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复旦》第1239期 2021年12月12日 1239期拼接版.pdf

Alice丶未央°8 页 15.129 MB 访问 402.97下载文档
《复旦》第1239期 2021年12月12日 1239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39期 2021年12月12日 1239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39期 2021年12月12日 1239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39期 2021年12月12日 1239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39期 2021年12月12日 1239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39期 2021年12月12日 1239期拼接版.pdf
当前文档共8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复旦》第1239期 2021年12月12日 1239期拼接版.pdf

复旦 12 项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本报讯 日前,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立项结果公布, 我校共有12项研 究获批立项, 立项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二。 12项研究分别是: 吴晓明为首席专家 的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 态研究” 、 杜艳华为首席专家的 “中国共产 党迈向第二个百年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 的新贡献研究” 、 罗长远为首席专家的 “全 球产业链重构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影 响及中国应对研究” 、 张军为首席专家的 新编第 期 2021 年 12 月 12 日 “ ‘双循环’ 新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31-0801/G 展战略研究” 、 周光友为首席专家的 “依托 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主管、 主办 1239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 化研究” 、 郑琴琴为首席专家的 “企业低碳 价值创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信强为首席 专家的研究项目(标题略)、 沈可为首席专 家的 “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 与战略协同研究”、章武生为首席专家的 “民事司法程序现代化问题研究” 、 李宏图 为首席专家的 “欧洲近代社会主义思想史 研究” 、 陈剑为首席专家的 “阜阳汉简整理 与研究” 、 郑磊为首席专家的 “面向数字化 发展的公共数据开放利用体系与能力建设 研究” 。 来源 / 文科科研处 “第一个复旦”引发广大师生关注和大讨论 凝心聚力,推动全校形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广泛共识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 牛津、 斯坦福、 麻省理工、 剑桥, 但会 有第一个北大、 清华、 浙大、 复旦、 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 ” 2014年, 习近 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复旦大学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要求, 指明了方向。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 去年 “七一” 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共 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 勉励全体复旦 师生 “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 什么是 “第一个复旦” ?怎样建好 “第一个复旦” ?要完成好总书 记、党中央交给复旦光荣的历史使命,这是首先要回答好的核心命 题。在 12 月 10 日下午举行的建设 “第一个复旦” 系列研讨开幕论坛 上, 校党委书记焦扬表示, 这次研讨是全体复旦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阔步前行、 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集结号。 “全校要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 清醒,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 着, 紧扣 ‘中国特色、 世界顶尖’ 八 个字, 担当起我们这一代复旦人的 历史责任。 ” 在建设“第一个复旦” 系列研讨开幕论坛上, 校党委书记 焦扬作动员。 论坛以扎根中国大地、 争创世 界顶尖, 努力奋进建设 “第一个复 旦” 新征程为主题。以此为序, 学 校将通过系列研讨, 推动全校形成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广 泛共识激发昂扬斗志, 为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新一轮 “双一 流” 建设提质增效、 实现高质量发 展奠定思想基础。校长、 校党委副 书记金力作总结点评, 校党委常务 副书记裘新主持。 焦扬最后动员, 中国特色世界 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 需要依靠每 一位复旦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 让我们勿忘昨天的艰苦辉煌、 无愧 今天的使命担当、 不负明天的伟大 梦想, 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 大学的高远目标不懈奋斗, 不负总 书记、 党中央嘱托, 不负人民期待, 不负伟大时代, 在新征程上作出更 大贡献、 赢得更大荣光。 保持不断创新的劲头 “复旦人依靠创新报国走到了 今天, 必然要依靠 ‘日日新、 又日新 ’ 走向未来, 这就是 ‘旦复旦兮、 日 月光华’ 所展现的精神境界, 是镌 刻进复旦人骨子里的精神烙印, 也 是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动力源 泉。 ” 金力在总结点评中说。 他指出, 建设“第一个复旦” , 就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 实现一代代复旦人强国理想、 卓越 梦想,开展“第一个复旦”系列研 讨, 目标是凝聚共识、 振奋精神。 关于凝聚怎样的共识, 金力表 示, 一是凝聚 “国之大者” 的共识。 所谓大学, 首先要有大我, 把服务 国家作为根本追求, 这是扎根中国 大地办大学的深刻内涵。所谓大 学, 必须担当大任, 把胸怀 “国之大 者” 化为切实的目标和行动, 在最 重要学科领域布点、 在最前沿学术 领域开拓, 力争做出最突出贡献、 以最佳状态持续稳定奉献文明进 步。有大我、 担大任, 才能出大师, 学校和院系的使命任务, 就是要千 方百计地为老师们创造担当奋斗 的机会、 创造发展进步的机会。有 大我、 担大任, 才能建大楼, 大学必 须有干事创业的大平台, 为师生创 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办好中 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大我、 大任、 大师、大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归根到底, 都离不开为国奋斗这个 总目标。 二是凝聚融合创新的共识。 融合创新应该成为建设 “第一个复 旦” 的主旋律之一。文理交叉、 医 文相通、 理工融合、 医理医工结合, 应该成为复旦学科的普遍生态, 也 是巩固和发展学科优势的必由之 路。学校和各院系各学科都应该 在文化理念、 学术环境、 体制机制 和评价方式上努力突破, 大踏步地 推进学科融合创新、 科研融合创新 和人才培养融合创新。 三是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共 识。 “十四五”是 2035 年建成教育 强国的奠基五年, 也是学校迈向世 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关键五年。未 来五年, 我们的重中之重, 是围绕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破除瓶颈、 拉长短板。各条线各单位开展研 讨要坚持问题导向, 在实际工作中 要把努力解决实际问题摆在首要 位置。在人才工作方面, 要真正让 复旦成为培育人才的沃土, 真正实 现人才工作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统 筹平衡, 真正让学校和二级单位协 调互动, 真正把学校人才工作融入 国家战略。 金力最后总结说: “复旦是每 一位复旦人的复旦。只要每位复 旦人都有敢争第一、 勇创一流的信 念、 热情和韧劲, 我们一定能够创 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特色世界 顶尖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 导读 叫响叫亮 “第一个复旦” 裘新指出, 建设 “第一个复旦” 是总书记、 党中央交给我们的重大 政治责任。学校党委通过系列研 讨的形式发动广大师生校友, 进一 步凝聚共识、 振奋精神, 为新征程 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 定思想基础。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开展好系 列研讨, 要统一思想, 充分凝聚建 设 “第一个复旦” 的广泛共识, 把思 想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的决策部 署上来, 深化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 精神、 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 顶尖大学的政治自觉、 思想认同, 让建设 “第一个复旦” 叫响叫亮、 深 入人心。要广泛动员, 积极营造研 讨 “第一个复旦” 的良好氛围, 既要 广泛发动师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研 讨, 出思路、 出战略、 出举措, 又要 深入做好研讨成果的宣传传播, 推动全校形成高度关注、积极参 与、 集思广益、 奋进昂扬的良好氛 围。要立足本职, 拿出推进 “第一 个复旦”建设的有力举措,以“第 一个复旦” 系列研讨为契机, 立足 本职岗位,将开展研讨与科学谋 划、高质量落实“十四五”紧密结 合起来,与推动本单位本部门深 化整改和攻坚克难、改革发展紧 密结合起来, 落实立德树人、 推动 融合创新、 服务国家战略、 争创世 界顶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 十大胜利召开。 文 / 赵天润 摄 / 黄文发 论坛上,文科资深教授张军、中科院院士赵东元、中科院院士 樊嘉、博士生张立、校友王义翔分别作专题发言,结合各自实际,从 不同视角分享建设“第一个复旦”的思考。 ▲ ▲ ▲ 心, 不断提升为国担当、 为国分忧 的思想行动自觉。 什么是 “第一个复旦” , 如何建 设“第一个复旦” ?焦扬指出, “第 一个复旦” , 一定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 一定是为党 和国家培养第一流人才、 代表国家 站在全球竞争前列的大学; 一定是 特色鲜明、 引领创新、 享誉世界的 学术殿堂, 是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 民族文化自信和人类文明 进步不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学; 一 定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发展, 服务 国家社会成效显著,建设教育强 国、 科技强国、 文化强国、 健康中国 有重大作为的大学; 一定是师生一 德、 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美 好向往的大学。建设“第一个复 旦” , 就要坚持党的领导, 发挥社会 践行复旦人使命担当 主义大学根本优势; 就要坚持立德 “在全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 树人,走出一流人才自主培养之 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落实总书记一 路; 就要坚持 “四个面向” , 走通创 系列重要指示和回信精神之际, 我 新策源、 融合创新之路; 就要坚持 们启动建设 ‘第一个复旦’ 系列研 “四为服务” , 走好主动融入新发展 讨, 时机重要、 意义重大。 ” 焦扬在 格局之路;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办 动员讲话中指出, 开展系列研讨, 好师生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是对总书记要求和党中央战略部 焦扬指出, 全校将围绕中国特 署的再对标。要从做到“两个维 色、 世界顶尖的建设内涵, 从党的 护” 的政治高度、 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 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建 根本大计的历史维度, 与时俱进地 设、人才工作、科研创新、服务社 认识和践行复旦人的使命担当, 向 会、医学建设、治理能力等 9 个方 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开展系 面开展一系列专题研讨。要以高 列研讨, 是对深化中央巡视整改任 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研讨 务的再落实。要把建成中国特色 中去, 把系列研讨作为一次牢记嘱 世界顶尖大学作为总书记、 党中央 托的政治淬炼, 思想认识再聚焦再 交付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开 深化; 作为一次登高望远的布局谋 展系列研讨, 是对 “十四五” 高质量 划, 发展路径再凝练再明晰; 作为 开局的再动员。广大干部师生要 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 理论探 继承和发扬复旦独一无二的办学 索再深入再开放; 作为一次激励担 特质和文化传统, 坚定走好新时代 当的全面动员, 精神状态再提振再 长征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 奋进。 详见第 2 版 2 要闻 星期日 一、二版编辑/黄文发 2021.12.12 师生和校友代表分享建设 “第一个复旦 第一个复旦” ” 的思考 张军、赵东元、 樊嘉、 张立、王义翔结合实际,从不同视角作专题发言 张 军 赵东元 樊 嘉 张 立 王义翔 在 12 月 10 日下午举行的建 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开幕 论坛上,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 院院长张军,校党委常委、中国 科 学 院 院 士 、化 学 与 材 料 学 院 院长赵东元,中国科学院院士、 附 属 中 山 医 院 院 长 樊 嘉 ,学 生 代 表 、航 空 航 天 系 博 士 研 究 生 张立,校友代表、华为信息与通 讯 技 术(ICT)产 品 与 解 决 方 案 人力资源总裁王义翔分别以线 上 线 下 的 方 式 作 专 题 发 言 ,结 合 各 自 实 际 ,从 不 同 视 角 分 享 建设“第一个复旦”的思考。 需要反思当代主流经济学在历 史经验和研究范围上的巨大局 限,立足中国现象,拓展分析视 野 ,推 动 经 济 理 论 创 新 走 上 新 方 向 ,这 是 中 国 经 济 学 家 的 重 要 责 任 ,也 是 复 旦 应 有 的 担 当。希望复旦未来能够在自主 创新的潮流当中扛起大旗。 示,建设“第一个复旦”,还可以 从 营 造 崇 尚 科 学 、传 播 科 学 的 学 术 气 氛 ,培 养 和 遴 选 一 批 真 正愿意潜心于基础科学研究的 青 年 科 研 人 才 队 伍 ,加 强 科 学 内 涵 教 育 ,建 立 符 合 科 学 研 究 规律的宽松的管理体制和评价 机 制 ,以 及 加 强 广 泛 的 国 际 合 作和交流这 5 点入手。 务 于 中 国 人 民 ,助 力 学 校 高 质 量建设好“第一个复旦”。 “ 第 一 个 复 旦 ”的 思 考 。 他 认 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着 眼 底 层 技 术 突 破 ,加 大 基 础 研 究 投 入 。 建 设“ 第 一 个 复 旦 ”, 一 方 面 要 立 足 长 远 ,持 续 投 入 基 础 理 论 探 索 ;一 方 面 要 贴 近 产 业 ,大 力 推 进“ 新 工 科 ”应 用 型研究。校企合作要从战略协 同出发,共同定义大问题、作出 大 贡 献 、产 生 大 先 生 。 华 为 与 复旦成立了新工科融合创新中 心,双方围绕愿景牵引、应用驱 动 ,通 过 联 合 实 验 室 实 现 科 研 突破、带动人才成长,通过产教 融合推动人才培养升级。他相 信,在产学研用深度协同下,华 为与复旦必将携手突破极限, 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据 悉 ,学 校 将 开 辟 研 讨 专 栏、营造良好氛围、深入挖掘校 史、开展理论研究,加强专题研 讨 成 果 的 运 用 ,与 推 动“ 十 四 五 ”专 项 规 划 制 定 实 施 和 相 关 板块重点任务的落实紧密对 接;编纂出版研讨文集,积极推 进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建设 道 路 的 理 论 探 索 ;统 一“ 十 四 五 ”期 间 全 校 加 快 实 现 高 质 量 发 展 的 思 想 共 识 ,引 领 广 大 干 部 师 生 激 发 出 追 求 卓 越 、争 创 一 流 的 精 气 神 ,凝 聚 起 海 内 外 全体复旦人的智慧力量。 文 / 赵天润 摄 / 成钊 立足中国实践 推动理论创新 张军以《立足中国实践,努 力开创复旦经济理论创新高 地》为题,从经济学科跨越式发 展 的 经 历 分 享 对 建 设“ 第 一 个 复旦”的体会。他表示,复旦经 济学从 2005 年策略性地以中国 经 济 研 究 为 自 身 特 色 ,广 泛 引 才育才,改善学术环境,加大经 费 投 入 ,最 终 实 现 了 跨 越 式 发 展 ,成 为 国 内 第 一 梯 队 的 排 头 兵 ,也 是 国 际 上 中 国 经 济 研 究 的 重 镇 。 进 入 新 时 代 ,复 旦 经 济学研究也开始了自主理论创 新 的 新 阶 段 ,需 要 坚 持 在 国 际 和 国 内 顶 级 期 刊 发 表 文 章 ,也 笃科学之诚信 育创新之沃土 赵东元以《崇尚科学,探求 真理,笃科学之诚信,育创新之 沃土》为题,从 5 个方面分享对 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体会。一 是在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 基础研究的系列重要批示精神 方 面 ,复 旦 作 为 一 所 以 基 础 学 科 见 长 的 综 合 性 大 学 ,既 有 基 础,也有抓手,更应该有决心和 信心。二是建设“第一个复旦” 要挖掘整理复旦基础发展的根 与 魂 。 三 是 建 设“ 第 一 个 复 旦 ”,要 追 根 溯 源 ,探 究 科 学 发 展的自身科学规律。四是学思 践悟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担 当 ,建 设“ 第 一 个 复 旦 ”要 遵 守 科 学 精 神 ,赋 予 科 研 人 员 信 心 、勇 气 、胆 识 和 闯 劲 ,才 能 激 发 创 新 思 维 、想 象 力 和 创 造 力 。 五 是 守 正 创 新 ,打 造 崇 尚 科学的体制机制平台。他表 传承复旦精神 投身伟大复兴 张立代表青年学生分享对 “第一个复旦”的理解。在他心 中“第一个复旦”是激扬在传承 复 旦 精 神 、赓 续 红 色 基 因 中 的 把握发展内涵 一 抹 红 色 ,是 彰 显 在 服 务 国 家 战 略 、策 源 科 技 创 新 中 的 一 抹 聚焦顶尖目标 蓝色,是厚植在服务社会治理、 樊 嘉 以《把 握 高 质 量 发 展 助力基层发展中的一抹黄色。 内涵,打造国际顶尖医学中心》 如 何 投 身 建 设“ 第 一 个 复 旦 ”? 为 题 ,从 附 属 医 院 的 角 度 分 享 他用所研究的飞行器部件来回 了对于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体 答 :以 不 忘 科 研 的 初 心 和 使 命 会 。 他 表 示 ,中 山 医 院 作 为 国 为“ 控 制 面 ”,以 扎 实 的 专 业 基 内 大 型 公 立 医 院 的 排 头 兵 、领 础 、过 硬 的 业 务 本 领 为“ 发 动 头 羊 ,要 在 建 设“ 第 一 个 复 旦 ” 机”,以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 的 征 程 中 走 在 前 列 ,进 一 步 把 需 求 为“ 瞄 准 器 ”,在 启 航 飞 行 握 高 质 量 发 展 内 涵 ,打 造 国 家 时,成为一名“有志气、有骨气、 顶 级 医 学 中 心 ,建 设 世 界 一 流 有 底 气 ”的 复 旦 学 子 ,为 建 设 的 创 新 型 、智 慧 型 现 代 化 医 “ 第 一 个 复 旦 ”贡 献 青 春 力 量 , 院。坚持创新是医学高质量发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之 展 的 灵 魂 ,智 慧 化 是 医 院 高 质 路上发光发亮。 量 发 展 的 推 动 力 ,建 设 国 际 顶 产学研用协同 尖医学中心是中山医院的目 标,他坚信,世界上不会有第二 拥抱美好未来 个“ 克 利 夫 兰 ” “ 霍 布 金 斯 ”,但 一定会有第一个“中山”。中山 王义翔以《产学研用协同, 医 院 将 全 力 以 赴 ,持 续 推 进 高 科研和人才同步世界》为题,从 质量发展,扎根于中国大地,服 产业界的视角分享了对建设 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举行 本 报 讯 12 月 10 日 上 午 , 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 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在光华楼举行。校党委书记 焦 扬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校 长 金力出席并讲话。基金会数 十 位 理 事 、监 事 、理 事 代 表 线 上线下出席会议。校党委副 书记、基金会理事长许征主持 会议。 焦 扬 表 示 ,希 望 基 金 会 强 化 使 命 担 当 、拓 展 工 作 格 局 、 提升治理水平,为中国特色世 界顶尖大学建设提供更坚实 的保障和更有力的支撑。 金 力 表 示 ,基 金 会 是 学 校 与社会连接和沟通的重要桥 梁和平台,是学校教育事业发 展 中 一 支 重 要 的 依 靠 力 量, 对 推动学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 会 上 ,参 会 理 事 袁 天 凡 、 陈仲儿、顾靖、汪新芽、张艳萍、 谈义良、赵定理、鲁育宗、孙谦、 余青、张梓太、理事代表张翅围 绕学校及基金会未来发展建言 献策,发表真知灼见。 文 / 汪祯仪 摄 / 成钊 2021.12.12 星期日 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编辑/黄文发 专题 3 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分中心成立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共学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与会领导在伟大历程巡展上听取讲解 本报讯 为深入推进伟大建 党精神的研究、阐释与宣传,用 伟大建党精神立德立魂、作育新 人,12 月 8 日下午,高校中国共 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 旦大学分中心成立仪式暨伟大 历程——中共一大至七大巡展 (复旦大学站)开幕式在邯郸校 区光华楼举行。 校党委书记、高校中国共产 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 大学分中心主任焦扬,上海市教 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 任闵辉出席并讲话,中共上海市 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唐洪涛,校 党委常委、副校长、望道研究院 院 长 陈 志 敏 ,市 教 卫 党 委 宣 传 处、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校 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共产党宣 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博 士 生 讲 师 团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望道班”学生代表、马克思主义 研究院研究生代表出席活动。 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 部长、望道研究院秘书长陈玉刚 主持活动。 会上,焦扬、闵辉共同为高 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 究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揭牌,唐 洪 涛 、陈 志 敏 共 同 为 伟 大 历 程 ——中共一大至七大巡展(复旦 大学站)揭幕。活动开始前,焦 扬、闵辉一行参观了展览。 焦扬表示,复旦将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建好建强分中心、承接好 市教卫党委交付的重要任务,为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 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 献智慧和力量。 闵辉表示,伟大建党精神是 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 展的强大动力,高校中国共产党 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大 学分中心的成立,对上海高校开 展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将具有很 好的示范意义。 据介绍,教育部、上海市于 今年 10 月共同成立了高校中国 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 并设立 10 个分中心和若干协同 单 位 ,复 旦 大 学 入 选 首 批 分 中 心。复旦分中心将依托望道研 究院一体建设、实体化运作,充 分发挥复旦综合学科优势和全 国重点马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等 平 台 作 用 ,以 复 旦 分 中 心 为 重要阵地,进一步深化“三全育 人”综合改革,将伟大建党精神 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 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鲜活教 材,进一步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深入开展政策研究、战略研究、 前瞻研究等。 文 / 李斯嘉 摄 / 戚心茹 “滴滴滴,滴滴滴……”在上 的中国梦蓄力储能、展翅高飞。 海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名少 裘争平带着师生们走访了见 年站在发报机前按动着按钮。他 证上海历史的博物馆,讲述馆内 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小学“望道”党 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发 史研习社中年龄最小的成员,来 展、革命和建设的一件件展品,为 自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五年级 “星火”队员们和复旦附属中小学 的赵梓瑞。 “ 你们面前的发报机, “望道”党史研习社代表,上了一 原 型 就 来 自 于《永 不 消 逝 的 电 堂理论宣讲示范课。 波》。”上海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 一件件鲜活的展品,见证了 争平介绍。 党的百年历史,也展现了上海的 “这背后,是为了信仰,不惜 红色积淀。同学们边听讲解,或 牺牲生命的精神。”听了李白烈士 是拍照留念、或是认真记录。 永不消逝电波的原型故事,校党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委书记焦扬说。 地和初心始发地,有着深厚的红 12 月 7 日下午,一场特别的 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红色育人资 贯彻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 源,大家要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 党史学习教育现场课举行。复旦 汲取红色营养”,焦扬说。 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 同学们表示,将围绕党的十 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走出校园, 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作 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小学 “望道” 党 表率、理论宣讲走在前,把全会精 史研习社代表, 大手牵小手, 在见证 神讲准、讲活、讲透,展现“星火” 上海历史发展的上海历史博物馆, 队员的鲜亮底色,担当传承红色 共同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基因、传播党的理论、服务校园建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党支 设的先锋队。 部是校党委书记焦扬联系的党支 在组织生活会上, “宣言精神 部。她出席了这次组织生活,并 进校园” “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勉励“宣言精神”传承人: 《中共中 助力杨浦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项 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 目正式启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和人民 党委副书记张建国为“星火”队员 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 颁发聘书, “ 星火”队员和“小火 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 苗”们互赠礼物。第一课由马克 这个根本大计。希望每一位同学 思主义学院 2021 级博士研究生 都坚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 董树婷、2020 级硕士研究生杨宁 信念信心,学思践悟、努力成才、 开讲。 拼搏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 文 / 赵天润 杨泽璇 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摄 / 成钊 张怀艺 《<决议>的内在逻辑与精髓》专题讲座举行 12 月 7 日下午,望道大讲堂 第四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形式在邯郸校区举行。中央党 校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 教授受邀作题为《<决议>的内在 逻辑与精髓》的专题讲座。 “ 形势 与政策”课选课学生和教研室成 员,以及部分研究生党员代表共 计 1200 余人在主、分会场集中收 看。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 学院党委书记许征主持。 韩庆祥教授指出, 《决议》紧 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根本主题,基于实现中华民 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按照 “ 主 要 任 务 、伟 大 成 就 、实 践 经 验、理论概括、历史飞跃、庄严宣 告”这一思路,对党在四个历史 时期的重大成就进行阐述,特别 是聚焦实现“强起来”,对党的十 八大以来取得的十三个方面重 大成就作了系统阐述。 《决议》回应了根本的历史 问题。第一、 《决议》回应了“中 国共产党是什么的问题”,从哲 学本体论的意义出发,从四个维 度解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 本质。第二、 《决议》回应了“中 国共产党要做什么的问题”,扎 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 史脉络,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这一根本主题阐释了历史性 变革的根本逻辑。 《决议》具有宏大的历史视 野。 《决议》主要从人民、民族、马 克思主义、世界历史、中国共产 党五个主体方面,对中国共产党 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阐 述和概括。这实际上把中国共 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放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 史 中 ,放 在 世 界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史、人类发展史中进行了阐述和 概括,体现了长远视野、宽广视 野、整体视野和纵深视野。 《决议》具有“画龙点睛”式 的重要意义。首先, 《决议》彰显 了对历史方位的最新研判,将继 续夺得伟大胜利的时代主题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 合,推动全党团结一致。其次, 《决议》突出了党的建设这一重 点。突出“打铁需要自身硬”的 这一关键问题,有利益引导全党 聚 焦 重 点 ,将 大 党 建 设 成 为 强 党,使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意义。 韩庆祥教授表示, 《决议》的 深意,在于统一全党思想、统一 意志、统一行动,凝聚全党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既 为 2022 年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 保驾护航,为未来三十年党的政 治格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战略全局奠定基石,也为坚定 “两个确立”,从而更加自觉地为 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 复兴,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 世界谋大同,为马克思主义谋生 机,实现使党强起来、使国家强 起来、使人民生活美好起来。 来源 / 复旦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 文 / 高晓林 谈思嘉 ■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 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 4 专题 编辑/黄文发 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星期日 2021.12.12 复旦学者畅谈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为深入学习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复旦文科科研处策划和组织了“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家谈”活动,这也是复旦哲学社 会科学界研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专题活动之一。本期校报刊登高国希、孟建、贺东航三位学者的学习体会。 让马克思主义说汉语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高国希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 主义为什么行, 让马克思主义说汉 语, 展示了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现 代、 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在觉醒的建党年代里, 随着陈 独秀、 李大钊、 陈望道等中国最早 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努力, 原来 在欧洲游荡的 “共产主义幽灵” , 来 到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强的古 老中华大地, 让马克思主义开始讲 汉语, 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中 国化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征程。从 此, 真理的味道, 信仰之源, 开启了 中华大地的星火燎原。百年来, 在 坚定的科学信仰中, 从石库门到天 安门, 从兴业路到复兴路, 中国共 产党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 法宝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 艰辛探索, 勇于创新, 实 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成为立党 立国、 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作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 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开创的、 以江泽民、 胡锦涛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 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 的飞跃; 在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 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 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思想建党, 理论强党。全面开 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 程, 是前无古人的事业, 是 “心有所 信, 方能行远” 的伟业。我国正在 全面深化改革, 发挥国家制度的治 理效能,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式, 国家的建设方式, 在人类历史上没 有先例可循, 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话 语、 自己的学派、 自己的风格来表 达, 需要走出自己的探索, 对时代 的世情、 国情、 民情有着充分的把 握。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之间互相 激荡, 谋划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战 略全局, 如何在一个复杂、 多元、 深 刻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推进社会主 义事业,没有现成的理论拿来为 我所用,我们走出的中国式现代 化道路, 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有其自身的原创价值,为发展中 国家提供了借鉴,因而具有了世 界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 “马克思主 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高 地” 。党在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表 明,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发展而发 展, 在中国化中落地生根、 在本土 化中深入人心。 《决议》精辟地概括 道: “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 国得到充分检验, 马克思主义的人 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 彻,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 只要我们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 结合, 赓续传统, 守正创新, 就一定 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 展现出更强大、 更有说服力的真理 力量。 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角度审视新闻传播学科 孟建 新闻学院教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党的十九届 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 史经验的决议》, 向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发出动员令、 吹响集结号, 为凝聚党心民心、开启新时代新 征程,注入了活力与动力。我们 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百 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前行的智慧与 力量, 牢记 “国之大者” , 坚守为党 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当下,媒介化社会的进程正以迅 “四跨”复杂国际环境中予以实 不可挡之势飞速发展,它使人们 现。为了彻底改变 “西强我弱” 的 的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生活方式 国际传播格局, 按照党中央的重大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既是 部署, 我国正在全面加快国际传播 一场生产力的伟大变革,也是一 体系建设。这既是新闻传播学科 场人类精神交往的伟大革命。人 面临的重大挑战, 也是新闻传播学 类向数字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的 科难得的历史机遇。 全面迁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类 党的十八大、 十九大以来, 我 重大研究命题。身处这场巨大变 国的国际传播取得了许多成绩, 革中的新闻传播学科,如何回应 但是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 时代的呼唤,如何承担时代的重 中央,中国要在全球事务中发挥 任,是我们每位新闻传播学教师 更大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的国际 必须思考的问题。 传播为我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 造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这一 过的《决议》中专门提到“我国国 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从国际传 际影响力、 感召力、 塑造力” 的重大 播能力建设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 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 2021 年 5 学科建设,其特殊的价值是显而易 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 见的。我们面对中央对国际传播 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 建设的新要求,要努力重构国际 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这 传播格局、 重整国际传播流程、 重 一讲话, 明确了我国加强国际传播 塑国际传播业务。我们完全有理 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为做好新 由深信, 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 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 必将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文化感 供了依据。我们深知, 国际传播能 召力、 中国形象亲和力、 中国话语 力建设之难, 是因为国际传播要在 说服力、 国际舆论引导力” 四力俱 跨国界、 跨政体、 跨文化、 跨语言的 佳的崭新国际舆论环境。 贺东航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 指出: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 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听后特别有体会。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 的百年发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强起来”的过程,可以归为一个 核心能动者(中国共产党)、交织 了三重逻辑(革命逻辑、现代化 逻辑、民族复兴逻辑),形塑了三 个发展阶段(站起来、富起来、强 起来)。三重逻辑交织在一起,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发展 在空间上表现为时态分殊,在时 间上表现为时态叠加,每一个发 展阶段都有一个逻辑在主导,形 塑国家发展的主要性质。 不同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 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毛泽 东时代的历史使命,是结束近代 中国任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实 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初步建 立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 度,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在这 一过程中,革命的逻辑起到了主 导作用。经过斗争, 失败, 再斗 争, 再失败, 长时期坚持不懈的 斗争,经验丰富起来了。特别是 毛泽东思想的出现,将马克思主 义应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1949 年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后,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 秉持对现代化追求的理想,积极 进行全面规划。党在八大指出 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 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 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 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 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 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之间的矛 盾”。纵观这段历史,中国共产 党迅速成长为一个有能力领导 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 政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其历史使命就是谋求民富裕。 1978 年 12 月召开十一届三中 全会,会议认为,全党工作重点 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通过这次会议,中国 共产党确立相当一段时期的现 代化目标,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 新的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 以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的“伟大转变”就是旨在使中国 由贫而富。在现代化逻辑的主 导下,中国在经济发展上逐步进 入 到“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1992 到 1997 年,中国经 济发展速率以两位数增长,经济 实力大为增强,2000 年中国已是 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 跃升世 界第三,2010 年超越日本,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产 总值和财政收入都取得了巨大的 增长, 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人民生 活水平等诸多方面取得惊人的成 果。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 人民总体上 “富起来” 了。 2012 年后进入新时代以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开始提出 强起来的发展目标,其背后起主 导作用的是民族复兴逻辑。站 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共产 党在 2017 年十九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将核心目标从“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上升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它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在领导国家历史使命的第 三阶段图景中,将领导中国“成 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 的国家”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 ”。 站 在“ 强 起 来 ”的 时 代 节 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是必然 选 择 。 党 将 人 民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 能 力 现 代 化 的 力 量 源 泉 ,调 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 造 性 ,共 同 参 与 到 民 族 复 兴 的伟大事业中。在这一阶段, 新一届党中央保持着革命的底 色。党通过对“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的主题教育,深化党的自 我革命机制。 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能动 者,始终是百年历史三阶段的引 领者。党的能动者作用体现在 其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在国家 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环境 挑战的能力,可以应对不同的历 史环境并不断做出调整,但党始 终做到革命初心如磐,现代化指 向明确,民族复兴使命在肩,三 重逻辑交织在一起,终于开创了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2021.12.12 星期日 编辑/胡慧中 人物 5 骆玉明: 骆玉明 :心在山水之间 心在山水之间, ,情系复旦课堂 “我想住到乡下去,住到有山有水的地方。”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回忆起入学复旦前在农场劳动的时光,独自居 住在种瓜看瓜的小茅棚里。一日,暴雨如注,在茅棚前降下道道帘幕,眼前一片 迷濛。骆玉明因被滂沱雨势带来的遮蔽感包围而苦闷,思索着如何撕开遮蔽, 开阔视野,直面真实。 如今,从复旦荣休的骆玉明,想回到山水之间, “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上课是一件真正快乐的事情 读书, 写稿, 下棋, 喝茶……骆 玉明觉得退休后的生活方式和生 活态度并没有什么变化, 他本就是 一个不会被周遭环境改变的人。 今年上半年,骆玉明教授上 完 了 荣 休 前 的“ 最 后 一 堂 课 ”。 同 学 们 为 他 献 花 ,纷 纷 合 影 留 念,过去教过的中文系学生也纷 纷到场聆听。 然而骆玉明却并不在意 “最后 一堂课” 的仪式感, 每一堂课对他 来说都是一样的。 “同学们搞得很热闹, 我也就 顺着大家。你们要上来献花, 那就 上来献花, 我就拿着花。你们要拍 照, 那我就捧花着拍照。你觉得我 拍得特别高兴, 我上课本来就很高 兴, 我一直就很高兴的。 ” 在复旦的讲台上, 骆玉明一站 就是 40 多年。他为一代代年轻人 讲课, 在课堂里讨论问题, 一起读 书, 让他们有所收获。而课堂上学 生们高度集中, 非常感兴趣的精神 状态, 总让骆玉明颇为享受。 犹记得早年间,上海大幅降 温, 低至零下八度, 骆玉明上早晨 第一节课的路上迟到了几分钟。 当骆玉明走进教室, 抬眼望去, 整 个教室却坐得满满当当, 一片安静 地等待着, 如今的中文系教授汪涌 豪也坐在其中。 “我突然就心里觉得满足和感 动, 就是说课堂对同学来说是他们 的需要, 对我来说也是我的需要, 我跟那些年轻人有非常好的一种 共同学习的愿望。 ” 学生们常常在网络上发表对 骆玉明课堂的评价, 他偶然看到一 位学生写下: “虽然骆老师没有给 我一个很好的分数, 我依然感谢他 的课堂。 ” 这让骆玉明有些感动, 同 学们能够对课堂的过程、 内容有所 收获。 “凡是在我这里上过课的人, 都比他们原来聪明。 ” 骆玉明总是笑着说出这件令 他最自豪的事情, 那么课堂对他来 说, 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它是一件真正快乐的事情。 ” 魏晋文学、 《红楼梦》是情之所钟 “骆玉明是复旦中文系最有魏 晋之风的教授。 ” 这句话不仅在复 旦校园内口耳相传, 也是网络上流 传已久的传说。 “我对于自己有没有魏晋风 度, 没有什么兴趣, 对我来说也没 有什么意义。 ” 当听到骆玉明满不 在乎地回应这个 “传说” , 反倒觉得 率直通脱的魏晋风度更加名不虚 传了。 毕竟年届古稀的他, 纵使衣着 朴素, 也总给人一种身着魏晋宽袍 大袖, 从竹林间飘然踱过, “萧萧肃 肃, 爽朗清举” 之感。 骆玉明不遗余力地表达对魏 晋文学的喜爱, 他认为魏晋风度或 魏晋之风最大的特点是对人自身 的一个深刻的关注, 对人的生命力 量的一种重视。魏晋时代一个最 大的特点就是哲学和艺术同时的 兴旺, 彼时人的生命力量主要表现 在人的生活的智慧和人的生命的 美, 集中体现在对于人的自由和尊 严的重视。 “就像我有时候上课说的一 样, 自由的人才是美的。 ” 古典小说亦是骆玉明的 “情之 所钟” , 尤以《红楼梦》为最。从今 年 2 月开始, 骆玉明在《新民晚报》 副刊《夜光杯》上开设了专栏 “红楼 札记” , 隔周写一期, 笔耕不辍, “一 般总是凌晨三四点写完, 再花两三 个小时删到编辑规定的字数内, 直 到删无可删。 ” 说红楼者无数, 骆玉明认为自 己对《红楼梦》情节的解析更为细 致,关注的东西也跟别人不太一 样, 不同在于 “所谓人性的东西, 所 谓人的命运的东西” 。 在骆玉明看来, 《红楼梦》最大 的成就、最有光彩的地方, 就是将 人的命运, 人的性格, 人在他的命 运当中的努力成长以及希望和无 望, 通过很多日常的、 琐碎的、 细碎 的东西传达出来。 比如, 骆玉明讲到香菱本是乡 绅家庭的独生女, 因为一个偶然的 原因, “仆人撒了泡尿” , 导致她一 生的不幸, 最终抑郁而终。其实人 生而平等, 之所以不平等, 是由命 运和社会力量造成的, 所以《红楼 梦》里面日常东西和深刻思考的一 种结合是骆玉明的关注所在。 8年前, 骆玉明出版了《游金梦 ——骆玉明读古典小说》一书, 收 录了关于《西游记》 《金瓶梅》 《红楼 梦》三本古典小说的精妙审悟和独 到见解。未来, 骆玉明希望将“红 楼札记” 文章的结集出版, 汇成他 解读《红楼梦》的心血结晶, 以飨读 者。 “我觉得我讲的《红楼梦》会流 传下去。 ” 骆玉明说。 读书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古人好读书, 留下了“凿壁偷 光” “囊萤映雪” 的佳话。骆玉明教 授亦是爱书成痴, 从小学开始, 他 选择坐在桌面有道大裂缝的座位, 以便透过缝隙看心爱的小说; 在复 旦, 他在图书馆把一大堆书摊开在 桌面上, 互相比照着阅读, 成为了 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刚进复旦的时候非常的兴 奋, 就是有那么大的图书馆, 然后 觉得兴奋得不得了, 就在图书馆里 根本就不愿意出来。 ” 最近复旦学霸打卡图书馆引 发热议, 骆玉明对复旦学子的阅读 提出了宝贵建议: “读书一是要大 量地去浏览, 二是要非常集中地去 读一两本大书。 ” 读大书是指集中注意力, 专心 地围绕着一本书, 对照着阅读。在 一部有深度和广度的著作里面, 一 定包含着大量的问题, 读者在两个 立场上做出选择: 一个是你追随他 的思想, 第二个是你去批驳他。 在读书中, 骆玉明最喜欢的前 人是司马迁和鲁迅, 因为这两个人 都特别有智慧, 特别有激情, 对生 命有很热烈的一种感受。 “读书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思想 和情感的交流。读任何一种书, 如 果不是把自己的生命经验融入进 去, 你其实不能够真正地了解他, 比如这里面牵涉到我经常说的生 命所具有的可能性和生命的所谓 广度的问题。 ” 生命的可能性是指我们有能 力理解各种时空当中人的存在, 也 就是说我们有能力理解就是人的 文化如何发展和变化。当我们有 能力进入到每一种时空的文化和 生存状态当中, 就有可能去跟我们 所面对的古人产生一种情感的交 流, 一种相互的理解。 “以你的生命经验投入到作者 的生命经验当中去, 然后做一种交 流, 那么同时也是以你的阅读来打 开你的精神世界。 ” 也许文学就是这样一道道光, 照进了生命的缝隙里, 成就了更为 充盈而丰盛的自己。 在山水之间讲授古典文学 “既耕亦已种, 时还读我书。 ” 这是骆玉明最爱的陶渊明诗《读山 海经·其一》中的诗句, 可能也是他 即将过上的 “向往的生活” 。 “我特别想在一个有山有水的 地方, 可以种点菜, 种点瓜果, 然后 身体也可以锻炼得好一点。 ” 在骆玉明的 “桃花源” 里, 他倒 不会像陶渊明一般完全过上隐逸 田园生活。网络让他连结着大千 世界, 也为传播古典文学提供了重 要途径。 B 站上,骆玉明讲授的《古典 诗词导读》课程视频已有几十万的 点击量, 广受欢迎。 “我经常在网上 看到一些感想和评论, 有一个朋友 就把我讲李商隐《锦瑟》那一课, 全 部转换成文字, 然后发布出来。我 也挺感动的, 大家也觉得从里面能 够获得东西。 ” 想必已经有“粉丝” 发现了骆 玉明老师开通了B站帐号, 虽然还 未上传视频。上课是他的一种生 活方式, 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想保持 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骆玉明将在 B 站上开一个系列关于古代文学 的课程内容, 第一部是讲《诗经》, 最近他正在策划课程大纲。 当今社会, 古典文学内蕴的精 神力量仍散发着温润的光。中华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吸收在整个历 史过程当中形成的中国人的思想 和情趣, 对现世生活富有意义。 近来,骆玉明主讲了不少讲 座,也为青少年儿童讲了些古诗 词。但他还是比较喜欢给复旦学子 讲课, 因为复旦学生 “知识基础和思 维能力比较好, 感受力比较强。 ” 复 旦中文系也是他扎根半生的地方, 拥有深厚传统, 又富有活力。 面对复旦大学对他回归校园 讲授通识课程的邀请, 骆玉明也在 回归田园之间做了一番权衡。他 打算先在山水之间讲授古典文学, 预计一年后再回复旦讲通识课。 “我觉得我要回来上课, 他们 总是会欢迎的。 ” 骆玉明露出了标 志性的咧嘴笑, “复旦的很多学生 会想我的。 ” 遥想不久后, 山水之间会多了 一个潇洒的身影; 未来, 复旦课堂 上师生双向奔赴, 座无虚席的盛大 场面也会重现吧。 文 / 胡慧中 摄 / 戚心茹 复旦学生为骆玉明教授献花并合影留念 6 学术 文化 星期日 编辑/傅 萱 2021.12.12 2021 年全媒体全球传播(复旦)论坛举办 探讨数字时代的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新媒介技术革命改变世界 格局,改变知识生产和学术创新 的逻辑。学界如何为新闻传播领 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贡献智 慧?12 月 5 日举办的“2021 全媒 体全球传播(复旦)论坛:数字文 明视域中的全媒体研究”汇聚了 众多来自国内外不同学科的顶级 学者和专家,围绕全媒体研究和 全球传播的相关议题,贡献了一 场丰盛的思想盛宴。 世界变局下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 得传统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 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全媒体不 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 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为媒 体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 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新形势下,传统的传播体系 遭遇发展瓶颈,必须以变应变,及 时更新媒介结构,实现传统媒体 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 树春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在世界 发生总体性深刻演变的时代背景 下,应在坚持国家立场中体现全 球站位,努力推动构建和谐、包容 的人文话语,构建开放互鉴的人 文共同体。美国西北大学诺希 尔·肯彻克托(Noshir Contractor) 教授在线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 重视群体语境中传播交流的重要 性,强调对工作场所交流发生的 巨大改变给予更多关注。荷兰阿 姆斯特丹大学克雷斯·德·弗雷瑟 (Claes De Vreese)教授通过视频 展示他关于新技术的看法。香港 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数据 科学学院讲席教授祝建华聚焦 “数据驱动”与“证据为本”的两条 研究路径作主旨演讲。北京师范 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从 影响媒体发展的四大维度和传播 创新的三个价值尺度的角度分析 了传播革命的现在与未来。 全媒体是媒体融合发 展的动力与目标 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 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和数字技术 的快速发展,媒体应通过理念、内 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让正 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提高 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 副校长陈志敏在致辞中指出, 复旦大学回应智能技术大趋势、 数 据中国大格局、国际传播大语境、 媒体深度融合大转型, 从学校和新 闻传播学科发展战略的高度, 积极 推进建设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 旨在把握智能化媒介技术革命战 略机遇, 推动复旦新闻传播学科战 略转型和升级, 为新闻传播学科建 设提供新动能, 在新媒体和国际传 播前沿研究、 融合型和交叉型高端 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等方面推动 创新发展。 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执行院长 张涛甫教授表示, 面对这场元传播 意义上的知识变革, 中外新闻传播 学界和业界纷纷采取行动, 积极应 对这场挑战。复旦大学全球传播 全媒体研究院聚焦国际传播领域 新媒体技术革命场景中的重大理 论问题、前沿问题展开探索,主要 致力于新媒体理论技术社会化研 究、全球传播研究、计算传播和智 能舆论研究、 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 型主流媒体研究四个方向领域的 攻关。研究院以智能传播实验室、 国际传播数据实验室和数据库建 设为重点, 打造一流的新媒体技术 和数据平台。 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 究院汤景泰教授介绍并演示了国 际传播数据库平台系统。作为多 源异构的数据平台,该平台系统 重视对国际社交媒体、国际主流 媒体、国内社交媒体和国内主流 媒体来源数据的分析,具有友好 的数据分析界面,可提供涉华问 题知识图谱、KOL 数据画像、传 播关系图与节点详情等特色功 能。目前,该平台系统开发了全 球媒体传播关系图谱项目(Connected Global Media),通 过 对 国 际社交媒体平台的分析,建立“人 —实体机构—内容”之间的多维 立体关系,从宏观上勾勒出国际 媒体传播格局,挖掘背后的传播 结构与关系,通过关系范式的引 入为国际传播研究提供新视角、 新功能。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 媒体融合发展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产生的全 媒体传播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 全媒 体”从最初只是不同类型媒体的 组合而非融合的“多媒体”形态, 摆脱了早期的各种媒体的简单组 合,内涵越来越丰富。在全媒体 这一框架下,全程媒体、全息媒 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是一个相 互影响、有机相融的整体,是全媒 体在信息生产与发布传播的时空 维度、形态维度、主体维度、效能 维度的体现,四者之者的相互作 用,使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 全媒体对主流媒体推动深度 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 针对此,本次论坛设置了全媒体 研究圆桌论坛、全球传播圆桌论 坛、主编圆桌论坛三个主题论坛, 研讨如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 体融合发展。 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 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 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不同专业领 域的专家参加全媒体研究圆桌论 坛,围绕全媒体研究分享了独到 见解和相关研究案例。 来自中国外文局、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港 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的专家参加 全球传播圆桌论坛,围绕新技术 语境下的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 文化传播等议题分享了学术见解 和研究发现。 今年正值《新闻大学》创刊四 十周年,来自《广播与电子媒体季 刊》(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中国社会科 学》 《传播与社会学刊》 《新闻与传 播研究》 《国际新闻界》 《现代传 播》 《新闻记者》 《新闻界》 《当代传 播》 《新闻与传播评论》 《新闻与写 作》 《新华文摘》等中外新闻传播 领域知名期刊主编和编委参与了 主编圆桌论坛。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全球传 播全媒体研究院和复旦大学新闻 学院主办。 文/傅 萱 刘岍琳 复旦获第四届 “绽放杯”二等奖 由工信部主办的第四届 “绽 放杯”5G 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 决赛 12 月 6 日落幕, 我校牵头申 报的 “复旦大学 5G 虚拟校园网” 项目在斩获上海区域赛一等奖 后, 又在全国决赛中喜获全国二 等奖。这是上海市在本次赛事 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也是教育行 业唯一入围全国总决赛的 5G 应 用案例。 来源: 信息办 系统揭示中华文明发生发展关键点 姜义华教授《中华文明三论》再版 “近些年来,国内国外史学界都流行研究小、冷、偏、僻的课 题,个案研究确实能帮助我们较方便地掌握历史研究的入门路径 和主要方法,但个案研究的深化,离不开对个案所涉及的全局性、 贯通性的重大问题的全面思考。” ——姜义华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 性。三本书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华的著作《中华文明三论》由上海 ‘根柢’是含八大板块的基础,包 人民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再 括总体判断、近代转型、家国共同 版,含《中华文明的根柢》 《中华文 体、民族精神、政治伦理、经济伦 明的经脉》 《中华文明的鼎新》。 理、社会伦理、天下伦理; ‘ 经脉’ 三部著作互相联系,系统揭示了 是贯通古今的四大支柱,包括知 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关键点,深 识体系、价值体系、实践体系、话 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华文明独特的 语体系; ‘鼎新’论当下特点,将古 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思 今联系起来,论述文明的断裂与 想体系,也为世界文明史的学术 传承,讨论中华文明未来如何发 前沿提供了新的中国智慧。 展的六大问题,即新时代新文化 “中华文明是一个内容特别 本质、民族精神、新文明、新文化、 宏大的课题,这三本书是我这些 人类文明互鉴、文化体系建设。” 年来思考的一点浅显心得。”82 资深出版人陈昕认为,在中 岁的姜义华, “希望这套书得到读 国历史研究领域,世界史和文明 者的批评指正,更希望引起更多 史研究一直是相对薄弱的部分。 学者关心,更深入地研究我们这 “一直以来少有中国文明史研究 个伟大的中华文明。” 方面的著作出版, 《中华文明三 《中华文明三论》中, 《中华文 论》的出版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这 明的根柢》 《中华文明的鼎新》分 方面的初步努力。”在陈昕看来, 别于 2012 年、2019 年由上海人民 《中华文明三论》的意义,在于它 出版社出版, 《中华文明的经脉》 有助于读者站在文明史的高度理 于 2019 年 由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 解中国今天的发展道路,理解改 此次合并再版,梳理三本书的脉 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 络,补充最新研究成果,从历史溯 变化。 “ 我们都说,从人类的历史 源的角度,回顾了中华民族固有 长河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 的民族精神在历史进程中的传承 历经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中 脉络,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的传统 华民族是最具顽强生命力的民 根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 族,其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国家 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并实现了向 的形成和创新,寻求历史依据并 现代国家的转变。那么,就引出 提供科学的视角和方法,描绘了 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文明 一幅壮阔的中华文明整体画卷。 根柢,我们应该继承什么样的文 “这套《中华文明三论》提供 明根柢?这样一个重大问题需要 了学术支撑的样本。”上海社科院 建立在扎实的文明史研究基础 研究员熊月之用“大视野、大格 上。” 局、大成果”评价这“三论”。 “所谓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 大视野,就是大历史观,将中国、 希望新一代学者能传承这种理论 中华民族放在全球范围内考察, 与现实相互映照、个案与总体研 将中华文明放在全人类文明范围 究相得益彰的研究风格,在新的 内悠久演进的历史过程中考察。 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书中多处征引汤因比等中外学者 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 关于文明的论述,讨论不同历史 世界知道“历史中的中国”、 “学术 时期中外思想界对中华文明的论 中的中国”、 “ 为人类文明做贡献 述,确立中华文明的地位。大格 的中国”。 局即思维的宏观性、立体性、严密 文/施晨露 2021.12.12 星期日 编辑/傅 萱 校园文化 7 各类奖学金颁发, 褒扬学子们用努力与坚持,书写求学岁月 他们追寻多彩梦想, 他们追寻多彩梦想 ,勇攀学术高峰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治学之路漫漫, 热爱可抵岁月; 科研之路崎 岖, 坚守可攻险阻。立足复旦的土地, 仰望百年的星空, 一群群优秀的复 旦人, 在人生行囊中装满收获与成长。 校刊本期报道的这一群优秀复旦本科生, 矢志科研, 追寻热爱; 修身 强学, 弘毅致远; 在攀登之路上, 探索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报还将继续聚焦更多优秀的复旦学子,让所有同学感受榜样力 量, 一同进步成长。 􀤂􀤂􀤂􀤂􀤂􀤂􀤂􀤂􀤂􀤂􀤂􀤂􀤂􀤂􀤂􀤂􀤂􀤂􀤂􀤂􀤂􀤂􀤂􀤂􀤂􀤂􀤂􀤂􀤂􀤂􀤂􀤂􀤂 喻知博:获 2020-2021 学年 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学生奖学金 周瑞松:获 2020-2021 年国 家奖学金 包笑婷:获 2020-2021 年国 家奖学金 傅正航:获 2020-2021 年国 家奖学金 周恩宇:获 2020-2021 年国 家奖学金 高天翔:获 2020-2021 年国 家奖学金 物理学系 喻知博 守望这片星空 揭秘它的故事 如果说从事天文科研就像驾 驶一艘船在无边大海上航行,那 么在天文协会的经历便是喻知博 踏上这艘船的最初理由。 在天文协会,喻知博第一次 见到如此深邃而璀璨的星空,浩 渺星辰之下似乎世间的一切烦心 事都那么微不足道。更打动他 的,是身边同学眼中与自己一样 闪烁着的光。在大二上学期,他 便 加 入 了 Cosimo Bambi 教 授 的 课题组,专注于 X 射线天文学的 研究。大三下学期,喻知博独立 立项“䇹政”计划,并申请到了加 州理工学院本科生暑期科研奖学 金(SURF)。暑期科研结束后,他 线上参加多个会议,包括增强型 X 射线时变与偏振项目(eXTP)研 讨会、 “慧眼”卫星成果交流会,并 在第九届“微类星体”(Microquasar)会议(意大利卡利亚里)上海报 展示科研成果。同时,他加入了 Antonino Marciano 教授的课题组 开展对宇宙射线广延大气射簇的 模拟。 丰富而又曲折的科研经历不 仅使喻知博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 果,更让他对天文学有了全面而 系统的认识。 每当在星夜仰起头来,喻知 博知道自己正在破解星空的一点 点神秘;那些看得见抑或看不见 的星光,正娓娓诉说着宇宙长河 中的一段段故事。他愿意继续在 这片星空下守望,揭示星空背后 的故事。 数学科学学院 周瑞松 去掌握世界的原理与奥秘 小时候,周瑞松被凡尔纳所 首届数学英才实验班,得到更快 描述的那个人定胜天的世界所震 进度与更深层次的学习机会。在 撼,那是一个科学技术具有绝对 2020 年 11 月,他参加了第十二届 的颠覆性力量,能用技术掌控一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赛区赛及第 切的世界。于是他立下了梦想: 十二届上海市大学生数学竞赛 去探索未知的迷雾,去掌握世界 (高教社杯),获得上海赛区第一 的原理与奥秘。在这种想法下, 名。次年 5 月,他参加了第十二 他对数学与物理方面的书籍尤为 届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并获低 感兴趣,他认为两个方向能最直 年 级 组 一 等 奖 。 同 月 ,他 参 加 接的揭示世界的本质。 2021 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代 刚进复旦时的周瑞松,对一 数、数论与组合方向考试,获得优 切都充满着好奇与向往。入学 胜奖。 后,通过学习楼红卫教授的数学 伴随着大学里点点滴滴的梦 分析课程,他很快从一个更高的 想,他希望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视角来看待分析学的问题。在大 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名副其实的 一下时,他通过考试选拔加入了 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编辑手记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 世 之 才 ,亦 必 有 坚 韧 不 拔 之 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 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 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 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 有希望。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而言, 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 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 的时代使命。 百年奋斗历程中, 一代又一 代复旦人肩负重任、砥砺向前, 从 “58中队” 到谷超豪、 金重远留 苏报国,用坚定的选择、实打实 的行动、 无悔的奉献谱写了一曲 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东方的黎明最灿烂。恰同 学少年,新一代复旦人风华正 茂,正以高度的自信、开放的视 野和踏实的奋斗传承复旦精神, 在民族复兴历程中书写 “第一个 复旦” 更辉煌的明天。 文/傅 萱 中国语言文学系包笑婷 坚守热爱的语言学研究 “君子不器”是包笑婷的座 右铭。在她的理解中, “ 不器”是 对一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其 担当的期待。 高中时,在“汉语文化专题” 选修课上,包笑婷对语言学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大学第一年,她 修读、旁听了“语言学纲要” “现代 汉语”等语言学专业课程,如愿以 理科生身份进入汉语言专业。在 揭开语言神秘面纱的过程中。她 对“硬核”课程情有独钟: “像计算 语言学、生成语言学,虽然听课的 时候可能一头雾水,但经过反复 揣摩最终理解时会特别有收获。” 她认为,学习的视野一定要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傅正航 期待用兴趣与热情造福人类 早在十年前,他就日复一日 地记录天气数据。出于对天气现 象的浓厚兴趣,他选择了大气科 学专业。 “理想必须热爱”,这是傅 正航高考前立下的座右铭。 大二起,傅正航如愿进入大 气科学专业学习。有着浓厚兴趣 的“Buff”加成,他修读的所有大 气类专业课均拿到了满绩。 今年 11 月,他的第一个科研 项 目 结 项 。 在 郑 州“7.20”暴 雨 中,傅正航创作或指导创作防灾 减灾、科学科普内容近万字,全网 累积阅读量达 6800 万。 “2015 年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周恩宇 每一次结束都是为了下一个开始 周恩宇早早树立了成为一个 科研人的志向。 2021 年 5 月,周恩宇参加了 戴 尔 科 技 公 司 主 办 的“AI For Good 寻找创新之星行动——AI/ ADAS 智能小车频道”智能小车 竞赛,她所在的队伍最终进入了 全国六强。这是她大学生活的一 个转折点。2021 年暑期,她留校 继续完善曾在比赛中使用的自动 驾驶算法,与同学开发出了融合 图像检测、语义分割、图像分类等 多种计算机视觉方面解决方案的 智能小车自动驾驶模型,最终带 着“智能小车推动人工智能教学 发展”这个项目获得了中美创客 大赛(上海赛区)优秀奖。 每一次结束都是为了下一个 化学系 高天翊 竭尽所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 验邀请赛今年 7 月在郑州举行, 高 天翊和另外两位同学代表复旦大 学参赛,从全国 43 所高校的 129 名选手中脱颖而出。 功在平时,厚积薄发。大二 上学期,他申请了美国加州大学 的交流项目。因为疫情,交流时 间推迟至大三下学期,实地交流 也变成了线上进行。时差导致他 的课程都被安排在半夜,但学校 的课程也不能落下。这样,他的 开阔,一个学科的知识有时可以 解决另一学科的问题,因此修读 了多个院系的课程。参加了多项 学术项目、学术训练营,在“望道” 项目中,结合统计计算方法与历 史文化视角,共同解释汉语现象; 法沪文献整理项目则加深了她对 普通语言学的理解。 包笑婷连续三年总绩点位于 年级第一,已经获得复旦大学汉 语言文字学直博资格,继续坚持 她所热爱的语言学研究。 起,我就开始科普创作,在加入 ‘中国气象爱好者’团队后,我掌 握了整套的科普创作方法论,并 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气象科普 和气象科研一样重要,作为准气 象学者,不仅要把论文写在期刊 上,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写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傅正航 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胸 怀大气,方能远航。他希望用兴 趣与热情,造福更多的人。 开始。 “没有能力使用智能小车进 行教学科研的学校该怎么办?”赛 后,周恩宇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她 申请加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 人项目“自动驾驶虚拟仿真教学 实验项目建设”, 负责算法设计。 科研的过程是孤独的,积极 的反馈是最好的补充热爱的方 式。在项目中进行探索,极大地 提升了她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 力。现在回想起来,她依然感激 那个报名参加智能小车比赛的自 己。 时间变得非常紧张,经常凌晨五 点起床,上完网课,来不及补觉就 接着上学校的课程。这样的交流 一直持续到了五月,在时间利用 和学习效率方面他竭尽所能,最 终,大三学年绩点全系排名第四、 综评排名第二。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坚 忍的时光。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 文/彭若枫 8 复旦故事 星期日 编辑/傅 萱 2021.12.12 为复旦哲学的人才培养尽心尽力 95 岁胡景锺教授再次捐献积蓄 95 岁的哲学系老系主任胡 景锺教授在他离开人世前一个 月仍心系学子、牵挂学院,将 20 万元积蓄再次捐赠给哲学学院 “桂海奖学金”,这是他继 2015 年 第一次捐赠 20 万元设奖后的再 次捐助。师者大爱,永远值得后 人敬仰与怀念。 到 1998 年,宗教学才正式建立硕 士点,2000 年建立博士点。 目前,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已 经建成了完备的从本科到博士 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总体实力雄 厚 。 在 2019 年 的 QS 学 科 排 名 中,复旦大学宗教学学科位列亚 洲第一,世界第 33 位。 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回忆 说: “ 今天复旦建设成从本科到 博士后完备的宗教学人才培养 体系,是与胡老师的努力分不开 的。2018 年 7 月 24 日,我与现任 宗教学系主任李天纲教授一起 去拜访胡老师,宗教学科三任负 责人欢聚一堂。回顾这几十年 的艰辛历程,感慨万千。好在胡 老师开辟的学科道路,已经有了 越来越多的后继者。” 􀤇􀤇􀤇􀤇 投身革命 􀤇􀤇􀤇􀤇 胡景锺早年生活在广东,还 去过香港。抗战时期经常颠沛 流离。在患难之中,他考取了上 海的沪江大学。 在沪江大学,胡景锺受到马 克思主义的影响,阅读了不少进 步书籍,参加了地下党,是解放 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 那时,上海还是国民党的统 治区,地下党的活动经常面临危 险 。 有 一 次 ,胡 景 锺 拿 着 一 本 《新民主主义论》和一位同学会 面活动,不巧被国民党的军队围 起来了,国民党兵不断地聚拢起 来,危急万分。幸好那位同学是 上海本地人,他带着胡景锺找到 一条小弄堂,三转两拐地绕了出 去。作为中共党员,胡景锺在解 放前常常面临这样的危险,但他 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解放事业, 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 胡景锺(1926.11.11-2021.11.29)广东番禺人。复旦大学哲学 系原系主任、教授。历任校教务处副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国家社 会科学规划(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严北溟先生的“佛教哲学史”一 道,成为了 1977 年大学恢复招生 复旦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 之后,最先恢复以马克思主义历 设宗教学类课程的高校之一,胡 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宗教学类 景锺是哲学系建系第一批教师, 课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宗教学 从事宗教哲学、基督教思想史研 研究和教学的恢复与发展。 究,并长期担任系里的行政领导 上世纪 80 年代,胡景锺积极 工作。他有力地推动了复旦哲 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 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复旦哲 研究分析宗教问题,先后发表了 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他也帮 《浅 论 社 会 主 义 时 期 宗 教 的 存 助筹建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在》 《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教会 上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主席 大学》 《试论“人”在哲学地位中 从杭州回北京途经上海,在锦江 的演变——从批判神学的历史 小礼堂会见复旦周谷城、刘大杰 谈起》等论文,并获得上海市哲 教授,指示复旦要开设世界宗教 学社会科学论文奖。1984 年底, 课程。时任副系主任胡景锺为 在他的积极筹备下,哲学系牵头 落实这一指示,于 1964 年邀请严 成立了跨系的宗教学研究室,这 北 溟 教 授 讲 授“ 佛 教 哲 学 史 ”。 是国内大学中较早成立的专门 从 1978 年起,胡景锺在国内率先 性的宗教学研究机构,他兼任室 开设了“基督教思想史”课程,和 主任。当时,胡景锺刚从校长办 􀤇􀤇􀤇􀤇 创设学科 􀤇􀤇􀤇􀤇 公室主任调任哲学系系主任,工 作繁忙,但他身体力行担纲教学 和科研工作,执教宗教学概论的 课程。宗教研究室成立伊始,即 接受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和上海 宗教事务局委托,在复旦设立宗 教干部专修科,为全国的宗教、 民族和统战部门培训干部。他 主编的《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以 宗教哲学经典主题为对象,涵盖 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宗教 学者的作品,是学生理解宗教哲 学的重要读本。到 1986 年,宗教 学原理成为哲学系本科生的必 修课,并推向全校,成为文理公 共选修课。当时,严北溟教授、 尹大贻教授接连开出几门宗教 学课程,具备申报宗教学硕士点 的实力基础,但胡景锺还是把申 报机会让给了其他学科点。直 才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中坚。 否则只能是职业能人,会赚钱的 工具而已。因此,要摒弃那种几 乎是只见“才”不见“人”的培养 措施。 离休之后,胡景锺依然笔耕 不辍,发表了《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宗教观》 《要认真对待宗 教——纪念复旦大学开设宗教 课 50 周年》 《试析校园文化的内 涵和外延》 《如何纪念抗日战争 胜利 70 周年》 《试析“生命教育” 的缺失》等忆旧、回眸、思索、探 讨类的杂文 20 余篇,自编了《三 叶集》。字里行间,蕴含着他对 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的拳 拳之心。 􀤇􀤇􀤇􀤇 拳拳育人 􀤇􀤇􀤇􀤇 胡景锺担任哲学系系主任 期 间 ,承 担 起 了 承 前 启 后 的 重 任。当时哲学系正处于发展的 关 键 时 期 ,他 不 仅 恢 复 了 建 系 初 期 的 各 门 课 程 ,还 开 设 了 许 多 新 课 ,并 推 动 高 质 量 教 材 的 编撰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发表, 促进学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他 强 调 学 术 是 立 系 根 本 ,也 是 教 师 立 身 之 本 ,要 求 在 系 科 建 设中把学术原则贯彻到各个方 面。他所确立的尊重学术的原 则一直伴随着哲学系的发展。 他 珍 惜 人 才 关 爱 人 才 ,在 他 的 倡 导 下 ,哲 学 系 前 辈 对 青 年 人 才的擢拔和奖掖蔚然成风。他 慧眼识才,留下了俞吾金、吴晓 明 、张 汝 伦 、孙 承 叔 、王 雷 泉 等 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 学者。他积极支持年轻教师出 国 深 造 ,同 时 又 努 力 把 他 们 引 进 回 国 。 在 他 的 领 导 下 ,哲 学 系有效地充实了教学科研力 量 ,为 今 天 哲 学 学 院 的 学 科 发 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胡景锺从长期的工作中得 出 结 论 :培 养 人 才 是 学 校 的 根 本。他说,哲人云: “ 大写的人” 应当是“脊梁是笔直的,人格是 闪亮的”。有此品格的毕业生, 设奖学金 􀤇􀤇􀤇􀤇 胡景锺始终牵挂哲学学院 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复旦 哲学的人才培养尽心尽力,思索 终生。 2015 年底,他拿出积蓄,向 哲学学院捐赠 20 万元,为慕父母 之孝以父母名字中“桂、海”二字 冠名设立“桂海奖助学金”,奖励 品学兼优的在校生、补助生活特 别困难的在校生。至 2020 年,该 奖学金已全部发放完毕。2021 年 9 月,始终牵挂复旦哲学发展 的胡景锺再次表达了捐赠心 愿。2021 年 10 月 26 日,胡景锺 在医院病床上签署捐赠协议,再 次拿出 20 万元积蓄捐赠给“桂海 奖学金”。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 一 片 香 飘 的 桂 海 ,融 入 了 对 父 母、对哲院、对复旦的爱,努力让 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截至目前,先后有 33 位本科 生和研究生获得了“桂海优秀学 生奖学金” “桂海励志奖学金” “ 桂 海 优 秀 学 生 单 项 奖 学 金 ”。 这 33 位获得者,有些当面聆听过 胡景锺的谆谆教诲,有些与他素 未 谋 面 ,有 些 已 经 成 为 哲 学 教 师,有些尚在继续求学。当他们 听闻胡老仙逝的消息后,无不动 容感佩。 来源:教育发展基金会、哲 学学院 师德长传 学子追忆 朱明远 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 2020 级博士生在读、2015 级硕 士生,2018 年度桂海奖学金获 得者 我有幸与胡老师有过交 流,胡老师的耳提面命,犹在耳 畔。胡老师教导我们说要热爱 党、热爱祖国。他谈起自己的 入党经历时,神采熠熠,完全不 《复旦》编辑部出版 像一个年逾九十的老人,对党 的信仰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是胡 老师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邹小舟 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在 读 ,哲 学 学 院 中 国 哲 学 专 业 2016 级硕士生,2018 年度桂海 奖学金获得者 2018 年秋天的一个下午, 我 同老师们一道拜望了胡老师。 主编: 樊巍 他特地拿出一篇新近写好的文 章同我们分享, 言谈间所流露出 的喜悦与恳切, 实在比我们年轻 人更显朝气勃勃。晚些时分, 胡 老师与师母竟将我们送至小区 门口, 方才依依作别。那日回校 后,有一种情绪久久不能散去, 所谓春风, 大抵如此。 关山彤 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 地址: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 电话: 65642617 专业 2019 级博士在读、2016 级 硕士生,2020 年度桂海奖学金 获得者 哲学系 60 周年系庆时,我 作为研一新生聆听了胡老师 的 讲 话 。 胡 老 师 以“ 追 求 真 理 ”寄 语 哲 学 系 ,希 望 哲 学 系 学生要有正确的方向和崇高 的愿望,不能流俗。在求学和 生活的道路上,人最难的是要 面对选择,人生实际上正是由 邮编: 200433 一个个不同的选择构成的,做 人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选 择 学 习 哲 学 ,就 如 同 选 择 了 “一片树林中人迹更少的那一 条 路 ”,如 果 不 以 真 理 为 追 求 目标,很难做到坚持以平常心 去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和诱 惑。我想,胡老师真正做到了 这一点,哲学学院的学生应当 在这条路上矢志不渝地跟随 他。 排印: 上海立奇图文设计制作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