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2.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3.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4.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5.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6.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7.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8.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2.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3.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4.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5.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6.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7.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Warning: unlink(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www.economicdaily.com.cn/_runtime/logs/2024-06-08.log): Permission denied in D:\wwwroot\myf_wenku\wenku-cms\core\src\Common\Libs\Log.php on line 56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pdf-经济文库

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pdf

134 页 4.51 MB 访问 962.97下载文档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pdf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pdf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pdf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pdf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pdf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pdf
当前文档共134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pdf

2015 年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优秀成果奖申报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 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支撑材料 主要完成人:李启宇 何 凡 陈一君 向瑞伦 黄元斌 樊玉然 二〇一五年六月 目 录 1 成果总结报告.................................................................................................................. 1 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 14 2.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2007 版)................................................... 14 2.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2010 版)................................................... 23 2.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2014 版)................................................... 32 3 结题证明......................................................................................................................... 41 3.1 教改项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结题证明 .................. 41 3.2 教改项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报告 .......................... 42 4 《城乡统筹概论》讲义................................................................................................ 52 5 教研(科研)项目........................................................................................................ 99 5.1 教研项目.............................................................................................................. 99 (1)四川省教改项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 99 (2)四川理工学院教改项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 改革的研究................................................................................................................99 5.2 科研项目(3 项代表项目)............................................................................... 99 (1)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现代农业 发展的视角................................................................................................................. 99 (2)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四川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99 (3)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建立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流转交易市场研究..... 100 6 教研(科研)论文...................................................................................................... 100 6.1 教研论文(3 篇代表论文)............................................................................. 100 6.2 科研论文(3 篇代表论文)............................................................................. 100 7 教师获奖证书.............................................................................................................. 101 7.1 何凡“经管类仿真与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与核心课程改造”校级优秀成果二等奖 证书........................................................................................................................... 101 7.2 李启宇获奖证书................................................................................................ 101 7.2.1 2012-2013 学年度“教学十佳”获奖证书 ................................................ 101 7.2.2 2011-2012 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获奖证书 ............................................. 102 i 7.2.3 2008-2009 学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 102 7.2.4 2009-2010 学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 103 7.2.5 2011-2012 学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 103 7.2.6 2013-2014 学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 104 7.3 向瑞伦 2013-2014 学年“师德建设先进个人”获奖证书 ................................. 104 7.4 樊玉然 2009-2010 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 105 8 学生获奖(获立项)报道(名单)........................................................................... 105 8.1 2009 级学生牟燕芸获得“四川好人——感动四川年度人物”提名奖 ......... 105 8.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 “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106 8.2.1 2010 年四川省“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 106 8.2.2 2011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 107 8.2.3 2012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 109 8.2.4 2013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 110 8.2.5 2014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 112 8.2.6 2015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 114 8.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 116 8.3.1 2013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 116 8.3.2 2013 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经管学院) ....... 116 8.3.3 2015 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经管学院) ....... 117 8.3.4 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2010-2014 年) .. 118 8.4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暑期“三下乡”获奖名单 ............................................. 122 8.4.1 校级优秀个人表彰名单........................................................................ 122 8.4.2 经管学院 “三下乡”表彰名单 .............................................................. 126 ii 1 成果总结报告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探索与实践》 总结报告 主要完成人:李启宇 何 凡 陈一君 向瑞伦 黄元斌 樊玉然 二〇一五年六月 1 目 录 1 引言.................................................................................................................................. 4 2 主要成果.......................................................................................................................... 4 2.1 优化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 4 2.2 《城乡统筹概论》讲义........................................................................................ 4 2.3 教改论文................................................................................................................ 4 2.4 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5 2.5 教师成长与获奖.................................................................................................... 5 2.6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5 2.6.1 学生牟燕芸获得“四川好人—感动四川年度人物”提名奖 ...................... 5 2.6.2 学生获奖...................................................................................................... 6 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7 3.1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现本专业能力、知识要求............................................ 7 3.2 融合和更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8 3.3 科研惠及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8 3.3.1 主持的科研项目(列出 3 个代表性项目).............................................. 8 3.3.2 发表的科研论文(列出 10 篇代表性的北大核心期刊论文)................ 8 3.4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9 3.4.1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9 3.4.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9 3.4.3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和生动教学内容.......................................... 9 3.5 培养学生现实敏感性,理论与实际结合............................................................ 9 3.6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0 3.6.1 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10 3.6.2 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 10 3.6.3 课外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0 4 成果的创新之处............................................................................................................ 11 2 4.1《城乡统筹概论》讲义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实践性........................................ 11 4.2 课程内容融合,提高教学效率.......................................................................... 11 4.3 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培养模式.............................................................................. 12 4.4 成果惠及其他专业,提高了其他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 12 5 成果的应用价值............................................................................................................ 12 5.1 提供《城乡统筹概论》课程讲义...................................................................... 12 5.2 人才培养模式被同行认同.................................................................................. 12 5.3 为专业建设提供具体模式建议.......................................................................... 12 5.4 为其他学者提供学术参考.................................................................................. 12 3 1 引言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随着我国新农村建 设和二次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与政治的统筹发展,以及打造川南 经济增长极的实施,农村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农村区域发 展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05 年 4 月,我校设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05 年 9 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经过 10 年的专业建设,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体,在培养方案优化、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内 课外实验实训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特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 毕业学生有 5 届,分别为 2005 级、2007 级、2008 级、2009 级、2010 级和 2011 级,2006 级停招一届,向社会输送了 230 余名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每年就 业率达到 95%以上。毕业生工作岗位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及金 融机构。各方面信息反馈表明,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 识、踏实的工作作风、较强的动手能力,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2 主要成果 2.1 优化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现实需要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在知识体系构架、教学进 度、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更加合理,在设置共性课程 内容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2.2 《城乡统筹概论》讲义 《城乡统筹概论》是专业学科前沿课程,于第 6 学期开设。但是目前并没有 专门的教材,因此,我们编制了讲义。本讲义依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原理与实 践,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集成反映课程核心内容,清晰界定与其他课 程的内容界限;在教材中加入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2.3 教改论文 项目组积极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对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及效果、课题研究提 4 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公开发表教改论文 9 篇。 (1)土地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探讨.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9) (2)“土地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及效果分析.科教文汇,2008(11) (3)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与实践.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2) (4)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0(8) (5)高仿真综合实验平台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企业技术开发, 2012(1) (6)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3(13) (7)西部高校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国大学教育,2013(2) (8)高校教育创新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9)西部高校实力弱化探微.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1) 2.4 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2 个: (1)自贡市贡井区建设镇固胜村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自贡市大安区团结镇土柱村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5 教师成长与获奖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送培博士生、访问 学者学习、会议交流、请专家做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5 位主要完成 人中,专业、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有 3 名博士,2 名硕士;1 名教授,4 名副 教授(其中 3 名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李启宇被学校评为 2012-2013 学年“教 学十佳”和 2011-2012 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4 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何凡的 “经管类仿真与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与核心课程改造”获学校 2012 年教学成果二 等奖。向瑞伦被学校评为 2013-2014 学年“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樊玉然被学校 评为 2009-2010 年度“优秀教师”。项目组教师教学效果优良。学生评教都在 90 分以上。 2.6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6.1 学生牟燕芸获得“四川好人—感动四川年度人物”提名奖 2015 年 1 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2009 级学生牟燕芸获得“四川好人—感动 四川年度人物”提名奖。她从 2011 年在校期间开始做志愿者,用爱心帮助孤寡 5 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和灾区群众、关注城市交通、弘扬社会美德。 2.6.2 学生获奖 2010 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2005 级 1 个团队获得四川省“挑战杯”竞赛二 等奖。2015 年,有 1 个团队获得四川省“挑战杯”竞赛二等奖、2 个团队获得三 等奖。2011-2015 年,有 20 个农发专业主持或参与的团队获得四川理工学院“挑 战杯”竞赛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 53 人。他们分别来自 2009 级、2010 级、 2011 级、2012 级、2013 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5 个年级总人数 198 人,获奖人 数占 26.77%(表 1)。 表 1 农村区域发展学生“挑战杯”获奖 单位:个;人 年份 2010 2011 类别 获奖 团队 数 获奖 学生 数 省级 1 3 校级 一等奖 1 3 获奖 团队 数 2012 获奖 学生 数 获奖 团队 数 2013 获奖 学生 数 1 4 获奖 团队 数 2014 获奖 学生 数 获奖 团队 数 2 2015 获奖 学生 数 5 校级 二等奖 3 8 1 2 校级 三等奖 2 5 2 3 2 8 3 11 5 13 4 9 2 8 5 16 合计 1 3 获奖 团队 数 获奖 学生 数 3 5 1 1 2 3 3 4 2010 年到 2014 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主持或参与的暑期社会实践“三 下乡”活动,有 11 个团队获得校级或经管学院表彰,获奖学生数 26 人。他们分 别来自 2009 级、2010 级、2011 级、2012 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4 个年级总人数 153 人,获奖人数占 16.99%(表 2)。 6 表2 年份 类别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获奖 单位:个;人 2010 获奖 团队 2011 获奖 学生 获奖 团队 校级 院级 一等奖 2012 获奖 学生 获奖 团队 2013 获奖 学生 获奖 团队 1 1 1 院级 二等奖 院级 三等奖 1 1 院级 优秀奖 1 1 1 1 1 2 1 2 获奖 学生 获奖 团队 1 1 1 1 4 1 1 优秀个人 合计 2014 获奖 学生 1 1 2 1 5 2 8 2 3 3 3 6 1 1 2 8 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 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发展问题相关学科的基 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村区域发展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 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相关企业、教学与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经营管理、 推广咨询、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融 合、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方法改革、课堂内外实验实训环节等方面着手,培养应 用型人才。 3.1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现本专业能力、知识要求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前提。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 目标、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借鉴兄弟院校专业培 养方案和办学经验,每年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构建课 程体系。遵循教学规律,考虑课程学习的连续性和前后衔接性,对理论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体系及学期安排、学时安排进行科学设计、论证和实施。课程体系设置 既体现专业特色,又紧跟前沿,如:设置了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城乡统筹概论》; 7 同时考虑现实需要,设置了农业技术课程《农业概论》、《农业标准化》和《园 艺概论》,使学生掌握了必备的农业技术,成为既懂管理,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 型人才,弥补了经管类学生不懂技术的缺陷。 3.2 融合和更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专业内在的特点,协调、整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明 确相互之间的区别、层次划分以及逻辑关系,去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将学科内 容整合成一个科学、高效的学习体系,避免教师重复上课、学生重复阅读,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3 科研惠及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丰富和验证教学内容,将 抽象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现象有机结合,深入浅出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术积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更 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现象,增强了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李启宇主持的 14 项科研项目和发表的 32 篇科研论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 21 篇)均与专业 密切相关,并已经融入教学中,惠及学生成长。部分学生还参与了课题调研和资 料收集处理。何凡主持的“经管类仿真与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省级教改项目为学 生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平台;主持的“农村区域发展 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具体思路和对策。 3.3.1 主持的科研项目(列出 3 个代表性项目) (1)李启宇主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 视角.教育部,2012-2015 (2)李启宇主持.四川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四川省科技厅, 2015-2016 (3)李启宇主持.建立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流转交易市场研究.四川省教育厅, 2015-2016 3.3.2 发表的科研论文(列出 3 篇代表性的北大核心期刊论文) (1)李启宇,张文秀.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述评. 经济纵横,2009(12) 8 (2)李启宇,张文秀.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及影响 因素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0(5) (3)李启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2014(10) 3.4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3.4.1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或方案,并转化为教师与学生 的具体行动。同时,教师根据对教学的进程及其各种要素的认识反思,及时把握 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进程及师生互动方式,推进教学的 展开,向教学目标迈进。 3.4.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人数较少,一般 2 个班 40 多人,小班教学,可 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观看教学录像、自学+重 点讲解和答疑、课堂讨论、辩论赛、模拟实习、参与课题、基地实践有机地结合 起来。比如,根据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通过创建模 拟实验室、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开展社会调查,形成“课堂讲授—模拟实验 —社会调研”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将抽象的农村发展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 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教师的双向信 息交流,教与学互动,相得益彰,锻炼学生口头表达、书面语言、查阅整理资料、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3.4.3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和生动教学内容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实现文字、动画、声音、图象视觉等的 有机相结合,包括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的案例。在讲课过程中保持一定量的板 书,将板书与 PPT 和电视录像片等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 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大学 生视野。 3.5 培养学生现实敏感性,理论与实际结合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 现实社会,分析、解决问题,并探求解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农村区域发展专 9 业的部分学生主动要求参加老师课题,或者自选课题参加社会实践。如:“挑战 杯”竞赛选题、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选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选题选地点 等,大多数都是学生自己寻求的选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3.6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实验实践(基本能力 训练)、专业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 实践课、专业认知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开设了《参与 式发展原理与技术实验》 、 《农村社会经济及区域发展模式调研》、 《农业资源与环 境调研》等课程,让学生模拟实验、实地调研,了解、体会农村管理和发展过程, 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为: 3.6.1 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有 2 个教学实习基地:自贡市大安区团结镇土柱村、 贡井区建设镇固胜村。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定期到实习基地参观考察,增强感性认 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实习基地根据现实发展需要提供一些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解决各种难题。教 学学习基地,是学校与社会的接轨点,对于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生活是一种很好 的准备与保障。 3.6.2 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 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边界,使学生 深切感受专业文化,形成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2011 年至今,聘请专家讲 学 20 余次。 3.6.3 课外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课外训练,延伸学生知识链,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检验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内容融合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为优化培养方案提供现实依据。 ① 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包括课题实施方案设计、实地调查、问题处理和撰 写研究报告等,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 精神。如:指导学生大学生课外作品“挑战杯”竞赛和创新基金项目。2013 年, 农发专业 1 个团队获得国家级创新基金立项,2 个团队获得省级立项,参加学生 10 9 人。2010-2014 年,14 个团队获得校级立项,参加学生 36 人。他们分别来自 2007 级、2008 级、2009 级、2010 级、2011 级、2012 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6 个年级总人数 251 人,参加人数占 19.92%(表 3)。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和 挑战杯竞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际 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表3 年份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参加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单位:个;人 2010 参加 学生 团队 数 2012 参加 学生 团队 数 2013 参加 学生 2014 团队 数 参加 学生 国家级 1 4 省级 2 9 类别 团队 数 2011 团队 数 参加 学生 校级 4 10 5 10 1 4 2 6 2 7 合计 4 10 5 10 1 4 5 19 2 7 ② 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 老师的课题或学生自选课题为核心,组建社会实践小分队,利用暑期时间深入农 村社会基层了解实情、探寻原因,增强对“三农”的感情。一方面让学生利用所 学知识为地方服务,展现大学生价值;另一方面,也发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现 状,认识自身知识的不足,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4 成果的创新之处 4.1《城乡统筹概论》讲义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实践性 根据课程要求的学生训练内容和现实需要,编写《城乡统筹概论》讲义。一 是科学性。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集成反映其课程核心内容,清晰界定 其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界限;二是前沿性。紧跟学科前沿和中国发展现实,增加新 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实践内容。三是实践性。讲义加入案例,理 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增强学生的专业积累,提高学习兴趣。 4.2 课程内容融合,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专业内在的特点,协调、整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明 确相互之间的区别、层次划分以及逻辑关系,去除重复的内容,避免教师重复上 11 课、学生重复阅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3 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考虑专业培养目标需要,设置共性课程;同时考虑不同学生 个性化发展,设置不同方向选修课程。如:针对考研究生同学设置《经济数学》 、 考公务员的同学设置《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到企业的同学设置《农业企 业经营管理》、 《农产品营销》等、到金融机构的同学设置《农村金融》。如:2014 届,25 名毕业生中,有 7 名考上选调生面试线。 4.4 成果惠及其他专业,提高了其他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 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三农”问题有兴趣,主动联系项目组老师指导大 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挑战杯竞赛等。项目组老师指导了 4 个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创 新基金项目;指导 5 个团队获得校级“挑战杯”竞赛奖励。 5 成果的应用价值 5.1 提供《城乡统筹概论》课程讲义 《城乡统筹概论》讲义为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城乡统筹概论》课程教学 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讲义;从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2005 级起,到 2012 级本科 生《城乡统筹概论》课程讲授中已经使用,并不断修改完善,得到了同行和学生 的肯定。 5.2 人才培养模式被同行认同 2014 年 11 月,在扬州大学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与学科 建设研讨会”上,李启宇就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交 流报告,得到了与会兄弟单位的高度评价。 5.3 为专业建设提供具体模式建议 一系列成果可为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提供具体模式和建议;为其他专 业建设提供参考。 5.4 为其他学者提供学术参考 发表的教改和科研论文为其他学者引用、下载(表 4),有助于强化学术界 12 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积累,推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及其他专业的教学改 革、教材建设,进而推进专业建设。 表 4 教改论文引用、下载情况 期刊、年期 引用次 数 下载 次数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经济研究导刊,2010(8) 3 270 “土地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科教文汇,2008(11) 1 99 “土地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探讨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9) 2 109 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2) 1 34 高仿真综合实验平台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 应用 企业技术开发,2012(1) 4 80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现代经济信息,2013(13) , 44 高校教育创新的思考 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108 西部高校实力弱化探微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13(1) 28 西部高校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国大学教育,2013(2) 论文名称 13 1 187 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 2.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2007 版) 一、基本学制:四年 学习年限:三至六年 学籍年限:最长八年 二、学位授予:经济学学士 三、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知识,能从事农 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四、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经济管理和农 村区域发展规划及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一) 知识结构 1.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熟悉农业经济法规和相关政策; 3.熟悉“三农”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4.熟悉中国地理,特别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地理; 5.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二) 能力结构 1.掌握有关农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2.具有运用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4.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具备较强的谈判、交际、语言表达能力; 6.具有一定运用外语的能力。 (三) 素质结构 1.品格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 2.科学与文化素质:提升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 识和修养; 3.心理素质:具有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 4. 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和乐于锻炼的行为习惯、运动机能素质与抗疾病素质; 5. 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 五、主要课程与主干课程 主要课程:英语、政治“两课” 、会计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货币银行 学、宏观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学、农业区域发展概论、国土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财 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农村社会学等。 主干课程:区域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农村经济法规、农业区域发展概论、农业经济学、 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国土经济学。 14 六、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在以下方面得到具 体培养。 1. 知识 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熟悉农业经济法规和相关政策; 熟悉“三农”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熟悉中国地理,特别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地理; 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具有较为广泛的人文社科、体育、美育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 能力 掌握有关农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具有运用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谈判、交际、语言表达能力。 具有一定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3. 素质 具备中国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 具备热爱祖国的素质、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具备维护国家和民族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素质。 (二)实践教学基本结构 社会调查 创新与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活动 实践教学基本结构 通识教育实验实践课 专业实践课 专业实践教学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三)基本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基本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社会人文子系统和专业实践教学 子系统。社会人文子系统包括人文课程的研讨、社会调查、 “两课”实践、大学生创新 活动、外语听说实践、计算机运用实践、就业指导、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环节;专 业实践教学子系统包括国际贸易操作训练、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 两个子系统分别构成两条并行的连续培养线路,其中的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在系统中起 到其特有的作用,不重叠且连贯地构成实践教学一条线。 15 1.社会人文子系统: 在大学四年中,大学生从高中生开始被培养成一名具备社会竞争实力的人才,经历 了自理、自信、自主、自强四个阶段。社会人文子系统是为了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和具 备社会竞争实力而设计的培养系统。 2. 农村区域发展技术子系统: 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生社会实践,达到自己掌握知识,培养 能力和素质的目的。通过农村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重点 培养学生农业区域发展的基本技能,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农村区域发展系统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1.实务训练环节 培养学生农村区域发展实务的基本技能,以及农村产业规划、农产品的市场调查和 统计分析、农业子项目投资预算与决策等。 2.学年论文环节 培养学生运用图书资源,通过文献检索、查阅有关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处理目标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3.毕业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服 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4.毕业论文环节 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经济学和农村经济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个具体的 “三农”问题的能力。 七、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 必修 平台 学分 选修 学时 比例 素质教育 4 通识教育 55 820 30.5% 35 508 19.4% 50 532 27.8% 学科基础教育 专业教育 文科 限选 必选 学分 学时 比例 4 72 2.2% 32 468 17.8% 备注 2.2% 八、学生毕业及从事工作方向 1. 毕业标准: 符合学院学籍管理中有关毕业的条件与标准,准予毕业并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符合学院 有关学位授予的条件及标准,获得学士学位。 2. 毕业后从事工作方向: 可以在地方政府机关、科研单位、职业学校、县乡农业管理部门从事与农村区域发展相 关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 16 九、培养计划的基本结构 素质养成选修课 素质教育平台 创新与实践活动 通识教育理论课 通识教育平台 培养计划的基本结构 通识教育实验实践课 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选修课 专业限选课 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选修课 十、学历表 政法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学历表 入 理 学 校校 毕 金 考 毕 机 学 论 年 外内 业 工 业 教 教 论 实实 论 实 教 试 育 学 文 习习 文 习 育动 教学进行周次 学学 年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壹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3 15 年 二←────────────────→∶ = 18 贰 三←────────────────→∶ = 年 四←────────────────→∶ = 18 18 18 16 2 18 叁 五←────────────────→∶ = 年 六←──────────────→∶ ● ● = 肆 七← ─ ─ ─ ─ ─ ─ ─ ─ ─ ─ ─ ─ ─ ─ ─ ─→ ∶ = 年 八◎ ◎ ◎ ◎ ◎ ◎ ∥ ∥ ∥ ∥ ∥ ∥ ∥ ∥ ∥ ∥ ∥ ∥ ※ = 总计 6 3 121 2 6 △ 入学教育及军训 ←→ 理论教学 □ 专业实验 < 金工实习 ≯ 课程设计 ∶ 考试 ⊙ 校内实习 ○ 教育实习 ※ 毕业教育 = 机动 ◎校外实习 17 1 1 1 1 1 1 1 12 12 1 1 1 1 1 1 1 1 1 7 1 8 ● 学年论文 ∥ 毕业设计 四川理工学院本科学生素质教育平台 类别 序号 素 质 养 成 选 修 课 课程名称 序号 课程名称 1 哲学类 7 工学类 2 经济学类 8 历史学类 3 法学类 9 管理学类 4 教育学类 10 军事学类 5 文学类 11 医学类 6 理学类 12 其他类 项 目 学 学术专著(每万字) 素 质 教 育 课 程 平 台 4 学分 EI、SCI、ISTP、SSCI、AHCI 检索论文 学术 论文 科 技 创 新 创 新 与 实 践 活 动 研究 竞赛 第一、二、三、四、五作者分 别计 6、4、3、2、1 学分 第一、二作者分别计 2、1 学分 一般期刊 1 增 0.5 刊 市级项目 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学科 1 核心期刊与国外期刊 省级项目 科学 分 第一、二、三、四、五参与者 分别计 6、4、3、2、1 学分 第一、二、三位参与者分别计 4、2、1 学分 负责人计 2 学分,排名前 5 位 参与者均计 1 学分 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 6、5、4 学分 省级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 4、3、2 学分 市级(院级)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 2、1、0.5 学分 考取硕士研究生 各类社会活动受到国家、省、市(院)表彰 课 外 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行为受到国家、省、市(院)表彰 活 动 3 分别计 5、4、2 学分 分别计 5、4、2 学分 各种文体艺术活动受到国家、省、市(院)表彰 分别计 3、2、1 学分 各类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1 职 业 英语四级分数≥500 分,英语专业四级≥70 分 技 能 英语六级分数≥450 分,英语专业八级合格 计算机等级考试三、四级合格(计算机专业除外) 1 2 分别计 1、2 学分 说明:1、每类素质养成选修课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 18 学时,1 学分。 2、每学期的素质养成选修课由全院教师申报,教务处安排、公布,学生自由选学。 3、学生不能选修本专业所属学科的素质养成选修课。 4、每位本科生必须完成 4 个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检索为 必选课,总计 2 学分。其余 2 学分可通过素质养成选修课或创新与实践活动获取。 5、超出 2 学分的创新与实践活动学分作为奖励学分记载入学生成绩档案,不收取学费。 6、创新与实践项目学分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所在系教学办 公室审核,教务处审定后,由学生所在系教学办公室记载入学生成绩档案。 18 四川理工学院 通识教育 教学进程计划 课 课 程 程 体 性 系 质 学 分 与 比 例 按 课 程 学 年 2 3 4 教育 理 论 实 践 考 考 学 试 查 分 30 30 20 20 40 40 3 2 30 60 60 4/5 3 1 1.5 2 1 48 192 192 1/4 12 体 育 30 30 30 30 120 120 1/4 8 形势政策 8 计算机文化基础 24 高级语言程序 小计 外语听说 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 8 8 8 8 8 8 8 52 162 150 118 108 16 16 高级语言程序上机 16 16 30 30 30 1 64 64 1/8 1 24 24 1 1.5 52 52 2 3.5 568 568 16 30 2 35.5 64 16 64 16 1/4 4 1 1 30 30 2 2 入学教育 1周 1周 1周 1 1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实践 30 30 30 1 1.5 20 20 2 1 20 20 3 1 60 60 4/5 3 64 64 1/8 1 12 12 6 1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 20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实践 2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实践 形势政策实践 8 8 8 30 30 8 8 就业指导 总计 总 计 48 % % 8 48 30 课程 7 48 应用文写作基础 10.8 6 语 19.7 占 按学期分配 外 课程 教学 5 30 占 实践 学时数 40 理论 教育 配 20 35.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学分 论、三个代表 19.5 学分 分 30 中国近代史纲要 通识 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必 修 学 一 学 年 二 学 年 三 学 年 四 学 年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通识 及 8 12 8 8 国防教育 1周 1周 1周 √ 1 安全教育 1周 1周 1周 √ 1 社会公益劳动 1周 1周 1周 √ 1 55 学分 小计 62 46 30 12 占 30.5% 224 216 154 154 60 12 66 36 19 252 820 学时 19.5 55 学分 四川理工学院 基础教育 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23 学分 文科 必修 学科 基础 教育 平台 理论 课程 9 学分 选 4 学分 修 中国历史与文化 30 30 30 2 2 大学语文 45 45 45 2 3 2 社会学 经济数学 管理学原理 自然科学导论 逻辑学 30 90 60 30 30 30 30 30 150 150 30 30 30 30 30 30 2 1/2 10 1 2 1 2 1 2 小计 180 165 345 学时 23 学分 3 3 3 会计学 统计学 西方经济学 54 45 64 54 45 64 小计 163 163 学时 心理学 财政与税收 合同法学 36 36 36 36 36 36 小计 必 文科 学科 修 学分 基础 教育 平台 实践 课程 学分 选 36 36 36 3 4 5 1周 学年论文 2周 2 2 2 4 学分 580 学时 社会调查 3 2.5 3.5 9 学分 72 学时 合计 院定 1 学分 54 45 64 36 学分 1周 1周 2 1 2周 2周 6 2 小计 3 学分 修 小计 合计 总计 3 学分 占 1.7% 39 学分 3 学分 占 21.7% 580 学时 20 39 学分 四川理工学院 专业教育 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课 课 程 程 体 性 系 质 学 分 与 比 例 按 课 程 选 修 及 学 期 分 配 学时数 按学期分配 2 3 4 5 6 7 8 总 计 理 论 实 践 考 考 学 试 查 分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54 54 54 3 3 货币银行学 54 54 54 4 3 农村经济法规 54 54 54 4 3 农业区域发展概论 64 64 64 4 4 农业经济学 45 45 45 5 2.5 30 学分 财务管理 54 54 54 5 3 占 国际金融 54 54 54 6 3 市场营销学 54 54 54 6 3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45 45 45 6 2.5 国土经济学 54 54 54 6 3 207 532 学时 16. 7% 小计 专 业 教 育 实 践 限 选 年 一 学 年 二 学 年 三 学 年 四 学 年 1 区域经济学 专 业 教 育 理 论 限 选 课 学 54 农业经济学 172 99 9 2.0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学分 9 30 学分 9 9 5 1 9 9 6 1 选 修 占 1.1 % 课 毕业 18 必修 学分 实践 总计 小计 18 学时 2 学分 毕业实习 6周 6周 6周 8 6 毕业论文 12 周 12 周 12 周 8 12 50 学分 占 27.8% 550 学时 21 50 学分 四川理工学院 专业教育 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课 课 程 程 体 性 系 质 学 分 与 比 例 按 课 程 课 及 学 期 分 配 学时数 按学期分配 2 3 4 5 6 7 8 总 计 理 实 考 考 学 论 践 试 查 分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36 36 36 3 2 战略管理学 36 36 36 4 2 投资与证券 45 45 45 4 2 2 电子商务 36 36 36 5 农村金融 45 45 45 5 2.5 城乡经济一体化 45 45 45 5 2.5 消费经济学 36 36 36 5 2 2 公共关系学 36 36 36 6 农村社区工作 45 45 45 6 2.5 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 36 36 36 6 2 占 衍生金融产品概论 36 36 36 6 2 16.1 文献检索 30 30 30 6 1 %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36 36 36 7 2 职业社会工作 27 27 27 7 1 农村社会学 45 45 45 7 2.5 运输经济学 45 45 45 7 2.5 农村合作经济 45 45 45 7 2.5 投资心理学 36 36 36 7 441 学时 29 学分 29 学分 选 修 年 一 学 年 二 学 年 三 学 年 四 学 年 1 保险学 专 业 教 育 理 论 任 选 学 小计 专 3 投资与证券 业 学分 教 选 文献检索 育 修 占 职业社会工作 实 1.7 践 小计 % 任 32 学分 占 17.8% 选总计 9 9 9 课 22 2 9 9 5 1 9 9 6 1 9 9 7 1 27 学时 3 学分 468 学时 32 学分 2.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2010 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2010 版) 执笔:向瑞伦 一、基本学制:四年 审核:何凡 学习年限:三至六年 审批:彭礼坤 学籍年限:最长八年 二、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 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毕业 后能在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农业推广管理部门及农业企业从事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农业推广、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 综合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四、业务培养要求: 1.坚定的政治信念。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2.科学的思辨能力。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3.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情操高尚,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 念和公民道德意识;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进取、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工作和生 活态度。 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一) 知识结构 1. 掌握当代发展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2. 具备较为深厚的农村发展理论基础、社会学、生态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3. 熟悉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能运用农村发展研究方法与技术参与农村区 域发展规划的制定; 4. 具备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5. 具备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6. 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发展、政策和法规。 (二) 能力结构 1. 掌握农村区域发展综合分析方法; 2. 具有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 具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农村区域、社区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等方 面的技能;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5.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 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 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7、具一定的职业技能,鼓励学生获得营销员资格证、期货执业资格证等各类职业资格 技能证书。 23 (三) 素质结构 1. 品格素质:既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 2. 科学与文化素质:提升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人文、艺术知 识和修养; 3. 心理素质:具有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 ,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 4. 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 五、主干课程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村发展概论、农业政策与法规、参与式发展原理与技术、农业 标准化、农业生态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营销和物流、农村发展规划、土地经济学、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六、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培养以下方面的基 本能力: 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能力; 掌握有关农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具有运用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谈判、交际、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践教学基本结构 社会调查 科技创新 创新与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活动 职业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基本结构 通识教育实验实践课 专业实践课 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三)基本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两个子系统:社会人文子系统和专业实践教学子系 统。 社会人文子系统包括人文课程的研讨、社会调查、 “两课”实践、大学生创新活动、 外语听说实践、计算机运用实践、就业指导、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环节; 专业实践教学子系统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 两个子系统分别构成两条并行的连续培养线路,其中的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在系统 中起到其特有的作用,不重叠且连贯地构成实践教学一条线。 24 七、课程学分分配表(学生毕业学分修读要求) 课程平台 课程性质 学分 占总学分比 例(%) 素质教育平台 选 修 3 1.7% 通识教育平台 必 修 55 30.6% 必 修 37 20.5% 选 修 14 7.8% 必 修 58 32.2% 选 修 13 7.2% 必 修 150 83.3% 选 修 30 16.7% 合 计 180 100%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 总 计 备 注 八、毕业标准 符合学院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与其他教学环节, 修满本专业规定的最低总学分,准予毕业,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符合学院学位授予条例规定 条件者,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 九、学历表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学历表 校 入 理 学 认 毕 专 考 毕机 内 学 论 年 业 知 业 业 外 教 教 论 教 实 论 实 实 育 学 文 习 文 习 试 育动 训 教学进行周次 学学 年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壹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3 14 年 二←────────────────→∶ = 18 1 1 1 1 1 1 1 1 1 贰 三←───────────────—→∶ = 年 四←───────────────→∶ = ≯ 18 叁 五←────────────────→∶ = 年 六←────────────────→∶ = 18 1 1 18 1 1 肆 七○ ○ ○ ●←──────→∶ < ≯ ≯≯ ≯ ≯ = 年 八◎ ◎ ◎ ◎ ◎ ◎ ∥∥∥∥∥∥∥∥∥∥∥∥※ = 8 1 6 3 1 1 总计 160 备注:△ 入学教育及军训 论文∶ 考试 ◎毕业实习 ←→ 理论教学 17 1 6 12 1 1 3 111 1 13 1 12 3 7 1 8 □专业认知实习 ○ 校外专业实习 ※ 毕业教育 25 = 机动 <校内实训 ≯ 校外调查实训 ∥ 毕业论文 ● 学年 四川理工学院本科学生素质教育平台 类别 序号 素 质 养 成 选 修 课 课程名称 哲学类 经济学类 法学类 教育学类 文学类 理学类 项 1 2 3 4 5 6 序号 8 课程名称 工学类 历史学类 9 管理学类 10 军事学类 11 医学类 12 其他类 7 目 学 学术专著(每万字) 素 质 教 育 课 程 平 台 3 学分 学术 论文 科 技 创 新 创 新 与 实 践 活 动 科学 研究 学科 竞赛 分 1 EI、SCI、ISTP、SSCI、AHCI 检索论文 第一、二、三、四、五作者分 别计 6、4、3、2、1 学分 核心期刊与国外期刊 第一、二作者分别计 2、1 学分 一般期刊 1 增 0.5 刊 省级项目 第一、二、三、四、五参与者 分别计 6、4、3、2、1 学分 市级项目 第一、二、三位参与者分别计 4、2、1 学分 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负责人计 2 学分,排名前 5 位 参与者均计 1 学分 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 6、5、4 学分 省级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 4、3、2 学分 市级(院级)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 2、1、0.5 学分 考取硕士研究生 各类社会活动受到国家、省、市(院)表彰 课 外 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行为受到国家、省、市(院)表彰 活 动 3 分别计 5、4、2 学分 分别计 5、4、2 学分 各种文体艺术活动受到国家、省、市(院)表彰 分别计 3、2、1 学分 各类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1 英语四级分数≥500 分,英语专业四级≥70 分 职 业 英语六级分数≥450 分,英语专业八级合格 技 能 1 2 计算机等级考试三、四级合格(计算机专业除外) 分别计 1、2 学分 计算机水平考试初级、中级、高级证书 分别计 1、2、3 分 说明:1、每类素质养成选修课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 15 学时,1 学分。 2、每学期的素质养成选修课由全院教师申报,教务处安排、公布,学生自由选学。 3、学生不能选修本专业所属学科的素质养成选修课。 4、每位本科生必须完成 3 个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检索为 必选课,总计 2 学分。其余 1 学分可通过素质养成选修课或创新与实践活动获取。 5、超出 2 学分的创新与实践活动学分作为奖励学分记载入学生成绩档案,不收取学费。 6、创新与实践项目学分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所在二级学院 教学办公室审核,由学生所在学院教学办公室记载入学生成绩档案。 26 四川理工学院通识教育平台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课 课 程 程 体 性 系 质 修 读 学 分 2010 按 课 程 学 年 期 分 配 学时数 按学期分配 2 3 4 5 6 7 8 总 计 理 论 实 践 考 考 学 试 查 分 45 36 9 1 3 30 24 6 2 2 45 36 9 3 90 72 18 5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4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3 学分 学 一 学 年 二 学 年 三 学 年 四 学 年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通识 教育 平台 及 年入学 45 45 3 4 6 外 语 45 45 45 45 180 180 1/4 12 体 育 30 30 30 30 120 120 1/4 8 大学语文 30 30 3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2 22 22 1 1.5 52 52 2 3.5 64 占 23.9 理论 % 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 必 修 形势政策 小计 通识 教育 平台 实践 教学 12 学分 占 6.7% 52 12 12 12 12 96 32 1/8 2 184 169 132 132 57 12 12 12 710 636 74 43 外语听说 15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 15 高级语言程序上机 入学教育 15 12 2 12 12 12 1 15 15 30 1周 就业指导 15 60 60 1/4 4 15 15 1 1 30 30 2 2 1周 1周 1 1 15 15 6 1 3周 3周 √ 3 120 120 12 830 学时 55 学分 课程 军事理论、技能与安全教 3周 育 小 总计 计 55 学分 30 45 15 15 214 214 151 147 27 15 57 27 12 12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理论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课 课 程 程 体 性 系 质 修 读 学 分 按 课 程 文科 学科 基础 教育 平台 理论 课程 学 年 1 2 3 期 分 配 学时数 5 6 7 8 按学期分配 总 计 理 论 45 45 2 3 1 3 管理学原理 45 45 45 自然科学导论 30 30 30 实 践 考 试 考 查 学 分 1 2 ⊙★经济学 60 60 60 农村社会调查 方法与实践 30 30 30 经济数学 90 90 90 3 6 农村公共管理 45 45 45 3 3 ★ 参与式发展原理 与技术 30 30 30 3 2 3 4 5 2 3 2 经济应用文写作 30 30 30 宏观经济管理 45 45 45 75 450 450 45 45 45 3 3 30 30 30 3 2 30 30 30 4 2 30 30 30 4 2 45 45 45 75 45 ※ 统计学 255 项目管理与评估 ⊙证券投资 ※ 财务管理 5 3 30 学分 4 3 经济法 45 45 45 5 3 财政与税收 30 30 30 5 2 小计 合计 4 45 ⊙理财学基础 12 学 选 分占 修 6.7% 学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小计 任 意 及 年入学 一 学 年 二 学 年 三 学 年 四 学 年 高等数学 C 30 学 必 分占 修 16.6 % 2010 75 75 45 105 75 330 105 150 255 17 学分 [选 180] [选 12 学分] 开设 705 开设 47 学分 修读 630 修读 42 学分 备注:★:为专业主干课。※:与对应的实验课同时选择。⊙:辅修专业必修课。 28 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教育平台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课 课 程 程 体 性 系 质 学 分 与 比 例 按 课 程 限 35 学分 占 选 19.4 % 学 年 学 期 分 配 学时数 按学期分配 一 学 年 二 学 年 三 学 年 四 学 年 1 2 3 4 5 6 7 8 总 计 理 实 考 考 学 论 践 试 查 分 60 60 60 3 ★农业政策与法规 30 30 30 ⊙★农村发展概论 ★土地经济学 ★农业标准化 ★农业经济学 ★城乡统筹概论 60 45 30 60 45 30 45 45 4 4 45 45 60 45 30 45 45 ★农业生态学 45 45 ★农产品营销和物流 45 4 4 2 4 5 5 4 3 2 3 3 45 5 3 45 45 5 3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45 45 45 6 3 ★农村发展规划 45 45 45 6 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30 30 30 小计 60 165 180 120 6 2 35 525 525 学分 农业推广学 30 30 30 5 2 农产品国际贸易 30 30 30 5 2 农村消费与市场分析 30 30 30 5 2 45 45 45 45 5 3 货币金融学 45 农村金融 专 业 教 育 平 台 理 论 任 选 及 年入学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区域经济学 专 业 教 育 平 台 理 论 限 选 课 2010 45 3 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0 30 30 6 2 产业经济学 30 30 30 6 2 30 30 30 6 2 30 30 30 7 2 30 30 30 7 2 农村社区工作 任 12 意 学分 申论与行政能力与策划 选 占 职业生涯规划 修 6.7% 课 小计 45 备注:★:为专业主干课。 29 135 90 60 330 [选 180] 22 学分 [选 12 学 分]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实践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课 课 程 程 体 性 系 质 学 分 与 比 例 7 必 学分 占 修 3.9 % 2010 按 课 程 学 年 及 学 期 分 配 年入学 学时数 按学期分配 一 学 年 二 学 年 三 学 年 四 学 年 1 2 3 4 5 6 7 8 总 计 理 实 考 考 学 论 践 试 查 分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企业管理综合实验 30 30 30 7 2 农村社会经济调研 区域农业发展模式调研 2周 2周 2周 2周 2周 2周 7 7 2 2 农业资源环境调研 1周 1周 1周 7 1 7学 分 小计 统计学实验 文科 学科 基础 教育 平台 实践 课程 ※ 投资与证券实验 15 15 15 3 1 ※ 15 15 15 4 1 ① 1周 1周 1周 4 1 ② 1周 1周 1周 4 1 市场调查实训[1] 市场调查实训[2] 任 意 2 学分 选 占 修 1.1% 4 学分 [选 2 学分] 备注:①.市场调查实训[1]——选择某区域进行的农产品市场调查; ②.市场调查实训[2]——选择某产品进行的市场调查。 ※:选择时与对应的 30 学时理论课同时选择。 30 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课 课 程 程 体 性 系 质 学 分 与 比 例 按 课 程 限 选 学 年 及 学 期 分 配 年入学 学时数 按学期分配 一 学 年 二 学 年 三 学 年 四 学 年 1 2 3 4 5 6 7 8 总 计 理 论 实 践 考 考 试 查 学 分 1周 1周 1 1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专业认知实习 专 业 教 育 平 台 实 践 限 选 2010 1周 学年论文 1周 1周 1周 6 1 专业实习 3周 3周 3周 7 3 5学 分 占 2.8 % 课 5学 小计 分 综合案例评析[实训 1] 1周 1周 1周 7 1 1周 1周 1周 7 1 1周 1周 1周 7 1 ① 综合案例评析[实训 2] ② 专 业 教 育 平 台 实 践 任 选 农村脱贫与危机管理案 例实训 任 意 选 修 1学 分 占 0.5% 课 3 学分 [选 1 学分] 小计 18 学 毕业 分 实践 必修 占 10% 毕业实习 6周 6周 6周 8 6 毕业论文 12 周 12 周 12周 8 12 18 学分 小计 备注: ① 综合案例评析[实训 1]——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领域; ② 综合案例评析[实训 2]——农村发展规划实践及农业企业管理方向。 31 2.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2014 版) 32 33 课程平台 课程性质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素质教育平台 选 修 3 1.7% 通识教育平台 必 修 55 30.6% 必 修 38 21.1% 选 修 16 8.9% 必 修 18 10 % 选 修 50 27.7% 必 修 111 61.7% 选 修 69 38.3% 合 计 180 100 %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 总 计 备 注 课 校校 程 外内 实 实实 训 习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8 1 1 ◎ ◎ ◎ ◎ ∥ ∥ ∥ ∥ ∥ ∥ ∥ ∥ ∥ ∥ ∥ ∥ ∥ ∥ ※ 3 2 = 总计[160 周] 3 3 4 3 113 2 7 2 14 3 14 2 7 △ 入学教育及军训 ←→ 理论教学 □ 专业调研 < 金工实习 ≯ 课程设计 ● 学年论文 ∶ 考试 ⊙ 校内实习 ○ 课程实训 ※ 毕业教育 = 机动 ∥ 毕业设计 ◎校外实习 34 1 1 1 8 四川理工学院本科学生素质教育平台 类别 序号 素 质 养 成 选 修 课 课程名称 哲学类 经济学类 法学类 教育学类 文学类 理学类 项 1 2 3 4 5 6 序号 8 课程名称 工学类 历史学类 9 管理学类 10 军事学类 11 医学类 12 其他类 7 目 学 学术专著(每万字) 素 质 教 育 课 程 平 台 3 学分 占 1.7% 科 技 创 新 创 新 与 实 践 活 动 学术 论文 科学 研究 学科 竞赛 分 1 EI、SCI、ISTP、SSCI、AHCI 检索论文 第一、二、三、四、五作者分 别计 6、4、3、2、1 学分 核心期刊与国外期刊 第一、二作者分别计 2、1 学分 一般期刊 1 增 0.5 刊 省级项目 第一、二、三、四、五参与者 分别计 6、4、3、2、1 学分 市级项目 第一、二、三位参与者分别计 4、2、1 学分 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参与者均计 1 学分 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 6、5、4 学分 省级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 4、3、2 学分 市级(院级)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 2、1、0.5 学分 考取硕士研究生 各类社会活动受到国家、省、市(院)表彰 课 外 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行为受到国家、省、市(院)表彰 活 动 各种文体艺术活动受到国家、省、市(院)表彰 3 分别计 5、4、2 学分 分别计 5、4、2 学分 分别计 3、2、1 学分 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省级及以上各类考试的合格证书每一证书计 1 分。 职 业 职业资格证书、合格证书的类型由各二级学院根据本学院所属各专业的属性 技 能 进行确定并报教务处审核。 说明:1、每类素质养成选修课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 15 学时,1 学分。 2、每学期的素质养成选修课由全院教师申报,教务处安排、公布,学生自由选学。 3、学生不能选修本专业所属学科的素质养成选修课。 4、每位本科生必须完成 3 个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9 学时、 实践 6 学时) 、文献检索为必选课,总计 2 学分。其余 1 学分可通过素质养成选修课或创新 与实践活动获取。 5、超出 1 学分的创新与实践活动学分作为奖励学分记载入学生成绩档案,不收取学费。 6、创新与实践项目学分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所在二级学院 教学办公室审核,由学生所在学院教学办公室记载入学生成绩档案。 35 四川理工学院通识教育平台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课 课 程 程 体 性 系 质 修 读 学 分 2014 年入学 按 课 程 学 年 及 学 期 分 配 学时数 一 学 年 二 学 年 三 学 年 四 学 年 1 2 3 4 5 6 7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3 学分 总 计 理 论 实 践 考 考 学 试 查 分 45 36 9 1 3 30 24 6 2 2 45 36 9 3 90 72 18 5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45 础 通识 教育 平台 按学期分配 45 45 3 4 6 外 语 45 45 45 45 180 180 1/4 12 体 育 30 30 30 30 120 120 1/4 8 大学语文 30 30 3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2 22 22 1 1.5 52 52 2 3.5 64 占 23.9 理论 % 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 必 修 形势政策 小计 通识 教育 平台 实践 教学 12 学分 占 6.7% 52 12 12 12 12 96 32 1/8 2 184 169 132 132 57 12 12 12 710 636 74 43 外语听说 15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 15 高级语言程序上机 入学教育 15 12 2 12 12 12 1 15 15 30 1周 就业指导 15 60 60 1/4 4 15 15 1 1 30 30 2 2 1周 1周 1 1 15 15 6 1 3周 3周 √ 3 120 120 12 830 学时 55 学分 课程 军事理论、技能与安全教 3周 育 小 总计 计 55 学分 30 45 15 15 214 214 147 147 36 15 57 27 12 12 ※ 37 38 39 ※ ※ 40 3 结题证明 3.1 教改项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策 研究”结题证明 41 3.2 教改项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策” 研究报告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批文号:JG-0952) 研究报告 项目负责人:何 凡 主要研究人:唐 彦 李启宇 吴婷婷 黄元斌 二〇一二年五月 42 目 录 序言 ..................................................................................................................... 44 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44 1.1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44 1.2 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44 1.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启示....................................................... 45 2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现状.................................................................. 46 3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47 3.1 培养目标定位不具体................................................................................... 47 3.2 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47 3.3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47 3.4 专业教师较少............................................................................................... 47 4 国外发达国家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48 4.1 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 48 4.2 产学研紧密结合........................................................................................... 48 4.3 教育机构多样化........................................................................................... 48 5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9 5.1 专业培养目标............................................................................................... 49 5.2 改革课程设置和安排................................................................................... 49 5.3 改革教学方式............................................................................................... 49 5.4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50 5.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0 参考文献.............................................................................................................. 51 43 序言 农村区域发展是 1998 年教育部新设置的专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 二次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与政治的统筹发展,以及打造川南经济增 长极的实施,农村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因此,本专业具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目前四川省内有四所大学开办这个专业:四川农业大学(1999 年开始招生) 、 四川理工学院(2005 年开始招生) 、绵阳师范学院(2008 年开始招生)和西南财经 大学天府学院(2008 年开始招生)。我校是四川省开办本专业较早的省属院校,在 专业建设上有一定先发优势。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 定的办学经验,但在人才培养上仍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创新型教学方法欠缺等问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分析目前我校农 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发展对策,构建适合我校情况的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价值。 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1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目前,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仅有 2005 级一届毕业生,该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签 约率达 96.7%。考上研究生 1 人,公务员 7 人,事业单位 1 人,占 32 %。 2009 年 9 月至 10 月通过电话形式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了调 查,第一届毕业生工作岗位分布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及金融机构。用人单 位从毕业生的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对该专业的毕业生 评价较高。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也显示,毕业生凭着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踏实的工作作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总 体就业质量好,发展前景佳,能够完全胜任现岗位工作。 1.2 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 况分析 课题组于 2009 年 12 月到四川农业大学对该校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林经济管理专 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44 (1)川农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9 年以前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92-95%,2009 年毕业生就业率为 89%,具体就业去向主要有五个:考上公务员(或村官);学校 (大专院校、中学,如:新疆、西藏的一些大专、中学);公司(主要为农业推广公 司) ;考上研究生;自主创业(占 10%左右)。 (2)川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9 年 9 月 1 日前,四川农业大学 2009 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86%,签约率为 60%(原因是单位或学生不愿意签约),具体就业去向主要有:考 上公务员(村官);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公司(主要为农业 企业从事销售或管理) ;考上研究生;事业单位。 调查中,负责老师都提到学生个人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就业有 较大影响。 1.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启示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是合格的产品、是否是社会需要的产品,最终要靠人才 市场来进行检验。而人才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又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 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等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作为人才供给方的学校及时研究 需求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偏好,并适应这种偏好的变化。学生就业情况表明, 综合素质高,特别是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是非常受欢迎的。因此,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实践环节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专业水 平的前提下,加强其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路和方法培养的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2)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是本科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 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涉及两个子系统:一个是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系统,它 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理论教育水平的高低;另一个是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所形成 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这两个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教师的教学水平系统是学生能力系统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学生能力系统又是教师 教学水平系统的反映和结果表现。只有两个子系统之间协调一致,相互耦合,才能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由于学生相对于教师而言人数多、涉及面广, 45 其实践能力的提高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支撑的平台和营造出一种实践的制 度环境,对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改革,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3)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一个学校的竞争优势由资源和能力综合而成。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有形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拥有的各种办学基础设施,比如,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等; 无形资源主要涉及教师的师资水平、学校的科研水平等。而能力主要是指学校的各 种资源经过有机整合以后所形成的综合能力。而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是学校在资源 和能力基础上所形成的长期发展的优势,是长期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 的、其他学校难于模仿或没有尝试过的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它 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培养出的学生 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现代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 模型,大学生将来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要通过建立自己的优势,提供比竞争 对手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充分增加雇主实现,减少雇主牺牲,最终增加雇主价值。 2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有较强的学科与专业支持。现有的应用经济学学科群的 拓展和完善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经管学院办学历史久,办学经验丰富,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以及市场营销、国际经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相 关专业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撑。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目前有专业教师 17 名,来自国内 6 所高校和 1 所国外大学, 没有本校毕业留校的教师。教师队伍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数量适中、专业结 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有博士 2 名、硕士研究生 12 名。高级职称教师占 本专业教师的比例达 41%,拥有硕士学历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 70%,具备了办好 该专业的必要条件。本专业学生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大都由 教授、副教授承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思维, 保证了学生的教学质量。 学校藏书丰富,实验设备齐备。学校和经济管理学院两级拥有支持该专业的 图书期刊资料 2.64 万册,特别是专业期刊较为丰富,院资料室每年订阅各种高水 平的专业期刊及各类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较全,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 46 需要。院实验中心综合管理实验室能有效地支撑本专业所有实验课程的开设,确 保本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 3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培养目标定位不具体 2008 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是: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知识,能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 域发展规划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 展规划,比较宏观、抽象,不具体。教师不清楚本专业教学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 学有什么区别,应注重讲解哪些理论和知识。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认识不清,不清 楚将来毕业自己能做什么,加上该专业属于新专业,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学生会失去对专业的信心。 3.2 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2008年以前,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中涉及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 课程偏少,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已设置的专业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的专业课程较少,培养的学生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 方法和技能不系统全面;选修课程设置较多,但基本上是根据学生学分需要安排选 修课程,缺乏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3.3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 、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这种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实践课、专业认知实习、学年 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专业实践课和专业认知实习环节比较薄弱。2009 年以前还没有教学实习基地;专业认知实习欠缺,学生到农村、农业企业、农业部 门、农户家庭、农产品市场等调研较少。学生理论不能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学到的 知识是书本的、抽象的、滞后的,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4 专业教师较少 目前,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师资结构数量适中、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 但是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方面有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几乎所有老师年龄都在31-49 47 岁之间,30岁以下仅仅1人,没有50岁以上的教师,长期如此,若干年后容易出现师 资断层;另一方面,教师中,真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方面毕业的不是很多,农业技 术方面的老师更是紧缺,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专业课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 的时间钻研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手段不足,导致学生创新 能力不足。 4 国外发达国家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4.1 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 在培养目标上,国外高校既重视知识学习,更注重能力培养,向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的方向发展。对学生来说,最持久的甚至是终生有用的是养成思考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把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 责任作为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尤其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 力、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4.2 产学研紧密结合 在教育模式上,改变传统的封闭模式,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生产 紧密结合的联合体。“产学研”合作是西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最近的30年里,美国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了教学、科研、生产联合 体的办学新模式。美国“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和合作内容主要包括:高校与企 业联合组织咨询小组或召开会议,共同探讨双方关心的事情;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 资助、贷款或奖学金;企业支持高校的科研,这种合作的发展趋势是集中利用资源, 联合使用设备;高校参与企业的训练活动,帮助企业开设培训课程,训练雇员;高 校与企业联合开设学位课程;等等。 4.3 教育机构多样化 在教育机构设置上,高等教育机构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在更大范围内来整合教 学资源,实施跨系、跨院和跨国的联合培养。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单一的、正 规的高等教育系统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 高等教育机构,有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有培养实用 人才的社区学院、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以便满足劳动 力市场和受教育机会均等等各种各样的复杂需要。高等教育机构走向多样化以履行 48 其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中心、专业培训场所、终身学习聚集点和国际合作伙伴的职 能和义务。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具有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的国际化 特征。 5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借鉴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 教学体系构建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构建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5.1 专业培养目标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农 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毕业后能在政府及事业 单位、农业企业集团、农村协作服务组织、农业推广部门等,从事农村发展政策的 研究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区域发展项目的管理与评价、企业和农 协的组织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的实用型高级专 门人才。 5.2 改革课程设置和安排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前提,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 性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条件。创新型人才的产生正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结 果。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借鉴四川农业 大学和绵阳师范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和其办学经验,课题组牵头于2009年和2010年 两度修改培养方案,强化了实习、实训环节,增强了专业特色,增加发展经济学、 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参与式发展理论、农业生态学、农业标准化、 农村公共管理等专业课程,尤其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尽可能 都开,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修,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3 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寻求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形 成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到教学相长。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课 堂讨论或辩论、撰写文献综述、学生当“小老师”、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建立 49 科学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效果作为考核的一 部分,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4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学院与信誉良好的农业企业或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协议 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定期到企业或地方部门参观考察,增 强感性认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更好的结合;企业或地方部门则根据现实发展需要 提供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解决 各种难题。教学学习基地,是学校与社会的接轨点,对于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生活 是一种很好的准备与保障。 (2)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和创新能力边界,使学生深切感受专业文化,形成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 (3)指导学生成立研究学会。教师选择学术界的前沿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 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实际调研,创造性地对相应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老师、同学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掘出新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研究学会可以培养 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4)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有 效途径。以老师的课题或学生自选课题为核心,组建社会实践小分队,利用暑期时 间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实情、探寻原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地方服务, 展现大学生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现状,认识自身知识 的不足,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5)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包括课题实施方案设计、实地调查、问题处理和撰写 研究报告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团 队合作精神。 5.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这就需要加强师 资队伍建设,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是鼓励现有专业教师钻研专业课程,大胆 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利用教研室教师高学历的优势,挖掘潜 力,鼓励非专业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转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从事教学科研;三是 引进专业对口的教师,尤其是引进 30 岁以下青年教师和农业技术类专业教师;四是 50 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教学科研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产学研有机结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谭宏.竞争与策略——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J].渝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1) [2] 李素菊.国外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观的变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 (1) [3] 崔盈.国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及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06 (11) [4] 高雪莲.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 育,2007(1) [5] 张红伟.借鉴国外经验构建符合国情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 2006(6) 51 4 《城乡统筹概论》讲义 城乡统筹概论 讲 义 二〇一五年三月 52 目录 第一章 城乡统筹概述.................................................................................................... 54 第一节 城乡统筹的涵义......................................................................................... 54 第二节 城乡统筹的理论基础................................................................................. 56 第三节 我国实行城乡统筹的必要性..................................................................... 65 第四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思路..................................................................... 67 第二章 政府作为统筹主体的职能................................................................................ 68 第一节 政府作为统筹主体的依据......................................................................... 68 第二节 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68 第三节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73 第四节 实施反哺“三农”的财政政策 ..................................................................... 75 第三章 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 78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农业关系..................................................................... 80 第二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 81 第四章 统筹城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6 第一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状况............................................................. 86 第二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87 第三节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借鉴 ..................................................................... 87 第四节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 88 第五章 成都市农村产权改革实践................................................................................ 89 第一节 成都市农村产权改革实践......................................................................... 89 第二节 双流县农村产权改革实践......................................................................... 93 第三节 土地流转创新模式..................................................................................... 94 53 第一章 城乡统筹概述 第一节 城乡统筹的涵义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 1.国外学者的定义 城乡统筹早在 19 世纪中期就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 与城乡统筹比较相近的有 “经济一体化” (Economy integration),但是它很少与城 乡(Urban-rural)一词搭配。 ——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 “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 ——20 世纪 80 年代后,工业地理学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 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消失; 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消失。 “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 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 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 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 —— 斯大林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统筹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 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 《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1898 年) ;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 城市》( 1902 年) 。 “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 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本 书的目的就在于构成一个城市——乡村磁铁,以表明在这方面是如何迈出第一步 的。 ” ——埃比尼泽·霍华德 20 世纪 60 年代,“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 结合在一起。 ” 54 建立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有可 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何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的益处。 ——美国著名的城市 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 小 结 城乡统筹的发展进程: 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大城市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 迈向城乡一体 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 2.城乡统筹的概念 把握五点: 城乡统筹是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称之为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 城乡统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城乡统筹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 城乡统筹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 不能把城乡统筹看成缩小甚至消灭城乡差别的过程。 ——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实现 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 从而使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在经济、社会、 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城乡统筹的实质 农业与工业关系的动态演化 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化初期 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工业化中前期 工业支持农业:工业化中后期 ——城乡由对立走向融合,城乡差别缩小,城乡经济及社会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三、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都把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割 裂地加以考虑。 区别: ※ 城乡一体化—— 一种长远奋斗的目标,它强调的是城乡融合的结果;尽力消 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 城乡统筹发展—— 一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用统筹的思想来指导发展的 55 实践,它强调的是过程;在保留城市与农村自然特征的同时,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城乡统筹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 马克思: “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象古代那样城市乡村化”。 恩格斯: “人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 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 列宁:“当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不再存在他们固有的缺点的时候, 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就能够克服了”。 乡村城市化(rural urbanization; rurbanization ) :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 渐增长的过程。 毛泽东 1956 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放在十大关系的首位。他指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 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邓小平多次强调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他还充分肯定了苏南地区乡镇 企业“以工补农、以工促农”的做法,称乡镇企业是“异军突起”。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战略思想,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 二、发展经济学理论模式 (一)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1.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概念 最早由荷兰社会学家 J.H.博克提出: 一个社会性质由其表现出的社会特征所决定,而社会特征是由相互影响的社会 精神、组织形式和技术共同决定。 发展中国家引入发达国家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技术时,两种社会特征并没 有被融合,而是两种社会特征并存,因此社会结构呈现出二元性。 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1954 年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极: 落后的农业部门——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两个部门同时存在。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结构转换,经济发展的过程就 是通过扩大现代工业部门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56 ——刘易斯(美国)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即社会呈现出相应的两极: 落后的农村——相对发达的城市; 落后、愚昧的农民——教育良好的城市居民 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农村落后城市,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 展。 农村人口出生率高,素质较低,阻碍了农村的发展。 农村较低素质的人口进入城市,很难适应现代工业的需要,生活水平仍然很低。 农村和城市不协调发展成为社会和政治不稳定因素。 3.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原因:实施向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策略 一是历史原因:经济底子薄弱;处于英美的封锁中;要求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捍卫 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二是制度原因 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具体的制度: (1)户籍管理制度 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195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大事记 1951 年 7 月,《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 1958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正式确立了迁移审批、凭证落 户的户口迁移制度,开始严格限制人口迁入大中城市。 1963 年,依据是否拥有计划供应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1975 年,经过重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取消了关于“公民有迁徙自 由”的条文。 1977 年 11 月,规定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 的 1.5‰。 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通知,允许“有固定住所,经营能力”的农民和家属,自理口 粮进入集镇“落常住户口”。 1985 年 7 月,《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颁布,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长期 57 居留。 1992 年 8 月,小城镇、经济特区、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以解决要 求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过多与全国统一的进城指标过少之间的矛盾。 1997 年,国务院批准进行“县以下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允许“有合法固定住 所,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生活来源,已合法居住一定年限”的人员转为城镇户口。 1998 年 8 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对婴 儿、夫妻分居、投靠子女、在城市投资、兴业、购房的人员放宽落户政策。 2001 年 3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随后,浙江、 河北、广东、湖南、吉林、四川、江苏、江西、福建……各地纷纷宣布进行“取消 指标限制、实行准入制度”、“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户口登记一体化”等户籍改 革。 成都户口政策调整历史:5 次进行户籍改革 2003 年 成都取消了入户指标限制,以条件准入制代替“入城指标”; 2004 年 打破沿袭 50 年的二元户籍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 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2006 年 率先实现本市农民租住统一规划修建的房屋可入户; 2008 年 4 月 实现本市农民租住私人住房可入户,彻底打破由货币筑起的阻碍农民 向城镇转移的壁垒; 2010 年 11 月 宣布将在 2012 年实现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居民可以自由迁徙,并实 现统一户籍背景下的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成都市户籍改革 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010 年 11 月 16 日 成都市正式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 ,将在 2012 年实现城乡统一户籍,民众可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不因居住地的迁徙、职业的改变而受到侵害,明确规定农民可 带产权进城,就业、参加社保不以丧失承包地为前提,且不进城同样可享受政府提 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此项规定被当地官员形象地解读为, 农民非但不会“光脚”进城,反而是穿着“风衣”进城。 到 2012 年底前,成都将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 用、社会保险等信息于一体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城乡居民凭合法固定住所证明进 行户口登记,户口随居住地变动而变动。 市外人员入户,也将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 58 成都户籍改革·12 条政策解读 1.自由迁徙 不受任何限制 建立户口在居住地登记、随居民流动自由迁徙的统一户籍管理制度。今后,农村和 城镇居民都可以自由迁徙居住, “农民”这个称谓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仅仅是一种 职业。 2.农村居民同样享受就业援助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统一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持有《就业失业 登记证》的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同等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扶持政 策。 3.将住房保障延伸到“城乡” 第一次将住房保障由单一的城镇延伸到了“城乡” 。各区县对城乡居民符合住房保障 条件的家庭,要统一纳入城乡住房保障体系,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 房以及租房、建房补贴等方式解决其住房困难。 成都户籍改革·12 条政策解读 4、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 到 2011 年底前,成都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公平就学。 同时,成都还将加快推进同一区(市)县域内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争取 在 2012 年实现既定目标。 5.城乡居民赔偿标准统一 到 2012 年,成都城乡居民因伤致残或死亡赔偿,未明确规定适用统一标准的,将最 大限度地扩大城镇居民标准在我市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适用。同时,还要积 极促成当事人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使实际赔偿标准实现城乡统一。 6.退役士兵统一安置补偿 实行统一的退役士兵安置补偿和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政策,士兵入伍前只要没有土 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都将实行一致的安置补偿和优待政策。同时,各区(市) 县应统一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 成都户籍改革·12 条政策解读 7.城乡居民 自主选择参加社会保险 2010 年底前停止办理本市居民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已有的非城镇户 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并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参加城镇职工 社会保险,其他居民自主选择参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8、城乡“三无”人员 统一低保标准 2011 年底前,在同一区(市)县要统一“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具备条件的区(市) 县,也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低保标准,而暂不具备条件的区(市)县,可按城镇建成 区和以外区域分别确定低保标准。到 2015 年底前,全市将实现同一区(市)县统一 59 城乡低保标准。 9、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 城乡全覆盖 2011 年底前,成都将对迁入城镇的农村居民在 5 年内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而取得独生子女证的单位职工退休后和其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居民自养 老金领取之日起按照相关规定享受奖励和优待,其他取得独生子女证的居民按农村 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标准享受奖励和优待。 “三无人员”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 10.困难家庭中职生 享受无差别资助 过去,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主要针对农村困难家庭的中职学生。根据《意见》 ,按国家 相关政策要求,统一标准,成都将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本市所有户籍学生实施助 学政策。这就意味着全市所有困难家庭的中职学生将无差别享受资助政策。 11.城乡居民在户籍所在地 享有平等的权利 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并落户后,按照选举法、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 的规定,在户籍所在地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民主管理权利。 12.市外人员入户享受 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成都将完善和落实市外人员到我市入户相关政策,凡按照相关政策迁入落户的市外 人员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中后期 ——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类农产品实行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 销售的办法 ——对生猪等重要的二类农产品实行上交完成国家计划后,余下的可以自由处置的 办法 ——对其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处置 (3)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 ---三级:人民公社(乡镇) 、生产大队(村)、生产队(社或组) ---队:生产队为基本的生产和分配实体 (4)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 通过这两种方式抽取农业剩余,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完成农业剩余向工业、 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 表 2-1 时期 剪刀差与农业税 单位:亿元 农业税(1) “剪刀差”(2) (2)为(1)的倍数 1950-1978 978 5100 5 1979-1994 1755 1.5 万 8 60 剪刀差 ——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 二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 (5)与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联的其他 城乡分割制度 ---就业制度 ---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粮食等多种补贴;无偿住房 ---社会保障制度:休养、退休养老金、抚恤费 ---公费医疗制度 ---教育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制度 成都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 2011.2.14 在成都市主城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暂时实行住房 限购政策。 成都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主城区已拥有 1 套住房的,可以再购买第 2 套住房(含新建商 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下同),暂停购买第 3 套住房 外地户籍居民家庭在成都市主城区无住房的,可凭该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 明在该市主城区购买 1 套住房,暂停购买第 2 套住房;不能提供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 保险缴纳证明的外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市主城区购买住房。 (四)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结果 ---重工业倾斜发展,超常增长 ---农业发展滞后 ---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 农业和工业关系的动态演变 第一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以农养工。 第二阶段:农工平等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农业剩余自留。 第三阶段:工业支持农业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以工养农。 坚持工农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 2004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 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 61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2004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3 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8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 2.6 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的经济实力。 趋向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三农”问题积重难返 “三农”问题的表现和实质 1、农民增收困难 ---收入水平低。200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622 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8472 元, 是农村居民的 3.23 倍。 2009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5153.2 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17174.7 元,是农村居民的 3.33 倍. ---负担沉重 2、农民权益无法保障 政治权益 经济权益 市场经济下“三农”问题的实质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独立的、成熟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与市场的协调问题→政府、农民与市场的 关系,关键是: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 实质:平等。----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即农民能否享有平等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实现全面均 衡增长,只能通过个别区域优先发展然后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非均衡增长模式,最 终实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增长。 发展中国家在资源不足限制下,应优先发展对整个投资决定形成更大刺激和压力的 “直接生产性活动” 。 ——赫尔希曼(美国) (三)结构转换理论 如果城市化水平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同步提高,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 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将表现出一种畸形偏差。 ——钱纳里(美国) 城市化与工业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 62 (四)人力资本理论 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经济学家们在比较美国 1957 年和 1929 年国民收入增长情况后发现,增加的 1520 亿 美元中,竟有 710 亿美元是增加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所不能解释的。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许多学者 认为“一个国家若要发展现代经济,就必须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人力资本的提出 舒尔茨运用自己创造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测算了美国 1929~1957 年国民经 济增长额中,约有 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 “国民产量的增长比较土地和按人时计算的劳动量以及能再生产的物质资本的增长 更大,这种情况已经普遍可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大概就是这个差额的主要说明”。 人力资本涵义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 况)价值的总和。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1. 劳动、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 2. 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 量的方面指一个社会中从事有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 代表着该社会人力资本的多少; 质的方面指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与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 能力的东西。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3. 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 人力资本投资:(1)医疗和保健;(2)在职人员培训;(3)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 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种多见 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 4. 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5. 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 重要的经济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 我们也就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 ——舒尔茨 63 1979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贺 辞 一个像祖辈那样耕作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或他如何辛勤劳动,也无法生产出大 量食物。一个得到并精通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和机械的科学知识的农民,即 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产出丰富的食物。 ——舒尔茨(美国) ——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投资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 (五)地理二元结构理论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的二元结构 政府应积极引导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为了避免两极分化,必须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刺激和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 ——缪尔达尔(瑞典) 案例:山东金乡县,有“中国大蒜之乡”的美誉。该县县政府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 施条件、对大蒜从事冷藏、深加工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提供管理和技术培训服务, 扶持一部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外地经销商实行优惠政策、政府主导和创立区域 大蒜品牌等制度创新,降低了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投资成本和销售成本。 大量的小企业纷纷建立,形成了大蒜产业群。2003 年,金乡县大蒜出口创汇 5906 万美元。 财政年投 160 亿补助营养餐 2011 年 10 月 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从 2011 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 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 3 元的标准, 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 680 个县(市)、 约 2600 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 160 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二)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 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 (三)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 生就餐条件。 (四)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 1 元,达到小学 生每天 4 元、初中生每天 5 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 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 督。 三、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理念、新 64 思路 1.在发展思路上,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 党的“十六大” (2002 年 11 月)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 年 10 月) 2.在发展战略上,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 2003 年 1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解决好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按照“重中之重”的要求,中央在 2004 年 2 月 8 日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 年 1 月 30 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 入力度。 三、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理念、新思路 3. 在发展阶段上,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 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胡锦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第三节 我国实行城乡统筹的必要性 一、实行城乡统筹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农业虽然稳步发展,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2、农民收入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不断扩大。 3、农村社会事业虽然有所进步,但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改变。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 1%,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 动生产率的 1/8 和第三产业的 1/4 左右。 来源:国家公务员网 http://www.chinagwy.org,2010-01-04, 65 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条件较差,目前全国还有 2.5 亿农 民饮水安全缺乏保证,近 100 个乡镇不通公路,近 1 万个乡镇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 约 200 万户农村人口用不上电。一些地区村镇布局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设 施缺乏。 内蒙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牧业生产后劲不足 畜牧业生产供电条件差。很多地方因电网质量差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产用电量,甚 至不少牧区没有通生产用电。2008 年,在被调查的 130 户牧户中,80 户通电,占样 本户总数的 61.5%,其中:50 户没有通生产用电,占 38.5%。 很多牧民用柴油发电抽取地下水浇灌种植的饲料,生产成本高,经济收入减少。 生产设施落后。永久性棚圈建设、牲畜饲养和草料贮备设施建设、草地畜牧业机械 化发展(特别是劳动强度较大的打草作业机械、挤奶、剪毛等)、牲畜产品运输、加工、 仓储、销售等设施建设水平不高,远远不能满足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农村的“六小工程” 六项农村基础设施工程: 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 二、实行城乡统筹是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1. 经济结构存在明显偏差 工业化与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农业比重下降,就业结构失调 2004 年,我国非农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85%左右,而城市化率才 41.8%; 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下降到 15%左右,而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比重高达 46.9%。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 1.5 亿人,每年还新增 600 多万劳动 力,农村就业压力很大。 2. 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2004 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程度比东部地区分别低 22.2%和 45.6%;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 10 年,比中部地区低 5 年左右。 ——国家统计局 3. 社会发展存在突出矛盾 国家统计局对全国 2942 个失地农户的调查显示:失地农户中的 7187 个劳动力,安 置就业的占 2.7%,被迫赋闲在家的占 20%;46%的农户生活水平下降。 2002 年国家信访局受理土地征用的来信来访 4116 件,大部分集中在农民失地失业 66 问题上; 2003 年,国土资源部信访接待部门受理总量的 70%反映征地纠纷、违法占地问题, 其中 30%反映的是征地补偿安置问题。 三、实行城乡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1、农民生活质量亟待提高 2020 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 6000 元,而 2004 年仅为 2632 元,占 43.8%;2008 年为 4760.62 元,占 79.34%。 ——国家 统计局 2、农村发展建设欠账太多 3、新型农民培养任务艰巨 农业从业人员中,真正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到 5%。 第四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思路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1.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国民收入分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2.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3. 统筹城乡政治发展 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民主化建设 4.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城乡规划、社会保障制度、就业、生态建设 我国有 60 岁以上老年人 1.78 亿,养老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子女赡养、退休金、社保 金。 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 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 养老方式。 租房置换——通过出租房屋获取租金,最终通过租金收入来入住养老院。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1.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 67 2. 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进程,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 3.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 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4. 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 5. 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 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 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 ※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能享受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 例:重庆农民变城里人有五件衣服 农民的三件衣服: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使用权。 市民的五件衣服: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 第二章 第一节 政府作为统筹主体的职能 政府作为统筹主体的依据 一、政府是决策制定者、实施者 二、城乡统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协调全局 三、城乡统筹实质是我国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只有政府才能调节协调各方利 益 四、市场存在失灵现象,需要政府进行调控 农业的功能: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 承 ——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 第二节 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涵义 1、发展规划的概念 规划——对一个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进行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发展规划——各地区根据其当前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 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68 2 、战略、规划、计划三者的关系 战略——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胜负的谋划。 规划——中、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是为了实现战略所必须的进一步谋划。 计划——中、短期计划,是未来行动的方案,它是规划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是 规划实施的阶段性措施,只有通过具体计划的制定,规划才可实现。 战略、规划、计划三者的关系 密切相关的延伸关系,总体与局部的关系。 ※ 战略是制定规划和计划的指导方针 ※ 规划和计划是为了实现战略中规定的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安排,是战略的延伸。 研究的思维过程 战略的研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规划、计划都是在发展战略约束下进行的,不论规划和计划如何概略,其抽象程度 必然低于战略,其研究的思维过程是在战略指导下,从抽象向具体返回。 具体→抽象→具体 战略、规划、计划三者的关系 决策层面 战略的制定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最高层次的决策 规划和计划则是遵从这一决策的低一层次的决策 等级层次:战略处于最高层次,规划处于亚级层次,计划则在最低层次。 3.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是一个新的规划门类 长期以来,我国只有城市规划,没有城乡一体的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本转变以城市为对 象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在规划理论和方法上自成体系。 例:成都灾后重建 成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将规划设计首次引入到农房重建中,成功探索出“四 性”原则,成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 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 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 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 灾区全面呈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 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2010 年 9 月 12 日,第三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上,四川三众建 69 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师郭锋成为“建设成都杰出贡献人物”,他的获奖感言是:“我 在广阔农村找到了更大的舞台”。 舞台的起点是——彭州市磁峰镇 “鹿鸣荷畔”安置点。 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 “鹿鸣荷畔”农民安置点规划 鹿坪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规划出 74.9 亩修建统规统建永久性安置点 “鹿鸣荷畔” 。该点将能安置全村 14 个社村民,562 户,共 2123 人。 一心——处于中心位置的千亩荷塘 一带——贯穿整个村落的手工艺和文化创意产业景观带 两环——荷塘周围的旅游观光休闲环和外围的产业经济环 多聚落——采用林盘空间形态形成了三个集中居住聚落 发散式——建筑沿荷塘布置散落在林盘田间,有传统农村聚落形式,又有质的变化 例: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化城市,同时也是符合“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的田园城市理想、统筹城乡发展的田园城市,广袤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 ,二三 圈层是“城在园中”,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融合城乡的各自优点,让成都市民 既享有高品质的城市社会生活,又享有惬意的田园风光。它不仅是国家重要中心城 市,而且是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甚至可以进入世界二级城市的行列。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不仅要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都市,而且要构建历史文化 与现代文明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更要建设和打造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特色 鲜明的小城镇和村庄。 成都市共 223 个乡镇,除纳入各级城市规划区的 27 个乡镇外,196 个乡镇将配备 150 名乡村规划师。 二、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内容 1、区域城乡资源、社会条件与环境分析 2、统筹发展的战略 3、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4、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5、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6、城镇建设 7、规划实施的对策措施 1、区域城乡资源、社会条件与环境分析 地区优势:包括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条件。 70 主要优势和次要优势 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 区位优势和非区位优势 组合优势和非组合优势 2、统筹发展的战略 发展地位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发展方向 发展定位 3、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 分阶段目标 4、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产业发展重点、主导产业的确定 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重点 城镇发展重点 重大经济社会建设项目 5、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2)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例:成都市的产业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试验区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四大现代产业基地”建设, 推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结构。 中心城区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近郊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 远郊区加速发展特色农业、涉农工业和生态旅游。 例:成都锦江区三圣乡花卉市场 例:成都市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中心城与外围 8 个城市(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新津、蒲江和都江 堰)之间,形成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 4 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 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 个小城市(即目前的重点发展镇,如崇 州街子古镇、邛崃羊马镇等)及 60 个新市镇(即目前的次重点发展镇)与所在区域 71 的中等城市实现以 4 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600 个中心村(即农民聚集新居,目 前正在规划建设中)对外通道实现双向 2 车道连接。 成都市域轨道交通规划 成都市域内总共规划了 170.7 公里的 5 条轻轨(成新、温青、北部组团、黄龙溪、 第二机场轻轨)和 373.6 公里的 7 条快速铁路(成灌、成彭快速铁路,成九、达成、 成绵乐、成雅、成渝快速铁路成都段) 。 6、城镇建设 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配套的城镇建设 例:全域成都 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着眼于建设 1.24 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 区,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 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 城市形态。 “全域成都”理念的基本意蕴 一种新型的城乡形态,而不是过去那种城乡割裂的或者说二元社会结构。 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现代化,即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 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市域现代化的全覆盖,用全面现代化的标准去建设成都 1.24 万 平方公里的全部地域 。 “全域成都”理念的主要内容: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 ; 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域均衡”。 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 成都市按照国际旅游枢纽城市,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 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城市未来发展定位,规划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的城市格局,即“1 个特大城市、8 个中等城市、30 个重点镇、60 个新市镇、600 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组成。其产业布局坚持“一城、三圈、六走廊”式发展形态, 即中心区域的特大城市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近郊区以发展现代工业为主,远郊 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然后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为载体形成各 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使之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承载。 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 成都交通要着力于“五网”建设,即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市域快速 通道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新市镇路网。在中心城市与外围 8 个城市之间,形成 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免费通行快速路及四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 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 个小城市及 60 个新市镇与所在区域的中等城 市实现以四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一般设计时速为 60-100 公里,大部分为双向六 72 车道。两年内全部开工建设 13 条城市快速通道。这些硬件再加上城乡客运管理体制 软件的改革,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拉近城乡距离促进深度融合。 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域均衡” 截至 2008 年 2 月,成都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失业、救助、养老、 低保等保障体系。全市已完成 192 所乡镇公立卫生院、1072 所村卫生站、45 所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从服务设施上保证了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 。 成都市户籍改革 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2010 年 11 月 16 日下午发布消息称,该市正式出台《关 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将在 2012 年实现城乡统一户 籍,民众可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为了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不因居住地的迁徙、职业的改变而受到侵害,明确规 定农民可带产权进城,就业、参加社保不以丧失承包地为前提,且不进城同样可享 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此项规定被当地官员形象地 解读为,农民非但不会“光脚”进城,反而是穿着“风衣”进城。 至 2010 年底,成都市所有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将全部并入城镇职 工社会保险; 到 2011 年底,将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和就业援助扶持制度; 并将建立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以及租 房、建房补贴等方式解决民众住房困难。 成都着力构建城乡均衡的公共教育体系,明确要求在“全域成都”内,把 9 年 义务教育延伸至 12 年。在硬件设施方面,已全面完成 410 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任务。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尤其要重视“软件”建设,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在“全 域成都”范围流动,着力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薄弱地区流动。为实现教师 区域流动,将教师的管理权限收回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实行“无校籍管理”, 教师全部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统一配置师资, 实行“同城同酬”等,千方百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第三节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1. 制定实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1)引入经济资源 (2)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 (3)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73 (4)培育城乡统一的市场 例:双流县引进业主的政策 政府出 2.8 个亿扶持农业。 2008 年以前,业主租用农户土地,补租金的 10%-20%,具体为:100-500 亩,补贴租金的 10%;500-1000 亩,政府补贴租金的 15%;1000 亩以上,政府补 贴租金的 20%。 2009 年开始,政府鼓励建家庭农场、农庄,1 年后补贴租金的 50%。要求业主 签合同 10 年以上,每年 9 月预付下年的租金。 例:成都市温江区引进业主政策 对从事农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且土地流转规模 100 亩以上、租赁期限 10 年以上的业主给予每亩每年 200-1200 元不等的土地租金补贴、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设施化建设补贴、科技研发补贴和品牌建设补贴等鼓励农地流转的优惠和奖励政策。 ——资料来源:温江区农村发展局 例:重庆市北碚区引进业主政策 对新增从事研发、生产、加工、销售高新农副产品,土地流转规模 100 亩以上 的业主,由区财政按 100-500 亩、500-1000 亩、1000 亩以上三个档次规模,每亩 每年分别给予 200 元、300 元、400 元的补贴、连续补贴三年。 例: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 成都市 2008 年 10 月 13 号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业务指导部门原来 是成都市统筹委,2009 年 5 月后成都市政府将其划归成都市国土局管理。属于国有 企业。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宅基地基本不管。 程序:登记-审查合格-发布信息 截止 2009 年 6 月,发布信息 573 条,组织投资者 200 多人次,成交项目 148 个, 涉及土地面积 14056 亩,成交额 11778 万元。 现实中,交易不活跃的原因:产品属性(不动产),投资人需求多样化;农民流转 意愿非常强,但受村集体限制;投资人不是很积极;经济大环境(受地震的影响) 。 2.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科技进步 培育新型农民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增收 3.统筹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失地农民的补偿 74 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益分配 例:现行补偿安置规定 征地补偿按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其标准是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 被征用前三年产值的 6-10 倍;安置补助费为 4-6 倍,每 hm2 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 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 15 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 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 30 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98 年 8 月 29 日) 现行补偿安置规定被征地农民安置途径: 农业生产安置 重新择业安置 入股分红安置 异地移民安置 ——《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 (2004 年 11 月 3 日) 二、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 公共产品——那些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占有性的产品或 服务。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义务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 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应当主要由政府来保障供给。 三、营造发展环境 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 村社会公共服务中心机构:党支部、村委会、妇代会、共青团、民兵、老协等 村务公开 政务公开——民政救济、低保、计生政策等 财务公开 事务公开——一事一议,等等 乡镇行政服务中心设服务窗口:农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窗口、民政窗口、 工业服务窗口、家电下乡窗口、党政群窗口、劳动社保窗口、文化服务窗口 实行镇、村、组三级代办,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四节 实施反哺“三农”的财政政策 75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经营粗放、盈利能力差; (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3)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4)农民贷款难问题尚未解决。 农村金融产品: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涉农中小企业集 合债券 农户联保贷款——社区居民组成联保小组,贷款人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并 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它是为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而 设立的一种贷款品种。 管理办法——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 基本原则是:“多户联保。总额控制,按期还款”。 一、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 近年来,财政支农主要依赖中央财政。1998 年以来,中央财政的支农投入增 长较快。但比起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仍然差距巨大。据世界经合组织的报告,我 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只占农民收入的 6%,而日本已达到 58%,韩国达 64%。 1、加大中央财政投入 与中央财力的增长基本相适应 逐年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 完善国家农业投入的法律法规体系 2、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明确地方政府农业投入的责任。 不同区域的投入量和投入结构应当有所差异。 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调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的积极性。 如:土地出让金收入,从 1994 年开始归地方财政,应规定一定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财政投入的先导作用与方式 1、政府、农户、社会资本涉农投入现状 农户: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没有资金增加投入;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交织,不 愿意投入。 社会资本:近年来增长,但总体缺乏。利润低,不愿投入农业,局限于农产品加工 环节和流通环节;优质农产品可能获得高利润。 76 政府:总量投入不足,投入体制存在问题。项目多部门多头管理;项目确定县级政 府不能充分表达意愿,项目与项目实施关联度低,地方政府缺乏配套投资的积极性; 支持对象是单个农户;有些地方政府无力承担。 社会资本——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生产业主的资金;金融、保险、技术服务、 营销服务等中介组织的资本;人力资源、劳动手段等生产要素。 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 一些玉米的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比原粮的价值要高很多。如果玉米的收购价格每 吨为 1500 元左右,那么加工成玉米淀粉的价格每吨就可以增加价值 500 元,加工成 玉米汁的价格每吨则可增值 1500 元,加工成蛋白粉的价格每吨则可增值 2500 元, 其利润率要远远高于 2009 年的全国 5.47%的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而像生态农业的 成本利润率甚至可以达到 60%。 2、财政投入的先导方式 改变传统的政府投入方式 (1) 扶持对象从千家万户转向种养殖大户 (2) 改革多头管理体制,整合支农投入资金 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搭建平台 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服务条件 对农户的引导多元化:补贴、奖励、配套、投劳 三、加大金融支农投入 2004 年,我国农业获得的金融贷款(包括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余额总共 不到全国金融贷款余额的 6%,农民和农村企业所获得的正式渠道信贷支持不足其 资金借贷的 30%,而当年全国农业增加值却占全国 GDP 近 15%的比重。 资料 来源:农业部 1、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投入 农业发展银行本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却并不面向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重 新定位,单纯的“粮食银行”转为支持农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 整和产业经营。 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 2、加大商业金融支农投入 农业银行 邮政储蓄 民间小额信贷 农业保险 77 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创新金融产品: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宅基地使用权抵押 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 “信贷+保险”产品 农村“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机构在向农民发放生产贷款时,同步提供责任保险 的金融服务模式。 作用:通过在农村信贷活动中引入保险机制,有效转移农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 等不能如期还贷的违约风险,有效解决农民因无担保、无抵押而贷款难的问题。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 为了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突 破口,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2008 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 2008295 号),选取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部分有基础的县、市,开展加快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 试点成效 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截至 2010 年 6 月末,试点九省涉农贷款余额为 2.6 万亿元, 同比增长 24.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 13.6 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贷款和农户贷款增幅 分别比上年同期高 19.4 个和 7.4 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全国各项贷款增速 7.9 个和 7.7 个百分点。试点九省试点创新的金融产品直接带动的涉农信贷投放累计达 559.5 亿元,贷款余额 264 亿元,同比增长 40%。 第三章 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 2007 中央一号文件 2007 年 1 月 29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 例:成都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0 年 8 月,农业部正式批准成都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通过发展蔬菜、水稻、生猪、水产 4 大主导产业,未来 5 年内,全域成都的现代农 业将实现产值 530 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 1.3 万元以上。 蔬菜,建设城市蔬菜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基地 100 万亩以上,外 销蔬菜基地 130 万亩以上; 水稻,建设水稻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基地 200 万亩以上;大力发 展制种育苗,良种良繁,坚定不移走产业高端发展之路; 生猪,将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由 61.22%提高到 80%以上; 78 水产养殖业,建设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和重要商品鱼基地,养殖水面达到 15 万亩以上。 背 景 2009 年 11 月 6 日,农业部决定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计划用五年时间, 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申报创建条件 (1) 代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先进水平; (2)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 (3)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在前列; (4)规模范围的确定科学合理。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三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 四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五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 措 施 成都将着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 经营”、 “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生产经营模式,完善龙头 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进有机农业发展,鼓励扶持有机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成都现代农业示范点、示范片、示范带和示范乡建设,带 动成都经济区域和合作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有机农业 ——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 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 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设施农业 ——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 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 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 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观光农业 ——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农业设 79 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经规划设计来吸 引大中城市居民及一些农村居民进行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 学习等活动的新型农业。 都市农业 ——以大都市为背景,充分利用和依托大都市的科技、经济和社会优势,对大 都市内的和近郊的甚至远郊的有限土地资源和森林、民俗、古迹等环境资源,围绕 建立高效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与体验于一身的新型农业。 宁波都市农业园区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西北距宁波市中心 8 公里,园区规划总面积 1000 多 公顷,现占地 567 公顷,建有观光果园、垂钓休闲、中草药心、花卉景观园、休闲 植物园、航天育种基地、航天科技馆、青少年绿色学校、拓展训练营、蝴蝶兰等农 业旅游项目。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农业关系 一、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①产品贡献(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②市场贡献(提供农产品,购买工业品) ③要素贡献(资金贡献,劳动力贡献) ④外汇贡献(直接贡献——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直接为国家创汇,间接贡献——扩 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二、工业化进程中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 第一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偏向和城市偏向,农业农村剩余流入工业和 城市,农业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工业化的成长主要依靠农业农村提供的剩余 积累。 第二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农业和城乡之间的平等协调发展,农业不再是 受挤压和被剥夺的部门,农业农村剩余不再外流到工业部门,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完 全依靠其自身的积累。 第三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和城市剩余开始回流农业农村,工业、城市 开始反哺农业、农村,工业化的成长主要依靠工业和城市的积累。 三、工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农业保护 农业支援工业发展阶段 采取措施扶持农业,使农业在为工业提供剩余的同时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保证 80 “以农养工”有可持续性。 一方而使资源在工农业之间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又带来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 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发展农业生产力。 工农、城乡平等发展阶段 在逐步减轻农业负担的同时,采取措施扶持农业生产,防止农业资源过度流失和农 业衰退。 工业支援农业发展阶段 将工业剩余适度导入农业,支援和保护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比较收益率和农民收入, 缩小工农、城乡差距。 第二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1、定义:农业现代化——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物质条 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 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把落后的传统 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2、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农业生产的本质: ——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能提高循环和转化的效率。 生产目的:获取农产品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技术。 发展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 未来发展: ——农业将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发展可以证实。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3、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 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发展的高 效系统。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的协调。 世界性: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 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1. 生产技术现代化 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 81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2. 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广泛地运用机器 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 劳动者现代化 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 具备四个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 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质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 经济管理现代化 ——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对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经济效果评价 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经济数学等)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 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3、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增加农业收入 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2000 年中国人均 GDP 按官方汇率计算达到 850 美元左右。据有关中国经济 增长潜力的分折,2000—2020 年的 20 年间,中国 GDP 年均可增长 8%左右。据此 估计,2020 年,中国人均 GDP 将达到 2885 美元,城市化水平可达到 58.7%,城市 化率年均需提高 1.5 个百分点左右。到 21 世纪中叶,可以基本完成城市化,实现二 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二、农业现代化目标和指标体系 (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1.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 各阶段的目标 82 起步(初级)阶段——增加粮食产量 发展时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时期——协调经济、技术体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 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发达的农业: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 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的统一 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近期目标 2010 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 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分三步走 第一步:准备阶段(1980-1990) 第二步:起步阶段(1990-2000) 第三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2000-2050) 到 2010 年,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具体目 标: 粮食产量 5.6 亿吨,棉花 500 万吨,肉类 7000 万吨,水产品 4200 万吨; 农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上更加富裕; 全国人均每日主要营养供给量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热量 2600 千 卡,蛋白质 80 克,脂肪 80 克; 在农村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 2020 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加发展,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和专 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比较富裕; 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各项配套制度更加完善。 农业生产专业化 ——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 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 环节的生产活动。 到 2050 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显著 提高;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极大提高;农民生活达到富裕;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83 ♂ (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1、指标的设置原则 全面性原则 重点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2、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产量和劳均产值) 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 农产品商品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资源与环境指标(森林覆盖率、成灾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农业科技进步率在农业产出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年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00%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据农业部测算:2005 年为 48.0%,但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仅为以色列的一 半。2010 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3.5%,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 占比例达到 43%以上。到 2020 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4%以上,是可能 的。各地实践中已有成功经验,2005 年山东寿光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 67%。 各地发展规划也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北京市规划,2010 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 率达到 70%。 提高途径: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推广转化等。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一)国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美国型——资本集约型:美国、加拿大等国 ——国情: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 ——实现农业现代化:先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后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 日本型——劳动集约型:日本、荷兰等国 ——国情: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缺乏,耕地面积少。 ——实现农业现代化:先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后农业机械化,适当 提高劳动生产率。 84 西欧型——中 间 型: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国情:工业相对发达,劳动力和耕地资源都不太丰富 ——二者并举,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现代化并进,物质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劳动 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共同提高。 (二)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 国情:一国的地理、环境、人口构成、自然资源、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科技水平 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 1、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农业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现代科技落后,农民素质低,但传统农业技术丰富 地区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 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 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 业现代化道路。 3、具体举措 (1)坚持科教兴农,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技术革命。开始于 20 世纪末。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把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新材料与新能源、航空与航天、信息自 动控制等现代技术应用于农业,改变传统的生产运作方式,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生产 效率。 (2)实行生物技术现代化与机械技术现代化相结合 为什么要两种技术的现代化相结合?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 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3)注重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 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是两种不同的农业形态 主要表现在所用技术的不同 有机农业技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利用农业内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来发展农业的一种农业技术体系。 如采用良种、施用有机肥、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复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农 85 林牧渔结合等。 特点:易保持生态平衡、少污染,投入少,产量有限。 无机农业技术:利用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依靠石化能源的投入来发 展农业的一种技术体系。 如:使用机械、工程设施、化肥、农药、除草剂、化学生长激素等。 特点:投入大,产量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地力退化。 (4)资金集约、劳动集约与技术集约相结合 ——资金集约:提高农业的现代化装备水平 ——劳动集约:解决剩余劳动力 ——技术集约:提高技术水平和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5)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 (6)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目的: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推动主导产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 专业化、市场化 (7)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 ——积极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8)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石油农业、单纯重视发展农业,破坏生态环境的做 法的反思。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 的农业,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性的农业。 ——基本特征 经济的可持续——保障 社会的可持续——最终目标 生态的可持续——基础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2009 年上半年,成都市农业增加值达到 113.7 亿元,同比增长 3.3%;农民人均现金 收入达到 4594 元,同比增长 12.4%;粮食总产量 52.5 万吨,同比增长 0.3%;油菜 籽、肉类、禽蛋、牛奶、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9.2%、 4.1%、5.3%、9.4%、3.1%、13.8%、3.1%、1.0%。 第四章 第一节 统筹城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状况 86 一、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等化 城乡义务教育支出距均等化要求甚远 农村办学条件与城市差距依然较大 城乡师资力量差距显著 城乡后义务教育差距在拉大 二、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均等化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等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可获得性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医疗卫生费用差距依然较大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同步 农村疾病与传染病发生率高 三、城乡社会保障的非均等化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 城乡之间在基本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合理 第二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财力与事权的非匹配 效率优先的市场化改革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第三节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借鉴 韩国总统朴正熙于 1970 年倡导以“脱贫、自立、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勤 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建设新农村运动。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社会背景 (一)工农业产业部门非均衡发展 “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增长速度为 7.8%,农业为 5.3%; “二五”计划期间, 工业增长速度猛增为 10.5%,而农业下降为 2.5%。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1962 年韩国农村居民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 71%,到 1970 年下降为 61%。 87 (三)农村人口不合理流动 1950~1971 年,韩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 70%降低至 46%。但大量 的农村劳动力并没有很好地被城市吸收,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 农村青壮劳动力 的流失使农村发展更加缓慢。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三个阶段 (一)进行农村启蒙,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 向农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农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 (二)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 1. 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从改善屋顶、建设新房到重建村庄,从安装自来水、 改造排污系统到修建公共澡堂、游泳池,从设置公用电话到扩张农村电网和通讯网。 2. 对生产环境做全面的开发。政府组织修建桥梁、改善农村公路,并修建农用道路、 建设小规模灌溉工程、设置公共积肥场、整理耕地、治理小河川,大大改善了农业 生产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从事经济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在全国推广“统一号”水稻高产新品种,不仅推广科学育苗、合理栽培技术, 使水稻每公顷单产由 1970 年的 3.5 吨增加到 1977 年的 4.9 吨,而且为保护“统一 号”水稻的价格,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 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贷款和村 庄集资的方式建立各种“新村工厂”,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扩大生产,把原来家族式 的小农经营转化为以面、邑为单位的生产、销售、加工为一体的综合经营,使非农 业收入大大增加。 韩国农民人均收入由 1970 年的 137 美元升至 1978 年的 700 美元,增加了 4 倍 多。 第四节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 一、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 二、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收入体制 三、财力逐步下移,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四、优先安排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五、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推进省级以下财政层级扁平化 六、改革户籍制度,构建基于动态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七、转变职能,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 88 八、尊重农民意愿,探索“自下而上”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九、引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绩效 第五章 成都市农村产权改革实践 1.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 差距,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2. 农民收入构成 (1)工资性收入—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 收入。 (3)财产性收入-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或个人提供使 用权获得的回报。 (4)转移性收入—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 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 3.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 生产要素市场”,并提出把“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奋 斗目标。 4. 还权赋能: “还权”——把法律法规赋予农民的土地、房屋等要素的权益还给农民,恢复农民应 有的自主权 “赋能”——让农民拥有发挥自主权的能力,关键是让农民拥有土地、房屋的处置权, 实现流动的自主性。 第一节 成都市农村产权改革实践 一、确权颁证 据相关部门统计,到 2007 年底,成都市实际领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 户有 71.35 万户,占全市承包农户的 37.5%。同时,目前农用地还存在“账实不符” 的情况。即土地承包台账、农户承包合同、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记载的面积与农户 承包的实际面积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在 1984 年农村土地第一轮承包时,发包方是按 农用地“以产量定等级、以等级作价”发包到农户,承包面积与实际面积存在一些 89 出入。 (土地分为三等:上等地:1 亩算 1 亩;中等地:1.2 亩算 1 亩;下等地:1.5~ 2 亩算 1 亩。)1998 年第二轮土地延包时,为了避免引发新的矛盾,绝大多数地方也 没有对承包的土地进行丈量和核实,而是在原有承包关系基础上进行的延包,其间, 有些地方又对承包地进行了“大稳定、小调整”,加之集体和农户修路建房、农业人 口增长,以及国家征占土地等原因,往往形成“上清下不清”的状况。由于土地确 权涉及到每户农户的切身利益,随着工作深入推进,许多遗留问题就会逐步显现出 来,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市农业、林业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土地承包 经营权和林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实施办法,试点区(市)县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 可行的实施意见。对确权登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的原则,依据相关法规和政策做好调处工作,做到户与户纠纷不出组,组与组纠纷 不出村,村与村纠纷不出乡,乡与乡纠纷不出县。对有纠纷的农用地,应先调解, 后确权,一时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不要急于发证。 承包地实测 首先成立实测小组,社、村、乡(镇)1 人,1 人专门计算;统一测量工具,50 米的皮尺,计算面积精确到厘;土地使用权人必须到场,照相、签字盖章;镇上干 部服务,村民监督;公示,无异议,颁证。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房屋建设上大量存在“未批就建”、“边批边建”、 “批少占 多” 、 “批东占西” 、还有利用宅基地办企业、利用农用地“办农家乐”等情况,因此, 如何界定农村房屋建设的合法性,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处理等,这需要在工作中结合 实际,相关部门共同探讨、区别对待、妥善处理。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权和集体经济的管理。其中确权工作是基础和前提。确权工作,直接关系到村社集 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的经济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具体工作。针对当前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尚不完善、产权归属尚不清晰的现状,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循 序而进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要理清家底。理清家底是明晰产权的前提。温江区的“两股一改”, 锦江区构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改革,都是首先抓住了理清家底,为产权制度 改革奠定了基础。一是要理清农用地家底,包括基本农田和其他农用地,都要逐一 搞清各种地块的地理位置、四至边界、面积大小、质量状况等基本情况,也要理清 林地面积、林木数量品种、地质地貌等。开展这项工作,要充分发挥当前正在开展 的全国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和林权制度改革的作用,搞好结合,一次理清。二是要 理清农村建设用地家底,农村建设用地分为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集体建设 用地情况复杂,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其附着的建筑物资产,有集体经营的建设 用地及资产,有农民个体使用的建设用地;有原来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用地及资产; 90 有的是经过合法手续取得的,有的是非法取得的;有的手续完善,有的尚未完善等 等,都需要在确权工作中彻底甄别理清。三是要理清农民宅基地家底,主要是弄清 各户占地面积和附着物状况。 第二个环节是要明晰产权。在理清家底基础上,关键要做好明晰产权,将承包 经营权和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单元和到人到户。其中量化到人是确权工作中政策性 最强、敏感度最高的重要工作,需要谨慎操作、扎实工作。一是明确集体单元和人 口基数,不宜轻易改变现有集体经济组织单元和人口基数。比如,一些地方试行固 定一个时间点,实行“生不添、死不减”办法,就不失为一个现今有依据和合理的 办法之一。二是做好集体资产股权量化,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关注到农民对 村集体的历史贡献,可以采用股份办法,将资产合理量化。比如,温江开元村的股 权改革量化方案,设置了土地股权与资产股权,分别有村级股权和组级股权,每个 村民的股份里包括了土地股和资产股;集体土地的股权量化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 以组为单位计算;集体资产的量化分配,区别不同年龄的村民对集体资产的不同贡 献,其中 80%的集体资产平均量化,20%用来作为“农龄股”进行差别分配,农民作 为合作经济组织的社员时间越长,分得“农龄股”越多。三是搞好结果公开。要以 公开促进公正,以公开促进共识。温江区开元村股改做到了六公开:清产核资结果 公开,两股一改实施方案公开,股东代表名单公开,股份(股权)量化清册公开, 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公开,人口农龄测算情况公开。这些工作机制设计为产权改革 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要确权颁证。完善手续,就是要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资产 登记造册,完善确权到个人到户的相关手续。做好颁证,就是要将土地股权证、集 体资产股份证明、林权证等表明财产权益的契约文书交给农村居民手上。建好档案, 就是要对产权改革中各种原始资料建档立卷,以便有据可查,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完善流转制度 农村产权流转全国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特别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已探索出 了很好的经验。广东省 2005 年以政府令颁布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 法》 ,规范流转行为,为推动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 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市的工作实际,创新产权流转机制,有序推动产权流转。 1.建立产权交易市场。要始终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 转市场。一是要加快产权交易平台的构筑,实现各区(市)县域农用地承包经营权、 林地使用权、未利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交易。二是要坚持公 开、公正原则,公开透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市场价格发现机制, 要有效借鉴国有土地出让办法,采取招、拍、挂的形式流转,激活农村“沉睡的承 包经营权资本” 。三是要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引入有经济实力的大集团、大公司投资 农业农村,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生产大户。 四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市级和各区(市)县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中心,采取收购 91 等方式,调控使用土地整理形成的集体建设用地,促进有序流转和合理使用。 2. 加强产权流转监管。产权流转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政策性强,实行流转的 前提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和农用地用途不变。一是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 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二是要加强产权流转监管,坚持依法 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规划。三是 要规范市场交易行为,遵循价值规律,对明显的低价等不合理交易要进行积极干预, 防止交易市场人为操纵,损害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3. 做好产权流转服务。一是要引导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健全资产价值评估机构, 积极开展产权价值评估,制定交易基准价格,指导市场,确保产权价格保持在合理 水平。二是要着力构建信息平台,及时公开发布产权流转信息,使产权所有人能够 及时准确查询到市场信息,比如要及时发布政府相关政策,产权交易基准价、标定 价、市场交易价以及市场需求等信息,促使产权公开、公正、公平交易。三是要建 立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发展各种所有制的产权流转担保机构,积极建立农业保险基 金或农业风险保险互助金,大力拓展农业保险种类。四是要建立产权流转纠纷调处 机制,有关部门要加强产权纠纷调处,解决好在产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 三、建立配套制度 搞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要综合配套,整体推进,也是确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成功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在试点基础上,协调推进相关配套工作,注意防范 风险,确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1. 强化耕地保护。明确权责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的前提 一是要充分用好耕地保护基金,落实好耕地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农村 养老保险,形成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二是要明确耕地保护责任,分解责任到集体 经济组织和农户,保持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特别是基本农田要百分之百地确 保,坚决禁止在农用地上搞建设、办工厂。三是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总 量控制、规划管理和土地登记管理,切实肩负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和监督职 责。 2. 加强金融创新。金融是加快农村产权流转和“三农”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是 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用地土地包括林地承包权经营收益融资,推动农用地合理流 转,加快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商业、旅游等经营性开发 并用其经营权收益融资。二是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担保体系,政府相关部门、金融 机构和相关投资公司要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支农方式和创新金融产品,比 如可研究农村居民住宅抵押贷款,以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三是要扶持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村信用社的职能,鼓励兴办服务“三农”的多种所有制金融 机构,积极发展适合农户需求的“草根性”村镇银行,引导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3. 健全社会保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综合施治,配套改革, 92 周密研究有关措施,为农村产权改革顺利推进创造有利条件。特别要在户籍、就业 社保和住房等方面有实质性内容的突破。一是要继续深化户籍管理改革,能否对农 村新生人口和婚嫁增加人口进行一步到位的城镇户口登记和管理。二是要继续深化 农村社保改革。结合耕地保护基金的建立,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农村养老保险,有 条件的也可一步到位加入到城镇养老保险。三是要继续深化农村就业改革特别是强 化职业培训。促使农民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向市域外 输出劳动力实现就业。四是要继续深化农村的公共住房制度改革。促使更多的农民 从宅基地住房向公共住房转变。特别是要加大投入,提升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的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吸引农民集中居住。 第二节 双流县农村产权改革实践 一、农村土地确权颁证 程序:采用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农民形成决议;土地实测;农民自愿申报;镇上 审核;农发局终极审核;公示 7 天。 二、创新模式 1. 建立现代农业园区 10 个 2. 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 首创 2008 年 7 月 1 号,政府担保抵押融资 150 万 3.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托管——平时没有充足时间或劳动力管理农地的农户将已经种植农作物的农地 委托给其它组织或个人管理,支付管理费,农作物成熟后自己售卖的农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形式。 受托方可以同时管理一定面积的农地,收取管理费。受托方可以是农地托管公 司或有经验的农民。农地托管公司可以聘请相关生产、技术、管理等人员对托管农 地进行管理。 (1)全托管——农作物种植后,农地承包经营权人将整个生产过程管理,包括 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购买、日常管理、技术聘请、收割等都委托给其它组织或个 人管理,农产品自己售卖,向受托人支付管理费。 (2)半托管——农作物种植后,农地承包经营权人将整个生产过程日常管理、 收割委托给其它组织或个人,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自己购买、技术指导自己聘请, 农产品自己售卖,向受托人支付管理费。如果委托人不能自己售卖,可以委托受托 人卖,告诉受托人一个售卖底价。 4. 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试点 (兴隆镇瓦窑村) 93 (1)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 “长久不变”确立了农民与土地长久的关系和地位,对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稳产,促 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提出“长久不变” ,希望农民长久珍惜农地,持续投资农地,以及在从事别的行 业时进行农地流转。 (2)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内涵 “长久不变”——在农地承包期 30 年不变的基础上继续延长,农民家庭长久承包经营 土地,包括作为农村基本制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广大 农民在第二轮承包以后承包经营的耕地(包括面积和具体地块) 的权利和义务长久不 变,所承包的地块不再调整。 长久不变的原则:土地所有权集体性质不变、家庭承包方式不变、承包方式不变(农 户——生产队) 、土地农用地性质不变 5. 土地流转项目储备 6. 建立双流县农村土地流转网 三、取得的成绩 1.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蔬菜大棚 2000 多亩,水果园 1 万多亩,绿色食品 52 个,有机食品 72 个,水稻 丰产 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引进社会资金 132 个亿 3. 实现了土地增值增效 几百元到几万元 4. 确保农民的持续增收 租金、股金、就业、社会保障收入 2009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846 元,同比增长 13%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5. 有利于城乡统筹 第三节 土地流转创新模式 一、农地股份制模式 94 1. 概念 村集体组织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公司则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 化、产业化经营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这种模式始于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 又称“汤营模式”。 2. 农地股份制的优点 (1)加快土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 (2)村民的收入增加:由过去单靠种植业变为“租金+红利+务工”的多元收入, 另外还有集体福利; (3)有效实现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劳动力的解放; (4)集体经济得到壮大; (5)农民素质得到提高,农业科技得到推广。 (6)农地股份制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土地制度创新模式,为组织农民群众走联合发展 道路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3. 农地股份制模式的不足 (1)一旦入股企业破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些入股 农民就有成为失地农民的风险。 (2)承包权入股后,从权利上看,非本村的农村集体成员亦拥有了土地承包权,这 与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法律规定,耕地要承包给本村的集体经济 成员,如果要承包给外村的话, 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同意。这对流转就形成了一 个限制。 二、锦江模式 1. 概念——农户把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再把转入的农地和集体所有的农地流转给产业项目业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 化经营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 2. 锦江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由新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成本较低,成效显著。 不足:锦江模式倾向于以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参与市场交易,加强了集体经济组织 对农民的控制,使集体易于剥夺农民个人权益,强化了集体组织成员权,弱化了农 民个人入市流转的权利。 三、“两股一改”模式 1. 概念——通过清产核资、量化股权,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和农村集体土地 95 股权化改革,将原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农地流转模式。 “两股一改”模式最早在温江试点。 2.“两股一改”的意义 (1)创新了低成本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式; (2)开辟了农民持股进城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3)探索了按股共有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4)创立了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分设的现代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对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持续统筹 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抵押模式 1. 概念 抵押人将其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地面附着物作为债权予以担保获得市 场经营资金的农地流转模式。 从事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个体经营户、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将其通过承包、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或者其它符合有关法律、法 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取得贷 款,获得生产经营资金,从事规模经营。 2. 处置抵押物的方式 借款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处分,其价款超出债权数额的部分归 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抵押人清偿。 (1)转让(抵押权人依法通过交易市场将抵押物进入流转市场,通过获取转让收益 清偿贷款本息) ; (2)变现(发生借贷双方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与抵押人依照协议以 抵押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 (3)诉讼; (4)其它合法形式。 3 抵押贷款程序 (1)贷款申请(申请人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有关资料) (2)贷款调查 (3)贷款审批 (4)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5)签订抵押贷款合同 96 (6)贷款发放 (7)贷后检查 (8)贷款归还 例:抵押贷款模式最早在双流试点 2008 年 7 月,双流县宗富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双流县牧山香梨专业合作社、 双流县永兴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双流县煎茶青松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双流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担保,分别向双流 县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 30 万元、30 万元、20 万元和 20 万元,共计 100 万元,共涉 及 50 户成员 123 亩承包土地。 数据来源:www.sltdlz.com 4. 抵押模式的意义与弊端 意义:(1)为经营主体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促进了农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 发展; (2)由国有投资公司——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担保,降低了农村信用社 的信贷风险,增加了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是解决农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弊端:(1)由政府提供担保,不利于农地流转市场机制的发育; (2)抵押到期之后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农民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不起贷款, 银行把地收回去的处置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农民失地后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可能出 现。 五、“双放弃”(双换)模式 1.概念 双放弃模式——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民自愿放弃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可 享受购房、社保等优惠政策,实现集中居住,转变为城镇居民,并由所在集体经济 组织给予适当补偿,用于创业,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由所在集体经济组 织收回的农地流转模式。 “双放弃”模式始于温江。 “双换”模式——用城市的社会保障换农村的承包地、用城市的住房换农村的宅基地。 重庆九龙坡区,凡拥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又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 经营权的,就可以申报为九龙城镇居民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就业扶持、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2. “双放弃”模式利弊 利益: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农地通过法律手续调整为城市建 97 设用地,弥补建设用地的不足。 弊端:农民农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宅基地换城市住房,没有解决农民的资本原始 积累问题,没有解决农民进城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资金问题和教育培训费用, 也没有补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管理费用和投入费用。 六、地票 1.概念 指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 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变成符合栽种农作物要求的耕地, 经由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市国土房管部门发给等量面 积建设用地的指标凭证。 地票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地票购买者包括土地储备机 构、园区建设单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自然人。 2. 地票的意义 (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 总量不减少。 (2)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 (3)坚持国家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4)激活城乡要素市场,完善城乡市场体系。 3. 地票交易情况 据统计,自 2008 年 12 月 4 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以来,共交易了“地票”85 宗,总计 1.8 万亩,成交金额 18.65 亿元,成交均价 10.36 万元/亩. (重庆日报,重庆“地票”交易价格再创新高,一亩地拍出 14.40 万元。2010 年 05 月 28 日) 。 98 5 教研(科研)项目 5.1 教研项目 (1)四川省教改项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四川省 2014-2016 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申报单位 项目名称 主持人 86 四川理工学院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贾金玲 87 四川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何凡 88 四川理工学院 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大学化学课程体系与结构优化研究 李建章 89 四川理工学院 高校“专升本”对应专业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与探索 傅成华 90 四川理工学院 大机械背景下的测控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柳忠斌 91 四川理工学院 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 式研究 蔡文钦 92 四川理工学院 普通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模式研究 宫修建 备注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工程 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 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 专科学校联合申报 (2)四川理工学院教改项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 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G-1549),2015 5.2 科研项目 (3 项代表性项目) (1)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现 代农业发展的视角,2012-2015 (2)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四川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2015 99 (3)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建立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流转交易市场研 究.2015 6 教研(科研)论文 6.1 教研论文(3 篇代表性论文) (1)李启宇,何凡.土地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探讨.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9) (2)李启宇,张文秀.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与实践.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12) (3)李启宇,何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国外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经济研究导刊,2010(3) 6.2 科研论文(3 篇代表性论文) (1)李启宇,张文秀.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述评.经济纵横, 2009(12) (2)李启宇,张文秀.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分 析.农业技术经济,2010(5) (3)李启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2014(10) 100 7 教师获奖证书 7.1 何凡“经管类仿真与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与核心课程 改造”校级优秀成果二等奖证书 7.2 李启宇获奖证书 7.2.1 2012-2013 学年度“教学十佳”获奖证书 101 7.2.2 2011-2012 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获奖证书 7.2.3 2008-2009 学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102 7.2.4 2009-2010 学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7.2.5 2011-2012 学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103 7.2.6 2013-2014 学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7.3 向瑞伦 2013-2014 学年“师德建设先进个人”获奖 证书 104 7.4 樊玉然 2009-2010 年度“优秀教师”获奖证书 8 学生获奖(获立项)报道(名单) 8.1 2009 级学生牟燕芸获得“四川好人——感动四川年 度人物”提名奖 为“好人”点赞 首届感动四川十大年度人物出炉 发布时间:2015-02-17 22: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2-13 14:16:00 | 一、“四川好人——首届感动四川十大年度人物” 略 二、“四川好人——首届感动四川十大年度人物”提名者 前面略 匡培昌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生电影放映服务站 “匡杰放映队”放映员 牟燕芸 自贡市自流井区教育局职工 吴永秀 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办白莲村二组居民 105 √ 后面略 牟燕芸是我校 2009 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在校时品学兼优,2013 年 8 月进 入自流井区教育局工作。在大学期间她就开始接触志愿服务活动,从福利院的辅导 老师到一项项志愿服务的组织、策划。从最初简单的参加志愿服务到策划项目,组 织参与,传播正能量,一干就是 4 年多。她在不断地参加义工志愿服务活动中,在 帮助别人后得到的微笑中,对义工有了更深的理解:义工是一份责任和义务。2014 年入选为“四川好人—感动四川年度人物”候选人。 注:牟燕芸事迹展播地址: http://news.sctv.com/zt/sczt/2014/schr/ http://news.sctv.com/zt/sczt/2014/schr/hxr/201410/t20141021_2122152.shtm l 8.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 “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题目前面划“√”的为四川理工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主持或参与的项目;题目后面 划“√”的为该校其它专业学生找本报奖组教师指导的项目;姓名下面划线的为农村区域发展 专业学生。 8.2.1 2010 年四川省“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课题负责人:廖渝;课题组成员:杨帆、范加青、张馨丹 廖渝、杨帆、范加青都为 2005 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 第十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 所属高校 作品名称 所属大类 所属小类 负责人 二等奖 ...... ...... ...... ...... ...... 四川理工学院 节能车 科技发明制作 B 类 A 机械与控制 王正科 四川理工学院 5.12 地震对四川旅游业影响 的定量分析 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 告和学术论文 B 经济 默子兴 四川理工学院 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转非” 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 居民化研究 告和学术论文 E 教育 廖 渝√ 四川职业技术 学院 无线 FPV 服务机器人 科技发明制作 A 类 A 机械与控制 黄华军 ...... ...... ....... ....... ....... 106 8.2.2 2011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关于表彰我校 2011 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获奖作品的决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见》精神,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 推动我校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根据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 要求,学校组织了 2011 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学校严格评审,决 定对《基于分级 BP 神经网络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等 41 件作品予以表彰。 附件: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获奖情况一览表 四 川 理 工 学 院 2011 年 5 月 10 日 主题词:学生 表彰 决定 附件: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获奖名单 名次 一等奖 作 品 名 大学生校外兼职现状的调差报告—— 以四川理工学院理工科学生为例 作者 院别 指导老师 马 力、陈科良 肖文凯、蒋鸿波 自电 学院 黄 明 王建琼 刘 春、秦利杰 王 宗 理学院 柏宏斌 兰恒友 一等奖 一等奖 自贡市房地产市 场开发前景研究 法学院 吴 斌 宋 平 二等奖 对大调解视野下人民调解的若干问题 研究 王 海、李 婷 张 萍、龙何平 法学院 杨汉国 宋 平 二等奖 夕阳幸福苑 江丽华、何林 汪盈郦、钟历萍 经管学 院 杨相和 107 二等奖 √关于在校大学生社交消费的调研 二等奖 √富顺永平洗马村土地流转试点地 区土地利用现状 二等奖 二等奖 乐舒鞋类洗护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 书 √自贡市大安区农村沼气建设调查 分析 金 鉴、邓 燕 王雨叶、罗财冰 何中军 经管学 院 黎成、杨明 冯刚林、张强 李常文 基础教 学部 王军龙、屈洋 材化学 院 何洪英 蒋丽萍、白 磊 李永强、刘治宏 经管学 院 张永锋 李启宇 经管学 院 叶文明 李启宇 三等奖 “限塑令”的实施现状与发展变化 朱水香、袁青芹 陈晓惠、易秋军 曾 宇 三等奖 √干塘村公共事业调查分析报告 牟燕云、刘 莲 陶 娅 经管学 院 三等奖 课外兼职营利方式及其策略优化研究 曾子恒、马高丽 左尚原、冯 超 人文学 院 王 益 校园电脑服务有限公司 王 宗、屈 涛 刘 春、李 明 童丽华 材化学 院 董 亮 三等奖 蜀南消费 e 站创业计划书 陈 云、严婷婷 陈 月、冯 超 章有明、曾子恒 人文学 院 王 浩 三等奖 艺流 CAX 软件科技服务公司 袁 波、白建雄 毛红军 机械学 院 丁晓娟 三等奖 高校应届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的调查 报告 赵 静、张 芳 刘 敏 三等奖 基于蓝海战略的功能性白酒市场调查 研究 杨洪波、张 权 王小霞 经管学 院 三等 奖 开征物业税可行性研究报告 张茂林、雷 鑫 法学院 √自贡市沿滩区农村土地征收调查 戴 森、潘 莎 车雅馨、蒋雪平 范怀仁 经管学 院 三等奖 三等奖 分析 三等奖 大三学生就业规划问卷调查报告 邱 晨 周 琴 三等奖 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 研报告 刘亚明、邓 璐 夏 坤、唐熙超 李心灵 108 经管学 院 叶文明 杨晓宇 吴 斌 张 露 经管学 院 材化 学院 杨晓宇 8.2.3 2012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关于表彰我校 2012 年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 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的决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见》精神,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 推动我校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根据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 要求,学校组织了 2012 年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经学校严格评 审,决定对《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医学影》等 36 件作品予以表彰。 附件: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获奖作品情况一览表 共青团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 2012 年 9 月 10 日 主题词:学生 表彰 决定 四川理工学院 2012 年“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 社会科学类获奖名单 奖项 作品名称 作者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的实现 曾望洋、包永梅 和保护---以自贡市五种农民集中居 一等奖 二等奖 李润、陈其龙 学院 指导老师 经管学院 何凡 住区建设模式为例 关于中国实行公租房制度的实证调 马力、陈科良 研与分析 肖文凯、陈军 √富顺县海棠村“新农保”调查分 张洋、何鑫 109 李琴、廖静、 自电学院 经管学院 王建琼 黄明 向瑞伦 析报告 林志伟 李俊东、张俊 基于文化保护的古城镇开发绩效评 杨进超、李仕明 价方法研究 严果 吴亮、张微 论城市零售业职工法律权益保护 唐奇、谭婷莉 大统一下的法律本土化—以北川羌 粱猛、武亭利 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杨陈 建工学院 刘晓辉 法学院 杨汉国 法学院 向伟、钟海滨 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力资源 冯瑶江、李伟 需求状况分析 经管学院 吴妍翰 关于自贡市义务教育年龄阶段城市 周路尧、张佳妮 留守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实证调研 王军华、彭洋 与分析 范棚、黄茂林 自贡市餐厨垃圾的回收及处理分析 陈露红、李成丽 自电学院 法学院 吴斌 杨汉国 何凡 杨晓宇 韦崇岗 杨钊 李香 邓坤明、张俊华 老年人口幸福感的调查 张鑫、刘永凤、 材化学院 林莉 经管学院 吕福玉 建工学院 黄元斌 周莉 三等奖 √自贡市城乡结合地区在土地扭 黎成、李常文 转政策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冯刚林、张强 的研究—-以自贡市大安区土柱村 王子伊 为例 √自贡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 赵治森、伍杰 乔显章、郭德欢 前景预测—以威科生态公司为例 8.2.4 2013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关于表彰我校 2013 年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 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的决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 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推动我校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根据 110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要求,学校组织了 2013 年挑战杯创 业设计大赛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经学校严格评审,决定对《基于无线 通信防烟雾火灾探测搜救飞行器》等 44 件作品予以表彰。 附件: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获奖作品情况一览表 共青团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 2013 年 5 月 15 日 主题词:学生 表彰 决定 四川理工学院 2013 年“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 社会科学类获奖名单 奖项 一等奖 二等奖 作品名称 作者 学院 指导老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 理想信仰的实证调研 刘知发、范川江 母桑妮、杜磊 段胜秋、蒋栎鑫 陈军 理学院 王建琼 水污染犯罪的刑事立法思考 吴臣、何立京 王力、李萍川 谭静、刘家君 法学院 吴斌 川南地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 相关研究 兰景丽、刘鹏 林波 人文学院 刘广林 营业税改革增值税对我国房地产行业 的影响分析 邓锐、向伟 袁彬、吕鹏 白睿 经济与管理学 院 何凡 关于我国西部地区社会工作现状实证 调研——以四川省成都地区为例 马力、陈科良 周路尧、关强 叶丽、冯钊源 自动化与电子 信息学院 王建琼 黄明 浅析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求职的 影响及对策——以四川省部分高校大 学生为例 唐川 陈芹 熊玲 计算机学院 张潇文 周琳 111 自贡市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的研究 陈伟、何虹葭 谯微、兰林 经济与管理学 院 刘晓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参保意愿 影响因素调研 郑巧、唐君梅 李琴、林翠玉 李林 经济与管理学 院 叶文明 翁煜翔、李忠波 冯钊源、程华 张庆、胡思吟 机械工程学院 何凡 董亮 自贡市绿色蔬菜的营销策略研究 刘洋、李巧 陈静、彭成勇 周勇利 经济与管理学 院 谭跃华 “老有所依”,离我们还有多远?-川渝地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调研 周鹏飞、刘其东 向旭、吴骏 材料与化学工 程学院 刘科财 农业发展农产品买贵与卖难同时存在 的调查和建议 曹萍、郭德欢 金蕾、罗文斌 经济与管理学 院 肖兴政 √星火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 张娅、曾艳 刘玲、李忠飞 经济与管理学 院 黄元斌 调研与分析√ 金瑜琳、肖玉林 陈平 经济与管理学 院 叶文明 吕福玉 黄元斌 从相亲节目看青年大学生择偶观的研 究调查 严杏萍、林雪平 艾鹏、曹起华 材料与化学工 程学院 何洪英 冯 建 √自贡市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徐佳、李涛 李静芸、王谌 李训军 经济与管理学 院 向瑞伦 鞠萍、何艾玲 法学院 李鹏飞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惠农政策实 施效应调查—以自贡为例√ 三等奖 展调查报告 四川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情况的 分析与发展研究——以自贡市团结镇 土柱村为例 社区老年服务建设情况研究 8.2.5 2014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关于表彰我校 2014 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赛及创业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的决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112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 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推动我校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根据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要求,学校组织了 2014 年“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设计大赛。经学校严格评审,决定 对《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等 50 件作品予以表彰。 附件:四川理工学院 2014 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 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情况一览表 共青团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 2014 年 6 月 11 日 主题词:学生 表彰 决定 社会科学类获奖名单 奖项 作品名称 作者 学院 指导老师 √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经营 徐 佳、王 谌 刘 娟、吕小艳 胡艳平 经管学院 樊玉然 基于原生态农耕文明的现代农业创新模式 的探讨 竹 艺、陈羽薇 李雨秋、石依灵 经管学院 叶文明 √雅安芦山玉溪村茶产业灾后结构升级调 范琳琳、刘 玲 罗晓青、童玄林 彭 琴 经管学院 向瑞伦 “绿色税”--基于征收环境税对自贡工业企 业的影响以及社会效应 王宇晗、周玉红 吴昊天、李文茜 黄 瑀 经管学院 王秋月 王 霞 西部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分析 代蒋国、魏 奇 张曼玲 自电学院 兰 静 基于立体生态经济林的农村闲置土地改造 ——以南充市仪陇县幸福村为例 唐婷玥、王宇晗 母绪花、宾 慧 郭 艳、王雪琪 经管学院 曾馨瑢 对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干部作用研究——以 刘 昕、李忠飞 熊成林、罗德平 经管学院 何 凡 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对自贡 5 区县 8 合作社的实地调研 一等奖 研 二等奖 113 自贡市富顺县为例√ 创业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影响—— 以四川西南三市为例 欧思佳、许静轩 邓玉飞、梅 静 韩亚磊、杨 杰 经管学院 张婉娟 自贡市农产品零售市场现状调查及改进方 案 李宗成、李 丹 康 梅、何利兰 李文慧、黄 丹 经管学院 叶文明 经管学院 陈一君 对 B 保安服务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 刘 大学生学习与课余时间分配调查——基于 四川生源地 代成毅、李雪锋 曹玉莲、何川江 自电学院 李明田 浅析自贡发展工业旅游的模式规划 刘东平、何 凯 秦深富 法学院 杨 钊 张 娅、曾 艳 孙灵明、文 斌 杨 超 经管学院 樊玉然 李星果、邓智秀 肖思宇、唐官智 文 杰、苟 艳 经管学院 李启宇 延迟退休的利弊分析及政策建议 唐 丹、苏红萍 谢 丹、邵海涛 建工学院 毛 亮 √自贡地区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现状调研 张 梦、李文茜 李小峰、汪美林 李静芸 经管学院 叶文明 李启宇 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 杜成伟、李 强 周忠梅、陈沙沙 陈巧玲、李颜伶 经管学院 何 凡 家教市场现状分析及其规制探讨 肖爱民、徐微雨 法学院 吴 斌 李 香 √关于现代都市城郊新型农业“微田园” 模式 的调查报告---以战旗村为例 √青白江区龙王镇韭黄产业发展现状与对 三等奖 昕 策分析 8.2.6 2015 年四川理工学院“挑战杯”竞赛获奖名单 四川理工学院 2015 年“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 社会科学类获奖名单 奖项 作品名称 √农产品流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一等奖 ——基于自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 地调查 自贡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绿色改造 机制与对策——以久大制盐有限责任 114 作者 学院 指导老师 谢桂超、白雪、杨杰、 张梦、袁奥 经管学院 樊玉然 龙婷、王嘉穗、颜丹、程 怡、刘晏池 经管学院 叶文明 公司为例 √城市化中古镇的开发与保护—— 刘亚侨、李木、邹景春、 冯林、熊勇杰、田华林 经管学院 叶文明 陈星、靳雅淋、张玉松、 雍韵兰、韩亚磊 经管学院 林明华 针对农村地区电子垃圾资源化处理对 策研究 祝永红、范中豪、雷济瑞、 自电学院 易自强、代蒋国、张乐 王红 自贡市出租车营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蒋星照、李海江、卢皓、 王倩、尹文怡 法学院 曾凡珂 李江、文杰、郭玮、 葛群慧、魏勇武、陈明旭 经管学院 李启宇 陈柔伽、黄宇、何波、彭 宇晴、邓云思、杨莉 外语学院 张潇文 李强 郭林、魏奇、张曼玲、 代蒋国 自电学院 兰静 张瑾、胡月、蒋毅、李木、 经管学院 杨胜男、朱丽旭 李启宇 以乐山市罗城镇和五通桥区为例 农村居民对自建房抗震性能认识—— 以四川为例 二等奖 √小金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小金县沃日乡为例 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及法律法规的 调查分析——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 创业 西部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及其分布规律 研究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模式探讨 ——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 三等奖 自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流动 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智、董珊、李佩芝、 纪玉萍 经管学院 杨晓宇 太阳与货币的关系及其可能发展 黄云华、钟文冰 自电学院 孙静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型理工科大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 自贡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证研究—— 以五星街街道办事处为中心 针对未成年人及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的现状分析及研究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研究报 告-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 自贡市自流井区仲权镇永胜村闲置土 曹红炎、但汉玉、李籍苏、 自电学院 周钟、代成毅 杨国庆、仁青卓玛、余禹、 法学院 伍伟 地现状及其有效利用对策的调研√ 高校校友会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与推 广——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 “健康中国”背景下四川省体育中考的 调查研究 115 韦崇岗 王玉珏 张晗、厉子杨、刘卫杨 经管学院 吕福玉 蒋攀、何冬梅、吕冉冉、 秦旭刚、刘杰 材化学院 谢云涛 杨敏、陈秋华、唐启婷、 陈玲、谭双林 经管学院 何凡 李雪锋、许克平、陈贵靖 曾明月、高宁 机械学院 刘自山 杨帆、翟玉聪、王振兴 体育学院 龚晓明 8.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8.3.1 2013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项目 负责人 项目其他成员信息 指导教师 项目经费 (元) 宜宾芽菜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张晶 李在萍、王华杰、李 艳艳、王鑫 左勇 20000 甜面酱中耐盐乳酸菌的筛选及代 谢产物的研究 陈建 邓娟、陈丹、雷云秋 吴华昌 20000 基于视频跟踪及人脸识别的远程 控制智能安防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邓罗军 范云飞、蒋焱、 张红 孙兴波 20000 刘玲 范琳琳、彭琴、 罗晓青 何凡 20000 ....... ...... ...... ...... ...... 药用辅料卡波姆的合成新工艺研 究 胡万蓉 陈越、周俊刚 张利 20000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手杖的设计 杨鑫 王登科、邓罗军、袁 伍、王鹏 符长友 20000 基于智能化思维下的民用住宅创 新设计 罗勇 姚雨、王雅雯、 柳曼、祁瑞 阮智 20000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建模 骆东伟 刘娟、陈杰 陈德勤 20000 项目名称 √四川雅安芦山玉溪村茶叶产 业灾后恢复与重建的调研 8.3.2 2013 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经管 学院)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类型 姓名 √四川雅安芦山玉溪村茶 叶产业灾后恢复与重建的 调研 创新训练计划 创新训练计划 指导教 师 项目经费 (元) 姓名 总经费 刘玲 范琳琳、彭 琴、罗晓青 何凡 20000 张娅 曾艳、 孙灵 明、文斌、 杨 超 樊玉然 20000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田 园化理念“微田园”模式的 研究调查报告——以郫县 战旗村为例 项目其他成 员信息 116 建立融入原生态农耕文明 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 业创新模式的研究 创新训练计划 陈羽薇 竹艺、 李雨 秋、石依灵 叶文明 20000 8.3.3 2015 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经管 学院) 经管学院在 2015 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中获 12 项立项 文章来源:经济与管理学院 | 发布日期:2015/6/18 14:23:20 | 浏览次数:98 近日获悉,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 2015 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 的通知》( 川教函〔2015〕350 号 )文件内容,经济与管理学院共有《BMW (Beauty Makes World)手机美容店设计》等 12 个项目获批立项。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 指导教师 总经费 项目其他成员信息 人姓名 姓名 (元) BMW (Beauty Makes World) 手机美容店设计 廖益 李静,刘露,沈燕, 陈一君 黄科伟 20000 雷莹,李路,,胡鹏 爱狗仕生活馆经营模式研究 刘晏池 程,刘浩冉,石兰 吕春霞 20000 辉,裴慕月 自贡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 龙婷 王嘉穗,颜丹,程 叶文明 怡,刘晏池 20000 雷莹 郝继豪,李香美, 樊玉然 邓瑛丽,周婷 20000 熊勇杰 刘亚侨,李木,邹 龙承春 景春,冯林 20000 石兰辉 李雅诺,周巧慧, 杨晓宇 赵晟杉,张淑娟, 20000 校园格格屋经营模式设计 栗冬梅 宋梦玲,石雪婷, 汪洁,李剑雄,吴 熊山 越,兰雪 20000 自贡中小型企业融资现状及措 余碧华 刘明月,胥星,王 王霞 20000 绿色改造机制研究与对策分析 关于自贡地区的 CSA 型有机 生态农庄设计 √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古镇开发与 保护 ——以乐山市罗城古镇 和五通桥古镇区为例 釜溪河综合治理及其利用调研 117 桂玲 施研究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模式探讨 ——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 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微型图书 馆建设项目(书虫屋)设计 营盘图书馆学习交流与现代 化服务完善研究 周敏 易玲珠,龚锐 黄帅 肖钰琪,唐启婷, 彭礼坤 杨敏 20000 邵春丽 罗珏,舒鑫琴 20000 林丽 李巧莉,杜生琴, 李启宇 袁兰,吴启玲 现代农业技术中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 与分析 ——以成都郫县为例√ 徐琳 郭岚 20000 20000 8.3.4 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1) 2010 年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其它略) 学院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 人 “自贡市(贡井 经管 学院 160 区)大学生农业 创业园区”管理 学生组成员 指导教师 指导教 立项经 1 师2 费(元) 雷涛 刘宁 800 张小江、谢筱箐、 张小江 陈江红、罗富、陈 光华 机制与模式探讨 √农民宅基地 置换中农民权益 经管 学院 162 问题的调研—— 以自贡市五种农 李润 李润、包永梅、曾 望洋 何凡 800 民集中居住区建 设模式为例 经管 学院 经管 学院 √代理药品的 163 销售渠道与区域 袁代华 开发分析 √贡井区特色 164 生态农产品市场 调查与分析 袁代华、张军、李 伟、陈雨涵 梁湘 罗晓 800 向瑞伦 罗定源 800 张权、蔡滨遥、李 张权 俊梅、杨洪波、邓 燕 118 √成都市失地 农民与自贡市失 经管 学院 165 地农民生活现状 差异调查——基 陈龙、李秋仪、刘 陈龙 学桦 向瑞伦 800 何凡 800 于城镇化速率及 其影响的研究 特色农业资源的 经管 学院 177 开发与利用调查 研究——以满地 方莉、刘双双、潘 方莉 会容 香地瓜为例√ 经管 学院 经管 学院 178 179 低卡路里中式快 餐店可行性分析 校园广告商业模 式策划 刘娟、周鹰、周林、 刘娟 胡宇、漆洋斌 李远龙、姚茂、何 李远龙 前军、祝良剑 承浩 郭兰 冉景亮 800 800 经管 学院 16000 汇总 (2)2011 年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学院 项目名称 项目负 责人 学生组成员 指导教师 1 指导教师 2 立项经 费 经管 学院 探究自贡自驾游市场对旅行 社经营的影响 任 玲 廖玉 杨压萍 郑荣坡 李雪琴 夏建华 800 经管 学院 对江姐故里的发展现状及其 未来发展的研究 王彬 胡高伟 云芳艳 罗维壹 杨红 800 经管 学院 √自贡市商店选址因素分析 刘春红 凡浪 熊山 800 黎成 李长文 张强 周凤 贾利平 向瑞伦 800 ...... ...... ...... ...... ...... ...... 大学生信息平台开发与应用 刘方 廖卫 刘小龙 何凡 梁湘 800 √农村房屋空置现状分析和 刘春 刘莲 牟燕芸 李启宇 经管 学院 经管 学院 经管 学院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 “留守 妇女”群体生存现状调研—以 富顺县永年镇洗马村为例 调查研究 119 800 经管 学院 经管 学院 自贡市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 及解决方案——以财务风险 为视角 龙雯婕 车雅馨、陈有 清、甘福涛、马 天宇 曾祥凤 800 戴森 范怀仁、车雅 馨、蒋雪萍、潘 莎 吕春霞 800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 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 自贡、成都、重庆为例) 经管 学院 自贡市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 生英语自主学习研究 祝蓬 罗新春、肖云 龙、李强 李早 800 经管 学院 川酒包装与其竞争力的相关 研究 徐小兵 吴燕、万彦伶 杨相和 800 经管 学院 基于蓝海战略的功能性白酒 营销研究 王小霞 张权、样洪波 彭礼坤 杨晓宇 800 经管 学院 √大学生投资行为分析-以 曾丽筠 周杨 何凡 董恩刚 800 四川理工学院为例 经管 学院 计数 13600 (3)2012 年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学院 项目名称 经管学 院 √基于城市化视角的新生代农 项目负 责人 学生组成员 指导教师 立项经费 (元) 张强 张洋、李静、王超、 何凡、 陈涛 黄元斌 1000 民工的转型问题调研 经管学 院 智能整币机与公交公司成本控制 谢玉 乔十妹、陈才、贾 选民、邓锐 彭礼坤 1000 经管学 院 自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分析 向伟 吴妍翰、李伟、冯 瑶江、钟海滨 杨晓宇 1000 经管学 院 关于四川省红色旅游相关项目的 探讨 李畅 程丹丹、南箭、李 鹏、李善琦 黄怀平 1000 经管学 院 对农业发展中农产品卖难与买贵 同时存在的调查及建议 曹萍 金蕾 郭德欢 罗 文斌 肖兴政 1000 经管学 院 灾后北川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经 济的影响分析 刘国陶 陈露红 王丹 杨红 1000 120 经管学 院 经管学 院 以创新服务为衔接政策与农户实 际情况的差距的调研√ 直销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及调查研究 刘晰 李忠飞、熊成林、 何凡 罗德平 1000 胡克兵 龚敏 易兴燕 李 东琴 王春艳 1000 苏奎 经管学 院 汇 总 8000 (4)2013 年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学院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 人 学生组成员 指导教师 经管学院 电子商务内需高地建设 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车红学 李若宇、谯微、刘 林、黄燊 曾绍伦 吴小英 陈叶、李训军、 李静芸、左非 李启宇 王雪琪 罗晓青、郭艳、 宾慧 向瑞伦 经管学院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 ——以成都为例 √自贡市大安区职业 经管学院 农民培养路径与方式研 讨 立项经费 (元) 1200 1200 1200 经管学院 汇总 3600 (5)2014 年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学生组成员 指导教师 姓名 向涛 周云旖 万江 李静如 管映 杨锐 王艳红 1500 充分利用西北荒漠, 采植胡杨,生物制能 黎成 郭玮 马璐璐 庞婷 婷 熊山 1500 经管学 院 建立学校、企业、政 府实体化的现代立体 创新职业体验模式 于阗 聂亚琴 康玲 罗静雯 陈一君 1500 经管学 院 凉山州特色农产品营 销模式研究—基于互 王彬 庹建平 曾涛 高杨 苏奎 1500 学院 项目名称 经管学 院 基于合作方式打造 Boom Boom Pub 运动主 题酒吧 经管学 院 项目 负责人 121 立项经费 (元) 联网物流技术 经管学 院 小型商业地产的选址 策略——以小型店铺 为研究重点 唐绪豪 王丽红 张瑾 甘伦知 1500 经管学 院 源源草莓干有限责任 公司 吴湖露 李玄 胡远虹 夏敏 杨红 1500 经管学 院 自贡市科技型小微企 业融资问题调研 钟悦 罗诗琪 张慧 朱玉洁 黄元斌 1500 严中成 赵英岑 陈佳 孙建宏 刘卓佩 李启宇 1500 经管学 院 自贡市服装行业发展 模式调查研究报告— —以川南皮革城、一 对山商业城为例 曲添添 李颖 邓铃铃 冯林 何凡 1500 经管学 院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的 “逆城镇化”现象探 究 李静如 王敏 裴慕月 王丽红 李斌 潘春跃 1500 经管学 院 四川西南地区住房发 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以自贡市为例 胡月 罗丹 辛晓露 谢金玉 龙承春 1500 寥艺操 衡小琴 梁婷婷 林航 帆 向瑞伦 1500 经管学 院 经管学 院 √自贡市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培育路径研 究 √失地农民拆迁款 保值与增值调查与研 究 经管学 院总计 18000 8.4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暑期“三下乡”获奖名单 8.4.1 校级优秀个人表彰名单 (1)2011 年四川理工学院“三下乡”表彰文件 共青团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 关于表彰 2011 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教师、 学生的决定 122 各二级学院(部)团总支: 今年暑假,围绕 “追寻红色足迹,书写多彩青春”主题,我校深入开展了大 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 绩。为及时总结活动开展经验,进一步推动活动纵向深入发展,经认真研究,决定 对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表现突出团队、教师、学生(名单见附件)进行表彰。 希望收到表彰的团队、教师、同学再接再厉,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开拓进取,保持 大学生志愿者的生机和活力。各学院(部)要认真总结“三下乡”活动的经验,进 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三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这项 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 附件:2011 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名单 共青团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 2011 年 11 月 7 日 附件: 四川理工学院 2011 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名单 李 浩 晨 屈 艳 霞 杨长牛 肖 张潇文 范梦莹 龙 建琼 张礼贵 刘 娟 邱 梦 衡 心 孙 强 王 明 陈 敏 吴 燕 张 芳 敏 梁 丹 邹 雷 涂 汪羽旎 马 将 兰 杨春燕 邓 静 欢 冯小波 杨芳芳 谭文强 强 杜贞龙 陈科良 马 汪冬莲 杨 刘科财 黎 成 周芹宇 胡晓雯 123 林 杰 陈 春 王 赵绍成 王 月 严婷婷 黄新薇 徐 罗新亚 王军华 刘 陈 钊 王雅丽 杨 力 王 张 普 靖 陈 银 素 唐 伟 邱希斌 曾 敬 谢宗庭 钟 诚 杰 李 张 强 耿铭飞 杨文川 远 赵 田木相 辉 胡 裕 申士卓 牟建桦 菅茂生 杜希远 张 柳 王冠宁 林 羽 税奕瑜 邵天兰 攀 贾 王榆林 李月蓓 刘志国 涂树 肖 馨 李国峰 (2)2013 年四川理工学院“三下乡”表彰文件 共青团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 关于表彰 2013 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各二级学院(部)团总支: 今年暑假,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我校深入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 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为及时总结活动开 展经验,进一步推动活动纵向深入发展,经认真研究,决定对今年暑期“三下乡” 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个人及团队(名单见附件)进行表彰。希望受到表彰的师生 再接再厉,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开拓进取,保持大学生志愿者的生机和活力。各学 院(部)要认真总结“三下乡”活动的经验,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 高“三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这项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 附件:2013 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及优秀团队名单 共青团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 2013 年 11 月 4 日 2013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及优秀团队名单 优秀学生 124 刘家君 何立京 刘 吴光标 唐 川 杨 李海涛 种建猛 孟鑫禹 吴昊天 孙建伟 刘嘉蕙 刘 洋 王 兰 星 王星越 王书远 胥 昭 张 恒 兰 超 邹超华 曾德莎 沈乾均 丁眼强 魏泓屹 廖国刚 张 菲 龚 倩 廖少丹 罗宗昂 陈 坤 蒋艳清 邓文胜 金泽熙 陈 帅 黄 伟 黄 周晓玲 张文圣 刘洪洋 赵 珂 黄柏桦 唐 睿 代先云 蒲佳佳 朱 郑佳敏 章鑫云 程 荣 何玉婷 侯 磊 何 蓉 张 耿珍珠 邓 莉 赵盼盼 陈佳佳 郭海云 宋 倩 李 悦 胡思吟 熊 彬 王 超 刘 冯 程 闫 苗 崔碧霞 钱 牟建桦 谯 微 宋木易 莹 怡 肖 晟 华 王 磊 旺 鲜青青 王振兴 项跃杰 浩 聪 璇 鑫 捷 黄莎莎 王 艳 浩 (3)2014 年四川理工学院“三下乡”表彰文件 共青团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 关于表彰 2014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各二级学院(部)团总支: 今年暑假,围绕“追逐青春梦想,成就精彩人生”主题,我校深入 开展了 2014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为及 时总结活动开展经验,进一步推动活动纵向深入发展,经认真研究,决 定对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个人及团队(名单见附件) 进行表彰。希望受到表彰的师生再接再厉,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开拓进 取,保持大学生志愿者的生机和活力。各学院(部)要认真总结暑期社 会实践活动的经验,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暑期社会实 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这项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 附件:2014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及优秀团队名单 125 共青团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 2014 年 9 月 28 日 2014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及优秀团队名单 优秀学生 杨 敏 任静岚 姜俊伊 严怡青 左沛沛 彭宇晴 杨 莉 邬亚平 丁少博 吴莹莹 陈 王雨瑾 张 李 蒋 攀 代蒋国 魏 娟 刘文左 王继涛 胡 侨 谢 伟 曾 徐 瑶 党宇鑫 欢 邱 阳 浪 陈丽娟 曾 妙 黄文君 姜 航 周罗沙 黄 昱 雷 蕾 魏 超 谌明凤 夏世金 伍彩汝 张欢欢 吴 彪 陈莎莎 黄骏超 何一鑫 张 罗 莉 李铭傲 杨 菲 余东洋 谢欣梦 闫 苗 黄 超 曹玉莲 费 茜 魏莉丸 辉 梁婷翰 王 洪秀清 亮 竹 李秋霞 杨 舒 陶 静 肖 尧 王 萌 李倩倩 雷济瑞 张 松 艺 石依灵 陈羽薇 吴 叶菊花 杨钰婷 常刘静 王义燕 范中豪 祝永红 杜巧巧 坤 杨 丽 韦钞苓 曾 嵛 8.4.2 经管学院 “三下乡”表彰名单 (1)2010 年经管学院 “三下乡”表彰名单 所选主题 组员 √自贡桫椤谷投资失败原因浅析 张金(组长)、宋平、王琼瑶 、邓 昭强、颜春学、孙正祥 一等奖 关于中国电信自贡分公司装移维工作调查报 告 刘敏(组长)、徐美、周张 二等奖 黄昌凤(组长)、唐华 陈光华、青宇、李飞、龚琬凌 二等奖 √自 贡 井 盐 汲 制 技 艺 开 发 与 保 护 √贡井区特色农产品——龙都早香柚调研报 张权(组长)、杨洪波、李俊梅、 告 关于自贡地区新医改的调研 蔡缤遥、宋涛、邓燕 郭春红(组长)、龙凤娇、李波、 张誉文 126 获奖等级 三等奖 三等奖 建国以来自贡交通发展的调研与感想 任玲(组长)、魏婷婷、何杨柳 优秀奖 √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 青白江紧扣项目 洪问兰(组长) 优秀奖 关于广安市武胜县金光乡地区教育现象的调 查和感想 刘方(组长) 优秀奖 低碳经济下的校园——低碳生活校园行 何林(组长)、钟丽萍 优秀奖 促统筹 (2)2011 年经管学院 “三下乡”表彰名单 项目主题 组员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奖次 √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刘敏 (组长) 人力 083 邓杰 一等奖 金鉴 营销 081 一等奖 张芳 人力 083 一等奖 蒋丽萍 农发 091 一等奖 曾丽筠 国贸 093 一等奖 吴燕 营销 093 一等奖 的调研 √自贡市永年镇土地流转试点地区土 黎成 地利用现状研究——以富顺县永年镇 洗马村为例 探究自贡市农村养老模式现状调查分 析与改善对策 新一轮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的实 证分析 √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状况调研 (组长) 农发 101 李启宇 二等奖 李常文 人力 103 二等奖 杨明 营销专 102 二等奖 冯刚林 营销专 102 二等奖 张强 农发 101 二等奖 陈婷 (组长) 工商 093 万彦伶 营销 093 三等奖 吕斌 工商 091 三等奖 刘海 营销 092 三等奖 汪冬莲 (组长) 营销 091 徐小兵 营销 093 二等奖 张松 营销 093 二等奖 吴忠钧 营销 091 二等奖 张强 (组长) 农发 101 三等奖 陈涛 农发 101 三等奖 曾德红 国贸 104 三等奖 127 叶文明 何凡 三等奖 二等奖 界牌镇农村养老模式调查研究√ 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要求的调 查分析 林翠玉 营销 101 三等奖 李玲 (组长) 国贸 091 马玉威 国贸 094 三等奖 姚芬芬 国贸 094 三等奖 杨春林 高分子 091 三等奖 黄俊莉 (组长) 人力 093 周亚莉 人力 091 三等奖 唐万广 人力 092 三等奖 王荣刚 人力 091 三等奖 何凡 冉景亮 三等奖 三等奖 (3)2012 年经管学院 “三下乡”表彰名单 作品名称 团队成员 指导老师 获奖等级 安岳柠檬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 策 龙凤娇、陈婷、陈露红、张锐、 徐小兵、吕斌 邓杰 院一等 灾后北川旅游业的发展及对经济 的影响分析 刘国陶 王丹 陈露红 杨红 院二等 基于战略管理角度制盐企业外部 环境风险分析 陈婷、吕斌、张成浩、周晶菁 潘春跃 院二等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促进 农村旅游现代化 龙艳、沈扬杰、陈丽娟 杨红 院三等 自贡市科技农业的现状及发展方 向 向盼、周建蓉 、李伟、陈玲、刘 智立 王艳红 院三等 √农村闲置宅基地调研报告 张强、杨雯睿、张誉文 黄元斌 院三等 大学城足球主题酒吧可行性探讨 朱正雪、李伟 张勇 优秀项目 家乡的变迁 杨静、杜国琴、蔡燕 谢天慧 优秀项目 四川农村人口流动趋向研究 石艳 、尹云果 、李敏、郑巧、 杨雷 李爱民 优秀项目 (4)2013 年经管学院 “三下乡”表彰名单 128 作品名称 申报者 专业 组员 指导老师 获奖奖项 投身实践中国梦,实地考察攀西资 源——攀西地区稀土产业深加工现 状及产销分析 牟建桦 人力 马睿雪、粟杰、郑 安强、谯微、黎成 叶文明 张婉娟 一等奖 自贡地区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现状与 调研 李文茜 会计 张梦、 张璐、 李 晓峰、 谢露香 叶文明 二等奖 李静 会计 陈涛、张强、王超、 张洋 黄元斌 二等奖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谭周玲 工商 廖雪梅 、彭嘉莉、 谢舟、 胡维 陈一君 二等奖 基于立体生态经济林的农村闲置地 改造 --实现农民的小康梦 唐婷玥 会计 邓锐、 贾选民、 母旭花 、王宇晗 曾馨瑢 三等奖 郭艳 会计 宾慧、 陈沙沙、 王倩 向瑞伦 三等奖 石丹 工商 陈晓珍、郭春梅、 粟杰 、郑雅心 叶一军 三等奖 李强 营销 杜成伟、刘昕、周 忠梅、邹超 向瑞伦 三等奖 徐佳 农发 罗欣欣、袁园、周 玉红 李启宇 三等奖 爱心支教兼实习互助活动总结报告 邹燕 会计 方茂、曹梦诗、郭 曼宇、刘思阳 王霞 优秀奖 走进大山 探求中国梦还有多远 张宁 会计 赵婉余 王秋月 优秀奖 对农村零售业的经营现状、发展对 策及发展前景的研究 戢静 工商 谭燕、 赵宁、 李川、 袁兴 林映光 优秀奖 自贡市盐文化的现状及推广与发展 策略 王进 会计 李玉君、 李寒梅 曾馨瑢 优秀奖 远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莹 会计 成敏、 金福平、 任成艳 夏建华 优秀奖 关于银山镇规模化种植模式的探究 陈巧玲 营销 罗莉、李忠飞 熊山 优秀奖 自贡市柑竹湾村甜橙农业专业合作 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朱丹 会计 高雪娇、李文雪 、 吴琪琦 夏建华 优秀奖 √基于城市化视角的新生代农民 工转型问题调研 自贡市大安区职业农民培养路径与 方式研讨√ 关于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现状调 查报告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训问题— 以自贡市薪火教育培训机构为例 √ √井水的没落——工业污染下农 村饮用水获取途径的历史变迁调查 研究 社会活动积极分子:马睿雪、粟杰、郑安强、黎成、李文茜、李静、张强、谭周玲、唐婷玥、李强 129 一等奖 6 人;二等奖 15 人;三等奖 23 人;优秀奖 26 人;合计 70 人 总计证书:10+70=80(张) (5)2014 年经管学院 “三下乡”表彰名单 项目名称 申报者 组员 自贡市水资源现状与综合利用调查报告——以自 贡市釜溪河为例 颜丹 郭艳、王嘉穗、 李斌、杨宇坤 关于新农村蔬菜种植产销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探讨 ——以内江市东兴区为例 宋怡 周忠梅、陈巧玲、 李强、陈沙沙 陈秋华 陈明旭、李江、 文杰、郭玮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后时代的农村可持续发展 ——以绵竹年画村为例 朱玉洁 肖莹、杨宇坤 关于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的探讨— 基于自贡市 周玉红 王宇晗、李文茜、 陈小艾、张梦 城市化过程中的古城保护与新区扩张——以自贡 市贡井老街与汇东新区为例 胡月 肖莹、李木、张瑾、 张婷钰 城市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以自贡市为例 向涛 罗静雯、竹艺、彭 旭、向雅心 自贡市邓关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实行情况 的调查与思考 龙艳 曾智慧、辛晓露、 李银兵、张萍 追逐梦想实践中国梦,实地考察成都农业园区 李雨秋 黄志伟、宋怡、陈 雨薇、竹艺、 石依灵、吴涛 川犍定文镇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刘亚侨 李木、王嘉穗、 冯林 家庭经营模式下农产品的营销方式调研—以内江 市资中县高楼镇农副产品营销为例 朱晓 黄瑀、刘潇潇、李 超群、李春艳 对清溪茉莉花产业人工成本主要存在的问题的现 状 分析及对策 蔡馨莹 刘淑贤、李丹、 唐启婷、师玉和 对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以都江 堰市为例 裴慕月 唐睿、黄阅、包琴、 陈美祎 自贡盐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及营销策略 ——以自 贡市久大盐业公司盐类日化商品为例 徐佳敏 刘丽梅、李佳燕、 荣露、李金龙 关于黄岭周边小型农家乐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实现致富梦 于阗 王清、程怡、 黄楚雁 一等奖 √泸州市合江县荔枝产业发展 SWOT 分析--以密 溪乡为例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130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的“逆城镇化”现象探究 李静如 管映、宾慧、郭艳 自贡市农产品销售市场现状及改进方案 袁强 吴涛、杜庆波、 黄俊玮、郑举鹏 五粮液集团和泸州老窖集团发展工业旅游的对策 李诗辰 陈晓、张慧、 何利平、李羽 √震后地质灾害防护——以北川唐家山堰塞湖 李星果 刘源、蒋凯、梁婷 婷、荣锐 宜宾市兴文县大河苗族乡苗族文化特色调研及市 场化建议 庞朝智 薛劲松、张慧、何 媛、钟悦 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刘普培 熊琴、戚祥婕、蒋 雨月、向川 中小型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综述——以四川省自贡 市为例 李颜伶 李强、周忠梅、何 松 区为调查对象 1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