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4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doc

Seven°昔年11 页 244 KB 访问 432.97下载文档
2014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doc2014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doc2014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doc2014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doc2014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doc2014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doc
当前文档共11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4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doc

目 录 武汉科技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1 电子与通讯工程(085208)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 控制工程(085210)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8 武汉科技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的通知》(学位[2011]11 号)文件精神,努力实现学校建设“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国际 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培养目标,创新 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修订学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自 2012 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一、基本原则 凡具有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无一级学科学位授权 点的暂按二级学科进行修订;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暂按二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一级学科跨学 院共建的以一级学科所在学院为主导制定培养方案,执行《武汉科技大学共建学位点管理暂 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二、修订范围 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包括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 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工作、工程管理)、非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七个不同层次类别 的培养方案修订。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 2~3 年,在职攻读学术型硕 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 3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 3~5 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年限 自硕士生入学起一般为 4~6 年;在职攻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6 年。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 2 年或 2.5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 2~3 年。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5 年。 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2.5~4 年。全日制社会工作、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2 年。 四、学分要求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最低学分要求为 14 学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理工类最低 学分要求为 30 学分,文管类最低学分要求为 32 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最低学分要求为 36 1 学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低学分要求为 32 学分;全日制工商管理(MBA)专业学 位研究生的最低学分要求为 45 学分;全日制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低学分要 求为 36 学分;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最低学分要求为 36 学分;全日制工程管理专 业学位研究生最低学分要求为 32 学分。各学科可在最低学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的 具体情况规定学分总数。 五、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16 学时为 1 学分。课程设置要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精 炼课程,减少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设课,避免因人设课。课程设置包括公 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其中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由学校根 据有关文件规定统一设置。学科基础课主要是学科需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学科基础 课的设置要统筹安排,一般为 3~5 门。学科专业课主要是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强化实践动 手能力,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一般为 5~8 门。 全日制工程硕士、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社会工作和工程管理专业学位 研究生课程设置还需执行国家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文件规定。 课 程 体 系 课程类别 课程 学分要求 公共必修课 政治、外语 公共选修课 其他公共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一级(或二级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课 一级(或二级学科)专业课程 硕士研究生英语必修 6 个学分 1、课程编号 博士研究生层次的课程编号以“B”开头;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课程编号以“S”开头。公 共必修课课程编号为“层次编号”+“5”+“学院代码”+“流水号(三位)”,公共选修课 课 程 编 号 为 “ 层 次 编 号 ”+“6”+“ 流 水 号 ( 三 位 ) ” ; 学 科 基 础 课 为 “ 层 级 编 号”+“7”+“学院代码”+“流水号(三位)”;学科专业课为“层次编号”+“8”+“学 院代码”+“流水号(三位)”。提高班英语公共必修课编号为“层次编号”+“5”+“学院 代码” +“A”+“流水号(两位)”,普通班英语公共必修课为“层次编号”+“6”+“学 院代码”+“B”+“流水号(两位)”。 2、课程模块 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B506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 公共必修 B5140003 学术交流英语 32 2 1 公共必修 B5140004 英文科技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32 2 2 公共必修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S505001 知识产权 16 1 1 S505002 文献检索 16 1 1 S506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公共必修 S606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2 硕士生 S6060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2 必选一门 S514B001 英语听说(一) 26 1.5 1 S514B002 英语阅读 22 1.5 1 S514A001 英语听说(二) 26 1.5 2 S514B003 英语写作 22 1.5 2 S607001 泛函分析 16 1 1 S607002 随机过程 32 2 2 S607003 概率与数理统计 32 2 1 S607004 矩阵分析 32 2 1 S607005 数值分析 32 2 1 S607006 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 32 2 2 S607007 模糊数学 32 2 2 S607008 小波分析 16 1 1 S607009 组合数学 32 2 2 S607010 常微分方程 32 2 2 必修 数学类选修 课由各学科 确定 备注:A、B 班分班详见《武汉科技大学公共英语分级教学实施细则》 六、学术活动和专业实践 “学术活动”为博士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 1 学分,成绩按通过/ 不通过登记。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 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 9 次以上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 6 次以 上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 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专业实践”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 4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 记。在学期间,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 1 年)的专业实践环节,以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开题报告,以书面及答辩形式就论文开题作报告,记 1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阅读、 3 分析和总结(原则上学术型硕士不少于 40 篇,其中外文不少于 10 篇;博士生不少于 70 篇, 其中外文不少于 30 篇);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 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 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 5 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 3 名教授)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 签署意见,答辩环节至少有 5 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 3 名教授)或博士学位者参 加,答辩未能通过者,必须重新做开题报告。 硕士生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 0.5~1.0 万字,博士生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 0.8~ 1.5 万字。开题报告评审通过后,须完整填写《博士、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交学院留存, 毕业时归入学位档案。 2、论文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及答辩形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记 1 学分,成绩按通过/ 不通过登记。 至少 5 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 3 名教授)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 就课题的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初步结论的正确性以及能否如期完成学 位论文工作等进行答辩,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 博士生中期考核通过后,须填写《博士生中期报告及综合考核表》交研究生院,复印件 和书面开题报告交学院留存。 对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进展考核,暂不作统一规定,建议实行 2.5 年学制的学科进行中期 考核,由各有关学院安排,并在学科培养方案中予以明确。 3、学位论文答辩 学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 规定》或《武汉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学位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及学位。 4、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按《武汉科技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5、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 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 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9 个月。博士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9 个月,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12 个月。 八、教学大纲和参考书目 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都应该编写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内容应包括内容摘要、基本要求、 先修课程、主要参考书、适用专业等。 4 电子与通讯工程(085208)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电路与系统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技术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又是信号与信息处 理、通信、控制、计算机及电子电力等多方面研究和开发的理论基础,以现代电路与系统理 论、现代电子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为研究体系,涉及现代电路理论、信号与图像处 理、现代电子技术(EDA、DSP、SOPC)、现代电子测量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 包括:非线性电路理论与系统实现、电路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智能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 图像处理与分析、电路与系统的系统集成(SOC)等。 二、培养目标 为我国电路与系统领域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电子线路和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并具有电路与系统方面的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发展动向,具有一 定从事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 人才,并有志于推动我国电路与系统专业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发展。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 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格。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3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最长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见附表) 最低学分要求为 32 学分,其中课程不低于 26 分,开题报告 1 分,参加学术活动 1 分, 专业实践 4 分。 五、学术活动和专业实践 1、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 1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 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 6 次以上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 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 录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2、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 4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5 在学期间,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环节,以增强其工程实践 能力;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环节原则上不少于 1 年。专业实 践一般应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实践完成 后填写《武汉科技大学实践报告表》,由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签章并留存学院备案。 六、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1、基本要求 (1) 修满规定的学分要求;(2) 硕士生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选题应在 本学科或交叉学科范围内,选择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问题,或在 学术上有理论价值的课题;(3) 从事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少于 1 年;(4) 学位论文必须在 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5) 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 精确、数据可靠、言简意赅、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能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 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6) 论文工作初期作开题报告;(7) 学位论文具体 格式参照《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满足以上条件的硕士研究生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2、开题报告 以书面及答辩形式就论文选题作报告,记 1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研究生开 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 (硕士生一般不少于 40 篇) ;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 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 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 5 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 3 名教授)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 签署意见,答辩环节至少有 5 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 3 名教授)或博士学位者参 加,答辩未能通过者,必须重新做开题报告。硕士生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 0.5~1.0 万 字。开题报告评审后须填写《研究生开题报告》将复印件和书面开题报告交学院留存。 3、论文内容 (1) 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 人做出的贡献;(2) 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 行理论分析与讨论;(3) 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4) 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5) 引用 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 4、学位论文答辩 学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学位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 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 6 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 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S506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S505001 知识产权 16 1 1 S505002 文献检索 16 1 2 S514B001 英语听说(一) 26 1.5 1 S514B002 英语阅读 22 1.5 2 S514A001 英语听说(二) 26 1.5 1 S514B003 英语写作 22 1.5 2 S606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2 必选 S6060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2 一门 S607002 随机过程 32 2 2 S607004 矩阵分析 32 2 1 S607005 数值分析 32 2 1 S704007 现代信号处理(含小波分析) 48 3 1 S704011 通信理论与系统 32 2 2 S704008 现代电路理论 32 2 2 S704009 电子学与集成电路设计 32 2 1 S704010 软件工程与程序设计方法学 32 2 1 S704002 模式识别 32 2 1 S804005 现代网络技术(含无线传感器网络) 32 2 1 S804016 数字系统设计与 FPGA 实现 32 2 2 科 S804010 图像处理与分析 32 2 2 选课 专 S804014 嵌入式系统设计 32 2 2 ≥6 S704003 现代检测技术 32 2 2 S804006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32 2 1 S804015 网络化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32 2 2 S804007 时间序列综合与分析 32 2 2 公 共 必 修 必修 课 公 共 选 修 选课 ≥2 学分 课 学 科 基 础 选课 ≥6 学分 课 学 业 课 学分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活动 ≥6 次 1 1-4 必修 专业实践 完成专业实践 ≥6 个月 4 3-4 必修 开题报告 通过开题报告 1 2-3 必修 7 控制工程(085210)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源于 1958 年成立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1 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获国家首 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湖北省特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博士 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现有教授 26 人,其中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4 人,博士生导师 14 人。 本学科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复杂控制问题,研究和发展新的控制理论 和控制技术,并大力推动它们在工程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中的应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控制理论与应用;2.智能控制与决策;3.计算机过程控制;4.微光机电系统集成与测控技 术;5.智能系统与机器视觉;6.新型电气传动技术;7.智能信息处理;8.智能仪表与检测; 9.工业过程检测与优化控制技术;10.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11.智能化机电装置与系统; 12.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13.智能仪器;14.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15.人工智能与计算智能; 16.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17.数字信号处理;18.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二、培养目标 为我国自动化领域培养能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和解决 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 术交流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格,有志于推动我国自动化理论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发展,加快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该一级学科包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工程、导航与制导等二级学科。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3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最长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见附表) 最低学分要求为 32 学分,其中课程不低于 26 分,开题报告 1 分,参加学术活动 1 分, 专业实践 4 分。 五、学术活动和专业实践 1、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 1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 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 6 次以上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 8 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 录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2、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 4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在学期间,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环节,以增强其工程实践 能力;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环节原则上不少于 1 年。专业实 践一般应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实践完成 后填写《武汉科技大学实践报告表》 ,由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签章并留存学院备案。 六、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1、基本要求。(1) 修满规定的学分要求;(2) 硕士生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 工作,选题应在本学科或交叉学科范围内,选择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或工程 技术问题,或在学术上有理论价值的课题;(3) 从事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少于 1 年;(4)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5) 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 分析严谨、计算精确、数据可靠、言简意赅、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能体现硕士 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6) 论文工作初期作开题报告; (7) 学位论文具体格式参照《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 2、开题报告。以书面及答辩形式就论文选题作报告,记 1 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 记。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阅读、 分析和总结(硕士生一般不少于 40 篇) ;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 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 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 5 名(对于硕士生)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 见,答辩未能通过者,必须重新做开题报告。硕士生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 0.5~1.0 万 字。开题报告评审后,须填写《研究生开题报告》交研究生院,复印件和书面开题报告交学 院留存。 3、论文内容。(1) 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 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2) 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 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3) 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 看法和建议;(4) 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 资料;(5) 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 4、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学位及硕士 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 9 控制工程(085210)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 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S506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S505001 知识产权 16 1 1 S505002 文献检索 16 1 2 共 S514B001 英语听说(一) 26 1.5 1 必 S514B002 英语阅读 22 1.5 2 修 S514A001 英语听说(二) 26 1.5 1 S514B003 英语写作 22 1.5 2 S606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2 必选 S6060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2 一门 S607002 随机过程 32 2 2 S607004 矩阵分析 32 2 1 S607005 数值分析 32 2 1 S704001 线性系统理论 32 2 1 S704002 模式识别 32 2 1 S704003 现代检测技术 32 2 1 S704004 智能控制系统 32 2 2 S704006 现代信号处理(含小波分析) 48 3 1 S804002 新型电机控制系统 32 2 2 S804003 机器人原理与应用 32 2 2 S804004 故障诊断方法与应用 32 2 2 科 S804005 现代网络技术(含无线传感器网络) 32 2 1 专 S804006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32 2 1 业 S804007 时间序列综合与分析 32 2 2 S804008 高级过程控制 32 2 2 S804015 网络化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32 2 2 S704005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32 2 2 听学术报告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6 次 1 1-4 专业实践 ≥6 个月 4 3-4 1 2-3 公 必修 课 公 共 选 修 ≥2 学分 课 学 科 基 础 课 学 课 学 术 活 动 开题报告 10 ≥6 学分 ≥6 学分 必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