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郁庆福: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创建纪实.pdf

5 页 381.195 KB 访问 3342.97下载文档
郁庆福: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创建纪实.pdf郁庆福: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创建纪实.pdf郁庆福: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创建纪实.pdf郁庆福: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创建纪实.pdf郁庆福: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创建纪实.pdf
当前文档共5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郁庆福: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创建纪实.pdf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年 11 月第 24 卷第 21 期 Chin J Health Lab Tec,Nov 2014,Vol 24,No 21 · 3041· ·述 评·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创建纪实 郁庆福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微生物学教研室,上海 200032 摘要: 这是一篇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如何创建的回忆报告,比较详细的纪述了建立这一新学科的来龙去脉,它的特性,在 公共卫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异同。 关键词: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R1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8685( 2014) 21 - 3041 - 05 A reflection on the birth of Modern Sanitary Microbiology YU Qing - fu Department of Sanitary Microbiology,Public Health Schoo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P. R. China Abstract: Modern Sanitary Microbiology( M. S. M. )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of minimizing microbial harm to humans,is a modern science that has grown to become the basis of public health study in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colleges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Yu,the founder of M. S. M. as a field,provides a retrospective that details the journey of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 S. M. ,including essential laboratory methods for isolating microbes from soil,water,air,food,and cosmetics,as well as special environments,such as hospitals and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 Yu emphasizes that the ecological study of microbes' natural and adaptive habitats is the key factor in this modern science. 200032,China Key Words: Modern Sanitary Microbiology 1 前 言 本文比较详细的纪述了现代卫生微生物学的建 立,及这一新学科在公共卫生中的地位与其他相关学 科的异同。 人类为了控制疾病对微生物入侵人体后所发生 的全过程已做了详细的研究,此即医学微生物学,但 对微生物进入人体前的生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缺少 研究。尽管吕文胡克从环境中分离细菌做了开创性 工作,以后却很少再深入探索。公共卫生所属各学科 “上至天,下至地,中间管空气”均已设立,唯独缺少一 门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学科。 人体内正常微生物群 只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才起致病作用 ,引起疾病的微 生物主要还是来自外界,所谓“病从口入”已作了部分 印证,人类如对外环境微生物不去研究怎么能完美地 预防疾病呢? 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老一辈公共卫生专家 提出,在卫生专业内除医学微生物学以外,应开设有 预防特色的微生物课,至六十年代,几个医学院校党 委书记和校长曾有一个共识,认为卫生专业的基础课 中应有 4 门课作为 4 大台柱,卫生微生物学是其中之 一。这一点老专家和领导早已想到一起去了 ,后来由 于种种原因此事被搁置下来。 作者简介: 郁庆福( 1931 - ) ,男,研究生毕业,教授,主要从亊卫生 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 有人主张在预防医学相关的教研室设 1 个 ~ 2 个 人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工作,配合各学科需要就可以 了,但这只能帮助某一学科完成科研任务,难以专致 地去研究环境微生物问题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 ,更不 可能开创一个新学科。 当年卫生防疫站均有一个检 验科,后来将该科拆散,从事卫生检验的人员分到其 他科室。几年后发现分散各科的人员忙于日常工作 , 根本无法开展环境中微生物研究工作 ,连国家制定卫 生标准的项目也难以完成。于是,又重新恢复设立单 独的检验中心,一直至今。可见未经充分科学论证的 体制变动会导致得不偿失,历史教训极其深刻。 学校 与防疫站虽然职能不同,前者担负起培养预防医学人 才和学术研究的重任,但改革的道理是相通的。 从上 述事例也说明,无论是学校教学科研还是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 CDC) 预防实际,都需要卫生微生物工作者, 培养大批卫生微生物学人才非常迫切 ! 最初不清楚预防医学中微生物学究竟是什么特 点,只是在实践中已觉察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 迫切性。五十年代发生邱财康烧伤事件,引起医生们 去研究如何治疗大面积的烧伤,但很少去深入研究医 院内如何预防获得性感染。 七十年代美国发现退伍 军人中暴发军团杆菌肺炎,后来研究证明在中央空调 冷却塔内滋生了此菌。 通过空调散发微生物气溶胶 或淋浴喷头喷出含有军团杆菌的气雾而感染的 ,说明 人们逐渐意识到研究外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 。 1976 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流行病学教研 室内成立一个卫生微生物学教学小组 ,得到基础部医 · 3042·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年 11 月第 24 卷第 21 期 学微生物教研室的支持,派了 3 位教师参加工作,经 过 2 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经院、系领导 讨论决定进一步成立一个单独的卫生微生物学教研 室,这在国内还是第一家。 幸而有流行病学、卫生总 论、营养卫生等教研室支援。 卫生微生物学成立之初基本上参照苏联卫生微 生物 学 ( CAHNTAPNR MNKPOBNOLOGNR) 模 式,内 容是从外环境中取样、样品处理和微生物检验。 由于 教师以前学的是医学微生物学,不易摆脱临床微生物 的框框。有一次外宾来院访问,当问及什么是卫生微 生物学时,参加接待的老师的回答使 1 位领导不满 意,传说要撤销这个教研室。随着教学科研发展的需 要,各种矛盾逐渐显露,此时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想下 马是很容易的,这就需要头脑冷静地思考和分析所发 生的一切。 想起六十年代初“自然灾害”,我被派往青浦县农 村教学基地,小分队成员连吃饭的地方也找不到,有 饭吃的食堂没有菜,只供应酱油汤。陈同生院长和周 澜副书记到青浦巡视工作,临走时对我说了一句话 “你们只要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这就像战斗,面临敌 人强大攻势时,下面指挥官下令“顶住 ”,至于如何守 住阵地还要靠连队自己。 当新教研室难以支撑时这 些话又重新在我脑海里泛起。 我向院和党委汇报了情况,石美鑫院长和冯光书 记经研究后说: “卫生微生物教研室成立利多弊少,应 该继续下去。”我对领导的支持深受鼓舞,决心挑起这 副沉重的担子。世界上事情常是逼出来的,逼并不一 定是坏事,当方向确定后( 认定不是错误的方向) 意志 就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坏事也会变成好事了。 在所有挑战中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的是建立一个 有预防医学特色的微生物学,查阅日本出版的“卫生 微生物学”,其内容与苏联相仿。 在所读过的专著或 教科书中都没有这门学科的定义,这使我纳闷。 国外 的卫生微生物学纯粹是检验方法学 ,环境中微生物检 验可对疾病发生起侦察和预警作用 ,但与预防策略和 方法无缘。看来,要研究卫生微生物学新路子只有靠 我们自己了。 在青浦县研究冬季消灭钉螺( 血吸虫病的中间宿 主) 时,发现寒冬季节钉螺会躲藏在青菜的菜芯内 ,这 是因为那里既温暖又避风,钉螺不是微生物,但生态 学道理是相通的。七十年代发现霍乱弧菌,在夏秋季 小河浜水中立体分布非常均匀,好像搅拌过似的。 但 一到冬季,各点阳性率明显下降,唯独一个点仍保持 较高的阳性率,原来那里是一个特殊的生态位,适合 它生存,这为此菌在自然界越冬提供又一个有力的证 据,至今国外尚未见过相似的报道。这些现场和实验 研究使我意识到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一 定存在着内在联系,阐明其规律性对制定预防策略非 常重要,应作为卫生微生物学主要任务,其内涵应该 概括到卫生微生物学定义中。 Chin J Health Lab Tec,Nov 2014,Vol 24,No 21 于是,在图书馆查阅了许多生态学文献,虽然查 到资料中大多是研究动物、植物的生态,也有一些涉 及到存在自然界与人类关系不密切的微生物 ,然而从 中可以学到许多生态学理论和原理 ,可利用它们去解 读卫生微生物学的问题。 2 收集资料 2. 1 走访参观 为了收集资料,也为了增加感性认 识,组织教研室老师走访了自来水厂 、污水处理厂 ( 包 括氧化塘、曝气池、厌氧罐、生物膜以及医院污水的化 学消毒等各种类型) 、罐头食品厂、酒厂、饮料厂、牛奶 公司、奶牛牧场、屠宰场、禽类加工厂、化妆品车间等, 从那里详细了解生产工艺、原料来源、成品的保存、运 输等环节以及上述环境中微生物的可能变迁 。 2. 2 建实验室 搞微生物的不能不做实验,但已经没 有可建实验室的地方。到校内各处去转,唯一找到一 间空房是卫生系八号楼的地下室,又潮又臭,听说在文 革时关狼狗用的。有比没有好,请后勤帮我们粉刷一 装上自来水煤气,再到外面拖几张别人丢弃的台 下, 子、 凳子, 细菌实验室就这样开张了。几年后学校在八 号楼后面新建了一个动物实验楼,考虑到我们困难, 校 领导分给我们半层楼。新楼内基本实验设备巳具备, 但为了开展消毒研究和病毒研究,需要有过滤空气的 正压实验室,经费不够, 我们帮有关企业做点事补充一 部分, 在国外深造的江熙、卢玲闻知,热心地汇来美元, 其实那时他( 她) 们也是初到美国,手头并不宽余,这种 关心母校、 关心教研室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2. 3 自己动手研究 几年后教研室人员有所增加, 并招收了研究生,故有条件开展科研了,设立了 4 个 实验室( 水病毒、肝炎病毒、霍乱弧菌等水中细菌和消 毒研究) 。各组干劲十足,充满朝气,为一个共同的目 标而奋斗! 蒋慧惠等很快从黄浦江水中分离到肠病 毒,成为全国 3 个能分离水中病毒的单位之一。 李子 华等从毛蚶中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 ,还证实病毒在毛 蚶之间经过海水海泥可以传递,为阐明甲肝经毛蚶传 播提供了有力证据。 任少珍等对黄泥螺安全性作了 实验室和现场研究,通过政府鉴定使市民得以在甲肝 大暴发后重新尝到醉泥螺的美味。 洪陶在污水处理 厂验证了污水处理前后病毒去除的效果 ,这比以往只 能用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非直接的卫生指标作评估 要强得多。污水处理厂应设在离居民区多远当时还 没有明确规定,污水中微生物对居民区污染的范围国 内还没有人研究过,郁庆福等发现污水曝气池处理过 程中所产生大量微生物气溶胶可随风飘散至离污水 池1 000 m乃至 1 500 m 的居民点,距污水池越近,微 生物数量越多,并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该项研究为 制定污水处理和居民区建设规划的卫生标准提供了 有力数据,鉴定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霍乱弧菌生态 学研究除了发现此菌可在自然水体中越冬和具有沿 海地方性以外,还证实在内陆地区也可有地方性。 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年 11 月第 24 卷第 21 期 Chin J Health Lab Tec,Nov 2014,Vol 24,No 21 乱地方性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盐碱成分 ,它支持着霍乱 弧菌在该地自然水体中存活,由此更新了地方性的概 念即凡具盐碱的土质,不论沿海还是内陆均可能形成 地方性疫区。 更重要的是对预防提出治本措施即结 合兴修水利、改良农田、淡化盐碱。 越冬和地方性研 究分别获得 2 个重大科技成果奖。 开辟的消毒研究 室着重研究新的消毒方法 ( 如洗手方法、空气消毒方 法、新消毒剂验证等 ) ,在我国消毒领域占有一席之 地。通过上述许多项目研究或调查,大大丰富了教学 内容并逐渐体现出卫生微生物学的特色 。 教研室严惠琴、任少珍、吕美铭、黄风珠、郭奕芳、 秦克勤、居丽雯、熊庆华、唐漪灵、李洁、李燕、蒋伟利、 邓跃东和研究生江熙、洪陶、周永洁、卢玲、胡晓磊、程 华、丁云高、黎立勤、叶明、尹承瑞、储时健、吴启运、张 方遒均参加了有关研究。 2. 4 阅读大量文献、专著 阅读结合教学和科研,环 绕创建学科特色进行。 每个教师将学习心得定期在 组内作学术报告,使资料共享。 趁赴国外考察机会, 专注收集环境微生物资料和现场参观 ,如美国 CDC 各部门、中央以下的州、市、县级 CDC、纽约自来水厂、 污水处理厂、农业食品微生物研究所、几所大医院的 医院内感染、消毒工作以及参加微生物学术会议 。 在国内,除上海中国科学院、各医学院图书馆外, 还到北京图书馆、中国预防医科院图书馆等单位查阅 文献。并且专访卫生界微生物学老专家孟昭赫 、蔡宏 道、叶自俊、何晓青、刘宏道、郝士海等,听取他们的有 益建议。在阅读中还注意到有边缘关系的学科,如流 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医学微生物学的教 科书内容以避免重复,探索本学科的特异性。 与此同 时,建立水、污水、空气、化妆品、各种食品 ( 鱼、贝、肉、 禽、蛋、奶、蔬菜、水果、粮食、罐头) 以及医院和实验室 特殊环境中的微生物的单独资料档案,为编写教科 书、专著做准备。 通过前述几方面努力,获得了大量丰富的文献、 实验室和现场资料,卫生微生物学新体系的构筑也有 了轮廓。 3 卫生微生物学建立 八十年代初,华西医大卫生系主任戴志澄来沪, 共同商定在 5 个医学院 ( 另 3 个是中国医大、湖南医 学院和山西医学院) 合编国内第一本卫微教科书。 不 久,卫生部得知将其提升为全国统编教材。 在第 1 版 书中提出了该学科的新创定义( 没有老定义) ,填补了 国际空白,扩展了卫生微生物学研究视野,从单纯的 研究卫生检验方法学发展为既有环境与微生物相互 作用的规律的理论研究,又有检测手段、消除危害的 策略和方法。并首次将“医院内感染”、“药品化妆品 微生物”等新章节列入预防医学本科生教学内容中。 第 2 版教材更具体地提出了学科的任务和结合本专 业的微生物生态学章。1989 年该教材荣获卫生部优 · 3043· 1990 年被选入“中国优秀科技图书 ”丛书 秀教材奖, 集。当卫生微生物学新概念建立后,先后于 1982 年、 1985 年、 1993 年举办了三次全国师资进修班,培养了 113 名卫微师资并听取兄第院校老师的有益建议 。我 退休后统编教材由华西医大张朝武任主编 ,内容随社 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断扩充,第 5 版教材字数扩至 67. 5 万。1981 年国务院学位办召开硕士点授权评审 会,卫生微生物学申报后顺利通过。1991 年我又受托 编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 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 》的卫生微生物学和卫 生检验学的定稿,不久,批准了卫生检验博士点。 虽然本科生用教材已问世了,但作为培养研究生、 进修生尚需另起炉灶。鉴于医院内感染日益增多,打 算把医院内感染单独开一门选修课,于是编写了《医院 1988 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获得性感染》参考书, 4 ( 1987 、 1989 年、 1989 年) 全国医 举办了 次 年 1989 年、 1 次为护士 感专题进修班,其中 2 次为医院业务院长、 1 次为护理人员。除了办班外,并多次在上海市内 长、 医院作讲座。2006 年底发起由卫微教研室、中山医院、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家合作重新编写《医院内 感染》, 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卫生微生物学统编 2 版) 当时受规定篇幅的限制,一个学时不 教材( 第 1、 得超过 4 000 字, 远不能满足培养师资和研究生的迫切 按照建立新体系 需要,故决心编写一本大型的参考书, , 《 》 , 设想 定书名为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 于 1995 年 9 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将其作为骨干工程书之一出版。因为 国内外尚无同类专著,发行后获得广泛支持和认同。 卫生界元老蔡宏道致函说: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一书 全面、 实用、印刷装订精良,为我国卫生微生 内容新颖、 ”著名食品微 物学提供了一本十分珍贵的大型参考书。 生物专家刘宏道说: “像这样比较详细、涉及面又如此 ”中国医大卫生微 广泛的大型参考书,国内尚属罕见。 生物学家杨均培来信说: “这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装订 ( 精装) 都是够水平的。 ”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贾 : “ 《 珍珍说 买到一本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迫不及待一 睹为快, 该书无异于这一学科的‘百科全书’, 是一本很 ”华西医大卫生微生物学家殷强仲等 有价值的参考书。 对该书作了专题评述, 发表在中国卫生检验杂志上[中 1996, 6( 10) : 447]。 国卫生检验杂志, 对于卫生微生物学的建立,微生物学专家们一致 表示赞同,老前辈谢少文说: “在基础微生物学学习之 后,再用 50 学时学习与卫生有关的微生物学是很合 理的安排,添加一些关于水、食品、空气的微生物学大 有进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微生物学专家张师 鲁说: “很高兴知道你们把微生物学分成二段 ,University of Cincinati 把微生物学分成三段,第一段为 General,第二段为 Medical,第三段为 Environmental( 可以 说是 Public Health 的阶段) 。”毕业生杨向东来信说: “在学校期间,学过卫生微生物学课程,这是一门实用 性很强的课程。 现从事食品卫生工作,感受更深,在 · 3044·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年 11 月第 24 卷第 21 期 工作中常遇到食品中的微生物问题 ,卫生微生物学对 解决这方面问题有很大帮助。”沈烨说: “在大学学了 卫生微生物学课程,工作后能很快在同事带领下独立 操作。由于系统地学过理论知识,一旦在工作中得到 印证,更能融会贯通。” 在上海召开“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成果”鉴定会,会 上预防医学各学科专家们对 18 年来学科建设和教学 成果给以充分肯定,并评定为国际先进成果。 1994 年国家教委组织教学评估,派专员来沪。 卫 生微生物学事先未被列入评估的候选单位之中 ,卫微 教研室召开一个十八年教学成果汇报会 ,国家教委专 员和校、院领导及兄弟教研室主任均被邀请到会指 导,会上对该成果顺利通过。几周后在图书馆门前公 布了上海市评估结果,居然荣获一等奖。18 年间历经 坎坷,付出的辛勤劳动终于获得了认可 。 实际上学科研究获得的成就并非一家之功 ,在同 行中通过历次教材编写会、全国学会的卫生微生物学 教学研讨会以及全国卫生微生物学学术会议 ,我校卫 生微生物学教研室经常与同行相互沟通 ,听取有益建 议,保持良好的密切联系,在学科新体系探索过程中, 兄弟院校互相支持、关心、齐心协力; 老一辈专家蔡宏 道、杨均培、李沛涛、殷强仲,兄弟院校专家晁福寰、王 家玲、何浙生、王秀茹等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予有力的 支持和指导。 一门学科除了应有培养人才的基地以外 ,还必须 具备 3 个重要部件即教科书、专业性学会和该学科刊 物。当时在全国已有 20 余所高校开设此课并设了相 应教学组织,在教学科研中逐渐形成一批骨干力量, 加上各研究所和卫生防疫系统尚有不少专家 ,组织新 的学会已有基础。1986 年 8 月上医大和华西医大共 同发起在全国成立卫生检验学组 ( 包括现代卫生微生 物学和卫生化学两部分 ) ,检验一词不能概括整个现 代卫生微生物学,但学会是由两门学科联合组成的, 并且因为称呼习惯的原因,仍沿用“卫生检验 ”名称。 1987 年当全国新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之际,由我、张 绍武、鲁长豪( 在国外 ) 为发起人,申报将学组扩大为 学会,成为第一批新建学会之一。 当时 ( 1985 年 ) 同 行专业队伍大约 2 万余人,2006 年底从在杭州召开 的国际卫生检验学术会议( 新任主任委员刘秀梅组织 召开) 获悉,全国已有 20 万余人的庞大队伍。 学会成立对学科发展起很大作用,每年召开学术 会议,下属各学组还分别举行专题性论坛,全国学会下 设立现代卫生微生物学教学组,对研讨学科方向、内容 以及编写教科书、提高教学质量均起核心作用。学会 成立影响涉及到各级卫生防疫站和基层卫生组织。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和卫生化学的专业性刊物名 为《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由张绍武、张甜、李桂英、姜 友珍筹建杂志社,至今克服了种种困难,现在已成为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 Chin J Health Lab Tec,Nov 2014,Vol 24,No 21 科技核心期刊)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A - ) 、中 国生物医学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 ( CA) 源期刊、中国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发行国内外。 尤其 是有关食品、化妆品安全、消毒、环境保护等,因贴近 人民生活而备受青睐,卫生检验先进技术则受广大卫 生检验人员的欢迎。 经过 18 年实践证明这条路子走对了! 在国民经 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增长,市场空前繁荣,与 此相关的食品、 化妆品、药品、卫生用品的微生物安全、 进出口商品检验、与国际接轨的卫生标准制订以及环 境的污染防护均是现代卫生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仍应坚持两条腿 走路: 一是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微生物( 包括非致病性 ) 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二是检测的方法 ( 定性的、定量 的、同源的) 研究和卫生标准制定。 例如,我国目前花大力气对最终产品进行监督检 验,却还较少深入调查研究生产过程存在的卫生问 题。欧美发达国家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 ,很少手工 操作,人员卫生文化素质较高,产品受微生物污染机 会较少,故产品卫生质量高而稳定。国内除了先进的 大企业外,尚有许多小企业和作坊,设备差,人员培训 也跟不上,产品质量依赖于最终消毒和成品监督检 验。按照 WHO 要求,我国已制定了 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GMP 是食品制造、加工、包装、 保存的良好工艺规范,内容包括厂房设计和设备、人 员素质、生产过程卫生、原料半成品、成品管理等等。 要实现生产过程卫生化,必须研究一个产品从原料、 加工、成品保存、运输全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生态环 境中微生物的消长规律。 同理,在自然环境中,近年已发现军团杆菌 ( 是严 重肺炎的病原体之一 ) 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它 可在水体中阿米巴原虫中潜伏,也常在中央空调冷却 塔壁上附着的生物膜内生存繁殖。 这说明空调设备 和水采用一般的消毒,并不能彻底消灭此菌,也难以 根绝翌年天气转暖时感染人类,而应该根据细菌与环 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去改变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 。 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战略,也需战术: 研究微生 物生态规律属于战略; 探索先进检测方法,则是战术。 新形势下在面临挑战的众多问题中,人才培养是 重中之重。可喜的是,从 2006 年全国卫生检验学会会 议上获知, 目前已有三十个院校开设了现代卫生微生 物学课程, 教科书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也在不 断的更新。过去, 卫检人员中中专学历所占比例高,现 在全国已培养出懂得现代卫生微生物学的本科生、研 究生、 进修生几十万人,但离国家需要数量还相距甚 远。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现已成为发展经济 、保障人民 健康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但今后任重道远,还需加 大投入、完善体制、改善条件、加速培养人才,以适应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年 11 月第 24 卷第 21 期 Chin J Health Lab Tec,Nov 2014,Vol 24,No 21 当前需要。 4 卫生微生物学新体系(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 概要 4. 1 定义与性质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 与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人类健康以 及消除其危害的对策。 外环境指空气、自然水体、饮用水、污水、土壤、粮 食、果蔬、肉、禽、蛋、鱼、贝、各种加工食品、日常用品、 化妆品、药品、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和用具、消毒药物 和器械、公共场所、微生物实验室、极端环境。 4. 2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区别 微 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 引起人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在机体内所引起的 反应,所涉及的是致病微生物与机体之间的关系 。 它 与现代卫生微生物学的区别在于 :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a. 微生物与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a. 致病微生物与机体之间的关系 b. 保护人群 b. 针对个体的诊断与治疗 c. 致病的和非致病微生物 c. 致病微生物 d. 定性检验、定量检测、同源性检定 d. 主要是定性检验 e. 检测环境样品,容量大、成分也复 e. 人体样品,一般可直接检验 杂、样品需作事先处理 f. 专业基础课 f. 医学基础课 4. 3 新体系(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 ) 与原来体系 ( 国外 仍在沿用的卫生微生物学) 有什么不同 目前国外沿用的卫生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环境 中采样、检验方法和指示菌,纯属方法学,内容比较局 限。现代卫生微生物学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 ,主要 研究微生物与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检测方 法和预防策略,从而赋予新的生命力。由于我国卫生 微生物学与国外的不同,建议用“现代卫生微生物学 ” 更为确切。 新体系中分析了学科产生背景,提出了学科定 义,确定了学科性质,明确了任务,扩宽了发展前景, 使学科向超前预防的方向迈进。 明确了研究以外环境微生物为主,这也自然地划 清了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界限,指出外环境的范围并分 析了外环境中各生境不可分割的联系 。 已总结出各生境的特点,这对研究微生物在各生 境中种类、分布、演变、生长消亡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对非致病微生物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 : 指示菌是 不致病的; 污水处理和有毒物降解的微生物也是非致 病的; 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多为正常菌丛; 非致病微 生物是食品变质主要因素; 非致病微生物可用于制造 发酵食品饮料、保健品; 非致病微生物与致病微生物 之间的相互变异。 4. 4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环境保护中微生物学具有和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 3045· 在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中微生物意识正在逐渐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建立食品、物品的微生物卫 生标准及研究相应检测方法是保证商品质量和外贸 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品在生产过程实行卫生化主要也 是考虑卫生微生物问题。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卫生提出更高要求。 如化 妆品广泛使用,种类繁多的新型食品上市,消毒在家 庭内应用,成千上万吨污水生物处理,生活、生产所产 生的有害物的降解,空调和空气净化方法的应用等均 给卫生微生物学提出许多新课题 。 培养新型卫生医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早在六 十年代,有远见的领导已提出对卫生专业学生微生物 教学应有特殊要求,卫生医师仅靠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不能胜任当前预防工作。 独立开设卫生微生物学课 后,毕业后学生和工作单位反映,这门课对卫生、防 疫、环保、外贸、检疫、商检甚至有关公司企业均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卫生检验专业毕业学生供不应求 。 4. 5 与其他学科关系 4. 5. 1 与卫生检验关系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包括生 态学理论和卫生检验两大部分。后者主要是方法学, 华西医大等若干学校己建立卫生检验专业多年 ,现在 已有上述两方面内容,使理论和实际均得到加强。 4. 5. 2 与劳动卫生、环境卫生、流行病学、营养卫生、 少儿卫生等关系 这些都是专业课,而现代卫生微生 物学是专业基础课。 4. 5. 3 与微生态学关系 微生态学 ( MICROECOLOGY) 是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的生态学,这里的“微”指的 是用微观方法,不是指微生物,所以不与微生物生态学 ( MICROBIOLOGICAL ECOLOGY) 同义,也不是微小生 态环境( MICROHABITAT) 的意思。我国康白提出微生 态学定义是研究人体正常微生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的科学。故与卫生微生物学也是不同的, 切勿混淆。 附 《上医党委书记冯光的来信》 我记得六十年代,我们几个兄弟院校领导曾有一 个共识,卫生专业基础课中应有 4 门课,作为 4 大台 柱,其中 1 门就是卫生微生物学,因为在生物病因方 面,预防医学有自已的特色。 我校党委领导决定建立卫生微生物学教研室 ,至 今已有十八年,看来这条路走对了。特别是你们在学 校各部门的领导下,经过课程改革使卫生微生物学适 应社会发展需要,走出了我国卫生微生物学自己的道 路。这个教研室是从无到有建起来的,先是在潮湿的 地下室装修实验室、出版教学参考书,克服了种种困 难,我作为原来领导甚为感动,你们的汇报会已交了 一份满意的答卷,希望再接再厉,扩大影响,为促进我 国卫生微生物学发展作贡献。 冯光 一九九六年三月廿九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