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申报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通知.doc

Queen°(女王)38 页 91 KB 访问 2782.97下载文档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申报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通知.doc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申报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通知.doc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申报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通知.doc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申报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通知.doc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申报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通知.doc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申报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通知.doc
当前文档共38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申报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通知.doc

附 件 2022 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领域方向一:信息技术 专项 1:微纳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该专项以传统光学体表面加工向微纳光学超表面加工转变 为目标,突破超构表面功能薄膜新材料、新器件设计制造关键核 心技术,增强我国光感知、光成像、光显示、光信息传输与智能 交互等领域核心光学器件的自主可控能力。 研究内容:开展亚波长尺度微纳光学超构表面设计与工程化 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突破晶圆研磨、离子束刻蚀、电子束曝光、 纳米压印和超精密检测技术;研究基于物理法沉积技术的低温等 离子体磁控溅射、离子束辅助沉积和纯离子镀膜技术,开发光学 玻璃、复合塑料、金属陶瓷材料超表面功能薄膜技术;开展具备 高纯离子源、阳极离子束清洗源、磁控溅射源复合机构的镀膜装 备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开发具备二维与三维超构表面微纳光学器件和大 尺寸纯离子磁约束真空镀膜装备,研制具有表面硬度高、摩擦系 数低、高耐环境性的类金刚石超硬功能薄膜产品,关键指标达到 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产业化。申请发明专利 5 件以上。 —— 1 —— 专项 2:5G 光网络用关键器件及材料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该专项以 5G 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突破 5G 网 络设备大容量、高带宽、低时延传输与连接关键器件以及大规模 集成电路用基础材料关键技术,提高我国 5G 光网络设备核心光 电子器件及材料的自主可控能力。 研究内容:研究 5G 光网络低功耗、高带宽传输/接入技术, 突破高性能光背板传输、多波长复用高功率等关键技术;研究高 速直调激光器芯片材料生长机理和可控制备,开发应用与 5G 分 布场景的高功率、多波长直调激光器;开展面向 5G 应用的大规 模集成电路、电子接插件用高端合金超薄带材等关键材料研发。 考核指标:开发出适用于 5G 光网络的高速直调激光器芯片、 光纤连接器件及高端合金超薄带材等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 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并在 5G 光网络建设中实现 工程应用。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 专项 3:典型场景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该专项面向复杂环境下公共安全、政务安全和关键信息基础 设施安全等典型场景,开展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关键技术和装备研 发并示范应用,发挥我省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特色优势,提高 我国公共安全、政务安全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保障能力。 研究内容:研究多维协同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开展网 络空间安全治理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云边协同、安全可信的风险 —— 2 —— 识别、预警、防控、实时处置平台架构,突破风险感知、目标发 现、异常分析与处置等创新技术;研制支撑链条化治理、协同化 防控、实时化处置的装备及平台,形成符合国情省情的网络空间 安全治理特色方案。 考核指标:形成典型场景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模型、核心算法 和解决方案各 1 套;支撑应用场景数量≥3 种,形成典型行业数 据资源池;研制的各类装备及平台具有防范未知网络安全风险能 力,实现产业化并开展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 领域方向二:新材料 专项 4: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该专项面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集 成电路制备用基础材料、电子化学品关键技术研发,在集成电路 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实现应用,推动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逐 步国产化替代。 研究内容:围绕集成电路制备用基础材料(正硅酸乙酯、四 甲基硅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二氧化硅等)、集成电路加工过 程用电子化学品(电子气体、湿电子化学品、光刻胶中间体 等),开展原料匹配、化学反应、分离提纯和 DCS 控制系统等 产品制造工艺技术和装备研发;开展产品质量控制、痕量杂质去 除纯化和包装储存等技术以及 HSE 规范研究;开展相应产品的 中试及工业化生产过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突破关键工艺、装备 —— 3 —— 和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相关产品制造工艺包,形成产品质量控制 和痕量杂质去除纯化以及包装储存等技术规范,实现产业化,相 关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发明专 利 10 件以上。 专项 5:尼龙新材料核心原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工业化 该专项依托我省尼龙化工产业综合优势,开展尼龙 66 核心 原料己二腈制备技术研究,形成己二胺生产新工艺,建设产业化 技术示范装置,加速我省尼龙 66 和尼龙 6 融合发展,维护我国 尼龙产业链安全。 研究内容:以直接氢氰化法为重点,开展有机膦-镍催化体 系及装置、氢氰酸高效合成、催化剂自循环、高纯度己二腈分离、 中间产物及副产品成分检测分析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研发尼龙 66 生产用关键中间体己二腈;以己内酰胺制备己二胺为目标, 开展己内酰胺氨化脱水制氨基己腈、己内酰胺氨化反应催化剂、 氨基己腈连续加氢工艺制备己二胺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己二腈制造新工艺,建 成万吨级己二腈生产线,己二腈纯度≥99.5%;建成万吨级己内酰 胺制备己二胺示范装置,己内酰胺制氨基己腈一次转化率≥40%, 选择性≥96%。申请发明专利 8 件以上。 专项 6:再生纤维绿色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 4 —— 该专项以再生纤维绿色制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为目标,开展 离子液体规模化制备、干喷湿法纺丝工艺优化、离子液体高效低 成本回收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离子液体法纺丝制备再 生纤维素纤维长丝的绿色新工艺,促进我国绿色纺织原料升级换 代和传统纺织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研究内容:研究离子液体规模化制备工艺,设计离子液体吨 级规模制造和纯化装置;研究通过纤维素溶解、再生的热力学和 动力学参数协同调控再生纤维性能关键技术,优化纺丝工艺参数; 设计与新工艺匹配的喷丝组件、凝固浴等,提高纤维性能和纺丝 速度;集成优化过滤、电渗析、薄膜蒸发高效回收离子液体关键 技术,考察再生循环的离子液体稳定性和寿命。 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子液体法纺丝制备再 生纤维素纤维的新工艺,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建成千吨级生产线并实现稳定运行。申请发明专利 6 件以上。 专项 7:高端超硬材料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该专项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以及钛合 金、不锈钢、光学玻璃等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加工需求,系统开 展切磨抛加工机理、关键工具技术、应用工艺等研究,研发高端 超硬材料制品及超硬材料合成用关键基础材料,推动我省超硬材 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研究内容:针对高端超硬材料制造需求,研究合成用可替代 —— 5 —— 介质材料等关健基础材料制备技术;研究难加工材料高效去除机 理、第三代半导体晶圆高平坦超光滑研磨抛光机理;研究高效超 精密超硬材料磨具结构与配方设计、均匀成型制备技术;形成新 型关键基础材料、高端超硬材料制品的成套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超硬材料合成用新型传压密封介质,产品 性能满足生产要求,可替代天然介质材料;开发出第三代半导体 晶圆高效超精密加工及电子信息领域其他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 加工技术及系列工具, 相关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上产品实现产业化。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 专项 8:重大工程用特种钢及其制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专项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开展特种钢材料及其制 品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特种钢及其制品的综合性能,满 足防护工程、航空航天、核电、石化、矿山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 技术要求。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各合金元素对特种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规律和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规律,优化设计制定系列特种钢材料 的成分规范;开展该类钢冶炼、精炼及铸锭工艺技术研究,掌握 夹杂物控制技术和铸锭凝固过程中成分分布及组织演变规律,实 现钢中各元素含量及组织的有效控制;研究开发特种钢锻件变形 控制及热处理工艺技术,显著提高制品组织和性能的均匀性;开 展焊接工艺技术研究,制定焊接工艺规范;形成锻件制品批量化 —— 6 —— 生产的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防护工程、矿山工程等领域用系列高强钢及 其制品或核电、石化工程等领域用系列不锈钢及其制品,整体技 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产业化并在国家重大工程示范应 用。申请发明专利 5 件以上。 领域方向三:高端装备 专项 9:基于自主智能的矿山开采成套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 示范应用 该专项以矿山装备市场需求及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深度融 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 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慧矿山巨系统,建设智慧矿山示 范基地,引领国际矿山开采技术发展,实现绿色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矿山地质环境-作业要素全面物联与感知系 统,开发多传感系统,建立全要素物联网络,构建面向智慧矿山 的物联感知系统;研发智能掘进-开采系统,解决采掘接续矛盾; 研究设备健康的表征、演化规律及不同状态下使用策略,建立健 康状态评价方法和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基于一体化计算平台,通 过数据工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激活海量数据价值,建 设矿山专用工业大脑;研究瓦斯安全智能监测、数据驱动的矿山 安全预警和防控等关键技术,建立矿山绿色、安全开发与生态循 环系统。 —— 7 —— 考核指标:研发一套自主可控的智慧矿山关键控制系统,关 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并在 2 处 以上智慧矿山实现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20 件 以上。 专项 10:重大装备用高端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该专项以解决国家重大装备对高端轴承的需求为主线,推动 高档数控机床、新型医疗器械、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用高端轴承 研发及产业化,实现进口替代;对标国际先进,前瞻布局智能轴 承、悬浮轴承等前沿领域,引领我省轴承产业做优做强。 研究内容:研究机床主轴轴承润滑性能及旋转组件温度检测 原理及技术、高速工况下轴承各零部件动态特征对轴承整体性能 影响机制、高速精密轴承一致性批产制造技术;研究高端 CT 机 主轴承的设计、制造、检测及试验技术,搭建基于 CT 机工况条 件的轴承综合性能试验平台;研究风电机组主轴轴承结构优化设 计技术、预紧力精确控制技术、无软带中频淬火工艺方法等;研 究智能轴承结构集成优化设计技术、多源多态数据融合的状态智 能监测方法及故障智能诊断方法、智能轴承匹配验证试验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极限转速≥3.5×106mm•r/min 机床主轴轴承、 转速不低于 180r/min 的 CT 机主轴承、精度不低于 P5 级 4-7MW 风电机组主轴轴承、数据采集可靠性≥90%和典型故障诊断准确 率≥92%的智能轴承等样机,形成产业化并实现装机应用。申请 —— 8 —— 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 专项 11:大规模新能源柔性直流输电关键设备研究及产业 化 该专项面向大规模新能源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需求,突破核心 装备轻型化设计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技术,掌握制造工艺与 试验技术,巩固我省电力设备产业优势地位,支撑国家智能电网 建设。 研究内容:研究柔性直流系统轻型化成套设计方法和核心装 备轻型化设计等技术,优化系统参数和控制策略,降低柔性直流 换流阀和直流控制保护设备单位容量的体积和重量;研究高压直 流下金属微粒运动特性及控制措施、典型绝缘结构间隙击穿特性 及绝缘子闪络特性,研发直流环氧树脂国产化配方,研制高可靠 紧凑型直流开关设备;研制针对换流变等大型充油设备的高灵敏 度、高可靠性在线监测装置。 考核指标:研制柔性直流系统用换流阀、直流开关设备、直 流控制保护设备、大型充油设备在线监测装置等,产品主要技术 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并实现重大工程 应用。申请发明专利 8 件以上。 领域方向四:能源与交通 专项 12: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该专项聚焦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防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 9 —— 开展内生安全架构与技术体系研究,为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和 网络安全提供原创性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研究具备“容错、容漏洞、容后门”特性的智能网 联汽车安全体系架构,实现在不依赖攻击者先验知识或行为特征 情况下抑制随机故障和未知漏洞/后门的安全效能;探索自动驾 驶系统感知决策功能的异构化、冗余化和多模裁决机制;研究基 于多维动态重构、策略调度、负反馈控制的整车网联主动防御技 术,确保车内外信息的安全可信交互;研究内生安全场景记录还 原和测试评价技术,构建覆盖整车网联入口的测试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研制内生安全自动驾驶原型系统、内生安全整车 网联终端原型系统和内生安全场景记录与还原原型系统,具备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支持内生安全效果的可视化展现,可 抵御针对已知、未知漏洞/后门的攻击威胁,实现不少于 100 台 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应用。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13 件以 上。 专项 13:燃料电池汽车及关键部件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该专项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创建为契机,支 持开展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集成、氢燃料储运及加注等关键技术 攻关,进一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打造燃料电池汽车产 业链。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多场景应用的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 —— 10 —— 动力系统匹配和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升整车经济性、动力性 和可靠性;开展长寿命、高比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和关键部 件研究,提升系统效率、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开发高安全、高 集成度氢能装备和相关器件,实现氢能供给效率和可靠性提升。 考核指标:开发高性能氢燃料电池整车、长寿命高可靠性燃 料系统及关健部件、氢储运加注装备及关键器件等产品,整体技 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产品形成产业化能力,燃料电池 整车实现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 8 件以上。 专项 14:汽车轻量化结构材料与部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 化 该专项针对当前及未来汽车行业轻量化发展要求,开展汽车 车身、部件结构轻量化设计、材料应用及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提 升整车性能,降低能耗水平,推动汽车产业高水平发展。 研究内容:开展汽车整车及部件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研究 轻量化部件成形、连接、表面特性处理以及复合材料应用等制造 工艺,形成轻量化部件制造的工艺标准或技术规范等;开展车身 结构用轻量化材料性能改进和提升研究,突破典型汽车车身结构 用轻量化材料产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轻量化材料应用及服役评 价等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汽车用新型轻量化材料和轻量化部件系列产 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并 —— 11 —— 在汽车制造企业实现应用。申请发明专利 6 件以上。 领域方向五:未来产业 专项 15:超导量子芯片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该专项面向未来量子科技发展,开展超导量子芯片关键器件 模拟仿真、新型量子芯片设计与制备、量子芯片先进封装等关键 技术研究,提升量子芯片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为超导量子 计算走向实用化提供器件基础。 研究内容:研究量子比特关键器件结构与性能高精度仿真关 键技术,支持量子芯片的辅助设计;研究新型量子芯片关键器件 和比特拓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实现高质量量子比特和芯片设计; 研究量子芯片高可重复性制备工艺,支撑量子芯片的生产制备; 研究级联式量子芯片高集成度精密封装关键技术,实现多量子芯 片的高精密封装。 考核指标:研制两款不低于 100 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芯片, 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全尺寸约瑟夫森结的模拟 仿真;完成 3 种以上应用场景的演示验证。申报发明专利不少于 5 件。 专项 16:脑机交互与混合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该专项围绕重大脑疾病机制研究与诊疗和新型医疗智能诊 断技术创新,开展面向神经疾病诊疗的新型脑机交互技术和基于 医疗大数据的常见疾病智能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推动医工 —— 12 —— 交叉前沿技术创新。 研究内容:探索抑郁症和失眠等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研究 基于脑机交互的大脑状态检测和评估方法、面向抑郁症和失眠等 精神类脑疾病的神经调控技术,突破多模态脑机接口的神经反馈 技术和神经靶向干预技术,构建面向临床应用需求的神经调控实 验方法;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和临床数据鲁棒性智能检测、 分割、识别和预测模型,实现常见腰椎等疾病的自动定位、智能 诊断和报告生成等。 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神经调控技术的抗 抑郁治疗方案和临床治疗失眠新模式,利用临床常见模态影像信 息和诊断报告实现腰椎等常见疾病的辅助智能快速诊断,结合典 型应用场景完成测试验证。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 专项 17:国产先进计算平台创新生态及应用研究 该专项面向国产先进计算平台的生态建设,开展基于国产超 算的编译系统、量子加速、大规模视频解析、空天大数据处理等 技术研究,推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示范应用,加快构建我省可持 续发展的先进计算创新应用生态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国产超算的基础软件系统,为上层应用 提供编译优化及库系统支持;研究面向领域的量子加速算法,构 建高效能量子解算算法库及“经典+量子”协同计算方案;研究大 规模城市级视频结构化解析与并行计算算法,突破国产超算平台 —— 13 —— 上的性能瓶颈;开展面向新型智慧城市体检的空天大数据关键技 术研究,实现对海量空天大数据的智能处理与智能解译;研究基 于人工智能计算的先进流程控制系统实时优化、复杂生产工况系 统状态预测及节能降耗等技术。 考核指标:实现自主安全的高效能优化编译系统及专用量子 算法库,有效提升超算性能;形成城市级视频处理、空天大数据 存算一体并行处理等大规模超算典型业务化应用;形成工业生产 先进流程控制实时优化与预测系统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示范应 用。 专项 18:高导热与高透光功能金刚石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 究及应用 该专项面向 5G 通信、军事雷达、核工业电子器件、大功率 光电子器件等新型导热与光学材料需求,开展高导热、高透过率 单晶/多晶金刚石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应用需 求,引领行业技术变革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内容:开展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设计 与制造技术研究,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化开发;开展大面积均质高 效生长技术研究,解析微波激励下多因素影响规律,开发单晶与 多晶金刚石晶体生长工艺;开展金刚石加工技术研究,实现大尺 寸金刚石片的高效高表面质量加工;构建金刚石传热路径上的热 阻模型,开展金刚石微波功率组件设计,实现高导热金刚石材料 —— 14 —— 的应用;形成金刚石材料在热学、光学领域功能化应用成套制造 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高导热金刚石和光学窗口金刚石材料,产品 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产业化并实现工程应用。 申请发明专利 6 件以上。 领域方向六: 种业创新 专项 19: 主要农作物关键性状优异基因挖掘与突破性品种 选育 该专项围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主要粮油产业发展的重 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培育优质专用绿色粮油作物新品种并进行 产业化示范,为推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该专 项项目实施期不超过 5 年。 研究内容:(一)针对小麦、玉米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问题, 开展小麦、玉米的品质、产量、抗性等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挖掘 和遗传机制解析;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与单倍体结 合的高效分子聚合育种体系;创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性状 方面表现突出的优异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小麦、玉米新 品种;集成新品种配套的绿色高效、轻简化、节本增效生产技术 体系,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二)针对花生、大豆品种选育的 关键技术问题,定位与挖掘花生、大豆的品质、产量、抗性等重 —— 15 —— 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质、高产、 多抗等特点突出的优异花生、大豆新种质;选育一批有突破性的 优质高产多抗、绿色高效型花生和大豆新品种;建立花生育成品 种配套栽培技术,探索黄淮海麦茬免耕高产高效大豆栽培模式, 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一)小麦。挖掘小麦重要性状控制基因 8 个, 开发功能分子标记 5 个,创制优异种质资源 15 份,培育小麦新 品种 6 个,高产品种比对照增产 6%,优质品种品质特性达到国 家中强筋、强筋或弱筋小麦标准,且比高产对照增产 2%,绿色 品种中抗赤霉病或抗黄淮麦区三种主要病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 积 500 万亩,授权植物新品种权 6 项、发明专利 3 件。(二)玉 米。挖掘玉米重要性状控制基因 15 个,开发功能分子标记 3 个, 创制优异种质资源 15 份,培育收获时籽粒含水量 27%以下且产 量比对照增产 5%的玉米新品种 6 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 200 万亩,授权植物新品种权 5 项、发明专利 3 件。(三)花生。挖 掘花生重要性状控制基因 3 个,开发功能分子标记 4 个,创制优 异新种质 20 份,优质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 5 个,新品种累计推 广面积 30 万亩,授权植物新品种权 5 项,授权发明专利 3 件。 (四)大豆。发掘大豆重要性状控制基因 5 个,开发功能分子标 记 5 个,创制优异种质资源 15 份,选育超高产优质高效大豆新 品种 5 个,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大豆品种标准,产量水平达到 350 —— 16 —— 公斤/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 20 万亩,授权植物新品种权 3 项。 专项 20: 地方畜禽精准快育种体系构建与新品种选育 该专项围绕我省肉鸡、肉鸽、肉牛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开展攻关,突破现代畜禽种业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培育出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特色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提升我省畜牧 行业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畜禽资源安全。该专项项目实施期不 超过 5 年。 研究内容:(一)针对我省肉鸡和肉鸽良种缺乏、市场竞争 力弱的问题,利用基因重组测序、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等技术,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我省地方品种的高密度遗传图谱 和特色性状形成的多层次分子调控网络,解析优异性状利用的遗 传创新基础,发掘与生长速度、肉质等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开 发分子标记;采用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选育目标 性状突出、综合性能优良的专门化品系;进行品系间的配合力测 定,筛选特色新品种(配套系)并示范推广。(二)针对我省肉 牛遗传资源开发不足、基因精准育种滞后等“卡脖子”技术难题, 利用多组学方法,解析我省肉牛品种特色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和 分子机理,发掘与肉牛生长、繁殖、肉质和抗病力等重要经济性 状相关关键基因或分子标记;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和新型繁殖调 控技术,进行肉牛种质资源创新;采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培育 出抗病、快长、高繁、优质、综合性能优良的肉牛新品种(系) —— 17 —— 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一)肉鸡。鉴定影响肉鸡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 或关键位点 4 个,筛选分子标记 3 个;培育专门化新品系 4 个; 送往具有法定资质的国家畜禽质量检验机构测定的新品种(配套 系)1 个,配套系中试示范商品代 200 万只;建立培育品种示范 场 3 个;取得授权发明专利 3 件。(二)肉鸽。鉴定影响肉鸽重 要性状的功能基因或关键位点 4 个,筛选分子标记 3 个;培育专 门化新品系 4 个,送往具有法定资质的国家畜禽质量检验机构测 定的新品种(配套系)1 个;配套系中试示范商品代 300 万只; 建立培育品种示范场 2 个;取得授权发明专利 3 件。(三)肉牛。 发掘肉牛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或分子标记 10 个;制备 基因组编辑胎儿成纤维细胞系 2 个,创制具有优良性状的河南肉 牛育种新材料 2 种;培育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系)肉品完成肉 质测定,并申报国家新品种(系)审定;授权发明专利 3 件;建 立肉牛示范场 2 个,改良中低产肉牛 5 万头。 专项 21: 瓜果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该专项围绕我省苹果、梨、猕猴桃和西瓜、甜瓜、草莓等瓜 果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果树“芯”品种,建设一批高标准核心示范 区,推广一批标准化、智能化绿色生产技术,为我省果业高质量 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我省尽快由“果业大省”向“果业强省”转 —— 18 —— 型发展。该专项项目实施期不超过 5 年。 研究内容:(一)苹果、猕猴桃、梨。开展高效分子标记辅 助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研发高通量 SNP 基因芯片, 筛选并创制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优异的新种质;选育优质特色抗 性新品种;构建优质轻简高效配套生产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 (二)西瓜、甜瓜、草莓。建立种质资源表型精准评价体系;筛 选在熟性、抗性、品质等方面特异种质;开展关键性状遗传机理 解析及优异基因发掘;建立基于全基因组选择的分子育种平台; 选育耐冷抗病优质西瓜、甜瓜和优质多抗草莓新品种;开展绿色 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一)苹果、猕猴桃、梨。开发育种相关分子标 记 10 个,研发高通量基因分型芯片技术 1 项,筛选重要农艺性 状关键调控因子 5 个,创制优质特异抗逆新种质 35 份,选育优 质特色新品种 8 个,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5 套;建立核心示范 基地 4 个,辐射带动 10 万亩。(二)西瓜、甜瓜、草莓。构建 高效分子育种平台 1 个,定位关键性状基因 5 个,开发分子标记 8 个,创制优质抗病抗逆新种质 40 份,育成优质特色新品种 8 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或品种登记 5 件,集成配套栽培技术规程 5 个;建立核心示范基地 4 个,辐射带动 10 万亩。 领域方向七:种养业提质增效 专项 22: 河南主要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及生物农 —— 19 —— 药创制 该专项针对我省主要农作物(小麦、花生)病虫害发生严重、 防治不科学,造成农药残留等问题开展攻关,明确病虫害的成灾 机理,研发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为主导、新 型高效防治药剂科学施用为保障的绿色防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 发创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生态友好无公害的生物农药,为 我省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有效供给保驾护航。 研究内容:(一)针对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纹枯病、叶锈病、 白粉病、孢囊线虫病和威胁花生安全生产的白绢病、茎腐病、根 腐病和果腐病等土传病害,开展病原生物学、发生流行规律及成 灾机制研究;筛选抗病品种,研发复合生防微生物制剂,筛选新 型高效杀菌剂,研发精准高效施药技术;构建以抗病品种利用为 基础,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导,新型高效防治药剂安全科学 施药为保障的防控技术体系与应用模式。(二)针对我国杀虫剂 和杀菌剂品种缺乏原创性结构、具有产业或国际重要影响力的重 大绿色杀虫剂和杀菌剂品种缺失的现状,以我省小麦、花生病虫 害为靶标,开展新型农药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的发掘与改良、 农药用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工艺和制剂加工工艺优化以及田间应 用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基于作用靶标的新农药分子合理设计、合 成与构效关系研究,创制生态友好无公害的新型杀虫剂、杀菌剂 和害虫行为调控剂产品。 —— 20 —— 考核指标:(一)小麦、花生病虫害防治。揭示小麦 4 种常 发病害和花生 4 种重大土传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与灾变机制;构 建小麦、花生抗病性高效鉴定平台各 2 个;筛选小麦、花生抗病 品种或种质各 10 个,研制小麦、花生绿色防控产品各 3 个,取 得授权发明专利 6 件;集成小麦常发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1 套 和花生重大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1 套。(二)新型生物农 药。筛选、研发植物源或微生物源先导化合物 3 个,发掘新型生 防微生物 5 种,创制生态安全的候选杀虫剂、杀菌剂或微生物制 剂 3 个,获得农药登记证 2 项。 专项 23: 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疫苗研发及综合防控 关键技术研究 该专项围绕非洲猪瘟及新发动物疫病防控重大需求,以非洲 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及猪塞内卡病毒病、猪 δ 冠状病毒病等新发 动物疫病防控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新型疫苗及佐剂、诊断试剂、 替抗新兽药及新产品、疫病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我省畜 禽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一)针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及新发动物疫病防控 缺乏安全有效疫苗及抗生素替代药物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非洲 猪瘟病毒蛋白的表达与纯化、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及活载体疫苗、 新型生物反应器制备亚单位疫苗研究;开展猪塞内卡病毒、猪 δ 冠状病毒、猪流行腹泻等病毒的无血清悬浮培养新工艺及疫苗新 —— 21 —— 型佐剂研究,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研究相关动物病毒、油水 界质佐剂及与抗原最佳配比,研制具有治疗预防双功效的新型疫 苗;研制具有广谱高效抗病毒及免疫增强作用且无残留、可替代 抗生素的猪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类新兽药;研究筛选基于特定免疫 靶点激动剂的新型水基型免疫佐剂和喷雾免疫疫苗佐剂。(二) 针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及新发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关键科学问题,以 非洲猪瘟、猪塞内卡病毒病、猪 δ 冠状病毒病等重大及新发动物 疫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主要抗原蛋白表达、单抗制备、纳米 抗体、IgY 等研究,研制血清学快检试剂盒/试纸;开展多病原、 野毒株与疫苗株/变异株检测方法研究,研制高通量、多病种鉴 别诊断病原学快检试剂盒;研制病原核酸、血清国家标准物质; 开展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制定防控技术规范,建立全 省非洲猪瘟等重大及新发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信息化体系。 考核指标:(一)评价 30 种以上非洲猪瘟结构蛋白的免疫 效果;研制兽用疫苗 2 种,其中非洲猪瘟疫苗 1 种;抗生素替代 新药物 2 种,新型免疫佐剂 1 种;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或新兽用 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 2 项;授权发明专利 4 件。(二)研制检 测试剂 15 种,申请新兽药注册产品 3 项;获得国家标准物质证 书 2 个;获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标准 5 项;授权发明 专利 4 件。(三)建立全省非洲猪瘟等重大及新发动物疫病监测 预警信息化体系。 —— 22 —— 领域方向八:食品加工 专项 24:肉品智能化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 该专项针对我省食品加工智能化程度低、加工过程中损耗严 重、品质调控技术不足等问题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突破畜类分割 肉自主分级、分拣与包装机器人关键技术,高端肉品靶向减损智 能控制,时空动态智能监管等关键技术,提升我省肉品加工业智 能化水平,提高食品品质和安全性,为我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 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一)开展基于立体视觉技术的畜类分割肉全局 参数自主提取算法研究,构建分割肉分级数据自主收集和分析系 统,研制畜类分割肉自主分拣机器人;开展分割肉感知数据分析 库及基于力觉、机器视觉、复合压缩等技术研究,研制畜类分割 肉自主包装机器人,构建畜类分割肉自主包装机器人示范生产线。 (二)开展高端肉品流通过程中微生物预测理论及精准调控关键 技术研究,实现肉品品质与安全的实时预测及精准调控;开展高 端肉品加工过程中靶向减损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突破时空动态 智能监管关键技术,构建智能监控与预警平台,实现高端肉品的 智慧监管。 考核指标:(一)研制自主分级系统、自主分拣机器人和自 主包装机器人各 1 台(套);制定行业标准 2 项;升级改造畜类 分割肉封装作业生产线 1 条,其中操作人员减少 40%,分级准确 —— 23 —— 度提高 50%,分拣与包装速度提高 100%。(二)高端肉品精准 调控关键技术 2 项,研发快速冷却装备 1 套,建立监控与预警平 台 1 个,制定行业标准 1 项,授权发明专利 6 件,建立示范生产 线 2 条,产品损失减少 50%。 专项 25: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该专项针对我省小麦育种、土壤修复、智能耕作、精深加工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聚焦全省优势科研 力量,开展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选育、繁育和示范,研究小麦规模 化、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开展小麦深加工制品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我省优质小麦产业链整体效 益和竞争力,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的 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驱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该项目重点支 持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 研究内容:(一)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繁育和示范。针对 河南当前小麦生产中高产与稳产、高产与优质的突出矛盾,以及 赤霉病、锈病等病害持续严重发生的突出问题,通过小麦优异基 因挖掘、种质资源创新,创制有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优异材料, 培育出在产量、抗病、抗逆和优质等方面突破性新品种,研发新 品种产业化配套技术,实现大面积示范推广。(二)研发平衡施 肥、基追比优化技术,应用微生物技术开展土壤修复,提升地力, 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利用秸秆及 —— 24 ——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生的废弃物为原料,建立微生物发酵生产线。 建立土壤微生物改良技术体系;以测土配方为核心,通过土壤检 测、化肥农药减施、微生物菌肥使用,建立农业生产中的减肥增 效技术体系。(三)开展智慧灌溉系统关键装备研发,构建基于 光谱感知的智慧灌溉数字化平台、融合水肥智慧灌溉决策系统的 控制平台;开展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集成;研究制定关键装 备与智慧灌溉系统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规程,构建关键装 备质量控制体系。(四)开展小麦专用粉和精深加工制品关键技 术研究,探索专用优质小麦面粉加工、小麦精深加工的全链条技 术模式和组织管理机制,形成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加强 功能性食品与精准营养开发与应用,提高全值利用水平,推广绿 色加工技术与绿色食品制造,促进河南小麦产业转型升级,推进 小麦全产业链发展。 考核指标:(一)繁育优质小麦新品种 2 个,在周口国家农 高区建成高产优质小麦示范基地 2 个,应用面积 20000 亩。(二) 开发微生物固体发酵技术体系 2 套,小麦增效减肥技术 2 项,授 权发明专利 3 件。(三)研发智慧灌溉数字化平台 1 个、系统控 制平台 1 个、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 1 套;授权发明专利 3 件。实 现亩均节水 20%、节肥 20%、增产 10%、节劳 85%。(四)开 发小麦功能性食品 2 项;制定优质小麦精深加工技术规程或企业 标准 2 项;授权发明专利 3 件。在周口国家农高区建成小麦精深 —— 25 —— 加工智能化车间 2 个,精深加工生产线 3 条,年生产专用面粉 40 万吨以上,谷朊粉 4 万吨以上。 领域方向九:智慧农业 专项 26:主粮作物智慧化生产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 用 该专项针对我省主粮作物生产加工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 关,突破小麦全程无人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粮食智能化加工减损 及装备研究等主粮生产加工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主粮生产加工装 备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数字化建设,引领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内容:(一)开展小麦生产过程中无人化生产技术集成 及示范应用,突破多平台高分辨率信息感知技术,实现小麦生长 及环境监测自动化;突破自主作业装备及机器人技术,实现小麦 耕、种、收、管全程无人作业和水肥药作业精准化;突破智慧生 产决策支持技术,实现作业环节决策智能化。(二)开展小麦、 玉米和稻谷等主粮原粮按品质智能测控配制技术研究;研究影响 主粮加工过程中受机械力、化学作用影响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和 控制因素的机理,探明利用在线测控技术实现精准调控产品质量 的机制;研创基于智能化测控的粮食精准加工技术并示范应用; 开发粮食智能加工主机和在线检测、配制和控制装置装备。 考核指标:(一)开发农田信息感知系统 1 套、农田信息采 集与智能决策系统 1 套;开发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收获机、 —— 26 —— 无人播种机等农田自主智能作业装备 5 种;制定智慧农业生产标 准 2 项,授权发明专利 5 件;建成小麦无人农场示范基地 2 个, 应用面积 1000 亩。(二)开发小麦、玉米和稻谷智能化精度加 工减损技术、智能测控技术 3 项,建立针对不同食品的原粮品质 标准 3 项,开发智能加工装置 3 台(套),粮食加工成品率提升 3%,单位电耗下降 10%,开发小麦、玉米和稻谷智能加工品质 评价技术 3 项,制定技术规程或标准 3 项,建成示范生产线 3 条。 领域方向十:人口健康 专项 27:基于特定靶点的恶性肿瘤前沿治疗关键技术研究 及临床应用 该专项针对肺癌、食管癌等我省常见恶性肿瘤,基于针对特 定靶点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前沿技术,开展靶向药物筛选、 CAR-T 等新型免疫细胞制剂构建、无创治疗技术等关键核心技 术攻关,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为健康中原提供有力科技 支撑。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食管癌等我省常见恶性肿瘤,通过结 构生物学和功能研究阐明相关靶点,并进行药物设计,结合小分子 片段库高通量筛选及构效关系分析等方法,筛选若干个具有全新骨 架的高选择性小分子苗头化学物,通过临床前成药性评价,获得有 效抑制肿瘤生长的高效小分子化学物;筛选和坚定具有明确作用 的 特 定 靶 点 , 研 发 基 于 靶 点 的 药 物 、 制 剂 , 如 CAR-T 、 —— 27 —— CAR-NK、TCR-T 等新型免疫细胞制剂,并建立基因修饰免疫细 胞的全新技术方案,开展临床/临床前研究;开展肿瘤无创治疗 技术创新及应用,如精准功能影像指导下无创物理外科(微波聚 焦、纳米刀等)代替传统外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基于精准功能 影像指导、多尺度放疗剂量计算的精准放疗技术体系的研发应用, 基于热疗精准测控温技术的精准热生物学靶区评价体系等。 考核指标:完成 1-2 个候选靶向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取得受理临床批件 1-2 个;构建具有高效靶向功能的新型免疫细 胞制剂 3-5 个,其中完成临床前的研究 1-2 项、开展临床研究 1 项;研发 1-2 项精准物理外科治疗设备、2-4 种肿瘤治疗纳米颗 粒,并开展相关临床试验;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 3 项。 专项 28:易损伤性疾病主动健康和康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 范 该专项以提升青少年近视相关性眼病、老年骨关节退变疾病 及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这些重大问题的康复疗效为目标,研究 近视演进机制和调控策略,建立智能近视防控体系; 构建智能 运动监测平台及APP,研发传感设备,建立骨健康体系;研究 神经康复调控技术,探索最佳的神经调控靶点和神经网络,拓展 康复应用领域,构建新型智慧康养服务模式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近视三级防控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致盲性眼 病的防治。探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近视发生发展的作用,筛 —— 28 —— 查近视相关的遗传及易感基因;深入研究近视发生发展的分子机 制,针对致病分子靶点和致病基因开发新的治疗药物;研发自动 化筛查设备,提高青少年近视发病的检查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开 发青少年近视智能防控软件系统,实现筛查身份自动识别和数据 自动传输,建立电子视觉档案,加强近视高危人群的视力监控; 基于近视防控关键节点,建立近视三级防控体系;建立近视相关 并发症的预防、干预、诊断和治疗体系示范区;研究成年人群中 近视与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等眼病的相关性,寻找阻止高 度近视导致的视功能丧失的方法,探索全年龄段人群近视相关视 觉损伤防控。2、人工智能在骨伤康复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 用。针对社会老龄化背景下骨关节退变导致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低 下,骨伤康复医疗资源匮乏、分布不均,现有骨伤康复设备早期 诊断率低、医务人员难以提供全周期康复指导等问题,研发骨伤 康复训练的数据化与可追踪系统,构建多终端设备管理平台;采 集骨伤康复真实世界训练数据并进行轨迹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算 法,设计不同患者的学习特征标注及训练方法,构建康复锻炼模 型;通过不断的设备迭代与数据反馈,积极进行相关临床试验及 诊断性试验;构建基于骨伤康复人工智能设备的运动监测、姿态 评估、疾病诊断、康复指导的骨健康体系平台并推广应用。3、 神经康复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临床常见的脑卒中、脑 外伤等神经康复问题,研究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机 —— 29 —— 接口等神经康复调控技术, 探索最佳的康复调控靶点和神经网络, 同时基于影像学、病理资料、临床评估数据及训练数据进行特征 选择及融合统计分析,建立临床预后模型;拓展康复应用领域, 构建新型智慧康养服务模式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探索参与近视演进过程的关键通路、分子机 制和调控作用;研发可阻止或延缓近视发生发展的新型诊疗技术 与药物;研发可向学校普及的视力筛查自动化设备;开发青少年 近视防控智能软件系统,包括实时采集数据模块、防控监控和效 果评估模块、智能分析预警模块以及健康教育模块;研发多终端 协同系统,使各防控主体通过系统有效分工协作,建立可推广的 近视三级防控体系;构建近视相关低视力和盲患者的救助平台; 授权发明专利 1 项以上,实现三级防控体系示范区内青少年近视 发生率增长下降 2 个百分点。2、研发 1 套骨伤康复训练数据化 与可追踪系统;建立 2 个骨伤科常见病种康复诊断及康复锻炼数 据库;建立 2 个常见病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特征标准及训练标准; 建立 1 个多终端康复训练体系平台;研发 2 个骨伤常见病种康复 评估训练设备并示范应用;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 1 项。3、构建 1 套基于神经康复调控技术的临床训练方案;结合临床数据建立的 预后模型,建立神经康复患者个体化、精准的康复诊疗体系;为 智慧康养服务指南提供支撑,建立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1 个;授权 发明专利不少于 1 项。 —— 30 —— 领域方向十一:生物医药 专项 29:抗新冠病毒小分子核苷药物研发 该专项围绕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全球 大流行,以及缺少针对该疾病的特效药物问题,基于目前对新冠 肺炎治疗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小分子核苷药物,深入探索药物抗 新冠病毒和变异毒株的体内外活性及临床试验效果,合成、筛选 高效的抗病毒候选化合物,为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毒药物 战略储备做出积极贡献。 研究内容:针对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引发的肺炎治疗已有一定 研究基础的小分子核苷药物,进一步探索药物抗新冠病毒变异毒 株的体内外活性,揭示药物抗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作用机制;对已 完成临床试验所要求的药学研究、非临床研究和 I 期、Ⅱ期临床 的小分子药物,取得Ⅱ期临床批件并开展Ⅱ期临床试验,证明其治 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有效的 小分子核苷药物结构基础上,设计、合成、筛选、优化并开发靶 向性好、活性高的抗病毒候选化合物,开展临床前成药性评价, 为临床研究提供源头创新的先导化合物,为研发广普抗病毒药物 做好战略储备。 考核指标:完成至少一种小分子核苷药物在至少 3 种不同细 胞株上对 SARS-CoV-2 及其变异株(阿尔法株或贝塔株、德尔塔 株)的体外评价,形成研究报告;对标上市或在临床的小分子抗 —— 31 —— 病毒药物,在 2 种不同动物模型上完成至少一种小分子核苷药物 抗 SARS-CoV-2 及其变异株的体内评价,形成研究报告;基于现 有小分子核苷药物,筛选 1-2 个有效的抗病毒小分子核苷先导化 合物;完成一种小分子核苷药物治疗新冠肺炎的Ⅱ期临床试验, 申请抗新冠病毒的紧急使用授权。 专项 30:道地宛药品质提升、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该专项围绕艾草、山茱萸等道地宛药开展新品种选育、中药 材规范栽培、宛药质量评价、宛药系列产品开发等创新研发,利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八大宛药特色中药材核心功效生物学机制 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研究内容:围绕艾草、山茱萸等“八大宛药”,通过系统选育 等方法,借助生物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中药材新品种,开展中药 材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种子种苗繁殖技术体系,提高中药材 品质,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开展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建 立采收加工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运用现代科技开展“八大宛药” 药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核心功效和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研究; 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开展经典名方复方制剂、中药复方颗粒和医疗 机构新制剂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形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优势 产品;结合中医药大健康的发展,开发功能因子明确、功效确切 的中药保健品、药食两用产品、化妆品、消毒品等宛药大健康产 品。通过对“八大宛药”品种选育、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药效物 —— 32 —— 质基础、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中药复方颗粒和制剂、大健康产品 开发等多个环节的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研发,系统组织开展种植 技术、核心功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质量标准评价、健康产 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 善的产业链条, 带动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考核指标:选育出优质、高效、稳定的新品种 3-5 个,建立 中药材育种技术体系;研发集成中药材新品种配套栽培关键生产 技术,形成技术规程 10-20 项;建立宛药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 设新品种规范化示范基地 5-8 个,每个中药材新品种规范化种植 面积不少于 1000 亩;研发中药经典名方复方颗粒新药 5 种,并 申报国家新药注册;研发医院新制剂 10 种,并通过制剂注册或 备案;研发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制定 20-30 种,并通过省级标 准审批;开发中药保健品、药食两用食品、化妆品、消毒品 20 种以上,并获批上市。 专项 31:医用智能诊疗设备和生物高分子材料研发及产业 化 该专项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惠及民生为导向,重点在人工 智能康复设备、生物医学新材料和中医诊疗系统等领域,突破制 约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 产品、核心部件、关键原料、新型生物材料等。加快我省医疗器 械产业逐步形成“自我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模式,同时补齐补强我 —— 33 —— 国在医疗器械相关领域的短板,增强我国健康医疗相关产品和服 务的自主保障能力。 研究内容:1、人工智能康复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围绕康复 理疗产品需求,在物理康复设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等方面,研 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康复设备,实现人工神经网络的人工 智能技术,机器人仿生结构设计,机器人运动再学习技术等关键 技术突破,并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2、生物医学新材料的 研发及应用。针对抗菌、抗感染等功能性敷料、骨科植入物、义 齿、血液透析材料、3D 打印材料等产业对于新型生物医学新材 料的迫切需求,通过深入研究细胞微环境的形成、表征及其与材 料相互作用机理,开发出生物医用高分子新材料等,并加强新一 代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的临床及临床转化研究,引领生物材料行 业的发展。3、中医诊疗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技术,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开发针对传 统中医诊疗服务的智能诊疗设备,及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和 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中医智能诊断、临床辅助决策等中医诊疗装 备,并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考核指标:1、通过产品注册检验和临床验证,并取得 1 个 以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产品 1 个以上,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实现产业化生产。2、授 权发明专利不少于 1 项,建立医疗器械质量体系,通过产品注册 —— 34 —— 检验,完成临床试验或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完成硬件 设备信息采集、传输、储存模块设计研究,建立相应症候的中医 诊疗大数据库;通过产品注册检验和临床验证,并取得 1 个以上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产品 1 个 以上,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实现产业化生产。 领域方向十二:资源环境 专项 32:工业、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该专项围绕我省工业、建筑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难 点,破解重点行业高效节能、绿色低碳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于我 省特点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集成应用并开展示范工程,引领 我省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突破建筑行业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工 业节能降碳关键技术,增强我省节能降耗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核心技术自有研发能力。 研究内容:1、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研究 基于碳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及可合成有机物、无机物 的特性,研究工业副产二氧化碳铺集关键技术,研究工业副产二 氧化碳、氢气中温催化合成反应生产天然气或甲醇关键技术与装 置,研究工业副产二氧化碳、氢气中温催化合成反应生产天然气 或甲醇工业化示范工程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高效率、低成本的绿 氢制备技术。2、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 范。研究我省建筑领域碳达峰技术路径及核算方法;研究装配式 —— 35 —— 超低能耗建筑墙体节能、24m³/d 高性能防火低碳绿色建筑材料、 既有建筑绿色低碳化改造关键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多能互补清 洁能源供热、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 开展低碳建筑、低碳园区集成示范应用。3、铝电解槽双端节能 及电力调峰智能化技术开发。研究铝电解槽热特性优化模型,开 发电解槽能量高效收集、利用技术,开发输出端能量流控制技术 和成套系统,研究铝电解热特性优化、能量流调节及热控制参数 耦合关系,开发集成式微通道热管集热器,建立电解槽热控制模 型,研究铝电解用电负荷自主灵活调控范围及电力调峰智能化技 术。 考核指标:1、二氧化碳捕集关键技术 1 项;催化合成生产 天然气或甲醇关键技术及装置 1 项;建成年产 1 万吨天然气或甲 醇示范工程 1 个;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 2 万吨,授权发明专利不 少于 1 项。2、预测我省建筑领域碳达峰时间点和达峰量;研发 1 种高性能防火低 24m³/d 碳绿色建材,较同类建材碳排放量降低 10%以上,并实现量产;研发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墙体,实 现比同类建筑能耗降低 50%以上;研发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热技 术,实现热效率较单一能源热效率提高 25%以上;形成一套可复 制可推广的既有建筑绿色低碳化改造技术(提供指南);建设低 碳建筑、低碳园区示范项目不少于 2 处。3、研发电解槽能量高 效收集、利用关键技术各 1 项,电解铝低温余热高效利用关键技 —— 36 —— 术 1 项,电解铝用电负荷自主灵活调控及电力调峰智能化技术及 装备 1 项,电解铝液电流效率提高 1.5%,综合节电率 6%以上; 建设电解铝节能示范工程 1 个,电解槽侧部能量高效收集、利用 关键技术 1 项,电解铝低温余热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1 项,授权发 明专利不少于 1 项。 专项 3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及示范 该专项以支撑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供水 安全保障、提升高耗水高污染浓度工业废水处理利用水平为目标, 突破水源区水环境监测预警、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业废水无毒 无害资源化利用以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我 国在水质早期监测预警预报、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输配用一 体化节水、高效能污水处理等领域技术水平和能力。 研究内容:面向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和供水安全保 障需求,针对中线水源区面源污染、水源涵养能力偏低、水资源 利用效率效益不高,以及沿线工业污水排放量大、再利用低等问 题,研究水源区水环境监测预警、面源污染控制、水源涵养能力 提升与受水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合水源区 水质快速检测、水环境监测预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源区蓄 滞净化以及受水区高效输水、优化配水、节约用水的技术与装备; 研发集成低成本、高性能的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和装备, —— 37 —— 集成废水多膜集成浓缩、分盐及蒸发结晶等近零排放及资源化技 术包;集成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面源控制、水源涵养能 力提升、工业废水再生利用以及水资源集约节约等关键技术体系、 信息化平台和成套装备,建成集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及受水区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典型示范区。 考核指标:研发水质快速检测技术及装置 1 套,检测灵敏度 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分析精准度达 95%以上;开发水生态环境 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 1 套;研发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及装备 1 套;开发新型高效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 1 套,建成不 小于 500m³/d 应用示范工程 1 项,技术推广总规模达到 2000m³ /d 以上;建成工业废水近零排放中试装置 1 套,处理规模不低 于 24m³/d;提出受水区水资源优化分配方案,并得到水行政主 管部门采纳;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形成适用于南水北 调中线水源区或受水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团 体标准 1-2 项。 —— 38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