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Ever丶幸福37 页 1.549 MB 访问 4962.97下载文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37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目 录 学校概况 ...................................................................................................................... 4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6 (一)人才培养目标 ....................................................................................... 6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 6 (三)在校生规模 ........................................................................................... 7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 7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 8 (一)师资队伍 ............................................................................................... 8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 9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 10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 11 1. 教学用房 ........................................................................................... 11 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 12 3. 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 12 4. 信息资源 ........................................................................................... 13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 13 (一)专业建设 ............................................................................................. 13 (二)课程建设 ............................................................................................. 14 (三)教材建设 ............................................................................................. 15 (四)实践教学 ............................................................................................. 15 1. 实验教学 ........................................................................................... 15 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 16 3. 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 16 (五)创新创业教育 ..................................................................................... 17 (六)教学改革 ............................................................................................. 18 四、专业培养能力 ................................................................................................... 19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 19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 19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20 (四)实践教学 ............................................................................................. 21 (五)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 22 2 (六)学风建设 ............................................................................................. 22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 23 五、质量保障体系 ................................................................................................... 24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 24 (二)改进教学考核评价,突出教学实绩导向 ......................................... 24 (三)加强教学过程监控,确保教学秩序与质量 ..................................... 25 六、学生学习效果 ................................................................................................... 26 (一)毕业情况 ............................................................................................. 26 (二)学习学习满意度 ................................................................................. 26 (三)就业情况 ............................................................................................. 27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29 (五)转专业情况 ......................................................................................... 31 (六)体质测试及体育竞技 ......................................................................... 31 七、特色发展 ........................................................................................................... 32 (一)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 32 (二)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 32 (三)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 33 八、挑战及对策 ....................................................................................................... 33 (一)实施学科专业提升建设和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建设 ................. 34 (二)持续深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 34 (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 34 附录 ........................................................................................................................... 36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 36 3 学校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是 1934 年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99 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 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和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七家科教单位合并组 建。2004 年被确定为国家“985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5 年被确定为国 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 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序列。 学校设有 26 个学院(系、部、所)和研究生院,现有 14 个博士后 流动站,1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 个本科专业,于 1934 年开办本科。拥有 1 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 养基地、3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 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5 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通过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 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31969 人,专任教师 2239 人,两院院士 3 人,双聘院士 11 人,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89 人,省部级高层次人 才 84 人。拥有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 5 个。 建校 80 余年来,一代代西农人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 学理念,恪守“诚朴勇毅”的校训,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 穑”之为,形成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 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教稼务本,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精业,问辨 4 求真”的教风、“博学善思,躬行致知”的学风,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 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 2019-2020 学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 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落实校党委《关于加快建设一流 本科教育的意见》,深入推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加快新农科专业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 系,打赢疫情防控在线教学攻坚战,本科教学工作成效显著。新增食品 营养与健康、茶学、动物药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 4 个本科新专 业,9 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 源工程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教育部新农科项目 5 项,新工科项目 3 项;省级新农科项目 12 项,新工科项目 4 项。新增上线在线课程 29 门, 总量(76 门)居农林院校第三、陕西高校第二;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 科课程 20 门。89 种教材完成编写提交出版社,正式出版 41 种,获全国 农业教材优秀奖 10 种(12 本),居农林院校第二。资助学生参加国家级 学科竞赛 47 项,获奖 306 项,获“互联网+”大赛省级复赛金奖 3 项, 国家级铜奖 2 项。 5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定位,以学生全面成长 成才为中心,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服务现代农业的学术精英、创新 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造就堪当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 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未来农业发展,聚焦农业产 业发展需求, 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等本科专业 4 个, 现有本科专业 71 个, 覆盖农、理、工、管、经、法、文和艺术学等 8 大学科门类(表 1),形 成了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主体,优势特色学科与关联专业良性互动、协同 发展的良好态势。 学校集聚众多优势学科,为培养卓越人才提供强大学术资源支撑。 拥有 14 个博士后流动站,1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 个硕士学位 授权一级学科。现有 7 个国家重点学科和 2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国家级一流学科 4 个,省级一流学科 12 个;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 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 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 9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学科排名前 1%, 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 2 个学科进入 ESI 前 1‰之列。 6 表1 本科专业学科结构 学科门类 农学 工学 理学 管理学 经济学 法学 艺术学 文学 专业数量 16 27 10 7 4 3 2 2 所占比例(%) 22.54 38.02 14.08 9.86 5.63 4.23 2.82 2.82 (三)在校生规模 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 31969 人,其中本科生 20921 人,硕士研究 生 8155 人,博士研究生 2479,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 65.44%。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0 年,学校 69 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招收 本科生,其中 47 个专业按照 17 个专业大类招生。2020 年计划招生 5300 人,实际录取考生 5309 人,实际报到 5184 人。实际录取率 100.17%, 实际报到率 97.65%。招收本省学生 1350 人,占录取学生的 25%。 2020 年普通理工类专业类录取新生投档成绩平均高出一本线(参考 线)87.3 分,较 2019 年提高 5.1 分;普通文史类专业类录取新生投档成 绩平均高出一本线(参考线)61.5 分,较 2019 年提高 7.8 分。近年来, 普通理工类和普通文史类专业录取新生高考投档成绩高出一本线(参考 线)分数持续提升。 7 100 平 均 高 出 一 本 线 ( 参 考 线 ) 分 数 90 87.3 80 70 71.2 60 82.2 61.5 56.3 50 40 40.7 53.0 48.8 53.7 33.7 30 20 10 0 2015年 图1 81.6 76.9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15-2020 年录取新生高考投档成绩平均高出一本线(参考线)情况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2020 年 9 月 30 日统计,学校有专任教师 2239 人, 外聘教师 34 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1500 人,占专任教师的 66.99%;具有研究生 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2088 人,占专任教师的 93.26%。 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 双聘院士 11 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 7 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 8 人; 新世纪优秀人才 60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获奖者 2 人;百千万人才工 程入选者 10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近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 18 人, 省级高层次人才 59 人; 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 15 人; 省级教学名师 21 人。 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5 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省部级教学团队 21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3 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1 个,省级高层次 研究团队 15 个。 8 “十三五”期间,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重、以育 为主”,精准对接学科需求,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学校专任教师中高 级职称、博士学位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均实现 10 个百分点以 上快速增长。高层次人才队伍取得重大突破,新增两院院士 3 人、国家 级领军人才 15 人、国家级青年人才 27 人。建成了一支扎根西部小镇、 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及教学名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将教授、 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规定教授每年至少独立为本科 生讲授 1 门课程, 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示范带头作用。2019-2020 学年, 学校共开设课程 1864 门,6340 门次。其中公共必修课 101 门,占 5.4%; 公共选修课 232 门,占 12.5%;专业课 1531 门,占 82.1%。 2019-2020 学年,460 名教授承担课程 591 门,承担课程 1258 门次,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 89.15%。副教授承担课程 1127 门,承担课 程 3177 门次,主讲本科课程的副教授比例为 86.31%。详见表 2。 表2 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类别 总人数 授课 人数 百分比 (%) 课程门次 (门次) 百分比 (%) 课程门数 (门) 百分比 (%) 教授 516 460 89.15 1258 18.69 591 27.92 副教授 935 807 86.31 3177 47.19 1127 53.24 面对新冠疫情危机,学校积极响应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 停学”要求,提前谋划,精心部署,集合多方资源,合理调整教学运行各 环节安排,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圆满完成 2020 年春季 9 学期课程教学任务。2020 春季学期,1230 名教师通过钉钉、ZOOM、中 国大学 MOOC 和学校网络教学系统等平台开出在线开课 1082 门(含网 络通识类课程),2722 门次,占本学期应开课总门数的 88.47%。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全面保证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重 点领域支出需求。2019 年本科教学经费总支出 34,747.95 万元,较上年 增长 6.16%。 其中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 19,206.31 万元,增长率 10.78%; 教学专项经费支出 15,541.64 万元,较上年增长 0.96%. 教学专项支出中,教学改革支出 3,631.16 万元,较上年增长 1.24%; 专业建设支出 4,124.09 万元,增长率 0.96%;实践教学支出 5,974.47 万 元(实验经费 2,957.36 万元,实习经费 3,017.11 万元) ,增长率 1.53%; 思想政治专项 276.22 万元(网络思政工作专项 106.08 万元),增长率 73.84%;学生活动经费 961.99 万元,增长 0.35%;教师培训进修专项 573.71 万元。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9,180.40 元,生均实践教学支出 2,855.73 元(其中生均实验经费 1413.58 元,生均实习经费 1442.14 元) ,教学日 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收入及学费收入的 32.77%,较上年增长 10.21%。 10 图2 生均教学经费支出情况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 教学用房 学校总占地面积 3734.24 万 m2,总建筑面积为 155.50 万 m2。现有 教学行政用房(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660054.76m2, 其中教室 82646.53m2(含智慧教室面积 10139.04m2) ,实验室及实习场所 212865.99m2。拥有体育馆 28337.36m2,运动场 131131.0m2。 表3 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37342400.45 1168.08 建筑面积 1555025.69 48.64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660054.76 20.65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212865.99 6.66 体育馆面积 28337.36 0.89 运动场面积 131131.0 4.10 11 按全日制在校生 31969 人计算, 生均学校占地面积 1168.08(m2/生) , 生均建筑面积 48.64(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0.65(m2/生),生 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6.66(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 0.89(m2/生) ,生 均运动场面积 4.10(m2/生)。详见表 3。 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14.845 亿元,生均教学科研 仪器设备值 3.64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0032.92 万元,新 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 15.6%。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23820 台(套),合计总值 3.115 亿元,其中单价 10 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 443 台(套),总值 13326.68 万元,按本科在校生 20921 人计算,本科生 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14889.35 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3 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 15 个,国家 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 个,省部 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2 个。 3. 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馆藏资源覆盖我校所有学科,形成以农业、林业、水利、生物、 机电、资环、信息等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 贯通古今中外、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相融 合的馆藏体系。 截至 2020 年 9 月,学校拥有图书馆 3 个,总面积达到 32906.0m2。 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 267.78 万册,当年新增 31165 册,生均纸质图书 65.74 册;拥有电子期刊 83.47 万册,学位论文 896.88 万册,音视频 12 282382.17 小时。2019 年接待读者 101.68 万人次,图书流通量达 13.17 万 册;电子资源访问量 5403.35 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 2487.19 万篇次,比 2018 年增加 29.26%;围绕“4.23 世界读书日”、毕业、入学等重要时间节 点,举办阅读推广活动 23 场次。 4. 信息资源 学 校 校 园 网 主 干 带 宽 达 到 20000.0Mbps 。 校 园 网 出 口 带 宽 22000.0Mbps。 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 55395 个。 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 41273 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 350.0GB。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违纪,学校全面升级“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建设 课程 1026 门次,上传文本、视频、图片等各类教学资源约 1.6T;368 门 次课程通过平台布置作业 3000 余次,学生上交作业 9.6 万次,课程讨论 区发文 6 万多次。依托学校智慧教学云平台启动多媒体教室直播教学, 实现大规模在线直播、点播教学。2020 年直播授课 1430 次,参与人数达 34004 人次;录制课程 97257 节次,累计录制时长 64632 小时,上传资源 2086 条,约 100G;督导在线听课 481 人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持续推动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建设。 2019-2020 学年,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茶学、动物药学、数据科学与大 数据技术等 4 个本科新专业,申报增设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 俄语等 4 个本科专业。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整合改造城乡规划、人文地 理与城乡规划 2 个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 13 标准完成 70 个本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农 科专业建设的意见》 ,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持续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组织开展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获批 “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5 个,省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 设点 13 个。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 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 证。 “十三五”期间,学校增设动物药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等 9 个新农科、 新工科专业,撤销 2 个老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城乡社会管理等 8 个辅 修专业,积极培育新兴学科专业,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建设 25 个一流专业,15 个专业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 个专业通过专业 认证,专业内涵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课程建设 学校精准施策加快课程建设步伐,实现课程建设内涵质量提升。制 定出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分级、分类、分批部署建设一流 本科课程 700 门,立项建设 416 门。建成上线 73 门特色示范在线开放课 程,“学习强国”平台上线 4 门课程,获评省级课程 46 门,国家级课程 20 门,其中 2020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18 门,居农林院校第二。学 校动员广大教师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 学”,圆满完成春季教学任务。积极向全国开放共享 50 门优质 MOOC 课 程,在爱课程国际平台面向全球开出首批开出 11 门在线课程,为全球抗 击新冠疫情贡献西农力量。 “十三五”期间,学校启动实施“通识课程精品工程”“基础课程强基工 程”“专业课程卓越工程”建设,立项建设一流本科课程 609 门,建成在线 14 开放课程 76 门。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36 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9 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 门、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8 门、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2 门。 (三)教材建设 学校多措并举全面加强教材建设,制定出台《教材管理实施细则》, 全面落实党管教材,促进教材工作全面、规范、稳健发展。与中国农业 出版社、林业出版社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化精品教材建设。2019 年 入选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 38 种,居农林院校第一;入选国家林业和 草原局“十三五”规划教材 24 种,居农林院校第二。2019 年,教师作为第 一主编共出版教材 20 种。 “十三五”期间,学校立项建设校级规划教材 179 种,公开出版教材 165 种,入选“十三五”省部级规划教材 124 种,21 种获评省部级优秀教 材。 (四)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 学校按照“三对齐”“两聚焦”工作思路,加大实验条件改善与建设力 度,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学校强化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专业,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 为标准,重构实验课程质量标准,推动 433 门实验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和 改革教学方式。 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 252 人,具有高级职称 108 人,占比 42.86%,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175 人,占比 69.44%。2019-2020 学年,本科生开 15 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 786 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 122 门。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级森林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水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 4 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获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3 个省级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共立 项虚拟仿真项目 69 项,建成 53 项,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3 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4 项。 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危机,根据疫情防控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 健全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统筹做好学生情况摸排与指导工作,实行一周 一报制度,落实每名学生实验实习条件,开展精准指导,及时掌握工作 进度。1470 名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对 5021 个选题进行精准指导,圆 满完成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检查、查重检测及答 辩工作,评选出 100 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 3. 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大力实施场站教学功能提升工程,开展杨凌曹新庄农场基础设 施建设,宁陕火地塘试验林场学生餐厅、综合楼维修等教学场站改造项 目,进一步改善试验场站基础设施和条件,提升场站服务教学,支撑保 障教学的功能。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功 能,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5 个。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主动调整实践教学方案,暂停春季学 期外出实习计划,统筹杨凌示范区与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用好用足首个 夏季三学期,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要求,做好突发应急预案,严格实行外 16 出实习审批制度,调整改进实习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合理安排集 中实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圆满完成本学年实践教 学任务。 (五)创新创业教育 落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 全过程,建立了“三面向、三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构建形成“国家 级-省级-校级-院级”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和“一 院一赛”为核心的学科竞赛体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早进团队、 项目、实验室,推动科研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推进“双百”场站 实践教学项目改革,436 名青年教师陆续到 180 个场站和企事业单位等 开展实践锻炼,将教师、学生、课程引进场站和农业生产第一线。 学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4 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 1 个,创业孵化园 1 个,众创空间 2 个。本学年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33 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 9 门;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 新创业训练项目 234 个(其中创新 229 个,创业 5 个),省部级大学生创 新创业训练项目 520 个(其中创新 508 个,创业 12 个);开展创业培训 项目 21 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 50 次,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 5 场 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 107.14 万元。2019 年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农林高校唯一金奖,2020 年 “互联网+”大赛省级复赛再获 三金,国家级决赛铜奖 2 项。 《农林高校三面向三突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新 体系构建与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 金 5 银 8 铜,2019 年所获金奖为主赛道唯一的涉农项目。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高 17 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青 年农业众创空间”和“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六)教学改革 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2019 年立项支持校级教育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53 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 5 项,重点项目 24 项, 一般项目 224 项。2019 年获批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 2 项,重点项目 2 项,一般项目 6 项,青年项目 1 项。 学校积极创新教学成果奖申报组织形式,整合全校资源、动员各方 力量,深入挖掘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系统总结凝练成 果创新点,形成了一批既能代表学校水平、又能支撑一流学科和一流专 业建设的优秀成果。2019 年获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 15 项,其中特等奖 3 项、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7 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牧草栽培学》 《森林 昆虫学》课程分别获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生态文 明信息化教学成果遴选 A 等和 C 等奖励。 “十三五”期间,学校主持教育部新农科、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 项目 11 项,陕西省新农科、新工科项目 16 项,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研 究项目 22 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 27 项, 其中特等奖 5 项、一等奖 8 项、二等奖 13 项。 18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坚持“四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基本 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 战略需求,聚一流师资,办一流专业,育卓越人才,创建“通专结合、本 研贯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体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 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优化课 程设置,加强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 发展路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 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 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 管理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各专业对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四新”专业建设新要求, 进一步完善了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70 个专 业中,43 个专业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 2 种类型人才,27 个专业培养创新 型或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9 版)中,学校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 个性化发展三个阶段设计课程体系,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 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和素质拓展课程等五类课程,推行“三 19 融通、三递进、一卓越”331 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 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外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物理、 化学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通识选修课程按模块设“传统文化与世界文 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 农业发展与政策法规、创新创业教育”等六大类。学科教育课程包括大类 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 合实践环节由公共实践、大类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论文(设 计)组成,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美育 实践、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实践等。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不断健全思政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多措并举逐步配齐建强思政 课教师队伍,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 立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起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 设工作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 课课程群建设方案》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 作。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与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建设思政金课 4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 236 门、案例 146 个,树立了一批思政教学标兵。 20 将思政教学小逻辑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大逻辑 相结合,把党史、新中国史、时事热点等纳入教学内容,讲好中国制度、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积极拓展课外实践教育,推进“双百”场站实践教学 改革落地。通过实施“十大育人工程”“三十六项行动”,用好“青马工程”“第 二课堂”“学习社团”等平台,形成“思政课+课程思政+实践课堂”的思政育 人大格局,改革成效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坚持“五育”并举,全国率先建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探索一二课堂 协同育人新模式。依托国家级野外观测站,开展“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 态文明主题教育。开设“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暑期西 部乡村调查、驻村驻点支教支农等系列品牌实践活动。通过国情民情教 育和社会实践,学生“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学农爱农意识和强农兴农使 命感责任感显著增强。学生调研成果《乡村振兴的青年实践》入选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实践读本。坚持“价值引领+正向激 励+精准服务”导向,建立课程指导、基层论坛、专项招聘等多元驱动的 就业指导体系,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业农村干事创业,2019 届基层项目就业比例居“双一流”高校首位。 (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由公共实践、大类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论文(设 计)组成,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工程训 练、生物学综合实习、生态文明实践、专业教学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 文(设计)等。专业平均总学分 170.82,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 51.28, 占比 30.02%。 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 145 个,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 591 21 个,支撑学校本科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环节。2019-2020 学年,学校统筹 规划现有 49 个试验场站和基地,启动了“双百”实践项目,结合 2019 版 培养方案修订,合力推进 189 项实践教学项目进场站改革,大力推动教 师进场站、学生进场站、课程进场站。 (五)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建立以“师德师风”等 8 大主题 64 项模块为核心内容的教学培训课 程体系,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海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导师制”, 在全国率先开展青年教师驻点实践锻炼,形成理论培训强基、实践项目 锻炼、海外项目提升、资深教授指导的系统化培训体系。 2019-2020 学年,学校组建“智慧教室教学资源深度利用研究团队”, 开发《四步轻松开展在线教学》培训课程。组建 “课程思政培训团队”, 开发培训专题 14 项。 累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 45 场, 其中线上培训 36 场, 参加培训教师 4000 余人次。设立“教学文化节”,定期开展教学沙龙,举 办以赛促教和优秀教学示范课活动。成功举办课程思政竞赛练兵、课堂 教学创新大赛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标兵 1 人, 获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1 人、二等奖 3 人。 (六)学风建设 突出思想引领,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常态化开展大学生政治理论 学习活动,着力打造 19 间党员活动室,将学风建设引入到学生社区最深 处,在学习中强化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大 学生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充分发挥院系主体作用,构筑具有西农特色 的学风建设矩阵。组织开展“学风建设主题月”“文明教室创建”“学业指导 进宿舍”等专项活动,落实领导干部密切联系学生党团班组织制度,成立 “班级学风评议员”,常态化记录学生课堂出勤情况,持续加强学风建设。 22 修订《本科生素质能力测评实施办法》《学生荣誉表彰管理办法》, 开展“优良学风示范班”“学风建设成效班”“走进国奖学霸”“最美笔记”“百 名之星”评选展示活动,充分发挥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作用,引导学生见 贤思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修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 ,坚持严管厚爱, 严肃处理无故旷课、旷考及考试作弊学生并进行警示教育。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立足教育国际化视野和教育创新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国际 化。加强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引入,主编出版草业科学专业首部双 语教材,获 15 种原版教材翻译版权,外文教材引进工作实现新突破。食 品科学与工程等 4 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总结完善食品科学与 工程专业合作项目经验,获批环境科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招收 86 名学生开始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 80%以上被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录取。加大 3 个月以上访学项目支持力度,2019 年 共选派本科生 268 名赴海外开展访学交流,其中三个月以上访学学生 199 人,创历史新高。 23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 科教育基础地位,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不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 学工作,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校长办公会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 议。改进实施《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 准》 ,构建起系统规范、覆盖教育教学全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构建由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监控、信息采集反馈和条件保障系统构成 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一本(学生为本)、二观(全面质量观和教学发展 观) 、三全(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 、四位一体(决策、监控、 评价、反馈)的闭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二)改进教学考核评价,突出教学实绩导向 2019-2020 学年,学校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办法、津贴分配办 法等对教学工作相关要求,改革教学质量津贴、教学改革津贴和教学成 果奖励津贴等办法,建立工作量定额制度,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统筹 教学业绩津贴发放,实现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奖励标准一致, 激发教师积极投身教学与教改。举办年度教学文化节,开展“金牌教师” 评选活动,评出首批金牌教师 10 人,8 名教师因获“金牌教师”奖、教学 成果奖等教学业绩直聘高一级职称。改革措施得到教育部等有关部委认 可,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来校采访宣传,教师投身教学的荣誉感和积 极性显著提升。 24 (三)加强教学过程监控,确保教学秩序与质量 坚持做好学期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等常态化教学状态监控, 广泛开展“督教、督学、督管”活动,强化教学日常过程监控与反馈改进。 2019-2020 学年,督导共听课 1462 学时,校领导听课 81 学时,中层领导 干部听课 1122 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 17826 人次。加强毕业论文过程与 写作规范管理,组织督导专家深入各学院(系)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答 辩现场督查,强化中期检查和答辩环节的管理,全面实行毕业(学位) 论文查重全检,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毕业标准要求,2020 届毕业 生实行两次答辩制度。 25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2020 年共本科毕业生 5188 人,6 月底实际毕业人数 5078 人,毕业 率为 97.88%,学位授予率为 99.86%。 (二)学习学习满意度 学校本科毕业生学习经历满意度调查显示,93.2%的 2020 届本科毕 业生“对学校的总体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较 2018 届(93.1%) 、 2019 届(92.4%)略有提高。对学校校园环境等各项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结 果详见表 4。 表 4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满意度 调查内容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平均值 标准差 校园环境 96.16% 94.91% 95.67% 95.58% 95.58% 0.63% 学校教风 91.45% 91.54% 93.21% 92.07% 92.07% 0.99% 学校学风 89.76% 90.44% 91.76% 1.02% 思想政治教育 88.62% 88.62% 91.51% 90.65% 90.65% 89.58% 89.58% 校园文化活动 88.37% 87.91% 86.83% 0.79% 后勤服务 88.18% 85.85% 85.85% 学生就业支持 87.97% 87.97% 88.8% 领导重视教学 88.06% 88.07% 90.58% 学校奖评助贷 87.74% 88.47% 88.82% 通识教育 87.30% 87.16% 87.24% 学生身心健康支持 86.62% 86.31% 86.31% 学院管理服务 84.42% 85.4% 87.62% 87.70% 87.70% 86.63% 86.63% 88.25% 88.25% 88.90% 88.90% 88.34% 88.34% 87.23% 87.23% 86.41% 86.41% 85.81% 85.81% 图书资源 90.77% 网络信息化条件与资源 88.91% 26 1.67% 1.35% 0.48% 1.45% 0.55% 0.07% 0.18% 1.64% (三)就业情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学校总体就业率好于预期,毕业生升学、 出国(境)较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国内升学 1948 人,出国(境) 242 人,合计 2190 人,升学率达 43.10%。1864 人被“双一流”建设高 校、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录取,占升学总人数的 95.69%。 表5 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高校层次 高校类型 数量 比例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1549 79.52%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7 10.63% 国家级科研院所 108 5.54% 其他高校 84 4.31% 总计 1948 100.00% 近一半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本校升学,其次录取人数最多的为中国科 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录取人数在前 20 的高校基本 均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表6 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录取人数前 20 的高校 高校名称 录取人数 高校名称 录取人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40 上海交通大学 23 中国科学院大学 79 中山大学 20 西安交通大学 60 大连理工大学 20 中国农业大学 54 南京大学 18 武汉大学 48 北京大学 18 浙江大学 43 清华大学 16 西北工业大学 35 山东大学 15 江南大学 32 重庆大学 14 天津大学 24 陕西师范大学 14 四川大学 23 南开大学 14 27 242 名出国(境)深造毕业生,分布在 21 个国家和地区,毕业生选 择前三的国家分别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在国外学校选择方面,176 人选择在 QS 世界大学排名前 200 名高校就读,占出国(境)深造总人 数的 72.73%;其中,录取超过 5 人的高校有 11 所,人数最多的三所高 校分别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荷兰万格宁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表7 本科毕业生出国(境)地区分布 序号 国家 人数 比例 1 英国 82 33.88% 2 美国 50 20.66% 3 澳大利亚 35 14.46% 4 荷兰 17 7.02% 5 香港 12 4.96% 6 丹麦 6 2.48% 7 法国 6 2.48% 8 加拿大 6 2.48% 9 日本 6 2.48% 10 其余 12 个国家和地区 21 8.68% 总计 242 100.00% 表 8 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深造至 QS 排名前 200 高校情况(人数超过 5 人) 序号 学校名称 人数 序号 学校名称 人数 1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17 7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6 2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14 8 新加坡国立大学 5 3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13 9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5 4 英国爱丁堡大学 10 10 香港中文大学 5 5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10 11 英国伯明翰大学 5 6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8 学校立足西部办学,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始终站 在助推西部大开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前沿。2020 28 届毕业生中近一半(48%)的生源来自于西部,其中 64%的毕业生选择 留在了西部;另一方面,吸引了 24%的中部和 14%的东部生源留在了西 部。学校整体就业毕业生中,西部就业比例达到 41.62%。 2020 届毕业生中,有 151 人被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录取,其中主要 为各省选调生(129 人,85.43%)和西部计划(13 人,8.61%) 。 表9 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情况 毕业去向 基层项目 本科毕业生 国家基层项目 西部计划 13 村官 / 三支一扶 7 特岗教师 2 地方基层项目 选调生 总计 甘肃 33 陕西 18 贵州 16 河北 17 黑龙江 8 宁夏 5 广西 5 河南 / 其他 12 省份 27 151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1. 高等院校对我校升学毕业生评价 受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招收本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评价居于高 位,为 4.57 分(5 分制) ,偏向“很好”水平。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对本科毕业生的生源质量评价均在 4.29 分及以上 (5 分制); 除本校外, 其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招收本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评价达 4.63 分 29 (5 分制)。学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了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机会。 4.63 4.56 4.68 4.51 4.57 4.29 其他“一流大学” 建设高校 本校 图3 “一流学科” 建设高校 科研院所 其他高校 总体 受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本校毕业生生源质量评价 注:生源质量评价采取 1-5 分打分制,其中 1 分代表很不好、5 分代表很好,根据反馈计算其均 值。 2. 企事业单位对我校就业毕业生评价 97.64%的企事业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或“比 较满意”,其中“很满意”评价占比较高,为 60.44%。毕业生能力、素质和 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一般, 2.19% 比较不满意, 0.17% 比较满意, 37.20% 很满意, 60.44% 图4 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总体满意度 30 对于目前工作需求而言,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素养 满足度均值均在 4.50 分以上(5 分制),偏向 “很满足”水平。位居前五 位的能力依次为职业道德、政治素养、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和自我管理 能力。 创新能力 职业道德 4.76 4.59 政治素养 4.75 领导力 4.59 专业技能 4.72 学习能力 4.61 4.72 执行能力 4.63 组织与管理能力 4.67 通识性知识与技能 4.70 自我管理能力 4.67 沟通与表达能力 4.67 专业知识 图5 企事业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各项能力素质评价(5 分制) 注:评价采取 1-5 分打分制,其中 1 分代表很不满足、5 分代表很满足,根据用人单位反馈计算 其均值 (五)转专业情况 学校实行学生无门槛转专业政策,本学年转专业学生 221 名, 占 2019 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 4.2%。 (六)体质测试及体育竞技 2019—2020 学年,学校对 20,611 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体质测 试合格率为 98.22%、优良率为 23.42%,测试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体质健 康状况良好。女子排球队在陕西省大学生排球联赛获得第一名;男子排 球队在陕西省大学生排球联赛获得第二名;乒乓球队获陕西省大学生乒 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三名;武术队获得陕西省大学 31 生武术锦标赛团体第二名;男子篮球队在陕西省大学生篮球联赛暨 CUBA 预选赛团体第四名。 七、特色发展 (一)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体系,推行“三融 通、三递进、一卓越”331 人才培养新模式,制定发布《关于修订本科人 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高质量完成 70 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持续推进大类招生改革,完善大类培养,新增 4 个招生专业大类,扩展 至 17 个专业大类。持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改革,覆盖五大学科群、18 个 本科专业,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等 5 个“卓越班”和 1 个生命科学与技 术“基地班”,实行“2+2+X”本研贯通培养。实施三学期制及课堂教学时间 改革,配套进行学分内涵重新建构,进一步盘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执 行效率,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条件。 (二)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院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 表的回信精神,勇担新农科建设重任,积极参与推动安吉宣言、北大仓 行动、北京指南等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策划筹备工作,与全国涉农院校 分享我校在未来农业发展、新农科建设、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与成功实践,为新农科建设贡献西农智慧,提供西农方案。组织召开了 “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为主题的 2019 年本科教 育教学工作总结暨新农科建设动员会,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农科 专业建设的意见》 ,在全国率先吹响新农科建设冲锋号。全面修订人才培 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融入课 程内容,改造研发新课程 1409 门,推动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 32 2019 年增设了食品营养与健康、动物药学、茶学、数据科学与大数 据技术等 4 个新专业, 2020 年申报新增智慧农业、 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 葡萄酒工程管理、俄语等 4 个新专业。开办智慧牧场、智能农业装备工 程、人工智能等 8 个辅修专业,积极培育建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立项 校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17 项,新工科项目 9 项;获省级新农科 项目 12 项,新工科项目 4 项;国家级新农科项目 5 项,新工科项目 3 项, 积极开展新农科、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 (三)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实施教室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改造工程,改造新型多媒体教室 227 间,改建智慧教室 50 间,升级“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新增学习分析和随 堂教学功能,拓展智慧教育云平台功能,部署开展本地“授课通”系统。改 造一新集探究型、研讨型、远程互动型、PBL 型、讲授型等多样化功能 一体的智慧教室和优雅舒适的教学楼公共空间,为大力推进“互动式”“混 合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供了有效保障。 出台《三学期制改革实施方案》《教学时间调整方案》《本科教学教 考分离暂行规定》等,深化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发起成 立全国“卓越农林在线课程联盟”,持续推进千门课程上网工程,加快推 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施在线教学、翻转课堂、混合 式教学和多元化考核改革,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疫情期 间 80%以上的课程实现了网络在线资源建设和混合教学,面向全国开放 共享 50 门优质 MOOC 课程,首批在爱课程国际平台面向全球共享 11 门 优质课程,居农林院校之首。 八、挑战及对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坐标方位,提出了 33 新的更高要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跨学科发展、多样化发展已 成为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主旋律。加快新农科建设,改造提升传统 农科专业,五育并举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现高等农业教育高质量 内涵式发展是涉农高校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实施学科专业提升建设和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建设 进一步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加快利用生物技 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农学等传统学科专业,打造学科专业 建设高峰。加强涉农学科专业内涵特色建设,推进农工、农理、农经、农 文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化、环境科学、农业经济管理、社会学等学 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完善辅修专业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建设机制, 紧密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聚焦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生态文 明和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培育建设智慧牧业、智慧水利、智能制造 等一批“四新”学科专业。 (二)持续深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加强学科前沿课程、农林特色通识教育课程、跨院跨校合作在线优质 课程建设,建成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示范课程。健全优秀教材编写修订激 励机制,谋划布局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强力推进精品教材建设,加快推进 新形态教材与数字课程一体化建设。加强智慧环境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组织模式改革,推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创新 教学新形态。建设跨学科课程组,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健全和 完善学业评价体系,把学生线上学习成效纳入学业评价体系。 (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体育工作,发挥农 34 业高校优势,强化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推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效整合全校素 质教育资源,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深化素 质教育工作新思路,实施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培养新举措,面向全校学生 开展心理、艺术、军事、劳动等理论课程,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与劳 动实践,提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 生的核心竞争力。 35 附录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65.44% 2.教师数量及结构:专任教师 2239 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73.51%, 具 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66.99%,46 岁以下教师占比 63.02%,具有校 外学缘教师占 比 59.4% 3.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学校有 71 个本科专业,当年招生专业数 69 个,当年新增专业 4 个,停招专业 2 个 4.全校整体生师比:18.05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36400.00 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20032.92 7.生均图书(册):65.74 8.电子图书(册):834657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20.65,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4.08 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9180.40 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元):15541.64 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1413.58 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1442.14 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2117 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经管文法艺类专业>25%,理工农类 专业>30% 36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30% 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9.15% 18.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19.84% 19.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384 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 16908 人 次 20.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7.88% 21.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9.86% 22.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77.75% 23.体质测试达标率:98.22% 24.学生学习满意度:见质量报告 2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见质量报告 3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