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复旦》第1242期 2022年01月02日 1242期拼接版.pdf

twice-born 重获新生8 页 3.821 MB 访问 652.97下载文档
《复旦》第1242期 2022年01月02日 1242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42期 2022年01月02日 1242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42期 2022年01月02日 1242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42期 2022年01月02日 1242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42期 2022年01月02日 1242期拼接版.pdf《复旦》第1242期 2022年01月02日 1242期拼接版.pdf
当前文档共8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复旦》第1242期 2022年01月02日 1242期拼接版.pdf

·2022, 新年快乐· “ 高 交 会 ”上 复 旦 大 学 获 奖 总 数 位 列 全 国 高 校 第 一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242 新编第 期 2022 年 1 月 2 日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31-0801/G 2021 年 12 月 29 日, 由商务部、 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 办的第 23 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线下展在深圳落幕。复旦 10 项展品 获优秀产品奖, 获奖总数首次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 复旦获奖展品分别是: 葛均波团队的 “XINSORB 完全可降解心脏支架” 、 徐 文东团队的 “新型手部外骨骼” 、 齐立哲团队的 “柔性机器人制鞋生产线” 、 雷光寅 团队的 “碳化硅半导体功率件” 、 邓勇辉团队的 “基于介孔半导体技术的超灵敏智 能气体传感器” 、 徐丰团队的 “智能感知的毫米波传感器” 、 彭慧胜团队的 “全柔性 发光纤维” 、 肖力敏团队的 “多芯光纤扇入扇出器” 和 “新型光纤反向拉锥模场适 配器” 、 唐晓峰团队的 “Hymax碳化二亚胺类抗水解添加剂”。 来源 / 科研院 心齐志坚步稳, 心齐志坚步稳 ,向宏伟目标勇毅前行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22 2022年新年贺词 年新年贺词 岁序更替、华章又新,时间的指针 即将拨向 2022 年。在这辞旧迎新的美 好时刻,我们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 老同志,向广大海内外校友校董和长期 关心支持复旦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 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新年的祝福! 2021 年是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 年。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的历史交汇点上,以史为鉴、笃志前行, 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中书写新征程的 壮丽篇章,定格成每个复旦人心中难以 磨灭的珍贵记忆。 难忘这一年,初心如磐、继往开来, 真理和信仰在复旦辉映。我们砥砺百 年初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 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隆重庆祝建党百年,广大师生党员面向 党旗铿锵宣誓、凯歌以行,新时代上海 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建成启用,学校 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我 们传承红色基因,实施“党旗领航铸魂 育人”项目,打造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 筑群、落成烈士纪念广场,弘扬《共产党 宣言》精神和红色文化,始终不忘“心有 所信、方能行远”的谆谆嘱托。我们勇 于自我革命,按时完成中央巡视集中整 改任务,完善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机制, 治理体系“四梁八柱”更加稳固,全校 “两个维护”政治自觉进一步增强,党员 干部和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难忘这一年,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智慧和力量在复旦激荡。我们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启 动“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凝聚建设中 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广泛共识、激发 昂扬斗志。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十 四五”规划引领高质量开局,启动新一 轮“双一流”建设,制定一流学科培优行 动计划,在高原上筑高峰、攀顶峰。坚 持人才第一资源,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 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卓越 2025”人才 计划,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比增 长 27%,在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 赛中金奖数奖项数双列第一。坚持创 新第一动力,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 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立项数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 等奖总数创历史新高,多项成果亮相国 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第二,完 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研究工程”一期建设、产出成果 20 卷,新 型智库咨政启民、成效显著。用好改革 开放关键一招,立新标、破“五唯”,实施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医学教育管 理改革;合作共建复旦—欧洲中国研究 中心,高水平合作伙伴计划取得新成 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 同体构建作出新贡献。 难忘这一年,培根铸魂、作育国士, 梦想和使命在复旦澎湃。我们深化“三 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推动立德树人 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 理体系,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 人体系。系统建设本硕博一体化的思 政课程群,全覆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获全国优秀教材奖项 25 项,主办首届全 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获佳绩。 实现“2+X”本科培养体系全覆盖,新增 20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拔尖 计划 2.0 基地再添一席,全面落实研究 生教育“博英计划”,新增 3 个博士学位 授权一级学科。复旦学子屡创佳绩、捷 报频传,169 人次本科生在 87 项高水平 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83 名研究生在 10 项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 奖,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获 3 项金奖,在第六届全国大艺展 上获一等奖 4 项,校排球队勇夺全国大 学生排球联赛总决赛女子组冠军、男子 组亚军。超过一万名毕业生汇入创新 大军和报国洪流,赴基层重点单位就 业、选调生人数再创新高。 难忘这一年,师道永续、薪火不辍, 传承和创新在复旦交融。我们深切缅 怀和致敬陈望道、谢希德等大师, “大先 生”的精神品格点亮复旦百年星空,璀 璨夺目、熠熠生辉,指引新时代复旦教 师接力奋斗,在新的赶考路上向党和人 民交出新的满意答卷。一批潜心育人 的模范教师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 国杰出教学奖、上海市“四有”好教师等 荣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上完最后 一课,又一批“钟扬式”好党员、好老师、 好团队获得表彰。这是我们坚信复旦 能培养出大师的底气所在。 难忘这一年,师生一德、共赴山海, 勇毅和担当在复旦闪耀。我们主动对 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 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聚力建设张江复 旦国际创新中心,以青浦校区筹划建设 为抓手、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我们 脱贫摘帽不放手、续写云南永平的复旦 故事,高质量完成定点帮扶、对口支援 和部省合建任务。我们坚持为健康中 国、健康上海贡献力量,中山医院被列 入国家医学中心首批“辅导类”创建单 位,华山医院获批建设国家神经疾病医 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口腔医 学院正式成立,各附属医院面对疫情反 复、悉心守护申城防疫“结界”。海内外 校友校董与母校同频共振,支持学校发 展。我们不会忘记,枫林和江湾校区进 入闭环管理后,师生守望相助、共克时 艰,党员先上、冲锋在前,应急管理有条 不紊、教学科研秩序井然、后勤保障支 撑有力。 “爱你,团结有爱的复旦”,这是 复旦人经历风浪后的真挚告白! 自 信 人 生 二 百 年 ,会 当 水 击 三 千 里。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进 入重要时刻,学校加快实现高质量发 展、阔步迈向世界一流前列也将全面提 速。我们在走的,是一条紧紧扎根中国 大地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科技自立自 强之路、文化传承创新之路、为国为民 服务之路、教育对外开放之路。前面的 征途是星辰大海,未来的每一步都将是 新的突破和超越,也必将面临这样那样 的风险和挑战。只要全体复旦人坚持心 中所信、 心齐志坚步稳, 即使面对再大的 困难挑战, 也能劈波斩浪、 一往无前。 新的一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 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践行报国强国使命,不驰于空想、不骛 于虚声,以旦复旦兮的创新精神、日月 光华的创造气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不负期待,向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 宏伟目标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 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复旦大学 党委书记 焦扬 校长 金力 2021 年 12 月 31 日 2 要闻 一、二版编辑/黄文发 一版摄影/黄文发 建设 “第一个复旦” 星期日 2022.1.2 我校召开规划与 “双一流”学科建设大会暨 “第一个复旦”研讨会 焦扬会上作动员讲话 金力作学科建设报告 ▲ ▲ 乘势而上, 乘势而上 , 厘清差距短板不足, 厘清差距短板不足 , 明确任务目标路径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要通过广泛深入研讨,让“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的步伐迈得更稳、走得更快、 行得更远。会上,校党委书记焦扬作动员讲话并指出,召开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会,是对全校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前列的再动员再部署,也是深化巡视整改的重要举措。校长金力作关于“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的报告。 金力指出,建设“第一个复旦”正处于深刻的历史战略机遇期以及新型前沿学科领域组织布局机遇期,学科建设要实现厚积薄发的阶段 性跃升、找准学科冲顶的结构性力量。常务副校长许征主持会议。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复 旦 大 学规划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大会 暨“第一个复旦”研讨会在光华楼 东辅楼举行。校领导,上海医学 院领导,各院系、实体运行科研机 构、机关部处和直属附属医院等 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 建学科高峰,攀世界顶峰 焦扬指出,2014 年以来,学 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双一流” 首轮建设周期任务顺利完成,文 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竞速发 展,学科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明显 提升。但是,对标总书记、党中央 的新期待新要求,对表国家高水 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地方升级发展 的迫切需求,对照日新月异的学 科前沿和国内外同行百舸争流的 竞争态势,学科结构优化增长进 程仍需加快,有国际竞争力的学 科“高原” “ 高峰”建设仍需加强, 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和服务能级仍 需提升,学科建设效益和管理效 能仍需提高。 建设一流学科,是学校“十四 五”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关 键抓手和动力。不进则退、慢进 也 退 ,要 以 旦 复 旦 兮 的 创 新 精 神、日月光华的创造气概,抢抓 机遇、乘势而上,建学科高峰、攀 世界顶峰。 第一、树立历史思维,把握好 “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要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 力支撑。 “ 十四五”是学校“三步 走”战略第二步的奠基五年、关键 五年,既要为 2035 年整体水平引 领教育现代化奠定根基,也要对 标“双一流”2030 年目标和新一 轮部署,凝神聚力在“率先”上下 功夫、求突破。立德树人、 “ 双一 流”建设是学校最大政治任务,是 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和 时代使命。全校干部师生要共同 扛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集中力 量干大事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高位推进一流 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加快实现 高质量发展。 第二、强化战略思维,把握好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导 向。在大学办学实践中,学科建 设牵动全局、影响长远,最应该树 立和运用好战略思维、把握战略 导向。贯彻国家新一轮“双一流” 建设部署,主要体现四方面的导 向。一是彰显特色、争创一流,处 理好扎根中国与世界一流的关 系。既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 发展,也瞄准世界一流、构建一流 大学体系,创造性建设“第一个复 旦”。二是重点支持、统筹推进, 处理好一级学科与一流学科的关 系,打造一流水准的学科体系。 三是融合创新、优化结构,通过融 合创新,处理好巩固优势与结构 拓展的关系。四是优中选优、造 就高峰, “ 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是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迈向世界一 流前列的重要战场。 第三、增强系统思维,把握好 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要素。学科 建设应当注重系统的整体性、诸 要素的协同性和动态平衡,注重 发挥学科对人才培养、科研创新 和服务社会的龙头牵引作用,注 重师生主体能动性和校内外多元 参与性,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 成果。要造就一流人才方阵、走 出自主培养之路,牢固确立人才 需要补齐短板、迎头赶上。 培养的中心地位,把新时代人才 “十四五”学科发展有三大元 工作作为核心任务。要以服务国 素:目标、路径、任务。更好建设 家和人类为追求、完善大学创新 “第一个复旦”,首先要厘清目标、 体系,自觉肩负起科技自立自强 路径、任务三个不同的概念。首 和文化自信重任,强化创新策源 先设定总体的阶段性目标,明确 功能,推进科教融合、科研育人, “十三五” “ 十四五”到“2035”,是 以一流成果服务支撑创新型国家 学校形成世界顶尖大学基本格 建设。 局、助力三个强国建设的重要阶 第四、坚持创新思维,营造好 段,要分阶段、分目标实现各个一 创造活力涌流的创新环境。大学 流学科的国际、国内双冲顶。发 本质上是师生一德的学术和创 展路径涵盖六个方面:赓续壮大 新共同体,建设一流学科必须创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升整体发 建追求卓越的创新环境,依靠院 展能级;力促理科基础优势学科, 系和师生共建共享,以创新的思 攀升塑造全球学术地位;紧抓新 维推动创新的实践。要改进学 工科建设契机,营造工科发展新 科 建 设 评 价 ,激 发 二 级 单 位 活 生 态 ;瞄 准 国 家 战 略 和 民 生 需 力,发挥“三线联动”的政治优势 求,打造医学学科尖峰;深化学 和组织优势。 科融合创新,前瞻性布局交叉学 科建设新方向。同时,学校计划 打造学科发展新格局 通过良好的支撑体系、 “ 培优行 金力在“第一个复旦”学科建 动”等路径支撑,从各个学科角 设报告中首先阐释了学科建设的 度分门类做好任务规划,以更加 几个关键概念。金力认为学科在 健全的学科评价体系、更加科学 内涵上同时具有科研属性、育人 的管理机制,支持一流学科朝国 属性、管理属性,具有动态性、时 际 国 内“ 双 冲 顶 ”的 目 标 前 进 。 代性、开放性特征。现代大学治 校院两级需肩负学科建设的共 理体系下,学术共同体是学科落 同责任。 地生根、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具 “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要 有学术、人才、育人、服务、治理的 实现厚积薄发的阶段性跃升。回 五维要素。 顾中国大学治理模式的演变,是 如何看待“三新一高”格局 从对西方大学制度的借鉴到扎 下,学校学科发展的历史方位? 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演变。总 金力指出,建设“第一个复旦”,正 结 国 际 经 验 ,应 明 确 我 校 现 阶 处于深刻的历史战略机遇期,以 段“ 创 新 驱 动 ”的 发 展 特 征 ,通 及新型前沿学科领域组织布局机 过分析学科发展从分裂到融合 遇期。 “十三五”阶段,复旦学科发 的 演 替 更 新 趋 势 、观 测 世 界 范 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迈向世界一 围内学科研究体量占比演变。 流前列。近年来,复旦的研究领 作 为 学 科 发 展 的 动 力 机 制 ,一 域正逐步向顶尖高校演变,一流 是基于现有基础与积累优势, 学科竞争力仍有差距,未来五年 作延伸式发展;二是对标未来, 补齐缺环,定位关键人才团队, 作跨越式发展。学校各学科应 从 这 两 种 动 力 机 制 出 发 ,思 考 未来的发展道路。 “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要 找准学科冲顶的结构性力量。学 科冲顶的首要力量是一流学科, 一流学科不等于一级学科,在具 体建设中要将主干学科和支撑学 科建设的二级单位都组织进来, 形成学术共同体。总体而言,结 构性力量来源于前瞻性的学科布 局、国际国内双冲顶的发展目标 以及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的治理 体制创新。 “抢”占机遇,要注重基 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打造新工 科先锋部队实力,对接国家战略 科技性力量是重要的结构性力 量。融合创新作为结构性增量具 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大学融合创 新的核心是融合,是不同学科的 人的融合,形成合力,共同的目的 是实现一流水平的育人、作出一 流水平的学术贡献、奉献人类文 明进步。同时要拓宽思路,打造 融合创新大平台。 许征在主持时表示, “ 十三 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成果斐 然,文社理医见强,新工科崛起, 构筑起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格 局。为响应建设“第一个复旦”研 讨开幕论坛号召、为“十四五”开 好局,提升学校学科发展能级,全 校召开规划与“双一流”学科建设 大会,旨在通过开放、广泛的研 讨,让学校的学科建设步伐迈得 更稳、走得更快、行得更远。 研讨会上,七个院系有关负 责人分别介绍学科建设经验与未 来规划。 (详见第 4 版) 文 / 胡慧中 摄 / 成钊 2022.1.2 星期日 编辑/黄文发 要闻 3 让建设 “第一个复旦 第一个复旦” ” 的理想, 的理想 , 通过我们来实现 我校专题研讨如何为建设 “第一个复旦”奠定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裘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教师队伍 建设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基础工作。建设 “第一个 复旦”,归根到底要靠一流师资队伍。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 “第一个复旦” 的重要指示精神, 就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总书记、 党中央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 抓好教师工作。 2021 年 12 月 28 日, 我校召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建设‘第 一个复旦’ 奠定立教之本、 兴教之 源”专题研讨会。校党委常务副 书记裘新作总结讲话,副校长汪 源源主持。教师代表作专题交流 发言,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相关 院系党政领导代表参会。 ◆ 要做到“敬业乐群”◆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做人的工 作,知识分子是高校最重要的人 民群众。裘新表示,做知识分子 工作,最关键一条,要有同理心。 同心同理, 才能同德同行。学校、 教师、学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也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命运共同 体 。 我 们 要 建 设 的“ 第 一 个 复 旦”,一定是一个富有独一无二气 质、 具有世界顶尖水准、 享有卓越 声誉和优秀文化的共同体。广大 教师是这个共同体的关键建设者、 主要运行者和未来创造者。明天 的复旦能否堪称 “第一” , 取决于今 天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和奋斗。 建设怎样的共同体?裘新指 出, 我们要建设一个尊崇师道、 行 为世范的共同体,每位教师要严 守 师 道 底 线 ,更 要 追 求 师 德 高 线。我们要建设一个热爱讲台、 潜心育人的共同体,每位教师都 应当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这 份责任和使命, 深耕课堂教学、 履 行 导 师 职 责 ,更 要 关 心 关 爱 学 生。我们要建设一个卓越创新、 学术报国的共同体。 “ 第一个复 旦”一定是特色鲜明、引领创新、 享誉世界的学术殿堂,是为国家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民族文化 自信和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重 要贡献的大学。我们要建设一个 近悦远来、 敬业乐群的共同体, 每 位教师都是学校无价的财富和无 形的名片,学校将把建设教师发 展体系作为重要任务,构建有利 于教师全面发展和全职业生涯成 长、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 工作体系、政策体系、保障体系。 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老校门 牌匾上题写的“敬业乐群”,回答 好每个人的人生必答题,让建设 ‘第一个复旦’的理想,通过我们 这代人来实现。 ◆ 争当“四有”好教师 ◆ 如何争做造福万千苍生的 小小种子? “ 钟扬式”好老师、妇 产科医院教授王红艳说,要有正 确 的 理 想 信 念 、高 尚 的 道 德 情 操、进步的扎实学识、无声的仁 爱之心。 “ 我想做一个传播种子 精神的小小种子老师,期盼培养 出优秀的种子学生,让种子精神 代代相传”。 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中国 语言文学系资深教授陈尚君以自 己在中文系发展为例,探讨如何 治学、 如何教学。工作 45 年来, 他 认为中文系始终能保持良好发 展,源于提倡“聪明人下笨功夫, 做踏实学问; 融汇古今中外, 鼓励 学术多元,坚持做有温度有人情 味的学问” 。时代不断变化, 但他 相信, “任何人生活的时代就是最 好的时代,问题是自己能不能抓 住治学的机遇,在学术的各种发 展可能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 ◆ 坚持师德师风建设 ◆ 什么是建设 “第一个复旦” 的 前提和基础?哲学学院党委副书 记、 副研究员陈洁认为, 建设一支 政治素质过硬、 业务能力精湛、 育 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是建设“第一个复旦” 的前提和基 础, 也是支撑和保障, 必须坚持师 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教师思政 和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要务, 在“第 一个复旦”的大事业中涵养大境 界, 造就大先生。 学院支部要如何推进师德师 风建设?公共卫生学院教职工党 支部书记、教授史慧静结合自身 工作经验提出, 要加强理论学习、 稳固思想根基。教师们通过理论 学习,明确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 要保证。 ◆ 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 “要建设一流学校必须要有 一流的师资,最终是要能培养出 一流人才。 ” 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 力, 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物理系教授陆昉将目光投注到创 新人才的培养上。他认为,在新 时代背景下,学校应以学生发展 为 中 心 ,激 励 教 师 投 入 教 学 改 革。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关注 学生未来发展,重塑教育教学形 态,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程, 培育 一流创新人才。 “钟扬式”好老师、微电子学 院教授周鹏从愿意使用、敢压重 担、从实际出发支持教师发展三 个方面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 议。他建议学校顶层设计要从大 胆使用年轻人作为出发点,敢于 压重担,激发复旦人的信心与士 气, 共同建设 “第一个复旦” 。 汪源源在会议结束时表示, 要多措并举做好教师队伍建设, 共同打造富有独一无二气质、具 有世界顶尖水准、享有卓越声誉 和优秀文化的共同体。 文/ 赵天润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 思想,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道路, 2021年12月27日, 复 旦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 学习会举行。全国人大常委、 全国 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 员、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徐显明应邀 作专题辅导报告, 复旦大学党委书 记焦扬主持会议。 会前,校党委书记焦扬、校长 金力会见了徐显明。 徐显明以《学习贯彻习近平 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题,从四个 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十八大以来, 全面依法治国发 生了历史性变革, 取得了历史性成 就: 产生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这是全 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最重大成果; 党 的领导制度化、 法治化水平大幅提 高; 宪法实施达到历史新高度;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完 善; 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新突破; 司法 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补齐国家安全 领域法治短板; 反腐败工作纳入法 治化轨道; 涉外法治开创新局面; 平 安中国建设创造世界奇迹; 法治工 作队伍素质大幅度提高。 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从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我 们必须选择法治;从中国共产党 的执政经验看,我们必须选择法 治;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教 训看,全面依法治国是历史的选 择;从法治的功能上看,法治具 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功 能,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必须选 择法治。 怎样全面依法治国? “十一个 思想作为长期任务持续推进,更 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 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 要义。一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 头脑、指导工作,成为忠诚拥护 国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 “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 心。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具体实践。 法治道路。四是坚持依宪治国、 焦扬对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 依宪执政。五是坚持在法治轨道 法治思想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不 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断深化学习领会,与深入贯彻六 现代化。六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 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党史学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七是坚持依 习教育结合起来,与深化巡视整 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 改结合起来,与普法教育工作结 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 合起来,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 社会一体建设。八是坚持全面推 入人心。二是加强研究融入教 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 学。大力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 法、全民守法。九是坚持统筹推 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材建 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十是坚 设,融入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铸 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 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基础,加 作队伍。十一是坚持抓住领导干 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 部这个 “关键少数” 。 研究阐释、宣传宣讲、应用推广, 全面依法治国,要处理好政 结合“两大工程”二期,推动中国 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并指导法 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 治实践。三是大力推进依法治 党这四组重要关系,同时也要处 校,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 理好发展和安全、法律和政策、法 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 律和权力、民主和专政、活力和秩 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法治在建设 序、维稳和维权、国内法治与涉外 “第一个复旦”中的基础保障作 法治等重要关系。 用,提高广大干部依法治校的能 焦扬对徐显明同志的精彩报 力水平,提升师生遵纪守法意识 告表示感谢。她指出,习近平法 和法律素养。 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 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委 论新境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 常委,两委委员,二级单位分党委 主义法治道路,赋予了中华法治 书记、分管教师工作的副书记,哲 文明新内涵,贡献了推动国际法 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思政课教 治的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理论引 师代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师 领力、强大实践指导力和深刻历 生宣讲团成员,法学院师生代表, 史穿透力,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学生党支部书记和青年复旦学校 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 学员在邯郸校区主会场、枫林校 校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 区分会场参加学习。 文 / 胡慧中 第一个复旦,医路向前跑 本报讯 1 月 1 日, “第一个复旦,医路向前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建 95 周年师生元旦健 康跑活动在枫林校区举行。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为活动鸣枪发令。校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 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上医迎来创建 95 周年,此次以师生健康跑开启上医展望未来、 凝心聚力、继续前行的新篇章,聚力建设“第一个复旦”。上医领导张艳萍、徐军、吴凡、朱同玉以及来 自上医各单位的运动爱好者参加活动。在枫林校区健康跑沿途,还专门设置了红色打卡点和上医院 史知识竞答游戏等。 来源 / 医学学工部 要闻 星期日 编辑/黄文发 复旦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 学习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精神 本报讯 2021 年 12 月 27 日, 复旦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 学习党 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精神。校党 委书记焦扬主持会议并讲话指出, 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精神, 重点在于认真总结和巩固党 史学习教育成功经验, 聚焦并深化 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 焦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 重要指示和王沪宁同志的讲话深 刻阐明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 大意义,充分肯定了党史学习教 育的显著成效和重大成果,为巩 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指明了 方向。 焦扬强调,学习贯彻党史学 习教育总结会议精神,重点在于 总结并巩固拓展好党史学习教育 成果,要聚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 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走好中国 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信心和决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 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 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 十大胜利召开。要在理论宣讲上 再发力,深化理论宣讲,在重大理 论问题上讲深讲透,推进理论宣 讲,推动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 入师生、走进课堂,推动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和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要在学习转化上再部 署,围绕《决议》提出的一系列重 大理论和战略问题,谋划实施“两 大工程”二期建设,坚持系统化研 究、整体性设计、工程式推进,全 面扩大“两大工程”作为研究工 程、人才工程、育人工程、马克思 主义学科群和课程群的建设工程 等效应,全面加快党的创新理论 进课程、进教材、进学科、进培训 工作。要在高质量发展上再部署,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六中全会精 神上来、 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党 史学习教育的部署和总结要求上 来,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进明年 工作,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 胜利召开。 文 / 李斯嘉 七个院系负责人就建设 “第一个复旦” 谈感想 在 2021 年 12 月 31 日举行的 发生深刻变革之下,复旦新闻传 一,并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原创成果的转化,促进应用 复旦大学规划与“双一流”学科 播学科要担起 “第一个复旦” 的时 走“第一个复旦”特色的公 基础研究和新兴领域加速发展, 建设大会暨“第一个复旦”研讨 代重任。目标是全面提升复旦新 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之 同时通过布局来推动以理工融 会上,哲学学院、国际关系与公 闻传播学科能级,跻身世界一流 路。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介 合为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要以 探索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共事务学院、新闻学院、物理学 新闻传播学科行列,继续做好新 绍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 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微电 闻传播教育 “国家队” 的引领者。 概 况 ,总 体 态 势 是“ 一 体 两 翼 ” 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家 科技发展与国防战略的重大需 子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七个院系 “物理学科在复旦大学的历 “ 多 学 科 交 叉 ”的 学 科 发 展 体 负责人分别发言,介绍学科建设 史发展中扮演‘超级孵化器’的 系。在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 求为牵引来推动融合创新;鼓励 各院系充分挖掘资源,加强资源 经验与未来规划。 重要角色。”物理学系系主任周 防控、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领城发 表顶尖水平学术成果,以科学决 整合,提升资源的使用效能,推 立足“第一个复旦”,探索哲 磊介绍了物理学科建设基本情 动融合创新的开展。 学学科的卓越建设之路。哲学 况。他表示,物理学系优化平衡 策服务社会。 徐 雷 阐 述 了 对“ 第 一 个 复 学院院长孙向晨认为,“第一个复 学科布局,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 总结环节,副校长陈志敏、 旦”的理解,认为复旦的气质与 旦”学科建设就是要敢为人先, 明,教学和科研成果卓越,并建 张人禾、徐雷,上海医学院副院 要有引领性,要建立起复旦的标 设了一系列物理学科重大平台。 长朱同玉,分别代表人文社科、 特 色 是 海 纳 百 川 、追 求 卓 越 的 准。 “ 第一个复旦”学科建设,强 支撑“第一个复旦”建设,打 理科、工科、医科小组发言。 “上海精神”的较好体现,新工科 是“ 第 一 个 复 旦 ”的 重 要 内 容 。 调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前瞻性 造综合性大学的一流计算机学 陈志敏表示, “ 十 四 五 ”期 他回顾了复旦工科的历史成就, 是规划卓越的方向。 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间,复旦人文社科要加快构建中 对复旦新工科建设抱有坚定信 “ ‘第一个复旦’ 政治学, 不是 姜育刚介绍了复旦计算机学科 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主攻 心。他表示,面向 2035 年的复旦 办一级学科,而是办世界一流学 的 发 展 历 程 :目 前 总 体 基 础 良 方向明确,抓住核心任务,并对 科。 ”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 好,师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国 接国家的一些重大需求。以“两 新工科建设,要打破有形和无形 的边界,以开放合作、融合创新 长苏长和阐释了“第一个复旦” 的 家级人才数量快速攀升,拥有国 大工程”二期建设为牵引,进一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政治学内涵、政治学一流学科的 内一流生源与育人基地,科研能 步 加 强“ 大 马 学 科 ”建 设 ,聚 焦 朱同玉引用了医科组讨论 重要指标。他认为“第一个复旦” 力持续稳定提升。 “培优计划”学科领域。复旦人 时的一段小组总结:复旦医科在 由许多“第一个学科”组成,要当 建设成为国家集成电路“基 文 社 科 要 以 立 足 中 国 、挖 掘 历 建设“第一个复旦”进程中,要深 好“排头兵” , 聚焦主业, 瞄准国家 础源头创新” “ 前瞻性技术攻关” 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 化认识、提升站位,参与国际竞 急需和学术原创建设一流学科。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世界一流 来的思路来培养大师和磨炼精 “复旦新闻学科的定位是中 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 品,努力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科 争,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创新发 展,期待更多在体制机制方面的 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领头雁。”新 张卫介绍了集成电路学科建设 的一面旗帜和一个标杆。 突破,同时也要创新一些管理机 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汇报了 情况,一方面搭平台,引育结合, 张人禾表示,围绕国家与社 制,不断激发活力,敢于争先作 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思考与规 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另一 会需求,理科基础学科能够在应 文 / 胡慧中 划。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格局 方面在“芯”征程上,创建多个第 用上重点发力,理论联系实际, 更大的贡献。 上海地铁十八号线通车,复旦大学站正式启用 本报讯“复旦大学站开通, 对 复旦师生来说, 是一件大事、 喜事, 是新年最好的礼物! ” 2021 年 12 月 30日, 校党委书记焦扬看望慰问地 铁18号线复旦大学站站务人员, 实 地调研复旦大学站启用情况, 迎接 “第一批复旦乘客”。常务副校长 许征、 副校长汪源源陪同。 焦扬向“第一批复旦乘客”赠 送复旦大学定制交通卡。焦扬向 站务人员赠送宣言翻译百年纪念 邮折和 2022 年春节复旦窗花等校 名纪念品。申通地铁集团副总裁 于宁向复旦大学赠送 18 号线地铁 模型和 “百年地铁” 画册。 图为焦扬为到站的“第一批 复旦乘客”挂上复旦大学定制交 通卡。 文 / 章佩林 摄 / 成钊 2022.1.2 华山医院北院整建制并入复旦附属华山医院 4 本 报 讯 2021 年 12 月 28 日,复旦大学 附属华山医院高质量 一体化发展启动大会 暨华山医院北院整建 制并入华山医院仪式 举行。位于宝山顾村 地区的华山医院北院 在运行九年后告别独 立建制,更名为“复旦 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 山院区”,整体并入拥 有 114 年建院历史的 华山医院。 这是部委市三方 共建托管机制下, 上海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又一项创举, 也标志 着在推动“十四五”公 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 展的大背景下, 华山医 院以市中心总院为核 心,以宝山、虹桥、浦 东、 福建多院区立足上 海、 辐射全国的大格局 基本成型, 开启高质量 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 复旦大学党委书 记焦扬, 上海市人民政 府副秘书长顾洪辉, 上 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任邬惊雷, 上海申康 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 记、主任王兴鹏,宝山 区委书记陈杰, 宝山区 委副书记、区长高奕 奕, 市委机构编制委员 会办公室副主任董海 军, 市医保局副局长曹 俊山,宝山区委常委、 副区长孟庆源, 复旦大 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汪志明, 联影医疗技术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兼首席执行官张强, 华 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 建、 院长毛颖等共同见证。邹和建 主持仪式。 焦扬表示, 华山医院北院整建 制并入华山医院,离不开市委市府 的关心支持、大力投入, 得益于市 委市府以大胸怀、大格局、大视野 推动深化改革、 优化医疗布局的重 要举措, 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 复旦大学的信任, 也赋予了华山医 院新的责任和使命。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 希望华山医院要牢牢把握 两院融合的战略机遇, 认真贯彻党 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 加快将华山 医院打造成为具有引领辐射能力 和强劲竞争力的国内顶尖、 世界一 流医院, 尤其做到三个 “坚持” , 即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深度融合; 坚 持医教研一体, 加快高质量发展, 培养医学卓越人才;坚持人民至 上, 服务 “健康中国” 战略, 充分发 挥华山医院 “国家队” 的引领作用, 立足上海, 辐射长三角, 服务全国, 走向世界。 仪式上, 宝山区人民政府与华 山医院签订 “华山-宝山” 医联体合 作框架协议, 以华山医院一体化管 理为契机, 组建 “华山-宝山” 紧密 型医联体。 来源 / 华山医院 2022.1.2 星期日 编辑/胡慧中 要闻 5 人生在不断完成一次又一次 “相变 相变” ” , 未必是坏事 校长面对面:金力与复旦上海医学院学生畅谈 “割裂感和融合感, 我觉得这 个提法特别好,实际上人生始终 在不断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相变 ’,有时候‘相变’让学生感到不 适,但未必是件坏事。”复旦大学 校 长 、上 海 医 学 院 院 长 金 力 在 2021 年 12 月 28 日的“校长面对 面”上海医学院学生座谈会上对 学生们说。 “校长面对面” 上海医学院学 生座谈会在治道楼和汉堂举行。 金力, 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 上 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 军及医学学工部、 医学党政办、 医 学教务处、医学研究生院等相关 部门负责人和上海医学院本科 生、 研究生代表参加座谈。 白衣济世腹有诗书 复旦医学生注重人文关怀 1424 次、301 天、2325.5 小时 ……一年来以这组打卡医科馆的 数字惊艳世人的复旦医学生,腹 有诗书气自华,在座谈会上言语 从容有度,展现了白衣济世的人 文情怀。 “要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深 度 ,有 态 度 的 复 旦 青 年 。”这 是 2018 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张玥 对自己的要求,作为复旦大学学 生会枫林校区办公室主任, 从“枫 土人情”后勤体验岗到“杏林讲 堂” 分享多元医学知识, 她致力于 为同学们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在今年 7 月, 张玥还与学生会成员 前往海南省三沙市开展社会实 践,在新冠疫情期间为医护子女 提供线上家教,对心怀“国之大 者” 有了深切体悟。 “服务意识强,具有人文关 怀,渴望回报社会”,这是 2018 级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克卿书院 自管会主席王晓鹂在参与学生工 作四年来观察到复旦医学生的鲜 明特色。克卿书院常年开展“卿 年仁行” 品牌志愿服务项目, 每学 期都建立有一百余人的志愿者 库。现共推出 6-8 个长期服务项 目,与附属医院、社区街道、上海 市图书馆、禁毒馆等机构都保持 良好合作。 “ 此外,由于医学生的 身份,许多同学也自觉加入到疫 情防控工作中,用专业知识出一 份力, 这都是我们所欣喜的。 ” “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让我 们更加有上医情怀。下医治病, 中医治人,上医治国。在学会专 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拥有一 颗医者仁心。为人群服务,为强 国奋斗,这句话我一直牢牢记在 心里。 ” 2020 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 业本科生杨康绮在 “21 世纪杯” 全 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斩获总冠 军,英文演讲中浓浓的医学人文 情怀感染了每一个人。她希望参 与更多医学人文的实践活动,与 医学小伙伴们做志愿、 做调研, 做 多学科交叉的社会实践,回归人 文医学, 让医学更有温度。 座谈会上,来自上海医学院 的任宇辰、 王晓鹂、 张玥、 姚飞白、 杭桢、麦麦提敏·麦麦提阿卜杜 拉、郑璐涵、袁昕儿、郭鲲、杨厚 江、 杨康绮、 陈天慧、 叶全伟、 马中 慧、 王政民、 刘晟瑶等 16 位学生代 表结合自身学习、 科研、 学生工作 等经历, 以“发展” 为主题, 从医学 生角度畅谈个人体会与思考。 关注课程设置与科研培养 期待多元发展 “这是一场有温度,有深度, 有态度的座谈会” , 王晓鹂显得有 些雀跃, “我们提的每一条建议都 有被认真感受和倾听。 ” 在这次座 谈会上,医学生们对课程设置与 科研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 2019 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本科生姚飞白讲到学科交叉化是 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冬奥 会近在咫尺,运动健儿们的生涯 发展需要“护理+体育”的人才来 保驾护航,还有管理、心理、计算 机等等……任何一个学科与医学 的交叉都有无数的可能性。 “在通识教育阶段, 希望可以 整合不同课程内容,或者能够再 深入讲解” , 2019 级临床医学八年 制专业本科生杭桢讲到。 “通识教 育课程就像是推开了一点点门 缝 ,让 你 看 一 看 这 个 广 大 的 世 界。 ” 2019 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 本科生郑璐涵用一个生动的比 喻,说出对通识课的想法。她希 望学校在枫林校区开设更多通识 类课程,使医学生不仅仅只在大 一期间接触通识课程,更能持续 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与专业知识 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打开一个个 更宽更广的世界。 医学生心怀科研热忱。2018 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 “青年复 旦学校”学员任宇辰说: “ 基础医 学专业作为偏向科研和基础研究 的专业应该更注重在本科期间培 养科研思维和实验能力,为研究 生阶段打下基础。”他建议大二、 大三到枫林校区的两年,加强对 基础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的培养 和训练,让基础医学专业的同学 更早地开始培养对科研的兴趣。 “建立医学生科研衔接机制, 邀请专家学者演讲,举办学术沙 龙等活动。在这一方面,枫林学 生组织要搭建更多平台,发挥更 大作用。 ” 2019 级卫生事业管理专 业硕士生、复旦大学研究生会枫 林工作委员会主任叶全伟讲到。 交叉与融合 发展要紧跟时代 “我博士课题来自于门诊无 意中和一位材料学教授的对话。 医学和其他专业, 例如材料学, 化 学和物理等交叉合作,是目前突 破传统医学发展的一大力量。” 2021 级心内科专业直博生王政民 聊到自己的博士课题。 “到了高年级, 我发现渐渐地 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从我日常聊 天列表中消失了,只剩本专业的 同学。 ” 2020 级眼科学专业硕士生 陈天慧说出了自己的苦恼。2019 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郭鲲也表 达了对全面发展的期冀,对宽口 径知识储备的渴求。 2019 级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专业硕士生马中慧讲述了自己参 加学生骨干培养时接触到其他很 多专业的同学,大家一直保持很 好的沟通。她讲到通过参与学生 组织, 融入学生活动, 是一个很好 开拓视野、 拓展交流的机会。 王政民在回顾科研经历时提 到学校不仅仅注意的是对医生的 培养, 而是更加注重一个有担当, 有社会责任感, 有能力的“医学科 学家”的培养。 “ 现在其实有很多 学习科研的渠道,比如书院导师 的活动、基础医学院团学联平台 等等,我们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 平台整合科研资源,更好地让同 学们加入科研学习,独立地发现 科学问题, 并且能够设计课题。 ” 焦虑以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等, 我在这些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了自 己的职业和生活,我希望医学院 能开展更多这样的活动,帮助大 家塑造积极阳光的心态。 ” 金力: 培养知识和能力 勇于创新和突破 金力全程认真倾听每一位学 生的心声,不时颔首微笑。座谈 会的最后,金力对上海医学院同 学们提出的想法表示欣慰,他肯 定了同学们的朝气蓬勃、积极向 上的热情与热忱。他认为,同学 们能够看到学科的交叉融合,充 满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求,是非常 可贵的,同学们提的这些想法有 助于学校未来工作改进。 金力也分享了自己对于通识 回顾成长历程 教育的一些想法: “通识教育不是 畅谈心灵感悟 教知识的,知识在通识教育体系 “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 我 里面, 仅仅是一个载体, 通识教育 们的发展要跨过好几个门槛,一 是要培养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 是跨入校门要完成高中生到大学 拓宽你的视野,为你未来的发展 生的转变, 二是完成通识教育到医 打 下 一 定 的 基 础 ,做 好 一 些 准 学专业教育的跨越, 三是从基础医 备。”通识教育不是解决后面 5 年 学进入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和实 专业教育问题,而是解决后面 30 践。 ” 陈天慧同学回顾七年的专业 年成长发展的问题。 学习, 总结为 “割裂感与融合感” 。 对大学的意义,金力谈道: “割裂感和融合感, 我觉得这 “大学期间重要的学习内容, 一个 个提法特别好。实际上人生始终 是知识,一个是能力。实际上每 在不断地完成一次又一次 ‘相变’ , 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学校提供了 有时候 ‘相变’ 让学生感到不适, 但 大家个性自由发展、生动活泼成 是 ‘相变’ 未必是件坏事。 ” 金力建 长的舞台,同学们要善于用好学 议辅导员、 各学科老师在学生培养 校的资源、 学校的舞台, 努力去奋 上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和心 斗、去创造,成为最好的自己,成 理准备, 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从一个 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 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 “我们要有担当, 有社会责任 2019 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 感, 大学是培养自身能力, 积累知 本科生麦麦提敏·麦麦提阿卜杜 识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 金力对上 拉说: “我之前参加过 ‘医带医路’ 海医学院的学生们提出三点希望: 民族学生成长工作室和学校心理 一是扎根祖国大地, 做有理想的建 健康教育中心合办的心理团课, 设者; 二是常怀仁爱之心, 做有温 主题是医学生如何应对学业生活 度的医学生; 三是敢于开拓创新, 上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等。在 做勇攀高峰的先行者。 “立大志、 明 为期一个月的团课活动中,老师 大德、 成大才、 担大任, 努力成为堪 们每周两次都会为医学生提供专 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在 业咨询和指导服务,引导医学生 为人群服务、 为强国奋斗中绽放青 应对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缓解 春力量。 文 / 胡慧中 陈天慧 时隔四年, 复旦女足再度夺冠 2021 年 12 月 30 日,在浦江 镇厚湃尔体育公园举行的 2021 年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女 子校园组决赛中, 复旦女足经历 了一场苦战, 最终以5比3的总比 分战胜同济女足, 时隔四年再度 赢得了本项赛事的冠军荣誉。 在颁奖仪式上, 复旦女足主 教练胡军老师获得了 “最佳教练” 荣誉, 22号队员傅燕娜荣膺 “最佳 球员” 奖项。 复旦女足于 2007 年成立, 成 员们出于对足球的热爱而相聚, 在学业、 考试和科研任务中匀出 时间参与足球比赛和训练。复旦 女足崇尚 “快乐足球” 理念, 把踢 球作为一件真正快乐的事, 享受 每一次训练和每一场比赛。快乐 足球的理念不仅带给了复旦女足 成员们乐观积极的心态, 更让她 们的凝聚力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 在享受快乐足球 的同时, 复旦女足在球场上也赢 得了许多荣誉, 在 14 年的建队历 史中, 多次赢得上海市大学生足球 联盟联赛和杯赛冠军, 强劲的实力 有目共睹。这一次夺得冠军则为 复旦女足, 也为复旦大学再次增添 了荣誉, 祝愿复旦女足来年再创佳 绩, 继续为校争光! 文 / 张天泽 6 学术 文化 星期日 编辑/傅 萱 2022.1.2 推动政府和社会治理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探索创新 “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卓越案例”发布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新闻 学院和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杂志社 2021 年 12 月 25 日共同发 布了“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卓越案 例(2016-2021)”。 入选的十大卓越案例分别 是爱安吉 APP、成都市网络理政 平台、广西北海智慧党建、胶东 在线、宁波市鄞州区网络界联合 会、上海“一网通办”、上海市宝 山“社区通”、深圳智慧党建、腾 讯为村和银川政务微博矩阵。 网络理政是时代命题 网络理政主要指国家和社 会通过互联网,实现公共事务有 效治理、公共利益全面增进的活 动与过程,也就是运用互联网治 国理政,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各级各地政府在 网络治理探索中从网络技术到 治理能力再到服务效率的进步, 增加了民生福祉。 学校以“传播与国家治理” 为方向,整合新闻传播学、经济 学 、政 治 学 、计 算 机 科 学 、社 会 学、法学、哲学等 7 大学科,发起 网络理政项目,开展系列研究, 旨在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重大 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运行提供 例的评选,引起很大反响。至今 全方位、战略性、前瞻性的决策 已连续 5 年聚焦我国 31 个省政府 咨询服务。 的门户网站、地方政务微信微博 同时,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 等 平 台 ,每 年 评 选 十 大 创 新 案 时代最重要的传播平台,网络也 例,建立起网络理政案例库。今 成为复旦新闻学院教育和研究 年从过去 50 个创新案例中推选 的焦点。近年来,新闻学院抢占 出十大卓越案例,以显示各级地 互联网学术研究制高点,围绕网 方政府在利用互联网推动国家 络舆情、媒体融合发展、新媒体 社会治理的优异成绩。 内容生产、网络空间治理、新媒 这 10 个卓越案例反映了我 体广告与公关、互联网产业、互 国各级政府在运用互联网实现 联网文化、可沟通城市、数字人 善治的最高水平,如浙江爱安吉 文等互联网传播前沿领域;聚焦 APP 走出县级融媒体建设过程中 新闻传播理论经典议题在新媒 自建客户端的深化运营和服务 体语境下推陈出新、创造转化, 输出的成功之路;成都市网络理 打造国内互联网研究权威平台。 政平台旨在给民众与政府的沟 副校长陈志敏在致辞中希 通提供更为便利的途径,让政府 望通过创新案例的评选,推动政 决 策 更 加 科 学 有 效 ;烟 台 市 的 府和社会治理在互联网时代进 “胶东在线”已经成为一个全媒 行探索创新,实现数字治理,提 体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宁波市鄞 高治理效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 州区通过成立网络界联合会“鄞 服务。 光溢彩”,构建了网络社会柔性 治理新模式;上海“一网通办”从 实现善治的典型 帮老百姓办好一件件“小事”入 当下,推动创新发展成果共 手,推动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 享、建设长效交流机制的必要性 理念和方式的革命性重塑;上海 日益突出。 市宝山“社区通”深入践行了人 复旦大学在 2016 年推出第 民城市发展理念,有效提升了社 一届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 区凝聚力和居民参与自治共治 的主体意识;深圳智慧党建是互 联网社会条件下推进组织体系、 服务体系和技术体系有机融合 的党建工作形态创新的典范;腾 讯为村构建了互联网科技赋能, 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构建数字乡 村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银川 市政务微博矩阵通过不断“建章 立制”和持续优化“矩阵式”组织 管理机制,实现了银川市党政主 要领导干部“人走政不息” “ 一任 接着一任干” “一张蓝图绘到 底”。 做好两大战略服务 网络理政这样的重要主题 和重大项目,通过人民日报《民 生周刊》和复旦大学共同研究、 宣传和推动,才能真正发挥出其 应有的社会效应。 复旦大学打造新型互联网 智库平台,重点是做好两大战略 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战略。国 家战略服务聚焦为国家互联网 治理、网络理政、传播与国家治 理,为中央提供高质量的资政服 务。地方战略服务重点是为上 海全球卓越城市、 “ 四大品牌”以 及上海媒体转型服务。 中国和马来西亚科学团队合作 解析亚洲热带原住民遗传起源和表型趋同演化机制 ■ 研究涉及的热带原住民人群分布 生命科学学院徐书华教授团 队的研究《亚洲热带地区世居人 群的遗传关联与趋同演化》 ( “Genetic connections and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tropical indigenous peoples in Asia”2021 年 12 月 23 日 在线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团队产生和收集了全球热 带地区近 1000 例原住民的基因型 数据,重点分析来自南亚的安达 曼群岛、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菲 律宾群岛以及大洋洲的新几内亚 岛的原住民全基因组测序数据, 系统研究人群的遗传关系、祖源 构成和迁徙历史,并以深肤色为 例探索人群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 制,为理解现代人类表型多样性 产生和和演化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模型和典型案例。 如果说现代人类的演化是 一部辉煌的史书,那么东南亚是 其中不可或缺篇章。东南亚人 口稠密,聚集了世界上现存的大 多数原住民族群。近年来,以东 南亚为中心广泛分布的亚洲热 带原住民族群成为研究现代人 类跨时空迁徙、融合并不断适应 新环境的复杂过程的重要突破 口。 该研究团队发现,全球热带 原住民族群的总体遗传关系与 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其中亚洲 地区的族群在常染色体、线粒体 DNA 和 Y 染色体上均表现出较 大的遗传差异和复杂的祖源构 成。然而,有趣的是,研究人员 在不同亚洲热带原住民族群中 均检测到一个底层亚洲祖先成 分(the basal Asian ancestry),该成 分尤其富集在安达曼群岛、马来 半岛、菲律宾群岛和新几内亚岛 的原住民基因组中,而并不存在 于亚洲之外的地区。 根据早期亚洲祖先成分的 人群分布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借 助任何古 DNA 的情况下,从现 有的亚洲热带原住民基因组中 鉴定出代表该成分的基因片段, 发现其可能与人群的毛发形态、 骨骼发育等的适应性进化具有 密切关联。 该研究基于文献和数据库 报道的 1057 个色素相关基因和 其中包含的 103 个功能效应明确 的位点,对其在全球人群中的遗 传变异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出几 种可能的演化模型。 其 一 、来 源 于 共 同 祖 先 的 肤色相关变异在人群分歧后发 生 平 行 进 化 。 分 析 显 示 ,之 前 基于非洲人群的研究报道的绝 大 多 数 深 肤 色 关 联 变 异 ,在 亚 洲热带原住民人群中也以一定 的 频 率 存 在 ,表 明 前 述 亚 洲 早 期祖先成分可能构成了该地区 原住民人群深肤色表型的部分 遗传基础。 其二、人群分歧后在其各自 的演化历程中分别获得相同的 肤色相关变异,即趋同进化。一 种可能的来源是独立发生的古 人基因渗入事件,古人与亚洲热 带原住民的遗传混合可能在后 者 基 因 组 中 重 新 引 入“ 走 出 非 洲”时曾经丢失的深肤色相关变 异;另一种可能的来源是独立发 生的新发突变,虽然不同人群独 立发生新发突变的概率较小,但 就目前的分析,无法完全排除其 可能性。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基 因水平的趋同进化特征,即不同 人群在同一基因的不同区域发 生遗传适应。本研究未涉及肤 色表型数据分析,根据已知功能 的基因变异和其人群分布规律 来建立基因和表型的联系,这正 体现了群体遗传和计算生物学 的特点和优势。 本研究工作由徐书华教授 团队和“一带一路”人类表型组 联合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分中心 主 任 、马 来 西 亚 USCI 大 学 Boon-Peng Hoh 教 授 团 队 共 同 完成。复旦生科院青年研究员 邓恋博士和博士生潘雨闻(中国 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徐书华为 该文通讯作者。复旦大学人类 表型组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为 第一单位与通讯作者单位。 论 文 链 接 :https://academic. oup.com/mbe/advancearticle/doi/ 10.1093/molbev/msab361/ 6481554 文/邓 恋 来源: 生命科学学院 发布会上各领域专家围绕 网络治理经验、政务媒体发展、 平台建设模式等方面研讨,开拓 新视野,贯通新理论。复旦国际 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 林从技术化时代网络理政的成 长与涌现、网络理政的结构与机 制重建等方面,分析了从技术赋 能到技术权利转变的智慧治理 基础。上海交大新媒体研究中 心主任禹卫华教授梳理了政务 新媒体发展脉络,评析了我国政 务新媒体的功能、模式与主要形 式,对政务新媒体传播的专业化 建设思考与进路提出思考。中 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 志安比较了全球互联网平台治 理,重点讨论了平台治理与公共 性的问题,并提出数字平台应促 进个体生活发展与国家社会进 步。 在发布会上,华夏出版社和 新闻学院沈国麟教授发布了新 书《平台善治:中国网络理政地 方实践研究》。该书在平台社会 的背景下聚焦平台治理,通过分 析五个地方政府的案例,探索了 在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中,如何 达成平台善治。 文/傅 萱 刘岍琳 李世燕课题组在笼目晶格 自旋液体候选材料基态性 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物理学系李世燕教授课题组 系统研究广受关注的笼目晶格自 旋液体候选材料的基态,指出无 序对于本征性质存在较大影响。 相关研究论文于 2021 年 12 月 23 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在笼目晶格体系中,ZnCu3 (OH)6Cl2 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 最有可能实现量子自旋液体态的 候选材料。然而,由于存在有磁 性的铜离子和无磁性的锌离子的 互掺导致的无序,许多实验难以 分开杂质的贡献和笼目层的本征 贡献。此外,无序对该体系基态 性质的影响也亟待解决。 课题组与华东师范大学徐杨 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梅佳伟副 研究员等合作,利用极低温热输 运手段,避开了无序对实验结果 的直接干扰,并提出两种可能。 这些结果对未来关于笼目晶格基 态性质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李世燕教授、徐杨研究员和 梅佳伟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物理学系博士生黄烨煜、 华东师范 大学徐杨研究员和南方科技大学 博士生王乐为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link.aps.org/doi/ 10.1103/PhysRevLett.127.267202 来源: 物理学系 2022.1.2 星期日 􀤆􀤆􀤆􀤆􀤆􀤆􀤆􀦆 􀤆􀤆􀤆􀤆􀤆􀤆􀤆􀤆􀤆􀤆􀤆􀤆􀤆􀤆􀤆􀤆􀤆􀤆􀤆􀤆􀤆􀤆􀤆􀤆􀤆􀤆􀤆􀤆􀤆􀤆􀤆􀤆􀤆􀤆􀤆􀤆􀤆􀤆􀤆􀤆􀤆􀤆􀤆􀤆􀤆􀤆􀤆􀤆􀤆􀤆􀤆􀤆􀤆􀤆􀤆􀦆 􀤆􀤆􀤆􀤆􀤆􀤆􀤆􀦆 􀤆􀤆􀤆􀤆􀤆􀤆 编辑/傅 萱 在复旦校园里,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万千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复旦学子中的一员。他们锤炼本领、创新进取;他们服务牺牲、奉 校园文化 7 “两大工程 两大工程” ”丛书 献赤诚;他们心怀浩瀚、绽放光彩;他们蓬勃向上、自立自强。 “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他们展现的是复旦学子的风采。本报寻找每一 位闪闪发光的复旦人,撷取部分优秀学生的事迹, 以飨读者。 􀤆􀤆􀤆􀤆􀤆􀤆􀤆􀤆􀤆􀤆􀤆􀤆􀤆􀤆􀤆􀤆􀤆􀤆􀤆􀤆􀤆􀤆􀤆􀤆􀤆􀤆􀤆􀤆􀤆􀤆􀤆􀤆􀤆􀤆􀤆􀤆􀤆􀤆􀤆􀤆􀤆􀤆􀤆􀤆􀤆􀤆􀤆􀤆􀤆􀤆􀤆􀤆􀤆􀤆􀤆􀤆􀤆􀤆􀤆􀤆􀤆􀤆􀤆􀤆􀤆􀤆􀤆􀤆􀤆􀤆􀦆 他说: 他说 “ :什么不行就练什么 什么不行就练什么” ” 抗洪抢险是他军旅生涯的 标记。当时军令来得很急,部队 下午 4 点出发,开车到目的地已 经是夜里了,到了以后没有休息 就直接去塌方的地方进行加固 作业,一直到天亮,大家都很累, 但只吃了几个面包就继续干活,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这样体 现在细节中。让他印象很深的 是,白天下着雨,大家还在干活, 他看到他的排长正往肩上扛一 个装得满满的沙袋,突然闪到腰 了,他赶紧过去帮排长扛,但排 长说没事,只让帮他上下肩,就 继续扛着袋子小跑去加固大 堤。排长的态度让他想到一句 话: “ 人民子弟兵的肩膀硬,扛得 ■ 刘代能在新兵营被评为“专业训练先进个人” 住!”那时排长的手臂上戴着“党 核科学与技术系核工程与核 刚进新兵连时,每天的训练 员先锋队”的袖标,他觉得这很 技术专业 2019 级本科生刘代能 都十分辛苦,训练完后感觉整个 好地体现了一名党员先锋队队 获 2020-2021 学年国家奖学金; 人筋疲力尽。但想到走之前给学 员的表率作用。现在的刘代能 曾于 2018 年-2020 年于陆军某部 校敬的那个军礼——那是对复旦 已经是一名预备党员,仍时时提 服役,参加 2020 年抗洪抢险,服 的承诺,想到“我是一名复旦人”, 醒自己要向排长学习,积极发挥 役期间获得“优秀义务兵”、 “‘四 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刘代能只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有’优秀士兵”等荣誉;获 2020 年 有一个朴素的信念:什么不行就 军旅生涯赋予刘代能许多改 “复旦大学阳光健康之星”称号; 练什么。于是开始给自己加练, 变。首先是做事情更加精干,因 获 2020-2021 学年“复旦大学优 最后发现:原来可以多坚持一个 为部队讲究雷厉风行、令行禁止, 秀学生标兵”称号。 单杠,长跑可以多快十五秒。 回校以后他也是一直以一个军人 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事更加 专注。 军旅生涯也提升了他的学习 能力。刘代能认为学习方法可能 是相通的,在部队要学很多条令、 《21 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背很多东西,也一直保持着看书 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 的习惯。脱下戎装不改军人本 作者: 王凤才 袁 芃等 色,他保持了刻苦勤奋,以钢铁意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志再攀学业高峰。上课坐得直挺 挺的,认真听老师讲课。课上认 21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出现 真听讲,课下再巩固一遍,就基本 了“马克思热”。从基本格局看, 掌握了。对专业学习上的挑战, 21 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主要分 还是那句朴素的话: “什么不行就 为四大区域:21 世纪欧陆国家马 练什么。”与同学讨论,与授课老 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德国、法国、 师、书院导师交流。慢慢地,知识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马克思 点都逐渐明白了。他最终获得 主义;21 世纪英语国家马克思主 3.72 的学年绩点,位列专业第二。 义 ,主 要 包 括 英 国 、美 国 、加 拿 “愿得此身长报国”,刘代能 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马克思主 的理想是科研报国, “ 布袋院士” 义;21 世纪原苏东国家马克思主 赵东元、李骏院士都是他的榜样, 义,主要包括原苏联、中东欧国 他说要努力去成为这样的人。 家的马克思主义;21 世纪亚非拉 在部队看新闻联播时,看到 国 家 马 克 思 主 义 ,主 要 包 括 中 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 国 、印 度 、日 本 、韩 国 、越 南 、老 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 挝、非洲国家、拉美国家的马克 队全体队员回信的新闻,心有所 思 主 义 ,尤 其 是 21 世 纪 中 国 化 信,方能行远。这句话让刘代能 的马克思主义。 印象深刻,成为他前进的勉励。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深深 文/刘婧萱 地改变了 19 世纪与 20 世纪的世 界理论范式和实践格局,在整个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它 犹如壮丽的日出,为无产阶级革 命、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提供思想武器和方向指引。 进 入 21 世 纪 以 来 ,人 类 社 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 现 许 多 新 特 点 ,面 临 许 多 新 问 题,尤其是人类面临新的生存性 风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在 发生深刻变化等,使人类可预见 和不可预见的问题越来越具有 整体性、复杂性特征。这就给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带来了更 大的挑战与机遇,它需要从世界 与人类的高度整体性、前瞻性地 回答 21 世纪提出的时代命题。 ■ 赵茂雄受邀为 iCANX《追光者》的嘉宾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在 在倾力于学术科研的探索 除了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 面对人类共同问题、应对共同挑 过程中,赵茂雄也积极投身学术 科研成果,在赵茂雄看来,赛事 战的视野中,站在创新与发展社 会议和学术竞赛,以赛辅学,聚 让他涉猎更加多元的领域,开拓 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更加聚焦 术竞赛。在他看来,科研是学术 研究天地,同时也让他在竞争中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时代性、 竞赛的基础,而学术竞赛又为高 收获了有趣的朋友和伙伴。 规范性、整体性、实践性等主要 校学生与青年研究员提供了传 突破光的技术是他追梦的 特征,来认识、回答与解决这些 播、展示科研成果的舞台。 起点,服务国家需求构成他筑梦 问 题 ,从 而 实 现 创 新 与 发 展 21 2021 年 全 国 光 学 与 光 学 工 的基石。直博期间,他们与复旦 世纪马克思主义。 程博士生学术联赛,他获“上海 校友企业复享光学合作,推出了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从世界 赛区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上 “ 微 区 角 分 辨 显 微 光 谱 设 备 ”、 历史的眼界、时空交织的视角,由 海赛区参加全国赛。最终,在长 “AR-meta 超表面检测设备”和 更多关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 春光机所举行的“2021 年全国光 “相位分布测量设备”等商用产 或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到拓展积 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品。赵茂雄说: “ 不忘为国成才、 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命运 总 决 赛 ”中 ,以“ 采 动 量 空 间 光 科研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将是一 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了理论境界 谱,集微纳结构精妙”为题,获得 切知识学习的起点。” 上的升华。从而形成 21 世纪马 了“全国总季军” 的优异成绩。 文/马纯琪 克思主义发展的多重进路。 用心做好身边细节, 用心做好身边细节 , 静待花开 物理学系 2017 级凝聚态物 分析的核心问题,获国家发明专 理专业直博生赵茂雄,两度获得 利授权。 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 2021 年全 赵茂雄说,探索这一问题的 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 初衷是希望补全课题组光学表 联 赛 年 度 季 军 、上 海 赛 区 一 等 征技术的关键一环——光的相 奖,在 Nature Photonics 等高水平 位测量。在开发技术的同时,合 期刊发表论文 18 篇,以第一发明 作者复享光学的董事长殷海玮 人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 博士提出,现阶段对于超构透镜 专利一项。四次参加国际马拉 表征的需求旺盛,但是定量表征 松全程赛事。 的突破却很少。抓住这一契机, 赵茂雄喜欢跑,也习惯跑, 赵茂雄深入调研,经过和导师石 尤其是马拉松长跑。自大三接 磊教授的多次讨论,找到了解决 触到这项运动后,赵茂雄就将长 问题的最优方案,从而在开发相 跑视作是缓解压力的良方, “最 位测量技术的过程中解决了超 让我着迷的是探索新跑道的过 构透镜的定量表征问题。 程,在小街小巷中观察跑步途中 研究期间,赵茂雄用“困难 的风景和事物”。 重重”,来形容研究中寻找标准 近年来,赵茂雄几乎每天都 样品合适的加工渠道的过程,但 要跑 7 公里以上。在长跑的路上 “即便在一段时间内所有的可能 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高度和思考 性都被限制,但只要坚持,新的 深度。就这样, “ 跑着”进入了自 可能总会出现。” 己热爱的学术领域——光学量 以“永不言弃”为核心精神, 测与表征技术。 五年来,他获得两次博士研究生 赵茂雄的细分研究方向是 国家奖学金,一次硕士研究生国 微纳光子学,他一直致力于光学 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以第 量测与表征技术的创新,力图高 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一项,授 效、定量和可溯源地对微纳光子 权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以第一作 结构进行量测和表征,发展出的 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5 光学相位测量技术解决了光学 篇,1 篇高被引,总共发表论文 18 前沿领域超构透镜的定量测量 篇,总引用 214 次。 8 复旦故事 星期日 编辑/傅 萱 2022.1.2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 0 到 1 一台台计算机刷新复旦计算机事业新高度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 100 周年,复旦大学官 方媒体平台开设“红色基 因,赓续百年”专栏,推出 100 集 融 媒 体 系 列 报 道 《青年问:百年复旦光荣底 色》,100 天 听 青 年 人 讲 100 个故事。通过图文、 音 频 、视 频 等 形 式 ,全 方 位、多媒体、立体讲述一代 又一代复旦人听党话、跟 党走的生动故事,展现一 代又一代复旦人前赴后 继、接力奋斗的光辉画卷, 引导广大师生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 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 实事、开新局,凝聚起全体 复旦人迈进新征程、奋进 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办第一届计训班, 101 名来自复旦 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 院的拔尖学子汇聚于此。不少计 算机软硬件领域的元老与顶梁柱, 都是从这个计训班走出来的。 结业后, 计训班的大部分学员 被 分 批 派 往 华 东 计 算 所 ,投 入 J-501机的研制。所有人都勒紧裤 带埋头苦干, 却不知道 J-501 机上 究竟在算什么。直到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才得知他们的事 业竟在默默助推 “两弹一星” 梦, 稳 稳起飞。 ③ ② ④ 交叉融合 孵化人才 1959年, 一个全新的计算机研 制项目在复旦酝酿。 当年,计训班中的 10 人被抽 调到复旦物理学系, 加入这一新项 目的研制组。徐研人就是 10 人之 一, 他戏称研制组条件为“三无” : 没有资料、没有专家、没有专业。 “(在这样的条件下, 复旦)敢于提 出这个项目就需要足够勇气与创 新精神。 ” 研制组从零摸索, 下决心将机 架中 400 个部件全部重焊, 日夜分 班推进调试工作。 1964年, 项目通过了全机检查 1956年5月25日, 中国第一台 与大量实际计算题的考验, 宣布成 大型电子模拟计算机在复旦诞生。 功。它就是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 1975 年 10 月,中国高等院校 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也是世界上 中最早的计算机系之一——复旦 独一无二的木架结构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系正式建立。 602电子计算机。 601、 602、 719、 753……从无到 “你们创造了历史和奇迹, 你 有, 从有到精, 一台台计算机刷新 们的功绩至少可顶上半个苏步 着复旦计算机事业的新高度。 青。”王零对 602 型给出了极高的 赞誉。 从 0 到 1 的突破 从 电 子 模 拟 计 算 机“ 复 旦 “1956年, 我还是学生, 第一次 601” , 到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实 在复旦看到的计算机, 是姚晋先生 用电子计算机 “复旦 602” , 代号的 设计的601型电子积分机。这台电 背后, 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 子模拟计算机在校内展出时, 姚先 的身影。 生解说, 校党委副书记王零在场, 在 602 组成员谢铭培看来, 全校师生都去参观, 盛况空前。 ” 毕 “育人” 或许才是计训班更大的价 业于数学系的吴霭成在回忆录中 值: “科研不一定要马上出成果, 关 说道。 键是培养人才。 ” 而在这一项事业 她记忆中这台轰动全校、 和衣 的“功勋簿”上,绕不过一个名字 橱大小相当的 601, 正是中国第一 ——王零。 台大型电子模拟计算机。那一年, 1960年计训班结业, 王零把班 复旦数学系与物理系师生借鉴有 上近30%的复旦学生留校, 还从苏 限的苏联造机经验, 合作创造了能 步青办的数训班上 “挖走” 了5人投 解四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的计算机, 入到计算机研制。除计训班外, 实现了从 “无” 到 “有” 的飞跃。 1960 年在物理学系办起了电子技 第二天——1956 年 5 月 26 日 术训练班, 将一大批计算几何电子 ——这台 “大家伙” 占满了《解放日 技术、半导体、电子物理方面的人 报》头版头条。 “ 我国第一架电子 才留在了复旦。 (模拟)计算机制造成功” 的消息传 “他(王零)有两点特别让我难 向全国。 忘,一是对青年教师的关照与培 如果说 601 是复旦在春天长 养, 二是常深夜与研究人员坚守在 出的头苗,那么计算数学训练班 一线並帮助解决各种必需的条 (下称 “计训班” )的成立, 一如开闸 件。 ” 计算机科学系原系主任吴立 泄洪般, 标志着复旦计算机事业的 德说。 第一波大潮开始奔流。 602 造机时, 王零时常半夜到 1958 年, 上海市委根据 “科学 机房看望徐研人等成员, 知道他们 规划” 要求, 决定在复旦数学系举 为保证机器散热而经受刺骨寒风 《复旦》编辑部出版 ① 主编: 樊巍 ①陈望道校长陪同来宾参观复旦 601 型电子积分机(模拟计算机) ②复旦 602 电子计算机于 1960 年研制成功 ③复旦大学自行研制的 719 型电子计算机 ④原党委书记王零 后,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 他在春节前夕想办法给每人送了 两斤鸡蛋以作慰问。 1964年考察东欧各国后, 王零 召开了多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青 年骨干教师座谈会, 计划每年至少 派一名青年骨干教师去国外留学。 在以王零为代表的校领导推 动之下, 在复旦跨学科人才一次又 一次的交叉合作中,一个新的学 科, 正在孕育。 承担重大工程计算任务 体。一人花一年才能穿完 48 块大 磁芯板, 他们硬是全手工穿完; 几 千只到货的集成电路, 为了防止次 品影响整台机器, 他们一只只测试 …… 最终, 719 计算机研制成功并 批量投产, 它性能稳定且速度比同 类机快, 不少高校、 科研单位、 军工 单位纷纷购买, 用于承担重大工程 或课题的计算任务, 广受赞誉。 数学系出身的吴立德,作为 我国最早一批程序员,曾带领信 息论小组在原有 719 计算机的基 础上,配套研制了相应的模数输 入设备,加速运算的褶积器等设 备,以及用汇编语言写了相应的 处理程序,解决了石油勘探等国 家重大项目中的数据处理问 题。这项成果获得了 1978 年的 全国科学大会奖。吴立德作为 复旦计算机学科人工智能方向 的创始人,1982 年发表中国大陆 第一篇人工智能顶尖期刊 TPAMI 论文,其所创建的自然语言处 理实验室,成为我国最早开展自 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研究的 实验室之一。 1972 年 12 月 26 日, 复旦广播 台停止了平常的中午节目, 喇叭里 播放出了一曲《东方红》。曲未终 了, 已在校园内引起了一阵阵欢呼 雀跃。这是复旦719计算机联调成 功时的一幕。那首振奋人心的《东 方红》, 就是出自这台719。 进入上世纪70年代, 包括602 等在内的第一代电子管时代计算 机, 都已归入淘汰之列, 有些老师 的课题需要性能、 功能更为先进的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可上海没 几台这样的计算机, “造出自己的 新一代计算机” 成为了复旦的迫切 愿望。 计算机科学系诞生 基于电子器件的更新换代进 程, 在校领导努力取得上海科委的 曾任复旦计算中心主任的 支持后, 促成了厂(长宁拉手厂)、 曹邦伟提到: “1975 年,美国的计 校(复旦大学)、 所(上海计算中心) 算机应用和设计已达到了相当 三结合, 开启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 的水准——IBM370 系列与 CDC 算机719的造机之路。 等大型计算机广泛应用,操作系 复旦科研团队刚刚进厂, 上海 统与编译器等软件技术正迅猛 计算中心的设计工作已经全面铺 发展。”为满足更多研究团队的 开。尽管采用与原有二代计算机 实 际 需 要 ,自 行 研 制 一 台 大 型 X-2兼容, 但兼容也导致了设计中 (百万次级)通用分时(64 人同时 出现了“不规范、不标准、不稳定” 使 用)的 计 算 机 系 统 成 了“ 刚 的缺陷。为此, 复旦给出了一套全 需”, 753 项目由此诞生。 新可靠的设计方案, 博得了各方的 与此同时,人才的稀缺与分 认可。 散,让复旦难以从计算机学科的 复旦老师为节省经费而全员 角度推动发展。此时,建立一个 自己绘图, 到贵州凯里购买磁鼓主 多学科交叉的计算机系,既是势 地址: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 电话: 65642617 邮编: 200433 在必行,也是水到渠成。 1975 年 9 月,王零、何永保等 组成筹备组,筹建新系。 何 永 保 至 今 记 得 ,建 系 前 夕,王零找到了他,问他系名该 选什么好?何永保回答: “ 世界 各国有很多种叫法,但我还是建 议叫计算机科学系——要将计 算机看作一门科学。” 1975 年 10 月,复旦计算机科 学系正式建立,是全国高校中最 早成立的计算机系之一,也是复 旦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系。近 二十载学科交叉融合,终于在此 刻结出了全新的果实。 然而建系当天没有仪式。 各路科研人员汇入理化四楼(今 邯郸校区袁成英楼),快马加鞭 投入到 753 项目的研发中。 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经系内 多番研讨,时任系主任何永保决 定实施“走出去”政策,推荐包括 吴立德在内的系内师生赴国外 学习交流,复旦计算机学科开始 了同国际接轨的新历程…… 2008 年,学校成立计算机科 学技术学院,2002 年成立的国家 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及 2011 年成 立的国家保密学院现均依托计 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开展工作。 今年 11 月,复旦“计算机科 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拔尖 计划 2.0 基地、学生队伍在全国密 码技术竞赛上更是斩获佳绩、软 件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特色化 示范性软件学院…… 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秉承传统,面向新时期国家重大 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继续贡献 “复旦力量”。 来源: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档案馆 文/王 越 排印: 上海立奇图文设计制作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