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启动2022年度“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原文).pdf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关于启动2022年度“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 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高校: 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高水平教育体系、 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我会同有关单位于2021年 10月启动了“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配合高 校国际化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提升,加快培养具 有全球视野、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 才。自实施以来,项目得到了国内高校的普遍认同。首批入 围的59所院校中,有35所院校为“双一流”和“双一流学科”建 设院校。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指示精神,吸引和激发更多青年学生 参与相关内容的学习与训练,我会启动2022年度“新青年全球 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的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宗旨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下称“计划”)以立德 树人为根本,旨在落实“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设高水平教育 体系,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聚焦家国情怀、 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沟通三个方面,以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1 的形式,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实现以下宗旨目标: 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改革与发展成就,增强“四个 自信”;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理 解; 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 经济与社会发展;了解国 际组织的运作;理解全球政治和文化差异;关注能源、 环境、 健康、 安全等全球议题; 3.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示真实、 立体、 全面的中国;提升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 的人友好互动的能力;学习在国际交往中站稳立场且方式得 当的技巧;提高在国际交往中化解冲突与矛盾的能力;提高 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二、内容 “计划”由“当代中国”、“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沟通” 三个课 程模块构成,采用“理论+实践”的培养方式,由9门课程、9场 结合课程主题的讲座,以及与课程教学有机衔接的9项国内外 实践活动构成,简称“999 模式”。课程和讲座共约160学时 (实践活动课时未计入)。每模块研修不少于1门课程的学生 可获颁课程结业证书。培养方案见附件1。 “计划”的实践活动包括:以国际组织与国际机构人才培 养为目标的培训活动和实习推荐;以大型国企和跨国企业实 习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企业体验活动;以国际名校研修为主 要内容的国际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活动;以提升思辨能力为主 要内容的小型辩论竞赛活动;以开拓国际视野为目的的国际 2 文化体验与研究活动;以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为目标的学生 研讨活动等。 三、实施 (一) 管理机制 本项目由我会所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负责项目 执行,参与院校通过申报参与项目的实施, 并委派专人负责 协调项目在本院校的具体落实, 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课程学习 与实践活动,并与项目执行单位共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 与支持。 (二) 实施步骤 参与高校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就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时数量、开课时间等 事项达成一致。 参与学校依照《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指 南》实施项目,指定项目负责人员并配备相应学生班主任/辅 导教师。项目负责人员和辅导教师与项目执行单位共同为学 生提供必要的服务,随时解决学生在本项目课程与活动中遇 到的具体问题。 参与院校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并选拔学生参与项 目课程学习,并协同做好项目的实践活动。 (三) 实施范围 首批入围院校外,第二批将遴选50所高校参加本项目。 四、项目申报 3 (一) 申报条件 申报基本条件为:认同本项目的宗旨与目标;有明确的 国际化发展规划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好的开设在线 课程的设施和基础。 (二) 申报流程 1. 申报单位填写《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申报 书》,由本校相关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报送至中国教育 国际交流研修学院“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与发展项目 办公室”; 2. 有关申报交由本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相关成员进行 综合评审; 3. 我会所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与通过评审的院 校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三) 申报期限 请于2022 年4月30日前将已签章的《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 才培养项目申报书》(附件2)报送“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 培养与发展项目办公室”。 五、成效 1. 基于部分首批院校的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可设立“新 青年全球胜任力研修中心”,并在本项目课程基础上融合本 校课程建立相应学科的微专业,本“计划”可与实施院校开展 微专业共建,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2. 为保障项目的实施效果,项目将举办“新青年全球胜 4 附件1: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 培养方案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版权所有) 高校学生版· 2022 年元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由针对性的系列课程和实践活动组成, 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升 学习者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组织、大型国企、跨国公司、涉外机构、大众传媒 以及政府部门相关岗位的任职和工作能力。 项目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 1、 正确深入了解中国改革与发展成就,增强“四个自信”,理解中国故事 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 议的认识,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 了解世界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升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认识; 了解国际组织;理解全球政治和文化差异;关注并理解能源、环境、健康、安全 等全球议题。 3、 学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 国;提升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互动的能力;学习如何在国际交往中站稳 立场且方式得当;提高在国际交往中化解冲突与矛盾的能力;提高国际学术交流 能力;提升自我国际竞争能力。 二、培养方式 本项目采用“课堂+实践”的培养方式,即 9 门选修课程、9 场结合课程主 题的系列讲座,以及与课程教学有机衔接的 9 项国内外实践活动,简称“999 模 式”。 “课程”由“当代中国”、“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沟通”三个模块构成, 9 门选修课程和 9 场系列讲座总量约 160 学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 “实践”是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项目特设的国内外调研考察、深度参访、研修 研学、实习实训等 9 项系列活动。 1、 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选择相关课程与活动。 2、 学生至少需每模块选修一门课程方可获得项目结业证书。 6 3、 部分课程或可与学校已开设课程进行替换;学校可视情为课程赋予相应 学分。 三、授课方式 授课采用课堂面授加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四、课程设置 模块 (一) 当代中国 (二) 国际理解 (三) 跨文化沟通 讲座 (建议主题) 实践模块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GCC-101 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研究 16 GCC-102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6 GCC-103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16 GCC-201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16 GCC-202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创业 16 GCC-203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16 GCC-301 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16 GCC-302 演讲与辩论技能 16 GCC-303 国际公文写作 16 GCC-L01 GCC-L02 新时代中国治国理政方略 媒介素养与国际传播 1-2 1-2 GCC-L03 国际公务员的选拔方式 1-2 GCC-L04 全球胜任力在中国 1-2 GCC-L05 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发展 1-2 GCC-L06 大变局下的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 1-2 GCC-L07 全球化发展与多边主义 1-2 GCC-L08 审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 1-2 GCC-L09 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与预防 1-2 GCC-401 9项国内外实践活动,活动详细方案 商有关高校确定。 备注 注: 以上课程可结合项目实施院校开设课程做必要的调整。实施院校可视情为课程赋 予相应学分(建议每门课 1 学分)。讲座题目亦可根据学生兴趣做相应调整。 五、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本项目培养方式的有机构成,与项目实施学校合作开展。 项目根据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需要,安排 9 项不同主题的学生短期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造走出校门参与实践和实训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竞 争力,在国际环境中提升全球胜任力。“工作坊”也是项目实践活动的特色内容, 依托“新青年全球胜任力研修中心”,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讲座、职场沙龙、互 动游戏、艺术赏鉴等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力求营造多元文化的环境,为学习者提 供独特的全球胜任力提升训练。同时,通过本项目建立的海外实习实训平台,实 7 践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国际交流情境,在多元文化场景和交流中开拓国际 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实践活动的主题包括(不限于):以国际组织与国际机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 培训活动和实习推荐;以大型国企和跨国企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企业体验 活动;以国际名校研修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活动;以提升思辨能 力为主要内容的小型辩论竞赛活动;以开拓国际视野为目的的国际文化体验与研 究活动;以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为目标的学生研讨活动等。 实践活动将结合项目实施院系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定制化设 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实施与学习者需求的有效对接。 六、考核与证书 1、 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为学生选读课程的修读课时、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情 况、论文撰写情况和参与实践活动情况。总评 60 分以上为合格。 2、 证书 每模块修读 1 门课程且合格的学生,可获颁项目结业证书(注明所修课程)。 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另可获得与有关活动国内外合作机构联合颁发的相关证书。 8 附件2: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 项目申报书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制·2022年元月 一、 申报单位信息 学校名称 学校地址 姓名 性别 部门及职务 申报联系人 电话 电子邮件 二、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实施部门信息 部门名称 姓名 部门负责人 性别 电话 电子邮件 姓名 “新青年全球 胜任力人才培 养项目”联络 人 性别 部门及职务 电话 电子邮件 9 三、 学校关于加快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设想与规划 (主要包括“十四五”期间学校在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 与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 培养方面的做法与建议等。) 四、 实施“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 的设想与建议 (主要包括:参与《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项目》学生的组织管理方 式、学习辅导方式;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方式与建议等);实施项目的 预期成果等。 10 负责人(签字): 申报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专家评审意见 (专家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11 协会意见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备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