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产力与农史研究(上篇).pdf
中国农史(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14.2 自然生产力与农史研究渊上篇冤 要要 要如何认识自然生产力 李根蟠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揖摘 要铱马克思生产力观揭示院劳动生产力不但内在地包含着自然生产力袁而且是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的袁生产过 程是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遥 在社会生产领域以外的自然界也存在自然生产力袁即生态生产力袁它表现为地球生物圈生物 的生长尧繁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能力袁具有原生和基础的性质袁是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生产力的源头遥 进入社 会生产的自然生产力是对自然界自然生产力的开发尧利用和再创造遥 后者的作用是自发和盲目的袁是野自在冶的自然生产 力曰前者则以劳动为中介袁植入人的自觉因素袁是野自为冶的自然生产力遥 揖关键词铱马克思生产力观曰自然生产力曰劳动生产力曰生态生产力 揖中图分类号铱S-09; K207 揖文献标识码铱A 揖文章编号铱1000-4459(2014)02-0003-13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History —— —What Way to Cognize the Natural Productivity LI Gen-pan ( ) Abstract院The productive forces conception of Marxism reveal: the labor productive forces not only internal contained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but also it was based on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Production course that was the Two-way interactive existed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nature world that is out of the social productive field, existed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too, was namely the ecological productive forces. Its expression is the growth, multiplication of the living things of the earth biosphere and evolutionary ability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possess the primary and basic character, is fountainhead of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entered the social productive field.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entered the social production, that was exploition, utilization and re-creation of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of the natural field。The latter's function is spontaneous and blind, is“in-itself” 's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former is with labor as medium, planted human conscious factor, is“for-itself” 's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院productive forces conception of Marxism;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labor productive forces; ecological productive forces 农业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再生产,重视自然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农史 研究题中应有之义。过去学界在讲述和研究生产力时,自然生产力是被忽略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收稿日期] 2014-01-12 [作者简介] 李根蟠渊1940- 冤袁男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尧博士生导师袁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尧农业史 研究遥 - 3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2014.2 我国流行的工具书和教科书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支配、改造自然的力量;讲生产力时仅仅提“社 会生产力”, 而不及自然生产力。 1 影响所及,农史界对自然生产力的研究很不够。农史研究事实上不 能不涉及自然生产力, 农史界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也包含了关于自然生产力的内容,但自然生产力始终 没有被作为独立的专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对农史研究的深入或许是有好处 的。下面谈的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这些看法是我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的一些心得,也 是从自然生产力的视角对以往研究所作的一种梳理。时贤的诸多研究使我获得启发和滋养,文中也有 与时贤所论不尽相同者。一己之见, 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权作引玉之砖。 一尧马克思的生产力观与自然生产力 生产力是否包括自然生产力,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溯本清源,应从马克思的生产力观说起。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领域中的劳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有两种:一种存在于 社会生产领域中,这是本篇第一部分所要探讨的;另一种存在于社会生产领域之外的自然界,将在本 篇第二部分进行讨论。 生产力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一。马克思是在批判李斯特等人相关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自己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 “第一个历史活动” , 是 “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3 生 的生产力观的。2 马克思认为, 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矛盾统一体,共同构成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社会上层建筑矗立其上的经济基础。 其中, 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反映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两个领域均有内 容丰赡的论述, 但过去人们对后者关注较多,对前者则相对忽视。 社会生产是靠人的劳动启动的, 就其目标和成品而言,劳动就是生产。马克思《资本论》有关于“劳 动过程”的专门章节,就是阐述生产力的。本节以此为中心,从生产力构成和生产力运动两方面对马克 思所阐述的生产力的内容进行考察。 渊一冤从生产力要素的构成看自然生产力 马克思把劳动的“要素”亦即生产力的要素规定为: “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 资料”。 4 劳动是人在对自己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的活动。作为劳动者的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 与其依之以生、 依之以存的自然界血肉相连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5 而且“直接地是自然存在 物”,6 人必须从自然界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他又是自然界 特殊的独立的部分。人的特殊性在于: 他是具有自我意识并能制造工具的生命体,这不但使他区别于 动物和一般自然物,而且使他具备了通过劳动即生产实践, 按自己需要和意愿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种 1 上世纪末以来, 对生产力的这种表述受到许多研究者的批评。巨乃岐、刘冠军《生产力新论》 (《东方论坛》,2003 年第 1 期)比较详细地收集了工具书和教科书中对生产力的各种解释并予评论, 可参阅。 2 郭杰忠: 《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 9 期。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第 31 页。本文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均为人民出版社中译本第一版,各卷的出 版年份不一, 不另注明。 4 《资本论》第 1 卷第 5 章第 1 节 “劳动过程” , 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本文引文未注出处者均出于此。由 于这里的劳动是指生产劳动, 所以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又可以合称为生产资料。后来教科书上说的生产力三要 素(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或两要素(劳动者、 生产资料), 就是从这里来的。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第 68 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第 167 页。 - 4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自然生产力与农史研究渊上篇冤 能力不断在发展。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 “自然物质” ,或者来源于“自然物质”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直接掌握的, 劳动者通过它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中去,所以它是人体活动器官的延伸。劳动资料中最重要 的是生产工具,还有生产设施等,它们一般经过劳动加工;但“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 属、煤炭等”未经劳动加工的自然富源,也被马克思包括在劳动资料当中,1 这些自然富源或者充当制 作工具的材料, 或者提供推动工具的动力和能源。劳动对象是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人类的需要加工的自 然物质。其中有的未经人的协助而天然存在, 有的经过劳动的“过滤”,就是所谓 “原料”,也有的既是原 料又是劳动资料,如具有生长繁育能力的作物种子和驯养牲畜等。 马克思关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阐述, 还有两点特别值得一提。一是他注意到物质资料生产中 一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外的“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的环境条件。马克思说: “广义地说,除了那些 把劳动的作用传达到劳动对象、因而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充当活动的传导体的物以外,劳动过程的进行 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都算作劳动过程的资料。”这段话人们以前不大注意,实际上蕴含着重要思想 的胚芽。 “一切物质条件” 应该包括“生态环境”条件, 甚至主要是指 “生态环境” 条件。马克思虽然把它 们归入“广义”的劳动资料范畴,但指出它们和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的区别: “它们不直接加 入劳动过程……它们表现为全过程得以进行的条件,而不是表现为过程内部起作用的因素。”2 二是把土地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如“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 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它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 “土地是他的原始的 食物仓,也是他的原始的劳动资料库” ; “土地本身又是这类一般的劳动资料(按袁指广义的野劳动资 料冶),因为它给劳动者提供立足之地,给他的过程提供活动场所” ;等等。土地当然也包含了作为农业 生产资料的耕地,但它的内涵远远超过耕地。概括起来,泛指的土地在生产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方 面,它是自然物质的载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仓库;另一方面,它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地,所有生 产过程都要依靠它提供活动场所和拓展空间,动植物和人的生产尤其需要在这个“平台”上获取食品、 养料,承接阳光、雨露, 分解还原生产生活和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马克思还特别指出: “主要的生 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早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下,在真正的农业中一般说来必然是这 “土地”的意义超越了具体的单一的自然物。“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 种情形”。 3 在这里, 泉”,4“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要素”,5 实际上已成为“自然”的代名词。在被称为《资本论》第二稿的 《1861—1863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即生产)过程归结为“人和自然(土地)”两大因 素: “如果完全抽象地来考察劳动过程, 那么,可以说,最初出现的只有两个因素—— —人和自然(劳动和 劳动的自然物质)……这样,土地和劳动似乎是生产的原始因素,而专供劳动使用的产品,即生产出来 的劳动材料、劳动资料、生活资料,只是一种派生因素。”这里的土地,马克思明确指出它“其实就是自 然”6 。 国外有些学者指责马克思把“土地” 仅仅看成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而忽视了它首先应该是生态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第 560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第 57 页。应该指出, 对引文中的 “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 , 不宜死板地理解。有些环 境的因素, 如阳光、 温度、 雨露、 空气是进入农业生产过程的,只不过不是作为生产工具或劳动对象直接与劳动相 结合而发生作用罢了。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 第 761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 第 757 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第 114 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第 105-106 页。引文中的 “劳动材料” 就是《资本论》中所说的 “劳动对象”。 - 5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2014.2 学意义上的土壤环境。1 他们恐怕没有读懂马克思。 “劳动的一般对象”和 “一般的劳动资料” 正是相对 于各别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言的。这说明马克思不是仅仅把土地当作某种具体的劳动对象或劳 动资料,也不是孤立地考察个别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是把它们置于更为宽阔的自然环境中考 察。尤其是后者的“劳动资料”指的是“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把土地称为“这类一 般的劳动资料” ,表明土地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场所和空间,是“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 质条件” 承载体和承受体,这不正是包含了 “生态学意义上的土壤环境”吗? 综合以上两点看,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环境作专门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没有出现“生态”一 词,但他的生产力观是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蕴的,甚至可以说生态环境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了。下文 的叙述可以继续印证这一点。 由此可见,在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中已经内在地包含着自然物质、自然环境和自然力了。 渊二冤从人与自然的互动看自然生产力 下面再从动态方面考察一下马克思生产力观的内容。马克思对劳动的过程有以下的经典性论述: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换的过程。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即人在劳动中借助 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劳动与劳动对象相结合,使其形式发生适合人的需要的变化。这种形式变 化可能是“化学的” ,可能是“机械的” ,可能是“通过生理过程本身的控制而发生的” ,也可能“仅仅是物 的位移(它的位置的改变),或者只是物与地球的联系的分离(引者按院如从河流湖泊中捕捞鱼类)”。 2 其二是指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与物质循环。 “物质变换” 何以包含物质代谢与物质循环的意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对“物质变换” 这一译 名的由来和演变作些简单的回顾。 “物质变换” 是德语 Stoffwechse 的中译。它由 Stoff(物质尧质料尧素材) 和 Wechsel(交换尧变换)两个词组成。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Stoffwechse 一词广泛流行于生理学、化学、 农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但已不是在其字面含义上被使用,而是指动植物为维持生命所进行的物质代谢 和生命循环,即通常所说的生命体的 “新陈代谢”。Stoffwechse 在使用过程中含义也有所扩展。如德国 农业化学家李比希把包括人类和自然的物质代谢在内的整个地球上的生命现象视为一个运动的循环 过程,由植物从土壤和大气中所吸收同化的营养物质,被人类和动物做为食物而摄取,经过动植物本 身和动物排泄物的腐败分解过程,再重新返还到大地或大气中去。3 李比希所说的“物质代谢” 已经涵 盖了人和自然、 有机界和无机界; 不但具有生理学的意义,而且具有生态学的意义。马克思在李比希基 础上进一步把这一概念拓展到生产劳动和商品交换等社会经济领域。这样一来,在马克思的语境中, Stoffwechse 就不是“新陈代谢” 所能涵盖的。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中,Stoffwechse 除少数 译为“新陈代谢”外,大多数译为 “物质变换”。 “物质变换” 与 Stoffwechse 原有字义衔接,既把生命体 “新 1 这里指的是英国学者本顿、 日本学者玉野井芳郎。参见[日]岩佐茂: 《环境的思想》,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年。转 引自解保军: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 思想探析》,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 年第 5 期。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第 60 页。类似的论述还有: “劳动是合乎目的的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工具 是实际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原料无论是由于化学的物质变换还是由于机械的变化,它在变成产品时取 得了比它原有的使用价值更高的使用价值。”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 第 271 页) “人类劳动只要用在化 学的物质变换上(在农业中),并且部分地还用机械手段来促进这种变换,或者用在生命本身的再生产上(畜牧 业), 就能获得剩余产品, 也就是说, 就能把同一自然实体从不适用的形式变为适用的形式。” ( 《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 46 卷上,第 292 页。 3 董恺忱: 《李比希的农学思想》, 《世界农业》1980 年第 5 期。 - 6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自然生产力与农史研究渊上篇冤 陈代谢”的义项包括在内, 也可表达“新陈代谢”所不能囊括的义项。 1 马克思指出,他之所以采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样的表述,是为了“说明生产的‘自然’ 过程”。2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体, 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呼吸、饮水、 摄食(同化)和排泄(异化), 需要与自然发生生理学和生态学意义上的物质代谢和物质循环。在这里姑且称之为“人维持生命的自 然再生产”。但是这种“自然再生产”不像自然界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那样以纯粹的 “自然”形式单独存 在。人作为自然界中具有自我意识和懂得制作工具的生命体, 他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是以劳动为中介 进行的,它超越了人的单纯的生理需要,因而也超越了单纯动物式的物质变换,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 了自然的面貌。因此, 这种 “物质变换” 除了生理学和生态学的意义外,又包含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 意义。虽然“人维持生命的自然再生产”不能以 “自然”的形式单独存在, 但它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基 础。马克思说: “在所有这些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是人体再生产出本身所必需的物质变换,也就是创 造生理上的生活资料的过程。”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它大体上 “同农业相一致”。3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 论创造性地、又是如实地把 “劳动”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接合在一起,既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 生理学和生态学意义上的物质变换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又肯定劳动为了适应人的需要对自然改造 的超越动物界的革命性意义。马克思把劳动的作用定位于“引起、调整和控制” 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 的过程,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也就是说,劳动启动和参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 质变换”, 但并不等同于它,也不能替代它。劳动即生产实践无疑包含了对自然改造的意义(改变自然 物的形态), 但这并非对自然单向的支配,它包括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控。人 类通过劳动调控人和自然关系的能力, 也是劳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知:人虽然是生产过程中主动的一方,但生产并非人对自然的单向索取,而是人和 自然的双向互动。这种双向互动,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人们要想在对自己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不 但必须有现成的自然物质作为它的自然基础, 而且离不开自然力的协同作用。此其一。马克思明白无 误地告诉我们: “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 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 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 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4“自然界和劳动一样 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5 另外,物质和能量在生产过程中 的流动方向并非单一的,而是沿着“自然→人” 和“人→自然”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此其二。人们从自 然界取得他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把他们生产和消费中的废料、排泄物和动植物以 及人的遗体返还大自然。取予要平衡,如果平衡受到破坏,6 危机就会接踵而来。马克思批判“资本主 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 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 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7“土地”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是“自然”的代名 1 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 Stoffwechse 译为 “物质变换” 超越生理学上“新陈代谢”的意义,这一译名的正确性 曾在学界引起争议。可参阅臧立: 《 “物质变换” 概念歧见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 年第 1 期。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 第 422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 第 145-146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第 56-57 页。在这里, “土地” 也是自然的代称。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 第 15 页。恩格斯也指出: “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 提供材料, 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 《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1971 年, 第 149 页) 6 平衡的破坏包括取多予少和取予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第 552 页。 - 7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2014.2 词,所以这里“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以土地 为基地(或曰野平台冶)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包含了这种物质代谢和循环的 内容, 才是完整意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劳动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造成人与自然之间这种物质代谢和循环的断裂,正是近现代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 总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从生产的第一天开始, “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1 。 马克思重视人在生产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自从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把自然界作为自己 “外部 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从而在自然界打上自己的烙印,逐步把“自在自然”改塑为 “人化自然”。 2 但 自然界的优先地位”3 仍然是它永恒的前提。自然界是人先在的本源,人是自然之子。马克思把自然界 称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 人的身体”。 4 因此,人的生产实 践及其对自然的改造不可能脱离自然, 不可能超越自然,不可能不受自然的制约。人对自然的生死相 依是人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也是它的界限。先世传下的既有的环境条件(也包括既有的生产力),人们 不能选择,只能顺应它,然后予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固有的发展规律,人们不能违背,只能遵从,否则 早晚要受惩罚。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也必须依托自然物质、自然条件、自然力为基础并在它们的 协同下进行,而且只能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 不能创造新的物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既是“能动的自 然存在物”,又是 “受动的、 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 5 人能动的对象和受动的力源都是自然。那 么,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在生产过程中又何尝不是“能动”与“受动”并存?人的“受动”反映了自然的 “能动”, 人的 “能动”则表现为自然的 “受动”。就具体生产过程而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如果没有人 的启动,如果不和活劳动接触,它们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它们自身也会由于自然的代谢作用而损 耗和解体,这是其“受动”的一面;但在新的使用价值创造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所包含的自然物、 自然力和自然条件的积极参与下完成的, 这又是其“能动”的一面。质言之, 人和自然相互依存, 不可分 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与自然协同进行和完成的。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马恩的著作中, “自然生产力”、 “自然的生产力” 、 “自然赐予”、 “自 然产生的”、 “由自然力促成的”、 “自然条件制约” 、 “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与“自然力的利用结合在一 起”、 “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 “生产力”等等的出现不下数十次之多。劳动生产力中包含着自然生产力, 是当然的,也是必然的。 渊三冤马克思之后院列宁的继承和斯大林的偏离 在马恩之后,列宁是承认和注重自然生产力的。他指出: “一般说来,人的劳动是无法代替自然力 的,就象普特不能代替俄尺一样。无论在工业或农业中,人只能在认识到自然力的作用以后利用这种 作用, 并借助机器和工具等等以减少利用中的困难。”他肯定马克思以下论述: “加入生产但不需要代 价的自然要素,是一种无偿的自然劳动生产力。”6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列宁就在 1918 年 4 月的《科学技术工作计划草稿》中提出对俄国自然生产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以便尽快制定 俄国工业改造和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俄罗斯科学院自然生产力研究委员会大大加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第 662 页。 2“自在自然” 是与马克思所说的 “人化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前者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出现 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之后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那部分自然界。或称 “第一自然” “天然自然”。后者指已经被 、 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 打上了人类主体意志烙印的自然界。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第 50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第 56-57 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第 167-168 页。 6 《列宁全集》第 5 卷, 第 90、96-97 页, 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 8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自然生产力与农史研究渊上篇冤 强了出版活动, 开始出版《俄国财富》丛书和多卷本的《俄国自然生产力》文集。 1 列宁以后,斯大林在他的著作中只提社会生产力,不提自然生产力。他对社会生产力的解释是: “社会对自然力的关系,社会在与自然力作斗争中来取得必要的物质资料。”2 只谈斗争不谈依存协调, 只谈取得不谈物质变换,把双向的互动关系变成单向的索取关系。对于生产力要素,则只界定为生产 工具和生产者。3 舍弃了马克思生产力要素中关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丰富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我国社会科学界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忽略自然生产力的存在,与斯 大林的上述理论恐怕不无关系。 这些认识,显然是对马克思生产力观的偏离,也不符合实际。我们研究和讲述生产力和自然生产 力,应该回到马克思的本义上来, 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予以发展。 二尧两类不同的自然生产力和两类不同的生产 经过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的讨论,生产力包括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但是,什么是自然生产力?如何认识自然生产力?歧见尚多,需要继续讨论。 要马克思并没有否定社会生产领域以外自然生产力的存在 渊一冤需要纠正的错觉要要 马克思以人类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他讲的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相对应的概念,与此相联系的 “自然生产力”是指进入社会领域与劳动相联系的自然力。由此产生一种错觉, 似乎马克思只承认进入 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力属于生产力,人类社会生产领域以外不存在自然生产力。一些学者从这种错觉 出发谈论马克思生产观的“局限性”。例如有的学者说,马克思只是“在特定的意义上承认某些自然力 属于‘生产力’范畴……由于尚未出现当今形式的生态危机和资源难题,马克思当年主要侧重从物质 财富的层面上看待生产力,并把自然力仅仅看成隶属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力量,关注的只是进 入现代生产过程且依赖技术体系和资本体系、能直接有助于物质财富生产的自然力”,而这“显然是不 够的” 。 4 另一些学者则根据这种错觉来界定自然生产力。例如有的学者说: “物质生产力只能通过人 的劳动来实现, 自然力要成为生产力也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劳动相连接。那些与人类生产活动无 关的自然力,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 只是纯粹的自然力而不能称为自然生产力。”5 又有人说:自然 力只是潜在的自然生产力,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以后才成为现实的自然生产力。 自然力要成为社会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力, 的确“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劳动相连接” ,但是如果 据此否定社会生产领域外存在自然生产力,马上就会遇到尴尬。放眼自然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 派万类竞生的景象,各式各样的生物蓬蓬勃勃地生长和繁衍着,仪态万千,要否定它们具有生产力,谈 何容易! 其实马克思并没有排除社会生产领域以外自然生产力的存在,相反,自然界生产和生产力的存在 正是他的社会生产理论隐含着的当然前提。例如他曾指出农业再生产 “是同自然的再生产一致的”,6 1 《列宁选集》第 3 卷, 第 509 页,并参阅本卷 “说明” (第 10-11 页)和注释 263。 2 《斯大林选集》下卷, 第 586 页,人民出版社,1979 年。 3 《斯大林选集》下卷, 第 442 页。原文是: “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 用生产工具、 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4 任暟: 《环境生产力论—— —马克思 “自然生产力” 思想的当代拓展》,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年第 2 期。 5 陈炳: 《论自然生产力及其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 年第 4 期。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2 册, 第 61 页。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 9 - 2014.2 并且认为自然再生产是“整个生产的物质基础”1 。这里的“自然再生产” 是指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再生 产,虽然后来它们已经打上人类劳动的烙印,但其原初形态是自在自然野生动植物的再生产,这种再 生产并不依赖人类的社会生产而存在,相反,农业生产是从驯化自在自然既有的野生动植物开始的, 而且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养迄今仍是农业生产的内容之一。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与这种自然再 生产相联系的自然生产力的存在。而自然界生物的生产力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力的一种表现。 又,马克思把社会物质生产表述为“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 过程”,如前所述,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 “物质变换” (Stoffwechse)是学界用以表示自然界生物与自然 环境之间的物质代谢和物质循环,这是自然界生命体的特征,也是自然界存在生产活动的反映。马克 思接受了这一概念并予以拓展。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体, 和其他自然界的生物一样需要与自然环 境进行物质代谢和物质循环, 即人的“自身自然”与“外部自然”的物质变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 变换的一种形式和一个环节。人和自然“这种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2 与动植物和自然界 的物质变换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都属于自然再生产的范畴。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是以劳动 为中介的,所以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并大大超越它“纯粹自发形成的状 况”。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的一种拓延和升越,以“物质变换”定义社会生 产即已隐含着对自然再生产的承认。从另一角度看,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依存的。马克思说: “生产直接 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3 人的社会生产本质上是对生态环境中生态资源的一种消费,而这种消费 是以生态环境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为条件的。凡此种种, 表明马克思不是抹杀而是肯定自然生产和自然 生产力的存在。 有些学者似乎感到自然界的生产力难以完全抹杀,但上述错觉仍然像幽灵一样徘徊在他的脑际, 于是试图将存在于自在自然的自然生产力和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生产力捏合在一起。一种流行 颇广的生产力定义称: “自然生产力, 就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 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4 这一定义似乎 兼顾了各个方面,其实是模棱两可、 含糊不清的。定义的前半部分虽然也有含糊的地方, 基本上还是排 除人类社会生产领域以外自然生产力的单独存在。表述的后半部分,似乎肯定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领 域以外自然生产力的存在,又似乎认为自然界的所有自然力和生产力都进入人类社会的生产领域,都 成为自然生产力。如果是前者, 显然与前面的表述相抵触,如果是后者,则与客观真实距离太大,而且 人们不禁要问, 自然界中那些对人类社会起破坏作用的自然力是否也称为自然生产力? 渊二冤两类自然生产力的区分及其异同 要清除上述错觉和排除由此产生的矛盾和混乱,在我看来,必须在承认社会生产领域之外存在自 然生产力的基础上明确地区分两类相互联系但性质有别的自然生产力。 第一类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这里的“自然界”指地球生物圈。地球生物圈以外的宇宙, 我们知之尚少, 暂且不论。 地球生物圈的生产力首先表现为生物(包括植物尧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衍能力。它虽然不能等 同于社会生产领域中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但在具有增殖能力这一点上两者是共有和相通的, 而且它进入社会生产领域后就直接成为农业生产力的基础。这种生产能力不是 “潜在”的,而是实实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9 卷, 第 334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第 552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 第 28 页。 4 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70qZxCxhBARZkLSUxq5oG97cTcLn2GxOitk-fbgVUy-PsaOVD6z9B NtDM6Cs8o9Alt58xVNml1-J5nTXerzPK - 10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自然生产力与农史研究渊上篇冤 在地摆在那里。否定了它,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再生产”就成了无源之水, “经济再生产”也就成了无根 之木。无机自然界不具备生物的这种自我繁衍能力, 在这里只存在物质和能量形态的变换或流动。所 以,如果把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分开来看,可以说前者具有生产力,后者只有自然力,而无生产力。但有 机自然界和无机自然界是不可能割裂开来的,有机界生物的生长繁衍依靠无机自然界提供基础和条 件,如阳光、雨露、空气、土壤和水等。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自然界生产力和自然力由此得 到整合和升华。这个生态系统是有生产力的, 这种生产力首先表现为整合了的自然界生物的生产力。 即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人)和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构成的物质变换和能量 流动的链条,以及这种生命循环得以运转所依存的环境。除此之外,它也表现为进化的能力。这里讲的 “进化”并非仅仅是通常所说的生物进化,而是指自然界向上发展的趋势和能力。为什么这种进化能力 也是生产力?因为它是自然界生物所由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的出现也是这个生态系 统的杰作,是生态系统进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生态系统进化形成的数以千百万计的天然物质是可供 人类生产生活采用的资源,生态系统进化形成的宜人气候、新鲜空气、清洁淡水,更是人类不能须臾离 开的。生态系统所蕴含的这种生产能力和进化能力, 或称“生态生产力”, 或称 “环境生产力”。如果说整 合了的自然界生物的生产力是狭义的生态生产力,那么生态系统进化中形成的一切生命、物质、环境 及其作用力就是广义的生态生产力。 1 世界是如此奇妙,以致人们设想有一个万能的“上帝”或“造物 主”在安排这一切。其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神奇的生产能力和进化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才是真正 的“造物主”。2 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诞生以前早已存在, 所以“生态生产力” 或“环境生产力”的原 初形态是自在自然的自然生产力。人类社会诞生以后, 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部分逐步打上人类劳动的 烙印, 但从总体看, 生态系统及其蕴含的生产力迄今仍然是人类无法控制的。鉴于“生态生产力”在学 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3 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我把地球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明确地归入存在 于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的范畴。本文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 “生态生产力” 一词的。 第二类是存在于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生产力。这是自然力(包括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进入 社会生产领域后产生的。不是所有进入社会的自然力都能形成自然生产力。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与其 他社会力量协同,并产生积极成果的自然力,才能称为自然生产力。这里又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 是早先已经进入社会生产领域,被劳动或多或少改变了形态,而人类大致可以管控的自然力;另一种 是初次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或者虽非初次,但未被劳动改变形态,人类还难以完全管控的自然力。这两 种自然力只要能在生产中导致积极成果的出现,都可称之为自然生产力。 以上两类自然生产力虽有密切联系,但并非同一事物,故不可混为一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地球生物圈的自然生产力是原生的,具有基础性质,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生产力则是次生 1 有的学者把生态生产力界定为生态系统发挥生产、 创造与服务功能所释放生态作用力。“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 态系统提供的自然资源、宜人气候、新鲜空气、清洁水,以及它对人类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消解功能等,我觉得此 语容易引起误解,似乎这是生态系统有意识的行为,更倾向于用生态系统进化能力形成的广义生态生产力来界 定它。 2 参阅廖巍: 《论生态生产力》, 《网络财富》2010 年第 18 期。 3 现在学界对 “生态生产力”的理解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它定义为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物质变换能力; 另一类把它定义为人类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同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等等的能力。前者属于自然生产力的范畴, 是笔者赞成的意见。后者与“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 物质变换” 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没有实质的区别,虽则内容上比起传统对社会生产力的理解有所拓宽,它 已经离开了自然生产力的范畴。 - 11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2014.2 的,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原始生物和原始生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 7-8 亿年前,发展到距今 4.5 亿年前臻于成熟,而人类的历史只有 300 多万年。所以,自在自然的自然生产力是原生的,进入人类社 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生产力是次生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社会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平台,作为劳动生 产力一部分的自然生产力,来自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蕴含的生产力和自然力,也都是取给于自然生 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生物圈的自然生产力是基础,是根柢,是源头,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生 产力则是枝叶、 是支派,是人类对前者的开发、 利用和再创造。 作为社会生产领域自然生产力的基础、 根柢和源头的生态生产力是无所不在和难以替代的。生态 系统的生产力和进化力遍布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活动没有到达和难以到达的所有角落。但迄今为 止,社会生产所能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生物圈的生物物种数量以百 万、千万计,而人类栽培和饲养的植物和动物只有一千多种。人类自身智能发展程度仍然限制着他对 自然物和自然力的认识和利用。地球生物圈的一些功能,如它所生产的新鲜空气和宜人气候环境等, 是人类难以复制的。由于地球人满为患,人们憧憬着在其他星球上营造一个类似地球的适宜人类移居 的环境。作为一种试验,上世纪末,人们历时 9 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建造了一个模拟地球生 态环境的“生物圈 2 号”。但是不久, 这个耗资 2 亿美元、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装备出来的轰动 一时的试验便宣告失败,曾经踌躇志满的人们不由感叹: “扮演上帝的角色太难了!” 通过这一事件,自然界向人类发出无声的告诫:经过几十亿年风风雨雨形成的地球生物圈生态系 统,隐藏着太多未为人知的奥秘,它的结构,它的功能,它蕴含的生产力和进化力,不是人们可以简单 地模仿和替代的。 其次,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生产力虽然来源于自然界的生产力和自然力,但并非它原样的拷 贝,而是它的改塑和升级版。 “自在”的生产力和自然力的形成和展开是自发的,盲目的, 但当它们进入 社会生产领域以后,人们对它们的利用,就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区别,并往往是从无意识发展为有意 识。人类在社会生产中对自然力的利用本质上是有意识的, 所以这种自然生产力包含了人类“自觉” 的 因素, 也就是说具有了“为人性”和 “人为性”,成为人们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的一部分。一方面自然力进 入社会生产领域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人类的自觉活动参与或引导着自然力的运作,形成双向的互 动,而非单向的运动。这是自在自然的自然生产力和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生产力更为根本区别之 所在。如果把前者称为 “自在”的自然生产力, 那么,后者不妨称为“自为” 自然生产力。 1 第三,与此相联系,两类自然生产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 “自在”自然生产力的主体是自然物和 自然力本身,这些自然物和自然力虽然不能孤立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外,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之内可以以 相对独立的形态存在; “自为” 自然生产力则是依附于以人为主体的劳动生产力,自然物和自然力本身 不能成为主体, “自为” 自然生产力也不能脱离劳动生产力而独立存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对 劳动生产力的构成作些分析。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包含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两种成份,它们是分别与劳动(人)和自然 (物)这生产力两大要素相对应的。具体地说, 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因素,一是劳动者体力、智力的发挥, 包括作为人体活动器官延伸的生产工具,包括作为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结晶的科学技术的作用, 二是劳动的社会组合, 如分工和协作等。形成自然生产力的因素,一是作为实体要素直接进入社会生 产领域的自然物质和自然力,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是没有直接进入社会生产但影响生产进程 的生态环境条件。这是分开讲的,实际上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往往是相互交叉地发生作用的。生产工 1“自在” 与 “自为” 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用以表述绝对理念发展不同阶段的术语。它可以引申为“自发”与“自 觉”的含义。马克思、 恩格斯曾用在其引申义区分无产阶级政治成熟程度的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也借用这对术语 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自然生产力。但 “自为”自然生产力的 “自觉” 因素不是自然生产力固有的,而是人嵌入的。 - 12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自然生产力与农史研究渊上篇冤 具是一种自然物质,它包含着某种自然力, 或是控制着某种自然力的手段,但它又是人的智能的结晶, 劳动的物化,属于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形式,甚至是它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说: “这些劳动资料 虽然是社会劳动创造的社会生产力,但起的作用却类似为生产目的服务的自然力”。 1 劳动对象也有 类似情形,例如良种自有其内在的自然生产力,但它又是人类选择的结果,也包含着反映社会生产力 的物化劳动。劳动的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而它形成的自然基础却是土壤的“差异性和 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 2 作为社会生产力表现形式之一的生产技术的展现,也往往以某种来源于 自然物质的生产工具和设施为依托。可以说,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界的生产力和自然力,都有人 类劳动的引导和参与, 都打上人类劳动的印记。这些自然生产力虽然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但居于主导 地位的是人类的劳动。所以马克思总是称之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 。也就是说,这些自然生产力是劳 动生产力的一部分。马克思说: “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一样,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 要引者)也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3 马克思在这里是就资本主义生产 (按即自然生产力要要 而言的,而其适用范围并不限于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劳动是社会性活动,包括自然生产力在内的劳动 生产力也可称之为“社会生产力”。换言之, “自为”的自然生产力可以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 “社会生产力”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劳动生产力的同义词,它可以与 存在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即生态生产力对称,分别表示以人和以自然为主体的生产力。狭义的社会 生产力则是劳动生产力中与自然生产力对称者,所以也被称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像劳动生产力 中的自然生产力被称为 “劳动的自然生产力” 一样。社会生产领域中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 生产力的主体都是人。它们并非两种不同的生产力,而是同一生产力中两种不同的成分,其现实形态 不可分离地融为一体, 只是人们为了便于研究在观念上把它分解开来了。 渊三冤社会生产和自然生产的同一与对立 两类不同的自然生产力实际上是自然生产力在两类不同生产中的表现形式。 当前学界关于生产的划分有各种不同名目,如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才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 产等等。在我看来,它们可以划归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生产,一类是社会生产。前者以自然为主体,是自 发地进行的;后者以人为主体,是由劳动启动、 导引和调控的。前者生产力的原初形态表现为自发的自 然生产力;后者生产力表现为包含自然生产力的社会生产力,也就是说,自然生产力是在人自觉的导 引下作为劳动生产力的一部分存在的。 人源出于自然, 自然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基础, 这是两类生产同一性的表现。上文说过,社会生产领 域的自然生产力是人类对自然界自然生产力的开发、利用和再创造。这是一个持续的实践过程,在这 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对自然生产力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在逐步拓展,已知自然物 质新的特性和利用价值,以前未知的自然物质的特性和利用价值不断被人们发现,从而得以显示和发 挥。所以对自然生产力的开发、 利用和再创造,不但是使自然物和自然力适合人类需要的改塑过程,而 且对自然生产力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释放和提升。这也是两类生产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尤其是 20 世纪 以来, 随着人们对自然物质的认识由外部特征到其内部结构的深入,劳动生产力中自然生产力的表现 形式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例如核能的基础仍然是自然生产力,但已不是在其纯粹的自然形态下被利 用,而是在人类的控制下通过原子核的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两类生产除了同一的一面外,还有对立的一面。因为自然生产未必都适合社会生产的需要,有时 还会给社会生产带来灾害;社会生产也并非都与自然生产协调一致,如果它对自然的索取超过自然的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9 卷, 第 488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第 561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第 563 页。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 13 - 2014.2 生产能力,或者它向自然排放的废物超过自然的自净能力,生态环境和自然生产就会受到破坏—— —这 又是两类生产的对立性的表现。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或物质代谢的“断裂” 。众所 周知,当前,两类生产的矛盾已经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从人类方面 —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也有制度的根源—— —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说,既有认识的根源—— 矛盾的解决有待于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提高, 更有待于人与人的关系从“异化” 中回归。 在对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中,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尊重自然、遵从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但有的学者连带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也否定了,认为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 的,并因而对发展的前景感到悲观。社会生产实质上是人类为了取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活资 料和生产资料而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如上所述,社会生产和自然生产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同一 的一面; 由于人和自然同源同质,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它们的同一性更为根本,是在更深层次起作用 而且作用更为久远的因素。不错,由于认识和制度的原因, 人类做过不少违反自然规律、 超越自然承载 能力从而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错事;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并非都导致环境的恶化,更非必然导致 环境的恶化。人类也做过很多顺应自然规律、使生态环境变得更加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使自然生产 力获得释放和提升的好事。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必须予以肯定。需要否定的只是人类违 反自然规律、超越自然承载能力的行为。如果从更加宽阔的历史视野进行考察,大自然孕育出人类这 种智慧生物,标志着自然界的新生, 而不是它的没落。人类的历史使命, 不但要使自然界更适合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而且使人类在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更加顺应自然的节奏和韵律,从而使自 然界和人的发展在总体上更有序、更协调、更和谐,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1 要达 到这一目标,需要经过艰难的磨合。当前出现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视为磨合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人类一定要也一定会迈过这道坎,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终将出现。 两种生产的区分是两种自然生产力区分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生产和自然生产有时也出现 某种交叉,但这并没有消弭两者的界限,反而突显了区分两者的必要。关于这个问题,本文的下篇还有 机会作进一步的讨论。 三尧篇尾语院野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冶 两种生产和两种自然生产力的区分是必要的,它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社会生产及其包含的自然生 产力是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的。社会生产的基础是自然生产,社会生产领域劳动自然生产力的源头 是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本质上是对自然界自然生产力的开发、利用和再创造。社会生产中 的劳动对象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创造的自然物质,或者来源于自然物质。社会生产并没有创造新的物 质,而是将劳动注入劳动对象,从而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形态。这是一种“再创造”。在这种改变自然 物质形态的再创造中, 人们必须依靠自然界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协助。作为人的活动器官的延伸的生 产工具,就是劳动改造过的自然物质,它们本身包含着某种自然力(机械力尧化学力)等,或驾驭着某种 自然力(水力尧风力尧火力尧电力等),充当人类劳动的助手。这就是利用自然来改造自然, 利用自然力来 控制自然力。这种生产活动又离不开生态环境提供的条件和平台。进一步说, 作为劳动者的人这种智 慧生物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的一部分, 劳动力也是一种自然力,劳动过程是人自身的自然力和 身外的自然力的交互作用,或者如马克思所说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和他的“无机的身体”之间的 “物质变换”。人在和自然的交往中观察和学习,获得启迪和灵感, 增长智慧,提高开发和利用自然力的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第 122 页。 - 14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自然生产力与农史研究渊上篇冤 能力。这一切的一切, 能够一分一秒离开自然和自然力吗?所以马克思说: “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 力”;1“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 2 这样说并非意味着人消融于自然,相反,在对自然界自然生 产力的开发、利用和再创造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获得弘扬。 行文至此,让我们回头再看看学界对生产力的传统定义。我查阅了 1979 年版、1989 年版和 1999 年版的《辞海》, 其中“生产力” 词条定义为: “亦称‘社会生产力’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的关系。它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三个版本一字 未改, 而且均不设“自然生产力”的词条。把生产力称为 “社会生产力” 错了吗?我认为如果把它限定在 社会生产领域与生产关系相对应的生产力的范围内,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马、恩、列、毛都曾在等同于 劳动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社会生产力”一语的。但上述定义都忽略以至屏蔽社会生产力中包含的自 然生产力,而且都无视社会生产力之外生态环境中自然生产力的存在,它们错就错在这里。 3 把生产 力定义为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能说都错了,但它没有指出这种“改造”是在人与自然同源同质 的基础上和限度内进行的,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利用自然力改变既有自然物形态这样一种对生 态生产力创造成果的再创造。它没有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关于生产“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 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的经典论述,忽略了劳动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调 控,抹杀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其片面性和可能发生的误导是显然易见的。 咱附记院2013 年 10 月下旬袁我在郑州举行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2013 年年会上作了关于自然生产 力与农史研究的报告遥本文是在这一报告的基础上整理和发展而成的遥 在文章修改过程中袁林甘泉尧董 恺忱尧王利华尧钞晓鸿诸先生提出了宝贵意见袁特此志谢浴 暂 [ 参 考 文 献 ] [1] 解保军 .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探析[J]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2, (5). [2] 巨乃岐, 刘冠军 . 生产力新论[J] . 东方论坛,2003, (1). [3] 郭杰忠 . 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J] . 江西社会科学,2005, (9). [4] 陈 炳 . 论自然生产力及其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J]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 (4). [5] 巨乃岐, 田华丽 . 自然生产力: 后现代生产力的核心范畴[J] .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 (5).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 思想的当代拓展[J]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2). [6] 任 暟 . 环境生产力论—— 1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 》, 中译本,第 3 分册,第 166 页, 人民出版社, 1963 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 第 34 页。 3 有的学者说: “ ‘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 ,是用‘社会生产力’的特殊代替‘生产力’的一般,是生产力理论研究中 的一个重大失误, 而且是不该发生的低级错误。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形成所谓的 ‘共识’ ,着实 让人不可思议。” (参见巨乃岐、田华丽: 《自然生产力: 后现代生产力的核心范畴》,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这种批评过分了。其实作者自己并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 15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