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云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定稿).pdf

Gentleman 绅士53 页 1.341 MB 访问 13082.97下载文档
云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定稿).pdf云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定稿).pdf云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定稿).pdf云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定稿).pdf云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定稿).pdf云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定稿).pdf
当前文档共53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云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定稿).pdf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二〇二二年七月 目 录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2 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01 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学位点分布情况 10 中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1 中西医结合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 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9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7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45 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5 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64 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76 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一览表 90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2 版培养方案课程编码规则 96 全校性选修课编码规则 97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2 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 要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贯彻落实党的教 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中医药 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现就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 修订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 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 积极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对标国内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准确定位, 凝练特色,深化科教融合、医教融合、产教融合,着力构建符合我校学科发展定 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 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围绕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把正确的政治方 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促进研究生成 长成才。 (二) 坚持科教融合、 医教融合、 产教融合的分类培养原则 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学科交叉培养,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学 术训练强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提升职业胜任 力和实践训练强度。 (三) 坚持质量导向, 加强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 不断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按不同学科和专业类别细化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1—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做到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关键环节考核标准和 1 号 ) 文件要求 : “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 分流措施明确。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关键环节突出学术规范和学术 课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 ”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增设公共必修课《学术道德与 道德要求。学位论文答辩前,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论文写作指导》 ,同时积极鼓励各学科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引入网络线上课程作为选 修课,不断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学术诚信、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教育。 三、基本要求 (三) 严抓培养关键环节 (一) 按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类别) 修订 研究生培养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 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20 年 4 月更新 )》 , 学术学位研究生按一级学科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按专业学位类别修订。 (二) 优化课程体系 论文评阅与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各学位授权点应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培养 各环节考核实施细则,保证培养环节环环相扣、有序衔接。学位论文答辩前,要 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1. 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教研〔2014〕5 号 )《学 四、主要内容 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 试行 )》 《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 试行 )》等 (一) 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类别) 概况 文件要求,各学位点对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科学 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应重点突出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取得的主要成 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 果及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 研讨类和实践类课程。对不能充分体现学科前沿研究进展、与本科教学内容重复、 (二) 二级学科 (专业学位领域) 不适应培养需要、教学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应及时进行调整。 1. 二级学科(专业学位领域)的设置要求应符合《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 件(试行) 》的要求,并综合考虑学科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学位点合格评估、 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教社科〔2018〕 研究生招生等因素,力求体现前瞻性、稳定性。 2 号)精神, 硕士研究生须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 学分) ”课程, 同时需从“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 ”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学分)” 中选择 1 门作为选修课程,鼓励各培养单位结合实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 2. 每个二级学科 (专业学位领域) 应至少有 1 名方向负责人, 有 3-5 名学科骨干。 方向负责人和学科骨干的要求应达到《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 3. 每个二级学科(专业学位领域)与招生目录一致,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 3. 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 (三) 培养目标 结合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 各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应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 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深度挖掘提炼 要求》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以及全国相应的专业 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 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精神,并结合学科实际情况,确定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 深度和温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 (四) 学制与学习年限 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贯穿到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等各环节。 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5 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 4. 强化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 教研厅〔2019〕 —2— 保留学籍时间(因服兵役和创业休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3—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五) 培养方式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做 1 次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 。 1. 基本方式 如为校内报告,须经学位点确认,作为考核的依据 ;如为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 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学术学位研究生按照学校—学院—导 的报告,则应以会议报告日程安排或大会论文集等为依据。学术报告考核合格获 师三级模式进行管理,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倡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导师和指 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 1 学分,具体考核要求由各学位点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 (3)专业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学校—学院—实践基地—导师四级模式进行管理。专业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面向本科各环节教学辅 学位的具体培养方式按《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规 助工作) 、科研实践(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实验设计,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或临 定的执行。 床实践等。专业实践考核合格者获 1 学分。专业实践的具体考核要求由各学位点 2. 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中,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设计中,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与考核要求,按《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 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的规定执行。 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 课程教学 (六) 学分及课程设置要求 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 1. 实行学分制,16 学时计 1 学分。 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 的教学训练强度。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 2. 课程设置包括 :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 专业选修课。 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 3. 学分要求 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研究生毕业必须修满总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根据分类培养 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原则,学分分配有所不同 : 4. 必修环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必修环节包括 :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专业 表1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分要求表 实践等必修环节,通过这些必修环节获得 3 个学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必修环节包括 :学术活动、学术报告等必修 学位类别 总学分 必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 必修环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 29 ≥ 16 ≥ 10 ≥3 环节,通过这些必修环节可获得 2 个学分。此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完成本 专业学位类别规定的专业实践学分和学术活动学分。 必修环节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报告不少于 8 次。每次参加学 术活动,须认真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 。学术活动合格者获 1 学分, 学术活动的具体考核要求由各学位点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 (2)学术报告 —4— ≥ 27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 性培养方案要求 ≥3 说明: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应根据全国相应专业学位教育 指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有关学分要求设置。②若专业学位教育指 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无具体学分规定,则按表中要求制定。 —5—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表3 4. 课程体系构成 表2 类 别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成 类 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考核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32 2 1 考试 学位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学位课 课程名称 备注 公共课 公共英语 32 1 1 考试 学位课 专业英语 16 1 1-2 考试 学位课 一级学科专业基础理论 核心课、前沿研究进展 等课程 3-5 门,请参照 96-160 《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 课程指南 ( 试行 )》 必修课 专业课 16 1 1-2 考试 实验设计类课程 32 2 1-2 考试 32 2 2 考查 1-2 考查 2 学分 / 门 备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32 2 1 考试 学位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学位课 公共英语 32 1 1 考试 学位课 专业英语 16 1 1-2 考试 学位课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2 考查 专业课 请参照《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 试行 )》和《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 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开设 非专业课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学 科、在线开放课程(若干) 必修环节 1-2 学术活动 1 1-6 学术报告 1 1-6 专业实践 考查 1-2 学 分/门 参照《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性 培养方案要求》执行 备注 :通过 CET6 级者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 5. 严格课程审查机制 对于新开设课程,严格审查。对于申请新开设课程,各学位点从课程的目标 1-2 学分 / 门 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 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初步审查通过的新开设课程,应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 通过试讲等确认达到预期标准的,方可批准正式开设。 1-2 学术活动 1 1 1-6 1 1-6 备注 :通过 CET6 级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 —6— 考试 研究方法类课程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 导 各二级学科或专业方向 特色课程,请参照《学 专业课 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 选修课 指南 ( 试行 )》(若干)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 非专业课 学科、在线开放课程(若 干) 必修环节 学术报告 专业实践 1-2 学分 开设学期 考核方式 专业课 请参照《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 试行 )》和《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 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开设 选 修课 6-10 学时 必修课 公共课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成 1-6 考查 1-2 学分 / 门 对于已开设课程,各学位点要对课程开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保 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具有较高质量。特别注意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 课程审查。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应及时进行调整,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 课程提出改进要求。对于无改进可能或改进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应及时调整任 课教师另行开设或停止开设。 6. 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 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各学位点及相关学院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 —7—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 研究生课程开课前,教师应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 3.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 教学准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 4.论文评阅与答辩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课程教学大纲应在开课前提交研究生处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 依据。 7. 完善课程考核制度 (八) 学位申请与授予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积极鼓励各学位点及任课教师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各学位点及任 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考核 (九) 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 密结合,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 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根据学校、学科、硕士层次的实际情况, 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或设立单独考核环节,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 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对于综合考核发现问题的,指导教 师和培养指导委员会要对其进行专门指导和咨询,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 或重修,确有必要的应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分流或淘汰。 五、其他 (一) 所有列入培养方案的课程必须开设, 且须重新修订或制订研究 生课程教学大纲。 (二) 方案制订过程中, 至少应收集三所同类型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 本学科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修订稿应在学科内充分讨论, 经校外同行 (七) 学位论文 专家评议, 学科带头人审批签字, 学科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满足一定的工作量, 此外,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须有相关行 (企) 业专家参与。 硕士研究生至少用一年的时间撰写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论文评阅 与答辩等。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做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切实保证 (三) 跨学院的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类别由牵头学院组织相关学院协 同制订培养方案, 方案制订经各相关学院同意、 牵头学院学位评定分委 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提交。 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 所有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 在所归属的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1.开题 (五) 培养方案一经确定, 要严格执行, 不得随意改动 ; 确需修改时, 开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管理的相关 办法执行。 2.中期检查 必须按制订培养方案相同的程序进行。 (六) 本指导意见适用 2022 年修订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论文研究过程中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应在第四学期内完成。中期检查 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8— —9—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招生学位点分布情况 学位类别 一级学科 学科代码 分布学院 中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1005 一级学科名称:中医学 1. 基础医学院 中医学 1005 2. 民族医药学院 一、学科概况 3. 第一临床医学院 1960 年建院即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扶阳学派大家吴佩衡先生为首任院长。 4. 第二临床医学院 1986 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18 年获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现为国家级博士后科 5. 第三附属医院 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是云南省一 6. 图书馆 流学科 A 类高原学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4 个,第一附属医院为国家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建有中医西学博物馆和国家汉办国际(西学)中医 1. 基础医学院 学术学位 中西医结合 1006 2. 第一临床医学院 学科在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传承创新滇南医学医家学术经验,兼 3. 第二临床医学院 容民族医学精华和世界优秀传统医学理念,围绕高原疾病及其发病特点,开展系 4. 第三附属医院 统深入研究。创立从疮疡论治慢性前列腺炎、温阳通络法治疗风湿病、芳香辟秽 5. 护理学院 法防治儿科呼吸疾病、养血活血法治疗皮肤病、三辨三期三调防治老年病等理论 1. 中药学院 和治法,形成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交融的滇南医学诊疗特色的学术体系。 药学 1007 中药学 1008 护理 1054 1. 护理学院 药学 1055 1. 中药学院 原理和中医养生及疾病防治原则的基础理论学科。秉承中医理论之精华,结合云 中药学 1056 1. 中药学院 南地方特色,采用传统与民族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医学与多元文化相结 专业学位 2. 人文与管理学院 1. 中药学院 二、二级学科 2. 民族医药学院 本学位授权点有 15 个二级学科,分别为 : 1.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 1057 2. 第二临床医学院 3. 第三附属医院 4. 民族医药学院 — 10 — 文化推广研究基地。 1.【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阐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中医学应用的基本 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治则与治法研究、黄帝内 经理论与实践、中医学术传承及文化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 2.【中医临床基础】是以《伤寒论》 《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 作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为研究重点。以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心,采用古今文献和临床 研究方法,结合云南地方特色,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述中医主要治则治 — 11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法的理论和机制,深入研究经方在治疗外感病、内伤杂病、疑难病等临床各科疾 骨质疏松症、创伤等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通过整理和分析文 病中的应用及科学内涵,是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 献研究、探讨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总结现代中医对上述疾病的认识和诊治规律。 3.【中医医史文献】是运用文史学、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学 9.【中医妇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因病机及其经、 进行研究的学科,包括中医学史,中医文献与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带、 胎、 产、 妇科杂病等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基于云南地域特点, 总结等内容。对中医各家学说与流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中医药文献、中国医 融合民族医药优势,以理论体系为核心,探讨、阐明中医药调治妇科疾病主要治 学史文献进行研究,突出体现中医历代名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中医药文献及 则治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并对中医经典著作及滇南中医妇科不同学术流派 云南地方医药文献研究特色,以适应中医药文献现代研究发展的需要。 的学术思想、经验及特色诊疗技术进行研究。 4.【方剂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治法与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 10.【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疾 其临床运用的基础学科。以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 病防治规律的临床学科。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系疾病、小儿过敏性疾病、小儿神 设为支撑,学科注重方剂配伍规律理论与临床关系研究,在类风湿、抑郁症、焦 经内分泌疾病”等方面已形成稳定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中医药在肺系、抑郁等疾 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睡眠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围绝经期综合征、 病,特别是小儿紫癜、性早熟及小儿脑系抽动症及行为异常的中医药研究独具特色, 不孕症、痤疮、黄褐斑等内科、妇科及皮肤科心身疾病治疗方药的配伍理论研究、 并在芳香疗法基础上研发多种儿童健康产品。 临床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独具优势。 11.【中医五官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喉痹病、鼻鼽病、鼻渊病、 5.【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 研究诊察疾病, 辨识病症的基本理论, 眼底血证等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以中医五官的生理、病因病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衔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的桥梁。 机、诊法与辨证、治则治法、证治规律及其预后、护理、康复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在传承传统中医诊法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地域特点和民族医药特色,在常见 强调应用现代生物实验技术,深入探讨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演变规律,重点突出 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云南民族民间传统医药诊疗方法及学术思想研究方面 对鼻科、耳科、喉科、眼科疾病的中医防治学术研究。 独具特色。 12.【针灸推拿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紧扣针灸、推拿两大方向,研究经络、 6.【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研究内科风湿病、 老年病、 肿瘤、 津液病、 腧穴的理论基础,刺法、灸法、推拿手法防治疾病的原理。立足云南地方特色, 脾胃病、肝胆病、肺病、肾病、心血管、急诊、脑病等常见多发病的病因病机及 吸纳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研究方法,围绕经穴辨证诊断、穴位配伍、刺法、灸法、 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在充分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内科 推拿手法、针灸推拿辅助产品和仪器研发、经典文献挖掘、流派及名家经验研究, 疾病的发病机制、理法方药规律和提升疗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云南中医药及民 探索相关规律及机理,形成具有云南地方特色、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针灸推拿学科。 族医药特色优势,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滇南医学及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名 13.【民族医学】以研究傣、彝、藏等民族医学理论体系为核心,围绕民族医 医名家学术思想、经验、诊疗技术和云南地域流派学术特点。 药文献与理论、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民族民间验方筛选与评价、民族医学人 7.【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男科、皮肤、肛肠、普外等疾 类学、民族医药规范化研究。抢救性发掘整理民族医药文献、特色诊疗技术、有 病病因病机及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传承中医外科独特诊疗方法并结合云南气候 效单方、民族医药文化,阐明民族医学主要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探 和疾病特点,在不育、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损容性皮肤病、肛肠及乳腺疾 讨药物与方剂在治疗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应用规律及其机理,同时对民族医学经典 病诊治上独具优势特色。形成了基于疮疡理论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专家共识。 著作及著名民族医学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研究。 8.【中医骨伤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脊柱脊髓疾病、骨关节炎、 — 12 — 14.【中医心理学】是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 — 13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以及心理因 五、培养方式 素在人体健康、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以国家中医药管理 1. 基本方式 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理学”建设为支撑,在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心 实行学校—学院—导师(导师组)三级模式进行管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 身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情志疾病的实证研究等方面独具优势特色。 15.【中医人类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医 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导师组)负责制,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由导师和指导 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 的学科,以整体观和相对论为指导,以田野调查为特色学科方法,主要研究不同 2. 思想政治教育 时空中的中医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比较不同时空下中医的不同形态与共同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的本质,以获得对中医(乃至医学、人类文化)更本质的认识。 培养全过程和实践活动中,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培养目标 3. 课程教学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采用案例教学、PBL、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或混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 合式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融入学术规 1. 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素养,有志于中医学术研究 ; 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2. 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现代科研、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 4. 必修环节 能运用中医传统方法或现代手段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工作,以及对研究资料和数据 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 3. 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 ;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了 解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 ; 4. 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 术交流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等 ; 5.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并开展学术研究, 撰写学术论文,能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必修环节包括 :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专业 实践,完成全部必修环节获 3 学分。必修环节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并填写《研 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作为考核依据,学术活动合格者获 1 学分。 (2)学术报告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做 1 次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 。 如为校内报告,须经学位点确认,作为考核的依据 ;如为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 的报告,则应以会议报告日程安排或大会论文集等为依据,学术报告考核合格获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5 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保 留学籍时间(因服兵役和创业休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 1 学分。 (3)专业实践 ①教学实践 :面向本科学生,协助教师辅导答疑、辅助上实验课、小讲课、 协助教学管理等,不少于 8 次,每次 1 学时,并填写相应记录本。 ②科研实践 : 积极参与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完成学 — 14 — — 15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位论文的实验观察、文献研究或实习实训等,累计科研时间不少于 12 个月。研究 2. 中期检查 形式可以是临床试验,也可以是动物实验。 中期考核安排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进行,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情况自行 ③临床实践 确定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不晚于第五学期。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民族医学、 检查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中医心理学、中医人类学 :参加临床实践或实习实训,原则上一般不少于 3 个月, 3. 论文评阅与答辩 导师或临床指导教师对其工作表现作出鉴定。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 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 :参加门诊或者住院部的临床实践,原则上一般不少于 6 八、学位申请与授予 个月,由导师或指导教师对其临床工作表现作出鉴定。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④考核 :完成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临床实践考核者,获 1 学分。 六、学分及课程设置要求 九、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具体要求按照国家和学校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1. 实行学分制,16 学时计 1 学分。 2. 课程设置包括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专业选修课。 3. 学分要求 :必须修满 30 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4. 课程设置与学分表(详见附件 1) 。 编撰者 :周晓娜 杨隽 5. 课程考核 学位点负责人 :秦国政 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通过课程 审核人 :赵荣 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 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多样化、有效 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满足一定的工作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 开题 开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相关管理 规定执行。 — 16 — — 17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附件 1 类别 中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表 类别 课程编号 S20220901 公 S20220902 共 课 S20220801 必 修 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32 实践研究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公共英语 32 2 1 考试 S20220802 专业英语 16 1 1-2 考试 S20220101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32 2 1-2 考试 S20220102 《黄帝内经》研究 32 2 1-2 考试 S20220103 《伤寒论》研究 32 2 1-2 考试 S20220104 专 业 S20220105 课 S20220201 《金匮要略》研究 32 2 1-2 考试 《温病学》研究 32 2 1-2 考试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32 2 1-2 考试 S20220110 医学统计学 32 2 1-2 考试 S20220111 循证医学 16 1 1-2 考试 S20220112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2 S20220113 中医药传统文化基础 32 2 1-2 考试 S20220114 中医临床基础辨证方法 概论 32 2 1-2 考试 S20220115 中医学术思想源流概要 32 2 1-2 考试 方剂研究进展 32 2 1-2 考试 中医诊法与辨证研究 32 2 1-2 考试 S20220203 中医内科学研究 32 2 1-2 考试 S20220204 中医外科学研究 32 2 1-2 考试 S20220205 中医骨伤科学研究 32 2 1-2 考试 选 专 S20220116 修 业 课 课 S20220117 — 18 — 备注 学时 学分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中医妇科学研究 32 2 1-2 考试 S20220207 中医儿科学研究 32 2 1-2 考试 S20220208 中医五官科学研究 32 2 1-2 考试 针灸推拿学研究 32 2 1-2 考试 民族医药学概论 32 2 1-2 考试 中西医临床心理治疗学 32 2 1-2 考试 S20221201 中医人类学概论 32 2 1-2 考试 S20221202 医学人类学 32 2 1-2 考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S20220206 专 S20220301 业 选 课 S20220401 修 课 S20220118 非 专 业 课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学 科,在线开放课程(若干) S20221001 必修 S20221002 环节 S20221003 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方向 选修 中医临床理论方向 选修 中医医史文献方向 选修 方剂学方向 选修 中医诊断学方向 选修 中医内科学方向 选修 中医外科学方向 选修 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选修 ≥ 2 1-6 考查 学术活动 1 1-6 学术报告 1 1-6 专业实践 1 1-6 备注 中医妇科学方向 选修 中医儿科学方向 选修 中医五官科学方向 选修 针灸推拿学方向 选修 民族医学方向 选修 中医心理学方向 选修 中医人类学方向 选修 全校性选修 备注 :通过 CET6 级者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计 80 分。 — 19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中西医结合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1006 一级学科名称:中西医结合 一、学科概况 我校“中西医结合”学科于 2000 年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学位授权点, 2003 年获得“中西医结合基础”学位授权点 ;2006 年成为云南省“十一五”省级 重点建设学科,2011 年成为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建设学科,2012 年“中西 医结合基础”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 ;2016 年入选云南省“十三五” 一流学科 A 类高原学科。 学科集中西医结合基础、临床、护理、康复为一体,依托云南中医扶阳及疏 调等学术流派、民族医药特色与区位优势,以特色专科、优势病种和民族医药特 色为支撑,接轨国际先进医药科技成果、坚持发掘祖国传统医学核心元素的科学 内涵、拓展中医药在现代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中的影响力,是云南省具有唯一性 和先导性的学科。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由中西医结 合生理学、病理学、微生态学、免疫学、护理学、康复学等学科群组成,综合应 用生命科学、现代医药学研究技术与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开展中医临床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治法、药理药效等多方面的研究,探明中医药相关理论与人 体疾病与健康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客观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以期为 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提供支撑作用,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证候、微生态与免 疫学、病理生理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等研究方面形成显著优势。 在基础研究方面,重视中医学对疾病的病因与病机的认识,关注中医学在理 法方药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又充分应用包括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物 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等现代生物医学基础和研究方法, 深入诠释中医药(包括针刺等非药物疗法)对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 响,揭示中医药作用的生物活性分子、作用靶点及病理转归的规律,探讨中医药 防治疾病的机制。在临床研究方面,既重视中医学的丰富实践经验及在中医诊断 — 20 — 和防治各科疾病方面的临床理论,也十分关注西医各临床学科包括内科学、外科学、 妇产科学、儿科学、肿瘤学、五官科学等的理论、方法及最新进展。通过基础与 临床的密切配合,大力促进中医、西医两套理论及方法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有机 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特有的诊断及防治疾病的理论、思维和方法。 二、二级学科 本学位授权点有 5 个二级学科,分别为 : 1.【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基础把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实验 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基于中医学核心元素的科学内涵,阐明机理,进而获得并提 升新的医学认识。学科综合运用免疫学、微生态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 研究手段和技术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开展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 规律、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治则治法、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中西医结 合防治肺病、肝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神经精神疾病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多学 科交叉共同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的防治机理,优化并形成中医药防治疾 病的新方案,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提供支撑。 2.【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是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学 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阐明其科学内涵,推动中医学与现代科学 技术的互相渗透,充分发扬中医学对生命现象和疾病防治规律的独到认识和富有 成效的疾病防治手段,充实和丰富西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达到提高临 床疗效和推动医学理论创新的一门临床交叉学科。本学科以特色专科、优势病种 和民族医药特色为支撑,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下,突出中西医特色,结合现代 医学最新诊治技术与方法,整理、应用云南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创 新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且紧密结合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 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结构,目前已形成特色鲜明、 优势显著,包含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妇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五官科六个稳定 的专业研究方向。 3.【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运用现代护理科学知识,结合中医 理论和方法,探讨人类战胜疾病和维护健康的护理过程的交叉学科。中西医结合 — 21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护理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采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方法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护 理计划,辨证施护,并评价护理效果。本专业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中西 医结合老年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四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 4.【中西医结合康复】中西医结合康复学是建立在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医 3. 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的能力。 4.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 际学术交流能力。 学理论基础之上,探讨将中医传统治疗、保健技术与现代康复新理论和新技术有 机结合,以促进神经康复、运动康复、骨科康复、儿童康复等方向的一门新兴学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科。该学科面向国家大众健康保健及科学发展前沿需求,形成以整体康复观、辨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5 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保 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综合康复观为指导,中医康复理论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 留学籍时间(因服兵役和创业休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交叉的学科优势特色,打造中西医结合康复高层次人才培 养平台,提升康复治疗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科发展,为综合性医院和康 复专科医院培养全面的康复人才,促进康复服务人民健康能力。 5.【中医免疫学】中医免疫学是中医学、免疫学相结合的现代新兴学科,运 用现代免疫学知识、结合中医理论和方法,探讨研究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学科。该 学科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之一,理论基础源于中医学外感六淫之邪、营卫气 血失调、腑脏功能紊乱、痰浊瘀血内生等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理论、技术、方法, 从免疫学角度阐述中医方药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防治疾病提供新的策 略与思路。学科满足中医药防治相关疾病免疫机理研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 过凝练中医药调节机体免疫在防治肺疾病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病研究、中医药防 治代谢性疾病研究三个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 三、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文修养、职业素质、沟通能力, 具备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五、培养方式 1.基本方式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负责制。按照学校—学院—导师 三级模式进行管理。提倡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共同负责研究 生培养工作。 2. 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 全过程,提倡建立固定的政治学习日制度。注重加强学生科学品质,学术诚信, 团结合作精神、医德医风的培养。采取政治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教育相 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 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自我教育和 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3. 课程教学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三全育人”成效,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 则,使硕士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是提高研究生业务素质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 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实验技能。研究生在入学 3 个月内, 2. 恪守学术道德,掌握中西医结合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制订《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要 能结合中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从细胞、分子、基 求结合研究生本人的情况采取听课、讨论、自学辅导、查阅文献、撰写学术报告、 因等多层面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 做学术报告等方式进行,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 22 — — 23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自主学习、综合分析、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程学习一般应在第 1 学年完成,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实际操作、讨论 或自学等学习方式。 六、学分及课程设置要求 1. 实行学分制,16 学时计 1 学分。 2. 课程设置包括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专业选修课。 4.必修环节 3. 学分要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专业技能实践,必修环节不合格者不能 研究生毕业必须修满 29 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学术活动 为全面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和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拓 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 4. 课程设置与学分表(详见附件 1) 课程实行学分制,每 16 学时计 1 学分。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满至少 29 学分, 其中课程学分包括必修课程不少于 16 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 10 学分,必修环节 3 学分。 术交流活动。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参 5. 课程考核 加学术活动(限于国家和省市学会、学校、各培养单位等要求参加的学术活动)后, 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通过课程 填写《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术活动、学术报告及专业技能实践记录考核本》 ,由导师 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 批阅,学位点审核合格获 1 学分。 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多样化、有效 (2)学术报告 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求研究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 能力的考查。 基础上,在本学科范围内作至少 1 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做学术报告时,必须有导 师或指导小组的成员参加考核评分。学术报告后填写《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术活动、 学术报告及专业技能实践记录考核本》 ,考核合格获 1 学分。 (3)专业技能实践 ①教学实践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协助导师参加本专业有关课程的辅导、 组织讨论、辅助上实验课等教辅工作,由学位点及导师对其进行考核,填写相应 记录本。 ②科研实践 :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 通过开题论证、开展学位课题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培养科研能力,掌握基本实 验技能和方法。除此,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申报课题或参与其他立项课题研究。 ③临床实践 :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从事 3—6 个月的临床实践(跟师出门 诊抄方,每周至少一次),由学位点、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对其进行考核,填写相 应记录本。 以上三项中, 教学实践与临床实践可由导师指导任选一项完成。考核合格获 1 学分。 — 24 —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评阅与答 辩等。 1.开题 开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相关管理 规定执行。 2.中期检查 中期考核安排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进行,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情况自行 确定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不晚于第五学期。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 检查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3.论文评阅与答辩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 25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附件 1 八、学位申请与授予 中西医结合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表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开设 考核 分 学期 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32 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公共英语 32 2 1 考试 S20220802 专业英语 16 1 1-2 考试 S20220119 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 基础 32 2 1 考试 32 2 2 考试 32 2 1 考试 S20220112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1 考试 S20220121 医学分子生物学 32 2 1 考试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必 选,其他专业选修 S2022012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研 究进展 32 2 1-2 考试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 选修 S20220209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2 2 1-2 考试 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方向 选修 S20220210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32 2 1-2 考试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方向 选修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32 2 1-2 考试 中西医结合临床妇科方向 选修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2 2 1-2 考试 中西医结合临床儿科方向 选修 S20220213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32 2 1-2 考试 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科方 向选修 S20220214 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 32 2 1-2 考试 中西医结合临床五官科方 向选修 S20220605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32 2 1-2 考试 S20220618 32 2 1-2 考试 类 别 课程编号 九、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S20220901 公 S20220902 共 课 S20220801 编撰者 :李宁 学位点负责人 :卞瑶 审核人 :李兆福 必 修 课 专 S20220120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业 医学统计学 课 S20220110 选 专 S20220211 修 业 课 课 S20220212 — 26 — 循证护理 备注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 选修 — 27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类 别 课程编号 S20220302 课程名称 学时 学 开设 考核 分 学期 方式 中医传统康复学 32 2 1-2 考试 32 2 1-2 考试 32 2 1-2 考试 32 2 1-2 考试 专 S20220303 临床康复学 业 医学免疫学概论 选 课 S20220123 修 S20220124 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课 非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 专 学科、在线开放课程 业 (若干) 课 S20221001 必修环 S20221002 节 S20221003 ≥ 2 1-6 考查 备注 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 选修 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1007 一级学科名称:药学 中医免疫学专业选修 一、学科概况 全校性选修 我校药学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 2005 年获得“生药学”二级学科硕 士学位授权,2010 年申报获得“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下设生药学、药 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和社会与管理药学 6 个二级学科。 学术活动 1 1-6 学术报告 1 1-6 本学科依托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资源、基础化学 专业实践 1 1-6 和分子药理学等教研室,建设药学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云南省民族特色养 备注 :通过 CET6 级者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计 80 分。 生理论与健康产品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与功能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拥有涉及药学各个 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技术队伍和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具备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和 所需的仪器设备,为培养药学学术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二级学科 本学位授权点有 6 个二级学科,分别为 : 1.【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有机化学、 生命科学与药学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是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分子设计,活性成分发现与合成, 活性筛选和新药研发等。我校药物化学专业主要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对象,从成分 获取与结构表征、药物合成技术方法、药物分子设计与构效关系、新药研发和药 物生产工艺等多方面开展研究。 2.【药剂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设计原理、制剂处方与工艺技术,质量 控制与合理应用,以开发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药物制剂为目的的应用基础 学科。主要以药物或天然药物方剂的效应成分为对象,进行提取精制、制剂成型、 质量评价与稳定性研究 ;研究开发新制剂、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 3.【生药学】生药学是以生药为研究对象,利用本草学、植物学、药物化学、 — 28 — — 29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天然药物的综合性应用基础学科,是药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应用于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熟练的研究与 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领域包括生药来源、采集加工、鉴别特征、化学成 开发工作技能,成为能独立承担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和药 分、医药用途、药理作用,以及生药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品种质量研究评价等。 学服务等技术工作。 目前主要围绕我省道地药材、民族药和“云药”产业大品种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4. 具备广博的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强,熟悉本学科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写 4.【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是现代分离、分析科学和药学学科相结合的交 作、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 叉学科,是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领域包括药物质量和质量变化规律, 药学人才。 分析和控制药物质量的技术方法,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品检验等。目前以天然药物 为主要对象,根据其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特征、理化性质、质量变化规律,开展药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物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方法、药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等研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5 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保 5.【药理学】药理学是生物医学和药学学科之间的连接性交叉学科,主要以 留学籍时间(因服兵役和创业休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紧密结合转化医学研究药 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是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领域 包括药物的作用及机制、新药发现的途径与方法、药物研发、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 目前以中药、天然药物及其活性成分为主要研发对象,开展代谢性疾病、感染性 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药理学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6.【社会与管理药学】社会与管理药学是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及法 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 医药领域中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制度特征和相互关系,探索医药管理领域的科 学规律和方法, 促进医药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目前主要开展社会药学与药事管理、 医药产业经济、医药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五、培养方式 1. 基本方式 实行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制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提 倡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 2. 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中,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设计中,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 课程教学 遵循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训练并重的原则,使研究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 三、培养目标 具有从事本专业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研究生应掌握系统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面向药学行业需求,立足滇南,依托云南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培养热爱 祖国,品德优良,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 2. 掌握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作相关实际技能,熟悉本学科发 展动态,以及本学科相关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状况。 — 30 — 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优化课程内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前沿引 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 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 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 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 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 31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要求和研究生情况,采取课堂讲授、实验训练、 方式采用提交《专业技能实践报告》 (正文不少于 8 千字) 、实际操作、现场答辩 文献调研、实践见习、专题研讨或自学辅导等方式进行。既要发挥授课教师的引 相结合进行。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及格四个档次,获合格及以上 导和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综合分析能力,课程结 成绩者计 1 学分 ;不合格不得学分,可在第五学期内申请再次考核。 束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考核评定成绩。 4. 必修环节 六、学分及课程设置要求 必修环节包括 :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专业实践,完成必修环节共计获得 3 1. 实行学分制,16 学时计 1 学分 。 个学分。必修环节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学术活动(1 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以每次活动 2. 课程设置包括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专业选修课。 3. 学分要求 :毕业研究生必须修满 29 学分(包括必修课程 16 学分、必修环 节 3 分、选修课程 10 学分) 。 获得的学分和总的参加次数两项共同考核,合格后获 1 学分。纳入学分统计的学 4. 课程设置与学分表(详见附件 1) 术活动,研究生应在参加后的 1 周内提交经导师签字的证明材料和《研究生学术 5. 课程考核 活动登记表》 。 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通过课程 学分获取参考标准 :参加国家级学会(或协会、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每 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 次记 0.5 学分, 参加省级学会(或协会、 或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每次记 0.2 学分 ; 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多样化、有效 参加学校、学院或学位点(包括课题组)举办的学术活动(或学术讲座、专项技 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术培训等)每次记 0.1 学分。 能力的考查。 (2)学术报告(1 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做学术报告 1 次以上,以每次 活动获得的学分和总的参加次数两项共同考核,合格后获 1 学分。纳入学分统计 的学术报告应在 1 周内提交经导师签字的证明材料和《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 。 学分获取参考标准 :在国家级学会(或协会、或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 做报告(大会或分组)每次记 1 学分,仅参加学术壁报展示每次计 0.5 学分。在省 级及以上学会(或协会、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做报告(大会或分组)每次 记 0.5 学分, 仅参与壁报展示每次记 0.25 学分。在学校、 学院或学位点 (包括课题组) 举办的学术活动中做报告每次记 0.2 学分。 (3)专业实践(1 学分) 内容包括教学实践(面向本科各环节教学辅助工作) 、科研实践(参与具体的 科研项目、实验设计,技术开发和服务等) 。专业实践考核合格者获 1 学分。 考核方案由学位点负责人提出,通过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核后实施,具体考核 — 32 —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满足一定的工作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 开题 开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相关管理 规定执行。 2. 中期检查 中期考核安排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进行,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情况自行 确定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不晚于第五学期。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 检查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3. 论文评阅与答辩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 33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附件 1 八、学位申请与授予 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表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类 别 课程编号 九、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S202209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学位点负责人 :饶高雄 必 修 课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公共英语 32 2 2 考试 S20220802 专业英语 16 1 1-2 考试 S20220501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2 考查 S20220502 药事法规与政策研究 32 2 1 考试 S20220503 药学前沿 32 2 2 考试 S20220504 科研思路与方法 16 1 2 考试 S20220505 云南道地药材与民族医药专论 16 专 药学实验设计 A 业 (医学实验动物学 + 分子生物学实 课 S20220506 16 验与方法 / 或医药产业经济学 + 管 理定量分析方法) 药学实验设计 B (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 现代药物 S20220507 筛选技术与方法 / 或质性研究 + 公 16 共管理公共政策智能场景化设计与 决策演练) 1 1 考试 1 1 考试 1 2 考试 考试 S20220508 生药资源学专论 32 2 2 S20220509 天然产物结构与功能 32 2 2 S20220510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 32 2 2 药物剂型与设计 32 2 2 分子药理学 32 2 2 S20220701 社会与管理药学专论 32 2 2 S20220513 分子生药学 32 2 1 选 专 S20220511 修 业 课 课 S20220512 — 34 — 学时 学分 32 公 S20220902 共 课 S20220801 编撰者 :王睿睿 审核人 :饶高雄 课程名称 备注 生药学方向 必修 药物化学方向 考试 必修 药物分析学 考试 必修 药物制剂学 考试 方向必修 药理学方向 考试 必修 社会与管理药 考试 学方向必修 根据方向自主 考查 选课,不少于 6 学分 — 35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类 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备注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S20220514 药物制剂工程及质量标准 32 2 1 考查 S20220515 现代给药系统及应用 32 2 1 考查 一级学科代码:1008 S20220516 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32 2 1 考查 一级学科名称:中药学 S20220517 中药药效质量学 32 2 1 考查 S20220518 天然药物质量评价技术 32 2 1 考查 S20220519 科技文献检索与应用 32 2 1-2 考查 本学科是云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本学科 1977 S20220702 医学社会学 32 2 1-2 考查 年开始本科招生, 2015 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20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S2022070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2 2 1-2 考查 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省一 医药产业经济 32 2 流专业,2020 年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为 B(国内一流);1986 年获中药学硕士 中医药政策研究 32 2 1-2 考查 根据方向自主 选课,不少于 1-2 考查 6 学分 一、学科概况 专 S20220704 业 选 课 S20220705 修 S20220520 课 S20220521 医学统计学(药) 16 1 1-2 考查 一流学科 A 类高原学科,2018 年省级立项建设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 年开 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16 1 1-2 考查 始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生。拥有“八五”实用中药学、 “九五”临床中药学 2 个省 S20220522 天然药物指纹图谱 16 1 1-2 考查 级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傣药学与彝药学 3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S20220523 中药安全性评价 16 1 1-2 考查 学科依托云南中药资源、区位及民族医药文化优势,形成中药学、民族药学、 S20220524 现代药物设计方法 16 1 1-2 考查 南药交融发展的学科特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丰富的专任教师队伍, S20220706 医药市场营销 16 1 1-2 考查 以民族药、南药、滇南医药与药食同源植物为重点,开展中药资源、物质基础、 S20220707 组织行为学 16 1 1-2 考查 中药制剂、中药药理药效和临床评价、中药炮制等研究。学科在中药资源多样性、 S20220708 健康管理学 16 1 1-2 考查 ≥2 1-6 考查 非 专 业 课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学科、在线 开放课程(若干) 学位授权点,2011 年列为省“十二五”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6 年为省“十三五” 道地濒危中药繁育关键技术凸显优势,民族药与南药国际合作交流取得显著成效 ; 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 获得多项省科技进步奖。作为云南省唯一中药学硕士学位点, 全校性 选修课 培养了一批扎根边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推动了云南生物医药产 业发展。 S20221001 必修 环节 S20221002 学术活动 1 1 1-6 学术报告 1 1 1-6 二、研究方向 S20221003 专业实践 1 1 1-6 本学位授权点有 6 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 备注 :通过 CET6 级者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计 80 分。 1.【中药资源学】围绕云南道地、大宗药材开展系统评价、种质筛选、规范 化生产技术研究 ;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物种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及其开发利用 研究。基于区域中药资源及生态优势,开展云南大宗药材品种的资源繁育、可持 — 36 — — 37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续利用研究,在中药、民族药资源开发利用及标准研究制定方面成效显著。 2.【中药化学】以经方、验方中云南道地药材、民族药材为主要研究对象,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开展活性成分追踪,为中药创新药物和大健康 1. 掌握中药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于科学 新产品提供物质基础。聚焦云南道地药材开展药效引导下活性物质的发现、先导 研究的实践之中,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潜能, 化合物评价、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研究 ;对民族药活性成分挖掘与利用实现了产 熟悉本学科发展动态 ; 学研结合,为云南省大宗道地药材的二次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服务“云药”产业 发展。 3.【中药药理学】聚焦民族药、南药重点品种及其临床验方,在中医治则治 2.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外语写作、知 识传播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药学创新型高层次专业 人才。 法指导下,合理选择与中医药理论相匹配的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模型及评价指标, 开展中医药调整人体内环境稳态,防治脑缺血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药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效学、作用靶点、物质基础、安全性、方法学及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中药药效学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5 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保 研究的新思路,实现中医药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留学籍时间(因服兵役和创业休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4.【中药药剂学】围绕中药经皮与缓控释新剂型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相互作 用及其高效递药、复方新制剂与功能食品研发、中药与民族药饮片质量标准等方 面进行研究。重点开展装载中药活性成份的微纳制剂、智能凝胶、晶体改性等新 型制剂技术和给药系统研究 ;拥有国内先进的芳香中药经皮促渗、外用新制剂制 备与体内外评价核心技术。 5.【临床中药学】以“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关系,确保用药安全” 为目标,探讨云南优势特色中药炮制、配伍、用法用量与功效间规律,对中药新 药进行临床评价研究。开展云南道地、优势中药材防治代谢综合征、免疫系统疾 病等重大疾病相关研究。 6.【民族药学】依托云南民族医药文化与资源优势,以继承与创新为原则, 开展云南特色民族药的基本理论、品种品质、物质基础、药效及其作用机制、质 量控制、资源可持续利用,新药研发及澜湄区域国际合作等研究。重点开展以傣族、 彝族为代表的民族医药基础和应用研究,构建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培养高层次民 族药学人才。 三、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 38 — 五、培养方式 1. 基本方式 实行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制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提 倡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 2. 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中,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设计中,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 课程教学 遵循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训练与学术技术实践并重的原则,使研究生掌握坚 实的基础理论,具有从事本专业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研 究生应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 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 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 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 — 39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 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科研项目、实验设计,技术开发和服务等) 。专业实践考核合格者获 1 学分。 考核方案由学位点负责人提出,通过学院审核后实施,具体考核方式为提交 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要求和研究生情况,采取课堂讲授、实验训练、 《专业技能实践报告》 (正文不少于 8 千字)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 文献调研、实践见习、专题研讨或自学辅导等方式进行。既要发挥授课教师的引 及格四个档次,获合格及以上成绩者计 1 学分 ;不合格不得学分,可在第五学期 导和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综合分析能力,课程结 内申请再次考核。 束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考核评定成绩。 4. 必修环节 六、学分及课程设置要求 必修环节包括 :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专业实践,完成必修环节共计获得 3 1. 实行学分制,16 学时计 1 学分。 个学分。必修环节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学术活动(1 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以每次活动 2. 课程设置包括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专业选修课。 3. 学分要求 :研究生毕业必须修满 29 学分(包括必修课程 16 学分、必修环 节 3 学分、选修课程 10 学分) 。 获得的学分和总的参加次数两项共同考核,合格后获 1 学分。纳入学分统计的学 4. 课程设置与学分表(见附件 1) 术活动,研究生应在参加后的 1 周内提交经导师签字的证明材料和《研究生学术 5. 课程考核 活动登记表》 。 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通过课程 学分获取参考标准 :参加国家级学会(或协会、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每 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 次记 0.5 学分, 参加省级学会(或协会、 或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每次记 0.2 学分 ; 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多样化、有效 参加学校、学院或学位点(包括课题组)举办的学术活动(或学术讲座、专项技 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术培训等)每次记 0.1 学分。 能力的考查。 (2)学术报告(1 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做学术报告 1 次以上,以每次 活动获得的学分和总的参加次数两项共同考核,合格后获 1 学分。纳入学分统计 的学术报告应在 1 周内提交经导师签字的证明材料和《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 。 学分获取参考标准 :在国家级学会(或协会、或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 做报告(大会或分组)每次记 1 学分,仅参加学术壁报展示每次计 0.5 学分。在省 级及以上学会(或协会、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做报告(大会或分组)每次 记 0.5 学分, 仅参与壁报展示每次记 0.25 学分。在学校、 学院或学位点 (包括课题组) 举办的学术活动中做报告每次记 0.2 学分。 (3)专业实践(1 学分) 内容包括教学实践(面向本科各环节教学辅助工作) 、科研实践(参与具体的 — 40 —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满足一定的工作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 开题 开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相关管理 规定执行。 2. 中期检查 中期考核安排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进行,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情况自行 确定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不晚于第五学期。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 检查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 41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附件 1 3. 论文评阅与答辩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表 类别 课程名称 S202209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32 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公共英语 32 2 1 考试 S20220802 专业英语 16 1 1-2 考试 S20220501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1-2 考试 S20220525 中药药性学专论 32 2 1-2 考试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32 2 1-2 考试 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 32 2 1-2 考试 S20220504 科研思路与方法 16 1 1-2 考试 S20220528 科技文献检索与应用 16 1 1-2 考试 S20220529 中药学研究前沿进展 32 2 1-2 考查 编撰者 :杨竹雅 S20220530 中药资源学专论 32 2 1-2 考查 学位点负责人 :张荣平 S20220531 云南常用中药材(双语) 32 2 1-2 考查 审核人 :张荣平 S20220532 中药活性成分及分析方法 32 2 1-2 考查 S20220516 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32 2 1-2 考查 S20220533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32 2 1-2 考查 药理实验方法学 32 2 1-2 考查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32 2 1-2 中药药剂学专论 32 2 1-2 根据方向自主 考查 选课,不少于 8 学分 考查 S20220537 中药经典名方研究 32 2 1-2 考查 S20220538 云南民族药学概论 32 2 1-2 考查 S20220539 药事管理及法规 32 2 1-2 考查 S20220540 现代色谱分析 16 1 1-2 考查 S20220541 医学实验动物学 16 1 1-2 考查 S20220542 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 16 1 1-2 考查 八、学位申请与授予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公 S20220902 共 课 S20220801 九、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具体要求按照国家和学校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必 修 课 专 S20220526 业 课 S20220527 S20220534 选 专 修 业 S20220535 课 课 S20220536 — 42 — 学时 学分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课程编号 备注 — 43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类别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代谢综合征的中药防治 16 1 1-2 考查 S20220544 分子药理学 16 1 1-2 考查 专业学位授权点代码:1054 S20220545 现代实验技术 16 1 1-2 考查 专业学位授权点名称:护理 16 1 1-2 16 1 1-2 考查 根据方向自主 选课,不少于 8 考查 学分 一、学科概况 16 1 1-2 考查 我校护理专业于 2002 年创办,是云南省护理学首批唯一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 16 1 1-2 考查 业建设点,拥有国家重点专科项目“护理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护理 16 1 1-2 考查 学” 、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 课程名称 S20220543 专 S20220546 药用辅料应用及进展 业 临床药物治疗学 选 课 S20220547 修 S20220548 滇南本草代表性药用资源评价 课 S20220549 实验室安全与规范 S20220550 非 专 业 课 必修 环节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时 学分 课程编号 医学统计学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学科、 在线开放课程(若干) 备注 专业教指委委员、云南省高等护理教育教指委主任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 ≥2 1-6 考查 全校性选修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云南省高校工委一流党建示 范党组织、云南省“三全育人”示范岗等荣誉。 S20221001 学术活动 1 1-6 护理学位点主动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 S20221002 学术报告 1 1-6 东南亚的护理人才培养高地,培养“重思政、厚人文、强技能、融中西、知前沿、 S20221003 专业实践 1 1-6 会科研”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 备注 :通过 CET6 级者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计 80 分。 学位点遴选“全国百名优秀护理标兵” “全国杰出护理工作者”“ 全国中医药 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全省顶尖护理专家作为导师,选择 全省最优质三级甲等医院建设为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四个稳定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方向,在传统医药护理技术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护理养生保健及老年病慢性病管 理等方面发挥愈加显著的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独具特色的支撑。 学位点与瑞典隆德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王太后大学等院校建立密切合作, 近年连续成功举办“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暨护理 学专业教育高峰论坛” ,连续受邀在“全国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总结会” 作经验交流,始终致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术水平、教育 能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研究方向 本学位授权点有 4 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 — 44 — — 45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1.【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临床护理理论、临床护理技术、急救护理、 2. 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现代科研和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 重症监护、慢性病护理、妇女儿童护理、心理护理及护患关系、医疗新技术、新 能运用中医传统方法或现代手段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工作,以及对研究资料和数据 业务的配合护理等方面,目的在于推动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 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 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学位点临床护理方向拥有“护理学”临床重点专科平台, 3. 能基于本专科领域的实践进展和学术发展动态开展研究,传承发扬中西医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向,注重人本观和人文精神,研究如何拓展和延伸护理服务 结合护理 ;具有生物 - 心理 - 社会的整体观念,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 领域 ;研究构筑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研究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重新构架 ;开展专 思维和技能,施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在中西医结合慢性病 科护理研究。 护理等方面发挥优势。熟悉护理学历史、现状及发展动态 ;培养一定解决护理实 2.【中医护理】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护理古籍文献挖掘整理、 践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能在护理实践发展的前沿上创新和探索 ; 理论体系研究、护理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以及优势护理方案研究等。本方向 4. 通过临床实践,掌握常见病基本诊疗知识及操作技术、专科领域相关知识 利用学校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平台和资源,整理民族特色医药护理理论与技术, 与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按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 研究如何与现代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术结合并在人类健康事业中推广运用。 3.【护理管理】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护理管理模式研究、护理质量管理研究、护 5.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并开展学术研究, 撰写学术论文,能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护理经济管理研究、护理文化建设研究、护理管理环境研 究等方面的内容。学位点护理管理方向在充分考虑当前护理管理实际的同时,注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重结合管理的热点问题如护理经济学、新型护患关系和职业道德、循证护理、临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5 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保 床路径、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探索,在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 留学籍时间(因服兵役和创业休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及专业情感发展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护理管理的思维及能力。 4.【社区与老年护理】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老年护理服务制度、内容和方法, 以及社区老年护理相关研究,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护理需求。本方向拥有国家 级老年重点专科平台,针对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自理能力差、并发症多、康 复慢的特点,灵活发挥中、西医护理在预防、保健、康复方面的优势,提升老年 人生存和生活质量。 三、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学术道德 和基本的科研素养 ; — 46 — 五、培养方式 1. 基本方式 实行“学校—学院—实践基地—导师”四级管理制度。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双 导师负责制,导师小组联合指导,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做好以 下几个方面工作 :①指导制定个性化的硕士生培养计划,报学院审批备案 ;②对 硕士生进行政治思想、学风、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③全面指导和检查硕士生的课 程学习、护理学专业相关方向的临床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2. 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 团结合作精神和科学品质的培养。采取政治理论课学习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的 方法,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和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社 会实践工作,增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 47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3. 课程教学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并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临床见习等多种方法, 讲座等各种学术活动。 注重学生思维与能力训练,使研究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又具有解决 6. 中期及终末考核 实际护理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要求和研究生 学院将分别在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组织开展中期、终末考核,考核小组组长 本人的情况采取授课、自学等方式进行,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 由学院分管领导担任,成员一般应由 3-5 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研究生班主任 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综合分析、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等组成。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学术活动、专业能力考核、综述、 4. 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学业记录等。考核不合格者,责令补修并重新接受考核,终末考核未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专业实践等,共计 8 学分。必修环节考 通过不得参加论文答辩。考核评定合格是参加优秀毕业生等奖项评选的必备条件 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之一。 (1) 学术活动 为促进学生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和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六、学分及课程设置要求 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研究生必须参加相关会议、学术讲座等 1. 实行学分制,16 学时计 1 学分。 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 2. 课程设置包括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专业选修课。 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学术活动考核合格,获 1 学分。 3. 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修满 34 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 (2) 学术报告 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求研究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 节学分。 4. 课程设置与学分表(详见附件 1) 基础上,在本学科范围内,使用 PPT 作 2 次以上的学术报告(文献查新、开题报告、 5. 课程考核 结题报告等) ,时间不少于 1 小时,并填写《学术报告记录表》 。学术报告考核合格, 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通过课程 可获 1 学分。 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 (3) 专业实践 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多样化、有效 导师与学生根据《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指导方案》 (详见附 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件 2)制定实践计划,报学院审核备案。研究生参加本专业的临床护理实践,掌 能力的考查。 握各种常见病基本诊疗知识、各项技术操作,能按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研究生临床实践前须参加学院组织的岗前培训并通过考核。在各科实习结束时, 研究生须进行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 并认真填写《临床实践记录手册》 ,送带教教师和临床医院导师审查。由带教老师 评议研究生的实习表现,作出研究生实习鉴定。 5. 科研实践 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指导研究生选题,进行科研 — 48 —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完成,需要满足一定的工作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开题 开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相关管理 规定执行。 — 49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附件 1 2.中期检查 中期考核安排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进行,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情况自行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表 确定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不晚于第五学期。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 类别 检查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3.论文评阅与答辩 课程编号 S20220901 公 共 S20220902 课 S20220801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编撰者 :张朔玮 学位点负责人 :毕怀梅 审核人 :毕怀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研究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1 考试 16 1 1 考试 公共英语 32 2 1 考试 S20220802 专业英语 16 1 1 考试 S20220601 高级健康评估 48 3 1 考试 S20220602 病理生理学 32 2 1 考试 S20220603 专 S20220604 业 S20220605 课 S20220606 医学统计学 32 2 1 考试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1 考试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32 2 1 考试 循证护理学 32 2 1 考试 S20220607 高级护理药理学 32 2 1 考试 S20220608 中医临床护理实践 32 2 1 考试 S20220609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 32 2 2 考试 S20220610 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查 S20220611 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查 选 专 S20220612 修 业 S20220613 课 课 S20220614 中西医结合老年护理 32 2 2 考查 民族医药护理 16 1 2 考查 护理理论 32 2 2 考查 S20220615 流行病学 32 2 2 考查 S20220616 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32 2 2 考查 S20220617 中西医结合方法学 16 1 1 考查 ≥ 2 1-6 考查 必 修 课 九、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学时 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八、学位申请与授予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课程名称 非 专 业 课 必修 环节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学科、 在线开放课程(若干) S20221001 学术活动 1 1-6 S20221002 学术报告 1 1-6 S20221004 专业综合能力考核 6 1-6 备注 全校性选修 备注 :通过 CET6 级者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计 80 分。 — 50 — — 51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附件 2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指导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通过在指定的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临床教学基地实践,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护 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培养方向的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 型和创新性护理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一)临床实践阶段重点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发现、分 析及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系统熟练地掌握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及护理 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积极参加教学与业务学习活动,包括护理业务查房、业务学习、病例讨 论(疑难 / 死亡病例) 、观摩专科检查 / 手术等,并做好记录。 (三)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研究生每个实践科室管理床位不低于 3 张,并达到 以下实习要求 : 1. 熟练掌握常见基础护理技术和所在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 常见疾病护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二、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 (一)学生从第一学年下半学期开始,共 18 个月的时间在临床实践,其中本 2. 熟练掌握健康评估技能及护理病历书写 ;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 系统、准确的健康评估及分析,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 ; 专科领域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 9 个月。管理方向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 12 3. 熟练掌握所选专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原则与技能 ; 个月。 4. 熟悉所在专科护理领域的护理管理特点 ; (二)除本专科外, 其相关领域的轮转科室不少于 3 个科, 其中指定实践科室为 : 5. 参与所在专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 1. 急诊科 2 个月 (四)中医护理方向的研究生应安排中医特色科室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 2. 内科 2 个月 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特色,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辨 3. 外科 2 个月 证施护的能力。 具有 2 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院提出申请,对 指定科室的实习作适当调整。 (五)护理管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应参加相应的管理实践及培训活动,如人力 资源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专业新业务新技术管理、临床护理专科项目管理等。 (三)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计划不可欠缺指定实践科室,但可适当 调整实践时间,临床科室的轮转时间不少于 12 个月。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求 考核将围绕培训内容及培训目标进行。包括过程考核和终末考核。过程考核 三、实践教学的方式与内容 在每个轮转科室出科前。 临床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阶段,需要根据培养定位及个人实际 (一)出科考核 :研究生个人临床培养计划须列出考核的具体要求,包括理论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研究生导师小组应当指导入学新生确定培养方向,根据 (占比 30%) 、实践技能(占比 30%) 、临床思维与能力(占比 40%)三个方面,考 《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等要求制订研究生个人临床 核内容体现本科室特点。在每个轮转科室完成护理业务查房、小讲课及读书报告 培养计划。实践计划须具体可行,包括目标、内容、过程、考核的具体要求。计 各 1 次 ;在所选专科领域完成不少于 2 份的护理完整病历书写 ;专科护理操作考 划报护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定,评议通过方可施行。联合培养基地及带教老师 试不少于 1 项。项目考核按照《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 按照该计划实施带教工作。 践记录手册》附录中的各具体项目考核标准进行。 — 52 — — 53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二)中期考核 : 检查各培养环节完成情况,内容包括实习至考核期间实践记 录、出科考核、个人总结、教师评价、科室评价等。中期考核要求实践记录检查、 各科室出科考核、中期专业能力考核合格。 (三)终末考核 : 检查各培养环节完成情况,内容包括整个实习期间实践记录、 出科考核、个人总结、教师评价、科室评价等。终末考核要求实践记录检查、各 科室出科考核、终末专业能力考核合格。 五、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保障 根据《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导师小组 指导学生制订个人临床培养计划,计划报护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定,评议通过 方可施行。联合培养基地及带教老师按照该计划实施带教工作。学位点定期走访 基地,组织阶段考核,组织教学评价,保障教学质量。 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授权点代码:1055 专业学位授权点名称:药学 一、学科概况 药学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于 2012 年开始招生,在校内建设有“药学”云 南省重点学科,云南省民族特色养生理论与健康产品工程实验室、云南白药集团 联合技术创新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 ;在校外与西部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 合工程中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云南白药集团、云 南省药物研究所等 20 余家行业单位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具备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条件。 药学是以医药学和制药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立足于医药行业岗位 工作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培养能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以及药 学管理和服务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生产经营、质量控制、药品检验、 药事管理、临床药学等专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专业型药学专门人才。 学位点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由学校双师型导师和校外行业领域的产业领军 人才、技术创新人才、药学及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构建指导教师队伍,行业训练 效果明显。导师群体承担各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企业产品 技术开发项目,研究生直接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开发,具有明显的产业创新优势 和持续的发展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位授权点有 4 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 1.【临床应用药学】开展以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为主要目标的相关研究与技术 开发。围绕临床合理用药、社会药学服务、药物临床试验研究(GCP)、药物安全 性评价(GLP) 、药效学研究,以及新药研发、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和不良反应监测 等领域或环节,紧密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医疗实践,支撑临床大品种上市 / 通 — 54 — — 55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过一致性评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现代制药技术】开展现代制药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装备在天然 药物产品技术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产转化等领域的实际运用。围绕云南 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对科技支撑的需求,开展天然药物资源精深加工技 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尤其是针对云南省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质增 效,以及经典名方名药二次开发的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药物研发和生产新技术、 2.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外语写作、知 识传播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 3. 培养具有大健康产业理论思维与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熟悉药学及大健康 行业领域技术应用发展动态 ; 4. 培养具有技术创新思维,具备较强的产品技术开发、应用与转化实施能力, 能胜任医药及大健康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专业型药学专门人才。 新工艺开发,推进医药产业高新技术转化应用。 3.【药物质量控制技术】开展天然药物质量研究,以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的 生物活性效应物质、有关物质、有害杂质,以及控制性指标为主要对象,研究开 发用于药物质量检测分析的先进技术、品质控制的实用方法,制定药品(产品)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5 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保 留学籍时间(因服兵役和创业休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质量标准。围绕云南省丰富的天然药物, 紧密结合资源开发和产业转化的实际需求, 尤其是道地优势特色中药材、民族药,以及中药新资源、药食同用资源利用的安 全性、标准化开展相关研究与开发工作。注重先进分析检测技术方法在开发和生 产转化应用,提高产业质量管理水平。 4.【健康新产品开发】开展健康新产品(药品、医疗机构制剂、功能食品、 新型健康产品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围绕云南省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尤其是 云南省道地优势特色中药材、民族药,以及中药新资源、药食同用资源开展相关 研究与开发工作。紧密结合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与丰富的临床应用、养生 实践经验,采用现代医药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展天然药物资源调研、品种 整理、种质资源保护、规范种植、相关标准制定,以及精深加工新技术、新产品(药 品、医疗机构制剂、功能食品、新型健康产品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五、培养方式 1. 基本方式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按照学校—学院—实践基地—导师四级模式进行管理。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相应学科、专业的研究 生指导教师(简称校内导师)与联合培养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 有丰富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简称校外导师)联合指导,即“校 内外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培养全过程协调,校外导师 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校内导师与实践单位导师按照集体培养的方式,根据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对学生 的培养过程进行指导,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2. 思想政治教育 三、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中,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设计中,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 课程教学 1. 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面向药学行业需求,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 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 专业技术与工作技能,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实施科技成果转 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 化的能力 ; 的教学训练强度。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 — 56 — — 57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 的学术报告应在 1 周内提交经导师签字的证明材料和《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 。 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分获取参考标准 :在国家级学会(或协会、或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 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做报告(大会或分组)每次记 1 学分,仅参加学术壁报展示每次计 0.5 学分。在省 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公共课程知识、通识理论知识、领域专业知识及职业培训 级及以上学会(或协会、或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做报告(大会或分组)每 知识,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要求和研究生情况,采取课堂讲授、案例教学、 次记 0.5 学分,仅参与壁报展示每次记 0.25 学分。在学校、学院或学位点(包括 实验训练、文献调研、实践见习、专题研讨或自学辅导等方式进行。聘请在医药 课题组)举办的学术活动中做报告每次记 0.2 学分。 行业及健康产品行业研发、注册、生产、流通、应用、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 验的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有机结合,注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综合分析能力、技术转化应用能力,课程结束均 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考核评定成绩。 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注重课程思政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工作 能力训练、创新技术能力培养的原则,使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熟练 的专业工作技能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实 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能独立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工作。 4. 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专业实践等,共计 6 学分。必修环节考 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1)学术活动(1 学分) (3)专业实践(4 学分) 研究生须在培养单位指定的实践单位(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学位论 文研究工作。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不少于 1 年。专业实践的方式应体现“集中实践 与分段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 “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 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校内导师需为研究生联系有实践 经验的导师作为研究生的校外指导教师。校外导师应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实 践研究环节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应有导师签名的每阶段的实践报告及总结。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操作安全培训、岗位操作规程培训、 规章制度培训、保密规定培训、机关应用文培训及自我学习能力培训等。专业实 践考核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专业水平。考核相对集中安排在第四学期 中旬,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及格四个档次,获合格及以上成绩者 计 4 学分 ;不合格不得学分,可在第五学期内申请再次考核。 考核由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工作进展和实践技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或专项技术培训)不少 能训练程度向学位点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申请。考核方案由学科专业负责人 于 8 次,以每次活动获得的学分和总的参加次数两项共同考核,合格后共获 1 学分。 提出,通过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点)审核后实施,具体考核方式采用提交《专 纳入学分统计的学术活动,研究生应在参加后的 1 周内提交经导师签字的证明材 业技能实践报告》 (正文不少于 1.2 万字) 、 实践技能实际操作、 现场答辩相结合进行。 料和《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 。 各方向具体实践要求见附件 2。 学分获取参考标准 :参加国家级学会(或协会、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每 次记 0.5 学分, 参加省级学会(或协会、 或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每次记 0.2 学分 ; 六、学分及课程设置要求 参加学校、学院、学位点(包括课题组)举办的学术活动(或学术讲座、专项技 1. 实行学分制,16 学时计 1 学分。 术培训等)每次记 0.1 学分。 2. 课程设置包括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专业选修课。 (2)学术报告(1 学分) 3. 学分要求 :研究生毕业必须修满 30 学分(包括必修课程 17 学分,必修环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做学术报告 1 次以上,以每次 活动获得的学分和总的参加次数两项共同考核,合格后获 1 学分。纳入学分统计 — 58 — 节 6 学分,选修课程 6 学分) ,其中专业课学分需满足通识理论知识不少于 6 学分, 职业培训知识不少于 4 学分 ;领域专业知识不少于 6 学分。 — 59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附件 1 4. 课程设置与学分表(详见附件 1) 5. 课程考核 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表 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通过课程 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 类别 课程编号 公 共 课 S20220901 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多样化、有效 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 七、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 以下几个过程 :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 开题 开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相关管理 规定执行。 2. 中期检查 中期考核安排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进行,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情况自行 确定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不晚于第五学期。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 检查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3. 论文评阅与答辩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八、学位申请与授予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九、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编撰者 :李俊 学位点负责人 :饶高雄 审核人 :饶高雄 — 60 — 必 修 课 专 业 课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S202209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S20220801 公共英语 S20220802 专业英语 S20220501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S20220551 医药政策和药事管理法规 S20220552 药学研究前沿进展 S20220553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S20220554 医药知识产权实务 S20220555 临床药学 S20220556 药物剂型与生产工艺 学时 学 开设 考核 分 学期 方式 32 2 1 考试 16 32 16 32 32 32 32 16 32 32 1 2 1 2 2 2 2 1 2 2 1 1 1-2 2 1 1 1 1 1 1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通识理论知识 考试 考试 职业培训知识 考试 考试 临床应用药学方向必修 考试 现代制药技术方向必修 药物质量控制技术方向 考试 必修 健康新产品开发方向 考试 必修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根据方向自主选课,不 考查 少于 6 学分(领域专业 考查 知识)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职业培训知识 考查 考查 S20220557 药品质量标准实务 32 2 1 S20220558 健康产品审评与注册 32 2 1 S20220559 云南道地药材专论 16 1 S20220560 云南民族医药选论 16 1 S20220508 生药资源学专论 32 2 S20220561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 16 1 S20220562 药学实验室安全与管理 16 1 S20220547 临床药物治疗学 16 1 S20220563 药物筛选与评价技术 16 1 专 S20220564 新型给药系统及应用 16 1 选 业 S20220565 生物药剂学 16 1 S20220566 天然药物质量分析技术 16 1 修 课 S20220567 健康新产品开发实务 16 1 课 S20220541 医学实验动物学 16 1 S20220568 药品检验标准操作实务 16 1 S20220569 药品质量管理实务 16 1 S20220570 中成药临床应用 16 1 S20220571 社区药学服务 16 1 S20220572 药物安全性评价 16 1 非专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学 ≥2 业课 科、在线开放课程(若干) S20221001 学术活动 1 必修 S20221002 学术报告 1 环节 S20221005 专业实践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6 考查 备注 全校性选修 1-6 1-6 1-6 备注 :通过 CET6 级者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计 80 分。 — 61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新产品稳定性考察。 附件 2 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要求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二、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 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不少于 1 年。 研究方向一 :临床应用药学 掌握药物应用药学知识,熟悉临床用药管理规范及要求 ;参与药物临床试验 不同阶段研究,参与药物安全性评价及药效学研究,能为药品注册提供相关试验 报告 ;具备完成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和不良反应监测的能力 ;具有一致性评价设计 方案、跟进评价的技术能力 ;具备能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评价的能力。 研究方向二 :现代制药技术 能基于 GMP 管理要求能对药品设计至药品临床应用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 ; 熟悉药品制造技术原理、操作规范,可将实验室制药工艺扩大至生产线生产工艺 ; 熟悉生产设备的更新及应用于药品制造中 ;能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研究并实现 于产品制造工艺中 ;基于药品注册管理要求,对产业技术升级进行研究及申报。 研究方向三 :药物质量控制技术 熟悉药品检验实验室操作规范(包括基本操作、基本概念) ,熟练常规检查的 检验操作(包括药典通则的检查和附录检查法) ,熟练掌握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标准 操作规程及维护与简单故障排除方法 ;具备天然药物的鉴定、分析及含量检测能 力,能熟练开展基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分子鉴定技术 ;具备对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 分离、纯化能力,能准确鉴定化合物结构 ; 可进行天然药物及健康产品的有关物质、 有害杂质检测方法研究并确定控制方法及限度 ;能熟练开展天然药物质量标准研 究及制定药品质量标准。 研究方向四 :健康新产品开发 熟悉药品、医疗机构制剂、功能食品等健康产品注册与申报的政策法规 ;开 展天然药物资源调研、品种整理、种质资源保护、规范种植、相关标准制定,以 三、实践教学的方式与内容 专业实践的方式应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 践”相结合、 “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 要,校内导师需为研究生联系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作为研究生的校外指导教师。校 外导师应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实践研究环节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应有导 师签名的每阶段的实践报告及总结。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操作安全培训、岗位操作规程培训、 规章制度培训、保密规定培训、机关应用文培训及自我学习能力培训等。专业实 践考核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专业水平。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在实践基地或医药行业相关单位进行专业技能实践, 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工作进展和实践技能训练程度进行考核。考核相对集中安排 在第四学期中旬,在通过中期考核后,采用提交《专业技能实践报告》 (正文不少 于 1.2 万字) 、且必须与实践技能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具 体由研究生导师或课题组组织考核与评价。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 及格四个档次,获合格及以上成绩者计 4 学分 ;不合格不得学分,可在第五学期 申请再次考核。 及精深加工新技术、新产品(药品、医疗机构制剂、功能食品、新型健康产品等) 五、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保障 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具备药品、医疗机构制剂开发中所需的药学研究、药理研究、 考核由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工作进展和实践技 药效研究及安全性评估的技术能力,可按法规规定设计并完成相应的开发所需评 能训练程度向学位点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申请。考核方案由学位点负责人提 价实验 ;具有功能食品等健康产品开发所需的相关评价及安全性评价,并具备申 出,通过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核后实施。 报健康产品的能力。具备健康新产品开发中成果转化及完成中试生产,完成健康 — 62 — — 63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授权点代码:1056 专业学位授权点名称:中药学 一、学科概况 资源评价鉴定与种源筛选、繁育技术等研究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 ;在以彝药、傣 药等为代表的民族药资源研究 ;在云药等区域优势特色大品种栽培技术研究等方 面全国领先。 2.【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和研究云南民族民间的特色炮制方法,开展云南省 常用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构建云南道地药材和民族民间习用药材传统方法与 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特色炮制工艺体系,建设中药民族药炮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 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 本学科是云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 1977 年开始本科招生,2015 年 3.【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云南中药及民族特色药治疗重大疾病的作用机 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20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国家特色专业,省 制及药物使用安全性研究。以云南常用中药及民族药的经典名方、临床验方为核心, 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省一流专业,2020 年云南 突出中医药理论与药效学研究的结合,掌握中药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的常用方法 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为 B(国内一流);2010 年获得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技术,包括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药效评估 ;重点开展免疫性 2011 年列为省“十二五”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6 年为省“十三五”一流学科 A 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皮肤病及脂代谢相关疾病的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 ; 类高原学科。拥有“八五”实用中药学、 “九五”临床中药学 2 个省级重点学科, 掌握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及用药禁忌 ;能初步指导 临床中药学、傣药学与彝药学 3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临床医生如何有效评价中药不良反应。 本学位点立足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与多民族边疆地区,依托丰富的中药资源和 4.【中药活性物质研究与产品开发】中药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活性先 民族医药、南药传统文化资源优势,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服务“一带一 导化合物发现、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研究 ;中药民族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基 路”倡议与生物医药大健康,培养适应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 于化学物质组学、药理学、代谢组学等理论和方法,阐明南药、滇南药药效物质 人才与行业领军人才。本学位点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 基础,提升和完善有效成分群制备工艺 ;基于南药、滇南药中类药性优势骨架的 中药材引种驯化、质量检验与评价、中药制剂以及其他中药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快速发现、高效合成和结构优化,构建活性化学成分库,获得具开发应用前景的 具有专业知识交叉性、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形成了中药学、民族药学与药 先导化合物 ;构建基于传统质量鉴定与现代物质基础相结合的中药民族药质量评 学交融发展,中药与南药资源研究为优势的学科特色。在道地特产中药、南药的 价体系。 种源选育与评价、中药制剂研发与质量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具有专业技术队伍和 5.【中药检验与品质评价】云南常用中药和民族药品质评价研究。以云南中药、 合理的学科梯队,与企业、医院、药检药监机构及研究院所建立了二十余个联合 民族药材和饮片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继承传统中药品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现代 培养实践基地,已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传统鉴定方法结合化学检验和生物检验的药 品品质评价模式。主要开展云南常用中药、民族药药材和饮片的真实性、安全性 二、研究方向 和有效性研究,从源头加强药品质量控制,增强云南本土道地中药和民族药核心 本学位授权点有 7 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 竞争力,促进云南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1.【中药优良种源繁育与技术】区域中药资源评价鉴定与种源筛选、繁育技 6.【中药制剂工艺与技术】中药民族药制剂工艺技术、新剂型、生产过程控 术等研究,道地特色中药材育种、规范化种植技术等研究。对云南大宗特有中药 制及大品种二次开发,中药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研发。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 — 64 — — 65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临床价值为导向,聚焦云南特色中成药、民族药以及特色医疗机构制剂,围绕制 五、培养方式 剂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中量值传递规律等开展系统研究,为云南 1. 基本方式 重点中成药品种的工艺改进和二次开发、中药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研发等提供关 按照学校—学院—实践基地—导师四级模式进行管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 键技术支持。 第一责任人,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相应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指导教师(简称校 7.【中药合理应用与监管】针对区域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为前提,着 内导师)与联合培养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或 眼于科学阐述中药药性理论,探讨中药临床有效与安全的应用原则。掌握中药不 管理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简称校外导师)联合指导,即“校内外双导师制”。 良反应的监测与中药应用合理性的监测方法技术,确保社会公众安全、有效、经济、 校内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培养全过程协调,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 及时地使用药品。以云南区域用药经验、地方少数民族医药临床应用情况,挖掘 实践活动,校内导师与实践单位导师按照集体培养的方式,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 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新药,提高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性。围绕药事法规与监管技术, 的要求以及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对学位论文的选题、撰 为药品注册、知识产权保护、上市后监测与评价,药品安全监管和风险管理相关 写进行指导,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法规修订和监管政策调整提供依据,推动区域中医药行业发展和促进完善区域药 2. 思想政治教育 品监督管理体制与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中,与社会经济发 展实际情况、医药行业工作特点等紧密结合,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 三、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面向中药学行业需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中药学及相 关学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2. 热爱中医药事业,掌握一门外语,能查阅相关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 写作能力,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实施科 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 3. 培养具有技术创新思维,具备较强的产品技术开发、应用与转化实施能 力,能胜任中药相关行业工作岗位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专业型药学专 门人才。 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 课程教学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 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 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 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 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 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4. 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专业实践,完成必修环节共计获得 6 学分。 必修环节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1)学术活动(1 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以每次活动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获得的学分和总的参加次数两项共同考核,合格后共获 1 学分。纳入学分统计的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5 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保 学术活动,研究生应在参加后的 1 周内提交经导师签字的证明材料和《研究生学 留学籍时间(因服兵役和创业休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 — 66 — 术活动登记表》 。 — 67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学分获取参考标准 :参加国家级学会(或协会、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每 次记 0.5 学分, 参加省级学会(或协会、 或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每次记 0.2 学分 ; (正文不少于 1.2 万字) 、实践技能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相结合进行。 各方向具体实践要求见附件 2。 参加学校、学院或学位点(包括课题组)举办学术活动(或学术讲座、专项技术 培训等)每次记 0.1 学分。 六、学分及课程设置要求 (2)学术报告(1 学分) 1. 实行学分制,16 学时计 1 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开展学术报告 1 次以上,以每 2. 课程设置包括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专业选修课。 次活动获得的学分和总的参加次数两项共同考核,合格后获 1 学分。须经学位点 3. 学分要求 :研究生毕业必须修满 30 学分(包括必修课程 16 学分,选修课 确认,作为考核的依据。纳入学分统计的学术报告应在 1 周内提交经导师签字的 程 8 学分和必修环节 6 学分 , 其中专业课学分需满足通识理论知识 6-8 学分、领域 证明材料和《研究生学术报告考核表》 。 专业知识 6-8 学分与专业知识拓展 4 学分) 。 学分获取参考标准 :在国家级学会(或协会、或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 4. 课程设置与学分表(详见附件 1) 做报告(大会或分组)每次记 1 学分,仅参加学术壁报展示每次计 0.5 学分。在省 5. 课程考核 级及以上学会(或协会、部门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做报告(大会或分组)每次 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通过课程 记 0.5 学分, 仅参与壁报展示每次记 0.25 学分。在学校、 学院或学位点 (包括课题组) 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 举办的学术活动中做报告每次记 0.2 学分。 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多样化、有效 (3)专业实践(4 学分) 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生须在培养单位指定的实践单位(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学位论 能力的考查。 文研究工作。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不少于 1 年。专业实践的方式应体现“集中实践 与分段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 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校内导师需为研究生联系有实践 经验的导师作为研究生的校外指导教师。校外导师应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实 践研究环节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应有导师签名的每阶段的实践报告及总结。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操作安全培训、岗位操作规程培训、 规章制度培训、保密规定培训、机关应用文培训及自我学习能力培训等。专业实 践考核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专业水平。考核相对集中安排在第四学期 中旬,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及格四个档次,获合格及以上成绩者 计 4 学分 ;不合格不得学分,可在第五学期申请再次考核。 考核由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工作进展和实践技 能训练程度向学位点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申请。考核方案由学位点负责人提 出,通过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核后实施,具体考核方式采用提交《专业技能实践报告》 — 68 — 七、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 以下几个过程 :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 开题 开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相关管理 规定执行。 2. 中期检查 中期考核安排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进行,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情况自行 确定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不晚于第五学期。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 检查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3. 论文评阅与答辩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 69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八、学位申请与授予 附件 1 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表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类别 九、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课程编号 S20220901 具体要求按照国家和学校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公 S20220902 共 课 S20220801 编撰者 :孙华英 学位点负责人 :马云淑 审核人 :马云淑 — 70 — 必 修 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研究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公共英语 32 2 1 考试 S20220802 专业英语 16 1 1-2 考试 S20220501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2 考试 S20220573 药事管理学选论 32 2 1 考试 S20220574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32 2 1 考试 S20220529 中药学研究前沿进展 32 2 1 考查 S20220575 中药材繁育与栽培 32 2 1 考试 S20220576 中药炮制技术与饮片生产规范 32 专 业 S20220577 中药药理学与临床应用 32 课 2 1 2 1 备注 通识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拓展 中药优良种源繁育与 技术方向必修 中药炮制技术方向 考试 必修 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 考试 价方向必修 中药活性物质研究与 考试 产品开发方向 必修 中药检验与品质评价 考试 方向必修 中药制剂工艺与技术 考试 方向必修 中药合理应用与监管 考试 方向必修 S20220578 中药化学专论 32 2 1 S20220579 中药分析专论 32 2 1 S20220536 中药药剂学专论 32 2 1 S20220580 临床中药学专论 32 2 1 S20220528 科技文献检索与应用 16 1 1 考查 S20220504 科研思路与方法 16 1 1 考查 选 专 S20220548 滇南本草代表性药用资源评价 16 修 业 生物信息学 16 课 课 S20220581 1 1 考查 1 1 考查 S20220516 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32 2 1 考查 S20220582 健康产品与云药品牌培育 16 1 1 考查 通识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拓展 — 71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备注 附件 2 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要求 S2022058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选论 32 2 1 考查 S20220584 中药用药指导与不良反应监督 16 1 1 考查 S20220585 中药资源开发 32 2 1 考查 研究方向一 :中药优良种源繁育与技术 S20220586 中药炮制工程学 32 2 1 考查 包括三方面 :中药资源评价鉴定与种源筛选 :包含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驯 S20220535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32 2 1 考查 化、建立种质圃等,开展生物学性状观测记录、化学成分分析、分子生物学、生 S20220526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32 2 1 考查 物信息学等评价鉴定等实践。中药资源繁育技术 : 开展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杂交、 S20220587 中药功效评价方法与规程 16 1 1 考查 自交、扦插繁殖、嫁接繁殖、分株繁殖、组织培养等实践 ;中药资源育种、栽培 S20220532 中药活性成分及分析方法 32 2 1 考查 技术 :包含系统选育、单株选育、诱导育种等实践,开展规范化栽培、林下栽培、 S20220588 现代色谱分析 32 2 1 考查 设施栽培、仿野生栽培、产地初加工等实践。 专 S20220589 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 业 中药鉴定学选论 选 课 S20220590 修 S20220513 分子生药学 课 S20220591 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 16 1 1 考查 研究方向二 :中药炮制工艺与技术 32 2 1 考查 32 2 1 考查 32 2 1 考查 主要的采收加工地点进行调研和实践,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炮制环节应到中药饮 S20220592 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 32 2 1 考查 片生产企业参加车间实习,学习操作规范,提出生产优化方案 ;质量检验环节应独 S20220593 GMP 与技术改造 32 2 1 考查 立完成现场采样、检验、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由企业的各生产部门组织考 S20220514 药物制剂工程及质量标准 32 2 1 考查 核并出具考核意见。或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炮制工艺的研究,具备制定与修 S20220594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规范 16 1 1 考查 订饮片炮制生产工艺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及主管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 S20220595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监管政策 16 1 1 考查 S20220596 中药临床试验与监管 16 1 1 考查 S20220597 中药市场监管 16 1 1 考查 非 专 业 课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学科、 在线开放课程(若干) S20221001 必修 S20221002 环节 S20221005 ≥ 2 1-6 考查 专业知识拓展 领域专业知识 包括中药材的产地加工(净制、切制) 、炮制、质量检验等实践环节或完成至 少一项炮制工艺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中药材产地加工环节应根据研究课题的选择到 研究方向三 :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 中药药效研究常用动物的鉴别、饲养、管理、消毒及育种。熟悉中药药效常 见实验的造模、大规模药效评价的规程及法规 ;中药药效及毒理实验室或实验中 心基本仪器的操作 ;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药效评估基本技能 全校性选修 的掌握 ;急性和慢性毒理学实验的基本设计及实施。 研究方向四 :中药活性物质研究与产品开发 学术活动 1 1-6 通过开展中药、民族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及结构修饰等工作,认识中 学术报告 1 1-6 药新药研发的基本思路与路径 ;熟悉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和分类、理化性质、 专业实践 4 1-6 提取分离、检识及结构鉴定的方法、原理及实验流程,掌握相关基本技能,能独 备注 :通过 CET6 级者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计 80 分。 — 72 —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立开展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制备工艺优化与结构鉴定工作, 能运用化学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对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工艺设计,具备 — 73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能力。通过开展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有效部位群制备工 二、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 艺优化研究,能从化学的角度阐释中药临床应用的科学内涵,能独立开展中成药 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不少于 1 年。 生产的前处理、提取、精制等环节工作。通过开展基于质量标志物的中药、民族 药饮片及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熟知质量标准制定的方法、流程。通过开展云 南高原特色健康产品开发工作,熟悉健康产品开发基本思路、基本流程,能熟练 运用相关仪器设备开展健康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研究方向五 :中药检验与品质评价 熟悉中药检验实验室操作规范(包括基本操作、基本概念) ,熟练常规检查的 检验操作(包括药典通则的检查和附录检查法) ,熟练掌握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标准 操作规程及维护与简单故障排除方法 ;具备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开展 药材基原的物种鉴定、药材及饮片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 ;具备对植物药和动物 药的生物信息物质识别能力,能熟练开展基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分子鉴定技术 ;具 备对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能力,能准确鉴定化合物结构 ;能熟练开 展生物活性研究,通过对生物体的作用,测定中药的疗效、作用强度和毒性。 研究方向六 :中药制剂工艺与技术 包括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及质量检验、新药研发、GMP 管理 等岗位实践。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可参加车间实习。应掌握中药 常见固体及液体剂型生产基本理论、生产流程与各岗位操作规范,能独立完成岗 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以及生产工艺的制定与修订工作。质量检验、新药研发、 GMP 管理等专业实践采取现场实践和专题讲座方式进行。应达到独立完成现场采 样、检验、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或能够组织立项并开展中药新药临床前研 究相关工作或具备实施 GMP 管理及开展技术改造工作的能力。 研究方向七 : 中药合理应用与监管 围绕下列行业进行专业实践 : 中医医院中药调剂室,明确中药调配过程、规范、 要求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各期,在相应具有资质的单位,考察中药新药临床不同 阶段的研究,明确相关国家规定、章程,总结研究报告,提出研究意义和发展方向 ; 随中医临床各科室查房,进行病例讨论,实践后应可达到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 三、实践教学的方式与内容 专业实践的方式应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 践”相结合、 “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 要,校内导师需为研究生联系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作为研究生的校外指导教师。校 外导师应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实践研究环节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应有导 师签名的每阶段的实践报告及总结。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操作安全培训、岗位操作规程培训、 规章制度培训、保密规定培训、机关应用文培训及自我学习能力培训等。专业实 践考核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专业水平。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在实践基地或医药行业相关单位进行专业技能实践, 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工作进展和实践技能训练程度进行考核。考核相对集中安排 在第四学期中旬,在通过中期考核后,采用提交《专业技能实践报告》 (正文不少 于 1.2 万字) 、且必须与实践技能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具 体由研究生导师或课题组组织考核与评价。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 及格四个档次,获合格及以上成绩者计 4 学分 ;不合格不得学分,可在第五学期 申请再次考核。 五、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保障 考核由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工作进展和实践技 能训练程度向学位点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申请。考核方案由学位点负责人提 出,通过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核后实施。 评价,对医务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在临床用药实践中收集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 (ADR) 与药品不良事件 (ADE) 的基本要求。 — 74 — — 75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授权点代码:1057 专业学位授权点名称:中医 一、学科概况 论,提高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 2.【中医外科学】围绕中医药防治男科、皮肤、肛肠和普外疾病等开展临床 及临床基础研究。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及云岭男科平台, 结合云南气候特点和疾病特点,在不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性功能障碍、 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治上独具优势特色,形成了基于疮疡理论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 专家共识,对全国名老中医诊治皮肤病学术经验的进行了推广与应用。 3.【中医骨伤科学】围绕中医药防治脊柱脊髓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 中医学于 1960 年我校创建之初即设立,1986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 年获 创伤等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基于云南地域特点,融合云南民族医药优势,依托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 年中医专硕授予权单列) ,2009 年成为省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在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治疗的基础上,对脊 立项建设博士点,2018 年获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国家级博士后 柱脊髓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创伤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独具优势。 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云南省一流学 4.【中医妇科学】围绕中医药防治女性月经病、炎症、不孕症、流产性疾病 科 A 类高原学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4 个,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 等开展临床及临床基础研究。基于云南地域特点,融合云南民族医药优势,传承 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及特色诊疗技术,以“和畅思想”和“扶正驱邪思想” 学科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充分发挥民族医药富集与“一 为指导,形成内外合治、序贯调治、助孕安胎及女性生命健康管理综合治疗的特色。 带一路”倡议区位优势,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依托云南区域和民族药资源优势, 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病、不孕症、盆腔炎性疾病、流产性疾病、宫腔粘连等 坚持中医与民族医交融,传承创新滇南医学医家学术经验,兼容民族医学精华, 疾病的治疗上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具有独特优势。 围绕高原疾病及其发病特点开展深入研究,创立三辨三期三调治疗老年病、温阳 5.【中医儿科学】围绕中医药防治小儿肺脾病证、紫癜、儿童心身疾病、儿 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养血活血法治疗皮肤病等特色疗法,形成中医内科学、中医 童发育异常、儿童保健康复等开展临床及临床基础研究。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儿 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 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省级区域诊疗中心等平台, 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等 10 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将中医学与民族医药学有机结合, 传承滇南儿科名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治 未病”理论和地域资源为特色,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对一些特有病证进行研究,形 二、研究方向 成内外合治、药食同源的治疗特色,运用芳香辟秽法防治肺系病证,在肺炎、哮喘、 本学位授权点有 10 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 疳证、体质调理、紫癜、抽动症、矮身材、性早熟、发育落后等病证的诊治上独 1.【中医内科学】围绕中医药防治风湿病、老年病、肿瘤、津液病、脾胃病、 具优势。 肝胆病、肺病、肾病、心血管疾病、急症、脑病等开展临床及临床基础研究。基 6.【中医五官科学】围绕中医药防治喉痹病、鼻鼽病、鼻渊病、眼底血证等 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区域诊疗中心和省级重点学科、临床研究中心等 开展临床及临床基础研究。基于云南地理气候特点,理论上以学科独特的“孔、窍” 平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云南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深 解剖结构为基础,吸收、应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完善中医“孔、窍”结构理论 ; 入挖掘、整理、研究滇南医学及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名医名家学术思想、经验、 临床上以“通窍法”为理论核心,深入研究疾病的病因及演变规律,结合独具特 诊疗技术和云南地域流派学术特点,发展完善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理 色的中医五官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在喉痹、鼻鼽、鼻渊、眼底血证等疾病 — 76 — — 77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的诊疗上独具优势。 7.【针灸推拿学】围绕针灸推拿防治老年病、神志病、妇儿科疾病、脊柱及 能运用中医传统方法或现代手段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工作,以及对研究资料和数据 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 脊柱相关性疾病等开展临床及临床基础研究。基于滇南地域特点,融入多民族外 3. 掌握坚实的中医知识和现代诊疗技术,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系统深入 治技术,形成中医针灸推拿与其他民族外治技术交融的鲜明特色。研发系列膏摩剂, 的学科知识,系统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了解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 ; 在时空针灸防治脑病、神志病和肾病,推拿防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膝关 4. 通过临床轮训,掌握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较强 节炎,选择性脊柱推拿防治儿科疾病,整体调节针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等方面独具 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承担本专业 优势。 和相关专业的常见疾病诊治工作 ;对常见危急重症具备初步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 8.【民族医学】围绕民族医药防治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科 疾病等开展临床及临床基础研究。立足云南民族医药资源,收集整理和筛选民族 医药有效单验方,传承研究著名民族医学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重点开展民 5.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并开展学术研究, 撰写学术论文,能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族医药防治内科、妇科、儿科和皮肤科常见多发病的临床研究,在民族医药肝胆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病防治研究等独具优势。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5 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保 9.【中西医结合临床】围绕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 五官科等疾病开展临床及临床基础研究。遵循中医学、西医学理论,突出中西医 结合特色,结合现代医学最新诊治技术与方法,创新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优 化学科,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探究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优势。 10.【全科医学】围绕中医药防治内、外、妇、儿、针推、骨伤、康复等开展 临床及临床基础研究。基于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及国 医大师工作室、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结合云南气候特点和 疾病特点,在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治疗的基础上,形成中医全科医学诊治疾病、 健康管理、社区管理等综合诊治的特色。 留学籍时间(因服兵役和创业休学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培养方式 1. 基本方式 实行学校—学院—规培基地—导师(导师组)四级管理模式,导师是研究生 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导师组)负责制,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由导师 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 2. 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中,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实 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培养目标 3. 课程学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三全育人”成效。通过采用案例教学、PBL、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 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研究生进行知识获取、学术鉴别、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学术道德 和基本的科研素养 ; 2. 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现代科研和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 — 78 — 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4. 必修环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必修环节包括 :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专业 — 79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技能实践,通过这些必修环节可获 8 个学分。必修环节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 论文答辩。 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通过课程 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 (1)学术活动 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多样化、有效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并填写《研 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作为考核依据,学术活动合格者获 1 学分。 能力的考查。 (2)学术报告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做 1 次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 。 如为校内报告,须经学位点确认,作为考核的依据 ;如为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 报告, 则应以会议报告日程安排或大会论文集等为依据, 学术报告考核合格获 1 学分。 (3)专业技能实践 ①轮训单位 : 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 ②时间安排 专业技能实践共 33 个月,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分阶段进行,具体时间安排详见 附件 2。 ③跟师学习 根据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特点,研究生在三年规培期间跟随导师临诊学习。 跟师学习根据指导教师的临诊时间,可与临床轮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同步进行, 每周至少 1 个半天,每年不少于 30 次。跟师期间,收集整理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 验和专长、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每年不少于 10 份 ;做好跟师笔记 ; 撰写跟师心得、或学习中医典籍体会,每年不少于 3 篇。 ④考核 :培训基地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 者,获 6 学分。 六、学分及课程设置要求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满足一定的工作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 开题 开题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相关管理 规定执行。 2. 中期检查 中期考核安排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进行,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情况自行 确定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不晚于第五学期。应根据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 检查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3. 论文评阅与答辩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八、学位申请与授予 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九、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具体要求按照国家和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1. 实行学分制,16 学时计 1 学分。 2. 课程设置包括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非专业选修课。 3. 学分要求 :必须修满 33 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4. 课程设置与学分表(详见附件 1) 5. 课程考核 — 80 — 编撰者 :周晓娜 杨隽 学位点负责人 :温伟波 赵荣 审核人 :赵荣 — 81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附件 1 类别 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表 类别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开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进展 32 2 1-2 考试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进展 32 2 课程名称 S20220224 S20220225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S202209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32 2 1 考试 S20220226 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进展 32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S20220227 32 2 公共英语 32 2 1 考试 S20220802 专业英语 16 1 1-2 考试 S20220106 黄帝内经 32 2 1-2 考试 S20220107 伤寒论 32 2 1-2 考试 S20220108 金匮要略 32 2 1-2 考试 专 S20220109 业 课 S20220202 温病学 32 2 1-2 考试 科学研究与设计概论 32 2 1-2 考试 S20220111 循证医学 16 1 1-2 考试 S20220110 医学统计学 32 2 1-2 考试 S20220112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2 S20220215 中医内科学进展 32 2 1-2 考试 中医内科学方向选修 S20220216 中医外科学进展 32 2 1-2 考试 中医外科学方向选修 S20220217 中医骨伤科学进展 32 2 1-2 考试 中医骨伤科学方向选修 S20220218 中医妇科学进展 32 2 1-2 考试 中医妇科学方向选修 S20220219 中医儿科学进展 32 2 1-2 考试 中医儿科学方向选修 选 专 S20220220 修 业 课 课 S20220304 中医五官科学进展 32 2 1-2 考试 中医五官科学方向选修 针灸推拿学进展 32 2 1-2 考试 针灸推拿学方向选修 S20220402 民族医治疗学 32 2 1-2 考试 民族医学方向选修 S20220221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进展 32 2 1-2 考试 S20220222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进展 32 2 S20220223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进展 32 2 公 S20220902 共 课 S20220801 必 修 课 — 82 — 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课程编号 备注 非 专 业 课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学 科,在线开放课程(若干) S20221001 必修 S20221002 环节 S20221006 备注 中医结合临床妇科方向 选修 中医结合临床儿科方向 1-2 考试 选修 中医结合临床五官科方 1-2 考试 向选修 全科医学方向 1-2 考试 选修 ≥ 2 1-6 考查 学术活动 1 1-6 学术报告 1 1-6 专业技能实践 6 1-6 全校性选修 备注 :通过 CET6 级者公共英语可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计 80 分。 考试 中医结合临床内科方向 选修 中医结合临床外科方向 1-2 考试 选修 中医结合临床骨伤科方 1-2 考试 向选修 — 83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附件 2 中医专业学位硕士专业技能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专业技能实践要求 第一阶段 : (通科 24 个月) 中医内科 : 培训时间为 12 个月,主要在呼吸(肺病) 、心血管、消化(脾胃病)、 急诊、内分泌、肿瘤、血液、肾病、神经(脑病) 、风湿等专科的门诊和病房及辅 助科室轮转学习。其中内科急诊为必须轮转的科室,其余科室至少选择 3 个科室 轮转。 中医外科 : 培训时间为 2 个月,主要在门诊、 病房轮转学习。可以在中医外科(疮 疡、乳腺或其他专病专科) 、中医肛肠科、中医皮肤科、中医男科中选择科室轮转。 中医妇科 :培训时间为 2 个月,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中医儿科 :培训时间为 1 个月,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 :培训时间为 3 个月,主要在针灸科、推拿科、 中医康复科门诊选择轮转学习。 中医骨伤科 :培训时间为 2 个月,主要在急诊、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 :培训时间为 1 个月,主要在中医耳鼻喉科、中医 眼科门诊、检查室、治疗室选择轮转学习。 辅助科室 :培训时间为 1 个月,主要在心电图、放射科、中药房轮转学习。 第二阶段 : (专科 9 个月) 根据专业选择相应的二级学科病房、门诊以及密切相关科室轮训。 表 1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专业技能实践要求安排 学科名称 轮转时间(月) 备注 中医内科 12 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关疾病(肺、心血管、脾胃、 肾病、肿瘤、内分泌、血液、神经、风湿等)、急诊 中医外科 2 肛肠、皮肤、疮疡、男科等 中医妇科 2 中医妇科 — 84 — 学科名称 轮转时间(月) 备注 中医儿科 1 中医儿科 针灸科 3 针灸科 推拿科 推拿科 中医康复科 中医康复科 中医骨伤科 2 中医骨伤科 中医耳鼻喉科 1 中医耳鼻喉科 中医眼科 中医眼科 辅助科室 1 可选心电图、影像、中药房等科室 跟师学习 1 个半天 / 周 选择相关学科指导老师,在门诊、病房跟师学习 相关专科 9 根据专业选择在相应的二级学科病房、门诊以及密切相 关科室轮训 9 个月。 合计 33 备注 :各专业科室轮转要求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 (国 中医药人教发〔2014〕25 号) 。 二、全科医学专业技能实践要求 理论学习 : (1 个月) 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 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放射诊疗 管理规定、 《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 指南》以及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等);医患沟通与伦理学 ;临床科研设计 与方法(包括循证医学、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和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专业理论课(中医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临床专业 等相关理论,可集中或分散在 3 年中完成,由培训基地和所在医学院校组织);医 德医风教育,课程学习采用面授和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中医类别全科 医生自主学习为主,基地教学为辅。授课内容以临床实际需要和临床案例为重点。 第一阶段 : (26 个月) 中医内科 : 培训时间 10 个月,呼吸、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肿瘤、血液、肾病、 — 85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神经、风湿等专科的门诊和病房及辅助科室轮转学习。其中呼吸、心血管、消化 学科名称 轮转时间(月) 备注 为必须轮转的科室,时间不少于 2 个月,其余 6 个科室可以自行选择 4 个科室轮转。 中医儿科 1 中医儿科 针灸科 4 针灸科 2 个月 中医外科 : 培训时间为 2 个月,主要在门诊、 病房轮转学习。可以在中医外科(疮 疡、乳腺或其他专病专科)、中医肛肠科、中医皮肤科中选择科室轮转。 中医妇科 :培训时间为 1 个月,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中医儿科 :培训时间为 1 个月,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 :培训时间为 4 个月,主要在针灸科 2 个月、 推拿科 1 个月、康复科 1 个月。 中医骨伤科 :培训时间为 1 个月,主要在急诊、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 :培训时间为 1 个月,主要在中医耳鼻喉科、眼科 门诊和病房轮转学习。 急诊科(包括院前急救):培训时间为 3 个月,主要在内科急诊病房(包括院 前急救)1 个月、内科急诊 1 个月、外科急诊 1 个月。 普外科 :培训时间 1 个月,主要在病房、门诊轮转学习。 辅助科室 :培训时间为 1 个月,主要在心电图、放射科、中药房轮转学习。 选修 :培训时间 0.5 个月至 1 个月。具体内容和要求由所在医院所选科室制定。 建议 :老年病科、感染科、精神科、营养科、心理咨询门诊等。 推拿科 推拿科 1 个月 中医康复科 中医康复科 1 个月 中医骨伤科 1 中医骨伤科 中医耳鼻喉科 1 中医耳鼻喉科 中医眼科 中医眼科 辅助科室 1 可选心电图、放射科、中药房等科室 急诊 3 内科急诊病房(包括院前急救)1 个月、内科急诊 1 个月、 外科急诊 1 个月。 普外科 1 普外科 选修 0.5-1 具体内容和要求由所在医院所选科室制定。建议:老年病科、 感染科、精神科、营养科、心理咨询门诊等。 跟师学习 1 个半天 / 周 选择相关学科指导老师,在门诊、病房跟师学习 基层实践 6 中医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健康管理;国家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规范 合计 33 备注 :各科室轮转要求见《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 (国 第二阶段 : (6 个月) 基层实践 6 个月,实践地点主要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实践、掌握 中医药人教发〔2013〕9 号) 。 内容包括中医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技能 ;健康管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规范。 三、傣医学专业技能实践要求 表 2 全科医师专业技能实践要求安排 共 33 个月 学科名称 轮转时间(月) 备注 内科 :培训时间为 3 个月,主要在内科门诊和病房学习,以病房培训为主。 理论学习 1 中医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基本理论等 风湿病科 :培训时间为 3 个月,主要在风湿病科门诊和病房学习,以病房培 中医内科 10 中医外科 2 中医妇科 1 — 86 — 呼吸、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肿瘤、血液、肾病、神经、 风湿等专科的门诊和病房及辅助科室轮转学习。其中呼吸、 心血管、消化为必须轮转的科室,时间不少于 2 个月,其余 6 个科室可以自行选择 4 个科室轮转 疮疡、乳腺或其他专病专科、中医肛肠科、中医皮肤科中选 择科室轮转 中医妇科 训为主。 传统特色疗法专科 :培训时间为 3 个月,主要在门诊和病房学习,以病房培 训为主。 治未病科 :培训时间为 2 个月,主要在治未病科门诊、治疗室学习。 中医科 : 培训时间为 3 个月,主要在中医科门诊和病房学习,以病房培训为主。 — 87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外科(肛肠科): 培训时间为 2 个月,主要在门诊和病房学习,以病房培训为主。 皮肤科 :培训时间为 3 个月,主要在皮肤科门诊、检查室、治疗室学习。 妇产科 :培训时间为 2 个月,主要在门诊、病房学习。 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一览表 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所属学院 课程类别 骨伤科 :培训时间为 3 个月,主要在门诊、病房学习,以病房培训为主。 S20220101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推拿康复科 :培训时间为 2 个月,主要在门诊、病房学习。 S20220102 《黄帝内经》研究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针灸科 :培训时间为 2 个月,主要在针灸科门诊、治疗室学习。 S20220103 《伤寒论》研究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急诊科 :培训时间为 3 个月,主要在急诊科门诊和留观病房学习,并适当兼 S20220104 《金匮要略》研究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105 《温病学》研究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106 黄帝内经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107 伤寒论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108 金匮要略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顾在重症监护室学习。 辅助科室 : 在睡药室和煎药室、心电图室、放射科、傣中药房轮转学习 2 个月。 表 3 傣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方案 轮转科室 轮转时间(月) 备注 S20220109 温病学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急诊科 3 主要在门诊学习,适当兼顾在 ICU 学习 S20220110 医学统计学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内科 3 在门诊和病房学习,以病房培训为主 S20220111 循证医学 16 1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风湿病科 3 在门诊和病房学习,以病房培训为主 S20220112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传统特色疗法专科 3 在门诊和病房学习 S20220113 中医药传统文化基础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治未病科 2 在门诊、治疗室等学习 S20220114 中医临床基础辨证方法概论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中医科 3 在门诊和病房学习 S20220115 中医学术思想源流概要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外科(肛肠科) 2 在门诊和病房学习 S20220116 方剂研究进展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117 中医诊法与辨证研究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妇产科 2 在门诊和病房学习 S20220118 中西医临床心理治疗学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骨伤科 3 在门诊和病房学习 S20220119 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基础 32 2 1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推拿康复科 2 在门诊和病房学习 S20220120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32 2 2 基础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皮肤科 3 在门诊、检查室、治疗室学习 S20220121 医学分子生物学 32 2 1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针灸科 2 在门诊、治疗室学习 S20220122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辅助科室 1 睡药室和煎药室 傣中药房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进 展 S20220123 医学免疫学概论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1 心电图室 放射科 S20220124 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32 2 1-2 基础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跟师学习 1 个半天 / 周 选择相关学科指导老师,在门诊、病房跟师学 习 S20220201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合计 33 S20220202 科学研究与设计概论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203 中医内科学研究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04 中医外科学研究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05 中医骨伤科学研究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备注 :各科室轮转要求见《傣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 》 — 88 — — 89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编码 课程名称 S20220206 中医妇科学研究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07 中医儿科学研究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08 中医五官科学研究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09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0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1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2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3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4 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5 中医内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6 中医外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7 中医骨伤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8 中医妇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19 中医儿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20 中医五官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21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22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23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24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25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26 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进展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227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32 2 1-2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301 针灸推拿学研究 32 2 1-2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302 中医传统康复学 32 2 1-2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303 临床康复学 32 2 1-2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304 针灸推拿学进展 32 2 1-2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401 民族医药学概论 32 2 1-2 民族医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402 民族医治疗学 32 2 1-2 民族医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01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2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02 药事法规与政策研究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03 药学前沿 32 2 2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 90 —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所属学院 课程类别 编码 课程名称 S20220504 科研思路与方法 云南道地药材与民族医药专 论 药学实验设计 A (医学实验动物学 + 分子 S20220506 生物学实验与方法 / 或医药 产业经济学 + 管理定量分 析方法) 药学实验设计 B (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 现 代药物筛选技术与方法 / 或 S20220507 质性研究 + 公共管理公共 政策智能场景化设计与决策 演练) S20220505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所属学院 课程类别 16 1 2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 / 选修课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16 1 2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08 生药资源学专论 32 2 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09 天然产物结构与功能 32 2 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0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 32 2 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1 药物剂型与设计 32 2 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2 分子药理学 32 2 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3 分子生药学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4 药物制剂工程及质量标准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5 现代给药系统及应用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6 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7 中药药效质量学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8 天然药物质量评价技术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19 科技文献检索与应用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20 医学统计学(药)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21 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22 天然药物指纹图谱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23 中药安全性评价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24 现代药物设计方法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25 中药药性学专论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26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 / 选修课 — 91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所属学院 课程类别 编码 课程名称 S20220527 S20220528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所属学院 课程类别 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56 药物剂型与生产工艺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科技文献检索与应用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 / 选修课 专业必修 / 选修课 S20220557 药品质量标准实务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58 健康产品审评与注册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59 云南道地药材专论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29 中药学研究前沿进展 32 2 1-2 中药学院 S20220530 中药资源学专论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60 云南民族医药选论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31 云南常用中药材(双语)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61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32 中药活性成分及分析方法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62 药学实验室安全与管理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33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63 药物筛选与评价技术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34 药理实验方法学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64 新型给药系统及应用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35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65 生物药剂学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36 中药药剂学专论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 / 选修课 S20220566 天然药物质量分析技术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37 中药经典名方研究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67 健康新产品开发实务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38 云南民族药学概论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68 药品检验标准操作实务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39 药事管理及法规 32 2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69 药品质量管理实务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40 现代色谱分析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0 中成药临床应用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41 医学实验动物学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1 社区药学服务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42 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2 药物安全性评价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43 代谢综合征的中药防治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3 药事管理学选论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44 分子药理学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4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45 现代实验技术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5 中药材繁育与栽培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中药炮制技术与饮片生产规 范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46 药用辅料应用及进展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6 S20220547 临床药物治疗学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7 中药药理学与临床应用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48 滇南本草代表性药用资源评 价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8 中药化学专论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49 实验室安全与规范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79 中药分析专论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50 医学统计学 16 1 1-2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80 临床中药学专论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51 医药政策和药事管理法规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81 生物信息学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52 药学研究前沿进展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82 健康产品与云药品牌培育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53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54 医药知识产权实务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555 临床药学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必修课 — 92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选 论 中药用药指导与不良反应监 S20220584 督 S20220583 — 93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所属学院 课程类别 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所属学院 课程类别 S20220585 中药资源开发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617 中西医结合方法学 16 1 1 护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86 中药炮制工程学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618 循证护理 32 2 1-2 护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87 中药功效评价方法与规程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701 社会与管理药学专论 32 2 2 人文与管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88 现代色谱分析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702 医学社会学 32 2 1-2 人文与管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89 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70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2 2 1-2 人文与管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90 中药鉴定学选论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704 医药产业经济 32 2 1-2 人文与管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91 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 立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705 中医药政策研究 32 2 1-2 人文与管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92 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706 医药市场营销 16 1 1-2 人文与管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93 GMP 与技术改造 32 2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707 组织行为学 16 1 1-2 人文与管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594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规范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708 健康管理学 16 1 1-2 人文与管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监管政 S20220595 策 S20220801 公共英语 32 2 1 国际教育学院 公共必修课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802 专业英语 16 1 1-2 国际教育学院 公共必修课 S20220596 中药临床试验与监管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901 32 2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公共必修课 S20220597 中药市场监管 16 1 1 中药学院 专业选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研究 S20220601 高级健康评估 48 3 1 护理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9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公共必修课 S20220602 病理生理学 32 2 1 护理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1001 学术活动 1 1-6 全校 必修环节 S20220603 医学统计学 32 2 1 护理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1002 学术报告 1 1-6 全校 必修环节 S20220604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 32 2 1 护理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1003 专业实践 1 1-6 全校 必修环节 S20221004 专业综合能力考核 6 1-6 护理学院 必修环节 S20221005 专业实践 4 1-6 中药学院 必修环节 6 1-6 第一临床医学 院、第二临床医 学院、第三附属 医院 必修环节 S20220605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32 2 1-2 护理学院 专业必修 / 选修课 S20220606 循证护理学 32 2 1 护理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607 高级护理药理学 32 2 1 护理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608 中医临床护理实践 32 2 1 护理学院 专业必修课 S20220609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 32 2 2 护理学院 S20220610 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 32 2 2 S20220611 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32 2 S20220612 中西医结合老年护理 32 S20220613 民族医药护理 S20220614 S20221006 专业技能实践 专业选修课 S20221201 中医人类学概论 32 2 1-2 图书馆 专业选修课 护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1202 医学人类学 32 2 1-2 图书馆 专业选修课 2 护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2 2 护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2 1-6 全校 非专业选修课 16 1 2 护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护理理论 32 2 2 护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615 流行病学 32 2 2 护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S20220616 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32 2 2 护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 94 — 人文与科学素养、交叉学科, 在线开放课程(若干) — 95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 版 )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2 版培养方案课程 编码规则 S+2022+**+** 全校性选修课编码规则 X+2022+**+** 全校性选修课 硕士 培养方案制定年份 培养方案制定年份 两位学院代码 两位学院代码 两位课程序号 两位课程序号 — 96 — 基础医学院 01 基础医学院 01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第二临床医学院 03 第二临床医学院 03 民族医药学院 04 民族医药学院 04 中药学院 05 中药学院 05 护理学院 06 护理学院 06 人文与管理学院 07 人文与管理学院 07 国际教育学院 08 国际教育学院 08 马克思主义学院 09 马克思主义学院 09 研究生处 10 研究生处 10 图书馆 12 图书馆 12 — 97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城雨花路1076号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5918241 研究生处网址:www.yjsc.ynutcm.edu.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