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学为中心的英语笔译课程改革:笔译工作坊教学法的应用.pdf
以学为中心的英语笔译课程改革:笔译工作坊教学法的应用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孙东云 本研究是复旦大学 2017 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翻译档案袋在大学英语翻译 能力培养中的行动研究”的延伸,在 2016 年度校级精品课程“英语笔译”的基 础上不断探索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式,采取翻译工作坊的形式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并将该课程的小组期末报告作为翻译教学电子档案袋的具体教改举措加以细化 和落实。 一、研究背景 “英语笔译”课程是一门面向非英语专业高水平学习者开设的语言技能型选 修课,为期一个学期。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均为高级英语学习者,且对翻译有着浓 厚的兴趣,希望可以提高自己的高级语言技能。但笔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既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技巧学习,更需要一定量的笔译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领 会技巧的应用。 要保证笔译实践的任务量,就要有足够的学时和实践练习机会。然而本课程 是跨专业选修课,与英语专业以及翻译本科、硕士等专业类翻译教学的同类课程 相比,本课程的课时有限,仅占两个学分,且缺乏与之配套的其他高级语言课程, 如报刊选读、英美文学等。要上好这门课,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发挥学习 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笔者的经验是,既需要借鉴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先进 经验,又要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主持的翻译档案袋教学法日趋完善,也获得了 教务处的课程建设资助。笔者参加了校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LCCD)培训,收获很大。 “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LCCD,Learning-centered Couse Design)作为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和系统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学 生未来的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等需要,在全面分析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以促进 学生有意义学习为目标、以评估与反馈为牵引、以主动学习为载体,逆向、整合 地设计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设计质量。通过学习,笔者对 LCCD 课程设计有了较 为深入的认识,有幸担任全国高校教师 LCCD 讲习班的辅导教师。在辅导其他老 师的过程中,笔者也认识到,有必要利用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表(CDF 表), 对本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将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测评有机结合起来。 二、研究设计 1. 教学目标 为此,本课程希望用笔译工作坊报告这一主线,将相关活动如翻译微项目、 笔译工作坊等课程活动串起来,围绕 CDF 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将线上讨论、小 组合作与传统的线下教学相结合,补充达到较高水平教学目标所需的学时和实战 训练。学习者通过翻译技巧的学习和操练,能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能,并进一步 夯实语言基本功。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中学到的网络资源检索和事实求证技 巧,他们能够提高思辨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本项目的思路是将翻译学习历程档(translation learning portfolio)中 的翻译实战项目与“微项目”研究报告结合起来,将小组报告改变为翻译工作坊 的笔译实践报告。翻译工作坊是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 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 种活动(李明, 仲伟合,2010:32)。 翻译工作坊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 在项目制学习实践中,学习者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将翻译理论和技巧应用于实践, 共同完成翻译项目,并在笔译工作坊实践报告中总结其经验教训,列入翻译学习 历程档。香港大学金圣华教授大力推广其“翻译工作坊”课程的成果经验(金圣 华,2000;2003)。目前,笔译工作坊教学法已广泛纳入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方案, 尤其是翻译硕士培养项目(张春柏、吴波,2011;吕亮球,2014) 。 在借鉴曾丽馨, 孙晓芸(2013)和莫梓(2019)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 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小组(4-5 人)为单位,布置或自选有一定长度的原文, 采用笔译工作坊形式,选出项目经理,经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译文,并提交笔译 实践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根据经验,原文字数尽量控制在 6000 字左 右,每名组员笔译工作量一般最多不超过 1500 字,六周时间完成。 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笔译工作坊报告的学习形式,掌握以下能力: 掌握文本分析技巧和理论 掌握翻译流程和工具 提高语言转换技巧和策略 提高双语水平 培养思辨和探究能力 促进自主学习 2. 笔译工作坊报告的实施设计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做法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以下笔译工作坊报告的教学安 排: 笔译工作坊采取了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形式,主要是 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笔译工作坊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实践出真知” ,强调以 学习者为中心去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让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 技巧付诸实践,实现 CDF 表中的“学以致用”这一学习目标,同时,由于笔译 工作坊所涉及文本的多角度分析,也有利于将文本功能分析、语法分析、术语 分析、翻译技术应用等多领域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触类旁通”这一学习 目标。 其次,本研究采取了项目制学习的形式,其优势是根据真实或仿真的笔译项 目,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能够掌握项目管理和流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学 会与他人合作,集思广益,同时也发挥各自的语言技能和审美情趣,通过文本 分析和查证,形成自己的独力思考能力和精神。因此,项目制学习有利于实现 CDF 表中的“人性维度”这一学习目标,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他人,也可以了解 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取得进步。 再次,项目制学习有利于通过与课堂教学并行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 的翻译技能密切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因此,重要 的不仅是最终的译文质量,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者在项目合作中发挥的作用以及 投入的努力进行正确评价。为此,应将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结合起来,客观评 价每个成员在每一个环节的贡献。笔者的做法是请学生在笔译工作坊报告中阐 明每个人的贡献,并辅以网络沟通记录以佐证。 三、实施过程和行动研究 1. 笔译工作坊的实施过程 笔译工作坊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从 2019 年 9 月开始,共计 5 个班参加了试 点,学生 170 余人。笔译工作坊将在下半学期举行,提前 6 周左右安排。首先 是让学生了解笔译工作坊的形式、目标和要求,然后由学生分组合作,每组学 生 4-5 人,自主选择待译原文,或者从教师推荐的若干篇原文中选择一篇进行 翻译。选好原文后,小组进行合作分工,根据不同角色,可以轮流担任或兼任 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 、译员(translator)、译审(reviser) 、术语专 员(terminologist)、排版人员(Desktop publishing specialist)、报告撰 稿人(drafter)、演讲人(presenter)等角色。然后对原文进行讨论,确定译 文风格,查证术语,解决疑难问题。然后分工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 挥语料库、术语库、搜索引擎等翻译技术工具的优势,尽可能提高译文的准确 性和地道性。在译者完成译文后,同学们可以轮流担任译审,互相校对并讨论。 最后定稿后的译文进行排版并提交。然后项目小组分工撰写心得报告,并在期 末课堂上进行演讲,介绍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 作为笔译工作坊的实践成果,学习者应当在期末提交以下材料: 1)笔译工作坊译作。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的自选译文,一般采用电 子版方式提交。 2)笔译工作坊实践报告。该实践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反思报告、分工 说明、术语表、查证过程、讨论方式和成果。 3)课堂小组汇报。学习小组在期末提交汇报 PPT,并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2. 笔译工作坊范例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笔译工作坊的基本做法,笔者以文学翻译这一单元为例, 介绍如何将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笔译工作坊报告解和起来。 文学翻译这一单元所使用的语料文本是英国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的经典散 文“论读书”(Of Studies),并附上了三种名家译文供学生赏析。具体做法如 下: 1) 课前准备:笔者在课前将原文和三种译文通过课程网站或电子邮件发给他 们,要求他们阅读并摘录优秀译例。 2)课堂讨论。学生呈现自己摘录的优秀译例,并分享心得体会,介绍为何喜 欢某一句的译法,分析译文优劣。教师讲授文学翻译中的修辞手法,分析文学 审美与翻译,从理论视角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提炼,引导学习者进一步深入思考。 3)课后练习。通过对三种译文各自的优劣之处进行详细探讨,请同学们在已 有译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自己的译文,推陈出新。 4)笔译工作坊汇报。学习者就翻译中的心得体会撰写学习者日记,分析翻译 中的感悟和所涉及的翻译技巧和审美体会,并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的部分讨论文字摘录如下: 1)在文学文体方面: 王佐良译文采用典雅的文言文对译十六世纪英国散文,风格贴合; 以古译古对现代读者不合适,因为十六世纪的英文是通俗风格,拉 丁文才是当时的古雅之风; 孙译文的特点是文白夹杂,更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2)在词汇译法方面: 孙译文“那就让他学习算术,”原文是 mathematics,而算术是 arithmetic; “特药可医”令人联想到“特效药”,其实原文 special 是”专门 “的意思; humour 一词为什么不译为“幽默”? ; humour 的原意是“天性”; 孙译文“食书不化乃书生之大疾”中,“疾”似宜改为”忌“更顺 口。 3)搭配方面: 廖译文“技巧的人轻视学问”中,“技巧”不能作形容词;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这里的“智力”和“不集中”搭 配似乎不当,对 wit 应重新解读。 在以上讨论中,我欣喜地看到,复旦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同学们水平页非常高, 而且对翻译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译文水平不俗。同学们展示了深刻的洞察力 和创造力,虽然对文学翻译缺乏经验,但其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在 前人的译文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经过两个学期的试点工作,学习者普遍认可笔译工作坊实践报告这一教学设 计,认为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理论联系实践,切实提高语言能 力和翻译能力。 3. 实施中的困难和挑战 2020 年第二学期,针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网络学习挑战,笔者采用了 QQ 群的 上课模式。为了适应这一需要,笔者将英语笔译课程重新备课,重新制作 PPT 和讲稿,付出了大量心血。在笔译工作坊的项目实施方面也遇到了挑战。由于 学生无法到校上课,而且来自各个不同专业,互不相识,因此不便开展小组合 作学习,这给笔译工作坊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笔者根据网络教 学的实际情况,对实际做法进行了调整,将自由组合项目小组的做法改为由单 人完成一项翻译任务并予以详细汇报。汇报方式从原先的分小组当堂汇报改为 提交汇报作业或反思报告。 虽然如此,笔译工作坊尽可能保留了笔译实践的主要流程,包括原文选择、 文本分析、网络查证与语料库辅助、初译、审校等。这样,既保证了学习者足 够的笔译实践工作量,也顾及了网络学习的可行性。 四、总结 在学习者日记和小组汇报中,我摘录了部分学生反馈。总的来说,复旦大学 的学生水平非常高,不仅语言基本功扎实,而且爱学习,尽管在推敲译文方面 花费了不少精力,但他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这让笔者倍感欣慰,自己付出的 心血和努力得到了回报。 从教改实施的效果来看,笔译工作坊实践报告这一做法能够很好地满足 CDF 表中六个维度的学习目标要求,让他们可以将学到的核心知识“学以致用” ,并 通过项目实践的练习,达到“触类旁通” 。在项目合作学习中,学习者能够更好 地了解自我并了解他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志趣情怀” 方面,很多学生展示了对翻译的持久而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翻译不仅是一门 高级英语实践技能,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整体语言能力。通过文学翻译的批评、 鉴赏和实践,他们也提高了跨语言的文学审美情趣。在“学会学习”方面,通 过笔译工作坊这一做法,他们能够学会如何利用多种翻译技术工具以及网络协 作,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并通过语料查证等技巧的学习,养成了求真务实 的良好作风。这些都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在这一领 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项目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做好形成性评价,需要教 师投入大量精力,不仅要批改作业,还要时刻保持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回复邮 件和问题,而学生也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完成各项任务。对于这些挑战,笔者尽 量克服困难,因为教翻译、做翻译是笔者的爱好,所以看到同学们的精彩译文 非常欣慰,而同学们自愿选修这门课,而且每个班级都是爆满,说明他们对翻 译的真挚而浓厚的兴趣。在项目实施中,笔者采取行动研究的策略,尽量根据 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任务量,保证既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的负担,同时也有效发挥 网络工具的功能来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 金圣华(Serena Jin). 「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剖析[J]. 翻译学报, 2000(4):67-79. 2. 金圣华: 《桥畔译谭——翻译散论八十篇》[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 李明, 仲伟合. 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 中国翻译, 2010(4):32-36. 4. 吕亮球.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J]. 上海翻译, 2014, (4):48-51. 5. 莫 梓 . 试 论 翻 译 工 作 坊 宙 校 环 节 的 有 效 性 [J]. 西 南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9(5). 6. 曾丽馨, 孙晓芸.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13, 30(2):70-72. 7. 张春柏, 吴波. 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 外语教学理 论与实践, 2011, V2(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