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复旦大学研究生项目)-教学成果报告.doc

紫玫瑰rose9 页 48.5 KB 访问 3402.97下载文档
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复旦大学研究生项目)-教学成果报告.doc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复旦大学研究生项目)-教学成果报告.doc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复旦大学研究生项目)-教学成果报告.doc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复旦大学研究生项目)-教学成果报告.doc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复旦大学研究生项目)-教学成果报告.doc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复旦大学研究生项目)-教学成果报告.doc
当前文档共9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复旦大学研究生项目)-教学成果报告.doc

附件 1.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 一、成果简介 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 中国开启碳中和与经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绿色低碳经济金融人才提出 了极为迫切的需求。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门 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 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已故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张薰华教授的 牵头与带领下,依托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丁铎尔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心等单位,复旦大学围绕绿色经济金融建立了相关的教学团队,在城乡生 态环境治理、城市土地批租、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经济思想等方面开展了 积极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因在环境经济金融理论教学上 取得出色成果,张薰华教授于 1989 年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 师”,1995 年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原国家教委联合授予“全国环境教育 先进个人”称号。 本教学成果传承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传统,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 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为 代表的众多高校,汇聚经济、金融、大气、环境、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 1 家学者,形成跨学科教学团队,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要求,从课程建 设、教材编写、实践教学和合作交流等四个方面推动研究生教育的跨学科 跨高校跨界协同创新,论证制定了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绿色经济金融 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新模式并并付诸实施。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第一,学科藩篱,主要体现为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跨学科交叉性不强, 人才培养广度不足。 传统绿色经济金融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经济金融或生态环境 各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济金融学科与生态环境学科相互分割,无 法实现“一体化”,从而也就无法满足绿色低碳发展在学科“广度”上对 生态环境与经济金融所提出的跨学科融合需要,致使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 养不能满足“双碳”等最新绿色发展的要求。 第二,教材缺乏,主要体现为教材内容新意不足,比较缺乏能够反映 学科前沿与生动实践的教学素材。 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市场关系 创新等改革与创新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挑战以及来自国家间竞争 的挑战,围绕这些挑战以及应对措施,各种理论与实践都在与日俱进,其 中部分实践甚至已经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在此背景下,目前绿色经济 金融人才培养所依托的教材内容和体系都已经有所陈旧,急需根据前沿理 论与最新实践进行更新与变革。 2 第三,实践脱节,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欠缺实践环节,教学走不出课 堂,学生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弱。 绿色发展要求我们能够更好地将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实践有 机集合,形成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创新链,培养能够满足绿 色发展所需的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以往绿色经济金融的 人才培养过程还较难实现这一点,没有真正发挥出人才培养对绿色低碳发 展的理论支撑与决策支持。 第四,影响不足,主要体现为投入该领域的师生人数不多,氛围和活 力不足,国际化程度也不高,人才培养缺乏吸引力。 传统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在经济学研究生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对 师生的影响不足,吸引力不强,缺少合作交流和国际化的推进平台和措施, 使得人才培养显得“活力”不够,无法满足双碳战略对高水平人才的大量 需求。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教学成果着眼于绿色发展需要,针对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 的上述四类问题,从融合学科、会聚各界、贯穿实践、通力合作等四个方 面破题,构建了面向绿色发展的全球顶尖绿色金融人才培养“融会贯通” 新模式并持续实践创新。 一是“融”合学科,率先打造绿色经济金融的系统教学体系,培养绿 色低碳经济金融领域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3 从绿色经济金融的基本规律出发,基于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融合经 济、金融、环境、大气、管理、法律、数据等不同学科,坚持正确的课程 思政方向,围绕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绿色金融、碳金融等领域 开设相关课程,将绿色金融资产定价、绿色金融市场、绿色信贷、绿色保 险、绿色基金等相关理论与实务模块引入到课程中,结合案例教学、实地 教学、实务课程、对分课堂等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最终着力于 全面提升学生在绿色经济金融领域的知识融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会”聚各界,联合开发绿色经济金融的新教材,吸收和传播绿色 低碳最前沿成果和最新实践; 团队大力建设绿色经济金融相关系列教材,联合组建了跨学科跨界的 教材编写队伍和编委会,涵盖从经济金融到生态环境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研讨构建了完整的绿色金融教材框架,涵盖从理论到实务,再到案例的各 个绿色金融细分领域,与出版社签署系列教材的出版合同。编写了全国首 套 10 本从概论到实务到案例的绿色金融系列教材,让我国绿色金融的生 动实践走进教材。参编作者 68 人,来自 30 个单位,其中成员单位毕业的 参编作者达 70%,10 余所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与编写。目前已经出版(包 括正在出版)教材 7 本。其中《绿色金融概论》为国内第一本绿色金融教 材。还有《碳中和经济学》等 6 本教材作为“绿色金融和碳中和”教材模 块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规划系列教材建设项目立项。翻译出版外国教材, 比如诺奖得主诺德豪斯的《绿色经济学》。 4 三是“贯”穿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创新 全链条人才培养方式。 把实践教学贯穿于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全链条全过程,主要从应用 实践和科研实践两方面着手。组织研究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攻关研制全国 首个碳价指数和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标准,并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金融第 二课堂也先后走进湖州、衢州、贵安新区等全国绿色金融试验区,完成多 项地方委托课题。充分发挥团队科研优势,指导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实地调研数据,撰写案例,进行学术研究,并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咨政报告。 实践教学极大提升了研究生解决问题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教改创新、 科研优势与服务国家能力在人才培养全链条中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四是“通”力合作,创新多方联动机制,国内外通力合作,激发人才 培养活跃度,提高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的影响力。 联合国内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绿色金融联盟,分 别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连续举办了 4 届年会 (2018-2021) ,邀请了百余位专家学者针对绿色金融发展、学科建设与人 才培养重大议题展开研讨,取得积极的社会反响。与试验区所在地高校共 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更多高校参与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推广“复旦 模式” 。发起全国大学生绿色金融大赛,连续举办了 10 届(次),吸引数 千位大学生(以研究生为主)参加大赛活动,为绿色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 生搭建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交流的平台,激发更多学生创新创业。连续多 5 年主办上海论坛、长三角发展论坛等国内国际会议,邀请多位诺奖获得者 参加,为研究生搭建前沿交流平台。与 UNDP、亚洲开发银行、匈牙利央 行以及长三角政府部门等单位合作,连续 4 年举办“上海论坛绿色金融高 峰圆桌会议” ,邀请政产学商各界人士参与研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 的共识,为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创造更广阔的交流合作舞台。开展国际 合作办学,创建国内首个环境政策硕士国际项目,开设欧盟让莫内讲座教 授研究生教学项目。聘请全球碳交易之父、芝加哥大学桑德尔教授等作为 专硕课程国际导师。每年资助学生出国访学,以及设计学生国际交流模块, 积极培养留学生等。 四、成果的主要创新与应用 1、主要创新 本教学成果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致力于解决绿色低碳发展对 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需求,将人才培养的前端供给与末端需 求有机结合,注重人才培养的交叉性与实践性,切实为碳市场建设、绿色 金融发展等绿色经济金融领域输送高水平人才和教育教学产品。 一是“从无到有”,人才培养体系原创新。传承张薰华教授等老一辈 经济学家的教学传统,从无到有地构建了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论 证制定了全新的“融会贯通”模式并体系化实施,将教学成果贯穿到绿色 经济金融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 指导、社团建设、合作交流、毕业就业、发展拓展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 6 最终形成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的完整有机体系。 二是“从有到新”,人才培养模式再创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 指导下,人才培养“融会贯通”模式从有到新,在实践检验中推出系列首 创性举措。比如,研究生专业学位层面首开绿色金融系列课程,编写首本 首套绿色金融教材,首开全国与地方绿色金融发展调查研究,研制发布首 个碳价指数和碳资信评价标准,发起首个全国高校联盟、协同创新中心以 及首个全国大赛,推出首个环境政策硕士国际项目等。 三是“从新到强”,实践强化人才培养创新链。从两个维度不断加强 实践教学。第一,应用实践教学。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参与地方和企 业的应用课题,比如撰写绿色金融系列咨政报告,研制复旦碳价指数和企 业碳资信标准。第二,科研实践教学。引导学术型研究生运用所学设计问 卷、指导调研、分析数据和开展学术研究。实践不仅可以检验学科融合创 新与教材课程创新,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增强人才培养 创新链,助力培养更为契合国家绿色发展和双碳战略的高水平经济金融人 才。 2、主要应用 本教学成果探索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推动研究生教育领域 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上形成系统做法和先进理念,形成突出教学效果。 将绿色低碳发展与高校经济金融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和促进了 高端经济金融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发展意识。本教学成果在国内首创 7 绿色经济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正确办学方向, 在教材教学教育方面积极创新,推动各界形成人才培养共识。主要在四个 方面产生积极的社会推广应用效果。 首先,人才培养新模式辐射全国。以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 院、贵州省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大学碳中和智慧 评估与政策协同创新实验室、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等为平台,在全 国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的指导下,20 余所高校校校合作,连续七年践 行新模式,共直接培养了 100 余名博士生和 1000 多名硕士生,有 1 万多 名学生参与各类绿色经济金融课程学习,80%以上研究生在毕业后将课程 内容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融会贯通”复旦新模式。 其次,人才培养吸引力辐射全国。通过连续举办全国性绿色金融大 赛和高端研讨会等活动,连续 10 届(次)吸引了 100 余所高校、数百位 教师、5000 多名学生参加,推动形成了全国绿色低碳经济金融人才培养 的良好氛围。环境政策硕士国际项目自 2017 年招生以来,已经累计招收 114 位学生,已有 53 位学生顺利毕业。 再次,人才培养成果辐射全国。目前首套绿色金融教材已经出版 7 本, 被 20 多所高校采用,其中全国第一本绿色金融教材《绿色金融概论》出 版后得到同行广泛好评,已再次印刷。教学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共完成绿色 经济金融选题的论文 921 篇,产生了 50 项左右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学生优 8 秀论文和案例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以及一流课程和教改课题立项。在研究 生的共同参与下,团队获得 20 多个国家社科和自科基金项目,完成 100 余项国家与地方政府委托课题,形成并发布了多期《绿金研究报告》,汇 总形成 50 余篇政策专报报送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培养出一批领军人才, 比如,从 2009 年就代表国家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高翔,全国碳市 场交易系统负责人宾晖,上海和湖北碳市场试点建设的负责人李瑾、杨光 星等。 最后,人才培养影响力辐射国内外。中国环境报对本教学成果进行了 采访报道。众多主要媒体也对教学成果的教材、活动、大赛等进行了数百 次报道。在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还开设了相应的公开课,建成全国首 个“碳中和”体系化课程,形成人才培养外溢效应。研究生共同参与研制 的复旦碳价指数与企业碳资信评价标准已经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比如, 山鹰国际、海螺水泥、国泰君安等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已采用复旦碳价指 数进行碳资产核算;碳资信评价也走出宁波试点,在河北、沈阳、河南、 安徽、徐州等地开始应用,开启了影响辐射全国的步伐。每月发布的复旦 碳价指数收录于 Wind 和路孚特网站,国际市场参与者可从中获取指数信 息,提升了本团队人才培养的国际影响力。 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