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样版2.doc

洫暗.Ⅱ lonely25 页 378.5 KB 访问 1442.97下载文档
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样版2.doc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样版2.doc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样版2.doc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样版2.doc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样版2.doc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样版2.doc
当前文档共25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样版2.doc

第一节 畜牧兽医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俞福 彭措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以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动物生产、兽 医和农畜特产品加工等相关专业群的整体提升。建设内容包括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及核心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 地建设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 畜牧兽医专业建成社会认可度高、对青海乃至青藏高原农牧经济 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特色 专业。三年内计划建设资金总投入 1089 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意义 青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农牧业 放在了产业发展和特色经济的首要位置,明确提出:畜牧业要积 极稳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设施畜牧业, 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抓好农牧区良种牛羊工程,加快牦牛 提纯复壮和藏羊本品种选育,努力提高良种比例;积极推进农牧 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一批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龙头企 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明显、带 动能力强的牛羊肉等农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 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确定环湖百万羔羊 生产基地、农区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东部优质奶牛良种繁育基地 为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 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 收入。计划“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7%;力争到 2010 年,全省农畜产品 加工转化率达到 25%以上,培训农牧民 100 万人次。 据 2006 年度的统计,青海牲畜存栏总数为 2320.75 万头 (只),其中草食家畜 2215.2 万头(只)。根据每 5 千头(只)牲 畜需 1 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测算,全省共需畜牧兽医技术人 员 4430 名。而目前我省 124 万畜牧业从业人员中,畜牧兽医专 业技术人员仅为 2957 名,畜牧业人才极度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严重不足,高素质劳动者极其短缺。在东部农区,很多从事畜牧 业养殖的人员都是由农民转型而来的,专业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发展现代畜牧业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青海要走发展畜牧业之 路,解决好畜牧兽医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等瓶颈问题是关键。 目前,以“畜牧兽医”冠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国仅有 4 所,我院就是其中的一所。畜牧兽医专业作为学院的一个品牌专 业,早在 1996 年就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的改革试点专业,2004 年 又被青海省教育厅立为省级示范专业进行建设,积淀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取得过丰硕的教学成果,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全国高职 高专同类院校中被广泛认可,一直起着引领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青海发展畜牧业的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但畜牧兽 医技术人才极度匮乏,而全国其它三所专门的畜牧兽医高职院校 培养的人才到青海的又极少。在这种情况下,学院肩负着培养能 常年扎根奋斗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缺氧等艰苦条件下,为青海畜 牧业发展无私奉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畜牧兽医专 业作为学院的一个主导专业、品牌专业,责无旁贷,更应担负起 这一重任。如果把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作为国家重点专业、示范 专业进行建设,不仅可在青藏高原竖起一面旗帜,探索出一条具 有区域特色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加速青海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也可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共同发展。 三、现有基础和优势 1、具有良好的办学历程和丰硕的成果 ——1958 年,学院前身—青海湟源畜牧学校设立畜牧兽医 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正式招生。 ——1996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1997 年农业部组织召开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现场研 讨会,认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大,已走在了全国同 类专业模块式教学改革试点的前列。 ——1998 年获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 年获全国农业职业院校“能力教育体系”教学改 革成果一等奖。 ——2003 年再次被确定为“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计划” 试点院校,学院继续总结、推广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2004 年《高职牧医专业能力教育体系改革试验》获省 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 年被确定为青海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专业。 ——2004 年《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计划——农业职业教 育课程开发研究》获农业部特等奖。 ——2004 年《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 设课程。 ——编写了《养羊与羊病防治》等 5 门能力教育体系教材及 配套大纲;《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等 6 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2、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 畜牧兽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5 人(其中专业带头人 1 人, 骨干教师 2 人),具有两年以上生产一线工作经验和累计三年以 上实践工作经历,熟悉一线畜牧兽医生产岗位的教师 14 人,占 93%;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 7 人。兼职教师资源库 8 人(其中客 座教授 1 人,行业专家 3 人,企业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 4 人) 。建有 10 个专业实训室、3 个校内实训基地和 20 个校外实 训基地。拥有与本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 3、创新了工学结合的“三角城羊场班”、“大通牛场班”人 才培养模式 “三角城羊场班”、 “大通牛场班”学制均为两年,学习内容 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按饲养管理、繁育、疾病防治三大技术 岗位设置。教学中做到了理论和生产需要相结合,综合技能训练 与生产季节相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生产 季节,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环境中,参加生产实践;生 产淡季则通过教师到企业或学生到学校两种方式,紧密结合企业 生产的实际和岗位要求进行授课。经过不断的培养,学生能力由 单一发展到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全部在上述两 个企业就业,有些学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4、引领了青海职业教育及全国牧医专业的教学改革。 畜牧兽医专业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改革试点专业,目前也是 省级示范专业。其教学改革工作开展早,一直引领着青海职业教 育及全国牧医专业的教学改革。农业部在学院组织召开全国畜牧 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现场研讨会时认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 改革力度大,已走在了全国同类专业模块式教学改革试点的前 列”。 5、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加强了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力度,学生顶岗实习放在了省内 较有影响的企业中,部分学生到山东、广东、浙江、河北、甘肃 等省外著名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对该专业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和 职业综合能力方面的表现格外赞赏,很多学生最后直接在顶岗实 习的企业中就业。2006 年,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了 93.6%。 四、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畜牧兽医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中已取得 的成果,并以省级示范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内 涵建设,逐步形成以该专业为主体,以动物生产、兽医和农畜特 产品加工专业为支撑,以养殖、加工、疾病诊疗为主线的专业群 协同发展格局。在推广工学结合的“三角城羊场班” 、 “大通牛场 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2+0.5+0.5”人才培 养模式,并构建与之相适宜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科学的教 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将畜牧 兽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成省级实训实习基地;增强社会服务和 辐射能力。 2、具体目标 (1)完善工学结合的“三角城羊场班”、“大通牛场班”人 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群内的动物生产、兽医 2 个专业进行推广; 进一步深化“2+0.5+0.5”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研究与实 践,使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内 70%以上的学生受益。 (2)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动物营养与饲料加 工》、《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生产》、《动物繁育》、《动 物普通病》和《动物侵袭病》5 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其中《动 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建成工学结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动物生 产》和《动物侵袭病》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动物繁育》和《动 物普通病》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3)加强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建立 一套校企双重管理,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 度,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 (4)专任教师总数达到 23 名,其中专业带头人 2 名,骨干 教师 6 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聘用兼职教师 15 名,其中客 座教授 4 名、行业专家及能工巧匠 11 名,使兼职教师数量由原 来的 8 人增加到 23 人,专兼职比例达到 1:1。 (5)每年有计划地组织 10 人次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 实践论,选派 1 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选派 2 名教师到教 育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支持 6 名教师在职读研,选派 1 名教师出国研修,3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大学进修学习。通 过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6)动物生产、饲料分析中心、动物繁殖、畜产品加工、 畜牧机械 5 个校内实训室添置更新一批仪器设备;扩建养殖实训、 兽医院 2 个校内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学生生产性实训的质量和比 例,并将养殖实训基地建成青海省养殖示范与技术服务的窗口; 建成 6 个省级示范性校外实习及就业基地,确保全部学生半年以 上的顶岗实习;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加快实训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研究,研发专业技术岗位群实 训项目和实习标准,编写《动物生产》等主干课程实习指导手册。 (7)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带动内在联系紧密的动物生产、 兽医 2 个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群,整体提升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办 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辐射带动青藏高原职业教育及周边地区 的甘肃、西藏、宁夏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 五、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 ①进一步推广工学结合“三角城羊场班” 、“大通牛场班”人 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三角城羊场班” 、“大通牛场班”人才培养模式, 是在分析研究职业能力和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组织教学内容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企业生产需要,综合技能训 练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季节, 人才培养规格紧密结合职业资格标准。 教学时间和地点因企业生产季节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充分利用真 实的企业环境,边干边学,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的统一。 在继续完善工学结合“三角城羊场班”、 “大通牛场班”人才 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形成理论 体系,在专业群内的动物生产、兽医 2 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借 鉴推广。 工学结合的“三角城羊场班”、“大通牛场班”人才培养模式 ②进一步深化“2+0.5+0.5”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在校班级绝大部分采用“2+0.5+0.5” 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 2 年完成所有在校学习任务(包括课程教 学和校内教学实训);第五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 技能训练,同时完成职业资格鉴定;最后一个学期,根据择业的 方向,选择到相应的企业、相应的技术岗位顶岗实习,完成职业 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③进一步深化订单式“江河源班” “贵南班” “兴海班”“河 南班”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订单办学机制和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建设期间,将继续深化这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 理论研究与实践,培养适应人才市场、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终端 “产品”,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 (2)课程体系构建 ①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依照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畜牧兽医 专业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 专业面向养殖技术人员、繁殖改良技术人员、疫病防治技术 人员以及畜牧兽医类其它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层次的职业岗位。 表 4.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专 业 畜 牧 兽 医 专业职业目标 专 门 技 术 专门 技术能 力 工作领 域 (职业 能力 要求) 行动领 关键能 力学习能 力 工作能力 创新思维 能力 任务名 称 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饲养管理技术 1、操作饲草料加工 机械的能力 2、饲料调配的能力 3、动物各生产阶段 科学饲养管理的能 力 4、牧场规划的能力 学习能力 1、获取动物科学饲 养、生产经营管理理 论知识的能力; 2、掌握新技术、新 设备的能力 工作能力 对养殖过程和畜产 品质量的自我控制 和管理以及工作评 价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工作中能提出多种 解决问题的思路、 完 成任务的方案和途 径等方面的能力 动物的饲养管理 与经营 繁殖改良技术 1、发情鉴定的能力 2、精液采集及品质 检查的能力 3、人工授精的能力 4、母畜早期妊娠诊 断的能力 5、不孕症诊治的能 力 学习能力 1、获取动物繁育、 品种改良理论知识 的能力; 2、获取新知识、新 技术的能力 工作能力 正确运用人工授精 技术,提高繁殖力的 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了解国内外动物繁 育发展现况、性能评 估方法, 并对动物繁 殖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解决方案的 能力 动物繁殖与改良 疾病防治技术 1、动物疾病诊疗的 能力 2、动物防疫与检疫 的能力 学习能力 1、获取动物疾病防 治理论知识的能力; 2、掌握新技术、新 方法的能力 工作能力 按工作任务要求,运 用所学知识提出动 物疾病防控、治疗方 案以及完成工作任 务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掌握新技术,解决生 产中常见的疾病并 具有提出合理方案 控制疾病的能力。 动物疾病防治 域 (专业 任务 要求) 学习领 任务要 求 知识 域 (专业 课程 要求) 整合 专业 课程 1、学会饲草料加工 机械的操作使用 2、学会饲草料的合 理调配 3、学会动物各生产 阶段先进、 科学的饲 养管理方法 4、学会牧场的合理 规划 5、掌握行业分析及 市场预测的基本方 法 1、饲草料加工机械 的操作使用 2、饲草料的生产与 加工 3、动物各生产阶段 的科学饲养与管理 4、牧场规划及环境 卫生控制 5、行业分析、市场 预测 1、动物营养与饲料 加工 2、环境卫生与牧场 设计 3、动物生产 4、畜牧业经营管理 5、市场营销 1、学会母畜发情鉴 定的方法 2、学会精液采集及 品质检查的方法 3、学会人工授精的 技术操作规范 4、学会母畜早期妊 娠诊断的方法 5、学会不孕母畜的 诊治方法 1、学会动物疾病预 防和诊疗的方法 2、学会动物防疫与 检疫技术 1、动物生殖系统解 剖生理 2、动物繁育理论 3、动物改良实践技 能 4、生产母畜的助产 1、动物疾病预防与 诊疗 2、动物防疫与检疫 1、动物解剖与生理 2、动物繁育 1、动物普通病 2、动物诊疗技术 3、动物侵袭病 4、动物检疫 ②构建“2+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在对畜牧兽医专业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 合技术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以生产性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 线整合课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紧紧把握“必需、 够用”的原则,尽可能在仿真的职业氛围中完成主要专业理论教 学,并充分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及校内实 训内容全部在前 2 年完成,第五学期进行半年的专业综合实训, 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争取在企业就业。 课程体系构建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健全的心理和健康体魄以及吃苦 耐劳、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 心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畜牧兽医这个专业。 (3)核心课程建设 以畜牧兽医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青海省畜牧 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设施畜牧业和现代高 效畜牧业的总体要求,将《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动物生产》、 《动物繁育》、 《动物普通病》、 《动物侵袭病》5 门课程确定为核 心建设课程。 ①《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主要根据动物营养需要,在分析 常用原料营养成分的基础上,以饲料营养的合理搭配、调制、配 方技术等为教学内容,在实训室、饲料公司开展教学工作。 ②《动物生产》根据青海畜牧业发展现状,主要以牛羊生产 为主,品种识别、饲养管理、牧场规划及饲草料加工等内容为教 学重点,在动物养殖场具体岗位开展现场教学工作。 ③《动物繁育》重点以母畜发情鉴定、人工输精、妊娠检查 岗位程序化操作技术等内容为教学重点,采用技术工种培训鉴定 的教学方法,注重新技术新设备操作使用;育种仅讲授基本概念、 系谱编制和杂交改良部分的内容。 ④《动物普通病》、 《动物侵袭病》主要以青藏高原及西北地 区动物内科、外产科疾病防治,动物常见常发流行病预防等内容 为教学重点,采用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 多媒体课件等,围绕具体病例诊疗实施教学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五门核心课程建设经费总计 80 万元,中央财政投入。 (4)职业资格证书 积极推行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毕业证挂钩的制度,开展 家畜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兽医防治员等工种的培训鉴定,融职 业工种培训于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取得“双证”的 同时,获得企业经历证书。 表 4.2 课程体系建设计划表 单位:万元 中央资金 项 目 合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计 建设目标 负责人 人才培养模式与 课程体系构建 10 5 5 20 动物营养与饲料 加工 8 5 5 18 国家级精品课程 曹振民 动物生产 7 4 4 15 省级精品课程 吴存莲 动物繁育 2 2 2 6 院级精品课程 彭 动物普通病 2 2 2 6 院级精品课程 冯秉福 动物侵袭病 7 4 4 15 省级精品课程 唐文山 合计 36 22 22 80 俞 福 措 2、实训条件建设 通过改扩建基础实施、购进仪器设备等加强硬件建设;通过 加强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等加强内涵建设。 (1)实训室建设 主要改扩建动物生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分析中心、动物 繁殖、畜产品加工、畜牧机械 5 个校内实训室,购置实训教学设 备 25 台(件) ,资金预算 30 万元。 表 4.3 教学实训仪器设备购置投资概算明细表 万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设备名称 蛋白质自动分析仪 饲料配方软件 猪活体测膘仪 手持饲草水分测定仪 接目测微尺 体视显微镜 精检恒温板 胚胎移植器 显微图像投影仪和分析系统 显微投影仪(带工作站 CYG-055) 胚胎鉴定设备(OL3000 型(兽 用)) 垂直流超净工作台 单位: 单位 台 套 台 只 个 数量 1 1 1 1 5 单价 1.20 1.50 2.00 0.53 0.05 台 4 0.5 台 具 套 1 10 1 0.70 0.06 0.90 合计 1.20 1.50 2.00 0.53 0.25 2.00 0.70 0.60 0.90 台 1 2.67 2.67 台 1 4.60 4.60 台 1 1.20 1.20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不锈钢滤器(MILLIPORE) 液氮罐 蛋白高度测定仪 蛋壳厚度测定仪 冰柜 精密酸度计 光学度盘旋光仪 真空干燥箱 乳脂测定仪 风速仪 照度计 羊毛细度测定仪 羊毛长度分析仪 合计 具 只 台 台 台 台 套 台 台 台 只 台 台 1 2 1 1 2 6 5 1 1 1 5 1 1 2.58 0.40 0.30 0.15 0.30 0.07 0.40 0.60 1.95 0.128 0.0544 1.75 0.3 2.58 0.80 0.30 0.15 0.60 0.42 2.00 0.60 1.95 0.128 0.272 1.75 0.3 30 (2)校内实训基地 主要扩建养殖实训、兽医院 2 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兽医院 为畜牧兽医和动物防疫与检疫两个专业共享的校内实训基地(建 设方案见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 。养殖实训基地主要建设 400㎡小 动物舍 1 栋、500 ㎡羊暖棚 1 栋、800 ㎡牛暖棚 1 栋、500 ㎡单 列式猪舍 2 栋、500 ㎡鸡舍 1 栋、600 ㎡家畜改良中心、200 ㎡ 孵化室、200m3 沼气池一座,配套孵化机、诊疗、人工授精等设 备,配套引进优良品种羊、牛、猪等。通过建设,努力提高学生 生产性实训的质量和比例,并将养殖实训基地建成青海省养殖示 范与技术服务的窗口。 工程估算投资 690 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 442.5 万元, 室外配套工程投资 35 万元,设备购置 47 万元,种畜引进 82.00 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41.5 万元,基本预备费 42 万元。 表 4.4 养殖实训示范区建设投资概算明细表 单位: 万元 序号 内容 单位 数量 单价 金额 序号 内容 单位 一 土建工程 1 小动物舍及内部设施 栋 2 羊暖棚及内部设施 栋 3 牛暖棚及内部设施 栋 4 单列式温室猪舍及内部设施 栋 5 鸡舍及内部设施 栋 6 家畜改良中心 栋 7 孵化室 栋 8 沼气综合利用工程 二 室外配套设施费用 1 室外热网工程 2 室外给排水工程 3 室外电缆工程 三 设备购置费 1 数量 单价 金额 442.5 28 30 56 90 40 54 15 129.5 35 15 10 10 47.0 28 30 56 45 40 54 15 套 1 1 1 2 1 1 1 1 技术服务车 台 1 9 9 2 拖拉机 台 1 3.8 3.8 3 家畜用饲料配方设计与检验计算机软件 套 1 0.65 0.65 4 牛乳测定仪 台 1 1.45 1.45 5 诊疗设备 套 1 2 2 6 可移动紫外线消毒车 台 1 7.9 7.9 7 发情期检测仪 台 1 1 1 8 妊娠诊断仪 台 1 12 12 9 药品冷藏冷冻箱 YD-268 台 1 1 1 10 三用紫外灯 具 3 0.14 0.42 11 动物防疫应急工作箱 个 1 0.6 0.6 12 全套采精设备 套 1 2.00 2.00 13 铡草机 台 1 2.3 2.3 14 麦秸秆打捆机 台 1 0.88 0.88 15 盘式旋转割草机 台 1 0.8 0.8 16 旋转式楼草机 台 1 0.8 0.8 17 液压悬挂式三铧犁 台 1 0.4 0.4 四 引种费用 头只 168 五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1 可研及勘察设计费 2 环境保护费 3 标底编制费 4 工程监理费 5 建设单位管理费 六 基本预备费 合计 (3)校外实训基地 82.00 41.5 20 0.5 1 10 10 42.00 690.00 从现有的 20 个校外实训基地中,选择业绩优良、管理规范、 实习条件完善并有一定技术实力的 6 个建成省级示范性校外实 习及就业基地,确保全部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与企业共建 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加快实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与 实践的研究,研发专业技术岗位群实训项目和实习标准,编写 《动物生产》等主干课程实习指导手册。 3、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有 15 名专任教师的基础上,以“优化结构、完善机制、 突出重点、提高水平”为方针,以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为 重点,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实 行内部人才多渠道培养与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相结合,建设一支 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到 2008 年底,专业教师总数达到 46 人,其中专任教师 23 人, 兼职教师 23 人。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专业技术结 构更加合理,达到示范要求。 (1)专业带头人引进与培养 从企业引进 1 名具有专业拓展能力和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 高层次人才。聘用的专业带头人应有 8 年以上生产实践工作经历, 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技术大师。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通过出国研 修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不断 开阔国际视野,指导骨干教师的成长。 (2)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 从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选调 4 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或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培养成为骨干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3)专任教师引进与培养 项目建设期间,引进 3 名硕士研究生,支持 6 名教师在职读 研,努力提高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通过每年选派 1 名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国内大学或科研所进修学习,有计划地组 织教师 10 人次,利用寒暑假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 组织教师 30 人次参加省内短期培训,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 (4)兼职教师聘用 在本专业现有 8 名兼职教师的基础上,聘请客座教授 4 名, 行业技术专家 5 人,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 6 人,组 成兼职教师资源库,充实师资队伍,促进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 表 4.5 畜牧兽医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专任教师 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 人数 兼职教师 高级 双师型 专业 骨干 职称 教师 带头人 教师 高学历 高级 人数 职称 现有基础 15 1 7 14 1 2 8 6 建设目标 23 10 13 23 2 6 23 15 表 4.6 畜牧兽医专业及相关专业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一览 表 单位:万 元 总人数 (人) 标准 (万元/人) 2007 年 资金预算 (万元) 2008 年 资金预算 (万元) 2009 年 资金预算 (万元) 项目 总预算 (万元) 1 20 20 — - 20 4 5 10 5 5 20 4 4 8 4 4 16 11 2 12 6 4 22 引进研究生 3 3 3 3 3 9 教师到企业顶 岗实践 30 0.5 5 5 5 15 挂职锻炼 3 1 1 1 1 3 师资培训 6 0.5 1 1 1 3 研究生培养 6 3 6 6 6 18 出国研修培训 1 15 - 15 - 15 国内进修学习 3 3 3 3 3 9 省内短期培训 90 0.1 3 3 3 9 合计资金 (万元) —— —— 72 52 35 159 师资建设 项 目 引进急需的 高层次人才 (专业带头人) 选调双师型 骨干教师 聘请客座 (名誉)教授 聘请技术专家 聘请能工巧匠 4、畜牧兽医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 按照教育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高标准完成包 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训基地运行 管理体制、各类教学文件、课程、专业群实训平台、培训鉴定材 料等方面的建设。 表 4.7 畜牧兽医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一览表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 与课程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实训基地 运行管理体系 教学文件 课程 专业群 实验实训平台 培训、鉴定 合计 资金 预算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 10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 8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与实施 9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与实施 10 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研究 8 与生产岗位(群)对应的专业技术实训项 目和实习标准制定 校企联合编写《动物生产》等 8 门主干课 程实训指导手册 教学文件制定 教材、讲义、课件、辅导材料、题库等 专业群共享操作训练资料库 仿真模拟实训环境开发 职业技能题库、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资料等 5 13 3 12 4 15 3 100 5、专业群建设 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与其关系密切的动物生产、 兽医两个专业。由于畜牧兽医专业同重点建设的动物防疫与检疫 专业,以及专业群下的两个专业,在实训室、实训基地的使用、 课程的设置、“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都有交叉,因 此畜牧兽医专业及其专业群共享实验实训条件和师资,借鉴畜牧 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在教学改革上共同 探讨、凸现优势,带动专业群共同发展,使专业群内 70%的学生 在学习和就业方面获益。投资 30 万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及 相关课程开发等。 6、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1、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想,改善办 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准。通过“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百万中 专生”、 “绿色证书”等人才培养工程,为青海畜牧业建设发展积 极开展多层次的畜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2、每年选派骨干教师深入畜牧生产一线,通过“科技之 冬”、 “科技活动年”、 “科技宣传月”等活动,面向广大农牧民、 养殖户开展养殖、疫病防治技术咨询、讲座、上门指导等服务工 作,普及养殖生产新技术。 2、发挥兽医院、养殖实训基地的示范和技术服务窗口作用, 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做好技术保障。 4、每年春秋两季,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协助湟源县农牧 局、兽医站、动检站等有关部门进行兽医防疫、屠宰检疫、市场 检疫等工作,提高动物防疫密度和防疫质量。 5、每年夏、秋两季组织学生,协助三角城种羊场、河卡种 羊场、湖东种羊场、英德尔种羊场开展剪毛、人工授精工作,培 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6、辐射带动青藏高原职业教育及周边地区同类院校相关专 业、本地区养殖行业的建设与发展。共享教学资源,带动国内高 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协同发展。 六、资金预算 表 4.8 畜牧兽医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 万元 单位: 重点专业名称 畜牧兽医 资金预算及来源 建设内容 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学院自筹 合计 2007 2008 2009 小计 2007 2008 2009 小计 2007 小计 合计 人才培养 模式与课 程体系建 设 “双师”结 构教学团 队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 系开发 199 224 604 109.5 133.5 242 10 5 5 20 2、核心课程建设 20 2、骨干教师 10 5 5 485 1089 20 26 1、专业带头人 17 17 60 60 20 20 20 20 3、专任教师培养 22 37 22 81 81 20 10 8 38 38 10 10 10 30 30 50 90 125 265 1、人才培养模式 5 2 3 10 10 2、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8 9 10 27 27 3、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体系 8 5 13 26 26 4、教学文件 1 1 1 3 3 5、课程 4 4 4 12 12 6、专业群实验实训平台 4 10 5 19 19 7、培训、鉴定 1 1 1 3 3 8 10 12 30 30 4、兼职教师聘用 教学实训 1、实训室仪器设备购置 室 (场) 条 2、养殖实训基地 件 建设 共享教学 资源库建 设 181 相关专业 群建设 83.5 116.5 225 425 690 七、预期效益 1、工学结合的“三角城羊场班”、“大通牛场班”人才培 养模式,“2+0.5+0.5”人才培养模式将得到不断完善,其理论体 系可进一步推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 2、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示范与服务窗口于一体的 2 个校内实训基地,将在青藏高原职业教育及周边院校同类专业中 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3、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双师”专业 教学团队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青海及周边地区开展动物养 殖、动物疫病防治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对带动畜牧业生产技术 进步,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 4、专业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对吸引高级人才向该专业 群密集,提高学生就业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不断加强,对社会主 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构建和谐新青海做出积极贡献。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盘 负责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协调各部门关系,以及资金到位和合 理使用,配套资金的落实等工作。 1.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俞福(动物科学系主任) 副组长:关却扎西(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副场长) 成 员:宋维文(天露乳业有限公司奶牛场场长) 李占荣(大通种猪场场长) 曹振民 邸平胜 卢常德 吴存莲 唐文山 兰海军 彭 措 王 2.项目执行小组 第一组: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执行小组 冯秉福 杰 刘妍研 组长:俞福 成员:吴存莲 冯秉福 刘妍研 第二组:教师队伍建设执行小组 组长:邸平胜 成员:曹振民 唐文山 兰海军 第三组: 实习基地建设执行小组 组长:彭措 成员:卢常德 兰海军 王杰 (二)机制保障 1.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 专业建设项目的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要求和预期效益等必 须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及《国家示范性高等 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 2.实行项目负责制 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实行责任制, 系主任对建设实施、 运行使用及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实行全过程负责。 3.成立专家咨询机构 以学院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托,聘请相关专业 知名专家及企业领导,成立重点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共同研究 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评价重点专业建设方案,检查建设方案 的执行情况,并对有关问题及阶段建设目标进行及时审核,确保 重点专业建设顺利进行。 4.加强项目运行监控 项目建设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 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根据国家和青海省的有关要求,制 定项目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对项目建设方案的执行情 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