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pdf

Bigbang!亚洲骄傲!9 页 309.13 KB 访问 2442.97下载文档
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pdf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pdf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pdf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pdf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pdf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pdf
当前文档共9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pdf

2007 2007 年第 年第 24期 期 江 江苏 苏社 社会 会科 科学 学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国 家 力 量 、社 会 结 构 与 文 化 传 统 —中国、 —— 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熊跃根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中国、 日本和韩国三国为分析对象, 从比较的层面出发, 对上述三个东亚 国家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经验进行理论分 析, 同时也侧 重政治经济 分析和社 会学的诠 释。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内涵来理解中国、 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内涵与特征, 即国家力量、 社 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交织作用对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核心影响。 作者认为, 作为东亚国家, 中 国、 日本和韩国三国的福利范式并不是同一类型, 虽然人们笼统将它们三者归类为“ 东亚福利模 式” , 但它们各自仍具有自身鲜明的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或差 异是与它们 各自不同 的历史经验 、 文化传统、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并就此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 东亚国家 福利范式 国家力量 熊跃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结构 文化传统 100871 国家内部的 理论讨论和 经验论证 , 而 较 少 关 注 非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福利国家和西方之外的社会的福利类型和政策 自 丹 麦 学 者 阿 斯 平 - 安 德 森 在 上 个 世 纪 80 经验。直到最近几年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分 年代末发 表开创性的 论文以来 , 有关“ 福利范式” 析工具或分 析模型, 在新 福利国 家 或 非 西 方 社 会 ( Welfare regimes) 就 开 始 频 繁 进 入 福 利 国 家 和 社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Huber, 1996; Goodman 会 政策国际 比较研究的 讨论当中 , 并 成 为 了 分 析 and Peng, 1996; Standing, 1996 ) 。同时, 在讨论福 不同福利体制和制度类型的不断被借鉴的一个 利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福利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 概念工具 , 也成为研究 者验证不 同 福 利 模 式 实 际 关 系的时, 早期 的研究证实 了经济 发 展 与 福 利 支 表 现 的 一 种 分 析 模 型 ( Esping- Andersen, 1989; 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Wilensky, 1965 ) 。然 而 , 在 1990; Goodin, 1999 )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有关 考察一 些发展中的 工业化国 家的 经 验 时 , 这 样 的 福利范式的比较研究多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福利 论断却受到学者的质疑 (Midgley, 1985)。历史和现 感谢杨团教授对本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 作者也从武川正吾教授、埋桥孝文教授、沈杰教授、金渊明教授、林卡教授等学者的发 言中得到启发 , 在此表示致谢。 48 社江 哲会 苏学 社 学会 会研 研 科学 究 学 苏 社 科 实都已表明 , 社会福利的 发展是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可能变得有 的放矢和清 晰。但 是 , 笔 者 相 信 随 着 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 经济发 认 识的加深 和经验资料 的丰富 , 任 何 理 论 框 架 都 展或经济 增长并非与 社会发展 的目 标 保 持 一 致 , 是可以修整完善的。笔者认为在对中、 日、 韩东亚 它还受到传统文化、 政治理念和制度、 经济结构 三国的福利 体制进行比 较时 , 可 以 从 三 个 最 重 要 和政策安排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美国学者 G.J. 卡 的层面( 不是变量! ) 来认识和分析它们各自所形 扎对“ 福利范式” 的概念 进 行 了 批 评,他 指 出 在 比 成的福利体制或福利模式。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力 较不同福利国家的政策时 , 研究者很难从这些国 量或国家的 干预作用, 也 可以把 它 理 解 为 国 家 在 家的不同政策背景与实践中推断出内在的一致 社会政策 ( 或社会福利 ) 领域的治理 功 能 和 影 响 ; 福利范式” 的概念, 因为人们必 性, 从而来验证“ 第二是社会 结构的影 响和作用 , 它 们 包 括 人 口 结 须考虑到 不同福利国 家政策背后 的 历 史 基 础 、 政 构、 社会分层和非正式组织的诸多影响; 第三是 治行动 者的差异性 、 政策过程的 变 化 以 及 外 国 模 文化传统 对社会福利 的长期影响 和 制 约 作 用 , 包 式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影响( Kasza,2002 ) 。 括人们 对福利和社 会救助的基 本 态 度 、 对国家干 西方学术界 对东亚 社 会 福 利 发 展 的 关 注 , 同 预的基本判断以及有关幸福、需要等的价值观 西方 福利国家危 机和东亚 经济奇迹 ( 尤 其 是 早 期 念 , 这些 对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 社 会 政 策 和 福 利 体 亚 洲四小龙的 经济腾飞 ) 有 着密切 联 系 。 在 分 析 制毫无疑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解释, 这些解释包 在对东亚国家内部进行福利体制比较研究 括: 经济起飞背后的强国家模式理论、 儒家文化 时, 对经 济增长作 用的理论、 以 经济发 展 为 核 心 的 发 假定: 第一、 这一比较研究是针对东亚特定区域 展理论以及资本与技术引导型的发展模式等理 内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的福利体制的解释和描 这一研究任务可能已经多少暗含了下述的 论解释。而自 20 世 纪 80 年 代 中 期 尤 其 是 90 年 述 , 试 图 发 现 趋 同 和 差 异 ; 第 二 、这 一 研 究 可 能 代以来, 一 些研究者开 始把注意力 转 向 亚 洲 福 利 朝着将东亚国家福利体制进行一般化的理论描 制度的研究开始从理论上探讨东亚社会福利的 述 , 目 的 是 找 出 一 种 共 同 的 模 式 ; 第 三 、这 一 研 类型或 特征 , 以及 亚洲或东亚 国家 福 利 模 式 的 比 究是以特定的福利内容和政策为对象进行比 较研 究。然而 , 由于 经济形态 的特 殊 性 或 缺 乏 系 较, 统资 料或政治体 制本身的复 杂性等 原 因 , 在 过 去 一般的理论解释。 本比较研究是基于以下考虑: 发表的有关东亚福利体制或福利制度比较研究 第 一 、中 、日 、韩 三 国 在 地 理 区 域 上 同 属 东 亚 ; 成果中, 针对 中国大陆和 其他东亚 国 家 的 福 利 体 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某些共同的基础, 制比较研究尽管已经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 , 但是 历史上三国都一直受到中央集权的控制和约 仍然有许多问题一直未被研究者纳入比较的行 束, 对地方政府实践有较大约束力, 国家对社会 列 (Park,1990)。最近几年来, 东亚学者开始认识到 的控制十分明显。而在文化上三国都共同享有 展开区域内 部在社会政 策领域的对 话 、 交流和合 勤俭、 节 约 、注 重 回 报 、信 奉 权 威 和 尊 重 长 者 等 作研究以及探索建立自身独特的概念和理论话 传 统 ; 第 二 、中 、日 和 韩 在 社 会 保 障 体 制 建 立 上 语体系的 重要性 , 这些 对话和交 流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都受到西方的影响; 推动了对东亚社会政策和福利体制比较研究的 深 刻 的 社 会 变 迁 , 包 括 战 争 、经 济 改 革 、人 口 结 热 情 ( Tang, 2000a; 2000b; Kim, 2005; Walker & 构变化和社会思潮的涌动等对国家现存的社会 Wong, 2005 ) 。 保障体制也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冲击。 并在此基础上就不同国家的福利体制做出 比如在 第三、 20 世 纪 三 国 经 历 的 过去针对东亚福利制度或社会政策的比较研 本文不是一 项基于 经 验 调 查 资 料 的 、 对特定 理论 模式进行验 证的研究 , 而基本 上 是 从 现 有 经 究, 验资料和规范认识的角度来理解中国、 日、 韩三 ( 国家及其政治体系的功能) 或文化根源的影响 国 的福利体制 , 文章的主要 目的是基 于 既 有 的 文 上, 献资料和有限的、 可用的统计数据, 试图为比较 治经济制度、文化因素和特定社会结构相互作 中、 日、 韩三国的福利体制进行一次理论探索性 用的情境下形成和变化的。因此, 笔者提出, 从 的 分析, 试图为 未来的深 入比较研究 提 供 一 个 可 国家职能、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三个层面来综 供利用的分 析框架。在笔 者看来 , 只 有 建 立 一 个 合解释中、 日、 韩东亚三国的福利体制或福利制 基本的理论 框架之后 , 深 入的比较 研 究 与 分 析 才 度, 以避免单一的理论解释视角带来的问题。 49 其理论解释主要集中在对国家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福利体制或福利制度是在一个政 2007 2007 年第 年第 24期 期 江 江苏 苏社 社会 会科 科学 学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尽管西方学者在福利体制研究中也将东亚 些共同的要 素, 但各自的 福利制 度 其 实 仍 存 在 很 国家 纳入了比较 分析的视 野, 且分 析 框 架 也 注 意 显著的差异。在进行社会福利制度国别间的比较 到 政治、 经济和 社会情境要 素的重要 性 , 但 是 , 在 研究时, 人们 理解到对福 利制度 发 展 的 理 论 解 释 这 种分析中 , 只 把东亚国家 当作是西 方 体 系 中 的 还远远不够, 而这一过程本身也十分复杂。比如, 一个分析对 象 , 从而忽视 了东亚国 家 自 身 具 有 的 尽管学者经 常强调东亚 国家的“ 强国 家 ” 角色, 但 独特性( Gould, 1993 ) 。 在现实的经验中, 由于意识形态、 党派政治和社 然而, 同西方 福利 国 家 的 发 展 经 历 和 特 征 比 会 结构等的差 异, 国家的 职能和行 动 策 略 仍 会 有 较来 看 , 东亚三国 当代福利 体制的 发 展 在 很 长 一 很显著的不 同。同时 , 研究 者在 从 事 此 类 比 较 分 段 时间内却表 现出与经济 发展的某 种 分 离 性 , 即 析时 , 也必须 随时注意到 三国在 一 些 基 本 背 景 上 东亚国家在“ 经济发展优先性” 的政策指导思想 的某些相似性及存在的明显差异( 见表 2 ) 。 下, 福利体制 或社会保障 体制的发 展 更 多 是 作 为 表2 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基本背景比较 服务于经济发展或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工具。在 人口规模( 百万) * 人均国民收入 (美元 )* 出生预期寿命 (岁 )* 婴儿死亡率 (%0)* 1995- 2005 年间 GDP 平均年增长率 ** 国民储蓄占 GDP 的 比重( %) *** 福利体制的 发展过程中 , 国家权威 并 未 刻 意 将 经 济发展与社 会政策有 效地整合在 一 起 , 社 会 政 策 或福利体 制的近期发 展表明 , 东 亚 国 家 在 发 展 一 市民社 系列社会政策时, 明显是受到社会变迁、 会压力 和回应社会 问题的需要 。比 如 , 韩 国 学 者 权赫周 提出 , 韩国福 利国 家 在 20 世 纪 90 年 代 金 融 危机后的改 革与发展 , 是民主政治 和 不 同 政 治 中国 日本 韩国 1,304.50 1,740 71 26 8.8 127.80 37,180 82 3 1.2 48.10 13,980 74 5 4.7 42.2 27.1 34.3 资料来源及说明 : 《世 界 银 行 》网 站 发 表 的 各 国 社 会 经 济 等 统 计 数 据 , 详 见 ( http : //www.worldbank.org) 。* 表数据中 , 中国的数据是 2005 年 的数据 , 日本和韩国是 2004 年的数据。** 表数据中 , 中国的数 据 是 1995- 2005 年 的 数 据 , 日 本 和 韩 国 是 1994- 2004 年 的 数 据。*** 表数据中 , 中国和韩国是 2004 的数据 , 日本是 2003 年 的数据。 行动者倡导联合行动的结果( Kwon, 2004 ) 。同时, 东亚三国在近年采取的不同社会政策和福利改 革的路径与 方式, 只是 说明各自国 家 在 面 对 的 社 会处境、 社 会结构的压 力和政治 环 境 的 不 同 要 求 做出的 不同反应。在 学者们提出 并 讨 论 “ 东亚福 (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 这 一 概 念 利模式” 从表 2 中我们 看 到 , 日 本 属 于 最 发 达 的 工 业 及 其具体的实 践时 , 学者们 已经注意 到 了 不 同 国 化国家 之一 , 其人 均国民收入 上 远 远 超 过 中 国 , 家或地区在 政治、 经济和 社会文化 三 个 层 面 上 存 也明显 超出韩国。而 在人均预 期 寿 命 上 , 中 国 与 在的异同 , 同时他们也 强调各东亚 国 家 在 针 对 特 韩国比较接近; 在国民储蓄所占比例上, 三个国 定问题时国家做出 的制度反应 的不同 ( White and 家都保 持了较高的 水平 , 尤其是 中 国 与 韩 国 超 出 Goodman, 1998 ) 。在学者们讨论东亚福利模式或 了三 分之一。在婴 儿死亡率上 , 日 本 和 韩 国 进 入 东亚福利特征时, 人们指出, 这些模式或既有的 发达国 家行列 , 而 中国这一指 标 还 比 较 高 。 在 经 特征是基于同西方福利国家比较得出的。而在东 济发展 上 , 东亚三国 在 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 都 保 亚国家内部 的比较研究 中, 学者们 发 现 其 实 在 东 持了正增长, 但是中国的增长速度惊人, 韩国也 亚国家内部尽管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彼此存在一 保持了可观 的增长 , 而 日 本 经 济 在 20 世 纪 90 年 表1 代后明 显处于低 潮的状态 , 增 长 率 下 降 明 显 。 从 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因素 与福利范式的异同 这些背 景资料出发 , 我们在分 析 和 比 较 东 亚 三 国 的福 利体制与政 策模式时 , 很 难 忽 略 这 些 重 要 的 相似性 经济发展中心论 特殊性 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不同 中国 历史进程 日本 国家主义 /威权主义 政党政治的不同结构与影响 韩国 官僚政治中的精英主义 政 府 行 政 体 系 的 不 同 构 成 及功能 家庭主义与性别分工 家庭变迁与妇女运动的不 同进程 人口老化 人口红利与劳动就业状况 的不同影响 外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 学习 - 适应的不同路径 基础信息而对三国在社会开支的费用和社会福 利的改革经 验等内容进 行比较 。 同 时 , 在 对 东 亚 三 国的福利 范式进行理 论分析时 , 研 究 者 进 行 简 单的概念泛化毫无疑问存在风险。 在论证所谓 “ 东亚福利 模 式 ” 的具体经验时, 有学者们指出, 其实广泛存在的、 一般化的本区 域福利 模式其实是 不存在的 , 人 们 将 东 亚 模 式 更 多地是同这一区域内国家间的共同要素联系在 50 社江 哲会 苏学 社 学会 会研 研 科学 究 学 苏 社 科 一起, 包括快速的经济增长、 高度的社会稳定和 经济与文化 化与发展时 , 笔者认为 , 应 该将政治 、 个人成就动机及努力以及以家庭为核心的群体 三 种要素纳入 到总体的 分析框架 当 中 去 。 因 此 , 支持等。然而, 在讨论不同国家的模式发展时, 人 在 这里我将从 国家干预、 经 济体制 尤 其 是 市 场 经 们仍然可以看到各自国家都是在历史的脉络下 济制度以及既有的文化传统视为形塑东亚三国 探索发展的 道路并适 应国际化的 经 验 , 成 为 一 种 福利体制 的核心力量 , 从上述三 个 主 要 的 层 面 来 在西方经 验基础上的 学习和适 应模 式 , 其 中 日 本 理解最 近 20 多年三个 国家 在 社 会 福 利 发 展 所 面 就是一个典型( Goodman and Peng, 1996 ) 。此外, 临的问题以及做出的反应。 在论及有关东亚国家的文化传统时 , 我们也注意 1 、从政治 - 经济 - 文化三个层 面来认识 东 亚 到在不同 时期国家之 间的相互 影响 , 这 些 影 响 同 战争和殖民地的历史有着一定的关联, 三国的福利体制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 在学者 儒家福利国家” 的概念 ( Jones, 1993 ) 提出( 东亚) “ 后, 制比较研究文献中一个经常被使用的分析视角 是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方面从 文 化 的 角 度 来 比 较 和 分 析 东 亚 国 家的福利体制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视角, 已发表的众多福利体 它在 它对认识资本主义福利体 制的发展与现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功能变化很有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针对国家间在文化传 帮助, 统与呈现要素等诸多方面的同质性与相似影响 间关联以及市场经济如何在社会福利服务的发 的理论探究, 展方面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然而, 在讨论与分析 这些研究也促成了将特定区域内 尤其是在解释民主化进程与福利发展之 或相似文化圈内福利体制特征的理论阐述与概 非西方的福利体制, 念 归 类 ( Lin , 1999 ) 。另 一 方 面 , 由 于 文 化 比 较 和 利体制发展与变迁时, 分析在研究方法与经验资料上的不足, 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同时在 尤其是分析东亚国家的福 人们很难简单地套用既 因为东亚国家在文 概念上文化的归类会因为研究者的“ 域外想象” 化与历史发展轨迹等重要层面上与西方资本主 或推理上的避繁就简, 义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 同时, 在认识到东亚社 多少会出现简单化的趋 向, 所以, 学者们开始进一步认识和深入分析强 会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特征之后, 调文化要素在分析福利体制中的作用可能存在 视这一地区的福利文化所具有的张力, 的不足, 于是有研究者甚至指出, 仅从文化的角 表现在儒家文化对传统福利体制与家庭伦理等 度来诠释东亚国家福利体制的普遍特征是十分 产生的深厚影响。 社会制度和文化 片面的, 因为福利是政治经济、 表3 等多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近年来有关东 研究者很难忽 2005 年中国、日本和韩国社会发展 与劳动力参与的比较 日本 中国 亚福利和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指出, 女性高中入学率 女性议员比例( %) 女性劳动力比率( %) 失业率( %) 公共开支占 GDP 的 % 这 一 区 域 ( 尤 其 是 日 本 、韩 国 和 中 国 ) 的 发 展 模 适应性的发展 式里, 其国家可以描述或总结为“ 国家” , 尤其是在适应和迎接新时期社会挑战的 背 景 下 ( Wong, 2004 ) 。 它尤其 17.4 20.3 44.5 4.0 资料缺乏 50.7 9.0 41.1 4.7 17.7 韩国 68.6 13.4 41.1 4.7 5.7 资 料 来 源 及 说 明 : 《世 界 银 行 》网 站 发 表 的 各 国 社 会 经 济 等 统 计数据, 详见( http : //www.worldbank.org) 二 、东 亚 三 国 的 国 家 干 预 、市 场 经 济 和 文 化 传统变迁对福利范式的影响 如果在我们对东亚三国的福利水平和社会 在比较中、 日、 韩东亚三 国 的 福 利 体 制 时 , 我 保护体制有了一个的基本了解后 , 我们再联系表 们发现既有的理论模式或制度类型分析很难准 2 的统计数据来分析中国、日本和韩国在社会发 确概 括它们的共 性, 针对西方 资本 主 义 福 利 国 家 展 与劳动力参 与上的一些 差异, 模 式的分析尽 管在方法上 具有一定的 启 发 性 , 但 实在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背后, 文化传统( 如 本质上不能将它们纳入到对东亚社会的分析当 女性 在社会和 家庭中的不 平等位 置 ) 与 国 家 对 女 中。最近有 学者指出, 东 亚的社会 福 利 制 度 或 福 性政治与劳动参与方面的作用明显。比如在女性 利体制属于保守主义的类型 , 其主要理由是认为 的高中入学率上, 日本和韩国比较高, 而中国却 我们会发现, 其 东亚国家 在福利支出 比例、 家庭 主 义 和 国 家 强 调 明 显落后于它 们 , 其中的 原因除了 文 化 上 的 因 素 现有秩 序的维护等 方面具有明 显的特点 ( Apstler, ( 重男轻女使 得女性受教 育在许 多 农 村 地 区 还 不 2002 ) 。然而, 在理解当代东亚国家福利体制的变 受重视) 外, 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的投入和扶持力 51 2007 2007 年第 年第 24期 期 江 江苏 苏社 社会 会科 科学 学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度可能也是 一个重要原 因。相反 , 日 本 和 韩 国 政 国家相比 , 日 本的国家干 预理念 并 不 是 放 任 自 由 府在保证青少年( 尤其是女性) 的中学教育服务 的假设, 而更多是法团主义的理念, 它表明了在 权利与机会上政策积极。 日本社会里企业( 或公司) 与政府之间错综复杂 笔者认为, 要 深刻理解和 分 析 中 、 日、 韩东亚 的关系( Gould , 1993 : 25 ) 。阿斯平 - 安德森在论文 三国的 福利体制 , 尤 其是比较 三国 福 利 体 制 与 社 中指出, 同三类福利国家的范式相比, 日本的福 会政策发展更不能忽视文化视角在研究中的重 利 体制兼有 欧洲和美国 的色彩 , 是 两 种 体 制 的 混 要 性。尽管有学 者已经从文 化的角 度 论 述 了 “ 儒 合或杂交 , 形 成了日本 福利 国 家 的 独 特 之 处 ( Es- 家 福利群类” , 即 在东亚不同 区 域 社 会 福 利 发 展 ping- Andersen, 1997 ) 。 过 程 中 共 同 的 文 化 要 素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 Lin, 国内有学者曾指出, 在当代东亚地区的权 1999 ) , 但强调文化 的 重 要 性 并 不 等 于 将 文 化 本 威主义政治体制下, 身当作一个静态的因素来看待, 相反, 研究者应 变和发展具有典型的国家中心主义模式特征。 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的演 该努力 分析在社会 变迁与全球 化过 程 中 , 东 亚 国 政府强势、 政府控制的政治经济模式、 普遍脆弱 家既 有的儒家文 化要素所发 生的变 化 , 以 及 这 些 的工会等压力集团以及强调家庭价值和功能的 变化如何对特定的福利体制产生新的影响。 社会结构与传统观念, 2 、国家主义 在 东 亚 三 国 政 治 经 济 生 活 中 的 团难以形成对政府决策的现实影响, 而公众在 社会与公共政策中的低度参与更进一步降低了 重要性和表现 有研究指 出 , 使得社会运动和压力集 自 20 世 纪 40 年 代 末 以 来 , 国 公共需求意愿, 导致了政府在社会政策决策时 家在现代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 较少受到外部压力而掌握强势的主动权 ( 郑秉 其重要的角 色, 人们将这 种国家主 导 经 济 与 社 会 文 , 2002 ) 。 发展的基 本状态称之 为“ 国家主义 ” 或“ 国家威权 笔者认为, 在比较分析中国、 日本和韩国三 主义” 。除此 以外 , 在东亚 国家民 主 化 过 程 中 , 国 国福利体制时, 研究者应注意国家行政制度 (或政 家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这一政治进程。对中 府官僚体制 )与福利体制之间存在的重要关联。就 国、 日本和韩国三个东亚国家来说, 权威制的政 社会政策制 定和影响来 看 , 三国 的 官 僚 精 英 毫 无 府干预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历 疑问都发 挥了重要的 作用。当然 , 研 究 者 在 对 此 史经验来看 , 东亚国家中 央集权制 的 发 展 有 较 强 日本和韩 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时, 应认识到中国、 的历史根基 , 但伴随着 经济与政治 的 现 代 化 的 发 国在社会政策制定和推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 展, 民主化和去集中化的趋向也日益明显。然而, 机制和因素是各自不同的, 同欧美国家 相比 , 东亚三 国的权威 政 治 与 国 家 主 念、 政党结 构、 立法制度 以及外部的 环 境 因 素 等 。 义还是十分突出的。 在东亚国 家福利体制 的比较研究 中 , 有 关 日 韩 的 包括政党的政策理 在诠释与分 析中、 日、 韩的福利体制时, 尽管 比较研究 较多 , 即使 西方学者也 倾 向 于 把 日 本 和 使用“ 福利国家” 概念来描述或分析东亚三国的 韩国归 类为福利资 本主义的 范式 , 但 属 于 生 产 性 福利体制存在明显的漏洞, 但是毫无疑问, 福利 的福利国家模式( Holliday, 2000 ) 。 即便如此, 研究 国家的内涵所包含的“ 国家规制” 或“ 国家调控” 者也提出, 仅 仅从福利国 家的一 般 内 涵 和 表 现 形 的角色却 十分明显。同 时 , 人们还 应 注 意 到 除 了 式来认识日本和韩国福利体制的相同之处是不 国家所提供 的一系列 福利津贴项 目 和 服 务 外 , 福 福利东方 主义” 在这两 个 国 家 的 发 展 够的 , 甚至 “ 利体制本身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的牢固联系 进程都不 一样 , 在 20 世 纪 90 年 代 日 本 进 入 福 利 ( Takegawa, 2005 ) 。有人曾指出, 同西方福利国家 紧 缩的时期 , 也 正好是韩国 因为民 主 政 治 发 展 而 的社会开支水平和民主政治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使福利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 可以说, 韩国是在 儒 程度相比较而言, 东亚福利的福利体制属于“ 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就基本建立了福利国家的基 家文化下的保守的福利制度” ( Aspalter , 2001 ) 。但 础框架, 而日本却比较漫长( Takegawa , 2005 ) 。有 是, 仔细分析 东亚三国的 福利体制 和 相 关 社 会 政 学者 指出, 韩国的 社会政策出 台 与 特 定 的 国 家 精 策, 我们仍然可以发现, 由于三国的不同政治体 英 的影响、 既有 的政策遗产 和国 际 环 境 因 素 等 有 日本和韩国 制和执政者意识形态的影响, 中国、 密切关系, 通过社会政策的确立, 这些有影响的 在国家干预社会问题和制定社会政策方面扮演 国家精英表明了其自身与激进派与中间派在福 的不同角 色与作用。戈 尔德曾指出 , 同 西 方 福 利 利改革上的不同立场( Joo, 1999 ) 。 52 社江 哲会 苏学 社 学会 会研 研 科学 究 学 苏 社 科 东亚三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及其变迁 3、 和二元社会 分割的大国 特征不 可 分 离 。 因 此 , 在 毫无疑问, 对东亚三国来说, 东方文化传统 以 发展经济 为主导思想 的政策指 导 下 , 中国、 日 本和韩国虽然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来回 中的共 同点是儒家 文化对这 一区域 政 治 、 经济和 公民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尽管东亚三国在过 应社会问题与社会需要, 但在实践中, 基于特定 去一个多世 纪以来经历 的历史事件 、 政治经济改 的社会、 政治和文化观念等多种原因, 东亚三国 革和社会运动等有着不同的经验, 但是, 最近二 发展社会福利服务和推行社会政策上的考虑却 十多年来, 经 济全球化这 一浪潮又 再 次 将 东 亚 卷 明显存在 不同。以中国 为例, 政 府 在 加 大 和 谐 社 入市场经 济与文化自 觉之间关系 的 矛 盾 当 中 , 促 会的建设进 程中 , 目的 是要通过 发 展 社 会 保 障 制 使人们 重新思考既 有的文化传 统与 现 代 化 、 全球 度和推行必要的社会福利服务时 , 一方面要强调 化之 间的关系。笔 者以为 , 虽然 东 亚 三 国 现 代 化 经济发 展与社会发 展之间的平 衡 , 强 调 国 家 在 维 历程不同, 政治体制也存在明显差异, 但是就文 护社会稳定与公正中的主导作用。在发展社会福 化传统的变迁和影响来看, 利和推进社 会政策过程 中 , 政府 的 政 策 和 资 源 是 有些方面还是相似 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 儒家文化中的家 一个重要的因素; 族观念对公 民生活方式 和观念还是 有 明 显 影 响 , 展, 建构新时期的社会保障体系时, 仍要考虑到 这些影响在 中国、 韩国 表现得更为 突出 ; 第 二 、 儒 传统文化中 家庭、 邻里社 区等的 功 能 和 既 有 的 价 家文化中的 秩序情结 , 这 一点在东 亚 文 化 里 体 现 值观念 , 这些因素今天仍然还在影响着人们的利 尤其明显, 不仅是日常生活中, 而且在政治文化 益关系和社会支持模式。 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动社会发 里也是一 个鲜明的特 征 , 它最终稳 固 了 以 权 威 和 尽管笔者在这里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十分强 服从为 核心的政治 文化 , 强化了 集 中 化 的 权 力 控 调东 亚国家里 文化与福利 之间存 在 紧 密 的 联 系 , 制; 第三、 儒 家 文 化 中 的 给 予 —接 —— 受 与 羞 耻 观 但 是, 从比较社 会政策或 比较社会 福 利 制 度 的 研 对东亚三国公民和社会福利的发展仍有显著影 究角度来看 , 要试图找出 东亚三 国 社 会 政 策 或 福 响, 它 表现为东亚 社会中接受 救助 和 捐 助 者 在 心 利体制与 文化之间存 在的复杂相 关 性 , 需 要 做 更 理 上存在的羞 耻感与消极 意识 , 这种 观 念 同 儒 家 深入的经验研究工作。正如有英国学者指出的那 文化中一贯 强调的自立 、 不受人恩 惠 和 依 靠 自 己 样, 过去研究 者忽视了文 化与福 利 国 家 政 策 之 间 人的观念紧密关联。 的关联性, 但是, 文化与福利国家政策的关系却 比如在中国 社会中 , 随 着 家 庭 规 模 的 缩 小 和 是一种复杂 的和多面 向的 , 它同 特 定 的 社 会 情 境 年轻 人口流动性 的增加 , 传 统意义 上 家 庭 的 照 顾 和制度发 展紧密联系 在一起 , 而 有 时 也 可 能 是 相 功能较以前弱化了 , 而在日本和韩国, 少子化已经 互矛盾的( Pfau- Effinger, 2005 ) 。 成为显著的 社会问题 , 占 主导地位 的 核 心 家 庭 的 三、全球化与人口变迁中的东亚三国福利体 照顾功能和少子化的人口发展形势会使得社会 制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 国 家 、社 会 组 织 和 家 庭 的 调 整 日益增加社会化的服务和正规的照顾机制的需 与适应 求, 增加家务支持和个人社会服务必然会在人口 老化加剧的前提下成为一种政策上的选择 , 或部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 分被正规照顾机制所替代。 全球化浪潮席卷了 为数众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它对这些 最近有学者 撰文指 出 , 目 前 还 有 两 种 价 值 观 国家的经济、 政治、 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在影响着东亚社会 : 一是过度强调基本物质福利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 人口老龄化也作 的价值观 ;一是照顾贫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作者 为一股显著的冲击力量对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 认为 , 儒家的这价值观在继续对东亚产生着道德 部分发达国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 与政治影响, 而这一地区 , 关于财产权的体制可能 的挑战, 就是依据 这些价值观 形成的 ( 贝 淡 宁 、 郤 继 红 , 需要建立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体系, 2006 ) 。同日本和韩国相比,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 日益加重的养老对资金与服务的需求。虽然东 现出不同特 征, 这种特征 同经济发 展 速 度 和 政 府 亚三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不同, 行政的阶段 性目标有 一定的内在 关 系 , 由 于 中 国 在不同阶段, 但是, 老龄化与老年人口的社会保 的社会变 迁是迅速和 剧烈的 , 其 文 化 观 念 和 公 民 障制度建设无疑是日本、韩国与中国三国政府 的价值 观上的变化 更为突出 , 这 与 这 个 人 口 众 多 都面对并必须急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同时, 53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面对老龄化趋势所 以应对 目前尚处 2007 2007 年第 年第 24期 期 江 江苏 苏社 社会 会科 科学 学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人口老化也对三国的社会组织 ( 尤其是非营利 会公益事业等为核心的多种非营利组织, 组织) 的发展和家庭内部组织与功能的变化产 了日本公民社会的发展, 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问题、 满足家庭和个人需要的作用。 而韩国 这些影响表现在非营利组织对 也促进了民间在解决 老年人口社会服务需要的回应与对维护老年人 也在政府的支持下, 权益的合法社会行动, 的非营利组织和互助型公民社会组织, 以及家庭如何承载以往 刺激 成立了很多以服务为宗旨 这对推 的照顾老年人和维系家庭代际的社会团结。这 动韩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也 些变化势必会对三国福利体制的发展和变化产 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在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 生一定的影响, 程和政府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使得政府和社会力量都需要调 民间组织和社 整以往的策略以适应。 会服务组织等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虽然, 迄今 表 4 东亚三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儿人口比例比较 为止要统计中国已有的社会团体或公民社会组 中国 日本 韩国 织很难, 但是总体的趋势是, 这些促进社会发展 7.6% 21.8% 1.8 21% 13.6% 1.25 9.0% 19.6% 1.08 和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的公民 65 岁老年人口的比例 少儿人口比例 妇女平均总和生育率 社会组织数目在大大上升。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 资料来源说明: 上述人口统计数字是根 据 三 国 政 府 部 门 2005 年至 2006 年间发表的数据整理得出的。 目 前 我 国 的 社 团 数 目 已 超 过 了 20 万 个 , 而 且 还 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来看, 日本、 韩国 满足弱势人群的需要、解决家庭和社区等的问 在不断增加。这些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组织对 和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是同它们各自的 题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经济起飞或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尽管东亚三国政府的政策目标和内容各有 针对人口老 龄化的 迅 速 发 展 趋 势 , 东 亚 三 国 不同, 但三国政府和公民社会都采取了一系列 近年来在人口政策和社会政策两个领域都做了 措施积极应对市场经济发展和人口老化带来的 一些积极的回应与调整。日本政府尤其是一些地 各种难题, 方政府在应 对人口老化 和少子化的 社 会 问 题 时 , 来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 出台了鼓励妇女生育和为生育子女的家庭提供 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相关支持 的服务, 其总 体性的社 会 政 策 包 括 较 早 缩小, 年轻一代的职业流动和空间流动加快, 而 出台的 老年人长期 照顾保险 , 对 老 年 人 的 社 会 照 传统的养老观念和照顾老年人的模式也在逐渐 顾起 到了积极作 用。在韩国 , 政 府 对 人 口 老 化 和 松动, 少出 生率的下降 也采取了积 极的对 策 , 包 括 政 府 的变化。与此同时, 为鼓励生育而减免家庭的一些费用并给予相应 “ 丁克家庭”的数目和比例在城市里正在上升, 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并实施社会政策 家庭规模在逐渐 比如老人与子女的居住模式在发生显著 新时期年轻人结婚后成为 的 鼓励措施。同 时, 韩国 20 世 纪 90 年 代 颁 布 的 加上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 主要是教育成本) 的 国民退休 金法案等也 将所有老年 人 包 含 在 内 , 以 不断攀升, 使得一部分年轻夫妇选择不生育。 这 减少老 年人因年老 而陷入贫困 的机 会 。 在 中 国 , 些变化不仅对家庭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面 对人口老化 的发展趋势 , 积 极 从 人 口 计 划 未来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与生活照顾带来许多挑 生育政策、劳动政策和社会政策等多个角度出 战。 因此, 东亚三国在人口老化的背景下必须从 发, 政策和服务等角度出发, 积极寻求对策。同时, 调整政府在人口计划生育和社会政策的安 排, 比如间隔生育、 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后可以生 在制度建设和政策环节上把握好机遇, 育两个子女、 生育保险、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 成人口老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施等各 方面措施, 这 些政策和措 施 的 推 行 在 缓 和 也会对 以免造 四、比较与分析中、日、韩三国福利范式的主 人口老 化 , 促进老 年人口家庭 生活 的 稳 定 等 方 面 要结论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尽管研究者在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福利体 在东亚三国,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下, 这些国家 制或 制度进行比 较研究时 , 多少 都 会 将 它 们 的 比 的许多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或公民社会组织) 较 结果进行类 别化或模式 化的期望 , 但 是 我 们 必 除了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政策回应外, 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回应社会的需要, 为 须清楚一点 , 比较研究更 重要的 不 是 为 了 模 式 化 缓和人口老化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做出了诸多 或模型化 本身 , 因为比 较研究的 重 要 意 义 在 于 使 努力。比如在日本出现了以公民互助、发展社 得人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趋同与差 54 社江 哲会 苏学 社 学会 会研 研 科学 究 学 苏 社 科 异, 并进一步 对这些内容 进行深 入 的 阐 述 。 由 于 非营利机构 治理与社会 服务模式 的 比 较 研 究 ; 第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福利体制或福利制度有 五、 东亚三 国社会政策 中的政治 意 识 和 行 政 体 制 太多变量 , 而 研究者在比 较研究时 不 可 能 将 所 有 比较研究; 第六、 东亚三国在社会政策实施过程 变量纳入 考虑的范畴 , 因此, 从本质 上讲 , 任 何 一 中中央与 地方政府的 关系模式 研 究 。 然 而 , 笔 者 种模式或模型( 理想类型) 的理论抽象都是不完 认为, 在从 事东亚社会 政策和福 利 体 制 比 较 研 究 整或不精 确的。即使是 西方福利资 本 主 义 体 制 , 的过程 中 , 研究者必 须意识到这 一 比 较 研 究 应 该 也没有一个福利国家可以归结为某种纯粹的类 注意 的问题 : 型( Esping- Andersen,1990: 28 ) 。 二、 作为地 理区域意 义的东亚和 作 为 文 化 意 义 上 第一 、实证研究前 的 暗 含 假 设 ; 第 在福利范式研究中 的东亚二者存在差异; 第三、 本文试图从理论的角度提出规范东亚福利 这一分析主要从国家干 东亚国 家对一些重 要概念会有 各 自 不 同 的 理 解 , 预、社 会结构与文 化传统三个 主要 层 面 入 手 , 目 比如 社会福利、 社 会保障与社 会政策等 ; 第 四 、 东 模式的一般分析框架, 的在于理解影响东亚国家福利体制构成与变化 亚国 家各自不同 的历史经验 、 现代化与民主化过 的核心因素及其相互间存在的关联。社会福利是 统一基础 程对福利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五、 现代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制度建构 , 但探究福 数据 的缺乏。正如 有学者曾 所指 出 的 那 样 , 作 为 利同文化之间的关联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不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展形态及制度建 同的文化里 , 福利本身的内涵、 识、 比 较、 分析这一 问题时 , 必须 清晰 地 将 基 本 概 构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 而理解东亚国家内部社 念、 文献、 经验资料和研究方法本身有效地结合 会福利形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了解上述差异 起来, 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的目的是要从理论上探讨 ( Scarrow, 1992 ) 。而笔者更多只是从理论的角度, 中国、 日本与韩国东亚三国在全球化、 市场经济 试图探索建 立东亚三国 福利体制 的 分 析 框 架 , 笔 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国家 者期望在 未来 , 东亚社 会政策与 福 利 体 制 研 究 者 干预、 社会结构、 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 们可以针 对上述问 题做更深入 细 致 的 研 究 , 从 而 这些联系对 福利范式的 影响, 从而 在 一 般 意 义 上 在理论与方法上提升本区域社会政策比较研究 总结东亚 三国在福利 范式上具有 的 共 性 。 然 而 , 的水平。 研究者在认 从而提出一般化的概念和理论分析模式 作者认为 , 在试图强调 东亚福利类 型 或 福 利 体 制 参考文献 的共同性 之前 , 研究 者们必须对 本 区 域 不 同 国 家 的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在背景与现状方面存在 [1]贝淡宁 ;郤继红: 《文化和平等的发 展 :儒 家 对 财 产 权 的 限 的显 著差异进行 认真的分析 与解释 。 只 有 这 样 , 制》, 〔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 年第 1 期。 通过 比较分析的 系统努力 , 研 究者 才 有 可 能 提 出 [2]郑 秉 文 : 《试 论 东 亚 地 区 福 利 国 家 的 ‘国 家 中 心 主 义 ’特 诠 释东亚福利 范式的非西 方化的、 独特的概念与 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2 年第 2 期。 理 论分析框 架。要指出的 是 , 本文 不 是 通 过 经 验 [3]Aspalter, C. 2001. 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 Systems in 的检验来具体呈现东亚三国在社会福利制度设 East Asia. Westport, Conn: Praeger 置和观念上的细致差异 , 也没有简单地将福利的 [4]Aspalter, C. (ed.), 2002. Discovering the Welfare State in 内涵及发 展形态归结 为文化的必 然 结 果 。 相 反 , East Asia. Westport, CT: Praeger. 有研究者 坚持认为 , 在 特定的文化 情 境 和 动 态 的 [5]Chow, N.W.S. 1985/1986. Social security provision in 社会变迁环境下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福利这样一 Singapore, Hong Kong,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 comparative 种现代社会产物是至关重要的。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Social Welfare, 2 还有研究者认为, 基于此基础研究, 未来针 (1- 2). 对东亚三国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还 [6]Croissant, A. 2004. Changing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nd 研究的 问题 和 方 向 包 括 : Southeast Asia: Crisis, change and challenge, Social Policy and 须进 一步拓展和 深化, 第一 、 东亚三国政 府在制定和 推行 社 会 政 策 中 的 Administration, Vol.38, No.5. 模式比较研究; 第二、 东亚三国各自在具体的社 会政 策和福利 项目的实践 经验比较 研 究 ; [7]Dixon, J. and Kim, H.S. (eds.) 1985. Social Welfare in A- 第三、 sia. London: Croom Helm. 在人 口老化背景 下 , 东亚三 国的家 庭 代 际 关 系 模 [8]Esping- Andersen, G. 1989. The three political economies 式和老人照顾政策的比较研究; 第四、 东亚三国 of the welfare state,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55 2007 2007 年第 年第 24期 期 江 江苏 苏社 社会 会科 科学 学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6 (1). [25]Kwon, H.J. 1999. Welfare state in Korea: The politics of [9]Esping- Andersen, G.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legitimization. New York: St. Martin ’s Press. [26]Kwon, H.J. 2005.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al wel-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fare state in east Asia, Development & Change, Vol.36, Issue 3. [10]Esping- Andersen, G. 1997. Hybrid or unique? The dis- [27]Lee, M.K. 2000. Chinese Occupational Welfare in Mar- tinctiveness of the Japanese welfare state, Journal of European So- ket Transition. Basingstoke: Macmillan. cial Policy, 7(3). [28]Lin, K. 1999. Confucian welfare cluster: A cultural in- [11]Goodman, R. and Peng, I. 1996. The East Asian welfare terpretation of social welfare. Tampere : University of Tampere. states: Peripatetic learning, adaptive change, and nation- building, in [29]MacPherson, S. G. Esping- Andersen (ed.),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12]Gough, I. 2001. 1992. Social policy and economic chang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Adaptations in Global Econom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ol.26, No.1.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welfare regimes: The east Asian case, Global Social Policy, Vol.1, Issue 2. [30]Midgley, J. 1985. Industralization and welfare: the case [13]Gould, A. 1993. Capitalist Welfare Systems: A Compari- of the four little Tigers,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l.20, No.3. son of Japan, Britain and Sweden. London: Longman. [31]Neary, I. 1998. Poltical culture and human rights in [14]Holliday, I. 2000.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Japan, Korea and Taiwan, NISSAN Occassional Paper Series No.28,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l Studies, 48. the Nissan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15]Hort, S.O. and Kuhnle, S. 2000. The coming of ease and [32]Park, B.H. 1990.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elfare in- south- east Asian welfare state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stitutions in East Asia: Case studies of Japan, Korea, and the Peo- Vol.10, Issue 2. ple ’s Republic of China 1945 - 89, PhD Thesis, School of Social [16]Huber, E. 1996. Options for social policy in Latin Work,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merica: Neoliberal versus social democratic models, in G. Esping- [33]Pfau- Effinger, B. 2005. Culture and welfare state poli- Andersen (ed.),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ations in Global Economies. cies: Reflections on a complex interrelation, Journal of Social Poli- London: Sage. cy, Vol.34, Issue 1. [17]Jones, C. 1990. Hong Kong, Singapore, South Korea and [34]Takegawa, S. 2005. Japan ’s welfare- state regime: Wel- Taiwan: oikonomic welfare states,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25 ( fare politics, provider and regulator,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Vol. Autumn ). 34, No.2. [18]Jones, C. 1993. The Pacific challenge: Confucian wel- [35]Takegawa, S. 2005. Pension reform in 2004: Birth of fare states. In Catherine Jones (e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 welfare politics? 《社会政策学会志》, 第 14 号。 fare State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36]Tang, K.L. 2000a.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in East [19]Joo, J.Y. 1999. Explaining social policy adoption in Asia. New York: St. Martin ’s Press. South Korea: the cases of the medical insurance law and the mini- [37]Tang, K.L. 2000b. Asian crisis, social welfare, and poli- mum wage law,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8, 3. cy responses: Hong Kong and Korea compared, International Jour- [20]Kasza, G.J. 2002. The illusion of welfare regimes, Jour- 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5- 6). nal of Social Policy, 31, 2. [21]Kim, Y.M. 2005. The re- examination of east Asian wel- [38]Walker, A. and Wong, C.K. (eds.), 2005. East Asian fare regim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East Asian Social welfare regimes in transition : 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zation. Policy, 13th- 15th January,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Bath, UK. Bristol : Policy Press. [39]Wong, J. 2004.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east [22]King, D.S. 1987. The state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s of Asia,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Vol.4, Issue 3. welfar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Theory and Society, 16: [40]Wong, L. 1998. Marginaliz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in 841- 868. China. London: Routledge. [23]Kono, M. 2000. The impact of modenisation and social [41]Xiong, Y.G. 2006. policy on family care for older people in Japan, Journal of Social “Social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de- velopment of welfare pluralism in reform China ”, 《社会政策学会 Policy, 29, 2. 志》第 16 号, 日本东京: 法律文化社。 [24]Kwon, H.J. 1997. Beyond European welfare regim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east Asian welfare systems, Journal 〔责任编辑: 方心清〕 of Social Policy ( October ). 5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