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简报(第六期).pdf

aholic. (沉迷者)6 页 741.997 KB 访问 652.97下载文档
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简报(第六期).pdf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简报(第六期).pdf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简报(第六期).pdf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简报(第六期).pdf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简报(第六期).pdf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简报(第六期).pdf
当前文档共6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简报(第六期).pdf

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简报 第六期 2017 年 10 月 6 日 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编 FUDAN SUPERVISOR SERVICE CENTER 目录: 【新闻报道】 第五期研究生导师沙龙顺利举行 【导师交流】 对新生代研究生培养的体会 第五期研究生导师沙龙顺利举行 9 月 20 日,第五期研究生导师沙龙在枫林校区明道楼 2 楼多功能报告厅举 行,会议由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吴海鸣主持,会议邀请公共 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阚海东教授作了题为《对新生代研究生培养的体会》专 题报告,各学院 10 余位导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沙龙。 阚教授首先回忆了自己作为新导师的带教经历,他认为培养好第一个学生是 导师生涯的良好开端,年轻导师一定要多花时 间和精力来引导和教育第一个学生。阚教授分 析了新生代研究生的特点,将他们生动形象地 比喻成“草莓一族” ,特点是充满活力但抗压能 力不强。他强调导师要重视新生代研究生的创 新思维,并能引导学生将这种创新思维转变成 严谨的科研项目。结合新生代研究生的特点,阚教授将研究生分为三种类型:积 极进取型、消极怠工型、介于两者中间型。针对第三种类型的学生该如何施教? 阚教授也与各位与会导师分享了心得体会。第一、要在开学时与学生开诚布公地 交谈一次,增进彼此相互了解;第二、重视研究生第一学期的基础技能培训;第 三、确定研究生毕业课题要多和研究生沟通;第四、本校学生要从本科时就开始 培养他们对于科研的兴趣。最后,阚教授也谈及自己对于本土博士未来出路的担 忧和如何才能留住人才的困惑。 专题报告结束后,与会导师代表与阚教授就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 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现场氛围活跃。最后,吴海鸣副主任 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并对各位导师提出了要求和期待。各位与会导师都表示 通过此次沙龙让自己受益匪浅。 对新生代研究生培养的体会 阚海东 主持人: 首先,我对各位到场的导师表示感谢,能够在繁重的医教研工作中抽出时间 参加本期的导师沙龙活动。导师沙龙活动是从去年才开始的一种新的尝试,它不 是大型的传统会议,而是能够面对面探讨一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 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加强年轻导师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今天我们邀请的 主讲人是公共卫生学院的阚海东教授。阚教授是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阚教授是国家环 境 与 健 康专 家 咨询 委员 会 的 委员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 》、 《Epidemi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等杂志的编 辑,近年来在《Circulation》 , 《European Heart Journal》,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等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50 多篇,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 等多项殊荣和奖励。今年 4 月份,阚教授入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阚教 授在研究生带教方面成果颇丰,他指导的研究生曾经分别获得过上海市优秀博士 论文两篇,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两篇。今天我们邀请阚教授来为我们作这个报告, 希望年轻导师能从阚教授的经验中学到一些东西。 阚海东教授: 谢谢吴老师的介绍,我很荣幸能被邀请和大家一起交流经验和心得。 首先,我想讲讲我自己的带教经历。我从 1992 年来到复旦大学读本科,接 着在复旦念了硕士和博士,随后去美国 NIH 做了两年博士后,回国后第一次招学 生是在 2008 年。我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个非常适合做科研的人,他在研究生期间 几乎把研究生能拿的荣誉一扫而光。实际上,我是捡到一个“宝贝”。对于年轻 导师来说,挑选学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因为优秀的学生都是奔着院士、杰青、 长江学者等大牌导师去的。所以对于年轻导师来说,开头是挺难的,第一个研究 生有点靠运气。导师跟研究生的关系有点像谈恋爱,要看性格合适不合适,我的 第一个学生和我的性格就很合适,我们都属于“屁股能够坐得住”的人。第一个 学生入学的时候,我也比较困惑该如何培养这个学生。后来我仔细想了想,打算 以我导师培养我的模式去培养这个学生。我的导师是陈秉衡先生,她曾经是上海 医科大学的副校长,后来到世界卫生组织任职十几年,我是她回国后的第一个博 士生。先生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她当时要求每周至少要有三天和研究生面对面交 流。本领域内有什么新的文献、新的进展,她都会要求学生去关注和学习。正是 由于这种高频率的面对面交流,我和先生彼此都非常了解。我和我第一个学生也 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交流的。我认为第一个研究生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第一个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接下来的学生,这对于建立课题组的学术氛围是非常重要 的。如果第一个学生培养成功了,他会将自己掌握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样接下来 培养学生就会相对轻松很多。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第一个研 究生。直到 2014 年,我招到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的“状元”,她是目前 我培养最成功的硕士研究生。她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目前在哈佛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她以第一作者在《Circulation》 ,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等杂志上发表了 3 篇 SCI 论文。 有人把新生代学生比喻成草莓一族,意思是这群人的特性就如草莓一样,外 面光鲜夺目,却质地绵软,稍一施压就整个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但是它的表 层也疙疙瘩瘩挺有个性,和他们相处拿捏要十分小心。但是我个人更大的体会是, 我觉得现在的研究生肯定要比我们这一代强。我们这一代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长 大的,因此我们的很多想法比较务实。而现在的 80 后、90 后,他们是一群在物 质充裕的年代长大的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其他各种素质绝对是比我们这代强。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研究生一定会超越我们,我们需要抱着这样的观点去培养他们, 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我想谈谈我从我的学生那里得到的一个创新收获。我做 的最“叛逆”的一个研究是探求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心脏病发作的关系,最终文章 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这篇文章的想法是怎么出现的呢?在 2008 年到 2009 年期间,股票市场跌得很厉害。当时,我们课题组开会,大家都在闲 聊这个事情,我有一个学生就突然提出我们为什么不去研究股票跌涨会不会对我 们的健康产生影响?这个研究可以说是和年轻学生“闲聊”出来的。从这件事情 上,我就感受到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还是很厉害的,我们这一代的创新能力和他 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通过和年轻学生的交流,我也确实学到很多,我的几个比 较有趣的研究都是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年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强, 但是从创新的想法转变成一个严谨的研究设计,还需要我们导师来进行引导和把 关。 最近,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招收的学生分为哪几种?我自己总结 为三种,第一种是特别牛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规划特别明确而且执行力超强,就 比如今年去哈佛的那个学生,她一进组的时候就已经打算好要去美国最好的学校 念博士。对于这种学生,我们导师的作用也就是锦上添花,能遇上这样的学生是 我们的运气,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成就老师,而不是老师成就学生。第二种是混 日子的学生,目前我还没有遇到。第三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 想法但不明确,不想混日子但又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大部分的学生属于这一 类,这类学生需要我们导师的引导。 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我也有自己的体会。第一个体会是,在新生开学后一到 两个月内要跟学生开诚布公地聊一次,问一问他们的职业规划是什么?通过几年 的研究生学习想获得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能让彼此之间有一个深入 的了解。作为导师,我们希望学生能继续读博,有更多时间来进行系统地培养, 这就更需要导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当然也不可强求学生读博。 第二个体会是,研究生第一个学期的培训非常重要。作为导师,我们要跟学生简 要讲述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推荐一些本领域的必读文献,以及让学生学习 掌握本课题组安身立命的核心技术。对我自己来说,我是一名环境流行病学家, 主要研究空气污染的流行病学。我们的核心技巧是如何做统计分析,如何进行空 气污染的暴露监测,这些技巧我都要求学生最好是在一年级上学期掌握,这对于 他们后期做自己的毕业课题非常有帮助。第三个体会是,在帮研究生确定毕业课 题时多和研究生聊一聊。有时候学生未必会对我们确定的课题感兴趣,他们有自 己的想法,有人喜欢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人喜欢到外面做现场调查。最好的 结果是既满足课题项目结题的要求,又能兼顾到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第四个体 会是,针对本校学生,应从本科开始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我们公共卫生学院有 德隆项目,给本科生提供机会接触科研。在全校层面上,有望道项目等一些科研 申请项目为本科生提供机会。尽量能够早一点把本科生吸引过来,让他们走进实 验室,引导他们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青年导师来说,这个方法是招研究 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最后我想讲讲我的几点困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第一个困惑是,本土 博士的前途在哪?现在国家非常优待海外引进人才。学生们看得很清楚,将来不 出国攻读学位,在国内的学术界是没有前途的,无论是从收入、待遇和个人发展 前景来说,都和海归博士有一定的差距。复旦大学的发展需要自己的博士生,他 们是承担科研的主力。但是,出于上述原因的考虑,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出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劝导学生直接攻读博士或转博?我觉得不仅是导师自己, 同时也需要研究生院的老师们帮助我们给出一套比较好的方案,给研究生们勾画 出一个美丽前景,吸引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第二个困惑是,近年 来越来越招不到优秀的博士后。这个困惑和上一个困惑有关联,有时候,就算我 们能培养出出色的博士生,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去国外做博士后,不会留在国 内做博士后。因为他们需要在国外待三年,回国后申请青年千人,青年千人的申 请是需要三年的海外经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回国十年后,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申请了多少个大项目,而是带出了几 个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生物学上的下一代,而我们的学生则是我 们思维上的下一代。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到点知识,总归要一代一代地 传承下去。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绝对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发文章可能只是暂 时的快乐,培养学生却是一辈子的快乐,如果真的能培养出几个独当一面的学生, 也不枉我们选择大学老师作为自己的职业。 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服务中心(Fudan Supervisor Service Center,简称 FSSC),于 2016 年 11 月成立,主要职能: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导师培训与导师沙龙活动、发布导师相关信 息、协调处理师生关系以及开具博导证明等事务性服务。 Email:gs_supervisor@fudan.edu.cn 联系电话:021-65642077 联系地址: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 8 号楼研究生院 225 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