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交流小结_下.pdf
18秋季_赫尔辛基大学_交流小结_下 2019-11-25 17:00:31 三、学在赫大 由于芬兰是芬兰语-瑞典语的双语国家,所以赫大的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分为Swedish school和finish school,研究取向也略有不同。我所在的是前者的foreign reporting program,按照兴趣并参考复旦课表选课:Data Journalism 是往届同学们都强力推荐但是有些挑战性的课程,能够接触到前沿的数据新闻知识和专业业界记者的讲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Digital media and society则是从更为理论的层面探讨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阅读英文文献和理解理论的能力有所要求; Media landscape and journalism in transition从一个更为国际化的视角,探讨了传媒业在全球语境下关于新闻商业模式、数字媒 介、超本地新闻等等热门议题,听到许多新颖的观点,同时对于交换生而言,更是一个了解别的国家传媒业的难得交流机会,也让我对 于北欧及欧洲国家的传媒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数据新闻课上,要求从当年的获奖报道中选择一篇进行分析,而入选名单中有 财新关于中国高铁的一个可视化作品。小组两位芬兰本地同学(都是全职工作后回来读master,是这边的常见现象)都对其很感兴 趣,而且我也是班上唯一的中国同学,因此我们选择就这个作品给班上同学和老师进行展示,我也详细准备了关于高铁和财新的背景知 识与别的同学们交流。而期末作业是完成一个数据新闻的prototype,而确定选题与数据来源则是关键部分。我们在小组讨论时聊到不 同国家间政治制度的差异,而当时即将迎来芬兰新一轮选举,于是最后决定做一个能够追踪到每个代表在每次投票中具体投了什么的查 询界面,以此来让选民检验自己的代表是否言行一致。课上有邀请到芬兰最大的公立媒体Helsingen Sanomat的数据新闻记者做点 评,他们说机构内部也正在研发相似的界面,并对我们的设计提出中肯的建议。总体来看,这门课尽管难度最高,但学得最开心、最有 获得感。而它的课程设计我认为和复旦的对应课程对照来看,在技术要求方面更为基础,提供了很多能够找到现有数据的方法,而他们 最为重视的则是发掘新闻点、挖掘数据背后故事的能力。这样的思路转变让我获益颇深。 而在media landscape课上,讨论的话 题则更加聚焦当下新闻业转型中面对的种种问题,比如新闻付费墙的使用,互联网巨头对于媒体行业的冲击等等。我们会在课堂上介绍 各自国家的媒体格局大致是怎样的,比如英国同学讲到BBC这样老牌的看似稳定的商业模式也在受到来自新媒体冲击(Netflix和社交 媒体平台的分流),芬兰同学提到了北欧的indigenous people萨米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而他们的媒体在面临语言、文化同化时如 何维持平衡,使得萨米人在主流文化下仍然能够拥有声音。这些见闻都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想如果没有这样真切的交流,人们很 容易在脑海中过度夸大(或是忽视)文化、政治上的差异,或是太过强调“特殊性”而认为问题是自己特有的、难以解决的,或是将问题 过于简单化。事实上,传媒业面对的挑战是共通的,有其时代特征,尽管各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可否认相互交流和学习能够帮助 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赫大不论是环境、氛围还是课程内容上,都很适合精心学习钻研。与我而言,这也是 第一次真正在国外学习,在语言、自我表达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上都是全新的考验,也为之后的出国学习打下了心理基础,是非常珍贵的 经验。 四、生活小记 但在走之前一晚让我失眠的原因却更多还是对独立生活的紧张不安。回头来看还有些想笑,这样的日子着 实太难得:有宿舍的一间小房子,有书可读,一个人有自由的时间去看那么多新奇的事物,每周采购一次食材抚慰好自己的中国胃,不 想煮饭的时候便去unicafe吃一顿2.6欧的学生餐,偶尔去朋友家蹭蹭饭……就算是在陌生环境,还是能够找到归属感好好生活的。更何 况在芬兰这个犯罪率极低的地方,路不拾遗(我的朋友曾将整个背包丢在火车上结果第二天就在市中心的lost&found找到),公共交 通发达,市里又比较小(大家打趣说微信三万步就可以把赫尔辛基走穿)所以到哪靠走路都很方便,生活方面没什么可担心的。 除了气候。到11月份再往后,就要开始祈求阳光和日照,如果没有调整好心态的话,长期处于见不到太阳的灰蒙蒙天气,确实容 易陷入一些负面情绪中。对于留学生而言,还要面对课业压力等等很多挑战。在那里呆了很久的同学开玩笑说,“你见过凌晨四点的赫 尔辛基吗?就和下午四点的一样(反正都是黑的)”。这时候就体现出独立生活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自己相处的能力和主动地去规划 自己每天生活的积极性,这也是这段交流教会我的重要一课。漫漫长夜不代表孤单冷漠,它让我们对偶尔露面的阳光倍感珍惜,也可以 是自己进行一些冥想思考的好时机,更可能是极光出现的前兆(划重点)。在寒冷冬夜,去体验一把芬兰人最爱的桑拿也是极惬意的。 关键是,能够保持open-minded,去开拓新领域而不固步自封,安排一些事情并树立小目标来充实生活,并给予积极的自我暗示。我 想,如果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异乡也可以过得有滋味。 不过,北欧的生活成本也确实不低。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需要 培养的能力,就是在留学时的金钱规划。北欧国家的普遍产品质量、耐用性都很高,因而相应的价格也很高,这某种程度反映了他们的 对于物的使用的观点,简而精,尽管一次花费多,但是可以做到多次循环使用。另外,他们也有很多vintage商店,包括二手家具、衣 物、书籍等等,他们多余的东西不会想到直接扔掉,而是捐到这些地方使它们继续发挥价值,也帮助到其他的人(比如我?)。这样的 行为对我的消费观也产生了影响。回来之后,我觉得这种环保使用的意识以及消费观值得推广,比如捐旧衣等等。 五、结语: Connecting the dots 串连起这些再来思考这一个学期的时间意味着什么。但我也并无意给出一个定论,因为这段经历更是一个 起点、一口源泉,往后的很多时刻我都回溯此处,从一些事情中重新获得不同感受。我始终会记得在交流课堂上在讨论媒介体制时,不 同背景的人们之间观点的交锋,让我知道世界更多的面向;记得在零下23摄氏度的拉普兰冻到睫毛结冰;靠着月光在森林的雪地里滑 雪,结果和同一个团的朋友一起滑到路边的雪坑里,最后还得靠教练把我们拉出来;“人狠话不多”的芬兰人在内敛之下真诚的热心肠多 次感动我……同时,交流一学期其实也是将自己抽离出来,审视日常模式化的生活,并重新寻找方向。在这段时间里可以适当放慢节 奏,多尝试多见识一些不同的可能性;对于未来决定出国深造的同学而言,这也是一次预演;仍然在犹豫的则可以和前辈们多交流,相 信这些都会从不同方面给予启发。 总之,在大学阶段能够有机会出境交流,在学业、生活、思想和心态等等方面都是一次对以往模式的 刷新与锻炼,交流时期上培养的学术思考、生活技能等对回校后的专业学习乃至之后的发展路径都会有所帮助。再次感谢学校提供的这 次宝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