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doc
授 课 计 划 2015 — 2016 学年 第 一 学期 学 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课程编码:23A0700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实际学时:48/48(理论:48 实验:0 学 分:3.0 授课时间:周二第 7,8 节{第 1-17 周|单周} 周五第 3,4 节{第 1-18 周} 授课地点:10J311 教 学 班:社保 1401-02 授课教师: 刘建花 填报日期: 2015 年 8 月 30 日 ) 劳动经济学课程授课计划 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内容的简单介绍和描述: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 制度的一门学科。劳动经济学系统介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理论和其最新发展及劳动经济 理论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要求掌握基本的劳动经济理论和其分析方法和手段,能正确认 识分析和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劳动和人力资源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劳动力市场的 概念和就业体制国际比较、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企业激励机制、劳动力 流动、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失业成因及治理等。劳动经济学这门课程系统地讲授劳动力市 场的有关经济理论,提供有关就业、失业、工资、收入分配等问题的经济学解释,比较各国的就 业体制的异同及其对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影响,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的激励机制提供理 论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说明: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 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象,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能够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企业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 宏观目的: 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 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象 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企业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 微观目的: 指导个人参与劳动力市场 处理商业劳动事务 选择相关职业 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参与公共选择 扩展知识思路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 (一)课程要求: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 象,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能够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和企业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在每一章节会结合案例进行课堂自由发言和讨论, 并布置 2 次以上作业。作业雷同或剽窃者扣除平时成绩 10 分(百分制)。 (二)教学活动项目及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 54 学时,每次课留 5-10 分钟辅导答疑。作业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学时分配情况 说明见课程教学计划安排。 三、成绩考核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百分制;平时成绩 20%+期末考试成绩 80% (一)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30%)、作业(30%)、出勤情况(40%)。 (二)期末考试成绩:闭卷;笔试。 (三)最终成绩组成说明:平时成绩 20%+期末考试成绩 80%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劳动经济学》,曾湘泉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 1、 《劳动经济学》,马培生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年 6 月第一版 2、 《劳动经济学》 ,杨河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一版。 3、劳动争议网 五、教师联系方式及答疑要求 TEL:15168881383 Email: moonblue79@163.com 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策略 第1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一章 导论 1.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1.2 为什么要学习劳动经济学 1.3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程式 1.4 劳动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目的要求:首先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掌握劳动经济学研 究的范畴和基本程式;了解相关交叉学科。 授课方式:案例法、讲授法 其它说明:讨论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 第2周 学时:2 授课内容: 第二章 劳动需求分析 2.1 需求和供给基本理论回顾 目的要求:了解劳动经济学学习需掌握的经济学理论。 授课方式:讲授法 其它说明:无 第3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二章 劳动需求分析 2.2 劳动需求概述 2.3 劳动需求分析 2.4 劳动需求弹性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短期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及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劳动需 求的决定因素。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4周 学时:2 授课内容: 第二章 劳动需求分析 2.5 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3.1 劳动供给概述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掌握劳动供给的相关概念和影响 因素。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5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3.2 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3.3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短期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及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劳动需 求的决定因素。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6周 学时:2 授课内容: 第四章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4.1 加里·S·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 4.2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加里·S·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掌握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 策模型。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其它说明:无 第7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四章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4.2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4.3 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4.4 家庭劳动供给与生育决策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了解 相关实证研究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8周 学时:2 授课内容: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5.1 人力资本概述 5.2 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目的要求:使学生对人力资本的含义、相关理论有所把握和了解。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9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5.3 西方的人力资本政策 5.4 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目的要求:使学生对中外人力资本的投资政策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收益分析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 10 周 学时:2 授课内容: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 6.1 劳动力流动概述 6.2 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分析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劳动力流动的的决定因素,了解中国的职业搜寻和迁移状况。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 11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 6.3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型 6.4 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流动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型和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了解中国的职 业搜寻和迁移状况。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 12 周 学时:2 授课内容: 第七章 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 7.1 工资概述 7.2 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 13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七章 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 7.3 工资学说及理论 7.4 报酬制度设计与员工激励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及报酬制度和水 平的设计。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 14 周 学时:2 授课内容: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8.1 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提出 8.2 歧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表现形式及相关理论。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 15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8.3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8.4 国外政府的管制 目的要求:理解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相关理论,了解国外管制政策。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 16 周 学时:2 授课内容: 第九章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9.1 收入不平等的变动趋势 9.2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9.3 缩小差距的对策 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趋势,掌握相关理论;使学生掌握收入差距 扩大的原因及缩小差距的对策。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 17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九章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第十章 就业与失业 10.1 西方的就业理论 10.2 失业概述 10.3 失业归因理论 10.4 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 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失业的模型、测量、类型及产生失业的原因,提出我国当前解决 失业问题的思路。 授课方式:讲授法、案例法 其它说明:无 第 18 周 学时:2 授课内容:课程小结 目的要求:理清课程体系;答疑解惑。 授课方式:讲授法 其它说明:无 七、我的教育哲学和学习成功的技巧介绍 (一)我的教育哲学;教学相长,与时俱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知识点与现实尤其是与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相联系,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