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交流小结(8).pdf
UCSB交流小结 2019-03-12 09:42:06 交流小结 一个学弟微信和我说:“学姐,我也有幸去UC交流了!”我才意识到,距离去年开始忙忙碌碌准备材料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 间,回国也已差不多两个月。我是在2018年9月至12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进行了校际交换,这虽已是我第三次到美国进行 学习,却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 因为是第三次到美国进行交流学习,对事物的新鲜感没有那么地强烈,对于整体环境的适应也更快 一些。在这份交流小结中,我想先从我在UCSB修的课程说起。我在UCSB总共修了四门课程:GER01-Elementary German, LING101-Linguistic Analysis, GLOBL02, GLOBL130,都取得了A+的好成绩。选择前两门课程是出于本专业转学分需求的考量, 而选择后两门课程则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以及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贴合度。在这里就要提到我在交流期间选课时的一个感受:因为大一大二 在复旦修的课程较多,交流期间没有非常大的转学分压力,得益于此,我体会到了选课的自由度以及广度,可以不用顾虑太多,出于兴 趣去安排自己的课程,自己的时间表,这同时也会提高学习时的动力。虽说只有4门课,17个学分,相比在复旦动辄一专二专相加36学 分少了许多,但是整体学习的过程也没有非常地轻松,还是伴随着一定的压力。好在我是一个喜欢有适度压力的人,若是没有压力人不 免懒散,但压力过度也会觉得很疲倦,在UCSB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刚好是我觉得“舒适”的那个量。 基础德语课虽说是一门零起点 的课,但是第一周上完几节课后我便发现由于第一语言语种的相似度,一些美国学生会比中国的学生吸收、反应得更快,发音也可以更 加标准,每一次课堂上美国同学的活跃与中国同学的沉默的对比在无形中就给我增添了不小的压力。虽然身为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学 生,但是此次在美国交流的三个月也让我感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教学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是语言学这个学科的设置,目前在国内 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之外,其余学校并没有将语言学单独设置为一个系。好比就复旦外文学院而言,语言学并非是一个department, 只是英语系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可以选择的一个方向。对于英语系的学生,大一也没有必修的语言学基础课程,(语言学导论一课也仅是 作为人文大类选修)因此语言学基础知识的储备比较薄弱。而对于大二选择语言学方向的学生,可供选择的语言学课程就包含了语音 学,文体学等等,可是大多数课程,例如语音学,都需要基础的语言学知识作为学习背景,但上课时老师与同学们都发现了大家语言学 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对比美国的情况,几乎每一所学校语言学都是作为一个单独的department设立,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语言学 基本知识的教育,而和美国学生一起上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语言学的根基打得非常扎实。我曾经和老师开玩笑说,国内的语言学设置 就好像是没有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学生一上来就学习三四年级的兴趣课。因此在我刚开始上LING101时,就感受到了与身边同学的 差距,这差距在一开始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并且也促使我开始比较以及思考国内外语言学设置的区别。我想在回到复旦后,我也会 和复旦的语言学教授谈论、对比一下国内外语言学的设置,以及形成这些区别的原因,这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 在这次的交流学习 中,我发现了一个新的自己,也很感谢学校可以提供给我这个机会,我会带上这个新的自己,继续前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