 《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③ 参见陈越编: 184、 198、 207 页。 ① 39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一 第一条路径(即 “归根到底 ……”)主要涉及 “多元矛盾决定论”。 我们认为,这一路径尤其是蕴含其中的 “矛盾不平衡原则”,在阿尔都 塞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贯穿着其思想的始终,并成为其思想“活的灵 魂”。进一步而言,阿尔都塞对其考察对象的研究,始终是基于一个辩 证的框架来展开的,而这个框架就生发于马克思曾明确阐发过的两个 基本点。 实际上,阿尔都塞于《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容易吗?》 一文中,曾通过对 “经济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这一短语的不同排 列,经典地展示过这一辩证框架: 1. 谈论“经济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 ”。这设定了一个实践立场 上的唯物主义框架:一个整体结构中诸要素的矛盾作用及其关系,归根 到底绝不是能无限递推的。所有这些矛盾作用及关系,归根到底是由 经济领域中的矛盾所规定的。因此,这是在阐发经济领域作为一个 “足以决定”的要素的足以决定性,并由此同 “一切唯心主义历史哲学 区别开来,也就是接受一个唯物主义的立场” 。 2. 谈论“归根到底的经济的决定作用 ”。这设定了一个唯物主义 立场下的实践框架:虽然经济领域作为一个足以决定的要素,在归根到 底的意义上,起着看似足以决定社会前进方向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 是通过复杂的中介以间接的方式完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本来 ① ② 这两个基本点是:1. 人们创造着他们自己的历史。2. 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随心 所欲的:“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 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 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 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 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可以说,阿尔都塞对对象的考察,始终就是在这两个基本 点所构成的一个辩证框架上进行。 《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② 参见陈越编: 186 页。 ① 398 阿尔都塞思想的辩证性及其理论“陷阱” 以“不足以决定”(亚决定)的形式出现的要素,在某些具体情境和形势 中却发挥了(本该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足以决定的作用。因此,这是在 阐发一个“不足以决定”的要素如何正发挥着足以决定的作用之情形, 并同“任何机械决定论观念区别开来,并接受一个辩证的立场” 。 那么,在一个社会结构中,究竟有没有这种 “不足以决定”但却起 着“足以决定”作用的要素呢?在阿尔都塞的理论中,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就成为承担着这种功能的关键要素:它向下深 入到经济领域,为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再生产和继续维持自身的剥削关 系提供保障 ;向上则深入到政治领域,作为镇压性国家机器的辅助工 具来维护政权的稳定;同时,它特别地进入理论领域,将其特有的意识 形态加诸于被剥削的群体,从而占据和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正是这 个要素,既对经济产生了能动的塑造作用,又对 (生活在社会中的)具 体的人及其思维方式产生了塑造作用,从而日益深入到日常生活结构 中,并最终巩固了一种统治的权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往人们正是在此处对阿尔都塞的思想产生 了误解。例如,在《答刘易斯(自我批评)》一文中,阿尔都塞曾明明白 白地批判了“人创造着历史”的论点 。那么,有什么理由认为他的研 究,是在一个辩证的框架上展开的呢?难道他不是一个片面强调结构 而忽视人的创造性的结构主义者吗?在这里,如果从上述辩证框架出 发来进行解释,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实际上,阿尔都塞并不是否认 “人 创造历史”的能动性,而是不满意这个论断的抽象性,不满意只停留于 这个论断去说明具体的时代、时期和社会形态。在他看来,如果只满足 于这样的层面,就会有堕入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危险。更为重要的 ① ② ③ 参见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页。 ② 参见[法]路易·阿尔都塞:《〈论再生产〉告读者》,吴子枫译,《国外理论动 态》2013 年第 6 期。 《自我批评论文集》,杜章智 沈起予译,(台湾)远流出版社 ③ 参见[法]阿图塞: 1990 年版, 第 53—61 页。 ① 186 39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是,就会有淡化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革命力量的激进性,就会有陷入与资 产阶级文化力量同流合污的倾向。 总之,阿尔都塞担忧的是,“如果 告诉工人说 「是人创造了历史」,你不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就能看 到,这迟早会使他们误入歧途或解除武装。这有助于使他们认为,他们 作为「人」是万能的,而实际上他们作为工人在真正统治的政权,即控 制决定历史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和政治条件(国家)的资产阶级政 权面前,却被解除了武装” 。因此,阿尔都塞反对的只是以一种绝对 抽象、大写的东西(而无论这个东西是“人的本质”、“自由的人类主体、 需要、劳动、欲望的主体、道德和政治行为的主体”还是……)去解释社 会和历史的复杂进程的理论企图。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他实际思考 的正好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结合:其一,如何科学地对束缚和制约着人的 那些统治秩序进行剖析;其二,如何在统治秩序不断地分泌出维持和促 进统治体系自我再生产的现实限定下,去寻找这个体系的薄弱环节,去 进行可能性的革命、去实现真正的解放。 ① ② ③ ④ 二 第二条路径(即“关于知识的过程”)主要涉及“理论实践”。我们 对于前者,它强调会使无产阶级错误地评估和夸大自身改造世界的力量,并有 可能会进入一种“心安理得”等待革命时刻到来的倾向———特别是当这个倾向 与经济主义或机械主义勾连在一起时;对于后者,它强调会使无产阶级有时无 法区分那些资产阶级文化中作为标示性的“麻醉”因素(例如“自由是万能 的”,“只要努力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就能……”)而完全“‘自由’地屈服在占统 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万能的脚下”。 《自我批评论文集》,杜章智、沈起予译,(台湾)远流出版社 1990 ② [法]阿图塞: 年版,第 75 页。 《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3 页。 ③ 陈越编: ④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 阿尔都塞研究的着眼点,更聚焦于一个结构可能发生质变 或向下一个类型进行过渡的那个阶段。也就是说,令他为之着迷的东西,并不 完全在于一个稳定结构中如何生发出种种矛盾的过程,而是侧重于一个稳定 结构如何趋于崩溃并展开新的可能性时的“断裂”过程。 ① 400 阿尔都塞思想的辩证性及其理论“陷阱” 认为,这一路径是第一条路径在理论层面的呈现。值得注意的是,正是 在这一条路径中,阿尔都塞给自己设下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陷阱,并 由此直接带来了后人对阿尔都塞理论解释的困难性。 诚如上文所述,阿尔都塞对既定社会的研究,是基于一个辩证框架 而展开的,而这个辩证框架的立足点,是来源于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立 场。因此,阿尔都塞的思想,特别是他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理论的阐 释,其实就是他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理解。然而,阿尔都塞执着 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定要区分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和一个辩证 唯物主义的部分;但他所一直探寻的辩证唯物主义 (不如说是具有唯 物主义性质的辩证法),其实不是别的,恰好只是与他已经阐发出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的那个辩证法。于是悖论就由此出现了:他 所一直找寻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实早已经被他自己所确立出 来了,并明明白白地体现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 应当说,不少学者也发现了阿尔都塞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出现了 问题,并指出这个错误的来源于其《保卫马克思》这部著作中。更具体 地说,是来源于阿尔都塞彼时对哲学所下的第一个定义:即“哲学是关 于理论实践的理论”。 对这个定义,阿尔都塞是这样论述的:“我们将把具有科学性质 (scientific character)的一切理论实践(any theoretical practice)叫作理论 (theory) 。我们将把真实科学的特定理论体系(它的基本概念在一定 的阶段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叫作‘理论’(带引号的) ,例如万有 ① ② 英译本原文将此单词用作斜体,原文是:I shall call theory any theoretical practice of a scientific character (参见 Louis Althusser,For Marx,Translated by Ben Brew ster, The Penguin Press, 1969, p.168)。 ② 英译本将此单词打上引号, 同时将“理论体系”一词用作斜体。原文是:I shall call ‘theory ’(in inverted commas ) the determina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a real science (its basic concepts in their more or less contradictory unity at a given time)……(参见 Louis Althusser,For Marx,Translated by Ben Brewster,The Pen guin Press, 1969, p.168)。 ① 40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引力理论、波动力学理论……或者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任何一门科 学的‘理论’都通过它的概念的复杂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我要补充说, 或多或少带有总问题性 )反映它的理论实践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又将 成为这一理论实践的条件和手段。我们将把一般的理论(general theo ry), 即一般实践的理论(the Theory of practice in general)叫作理论(大 写的) ,这种理论本身是以对关于 (各门科学的)现有的 (existing)理 论实践之理论(Theory)的详细解释为基础的 ,而这些现有的理论实 践则把现有的‘经验’实践(人的具体活动)的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产物 加工为‘知识’(科学真理)。这种理论就是与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 materialism)浑成一体的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 在阿尔都塞看来,“关于理论实践的理论”,或者说是 “大写的理 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用等式表达即是:Theory = the theory of ① ② ③ ④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对中译本《保卫马克思》此处的翻译有修改。在中译 本中,顾良将此处翻译为:“这种统一性多少带有盖然性”。而参考英译本,其 原文是:a unity,I should add,is more or less problematic(参见 Louis Althusser,For Marx , Translated by Ben Brewster, The Penguin Press, 1969, p.168)。很明显, 中译 本顾良的翻译中,除了没体现出“I should add”这个插入语外,更关键的是,他 将 problematic 译为了“盖然性”。翻译为“盖然性”显然不妥,此处应当指总问 题性。 ② 英译本将此单位译为 Theory 并特别标明是要加上大写,原文是:I shall call Theory (with a capital T)……(参见 Louis Althusser: For Marx, Translated by Ben Brewster, 1969 by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p.168)。 ③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本文对中译本《保卫马克思》此句话的翻译有修改。在中 译本中,顾良将此句话翻译为:“这种理论本身是以(各门科学的)现有理论实 践为出发点而制定的,而现有的理论实践则把现有的‘经验’实践(人的具体活 动)的产物加工为‘知识’(科学真理)。”而参考英译本,其原文是:itself elabor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existing theoretical practices (of the sci ences ),which transforms into ‘knowledges ’(scientific truths ) the ideological product of existing‘empirical ’practices (the concrete activity of men ). 很明显,中 译本顾良的翻译中,既未能体现出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existing theoretical practices”这句中“Theory”这个以大写形式出现之单词的含义,又未 能体现出“the ideological product”这个短语中的限定词“ideological”的含义。 ④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159 页。 ① 402 阿尔都塞思想的辩证性及其理论“陷阱” 。这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其基本特点在于:其一,它 所考察的是具体的理论实践及其生产的全过程,是对普遍意义上的理 论实践其存在条件、实践条件和在这些条件限定下的诸要素结合起来 的全过程之一般性的理解;其二,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理论实践,是 一种仅仅以理论实践(而非其他实践)为其对象的特殊的理论实践。 可以说,正是阿尔都塞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个定义,产生了巨大的 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极而言,按照阿尔都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界 定,它的“加工”对象之一也应是理论实践。这样一来,历史唯物主义同样 变成了“关于理论实践的理论”了,由此就与辩证唯物主义发生了混同。 正是基于这个混同,阿尔都塞理论的争议性之根本来源,就是他的 理论体系本来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论述和安排得清清楚楚的东西,因 而在其理论具有强力(Strength)的地方,由于硬要插入一个他以为与此 历史唯物主义不同的辩证唯物主义而产生失调。或者说,这种 “硬要 插入”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本来是与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的 那个辩证法,本来是对作为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不平衡原则的 提炼,现在却被分割出来,成为了与其不可分割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平行 并列的另一种东西,甚至扩大为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不同学科意义上 的另一种东西。 不得不说,这种 “错觉”和失调的确就造成了阿尔都塞理论的缺 陷:在 1966 年以后,阿尔都塞为了修正基于混同所带来的问题,作出了 一个重要的区分,即将此前属于理论实践范围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分割”出来(它不再从属于此领域),并将之与 “政治”这一范畴紧密 地联系起来。一般而言,学者们将这个转折点定位在 《哲学家和科学 家的自发哲学》这篇文章中。这种转折集中地体现在对于哲学之定义 的不同上:如果说,1966 年以前,哲学是 “关于理论实践的理论”;而在 其后,哲学则是“理论中的阶级斗争”。 为此,学者们对阿尔都塞的批判都可以最终指向上述“分割”。无 论学者们的具体论题与这个分割看似多么遥远,但只要学者们最终是 theoretical practice 40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为了证明阿尔都塞理论的失败,那么与此失败最终相连的必然是这个 “分割”。例如,如果说在阿尔都塞那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 具有某种科学性,那么,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究竟又 “具有着 什么”呢?显而易见的是,这个问题本来应当是一个“假问题”:因为,按 阿尔都塞理论体系的应然发展,他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既具有科 学性又具有哲学性的新科学 / 新哲学。但由于此“分割”的存在,导致了 这个“假问题”在阿尔都塞那里成为了一个真问题,并继续引申出如下棘 手的疑问: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的是区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 物主义这两个部分,那么两者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两者究竟何 者处于第一性的位置呢?无论如何,阿尔都塞在这里陷入了一种两难的 局面:仅从他自己的论述而言,他有时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 义的依据,有时又将此种关系颠倒过来:“如果马克思不先在哲学上采取 无产阶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那么他所创立的科学,即历史唯物 主义就不会存在”,但同时“如果没有马克思所创立的新科学即历史唯物 主义的最根本发现,如果没有那些发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就不可能 存在”。 此处的“悖论”在于:似乎这两个部分同时既决定对方又依存 着对方。所以,阿尔都塞实际上一直陷入自己设定的陷阱中:他要寻找 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在他的理论中其实已然井井有条地矗 立着;而他以为自己在努力辨析着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 主义科学的不同及联系),其实却是一种“没有对象的答案”(只是在解 答和回应着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其内的结构特征)。这 样一来,他要找的本来存在着,而他“找到的”却不是他以为的。 ① 三 上文所论述的陷阱,给人们理解阿尔都塞的理论带来了困难:其 ① [法]路易·阿尔都塞:《〈论再生产〉告读者》,吴子枫译,《国外理论动态》 年第 6 期。 2013 404 阿尔都塞思想的辩证性及其理论“陷阱” 一,对于他理论中本来存在着的强有力和开拓性的东西,要么低估、要 么误读或者根本并未涉及;其二,对于他理论中存在着的缺陷,往往片 面地夸大。 更重要的是,第三条路径(即“理论的反人道主义”)的激 进性和批判性,由于第二条路径的缺陷,反而被淹没了,并被人们长期 将其与片面的结构主义勾连起来。 对于阿尔都塞而言,如果他不是那么执着于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区分开的话,如果他不是没能发现历史唯物主 义其实已然是他所追寻的东西的话,上述缺陷并不对他的理论体系构 成致命的威胁。相反,他本该能够抛掉这个为从理论实践中剥离出来 的哲学实践勾勒“全貌”的包袱,去集中力量沿着矛盾不平衡原则所打 开的道路继续前进。例如,理查德·D. 沃尔夫就曾不无遗憾地说:“阿 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能够而且应该获得进一步发展。他的 论文最初提到了复数概念,即 ‘融入社会形态中的生产方式’,但是他 却没有进一步发展这个重要观点。既然社会(或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 ‘社会形态’)包括多元的相互作用的阶级结构,绝不是单一的资本主 义阶级结构,那么阿尔都塞仅仅关注资本主义是不够的。” ① (作者 崔继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① 例如,既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以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依据,那么这和 曾存在着的将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并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条 做法有何区别呢?因此阿尔都塞的理论无非是新时代的“斯大林主义”而已。 同时,当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依据时,这种反向的情形 又会带来什么样的评价呢?很简单,这将成为一切将阿尔都塞冠以“科学主 义”之评判的元出口:既然某种借用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原则渗透进了哲学,那 么哲学的独立性或者说它的特质又如何体现呢?其实很好体现,那就是阿尔 都塞所寻找和确立的哲学实际上借用了诸如结构主义等各种主义或思潮的原 则———“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40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406 生命政治学与其他问题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408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王 丹 福柯重建了治理术的整体谱系,生命政治是其发展的当代形态。 治理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治理术即治理的艺术。在中世纪的 马基雅维利那里,治理即统治,表示行使君主权力。君主权力的对象是 领土和居住在领土上的人民,领土是君权和主权的最根本要素。从 16 世纪中期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治理不是统治,其根本对象也不是领土 而是人。“治理就是对东西的正确处理” 。东西即人和事物构成的复 合体,其中人是核心要素,因为人一定是与财富、资源、领土等事物关联 和交织在一起的。治理的目的不再是服从法律,因此,治理意味着与主 权的对立,与法律的断裂。对主权来说,目标是遵从法律,手段也是法 律自身,法律与主权不可分割;但治理是处理东西,工具不再是法,而是 多种多样的策略。总之,治理的最根本要素是人。狭义的治理术形成于 18 世纪。“治理术 ”(gouvernementalité )从 “政府的 ”(gouvernemental ) 派生而来,其应用场域限制于国家,是国家形成的治理技术。“治理 术”有三层意思:一是用于命名 18 世纪实施的一种复杂且特殊的权力 形式,“这种权力形式的目标是人口,其主要知识形式是政治经济学, ① ①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81 页。 40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其根本的技术工具是安全配置” 。二是指一种趋势:相比主权、法律 等权力形式,治理这一权力形式日益重要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趋势 导致了一整套元素的诞生。三是意味着一个过程:产生于中世纪的封 建领土政体的司法国家,在 15、16 世纪转变为国家界限领土的行政国 家,最后形成以人口及其所占的资源来界定 (领土只是人口的变量之 一)的治理国家。司法国家对应的是法律社会和法律义务;行政国家 对应的是管制社会和规训;治理国家目标是人口,以经济知识为工具, 对应的是由安全配置加以控制的社会。 福柯的生命政治自生命权力分化而来。生命权力意味着权力谱系 学的重要断裂。1976 年,在 《必须保卫社会》的最后一讲和 《性经验 史》第一卷最后一章中,福柯首次分析了西方权力机制的重大变革:生 命权力对死亡权力的替代。死亡权力也即生杀大权,它是统治权理论 中君主行使的最高权力,是“让”别人死或“让”别人活的权力。生命权 力与死亡权力对立,它的目标是“让”人活或 “不让”人死。自 17 世纪 起,生命权力发展出不同的且非对立的两极:针对肉体规训的解剖政治 和针对人口调整的生命政治。生命政治,作为一种新的、最完善的权力 技术形式,不再针对可以被监视、被训练、被利用甚至被惩罚的肉体个 人,而关注人口的、大众层面的生命,如出生率、死亡率、疾病和寿命等 等。因此,在福柯那里,生命政治被定义为“一种始于 18 世纪的、试图 合理化那些影响治理实践之问题的努力,这种努力是通过一整套形成 人口的特有之现象来完成:健康、卫生、出生率、寿命、人种等 ” 。显 然,针对人口的生命政治与 18 世纪的狭义治理术重叠。 “治理术”指向治理活动的战略场域,所谓战略场域即权力关系之 游戏。权力关系总包含着引导和反引导的斗争,因而要以反抗为切入 ① ②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91 页。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8 - 1979, ② M.Foucault, Translated by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317. ① 410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点来理解治理术。基督教的牧领制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个体化模式, 这种个体化模式是治理术的源头、形成和建立之胚胎。基督教时期的 国家治理术以家庭治理为范式,作用于精神领域,以具体个人的拯救为 目的。在 16 世纪,牧领制度遭遇了重大危机,但是牧领中的引导主题 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呈现。在 17—18 世纪,治理术进入政治 领域,新的国家治理术不再以个人的精神拯救为导向,而是针对群体的 行为,转向发展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实力,人口—财富的组合成为新 治理术的首要目标。 一、牧领:治理术前奏 对人的治理或人的自我治理,这种观念的源头不在古希腊,而在前 基督教时期的东方以及基督教时期的东地中海。它通过两种形式发展 而来:希伯来文化中牧领权力的观念和组织形式,以及经基督教改造后 形成的牧领制度中精神指导的形式。 牧领主题在地中海东部尤其希伯来极为常见。国王、上帝、首领是 牧羊人,普通人则是羊群。牧领指示神与人的基本关系,国王则参与到 这种牧领结构之中,是相对神而言的下一级的牧羊人。古老的牧领权 力不同于古希腊政治思想,它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希腊的神作用于领 土,是城墙内的神,目的是保卫城邦。而牧领权力作用于移动中的羊 群,即羊群离开城市、走出城墙之时。第二,牧领权力的实际目标是拯 救羊群,其整体特征是善意。希腊政治思想也强调拯救城邦,但方式截 然不同。牧领权力的拯救首先指物质上的保证,保证羊群的每一只羊 吃到丰美、足够的草,为此牧羊人必须知道如何公平、正确、深思熟虑地 分配食物;拯救还表现为对羊群的看护,避免对每一只羊哪怕最小的威 胁;牧领权力保护羊群的义务表现为无止尽的付出,好牧羊人完全只考 虑羊群的利益,一心为羊群服务,他自身只是羊群和拯救之间的中介。 希腊政治权力的义务则展示出优越性的咄咄逼人和荣耀,即使领袖为 41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城邦牺牲了生命,也会以荣耀的方式补偿———永垂不朽。相形之下,牧 领权力的特征是献身,它自身永远行善。第三,牧领权力是一种个人化 的权力。牧羊人要看护全体,看护每一只羊,为了每一只羊甚至牺牲自 己;但另一方面,为了拯救一只羊,牧羊人是否可以抛弃整个羊群?为 了全体牺牲一个,还是为了一个牺牲全体,这构成了著名的牧羊人悖 论。牧领权力在这种悖论中既指向全体又指向个人,其目的无论如何 都不是希腊政治所指向的由整体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单位,如城邦、国 家、君主。 基督教牧领制度从 3 世纪开始构思、建构和发展,它并非是希伯来 或东方的牧领主题的移植或继续,而是与之根本不同的全新的权力形 式。牧领与拯救、律法、真理有关,牧羊人引向拯救,发布命令,讲授真 理。但构成基督教本质和特殊性的不是拯救、律法和真理,而是功德与 罪过经济学、绝对服从的关系、生产隐藏的真实。 首先,基督教牧领制度引领个人走向拯救之路时,存在着一些非常 独特的原则:一是整合式与奇怪的分配式并存的原则。整合式指牧人 必须保证整体羊群的拯救,即作为一个整体的团体;分配式是说必须拯 救每一只羊,不能放弃任何一只羊,因为对于羊群这个整体而言,每一 只羊都同样重要。分配式之所以是奇怪的,是因为存在前述的牧羊人 悖论。二是分析责任原则。牧人对每一只羊都有责任。牧人对羊群的 责任是数量的和精确到个体的分配,也是质量和事实的安排。三是完 全即时的转移原则。降临在羊只身上的无论好事或坏事,牧人都应感 同身受。“他要为羊的福德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他也要为羊只的 恶行而感到懊恼痛苦。” 这即是牧人与羊只的功德和过失之间完全即 时的转移原则。四是牺牲的倒转原则。当羊只可能走向迷失时,牧人 为了拯救羊,应当承担羊只所面对的诱惑和威胁,即牧人自身接受牺 ① ① 412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147 页。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牲,通过这种转移,使羊只得以拯救。五是转换的对应原则。牧人的功 德在于对羊群的拯救,而拯救羊群的可能性前提是羊群有弱点、会迷 失。正是羊群的缺点保证了牧人对它的拯救,构成了牧人的功德。反 过来一样,牧羊人的过失或缺点使他保持谦卑,也有助于教育羊群和带 领羊群走向拯救。 其次,在律法原则的问题上,基督教牧领制度呈现出纯粹的服从机 制,即羊只与牧人之间的全面依赖关系。这意味着:其一,因为基督教 牧领的行为模式是个体化的,因此,服从原则不是服从律法和理性,而 是个人对个人的服从和依赖。羊只完全受牧人的支配,依照他的意志 行事。其二,服从没有目标,服从导向何处?导向服从。如果说服从有 一个目旳,那就是成为彻底的服从者,达到完全服从的状态。这种状态 类似于谦卑,谦卑指自知自己的任何意志都是糟糕的意志,因此要放弃 自己的意志,接受他人的命令。甚至牧人发布命令也是服从的结果。 牧领关系在一个普遍化的服从领域空间中展开,其中每个行为都表现 出强烈的个人化特征。其三,从属—服务的相对关系。从羊只的角度, 它与牧人的关系是完全的从属关系;从牧人的角度,他是羊群的服务者。 这里运行的是个人化的模式,不是对“我”的确认,而是对“我”的摧毁。 最后,在真理的关系方面,牧师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是教育,不过 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教育,牧师应通过他的榜样作用,通过他自己 的生活方式来进行身教。除此之外,牧师还必须指导精神。基督教的 精神指导与古代的精神指导不同:第一,古代的精神指导是自愿的和付 费的;基督教中的精神指导并不总是自愿的,甚至是强制的。第二,古 代的精神指导是有具体环境的,即遭遇困难坎坷时,精神指导因而是暂 时的,起安慰性的作用。基督教的精神指导没有具体问题和环境的限 制,它长期持续,涉及所有问题且终其一生。第三,古代的精神指导要 求受指导者检查内心反思自我,这种自我精神检查的目的是达到自我 控制,成为自己的主人。基督教的精神检查仅仅是汇报情况,其目的不 是成为自己的主人,而是为了强调和固定对指导者的依赖。古代的精 41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神检查是自我控制的手段,而基督教的精神检查是依赖的手段。 总之,基督教牧领制度是一种全新的权力形式,它通过拯救的整体 主题,插入功德与罪过的流通、转移、翻转的经济学,建构一种全新的行 为模式和技艺;通过与律法的关系,建立个人的、全面的、持续的服从关 系;最后通过与真理的关系,经自我的精神检查,生产出一种要素:内心 的、隐藏的、私密的真理。而且,通过这种要素,全面的服从关系得以确 定,功德和罪过的经济学得以运行,牧师权力得以运转。 随着基督教的牧领制度,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体化模式。个体 化的确定是通过功德及罪过的游戏和流通来完成,即不是个人的地位 而是分析性的身份;个体化的运转不是通过个人的等级地位,而是通过 排除自我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方式,即人的从属网络也即臣服来完成;个 体化的建立则是通过生产隐秘的、私密的和内心的真理的方式。“分 析性的身份、臣服、主体化,这些就是个体化过程的特征,个体化实际上 就是基督教牧领及其制度建立起来的。” 基督教牧领制度创建了引导、控制和操控人的艺术:一方面,牧领 制度在拯救、律法和真理原则之下建立了全新的权力形式;另一方面, 随着牧领,通过形成个体化模式,完成对主体的特殊建构。这是治理人 的艺术,是“治理术的源头、形成和建立之处” 。通过这两种方式牧领 就此揭开了治理术的序幕。 ① ② 二、国家理性:治理术的第一个具体形式 牧领制度,作为一个由技术和方法构成的整体,以引导人们为目 标。伴随着牧师的权力,出现了对引导的反抗,在中世纪发展了五种反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159 页。 《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② [法]米歇尔·福柯: 第 143 页。 ① 414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引导形式:禁欲、社团、神秘主义、《圣经》、末世学,它们都针对牧领权 力,引发了牧领制度的内在危机。但是,反抗并没有取消引导,反抗运 动的目标是换一种被引导的方式或进行自我引导。16 世纪,牧领制度 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呈现更为复杂的形式。一方面,宗教牧领制度无论 在精神生活还是世俗生活上都有所强化;另一方面,对人的引导在私人 领域和公共领域也都在发展,前者表现在引导问题作为哲学根本问题 的重新出现,后者表现为国家君主被指派了引导灵魂的新任务。那么 君主应根据怎样的合理性来治理人们?治理的范围又该如何界定? 关于治理理由,中世纪的圣托马斯 · 阿奎那 (Thomas Aquinas)曾 借助一系列外在模式,即与上帝治理自然的类比、与有机体中生命的力 量之间的类比、与牧师和一家之父的类比,将君主的治理模式置于这一 系列的连续性之中,从而使君主对人们的治理合法化。 但这种连续 性在 16 世纪被打碎了。16 世纪所有科学性实践的结果之一是,上帝 并不像牧师那样治理世界,上帝只靠一些普遍的、可理解的原则来支配 世界。如果上帝像牧师那样治理世界,那么世界是以一个目的论的、人 类中心论的、充满着奇迹、不可思议的事和征兆、充满着类比和代码的 形式来表现。但这种表现形式的世界消失了,反之,一个可理解的自然 展开了。同时,人们要求君主做超出行使君主权力范围的,且不同于牧 领制度的事。这种多于君主权的即是治理,它既不能从上帝那儿,也不 能从自然那里寻找可借鉴的模式,而是得遵循自己的模式、自己的合理 性。总之,自然的非治理性和国家的治理术,或自然原则与国家理性构 成一对主要矛盾、一种交错配列,历史的可理解性寓于这整体性的效果 之中。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的国家理性指的是什么?福柯参照意大利的 帕拉佐(G.Palazzo)、英国的培根(F.Bacon)、德国的开姆尼茨(B.Chem ① ①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04—205 页。 41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等人的文章给出了定义。从客观意义上看,国家理性指能确切地 保持共和国完整的必要的和足够的东西。从主观层面来看,国家理性 指对共和国本质的了解以及维护、扩大、增强其力量的规划。 国家理性不同于牧师,为了确定国家理性的范围,福柯描绘了一些 剖面图,将国家理性添加到牧领制度中的灵魂救赎、服从和真理三大主 题中,从对比中折射出国家理性的特征。第一个主题,灵魂救赎问题。 国家无论如何都要被拯救,政变虽是超出法则的东西,而国家理性尊重 法律不屈从法律,相反,在某个必要时刻,法律要根据国家的现状来自 我调整。所以,政变不是跟国家理性决裂,而是国家理性的肯定,是国 家自身的自动表现。第二个主题,服从问题。福柯分析了培根关于暴 乱和预防暴乱,以及如何治理人民的观点。国家理性的治理不是应对 国王被夺权的危险,而是暴乱和骚动的可能性负责;治理的对象不是大 人物而是人民;治理的目标不是国王的能力或品格,而是经济和舆论这 两大现实元素。第三个主题,真理问题。国家理性的真理场域不是君 主的智慧和谨慎的品质,从 17 世纪开始,君主必须了解国家本身的现 实,即“统计学”。 如何勾画出国家理性?即国家的可理解性原则和战略性目标。国 家既是其原则又是其目标,既是其根基又是目的。一方面,国家是对国 家的元素,如已经建立的制度、已经给出的事实之间关系和本质的某种 思考方式。“国家作为一个给出的现实,是一整套已经建立的制度的 可理解性原则。” 另一方面,国家理性的目标是国家自身,国家理性运 作的目标就是国家的完整、完善和增强。 国家理性还具有另一个特征,即众多国家在一个竞争的空间中相 互为邻。从理论方面来看,国家只为自身而设,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国 家也不引向任何终极形式的统一或末世论。透过国家理性,展开一个 nitz ① ① 416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255 页。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具有开放的时间和多样的空间的世界。从国家的历史现实来参照,帝 国和教会,这两大普世性形式失去了它们的使命和意义,最终在 17 世 纪消失。这凸显出一个具有国家多样性的空间的原则。而且每个国家 都不是仅仅通过自我目的的形式肯定自我,而是通过新的竞争形式如 货币流通的空间、殖民征服的空间、控制海洋的空间等来相互肯定。 当国家之间的关系从王朝之间敌对的形式过渡到国家之间竞争的 形式时,最关键的元素也从大公的财富转变为国家的力量。这种转变 导致国家理性呈现既是一种战略的政治又是一种力量的动力学。国家 理性是保护、维持或发展一种力量的动力学,它的真正问题是要在力量 关系中保护国家。在力量的动力学基础上的国家理性,被设置了两大 技术整体:外交—军事和公共管理,它们从本质而言一方面是为了保持 一种力量关系,另一方面是使每种力量都能增长。这种力量关系的保 持,每个元素内在力量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就是安全机制。 如何在力量的动力学基础上理解外交—军事类型的新技术整体? 如果说所有国家处于一种开放空间的竞争关系中,那么其目的就是每 个国家都能增强自身力量,且不会导致其他国家或自身的灭亡,简言之 就是欧洲的平衡。在 17 世纪初,欧洲的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不 是一个普世性的共同体,而是一种有限制的、由众多国家构成的地理划 分;它不是一种等级形式,没有统一性的顶点,而是一个复数的、多样性 的欧洲;同时它存在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差距;和世界的其他地方有商业 利用关系。欧洲的平衡有三种形式:一是最强大的国家不能把自己的 法则强加于其他国家之上,从而绝对限制了最强国家的力量;二是任何 强国都可以阻止另一强国发生超前,达到大国之间力量均等;三是存在 联盟的可能性,使得团结起来的弱小国家,能够和最强大的国家势力相 抗衡。 在欧洲的平衡之上,历史的帝国论或绝对末世论将终结,而替换为 一种相对的、脆弱的末世论,即和平。和平不再诞生于帝国或教会的强 有力的统一性,而是诞生于多样性状态的非统一性。要保证多样国家 41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之间的均势,维持脆弱的、不稳定的和平需要三种工具:第一种工具是 战争。这是一种以新的方式运作的战争,因为在中世纪,战争从本质而 言是司法行为,当存在非正义时,就会进行战争;而且战争与法律之间 有连续性,战争作为法律程序,只能通过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而国家理 性的战争,一方面,不再需要法律理由,只要一个纯粹的外交理由就可 以发动战争:国家之间的平衡受到损害,要重建平衡;另一方面,战争失 去和法律之间的连续性,获得和政治之间的连续性,因为政治的功能是 保证欧洲范围内国家之间的平衡。第二种工具是外交,常设的和多变的 外交。这种新外交学的根本原则不是旧的遗产继承法或胜利者的法律, 而是根据一种国家的物理学,要在国家之间建立平衡的原则。第三种工 具是常备军。其设置包括:士兵的专业化;常设的武装结构;防御工事和 运输设备;关于军事和可能的战争的战术思考、策略类型和攻防方案。 军事设置并不是让战争现身于和平中,而是让外交现身在政治和经济 中。常备军是国家间竞争的一个主要元素,是动力学的政治的一个基本 方面,这种政治通过战争的可能性或战争的威胁来维持力量的指引。 国家理性的第二套特有技术整体是公共管理。在 16 世纪,公共管 理有比较传统的三层意思:一是指由公共权力治理的社团、协会或人类 社会;二是指一整套将社团、协会等置于公共权力之下的行为;三是指 一种好的治理正面的结果。从 17 世纪开始,公共管理被赋予新的含 义,它指“一整套既可以增强国家力量,又能维持国家良好秩序的方 法”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国家的荣耀,荣耀的意思“既是可看见 的美好秩序,又是表现出来的、闪闪发光的力量” 。 17—18 世纪的公共管理与欧洲平衡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 在形态上,公共管理与欧洲平衡两者方向相反。欧洲平衡的主要目的 ① ②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279 页。 《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② [法]米歇尔·福柯: 第 280 页。 ① 418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是维持多样的力量之间的平衡,国家的增长被限制在整体的平衡之中。 而公共管理允许最大限度的增强国家力量,同时能维持国家内部的良 好秩序。其次,两者互为调节。欧洲均衡要求每个国家按照一种比例 来增强自身。如果国家之间的公共管理不是相对平行地发展,有的国 家有好的公共管理,有的国家则有坏的公共管理,那么就会出现不平 衡。只有每个国家都有一种好的能够保证增长自身力量的公共管理, 才有真正的欧洲均衡。再次,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工具:统计学。要实现 欧洲平衡,每个国家都需要了解自身和别国的力量,然后才能进行比较 并维持平衡。对每个国家情况的了解都是统计学涵盖的元素。然而, 统计学如何建立呢?通过公共管理。因为公共管理作为增强国家力量 的艺术,是建立在国家了解自身能力的前提之上,默认国家已然知晓自 身的情况。最后,公共管理和欧洲平衡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关系:商业。 国家间的商业和货币流通是两者共用的手段。商业是欧洲平衡下国家 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根本武器。通过商业,国家期待人口、劳动力、生产 和出口的增长,并获得人数众多的强大军队。公共管理更不能脱离重 商主义。重商主义要求:每个国家拥有最大数量的人口;这些人口必须 投入工作;发给人口的工资尽可能低,使得商品的成本尽可能低;将低 成本的商品销往国外,保证贸易顺差,让国外的黄金流入国内,并且不 外流。重商主义,作为一种技术和盘算,它通过一整套商业战略来进口 货币,达到增强国家力量。 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身份的区别,而是职业的不同。 要立足于人们的职业,来创造国家效用。人的职业,是公共管理中最富 特征性和根本性的元素。“因此公共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控制和负责人 们的职业,立足于职业构成国家力量发展中的区别性特征。” 由此推 出公共管理负责的内容:第一项内容是人的数量。人口数量越大,越能 ① ①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287 页。 41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立足于他们的职业创造国家效用。但重要的不是人口的绝对数字,而 是人口在数量上的增长与其所占有的资源、领土潜力之间的关系。第 二项内容是生活必需品。必须保证人们在出生之后能够维持生活,这 暗示了一种重农主义政策和谷物保障的观点。第三项内容是健康。公 共管理要考虑的不只是流行疾病,而是每个人每天的健康,那将是一整 套与健康问题相关的城市空间政策。第四项内容是一整套对职业的治 理。第五项内容是流通。流通不仅包括流通商品、流通人口的物质网 络,还有流通本身,即一整套规章制度、约束、限制。公共管理的这些内 容本质上是城市性内容,其中一些内容是因为有城市才存在,另一些问 题则特别凸现于城市之中。这些内容也表明公共管理作为一整套干预 和方法,目的是保证生活、使生活更好,能够真正有益于增强国家力量。 比生活更多、更好的东西就是便利、乐趣或幸福。也就是说,公共管理 把国家力量和个人幸福连接起来。 人口如何随着国家理性而初步形成?在对国家理性的分析中,通 过救赎、政变的视角,通过遵守、服从的视角,通过真理、调查和公众的 视角,福柯指出有一种在场又不在场的元素:人口。当谈论国家的目的 是国家本身的幸福和繁荣时,作为这种幸福的主体或客体,人口被稍微 提到;当谈论服从,暴乱的主体是人民时,人口的概念略微在场;当谈论 真理,强调公众的态度和舆论时,离人口已经很近了。但在这些当中人 口元素并不在场。“我认为国家理性确实定义了一种治理艺术,其中 含蓄地涉及人口,但严谨地讲人口仍没有进入到反射棱镜之中。” 直 到 17 世纪初和 18 世纪中期,通过使得国家理性运作而安排的机 器———公共管理,人口的概念将被建立起来。公共管理负责的首项内 容就是人口的增加。对重商主义来说,人口的绝对数字是国家财富的 来源和力量的基础。但公共管理提出,不是人口的绝对数字越大,国家 ① ① 420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244 页。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就越富裕,应该考虑人口数字与所占资源之间的关系。这是对人口与 财富关系的重新反思。公共管理技术成为人口的起源。 三、自由主义:治理术的发展和 生命政治的诞生框架 世纪大量涌现的关于治理的文献有一个立足点:反对马基雅维 利的《君主论》。《君主论》有一个基本原则,君主在他的王国内是唯一 的,并且对于君权是外在的和超越的。君主与君权之间没有本质的、自 然的或法律的联系,联系是外在的、脆弱的和超越的。反马基雅维利的 文学则指出,治理的实践是多种多样的,君主对国家的治理只是其中一 种,而且所有的治理都是在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治理形式的多样性和 相对于国家的内在性,这是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文学的第一个特 征。马基雅维利还认为,君主保护君权的能力,即保护君主与臣民和领 土之间的脆弱的纽带,就是治理的艺术。但反马基雅维利的文献指出, 具备保持君权的能力不等于掌握了治理的艺术。因为治理形式是多样 的,不只是君主对国家的治理一种形式。多样的治理形式大致可以分为 三类:属道德范畴的自我治理的艺术、属家政范畴的治理家庭的艺术、属 政治范畴的治理国家的艺术。治理艺术的特征是三类治理形式之间的 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的连续性。向上的连续性指首先治理好自我,然后 治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对君主的教育是对治理形式向上的连续 性的保证。向下的连续性指,当一个国家运转良好时,家长就能治理好 家人,个人也能良好治理自身。公共管理则保证了治理形式向下的连续 性。但无论哪种方向的连续性,核心要素都是对家庭的治理,即“家政 学”。“治理艺术的赌注就是把家政学(经济学)引入到政治实践中。” 16 ① ①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80 页。 42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简言之,家政学是 16 世纪治理艺术的核心。 16 世纪延展的对治理的描述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很有限。在 17 世纪,治理艺术的发展被一些因素所阻碍,其中,统治权行使的优先性 是其不能得到自主发展的最根本因素。重商主义,作为国家理性的治 理艺术就是证明。重商主义的目标不是国家的财富,而是统治者的实 力;采取的是法律、规章、禁令等统治权的手段。统治权的框架限制了 重商主义的发展。17 世纪的治理艺术试图与统治权融合,试图从统治 权中推导出治理艺术的一般原则,使统治权成为治理艺术的理论母体。 一方面,治理艺术试图融合庞大、抽象的统治权框架;另一方面,治理艺 术又以狭小、软弱的家庭为模式。在矛盾中,治理艺术停滞不前。 直到 18 世纪,重商主义主题受到重农主义的清算,治理艺术才获 得发展,“治理艺术就是以经济形式并且按照经济模式来行使权力的 艺术” 。治理的本质是以经济的形式行使权力,治理的对象为现代意 义上的经济。 重农主义勾勒的、不受制于统治权的新治理艺术中有一些本质性 的变化:一是用自然性反对国家理性的人为主义。不是自然世界意义 上自然本身的程序,而是关乎人的特殊自然性,即社会的自然性。二是 伴随着重农主义的自然现象,产生了一种不是内在于管理,也不是对国 家力量和外交策略的盘算,而是与一些程序相关的科学知识。三是以 新形式出现的人口问题。在重商主义者看来,人口是国家财富的基础, 它提供了农业、手工业的劳动力;人口也是国家力量的保障,它保证了 劳动力之间的竞争,确保工资的低水平和商品的低价格。重商主义因 而试图通过强制管理系统,如鼓励生育、制止游手好闲、阻止向外移民、 号召移民进入等等,来增加人口,扩大资源。这是一种基于统治者与服 从的对立立场,人口被统治者强制管理。但重农主义者认为,不能通过 ① ① 422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81 页。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强制系统解决人口—财富问题。人口并非原始的既定数量,它依赖于 一系列变量因素,如物质环境、税收体系、流通活动、受益的分配等。不 是统治权简单的禁止就能改变人口,人口现象具有自然性。当然这并 不意味人口是无法干预的。人口看上去是多种因素的“自然”结果,但 这些因素一方面并非受制于各种偶然,而是有规律可循;另一方面可以 通过理性分析人为加以改进,因此人口是一种有规律的、可渗透的自然 性。重农主义者还提出,人口,就整体而言,有且仅有一个行为动机:欲 望。欲望既是自发的又受到一定调节的影响,通过人口的欲望的运作, 集体利益的生产成为可能。如果说重商主义立足于统治者和臣民的轴 线来思考人口,人口被视作服从法律的主体和臣民的集合,那么,到了 重农主义,一种自然性的人口产生了。“作为臣民集合的人口将被替 换为作为一整套自然现象的人口。” 四是国家治理术的干预应该受到 限制,设置国家的安全机制,以保证自然现象即内在于人口的经济秩序 的安全。总之,社会、经济、人口、安全、自由,这些就是新治理术的 元素。 国家理性的治理艺术是通过人口问题找到新的出口、得到突破性 进展。具体来讲,第一,统计学逐步跳出统治权的框架,揭示出:人口现 象有规律性;人口的效果不能简约为家庭的个别现象的简单相加;人口 的经济后果也不能还原到家庭模式中。家庭不再是治理的模型而只是 治理人口的一个有力手段———任何有关人口的信息都需要通过家庭来 获得。家庭模型被消除了。第二,人口是需要的主体,欲望的主体,人 口的利益成为治理的最终目的———既包括每一个组成人口的个人的利 益,又包括属于整个人口的利益。第三,对人口、财富、领土之间新的关 系的认识,以及对经济和人口领域的干预实践,政治经济学得以建构。 政治经济学在 18 世纪中期有着宽泛的含义,人们把它理解为能确 ① ① [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314 页。 42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保一个民族繁荣的所有治理方法,但它从根本上指 “确保治理理性自 我限制之可能” 。17 世纪发展起来的国家理性有一个非常独特和重 要的特征,这就是对外的有限目标和对内的无限目标。每一个国家都 有自己的利益,因此根据国家理性,每个国家都应该限制自己的目标, 使其国家力量既不能强大到成为全球的帝国,又要保证他的军事装备 与欧洲最强国家相比不处于弱势。这就是国家理性的特征之一,外在 的自主限制。与之相反,公共管理旨在最大限度的增强国家力量。治 理者不仅要考虑群体,还要照顾到个体,直至最细微、最纤细之处。被 治理的对象成为一个几乎无限的对象,治理者拥有无限的目标。政治 经济学的的诞生使得国家理性进行自我限制。第一,政治经济学处于 17 世纪的国家理性的内部之中, 不是在其外部发展而来。因为政治经 济学的最初要求也是国家理性的目标:公共管理、重商主义和欧洲平 衡。第二,政治经济学不是对国家理性的外在反对。因为经济思考所 带来的政治结果是总体专制的必要性,它并没有推翻国家理性的描绘。 第三,政治经济学不分析权利而思考治理实践本身。第四,政治经济学 发现了治理实践本身特有的某种自然性,揭示了根据可理解机制而发 生的现象、过程和规律。“治理行为本身具有一种特有的自然并且这 种自然才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 第五,治理实践必须遵守治理 术特有的自然,否则治理实践就是失败的。于是,随着政治经济学,人 们进入了对过度治理批判的时代,或称为节制治理的时代。 18 世纪末的治理的节制性问题不再是国家的宪政问题而是自由 主义的问题。这里的自由主义不是一种理论或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实 践,“要把自由主义当作使治理活动合理化的方法和原则来分析”。 ① ② ③ : , , : , ② [法]米歇尔·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莫伟民、赵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第 13 页。 ③ [法]米歇尔·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莫伟民、赵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第 280—281 页。 ① , M.Foucault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8 - 1979 Translated by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317. 424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治理活动的合理化即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果。与国家理性尽可 能多的治理以保证国家无限制的增长不同,新的治理技艺要求尽可能 少的治理,是从内部限制治理权力的实施。但自由主义不是对国家理 性的否定,相反,其原则是为了国家理性的维护、发展和完善。自由主 义是国家理性的增强和精炼,是最小的国家理性。 18 世纪中期兴起的自由主义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作为交换机制和价值与价格关系的市场成为一个真言场 所。在中世纪,市场是一个公正场所。因为它是一个被赋予杂多且 严格之条例的场所;是一个其销售价格被视为公正价格,成为一个公 正分配的场所;是一个保证欺诈缺失的场所。但在 18 世纪中期,市 场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它服从自发机制不允许有任何人为的调节,另 一方面当市场遵循自然机制运转时,它形成一种能反映生产成本和需 求之间恰当的关系的自然价格。市场不再是公正化场所而成为真理场 所。市场成为检验真理的场域,识别出好的和坏的、过少的和过多的治 理实践。 第二,国家公共权力的设计以及以效用原则为参照来衡量它的干 预。在纯粹国家理性的体制中,治理趋向无限制,但在外部有一个法律 体系与其对立。那时公共法的根本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君主的行为 是合法的?而在新的节制治理体制中,存在一种内在限制,这种内在限 制依然是一种法律限制,因此公共法的问题转变为:怎样为国家公共权 力的行使设置司法界限?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从古典形态的法律出 发,试图界定个人的自然权利以及人们同意出让、交换或不能出让、不 可被侵夺的权利,然后在此基础上规定君权的权利范围,从而推演治理 权限的界限。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以治理实践为出 发点,依据事实界限来分析治理实践,从中区分出一些对治理来说干 预无用的东西。这意味着治理的权限的界定是以治理干预的效用性 来决定的。效用问题就是英国激进主义的问题。这里的激进是指这 样一种立场:“它在于不停地向治理、向一般治理术提出其效用与否 42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问题。” 因此,有两条道路:革命道路和激进道路。它们暗合了对律 法的两种不同理解,一种是律法被视为意志的表达;另一种是律法被认 为是国家公共权力干预的畛域与个体独立性的畛域区分开来所带来的 结果。如此又导向了两种异质的自由,一种以人权为基础,自由是某些 基本权利的行使;另一种从被治理者的独立性出发,自由是被治理者对 于治理者的独立性。这些异质的两种道路、对律法的理解、两种自由并 非是分离的、不相容的、矛盾或排斥的,相反它们共存、互通、互联。异 质性事物之间关联的逻辑不是同质化的矛盾的辩证逻辑,而是策略逻 辑。策略逻辑能在异质性要素之间建立衔接,能将两种不同的道路、自 由、对律法的理解结合起来。以人权为基础的道路与被治理者独立性 的效用估算之间的结合,这就是对国家公共权力行使如何设置司法界 限的回答。19—20 世纪的欧洲自由主义的特征也在于这种两面性。 第三,自由主义下的欧洲与国际领域之间的平衡。纯粹的国家理 性有一个原则即达到欧洲平衡,拒绝帝国。在重商主义看来,这是一个 必然的结果。因为重商主义的货币主义观念是,既然世界的黄金储备 是一定的,而国家的财富在于黄金的增长,那么一国的富裕必定以另一 国的贫穷为代价。当竞争者之间出现较大差异,可能致使唯一一个赢 家的局面,竞争游戏必须被中断,从而达到欧洲平衡。但在新的自由主 义治理中,重农主义奉行自然机制。在他们看来,通过市场自由建立的 自然价格保证了买卖双方得利,一种相互富足的机制得以运转。不再 是传统的欧洲平衡,而是欧洲进步的观念,成为自由主义的基本论题。 18 世纪中期兴起的自由主义其实是治理的自然主义。之所以用 自由主义,不是因为自由的数量增大了,而是因为新的治理理性需要自 由,被迫要生产自由,是自由的管理者。一方面需要生产自由,另一方 面生产自由的行为又带来了限制、控制、束缚等对自由的毁灭。自由主 ① ① [法]米歇尔·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莫伟民、赵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35 页。 2011 426 福柯的治理术谱系与生命政治的诞生 义不仅要制造自由、激发自由、生产自由,同时伴随着约束与制造成本 的问题。计算制造成本所依据的原则是安全,即自由主义,作为利益的 运转机制不能对个人和集体造成风险。自由和安全构成为自由主义的 核心。由此带来了自由主义的三个后果:对危险的刺激;规训技术的扩 张;通过控制来引入更多的自由。它们也是自由主义的当前危机。 总结起来,随着重农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治理的制约原则被 引入自由主义实践之中,作为公共管理对象的臣民集合的人口被替换 为自然现象的人口,这是生命政治的起点。同时,自由主义自身最终引 入了自由主义的危机,在危机之下,关注生命与人口安全的治理术被提 出,生命政治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诞生了。 四、结 语 福柯的生命政治影响了当代政治哲学尤其是左翼哲学的发展进 路。奈格里将福柯的生命政治成功嫁接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 中,提出生命政治是可能决裂帝国的生产动力以及创造出帝国内部的 反抗力量。阿甘本则“校正”和“完成”着福柯论题,“校正”是指,阿甘 本重回被福柯弃置的法律话语分析模式,解读了国家主权如何暴力捕 获例外状态中的生命并将其排除在外,赤裸生命政治化;“完成”则是 福柯在分析生命政治的自由主义诞生框架后,转而考察国家治理与个 人自由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国富民强,阿甘本却继续着生命政治话题,探 寻一种不能从中分离出赤裸生命的生命形式之生命,并期待以其为中 心的、不同于生命政治的未来政治的来临。当代生命政治形态各不相 同,探讨的视角千差万别,形成的理论相异分歧。尽管如此,阐发生命 政治理论的各自的思想特点,把握其中的相互关系,不仅拓宽了生命政 治的研究视阈,更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意义。 (作者 王丹,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427 《规训与惩罚 》的混淆 :试论规训权力的 “前现代 ”性质 李嘉弘 什么是规训?或者说,当福柯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他想说的是什 么?对于《规训与惩罚》一书的读者来说,这一直以来都构成了阅读的 核心关切。但很难说福柯对“规训”始终有一个一贯的和一致的定义。 实际情况是,在《规训与惩罚》出版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福柯仍然 在反复斟酌和重新确立“规训”概念的含义和定位。我们从 1975 年之 后他在法兰西学院所做的一系列讲座中可以看到这个概念的后续发 展。尽管如此,恰恰既由于《规训与惩罚》一书是福柯最集中和系统讨 论“规训”概念的文本之一———唯一可与之相比的或许是他于 1973— 1974 年在法兰西学院所做的、题为 “精神病理学权力 ”的系列讲座 , 同时也因为福柯的读者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几乎无一例外地源自他 们对该书的阅读,因此,在本文中我打算追问的正是在写作《规训与惩 罚》一书以及之前的几年间福柯对这一概念的看法。自然,这个问题 的最佳答案应当从该书的文本中去寻找。但是除此之外,福柯在同一 时期书写或者讲授的其他文本,比如从 1971 年开始到 《规训与惩罚》 ① ① 428 在这一年的讲座中,福柯对规训权力和主权权力进行了非常有趣的比较。参 见 Foucault,Michel,Psychiatric Power:Lectures at the Collége de France 1973 - 1974,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pp.21 - 26, 40 - 58.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一书出版(1975 年)为止的这一段时间内他在法兰西学院所做的讲座 也能够帮助我们解答上述疑问。 一、《规训与惩罚》中的两种司法话语 尽管可能显得多余,但还是需要指出:《规训与惩罚》并不是一本 专门探讨规训权力的著作。它的副标题是“监狱的诞生”。因此,理解 规训权力同现代监狱历史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澄清该书对“规训”概 念的阐释至关重要。在这里我认为仍旧有必要不厌其烦地重新分析书 中开篇部分对现代监狱产生的历史背景所做的大段论述。福柯为我们 分离出西方犯罪—司法—惩罚话语历史的两个时期,或者说两种大致 上前后相继的模式。 首先是在西欧历史的古典时期仍旧存在的酷刑模式。根本上说酷 刑是一种展示痛苦的公开仪式 。更为重要的是它被认为具有两种功 能:产生真相和宣示主权权力。其次是在古典时代同酷刑相对的另一 类犯罪—司法—惩罚话语。它见于 18 世纪西欧那些反对传统的司法 和惩罚实践的改革者的议论之中。福柯认为这两种话语同现代监狱是 异质的。在此不妨对它们进行一些更为深入的分析。 1. 旧制度下的酷刑 如果说酷刑具有生产真相的功能,这或许仅仅意味着在旧刑事制 度下,司法程序还没有和惩罚实践严格区分开。毕竟现代意义上的司 法程序完全垄断了建立关于罪行真相的功能,而今天的惩罚实践至少 在形式上只是在司法程序确立真相的基础之上开展的。但是如果进一 步考察的话不难发现,旧刑事制度下酷刑所建立的有关犯罪的真相同 现代司法程序生产的真相完全不同。在旧刑事制度下,“刑事诉讼论 ① ①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36—38 页。 42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证不是遵循非真即假的二元体系,而是遵循逐渐升级的原则” 。也就 是说,存在充足的证据、“半充足”的证据、“副证”等;罪责和惩罚不是 依据由证据确立起来的有关单一罪行的事实而判决的,而是依据各种 证据的累加;因此,“两个‘半充足’证据就可合成一个完整的证据” 。 很显然,这同现代人所熟知的司法原则大相径庭。 旧刑事制度建立 的关于犯罪的真相并不是某种越轨行为的事实,而是犯罪者的某种存 在状态。证据的累加并不是为了证明一个人做过什么,而是为了说明 这个人处于一种犯罪状态之中。因而,“人若成为怀疑的对象就不可 能是完全无辜的” ,哪怕后来证明他没有犯罪也罢。同样,供词的歧 义性以及让犯罪者公开宣示自己犯罪真相的必要性都是由于旧刑事制 度关心的乃是犯罪者犯罪状态的真相,而不是其罪行 之故。供词并 不构成关于罪行事实的严密论证网络的关键拼图;“招供是罪犯承担 责任、表明态度的行为。” 因为供词是犯罪者本人对自己罪过的坦白, 所以被视作最为有利的证据,但它必须首先是真的。由于在旧刑事制 度下证据不是组成一个相互支撑、逻辑一致的对罪行的论证网络,因而 供词的真伪不是通过与其他证据的逻辑关系来加以判别,而是通过获 取供词的手段(宣誓和拷问)来确保的。就这一点而言,供词只具有同 其他证据并列的地位,而不是支撑或者填补了后者。酷刑之所以包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46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40 页。另见[法]米歇尔·福柯:《不正常的人》,钱翰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03 年版,第 6—7 页。 《不正常的人》,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03 年 ③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 版,第 7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④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46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 ⑤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 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42— 43 页,第 47—51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⑥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42 页。 ① 430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公开展示犯罪真相的仪式成分,也是由这种真相的性质所决定的。按 照现代司法的标准,犯人的公开忏悔以及重现犯罪场面的仪式并不能 证明某种犯罪行为;可对于旧刑事制度而言,使用这些方法来展现犯人 肉体的罪恶状态就足够了。这一罪恶的肉体不是由某种越轨行为产生 的;在这里罪恶和罪行的关系与现代人的理解截然相反:罪行只是罪恶 的结果和表现,罪恶则是罪行的本质。因此罪恶的肉体本身便构成了 旧刑事实践的作用点和被加以展示的真相。总而言之,如果说旧刑事 制度下酷刑具有生产真相的功能的话,那么这种真相不是关于犯罪行 为的真相,而是有关犯罪者的某种犯罪状态的真相。 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让我们来看看酷刑的第二种功能。酷刑 的目的是消灭罪恶的肉体,也就是说,抹平一种犯罪状态,并且,这种消 灭必须包含一种展示性的仪式。这是因为惩罚是对社会所受侵害和主 权所受冒犯的一种报复 。对于旧刑事制度而言,犯罪同时是两种互 相平行的状态。一方面是犯罪者的肉体,另一方面则是主权和君主的 某种受损状态。因此,虽然酷刑的作用点是犯罪的肉体,但被消灭的不 仅仅是这一肉体,同时被消除的还有对主权和君主的冒犯。酷刑 “是 重建一时受到伤害的君权的仪式。它用展现君权最壮观时的情景来恢 复君权。” 由此,酷刑总是包含着消灭犯罪的肉体和恢复君权原初的 完好无损状态两个方面。相应的,可以说,在旧刑事话语看来,犯罪状 态总是建立在对特定关系的倒转之上。这是指一种主权同臣属的顺从 关系;犯罪意味着对这一顺从关系的僭越。因此,犯罪不是一种越轨, 而是一种违抗;酷刑的叙事模板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叛乱和镇压。 酷刑戏剧性地重现犯罪场面,也就是重现主权关系遭到违反的过程;同 时,酷刑反转犯罪者的违抗行为,并且严格重复这种行为、利用相同的 ① ②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52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53 页。 ① 43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违犯行为惩罚犯罪者,也正是为了显示被违反的主权关系返回原状。 但这还不是酷刑运作机制的全部。为了恢复主权的原初状态,酷刑仪 式必须重新确立遭到违抗的主权关系,必须重建犯罪者对主权权力的 服从。由此,酷刑便呈现为犯罪者同主权权力搏斗的场面,其作用取决 于主权(及其代理人)在这场搏斗中是否获胜。为此而建立了一门惩 罚权力的经济学,其目的在于确保惩罚权力总是强于犯罪者和罪行;或 者用福柯的话说,总是存在某种惩罚权力的“过剩” 。 之所以酷刑所代表的旧犯罪—司法—惩罚话语没有将司法与惩 罚、将生产关于犯罪真相的机制与对犯罪的惩罚实践区分开,之所以在 旧刑事制度下犯罪—司法—惩罚话语构成一个无法分割的模糊整体, 是由于酷刑所代表的整个旧刑事制度都是围绕着对主权—臣属关系的 僭越和修复,以及相关的展示性仪式构建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犯罪 和惩罚权力之间并不具有质的区别,而惩罚实践则表现为对罪行的模 仿,反之亦然。也许可以说,酷刑同时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和惩罚两 种功能。但这种说法对一个不存在司法和惩罚之间根本分割的时代并 没有多大意义。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对主权—臣属之间关系进行无 休止的展示和重新确认的符号游戏之中,对犯罪的真相的揭示同时也 是对主权的真相的揭示,而对主权真相的揭示又构成对犯罪状态的抹 除。原始神裁法在旧刑事制度中的残留可以说明这一点。拷问是酷刑 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犯罪者忍受住了拷问,那么他就应被视作无罪; 如果主权权力战胜了犯罪者,如果主权权力显示出自身作为主权的真 理,那么犯罪的真理也将会显现出来。 ① ② ③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48— 49 页。 《不正常的人》,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03 年版,第 ② [法]米歇尔·福柯: 89— 92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 ③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 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45 页。 ① 432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归根结底,旧刑事制度关心的不是罪行,不是犯罪的行为,不是特 定行为对规则的违反,而是由主权关系(及其违反)所确立的犯罪者的 某种状态。也许这样一种惩罚模式的代价是高昂的 ,但是它同旧制 度下各种政治主体共同参与的借助仪式场面对主权和臣属的符号进行 编排、重组、展示和遮蔽的种种游戏是相适应的。旧制度下的各式各样 的权力关系都依赖这样一类游戏来构筑和重建。酷刑与其说是现代意 义上的司法实践,不如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政治把戏。如果说旧刑事 制度具有高度不稳定的特点,那么这一问题不是酷刑模式所特有的。 它内在于延续到古典时期的西方社会的旧政治构架。 2. 18 世纪刑事改革与司法话语 并不能认为“不以‘残暴’为耻的惩罚会被力求‘人道’声誉的惩罚 所取代”是由于前者是“功能运用的一个因素及其长期混乱失调的根 源” 。我们不能先为某种 “策略”赋予一种经济学,然后再根据这种 权力经济学来评判一种“策略”的得失消长。酷刑的衰落、酷刑被一种 更为“人道”的惩罚模式所代替,应当是更为广泛的历史变化的结果, 而不是取决于它自身是否经济有效。福柯并不是一位权力经济学家, 而更像是权力博弈中的一位记者或者解说。因此需要从更为一般的角 度来认识《规训与惩罚》一书对酷刑模式之后的另一种犯罪—司法— 惩罚话语所做的分析。 酷刑有可能被一种新的惩罚模式所取代,是因为整个犯罪—司 法—惩罚话语得以围绕其展开的核心问题变了。犯罪—司法话语的变 迁包含两个紧密关联的方面:一方面,现代司法调查围绕着行为和供述 展开。问题的关键不再是通过司法仪式来显示犯罪状态,而是罪行;审 讯不再意味着在搏斗之后迫使犯罪者供认自己犯罪的真相,而是提供 ① ②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62—74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62— 63 页。 ① 43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了对嫌疑人的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和评估的场所。另一方面,犯罪也不 再是对主权关系的僭越,而是对行为规范的违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对犯罪行为模式的遵循;不是造反,而是越轨。可见,对于新的犯罪— 司法话语而言,重要的是两点:行为和规范;一个人做了什么以及这么 做是否合乎某种规范。犯罪的真理就是不规范———或者符合犯罪行为 标准———的行为,是谎言———拒绝说出真相。 在古典时代,随着刑事改革而被提出的整个新的惩罚模式都完全 对应于以上两点改变。在 18 世纪后半叶,一个新形象在这一时期的司 法—犯罪话语中出现了。这个形象不是叛乱分子,而是 “怪物”,不是 僭越主权—臣属关系的犯罪者,而是带有病理学特征的罪犯。“怪物” 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从中世纪一直到 18 世纪,西方社会所认识的“怪 物”根本上说是一种混合体,即对两种截然不同领域的混合,比如动物 与人的混合、两种性别的混合、两个个体的混合等等。“怪物”是某种 带有犯罪倾向的反自然形象。但到了 18 世纪末,一种新类型的 “怪 物”形象产生了。首先是政治“怪物”。同“怪物”形象联系起来的是暴 君、专制君主。这一形象带有某种原始色彩和兽性,代表一种反自然的 向自然的回归。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怪物”形象直接同“怪物”君主 的形象相对应:人群中的 “怪物”、暴动和食人的 “怪物”、来自下层的 “怪物”。通过这一双重的、相互映射的“怪物”形象,18 世纪末的犯罪 话语将君主和犯罪的民众同时容纳进某种单一的道德—病理学解释 之中。 将君主这个政治“怪物”同民众非法活动都连结在犯罪这个节点 上的是这样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概念:社会契约、社会秩序、社会敌 人———其中“社会敌人”的概念在福柯那里是非常含混的。过度的君 主权力同民众非法活动都是犯罪,因为它们都是对良好社会秩序的破 ① ① 434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不正常的人》,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03 年 版,第 66—111 页。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坏;“怪物”君主和从事非法活动的民众都是罪犯,因为他们都是不接 受社会契约的人。“18 世纪以来逐步形成了这样的概念,犯罪不仅仅 是一种对他人造成损失的过错,犯罪还危害到社会,就是说,犯罪是一 种个人打破连结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契约并对自己所在的社会宣战的举 动。” 罪犯再也不是忤逆君主的人,罪犯是社会敌人。正是这样一种 犯罪—罪犯概念的形成使得在古典时代的刑事理论中将 “怪物”君主 同民众非法活动联系起来成为可能。罪犯是 “短暂的专制君主,瞬间 的专制君主,盲目的、古怪的、恐怖的专制君主”,而专制君主则是 “持 续地置于法律之外”“没有社会联系的人” 。罪犯和专制君主的共同 点是反复无常、言而无信、盲目冲动;他们都是秩序和理性的反面,代表 一种无序的力量。如果说理性意味着说真话、做符合准则的事,那么罪 犯和专制君主,也就是说,“怪物”就是这样一种人:“在他需要和想要 做的时候,当他的利益如此要求的时候,当在某个暴力和盲目的时刻, 他抬高自身利益的理由,而不顾理性最基本的计算。” 总之,出于某种 原因,他是不理性的人。他无法按照理性的行为规范行事。不止于此, 如果他无法按照社会要求的规范行事,如果他是个非理性的个体,那他 同时就是社会以外的人。不论他是平民还是君主,他都对社会构成威 胁,因为他威胁到社会的理性秩序。 18 世纪的这种新的犯罪(越轨 )—司法 (真相 )话语围绕着行为— 规范———而不是状态—关系———这条中轴重组了刑事同政治的关系。 旧刑事制度同政治是同构的,或者说旧刑事制度嵌入到政治构架之中。 二者都围绕着主权—臣属关系的符号游戏展开。18 世纪的刑事改革 要求刑事制度具有独立的运作规则。司法制度同政治分离,惩罚权力 ① ② ③ [法]米歇尔·福柯:《惩罚的社会》,陈雪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16 年版, 第 30 页。 《不正常的人》,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03 年版,第 ② [法]米歇尔·福柯: 100—101 页。 《不正常的人》,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03 年版,第 ③ [法]米歇尔·福柯: 100 页。 ① 43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同君主权分离。由于犯罪不再是对主权的冒犯,由于犯罪变成了对社 会和理性秩序的威胁,刑事制度就不再是君主对抗反叛的诸多武器 之一,而是社会和理性抵抗来自非理性威胁的卫士了。由此,惩罚同 犯罪之间的同质性消失了。犯罪是秩序和规范的破坏者,刑事制度 则是这种秩序的保护者,这两者是相反的。为了反对无序和非理性, 刑事制度需要首先确立自身的秩序和理性。反过来,如果刑事制度 本身是无序和非理性的,那么它不仅对非法活动无能为力,甚而会带 来真正的损害。这就是 18 世纪刑事改革者反对旧刑事制度的最核 心关切———后者不是无能,而是无序。如果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 个有序和理性的社会,而刑事制度恰恰是反对无序和非理性的屏障, 那么刑事制度首当其冲就应当有序和合理。当然可以说,刑事改革 要求建立 “一种有区别地管理非法活动的机制 ” ,但这只有在犯 罪—司法话语的整体都在规范—越轨、效用—损害、秩序—无序、理 性—非理性、真理—非真的评价轴向上经过重组之后,在行为规则的经 济学(规范暨效用)取代主权—臣属的政治学 (相对过剩的权力)之后 才有可能。 ① 二、教养所和规训权力 之所以花费如此长的篇幅探讨《规训与惩罚》一书的前半部分,不 只是为了澄清规训权力产生的前史。本文更希望提出这样一种反思: 以上这些历史形态真的都只是某种历史背景吗?相对于监狱的诞生, 这一点似乎没什么好质疑的。福柯总结了 18 世纪末存在的三种组织 惩罚权力的方式。首先是从古代延续到旧制度末的酷刑模式。其次是 改革者主张的基于表象技术的 “惩罚剧场”。最后则是我将在下面分 ① 436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99 页。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析的教养所—监狱模式。 毫无疑问,最后一种模式将在西方社会的 历史上取得绝对的胜利。为什么会如此? 对此的解释一定是福柯的读者们耳熟能详的。教养所—监狱对 “惩罚剧场”的胜利是一般社会变化的结果,是新的权力策略的实现。 “当监狱进行监禁、再训练、从而造就驯顺者时,纯粹是稍稍有点强化 地模仿了在社会中已有的各种机制。” 如果说存在着规训—教养技 术—监狱这一序列对表象技术—劝诫—“惩罚剧场”序列的代替,那么 其原因在于规训技术在现代社会的扩散。也就是说,在依次接续的三 个历史阶段———酷刑、“惩罚剧场”、教养所—监狱之中,规训技术的兴 起导致了最后一个阶段的产生。 先不论以上解释是否站得住脚。至少,确实可以很明确地分离出 两个历史过程。首先是从旧刑事制度到以“怪物”、利益(兴趣)和惩罚 的表象技术为标志的古典刑事思想;其次是教养所—监狱和教养模式 的广泛确立。按照我们对 《规训与惩罚》的一般理解,规训技术的产 生、发展和扩散对于第二个历史进程、对于教养模式的产生至关重要。 但是在我看来,福柯对规训权力的历史作用的看法实际上并没有那么 局限。规训权力同前一个历史进程、同 “怪物”、利益 (兴趣)、司法改 革,同“惩罚剧场”和劝诫模式同样是紧密相关的。让我们简单考虑一 下历史分期。规训权力大致上兴起于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的西欧,很 可能更早,因此对于 18 世纪的刑事思想来说,它绝对不是陌生的。很 难说规训是一种特别“现代”的技术;也很难说它主要在现代社会发挥 作用。那么,“惩罚剧场”对于规训社会和教养所—监狱而言,只是一 ① ② ③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46—147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61 页。 [美]史蒡芬·夏皮罗:《导读福柯〈规训与 ③ 这一解释参见[英]安妮·施沃恩、 惩罚〉》,庞弘译,重庆大学出版社第 2018 版,第 89— 90 页。 ① 43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种历史背景吗?真的存在着依次相继的三个历史阶段,而“惩罚剧场” 仅仅属于将要最终被教养所—监狱模式代替的中间阶段吗?———规训 同这整个历史的关系只有在以上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1. 教养技术和 18 世纪刑事话语的重叠关系 为此,我认为应当先暂且搁置教养所—监狱的胜出和规训社会的 建立之间的关系问题,转而考虑这另一个问题:教养所—监狱模式跟 “惩罚剧场”和惩罚的表象技术之间的历史—考古学关系是怎样的?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举世闻名的 (或者说臭名昭著的)教养所 吧!监狱产生于教养所。完全没有必要怀疑福柯所做的这一判断。 监禁固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惩罚手段,但是作为专门机构的监狱是很 晚才产生的,而且,它也不是首先作为专门进行监禁的机构而产生的。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监狱不是先有剥夺自由的功能,然后再增添了教 养的技术功能。” 不是监狱变成了教养所,而是教养所演变成了监狱, 不论是就机构而言还是就功能来说都是如此。当然,这并不表示现代 监狱仍旧主要是按照教养所模式组织的。我们后面再考虑这一点。现 在的问题是,我们不能预先假定教养所—监狱模式是 “现代”的,然后 再由此推导出它所取代的“惩罚剧场”的“前现代”性质。 教养所的运作机制是什么?人们赋予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是这 些问题确定了教养所模式所处的历史—考古学层面。关于教养所, 《规训与惩罚》着笔不算很多。福柯在 1972—1973 年的法兰西学院讲 座(题为“惩罚的社会”)中对此有更为详尽的探讨。他把教养技术追 溯到 17、18 世纪的新教社会团体,认为教养所—监狱模式“可以从贵格 会的宗教、道德和权力观念中衍生出来” 。教养所不是起源于某种刑 ① ② ③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惩罚的社会》,陈雪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16 年 版,第 91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61 页。 《惩罚的社会》,陈雪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16 年版, ③ [法]米歇尔·福柯: 第 78 页。 ① 438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事制度和犯罪—司法—惩罚话语,而是产生自一种宗教—道德关切。 对于 18 世纪的刑事思想而言,“问题在于明确地区分违法行为和过 错,并且定义社会中的违法行为……所以违法行为不能重叠在过错或 罪恶之上……相反,对于贵格会来说,首先道德上和宗教上的罪恶都要 受到惩罚” 。原本刑事司法体系同基督教是互相不可渗透的。但是 在 18 世纪出现了二者的某种混合,并且不是理论上的混合,而是惩罚 实践方面的混合。 教养所—监狱模式就是通过这种混合建立起 来的。 假如情况确实如此,我认为有两点非常值得注意:第一,如果教养 技术的原型是基督教中的忏悔制度,那么教养所对个人实施监禁就不 是出于剥夺自由的考量,不是为了使人无法出去,而是为了使外部世界 无法进来,是为了使“精神上的纯正,不被时间的情绪和影响所扰” 。 这里似乎存在某种矛盾。现代监狱往往被理解为一种拘留手段,是要 让犯人出不去。而教养所则反过来给被关押在里面的人提供清净、中 断其与外界的联系,让其只同自己的良心相对,从而能够诚心悔过。第 二,教养技术显然不是用在 “社会敌人 ”———不管是哪种 “社会敌 人”———身上的。教养技术关心的是那些一不小心走上歧途的兄弟姐 妹,是那些由于偶然原因而犯下过错或者沾染上恶习的同胞。“上帝 没有抛弃任何一个人,所以每个人都能重新找到上帝;如果每个人身上 都有优点,所有人都要伸出手使这束内心灵光闪耀起来。” 因此,社会 有责任帮助那些迷途羔羊获得救赎、有义务把他们引上正途。教养所 ① ② ③ ④ [法]米歇尔·福柯:《惩罚的社会》,陈雪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16 年版, 第 79 页。 《惩罚的社会》,陈雪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16 年 ②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 版,第 81 页。 《惩罚的社会》,陈雪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16 年版, ③ [法]米歇尔·福柯: 第 79 页。 《惩罚的社会》,陈雪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16 年版, ④ [法]米歇尔·福柯: 第 79 页。 ① 43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与其说是惩罚机构不如说是救助措施。它的功能是对内的而不是对 外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清教养所—监狱模式同 “惩罚剧场”之间的距离 了。教养技术起源于 17、18 世纪新教社会团体的道德自律。这是些相 对封闭的准资产阶级社群。教养机构对于这些社群来说是对底层人口 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这么说按照今天的标准可能不错,但在这些社群 自己看来,教养所是使边缘现象社会化的手段。当然,这一举措在某些 时候可能实际上主要针对的是民众非法活动,不过一种阶级的政治经 济学解释无法真正理解这种现象。消除民众非法活动的经济坏处肯定 有许多更加经济有效的办法,不一定非得把底层人口纳入一种强制的 道德训练场。而且这种现象远早于大工业的诞生,所以也谈不上是出 于资产阶级为日后储备一支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大军的先见之明。说白 了教养所就是要道德化那些按资产阶级的标准衡量不道德的人,这自 然就包括要让从事非法活动的民众接受资产阶级的经济秩序。资产阶 级道德的核心就是规范与秩序。教养所不是要惩罚———就算 “惩罚” 这个概念真的具有什么历史普遍性的话,而是要规范化。“规范化”这 个词可能也不太精确。应该说,教养所的任务是 “教育”。可以说,教 养所—监狱模式并不从属于一个单一的“惩罚的发展史”,也不是由酷 刑模式一路延续而来的,尽管在制度层面教养所—监狱的确填补了酷 刑曾经占据的位置。也就是说,教养所—监狱模式并不是产生自一种 模式对另一种模式的代替。教养所—监狱模式的建立和酷刑模式的解 体从属于两条截然不同的历史线索。前者跟“惩罚剧场”不同。“惩罚 剧场”归根结底是 18 世纪的改革者在攻击旧刑事制度的时候设想出 来的。改革者试图用一种新的犯罪—司法话语取代一种旧话语。在这 种情况下,“惩罚剧场”和惩罚的表象技术学可以说是对酷刑的一种回 应。它们的问题是:如果酷刑是一种无序的、不理性的惩罚模式,那么 一种有序、理性的惩罚模式应该是什么?这就是为何惩罚的本质对于 改革者们会显得如此重要。同时也值得怀疑当时是否存在非常严肃的 440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要将“惩罚剧场”和表象技术学付诸实施的想法。因为一旦酷刑被取 消,也就不再存在刺激改革者去构想替代物的因素了。 教养所却是在相对封闭的资产阶级社群内部而不是在资产阶级和 旧制度围绕刑事制度而展开斗争的话语战线上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 单纯把视野局限在所谓 “惩罚的发展史”———或者至少是惩罚话语的 发展史上的话,那么好像教养所—监狱最终代替了“惩罚剧场”。但是 不要忘记,同“惩罚剧场”构想一同产生的整个 18 世纪的资产阶级司 法话语和刑事改革的成果从来没有被任何东西取代。事实上它延续至 今———它既不比规训权力更古老,也不比后者更“现代”。如果说有什 么东西被代替了的话,那只是旧刑事制度。改革者攻击这种制度,并且 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犯罪—司法话语来取而代之。但是刑事改革虽然最 终确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制度,却并没有按照自身的逻辑建立起 用以取代酷刑的惩罚机制。“惩罚剧场”没有实现,因为改革者关心的 问题主要还是一种公正的司法而不是如何处理罪犯。在酷刑模式瓦解 之后,是独立于新、旧刑事制度之间斗争而发展起来的教养所—监狱取 代了酷刑模式过去的位子。这同改革者们的思想和新的司法制度并不 矛盾,部分因为这两者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不同的方面。福柯———至少 在某个时期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才会说:“一共存在两个整体。刑 法整体,其特征是禁止和惩罚、法律;惩罚整体,其特征是教养所的强制 体系。刑法整体包含着一些关于违法的理论,例如敌对社会的行为;惩 罚整体包含着监禁。……谱系学的问题在于知晓这两种起源不同的整 体,是怎样在单独一种策略内部叠加并运转的。” 所以说,这里涉及的是在单一体系内平行运作的两个相互叠加的 整体,而不是一个历史阶段对另一个的取代。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的犯 罪—司法话语:什么样的行为逾越了规范、什么样的利益 (兴趣)会驱 ① ① [法]米歇尔·福柯:《惩罚的社会》,陈雪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16 年版, 第 100 页。 44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使人做出越轨的事情。这一话语附带着一种“惩罚之城”的乌托邦,因 为这种话语是在反对旧刑事制度和酷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另一方 面,教养技术。它所关心的不是越轨行为,也不是如何消除越轨行为。 严格地说,教养技术既不像酷刑那样要进行惩罚,也不像 “惩罚剧场” 那样要为惩罚权力寻找合理性基础。教养技术注重越轨的个人,但是 它并不将这个个人排除在外、把这个人看作敌人。教养技术的目标是 将越轨的个人重新变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理性主体。也就是说,一方面 是刑事司法制度,另一方面是社会化手段。 上述两个整体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共同填补了旧刑事制度解体留下 的空缺。它们涉及两个不同的领域因而无法相互渗透,但它们不是异 质的。毕竟,新的犯罪—司法话语和教养技术都是围绕着行为—规范 关系组织起来的。这构成了它们同旧刑事制度的共同区别。不仅十八 世纪的刑事思想同教养所—监狱在历史沿革上相互平行,而且,虽然他 们的功能不同,但却共享同一个历史—考古学层面。新的犯罪—司法 话语仍旧把罪犯看作一个能够被理解的理性主体,而不是一个就其本 质来说同社会相对立的、无理性的 “非正常人”;而教养技术也只有在 越轨的个人被认为能够重归社会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效。没错,对于教 养技术,“惩罚的作用点不是表象,而是肉体、时间、日常行为态度” 。 但是这终究是为了将 “肉体、时间、日常行为态度”纳入某种秩序。说 起来,对于古典时代的知识型而言,表象同所有这些东西———肉体、时 间、日常行为态度之间有什么根本差别吗?它们的真相是一样的: 规范。 2. 规训权力和古典知识型的相同构型 倘若酷刑、“惩罚剧场”、教养所—监狱无法构成一个包括三个阶 段的历史叙事,那么自然也就无法将规训权力纳入这样一个历史叙事 ① ① 442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44 页。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之中从而论证它的“现代”性。另外,如果教养所—监狱的兴起同规训 社会的建立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同教养技术在深层次上相接近的 18 世纪以来的西方司法话语也就绝不能同规训撇清关系。这样一来, 《规训与惩罚》一书的第二部分介绍的 18 世纪刑事思想就绝不应被看 作是监狱的诞生和规训社会建立的前史。而随后的第三部分也不是对 第二部分在历史叙事上的继续以及对第二部分最后那个问题的直接回 答。总之,书的第三部分“规训”并没有对教养所—监狱模式为何取胜 “这个谜题加以解答” 。这一部分只是福柯对规训权力的一种补充介 绍。之所以是“补充”介绍,乃是由于在写作这本书的时代,“规训”对 于人文社会学界来说仍旧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 那么福柯在书中是如何介绍“规训”这个“新”概念的呢?他写道: “这是一种支配活动人体的微分权力。其次是控制的对象。这种对象 不是或不再是行为的能指因素或人体语言,而是机制,运动,效能,运动 的内在组织。被强制的不是符号,而是各种力量。” “如果说自然分类 法是以特征和范畴的联系为基础,那么规训策略则是以单数和复数的 联系为基础:它既允许对个别做特征描述,又允许对既定的复杂事物加 以整理。” “……不是把自己的标志强加于对象,而是在一种使对象客 体化的机制中控制他们。” 按照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描述,规训 技术似乎同 18 世纪的知识型处于某种断裂之中,尽管这种技术确实在 18 世纪大放异彩。似乎, 同规训权力密切相关的不再是以下这些要素 了:指称、符号、特征和范畴、标记……而后面这些要素在古典知识型中 ① ② ③ ④ [英]安妮·施沃恩、[英]史蒂芬·夏皮罗:《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庞弘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第 2018 版,第 89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55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③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69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④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11 页。 ① 44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如果说规训技术意味着脱离古典知识型的历史运动,因而其 作用层面不再是表象,那么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确实,对于教养技 术,“惩罚的作用点不是表象,而是肉体、时间、日常行为态度”。但做 出这一判断更多地是为了将教养技术同“惩罚剧场”和惩罚的表象技 术区分开。总的来说,规训权力抑或教养技术,相对于古典知识型而 言,它们并没有带来任何新东西。 分配艺术、对活动的控制、创生的筹划、力量的编排,这些是福柯对 规训权力所作描述的四个方面。“纪律首先要从对人的空间分配入 手。” 规训权力对空间进行封闭,由此规划出一些特定的空间。这一 点我们在教养所模式中已经看到了。但规训权力并不建立一种内与外 的二元空间划分。对空间进行封闭意味着建立一系列的分割单元。其 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一个位置都有一个人” 。进一步 而言,对空间的规划同功能相对应。空间的划分对应于流程和机制的 细致分解,而流程和机制构成的功能整体又将空间连结成一个流动的 整体。综上所述,规训权力对空间的规划依循的是 “表格”模式。“在 18 世纪, 表格既是一种权力技术,又是一种知识规则。它关系到如何 组织复杂事物,获得一种涵盖和控制这种复杂事物的工具的问题,关系 到如何给复杂事物一种‘秩序’的问题。” 如果是这样,那就很难理解 为何说古典时代的自然分类法同规训策略是不同的了。如果规训策略 “既允许对个别做特征描述,又允许对既定的复杂事物加以整理”,那 么 18 世纪的自然分类法也一样如此。对于古典时代梦寐以求的无微 不至同时又无所不及的表象分类方法而言,问题就是要建立一种描述 ① ② ③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60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62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③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68 页。 ① 444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程序,一方面能够“在表象有些混乱的丰富性中看能被分析、被所有人 认可并因此能被赋予一个人人都将能够理解的名称的一切”,同时另 一方面又使得“在相同的个体面前,每个人都将能够做出相同的描述; 并且,反之,从这样一个描述出发,每个人都将能够认出这个与描述相 符合的个体” 。规训对空间的规划和古典时代的表象分类方法所遵 循的原则是一致的。“特性和范畴的联系”和“单数和复数的联系”根 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规训权力按照某个严格制定的时间表来编排肉体和行为举止。时 间表—活动—肉体—用具构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据说,这些都是 出于效用的考量。“这是一个如何从时间中提取更有用的时段,从每 个时段中获取更有用的力的问题。” 纪律即效用、规范即效用。时间 和行为只有按照精确的规则来安排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反过来,如 果一种对时间的使用或者一种行为变得低效,那只能是因为缺乏理性 的规划。我们可以看到规训所强加的这种 “驯顺—功利关系”是如何 成为可能的。“要建立一种关系,要通过这种机制本身来使人体在变 得更有用时也变得更顺从,或者因更顺从而变得更有用。” 驯顺和功 利的关系背后正是规范和效用的联盟。当 18 世纪的刑事改革者们依 据“规范即效用”的原则将惩罚确定为对抗无序和低效的武器的时候, 规训也正是依据同样的原则在对肉体、行为和时间进行着规范化的。 但无论如何,规训权力是一种关注秩序的权力。这同古典时代的知识 一致的;后者是一种关注事物秩序的知识。 时间对于规训权力的另一个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无限分解。将时间 分解成一系列连续的片段,从而为每一个片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规 ① ② ③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6 年版,第 139—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74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③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56 页。 ① 140 44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程。将时间片段编排成相互嵌套的步骤,以便结合成渐进式的强化程 序。对“操练”的每一个最细微的步骤都尽可能精心安排。规训之所 以是一种对细节如此吹毛求疵的权力,是因为它的运作机制就是分解。 在古典时代,知识本身是一种对更普遍的范畴进行分解并对更低级的 事物加以命名的无休止操作。它“涵盖了一系列把一个恒常的秩序的 可能性引入表象的总体性的复杂操作” 。范畴和名称的秩序同事物 和表象的可描述性是一致的。同样,如果规训权力被认为能够对时间、 肉体和行为施加某种作用的话,那只能是因为规训权力正是一种不间 断地分解和命名时间、肉体和行为的作业。只有依靠命名并且为事物 的名称提供一种表象秩序才能够控制事物;反过来,控制事物的目的也 正是要将它们纳入一种秩序。因此,将布丰这位古典知识型的见证人 视作 18 世纪独有的谨小慎微气质的代表,就毫不奇怪了。 最后,规训权力必须为身体、姿势、活动设计一套精确的指令。要 想对身体加以控制,不可能依靠直觉或者身体自身的运作机理。17、18 世纪的军事机构创造了许多复杂的训练士兵身体的方式。它们的宗旨 是一样的。不是通过训练加强士兵的体能和身体素质,也不是通过反 复的训练赋予士兵的身体以某种记忆从而内化各种作战技能———这些 是现代人的想法,而是用固定的姿势来表象身体和力量,从而确保士兵 能够充分调动它们。姿态就是符号,姿态就是命令。不断地分解身体 和姿态;分解身体就是分解姿态,反之亦然。规范的姿态就是最大化效 能的保障。难道还有比军事检阅更依赖表象展示作用的人类活动吗? 当然,军事检阅总是同主权权力联系起来。但同时军事检阅也是通过 整齐的步伐、一致的动作和标准的身姿来体现力量的仪式。对于规训 技术来说,力量只有通过表象指令才能够得到驾驭。规训权力的确作 ① ② ① ② 446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6 年版,第 166 页。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6 年版,第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 170 页; 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59 页。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用于肉体;但这种肉体不是临床医学所面对的具有解剖学空间的肉体, 而是由符号和表象所指称的肉体。 对规训权力的描述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但很明显,规训的作用层面 始终是表象。这并不是说规训同“惩罚剧场”是相同的。“惩罚剧场” 利用表象来最大化宣传某种利害关系,从而影响人们对利益(兴趣)的 计算。规训权力企图通过建立表象秩序来规范化肉体和活动,进而最 大化后者的效能。 3. 规训并不代表一种对象化的权力技术 不过,根据福柯,“通过这种支配技术,一种新的客体对象正在形 成……这种新的客体对象是自然的肉体,力的载体,时间的载体……对 活动的规训控制属于一系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肉体的自然机制的研 究。但是,这种控制开始在肉体中发现了特殊的进程……肉体被要求 能够驯顺地适应最细微的运作,这就既违反也显示了一个有机体所特 有的运作条件。” 总之,按照这一说法,规训形成了一种关于客体对象 的内在机制的知识;规训是建立在客观世界的特定运行方式之上的 技术。 真的是这样吗?根据以上分析,规训恰恰不可能生产出一种关于 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知识。规训确实具有知识生产的机制,但这涉及 一种向规训的目光无限敞开的、能够随时随地检查其规范性的表象知 识。这就是为什么“有关记录、登记、建立档案、分类制表的琐碎技术” 对于规训来说会如此至关重要。 其全部目的就在于一目了然,在于 强加一种可见性。在规训的目光下,没有隐藏的角落。一切都应当被 纳入分类和秩序之中。然而档案和表格的秩序不等于客观事物的内在 秩序。这恰恰指明了规训目视的“表面性”:不是在表象之下刺探一个 ① ②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75—176 页。重点是我加的。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14 页。 ① 44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更深的层面,而是使表象整体的构造完整无缺地呈现出来。举例来说, 在古典时代,“在临床医学中,描述并不意味着把隐藏的或看不见的事 物置于没有直接接触它们的那些人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它的真正意 义在于使被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说话,而这种言语只有进入真正言语 之门的人才能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够 “用准确的句法和艰深的语义 习惯来设法操作和支配事物” 。因此,重要的不是设想表象之下的一 个看不见的内在层面,而是设计和掌握一种能够充分描述看得见的表 象的语言。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规训所依赖的监视手段根本上只能是 一种自我检查了。对于规训所包含的监督机制来说,重要的不是在监视 者和被监视者之间划定一条清晰的界线、保证一段明确的距离,而是建 立一种层级监督的构架,使监督必然成为机构本身确保自身规范运转的 手段。监督“没有留下任何晦暗不明之处,而且它无时不监视着负有监 督任务的人员” 。没有什么是不受到监督的,而且必须让监督本身时 刻在场。比如,在“道德治疗”———教养技术在精神病理学领域的等价 物———时代的精神病院,观察本身就被认为具有某种治疗效果。而且, 不仅要对病人进行观察,最好还要让病人意识到自己在被观察。 规训 的目光必须显示自身才能有效。规训权力并不求助于一种保持距离、 遮遮掩掩的目视,而是施加一种意在展示表象和自我审查的目光。 另外,规训总是意味着介入和在场。因为并不存在这样一类空间: 在其中客观规律在不受主观意志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运转;一旦建立起 这样一种客观规律的空间,权力就将拒绝介入和干预。 与此相反,对 ① ② ③ ④ [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28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②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00 页。 Michel, Psychiatric Power:Lectures at the Collége de France 1973—1974, ③ Foucault, 2006, p.102. ④ 关于这一点, 参见福柯对十八世纪食品短缺问题的两种应对方案的分析:[法] 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陈晓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版,第 24—38 页。 ① 448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规训权力而言,规范需要连续不断的监督和操练才能够得到保证。它 不会自动产生。因而我们才会看到,在针对疯癫的 “道德治疗”中,医 生被要求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体形象。医生必须展现出身体上的某种强 力和优越性。 这是因为医生必须在治疗过程中出场,必须对病人施 加某种压力。我们知道,在这一时期,疯癫不再被看作是错误或者幻 觉,转而被同某种叛逆的意志,某种不受控制的、盲目的冲动联系起来。 正因此,医生才应当表现为某种相反的力量和意志,能够战胜和驯服病 人的逆反意志,从而迫使后者接受社会规范。 可以看到,对于 “道德 治疗”而言,关键在于使治疗和矫正的权力无所不在,处处可见。这绝 不是一种拒绝干预、通过借助和顺应客观规律来自动产生作用的权力。 它必须使用一切物质手段对个人直接产生影响。规训必然意味着一种 介入和在场式的干预,而不是放任和遥控。 总的来说,规训并没有构成一个外在于思维和理性主体的知识空 间和客观对象。实际上,它没有对象。任何一种规训都可以说是 “自 我”规训。 ① ② 三、全景敞视主义和现代治理风格 实际上,规训权力是古典知识型的伴生物。它们是古典时代观念 整体的两个面向。倘若我们仍旧把规训当作是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问 题的钥匙,那么除了误解我们什么也得不到。这甚至注定是一种双重 误解:对历史和现时代的双重误解。我并不认为在福柯那里存在着这 样的误解。因为《规训与惩罚》归根结底不是一本纯粹分析现代权力 模式的著作。它关注的是历史。如果我们对福柯的著作做一种历史主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陈晓径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10 年版,第 4 页。 《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陈晓径译,上海人民出版 ②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 社 2010 年版,第 6—12 页。 ① 44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义的解读,而不是像他本人那样采取一种 “考古学主义”的态度,那么 我们很容易陷入混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是福柯所分析的历史 形态产生出了我们今天的现实,那么我们会轻易得出结论,认为福柯对 规训权力的分析直接就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但是考古学和谱系学的 工作并不是在因果层面上或者在决定—被决定关系中思考历史的。古 典知识型和规训权力并不产生出 19 世纪知识型和现代治理风格。相 对于后者,它们是被超越和被埋没了的历史形态。只有考古学挖掘和 谱系学追溯能够重现它们的实际面貌。 尽管如此,福柯所做的考古学和谱系学工作仍旧延伸到了 20 世 纪。恐怕再也没有比 《规训与惩罚》第四部分的第二章更加深刻地揭 示出现代监狱乃至现代治理风格的运作机制的文本了。如果说在《规 训与惩罚》中存在什么误解,那或许仅仅在于福柯过分强调了现代监 狱和现代治理风格同规训权力之间的一脉相承。无法否认,书中讨论 规训的部分确实存在某种混淆:将一种依赖客观知识并在一定的距离 之外观察、影响和利用理性秩序的外在条件的治理风格同古典时代的 规训权力相混淆了。但是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实际上这两个截然不同 的层面还是能够被区分开的。 1. 全景敞视主义和规训权力的区别 我们会发现,全景敞视主义实际上代表了一种与规训截然不同的 模式。福柯至少分析了西方社会历史上的以下三种社会控制模式的原 型。首先是中世纪城市对麻风病人的驱逐模式:区分出健康的人群和 麻风病人,并将后者驱赶到城墙之外。被驱逐的麻风病人失去一切经 济、司法和政治上的身份地位。他们被驱逐至一个完全外在的、异质 的和边缘化的世界,同已死无异———他的财产权因而可以被转移给 他人。总之,这是一种在思想上清除,或者说拒绝承认特定人群的模 式。麻风病人被送到一个彻底不可见也不可触及的领域,一个纯粹 虚无的空间;社会闭上眼睛、任其自生自灭。针对麻风病人的大禁闭 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由有与无、存在与虚无、可见的光明和不可见的黑 450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夜构成的二分法。 其次,福柯描述了古典时代的瘟疫模式 。“用以对付瘟疫的是秩 序。秩序的功能就在于清理各种混乱。” 瘟疫模式同教养所之间的相 似性是很清楚的。在瘟疫肆虐的时候,城市被当局划分成一系列封闭 的单元。城市居民被分配在这些单元之中。因此,对空间的规划不是 一种二分法。不是将人口分成健康人和病人,而是画出无数单一的小 隔间,其中每个人都占有自己的位子。当局必须对每个单元内的人加 以密切观察,以确保不遗漏瘟疫的蛛丝马迹。所以存在的也不是一个 被人们视而不见的外部空间,而是城市社群的一种严格的自我审查和 自我规范。而且,对每个人进行封闭不仅仅是为了让病人出不去、无法 传播瘟疫,同时也是为了让外部的瘟疫无法进入到每一个人所占据的 小空间之内。更准确地说,这样做是为了让任何人、物或者疾病都无法 在各个区划之间任意流动、打破秩序。总而言之,如果瘟疫和疾病代表 了混乱无序,那么唯一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就在于建立一种毫不妥协 的秩序。 最后是全景敞视主义———不是边沁而是福柯。福柯认为这种模式 是以上两种模式汇集的产物。 虽然全景敞视主义具有某些同以上两 种模式相似的特征,但它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像麻风病人的大禁闭 模式一样,全景敞视主义也进行一种二元划分。然而大禁闭模式所做 的是一种有与无的区分。将麻风病人区别出来、把他们驱赶到另一个 世界是为了最终否定他们的存在。麻风病人的流放地是虚无,是死亡 ① ② ③ ④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不正常的人》,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003 年 版,第 44— 45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 ②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 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19—223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③ [法]米歇尔·福柯: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21 页。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 ④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 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23—224 页。 ① 45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世界。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他们的死活就同社会无关了。因此大禁闭 模式实际上并没有在社会之外想象出另一个空间。社会也并不需要去 窥探另一个世界。而全景敞视主义做出的则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 的区分。在看与被看之间坐落着本体论层面上的深刻断裂。这是一种 保持距离的观看,而不是在场的注视。被观察的对象不能知道自己是 否以及何时在被观察。观察也不是为了使被观察者与规范的关系一目 了然。观察的目的不是向被观察者强加一种秩序,而恰恰就是保持秩 序和无序之间的距离。在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之间的本体论差异就 是观察的目标。必须确保任何人或者任何事物都没有跨越这条不可跨 越的本体论界线。如果在理性的世界之外是一个无理性的世界,那么 关键不在于为无理性赋予理性,而在于保持两个世界之间的绝对隔离; 但是这种隔绝不等于闭上眼睛视而不见,而是意味着一种不眠不休的 警觉。另一方面,如果全景敞视监狱像教养所一样具有单人牢房的空 间设计,这也不再是为了将罪犯的身体置入严格的空间秩序中,而是让 罪犯的内心在不受到外部介入的情况下独立发挥作用。在每一个单人 牢房内都有某种特定的机制在持续运转。全景敞视主义的基本策略就 是不去打扰这些客观机制。避免接触便是全部秘诀。但这并不是让被 囚禁者像麻风病人一样自生自灭。相反,全景敞视主义不仅要求监视 被囚禁者,而且其目光必须能够穿透任何可以直接看到的表面、进入到 表面以下的客观机制中去。因此,观察也就不再拘泥于表象的秩序了。 必须在表象之下发现一个本体和一套独立的规律。在全景敞视主义 中,一系列同理性主体和思维保持着绝对距离的客观和外在的空间敞 开了。从这些空间中可以提取出有关客观事物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 来充当治理的依据。在此基础之上,一系列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学科才 有可能建立起来,而现代学科划分也可以在全景敞视监狱的单人牢房 之中找到自己的原型。 全景敞视主义不是大禁闭模式和瘟疫模式的结合。它不同于对麻 风病人的封闭,因为它划分界限并不是为了否定某种存在。另外,与 452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道德治疗”的医生不同,在全景敞视主义中,观察者不需要身体,更不 需要向被观察者显示自己的存在、强加自己的意志。全景敞视主义的 全部新颖之处就在于,它是以一种与主体的思维空间和有秩序的社会 在本体论上截然对立的客观世界为基础的;这种客观世界不仅不是虚 无和空洞的,而且它的内容可以被不断地加以丰富。 所以不能说,全景敞视主义是规训权力在社会机体内扩散的结果。 在这个问题上福柯的见解缺乏说服力。“从一种异常规训的方案转变 为另一种普遍化监视的方案,是以一种历史变迁为基础的;在 17、18 世 纪,规训机制逐渐扩展,遍布了整个社会机体,所谓规训社会 (姑且名 之)形成了。” 按照这种说法,规训权力最初局限于特定的空间和场 所,后来逐渐扩散到整个社会;它过去是用来对付不规范的,现在则被 用于强化对每个人的利用;它过去处于边缘,这时来到了中心。这是一 个非常奇怪的解释。它把规训向全景敞视主义的转变同局部—整体、 不规范—规范和边缘—中心的对立联系起来。然而这样的对立对规训 权力来说恰恰都是不重要的,因为重要的是消除这些对立,是使局部融 入整体、使不规范变得规范、使边缘回到中心。规训自一开始就必然是 一种整体的权力。教养所只是它的一部分。同教养所相对的必然还有 古典时代的各种资产阶级自制伦理,还有所谓 “新教伦理”。反过来, 对全景敞视主义来说,二元划分倒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无须赘述。 所以,实际发生的事绝不可能是规训权力从局部变为了整体、从不规范 转向了普通人、从边缘走到了中心。实际发生的是:一些领域在规训场 所之外被划分出来,成为监视、限定、担忧、警惕、认识和利用的对象。 只有局部、不正常、边缘以及诸如此类的概念首先被构想出来,之后它 们才能在治理机制中发挥作用。它们不是一开始就普遍和客观地存在 着、之后才扩散开来。 ① ①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35 页。 45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现代治理风格和过失犯形象 规训和全景敞视主义,这两者属于截然不同的观念和技术整体。 因而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第三部分中所作的分析实际上包含了两个 不同的层面。一方面是一种以建立秩序和规范为其目标的权力形式, 另一边则是以外在于理性思维的本体论空间为其基础的治理风格。在 我看来,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断裂,以至于在这里将它们置于 同一个更为普遍的范畴之下毫无意义。而且,由于是后一种模式在现 代社会占主导地位,因而强调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将会误导我们对现代 社会形成过程的理解。 尽管福柯可能误解了规训权力同全景敞视主义的关系,但是他对 后者的分析仍旧是比较准确的。由此,《规训与惩罚》第四部分对围绕 着过失犯展开的现代刑事体系进行的分析才成为可能。 什么是过失犯?一个过失犯就是一个就其本身之所是来说,就其 存在的客观条件和外在本质来说就被越轨行为所纠缠的个体、一个在 其生理、心理、欲望、无意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生活史等等 “基础” 方面就被“驱使”去犯罪的人。不难理解,对于现代监狱来说,这样一 个人随即便是一个不可能加以矫正的人。今天,“监狱及其一般的惩 罚并不旨在消灭违法行为,而是旨在区分它们,分配它们,利用它们。 与其说它们使易于违法的人变得驯顺,不如说它们倾向于把对法律的 僭越吸收进一种一般的征服策略中。因此刑罚就将显得是一种操纵非 法活动、规定宽容界限、有所放任又有所苛待、有所排斥又有所利用的 方式。……法定惩罚应该在一种对待非法活动的总体战略中被重新定 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理解监狱的‘失败’” 。现代监狱按照古 典时代的标准的确失败了:它无法改造罪犯;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它在 一定程度上却成功了,而且它的“失败”的目的正是它的成功。也就是 2. ① ① 454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307 页。 《规训与惩罚》的混淆:试论规训权力的“前现代”性质 说,改造过失犯的不可能性成了监狱分离和监禁过失犯的充分理由。 过失犯的形象使罪犯进入了一个在普通人看来完全陌生的世界。 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人们对它束手无策。社会唯一能做的就 是建立一套机制来严密监视那个世界,防止它的无理性侵入到理性的 光明世界。是过失犯的形象最终在监狱的教养功能之上添加了监禁职 能。这可能跟人们的一般想象相反。但现代监狱的功能恰恰就是监 禁,而非教养。整个现代刑事体系的工作方式就是生产过失犯;使罪犯 成为另一类人:他们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毫无相似之处;他们是“有缺 陷的”“不正常的”“未成熟的”和“无理智的”人;“如果你犯了罪,那你 就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如果你不愿意像他们那样,那就请不要犯 罪。”现代刑事体系并不主张消灭犯罪,因为根本上讲这是办不到的, 就像过失犯从根本上讲也是无法改造的一样。但是却可以有效地将犯 罪世界对社会的危害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宽容犯 罪的存在;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利用它、顺应它自身的运作规律。如 果有可能,还可以从犯罪世界获得好处、榨取经济利益。从历史的角度 上说,这种治理模式确实起到了限制民众非法活动的作用。更准确地 说,它起到了传播一种规范话语的作用。通过将罪犯变为另一类人,这 种模式促使民众将自己同过失犯区分开,将民众非法活动同法定犯罪 区分开。从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秩序只是从外部强加的一种规则, 现在则变成了区别“疯子”和正常人的准病理学标准;它变成了一种必 须加以接受的客观标准。现代监狱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上发挥其特长 的。监狱最主要的功能在于隔离和监控 “危险分子 ”,限制他们的活 动、中断他们与监狱外犯罪分子的联系、从他们那里打探消息、在他们 中间发展线人,诸如此类。 以现代监狱为代表的整个现代刑事体系乃至全部现代治理风格同 规训这一权力形式都是格格不入的。规训权力属于西方历史的古典时 代。在 18 世纪末、经过 19 世纪,它将逐渐失去其在古典时代的重要 性。其实,今天的人对 “规训”概念如此地敏感和关切,今天我们对这 45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个小装置投入了如此的恐惧、不安、诧异、厌恶、憎恨和怀念之情,难道 不正是由于,现代治理风格拒斥和压制规训权力吗?福柯的读者之所 以如此孜孜不倦地试图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规训”,不也是由于对于现 代人来说,规训恰恰变成了某种无法接近的东西吗?然而,抛开这个小 装置所具有的全部历史价值不谈,规训归根结底属于并且只属于古典 时代。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上存在着两个至关重要的历 史转变,造就了现代社会的形态。首先是古典时代,形成了以行为—规 范—理性为轴线的观念形态;其次,在 18 世纪末、经过整个 19 世纪,也 就是在福柯所说的批判时代,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客观领域在秩序—理 性轴线之上和之外被逐步建立起来。西方社会的治理风格和知识型随 着这两次转变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相比于这两次转变,在现代社会形 成的整个历史上,规训则只不过代表了一个古老和早已被超越了的阶 段的一个小角落罢了。 (作者 李嘉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456 《 》 内格里对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的 生命政治重写  马 丽 李春建 众所周知,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安东尼奥·内格里希望在 21 世 纪重写马克思的 《共产党宣言》。内格里的这一理论志向是值得我们 尊敬的,其理论探索也是非常可贵的。因此,对内格里的政治理论进行 关注和研究就具有了必要性。 掌握着新经验和新材料的内格里究竟会如何重写马克思的《共产 党宣言》?是继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写出 21 世纪版本的《共 产党宣言》?还是采用新的理论资源和范式建构新的 《共产党宣言》? 下面,我们从思想武器、劳动形式、政治主体、斗争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 简要梳理,希望有所启示。 一、生命政治理论成为了新无产阶级 主要的思想武器 内格里说:“当非物质生产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时,资本主  本文为江苏大学高级技术人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规范、交往和社会整合”[项 目编号:14JDG113]的阶段性成果。 45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义生产过程的所有要素都要在新的视角下被审视,甚至要完全摆脱历 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分析方法。如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会 被改写为实践的解放和新世界的构建过程。” 内格里所说的这个新视 角就是生命政治框架。内格里希望摆脱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 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已经无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了。因此,他对捍卫和复活马克思主义没有兴趣,而更愿意发展出一种 生命政治的框架。“我对如何去捍卫马克思主义、如何去复活马克思 主义的传统以及复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都不感兴趣;我更感兴趣 的是如何阐释出一套当代的关于生产力、创造性、剥削、劳动和价值生 产的新的生命政治的框架,这样一个框架要比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框架 更有用。” 内格里所谓的生命政治框架实际上是对福柯生命权力理论的政治 性解读,是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资源解读马克思主义所提出来的新视 角。福柯认为,当社会从规训社会发展到控制社会,权力发展为一种新 的权力,即生命权力,生命权力能够生产。它通过控制机制生产出驯顺 的主体,为经济的发展所服务。内格里认为,福柯的生命权力理论只是 为我们揭示了当今社会权力对生命的统治和压迫进程,没有揭示社会 发展还有另一个进程,即生命反抗权力的过程。当权力在规训和控制 身体并将其塑造为经济主体时,身体也是处于反抗过程中并自主地形 成新的政治主体,而且历史就是由生命政治反抗所塑造的。无产阶级 的反抗不断重塑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创造新的世界。“工人阶级不是资 本主义发展的衍生物,而是一种真正对立的主体,它能够通过自己的斗 争打破资本的逻辑和资本的统治,建立一种新社会。” ① ② ③ [美]哈特、[意]奈格里:《大同世界》,王行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版,第 19—20 页。 ② 许纪霖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0— 61 页。 《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前言》,《国外理论动态》2008 年第 9 期。 ③ 刘长缨: ① 458 内格里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生命政治重写 内格里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框架不再有用,对马克思主 义不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政治 运动的失败所造成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产业工人数量的 减少和中产阶级化,使得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和彻底性大为下降。随 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如资本主义生 产的信息化和社会福利的健全,社会分工的完善使得产业工人的数量 急剧下降,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保守的中产阶级迅速发展为社会主要 群体。这严重削弱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和彻底性。第二,无产阶级 政党的右倾和议会化,使得传统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方式不再有效。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和彻底性的下降,阶级斗争的内在动力严重不 足。尤其是现实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失败,如无产阶级政党的右倾和 议会化,使得人们认为传统阶级斗争的方式已经不再有效。无产阶级 斗争的方式从阶级斗争转变为承认而斗争,希望在现存的体制内争取 更多的政治权利。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力大打折扣。随着现实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失败,再加上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教条化,如苏联没有能够较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历 史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使得苏联在社会主 义实践和理论创新方面出现问题,导致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信仰 危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无法认识当代社会的发展,难 以作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 而内格里之所以采用生命政治框架分析资本主义和挖掘革命的潜 能,主要是受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像我们 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范 式来解释马克思主义。” 内格里曾经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本营法国 流亡十几年,并与后现代主义学者交往甚密,因此内格里的理论深受后 ① ① [英]戴维·麦克莱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孟高峰译,《华 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5 期,第 5— 9 页。 45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其理论中大量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话 语,比如内格里所说的生命政治框架,去重述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内格里认为,生命政治框架从内在性的方面把握到了当代社会权力统 治的深化和剥削的加剧。在当今社会,权力不仅占有了我们的身体和 时间,迫使劳动者生产更多的商品,而且还控制了我们的意识和欲望, 不断生产符合资本意志的主体。因此,在生命政治的理论框架下,内格 里发现,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主要不再是商品生产,而是主体性生产。 “从这个视角来看,今天政治行动的关键就在于对主体性生产的控制 或自治。” ① 二、非物质生产领域成为了当代资本主义 政治斗争的主要场所 然而,新无产阶级的政治主体如何建构?内格里继承了马克思从 生产领域挖掘革命潜能的传统,通过对劳动的新形式进行持续地分析 和讨论,希望建构出新的无产阶级政治主体。“正如马克思要求我们 离开喧嚣的交换领域,自上而下地进入生产的潜在住所一样,我们打算 使这一立足点的转变发挥类似在 《资本论》当中的这种转移的功能。 生产的王国是社会不平等清晰的表现之所在,甚至是对帝国的力量最 有效的抵抗和替代出现之所在。” 内格里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非物质生产领域已经成为资本 主义剥削和政治斗争的主要场所。因为内格里的判断是,如今的物质 劳动,尤其是工业劳动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的主要形式,非物 质劳动已经取代工业劳动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的霸权形式。当 ② [美]哈特、[意]奈格里:《大同世界》,王行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版,第 4 页。 [意]奈格里:《帝国》,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② [美]哈特、 版,第 7 页。 ① 460 内格里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生命政治重写 非物质劳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的霸权形式,成了资本主义价 值创造的主要形式,这意味着非物质劳动已经成了资本剥削劳动者的 主要劳动形式。既然非物质生产领域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 的主要场所,那么非物质生产领域也将是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主 要场所。因此,内格里说:“今天,生产的各种形式都具有信息化、非物 质化的趋势。无论是从系统的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反抗帝国权力、寻 找替代力量的角度出发,我们都无法想象不把非物质劳动置于帝国的 中心。”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时期。随着机器化大 生产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尤其是产业工人的数量不断增加,逐渐成了 一股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此时,工业劳动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主要形式, 它在为资本实现增殖的同时,也在生产资本主义阶级统治的掘墓人。 但是,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已经占到了 七成以上,非物质劳动者已经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基于劳 动形式的变化,内格里认为,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已经不再适用当今资本 主义社会的发展了,需要提出新的劳动理论即非物质劳动理论。内格 里指出,随着非物质劳动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的主要形式, 这意味着,不仅产业工人沦为无产阶级受到资本的剥削,而且更多的人 也沦为了无产阶级开始受到资本的剥削。因此,内格里认为,一切受资 本剥削的劳动者都是无产阶级。 内格里关于非物质劳动的分析并没有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 法,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方面揭示非物质劳动的剥削性,挖掘革命 的潜能和力量,而是采用生命政治框架,从资本主义权力关系方面揭示 非物质劳动的压迫性和自主性,建构新无产阶级政治主体。内格里认 为,非物质劳动虽然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没有涉及主体 ① ① [美]哈特、[意]耐格里:《大众的历险》,陈飞扬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 年 第 8 期。 46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生产。当我们“把生产重新置入生态政治环境中时……肉体的生产力 和情感的价值在这个环境中无论如何也是具有核心重要性的” 。在 生命政治框架下,内格里将非物质劳动置换为生命政治劳动。内格里 认为:“生命政治生产的最终核心不是为主体去生产客体———人们一 般就是这样去理解商品生产的,而是主体性自身的生产。” 内格里指 出,主体性生产虽然内在于资本,为资本增殖所服务,但同时它又与资 本处于对抗关系中。如资本主义社会虽然通过生命权力将劳动者塑造 为生产的主体,但是人们在生命政治劳动中可以通过主体性生产的自 治,将自身建构为自为的主体或奇异性主体,来对抗资本的价值增殖机 制,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因此,内格里认为,非物质劳动在生产经 济价值同时,也生产反抗帝国的政治主体。在非物质生产领域,资本主 义社会通过非物质劳动将劳动者塑造为资本价值增殖服务的生产主 体,而内格里认为,劳动者通过生命政治劳动可以形成实现自我价值增 殖的自主主体。 ① ② 三、诸众成为了当代无产阶级的新的政治主体 内格里认为,当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霸权形式发生了变化,那么劳 动的政治主体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处于工业化大生产时 期,社会生产劳动的霸权形式是工业劳动,那么劳动的政治主体和典型 形象自然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作为无产阶级的主要代表,在无产阶 级运动中担任领导阶级。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信息化生产时 期,由于资产阶级对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变 革,这使得传统的产业工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 [美]哈特、[意]奈格里:《帝国》,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版,第 36 页。 [意]奈格里:《大同世界》,王行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② [美]哈特、 版,第 4 页。 ① 462 内格里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生命政治重写 失。内格里认为,虽然产业工人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无 产阶级消失了,而是表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构成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重 新分析和建构。内格里认为,我们对于无产阶级的理解,不应该狭隘地 将其理解为工人阶级,而应当理解为一切受资本剥削的劳动者。“我 们理解的无产阶级范畴包括一切受剥削于、受支配于资本主义的 人……我们的观点是,所有这一切劳动形式都在某种意义上屈从于资 本主义规范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际上,正由于它被容纳在资本之 中,并维持着资本,无产者自身作为一个阶级才得到界定。” 通过非物质劳动建构出来的新无产阶级,内格里将其称之为诸众。 内格里之所以不使用工人阶级继续去称谓新无产阶级,是因为内格里 认为工人阶级是一个排他性的概念,它只能涵盖产业工人,不能包含其 他新的无产阶级。广义来说,无产阶级应该指所有有收入的劳动者。 过去工人阶级是主要的生产阶级,是有效反抗资本的唯一主体,是革命 运动的领导力量。如今情况已经不同了。没有哪一种劳动具有政治优 先性。所有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它们都是反抗资本的潜在力量。因此, 与工人阶级的排他性不同,诸众是一个开放的和广义的概念。 内格里之所以将更加广泛的诸众作为新无产阶级,是因为现实资 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所造成的。如同资本 主义发展进入到机器化大生产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工人阶级一样,当资 本主义发展进入到信息化大生产时期,它将更多阶层的人降落到无产 阶级的队伍中来。然而,资本主义吸取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动或被 动地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如提高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将新形成的无产 阶级建构为所谓的中产阶级,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因此,我们发现,无产阶级没有消亡,而是被科技弱化,被话语掩盖。资 本主义通过科技的发展,进行智能化生产和将部分产业向国外转移,使 ① ② [美]哈特、[意]奈格里:《帝国》,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版,第 68 页。 Multitude, The Penguin Press, 2004, pp.106 - 107. ② Antonio Negri and Michael Hardt, ① 46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得革命和先进的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减少,他们或主动或被迫转移到 第三产业,然后通过话语的操纵,将保守和落后的中产阶级塑造为社会 中坚力量,便于自身的阶级统治。 内格里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的话语体系提出诸众,希 望挖掘资本主义社会规模更加庞大的掘墓人。但是,内格里没有继续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而发展出一种生命政治框架来挖掘革命主体。 内格里认为,如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 是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过渡。“在后现代社会,传统的工人阶级 已经消失了。” 代之而起的是可以摆脱资本统治并建立新世界的诸 众。“当非物质生产取代其他增殖方式,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时,劳动力就可以摆脱资本的控制。……以生产非物质产品为目标的 活劳动,如认知或智识劳动,总是会突破加诸自身的限制,并发展出无 法被磨灭的欲望和不断改善的生命形式。” 由此可见,内格里的诸众 类似后现代社会中强调差异的欲望主体。它在被控制的同时,也在反 抗。但是内格里认为,生命政治框架虽然从内在性的方面把握了当代 社会,但是它还具有抽象性,不能抓住当代社会的真实动力。因此,我 们对诸众的理解还要有马克思的生产维度,这样的诸众才能成为改变 世界的力量。内格里认为,诸众是一个阶级概念,它是指在生产领域受 资本剥削的一切劳动者。而在当代社会,诸众主要是指非物质劳动者, 它具有创造新世界的潜能。 ① ② 四、出走成为了当代无产阶级 政治斗争的新方式 马克思告诉我们,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 , , , , [意]奈格里:《大同世界》,王行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② [美]哈特、 版,第 19—20 页。 ① 464 Antonio Negri and Michael Hardt Multitude The Penguin Press 2004 p.105. 内格里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生命政治重写 级斗争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法宝。但是,内格里认为,阶级 斗争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斗争的需要了,需要提出新的斗争方式。在 生命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内格里提出,“出走”是当下政治斗争的有效 方法。 内格里认为,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到生命政治生产时,政治行动 的关键,不再是阶级的对抗而是对主体性生产的控制。因为在生命政 治的理论框架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表现为生命政治生产,其核心不 再是商品生产,而是主体性生产。主体性生产虽然内在于资本,为资本 增殖所服务,但同时它又与资本是处于对抗关系中,可以实现无产阶级 的自我价值增殖即社会个人的自身发展。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理 解为生产的主体性,而应该解读为他者的生成。“伦理基础就需从同 一转向生成。关键‘不在于我们是什么,而在于我们在生成的过程中 是什么———这就是他者,我们是生成———他者’。从这个视角来看,今 天政治行动的关键就在于对主体性生产的控制或自治。诸众在构筑共 同性的过程中,将其自身构建为奇异性的主体性。” 内格里认为,主体性争夺的核心在于共同性。随着非物质劳动的 发展,共同性即知识、语言、符码、信息、感受等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所创造的这些共同性被资本所控制和利 用,用来实现资本的增殖。如同马克思所说,人们在创造知识、信息等 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但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关系下,知识、信 息等都外化为资本与人相对立而存在,它们不再为人的发展所服务,而 是为资本的增殖所服务。而内格里认为,人们在生产共同性的过程中, 也可以将自身建构为自为的主体或奇异性主体,实现自身的价值增殖, 对抗资本的价值增殖机制。因此,内格里指出,当共同性实现的是资本 的增殖,它相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就是外在的、有害的、腐化的,而当共同 ① ① [美]哈特、[意]奈格里:《大同世界》,王行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版,第 4 页。 46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性实现的是人的发展,那它就是有利的、生成性的。从积极方面来看, 共同性是一种开放的、需要民主方式进行管理的财富形式。虽然过去 发生过“公地悲剧”的情况,即无主的公共土地被滥用和侵占,但是内 格里“坚持认为,共同性能够且必须以公开、民主的方式得到组织和管 理” 。由此,内格里认为,共同性概念蕴含着新的政治空间和可能,为 新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因此,生命政治生产虽然受到资本的控制,但是它通过共同性所发 展出来的自主性打开了资本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一个豁口。“在生命 政治生产的语境下,我们认识到,资本不应该仅仅简单地被理解为一种 社会关系,更应该是一种开放的社会关系。” 在开放的社会关系下,生 命政治劳动不断地逾越资本的界限和控制。内格里基于此提出:“生 命政治语境下的阶级斗争采取出走的形式。我们所谓的出走,是通过 实现劳动力潜在自主性的方式从与资本的关系中退出的过程。因此, 出走不是拒绝生命政治劳动力的生产力,而是拒绝资本对生产能力日 益强加的制约因素。” 内格里认为,生命政治劳动的自主性打开了资 本的社会关系,它可以打破资本主义生产的循环,逾越其与资本的关系 实现自治,建立新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发现,内格里从福柯的生命政 治学的框架对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新的思考,认为主体性的争夺成了 政治斗争的关键,共同性的发展成了主体生成和自治的条件,出走成了 政治斗争的有效方式。在生命政治框架下,内格里之所以采取出走的 斗争方式,主要是因为斗争的对象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转到了主体 性。福柯的生命权力理论揭示了当代社会主体性生产的新机制,而内 格里的生命政治框架揭示了主体性生产的另一种可能。 ① ② ③ [美]哈特、[意]奈格里:《大同世界》,王行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版,第 2 页。 [意]奈格里:《大同世界》,王行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② [美]哈特、 版,第 119 页。 [意]奈格里:《大同世界》,王行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③ [美]哈特、 版,第 121 页。 ① 466 内格里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生命政治重写 五、内格里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重写的启示 通过研究发现,内格里并没有继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重 写《共产党宣言》,而是采用新的理论资源和范式,即生命政治框架建 构新的《共产党宣言》。内格里的这一建构虽然没有能够撼动当代资 本主义社会,但是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提供了 启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究竟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亟待思考的课题。内 格里在这方面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思考。总 的来说,内格里对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的重写,从生命政治框架分析 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材料,为人类讨论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了理论贡献。内格里告 诉我们,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阶级构成和 斗争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过去在机器化大生产时期,工业劳动是资本 主义剥削劳动者的主要方式,无产阶级主要由产业工人构成,斗争的方 式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但随着信息化大生产的发展,非物质劳动 代替工业劳动成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主要方式,无产阶级的构成 已经扩大到一切受资本剥削的非物质劳动者即诸众,斗争的方式已经 发展到可以逾越资本主义统治的出走。可以说,内格里从生命政治框 架的视角讨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主体性的方面分析了当代资 本主义的剥削和无产阶级的抗争,为新社会的创建提出了许多思考。 内格里的思考给我们最大的教益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回应资本主义 的新发展和新材料。生命政治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有帮助的,但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难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根 源、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根本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 内格里的思考虽然在生命政治框架下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主体的异化 46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和抗争,但是还没有将主体和主体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还没有将 斗争的对象从主体本身转向主体的社会使用形式。内格里虽然想在 21 世纪续写马克思的 《共产党宣言 》,但由于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分 析,导致其理论缺乏彻底性,没有抓住劳动问题的本质,没有找到真实 的解放力量,没有揭示有效的斗争方式。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诸众的斗争是难以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也许在资本主义统治处于虚 弱的情况下,诸众的斗争可能成功,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谋求消灭私有 制,建立公有制,而更可能是在不触动既有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更加民 主的管理方式,争取到更多的政治权利。这样的政治目标虽然可以使 得无产阶级实现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资本主义社 会的内在矛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 只要无产阶级松懈下来,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就会重新夺回失去的利 益,甚至加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诸众的斗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困 境,主要是因为内格里理论的不成熟不科学所导致的。内格里的理论 不是建立在分析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而是诉诸抽象的政 治观念,因而是不科学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因此,内格里找不到实现 理想的力量,认为传统的阶级斗争已经不适用了,提出一种不触动资产 阶级统治的民主自治方案即出走,希望建立新社会。马克思说,阶级斗 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 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会发现,当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 了巨大发展,如通过非物质劳动使得社会个人获得了发展,但社会个人 的资本主义应用却限制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 将社会个人的发展和社会个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使用形式区别开来, 并认识到,社会个人的解放和发展需要变革甚至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 生产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才能实现。当代资本主义的 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的阶段,不变革现实的社会生产 关系,社会生产力就无法得到解放和发展,社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468 内格里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生命政治重写 就难以得到缓解。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无产阶级的抗 争直至推翻才能实现。如今西方无产阶级的斗争还处于自在抗争的阶 段,希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但还没有认识到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 途径即推翻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自己掌握国家政权和建立公有制,因 此还没有上升到自为抗争的阶段。因此,内格里对《共产党宣言》的重 写,可以说只能是当今西方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理论总结,还没有上升 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类解放的 根本途径。 (作者 马 丽,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李春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469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 叶建辉 通常,人们认为,解放神学家的著作是理解解放神学的关键。这当 然是对的,但解放神学不是解放神学家的专利,不是解放神学家独有的 财产。解放神学的精义恰恰在于:神学需要走出神学院的门墙,走入更 广阔的世界,借此而有益于社会的解放。解放神学的基本精神固然在 解放神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了经典表达,但解放神学家并不是解放神学 的唯一传人。按照迈克尔 · 勒维 (Michael Lwy )的看法,解放神学只 是更广泛的“解放基督教”现象的冰山一角 。不能只盯着解放神学家 看解放神学。除了解放神学家的著作之外,还有其他形态的解放神学: 拉丁美洲天主教官方文件中的解放神学、拉丁美洲“解放神学主教”牧 灵实践中的解放神学和拉丁美洲社会运动中的解放神学。 ① 一、拉丁美洲天主教会官方文件中的解放神学 虽然“解放神学之父 ”古斯塔沃 · 古铁雷斯 (Gustavo Gutiérrez )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研究,16CZJ015)。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Christianity of Liberation in Latin Ameri ① Michael Lwy, ca , ”in Coloniality at large:Latin America and the postcolonial debate,(eds.)Mabel Moraa, Enrique Dussel and Carlos Jáuregui,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p.350. 470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年出版的《解放神学》一书是解放神学的标志,但人们公认,正式 宣告解放神学诞生的是 1968 年于哥伦比亚麦德林召开的第二届拉丁 美洲主教大会 (Conferencia General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简 称 CELAM)。麦德林主教大会代表了拉丁美洲天主教会的重大变革, 著名解放神学家洪 · 索夫里诺 (Jon Sobrino)称之为 “麦德林转折” 。 解放神学是这个麦德林转折的一部分。麦德林主教大会产生了 16 个 文件,分别为《正义》《和平》《家庭和人口》《教育》《青年》《民间牧灵》 (pastoral popular)《精英牧灵》《教理传授》《礼仪》《平信徒运动》《司 铎》《修道士》《神职人员培育》《教会的贫穷》《通盘牧灵》(pastoral del conjunto)和《社会传播工具》 。其中, 《正义》《和平》和《教会的贫穷》 这几个文件跟解放神学关系最为密切。在所有这些文件之前,有一个 简短而具有定调性质的导言。导言认为,拉丁美洲正在经历决定性的 变革,正在迈过一个 “新的历史时代”的门槛,一个渴望 “总体解放 ” (liberación total)、渴望从所有奴役中获得解放 。这些麦德林教父们 认为,一种新的文明正在痛苦的孕育之中,这是印刻在人那里的天主肖 像的踪迹。当年的以色列,在天主的指引下走出埃及的压迫,穿过红 海,走向应许之地,而今拉丁美洲人这个 “天主的新民族”仿佛新的以 色列,也正在经历一种真正的发展,正在从一种不太人道的状况,走向 一种比较人道的状况 。可以说,麦德林教父们在这简短的导言中所 表述的,正是解放神学的基本精神:拉丁美洲底层百姓正在着手创造一 个新时代,这是天国临在的标记,必须追随拉丁美洲人民谋求解放的脚 1971 ① ② ③ ④ , , , , , : , ,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②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③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84.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④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85. ① Jon Sobrino Terremoto terrorismo barbarie y utopía San Salvador El Salvador UCA Editores 2003 p.22. 47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踪,神学才能成为生命之神的真见证。 麦德林主教大会的第一个文件是 《正义》。《正义》首先指出拉丁 美洲人所处的基本状况:大面积的贫穷。另外则是对这种大面积民间 疾苦漠然无动的少数权贵,这构成种种“不义的结构” 。《正义》诉诸 天主教的基本立场:人是依天主的肖像和模样创造的,有其不可侵犯的 尊严,而贫穷是对这种尊严的侵犯,因而贫穷是一种必须加以改变的不 义,使所有人都过上与其天主子民的尊严相称的生活。虽然基督教并 不直接要求进行“结构变革”,而是强调只有“人的皈依”才能导向“真 正的解放”,但这种皈依包含了 “结构变革”的要求 。“俗世的进步” 与“基督的王国”之间的区别固然不能抹杀,但在寻求拯救的过程中, 也应该避免将俗世任务与圣化使命相分离的二元论。《正义》进一步 指出,当前经济体制有问题,因为这种体制建立在一种错误的关于生产 资料所有权的观念之上,企业被等同于资本的主人,人反而成了企业的 财产。在一种真正人道的经济中,企业乃是人的共同体和通过资本实 现财富生产的劳动单位。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是对人格尊严的侵犯,因 为这种制度的前提是资本的首要性,人反而是次要的。《正义》向企业 家和政治权威呼吁建立一种真正人道的经济,使企业的运作接受教会 的引导,为人的尊严服务 。《正义》还从国际角度谈论经济问题,认为 拉丁美洲处于一种接近于奴役的“依附境况”之中 ,需要致力于工业 化和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 。为了完成这项结构变革任务,还有必要 ① ② ③ ④ ⑤ , , , : , , ,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②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88, n.3.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③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91, n.10.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④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92, n.11.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⑤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93, n.15. ① CELAM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lombia CELAM 2014 p.88 n.2. 472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开展教育活动,唤醒人们对正义的意识,教会可以通过自己的牧灵行动 对此有所贡献。在 《教育 》这个文件中,则明确使用了 “解放教育 ” (educación liberadora)这个提法,其目标是使人获得 “整全发展”(de sarrollo integral), 使人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体,改变将教育视为职业教 育、只是为了满足劳动市场需求的观念 。概括而言,麦德林教父们在 《正义》中谈论了两个层面的正义,一个是国内正义,基本问题是贫富 悬绝;另一个是国际正义,基本问题是经济依附。就国内正义而言,需 要改变经济运作的方式,使之接受教会原则的引导,服务于人的尊严; 就国际正义而言,则需要通过工业化和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使拉丁美 洲摆脱依附,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 《和平》同样聚焦发展问题,认为 “发展是和平的新名”,只有实现 真正的发展才能拥有和平。拉丁美洲的欠发达是一种导致紧张、危及 和平的不义境况,这种不义是对“罪的境况”(situación de pecado)的表 达 。拉丁美洲欠发达状况的其中一个表现是阶级之间过度的不平 等,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两大阶级对立的状况:一边是十分富有的少数 人,另一边是贫穷的大多数。这种过度的不平等全面阻碍了大多数人 正当权益的满足,导致日益增长的挫败感。权势群体漠然置之并经常 动用强力压制任何反抗的意图,更是强化了拉丁美洲的悲惨境况。另 外则是“外部新殖民主义”(neocolonialismo externo ):拉丁美洲国家对 经济权力中心的依附,这种依附经常使拉丁美洲国家无法成为自己财 富的主人、无法做出自主的经济决策 。这种新殖民主义在经济上首 先表现为对国际贸易的扭曲: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日益贬值。这 种不义使发达国家的援助变得虚伪:来自一只手的援助被另一只手夺 ① ② ③ , , , : , , ,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②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97, n.1.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③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99, n.8. ① CELAM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lombia CELAM 2014 p.118 n.8. 47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走。这种新殖民主义还表现为:经济和人力资本的外流、利润和税收的 外逃、不断增长的债务以及罗马教宗保罗六世通谕 《人民的进步 》 (Populorum Progressio)第 26 节所说的“金钱的国际帝国主义”(imperi alismo internacional del dinero ) 。《和平 》诉诸基督教关于和平的原 则。首先,“和平是正义之果”,只有建立一种正义的秩序,和平才能到 来。正义的秩序是一种人能够作为人自我实现的秩序:人的尊严得到 尊重,人的正当权益得到满足,人的自由得到保障。正义的秩序是人在 其中不再是客体,而是自身历史的主体的秩序。其次,和平来自持续不 懈的努力。也就是说,和平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时代在变化,需要持 之以恒地致力于和平的事业。最后,和平是爱的果实,对人与人之间真 正的博爱的表达。这种大爱根本上来自基督,基督是 “和平之君 ”。 “爱是正义的灵魂”,不义的社会不平等在根本上是由于对基督和天主 的拒绝 。由于不义而造成了对和平的破坏,这种破坏尤其表现为肆 虐拉丁美洲的暴力现象。《和平》的突破性在于,《和平》指斥拉丁美洲 的“不义境况”乃是一种“体制化暴力”(violencia institucionalizada):整 个民族缺乏生活必需品,处于依附之中,阻碍了任何可能的首创精神和 责任感的萌发,遏制了任何可能的文化提升和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 与 。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权势群体阻碍变 革,如果他们动用暴力手段来保卫自己的特权,他们将引发“绝望的革 命”。“在显著而长期的暴政严重侵犯人的基本权利、威胁国家共同福 祉的情况下,革命暴动可以是正当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革命 ① ② ③ ④ , , , : , , ,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②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p.101 - 102, n.14.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③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103, n.16.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④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105, n.19. ① CELAM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lombia CELAM 2014 p.100 n.9. 474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正当性的肯定并不是麦德林教父的发明,而是直接出自罗马教宗保禄 六世 1967 年发布的通谕 《人民的进步》第 31 节。这就像在危急情况 下人可以正当防卫一样。当然,教会虽然在理论上承认在某种极端情 况下暴力革命的正当性,但教会本身并不提倡革命暴动,而是要致力于 唤醒人们对正义的意识,敦促政府和领导阶级尽一切可能消除妨碍和 平的因素。与此类似,麦德林教父们也呼吁发达国家领导人接受初级 产品的公道价格,承认弱小民族正当的自决权,如此才能保障世界和 平 。《和平》也在两个层面上谈论问题:一个是国内和平,另一个是国 际和平。基本问题是发展问题,发展不足会导致暴力革命这个引起广 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要避免暴力需要建立一个正义的国际和国内秩序, 在国际上需要尊重弱小民族的自决权,在国内则需要尊重广大民众的 基本尊严和权利。 在《正义》与《和平》这两个文件中,教会的主要职责是唤起民众对 于社会不公的意识,以此而间接地促进解放,教会本身则仿佛真理的柱 石一般岿然不动,指引着拉丁美洲社会前进的方向。《教会的贫穷》则 集中包含了对教会自身的变革要求。首先,麦德林教父们说,拉丁美洲 教会无法对拉丁美洲存在的骇人的社会不义无动于衷,它使拉丁美洲 大部分人陷于痛苦的贫穷之中,在很多情况下是处于非人的悲惨之中。 与此同时,人们抱怨教会却很富有并与富人站在一起。虽然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但难以改变教会留给人们的这种印象。拉丁美洲教会应当 成为一个贫穷的教会,为了在理论上澄清问题,麦德林教父们区分了三 种贫穷。第一种贫穷是物资匮乏意义上的贫穷。这种贫穷是一种恶, 是违反天主意愿的恶,是人的罪和不义的后果。第二种贫穷是神贫或 灵贫,雅威的穷人意义上的贫穷。神贫是一种向天主敞开的态度,一种 不执着于此世、承认此世之外另有更高的天国的态度。第三种贫穷是 ① ① , : , , CELAM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 , , lombia CELAM 2014 p.107 nn.30 - 33. 47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承诺意义上的贫穷,是出于自身的意愿而追随基督的榜样,甘愿成为穷 人,以见证贫穷所代表的恶,最终拯救穷人 。贫穷的教会应当反对第 一种贫穷,指斥匮乏乃是不义,赞许第二种贫穷,在精神上像婴孩一般 向天主敞开,尤其需要承诺向基督一样生活在贫穷之中,向穷人传报解 放的福音,使教会成为贫穷的标记。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教会往往未能 完成这种使命,今天尤其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态度和规范成为基督真 正的、明白无误的标记。这要求主教、神父、修道士和普通教友冲破世 俗财富的锁链,活出贫穷的精神。麦德林教父们由此而提出了 “穷人 优先”(preferencia efectiva a los sectores más pobres )的号召 :教会应 当与穷人休戚与共,指斥不义和压迫,反对不可容忍的悲惨境况,使权 势者认识到他们的义务。麦德林教父们还在 《通盘牧灵》中要求拉丁 美洲各国主教会议成为拉丁美洲主教大会精神的执行机构,使麦德林 大会的精神有效地渗入整个拉丁美洲 。概括地说,《教会的贫穷》要 求拉丁美洲教会改变“富人的教会”的形象,效法基督,转变为“穷人的 教会”,为人的解放和社会正义作出见证。可以说,《教会的贫穷》是拉 丁美洲天主教会决心自我改革的宣言。 麦德林主教大会的这几个文件代表了拉丁美洲天主教会官方文件 中的解放神学。麦德林文件一方面要求推动社会变革,另一方面要求 推动教会变革,这两个方面的变革都指向人的解放,使人成为自身历史 的主人。而且,这些文件直指现实问题,精神一贯并言简意赅,具有相 当的可操作性,可以说是一份行动指南。麦德林教父们之所以能够提 出如此通盘性、现实性的变革要求,则是由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 (1962—1965 年)所带来的对整个天主教会的改变,麦德林主教大会 ① ② ③ , , , : , , ,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②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192, n.9.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③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200, n.27. ① 476 CELAM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lombia CELAM 2014 pp.190 - 191 n.4.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的主题就是在拉丁美洲贯彻“梵二会议 ”的精神。可以说,麦德林主 教大会就是“拉二会议”。虽然只有罗马教宗可以召集大公会议,但 在原则上,大公会议在权威性上高于罗马教宗,是整个天主教会的最 高权威当局。也就是说,解放神学可以在天主教最高权威那里找到 根源。 “梵二会议”的主题是“跟上时代”或教会如何融入现代世界、如何 现代化。最能代表天主教会这个意图的文件是《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 职宪章》,该文件有另一个名字:《喜乐与期望》(Gaudium et Spes)。文 件首先指出,教会与人类的历史具有深切的关联,“尤其贫困者和遭受 折磨者,所有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亦是基督信徒的喜乐与期望、愁 苦和焦虑”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因为传统上,教会被视为抵御历 史风浪的真理的柱石,无常变幻的历史是天主教真理的对立面。如今, 教会则认为需要“一面检讨时代局势,一面在福音神光下,替人类解释 真理,并以适合各时代的方式,解答人们永久的疑问,即现世及来生的 意义,和今生与来世间的关系” 。古铁雷斯对解放神学所下的定义与 之颇为相似:“在圣言光照下对历史实践的批判性反思。” 两者都认为 信仰不能脱离历史、脱离时代。和解放神学要求承担为穷人解放作见 证的俗世责任一样,梵蒂冈文件也说过类似的话:“来世的希望并不削 弱人们对现世所有的责任感,反而以新的理由支持人们完成这责 任。” 教会要同历史共进退,共同体验尘世的命运,为此,《喜乐与期 望》展开了对现代世界的描述: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 化,同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与麦德林文件《正义》和《和平》非常相 似的是,《喜乐与期望》也指出了贫富分化问题:“现代人类拥有的财 ① ② ③ ④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145 页。 ②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 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147 页。 ③ Gustavo Gutiérrez,Teología de la liberación,Salamanca:Ediciones Sígueme,2004, p.70. ④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 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161 页。 ① 47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富、技能及经济力量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大部分人类又为饥馑贫困所折 磨” 。《喜乐与期望》同样谈及发展中国家的自决及对发达国家的依 附问题:“正在发展中的各国,一如最近获得独立的各国,不唯在政治 上,而且在经济上,要求分享文明的果实,并期望在世界上,自由行使自 己的权力。但实际上,他们与各强国之间的距离,尤其多次在经济上, 对比较富庶而进步较快的各国的倚属性,却日形增加。” 像麦德林文 件《和平》一样,梵蒂冈文件也认为,这种依附导致“经济比较富裕的国 家和其他国家间的对立,日趋严重,可能危及和平” 。梵蒂冈文件同 样要求建立一个为人服务的秩序:“社会秩序及其进步时时应以人们 的利益为目标。因为事物应隶属于人,而人不应隶属于事物”,而 “将 工人只视作赚取利润的工具……是可耻的、有辱文明的罪孽” 。因为 “人以劳动奉献于天主,便是参与耶稣基督的救世大工”,人的劳动“远 驾乎经济生活的其他因素之上” 。“梵二会议”没有产生与 “拉二会 议”文件《教会的贫穷》对应的文件,但在《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中也 提出了类似贫穷教会的要求:“主的神曾为救主傅油,并派遣祂向贫穷 人传报喜讯,司铎们,还有主教们,由同一圣神所引导,要戒避一切可能 引起穷人反感的事,要比基督的其他门徒,更能在自己的事物上,摈弃 任何奢华现象。要把自己的住宅,安排得不使任何人却步,即使较贫穷 者也不致于不敢上门求见。” 可见,教会改革的呼声出自教会最高当 局,拉丁美洲教会推动的教会变革是在执行大公会议的精神,解放神学 诞生的时间应该上溯至 1962 年“梵二会议”召开之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147 页。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151 页。 ③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 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207 页。 ④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 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168 页。 ⑤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 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209 页。 ⑥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 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290 页。 ① ② 478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二、拉丁美洲解放神学主教牧灵 实践中的解放神学 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厉行“梵二会议”和“拉二会议”精神的主教, 这里将这些主教称为“解放神学主教”。在天主教会的组织架构中,主 教占据着中心位置,按照教义,罗马教宗就是罗马主教,是耶稣大门徒 伯多禄的传人,是整个天主教的基石和中心,而其他主教则相当于耶稣 其他门徒的传人,是其所在教区的绝对核心。主教就是教会的代表,整 个天主教体制可以说就是主教体制,主教的立场决定着其所在教区的 立场,牵一发而动全身,极为关键。解放神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影响 深远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出现了一批支持、同情解放 神学立场的主教,否则,解放神学就只是一些神学家个人的事情,无法 代表教会,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具有代表性的 “解放神学主教”有: 阿根廷拉里奥哈主教恩里克 · 安赫莱利 (Enrique Angelelli,1923 - 1976)、 阿根廷马德普拉塔主教爱德华多·皮罗尼奥(Eduardo Pironio, 1920 - 1998 )、智利塔尔卡主教马努埃尔 · 拉腊因 (Manuel Larraín, 1900 - 1966)、 智利圣地亚哥主教劳尔 · 席尔瓦 · 恩里克斯 (Raúl Silva Henríquez, 1907 - 1999 )、巴西奥林达及累西腓主教埃尔德 · 卡马拉 (Hélder Cmara,1909-1999)、巴西克拉特乌斯主教安东尼奥·弗拉戈 索(Antnio Fragoso,1920 - 2006)、秘鲁利马主教胡安 · 兰达苏里 · 里 克茨(Juan Landázuri Ricketts,1913 - 1997)、厄瓜多尔里奥班巴主教莱 昂尼达斯·普罗亚尼奥 (Leonidas Proao,1910 - 1988)、哥伦比亚布埃 纳文图拉主教赫拉尔多·巴伦西亚(Gerardo Valencia,1917 - 1972)、萨 尔瓦多圣萨尔瓦多主教奥斯卡·罗梅罗(?scar Romero,1917 - 1980)、 危地马拉贝拉帕斯主教胡安 · 何塞 · 赫拉尔迪 (Juan José Gerardi, 1922 - 1998 )、墨西哥库埃纳瓦卡主教塞尔希奥 · 门德斯 · 阿塞奥 (Sergio Méndez Arceo,1907 - 1992)、墨西哥恰帕斯主教萨穆埃尔 · 鲁 47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伊斯(Samuel Ruiz,1924-2011)。当然,“解放神学主教”不止这 13 位。 这些提到名字的主教大部分曾经代表拉丁美洲参加过“梵二会议”,本 身就是拉丁美洲天主教官方教会的当然代表,就是参与“拉二会议”相 关决议文件起草和讨论的“麦德林教父”。这些“大公会议教父”“麦德 林教父”通过教会相关机构推动教会革新的展开,使解放神学能够得 到组织性、体制性的支持。阿根廷主教恩里克 · 安赫莱利和爱德华 多·皮罗尼奥支持了“民间牧灵”或“人民牧灵”的展开,为解放神学的 阿根廷分支“民间神学”(teología popular) 或“人民神学”(teología del pueblo) 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主教也通过自己的权威对解放神学家 提供个人保护和支持。比如在 “解放神学之父”古铁雷斯遭到严厉批 评的时候,利马主教胡安·兰达苏里·里克茨就顶住压力,保护了古铁 雷斯。墨西哥主教塞尔希奥·门德斯·阿塞奥则支持了与解放神学关 系密切的伊万 · 伊利奇 (Ivan Illich)的研究 。有些主教则对解放神 学家组织给予支持,比如哥伦布亚的赫拉尔多 · 巴伦西亚就支持了 “戈尔孔达集团”(grupo de Golconda)的活动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在 这些“解放神学主教”的羽翼下成长壮大,拉丁美洲教会也在这些主教 的推动下发生变化。 这些解放神学主教们推动实现的基本图景是:主教们走出象征权 力的金碧辉煌的主教府,走进穷人的世界,身体力行,像穷人一样,与穷 ① ② ③ ④ ① , , , : Juan Carlos Scannone Evangelización cultura y teologí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 , , ( ), , : ;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12. Historia de la Iglesia en América Latina: Medio milenio de coloniaje y ③ Enrique Dussel, liberación(1492 - 1992 ),Madrid:Mundo Negro;México:Esquila Misional,1992, p.324. Historia de la Iglesia en América Latina: Medio milenio de coloniaje y ④ Enrique Dussel, liberación(1492 - 1992 ),Madrid:Mundo Negro;México:Esquila Misional,1992, Guadalupe 1990 p.263. ② Sebastián Politi 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 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 Argentina Ediciones Castaeda p.305. 480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人生活在一起,为穷人的权益辩护。基本上,传统上常常被视为与权贵 有不可分割联系的主教变成了 “穷人的主教”。其中墨西哥的萨穆埃 尔·鲁伊斯、危地马拉的胡安·何塞·赫拉尔迪和厄瓜多尔的莱昂尼 达斯·普罗亚尼奥以为印第安人的权利伸张而知名,常常被称为 “印 第安人的主教”。这些印第安人占比较高的地区后来发展出了常常 被视为解放神学分支的 “印第安神学 ”。单单主教与穷人同在这个 物理性、姿态性的存在就对现存秩序构成挑战,政府当局不得不考虑 到这种可能性:搞不好站在对面的穷人就是主教的邻居。有些主教 还不只是站在穷人中间而已,他们还推动一些社会改革举措,其中产 生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当属推行土地改革,因为在拉丁美洲,土地分配 不均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巴西的埃尔德 · 卡马拉支持在国会 讨论土地改革议程,智利的拉腊因和席尔瓦 · 恩里克斯分别将 342 公顷和 1213 公顷土地分给了农民,厄瓜多尔的普罗亚尼奥也将特佩 亚克农场的 3000 公顷土地付诸改革 。解放神学主教们支持土地改 革的理由也可以在“梵二会议 ”文件 《喜乐与期望 》中找到:“天主曾 经钦定,大地及其所有是供人人使用的。…… 人人有权利拥有一部 分为本身及家人足用的财富。教会的教父及圣师主张下列意见 …… 处于极端贫困中者有权利使用他人财富来筹得生活必需品。” 也就 是说,从根本上讲,大地上的一切都是天主托付给人类的共同财产, 私有财产权只是在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情况下才是合理的,这种财产 权不是绝对的,处于极端贫困中的人可以正当地占用他人的私有财 产。用天主教中世纪自然法体系的话来说,共同财产权是一种所有 人在极端贫困情况下都具有的 “自然权利 ”,而私有财产权则是一种 ① ② ① , : : Enrique Dussel Historia de la Iglesia en América Latina Medio milenio de coloniaje y liberación 1492 - 1992 Madrid Mundo Negro México Esquila Misional 1992 pp. ( ), : ; , , 287 - 293. ② 《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光启社 2001 年版,第 211 页。 48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事实上存在的“实证权利 ” 。由于拉丁美洲各国财富分配的极端不 均衡,土地改革问题使天主教会跟 “颠覆性的”共产主义走到了一起。 1967 年 10 月, 在切·格瓦拉逝世之际,巴西主教安东尼奥·弗拉戈索 说要“为我们的兄弟祈祷” 。1974 年,巴西主教埃尔德·卡马拉在芝 加哥大学访问时则说:“我们应该仔细分析马克思,就像中世纪的托马 斯·阿奎那等人仔细分析亚里士多德一样。” 这些对拉丁美洲的保守 派无疑是极大的刺激,可以想象,冲突难以避免。有些主教由此付出了 生命的代价:阿根廷的恩里克·安赫莱利主教和萨尔瓦多的奥斯卡· 罗梅罗主教就是如此,他们都由于站在穷人一边而遭到谋杀。奥斯 卡·罗梅罗主教的行迹尤其引起关注。 在成为主教之前,奥斯卡·罗梅罗一直跟萨尔瓦多的精英一起紧 密工作,是一个保守的天主教徒,对于 1968 年麦德林主教大会之后萨 尔瓦多教会内所进行的改革持批评态度。基本上,奥斯卡·罗梅罗是 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徒,认为教会不该卷入麦德林新潮流所要求的社会 变革之中。奥斯卡·罗梅罗希望见到的是一个和平、中立的教会。所 以,人们普遍认为梵蒂冈 1977 年任命奥斯卡·罗梅罗为圣萨尔瓦多主 教是对萨尔瓦多教会激进派的一种制衡。当时,萨尔瓦多因为土地改 革问题而导致了社会撕裂,有些人成立了武装游击队反抗政府,这种社 会撕裂也反映在萨尔瓦多教会内部。奥斯卡·罗梅罗不想卷入,但是, 上任还不到一个月,他曾经的朋友和同事、耶稣会士鲁蒂利奥·格兰德 (Rutilio Grande,1928—1977)就在去做弥撒的路上遭枪杀,与这位耶稣 ① ② ③ : : , , p.290. Historia de la Iglesia en América Latina: Medio milenio de coloniaje y ② Enrique Dussel, liberación(1492 - 1992 ),Madrid:Mundo Negro;México:Esquila Misional,1992, p.272. ③ Hélder Cmara,Hélder Cmara:[talks and writings ],Washington:Latin America Documentation, 1975, p.18. ① 482 , Enrique Dussel Historia de la Iglesia en América Latina Medio milenio de coloniaje y liberación 1492 - 1992 Madrid Mundo Negro México Esquila Misional 1992 ( ), : ;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会士一同遭难的还有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这成为触发奥斯卡·罗 梅罗主教转变立场的决定性事件。在拉丁美洲,教士很受尊重,在萨尔 瓦多的邻国尼加拉瓜,在耶稣会近五百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一生中 两次成为耶稣会士的费尔南多·卡德纳尔(Fernando Cardenal)在其回 忆录中曾提到,尼加拉瓜军政府首领索摩查的母亲在 1978 年前后告诫 她的儿子“不要碰教士,碰了教士你就完了”,而索摩查也没有杀过一 个教士 。这与萨尔瓦多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更何况还有老人和孩 子被杀。为此,一向随和的奥斯卡·罗梅罗主教关闭萨尔瓦多所有天 主教学校,哀悼三天并号召所有天主教徒参加鲁蒂利奥·格兰德的葬 礼,这成为萨尔瓦多历史上最大的宗教集会。奥斯卡·罗梅罗主教由 此而被指控为共产主义者和叛乱分子 。可以想见,鲁蒂利奥· 格兰 德事件在萨尔瓦多所产生的社会反响。政府方面承诺调查,但调查最 后不了了之。此次事件之后,奥斯卡·罗梅罗主教改变了其基本的保 守立场,开始每周通过广播发表对萨尔瓦多时事的评论,援引麦德林主 教大会文件为底层民众的权益辩护,要求在萨尔瓦多实现正义。奥斯 卡·罗梅罗主教还缺席了新任总统的就职仪式 。就这样,不想卷入 历史漩涡的奥斯卡·罗梅罗主教成了旋涡的中心,受到教会内外各方 面的压力和批评,但获得了来自负责萨尔瓦多中美洲大学的耶稣会方 面的有力支持。奥斯卡·罗梅罗主教既呼吁游击队方面放弃暴力,也 呼吁政府方面以正义感和责任感对待人民。但萨尔瓦多的社会紧张状 况继续恶化,政府和游击队之间的冲突在加剧,平民继续遭到杀害,教 ① ② ③ ④ , , , , , ② Fernando Cardenal,Faith & joy:memoirs of a revolutionary priest,trans. Kathy McBride and Mark Lester, Maryland, N.Y. : Orbis Books, 2015, p.110.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Theology, Volume I, Lon ③ Mario I.Aguilar, don: SCM Press, 2007, p.109.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Theology, Volume I, Lon ④ Mario I.Aguilar, don: SCM Press, 2007, p.111. ① Mario I.Aguilar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Theology Volume I Lon : don SCM Press 2007 p.109. 48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士也继续遭到杀害。漠视基本人权、产生大量穷人和受害者的秩序不 可能是正当的秩序,先前奥斯卡·罗梅罗眼中的秩序现在成为麦德林 文件所指斥的“体制化暴力”。历史的形势逼着奥斯卡 · 罗梅罗完成 麦德林转折,走向底层,走向穷人的世界,成为 “无声者的声音 ”。如 此,秩序就不再是决定性的,秩序应当为人的尊严服务,而不是相反,因 为人是天主的儿女,身上印刻着造物主的肖像和模样。由这个基本的 天主教原则,奥斯卡· 罗梅罗主教能够说:“如果整洁的道路和机场、 宏伟的大厦建立在穷人的鲜血之上,那又有什么用?” 基督首先向其 传报喜讯的穷人的生命超乎一切政治之上,关涉天主教的基本信仰。 1980 年 3 月 23 日, 奥斯卡 · 罗梅罗主教在其讲道中言辞肯切地对萨 尔瓦多士兵们说:“以天主的名义,以这个受苦的人民———其冤鸣已经 一天天上达天庭———的名义,我请求你们,我哀求你们,我命令你们! 停止镇压!” 第二天,在做弥撒的时候,奥斯卡 · 罗梅罗主教被枪杀。 可以想见这样一个画面:圣杯的酒和殉道者的血一起完成了基督的祭 礼。奥斯卡·罗梅罗主教就此成为一个殉道的圣徒,并与解放神学牢 牢地连在一起。1980 年 3 月 30 日,15 万人参加了奥斯卡·罗梅罗主 教的葬礼 ,这成为解放神学所倡导的拉丁美洲教会民间化的最佳 证明。 ① ② ③ 三、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家著作中的解放神学 解放神学是一种处身于特定历史现实的神学,是在信仰光照下对 其历史处境的反思。以 1968 年为象征的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性解放 , ,(eds.) R. Cardenal,I. MartínBaró y J. , , : , , ② ?scar A. Romero,La voz de los sin voz,(eds. ) R. Cardenal,I. MartínBaró y J. Sobrino, San Salvador, El Salvador: UCA Editores, 1980, p.454. ③ ?scar A. Romero,La voz de los sin voz,(eds. ) R. Cardenal,I. MartínBaró y J. Sobrino, San Salvador, El Salvador: UCA Editores, 1980, p.30. ① ?scar A. Romero La voz de los sin voz Sobrino San Salvador El Salvador UCA Editores 1980 p.453. 484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浪潮是解放神学反思的历史处境,在这个意义上,解放神学是 1968 年 之子。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拉丁美洲,首先是 1959 年古巴革命的成功 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现实可能性。也是在 1959 年,罗马教宗 若望二十三世宣布召集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62—1965),展示了 “另一个教会”的可能性。1968 年前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用毛泽 东主席的话来说就是“环球同此凉热”。以法国 “五月风暴”为代表的 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席卷西欧和北美的巴黎、柏林、伦敦、纽约、柏克莱 等城市的几乎所有知名大学。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同样发 生了影响深远的学生运动:墨西哥特拉特洛尔科三文化广场运动和阿 根廷科尔多瓦学生运动。1968 年意味着“天地可改,人间可换”。1968 年 1 月召开的有 70 多个国家知识分子参加的古巴哈瓦那文化大会 和 1968 年 8 月召开的哥伦比亚麦德林主教大会就是在讨论如何“改天 换地”。在文学上,20 世纪 60 年代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登上世 界文学舞台的年代。在社会科学方面,20 世纪 60 年代是拉丁美洲蜚 声世界的“依附理论”诞生并迅速获得广泛影响的年代。在 1968 年, 拉丁美洲还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哲学事件:秘鲁哲学家奥古斯托·萨拉 萨尔·邦迪(Augusto Salazar Bondy)出版《存在一种我们的美洲的哲学 吗?》(Existe una filosofía de nuestra América?)一书,提出了拉丁美洲哲 学独立问题,并引起墨西哥哲学家莱奥波尔多·塞亚(Leopoldo Zea)、 阿根廷哲学家阿图罗·安德烈斯·罗伊格(Arturo Andrés Roig)等人的 讨论,成为拉丁美洲文化独立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对解放神学而言, 这个 1968 年处境可以分为两个侧面,一个是拉丁美洲触目惊心的大面 积贫穷和悬殊的贫富分化这个经济社会状况,另一个是常常被视若敝 屣的穷人已经意识到没有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意,只有应该改变且 可以改变的社会结构。这些历史上籍籍无名的跟在权势者身后的影子 ① ① , América Latina,México: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Nuevo León;Plaza y Valdés, 2001, p.279. Raúl FornetBetancourt Transformación del marxismo. Historia del marxismo en 48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们开始着手改变现实,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不容错 过,错过这样的历史无异于错过见证神的临在的机会,这就是解放神学 的奠基性经验。可以将这个经验称为“1968 年经验”:神临在于穷人的 世界之中,临在于穷人的解放进程之中。这是解放神学的灵性源泉。 解放神学首先是“解放”。用古铁雷斯的话来说,解放的实践是 “第一 序行动”,神学的反思是 “第二序行动”(acto segundo ),必须先走进解 放的历史,然后才有关于解放的神学反思 。用莱昂纳多·博夫(Leo nardo Boff )和克洛多维斯 · 博夫 (Clodovis Boff )两兄弟的话来说,则 是:“在做神学之前,我们得先‘做’解放” 。要“做”解放,要进入解放 的历史,就得与解放运动中的人———尤其是穷人———有所接触。有些 人只与穷人有过零星的、间断性的接触,但即使是这种并不深入的接触 也会产生深刻的后果。穷人的世界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基督徒的 脚踪。有些人则持久地甚至永久地住在穷人中间,与穷人同甘共苦,想 穷人之所想,急穷人之所急。但穷人往往保持深渊般的沉默。穷人这 种难以捉摸的沉默召唤着人们的皈依。解放神学家就行走在皈依穷人 里的基督这条漫长的道路之上。索夫里诺说:“穷人之外无拯救。” 可 见,解放神学不是坐在摇椅里的知识分子构想出来的神学,而是“有机 知识分子”与穷人一道走历史的苦路而得来的神学,古铁雷斯的同学、 因加入游击队而死去的哥伦布亚神父卡米洛·托雷斯(Camilo Torres, 1929—1966)则是这种“有机知识分子”的鲜活例证。 由此,解放神学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历史之外无拯救。古铁雷斯 说:“只有一个历史,一个以基督为终向的历史。” 也就是说,一切都指 ① ② ③ ④ , , p.68. trans.Paul Burns, ② Leonardo Boff and Clodovis Boff,Introducing Liberation Theology, Maryknoll, N.Y. : Orbis Books, 1987, p.22. No Salvation outside the poor, Maryknoll, N.Y. : Orbis Books, 2008, p.49. ③ Jon Sobrino, ④ Gustavo Gutiérrez,Teología de la liberación,Salamanca:Ediciones Sígueme,2004, ① , p.195. 486 , : Gustavo Gutiérrez Teología de la liberación Salamanca Ediciones Sígueme 2004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向基督,历史中没有任何东西不为基督的精神所渗透。解放的历史与 拯救的历史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历史,在解放的历史之外没有另一个 拯救的历史。或者说,解放的历史是神启示其奥秘的 “托邦” 。不可 见的奥秘在解放的进程中成为可见的历史。神是历史的喜讯:将有一 个没有受害者的国度降临。神本身就包含着历史,神启示在历史里,而 历史也包含着神,就此,莱昂纳多 · 博夫说:“历史的肚子里怀着基 督。” 也就是说,解放神学家所信仰的神是在历史中行进的活的神,是 不能被任何抽象秩序完全控制的生命之神。所谓解放神学,就是确认 穷人的解放里有神的临在,就是确认神与穷人解放的历史不可分离。 穷人的解放是生命之神走出既定秩序,走向新的历史方位的标记。 这就使历史中的种种冲突变得极为紧迫,历史中的种种苦难就不 可能得到彻底的纾解,因为任何理论反思也无法使历史逆转。木已成 舟,已经有人被钉死在历史的十字架上,而且被钉死的就有基督徒所宣 认的唯一真神。如果基督超乎历史之上、不受历史的影响、不曾真正死 去,那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基督徒就不必费劲非得在每个时代 重新确认对基督的信仰。解放神学设定的方向与此正相反:耶稣真的 被钉死了。被钉死的不是一个“幻影” ,这是解放神学的“肉身主义” (carnalismo)或 “充分的唯物主义”(materialismo adecuado) 。必须直 面历史中人们的苦难,世界不是中性的可由人在其中悠然沉思神的奥 秘的世界,在历史中受到威胁的不是一些次要的东西,而是至关紧要、 神圣的东西。历史中交织着罪与恩典的殊死战斗,为历史中穷人的生 命而发起的战斗乃神圣的战斗。这是一场关乎无数人解放的战斗,基 ① ② ③ ④ , , , , : Books, 1978, p.134. ② Leonardo Boff,Jesus Christ Liberator,trans. Patrick Hughes,Maryknoll,N. Y. :Orbis Books, 1978, p.23. Madrid: Editorial Trotta, 2010, p.62. ③ Jon Sobrino,Jesucristo Liberador, Teología de la liberación.Un panorama de su desarrollo, México: Po ④ Enrique Dussel, trerillos Editores, 1995, p.11. ① Leonardo Boff Jesus Christ Liberator trans. Patrick Hughes Maryknoll N. Y. Orbis 48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督的门徒无法冷眼旁观这样的历史。只要生命还受到死亡的威胁,就 永远需要一再起来为生命而战斗,尽管有人会说这是无意义的战斗,只 能带来另一种威胁生命、产生新的受害者的秩序,因为历史终归是人手 的产物,不会完美无缺,苦难不可能在人的历史中完全消失。但这是在 历史之外看历史,这是在神的位置上看历史,人不能僭越神的位置。如 果离历史足够近,就会看到每一个时代的苦难都是真正的、切身的苦 难,没有任何苦难是无所谓的、一般的苦难。每一段历史都值得人们为 之战斗到底。必须走在这条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背起历史的十字 架,别无选择,维吉利奥·埃利松多(Virgilio Elizondo)称之为“耶路撒 冷原则” 。 为了抵御历史大潮中种种力量的冲击,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共 同努力,联合所有遭到既定秩序否定的生命。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一个 正面社会历史处境的共同体。根本性的决定时代基本性质的处境是: 导致贫穷或生命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秩序,伊格 纳西奥 · 埃利亚库里亚 (Ignacio Ellacuría )称之为 “资本的文明 ” (civilización del capital) 。从这个全球性秩序的中心来看,生命的富 足是常态,贫穷并不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但资本主义不是一种孤 立的国别现象,而是一种全球现象,资本主义中心的富足与资本主义外 围的贫穷是资本主义全球秩序这个硬币不可分的两面。从全球范围来 看,生命的匮乏才是常态。就像一个国家治理失败要追究这个国家当 权者的责任一样,资本主义秩序全球性的失败也要追究资本主义权力 中心的责任。伊格纳西奥·埃利亚库里亚说,第三世界是第一世界的 “历史粪便”(heces históricas),通过粪便分析,可以诊断整个世界体系 ① ② , : , , : , , Escritos teológicos:Tomo I,San Salvador,El Salvador:UCA Edi ② Ignacio Ellacuría, tores, 2000, p.359. ① Virgilio Elizondo Galilean journey the MexicanAmerican promise Maryknoll N. Y. Orbis Books 2000 p.103. 488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的病症 。在当前秩序下,除了移民进入第一世界,绝大多数第三世界 的穷人难以摆脱贫穷。穷国往富国移民常常被认为是穷国人民在用脚 投票,证明了穷国的失败。但从解放神学的逻辑来看,这证明的恰恰是 富国的失败。必须改变这个使地球上大多数人陷于贫穷的全球秩序, 因为“贫穷意味着死亡” ,因而当前秩序是反生命的。显然,单个人无 法持久有效地抵御这个秩序的压力,人们需要结成一个共同体来为生 命作出见证。这个生命的共同体就是解放神学心目中的教会,这就是 “基督徒底层聚会”(Comunidad Eclesial de Base,CEB) 或“穷人教会” (Iglesia de los pobres) 。从文化方面讲,则需要通过民间天主教文化 来抵抗帝国主义的启蒙文化 ,推进“教会的民间化”(popularización de la Iglesia) 。 为了建设这个生命的教会,需要汲取历史中一切可资利用的资 源———特别是教会历史中宝贵的灵修传统和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人 们往往以为自己到时候能够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克服危险、抵御此世力 量的攻击,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实际上已经表明满街皆是圣徒,历史 已经终结。但情况并非如此。对于所有活着的基督徒来说,历史永远 也不会终结,因为历史不可能由人手终结。基督徒永远在通往历史终 结的桥上。人们有必要在相反的基础上生活:必须事先就习惯于战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 , , : tores, 2000, p.519. Beber en su propio pozo, Lima: CEP , 1983, p.21. ② Gustavo Gutiérrez, carisma y poder.Ensayos de eclesiología militante, trans.Jesús ③ Leonardo Boff,Iglesia: GarcíaAbril, Santander: Editorial Sal Terrae, 1982, p.23. ④ Jon Sobrino,Resurrección de la verdadera Iglesia,Santander:Editorial Sal Terrae, 1981, p.99. ⑤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92. ⑥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190. ① Ignacio Ellacuría Escritos teológicos Tomo II San Salvador El Salvador UCA Edi 48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的生活才能到时候真正有效地展开战斗,必须事先就持守贫穷、贞洁、 服从的圣召,才能真正不附着于此世的结构。此刻就是战斗的时刻,人 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表明神的临在,现实地展示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性。按照埃内斯托 · 卡德纳尔 (Ernesto Carnenal)的说法,需要 “有新 染色体的新人” 。需要随时准备迎接主的再临,就仿佛此地即新耶路 撒冷,此日即最后的审判日,从而切实表明,此世不只是力量与力量的 角逐,此世不只是一个纯粹由物所构成的没有意义的世界,而是一个渗 透着爱与希望的世界。由于随时可能失败乃至殉道,古铁雷斯认为,需 要随时准备接受约伯式无解的命运,在黑暗和痛楚中仰望天主 。每 天都有无以数计的穷人在“贫穷和饥饿的恐怖主义” 轰炸中倒下,这 是一个令人畏惧的现实。贫穷和饥饿以其骇人的规模,就像一个巨大 的十字架一般矗立在世人面前。但是,同样也有无以数计的穷人一次 又一次地起来与饥饿战斗,歌唱生命和希望,这是一个令人迷狂的现 实。这些被弃于垃圾堆中与鸟兽争食的人们,这些理当绝望的人们,却 顽固地持守着希望。无缘无故,“希望就在 ‘那里’” ,就在穷人的世 界里。穷人在历史中再现了神圣者的特性,人们可以在穷人的生死中 经验到令人战栗又令人欣喜的大写的他者 。只有选择穷人,进入穷 人的世界,基督徒才能成为拯救的见证者,才能冀望最终能够与主合 一。这就回到了解放神学的灵性源泉:神临在于穷人的世界中。必须 优先选择穷人。 ① ② ③ ④ ⑤ , , : , , ② Gustavo Gutiérrez,On Job,trans. Matthew J. O ’Connell,Maryknoll,N. Y. :Orbis Books, 1987, p.91. Terremoto, terrorismo, barbarie y utopía, San Salvador, El Salvador: UCA ③ Jon Sobrino, Editores, 2003, p.190. ④ Jon Sobrino,Spirituality of liberation,trans. Robert R. Barr,Maryknoll,N. Y. :Orbis Books, 1988, p.34. ⑤ Jon Sobrino,Spirituality of liberation,trans. Robert R. Barr,Maryknoll,N. Y. :Orbis Books, 1988, p.107. ① Ernesto Cardenal La santidad de la revolución Salamanca Ediciones Sígueme 1976 p.77. 490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历史中的解放———尤其是穷人的解放———是解放神学见证生命之 神的“托邦”。解放神学的基本图景可以描绘如下:首先,在神学反思 展开之前,有一种灵性经验:神临在于穷人的世界之中;由此,解放神学 认为穷人解放的历史代表了天国历史的当代形式;因而,必须与穷人站 在一起,与穷人一道为穷人的解放而战斗;为此,需要建立为穷人生命 辩护的共同体;但穷人解放事业难以在历史中轻易完成,需要不断地回 到神学反思得以启动的灵性经验:贫穷具有超越此世的灵性价值。解 放神学从灵性经验出发,最后回到灵性经验,其发展构成一个循环。之 后,以这个循环为基础,解放神学着手反思传统神学中的基督论、教会 论等主题,产生了解放基督论、解放教会论等,甚至意图达成解放神学 的系统神学,以“解放”为基本视角更新整个天主教神学。由萨尔瓦多 中美洲大学出版社于 1990 年出版的两卷本 《解放的奥迹》(Mysterium Liberationis)就是这个意图的集中体现,这本书可以说是解放神学的百 科全书,是对解放神学自 1968 年至 1990 年这 20 多年发展的理论总 结。随着 1968 年的远去,随着 1992 年哥伦布登陆美洲 500 周年这一象 征性时刻的到来,人们渐渐意识到拉丁美洲历史中决定性的问题可能并 非贫穷问题,而是种族、文化融合问题。类似的奠基性灵性经验发生了: 神临在于种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与“1968 年经验”相对应,可以 称之为“1492 年经验”。由此,神学认为必须认真对待 1492 年以来拉丁 美洲种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种族、文化融合代表了天国临近的新形式, 必须与种族、文化融合的承载者站在一起,为他们的解放而战斗,由此而 有“印第安神学”(teología india) 和在美国拉丁美洲裔移民较多地区 产生的西裔神学(Hispanic theology)或拉丁裔神学(Latino theology) 。 ① ② 其代表有埃莱亚萨·洛佩斯·埃尔南德斯(Eleazar López Hernández )、哈维 尔·阿尔沃(Xavier Albó )、尼卡诺尔·萨米恩托·图帕尤潘基(Nicanor Sarmiento Tupayupanqui)等人。 ② 其代表有维吉利奥·埃利松多(Virgilio Elizondo )、胡斯托·冈萨雷斯(Justo González)、 罗伯托·塞贡多·戈伊苏埃塔(Roberto Segundo Goizueta)等人。 ① 49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就地域而言,依莱昂纳多·博夫和克洛多维斯·博夫兄弟所说,解放神 学早就走出了美洲的范围,影响了扎伊尔、坦桑尼亚、加纳、南非等非洲 国家和印度、韩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 。就理论 而言,解放神学还进入了与女权话语、生态话语、黑人话语等潮流的对 话,而产生了女权主义解放神学 、生态解放神学 、黑人解放神学 。 这使解放神学进入了一个新的以文化对话、交融为中心的循环。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最早提出解放神学这一术语的是一个在普林斯顿大学 接受训练的巴西新教神学家:鲁本 · 阿尔维斯 (Rubem Alves ),他在 1968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就叫《走向一种解放神学 》(Towards a Theology of Liberation)。该论文西班牙文版以 《宗教 :鸦片还是解放之器 ?》 (Religión:opio o instrumento de liberación?)为题于乌拉圭出版 。很多 新教徒也参与了拉丁美洲解放神学运动,不能简单地认为解放神学是 一种天主教现象。解放神学是一个跨宗派的世界性现象。 ① ② ③ ④ ⑤ 四、拉丁美洲社会运动中的解放神学 由于“梵二会议”和“拉二会议”对教会改革的号召,由于“解放神 学主教”和解放神学家的推动,产生了各种社会运动,其中在拉丁美洲 各国不同程度存在但在巴西发展得最为充分的“基督徒底层聚会”运 动、阿根廷的 “为了第三世界的司铎运动 ”(Movimiento de Sacerdotes , , , , : , , ② 其代表有埃尔莎·塔梅斯(Elsa Támez)、 玛丽亚·皮拉尔·阿基诺(Maria Pilar Aquino)、 伊沃内·赫巴拉(Ivone Gebara)、玛塞拉·阿尔陶斯—里德(Marcella AlthausReid)等人。 ③ 莱昂纳多·博夫转向了生态问题, 是生态解放神学的代表。 ④ 其代表有詹姆斯·科恩(James Cone )、科内尔·韦斯特(Cornel West )、德怀 特·霍普金斯(Dwight Hopkins)等人。 Teología de la liberación.Un panorama de su desarrollo, México: Po ⑤ Enrique Dussel, trerillos Editores, 1995, pp.96 - 97. ① 492 Leonardo Boff and Clodovis Boff Introducing Liberation Theology trans.Paul Burns Maryknoll N.Y. Orbis Books 1987 pp.81 - 81.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和智利的 “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徒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运动明显与解放神学联系在一起。 “基督徒底层聚会”常常以复数形式出现,对应的西班牙语为:Co munidades Eclesiales de Base, 常常缩写为 CEBs。Comunidad 意为团体、 社团、共同体。Eclesial 意为教会的,据莱昂纳多·博夫,这个词来自希 腊语 ekklesía,意为由某个报信者召集的讨论共同体公共事务的公民集 会,在神学上,可以衍生为以讨论信仰问题为目的的信徒共同体的聚 会 。Base 意为基础、基层、底层。台湾辅仁大学学者武金正把它称为 “基督徒基层团体”,简称“基基团” 。由于解放神学家使用这个术语 时,有超越官僚化教会,通达教会本源,指向基督教兴起初期信徒活泼 生动的信仰之意,这里称之为“基督徒底层聚会”。因为在耶稣生活的 时期,还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等级森严的“教会”,所谓“教会”,就是 一些基督的门徒因为信仰而聚在一起。“基督徒底层聚会”也是如此: 就是一些底层基督徒聚在一起。这是一些小团体,或多或少,或直接或 间接地与体制教会相关联,一般由 20 到 50 个成员组成,有些团体的成 员数量也可能达到 200。其形态各有不同,有些聚焦于 《圣经》学习和 反思,有些则注重准备弥撒等教会礼仪,有些则为了某种特殊的生活需 要聚在一起,还有一些直接卷入政治活动,意图改变某个地方的生活面 貌 。他们学习《圣经》,也通过对 《圣经》的学习读书识字;他们反思 《圣经》的教诲,也致力于慈善活动,分发食物、衣物、药品等等;他们主 持各种庆典,也着力于改善当地的水电、医疗、交通、治安等设施和服 务,由此而不时地与当地政府打交道。他们在 《圣经》中生活,在生活 中反思《圣经》。可见,底层聚会有一个明显特点:信仰与日常生活的 para el Tercer Mundo ① ② ③ , : , GarcíaAbril, Santander: Editorial Sal Terrae, 1982, p.246. 《解放神学(上册):时代脉络的诠释》,光启文化 2009 年版,第 28 页。 ② 武金正: ③ Warren Edward Hewitt,Base Christian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hange in Brazil,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1, p.2. ① Leonardo Boff Iglesia carisma y poder.Ensayos de eclesiología militante trans.Jesús 49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紧密结合。人们甚至会拿着《圣经》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解放神学视 之为教会理想形式的主要原因,莱昂纳多·博夫将基督徒底层聚会视 为一种新型教会在其中诞生的“教会创世纪” 。就信仰与日常生活的 融合这一点而言,拉丁美洲天主教官方也将底层聚会视为教会的希 望 ,因为在现代世界,世俗化非常强势,宗教信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往往完全脱节,而“梵二会议”“跟上时代”的号召就是要改变这一点, 使天主教信仰进入现代世界,拉丁美洲的基督徒底层聚会鲜明地展示 了这种可能性。这些底层聚会基本上是平信徒的聚会,其基本原因是 教士稀缺,在一些偏远地区尤其如此,很可能长年见不到教士,平信徒 只能自己组织起来。但底层聚会一般并不自立于教会之外,他们一般 围绕着教堂活动,尽管有些团体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底层聚会的人数 并不多,据估计,1974 年在巴西有 40000 个这样的团体,1980 年增长到 80000 个 。即使每个团体以 50 人计,巴西全国也只有 400 万人参加 这样的聚会。他们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不高,但这些团体很活跃、很敏 锐,像酵母一样促使社会持续地发生变化。由于互相沟通和联系的需 要,从 1975 年起,巴西的基督徒底层聚会开始召开全国性会议 ,这使 之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社会力量。这些底层贫穷基督徒的聚会甚至引 起罗马教宗的侧目,担心这种“‘在人民中诞生的’民间教会”与“官方 教会”或“体制教会”的对立问题 。当然,“民间教会”没有取代“官方 教会”,而是越出了教会范围,成了一种政治力量,成了许多政治领袖 ① ② ③ ④ ⑤ , , , , : , ,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②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278, n.96. ③ Warren Edward Hewitt,Base Christian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hange in Brazil,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1, p.7. Ecclesiogenesis,trans. Robert R. Barr,Maryknoll,N. Y. :Orbis Books, ④ Leonardo Boff, 1986, p.34.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⑤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227. ① Leonardo Boff Ecclesiogenesis trans. Robert R. Barr Maryknoll N. Y. Orbis Books 1986 p.35. 494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的训练场。据迈克尔·勒维,2002 年当选巴西总统的卢拉就出自基督 徒底层聚会 。 “为了第三世界的司铎运动”在神学上表现为“人民神学”,故也可 称为“人民神学”运动。阿根廷“为了第三世界的司铎运动”的基本历 史背景有两个,一个是 1965 年 12 月结束的“梵二会议”。参加了这次 会议的一些阿根廷主教计划在阿根廷推行会议所倡导的教会改革,实 施“全国牧灵计划 ”,为此而于 1967 年建立了 “主教牧灵委员会 ” (Comisión Episcopal de Pastoral,简称 COEPAL)。另一个是:1966 年 6 月阿根廷军事政变,政变产生的军政府明显得到美国的支持。政变使 阿根廷教会方面更加认同“庇隆主义”强调底层人民的立场,而军政府 则成为阿根廷少数与帝国主义合谋的 “反人民”(antipueblo) 力量的 代表。胡斯蒂诺·奥法雷利 (Justino OFarell)等庇隆主义知识分子进 入了阿根廷主教牧灵委员会。为响应罗马教宗保禄六世的通谕《人民 的进步》,巴西的埃尔德·卡马拉等 18 位第三世界主教于 1967 年 8 月 15 日共同署名发表了 《第三世界主教宣言 》(Manifiesto de los Obispos del Tercer Mundo) 。《宣言》引起了阿根廷教会倾向于改革的部分人 的强烈共鸣,有 400 个司铎 (教士)署名表示支持,于是这 400 个阿根 廷司铎就被称为“第三世界司铎”,后来这些司铎自己改了称谓:“为了 第三世界的司铎”。这些教士互相联络,于 1968 年 5 月在阿根廷科尔 多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会议,“为了第三世界的司铎运动”正式启动。 ① ② ③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Christianity of Liberation in Latin Ameri ,”in (eds.)Mabel Moraa,Enrique Dussel and Carlos Jáuregui,Coloniality at large:Latin America and the postcolonial debate,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355. ②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230. ③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152. ① Michael Lwy ca 49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会议决定保持灵活、非组织化的 “运动”性质,但维持一种基本的组织 结构,运动产生 32 个教区负责人,6 个区域协调员,由 3 个人组成的全 国秘书处和 1 个总负责人。从 1968 年到 1973 年,“为了第三世界的司 铎运动”每年召开一届全国会议,参会人数在增加,并且陆续有主教参 会。“为了第三世界的司铎运动”的基本主张是:教会要走向人民,与 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谋解放。运动著名的参与者卡洛斯 · 穆希卡 (Carlos Mugica)就走进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贫民区 。这就是 “民间 牧灵”或“人民牧灵”。由于与底层人民的持续接触而发生了对人民的 发现,从而有了“人民神学”:在人民的文化中潜藏着一种可以抵抗现 代帝国主义启蒙文化统治的力量 ,而且这种文化接受了天主教洗礼, 是天主教信仰的“本色化”(inculturación) 。因而,人民乃是 “神学的 道场 ”(lugar teológico ),教 会 要 “为 人 民 服 务 ”(al servicio del Pueblo) , 特别是为穷人服务,因为穷人是“人民的‘心脏’” 。“人民 神学”运动的目标是一种“拉丁美洲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有 5 个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 , : ;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178. ②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p.258 - 259. ③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280. ④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p.203 - 204. ⑤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241. ⑥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148. ① 496 Sebastián Politi 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 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 Argentina Ediciones Castaeda (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特性:它是“民族的”,即从人民出发,要从帝国主义的统治中获得解 放;它是“人民的 ”,即人民参与并决定其政治命运;它是 “拉丁美洲 的”,即与拉丁美洲这个 “大祖国”的解放连在一起;它是 “人道主义 的”,即强调人及其自我实现,强调人之所是而非人之所有;它是“批判 性的”,即不绝对化任何成就,而要持续地革新 。从 1970 年第三届全 国会议开始,运动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庇隆主义政治运动就是达到其目 标的途径,有些人甚至认为庇隆本人就是导向其目标的关键 ,这导致 了分裂。那个时候,阿根廷局势非常紧张。1970 年 6 月,曾担任阿根 廷总统的佩德罗· 欧亨尼奥 · 阿兰布鲁 (Pedro Eugenio Aramburu)将 军被庇隆主义运动内部的一个派别———主张武装斗争的“蒙特内罗斯 派”(Montoneros)绑架 。“为了第三世界的司铎运动”被认为与此有 关,遭到潮水般的指责。政府方面要求主教们谴责 “为了第三世界的 司铎运动”,主教方面顶住压力,坚持市政权力不能干涉教会内务。但 教会内部就有批评声音,认为 “为了第三世界的司铎运动”是 “卡斯特 罗主义—共产主义—毛泽东主义”世界性阴谋的一部分 。卢西奥 · 赫拉(Lucio Gera)作为“为了第三世界的司铎运动”的主要神学家解释 说,革命并不意味着暴力,仅指一种社会向另一种社会的过渡;生产资 料的社会化也并不意味着取消个人财产,而是要实现一种经济民主,使 ① ② ③ ④ , ), , : ;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150. ②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172. ③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44. ④ Sebastián Politi,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Argentina:Ediciones Castaed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166. ① Sebastián Politi 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 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 Argentina Ediciones Castaeda ( 49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人民得以参与经济管理 。随着阿根廷社会紧张的加剧,主教们于 1973 年解散了“主教牧灵委员会”,这样,“人民神学 ”运动就失去了体 制性支持。庇隆主义运动也随着庇隆本人 1973 年回国重掌政权而发 生分裂,并在 1974 年庇隆去世之后陷入危机。作为一个颇具声势的运 动,“为了第三世界的司铎运动”就此结束,有些教士依然秉持运动的 基本精神在阿根廷各个偏远地区活动。 智利的“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徒”运动则与阿连德政府相关联。 在 1970 年 9 月 4 日举行的智利总统选举中,“人民团结阵线”候选人阿 连德获得 36 30% 的选票领先国家党和基督教民主党候选人 。智利 天主教会支持的基督教民主党候选人得票率最低,无缘进入第二轮选 举。天主教会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虑,最后支持了具有马克思主 义色彩的阿连德。但在其当选总统之后,教会没有遵循惯例在政府更 迭之前拜访阿连德 。智利体制教会对待阿连德政府的态度大体如 此,但有一些教士热烈欢迎阿连德,就是这些人发起了“为了社会主义 的基督徒”运动。1971 年 4 月,80 个教士聚在一起召开了一次以 “基 督徒对智利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为主题的会议,并发表了 《80 人宣 言》,肯定马克思主义者和基督徒可以携手致力于共同的事业 ,这就 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徒”运动的开端。对此,主教们表示担忧,认 为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几乎等于自杀 。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 ① ② ③ ④ ⑤ , ( ), , : ; Buenos Aires: Editorial Guadalupe, 1992, p.169.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②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4.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③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5.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④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p.6 - 8.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⑤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22. ① 498 Sebastián Politi Teología del Pueblo. Una propuesta argentina a la teología latino americana 1967 - 1975 San Antonio de Padua Argentina Ediciones Castaeda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教士的回复是:我们的基督无法置身于阶级斗争之外,我们拒绝接受一 个中立的不搅扰任何人的基督 。“80 人集团”坚持保持 “运动”性质 的必要性,拒绝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在 1971 年 9 月建立了一个 基本的三层组织架构:由 3 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由基层群体代表组成 的协调委员会,以及基层群体。耶稣会士贡萨洛·阿罗约(Gonzalo Ar royo)当选为执行委员会秘书长 。协调委员会每月聚会一次, 进行情 况总结、信息交流和下一步计划等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还建立 了一个秘书处,取名 “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徒司铎秘书处”,这就是这 个运动称呼的由来。之后,古铁雷斯、胡安·路易斯·塞贡多、埃内斯 托· 卡德纳尔等知名解放神学家来访,运动影响扩大到智利之外 。 1971 年 11 月, 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在访问智利期间与“为了 社会主义的基督徒”举行了会谈,并邀请他们访问古巴。帕勃罗 · 理 查德(Pablo Richard)等 12 个教士于次年 2 月访问古巴,获得菲德尔· 卡斯特罗的接见。在访问结束的 3 月 3 日,这 12 个教士发表了《致拉 丁美洲基督徒的信》(Mensaje a los cristianos de América Latina)。他们 在信中再次确认“社会主义是我们拉丁美洲各国能够共同有效打碎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压迫锁链的唯一道路 ”,“在拉丁美洲,唯一真正 的分裂是被压迫者和压迫者、被剥削者和剥削者之间的分裂,而非马 克思主义者和基督徒之间的分裂 ” 。他们认为,教会在拉丁美洲历 史上常常站在少数统治者、剥削者一边,这是教会 “巨大的历史罪 孽”(gran pecado histórico),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建立一个“新的 ① ② ③ ④ , , , : , , ② Mario Amorós,Antonio Llidó,un sacerdote revolucionario,Valencia:Universitat de València, 2007, p.107.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③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p.39 - 40.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④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p.62 - 63. ① Pablo Richard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23. 49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拉丁美洲教会” 。1972 年 4 月,“第一届拉丁美洲为了社会主义的基 督徒聚会”召开,有 400 个正式代表与会,参与开幕式的人数则达到 2000 人。会议最终文件认为, “由于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化,今天的拉 丁美洲只有两种可能的选择:要么是依附性资本主义和欠发达,要么是 社会主义”,没有 “社会基督教”这样的第三条道路 。由于同期恰逢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云集智利,“为了社会主 义的基督徒”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这是 “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徒”运 动的高峰。由于有新教徒与会等原因,智利主教方面无法谴责会议本 身,但主教们认为,这不是一次基督徒聚会,而纯粹是一次政治集会,如 果这次会议有教会性质的话,那将是一次毁灭教会的行动,因为这意味 着对基督教的政治利用 。这基本上就是对会议的谴责,帕勃罗 · 理 查德称之为“犹大之吻” 。有些与会代表回国之后立即遭到逮捕。之 后,智利的社会状况开始恶化,为了缓解紧张局势,阿连德政府对反对 派做出了一些妥协。此时,“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徒”开始与阿连德政 府拉开距离,开始批评政府缺乏革命的牺牲精神,有些高级官员生活奢 侈,将一些劳动者推向了反对派 。由于社会紧张的持续,阿连德政府 不得不做出更大的让步,于 1972 年 11 月改组内阁。但“人民团结阵线” 在 1973 年 3 月的议会选举上获得了 43.4%的选票 ,高出三年前总统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 , : , ,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②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87.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③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79.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④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178.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⑤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104.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⑥ Pablo Richard,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139. ① Pablo Richard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62. 500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举时的得票率 7 个百分点,但此时,基督教民主党已经与国家党结盟,这 样就在人民团结阵线当局与反对派之间形成一种僵局,一方没有获得半 数,无法通过改革举措,另一方也没有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无法合 法地推翻总统。最终是皮诺切特将军 1973 年 9 月 11 日发动的军事政变 改变了局面,阿连德总统以身殉职。120 个“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徒”运 动成员遭到驱逐,帕勃罗 · 理查德提到 5 位被杀害的教士的名字:胡 安·阿尔西纳(Juan Alsina)、米格尔·伍德沃德(Miguel Woodward)、赫 拉尔多 · 波夫莱特 (Gerardo Poblete )、奥马尔 · 万徒勒 里 (Omar Venturelli)和安东尼奥·利多(Antonio Llidó) 。“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 徒”运动在智利的历史就此终结,之后转到了国外,继续产生一些影响。 ① 五、结 语 大体上,教会文件中的解放神学、解放神学主教的解放神学、解放 神学家的解放神学和社会运动中的解放神学对应于天主教会的四层结 构:主教团—主教—司铎—平信徒。拉丁美洲解放神学运动是作为一 个整体的拉丁美洲教会的运动,通常所理解的解放神学只代表了教会 这四层结构的司铎这个层面。从教会结构这个角度来看,主教的作用 更加不可替代,如果没有主教的推动,解放神学难以持续甚至无法成 立。如此,可以说,这一切都起于天主教最高意义上的主教团会议:梵 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拉丁美洲解放神学运动是对 “梵二会议”发出 的教会改革呼声的呼应。因此,从保守派方面,可以说,“一切都是‘梵 二会议’的错”。当然,大公会议代表天主教最高权威,其决议甚至可 以跟《圣经》相提并论,很少遭到批评,但以贯彻 “梵二会议”精神为宗 旨的第二届拉丁美洲主教大会就不一样了。最根本的问题是,拉丁美 ① , , : Pablo Richard Origen y desarrollo del Movimiento Cristianos por el Socialismo.Chile , , , 1970 - 1973 Paris Centre Lebret Foi et Développement 1975 p.175. 50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洲主教大会不是严格的教会法意义上的主教团会议 。这意味着,解 放神学在其中得到表达的第二届拉丁美洲主教大会文件对拉丁美洲各 国教会没有强制性约束力。简单地说,不存在作为整体的拉丁美洲教 会,只存在拉丁美洲各国教会,在法律上,除了梵蒂冈之外,不存在任何 其他凌驾于拉丁美洲各国教会之上的教会权威。拉丁美洲主教大会只 是拉丁美洲各国主教互相联系、互相沟通的桥梁,其所产生的文件不具 有法律性质,不赞成会议立场的原则上完全可以无视。当然,由于罗马 教宗亲自出席了第二届拉丁美洲主教大会开幕式,而且这还是天主教 近 2000 年历史上第一次见到罗马教宗访问拉丁美洲,因而这次会议的 权威性也很少遭到公开质疑。但如何解释拉丁美洲主教大会则完全是 另一回事。在 1955 年召开的第一届拉丁美洲主教大会关心的主要问 题是教士不足问题,因而,可以说,拉丁美洲主教大会召开的初衷是在 拉丁美洲范围内解决教士不足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天主教信仰才 能更有效地扎根于拉丁美洲,当时提到的信仰上的主要对手是新教和 共济会(masonería) 。麦德林主教大会同样也有明确的为天主教信仰 赢得大众的意图。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主教大会的基本目的本来就是 护教,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说,解放神学是教会在解放浪潮席卷世 界的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现护教目的的一种手段。也许可以由此理 解,为什么当初对古铁雷斯施加强大压力的梵蒂冈信理部的新任部长 格哈尔德·路德维格·缪勒(Gerhard Ludwig Müller)会在 2013 年出版 与古铁雷斯共同撰写的著作《站在穷人一边》(Del lado de los pobres)。 这多多少少是对解放神学为教会所作历史贡献的一种承认,无论如何, 解放神学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扩大了教会的影响力。当然,时代已经 ① ② ① , Luis Fernando Escalante La estructura jurídica y sinodal del Consejo Episcopal Lati ( )y de la “Reunión de los Obispos de la Iglesia en América ”, , , Las cinco conferencias generales del episcopado latinoamericano, Bogotá, Co ② CELAM, lombia: CELAM, 2014, p.43. noamericano CELAM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2 p.99. 502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四种形态 发生变化,教会也要随之作出改变。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根本不存在解 放神学家索夫里诺所说的 “麦德林转折”这回事,教会一直是那个教 会。作为一个整体,教会能够作出的最大调整很可能就是对 “天主教 行动”(Acción Católica)和基督教民主党的支持这种形式:支持赞同教 会立场的平信徒开展社会政治活动,但教会神职人员只是作为顾问等 角色参与其中。简单地说,教会要在确保自身体制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改革,决不允许整个教会卷入社会政治旋涡,被历史的洪流冲走。在极 端情况下,教会可以支持较激进的行动,比如阿根廷教会在 1967— 1973 年间就对“为了第三世界世界的司铎 ”运动提供了体制性支持。 但如果整个体制教会本身受到威胁,主教们不会容忍,智利的“为了社 会主义的基督徒”运动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如果解放神学 意味着绕开主教、自下而上革新整个教会,那么解放神学注定无果而 终,绕开主教进行教会改革是行不通的,因为主教是教会体制的中心。 离开主教,要么意味着自处于教会的边缘,要么意味着离开教会。由之 可以理解,为什么解放神学在耶稣会这样的修会中能够持久存在,因为 修会是教会体制的边缘,修会的基本作用本来就是为教会开拓偏远地 区,修会秉持与主流有所不同的立场是可以容许的。由之也可以理解, 为什么解放神学家莱昂纳多·博夫会选择放弃神职重新成为平信徒。 从长远看,也许解放神学的真正果实要在体制教会之外、在平信徒那里 寻找。但既然整个天主教会本身曾经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推动 下着手改革,难道不能期待它再次进行类似的改革吗?由于 2013 年当 选的新任教宗方济各出身于耶稣会、来自受到“人民神学”影响的阿根 廷,包括莱昂纳多·博夫在内的解放神学家对之抱有很高期待,将其当 选视为“教会的春天”。方济各会像当年的“红色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那样召集新一届大公会议、再次启动全局性的教会改革吗?也许。我 们拭目以待。 (作者 叶建辉,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503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黑格尔市民社会批判的伦理使命  吴 鹏 在现代社会,原子式个人的普遍交往而结成的“需要的体系”取代 了传统社会的整全性生活方式,主体性原则代替实体性原则主导着现 代人的思维方式。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双重变革的作用下,人们不 再把实体性和整全性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根本关切,现代人的伦理生活 在实质上沦落为一种分裂的和破碎的状态。分裂是哲学需要的源泉, 这种需要不仅是对先验哲学的需要,更是对实践哲学的需要,因为它直 接关系到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生活状态。黑格尔同一性的实践哲学体 系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构建的,而建构这个体系的立论支点就是市 民社会批判。在他看来,市民社会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塑造 现代伦理生活图景的核心力量,它不仅赋予伦理生活以新的内涵和景 象,同时也给伦理生活带来了物化、贫困和贱民等新的挑战和问题,这 些问题就造成了物质与精神、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等诸多分裂。同 时,黑格尔也意识到,克服分裂的普遍性种籽就内涵于市民社会中,这 种普遍性从潜能走向现实的过程就是市民社会向国家过渡的过程。在  504 本文是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新 教 师 科 研 支 持 计 划 “辩 证 法 的 边 界 问 题 研 究” (11913198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国古典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问题研究”(17BZX121)的阶段性成果。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国家”这个伦理有机体中,黑格尔勾勒了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的伦理生活图景,以此来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在当下,黑格 尔伦理学说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着力挖掘,因 为它真实地切中了依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所面临的伦理生活 危机。 一、市民社会的兴起与现代伦理生活的新图景 市民社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出现标志着人 类历史进程进入了一种新的形态即现代社会,因此它构成了现代社会 的本质规定。要理解市民社会,首先就要弄清楚市民社会是怎样出现 的,即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市民社会进行一种把握。 关于市民社会的 历史发生,黑格尔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市民社会是在现代世界中 形成的,现代世界第一次使理念的一切规定各得其所。如果把国家想 象为各个不同的人的统一,亦即仅仅是共同性的统一,其所想象的只是 指市民社会的规定而言。” 理解黑格尔的这一论断,关键就是要明确 其中的“现代世界”,那么黑格尔所说的这样一个“现代世界”具体要从 人类历史进程的哪个阶段算起呢?诉诸市民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 对此作简要说明:市民社会的雏形最早出现在 11 世纪西欧的城市公 社,这种公社最初是由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民等组成的,后来扩大为 “第三等级”;直到 16—17 世纪,它真正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 力量,欧洲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它的助力之下发生的,从而 推动欧洲的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所以黑格尔所说的“现代世界”,大 ① ② 市民社会的发生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历史的发生,从封建社会到市民社 会;逻辑的发生,从家庭到市民社会。虽然视角有所不同,但二者具有深层的 一致性,共同表征着传统的实体性精神的丧失和现代的个体性精神的确立。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97 页。 ① 50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体上是指 16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以 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 ,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的本质规定就是市 民社会。 对市民社会进行一种发生学的考察,能够使我们清晰地意识到,无 论是作为一种历史事实还是作为一个伦理实体,市民社会都必然会引发 伦理精神与伦理生活的深刻变革。这个变革可以简明地概括为,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的、自然的和整全的伦理精神必然会走向解体,市民社会中 的独立人格构成了现代伦理生活的基本元素。在这样一种时代变革的 推动之下,现代伦理生活必然会展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和社 会图景。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勾勒和描绘这样一幅活生生的伦理生活图 景呢?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市民社会的内在环节中去捕捉,因为,市民 社会作为一种伦理实体,在其本质上就是伦理精神客观化的现代形态, 那么现代伦理生活就会在市民社会内在环节的运转中表达和显现自身。 市民社会的前提是现实存在着的、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利益的个 人,在这里,现代伦理生活就现实地表现为一种个体性生活。现实存在 于市民社会中的个人总是有需要的,“需要”是他们在生活中首先要面 对的顽强事实,所以黑格尔就以“需要”为起点来分析市民社会。在市 民社会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对于个体来 说,个人的劳动是有限度的,这样一来,个体劳动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殊 多化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的消解要借助于市民社会的普遍 交换,在这里,尽管个人是作为独立人格和利益主体而存在,但是为了 真正满足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利益需求,必须参与到市场的交往活动中, 并以理性的态度来认识、把握、承认和遵循市场交换的一般法则,通过 利他来达到利己,从而市民社会中的私人需要在普遍交往的中介下就 凝结成为一个“需要的体系”。现代人的伦理生活首先就要在普遍的 ① ① 阎孟伟:《黑格尔市民社会论的三重内涵》,《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第 1 期。 2013 506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经济交往中获得具体展开,由“需要的体系”构成的普遍交往的经济生 活,是现代伦理生活的一个基本内涵。在 “需要的体系”中,个体虽然 意识到普遍交往的必要性,但这样一种意识还不是一种反思性的自觉 认识,普遍交往关系始终被个人看作追求私人利益的手段,这样就存在 一种为个人利益而发生冲突的可能。面对这种可能性的冲突,市民社 会需要一种保障性的力量来规范和约束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这种保 障性的力量就是“司法”,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所有权法不再是自在 的,而已达到了它的有效的现实性,因为有司法保护着所有权” 。这 也就意味着,在市民社会中展开的现代伦理生活是一种有法律制度规 范的生活,或者说,现代伦理生活的基本内涵还表现为以 “司法”为标 准的、规范性的法治生活。当然,在黑格尔看来,满足现代伦理生活对 规范性的要求并不仅仅依靠“司法”,因为司法只是对个人所有权的保 障,而生活在市民社会中的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的所有权是否得到司法 保障,而且还关心自己的财产和生活福利的增进,这显然就超出了“司 法”的能力范围。所以,黑格尔又为市民社会的规范性增添了新的内 容———“警察和同业公会”。其中,“警察”主要以维护外部秩序和设施 的方式来普遍地保障个人福利,而拥有行业自治共同体性质的 “同业 公会”,则关心和照顾它内部成员的需要和利益。在这两个环节的作 用下,现代伦理生活还表现为以 “警察”为载体的公共管理生活和以 “同业公会”为平台的行业自治生活。 通过对市民社会内在环节的具体分析,我们能够把握到现代伦理 生活的基本内涵。但从根本上来讲,这些考察本身还只是停留在市民 社会的表象层面,只是对市民社会的一种外在理解。而只有深入市民 社会的本质性的一度当中,才能够对以市民社会为载体的现代伦理生 活本身达到一种真切的理解。所以在这里,我们还需要从市民社会的 ①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页。 217 50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基本原则入手,来考察由市民社会所代表的现代伦理生活的本质。黑 格尔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解就是直接从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入手的,他 在法哲学的“市民社会”章开篇,就对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做出了具体 规定,简单说来就是“特殊性”原则和“形式的普遍性”原则。其中,“特 殊性”意味着市民社会是一个私人利益至上的社会,在这里,以往那种 淳厚质朴的人际关系已经被冷冰冰的利益关系所代替,个人的私利成 为至上的目的,其他一切人、一切关系都沦落成为追逐私人利益的手 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 务冲突的舞台,并且是它们二者共同跟国家的最高观点和制度冲突的 舞台。” 所谓 “普遍性”,指的就是,市民社会中的个人为追逐自己的 私人利益所结成的普遍交往的关系,在这样一种普遍交往形式中,每个 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从而形成了一种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市民社会的 辩证图景。在这种辩证关系中,私人利益的实现必须借助并依赖于普遍 性,但这种普遍性仅仅是“形式的普遍性”,它并不是市民社会的真正目 的和实质,在这种普遍交往的平台上,个体私利仍然是唯一目的。 在考察市民社会的具体环节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我们就能够 描绘出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现代伦理生活的新图景:以市民社会为核 心的现代伦理生活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双重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种 以普遍的经济交往、规范性的制度保障和行业自治组织为基本内容的 社会生活。如果用黑格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市民社会,这是各个 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联合,这 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通过维 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的。” ①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74 页。 ① 309 508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二、市民社会的发展与现代伦理生活的新问题 作为现代世界的产物和成就,市民社会从根本上为人类的伦理生 活注入了一种全新的元素和特征。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从传统的伦理、 宗教、政治等诸多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一种合法性和正当性。特殊 性原则成为市民社会的核心原则,市民社会的经济生活、制度安排和公 共组织等一系列具体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原则来展开的,它们为个 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及 其所代表的现代伦理生活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充分的肯定,但他并没 有像自由主义思想家那般把市民社会看作是人类生活的完美状态,没 有在这种新的伦理生活图景面前失去理智;相反,他以非常清醒和冷静 的态度对市民社会这样一种伦理实体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深刻的反 思,在肯定市民社会之解放意义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市民社会的局 限性。市民社会作为一种伦理实体还是有限的或局限的,人们在其中 展开的伦理生活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困境,比如说物化的问题、贫困的 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在特殊性原则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并发展起来。 在市民社会中,人类伦理生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恶的无限” 和精神的丧失。我们知道,特殊性是市民社会的核心原则,而这个原则 主要通过“外在物”的形式在市民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获得表达和确证, 因为对外物的追求是体现并满足主体意志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够以 客观实在的形态把主体的意志表达出来,使其获得一种确定性和现实 性。但这样一种确定性和现实性恰恰是最不确定、最不现实的,为什么 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呢?原因就在于:“特殊性本身是没有节制的,没 有尺度的,而这种无节制所采取的诸形式本身也是没有尺度的。” 也 ①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页。 200 50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就是说,虽然外物以客观的和具体的形态表达了主体的特殊意志,但承 载这种特殊性的具体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没有尺度的,因为特殊性本 身就是没有节制、没有尺度的。如此一来,市民社会确证特殊性的过程 必然会表达为对外在物的无止境的追求,在这种无限性中隐藏着一种 贪婪的可能,进而使现代人的伦理生活陷入物欲的“恶的无限”困境之 中。对于这样一种生活困境,黑格尔已经有明确的认识:在市民社会 中,“人通过表象和反思而扩张他的情欲———这些情欲并不是一个封 闭的圈子,像动物的本能那样,———并把情欲导入恶的无限” 。审视 我们当下的生活,这种状况也未曾改变,金钱、地位、身份、权力等有形 的或者无形的外在物仍然是我们着力追逐的对象,并且沉沦其中。在 这样一种“恶的无限”驱使之下,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当下所能够 获得的东西。人的欲望在现代生产与消费的驱动之下不断激活、扩大 和膨胀,欲望本身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主导力量。在市民社会的特殊 性原则作用下,现代伦理生活就明确表现为一种欲望的逻辑。在欲望 逻辑的支配下,人们的精神需要不断被压缩,而且成为物质需要的附属 品,这样就造成了物质欲求与精神需要之间的失衡状态,而且这种失衡 表现为精神需要成为物质欲求的附属品,甚至一种不必要的东西。由 此,主体意志就完全沉溺和消解在物中,人的精神、尊严和独立性丧失 了,“需求的实现就会变成人类堕落的根源” 。人类的整个精神都物 化了,作为伦理生活之本质的伦理精神同样也难以幸免这样一种物化 的局面,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已经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击碎并取代,就 连作为人类自由意志之确证的劳动在这里都发生了异化,人们在劳动 过程中越来越机械化,甚至被机器支配着。作为伦理精神之核心的自 由已经消失殆尽,现代伦理生活本身陷入了一种物化的泥淖中,现代人 的伦理生活是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的。 ①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00 页。 《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1 页。 ② 王新生: ① 510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在对外物的追求过程中,市民社会既产生了奢侈,又造就了匮乏和 贫困,所以整个社会生活主要呈现为两幅画面,“一方面穷奢极侈,另 一方面,贫病交迫,道德败坏” 。所以,“贫困”就构成了市民社会生 活所面临的另一重困境。而且,这种困境并不是处于衰落和瓦解状态 的市民社会的特征,而是市民社会处在顺利开展活动的状态时就表现 出来的,它是一个内在于市民社会本身的结构性环节,是无法从根本上 清除的社会难题。造成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个人 能力的自然禀赋、受教育水平以及对资本与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导致 个体在占有特殊财富上存在着差异,出现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状态,市民 社会的财富终将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而多数人就将陷入贫困的处境 之中。另一方面,贫困也是市民社会经济结构运行的必然结果,在市民 社会的生产领域,广泛的分工和机器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社 会生产对于工人的劳动不再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工人劳动的技术含量 及其力量的损耗都逐渐降低,较少的体力消耗和较低的技术含量能够 换来的就是较低的劳动报酬;进入到消费领域,较低的劳动报酬会限制 劳动者的购买能力,由于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人口中占据绝大部分的比 例,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消费能力的降低必然 会限制社会的整体需求,进而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的一个直接方法就是削减劳动力即劳动者的数量,从而就导致了失业 和贫困。 而且,市民社会的贫困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匮乏,它对于现代伦理 生活的更为深刻的影响就是“贱民”的产生。“当广大群众的生活降到一定 水平———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自然而然得到调整的水平———之下,从而 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这种正义、正直和自尊的感情时,就会产生贱民。” 也 ①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44 页。 ① 209 51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就是说,贫困问题会导致贫民与市民社会之间产生一种深刻的隔膜感, 进而塑造一种“贱民”的心灵或情感类型:在这里,穷人一方面将自己 看作是具有“人格”的人,是一个应该被承认和尊重的人;但另一方面 又意识到自己的人格总是被不断地剥夺和侵害,所以他们对整个社会 产生了一种仇恨之感。因而,贫困从根本上破坏了贫民的人格,破坏了 “作为现代个体道德上的自我意识与伦理态度的必然载体的那种自我 感”,从而将产生一种 “伦理上的邪恶状态和道德上的减等状态 ” 。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贱民会变得轻佻放浪、懒惰散漫,他们不再自食其 力,而是通过向他人乞讨和社会救济的方式来生存。这就意味着贫困 问题破坏了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原则,因为“市民社会的根本原则,即 每个人都应该自我依赖和靠自己的劳动过活,如今转向它的反面:对贱 民来说,留给他们唯一的权利就是靠他人的劳动过活”,“它只是充满 嫉妒和仇恨的异化的精神状态,是对一切义务和伦理原则的充满嘲笑 态度的否认,傲慢地拒绝承认一切人拥有的权利,并且怀抱仇恨之心地 否定一切人类尊严和自尊” 。 物化问题和贫困问题鲜明昭示着现代社会是一个成就与危机并存 的社会:一方面,理性和自由成为人们追求的崇高价值,在二者的引导 之下,现代人的生活摆脱了愚昧和依附,实现了自我确证和自我立法; 另一方面,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的成就时,却又不得不忍受现代社会内 部蕴含的新病症,物化、贫困、贱民等现代性问题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 了新的危机,人们已经无法体验到伦理生活的家园之感。在这里,一切 神圣形象都已经被消解了,一切坚固的东西也都烟消云散了,人们已经 从传统的宗法礼教中解放出来,成为原子式的自由独立的个体,沉沦于 对“外在物”本身的追求,在特殊性原则的支配下变得自私自利。伦理 ① ② [美]艾伦·伍德:《黑格尔的伦理思想》,黄涛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年版, 第 414 页。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黄涛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年版, ② [美]艾伦·伍德: 第 415、420 页。 ① 512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精神在物化的状态下逐渐丧失,贫困和贱民问题也使得现代伦理生活 呈现出一幅分裂和破碎的景象。 三、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与现代伦理生活的重建 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对于伦理生活本身来说, 市民社会的出现的确为它注入了特殊性这样一种新的元素,使其变得 生动活泼;但随着这种特殊性的放大乃至成为核心原则,现代伦理生活 的困境也不断地凸显和加深,进而对伦理精神本身产生了强劲的冲击 和破坏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市民社会又远远偏离了伦理生活的理 想,表征着伦理精神的丧失。在这里,我们有两点疑问:其一,既然市民 社会在根本上代表着伦理精神的丧失,为何黑格尔还要将其视为伦理 理念现实化的一个环节,它对于黑格尔的伦理生活方案具有怎样特殊 的意义?其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超越是外在的否定替换还 是内在的自我扬弃,其动力来自何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能够帮 我们理解市民社会在黑格尔实践哲学中的独特价值及其未来走向。 在黑格尔之前,德国浪漫派已经意识到并开始批判市民社会的内 在困境。在浪漫派看来,“自然状态是纯洁的,未开化民族的风俗是淳 厚质朴的,根据这种思想,教育就被看成只是某种外在的东西和腐蚀性 的东西” 。市民社会对特殊性的教化就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和 腐蚀,意味着人类生活的腐化和堕落,所以浪漫派对于市民社会秉持一 种强烈的敌对态度。但是,黑格尔并未如浪漫派那般对市民社会采取 一种否定的态度,因为市民社会及其所表征的特殊性原则在人类自身 的成长中或者说在人类历史的进展中是必然要表现出来的。在黑格尔 看来,特殊性原则在柏拉图的时代就已经侵入希腊伦理中,但柏拉图的 ①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页。 201 51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处理方式是“提出他的纯粹实体性的国家来同这个原则相对立,并把 这个原则从实体性的国家中完全排除出去”,力图用实体性原则来压 制和遮蔽特殊性;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人们对他理想国的伟大的实 体性真理,发生误解,使他们把这个国家通常看成抽象思想的幻想,看 成一般所惯称的理想” 。而且,即便如柏拉图那般试图人为地压制特 殊性原则的涌现,结果也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人类意识和社会历史的发 展是不可阻挡的。随后,主观自由的原则分别在基督教与罗马世界中 慢慢涌现出来,而到了现代世界,这个原则在思想启蒙和市民社会中大 放异彩,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主导原则。 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及其特殊性原则的充分发展不仅是必然 的,而且对于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来说是必要的。浪漫派对市民社会 的否定“标示着对于精神的本性和理性的目的一无所知。如果精神要 达到它的现实性,那只有在它自身中进行分解,在自然需要中和在这种 外在必然性的相互关联中对自己设定界限和有限性,并且就在这界限 和有限性内使自己受到教养,以便克服它们,并在其中获得它的客观定 在” 。因为在黑格尔这里,“精神”作为实体同时又是主体,“一切的 关键在于,不仅把真相理解和表述为一个实体,而且同样也理解和表述 为一个主体” ,所以黑格尔所说的 “精神”就具有实体性和主体性这 两种规定。这样一来,“精神”就不是以往那种原封不动的僵死的实 体,而是将自身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运动变化过程,这样一种运动变化 过程就是精神的自我展开过程,在此之中,精神分解自身并显现为各种 界限、有限性或特殊性,借此获得自身的客观存在,进而超越有限性以 回归到自身之中,达到全体的自由性与环节的必然性之间的统一。从 ① ②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00 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02 页。 《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序言第 11 页。 ③ [德]黑格尔: ① 514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这个意义上看,市民社会作为特殊性和有限性,是伦理精神显现自身的 一个环节,离开这个环节,伦理理念本身就无法真正展开,而只能作为 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所以黑格尔说:“从直接伦理通过贯穿着市民 社会的分解,而达到了国家———它表现为它们的真实基础———这种发 展,这才是国家概念的科学证明。” 基于此,黑格尔才将市民社会“作 为差别的阶段”安放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它意味着直接性和实体性的 伦理精神的分裂与丧失,也表征着伦理理念的自我展开和自我充盈。 作为一个否定性和中介性环节,市民社会为伦理理念的现实化提供了 确定性的内涵。 但市民社会为伦理理念的展开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必要但却不充分 的内容,它只是一个中介性的环节,还不足以承载伦理精神的完全展 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市民社会必然会被伦理理念现实化的更高形 态所超越。这样一种超越的目的就在于从个体性原则向伦理实体性原 则的复归,具体表现为从市民社会过渡到国家。而且,市民社会表征的 特殊性之所以能够过渡到伦理国家彰显的普遍性,并不是出于黑格尔 的人为安排,不是一种外在的否定和替换,而是市民社会自我扬弃的一 个结果,这样一个自我扬弃的过程就是市民社会的辩证法。在黑格尔 那里,辩证法是概念自我展开和自我超越的逻辑,概念自身由于其内在 矛盾而不断扬弃自身,从而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抽象到具体的前进运 动,“这种辩证法不是主观思维的外部活动,而是内容固有的灵魂,它 有机地长出它的枝叶和果实来” 。 真正说来,这种超越或扬弃的动力就来自市民社会自身,因为市民 社会的特殊性本质中就蕴含着普遍性的种籽。在伦理理念的现实化过 程中,市民社会分解了由家庭所代表的直接性的和实体性的伦理精神, ①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页。 《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导论第 ② [德]黑格尔: 38—39 页。 ① 252 51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虽然特殊性与普遍性共同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两种原 则在本质上是分离的。克服分离的力量恰恰也在于市民社会自身之 中,即便特殊性与普遍性在根本上是分离的,但特殊性也不能够完全脱 离普遍性而存在,“它们仍然是相互束缚和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所 做的虽然看来是同另一个相对立的,并且以为只有同另一个保持一定 距离才能存在,但是每一个毕竟要以另一个为其条件” 。也就是说, 市民社会的确 “赋予特殊性以全面发展和声张的权利”,但它同时也 “赋予普遍性以证明自己既是特殊性的基础和必要形式,又是特殊性 的控制力量和最后目的的权利” 。这样一来,普遍性也就贯穿于市民 社会的诸环节之中:在 “需要的体系”中,这种普遍性就具体表现为市 场经济的普遍交往关系,在其中,私人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普遍交往,满 足需要的手段即劳动本身也获得了一种普遍性;在 “司法”中,私人的 利益化身为人的权利而受到法律的普遍承认和保护,获得了普遍的法 律效力,在这个前提下,“犯罪不再只是侵犯了主观的无限的东西,而 且侵犯了普遍事物” ;在“警察和同业公会”中,“警察”作为一种公共 管理机构,主要以维护外部秩序和设施的方式来普遍地保障个人福利, “同业公会”作为一种行业性的自治共同体,关心和照顾整个行业的特 殊利益,而这种行业利益相对于私人利益来说是普遍的,个体在这里获 得了一定程度的归属感和实体感,同业工会就成为伦理理念展开过程 中“虽然是局限的、但是具体的整体”,“伦理性的东西作为内在的东西 就回到了市民社会中” 。经历这三个环节,普遍性的力量一步步成长 ① ② ③ ④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98 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28 页。 《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37、 ④ [德]黑格尔: 248 页。 ① 198 516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起来,并最终从潜能走向了现实,这个过程就是市民社会的辩证法。 在辩证法的推动下,市民社会必须要超越自身,向更高的伦理实体 过渡,以达到伦理精神的现实性,而能够真正克服市民社会之欠缺和限 度,从而现实地表达伦理精神的更高的伦理实体就是 “国家”。在 “国 家”这样一种伦理性的整体中,原本丧失在市民社会中的伦理精神又 重新回到了自身,而且重新回到自身的伦理精神经过市民社会的中介 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超越了“家庭”所代表的实体性伦理精神的直 接性和自然性。在这里,单个人既不是市民社会意义上的原子式的个 人,也不是完全从属于自然伦理的家庭成员,而是获得了实体性自由的 国家成员。所以,“国家”的合理性就在于它是伦理精神的现实化,是 自由的现实化,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国家理论正是其自由意识的现象 学” 。对于单个人来说,成为国家成员就是他们的最高义务,“个人本 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他们进一步 的特殊满足、活动和行动方式,都是以这个实体性的和普遍有效的东西 为其出发点和结果” 。这就足以见得国家的合理性及其对现代伦理 生活的必要性。 既然国家对于现代伦理生活来说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必要性具体 表现在什么地方?从根本上来看,国家的必要性就在于它能够真正克 服市民社会的伦理生活困境,为现代人的伦理生活赋予新的内涵和规 定。从市民社会过渡到国家,就意味着市民社会自身蕴含的普遍性种 籽在伦理国家中获得了现实性,国家的实体意志或普遍意志超越了市 民社会的特殊性原则,个体自我意识在国家中被提升到了普遍性的层 面。“个人的单一性及其特殊利益 …… 通过自身过渡到普遍物的利 益,它们认识和希求普遍物,甚至承认普遍物作为它们自己实体性的精 ① ② 郁建兴:《自由主义批判与自由理论的重建———黑格尔政治哲学及其影响》,学 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4 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54 页。 ① 51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神,并把普遍物作为它们的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 也就是说,国家为 现代伦理生活赋予了普遍性的实体精神,在这样一种普遍物或普遍意 志的关照下,因特殊性的利益和目的而导致的破碎和分裂理应得到解 决。当然,对普遍性原则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特殊性原则及其所表征 的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压制乃至否定,国家作为普遍物,同样照顾个体的 利益、自由和权利。因为纯粹的普遍性只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普遍 性,这样一种普遍性并不具有现实性,而 “国家是现实的,它的现实性 在于,整体的利益是在特殊目的中成为实在的。现实性始终是普遍性 与特殊性的统一,其中普遍性支分为特殊性,虽然这些特殊性看来是独 立的,其实它们都包含在整体中,并且只有在整体中才得到维持。” 需要强调的是,国家虽然以普遍性原则超越了市民社会的特殊性 原则,但是并没有就此将这种特殊性原则排除在自身之外。相反,它把 这种原则作为环节纳入自身之中而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而 使这两个原则不再保持为一种非此即彼的外在对立,而是达到亦此亦 彼的内在融合,获得了理念本身的现实性。“现代国家的原则具有这 样一种惊人的力量和深度,即它使主观性的原则完美起来,成为独立的 个人特殊性的极端,而同时又使它回复到实体性的统一,于是在主观性 的原则本身中保存着这个统一。” 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所说的“现代 国家”就是个体性与实体性相统一的伦理有机体。“这样的国家以制 度化的实体、法制化的制度使个人的主观性自由变成现实,使正当的权 利和义务相契,从而使平等和公正变成现实。” 在这里,现代伦理生活 ① ② ③ ④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80 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60 页。 《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 ④ 邓安庆: 审》,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14 页。 ① 260 518 超越现代伦理生活的分裂困境 的分裂困境将会被克服,“如家般安居于世”的伦理实体感将重新复 活。这就是黑格尔对现代伦理生活之整全性的重新塑造,使古代的实 体性原则和现代的个体性原则在其中达到“和解”的“第三条道路”。 在重建现代伦理生活的历史使命中,我们能够看到,黑格尔的市民 社会批判是应对和解决现代伦理生活困境的哲学思考,家庭———市民 社会———国家的逻辑并不是对“正—反—合”结构的机械应用,而是旨 在重塑在人类生活中已经失落的实体性和整全性的伦理精神。从现代 伦理生活重建的视角来理解黑格尔的实践哲学,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 黑格尔以往的思辨形象带给我们的恐惧感和压迫感,进而凸显黑格尔 的市民社会批判与我们当下生存状态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黑格尔仍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虽然在当代西方主流实践哲学那 里,黑格尔以国家超越市民社会的伦理生活方案依然显得不合时宜,但 哲学本就应该做“不合时宜”的事情,这种“不合时宜”对于人类文明的 进展却是富有教益;而且,随着自由主义竭力推崇的个体自由的弊端和 困境不断加强,这条道路的意义和价值将会逐步显现出来。或许我们 会愈来愈感觉到,“我们欠负黑格尔的要比欠负任何人的都要多” 。 ① (作者 吴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① [美]汤姆·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柯小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256 页。 2005 519 : 访谈 黑格尔哲学的现代意义 [德]克劳斯·菲韦格 郭冠宇 ① ② 郭:菲韦格先生,您是当代最著名的德国观念论专家之一,您最初 为何会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又为何把德国观念论,特别是 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作为您的学术重点? 菲韦格:高中时我曾阅读柏拉图的洞喻学说,当时就觉得十分引人 入胜,我也由此产生了对哲学的兴趣,并最终选择了哲学作为自己的专 业方向。进入大学之后,我开始专注研习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并从中形 成了对德国观念论尤其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浓厚兴趣。德国观念论是前 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的深刻性、思辨性深深地吸引了我,所 以我把它作为自己的主要学术方向。而黑格尔哲学,我认为它在今天 克劳斯·菲韦格又译为克劳斯·费维克(Klaus Vieweg)(1953— ),男,德国 耶拿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黑格尔协会成员、国际费希特委员会成员、德国观 念论批判研究顾问委员会成员、亚洲与拉丁美洲黑格尔哲学网络联合创建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观念论、实践哲学、怀疑论问题、哲学与文学的关系等。 2001 年起曾多次来华客座讲演,并参与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哲学与德国观念 论”。其论文集《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中译本已于 2018 年在中国出版,著作 《自由的思想———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的中译本很快也将在中国出版 问世。 ② 郭冠宇(1988— ), 男,黑龙江人,2014 年起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耶 拿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克劳斯·菲韦格。本文撰写期间 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项目编号为留金发(2014)3026 号。 ① 520 访谈:黑格尔哲学的现代意义 仍是一种现时代的思想,是对于我们时代最深刻的哲学洞见。 郭:您曾经在耶拿大学学习,如今又在这里任教。您为何如此钟情 于这里呢?对您而言,耶拿大学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菲韦格:德国观念论是现代哲学 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而耶拿是它 的诞生地,也是当时欧洲哲学的“首府”(Hauptstadt)。1800 年前后,席 勒、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著名思想家都曾在此任教,而他们正是我最 重要的研究对象。所以说,能在耶拿大学学习和任教是一件令人高兴 和倍感荣幸的事。 郭:当代哪些哲学家曾对您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 在哪些方面呢? 菲韦格:我主要有两个榜样:迪特 · 亨利希 (Dieter Henrich )和汉 斯·弗里德里希·富尔达(Hans Friedrich Fulda)。两位都对德国古典 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对当代哲学思想中的关键问题有出色的认识。 迪特·亨利希对于 1800 年前后这一时段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有突出 贡献,特别是在对费希特、荷尔德林和黑格尔的思想研究方面。同样, 他也把德国观念论在耶拿时期的发展作为一个长年的项目加以研究, 他与这一课题相应的名著是:《由自我而来的奠基:观念论早期历史研 究(图宾根—耶拿,1790—1794 )》(Grundlegung aus dem Ich:Untersu chungen zur Vorgeschichte des Idealismus.Tübingen -Jena 1790 - 1794 )。其 余的重要著作还有 《自身关系 》(Selbstverhltnisse )、《意识中的根据 》 (Der Grund im Bewusstsein)。而另一位榜样汉斯 · 弗里德里希 · 富尔 ① ① 德国学界对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划分往往以康德为分水岭。而“现代哲学” 这一概念又一般指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各种哲学思潮(时间上一般是从 18 世纪 后期至当代),所以这明显是包括德国古典哲学或德国观念论在内的。这与我 国学界以黑格尔为分水岭,把黑格尔之后的各种哲学思潮通称为西方现代哲 学的划分方式有所不同。这样一种在“现代哲学”划分问题上的差异不只意味 着一个外在的时间分期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它所折射出的在问题理解上的 重要差别,甚至对德国观念论基本定位的差别。德国学界把德国观念论归入 “现代哲学”的范畴,则意味着这一思潮不仅是古典哲学的高峰,它同时还具有 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甚至在根本性质上也同样是属于现代的。 52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达则是我个人心中最为优秀的当代黑格尔专家。他发表了一系列卓越 的(herausragend)黑格尔哲学研究著作和文章。例如,那部相当有水准 的黑格尔导论:《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对黑格尔 研究者而言,这是一部标准的黑格尔导读,它几乎可以说是必读的材料 之一。现在这本书对我来说仍然很有借鉴意义,因为我恰巧也正在撰 写全新的黑格尔传记!两位思想家都是杰出的前辈榜样,我也十分感 谢他们对我个人研究项目长期以来的支持。现在,同他们一样,深入研 究德国古典哲学并把它与当代问题联系起来也成为我自己主要的学术 方向。 郭:弗兰克 (Manfred Frank )在 2015 年曾以 《黑格尔不再住在这 里》为题发文宣称:“谁想学习欧陆哲学,应该去中国或巴西。在德国, 德国观念论的遗产已失落在地。”您如何看待德国观念论在德国和西 方世界的境遇?情况真的这么不乐观吗?若是如此,可否简要谈谈德 国观念论的复兴问题。 菲韦格:德国观念论在当代德国的研究状况的确不令人满意。很 可惜,分析哲学的研究在当代德国哲学界占统治地位,尽管这种哲学曾 在美国盛极一时,现今在那里却已经出现衰落现象。比如,美国昔日的 分析哲学家麦克道威尔 (J. McDowell)和布兰顿 (R. B. Brandom)后来都 去从事黑格尔研究。所以未来德国观念论复兴的巨大希望存在于其他 国家,也很可能在中国!当然,德国哲学界的同仁们也在努力改变德国 观念论这种不景气的状况。例如,怀特霍夫 (P. StekelerWeithofer )在 ——《让黑格尔再次安居于此》来反驳弗兰克的 2016 年就曾发表文章— 观点。所以,我期望德国观念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特别是期待着黑 格尔的回归!(Comeback of Hegel) 郭:菲韦格先生,您是国际知名的黑格尔专家。为什么会选择聚焦 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呢?黑格尔哲学的哪些特质吸引了您?您又怎样看 待它对现当代的意义? 菲韦格:黑格尔哲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思辨性、系统性、深刻性。黑 522 访谈:黑格尔哲学的现代意义 格尔不但继承了古典哲学与近代哲学的精神财富,而且还对它们作了 创造性的综合。我把黑格尔看作现代 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 想从来没有过时,对于 21 世纪的我们来说仍是当代性的并具有现实意 义。此外,他的思想是一种哲学方式的逻辑奠基,他奠定了现代世界的 逻辑基础,《逻辑学》就是这样的革命性著作。在这方面特别是黑格尔 的实践哲学 (主要代表作是 《法哲学原理》或者应译为 《法权哲学纲 要》),具有高度重要的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于我而言,这些意义要 从对黑格尔实践哲学问题域的开拓中显示出来。其实,实践哲学的这 些问题恰是在现时代人类的境遇中得以重新当代化 (ReAktuali sierung) 的。而这种对问题域的开拓, 同时使黑格尔实践哲学与时代 问题的内在关联得以凸显。从 “纲要”中我们能拓展出一系列从低到 高,或者说从基本原则经由一些密切相关的中间环节直到最高层次的 现代实践哲学主题。具体来说,这些主题首先涉及有人格者的基本权 利和基于人的新理论而形成的关于基本权利的学说。由此出发,经过 逐层递进的诸多中间阶段,这包括: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以教育达致自 由,自由的进一步规定作为法权和法权阶梯的体系(财产权、孩子的权 利、主观自由权利、社会权利、教育权、政治权利等),结果主义(Konse quentialismus)和道义论伦理(deontologische Ethik), 道德的判断逻辑和 形式主义,紧急救难法和反抗权,贫穷与富有,市民社会与调控问题,市 场基础主义、市场秩序规则及其理性形态的批判,自我管理、企业标识 ① ② 德国学界对“现代”(德语:Die moderne Epoche)的划分与中国学界有所不同。 当然,对于“现代”的界定在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方式,它最早可被追溯至 14—16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划分更接近于我国对于西方近代的定义。 但德国学界又经常用“Neuzeit ”一词来指称近代,而“现代”(Die moderne Epoche)又常与“近代晚期”(Die spte Neuzeit)相等同。 ② 笔者在此把“ReAktualisierung”译为“重新当代化”, 并没有采取汉语学界已有 的翻译“再现实化”。因为该词虽然也包含这样一层含义,但根据《杜登德语规 范词典》的释义,其词干(Aktualisierung)的主要含义为“使某事物与当代相关 联”以及“使之达到最新的状态”。“使现实化”那层含义也要从属于这一主要 含义,或者说其准确意义应表述为“使其转化为当下的现实”。 ① 52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orporate identity)和作为缩小版国家的城市,权力分化的革新构想, 福利和社会国家的理论,正义理念,智者治理模式的国家方案,在国家 制度中生活形式的复多性,公众思想之意义等。由以上各阶段为中介, 最后直到全球化、国家财富以及国际权利等重大时代课题。黑格尔的 实践哲学能够为以上所有主题提供出一个既在理论上赋有内容又在论 证上扎实可靠的基础。 郭:时下,您开设了一门题为 “黑格尔对现代逻辑的创立 ” (Hegels Begründung der modernen Logik)的研讨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研 讨材料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学界一般会把黑格尔的 《逻辑学》视作 一种超时空的形而上的逻辑真理,但您却别开生面地强调它是一种现 代意义的逻辑。那么,该如何理解“黑格尔对现代逻辑的创立”这一说 法?黑格尔的 《逻辑学 》作为一种现代逻辑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 菲韦格:其实并不像一些分析哲学家所宣称的那样,弗雷格是现代 逻辑的创立者。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的代表作《逻辑学》对现代逻辑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黑格尔才是真正意义上现代逻辑 的创立者或奠 基人(Begründer)。当然,除了《逻辑学》,黑格尔的实践哲学(《法权哲 学纲要》)也对现代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意义,这个我们前面谈过 ① ② “创立”或“建立”的德文词是 Begründung,该词有奠基、创立、论证三重基本 含义。 ② 通常我们所说的现代逻辑, 仅指现代数理逻辑和符号化的应用逻辑,具有多元 化、数学化、应用化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菲韦格教授对“现代逻辑”这一概 念作了广义的使用和发挥。在他那里,“现代逻辑”当然也包括我们通常所说 的含义,但又不止于此。具体说来,他所说的“现代逻辑”首先指一种有别于亚 里士多德所开创的传统形式逻辑的新型逻辑。当然,这种新型逻辑又不仅是 在范畴推演这个层次上对传统逻辑的发展与革新,它也可以是或者更应该是 对整个现代世界的逻辑奠基。黑格尔的《逻辑学》具有这两个层面的意义,它 作为“绝对知识”,原则上构成了从自然到精神的一切领域的逻辑基础,自然也 包括对传统逻辑、对整个现代世界或现代文明的逻辑奠基。所以按照笔者的 理解,菲韦格先生应是在此意义上把黑格尔哲学,尤其是其《逻辑学》看作现代 逻辑的建立。 ① 524 访谈:黑格尔哲学的现代意义 了。就《逻辑学》而言,它真正建立了现代逻辑的基础,从亚里士多德 以来直到黑格尔的《逻辑学》才给予出一次在逻辑思想领域中的真正 革命。在这里,逻辑被作为形而上学,也作为概念(或概念思维 )的一 个阶段而加以发展,借此黑格尔能够为其哲学体系提供一个合逻辑的 坚实基础。所以,学界曾经把《精神现象学》看作黑格尔学说的核心是 不正确的,《逻辑学 》才是黑格尔哲学的中心,是他的关键性作品 (Schlüsselwerk)。在当代,研究黑格尔的逻辑学说仍是一项关键的哲 学任务,特别是以黑格尔的逻辑学说去重新阐释流行于学界的分析逻 辑,在此必须要展示和证明黑格尔现代逻辑的优越性。 郭:现代性问题是一个在现当代被广泛、持续地关注的问题,也可 以说是现代世界的核心议题之一。据我所知,黑格尔一方面试图建构 和把握现代世界的逻辑,另一方面也对所谓现代性问题有着深邃的洞 见和犀利的批判。您可否就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或者他对现代社会 弊病的诊断等问题略谈一二? 菲韦格:黑格尔就现代性的一些特定方面展开了批判,特别是对市 民社会进行了批判,由此刻画出现代社会形态的社会性和正义性等基 本特征。为了实现现代世界的正义,黑格尔发展出了诸多原则,它们中 的大部分迄今为止仅在相当初步的层面上实现了,因此也应该对黑格 尔的自由和正义概念进行更具深度的讨论。与此相关,2018 年在上海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行了一次以正义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事实上,黑 格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举例来说,他认为贫 富差距的扩大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这 一全球性的难题,当今世界各国仍迫切需求创新性的应对方案。概括 地讲,黑格尔的社会福利国家理论恰恰能为此提供一个合适的基础,所 以今天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从黑格尔的这一基础出发来继续思考和 ① ① “Das begreifende Denken”直译是“把握着的思想”,这样能体现出德语一分词 的主动性意味。但这个术语通常被译为“概念思维”,因为 begreifen (把握)的 名词形式即 Begriff(概念)。 52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探讨这个难题。 郭:我以为,德国观念论并非一个自身封闭的传统,在现当代,德国 观念论的研究,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常常与其他现代哲学流派融合在一 起。比如,法兰克福学派就吸收了一些黑格尔哲学的元素。所以,您如 何看待黑格尔对其他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或者说,您如何评价其他 现代哲学流派对黑格尔哲学的吸收和接纳? 菲韦格:许多新近的哲学思潮几乎没有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又 或者像法兰克福学派一样对哲学的逻辑奠基问题存在争议,并因此没 能对黑格尔哲学作出合理阐释,他们企图剥夺黑格尔哲学智性的 (in tellektuell)力量。总而言之,所谓 “后形而上学思想 ”那种完全错误的 观点令人遗憾地在学术界流行着。我个人以为,恰恰相反,黑格尔的 “逻辑学作为真正的形而上学”这一哲学方案应该被继续传承下去,以 便去真正把握歌德那句名言———“是什么把内心最深处的世界联结在 一起”(was die Welt im Innersten zusammenhlt———Goethe)。 郭:怀疑论哲学一直以来都是您学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不久前您 还在《黑格尔年鉴·特别卷十》发表了一篇有关怀疑论问题的文章 , 这篇文章作为这一期 “年鉴”的主要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请问您为 什么如此重视怀疑论问题?据我所知,青年黑格尔曾把怀疑论问题看 作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所以对于怀疑论问题的处理是否对黑格尔 思想的发展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此外,怀疑论是否对现当代哲学仍有 重要意义? 菲韦格:亚里士多德曾说:“谁想要正确地去认识,就必先以正确 的方式怀疑过。”黑格尔也曾以“笑”为例指出:“谁还没有读过阿里斯 托芬,就还没有真正笑过。”怀疑论是一个十分古老但又异常重要的哲 学课题。怀疑主义这一哲学思潮历史悠久,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近现 ① ① 参见 K.Vieweg:Sextus Empiricus als eigentlicher Vater der modernen Philosophie, , , 。 HegelJahrbuch Sonderband 10 2017 S.1 - 19 526 访谈:黑格尔哲学的现代意义 代。我曾于 2001 年在中国北京大学作过关于怀疑论者塞克斯都·恩 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的主题报告。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是古代怀 疑论的主要源泉,他的五个核心论据可以看作是反对任何一种独断论 哲学的主要武器。黑格尔把怀疑论视作哲学的重要的、永恒的挑战者 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重要著作《精神现象学》看作“自身完成的怀疑论” (dieser sich vollbringende Skeptizismus)。早在青年时代黑格尔就把怀 疑主义的方法视为每一种真正哲学的自由面向,他发现否定性的核心 思想在塞克斯都 · 恩披里柯那里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否定 的、怀疑的、辩证的环节对于黑格尔的思想进程有特别的重要性,甚至 对他的哲学计划或构想 (Konzipierung)具有决定性意义。其实近代以 来的不少思想家皆认识到怀疑论问题的重要性。在黑格尔之前,康德 就已经明确区分了怀疑主义与怀疑方法,这与康德 “作为科学的形而 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直接相关。概括地说,康德试图通过理性批判 来摆脱独断论,他所设计的哲学之路既非独断论也非怀疑论,而是第三 条道路,黑格尔继承、认同了康德的看法,他在耶拿时期的文章中也有 类似于康德的说法,对此我们就不详谈了。应该注意的是,康德认为怀 疑的方法仅对先验哲学自身来说是本质性的、特有的。在这一点上,黑 格尔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秉承了康德的思路,他认为哲学包含否定于自 身之内,这否定物并不与哲学绝对对立,它自身构成了哲学的一个环 节。与此相关,黑格尔还提出了哲学本身的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哲学 必须承受住怀疑论者的质疑,具备反对异议的对抗能力,否则哲学会再 次陷入康德所批判的独断论或最终放弃真理的诉求。而这两种情况都 意味着哲学的失败。第二,对怀疑论的有效反对只有借助于作为哲学 否定之维的怀疑论本身才能达到。也就是说,要把怀疑论作为内在的、 蕴含在哲学自身之内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因此,对哲学而言,怀疑的方 法至关重要,融合怀疑论是哲学所面临的持续挑战;相反,怀疑主义或 怀疑论本身则是一种独立的学说,它是哲学持久的伴随者、永恒的“魔 鬼的辩护者”(advocatus diaboli)。总而言之,思考怀疑论问题不仅是 52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一种必要的思维训练,而且在现当代仍有重要价值。怀疑的方法构成 哲学的本质环节,它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哲学方法也必须内在(imma nent)于今天每一种真正的哲学之内。 郭:您的著作 《自由的思想———黑格尔的 〈法哲学原理 〉》(Das Denken der Freiheit — —— Hegels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的 中译本即将在中国出版问世。我曾浏览过您这本书的德文原本,印象 中,这是一部十分详尽地阐释黑格尔法权哲学的著作,并且在此书中您 讨论了许多具有前沿性的实践哲学问题。那么您缘何要写这样一本 书,并推出它的中译本呢?您的这部著作与以往的解读黑格尔法权哲 学的书籍相比有哪些特点? 菲韦格:我曾多次来中国作讲座 (主要是在北京和上海),这期间 总能察觉到中国学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浓厚兴趣,很高兴看到这一点。 所以我希望,我这本书的中译本能够提升中国读者对黑格尔思想的兴 趣。当然,我对黑格尔这部名著的阐释首先是基于这部著作的重要性 与价值,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对现代社会与国家、对现代世界的建构进 行了很有意义的哲学思考。《法权哲学纲要》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 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霍布斯的《利维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同属人类最伟大的实践哲学著作。迪特 · 亨 利希也曾把这部著作看作 “黑格尔最著名和有影响力的书”。黑格尔 的实践哲学作为“自由的观念论”(Idealism of freedom)和作为“现代主 义的观念论”(Idealism as Modernism) 在当今 21 世纪仍有持续的当代 价值。在对这样一部著作的阐释中,我把这种思考———即以何种方式 能够通过概念式思维来把自由规定为实践领域的根基———作为一个关 键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黑格尔法权哲学的思想进路必须作为 “基于 逻辑精神”(logischen Geiste beruhend )的发展来加以理解,在此,要把 ① ① 菲韦格教授在此借用了学者罗伯特·皮平的说法。可参见 Pippin,Robert B.,I : , 。 dealism as Modernism Hegelian Variations Cambridge 1997 528 访谈:黑格尔哲学的现代意义 逻辑理解为思想的科学。逻辑精神的本性,这样一种哲学的证明方式, 黑格尔把它称为思辨的认识方式(spekulative Erkenntnisweise),这种方 式被他在《逻辑学》中系统地发展了。但这样一个被黑格尔所一再强 调的逻辑奠基,在以往人们对《法权哲学纲要》的阐释中并没有得到足 够的重视。黑格尔曾在《法权哲学纲要》的前言中明确写道:“整体与 其部分的发展一样基于逻辑精神。我也想要首先从这一方面去把握和 评判此书。” 黑格尔本人这一明确的意愿无论如何都应该在对该著作 的诠释中被考虑进来,而不是只去关注一些段落和细节。因此,对作为 黑格尔思想进路主要论据(Nervus probandi)的逻辑基础加以讨论成了 我的阐释的核心诉求。总的来说,在我的阐释中,与以往其他一些所谓 “非形而上学”的阐释方法不同,我恰要突出黑格尔实践哲学的逻辑奠 基,确切地说,这体现在其自由意志和行动哲学的每个阶段。此外,我 在这本书中还讨论了许多其他当代知名黑格尔研究者的思想,譬如皮 平(Robert B.Pippin)、泽普(Ludwig.Siep)、科维刚(JeanFranois Kerveg an)、 霍耐特(Axel Honneth)等人的代表性观点。这里还包括对一些重 要的实践哲学问题的回溯与对一些前沿问题的研讨,这包括:自我和自 由的关联,自由意志的概念,自然主义和人择原理,法律、强制与暴力, 知识产权,作为现代惩罚理论支柱的黑格尔的惩罚概念,现代的行动概 念,对现代家庭的理解,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黑格尔伦理理论的现代性 与国家理念等等。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试图去揭示黑格尔实践哲学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尝试在当代视域下对黑格尔的“纲要”进行创新性 拓展,这里可以开辟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现代实践哲学课题。例如,他关 于道德和伦理的区分(此处包括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性批判),他对 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创新性划分(现代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由此形成), 还有他对现代社会和福利国家的设计等。我想,这个话题我们方才在 ① ① 参见 G.W.F.Hegel: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oder Naturrecht und Sta atswissenschaft im Grundrisse.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S.12 - 13。 52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谈到黑格尔哲学的当代意义之时已经谈得足够多了吧。 郭:菲韦格先生,您不仅是一名哲学家,还是一名侦探推理小说作 家。您是如何精通这两者的?您认为这两个领域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菲韦格:谢谢你的称赞。我们的时间有限,我就概括性地回答这个 问题吧。这两个领域的确存在一些共通之处。在实践哲学中,特别是 在行为理论(Handlungstheorie)中,涉及对多种行为的重构,在哲学中 也普遍涉及检验(Prüfen)、调查(Investigation),所有这些也全都是古典 侦探推理小说的特质。从另一方面来看,侦探小说中的不少作品可以 看作是悲剧与喜剧的一种现代表现形式,因此也是现代文艺的一种重 要形式。 郭:希望您能谈谈对哲学系学生的建议。对于刚刚踏上哲学之路 的学生来说,应该去学习哪位哲学家的思想?如果想从事黑格尔哲学 的研究,应该从哪本书读起好呢? 菲韦格:个人观点,每位同学都应去学习塞克斯都 · 恩披里柯 (Sextus Empiricus)的怀疑论思想,尤其是他最重要的五个论据。怀疑 方法的重要性我之前也谈到了,一方面,思考怀疑论问题是一种必要的 思维训练;另一方面,也在于它对现当代哲学的重要意义。想从事黑格 尔哲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去读读他那篇短文 《谁在抽象地思考?》 (Wer denkt abstrakt?),这篇短文是一篇简单而有益的哲学入门读物。 郭:非常感谢您能抽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并给出如此详细和有价 值的答复! 菲韦格:我也很高兴能与中国哲学界的朋友们分享我的看法。 (采访者单位: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 530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Contents and Abstract WANG Qing -feng ZHANG Wu LI Ai -long Biopolitics of Capitalist Time Control When the Labor Force Becomes the InterestBearing Cap ital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pitalist Finance WENG Han - bing The Logical Approach to 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Power GAO Chao How to Understand Das Kapital as Political Philosophy REN Shuai - jun Human Life :a key to Unlocking the Mystery of the Holy Family ZI Yang The Sublating Historical Conce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Critique to Po litical Economics Wen Xue -ping LIU Ke 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Question “ The approach of Marx found in the Idea of Justice ”———a Cri tique on Amartya Sen GUO Ding GUAN Xiao - gang Disenchantment and Transcend : Research on Ellen Woods Critical Theory of Postmodernism 53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HENG En -hui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World Ruling Class , ———a Discussion About Jacques Bidet Duménil and Lévys Opinions About Class HONG Yan - ni “ Advoca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State Theory ”———Barrows Genealogy Research Based on Marxist Concept of State DENG Xi -yi On the Hiromatsu Watarus Relationalist Marxism Rainer Forst Translated by YANG Li First Things First Redistribu , tion Recognition and Justifi cation : HU Yun -feng Rereading Axel Honneth the Ethical Dialectical Imagina tion of Historical Progress PENG Yu - feng On Religious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Mo dernity Crisis ———The Logic and Enlightenment of Habermas and Fukuyamas Turning to Religious Issues LIU Li - xia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Position in Critical Theory ——— From Adorno to Wellmer WU Xin Rectificative Discussion on Adornos Negative Dialectics Sun Xiu - li Social Srtucture and Embodied Life ———On Iris Marion Youngs Feminist Critique YU Yong -lin Nikolas Kompridis and the Paradigm Shift of Critical Theory YAN Gao - jie “Relation of Relationlessness ”———A Review on Rahel Jaeggis Theory of Alienation WANG Dan Foucaults Biopolitics and Governmentality LI Jia -hong A Confusion in Discipline and Punish On the Archaism of : Disciplinary Power MA Li LI Chun -jian Antonio Negris Biopolitical Research on Marxs Communist Manifesto 532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YE Jian -hui WU Peng Four Forms of Latin American Liberation Theology : Transcending the Division of Modern Ethical Life The Ethical Mission of Hegels Criticism of Civil Society 53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Biopolitics of Capitalist TimeControl WANG Qing -feng Abstract LI Ai -long : Time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biopolitics of modern capi talist society. InDas Kapital and his manuscript : ,Marx reveals the triple mechanisms of capitalist time control the first mechanism is the materializa tion of labor time.This mechanism fundamentally establish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ime quantification. As a hidden compulsion of economic rela , , tions it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time control but also its the primary form. The second mechanism is the encroachment of free time.The encroachment , of free time by capital suppresses the life matrix of workers and makes free , time to be the extension and deformation of labor time the control of time is a kind of zerosum game of capital and labor.And the third mechanism is the deformation of free time.As a supplement to the encroachment mecha , “ ” nism capital fills the need of historical formation in the free time of , , workers makes them fall into the illusion of individual liberation dispels , “ ” their will to struggle and realizes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The triple mechanisms of time control are complementary each other “ shaping the working class as the tamed subject , , ”,who obey the rule of capital logic that will lead to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sub jectivity. Key words : ; ; ; ; Time control Tamed Subject Materialization Encroachment Fill ing 534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When the Labor Force Becomes the InterestBearing Capital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pitalist Finance ZHANG Wu Abstract : The popularization of finance is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financial capitalism.This means that a reasonable grasp of capitalist financial “financial oligarchy”, but also a new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popularization ”. In the populari zation of capitalist finance,labor force is regarded as interestbearing capital, ization require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of which is the basic model and operation logic of financial popularization.In terestbearing capitalization of labor force was originally a wrong idea criti , cized by Marx in Volume 3 of Das Kapital but it became a reality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pitalist finance. It also shows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pitalist finance is bound to rely on a certain mechanism of metaphysical , construction under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ideology of capital fetishism. The interestbearing capitalization of labor force has changed from ” “a disorder of the way of thinking to a popular idea that seems to be taken for , granted and finally constructed the cultural hegemony of financial capital. Key words : Popularization of Capitalist Finance ; ;Labor Force;InterestBearing Capital Capital Fetishism The Logical Approach to 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Power WENG Han -bing Abstract : Critique of power is not a kind of interpretation dimension of Marxs , thought but the core problematic of his theory. Marxs theory of power 53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 criticism revolves around the two logic levels of peopletopeople ruling ” “ ” power and thingstohuman ruling power .In the stage of Das Kapital and , his manuscript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capitalist society should be inter “ ” , preted as materialized society Marx presented his critical theory of power , and revealed the “intermediary”power structure which “human ”and “thing ”reflecting each other in capitalist society.In this sense,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power is the in the form of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beginning of the study on modern power. : Marx;Critical Theory;Intermediary Key words How to Understand Das Kapital as Political Philosophy GAO Chao Abstract : Das Kapital is often regarded as a masterpiec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 which makes its interpreta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n issue. In so far as “ Das Kapital is concerned with the best arrangements for the common life of ”,it is inseparable from political philosophy. However,historical materialism holds that historical changes are governed by laws,and political mankind philosophy cannot go beyond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each era.The so “ ” called best arrangement can only be found in economic research and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economic activities.Das Kapital criticizes all political phi losophy through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 , conomy and makes itself of profound political philosophy significance. Key words : ; ; ; Das Kapital 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y Critique of Po litical Economy 536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 HumanLife a key to Unlocking the Mystery of the Holy Family REN Shuai -jun Abstract : Marx and Engels criticize the speculative idealism through a layer of , progressive logic from conceptual person to human life from nonhuman , life to human life from human alienation to human good life in the Holy Family.Although national economics describes life problems that violate hu , man nature it does not recognize the selfsubl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of al ienation.Marx and Engels begin with living condition to analyze the institu —private ownership,thus exposing the essence of the“mystery of the Sphinx”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and life.This tional roots behind social relations way of researching the problem shows that Marxism is a philosophy of life that starts from the human life and takes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real life as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Key words : ; ; ; the Holy Family Human Life Living Condition Social Relationship ; Private Ownership The Sublating Historical Conception 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Critique to Political Economics ZI Yang Abstract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critique to political economic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Marxist theory. Engelss brief narrative of Marxs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makes that the mate 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critique to political economics seem to be 53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according to Marxs under standing of historical and real positive science,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discoveries in two different fields. However history and critique to political economics should be two sides of the same , theme.Here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general result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s research ,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research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positive science that the mate 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sublates itself in the real historical material.This relationship also reveals that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is not a , kind of philosophy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and also that critique to political economics is not economic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Key words :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 ; ;Critique to Political Economics; Positive Science Reality Sublate 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Question Wen Xue -ping Abstract : Questions are not only the mover of thinking and the precondition of , scientific inquiry but also the constitutive factor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internal component of knowledge.Question criticism is a major task of philosophical analysis.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question mainly has four top : , swer ,because as long as the question is reasonable,there can be an answer. Second ,there are a variety of unreasonable questions,namely,the fantastic question,the incorrect question and the abstract question. Thirdly,any question may involve all questions,so we must use instrumental temporary presupposition to simplify the question. Fourth,for an unreasonable ques ics First the real criticism should analyze the question rather than the an 538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 tion the solution is to criticize the question itself.The result of criticism is either to correct the question or to cancel the question. Key words : ; ; ; “ ” Question Criticism Fantastic Question Incorrect Question Abstract ; Question Corrective Answer The approach of Marx found in the Idea of Justice ———a critique on Amartya Sen LIU Ke Abstract :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ose Amartya Sens utilization of Marx in re lation to his theory of justice. Sen can be seen as using Marxs thought in his basic institution of justice with all his inherent weaknesses through “ ” textual analysis of his work The Idea of Justice . It insists that Sen base , ment of justice idea consists of three main conceptions the tool of rec , , , ognition the trait of individual identity position objectivity which re spectively stay in some problematic understandings. Based on the inter , pretation this article offers a critique that Sen directly reduces Marx to the analytical tradition with a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t approach of , choice failing to overcome the injustice decision happened in the real society. : Justice;Sens Approach;Marx Key words 53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Disenchantment and Transcend : Research on Ellen Woods Critical Theory ofPostmodernism GUO Dingand GUAN Xiao -gang Abstract : ,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trend of postmodernism was , in the ascendant it also questioned and challenged the scientificity and prac , , in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position,and gives a comprehensive rebuttal to postmodernism.First of all,Wood denied the postmodernist fractured view of times and the nihilistic view of history,and believed that the analysis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hould be adhered to;secondly,Wood crit ticality of Marxist theory.Ellen Wood a western leftist scholar stands firmly icized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onstruction and fragmentation , of postmodernism and stressed tha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ho ; , listic view of cognition finally Wood exposed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 pluralistic subject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theory and defended the revolutionary mainstay of the working class.Woods criticism has great signifi cance for u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many mistakes in postmodernism theory. Key words : ; ; ; ; Postmodernism View of Times View of History Holism Politics of Identity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World Ruling Class ———a discussion about Jacques Bidet,Duménil and Lévys opinions about class CHENG En -hui Abstract : , Jacques Bidet Duménil and Lévy are the main leaders of the French 540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 magazine Actuel Marx ”,and the main important theoreticians of French Contemporary Marxism.They all believe that the organization occupies an , believe that the clas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roughly divided into:the capitalist,the manager of organization,and the popular class.Jacques Bidet thinks that managers and capitalists collectively constitute the ruling clas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lass relationship and Duménil and Lévy think that the manager that emerged in modern society has become a class in the full sense.Based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finance and , the rise of the manager class Jacques Bidet pays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Duménil and Lévy have emphasized the system. ,as two models about globalization,are actually interweaving.Therefore,the world ruling class is not a ruling class with global power or leadership,but a global or transna But they believe that the system and the structure tional capitalist with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ity. : Class;Manager;Transnational Capitalist;World Ruling Class Key words “ The Re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State Theory ———Barrows Genealogy Research Based on ” Marxist Concept of State HONG Yan -ni Abstract :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of politics ,Barrow at tempts to reconstruct and synthesize various national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Marxist genea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methodology. Thisspe , , ctrum covers general Marxism neo - Marxism and postMarxism but it is not a straightforward narrative.In order to reconstruct an integrated national 54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 , , ,institutional realism,systematic analytics and other analysis are compared on the axis of theory instrumentalism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derivatism national theory.Although Barrows state theory helps to deepen the perspec tive for research of Marxist state theory and clarify the related problems , this reconstruction still deviates from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 alism. : Marxism;Barrow;State Theory;Critique Key words Onthe Hiromatsu Watarus Relationalist Marxism DENG Xi -yi Abstract : , Hiromatsus philosophy includes the study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own original philosophy. The research result of Hiromatsus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continuation of Marxism and a “Relationalist Marxism.”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olitical conception from Marxs call for the unity of the worlds proletarians,predicting that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veryone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 “ all people and to Hiromatsus advocating considering Northeast Asia as th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East Asia system based on ChinaJapan (relationship )”,“predicting that Asias ”Relationism “will replace the”substantialism“that dominated the past. ”As proof of that,Hiro leading role of history matsu explor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Entfremdung to the theory of Versachlichu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 , “ ” “ losophy and traced the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idealism and Material ” , ism in the basic issues of philosophy and resolved the controversies in the “ ” “ ” history of the determinism and nondeterminism . 542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Key words : ; ; ; Hiromatsu Wataru Relationalism Relationalist Marxism Versachli ; ; chung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Philosophy Determinism First Things First , Re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and Justification Rainer Forst Translated by YANG Li Abstract :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debate between Nancy Fraser and Axel Hon neth in a dialectical fashion.Their controversy about how to construct a crit “ ical theory of justice is not just one about the proper balance between re ” “ ”,it also involves basic questions of social on tology.Differing both from Frasers“two dimensional”view of “participatory parity”and from Honneths“monistic ”theory of recognition,the article ar gues for a third view of“justificatory monism and diagnostic evaluative plu ralism”,also called the“firstthingsfirst”approach.According to it,theories distribution and recognition of recognition provide an essential sensorium for analyses of social suffering , , and of injustice while with respect to the justification of justice claims a , , discursive conception of justification is required. This however does not “ ” ; , understanding of the“grammar of justice ”,motivationally,socially and in imply a purely formal account of justice rather it leads to a substantive stitutionally.Such an account of a critical theory of justice aims at a multidi “ ” mensional critiqu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of justification . Key words : ; Fraser; Honneth; Justice; Justification; Power; Recognition;Redistribution;Right to Justification Critical Theory 54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Rereading Axel Honneth : the Ethical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of Historical Progress HU Yun -feng Abstract : , digging out his picture of norm progress and his idea of social struggle, which have been early developed out in his bookStruggle for Recognition:the Moral Grammar of Social Conflicts,and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ep This article enters into Axel Honneths publications retrospectively at this age.Lately Axel Honneth provides us a set of ethics of democracy by , reconstruction of norm.In the middle of his career he realizes his social pa thology by diagnosis of obstacles to social freedom.Yet in his early years he discloses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norm progres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so , cial struggle.Such a picture of teleology is formed the earliest is covered by , his late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his other out standing points of view yet. In one word ,Axel Honneths critical theory provides us an ethical dialectical edition of historical progress. Key words : ; ; ; Retrospectively Axel Honneth Historical Progress Social Struggle On Religious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Modernity Crisis ———The Logic and Enlightenment of Habermas and Fukuyamas Turning to Religious Issues PENG Yu -feng Abstract : , , Haberm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eft wing of the West and Fuku , , yama the symbol of the right wing of the West began to reconsider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almost at the same time.Their concern 544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 for religion is not a conversion to religion but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o riginal theories in the new era.It reflects that scholars with different political tendencies in the West realized that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commu nity with the risk of erosion of the normative foundation.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cluding religion. Reflections on this universal contemporary issue and trend of thought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played by religious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ty. Key words : ; ; ; , Habermas Fukuyama Modernity Social Solidarity Biotechnology TheChange of Aesthetic Position in Critical Theory ——— From Adorno to Wellmer LIU Li -xia Abstract : : The position of aesthetic in critical theory has undergone a change it hold the core position in Adornos aesthetic redemption ,and then was gradually marginalized in the Communication paradigm of Habermass , critical theory and then Wellmer restores its importance in the critical the ory.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critical theory has been getting increased at tention in recent years.This whole process activates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aesthetic redemption and the rational selfreflection within the critical , theory which reveal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eory. : Aesthetic;Critical Theory;Normative Key words 545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Rectificative Discussion on Adornos Negative Dialectics WU Xin Abstract : Several popular misunderstandings of Adornos Nagetive Dialectics can be found at present :(1)Too much emphasis is put on the link between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and Negative Dialectics that the latters own ;(2)Believing that there still exists positive elements in Negative Dialectics;(3 )Assuming that strong critical tendency in Negative Dialectics has led to Romanticism and even Nihilism;(4)Bracketing Nega theme is neglected tive Dialectics with Postmodernism and announcing the two have inner consistency , ;(5)Regarding Negative Dialectics as the end of the Critical Theory the end of Western Marxism. Clarifying these misunderstanding is of big importance to undermine the hidden value of Negative Dialectics. Key words : ; ; Dialectics Negativity Critique Social Srtucture and Embodied Life ———On Iris Marion Youngs Feminist Critique Sun Xiu -li Abstract : , Inheriting the critical tradition of the Franckfurt school Iris Marion Young combines both the analysis of social justice and the diagnosis of gen , der oppression by means of which she is devoted to exploring critical femi nist theory. From kind of structural perspective , Iris Marion Youngs feminist critique tends to examine gender oppression. She insists that we , should view gender as embodied or lived life.For her part Gender oppres sion is an important view to examine and explore social oppression. And 546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 gender difference should be included and recognized in a political way in cluding both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ublic space and that of privacy. This ,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outline of Youngs feminist critique and argues thather feminist perspectives not only supply normative sources for the ade , quate social analysis and diagnosis of critical theory but inspire us to reflect and realize gender equality in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 ; ; ; Feminist Critique Social Structure Embodied Life Communicative ; Democracy Right of Privacy Nikolas Kompridis and the Paradigm Shift of Critical Theory YU Yong -lin Abstract : ,Nikolas Kompridis focused on critical theory in his early years.However,because of the debates with Axel Hon neth and others,he then proposed that the critical theory needs a reorienta Following Jürgen Habermas tion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should experience an aesthetic turn.As we can , see the turn actually means returning to the reception and engagement of , Kompridis tried to replace Habermas’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with“reflective disclosure”and to replace Honneths theory of recognition with “receptivity ”.In his veiw,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According to this roadmap while receptivity means a possibility to accept social changes and selftrans , formation reflective disclosure refers to a possibility to continue our sys , tems traditions and social ideals in different ways. Key words : ; ; Nikolas Kompridis Reflective Disclosure Receptivity 54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Relation of Relationlessness” ———A Review on Rahel Jaeggis Theory of Alienation YAN Gao -jie Abstract : “Alienation”once was a theme of social theory and critique of capital ism.It has come back to the center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que at the present since forgotten several years. It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the return , garded as a critical theorist of the 4th generation.In the book,she reformu that Rahel Jaeggis work Alienation was first published in 2005 who is re lates the philosophicail legitimac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of al , ienation and builds a new normative and experiential content of it. She claims clearly that alienation is a “relation of relationlessness ”in which human capabilities and their conditions are damaged. The previous under , ises of human nature or its essence, is restricted by a tradition of standing of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which contains transcendental prem essentialism.It is necessary for reconstructing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to get , rid of the limit of essentialism and keep its diagnosing function of social pa thology and critical edge. Key words : ; ; ; ; Alienation Relation of Relationlessness Freedom Domination Es sentialism Foucaults Biopolitics and Governmentality WANG Dan Abstract : Foucaults biopolitics was derived from biopower and aimed at popula tion 548 , which would rationalize the governance. Biopolitics and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governmentality discovere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verlapped. Hebraic pastoral power was converted into Christian pastorate that established an art “ ” of governing men .This is where we should look for the embryonic point of the governmentality.Raison d?tat was the first concretization of govern , mentality.In order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power of the state raison : d?tat took shape of two assemblages of technology the diplomaticmilitary and police.The former was to achieve European balance and the purpose of the latter was national glory.The technology of police had reReflection 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wealth becoming the origin of the , population.Liberalism was the least government of raison d?tat which was equipped itself with political economy as its intellectual instrument. Under , the framework of liberalism biopolitics was born. Key words : Biopolitics ; Governmentality; Christian Pastorate; Raison d?tat; Liberalism : A Confusion in Discipline and Punish On the Archaism of Disciplinary Power LI Jia -hong Abstract :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ovide a reflection upon the important notion “discipline”coined by French philosopher Michel Foucault.So as to do this the major works of Foucault including Discipline and Punish and his series of lectures given at the Collége de France around the time he was writing Dis cipline and Punish are examined.The main asser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 , latter half of Discipline and Punish muddles discipline a formation of power which belongs to the classic era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societies and the 54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governmental style of modern societies that gradually emerged at the end of the 18 th century and through the 19 th century.The former is situated on the same historicalarcheological plane with the discourses of 18 th century penal reformers and corrective technologies while also structurally identical to ; western episteme of the classic era there exists a profound historical trans , formation and rupture between the later and the former.Hence instead of , being an outcome of disciplinary power themes such as Panopticism and delinquency discussed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book should in fact be seen as the expression of a new governmental style which finds its objects in the ex terior essence and outer conditions of the rational subject and its basis in an objective domain of knowledge independent of the space of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mind. In summary ,discipline is not actually a “modern ”form of power but part of the prehistory of modern societies. Key words : ; ; ; ; Discipline Foucault Episteme Governmental Style Genealogy Antonio Negris Biopolitical Research on Marxs Communist Manifesto MA Li and LI Chun -jian Abstract : Antonio Negri make a bio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about new develop ment and new material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hoping to write the 21st century Communist Manifesto for the new proletariat. Taking , biopolitics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weapon Negri believe that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s shaped by the biopolitical rebellion.When entering the postmod , new class, new oppressive condition, and new form of struggle replace the old one. For example,multitude has replaced working ern society 550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 , class immaterial labor has replaced industrial labor and exodus has replaced class struggle. The characteristic of postmodern society is that almost everyone has fallen into the proletariat. Postmodern society is no longer a , product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but a result of the resistance of biopo litical subject. : Marx;Negri;Communist Manifesto;Marxism;Biopolitics Key words Four forms of Latin American Liberation Theology YE Jian -hui Abstract : Latin American Liberation Theology is the embodiment of Catholic , Church Reform in Latin America.Thus Liberation Theology as theological works can only represent one level of the fourlevel structure of Catholic : Church episcopal collegebishoppriestlayman.Only by taking the compli cated Church structure as a whole could we fully comprehend Liberation Theology. The Second Episcopal Conference of Latin America held in , Medellín in 1968 which is to implement the Church Reform proposed by , Vatican II during 1962 - 1965 is the beginning of Liberation Theology.Lib eration Theology became influential by being supported by Church authority somehow.The purpose of Vatican II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urch.For the time when Vatican II was held was a time of all kinds of , liberation movements Liberation Theology could be seen as a kind of re sponding of the Church as a whole to that time. Key words : ; ; ; ; Liberation Theology Latin America Catholicism Medellín Marx ism 55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Transcending the division of modern ethical life : The ethical mission of Hegelscriticism of civil society WU Peng Abstract :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mark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history from , , tradition to modernity after tha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individual were freed from the bondage of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etiquette and morals , and had obtained the legitimacy. The principle of particularity became the core of modern ethical life.With the unlimited expansion of the principle of , particularity people no longer concerned about the universality and integri , ty and the modern ethical life was fundamentally reduced to a state of divi , sion and fragmentation.In Hegels view civil society was the negative link , of ethical spirit which characterized the disintegration of “ethic totality”, then to reshape the integrity of modern ethical life constituted the mission , of Hegels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State as an ethical organism was the concrete scheme for carrying out this mission.As the reality of the ethic ,the State had gone back to the substantial picture of the ethical spirit,while retaining the individual principle of the modern world ,it made the “two powerful desires ”of individuality and substantiality truly idea reach the inner unity and reshaped the integrity of modern ethical life.This was the original idea that Hegel put forward to deal with the division of modernity. Key words : ; ; ; ; Ethical Life Civil Society The State Particularity Universality 552 主要论文的英文目录及提要 : Interview the Modern Meaning of Hegels Philosophy Klaus Vieweg Abstract GUO Guanyu : Prof.Dr. Klaus Vieweg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wellknown specialists , for German idealism.In fundamental respects he reaches systematic and in depth understandings in German idealism. Regarding the current philosop ,he also provides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relevant issues of modern times.On the one hand,these understandings and insights endow him a modern view of German Idealism.On the other hand,his viewpoints root deep in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refore,the investigations hical trends on his research are promising for our research on German idealism and es sential for the modern meaning of Hegels philosophy. Key words : , , , , Klaus Vieweg German idealism Hegel logic and practice the mod ern meaning 553 策划编辑:崔继新 责任编辑:曹 歌 封面设计:王春峥 版式设计:东昌文化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 18 /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研究中心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ISBN 978 7 01 021416 0 当… Ⅱ ①复… Ⅲ ①马克思主义 研究 国外 现代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 研究 现代 Ⅳ ①A81②B089.1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9)第 215276 号 Ⅰ ①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8) () DANGDAI GUOWAI MAKESI ZHUYI PINGLUN 18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编 出版发行 (100706 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 99 号) 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年 6 月第 1 版 2019 年 6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开本:710 毫米× 1000 毫米 1 / 16 印张:35 字数:470 千字 2019 定价:96.00 元 邮购地址 100706 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 99 号 人民东方图书销售中心 电话 (010)65250042 65289539 ISBN 978 7 01 021416 0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本社图书,如有印制质量问题,我社负责调换。 服务电话:(010)6525004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