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学.doc
授 课 计 划 2015 — 2016 学年 学 院: 第一学期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 社会管理学 课程编码: 23208104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实际学时:32/32(理论:32 实验:0 ) 学 分: 授课时间: 2.0 周一第 5,6 节{第 2-12 周|双周} 周二第 7,8 节{第 1-13 周} 授课地点: 10J405 教 学 班: 社工 1301 授课教师: 王霞 填报日期: 2015 年 8 月 30 日 社会管理学课程授课计划 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内容的简单介绍和描述 本课程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社会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 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 的科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包容性、年轻性等主要特点。课程主要内容是:绪论、 社会管理的背景、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的客体、社会管理的规律与程式、社会管理的机制、 社会管理的资源、途径与方法、主要领域的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发展趋势及展望。 (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如下: 1.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2.运用学科理论与方法,探讨一些实际问题,并作一些专业的思考与探索;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先进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 (一)课程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本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 象,全面了解该课程的体系、结构,能系统、全面地掌握社会管理过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了解 国内外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趋势;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专题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 社会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培养学生运用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与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共事务治理能力。 (二)教学活动项目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共有计划学时 32 学时,其中,讨论课 和案例分析约占 4 学时,辅导答疑 2 学时。 三、成绩考核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权重 0.3)+考试成绩(权重 0.7) 1.平时成绩:100 分 课堂表现 40 分:课堂讨论及作业 考勤情况 40 分:有无迟到、早退、旷课 纪律情况 20 分:平时表现、考试纪律 2.考试成绩:100 分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汪大海,《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 参考书: [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东方出版社,2009 年 龚维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年 魏礼群,《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 ,人民出版社,2011 年 陈华, 《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五、教师联系方式及答疑要求 王霞:电话 15953152505;邮箱 sss_wangx@ujn.edu.cn 答疑时间:利用每次授课间隙及课余随时解答;在期末专门前利用 2 课时时间辅导、答疑。 答疑方式:面对面、网络、电话等。 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策略 第 1-2 周 学时:3 授课内容: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学的内涵;掌握社会管理与行政管理、企业 管理的区别;正确理解社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了解社会管理学在中国发 展中的地位。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它说明:查阅资料、布置课下阅读书籍。 第2周 学时:3 授课内容:第二章 社会管理的背景 目的要求:了解社会管理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经济背景主要包括社会转 型、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等;政治背景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环境、国内政治环境、政治 与行政关系调整等;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从文化一统到文化多元、国内外 文化冲突等。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为辅。 第 3-4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三章 社会管理的主体 目的要求:使学生准确把握社会管理主体的构成、职能,以及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 地位;了解中国社会管理主体的历史变迁、国内外社会管理主体的结构特征、社会管理多元主体 之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案例法为辅。 第 4-5 周 学时:3 授课内容:第四章 社会管理的客体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社会管理客体的特点和内容,与传统社会管理客体的单一性和被 动型相比,现代社会管理客体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其内容指向包括流动人口与 特殊人群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社会组织管理、虚拟组织管理、基层社会管理等。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案例法为辅。 第 5-6 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五章 社会管理的规律与程式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社会管理规律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在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水平过程中,注重社会管理的程式:认知与预测、决策与计划、组织与协调、控制与整合、预警 与保障。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为辅。 第 6-7 周 学时:3 授课内容:第六章 社会管理的机制 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管理机制的含义与功能、我国社会管理机制转变的基本表现 以及当前构建社会管理有效机制的基本构想。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案例法为辅。 第8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第七章 社会管理的资源、途径与方法 目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管理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行政府主导、 部门主抓、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社会管理既要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又要实现社会管理手段 的复合化,同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为辅。 其它说明: 第 9-10 周 学时:3 授课内容: 第八章 主要领域的社会管理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社会风险管理的内涵、特征、风险类型和参与主体;社会舆情管 理的概念、管理机制;六大民生领域社会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实情况。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案例法为辅。 第 10 周 学时:3 授课内容: 第九章 社会管理发展趋势及展望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在全球社会变 革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管理主体、客体、环境、手段等都发生着重大变化,社会管理创新 成为必然。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案例法为辅。 第 11 周 学时:2 授课内容:复习与答疑 目的要求:通过对所讲授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课程有一个清晰、完 整的认识,突出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的点拨;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为课程考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