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_邬大光.pdf

巴黎右岸Proven▼11 页 1.356 MB 访问 1152.97下载文档
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_邬大光.pdf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_邬大光.pdf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_邬大光.pdf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_邬大光.pdf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_邬大光.pdf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_邬大光.pdf
当前文档共11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_邬大光.pdf

中国高教研究 2023 年第 6 期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3.06.01 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 邬大光 ∗ 胡艳婷 摘 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既应具备世界各 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更应基于国情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通 过梳理“传统与现代” “ 本土化与国际化”两对概念的关系,提出从本土化的视角重新认识现代 化的命题,并分析了本土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总结了“早发内生型”国家和“后发外生型” 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特征的差异。前者的本土化举措是对自身高等教育系统的优化和升级,后 者是基于本国国情对“舶来”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的改造和创新。我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国 家,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既需要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经验,更需要扎根中国大地,通过 “本土化”改造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土化;现代化;中国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 有中国精神、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我国 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各领域制定了新的发展目 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通过对本土化 标。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推进“中 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希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 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的思路和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 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领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 一、理论辨析: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国式”命题更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为了建设创新 把握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内涵是理解中国高等教 型国家的需要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中国 育现代化的前提,也是辨析本土化与现代化关系的 的高等教育必须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发 基础。高等教育本土化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 展路径。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国家特色和国家特性, 化和社会背景下,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与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基于中国本土国情、针对 本土需求相结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中国本土问题、建设中国本土模式。客观而言,学习 体系。本土化不仅仅是对外来经验的借鉴和应用, 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曾给我国带来了一 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的教育传统、 系列的思想冲击和变革,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然而, 价值观念和发展需求,构建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需 我们缺乏对“中国式”和“本土化”的深入思考,没有 求的高等教育模式。梳理“传统与现代” “ 本土化与 对这些外来理念进行理性评估,未能正确理解高等 国际化”两对概念范畴的关系,转向“本土化与现代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我们应该认识到,西方模式并 化”话语表达,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实的思 非照搬即可,而应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为 考,对于理解本土化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作 基础,探索适合本土条件的现代化路径。只有在坚 用具有重要意义。 守本土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我们 (一)本土化与现代化两对范畴的转向 才能真正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培养具 无论是哲学还是日常的理论话语体系,常常将 * 本文系 2022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面向 2035 年的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研究” (22JZD048)的研 究成果 1 2023 年第 6 期 中国高教研究 “传统与现代”理解为同一对范畴的概念,将“本土化 念”,不是一组对立的“范畴”,是一种“形式上的对 与国际化”理解为同一对范畴的概念,传统对应现 立,本质上的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实现中国高 代,本土对应国际。从时空维度上梳理这两组范畴 等教育现代化,要反思过去对我国高等教育传统加 的概念, “ 传统与现代”是纵向时间维度上的一组概 以简单否定的历史误区,要坚信传统是理解现代的 念, “ 本土与国际”是横向国别比较上的一组概念,它 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文化 们之间存在一种时间上的递进和一种空间上的流 土壤,西方高等教育经验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 动,即传统走向现代,本土走向国际。然而,社会发 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国高等教育具有现代 展的脉络向来不是单维度的,而是纵横捭阖、交织缠 性和世界性,但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走出具有中国 绕、螺旋上升的,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在时间与空间、 文化根基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百年探索,就本土与国际 历时与共时的交叉复合中渐进向前的。从意义旨归 上看,对于一国的发展而言,现代化是国家发展进程 而言,我们长期生活在“舶来”的高等教育世界中。 的高级形态,本土化暗含着主体性和国家性,两者具 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阶段,那些百年老校从教 有共同的主体指向性和目标导向性。国际化看似是 科书到教学语言,再到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到处都 与本土化对立的概念,但实质上是为本土化服务的, 有西方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学习苏联, 服务于一国的现代化发展,国际化最终必须落脚于 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学校设置都深深刻上了苏联烙 本土化,才能真正实现针对某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印。改革开放后,转向学习西方,以欧美大学模式为 从方法论上看,本土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一种策略和 圭臬,吸纳了“学分制、书院制、通识教育、本科生院、 “ 西方模式”似乎成为 手段,是走向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历程,也是一 翻转课堂”等诸多概念和理论, 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本色。因此, “ 本土化与现代 “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代名词。当西方国家主导的 化”的逻辑转向不仅包含了“本土与国际” “ 传统与现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高等教育评价模式、高等教育科 代”的内涵,同时强调了“现代化与本土化”内在关 研模式等日益成为一种具有“共识性”的全球现象 系,突破了惯有的理论分析路径,是探索中国高等教 时,第三世界国家的高等教育本土化根基也面临日 益“解构”的风险。尽管我们经常强调当今世界是一 育现代化的学理进路。 就传统与现代而言, “ 后发外生型”国家在走向 个开放的世界,大学应以开放的理念和行为面向世 现代化的过程中,通常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 界,但这需建立在坚定的民族性和国家性的基础上, 家的发展模式观照自身,本国的传统常常被理解为 拥有稳定、自主的文化内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 “低效率生成方式、落后社会习俗、僵化思维理念”的 是建立在一个稳定的本土化高等教育形态之上的国 代表,传统在现代化的语境下成为一种“落后”。事 际化,否则高等教育的民族品性就面临被侵蚀的危 实上,现代与传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现代化是人 机。在这个意义上,愈是民族的,才愈是世界的。因 类文明进步的主流方向,是社会发展、生活生产方 此,国际化不只是学习外来经验的过程,也是将本土 式、政治制度建设、教育发展等的变革过程。这一变 高等教育体系纳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两者 革过程可以用转型、升级、改良、革命等概念来表示, 是交互递进的。所以,本土化与国际化也是一个整 表达了一种由“不好”转向“好”、由“好”转向“更好” 体的“概念”,不是一组对立的“范畴”。中国高等教 的发展历程。 “ 传统”是一个国家、民族,甚至是单个 育的现代化建设,要反思过去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盲 人“历时性”的生活经历过往。置于时间的链条而 目推崇的认识误区,认识到拥有“本土内核”的高等 言, “ 传统”等于“过去”, “ 过去”只是纯粹的人、事与 教育体系才是面向世界的底气。 物的组合。因此,所谓的“落后”是特殊情景下的“主 总之, “ 本土化与现代化”的表达,或许是我们理 “ 本土与国际”更为适切的一种方 观判断”,落后与先进都是相对的。现代并不代表要 解“传统与现代” 取代传统,传统可以在现代化过程中获得很好的保 式。因为本土化与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都 存,也可以通过改造利用助推现代化的进程。从本 必须经历的过程,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 质上讲,两者只是时间上的先后性和相对性,并不具 代” “ 本土与国际”之间的关系,本土化需要正确处理 有互斥性,而是缠绕在一起,相互转换,又彼此耦合, “外来的”和“传统的”之间的关系,现代化需要正确 在过去与现在、创新与守旧、稳定与变革之间达至一 处理“国际的”与“本土的”之间的关系,当为“传统” 种微妙的平衡。所以,传统与现代是一个整体的“概 正名的时候,当为“国际”祛魅的时候,基于本土化的 2 中国高教研究 2023 年第 6 期 现代化转型才有了“中国式”的底色,中国“双一流” 它能够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元素和思 建设才能名副其实。对此,有必要将两对概念合二 想。同样,现代化也要求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引入创 为一,转向“本土化与现代化”的逻辑,进而走出以西 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个过程中, 方话语主导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盲目崇拜和简单移 包容性和创新性都是推动文明和现代化进步的重要 植,建立高等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 动力。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 (二)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辨析 律,揭示了文化与文明、本土化和现代化之间的紧密 本土化强调将教育体系与本国文化、社会和经 关联和相互作用。 济环境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和挑战;现代 一国的“文化基因”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离 化强调将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进 不开的底色,本土化是连接“文化基因”与现代化的 程相结合,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两者具有 重要纽带。以我国为例,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制度 目标的一致性和深刻的社会同构性,本土化是走向 上采用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制度形式,但从文化内核 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和历程,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 来看,一直存在着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中国传统 手段和策略。现代化进程中的本土化探索是一个不 文化对于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也一直未曾间断。如 断改造升级的过程,从初级的本土化要素叠加到成 在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救国、教育强国 熟稳定的本土化模式生成,深嵌在现代化之中并作 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 为一种核心的力量推进着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动态演 动力,并构成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推 进。现代化并不必然一定是本土化的现代化,未经 动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前进。所以,尽管我们在制度 本土化的现代化进程可能也会呈现出现代化的特 形式上采用了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但传统文化对 征,但真正的现代化必然会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断裂,并以一种“看不见的 植根于本土并以解决本国实际问题为目的。如果忽 手”,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从这个意义 视本土化,即使躯体进入了现代化,灵魂也跟不上。 上说,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有一个永恒的话题:传统 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类似于文化与文明的关 文化与高等教育制度相互适应的问题。 系。从历史演进过程来看,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 本土化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 阶段的产物,二者有先后之分。文化是人类创造的 意义,是调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 一系列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集合,而文明则是 重要方式。劳思光曾指出,现代化既可视为新元素 人类社会在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和进化。这从二者的 如何变成传统的过程,也可视为文化传统如何接受 英文词源上也可推断出:culture(文化)的词根 cult,其 新冲击而改变的过程[2]。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并非对 本义为耕作,源于人类早期农耕生产方式;civilization 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交流的,其中,本土 (文明)的词根 civil,其本义为城市的、市民的,源于人 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首先,本土化可以促 类晚些时期出现的城市生活[1]。从发展演进关系来 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一个 看,文化与文明、本土化与现代化都呈现出一种递进 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价值观和道德 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文明是文 准则。通过本土化的实践,一个国家能够将传统文 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类似地,本土化是对外 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 来模式在本国背景下的改造和适应,而现代化是社 活力和影响力。本土化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 会发展和进步的阶段。在这种关系中,文明和现代 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对 化都是在文化和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更高级形 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 态。同时,文化和本土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国家性。 承和创新。同时,传统文化也是治校办学的宝贵财 文化是特定地域或群体所共有的观念、价值观和行 富。蔡元培曾说: “ 如果只看到西方的影响,看不到 为模式的集合,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和认同。 中国的传统,就有一种危险:把中国固有的好东西, [3] 类似地,本土化是根据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背景和需 当成西方传来的坏东西。” 蔡元培、梅贻琦等早期的 求进行的改造和创新,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特色和 大学校长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敏感的关注,将 文化认同。文明和现代化也都是在特定地域或国家 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改造成本土化的大学治理模 背景下实现的。此外,文明和现代化都具有包容性 式。如蔡元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的精 和创新性。文明是对不同文化的吸收、综合和整合, 神,改造为“教授治校”的模式,在近代大学的发展中 3 2023 年第 6 期 中国高教研究 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本土化可以增强一个国家 们的高等教育“从哪里来” “ 今天是什么样子”以及 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为什么会是今天的样子”,才能更好地指引我们“明 或地区的独特标识和文化身份的体现。通过本土 天要去哪儿、怎么去”,这才是真正的“本土化”。 化,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自己的传统文化, 特定的情境一定是与特定的国家和地区相关 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形成 的。因此,本土化具有“国家性”的特征,它与国家的 社会共识,加强社会凝聚力,形成一国的文化共识和 文化认同、国家需求和发展战略、国家主权和独立 精神品性。此外,本土化可以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精 性、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本土化 神的人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认同自身独特文化和价值观的体 念,具有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创新能力的潜力。 现。教育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通 通过本土化的教育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 过本土化,一个国家能够在高等教育中融入本国的 化的内涵,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并将其运用到现代 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加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 社会中。通过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推进高等教育 意识,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人才。其次, 现代化的步伐。由此可见,本土化对于连接传统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需求和发展战略。通 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中的 过本土化,一个国家能够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科 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可以通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技等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符合 本土化改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时期焕发出新 国家发展战略的专门人才。此外,本土化是一个国 的生机。 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保持主权和独立性的体现。通过 (三)本土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逻辑 本土化,一个国家能够自主选择和设计教育内容、课 从理论层面理解高等教育本土化,需要理解“本 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根据本国的需求和优势进行调 土化”的理论内涵。从词源来看,本土化的实质是基 整和创新。摆脱对外来教育模式的依赖,确保高等 于 当 时 当 地 情 境 的 一 种 融 合 和 再 生 ,即 教育体系符合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国情,塑造一个国 “Contextualization” (情 境 化),情 境 化 的 核 心 在 于 家自身独特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Context” (情境)。Context 包括文化、政治和法律制 曾几何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我们对“时代 度、经济发展状况或某个时间点的经济制度。还包 性”的认同超越了对本民族与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 括历史、地理、生态,以及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的所 的牵引之下逐渐丧失了适应自身语境的意识。但 有事情,这些塑造了今天的环境,也解释了为什么会 是,自 21 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意识到 变成今天的样子。情境化意味着结合情境来描述、 “中国性” (Chineseness)建构的本土价值, “中国模式” [4] 理 解 和 理 论 化 其 中 的 现 象 。 因 此 ,从 学 理 来 看 , “中国道路” “ 中国范式”受到广泛关注。如科学研究 “Contextualization” (情境化)包含了“Localization” (本 是无国界的,但是有国家性的。科学研究的发展经 土化)的内涵,但是其内涵更丰富,它不仅考虑到了 历了从“去语境化” (De-Contextualization)到“再语境 静态的国别和国情差异,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性、生 化 ”(Re-Contextualization), “ 去 中 国 性 ”(De成性的动态维度上去考察和理解这些差异及差异产 Chineseness)到“ 再 中 国 性 ” (Re-Chineseness)的 历 [5] 生的原因,以及基于这样的情境,如何建构自己的系 程 。由此可见, “国家性”可能会被全球化的浪潮暂 统。因此,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绝不是 时淹没,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 “中 一个抽象的、外在于这个国家国情和历史之外的“乌 国性”是永不缺席的主题,而本土化正是塑造国家特 托邦式”的教育理想或信念,也不应该是由一套单一 性,建设“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基。 的、游离于本国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等情境要素 本土化的实践逻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 之外的评价标准所框定。脱离了本土化,一个国家 “早发内生型”国家,一类是针对“后发外生型”国家。 高等教育系统的现代化就没有了根基;没有本土化, 对于“早发内生型”国家而言,其高等教育模式是“原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完 生”的、自主创立的,不依赖外来的教育模式。这些 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一定是深深 国家的本土化实践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对 根植于本国土壤的,符合本国国情的,因地制宜发展 自身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如推进学科专 起来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系统。换言之,只有深入地 业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培训改 考察与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境”,回答好我 进等方面变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 4 中国高教研究 2023 年第 6 期 争力的人才,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需求。 体系不断“自我革命”的超越中实现的。最早的欧洲 通过本土化,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够不断适应社 大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首先经历了从“学生的大 会和经济的变化,走向现代化,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 学”到“教师的大学”。再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 力支持。对于“后发外生型”国家而言,其高等教育 些大学主要教授神学、经院哲学和古典学,培养社会 模式在创立初期往往是“舶来”的,即受到外来教育 精英绅士,属于传统的古典大学模式。随着工业革 模式的影响。这些国家的本土化举措是基于本国的 命的兴起,新型的工业和商业发展催生了科学和技 本土背景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对“舶来”的高等教育 术的需求,同时中产阶层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不断增 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这种本土化的过程意味着将 强,形成了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浪潮。传统的古 外来的教育模式与本国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相 典大学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民众的教育需 结合,以适应国家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方向。通过本 求,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改革。19 世纪英国掀起了 土化,在教育体系中融入本国的价值观、传统文化, “新大学运动”,促进了一批新大学和学院的建立,出 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符合本土需求的人才,构建具有 现了伦敦大学和一批城市学院,其中一些城市学院 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后来升级为大学,形成了以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 总之,无论是“早发内生型”国家还是“后发外生 学、布里斯托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和利 型”国家,其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实践都是将教育模式 物 浦 大 学 等 为 代 表 的“ 红 砖 大 学 ” (Red Brick 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University)。这些新式大学打破了以神学教育或贵 最大的区别是, “ 早发内生型”国家的本土化是对原 族教育为起源的古典大学模式,致力于提供实用的 有高等教育系统自我升级的过程, “ 后发外生型”国 科学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重视课程教学与生 家 本 土 化 是 对 舶 来 的 高 等 教 育 经 验 改 造 升 级 的 产实践相联系,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高校的社会 过程。 服务职能开始显现,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平民化、世 二、国际经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土化”路径 俗化的进程。同时,新式大学的成功也推动了传统 本土化是具有“国家性”的,是基于本国文化和 古典大学体制改革,牛津、剑桥大学等也开始逐渐消 国情的,是一个国家本土社会的现代化。一个国家 减宗教色彩,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实用学科,发 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一个大国的高等教育,只有植根 展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这些理念的转变对英国高 于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沃土,其高等教育现代化才 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推动英国高等教育现 能根深叶茂。没有本土化,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现 代化的重要力量。这种对自身高等教育体系内传统 代化就没有了根基,真正的现代化一定是本土化的。 大学模式的变革与超越,正是英国推进“自我革命” 放眼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 早发内生 的本土化举措。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德国高等教育 型”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是自主创立的,不是“舶来” 现代化的进程中,创立于 1810 年的柏林大学是世界 的,主要是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通过对 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将与时 自身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升级迈向现代化。 “ 后发 代密切相连的先进大学观,融入具体的大学发展策 外生型”国家则是以学习和借鉴“早发内生型”国家 略中,指导着德国大学的运作,并倡导大学自治、学 的高等教育模式为基础,基于本国的现实情况,从模 术自由、教授治校、习明纳班、聘任制等措施,使得柏 仿学习到自主创新,解决本国的现实问题,走上高等 林大学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以其巨大的成就和鲜 教育现代化的征途。由此可见,无论是“早发内生 明的时代特色成了德国其他大学竞相模仿的对象, 型”国家高等教育模式自身的转型升级,还是“后发 推动了德国大学的现代化。由此可见,正是对本国 外生型”国家从模仿借鉴到基于本国实际、实现自主 高等教育体系自身的不断变革与超越, “ 早发内生 创新,都是一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的举措,本土化是 型”的高等教育体系迈向了现代化进程,这种自身系 各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普遍操作。 统的升级与优化是其定位于本国实际的一种本土化 (一)欧 洲 高 等 教 育 现 代 化 :对 自 身 的 变 革 与 实践。 超越 (二)美 国 高 等 教 育 现 代 化 :面 向 本 土 的 实 际 欧洲的高等教育属于“早发内生型”,其高等教 问题 育模式不是舶来的,而是自主创立的。欧洲高等教 本土化需要基于本国国情,解决本国实际问题, 育现代化的形成是在改革传统大学模式、高等教育 建立面向本土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独特的大学类型。 5 2023 年第 6 期 中国高教研究 美国是当今世界毋庸置疑的高等教育强国,拥有完 型的专家人才,致力于公共事业的发展。其二,扩大 备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健全的高等教育制度,产生了 学校规模,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其三,放弃传 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美国之所以迅速成为世界高 统的统一修课制度,实施自由选课制,大量开设现代 等教育中心,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借鉴西方其他国家 科技类课程,同时营造学术自由氛围和促进科学研 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实现了高等教育本土化和创 究[8]。这些改革基本是回应美国社会发展需求和解 新,而支撑这种本土化和创新的是美国独具特色的 决本土问题的举措,凸显了“国家性”在高等教育发 现代大学制度[6]。为了解决美国工业、农业发展的需 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 国家性”是一国高 求,186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 等教育本土化的显著表征。无论是美国东北部早期 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 3 万英亩,用这些土地 建立的老牌名校,还是在“西进运动”不断建立的赠 的收益资助成立至少一所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 地学院/大学,美国大学的建立和发展都在不断摆脱 和 机 械 技 艺 方 面 的 专 业 ,培 养 工 、农 业 急 需 人 才 。 英国、德国等欧洲大学模式的影响,依据本国国情, 1890 年又颁布第二个《赠地法案》,继续向各州赠地 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通过本土化的改造和转型,建 学院提供资助,而后美国又通过一系列新的法案进 立“美国式大学”,推动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一步促进赠地学院的发展,这些学院后来多半发展 (三)日本高等教育现代化:从“模仿”到“自主 成为州立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 创新” 现代综合性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 日本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 力量。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大学,如康奈尔大学和威 进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制度与经验的过程中起步 斯康星大学等。赠地学院建立之初的宗旨十分明 的。明治维新时期,为尽快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 确,就是为工业、农业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在人才培 本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 养方面,抛弃了传统英式“贵族教育”的模式,从重视 高等教育制度和经验。当时的日本,为“求知识于世 通识教育转向重视实用主义教育,改变了强调古典 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派人出国留学、考察 教学的英式教学模式,强化了高等教育服务于美国 的同时,着力于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培养具有西方 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走向了现代化大学的历程。 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人才。从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 赠地学院发展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威斯康星大学 技 术 和 管 理 体 制 ,是 使 日 本 现 代 化 的 一 个 首 要 条 的成功,该校形成了“威斯康星精神”,其为社会服务 件[9]。明治维新初期,日本通过借鉴欧美特别是法国 的办学理念与为社会服务的系列活动标志着高等教 的高等教育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管 育社会服务职能的正式形成。 理体制,颁布了《大学规程》 《学制令》等制度。明治 如果说范海斯打造的“威斯康星精神”是美国崛 政府成立之后的 1877 年,东京大学建成,这是日本第 起背景下催化出来的崭新的现代办学理念,那么哈 一所现代大学。东京大学主要学习了德国的大学经 佛大学的全面转型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实用主义统 验,特别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直接采用了德国大学 领下融现实需求与历史传统为一体的“美国模式”。 的讲座制,教学制度采用的是文理学院的学年制与 哈佛大学是北美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承载了欧 德国大学选科制的综合。日本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经 洲移民在新大陆创造新生活和新文化的期冀。艾略 验的目的只是为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服 特 1869 年任哈佛大学校长后,对这所学校进行了全 务,但在办学理念上是有所创新的,如 1886 年颁布的 面改造,从而将哈佛大学从传统带入现代。与新创 《帝国大学令》在明确大学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同时, 建的研究型大学和州立大学不同,虽然哈佛大学一 规定大学应设法、理、医、工、文五个分院,这与德国 开始在办学模式上模仿的是英式书院,但也蕴含着 传统大学“学与术分设”的办学模式是不一样的。 《帝 与英式书院截然不同的民主精神和实用价值。当德 国大学令》中规定: “ 帝国大学适应国家的需要,以教 国大学崛起后,重视学术研究成为美国大学的普遍 授学术、技术理论及研究学术、技术的奥秘为目的。” 共识,但艾略特认为,哈佛大学应该成为“美国式”的 这说明,日本在学习与引进西方大学制度时,进行了 大学,不能一味模仿英式书院和德国研究型大学,要 一定的改造,强调学与术共存,突出了实用性[10]。总 结合两者的精髓,造就美国的实用主义模式[7]。在这 体来看,日本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是欧美大学教育 一理念指导下,艾略特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目标。 制度与日本传统教育思想相统一的过程,从“模仿” 其一,要求教师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培养实干 到“自主创新”是日本高等教育本土化的核心思想, 6 中国高教研究 2023 年第 6 期 也是日本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面的发挥。1898 年,张之洞在对洋务派办学思想及 三、历史寻踪: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尝试 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写成的《劝学篇》,全面 回顾中国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本土化的 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探索和尝试始终未曾缺席,但扎根于中国的问题却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上是对洋务运动,特 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洋务运动时期, “ 中学为 别是洋务教育 30 年实践的理论升华,不仅是甲午战 体,西学为用”理念盛行,但在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何 争前洋务派推行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成为 者为先” “ 何者为重”的分歧,由此出现了“在中国的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承 大学”并非“中国的大学”的现象。这一矛盾在抗日 认,在当时中国封建主义的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 战争时期有所转变,受战乱影响,中国大学进行了大 时代,能把“西学为用”作为教育方针,有一定的历史 规模迁徙,迁徙激发了中国大学的主体意识,中国大 进步性,是中西文化在当时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方式, 学开始本土化转型的探索。但随着内战爆发,中国 “中体西用”的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 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尝试也被迫中断,而后由于时局 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虽 变化与条件限制,最终未能建立起稳定的中国高等 然其“根”仍为中学,但“西学”的引入给僵化的封建 教育本土化理想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全方位学习 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制 苏联,不自觉地把苏联模式理解为“中国式”高等教 度的瓦解。这段历史表明,中国近代教育的本土化 育。后来,基于当时国家和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国 探索不是简单地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 家创造性提出了“半工半读” “ 开门办学”等措施,将 基础上吸纳外来知识,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本 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结合,满足了当时的教育需 土化的探索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求。严格说来,昔日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 指导。 念,与今天我们分析“本土化与现代化”的思路有异 (二)抗战时期大学迁徙中的本土化转型 曲同工之处,对于我们解读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传 抗日战争时期受战乱影响,中国大学不得不进 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重要意义。无论当时、现在还 行大规模的迁徙,催生了其本土化转型的探索。殊 是未来,这些本土化的探索都十分有益,为我们未来 不知,在此之前的中国大学大多是用英语、日语或者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埋下了伏笔。 俄语授课,使用的是外文教材,聘用了许多外国教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首先,面临资源匮乏和教师短缺的问题,为了适 在中国近代教育的本土化探索中,出现了“中学 应战时的需求,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本土化课程。例 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传统 如农业、医学、工程等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 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知识和技术,实现国家的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富强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何谓“体”、何谓“用”?简 满足战时和当地经济和社会的需求。其次,由于日 而言之, “ 体”主要是指本体、本质的意思,同时也有 寇对交通线路的封锁,大学受到进口教材和教学资 根本的、主要的之意; “ 用”主要是指基于本体而表现 源供应的限制。为了弥补资源不足,一些大学开始 出来的功能、功用,同时也有辅助的、次要的之意。 编写本土化教材,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国情进行教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核为体, 学内容的设计,如《生物》教材的内容设计全部转为 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的技术和文化,以此实现 中国的案例和情况。这些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 富国强兵的作用。 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大 张之洞是“中体西用”的代表人物,他坚持民族 学也积极探索适合本土条件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 文化本位,既突破了“尚礼仪不尚权谋,在人心不在 迁徙地的资源,鼓励学生进入工厂、农场等进行实践 技艺”的治国之道,又将早期洋务派仅仅局限于“西 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动手实操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文”和“西艺”的西学内涵发展,扩大至“政艺兼学”, 力。学生被呼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农村建设、社会 并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渊泽下,博采当时各种 服务等活动,通过实践参与,加深对国家状况和社会 流行的教育改革建议,在变革传统教育、建立近代学 问题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此 制、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发展职业教育和师 外,迁徙期间,许多大学进入了中国不同的地区和民 范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设想,这些设想在 族地域,这促使了大学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其亲手制定的《奏订学堂章程》中,得到了具体和全 一些大学成立了地方研究院所或文化研究中心,致 7 2023 年第 6 期 中国高教研究 力于对当地历史、民俗、语言等进行深入研究,推动 国办高等教育”的创举。遗憾的是,在我国走上现代 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化“富裕之路”的过程中,这些“困难时期”的本土化 这些本土化的举措和探索是应对战争的觉醒, 尝试还未持续多久就陆续被放弃了,淹没在历史的 反映了中国大学在战争期间对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 浪潮之中,与此同时消沉的还有中国人创造性的本 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战乱带来的挑战,更是出 土化意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逐渐对过 于对国家独立和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本土 去的做法产生怀疑,开始抛弃本土化印记,从形式、 化转型,中国大学努力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国家意识 标准、理念等各方面对标西方,参照西方的发展模 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以推动国家的独立、富强 式。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似乎陷入了本土化意识 和社会的进步,这也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 “穷强富弱”的怪圈:穷国办教育时期能够突破西方 供了重要启示。在当前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这是一 模式的掣肘,当进入富裕阶段之后却又把西方化当 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大学更加需要注重本土化 作现代化,难以摆脱对西方模式的依赖,放弃了本土 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我国和地区的实际需求,培 化的持续探索。正是在这种本土化意识不坚定的影 养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专业人才。在实现高 响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本土化。 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应当继续关注本土化 杨中芳教授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一书中指出,一些 的理念,加强本土化的尝试和探索,坚持面向国家需 学者在沉痛地指出中国人羸弱的“病根”之后,常常 求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目标,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 开下了一剂剂的“药方”。在这些“药方”不被采纳或 高素质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治无效时,又常常痛斥病人不听话。然而,任何一 (三)穷国办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探索 个好医生都知道,药方必须依病人特殊的体质及当 在百年高等教育实践中,我国向来不缺少绝境 时的现状来开[12]。现代化的医生往往罔顾这一基本 求生的智慧和创造性。1919 年,北京工读互助团在 原则,忽略了中国人是在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 其宗旨中首次提出“实行半工半读主义,庶几可以达 统中长成的,现代化的药方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去调 教育与职业合一”。提倡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追 适,才可“病愈”。因此,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 求教育与实际职业的融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程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本土化的重要性,充分认识 解放区学校开始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 到只有基于本土的国情、解决本土的问题、构建本土 边读书边劳动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沿用了 的模式,才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这一做法。1958 年,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 四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现 代 化 的 现 实 挑 战 与 未 来 案)》中提出: “ 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 选择 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呈现出了各种现 给或者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1964 年 2 月,根 代性的特征,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等方 据中央“逐步推广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的方 面已经与世界同步,但又很难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达 针,为适应粮食经济发展、培养后备力量。1980 年 10 到了现代化水平。同时,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也不缺 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 乏本土化的意识与观念,诸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 中再次肯定两种教育制度是符合国情的,随后,半工 学” “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 半读的教育形式开始在各地举办的各类中等职业技 革的政策目标被反复强调,但至今并没有建成足以 术学校中予以实施,而后又在部分高校实施。半工 引领世界的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简言之,我国 半读既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一种劳动制度,其目的 高等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之间还存在着反差,其原 是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满足广大青年的升学要求[11]。 因在于,现代性特征与现代化水平的落差以及强烈 这些本土化教育尝试和探索体现了中国教育领域在 的本土化观念与迟缓的本土化改造之间存在着矛 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精神。通过结合国情和教育需 盾。落实到现实的表现,究其原因就是仍未克服模 求,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与职业 仿西方高等教育的比附心态,以及本土化与现代化 的有机结合,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积 处于失衡发展的状态。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高 极贡献。 等教育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将舶来的经验和做法进 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电大、夜大、职大、函大等高 行本土化的改造,另一方面需要扎根本土,自主建立 等教育形式都是本土化的尝试与探索,本质上是“穷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中国式高等教 8 中国高教研究 2023 年第 6 期 育现代化道路”。 的制度与理念中寻找中国优秀文化的基因,却显得 (一)模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比附心态 非常困难。在一次博士生课堂上,我们曾做过这样 严格意义上讲,除了欧洲之外,其他国家的高等 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分别列出十个“舶来的”和十个 教育模式都属于“后发外生型”,都是“学来”的大学。 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制度或者概念,当学生在列 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模仿的比附心态。这种 “舶来的”概念时,十个都写不完,但是“本土的”概 情况不只发生在中国,只是我国的这种现象更为普 念,十个都写不满。由此发现,我们看似生活在现代 遍。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历史,美国也有这种现象,如 化的高等教育世界里,其实我们是生活在移植与借 美国高等教育起步之初,曾把东海岸新成立的大学 鉴的高等教育世界里,不知不觉忘记了创造本土化 比附为北美洲的牛津剑桥,1876 年建立的约翰斯·霍 的高等教育理论、概念、体系、机制和大学生态,这种 普金斯大学因为学习德国大学的模式,被称为“巴尔 本土化的缺失是十分危险的。 的摩的哥根廷大学”。我国高等教育自 1895 年建成 (二)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失衡 以来,模仿和学习的步伐从未停止。在向西方国家 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失衡是当下和未来中国高等 学习,援引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办学的过程中,出现了 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 大学的比附现象。如浙江大学被称为“东方剑桥”, 许多做法看似本土化,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本土化 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民国时期的上海 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举例来说,学分制、导师制、 圣约翰大学被称为“东方的哈佛大学”,1906 年创办 本科生院制等“舶来”的制度在中国大学普遍存在, 于湖南的雅礼大学被称为“中国耶鲁”等,这些比附 但其推行的实践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学分制的引 称呼甚至被众多高校写入校史,成为彰显办学水平 入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功利 的“荣耀”。1992 年,90 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 化倾向,追求学分数量和 GPA,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 教授曾感慨: “ 我还抱着这样一个希望,终有一天,我 的培养。导师制的目标是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 们浙江大学能不能有一位教授,像李约瑟博士那样, 养,但很多导师在实际操作中过于繁忙,无法给予学 去 英 国 剑 桥 参 观 访 问 ,称 剑 桥 大 学 为‘ 西 方 浙 大 ’ 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本科生院制的设立本意是提 呢?”如果说“钱学森之问”是对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 供更加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课程,但在一些学校中 叩问,那么“苏步青之问”就是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 却仅仅成为“形式上”重视本科生,缺乏真正的改革 大学的叩问。苏教授的发问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当 和创新。这些舶来的制度与国外大学的实践效果不 我们依然沉浸在比附西方大学所获得的“荣耀”之 一致,未经适切的本土化改造,不仅未能成为中国高 时,我们就仍未克服模仿西方大学模式的依附心态, 等教育本土化的成果,反而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障 我们的国家主体意识就还未觉醒。 碍。同样,一些看似现代化的手段和做法,如绩效评 不可否认,后发外生型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 价和质量保障,从表面上看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但并 中,往往用西方强国的发展模式观照自身。回首中 未真正推动高等学校治理能力,反而走进了功利化 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学习、模仿、借鉴西方(包括 误区。绩效评价的引入之初旨在激励教师和学校的 苏联)高等教育制度一直伴随现代化进程。从清末 教学和研究表现,但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和短期成果, 学习日本到民国时期学习欧美,从新中国成立后“一 导致的功利化倾向,反而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 边倒”学习苏联再到改革开放后重新学习欧美,无不 教师的创新精神的涵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旨在 体现了我国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路径依赖。在特定 提高教育质量,但过于注重形式和程序,忽视了教育 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曾以“西化”为现代化,试图通 的内涵和多样性,可能导致教育内容的趋同和创新 过模仿与移植快速生成各种现代性的特征并到达到 能力的削弱。在“双一流”建设中,虽然一些大学在 现代化水平,这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也只有开眼 排行榜上享有声誉,但是很难在其办学实践中找到 看世界,才能避免无知,进而达到自知、走向自强。 自主创新和基础研究的成果。这些现象显示出当前 但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缺乏真正的本土化意识和自主创 如果还停留在以西方为中心的模式下构建现代化体 新精神,将“西方化”误当作“本土化”,受西方文化的 系,那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了。不难发现,今天中 影响和限制,过于依赖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导致中国 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仍然或明 式本土化的偏差和失衡。为了实现真正的本土化和 或暗地隐藏着“西方化”的色彩。相反,在高等教育 现代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深入反思并探索适 9 2023 年第 6 期 中国高教研究 合本国文化和实际需求的本土化路径,创造属于自 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和适应。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借 己的高等教育模式。只有如此,中国高等教育才能 鉴外国的制度模式,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入本国的教 真正走上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育文化中。需要重点思考如何使外来的制度在本国 为了解决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本土化与现代化 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需要对 的失衡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些舶来的制度, “舶来”的制度进行改造、调整和本土化的创新,使其 是否能够改造成符合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制度,而不 与本国的教育理念、文化价值和发展需求相契合。 是简单地模仿西方的模式。为此,我们需要客观看 同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重视培养兼具 待西方化的某些元素的时效性与局限性,重新审视 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培 “舶来品”是否符合中国当下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 养 的 人 才 能 够 在 世 界 舞 台 上 发 出 响 亮 的“ 中 国 其中适宜借鉴的经验,必须加之以本土化的改造。 声音”。 其实,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从 1919 年到 1937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结合自身的历 年再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有学者强调要把“在 史、文化和国情,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积极探索具有 中国的大学” (a university in China)转变成“中国的大 强烈本国特色的制度、理论和模式,从而摆脱对外来 学” (a university of China)。但由于当时的局势和各 经验的依赖,建立独立自主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 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将其付诸实施。在步入新时 中国拥有悠久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 代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拾这一未竟的历史使命,推进 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中国传统教 高等教育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建构,在推进现代 育思想和价值观的研究,可以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 化的同时加快本土化进程,以本土化促进“中国式高 供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如借鉴儒家思想中 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在中国高等教育下一个百 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我们可以强调德 年征程中,加快完成本土化问题的解决,为中国式现 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 代化奠定基础。 创新精神的中国式人才。其次,中国特殊的国情也 (三)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进路 要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得到充分考虑。中国是一个 高等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 拥有庞大人口和多元发展需求的国家,因此在高等 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中国 教育的规划和政策制定中要充分关注人才培养的多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在综合借鉴各国经验的 样性和个体差异。针对我国地大物博的特点,应该 基础上,建设中国的本土特色。一方面,我们可以从 积极推动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注重区域特色和优 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技术中获取启示,借鉴 势学科的培养,以满足不同地区和行业的需求。此 其成功经验,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创新;另一方面,我 外,高等教育现代化还需要重视本土创新和科研的 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自主创立适合 发展,把研究和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之上,针对中国当 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这两方面的实现,都离 下的“卡脖子”的实际问题,通过有组织的科研,组建 不开本土化的推进。 “中国式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同时, “ 中国式”高等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立需要从自身的需要 教育现代化表达了我们希望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 出发,有选择地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先进经验,让外来 式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 中国式大学” 的制度、理论、形态等在本国的土壤中扎根。在实现 不仅是“中国的大学”,更是“世界的大学”。为此,我 中国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适 们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坚持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立 合本国国情和教育发展阶段的先进经验,并根据自 性和自主发展的基础上,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构 身需求进行合理的改造和调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 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体 深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问题和需求,以及全 系,迈向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中选择最适合我国情况 (邬大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福建厦门 的部分进行借鉴。本土化是一个有选择性的过程, 361005;兰 州 大 学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院 教 授 ,甘 肃 兰 州 它并不排斥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而是将 73000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 100191; 这些外来的制度、理论、模式等有机地融入本国的教 胡艳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博士研 育土壤中,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本土化并 究生,福建厦门 361005) 非全然拒绝外来的影响,而是要在吸收和借鉴的基 10 中国高教研究 2023 年第 6 期 参考文献 践[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30. [1]王汝良,侯传文, “文化”与“文明”综辨[N]. 中国社会科学 [7]徐来群 . 哈佛大学史[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劳思光 . 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M]. 台北:东大图书 [8]邓磊 . 高等教育历史转型的中外比较研究[M]. 重庆:重庆 [3]高平叔 .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 . 日本教育的现代化[M]. 张渭城,徐 [4]TEAM M E. Contextualization in Chinese management [10]朱国仁 . 挑战与创新:构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 报,2022-02-23(10). 公司,1993:53. 2011:515-516. research[J].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Review, 2010, 2(1): 2012:10. 大学出版社,2021:94. 禾夫,等译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6. 1-13. [11]吴遵民 . 终身教育研究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1. [12]杨中芳 . 如何理解中国人文化与个人论文集[M]. 重庆:重 [5]滕守尧 . 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刘彦博,刘世勇,蔡楚元,等 . 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理论与实 2019:211. 庆大学出版社,2009:201. Contextualization: The Root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WU Daguang1,2,3 HU Yanting1 (1.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2.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3. China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 country should not only hav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but also build a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contextu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re-understanding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ual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logic of contextualiz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early-onset endogenous”and“late-onset exogenous”countries.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arly-onset endogenous”countries is the self-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elf-crea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contextualization meas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late-onset exogenous”countries are based on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to transform and innovate the“imported”higher education mode. As a“late-onset exogenous” count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hina needs not only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to take root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contextualization”reform.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ualization; modernization; Chinese-style 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