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pdf

Mi amor 爱我别走8 页 1.27 MB 访问 1372.97下载文档
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pdf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pdf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pdf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pdf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pdf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pdf
当前文档共8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pdf

第2卷 第9期 2014年9月 老龄科学研究 Scientific Research on Aging Vol.2, No.9 September 2014 ·老龄社会· 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李建新,郭牧琦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 摘要:利用 CLHLS(2011-2012)数据,采用多分类 logit 模型,对我国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 进行了比较分析。无论城乡,拥有房产的老人更倾向独居;对自身事务拥有决策权的城镇老人倾向独居 且对子女居住远近无限制;能自己当家做主的农村老人倾向独居,但期望子女就近居住;相比农村老人, 子女数多的城镇老人更倾向与子女共居。就老人拥有房产对居住意愿和居住方式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和居住方式;房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98 (2014) 09 - 0012 - 08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Living Preference of the Elderly in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Areas LI Jian-xin, GUO Mu-qi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CLHLS (2011-2012) and Multinomial Logit Regression to conduc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iving preference of elderly peopl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elderly people are inclined to live alone or live with spouse only, if he/she owns more tenement property, regardless of urban or rural areas. Compared with the rural elderly, the urban elderly prefer living with their children if he/she has more than one child, and those who owns decision-making ability tends to living alone. What’s more, rural elderly also want their children to live nearby. In the end, some interesting topics have been taken, such as houses or children, which can offer the elderly more sense of safety.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areas;elderly people;living preference and living arrangement; tenement property;influencing factor 收稿日期:2014-07-30;修订日期:2014-08-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重点项目“关于改善老龄健康保障机制和科学管理效益的研究”(项目批准号: 71233001)。 作者简介:李建新(1962-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口学、人口社会学、老龄健康等; 郭牧琦(199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 — 12 — 李建新等: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老年人的居住意愿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2014 年春节期间,一种家庭团聚的新形式引 人关注。这种新形式不是传统的子女回家与老人团聚过年,而是老人“逆迁徙”到孩子所在地 过年团圆。这一形式对于许多年轻的“双独”夫妇来说更具特别意义:双方父母已不再强求自 己唯一的子女回巢,而是自己去往子女的住所团圆。这一桩“新生事物”或许是我国社会转型 之下家庭结构和居住观念变化的写照。民政部最新发布的《2013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攀升,截至 2013 年底,全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 2 亿, 占总人口比重达 14.9%,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1.3 亿,占总人口比重达 9.7%。①而由中国 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开展的三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实际空巢 比例逐年上升,意愿与子女居住比例相对较低。2000 年、2006 年和 2010 年,城镇老年人空巢 比例依次为 42.0%、49.7% 和 54.0%;农村老年人空巢比例逐次为 37.9%、38.3% 和 45.6%。在 2010 年,城镇老人意愿与子女居住比例为 38.8%,农村为 53.6%。②在我国这种人口少子老龄化、 迁移速率加快和居住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之下,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如何,是“有房而独居” 还是“择子而同住”?哪些现实条件会影响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哪些资源及支持能够鼓励老年 人选择理想的居住方式?房子和孩子,哪个能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些都将 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方式直接相关,关于老年人的实际居住,联合国列出了五种主要方 式,即独居、仅与配偶居住、与子女(孙子女)同住、与其他亲属同住、与非亲属同住(UN, 2005)。可以说,居住意愿所反映的是老年人的主观愿望,而实际居住方式则是以往居住意愿 的实现或妥协;当前的居住意愿既可以是对当下居住情况的满足,也可以是对未来居住方式的 积极规划。 相关研究指出,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来自三个方面:人口学特征和自身条件、经济 资源可及性,以及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Kobrin et al.,1982)。也有学者从效益、成本、机会、 偏好四个维度进行总结(J DaVanzo et al.,1994)。在具体研究中,年龄、性别、健康状况、 婚姻等是与老年人居住意愿相关的常规因素,如老年人与子女共居的概率随老人年龄增加而呈 U 型曲线(Elman,1998)。U 型曲线的拐点发生在 80 岁初(UN,2005)。从性别差异方面看, 男性老人偏好与子女分开居住,而女性则偏好同住(Cameron,2000;Yount et al.,2008)。婚 姻状况会影响老人的居住意愿,如丧偶的老人更倾向与子女同住,而且由于女性老人守寡可能 性更大,丧偶后需要寻求新的生活照料与情感支持,因此更容易搬至子女处同住(Crimmins et al.,1990)。有研究还证明了健康的影响作用:相比男性老人,健康因素对女性老人居住意愿 的影响更为显著(Zimmer,2005)。 ①民政部.2013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EB/OL].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②数据整理自:赵宝华(主编).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 [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郭平, 陈刚.2006 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吴玉韶.在全国老龄工作委 员会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EB/OL]. http://www.cncaprc.gov.cn/lldx/18112.jhtml/2012-07-10. — 13 — 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9期 老年人是否拥有房屋产权或者说老年人的住房条件对于其居住意愿和居住理想的实现都有 很大影响。DaVanzo 等(1994)发现,当住房成本变高时,老年人倾向和子女居住。老年人的 住房空间每增加 1 平方米,其与子女共居的可能性便增加 1%(Treas et al.,2000)。国内的研 究也有类似论证。潘允康(1997)等的研究发现,房屋产权、住房面积会影响家庭居住模式。 老年人住房面积的扩大会增加子女婚后与老人同住的比率。当房屋产权归父母时,则两代同居 可能性较大,归子女时则反之。陆杰华等(2008)的研究也支持了拥有房产的老年人更趋向与 子女一起居住的观点。 家庭子女规模结构对老人居住意愿具有多重影响。在亚洲和非洲,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共居 现象比较普遍,并且更多地是与儿子共居而非与女儿(Bongaarts et al.,2001)。子女的数量和 性别差异也都会对老年人居住意愿产生影响。郭志刚(2002)研究发现,子女数从无到有对高 龄老人居住方式具有突出的门槛效应,没有儿子的高龄老人独居的可能性更大。子女与父母的 相互需要也会影响居住意愿。Ward 等(1996)研究发现,子女是因为住房需求,而不是为了 照顾年老、孱弱的父母,才选择和父母共居。同理,生活费来源于子女的老人更愿意和子女居 住(张丽萍,2012)。对于老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影响效应,Gierverld(2001)、Chan(2003) 等的研究认为,具有独立价值观的老人更看重其居住的自主性。 在有关我国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的研究文献中,对城乡老人进行分别研究的居多。如: Zeng Yi(2002)研究发现,居住在城市的高龄老人相比农村高龄老人更倾向和女儿住在一起; 陆杰华等(2008)研究发现,实际居住方式、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对大城市老人居住意愿影响 显著;杨恩艳等(2012)则认为经济因素并不会对农村老人居住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健康状况 越差、自理能力越差以及丧偶的农村老年人越倾向和子女共居;姚引妹(2002)在研究长江三 角洲地区农村老人的居住意愿时,强调了孤独及害怕等主观感受的影响作用。 纵观以往有关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受到自身特征、家 庭关系、家庭地位等多个维度的影响。在我国城乡二元化的大制度背景下,有必要以一种城乡 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城乡老人在居住意愿上的影响因素及差异。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基础, 在控制常规人口社会特征诸如年龄、性别、教育、职业、婚姻、健康状况以及实际居住方式等 条件下,建构城乡分析模型,着重考察验证影响居住意愿的三类因素,即房子效应、家庭支持 和子女效应以及老人事务决策力的影响力。 三、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 6 次 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2)数据。此项调查涵盖 23 个省份,问 卷内容涉及老年人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家庭结构、居住安排、自评健康程度、照料成本等九十多 个问题,经中外多方评估,调查数据质量较高(曾毅,2013)。本研究对象为 60 岁及以上的 老年人,最终纳入本文分析模型的变量有十余个。剔除一些缺失值、不合适的填答个案,最终 纳入统计模型研究的样本量为 5826 个,其中城镇样本量 3346 个,农村样本量 2480 个。 — 14 — 李建新等: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二)变量描述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老年人居住意愿,在数据对应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以“您希望哪一种居 住方式”来测量。对于该问题的回答有四个选项,即独居(或仅与配偶居住)且子女居住远近 无所谓;独居(或仅与配偶居住)但子女最好住在附近;与子女一起居住;敬老院、老年公寓 和福利院。因为最后一个选项比重较少,故本研究未纳入考虑。因此因变量为三分类变量。由 表 1 可知,在调查的老年人中,希望与子女同住的占 54.09%,希望独居的老人约占一半,这其中, 希望子女最好住在近处的老人比例高于对子女居住距离无所谓的老人比例。这种居住意愿趋势 分城乡也得到一致的体现——希望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比例城乡都超过了 50%,但城镇老人意愿 独居的比例要高于农村。 是否拥有房产、子女数与家庭关系以及老年人决策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如表 1 所示,这 些老年人当中,约 46% 的老人拥有现住房屋的产权,城镇拥有房产的老年人比例比农村高约 9 个百分点;多子女的老人比例约占 90%;老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儿孙供给,在农村,依靠儿孙供 给的老人比例高达 67%;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老人都拥有较高的自主决策权,能够自主安排 自己的事务。 本研究的其他自变量如年龄、性别、实际居住方式等作为控制变量。年龄变量以 80 岁为 分界线。由于 CLHLS 主要调查老年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对高龄老人的访问较多,所以样本 中 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居多。教育状况分为是否上过学,健康状况则以老人日常活动是否 受限来表示,实际居住方式是指老人当前是否与子女居住。此外,被访老人实际与子女居住的 比例高达 60%,这与居住意愿中约 54% 的老人意愿与子女同住的平均水平略有差异,似乎表明 — 15 — 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9期 了部分实际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更倾向独居。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老年人居住意愿”为因变量,并分为“独居但子女最好在近处”、“独居且子 女居住远近无所谓”、“与子女同住”三个类型。由于因变量为三分类变量,且各类别没有天 然的顺序关系,故选用多分类 logit 模型(Multinomial Logit Regression)最为合适。这一模型既 是对二项 logit 模型的扩展,又能够同时对因变量所有配对类别进行二项 logit 参数估计。为实 现研究目的,本文建立了三个模型,模型 1、模型 2 均以“独居且子女居住远近无所谓”为参 照组,考察房产资产、家庭关系、家庭地位等变量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模型 3 则以“独 居但子女最好在近处”为参照组,进一步比较分析老年人各维度特征对其居住意愿的影响作用。 四、分析结果 鉴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特征,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也分城乡进行考察。 表 2 显示了城镇老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的数据结果。在控制年龄、性别、职业、婚姻、 实际居住方式等变量后,是否拥有房产变量在模型 2、模型 3 中影响显著,说明拥有房产的城 镇老年人在居住意愿选项上更倾向于选择独居或只与配偶同住。可以说,老人拥有房产对于老 人选择居住模式影响较大,并且对子女是否居住在附近无特殊要求。家庭关系维度的变量中, — 16 — 李建新等: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收入源自儿孙变量在模型 1、模型 2 中影响显著,说明相比于意愿独居且子女居住远近无所谓 的老人,收入越依靠儿孙的越倾向于与子女同住,抑或期望子女近距离居住的独居。相对经济 情况好的老人则期望独居,且对子女居住远近无要求。子女数变量也在模型 1、模型 2 中影响 显著,说明子女数越多的老人越倾向子女就近居住。这可能是因为子女数量越多,任一子女居 住在老人附近的可能性越大,老人与子女近距离居住愿望的实现更具现实条件。相对于那些遇 事不能自己做主的老人来说,可以做主的老人更倾向独居,且对子女居住远近无要求。 此外,在控制变量中,年龄变量在模型 1、模型 2 中影响显著,婚姻变量和实际居住方式 变量在模型 2、模型 3 中影响显著,说明相比低龄老人,高龄老人更期望与子女同住或子女在 近处居住。实际与子女居住的老人则期望保持与子女一起居住的模式。而相比无配偶的老人, 有配偶的老人则更倾向独居。总体来讲,在城镇老人中,相对于“与子女同住”的居住意愿, 拥有房产、拥有自主决策权的老人,其独居意愿更加强烈,说明在家庭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 老人,更倾向独立居住。相对于“独居且子女居住远近无所谓”意愿的老人,多子女、收入源 自儿孙的家庭条件,会鼓励老人与子女居住或期望子女就近居住的独居方式。 表 3 列出了农村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在控制基础变量的条件下,与城镇 老人类似,农村老年人是否拥有房产变量在模型 2、模型 3 中皆有显著影响,表明相对于没有 — 17 — 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9期 房产的老人,拥有房产的农村老人更希望独居或只与配偶同住,且对子女居住远近无要求。家 庭支持变量中,老人收入是否源自儿孙变量在模型 1、模型 2 中影响显著,表明收入依靠儿孙 的老人倾向与子女同住,或期望与子女近距离居住。与城镇老人相反,家庭子女数并未对农村 老人的居住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与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子女流出的现实有关。与城镇 老人不同的是,自主决策权变量在模型 3 中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遇事能自己拿主意的 农村老人,更愿意独居但希望与子女就近居住,而拥有自主决策权的城镇老人虽然倾向独居, 但不会对子女居住距离有所限制。 此外,年龄变量在模型 1、模型 2 中影响显著,即相比低龄老人,高龄老人更愿意与子女 同住或即便是独居也希望子女居住在近处。婚姻变量在模型 2、模型 3 中影响显著,与无配偶 老人相比,有配偶的老人更倾向老两口自己独居,或子女就近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与 子女同住”这一变量在模型 1、模型 2、模型 3 中影响均显著。这一与城镇老人不同的模型结果, 或许可以这样解读:由于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多留守在农村,传统意义 上,农村老人对子女的依赖性更高,在比较各种居住意愿选择时,实际与子女居住的老人,更 希望能继续保持同住的方式,但如果子女要外出,则希望他们别走得太远。这在某种程度上说 明了当今农村家庭子女流出之后老人居住意愿实现的无奈。 五、小结 上述研究表明,当今中国老人的实际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存在差距,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 在城乡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不仅考察了老人意愿独居或与子女同住,还关注了子女与 老人的居住距离,从而形成了以子女居住距离为标准的老人居住意愿类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 论是:首先,在老人自身条件方面,房产对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显著且稳健,拥有房产 的老年人更倾向独居;其次,在家庭支持和子女层面,收入依赖儿孙的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同 住或希望子女就近居住,而子女变量的影响则和以往研究结果类似,子女数对城镇老年人影响 显著,子女越多的城镇老人,越倾向与子女同住或者要求子女住在近处,但子女数并未显著影 响农村老人的居住意愿;再次,在家庭地位方面,老人自主决策权对城乡老人居住意愿影响显 著但略有差异,对自身事务拥有自主决策权的城镇老人,较倾向于独立居住,对于农村老人亦 如是,但拥有自主决策权的农村老人还是期望子女也就近居住;最后,无论城乡,年龄、婚姻、 实际居住方式等对老年人居住意愿都会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和居住模式的改变,家庭结构单一化和子女频繁流动 都将大大影响传统家庭养老在时间(同住长短)和空间(居住远近)上选择的可能性。在崇尚 天伦之乐、注重享受膝前弄孙的中国传统社会,独居一直被看做老来孤苦无依,但时代在变化, 如今,无论从联合国的调查结果以及我国空巢家庭的增长比例数据,还是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 都显示出老年人实际独居以及独居意愿呈增长的大趋势。在现今条件下,拥有房产可能为老年 人带来更强的安全感,也更可能增强老年人在居住方式选择上的话语权。实际上,老年人拥有 房产可能比拥有孩子更能帮助自己实现意愿中的居住方式,也更能带给他们满足感和幸福感。 老年人独居或老两口独居,能够享受更多的独立空间,且行动更自由,这或许是老年人提升生 — 18 — 李建新等: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活质量的理性选择。老年人“有房而独居”在我国有其发展的必然,且会随着传统居住观念和 居住方式的变化而日益显示出它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郭志刚.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J].人口研究,2002,26(1):37-42. 陆杰华,白铭文,柳玉芝.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研究——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为例 [J].人口学刊, 2008(1):35-41. 潘允康,约翰 · 罗根等.住房与中国城市的家庭结构——区位学理论思考 [J].社会学研究,1997(6). 杨恩艳,裴劲松,马光荣.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农业经济问题,2012(1):37-44. 姚引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与生活质量研究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20-26. 曾毅.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1998-2012)及相关政策研究综述(上)[J].老龄科学研究,2013(1): 65-72. Bongaarts J, Zimmer Z.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Adul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An Analysis of DHS Household Surveys. New York, NY:Population Council,2001. Cameron A.L.The Residency Decision of Elderly Indoesians:A Nested Logit Analysis[J]. Demography, 2000,(37):17-27. Chan K W, Chan F Y. Inclusion or Exclusion? Housing Battered Women in HongKong[J]. Critical Social Policy, 2003, 23(4):526-546. Crimmins E M, Ingegneri D G. Interaction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Past Trends, Present Determinants, Future Implications[J]. Research on Aging, 1990, 12(1):3-35. Elman C.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 Structure and Economic Chang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J]. 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 1998,23(4):417-440. J DaVanzo, A Chan.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Malaysians:Who Coresides with Their Adult Children? [J]. Demography. 1994,Vol.31:95-113. Jong Gierveld J. Un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Adul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Europe[J]. EurAmerica, 2001,31:461-517. Kobrin, F.E., C. Goldscheider. Family Extension or Nonfamily Living:Life Cycle Economic and Ethnic Factors[J]. Wester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2,13(1):103-118. Treas J, Chen J. Living Arrangements, Income Pooling, and the Life Course in Urban Chinese Families[J]. Research on Aging, 2000,22(3):238-261. United Nations.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ersons Around the World. 2005:15. Ward R, Spitze G. Will the Children Ever Leave? Parent-child Coresidence Historyand Plans [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96,17(4):514-539. Yount K M, Khadr Z. Gender, Social Change,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Among Oder Egyptians during the 1990s[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08,27(2):201-225. Zeng Yi, James W. Vaupel, Xiao Zhenyu, Zhang Chunyuan and Liu Yuzhi. Sociodemographic and Health Profiles of the Oldest-old in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2, 28(2):251-273. Zimmer, Z. Health and Living Arrangement Transitions Among China’s Oldest-old[J]. Research on Aging, 2005, 27(5): 526-555. [ 责任编辑:魏彦彦 ] — 19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