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增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表.doc
附件 2: 2013 年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表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 域 申 ) 报 单 位 体育硕士 : 名 称 : 中国地质大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表 2014 年 2 月 19 日 填 1 一、申请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论证报告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跟中国体 育事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步伐,引领中国户外运动的发展,更好服务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目标;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特申请增列体育硕士 专业学位授权点。 1 人才需求与招生、就业 1.1 人才需求 1.1.1 因应了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大发展的时代需求。 新世纪伊始,中国体育事业迎来了两次发展良机。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这对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助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13 年,十 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各项事业都 将迎来全面快速发展的机遇,体育事业也会在深化改革中再上新台阶。2014 年,北京市 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开始联合申办 2022 年冬季奥运会;如果京张申奥成功,将会迎来体 育事业的又一次发展机遇。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是 2013 年全国体育硕士招生总人数只有 2720 人,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我校增列体 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培养体育人才正是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体育事业发展改革主战场的 契机。 1.1.2 契合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2 年,美国户外运动、户外休闲产业,给美国带来的经济贡献是 7300 亿美元, 提供 650 万个就业岗位,在全美流通的资产中每 12 美元就有 1 美元用于户外运动;而 我国户外产业规模大约为 150 亿元左右,从业人员不足 5 万人。差距之大一目了然。2013 年 2 月 18 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正式发布,将带动包括中国户外运 动产业在内的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未来的中国体育产业包括户外运动产业会极度渴 求高素质体育人才。我们培养的体育硕士,将是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出色、组 织管理能力卓越的人才,到体育企业就业,将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全新能量,促 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显著提升,带动体育产业的繁荣,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1.1.3 是引领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发展的时代召唤。 我校登山户外运动领域一直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赛事运 作、活动开展等方面对中国登山户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因应 中国登山运动发展的需要,为引领、提升中国登山户外运动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层次、 专业型、应用型体育人才。 1.1.4 是促进学校科学式、超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校办学的阶段性目标为“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 。一 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体育;一流的体育,需要一流的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硕士,将为 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添砖加瓦。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创新文化育人模式。体育硕士的培养,将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而体育文化等特 色文化育人体系,将为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的支持。 体育是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校声誉、打造学校软实力的学科,这已经在学校的历史 中和以陈晨为代表的体育拔尖人才的培养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如果体育专业学位硕士 点申请成功,将助力体育学科的发展。 1.2 招生 1.2.1 招生人数 秉承培养“精英”的理念,招生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未来三年招生人数,全 日制学生将为每年 15 人,非全日制单证的学生不多于每年 30 人。 1.2.2 招生前景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生源情况可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参考。 体育部学术型研究生生源质量较好。从 2007 年招收第一届学术型研究生以来,报 考人数逐年增长,每年上线人数均超出计划数。2011 年、2012 年、2013 年,报名人数 约是计划数的 3-4 倍,统考上线人数分别占统考计划数的 150%、170%、140%。生源中, “211”工程高校占 55%,体育院校占 20%,体育院校之外的二本院校占 25%,没有招收 三本及同等学力考生;“211”工程高校和体育院校合占 75%,这些优秀的生源从源头保 障了培养质量。2014 年,报名人数是统考计划数的 8 倍。如获得专业学位点之后,学术 3 型研究生的考生会有部分分流至专业学位,学术型研究生复试未录取学生也可调剂至专 业学位。 体育部每年毕业本科生 30 人,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后备来源。 我校每年举办众多的体育赛事,开展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力的登山户外活动,开展 针对普通学生的户外活动,受中国登山协会委托开办户外运动指导员培训班,举办学术 研讨会,知名教授到外校开讲座,举办宣读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吸引了优秀生源报考。 在职单证研究生的招生中,体育部以往的成绩也较好。体育部在 2008 年、2009 年 招收过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通过向全国七百多所高校(以高职高专院校 为主)的体育学院(系、课部)邮寄招生简章、向能查找到 E-mail 的全国所有高校体 育学院(系、课部)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扩大招生宣传,使得这两年报名人数达到计划 数的 8-10 倍。2009 年,上线人数 21 人,因上线人数较多,录取数由原定计划的 5 人增 加至 10 人。体育部未来也会针对非全日制体育硕士考生的特点,采用以下措施保障招 生规模:将招生目标单位重点放在高校体育学院(系、课部)、全国体育系统各级机关、 体工大队、体育企业尤其是户外运动企业,采用的方式包括向招生目标单位邮寄招生简 章、发送电子邮件、建立专门招生网页、与体育系统或相关企事业单位合办学位班、以 举办社会体育培训班等方式进行招生宣讲等。 可以预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将是优秀的、稳定的、充足的。 1.3 就业 体育硕士就业的主要方向将是高校教师、体育局和体工大队管理技术人员、体育产 业管理技术人员。体育部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体育硕士具有良好参照性。 近三年共有 33 位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就业率 100%,其中 19 人(58%)到大学任教, 到企业、体育局、中学、其他单位的分别为 6 人(18%)、3 人(9%)、2 人(6%)、3 人 (9%)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 90 人,就业率 100%,其中 41 人(50%)到企业就业,21 人 (23%)读研,15 人(17%)自主创业,10 人(11%)到事业单位就业,其他 3 人(3%)。 有部分毕业生进入中国登山协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就业,本科生良好的就业情 况烘托了体育硕士的就业前景将会更美好。 随着全民健身热情的持续高涨和户外运动、户外休闲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 4 方式,随着体育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体育硕士的需求将会更趋旺盛,加之培养规模较 小,毕业生就业前景将是光明的。 2 培养目标定位 我们有体现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因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了体育硕士学位授权点未来 五年建设发展规划,完善了体制机制等相关保障措施,未来三年每年至少投入 50 万元 用于体育硕士的培养。 总体培养目标: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 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胜任体育领域教学、训练、研究及管理 工作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体育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 (1)努力学习和掌握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 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事业心、严谨的科学态 度,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 论和专业知识;熟知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前沿成果;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训练、 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运动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 料,能够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鼓励学生获得运动员等级证书和户外运动指导员 等级证书。 (3)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野外环境适应能力。 3 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3.1 培养方案 体育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几年来开办体育专业以来的探索, 我们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培养体育专门人才、提高其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005 年,国家设置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2009 年,全国第一批全日制体育硕士入学。体 5 育硕士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部分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 与实际教学实践过程脱节、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培养界线模糊等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 我们借鉴有关高校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使之呈现如下特点: (1)确立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 (2)加大专业课、选修课比重。 (3)实施弹性学制。 (4)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派遣每位体育硕士赴合 作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实践。 (5)实施“三位一体”的导师制,为每位体育硕士配备一位校内导师、一位校外导 师和一位由校内年轻教师担任的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导师助理。 (6)加强国际化办学。每年选送 30%的体育硕士赴国外交流,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定 期来校讲学,每年开展至少一次中外联合登山户外活动。 (7)加强体育技能的学习。除了掌握好自己的专项运动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一至两 项有群众基础的运动技能。 (8)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考核。体育硕士必须担任一至两学期的助教,在第三学期 统一进行教学能力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考核未通过者,不得毕业。 3.2 培养模式 体育硕士的培养不能走“闭门造车”的路径,而应该开放办学,注重产学结合,根 据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体育行业、企业合作,采用以 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学徒式”的培养模式。 4 质量保障条件 4.1 雄厚的师资力量 本学科领域拥有一支基本功扎实、学风严谨朴实的专业教学实践队伍,专职教师 60 人,包括多名在户外运动、篮球、田径、游泳等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现有教授 8 人、副教授 24 人,其中博士 4 人、博士在读 2 人,硕士 36 人,硕士生导师 15 人。他 们中有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国家级运动健将、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多名。专职体 6 育教师,除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更应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登顶珠峰的登山队中, 有 4 名专职教师,包括两名硕士生导师。2014 年,引进了德国吉森尤斯图-李比希大学 (Justus-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一名运动医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一名体育人文社会 学博士(副教授)。除了专职教师之外,还聘请了一批国内顶尖水平的兼职教授,包括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国家登山队主教练王勇峰、北京体育大学 池建教授和张建教授、著名企业家黄怒波、王静、杨为民、滑翔伞国家级教练员陈海平 等。 4.2 优良的教学条件 我校有着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我校有标准田径场 2 个,足 球场 4 个,校内拓展运动训练基地 1 座,室内体育馆 3 座(含攀岩馆、羽毛球馆、篮排 球馆、多功能健身房、乒乓球室等),室外篮球、排球、网球场三十余个,运动人体科 学实验室、体质测试实验室、户外运动实验室各 1 个,多媒体教室 2 个,图书资料室 1 个;正在新建游泳馆 1 座,新校区将建设国内最大的“户外运动生态园”1 个、综合性 体育馆 1 座(含游泳馆、篮排球馆、羽毛球馆等) 、标准田径场 1 个和室外篮球、排球、 网场球多个。 4.3 一流的实践基地 近年来,我校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合作,签署了合作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职 责明确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了北京密云桃源仙谷攀冰训练基地、北京天池峡谷大学生 野外生存实习基地、神农架林区登山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武汉龙泉山滑翔伞基地、 四川四姑娘山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哈巴雪山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等 24 个实践基 地。这些基地的场地和设施已齐备,并建立健全了包括安全管理在内的管理制度。每年 都组织学生去这些基地开展教学实习实践,实践基地指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对学生 进行实践教学。 5 自身优势与特色 5.1 领导支持 7 长期以来,我校体育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2012 年 5 月 19 日,我校登山 队登顶珠峰,此举得到了当日回母校看望师生的温家宝总理的赞扬,他说:“晚上《新 闻联播》播发了我们学校登山队攀上珠穆朗玛峰顶峰的消息。我向学校表示祝贺,向登 山队员表示祝贺。我想,大家一定非常高兴。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只要不 畏艰苦和挫折,就一定能够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应该是我们的传统。” 2013 年 5 月 4 日,我校 2011 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晨同学参加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实 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并做了发言;出席主题团日的习近平总书记对 陈晨表示了赞赏和祝福,他说:“陈晨同学,我是非常敬佩你!对于珠穆朗玛峰,我可 以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这种精神,我相信你今后人生的 事业一定会在这种精神的砥砺下勇往直前,不断地攀上人生新的高峰,我祝愿你。”除 了习近平同志、温家宝同志等党和国家级领导人外,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各级地方 政府对我校体育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在学校历任领导、职能部门、各学院的 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配合下,体育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生机蓬勃。 5.2 特色鲜明 我校体育事业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专业特点、办学目标和 办学理念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有的体育特色。学校坚持“大体育观”,形成了以登山 运动为特色,户外体育活动、竞技体育运动和群众体育活动相融合的体育文化格局。2013 年 12 月 11 日,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揭晓,我校报送的校 园文化建设成果《建设特色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荣获特等奖。2004 年教育部 对我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作为学校办学四大特色之一的体育特色,为学校最终被评为 优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5.3 学科专业支撑 2005 年,在全国首先开设社会体育(户外运动)本科专业,每年招生 30 人;2007 年,在全国理工科高校中,较早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 13 人 左右。体育所属的教育学门类中,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1 年开始招生,应用心理 学硕士研究生专业 2004 年开始招生。我校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全 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第一)、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等一批具有地学特色的优 8 势学科,在登山户外运动实践中,我校发挥地学特色,将地质科学研究与户外运动紧密 结合,互相促进。 5.4 成果丰硕 建校六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体育成果。我校竞技体育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 列。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高水平运动队,在羽毛球、游泳、田径、攀岩等项目 中夺得过多个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1992 年以来,连续五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校长杯” 。我校学生高崚连夺两届奥运会冠军。 登山领域,以我校师生和校友组成的地大军团所取得的成就,俨然是中国登山史的 缩影。2008 年,珠峰奥运圣火接力活动中,地大校友和学生担任了总指挥、总教练、助 理教练、队长、队员、新闻发言人、电视直播技术总顾问等职务,为活动圆满完成做出 了突出贡献。2012 年 5 月 19 日,我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全国第一支单独组队 成功登顶的大学登山队,为 60 周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厚礼。目前,我校登山科考队正在 实施“7+2”登山科考宏伟计划(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极点、北极点);2013 年 7 月,成功登顶欧洲之巅--厄尔布鲁士峰;2014 年 2 月,成功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 马扎罗山。 科学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学科创新研究,形成了一批以省部级课题、国家级精品课 程、专著和教材、核心期刊论文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保持了国内登山户外理论研究领 域的领先水平。在全国首创了《野外生存体验》课程,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山地户外 运动》和省级精品课程《大学体育---特色项目》,《坚持特色教育,培养拔尖人才---创建登山户外运动教育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获得 2013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 一等奖,还多次获得国家级和湖北省教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5.5 育人成果显著 我校充分发挥体育育人作用,锻造学生强健体魄,培养学生勇攀高峰、敢于担当、 坚韧不拔的品格,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过去二 十年,培养了 200 多位全国大学生比赛冠军。全国首位登顶珠峰的男、女大学生次落和 陈晨均为体育专业 2011 级硕士研究生。2012 年,陈晨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和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近五年来,培养的学生中,1 人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 9 章”,4 人获得我国体育运动最高荣誉---“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2 人获得“湖北省 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6 人获得“运动健将”称号,11 人获得“一级运动员”称号。 5.6 行业企业联系紧密 5.6.1 与国内行业管理部门密切合作 中国登山协会是全国登山户外运动的主管部门,协会领导和工作人员中有多名我校校 友。我校与中国登山协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登山户外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将该基地作为产学研合作基地。通 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今后五至十年内,为国家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懂管理” 的高、精、尖型登山户外运动高层次人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 登山户外专业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我校还与国家体育总局、湖北省体育局、西藏登山 协会等行业管理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我们运用攀 登珠峰、珠峰奥运火炬传递、中日韩大学生登山交流、亚洲锦标赛、全国锦标赛、全国公 开赛等高端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裁判技术、组织管理能力。对优秀学生采取 “推荐实习、优先招录”模式,有效打通实习合作与就业生源地合作的壁垒,既培养了学 生的实践组织管理能力,又扩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至今,体育部已为国内相关行业管理 部门输送各类人才达 20 余人。 5.6.2 与国外同行加强交流 近十年来,在登山户外运动领域,我校与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澳门等 5 个 国家和地区的 10 余所高校、协会、俱乐部,就登山科考、技术交流等方面建立了长期 合作关系。从 2008 年至今,我校与国外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的线路考察、技术交流、 裁判工作达 20 余次,一百多人次参与各类实践交流活动,30%以上的研究生有赴国外交 流访学的经历。从 2007 年开始,连续七年参加或承办中日韩大学生登山交流活动。2009 年 10 月至 11 月,我校与日本神户大学登山队联合攀登、也是人类首次成功登顶西藏境 内岗日嘎布山群 KG-2 峰。2015 年,将再次与该校合作攀登海拔 8000 米以上的处女峰。 5.6.3 与国内企业深度合作 我校与北京三夫户外、天津人众人、武汉天龙等国内知名户外运动企业,从课程实 习、毕业实习、就业推荐等方面,建立全面广泛的深度合作关系。利用周末、节假日, 推荐学生到户外运动企业进行专项技术实习、组织管理实习,每年多达一百余人次。武 10 汉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襄阳宏伟航天器有限责任公司,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实 践实习合作关系,并分别给予我校 120 万、30 万经费,用于支持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 2012 年,我校登山队攀登珠峰,得到了一些企业的大量赞助。一位老总说:“我们公司 的旗帜在珠峰顶上展示,弘扬了企业文化,象征了我们公司奋发向上、永攀高峰的企业 精神,这样的投入是超值回报,以后我们将加强与你们的合作。 ” 综上所述,我校已完全具备增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各项条件。如获得批准, 我们将竭尽全力办好授权点,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体育人才,顺应体育事业 发展的浪潮,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1 二、申请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培养方案 领域专业代码 045200 领域专业名称 体 育 硕 士 12 一、专业领域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的体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普通高校的前列,以田径、游泳、 羽毛球等为代表的优势项目,在全国及国际比赛中曾屡获佳绩,曾连续五届获 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羽毛球队曾多次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 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以登山、攀岩、定向为代表的户外运动项目的教学、科研、 训练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被誉为“户外运动的摇篮”,2008 年,在奥运圣 火接力登珠峰活动中,由地大校友和在校学生组成的“地大军团”为成功登顶 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 年,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登顶珠峰,首创国内高校单 独组队登顶的佳绩。目前,正在实施征服七大洲最高峰和南极点、北极点 (“7+2”)的宏伟计划。 我校的体育教学不断改革创新。在原北京地质学院时期,登山、田径、棒 球、举重、武术等项目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学校又加强了游泳、篮 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交谊舞等项目的教学,并结合学 校学科特点和办学理念,开设了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运动等户外 运动课程;除此之外,还增设了毽球、跆拳道、截拳道、舞龙、轮滑等具有民 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课程,使我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 有地大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 经教育部批准,2005 年,我校社会体育(户外运动)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2007 年,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点开始招生,2008 年,开始招收高校教师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至今共招收研究生 101 人,已毕业 49 人,主要到 高校和企业就业。 本学科领域拥有一支基本功扎实、学风严谨朴实的专业教学研究队伍,包 括多名在户外运动、田径、游泳等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现有教授 8 人、 副教授 24 人,其中博士 4 人、博士在读 2 人,硕士 36 人,硕士生导师 15 人。 本学科拥有一批以《户外运动》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体育》省级精品课程 为代表的一流教学成果,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连续 获得三届全国大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曾有教师在奥运会科学论文报告 会上大会发言,自编了一系列户外运动教材,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十 余项,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体育部现有运动人体科学、体质测试、户外运动 等三个实验室,拥有研究生工作室、研究生阅览室,并下辖体育实训中心,有 完备的体育场馆和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13 二、专业领域方向 序 号 1 2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本研究方向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主 户外运动理论与实 要研究户外运动理论、技术、组织管理、 法律法规、装备的研发、市场与营销、 践 (攀岩、定向、山地 风险管理及发展前景等,培养高层次的 户外、登山、拓展) 户外运动领域理论、实践(教学、训练) 及研究型专业人才。 以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毽球、 健美操、瑜伽、武术、田径、游泳为主 要研究内容。既有技术分析及发展趋势 运动项目训练的理 等基础部分,也有方法论研究、文化研 论与实践 究、数据统计处理等高新理论与方法的 (球类、 体育艺术类、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 田径、 本方向力求实现研究的共性与特殊 游泳) 性的有机结合;研究内容力求创新、有 效,力图反映当前专项训练理论的前沿 研究水平。 14 学术骨干 杨 汉 董 范 杨绛梅 熊昌进 黄 静 牛小洪 邓军文 刘传勤 杨文革 徐宏波 陈津梁 崔 建 杨绛梅 熊昌进 杨 汉 冯 岩 熊和平 潘年丽 陈凤英 罗新建 程良斌 胡 凯 刘良辉 张金国 马 凯 运冠霞 邓军文 刘传勤 杨文革 刘小学 3 体育管理 以体育组织、社团、俱乐部的管理, 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的 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培养具有科学的 体育管理观念,牢固掌握人文社科、管 理、运动训练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 论,把握体育组织和管理活动的规律, 能从事体育行政研究与规划、组织与管 理、协调和指导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人 才。本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的外 语水平和信息网络技能。 15 董 范 熊和平 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 识、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胜任体育领域教学、训练、研究及管理工 作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体育人才。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和掌握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 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事业心、 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学科的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知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前沿成果;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 教学、训练、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运动技术技能;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鼓励学生获得 运动员等级证书和户外运动指导员等级证书。 3、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野外环境适应能力。 学习年限: 全日制基本学制为 2 年。非全日制为 2-3 年弹性学制。 16 四、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 代码 S20023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学 分 学 时 开课 学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Research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2 36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t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1 18 1 4 2 2 120 32 32 1-2 1 1 2 32 2 3 48 2-3 2 32 1 2 32 1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S18014 第一外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体育教学论 Sports Pedagogy 运动训练学 Athletic Training 高级运动生理学 Advanced Exercise Physiology 专项教学理论与方法 Sports Events Teach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体育管理学 Sports Management 高等教育导论 Introduc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体育科研方法 Sports Research Methodology 高级运动心理学 Advanced Sports Psychology 高级运动生物化学 Advanced Exercise Biochemistry 医务监督 Medical Supervision 运动选材学 Selection of Sports Talents 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Health 学校体育学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社会学 Sports Sociology 2 32 2 S18015 体育经济学 Sports Economics 2 32 2 S18016 体育法理学 Sports Jurisprudence 竞赛组织与管理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体育统计学 Sports Statistics SPSS 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 SPSS in sports research 专业英语 sports English 户外运动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utdoor Sports 体育文献检索与应用 Sports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S20024 学位课 (至少 修 18 学 分) S18001 S18002 S18003 S18004 S18005 S18006 S18007 S18008 S18009 S18010 S18011 S18012 S18013 选修课 (至少 修 10 学 分) S18017 S18018 S18019 S18020 S18021 S18022 Literature Search and Application S18023 足球 Football 2 32 2 S18024 篮球 Basketball 2 32 2 S18025 排球 Volleyball 2 32 2 S18026 网球 Tennis 2 32 2 17 备注 任选 1-2 门 S18027 羽毛球 Badminton 2 32 2 S18028 攀岩 Rock climbing 2 32 2 S18029 健美操 Aerobics 2 32 2 2 32 2 32 1 48 2 S18030 S18022 补修课程 S18023 瑜伽 Yoga 社会体育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ociety Sports 运动生理学 Exercise Physiology 文献阅读 学术报告 实习 至少 2 次 至少 2 次 至少 1 次 至少 1 次 教学实习 校外实习 (1)补修课程:社会体育学概论、运动生理学。本科阶段非体育学 专业研究生必修。只记成绩,不计学分,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2)实习:时间至少 6 个月,包括到中国登山协会、体育训练基地、 专业体育院所、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校外基地实习;参与体育部的教学、训 练、科研等各项工作;参与体育部的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导师的助教。实 说 明 习结束后,研究生应提交实习总结报告,并由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据研 究生的实习态度、组织纪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予以综合评分。 实习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 5 级记分。教学能力的考 核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进行。 (3)学术报告:每学年至少作 1 次学术报告,并在开题前作文献综 述报告。每学期末进行活动总结,评选出优秀学生,作为评优的依据。 18 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技 体育学刊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山野 体育与科学 山地户外运动 实用运动医学 健身方法导引 技术健身教学论 体育旅游与健身 体育教学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模式问答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社会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概论 体育科研原理与方法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体育统计与 SPSS 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教程 统计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技术 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 怎样选择研究课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运动生物力学 现代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 田径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 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青年人六大关节肌力研究 身体训练学 篮球运动成功训练基础 NBA 体能训练 实用运动生理学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华南师范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山野》杂志社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杨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于长隆、曲绵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版 马卫平、严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张洪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李香华、钟兴永,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邵伟德,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马启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马启伟、张力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李薇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高玉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毛振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曲宗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年版 毛振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艾尔•巴比、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 年版 周登嵩,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陈小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张力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王晓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年版 洪楠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年版 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王健,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田野主编,高教出版社,2013 年版 刘则渊等,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 忻鼎亮,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郑秀瑗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年版 李良标等,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11 年版 卢德明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许耀球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扎齐奥尔基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年版 王清,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年版 卢德明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唐思宗、杨世勇,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张宏杰、陈钧,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孙欢评,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年版 杨锡让,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图多•博姆帕,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年版 19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体育战术学 篮球运动高级教程 篮球运动研究必读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运动训练学 文化学概论 中国体育社会学 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论 中西文化概论 现代力量训练 体育统计 篮球运动高级教程 球类运动——篮球 论运动训练计划 现代运动训练 篮球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运动心理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球类运动竞赛学 现代足球 球类运动—足球 足球技巧训练 足球训练指导 陈小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版 叶国雄、陈树华,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年版 孙民治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版 吴立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田麦久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版 陈华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 卢元镇,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卢元镇,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张忠利、宗文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万德光、万猛,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年版 丛湖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版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田麦久,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普拉托诺夫,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年版 陈树华、许永刚,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版 黄希庭,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 年版 张力为、任未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 程嘉炎,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年版 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 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版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足球获胜公式 体育素养导论 球类运动——排球 新世纪体育科学学科展望 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 运动医学与科学 体质自我评价和健康运动处方 实用体质学 人体机能解剖学 中国人解剖学数值 运动生理学实验法 医学仪器 骨与关节损伤 实用康复医学 体育教育展望 趣味健身 教育原理 教育哲学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英]Charles Hughes,杨一民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年版 [英]彼德•特雷德韦尔,王跃新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 年版 [德]Gerhard Bauer,于大川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年版 薛岚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 年版 高等学校教材,第三版,黄汉升主编,2011 年版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陈启明,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年版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吴德昌等编译,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 体质调查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版 胡晓初等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年版 齐颁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版 王亦璁,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年版 周士枋,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季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徐金尧,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年版 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张楚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 玛吉尔著,张思秋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年 版 20 六、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一)根据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学位课程、 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的学习,较好地完成应有的实践过程。对体育学的理论与方 法要有系统的认识,掌握本研究方向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二)在校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 1 篇论 文。研究生必须为第一作者(导师是第一作者,研究生是第二作者,研究生视为 第一作者) ,署名单位必须为“中国地质大学” 。凡发表学术论文署名单位为“中 国地质大学”或含有导师姓名,投稿前必须经过导师审核。 (三)在校期间,硕士研究生至少做 2 次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 并在研究生院网页的学术公告平台上发布信息,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进 行考核。 (四)在校期间,应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对照“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 业学术期刊目录” ) ,每学期至少完成 2 篇读书报告,并交由导师批阅。 21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一)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二学期至第三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 过开题报告,并制定书面论证材料和工作计划,就论文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做出论证,经指导老师同意之后,方可开始撰写论文。 (二)论文的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有一定创新性。既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又能促进本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 与发展。 (三)开题报告若未通过,应根据评议组意见,进行认真调研,重新撰写, 并择期汇报,直至通过。 (四)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本人按研究计划进度独立完成学 位论文。 (五)论文的篇幅不应少于 3 万字。论文格式要求严格按照学校《关于统一 博士生、硕士生学位论文格式的规定》执行。 (六)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1、格式规范,结构严谨; 2、研究方法先进、有效,并有所突破; 3、文献信息量全面而丰富,数据翔实; 4、理论阐述充分、严密,逻辑性强; 5、结论科学、准确,有个人独到见解,有一定的创新性,核心部分达到公 平发表水平。 22 三、申请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简 况 表 23 Ⅰ 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 近 我校体育部近三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为 100%。 申三 体育部近三年共有 33 位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其中 19 人(58%)到大学任教, 报年 相 学 到企业、体育局、中学、其他单位的分别为 6 人(18%) 、3 人(9%) 、2 人(6%) 、 位关 。 点 学 3 人(9%) 毕科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 90 人,其中 41 人(50%)到企业就业,21 人(23%)读研, 业专 。本科生 生 业 15 人(17%)自主创业,10 人(11%)到事业单位就业,其他 3 人(3%) 就 毕 良好的就业情况烘托了体育硕士的就业前景将会更美好。 业业 体育部以特色立部,以培养“精英”的理念培养研究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前生 景 就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走出了一条理工科院校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特色之 分业 析 情 路。随着全民健身热情的持续高涨,随着体育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体育硕士的 况 需求将会更趋旺盛,加之培养规模较小,毕业生就业前景将是光明的。 ) 申 三 报 年 学 拟 位 招 点 生 未 人 来 数 保 障 优 秀 生 源 与 招 生 规 模 的 措 施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5 人 15 人 15 人 我校体育部学术型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较好,上线人数超出计划。过往三年, 报名人数约是计划数的 3-4 倍,统考上线人数分别占统考计划数的 150%、170%、 140%;学生来源中, “211”工程学校占 55%,体育院校占 20%,二本院校占 25%。 2014 年,报名人数是统考计划数的 8 倍。有专业学位点之后,学术型研究生的 考生会有部分分流至应用型,学术型研究生复试未录取学生也可调剂至应用型。 体育部每年毕业本科生 30 人,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后备来源。 我部每年举办众多的体育赛事,开展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力的登山户外活动, 开展针对普通学生的户外活动, 受中国登山协会委托开办户外运动指导员培训班, 举办学术研讨会,知名教授到外校开讲座,举办宣读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吸引 了优秀生源报考。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中,体育部以往的成绩也较好。体育部在 2008 年、 2009 年招收过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通过向七百多所高校的体育 学院(系、课部)邮寄招生简章、向能查找到 E-mail 的全国所有高校体育学院 (系、课部)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扩大招生宣传,使得这两年报名人数达到计划 数的 8-10 倍。2009 年,上线人数 21 人,因上线人数较多,录取数由原定计划 的 5 人增加至 10 人。体育部未来也会针对非全日制体育硕士考生的特点,采用 以下措施保障招生规模:将招生目标单位重点放在校体育学院(系、课部)、全 国体育系统各级机关、体工大队、体育企业尤其是户外运动企业,采用的方式包 括向招生目标单位邮寄招生简章、发送电子邮件、建立专门招生网页、与体育系 统或相关企事业单位合办学位班、 以举办社会体育培训班等方式进行招生宣讲等。 可以预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将是优秀的、稳定的、充足的。 24 Ⅱ 支撑学科专业 相关学科专业名称 招生时间 获得学位授权时间 社会体育(本科) 2005 2004 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7 2006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1 2011 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4 200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1998 1998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1997 1997 相 关 学 科 专 业 基 本 情 况 Ⅲ 师资条件 1. 教师团队整体情况 教师 类别 职称 30 岁以 下人数 31 至 45 岁人数 正高 46 至 60 岁人数 60 岁以 上人数 具有博士 学位人数 8 具有硕士 学位人数 1 专 职 副高 11 13 2 8 教 中级 2 20 1 2 22 合计 2 31 22 4 31 正高 2 10 7 2 职 副高 2 5 4 3 教 中级 4 15 11 5 35 37 15 36 师 兼 师 合计 总计 2 25 2. 主要专职教师简况 姓 名 年龄 职称 学历/ 学位 专业 拟承担 培养任务 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名称及获得时间 主要专业实践经历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家级登山户外专家 国家级登山健将 2012 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了野外生存体验课,承担国家“十五” 重点课题,带领学生珠峰登顶,还组织我校登山队成功登上 了 6000、7000、8000 米高山,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董 范 52 教授 本科/ 学士 杨绛梅 52 教授 本科/ 学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定向越野分会秘书长 北京市大学生户外运动分会主席 教授 本科/ 学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家级田径裁判员 2000 《山地户外运动》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率先提出《户外 运动》课程的概念,开设《户外运动》普修课,并进行相关 研究,担任学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总教练。 教授 本科/ 学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定向、游泳国家级裁判, 中国残奥会游泳 B 级(国 家级)裁判 1997 率先将《定向越野》和《户外拓展》引进体育课堂。担任校 定向越野队、游泳教练。 教授 本科/ 学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家级篮球裁判员 2003 较早提出“分层选项制”教学模式,开设了《篮球规则与裁 判方法》公共选修课,组织成立了校大学生体育总会。带领 学生参加篮球亚锦赛。 教授 研 究 生/硕 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家级健美操指导员、培 训导师 国家级健美操职业技能考 评师 2004 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健美操竞标赛获得较好成绩。 同时让学生参与裁判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教授 大学 普通 班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家级田径裁判员 1995 从事体育场地设计与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曾先后带领学生 一起主持国内十余项体育场地的设计、施工管理及工艺质量 监控工作。 杨 汉 熊昌进 冯 岩 陈凤英 熊和平 49 54 49 48 58 26 罗新建 44 副 教 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家级毽球裁判 2007 讲授《运动训练学》等课程、高水平训练队教练。 邓军文 48 副 教 授 本科/ 学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家攀岩队教练 1998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攀岩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定向越野分会监督与安全委员会主任 杨文革 46 副 教 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高级营养保健师 中国红十字会急救讲师 首都体育学院兼职硕导 49 副 教 授 本科/ 双 学 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中国山地户外运动优秀教 练员 2003 首都体育学院兼职硕导 刘小学 40 副 教 授 研 究 生/博 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陈津梁 36 副 教 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张金国 48 副 教 授 本科/ 学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马 凯 38 副 教 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刘传勤 首都体育学院兼职硕导 国家定向越野队教练 2008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定向越野分会常务副秘书长 担任校定向越野队教练,带队参加全国定向越野锦标赛。 北京市大学生户外运动分会秘书长 首都体育学院兼职硕导 国家级篮球裁判 2007 27 首都体育学院兼职硕导 运冠霞 51 张 源 36 讲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国家拓展中级培训师 2012 讲授《体育教学论》等课程;参加体育教材的编写。 刘良辉 45 副 教 授 研 究 生/硕 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家级网球裁判 2010 网球队训练,全国及省级网球裁判活动。 牛小洪 45 副 教 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登山教练员培训班讲师 2010 带队参加全国定向越野锦标赛、青海玉珠峰登山以及西藏岗 日嘎部山登山等活动。 邓焰峰 42 副 教 授 本科/ 学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滑翔伞教练员 2013 《滑翔伞》课程开设者,带领学生到各个滑翔伞基地实践。 还组织乒乓球队学生的训练与比赛。参加体育教材的编写。 秦长胜 40 副 教 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国家级田径裁判 2010 担任校田径队教授,负责户外运动队的体能训练。 41 副 教 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家攀岩队教练 1998 担任学校攀岩队教练员,负责运动队全面训练工作。作为国 家攀岩队教练员,多次带领国家队参加世界攀岩锦标赛等重 大赛事。 胡 凯 44 副 教 授 研 究 生/硕 士 体育 教育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际级武术裁判 国家级龙狮裁判 2006 开设中国传统的民族化运动-舞龙课程,带领学生参加一系 列舞龙、武术比赛,还包括重要的项目表演等。 秦朝辉 40 讲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国家足球一级裁判 2010 担任校田径队教授,负责户外运动队的体能训练。 黄 静 本科/ 学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开设中国传统的民族化运动-舞龙课程,带领学生参加一系 列舞龙、武术比赛,还包括重要的项目表演等。 首都体育学院兼职硕导 副 教 授 28 崔 建 徐宏波 欧高志 35 37 35 讲师 研 究 生/博 士 体育 教育 讲师 本科/ 硕士 体育 教育 授课 国家攀岩队教练 2005 担任学校攀岩队教练员,负责运动队全面训练工作。曾作为 国家攀岩队教练员,多次带领国家队参加世界攀岩锦标赛等 重大赛事。 讲师 研 究 生/博 士 医学 授课 救护员资格证 2000 湖北省赛艇队、摔跤队队医,多次参加户外活动担任队医, 多次急救伤员、溺水者。在湖北,首先开设《轮滑》课程。 授课 说明:此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指除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以外的职业资格证 29 3. 主要兼职教师简况 姓名 年龄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及从事的主要工作 拟承担培养 任务 职业资格证书名称 主要工作成果 李致新 51 高级教练员(副高)/ 主任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 中心,体育管理 指导研究生 授课 户外高级教练员 开创引领中国登山户外运动新局面 王勇峰 50 国家级教练员(正高)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 /副主任 中心,体育管理 指导研究生 授课 户外国家级教练员 建立中国登山救援体系,开创商业登 山中国模式、大型登山活动 马欣祥 50 国家级教练员(正高)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 中心,体育管理 指导研究生 授课 户外国家级教练员 建立中国户外运动培训体系 张志坚 51 国家级教练员(正高)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 中心,体育管理 指导研究生 授课 户外国家级教练员 建立中国登山救援体系,开创商业登 山中国模式、大型登山活动 丁祥华 37 高级教练员(副高)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 中心,体育管理 指导研究生 授课 户外高级教练员 攀岩、攀冰赛事组织管理 指导研究生 授课 国际登山健将 全国体育社会学会 秘书长 罗 申 50 高级教练员(副高)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 中心/高山探险部部长,体育 管理 池 建 54 教授/副校长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管理 指导研究生 授课 祁国鹰 60 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教学科研 指导研究生 授课 30 体育统计学专家,参与制定了国家学 生体质健康标准 中国铁人三项协会 副秘书长、国内知 名户外运动专家 张 健 50 副研究员 北京体育大学,教学科研 指导研究生 授课 许寿生 44 副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教学科研 指导研究生 授课 深入地研究了运动生理学 高雪峰 58 教授/主任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研究生管理 授课 开创中国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国内较 早研究体育经济学 胡亦海 57 教授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 学》教学 授课 国内较早研究一般运动训练学 王广兰 45 教授 武汉体育学院,《营养学》教 学 授课 深入地研究了运动营养学 黄怒波 57 董事长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公司,企 业管理 实践教学 孙晓伟 50 教授级高工/董事长 襄阳宏伟航空器有限责任公 司,企业管理 实践教学 陈海平 43 国家级教练员(正高) 襄阳宏伟航空器有限责任公 /总经理助理、首席飞 司,企业管理 行师 实践教学 国家级试飞员、滑 翔伞国家级教练员 在国内较早开展滑翔伞运动 杨为民 45 总裁 北京三夫天越体育管理有限 公司,企业管理 实践教学 著名企业家、中国 国家级高山向导 户外探险旅游 31 国际级登山健将 攀登了七大洲最大峰,到达南、北极 点 国内航空器军转民的先行者 李守文 51 董事长 北京华丽伟业体育场馆建设 有限公司,企业管理 实践教学 著名企业家 体育场馆建设和户外基地开发 王 静 44 董事长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 限公司,企业管理 实践教学 著名企业家 户外探险旅游及产品开发研究 32 Ⅳ 近五年有影响的专业实践活动与成果(限填 20 项) 登山户外运动: 1、2014 年 2 月,“7+2 计划”之攀登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山,成功登顶。 2、2013 年 8 月,参加由中国登山协会和台北山岳协会主办,青海登山协会承办的 2013 年海峡两 岸青少年登山交流活动。 3、2013 年 7 月,“7+2 计划”之攀登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成功登顶。 4、2013 年 3 月,坚持特色教育,培养拔尖人才----创建登山户外运动教育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 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5、2012 年 3 月-5 月,“7+2 计划”之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 6、2009 年 10 月-11 月,与日本神户大学山岳协会登山队联合攀登西藏境内岗日嘎布山群 KG-2 峰 (未登峰) ,世界上首次成功登顶。 7、2008 年 9 月-11 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成功登顶。 8、2013 年 10 月,参加法国沙木尼国家滑雪登山学校技术交流活动。 9、2011 年 11 月,参加意大利阿尔卑斯国际登山技术交流活动。 10、2007 年至 2013 年,每年参加中国登山协会、日本山岳协会、大韩山岳联盟共同举办的中日 韩大学生登山交流活动,如在中国举行,则承办该项活动。 登山户外科学考察: “7+2 计划”实施过程中,均伴有科学考察活动;除此之外,还在以下活动中进行了科学考察: 11、2013 年 6 月,攀登墓士塔格峰,成功登顶,同时进行气象站维护、梯度雪样采集。 12、2013 年 5 月,攀登藏色冈日峰,成功登顶,进行冰芯钻取、测厚、物质平衡观测。 13、2012 年 10 月,攀登希夏邦马峰,成功登顶,在 7000 米建立气象站。 14、2011 年 8 月,攀登木吉峰,成功登顶,在 4800 米处冰芯钻取及雪样采集。 15、2011 年 7 月,攀登慕士塔格峰,登顶,同时进行了中科院遇难人员搜救工作及协助后续科考 活动。 除登山户外运动外,我校先后组织相关学生参加了田径、游泳、攀岩、定向越野、篮球、网 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的竞赛组织、裁判、技术统计等实践活动,其中参加人数较多或赛事 级别较高的有: 16、2013 年 11 月,参加“攀岩希望之星总决赛”组织及裁判工作。 17、2013 年,参加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湖北省青少年网球排名赛总决赛、标致大师杯全国业余 网球公开赛工作、湖北省高校网球锦标赛工作。 18、2012 年 10 月,承办并参加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 19、2012 年 9 月,参加第 26 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技术统计工作。 20、2011 年组织学生作为助理教练参加湖北省田径(中长跑)队训练工作,为期一年。 33 Ⅴ 教学条件 名称 配备情况 我校体育部建立了专门的图书资料室,历史上购置了五千余册图书。目前订购了 11 类 我校认定的各类权威、重要及核心体育期刊(均为 CSSCI 来源期刊);与体育学紧密交叉的 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部分权威期刊 22 种;还经常购置人民体 育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高水平教材与著作。除此,学校图 书馆数据库资源丰富,有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超 专 业 文 献 资 料 星电子图书、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电子期刊数据库。 体育专业期刊: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成都体 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交叉学科期刊:中外管理、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管理学文摘、社会学文摘、法 学文摘、教育学文摘、市场营销文摘、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理论月刊、教育与 经济、中国管理科学、管理世界、中国教育学刊、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中国高教研究、 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环境保护、管理科学学报、公共管理学报、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1)在体育馆配备了多间专供体育专业学生使用的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教室,可供教 学、小型会议使用。 现 代 化 教 学 设 施 (2)建设有户外运动器材装备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试验室、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验 室等三个实验室,可供学生开展教学、实验、实践。 (3)配备了血糖仪、自动血压计、便携式血氧仪、便携式血乳酸仪、椎间盘突出牵引 器、人体骨架、人体模型、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光学显微镜等 多种现代化高新设备与仪器,供学生开展实验实践。 (1)组织结构健全,针对体育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专门成立了体育实验教学中心,并 构建了分层次、有步骤、循序渐进的“233”实践教学体系——二个平台、三个层次、三个 对象。 (2)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翼齐飞。教学实践任务由校内教学、校外教学 2 个平 实 践 教 学 条 件 台共同承担。校内教学平台包括实验室、校内实训场、学生协会三个子系统。校外教学平台 主要包括我校和各级政府合作建设的野外教学基地,目前已建成神农架林区、兴山朝天吼、 罗田薄刀峰、崇阳洪下、广水三潭、黄梅停前、新洲道观河等 13 个野外教学基地。 (3)注重国际交流,培养高层次实践教学人才。多年来一直与国外协会、俱乐部、登 山户外运动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包括大韩山岳协会、日本山岳协会、日本神户大 学山岳协会、日本长野山岳协会、日本新泻户外运动国际学校、法国沙木尼国家滑雪登山学 校等。 34 Ⅵ 实践基地 包括实践基地和合作单位名称及地点、建立时间、专业实践内容、条件等 实践教学基地: (1)神农架林区登山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2003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2)兴山朝天吼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2012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3)罗田薄刀峰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2008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4)崇阳洪下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2007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5)广水三潭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2004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6)黄梅停前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2006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7)新洲道观河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2003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8)四川四姑娘山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2009 年,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9)中国登山协会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2012 年,户外运动训练、教学 (10)中航工业航宇捷龙航空运动俱乐部(武汉),2013 年,滑翔伞教学、训练 (11)浙江富阳永安山滑翔伞基地,2013 年,滑翔伞教学、训练 (12)武汉龙泉山滑翔伞基地,2013 年,滑翔伞教学、训练 (13)北京密云桃源仙谷攀冰训练基地,2005 年,攀冰实践教学、训练 (14)北京密云白河攀岩基地,2000 年,攀岩教学基地、训练 (15)北京天池峡谷野外生存实习基地,2006 年,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16)北京密云云蒙山野外生存实习基地,2006 年,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17)北京十三陵户外训练基地,2008 年,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18)北京平谷金海湖户外训练基地,2009 年,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19)北京香山山户外运动实践教育基地,2010 年,户外运动训练、教学 (20)北京百望山旅游风景区山地救援基地。2013 年,野外急救、教学 (21)北京门头沟珍珠湖户外运动实习基地,2010 年,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22)北京门头沟老山国家队训练基地,2010 年,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23)云南哈巴雪山户外训练基地,2008 年,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24)山东东平户外露营基地,2013 年,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35 合作单位: (1) 中国登山协会,2013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2) 湖北省体育局篮排球运动管理中心,2012 年,篮球运动教学、训练 (3) 大韩山岳协会,2005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4) 日本山岳协会,2001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5) 日本神户大学山岳协会,1987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6) 日本长野山岳协会,2002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7) 日本新泻户外运动国际学校,2002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8) 法国沙木尼国家滑雪登山学校,2008 年,登山户外运动教学、训练 (9) 北京市登山协会,2005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 (10) 河南省登山协会,2005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 (11) 武汉市登山协会,2005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 (12) 深圳市登山协会,2005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 (13) 云南省登山协会,2005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 (14) 青海省登山协会,2005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 (15) 西藏登山协会,2005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 (16) 武汉市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2012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 (17) 襄阳宏伟航空器有限责任公司,2012 年,滑翔伞教学、训练 (18) 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媒体,2012 年,高山摄像 (19) 天龙、穿山豹、三夫、探路者等户外运动俱乐部,2005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 (20) 北京华丽伟业发展有限公司,2010 年,体育设施建设、赛事策划、赞助合作伙伴 (21) 浙江宁波市江北牧高笛户外用品有限公司,2013 年,赞助合作伙伴 (22) 北京天运户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1995 年,登山户外运动组织与赛事策划 (23) 北京延伸伙伴拓展有限公司,1995 年,拓展训练与实习 (24) 北京市青年宫,2009 年,户外运动组织管理、赛事策划 36 Ⅶ 经费、保障措施 未来 三年 未来三年我校体育部计划从教学经费、研究生培养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对研究生参 申报 加体育实践活动、教学实习、参加学术会议、参加体育比赛、公开发表专业论文等方面 单位 给予经费方面的鼓励和支持,预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 8 万元。 对学 将从创新基金中拔出专款用于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位点 基本事业费的支出中部分将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 的经 另外,我校体育部积极与中国登山协会、湖北航宇俱乐部、红牛、探路者等企事业 费投 单位联系,安排研究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并得到他们的大力资助。每年体育部得到社 入及 会各界支持和赞助的总金额在 50 万元以上,其中大部分用于研究生培养。 用途 1.实行了学术委员会决策制度,研究决定研究生培养的重大问题。 2.我校体育部成立了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研究生秘书和研究生辅导员岗位, 体制 机制 加强对研究生各项工作的管理。 等相 3.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制定了《体育部研究生实习实践管理办法》 、《体育部研究 关保 生担任助教管理考核办法》、《体育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体育部研究生 障措 培养管理工作流程》、《体育部关于研究生学制的暂行规定》、《体育部研究生与导师双向 施 选择办法》等文件和规章制度,探索了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研 究生培养工作,逐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Ⅷ 申报单位审核意见 申报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申报单位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