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9-2020 学年) 西藏大学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 目 录 前言………………………………………………………………………1 一、学校基本概况………………………………………………………2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5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5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5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7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7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7 (一)师资队伍…………………………………………………………7 (二)教学经费…………………………………………………………8 (三)校园设施…………………………………………………………9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10 (一)专业建设…………………………………………………………10 (二)课程建设…………………………………………………………10 (三)教材建设…………………………………………………………10 (四)教学研究…………………………………………………………11 (五)教学改革…………………………………………………………11 (六)实践教学…………………………………………………………11 (七)毕业论文…………………………………………………………11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2 五、专业培养能力………………………………………………………13 (一)学科专业概况……………………………………………………13 (二)人才培养体系……………………………………………………13 (三)专业培养方案……………………………………………………14 (四)学风管理…………………………………………………………14 六、质量保障体系………………………………………………………14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14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15 (三)教学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16 (四)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及评价……………………………17 (六)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工作开展情况……………………………17 七、学生学习效果………………………………………………………18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18 (二)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情况………………………………………18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情况……………………………18 (四)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21 八、本科教学工作亮点…………………………………………………29 (一)全面启动六卓越一拔尖四新建设………………………………29 (二)首批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圆满完成二级认证……………………29 (三)线上教学有序开展,学业帮扶力度得到加强…………………29 (四)本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建设成效得到体现…………………30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措施……………………………………………30 (一)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与标志性成果的形成………………30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完善学习过程管理 ……………………………………………………………………31 结语……………………………………………………………………32 前 言 为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 学质量,落实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及时反映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状况,总结教育教 学改革经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及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及高 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填报工作要求,决定开展我校 2019-2020 学年《本科教学质 量报告》编制工作。 1 一、学校基本概况 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所属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04 年 9 月成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3 年 5 月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3 年 7 月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 授予单位,2018 年 2 月成为教育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于 1951 年 11 月进藏部队创办的藏文干部训练班,历经 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等发展阶段。1965 年、 1975 年,为满足百万翻身农奴学习文化,建设新西藏的需要,学校又历经西藏师 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发展阶段,开创了西藏师范教育的先河。为适应西藏地区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经教育部批准,1985 年 7 月学校正式更名为西 藏大学。1999 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民族 学院医疗系、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西藏农牧学院先后并入西藏大学,步入了创 办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综合性大学的新阶段。2016 年 6 月,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单独 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 学校现有纳金校区、河坝林校区、罗布林卡医学院校区和罗布林卡财经学院 校区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 1400 余亩,建筑面积达 46.92 万平方米,教育城校区 正在规划建设中。现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 管理学院、旅游与外语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财经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 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分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 (留学生部)15 个学院(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5.63 亿元,图书总藏量 132.1 万册,电子图书 50.5 万余种。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是 CERNET 西藏主节点, 率先在区内建成 IPv6 园区网。 学校有在职教职工 1153 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 859 人。专任教师和其 他师资中具有高级职称 361 人,占 42%;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 620 人,占 72%。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5 人, 中组部“万人计划”4 人, 何梁 何利基金奖 1 人,入选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6 人,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 人,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1 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6 人,自治区级教学名 师 2 人,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 8 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 5 人,省级高层次人 才 1 人,全国师德标兵 1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全国优秀教师和模范 2 教师 5 人。 学校有各类在校生 2.4 万余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 10111 人,博士研究生 172 人,硕士研究生 1543 人,留学生 11 人,台湾学生 1 人,各类成人学生 1.3 万 余人。 学校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10 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5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 权点。有 2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入选世界一流学 科建设行列。 学校有 52 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 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 10 个学科门类。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入选 2019 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8 个专 业入选 2019 年度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有国家精品课程 1 门,国家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 门,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4 个,国家 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自治区精品课程 20 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6 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自治区特色专业 建设点 5 个。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 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30 项,入 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共承担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1 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 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416 项, 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5 项,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4 个,自治区 级教改项目 45 项,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785 项。 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中国科学院和自治区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要科研平台。还拥有 1 个 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 个自治区级协同发展中心,4 个自治区重点 实验室,11 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3 个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1 个藏文古籍研究所,2 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2 个教育部野外观测站。 5 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 800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3 项,科技部“973”项目 1 项,“973”前期研究专项 2 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1 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 3 项,科研经费达 3 亿 多元。获得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9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1 项,国 家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安全突出贡献奖”1 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 3 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3 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 13 项,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9 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 7 项。“藏族唐卡勉唐派” “藏族唐卡钦泽派”和“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分别列入第一批、第三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书馆馆藏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 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颂》分别入选第三批、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挪威、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 尼泊尔、法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几所高校和国内多所高校及 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教育部先后组建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 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 学为成员的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大学高校团队和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 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组成的部区 合建高校团队,在联合办学、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 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支援与合作共建,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建校近七十年来,学校已探索出一条在特殊高原民族地区兴办现代高等教育 的成功之路,累计培养近 7 万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提供重要智力支撑,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 咨询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 神,牢记习总书记“把西藏大学办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很重要的基 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的殷殷重托和今年 2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医学院 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 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办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理念,抢抓“双 一流”建设、部区合建、高校团队对口支援及合作建设等重大机遇,立足西藏, 面向全国,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为办学宗 旨,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持续发展”办学思路, 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与水 平,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争到 2021 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综合 性大学,为谱写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西 藏篇章而努力奋斗。(数据统计截至 2020 年 11 月) 4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兼顾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适应维 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需要,培养“靠得住、用得上、 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立足西藏,面向全国,为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到 2021 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 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我校现有 52 个本科专业(见表 2-1),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 10 个学科门类。 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 与外语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财经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 学院等 12 个学院。 表 2-1 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院 备注 1 050101 汉语言文学 文学院 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 050104 3 050301 新闻学 文学院 4 060101 历史学 文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藏语言文学) 文学院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特色专业 5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院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6 070201 物理学 理学院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7 070202 应用物理学 理学院 8 070301 化学 理学院 9 070501 地理科学 理学院 1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理学院 11 071001 生物科学 理学院 12 071004 生态学 理学院 13 080707T 广播电视工程 理学院 14 082503 环境科学 理学院 15 080703 通信工程 工学院 16 080706 信息工程 工学院 5 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院 17 081001 土木工程 工学院 18 081403 资源勘查工程 工学院 19 081801 交通运输 工学院 备注 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0 082801 建筑学 工学院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1 082802 城乡规划 工学院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卓越医生培养计划 22 100201K 临床医学 医学院 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3 100301K 口腔医学 医学院 24 100401K 预防医学 医学院 25 100701 药学 医学院 26 101101 护理学 医学院 27 130201 音乐表演 艺术学院 28 130202 音乐学 艺术学院 29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艺术学院 30 130204 舞蹈表演 艺术学院 31 130301 表演 艺术学院 32 130401 美术学 艺术学院 33 130402 绘画 艺术学院 34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院 35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艺术学院 36 020101 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37 120201K 工商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 38 120202 市场营销 经济与管理学院 39 120204 财务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 4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 41 120402 行政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 42 050201 英语 旅游与外语学院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43 120901K 旅游管理 旅游与外语学院 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44 030101K 法学 政法学院 45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政法学院 46 040101 教育学 教育学院 47 040106 学前教育 教育学院 48 020201K 财政学 财经学院 49 120203K 会计学 财经学院 6 国家级特色专业 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院 50 020301K 金融学 财经学院 5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2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备注 信息科学技术学 国家级、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院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自治区级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说明: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为准,其中:K 为国家控制布 点专业,T 为特设专业。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学校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西藏教育的特殊规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及时调整和控制本科教育的办学规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本年度共有全日制在 校学生 7355 人,其中本科生 7354 人,所占比例 99.99%。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本年度学校共有 49 个本科专业招生,共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2605 人,考 生生源来自西藏及区外 18 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我校的学校一志愿率为 100%, 专业满足率为 89.48%,专业一志愿报考率 59.54%,调剂率 10.52%。口腔医学、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机要)一专业志愿报考率达到 100%。西藏生源 1611 人,占总招 生人数的 61.84%,其他省区生源 994 人,占总招生人数的 38.16%,新生报到率为 96.62%。 表 2-2 区外省区计划投放及录取情况表 省份 河北 山西 辽宁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上海 浙江 山东 计划 95 40 10 115 30 45 20 5 55 115 40 70 110 115 25 10 10 90 录取 95 40 10 115 30 45 20 5 55 115 40 70 108 112 25 9 10 90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师资数量与结构 本年度学校共有教职工 1158 人,其中专任教师 620 人(不含外教),专任教 师中,35 岁以下教师 161 人,占 25.97%,36-45 岁的教师 247 人,占 39.84%,46-55 岁的教师 192 人,占 30.97%,56 岁以上的教师 20 人,占 3.23%。专任教师中具有 博士学位的 87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14.03%,具有硕士学位的 402(不含外教)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4.84%。 7 2.生师比 本年度学校专任教师为 620 人(不含外教),折合在校生总数为 9082 人,生 师比为 14.65:1。 备注: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中的百分比因为涉及到四舍五入的问题,会多出 0.01%。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及教授承担课程情况 学校严格落实高级职称教师授课制度,为建立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服务,进一步落实了高级职称教师为本专科生授课制度,并将教授为本科生 上课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教学制度与要求。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 为 665,占总课程门数的 50.08%;课程门次数为 1034,占开课总门次的 43.01%。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213,占总课程门数的 16.04%;课程门次 数为 265,占开课总门次的 11.02%。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97,占 总课程门数的 14.83%;课程门次数为 244,占开课总门次的 10.15%。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496,占总课程门数的 37.35%;课程门次 数为 777,占开课总门次的 32.32%。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461, 占总课程门数的 34.71%;课程门次数为 734,占开课总门次的 30.53%。注:以上 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 86 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 112 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 76.79%。(注:以上统计包含离职人员,只统计 本校人员)。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 2 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 省级教学名师 2 人,占比为 100.00%。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 7 人, 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 100.00%。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 68 门, 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 48.23%。 (二)教学经费 2020 年学校本科教学教学经费情况,详见表 3。 表3 序号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一览表 项 目 金 额 1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4415.16 2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4367.55 3 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万元) 512.82 8 4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不含实践经费)(元) 510.83 5 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万元) 200.14 6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199.36 7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 5.393 8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3.89 9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5322.99 (三)校园设施 1.教学用房 根据 2020 年统计,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达到 38.59 万平方米(不含财经学院) 。 通过教学实验楼、留学生研究生楼、实验实训中心、双语师资培训中心的建设, 极大的改善了我校科研实验条件,研究生培养的条件,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提供充 足的场所,对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有较大促进作用。 本年度我校教学行政用房(不含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30163.65 平方米(不 含财经学院),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 152979.25 平方米(不含财经学院), 拥有体育馆面积 14506.51 平方米。拥有运动场面积 101526.0 平方米。生均教学 行政用房面积 15.59 平方米,生均实验室(含实习场所)面积 4.11 平方米,实习 场所面积 4.11 平方米,生均体育馆面积 1.24 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 8.64 平方 米。 2.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学校拥有图书馆 5 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 24407.45 平方米。我校图书馆重视 文献资源共享和文献交流工作,加入了 CALIS、CADAL、CASHL 等多个文献服务体 系,与多个图书情报单位建立了文献交流关系。有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歌 德电子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银符试题库、银符多媒体库、环球英语多媒体库、 Apabi 电子书、超星汇雅电子书、万方生态专题库、万方期刊全文库、博看在线电 子期刊、“晓图”新生入馆培训系统、中国数字图书馆镜像等数据库供读者使用,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有西藏大学机构知识库、西藏大学研究 生学位论文库等。截至 2019 年底,馆藏图书总量 1369856 册,生均纸质图书 98.86 册,阅览座位数 2337 个,电子图书 549468 册,在线电子期刊 1.53 万册,各类电 子文献数据库 28 个;学位论文 467.22 万册,音视频 11484 小时。截止 2020 年图 书流通量达到 2.17 万册次,电子资源访问量 5302.42 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 121.96 万篇次。 9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我校现有 4 个国家特色专业,1 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 个“卓越医生” 计划专业。积极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获批 4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点、8 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 9 个校级一流本科培育专业建设 点。推荐 8 个专业参评 2021 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 个专业参评自治区 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修订完善了 14 个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020 年上半年申报了 3 个本科专业,申请撤销 1 个本科专业。将原工学院的 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调整到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二)课程建设 我校本学年积极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获批 2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 课程,立项 27 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 4 个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项目, 推荐 20 门参评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出台了《西藏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 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制订了《西藏大学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教 学实施办法》《西藏大学互联网+课程教学实施办法》。修订完善了近 3000 门课 程的教学大纲。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 1328 门、2404 门次。我校积极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与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合作,2019-2020 学年共引进 127 门国内高水平网络优质共享课程。 (三)教材建设 公共课、专业课教材到位率、择优率均为 100%,达到了学校对教材选用、征 订、管理的各项标准。2019 年共出版 4 部教材,见表 4。 表4 2019 年出版教材情况一览表 序号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级别 1 文学批评理论 旦增曲扎 民族出版社 2019 国家级 2 简明梵文文法 堆拉普琼 民族出版社 2019 国家级 3 高等数学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省级 4 藏族热巴舞女子鼓技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9 省级 多布杰 小巴桑次仁 泽吉 10 (四)教学研究 本学年,在研 2019 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16 个,在研 2018 级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22 个;结项 2017 年西藏自治区教学研究与改革 项目 10 个;立项 2020 年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24 个。表彰 12 个校级教学成果 奖并推荐参评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五)教学改革 为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各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设立教学奖励项目,不断加大 奖励力度。对 2019 年的教改项目立项、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研论文、优秀指导 教师、优秀教学管理与评估等进行了奖励,共发放奖励经费 70 余万元。 (六)实践教学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遵循“注重 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与 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 践教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习、实验室、学科竞赛等工作方 面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我校实践教学工作。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 98 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 14 门。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 61 人,具有高级职称 3 人,所占比例为 4.92%,具有 硕士及以上学位 20 人,所占比例为 32.79%。 充分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完成教学大纲规定 的实验教学任务,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基本要求,教务处积极联 系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重庆市筑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学院免费提 供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来自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的 14 位教 师开设了 13 个专业 72 门线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学生参加虚拟仿真实验数达 6134 人次。 (七)毕业论文 通过本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 指导与答辩主要环节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20 年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有 2029 人。参加 2019—2020 学年度本科毕业论 11 文(设计)的学生有 1941 人,其中文学院 370 人、艺术学院 74 人、理学院 348 人、工学院 198 人、医学院 65 人、经济与管理学院 152 人、旅游与外语学院 172 人、政法学院 85 人、师范学院 75 人、财经学院 160 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64 人,1939 名学生顺利答辩,有 2 位学生延期答辩;理论研究类 1013 篇、应用研究 类 791 篇、软件设计类 137 篇.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共 431 人,副 高职称及以上的指导教师有 226 人,占 52.44%、中级职称指导教师有 205 人,占 47.56%。学校还聘请了 7 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 为 4.36 人。 疫情防控期间采取周汇报制度,对 12 个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在线指导情况 进行跟踪把控,全面掌握学生完成进度。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完成 2020 年“中国知网” 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包年套餐协商及购买事宜。教务处向学院提供了《西藏大学 2020 届“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查重权限分配方案》和《西藏大学“中 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的查重路径》,对除藏文撰写外的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共抽查论文 1675 篇,1641 篇合格,查重合格率为 97%。经与学院、论文指导教师、学生约谈并进行整改,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 修改后查重合格率达到 100%。2020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分线下答辩 和线上答辩两种方式。今年共评选出 51 篇校级优秀论文(设计),整理成《西藏 大学 2020 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汇编》供学院之间交流。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 办发〔2015〕36 号),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 程,构建“分层次”、“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开创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新局面。认真执行《西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藏大字〔2015〕123 号),积极推进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 2019-2020 学年度顺利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170 项、中期验收 170 项、结题验收 153 项,其中优秀 20 项,合格 117 项,整改 16 项。通过结题验 收,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9 个(其中创新 28 个,创业 1 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58 个(其中创新 56 个,创业 2 12 个)。 为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和 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文化、体育、社团、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了 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9 次。包括: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 挑战赛西藏大学校赛和省赛、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0 年工业设计大赛校级选 拔赛、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和国赛、第二十九 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赛、西藏大学第八届师范生教学技能 大赛、2020 年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和决赛等。荣获国家级奖 29 项, 其中一等奖 8 项,二等奖 9 项,三等奖 12 项。自治区级奖项 93 项,其中一等奖 26 项,二等奖 30 项,三等奖 37 项。 五、专业培养能力 (一)学科专业概况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现有 52 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 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 10 个学科门 类。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入选 2019 年度国 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8 个专业入选 2019 年度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 设点名单。学校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和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5 个专业硕士 学位授权点。有 2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入选世界 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二)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探索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着力打通行政管理机构在育人 职责上的壁垒,优化完善育人体系的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学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 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强化课程育人建设,启动课程思 政建设项目,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深化创新创业教 育改革,注重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 才培养理念,各专业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 证标准,通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重新定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重新修订, 13 协同育人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新建构等,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校通过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 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根 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三)专业培养方案 学校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根据《西藏大学本科专业培 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动适 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以“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以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加 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为目标,分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两批对全校所有 本科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 (四)学风管理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优良学风,助力“双一流”建设和一流本科 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风建设全过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广大学生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班主任对学生课堂、班级、寝室的学风管理,发挥学生的自 我教育、管理和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西藏大学学生学业 预警和帮扶方法(试行)》文件精神,立足常态长效建立学生学业指导制度,为 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 学习质量和效率。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校领导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及审定本科教 学各环节问题及制度的修、制定。同时深入各学院及教学一线听取教学工作汇报, 研究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研究和安排教学工作。每 两年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促进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经验交流。2019-2020 学年,分管校领导主持召开 20 余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学相关工作。严格执行校 领导分工联系学院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经常深入学院、教学一线调查研究, 14 及时发现和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学年县领导累计听课近 70 学时, 各职能部门中层领导累计听课达 800 余学时。 2.制定完善政策制度情况 在执行现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要求、学校发展趋势及目标,在坚持 两年一次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以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 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对学校本科教学起到良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本 年度修订出台了《西藏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业转学管理办法(修订)》《西藏大 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西藏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西藏大 学教学名师评选办法(试行)》《西藏大学关于成立本科教学督导巡视组的决定》 《关于成立西藏大学教材委员会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结合国家及教育部的要求, 对我校各教学环节评价指标进行修订,新的政策制度涉及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 学改革、课程建设、质量保障与监控、考试考核和实践育人等各个方面,力地形 成了本科教学的制度保障。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学校不断增强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遵循系统科学的原则,以教学质量为核 心,以办学条件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为手段,以信息监控为纽带,努力构建质量 标准保障、组织机构保障、资源条件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和教学监控保障的“五 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本科教学循环反馈的闭环。学校通过 “两评六查五反馈”的质量监控模式。即评教和评估;开学准备、开学检查、中 期、期末、专项检查、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校领导、各部门、学院、教师、学生 五方信息反馈系统,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内容。 1.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建设 根据《西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藏大字〔2018〕20 号)文件精神,从学校层面要求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 保障机制,要求专业定期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和课程目标达 成度进行评价。成立了西藏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巡视组,要求成员每学期通过教学 巡查、听课等方式深入教学一线进行听课,巡视、督导,及时了解、掌握教学情 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整理、公布各级各类听课情况进行。为严肃教学 纪律、有效预防和处理教学事故,同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确保教 学工作的正常有序有效进行,学校出台了《西藏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 15 法》《西藏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等文件。 2.加强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工作及质量保障的需要,学校本年度成立了《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认 证工作小组》《西藏大学教材委员会》《西藏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巡视组》,并对 《西藏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成员》进行了调整。各组成员及时开展工作,召开 100 余次各级各类教学工作研究会,近 50 次教学工作师生座谈会,广泛征求师生 意见,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献计献策,对教学管理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交流, 商讨解决措施。 3.规范教师教学活动 本年度开展西藏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17 名教师分别获得一、 二、三等奖;开展了西藏大学 2019 年校级教学名师评选活动,评选出 5 名西藏大 学校级教学名师,2 名教师获得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按照“分批分类有序推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的原则,积极推进线上教学工作,积极联合智慧树、中国大学 MOOC、超星、学堂 在线、学习公社等平台,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 1384 人次教师线上教学培训,并结 合工作开展了我校首届线上优质课堂评选活动,评选出了 27 门线上优质课堂,优 秀教学案例汇编以供全校教师交流学习。 (三)教学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加强教学检查及巡视力度 根据“六查”要求,每学期定期发布教学检查、巡视工作安排,定期开展开 学准备、开学检查、中期、期末、专项检查、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教学检查工作, 不定期开展教案(备课本)、考试(考查)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材料的教 学检查工作。通过组织教学工作研讨会、教研活动、师生座谈会等形式,研究商 讨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发现优点及时表扬推广。 2019-2020 学年共召开各级各类教学工作会议近 155 次, 教研室活动 110 余次, 以保证教学过程和各环节按规定进行同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确保了教学秩序 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完善教学各环节评价标准 重点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规范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根据教育部相 关要求,不断完善了各教学环节质量评价标准,重点对学生、同行等评教指标内 16 容,教学能手评选评分标准,领导干部听课要求等指标进行了补充完善,增加了 课程思政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 (四)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及评价 按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要求,学校每年定期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监 测国家数据平台上填报相关数据,填报范围包括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 学科专业、教职工信息、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7 大类以及 师范类、工科类专业情况补充表。此项工作学校高度重视,构建了校、院、专业 三级填报体系,分管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布署、研究、讨论相关工作,各职能部 门之间针对数据填报中的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使 学校对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11 月 28 日,我校顺利完成了本 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上传工作。 (五)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工作开展情况 1.成立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小组 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认证理念,先后召开 8 次专题会安排部 署师范专业认证工作,2019 年 7 月,学校成立了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协调、督导学校专业认证的各项工作; 研究和解决专业认证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督促学校和相关专业按照认证要求 进行整改和建设。先后召开 8 次专题会安排部署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完善了 14 个 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 40 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对 36 门核心课程试卷进行了 抽查。积极与重庆评估院联系,制定出台了《西藏大学 2020 年师范类专业认证迎 评工作方案》。 2.专业认证工作有效实施 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认证理念,根据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 有关要求,结合《西藏大学 2020 年师范类专业认证迎评工作方案》要求,全面开 展了我校第一批师范专业认证工作。10 月下旬,在全校、理学院上下共同努力下, 顺利完成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两个师范认证中学二级认证工作。 3.扎实推进英语、汉语言文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 2021 年,我校英语、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将接受教育部评估中心的师范专业 二级认证工作。通过召开推进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的专家论证会、名师 17 专题讲座,去区内外高校学习培训等各种形式,先后召开 10 余次认证推进会及论 证会等。积极推进明年师范专业认证工作。 我校临床医学由于疫情等原因推迟专业认证时间。为保证认证工作的正常进 行,先后邀请山东大学等内地高校专家进行报告讲座 5 次,培训 1 次,示范课程 4 次,不断完善补充自评报告,整理各项认证指标的支撑材料,顺利完成了临床医 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为全面了解毕业生对我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收集毕业生对我校教学工作的意 见与建议,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与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 容与教学方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对 2019 届本 科毕业生开展了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工作。此次问卷共 26 道题,其中 25 道选择题 和 1 道主观题构成,主要涉及对学校总体教学情况的满意度调查,课程设置、师 德师风、教学设施条件等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 2082 份,回收 1805 份,有效问卷 1662 份。其中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满意度较高, 总体满意度“一般”的比例较大,不满意和不合理比例较低。学生对校园环境、 图书馆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二)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情况 本年度,本科生毕业人数共计 2150 人,毕业率 99.28%;获得学位 2029 人, 学位授予率 94.37%;截至 2020 年 11 月 25 日就业 1794 人,就业率 83.44%。签就 业协议形式就业、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应征义务兵等 1142 人,占学生总数 53.12%, 国家公务员考试、自治区公务员考试 652 人,占毕业生总数 30.33%。提高学历 148 人,其中出国出境 1 人,学历提高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 6.88%。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情况 此次对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的毕业于西藏大学的教师、同行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 53 份,其中有效问卷 49 份,用人单位问卷 13 份,其中有效问卷 13 份。通过分析基本数据如下: 1.毕业生整体评价优秀 在调研的 62 位教师同行中,61.3%的同行认为我校毕业生教师“优秀”,38.7% 18 的同行认为毕业生教师“称职”,没有毕业生被同行视作 “不称职”的情况(如右图所示)。 2.我校毕业生整体素质高于区内同类院校毕业生 在与区内同类院校毕业生比较过程中,62.9%的同行对 我校毕业生教师持“偏上”的态度;37.1%的同行认为我校 毕业生与区内同类院校毕业生不相上下;在比较中,没有毕业生在同行眼里处于 下风。综合来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好。 3.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思想素质的评价 从思想表现来看,79.03%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认为我校毕业生思想表现好,反 映较好的单位占比为 20.97%;从师德师风来看,77.42%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 校毕业生师德师风为好,表示较好的用人单位及同行占比为 19.35%,表示一般的 为 3.23%;从敬业精神来看,74.19%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 好,22.58%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较强好,3.23%的用人单 位及同行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一般;从职业情怀来看,74.19%的用人单位 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职业情怀好,24.19%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 的职业情怀较好,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职业情怀一般;从工 作态度来看,69.35%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工作态度很强,29.03%的 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工作态度,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 示我校毕业生的协作精神一般;从组织纪律来看,70.97%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 我校毕业生组织纪律意识很强,25.8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具有较 强的组织纪律意识,3.23%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组织纪律意识一 般;从责任意识来看,74.19%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责任 意识,22.58%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3.23%的用 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责任意识一般。 4.用人单位及同行对我校毕业生业务素质的评价 从学科基础知识来看,64.52%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学科基础 知识扎实,35.48%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扎实; 从教材教法分析能力来看,50%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教材教法分析 能力强,48.39%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教材教法分析能力较强,仅 又 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教材教法分析能力一般;从教学设计 技能来看,53.23%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教学设计技能强,43.55% 19 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教学设计技能动手能力较强,3.23%的用人单 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教学设计技能一般;从课堂教学能力来看,64.52%的 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课堂教学能力较强,33.87%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 我校毕业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强,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课堂教 学能力一般;从信息化教育技术来看,46.77%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 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强,5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信息化教育技 术能力较强,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一般; 从教育研究能力来看,45.16 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教育研究能力强, 46.77%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对教育研究能力较强,8.06%的用人单位 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教育研究能力一般;从对教育前沿信息了解情况来看, 45.16%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对教育前沿信息了解,54.84%的用人单 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对教育前沿信息较了解;从班级管理能力来看,53.23% 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认为我校毕业生的班级管理能力强,45.16%的用人单位及同行 认为我校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较强,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认为我校毕业生的班 级管理能力一般;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程度来看,45.16%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 我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强,48.39%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心理 健康程度较强,6.45%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从 综合育人能力看来,54.84%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育人能力强, 43.55%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育人能力较强,1.61%的用人单位及同 行认为我校毕业生的育人能力一般;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来看,51.61%的用 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强,46.77%的用人单位及 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强,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 校毕业生的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一般;从竞争意识来看,53.23%的用人单位及 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强,45.16%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 竞争意识较强,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竞争意识一般;从自我 反思能力来看,46.77%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强, 51.61%的用人单位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较强,1.61%的用人单位 及同行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一般;从终生学习能力来看,38.46%的用 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强,53.85%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 终生学习能力较强,7.69%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一般;从表 达与沟通能力来看,53.85%的用人单位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强, 20 46.15%的用人单位表示我校毕业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强,表达与沟通能力一般 及以下的为 0;从工作创新精神来看,38.46%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工作创 新精神强,61.54%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工作创新精神较强;从团队协作 精神来看,53.85%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强,46.15%的用人 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较强。 (四)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 1.毕业生反馈情况 调研的 8 所学校中,共有教职工 1033 人,其中我校毕业生有 345 人,占总人 数的三分之一以上。8 所学校教师中我校毕业生中,大多数教龄在 15 年以上,近 年来,因人才引进、从基层乡镇小学调动等原因,我校毕业生进入林芝市中学从 事教学的人员较少。 从 8 所学校管理层来看,8 所学校中高层干部(党支部书记、校长、副校长) 绝大部分都为我校毕业生,8 所学校中中层干部(教研主任、德育主任、备课组长、 年级组长)绝大部分均为我校毕业生。因学校师资专业结构的原因,个别毕业生 未能从事本科目的教学任务,承担了相近科目的教学。 ①对从事教师职业满意度情况 从对从事教师职业满意情况(具体结果如图所示)来看,其中非常满意的有 65 人,比较满意的有 63 人,占总人数的 89.5%,不太满意和本不满意的人数分别 为 3 人和 1 人,占总人数的 2.80%,其余人为一般满意;说明我校师范专业毕业后 还是希望能够从事教师行业。 ②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情况 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情况(具体结果如图所示)来看,对学校教学工作非 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分别为 64 人、65 人,占总人数的 90.20%,不太满意的 为 0 人,非常不满意的有 1 人,其余人为一般满意,说明绝大部分毕业生对学校 21 教学工作是满意的。 ③对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程度 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来看(具体情况如图所示),认为专业设置 很不合理的有 1 人,占总人数的 0.70%,不够合理的为 0 人,一般的为 16 人,比 较合理的为 65 人,非常合理的为 61 人。说明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合理, 但从学生访谈中得知,我校专业课程中应该增加教育教学技能课程和加强实践教 学环节。 ④岗位适应情况 通过对专业技能能否适应基础教育工作(具体结果如图所示),对数据进行 分析,34.41%的调查对象非常适应,16.08%的调查对象一般,41.12%的调查对象基 本能适应,2.80%的调查对象不能适应%,5.59%的调查对象完全不能适应。说明大 多数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及时投入放到工作之中。 22 ⑤对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针对调研对象对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可知,认为非 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分别占 47.55%、41.96%,不太重要与较不重要的人数为 0 人。 说明,我校师范毕业生对从事教师专业发展认识较为重要。 ⑥对自我发展现状的满意度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针对调研对象对自我发展现状的满意度可知,认为非常 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 23.08%、58.74%,同时,不太满意与很不满意的占 3.50%。 ⑦对自己专业发展前途 ⑧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教师 从调查结果来看,所有调查对象都对自己从事教师行业具有一定的目标,大 多数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一半左右的希望自己能成为教学 能手,个别希望能成为研究型教师,有 1 名希望成为教育家。 23 ⑨教师工作所需的技能,入职后对大学期间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满意度 3. 对教师工作所需技能掌握的满意度情况 通过对教师工作所需的技能,从 16 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整体上对大学 期间课程学习较很满意。 ①从师德师风方面来看,33.57%的调查对象对师德师风方面很满意,56.64% 的调查对象对师德师风方面满意,6.99%的调查对象对师德师风方面反映一般,不 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2.8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教 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②从教育法规和政策方面来看,32.87%的调查对象对课程中涉及教育法规和 政策方面的教学内容很满意,50.35%的调查对象对课程中涉及教育法规和政策方 面的教学内容满意,13.99%的调查对象对课程中涉及教育法规和政策方面的教学 内容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2.8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课程中涉及教育法规和政策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③从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来看,34.27%的调查对象对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方 面方面很满意,48.25%的调查对象对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方面满意,14.69%的 调查对象对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2.80%。 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中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教学满意,如下图所 示。 24 ④从教材教法分析方面来看,29.37%的调查对象对教材教法分析方面很满意, 55.94%的调查对象对教材教法分析方面满意,11.89%的调查对象对教材教法分析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2.8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⑤从教学设计技能方面来看,25.87%的调查对象对教学设计技能方面很满意, 56.64%的调查对象对教学设计技能方面满意,13.99%的调查对象对教学设计技能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3.5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⑥从课堂教学技能方面来看,27.27%的调查对象对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很满意, 49.65%的调查对象对课堂教学技能方面满意,16.78%的调查对象对课堂教学技能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6.3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25 ⑦从信息化教育技术方面来看,27.27%的调查对象对信息化教育技术方面很 满意,49.65%的调查对象对信息化教育技术方面满意,16.78%的调查对象对信息 化教育技术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8.39%。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 对学校课程中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⑧从教育研究能力方面来看,19.58%的调查对象对教育研究能力方面很满意, 47.55%的调查对象对教育研究能力方面满意,28.67%的调查对象对教育研究能力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4.2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教育研究能力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⑨从班级管理技能方面来看,32.17%的调查对象对班级管理技能方面很满意, 39.86%的调查对象对班级管理技能方面满意,24.48%的调查对象对班级管理技能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3.5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班级管理技能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26 ⑩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来看,3287%的调查对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很满意,45.45%的调查对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满意,18.88%的调查对象对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2.80%。由此可见,诸多 毕业生对学校课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11 从综合育人能力方面来看,26.57%的调查对象对综合育人能力方面很满意, ○ 53.85%的调查对象对综合育人能力方面满意,16.08%的调查对象对综合育人能力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3.5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综合育人能力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12 从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方面来看,31.47%的调查对象对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方 ○ 面很满意,48.95%的调查对象对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方面满意,16.78%的调查对象 对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2.80%。由此可见,诸 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27 13 从自我反思能力方面来看,23.78%的调查对象对自我反思能力方面很满意, ○ 57.34%的调查对象对自我反思能力方面满意,16.08%的调查对象对自我反思能力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2.8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自我反思能力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14 从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来看,29.37%的调查对象对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很满意, ○ 54.55%的调查对象对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满意,13.99%的调查对象对团队协作能力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2.1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团队协作能力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15 从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来看,30.07%的调查对象对终身学习能力方面很满意, ○ 49.654%的调查对象对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满意,16.78%的调查对象对终身学习能力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3.5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终身学习能力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28 16 从沟通合作技能方面来看,30.77%的调查对象对沟通合作技能方面很满意, ○ 51.05%的调查对象对沟通合作技能方面满意,16.08%的调查对象对沟通合作技能 方面反映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 2.10%。由此可见,诸多毕业生对学校课程 中沟通合作技能教学满意,如下图所示。 八、本科教学工作亮点 (一)全面启动六卓越一拔尖四新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新时代高教 40 条)《西藏大学本科教育提升计划》36 条)藏大字【2019】1 号 文件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等文件要求,学校全面启动六卓越一拔尖建设 工作。1 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项,2 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 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立项。向教育部申报 2 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建设,围绕“六卓越”和“四新”拟立项校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 4 项。 (二)首批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圆满完成二级认证 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认证理念,先后召开 8 次专题会安排部 署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完善了 14 个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 40 门专业课程教学 大纲,对 36 门核心课程试卷进行了抽查。积极与重庆评估院联系,制定出台了《西 藏大学 2020 年师范类专业认证迎评工作方案》,并与 10 月下旬圆满完成了数学 与应用数学、物理学两个师范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工作。 (三)线上教学有序开展,学业帮扶力度得到加强 29 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按照“分批分类有序推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的原则,积极推进线上教学工作。积极联合智慧树、中国大学 MOOC、超星、学堂 在线、学习公社等平台,为全校 1384 人次教师开展了线上教学培训,提高了教师 线上教学能力和水平。全校共开设线上课程 833 门,参与教师 1456 人次,上课学 生 51646 人次。13 个专业的 72 门实验课实现线上虚拟仿真,线上进行实验学生 6134 人次,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 同时针对偏远农牧区通讯不方便、网络信号不好等情况,向 245 名网络不畅 的学生通过邮箱发送课件视频、PPT 等学习资源 620 余份,向无网络或家庭住址特 别偏远的 106 名学生邮寄了 318 份教材、辅导书等学习资料。对毕业生学业做到 了精准帮扶,切实提高了学生毕业率和授位率。 (四)本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建设成效得到体现 根据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基础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控制总量、 优化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持续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2020 年撤消了地质 学和教育技术学 2 个本科专业,新增法学本科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将工学院通信 工程、信息工程 2 个本科专业调整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1 年拟新增网络空间 安全、翻译、税收学等 3 个本科专业,拟撤消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积极实施一流 本科专业“双万”计划。获批 4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 个自治区级一流 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 9 个校级一流本科培育专业建设点。推荐 8 个专业参评 2020 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 个专业参评 2020 年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点。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与标志性成果的形成 学校将积极谋划好一流本科教育顶层设计,继续推进西藏大学本科教育提升 计划,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创新。重点以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四新 建设、课程思政等为抓手,构建好 4 个体系,做好八项基础性工作(简称四梁八 柱)。四个体系:一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二是构建“靠 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构建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适 应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四是构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服务体系。八项 基础性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能力、过程管理、培养模式、专业认证、 30 教学平台、质量保障。在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以教学模式创 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促进一批教育教学标志性成果的形成。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完善学习过程管理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教学及过程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 2020 年我校首届线上优质课堂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引导全体教师更 新教育理念、组织开展相关培训与交流,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全过 程,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与教学设计更充分地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同时充分利用好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资源, 促进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课程的建设,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全面推进学校信息 化管理水平,丰富并完善教务系统功能,使管理过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公开 化,更全面记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教学支持与服务,进 一步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与质量。 31 结 语 进入新时代,我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办有特色的高水平大 学”的理念,抢抓“双一流”“部区合建”、新一轮高校团队式对口合作建设等 重大机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特色 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突出生态学一 流学科及民族文化和高原科学技术两大优秀特色学科群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培养爱党 爱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力争到 2021 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辉煌篇章而努力奋斗。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