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公示材料(中科院成都分院推荐201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奖).pdf
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推荐单位意见 推荐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 610041 联 系 人 楚迎春 联系电话 18628342016 推荐意见: 在 5.12 汶川大地震、8.13 清平特大泥石流、4.20 芦山大地震救灾中,中国科学院水利 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不仅为抗震救灾应急抢险提供了有用、有效的技术支撑,还为 灾后重建规划开展了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做出了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技贡献, 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社会的公认,很好地践行了中国科学院“创新为民,科技救灾”的明 确宗旨。 项目组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应用实践,系统地构建了“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评价与应 用”三位一体的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技术体系,并经过实际应用的检验, 凸显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发展的创新性。同时,所建立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 力评价的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评估流程,为应对我国山区防灾减灾的重大 需求提供了高水平、高效率的科技支撑。 项目成果为政府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投资及灾后重建城镇布局、人口发展与产业布局 提供了科技支撑,为政府在灾害移民、重建选址、开发强度等方面重大决策的形成中发挥了 重要的科技指导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政府部门的肯定 和好评,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项目组是目前我国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的骨干力量,成果丰富,学科 引领作用突出,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的重要突破,对支撑 山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指导作用。 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川科鉴 字[2016]第 301 号)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该项目已按要求进行了公示,特推荐申报四川省 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项目简介 研究背景与内容: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和 重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依据。对于中国山区而言,现有的承载力研究的理论 和方法体系针对性不强、适用性不够,亟需完善并建立适宜山区地震灾区的资源 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和技术体系。经过 8 年系统研究和实践,针对山区地震灾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这一复杂问题,构建了“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评价与应 用”三位一体的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在实践中 对理论进行了应用检验。 科学发现点:(1)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判识,自然地理环境评价,社 会经济发展及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有机结合,构建了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 力评价理论和技术体系,确定地震灾区主导限制性的关键指标、主导重建的关键 指标,发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和关键技术。(2)建立“灾害快速调查多尺度灾害判识与分析-不同尺度控制性指标的选定-多层次灾害危险性与重建 适宜性综合评价”一整套系统的次生地质灾害孕灾环境与风险分析关键技术体系。 (3)建立“灾区国土空间功能尺度转换-灾后重建类型划分技术和关键辅助因子 识别技术”一整套系统的山区地震灾区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技术体系。 科学价值:(1)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性,确定地震灾区适宜建设 用地的规模与空间分布,提出适宜人口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的范围;明确不同 功能类型区的产业定位与导向,明确不同功能类型区可承载的人口总规模;科学 合理地回答了是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的相关问题,有效解决灾区重建规划中的 决策难题。(2)研究成果得到政府部门认可,在灾区灾后重建规划中发挥重要 的科技支撑作用,对于政府在县城搬迁、灾害移民、重建选址、国土空间规划与 生产力布局、防灾减灾等方面重大决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科学 价值。 成果应用与同行评价:成果已应用于 2008 年 5.12 汶川地震重灾区 6 个市州 30 个县、2010 年 8.13 清平泥石流灾害影响区 1 个乡、2013 年 4.20 芦山地震灾 区 6 个市州 21 个县、2015 年 4.25 尼泊尔地震西藏重灾区 1 个市 4 个县的灾后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为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 了科学依据。根据项目成果形成的咨询报告《四川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 今后关注的重点和建议》,获得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借此,省测绘 局获批 1.35 亿元项目经费支持。 《关于雅安地震重灾区飞地工业园区建设构想》 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雅安市政府的采纳,并予以实施,总投资 57.7 亿元。研 究成果取得显著的间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获得政府部门的肯定和好评。成 果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建立了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系统理论 和关键技术体系,创新性突出,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山地灾害风险 多层次综合判识、灾区国土空间功能尺度转换技术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发表及同行引用:项目发表论文 60 篇,其中 SCI、EI 检索 20 篇、中 文核心期刊 40 篇。论文总引用次数 114 次,其中被 SCI 引用 22 次,被 CSCD 引 用 92 次。出版专著 1 部,正式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 三、客观评价 2016 年 5 月 8 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在成都对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完成的“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关键技术 及应用”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单位的研究报告,审查了 有关技术资料,经质询讨论,形成鉴定意见摘要见表 1。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川科鉴字[2016]第 301 号)。 表 1 专家鉴定意见 评价项 组织鉴 鉴定专家 目名称 定机构 评 价 内 容 1、项目针对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这一复杂问 题,将次生山地灾害风险判识,自然地理环境评价,社会经济 发展及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有机结合,建立了山区地震灾区资 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系统方法,发展了评价理论和 关键技术。 2、建立了山地灾害多层次综合判识模型,实现地震灾区山 地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估,将可建设用地与灾害危险性分区耦合 刘宝珺 院士 山区地 傅伯杰 院士 震灾区 资源环 境承载 力评价 关键技 术及应 用 于 桂 教授 四川省 倪师军 教授 科学技 熊 术厅 峰 教授 蒋良文 教高 姚令侃 教授 李跃清研究员 李 嘉 教授 分析,提出了灾后重建适宜建设用地分析模型,形成了“灾害快 速调查—多尺度灾害判识—不同尺度控制性指标的选定—多层 次灾害危险性与重建适宜性”系统的灾害评价理论和技术体系。 3、建立了灾区国土空间功能尺度转换方法与技术,提出了 灾后重建区域类型的分析模型和不同灾后重建类型划分方法和 关键辅助因子识别技术,科学划分了灾后重点重建区、适度重 建区和生态重建区。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土地—经济关系的人 口合理规模测算模型,将生计和就业纳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体系,拓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内涵。 4、该成果系统性和应用性强,已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 清平泥石流等灾区灾后重建中得到应用,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 了重要的科学和决策依据,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 益。 综上所述,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建立了山区地震灾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系统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创新性突出, 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山地灾害风险多层次综合判 识、灾区国土空间功能尺度转换技术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推广应用情况 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和关键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地震及 其诱发的地质灾害评价、灾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决策中。 5.12 汶川特大地震、8.13 清平特大泥石流、4.20 芦山大地震、4.25 尼泊尔地震西 藏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翔实可靠,并得到了政府部门认可,为区域人 口布局的引导调整提供具体的决策依据。在科学确定灾后风险地块及等级的基础 上,提出了集镇区地质灾害避让、工程防治措施等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 策,有效降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对人居环境和财产造成的影响。为地震灾区灾 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尤其是对政府部门在灾后重建城镇科学选址与布局、人口 发展与产业布局、灾害移民、重建选址、开发强度等方面重大决策的形成中发挥 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这一评价理论和关键 技术体系对地震灾区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其他灾种受灾区的资 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实际上已经一定程度提升了传统的国 土开发和优化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水平,不仅仅是灾区,部分研究思路 和方法已应用到未来一般性的国土空间精细化管治中去。比如已经在绵竹、内江 等地开始试点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支撑县域空间功能区划分等不同类型 的规划编制。因此,就西南山区乃至我国广大山区而言,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 值,也包括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面向南亚地区防灾减灾需求的科技支撑。 通过专著《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专利技术,可扩大 研究成果在本领域的影响力。通过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将山区地震灾区资源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系统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并指导地方灾后重建规划 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具体 国家 类别 名称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资源与环境管 计算机软 理系统基础地 件著作权 理信息软件 V1.0 中国科学院、水 软著登字第 中国 2012SR027446 2012.04.10 利部成都山地灾 刘斌涛 0395482 号 害与环境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管 计算机软 理信息查询系 件著作权 统 V1.0 中国科学院、水 软著登字第 中国 2012SR028268 2012.04.12 利部成都山地灾 刘斌涛 0396304 号 害与环境研究所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邓伟 排名 1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辽宁沈阳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220104195709011511 归国人员 是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研究员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毕业时间 2001-07-01 所学专业 景观地球化学 电子邮箱 dengwei@imde.ac.cn 办公电话 028-85228023 移动电话 13982162227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欧亚科学院院士 党派 中国共产党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出生日期 性别 1957-09-01 男 二级单位 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1、3 中做出贡献。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方案制定、报告编写。山区地震灾区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技术负 责人,主导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重建空间规划与综合发展能力及主要对策,以及有关专 题研究。《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著第一完成人。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2004 年:“东北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综合技术平台构建与示范”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 1994 年:“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吉林省古河道及探讨综合开发对策” 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 2015 年:“松嫩平原西部地下水环境演变与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刘邵权 排名 2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重庆梁平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510215196802230418 归国人员 是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研究员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毕业时间 2004-12-01 所学专业 自然地理学 电子邮箱 liushq@imde.ac.cn 办公电话 028-85237364 移动电话 13072807630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无 党派 九三学社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出生日期 性别 1968-02-23 男 二级单位 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1、3 中做出贡献。汶川地震、清平泥石流、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西藏重灾区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技术负责人,《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著第二完成人。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2014 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J-2-66-R02)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孔纪名 出生日期 性别 男 1956-10-18 排名 3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重庆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510102195610183774 归国人员 是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研究员 最高学历 大学本科 最高学位 学士 毕业学校 成都地质学院 毕业时间 1982-01-01 所学专业 地质力学 电子邮箱 jimingk@imde.ac.cn 办公电话 028-85227709 移动电话 13658071828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无 二级单位 本人在创新点 1、2 中做出贡献。次生地质灾害孕灾环境与风险分析 党派 中国共产党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1、2 中做出贡献。次生地质灾害孕灾环境与风险分析关键技术负责人。通过系列研究形成了“灾害快速调 查-多尺度灾害判识与分析-不同尺度控制性指标的选定-多层次灾害危险性与重建适宜性综合评价”一整套系统的次生地 质灾害孕灾环境与风险分析关键技术。《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著第三完成人。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文安邦 排名 4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重庆忠县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510102196403026615 归国人员 是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研究员 最高学历 硕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硕士 毕业学校 成都理工大学 毕业时间 1988-07-01 所学专业 地质力学 电子邮箱 wabang@imde.ac.cn 办公电话 028-85214188 移动电话 13320993593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所长 党派 九三学社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出生日期 性别 1964-03-02 男 二级单位 无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1、3 中做出贡献。主要负责队伍组织,协调省直参加厅局资料收集,参加省政府主持的资源环境评估会商 会议等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60%;参与地震灾区生态脆弱性评估、灾区重建的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等工作。 《地 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著第四完成人。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于慧 排名 5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370629198006230022 归国人员 是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副研究员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 毕业时间 2013-07-01 所学专业 人文地理学 电子邮箱 yuhui@imde.ac.cn 办公电话 028-85229828 移动电话 13540642042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无 党派 中国共产党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出生日期 性别 1980-06-23 女 二级单位 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1、3 中做出贡献。主要负责国土空间适宜性与重建区域类型划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在山区地 震灾区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体系中,将可建设用地与灾害危险性分区耦合在一起,建立了灾后重建适宜建设用地分 析模型,提出灾后重建区域类型划分的分析模型,建立了不同灾后重建区域类型划分的关键辅助因子识别方法。参与 专著《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撰写,协助出版社排版。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彭立 排名 6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370481198312230914 归国人员 是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副研究员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 毕业时间 2013-07-01 所学专业 自然地理学 电子邮箱 pengli@imde.ac.cn 办公电话 18980052755 移动电话 18980052755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无 党派 中国共产党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出生日期 性别 1983-12-23 男 二级单位 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1、3 中做出贡献。负责人口合理规模测算。建立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方法,优化了原有的“土地粮食”视角的人口承载力,将土地经济系统作为新的视角加入到承载力的评估中去,更符合现代人地系统的实际情况; 针对小尺度区域,建立了基于生计视角的人口承载力估算方法,并在清平灾后重建中得到了实际使用和验证。参与专 著《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撰写。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崔云 排名 7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370323198208160216 归国人员 是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助理研究员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中科院研究生院 毕业时间 2011-07-01 所学专业 自然地理学 电子邮箱 cuiyun82816@126.com 办公电话 028-85227709 移动电话 13699011394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 9 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无 党派 中国共产党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出生日期 性别 1982-08-16 男 二级单位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1、2 中做出贡献。负责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构建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评价的关键指标体系, 形成了针对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不同评价尺度的斜坡单元划分、模型计算方法,完成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并根据地震灾 区不同山地灾害危险程度和重建要求,针对重点集镇提出了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工程、避让、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地质 灾害防治对策。参与专著《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撰写。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李秀珍 排名 8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内蒙古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510108197502262149 归国人员 是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副研究员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西南交通大学 毕业时间 2010-12-01 所学专业 岩土工程 电子邮箱 lxzljt@sina.com 办公电话 028-85227709 移动电话 13088046506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 9 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无 党派 中国共产党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出生日期 性别 1975-02-26 女 二级单位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2 中做出贡献。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滑坡位移突变识别方法,通过现场监测获取滑坡的实时累积位 移信号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和重构,确定滑坡体位移突变发生的时间,从而合理地判断滑坡所处的变形阶段,特别是识 别滑坡进入加速变形阶段的突变点。参与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范建容 排名 9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四川井研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510107196912171767 归国人员 否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研究员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毕业时间 2004-07-01 所学专业 自然地理学 电子邮箱 fjrong@imde.ac.cn 办公电话 028-85018812 移动电话 13568856801 通讯地址 四川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无 党派 中国共产党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出生日期 性别 1969-12-17 女 二级单位 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3 中做出贡献。负责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生态重要性评价。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生态学理论 为指导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方法实现了四川省及灾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和重要性两项内容的评价。在生态系统脆弱性评 价中,通过水力侵蚀敏感性和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再结合土壤侵蚀现状实现土壤侵蚀脆弱性评价,克服了单纯以土 壤侵蚀现状作为评价依据的不足。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AC174-2-R05),第五,2002 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1992 年;四川省科技 进步三等奖(2002-3-0539),第四,2002 年;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JG-2-14-8),第八,2011 年;四 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J-2-66-R07),第七,2014 年。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刘斌涛 排名 10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德州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371425198404282877 归国人员 否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助理研究员 最高学历 硕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毕业时间 2009-07-01 所学专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电子邮箱 lbt609@163.com 办公电话 028-85234360 移动电话 15982060905 通讯地址 四川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 610041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行政职务 无 党派 中国共产党 所在地 四川成都 单位性质 A.研究院所 出生日期 性别 男 1984-04-28 二级单位 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05-12 至 2015-12-30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在创新点 3 中做出贡献。主要负责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在评估震后土地资源受损情况的基础上,测算灾区可利用 土地资源,修正了山区可开发建设土地提取算法,建立了山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模型。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排名 单位性质 通讯地址 联 1 A.研究院 所 传 真 文安邦 所 在 地 四川成都 028-85222258 邮政编码 610041 028-85235224 移动电话 15982839392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系 人 电子邮箱 法人代表 刘琴 单位电话 qinliu@imde.ac.cn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本单位对创新 1、2、3 做出了贡献。主要创新包括:(1)创造性地建立了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 标体系和系统方法,形成“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评价与应用”三位一体的山区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和 技术体系,确定地震灾区主导限制性的关键指标、主导重建的关键指标,发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和关键技术。 (2)创新性地建立“灾害快速调查-多尺度灾害判识与分析-不同尺度控制性指标的选定-多层次灾害危险性与重建适宜 性综合评价”一整套系统的次生地质灾害孕灾环境与风险分析关键技术体系。(3)创新性地建立了“灾区国土空间功 能尺度转换-灾后重建类型划分技术和关键辅助因子识别技术”一整套系统的灾区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关键技术体系。 应用情况:本项目将创新成果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并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1) 该研究成果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并在“5.12”汶川特大地震、“8.13”清平特大泥石流、“4.20”芦山大地震、“4.25” 尼泊尔地震西藏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政府在县城搬迁、灾害移民、重建选址、国土空间规划与生 产力布局、防灾减灾等方面重大决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2)在防灾 决策中的发挥重要作用。项目形成的咨询报告《四川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关注的重点和建议》,获得四川 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据此,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批 1.35 亿元项目经费支持,为解决四川地质灾害防治缺 少大比例尺地图问题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科技保障。(3)在雅安地震重灾区飞地工业园区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雅 安地震重灾区飞地工业园区建设构想》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雅安市政府的采纳,并予以实施,总投资 57.7 亿元,园 区建成后产值将达到 500 亿元,解决灾区群众就业 1 万人以上。(4)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指导与科技支 撑。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生态理念融入灾后重建。雅安市于 2014 年列入六部委正式公示的“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 行示范区建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