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授 课 计 划 2016 — 2017 学年 第二学期 学 院:政法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 课程编码:23A0204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实际学时:48 / 48(理论:48 实验: ) 学 分:3 授课时间:周三第 5,6 节、周五第 3,4 节 授课地点:10J504,10J504 教 学 班:思政 1501,思政 1502,政行 1501 授课教师: 张佳刚 填报日期: 2017 年 2 月 28 日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授课计划 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内在 机理,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借以在 洞悉政治制度历史的基础上,把握政治制度的变迁,使论述有所依凭,观点得以系统。主要内容 有王权和皇权制度、中枢辅政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中央政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及 其运行机制、法律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财经科技文教、官员管理等制度,分别叙述自传 说时代到清朝中国历史上各种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在考察政治制度内涵及特点的同时,分析其 在整体政治制度中所发挥的效能。 (二)教学目的: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制度、行政、司法、监察、军事、财政、教 育、人才选拔、民族、宗教等制度,重点要将各类制度放在具体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全面、系 统、动态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和特点。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 (一)课程要求: 本课程以理论授课为主,每堂课都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发 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份论述性质的平时作业,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 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主要是教师讲解时间压缩,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试讲的时间。 (二)教学活动项目及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 48 学时; 平时作业一份; 辅导答疑主要在课间和课后进行; 理论教学 48 学时,主要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式。 三、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 70%。 (一)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各占 50%。 (二)期末考试成绩:闭卷、笔试。 (三)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 30%和期末考试成绩 70%组成。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柏桦 著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 3 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参考书:(一)王亚南 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版; (二)张晋藩 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8 年版; (三)钱穆 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九州出版社 2012 年版。 五、教师联系方式及答疑要求 教师联系电话:13210568812 邮箱:sss_zhangjg@ujn.edu.cn 答疑时间、地点:课间随堂答疑,课后上班时间,地点电话、邮件具体联系。 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策略 第 1 -2 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一章 帝王制度 第一节 先秦时期元首制度 第二节 皇帝制度 第三节 皇位传承制度 第四节 宗室制度 第五节 后宫制度 第六节 宦官制度 第七节 皇权的运作 第八节 评价帝王制度 目的要求: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意义和注意事项。理解皇帝 制度的由来与演化、皇位传承制度、宗室制度、后宫制度、宦官制度和皇权的运作及 其相互关系,并对帝王制度形成客观、历史的评价。掌握帝王制度是一个不断调整的 系统的动态过程。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3-4 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二章 辅政制度 第一节 贵族辅政制 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第二节 宰相开府辅政制 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第三节 宰相参议辅政制 一、中外朝官 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第四节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 一、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目的要求:理解贵族辅政制、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参议辅政制、宰相奉命拟旨辅政 制和清末责任内阁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5-5 周 学时:2 授课内容:第三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央政务体制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目的要求:了解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理解中央政务体制的运行机制。掌握影中 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5-5 周 学时:2 授课内容:第四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朝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 一、历朝历代疆土概况 二、历朝历代地方行政区设置沿革 第二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 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 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 目的要求:了解历朝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的变化,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理 解并对比先秦和秦以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及其相互关系。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6-7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五章 司法制度 第一节 司法行政制度 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 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 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 第二节 司法审判制度 一、诉讼制度 二、拘捕和证据制度 三、审判制度 四、监狱制度 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 目的要求:了解司法行政制度、司法拘捕、证据、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和监狱制度。 理解历朝历代司法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变化,并做出评判。掌握司法运行机制及特点, 并做出评判。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7 -8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六章 监察制度 第一节 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 第二节 监察的职能 一、对上的谏诤 二、对下的监督弹劾 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 第三节 监察的方法 一、检核簿册法 二、举劾案章法 三、连坐告密法 四、遣吏巡行法 五、牵制监督法 六、密查侦缉法 七、密奏传呈法 第四节 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一、监察制度的特点 二、监察制度的利弊 目的要求:了解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及 其各运行机制。理解监察的职能和监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掌握历朝历代监察制度的 特点及其利弊。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11-11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七章 军事制度 第一节 兵役制度 一、郡县兵役制 二、谪罪兵役制 三、招募兵役制 四、世袭兵役制 五、发奴为兵制 六、民壮兵役制 第二节 军事编制 一、军事编制 二、兵种配置 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 第三节 军事管理制度 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 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 三、军事刑罚制度 目的要求:了解历朝历代各种兵役制度及其演变,了解历朝历代的军事编制,了解历 朝历代的军事管理制度。理解兵役制度变迁的深刻原因,理解历朝历代军事领导和军 事指挥的演变和军事管理的意义。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12-13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八章 财政经济制度 第一节 财政收支制度 第二节 财政行政体制 第三节 经济制度 目的要求:了解历朝历代财政的来源和财政收支制度,理解财政行政运行体制。理解 历朝历代国家、地方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和演化。掌握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变迁和其 原因。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13-14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九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中央官学 第二节 地方官学 第三节 书院 目的要求:了解历朝历代中央和地方教育的组织方式,了解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和书 院。理解历朝历代教育制度的导向和目标。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15-15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十章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第一节 胥吏制度 一、胥吏的由来 二、胥与吏的影响 第二节 幕僚制度 一、幕僚的由来 二、幕僚的影响 目的要求:了解历朝历代胥吏制度、幕僚制度和长随家人等行政辅助人员。理解胥吏 制度、幕僚制度和长随家人等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及影响。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16-17 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十一章 职官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官吏选拔制度 一、荐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 三、征辟制度 四、荫袭制度 五、其他入仕途径 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官吏任用制度 一、任用种类 二、任用方法 三、任用限制 四、俸禄制度 第三节 考课和奖惩制度 一、考课制度 二、奖赏制度 三、惩处制度 第四节 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 一、休假制度 二、退休制度 三、抚恤制度 目的要求:离京历朝历代官员的等级和俸禄制度以及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理解历 朝历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任用制度和考核与奖惩制度。掌握历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 演变和评判其优劣。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 第 18-18 周 学时:2 授课内容:第十二章 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 第一节 转型的原因 第二节 转型的措施 第三节 转型失败的原因 目的要求:了解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的深刻原因和内在动力。理解清 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所采取的措施。掌握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 制转型导致失败的原因并做出系统分析。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发言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