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pdf

Ponnenult□旧时光57 页 902.114 KB 访问 8042.97下载文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pdf
当前文档共57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pdf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 十 四 五 ” 规 划 和 2035 年 远 景 目 标 前言 2016 年 4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时,赞扬学校 “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 殷切期望学校“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 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 的贡献” 。2018 年 9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学校六 十年来的办学成就,指出“学校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 训,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 了重要贡献”,殷切期望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瞄准世 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内重大需求,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 新,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 界一流大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 的贡献” 。2019 年 3 月,学校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把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办学发展的 根本指南。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 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 目标,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 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 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 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更为迫切。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 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 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贡献力量。 当前,学校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新发 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 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 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大 任务;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亟待在教育 模式、质量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开新路、立标杆,在国际上 发挥更大影响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学校领导班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团结带领全校广 大师生员工,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各项事业蓬勃发 展, “十三五”圆满收官,全面实现“双一流”建设周期目标, 迈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凝心聚力启新程, 砥砺奋进谱新篇,加快建设、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科大风格 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景。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 1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1 (一)党建工作高水平发展............................................................................................... 1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2 (三)一流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2 (四)攻关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3 (五)一流学科布局基本形成........................................................................................... 3 (六)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4 (七)创新引领发展成效显著........................................................................................... 4 (八)校园建设呈现新面貌............................................................................................... 5 (九)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5 (十)支撑保障全面协调发展........................................................................................... 6 第二节 发展形势 .................................................................................. 7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学校潜心立德树人注入新内涵 ....... 7 (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学校执着攻关创新赋予新使命.. 8 (三)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为学校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带来新契机 ............... 8 (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纵深推进,为学校优化办学生态系统打开新局面 ........... 9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战略路径 ...............................................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0 (一)指导思想 ................................................................................................................ 10 (二)基本原则 ................................................................................................................ 10 第二节 发展目标 ................................................................................. 11 第三节 战略路径 .................................................................................13 (一)精品办学,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3 (二)人才强校,营造队伍建设新气象......................................................................... 14 (三)科教融合,汇聚持续发展新动能......................................................................... 14 (四)开放办学,拓展办学要素新范畴......................................................................... 14 第三章 建设任务 ................................................................... 15 第一节 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15 (一)提高政治站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工作 ......... 15 (二)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夯实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 15 (三)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 16 (四)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16 第二节 潜心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流创新人才.................17 (一)系统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17 (二)完善创新人才招生选拔和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 18 (三)以本为基,深入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 18 (四)以研为峰,落实研究生“德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 19 (五)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 (六)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1 第三节 执着攻关创新,持续产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1 (一)坚持“四个面向” ,聚焦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 22 (二)优化科研基地布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23 (三)优化学术生态,建立科学治理体系..................................................................... 23 第四节 坚持人才强校主战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24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25 (二)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25 (三)深化岗位分类管理,推进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 26 (四)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27 第五节 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一流学科生态 .....................................28 (一)优化一流学科布局 ......................................................................................... 28 (二)构建多层次学科支撑体系.............................................................................. 29 (三)完善学科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30 第六节 积极服务社会,承担高校责任 .............................................30 (一)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30 (二)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31 (三)发挥学术优势,打造科技传播矩阵..................................................................... 32 (四)加强新型特色智库建设......................................................................................... 33 第七节 建立国际合作工作体系,提升国际交流办学水平.............34 (一)完善“大外事”工作格局..................................................................................... 34 (二)拓展国际合作网络................................................................................................. 34 (三)提升人才培养全球视野......................................................................................... 35 (四)深化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努力建设世界学术中心 ............................................. 35 (五)建设具有科大特色的国际学院............................................................................. 35 第八节 着力提升治学环境,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大学园区.............36 (一)建设精致校园 ................................................................................................. 36 (二)建设智慧校园 ................................................................................................. 37 (三)建设平安校园 ................................................................................................. 37 (四)建设和谐校园 ................................................................................................. 38 第九节 创建文明校园,打造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39 (一)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39 (二)传承科大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 39 (三)增强校园活力,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40 (四)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 40 第十节 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开拓新时代的科教融合 ..41 (一)推进科教融合治理体系化现代化......................................................................... 41 (二)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英才................................................................................. 41 (三)科教融合汇聚一流师资队伍................................................................................. 42 (四)科教融合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2 (五)科教融合推动一流学科建设................................................................................. 43 第四章 保障实施 ................................................................... 44 第一节 加强治理体系建设 .................................................................44 (一)全面依法治校,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44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 45 第二节 完善资源保障机制 .................................................................45 (一)完善资源保障和社会参与机制............................................................................. 46 (二)建立全面预算和分配体系..................................................................................... 46 (三)强化绩效考核和监督审计机制............................................................................. 47 第三节 规划实施 .................................................................................47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 47 (二)推进统筹协调,形成实施合力............................................................................. 48 (三)完善监测评估,确保规划实效............................................................................. 48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推进全 面从严治党,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国科学院“率先 行动”计划和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发展机遇,锐 意改革,开拓奋进,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创新人才和创新成 果不断涌现,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面完成“十三五”改革 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 流大学,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党建工作高水平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坚决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十二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 学校六十年办学经验,提出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 两大核心任务,着力推动四大支撑工程,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 位,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认真落实新时 期好干部标准,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严格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 态的指导地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委主 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化纪检体制改革,建立巡察制度,形 1 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协同 合作的良好格局,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保 证。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核心 目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六有”大学生。入选教育部 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颁布实施“一流本科教 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纲领,打造特色本科生书院,坚持“基础 宽厚实、专业精新活”优良传统,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 融合的“2+X”培养模式,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 球物理学、力学、计算机科学和天文学入选“拔尖计划 2.0”基 地。推进研究生教育“德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79 篇论文被评 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52 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 长奖特别奖”,博士生参与的重大成果 12 次入选“世界十大科技 进展”等。完善招生选拔机制,成为全国首批开展“强基计划” 的试点高校之一,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国家重点建 设单位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 效显著,涌现出大批前沿科技领军人才、国防科技中坚、科技型 企业家等。 (三)一流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学校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四有好老师” “四个引路 人” “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全过 程。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造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和支撑队 2 伍。实施“仲英青年学者”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多元 化全梯队项目,青年教师队伍成长迅速。截至目前,学校各类高 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占固定教师总数的 37%,较五年前提高 7%; 聘期制队伍规模较 2016 年初增长约 75%,科研生力军和后备人 才储备充足。 (四)攻关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卓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核心参 与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工作,承担并高 质量完成一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主导或参与研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悟空号”暗物 质粒子探测卫星、光量子计算机、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奋 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等工作入选习近平总 书记新年贺词和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 “十三五”期间,成果 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6 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7 次,入选 次数居全国高校前列。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11 项,包括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技术发明奖实现零的突破。“九 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等多项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 就展。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 59 项重大科技 成果及标志性进展中,学校入选 7 项,为院内最多的单位。在抗 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贡献科技抗疫“硬核”力量, “托珠单抗+常规 治疗”的“中国科大方案” ,列入第七版、第八版诊疗方案在全国 推广,并应用于 20 多个国家。 (五)一流学科布局基本形成 3 学校“十三五”期间共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临床医学、化 学工程与技术等 13 个学位授权点。在 2017 年完成的第四轮学科 评估中, 15 个学科入选 A 类学科,其中有 7 个学科入选 A+学科, 理学基础学科全部入选 A 类学科。2017 年 9 月,学校入选全国 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A 类高校,11 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 建设名单。学校按照“11+6+1”的学科布局,形成了“基础学科 率先一流,新工科、新医学跨越式发展,特色文科稳步提升”的 一流学科体系,实现了学科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持续提高。 (六)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学校积极推进全方位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际学院实体化 建设,初步形成“大外事”格局,经国务院批准获得一定外事审 批权限 ,统 筹 设立 “ 中国 科 大国际 合作 与 交流 基 金(USTC Fellowship)”,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国际 科研合作、联合举办各类夏令营等工作。五年来,学生赴海外学 习和交流的人数翻番,教师出访与境外专家来访人数保持 10%的 年均增长率;设立“大师论坛”邀请 78 位诺奖级科学家来校讲 学。学校国际师资荣获两项国家政府友谊奖;现有留学生中博士 生比例达 70%,10 人获教育部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实现了质量和 规模的明显提升。 (七)创新引领发展成效显著 学校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社会担当,立足长三角,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学校与 浙江省、山西省、福建省以及苏州市、湖州市等开展战略合作, 4 加强与科研院所、国有重点企业、高技术企业的合作,实现双赢。 建强上海研究院,推动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常态化运行,支撑 国家实验室建设。与苏州市合作共建,推动苏州研究院升级,规 划建设苏州高等研究院。推进先进技术研究院法定机构建设试点。 初步形成“立足合肥、覆盖安徽、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 化体系,推动在合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定点帮扶贵州省六枝特 区、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镇龙马村,实现两地脱贫“摘帽” “出列” 目标,学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统筹推进对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工作, 对江西理工大学、闽江学院和六盘水师范学院开展帮扶。 (八)校园建设呈现新面貌 学校加快推进园区规划与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代大 学校园初具雏形。 “十二五”规划建设的物质科学教研楼、中校区 综合体育中心等项目已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4 个“十三五”国 家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工。 五年来,学生宿舍面积增加 48.6%, 实验实习及科研用房面积增加 51.9%,总校舍建筑面积增加 43.4%。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暨中国科大高新园区选 址及建设规划形成,图书教育中心等 8 栋单体建筑封顶。新建校 史文化长廊、校友纪念砖、USTC1958 咖啡馆等,校园面貌焕然 一新,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九)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校坚持全面依法治校,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党委全委会会议、党 5 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工作会议议事规则;积极探索学部管理体制; 修订学院、重点科研机构的党委会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 制定《校地合作机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 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在学校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强化预 算专家委员会、优秀人才引进学术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委员 会等在民主办学中的重要作用;教代会、学代会、研代会和党外 人士的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进一步常 态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机关管理服务效 能不断提升;科研相关自主权政策得到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不断完善。 (十)支撑保障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积极争取各方资源支持事业发展,中国科学院审核通过 学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考虑,安徽省出台关于全 力支持中国科大的意见。充分发挥校友会、教育基金会作用,助 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五年来,学校各类办学资源大幅增长,总 收入年均增长率 6.84%,总资产年均增长率 9.5%。学校不断改善 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稳步发展, 实施新的奖助方案,学生住宿条件显著改善,教职员工的薪酬水 平稳步提高,切实提高离退休老同志待遇,优化公用房统筹调配, 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逐年提高,成立基础教育集团等。师生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共同建设世界一流大 学的氛围浓郁。 6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时期也是学校深入推进中国特色、 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当今世界正经历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塑。准 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高 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历史性选择。 学校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与国家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新 形势、新要求,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 学方向,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 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在新起点和新阶段科学谋划、凝聚共识, 育先机、开新局。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学校潜心立 德树人注入新内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主要学科领域呈现多 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态势,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发生深刻变 化,必须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知识更新提速,高等教育学习革命全面推进,深刻影响着人才培 养的范式和周期。 学校要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规律、新技术和新 方法,形成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德智体 7 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建设大 师云集、英才辈出的人才高地。 (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学 校执着攻关创新赋予新使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高校 在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一流”建设以 来,科技创新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学校要继续提高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围绕制 约国家发展的重大难题,建立依托大设施、大团队协同攻关的科 研组织模式,持续完善科技评价体制机制,健全学术生态,鼓励 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面向并开拓新科学问题、新科学理论和新 科学方向,解决关键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强化国家战 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三)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为学校深入推进科教融 合带来新契机 国家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长三角区域一 体化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多极增长、协调拉动的格 局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始终是区域发展的主旋律,高校作为兼具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动力的核心阵地,在区域创新体 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学校要抢抓机遇,在安徽省、长三角以及试验高水平开放政 策地区,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机 8 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输 出成果,并加快国际交流办学进程,形成合理的教育发展空间格 局,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纵深推进,为学校优化办学生态 系统打开新局面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 “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提 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必然要求,塑造全方位、均衡发展的办学生 态系统成为新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高校的全球化竞争 程度加大,世界一流大学不断强化和构建自身的全球竞争优势, 优质科技创新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 学校要建立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治理体系,适度拓 展空间资源,提高资金筹措能力,提升校园文化、校园服务等软 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注重改革创新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 和协同性,加快推动高质量办学生态体系建设。 9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战略路径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和对中国科大系列重 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 “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能够担 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 大的贡献。 按照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相关工作部署,坚持“全院 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的校训精神,坚持“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坚 持“民主办学、学术优先”的治学理念,坚持“潜心立德树 人、执着攻关创新”的核心任务,从固本强基、治理提升、 发展共享、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四大支撑工程, 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勇做中 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为夺取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 10 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为办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 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贯彻以人为本。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 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师生员工发展为本,树立更 高格局的人才观,以识才慧眼、爱才诚意、用才胆识和聚才 良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 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坚守初心使命。传承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 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驱动,持之以恒加强基础性、战 略性研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学校发展融入强化国 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事业。 ——持续深化改革。明确核心战略定位,聚焦主责主业, 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决破除制约学 校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创新有利于实现发展目 标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注重统筹协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 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把握好国家创新发展布局的重 大战略机遇,实现学校发展质量、规模、速度与资源的动态 平衡与结构优化。 第二节 发展目标 2035 年远景目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学科达到世界一流,若干重点建设学科引领该领域国际 前沿,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成为代表国家水平、承载国 11 家使命的重要力量,成为人才辈出、成果丰硕、贡献卓著的 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办学指标和办学 声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十四五”时期建设目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与科研机构深 度融合,培养和凝聚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军人才、学术大师, 建设一批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产出重大原创性科技 成果,拥有健全的学术生态,成为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 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更好地服务国家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 新高地建设,成为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 学。 “十四五”时期具体发展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更加显著。突出立德树人核 心地位,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完善选 拔、培养、评价、保障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基础学科、 前沿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得到提升,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突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科研攻关的新跨越。力争建设 若干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出一批在国际上 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在高 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奖项,成为 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12 ——师资队伍建设达到更高水平。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 才队伍规模,建成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师资 队伍,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 队,教师、管理、支撑三支队伍协调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 大学打造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一流学科生态建设更加完善。优化学科布局,凝练 学科发展方向,构筑学科高峰, “基础学科率先一流,新工科 跨越式发展,新医学融合发展,特色文科稳步提升”的格局 不断完善。 ——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实施依法治校, 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治学环境, 建设“精致、智慧、平安、和谐”的一流现代化文明校园。 第三节 战略路径 “十四五”发展时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 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家和 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办学传统、保持战略定力,传承“两弹 一星”精神和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以“潜心立德树人、执着 攻关创新”为核心任务,研判外部环境、明确发展方向,做 好前瞻性谋划和统筹布局,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于变局中 开新局,大力拓展办学资源,打造“坚硬的内核”和“丰富 的外延” ,建设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精品办学,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夯实办学基础,发扬精品办学、质量优先的传统,潜心立德 13 树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执着攻关创新,瞄准世 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内重大需求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人才强校,营造队伍建设新气象 坚持党对人才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 位。深入实施引育并举系统工程,正确处理好稳定队伍和竞 争流动的关系,全面聚集人才;加快建成以创新价值、能力、 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 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加快推 进教师、管理、支撑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三)科教融合,汇聚持续发展新动能 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以中国科学院 的强大科技力量为支撑,积极对接其他相关国家战略科技力 量,丰富科教融合新内涵、创建科教融合新模式。按照学科 发展需求,多层次精准对接科教融合单元;加强科教融合制 度设计。 (四)开放办学,拓展办学要素新范畴 秉持开放办学,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 战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安徽省“三地一区” 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等,持续构建与各级政府、中国科学 院、校友和企业以及国际合作单位等融通发展格局,争取优 质要素集聚,形成前进的强大合力,推进学校构建以国内大 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 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14 第三章 建设任务 第一节 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 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 要求,高质量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 建设、纪律建设,以一流党建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切实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一)提高政治站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统领学校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 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高水平科 技自立自强的使命,自觉把握“国之大者”,以党的政治建设 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 体责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二)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夯实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建设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打造党政团结、敢于 担当、改革创新、积极作为的领导集体。完善党委全委会会议、 15 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工作会议议事规则,定期开展督办落实。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指导院(系)党组织发挥好政治 功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着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 伍,推动干部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 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三)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扎实推进基层党建 工作水平 落实“红专工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实施党 建创优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 作。实施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基层党 组织设置,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充分发挥基层党建整体效应。 狠抓党支部提质增效,引导党组织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教 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作用。实施党 建工作水平提升工程建设,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班子,不断完 善院级党组织议事规则。推进党务培训常态化、实效化。提高 党员发展质量,继续加大在本科生和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 度并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 模范作用。 (四)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 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协同联手的良好 格局和常态化、全覆盖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管理, 建立和完善“三审三校”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加强哲学社会 16 科学报告会审批备案管理、新媒体认证备案管理。坚持总体国 家安全观,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防范境外渗透。充分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 展。健全意识形态风险排查、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和督查问责 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防范 化解意识形态重大风险,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节 潜心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流创新人才 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 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系统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全面 推进落实“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德 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以本为基、以研为峰”的一 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系统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系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培 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追 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红专并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和“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的优良传统,立足新时代,科学认识和把握思想政 治工作的定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 17 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潜心立德树人” 一体化育人体系。 (二)完善创新人才招生选拔和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加强招生决策机制建设,实行“集体议事、集体决策”。 完善本科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合理规划本科招生类型布局,不 断优化招生选拔机制,推动少年班招生选拔模式改革,优化创 新试点班、自强计划、 “强基计划” 、综合评价录取等特殊类型 招生的选拔模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优 化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探索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贯通,面向 基础学科和重大项目推行研究生直博招生;壮大“集团军式” 专业学位招生格局,面向关键急需领域,扩大相关学科领域人 才培养规模。 加强生涯发展导航和就业服务保障,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 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加强对国防军工就业的宣传引导和招聘服 务,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进一步加强 与经济重点领域的交流合作,拓展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畅 通与国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输送人才的渠道,做 好选调专项培训和毕业生社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院系等就业工作服务对象提供高效优质、 精细精准的就业管理服务。 (三)以本为基,深入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进一步整合本科教育资源,优化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保障本科教育全过程的高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本科生院议事 18 协调机构的作用,全面推进冲之、守敬、时珍、光启-仲英等 本科生书院建设,将书院建设成学生工作的思想阵地和全面提 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化阵地。遵循“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 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 活”的鲜明特色,不断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 “2+X”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 “一生一方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辅修学士学位,探 索建立“计算思维+X”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通识教育中心建 设,全面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推进体育教学中心建设,基本 实现学生体质测试全员达标;推进艺术教学中心建设,提升学 生艺术修养;强化劳动教育,持续做好志愿服务、公益、支教 帮扶等活动。成立“少年班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制定《少 年班学院章程》。开展英才选拔方法与规律研究,提升少年班 招生质量。推广交叉学科英才班培养模式,高质量建设未来技 术学院,构建以拔尖计划英才班、强基计划英才班以及科教融 合英才班为代表的科大特色多维度英才教育体系。完善涵盖德 智体美劳五大育人模块的第二课堂培养方案和制度体系,构建 学业水平与第二课堂星级制相结合的多维度学生评价体系,全 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以研为峰,落实研究生“德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分类构建完善学术学位“本硕博贯通、专精新结合”、专 业学位“实践化教学、项目化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 构建研究生、导师、督导检查和主管部门“四位一体”研究课 19 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完善研 究生奖励资助机制,加强培养过程关键环节质量监控机制建设,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质量。着力优化学术及综合文 化环境,系统性打造多层次常态化的学术报告交流体系,扩大 研究生创新创造等典型案例宣传。推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的 基础研究科研平台建设,培养领域内世界级高峰人才;推进产 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分层次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打造优质实践 基地;推进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不同类别研究生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设立基础学科深化建设专项,推动建 立高峰人才培养荣誉体系,探索设立基础学科交叉研究平台, 全面实施动态进出机制,培养领域内的世界级高峰人才。启动 实施学校未来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具有国 际一流水平和竞争力的博士研究生。加速构建研究生学位授予 环节的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管体系建设,逐步 推进一级学科学位标准统一,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对学 位质量的管理责任,加强学位论文质量评估和抽检的全过程管 理。 (五)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实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完善多层次梯级提升的实验 教学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实验项目,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参加大 学生研究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覆盖范围和教学质量。 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级创新实践平台。 按照“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精简高效,专兼结合”的思 20 路建设创新创业学院,统筹指导全校范围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国 内外重要竞赛活动。以“金课” (课程)、 “金牌” (赛事)、 “金 奖” (项目)、 “金字” (品牌)为牵引,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 伍和工作团队,充分发挥校友作用,汇聚各类资源,搭建全覆 盖、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快形成多层次、递进式创 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六)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做好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开展全方位、 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多元化评估工作,加强和完善教学督导机 制。全面提升教、学、管联动的多部门协作管理体系的工作效 能。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引进第三方评价体系,形成教学质量持 续提升的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课程组作用,加强教师教学 能力建设,鼓励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健全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依托“德创导师学校”,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研究生培 养质量意识、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能力。坚持教授全员承担本 科教学的传统,构建研究生导师分类聘用和评价机制,培养一 批教学名师和研究生导师队伍;鼓励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建 设一批一流课程;设立教材建设与学术著作基金,打造一批一 流教材;总结凝练优秀教学案例和模式,争创一批教学成果奖。 第三节 执着攻关创新,持续产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坚持“四个面向”,执着攻关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顶层谋划和前瞻布局,鼓励自由探索,以服务国家为最高 21 追求,以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构建卓越创新体系 为着力点,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基 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为实现国家高水 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关键的科技支撑。 (一)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内重大需求,发挥学校原始创 新优势及科教融合特色,保持战略定力,聚焦重大基础性、战 略性工作,明确科技主攻方向,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配备和保障, 加强前瞻部署和系统布局,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成为原始创新 重要策源地,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基础和关键核心技 术。 强化基础研究的系统性部署,持续建设几何与物理中心、 理论物理中心等基础研究学术特区。加强对重点基础学科的支 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交叉研究 中心。鼓励国际科研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 科学工程。高效运行合肥光源,持续建设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新建合肥先进光源,依托大科学 研究装置开展前沿性研究,支撑重大科技突破,加快提升科学 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 紧密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瞄准关系国家 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加强谋划、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做 强长板,在优势领域系统布局,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 领域集成创新。通过加大引导激励力度、凝聚力量集智攻关、 22 构筑重大科技平台、拓展合作资源等多项举措,积极承担国家 重大科技任务,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以 需求为牵引,加大战略性研究的攻关力度,力争在新原理、新 概念和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燃 眉之急” 、消除“心腹之患” 。 (二)优化科研基地布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着眼长远和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对校内创新基地进行统 筹规划和系统布局,进一步完善以基础研究能力为支撑的学科 实验室、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目标的省部级实验室、以国家战略 需求为牵引的国家级实验室组成的卓越创新体系。 全面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围 绕国家需求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开 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和省部级重 点实验室培育和新建。加大对现有科研基地的支持力度,重点 推进现有科研基地的建设发展。根据国家级科研基地发展的个 性化需求,着力将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相关学科 领域的排头兵;加大对现有省部级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 引导其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等,开展基础研究 和应用基础研究,发挥原始创新能力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对 校级科研机构的评估考核和稳定支持,凝聚人才队伍长期稳定 地在若干领域进行目标较为集中的科学研究。谋划建设野外实 验场,完善公共实验平台体系。 (三)优化学术生态,建立科学治理体系 23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扬科教报国的光荣传 统,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形成尊重知 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科研氛 围。推动作风和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为科技工作者潜心 科研、拼搏创新提供良好政策保障和舆论环境。 以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五元”价值 评价机制专项试点为抓手,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执着攻关 创新的综合学术评价体系。探索实施科研人员的分类评价,推 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评议机制,探 索建立重大科学工程等特殊领域教师的学术评价办法。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管理服务效能。进一步 推进“放管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决策权和项目经费 自主权。推进经费包干制管理。建立覆盖科研活动全过程的信 息化体系。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系,提升重大工程任务的竞争 能力和管理水平。 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术委员会、中国 科大科学技术协会和财务监督管理的作用。完善科研诚信监督 机制,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 查处力度和惩罚措施。广泛开展科研诚信宣讲,严肃学术道德 和科技伦理,让科研活动回归学术初心。 第四节 坚持人才强校主战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坚 持“四个面向”,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人 24 才强校主战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与 培养力度,推进学术荣誉体系建设,扩充聘期制队伍“师资蓄 水池”,深化岗位分类管理改革,精准汇聚和自主培养一批具 有世界影响力、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战略科技人才、一流 科技领军人才、杰出青年学者和创新团队,打造一支规模适度、 结构优化、学术优异、富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教师 队伍,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和一支保障有力的支撑队伍。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要务。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引导教师成为以德 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大先生,做学生为学、 为事、为人的示范;推进教师奖励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榜样的 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 人、科研创新和管理服务的综合能力。 (二)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 术攻关的需要,加强基础学科等学科领域队伍建设,优化各学 科队伍比例和结构,推动各学科均衡发展。 大力培养引进使用战略科学家,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建立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战略科学家、教育家、 一流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国际人 才引进;建立为我所用的引智机制,大力实施柔性引智计划; 推行柔性考核制度,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凝聚、培养 25 与引进并重,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学 术荣誉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全学术生命周期内的荣誉 晋升和激励机制;探索各层次、全梯队的人才支持模式,加强 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加强对青年教师职 业生涯发展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根据发展 需要,培养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 题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加强聘期制科研队伍建设,坚持学术 优异、择优聘用原则,提高招聘质量,提升整体实力;对具有 独立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及一定国际可见度的聘期制科研人员 给予特别薪酬资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一支发展潜力大、 内生动力足、充满创新精神和科研活力的聘期制科研队伍。通 过培养、引进与稳定人才,建成以学术荣誉体系领军人才、在 编教师队伍和聘期制后备人才队伍为有机组成的具有科大特 色的人才体系。 (三)深化岗位分类管理,推进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推进教师、管理、支撑三支队伍科学有效的岗位分类管理, 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根据不同的发展定位,分类制定以创 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理顺各类人员的 晋升通道和发展方向,为各类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营造氛围,推进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教师岗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教学科研岗为主体,兼有教学 岗和科研岗的多元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体 现教学科研岗、教学岗、科研岗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差异化评 26 价标准,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化评价指标;分类制定岗位 聘期职责和考核重点,建立与岗位聘期职责相一致的考核评价 机制,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 管理岗位进一步推进定岗定编,严格控制总量,提高用人 效益;强化公开招聘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专职辅导员 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发展体系,继续推进选聘优秀毕业生留 校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探索建立轮岗交流制度,提升工作效 能和管理质量;完善职员制度,建立健全适应管理岗位职员制 的高效运行体制,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支撑岗位实行分系列设置,建立不同系列的聘用管理机制, 重点加强公共实验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和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 科研平台支撑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并推行聘期制工程技术人员 管理制度;建立适合支撑岗位特点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 支撑队伍活力,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效能,建设一支保障有力 的支撑队伍。 (四)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学校发展水平 和特点相适应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同时,根据人才队伍建设 需要,继续实行协议薪酬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坚持岗位 分类管理,不断健全完善以岗位分类评价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与 收入分配机制;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目 标,以体现岗位绩效和贡献大小为核心,以知识价值和重大成 果产出为导向,鼓励教职工承担重大任务、积极履行岗位职责; 27 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统筹考虑各类岗位人员收入水平, 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第五节 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一流学科生态 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继承抗大 的优秀传统,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面向尖端、前沿和 关键领域,进一步强化基础学科,加大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力度, 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基础 学科率先一流,新工科跨越式发展,新医学融合发展,特色文 科稳步提升”的学科体系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提升原始 创新能力。依托科教融合,以学科平台、学科中心等建设为抓 手,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双一流”动态监测 作用,完善学科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一)优化一流学科布局 基础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进一步强化数学、物 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建 设,推进潜力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探讨建 立行星科学与探测技术等重点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推动基础学 科成为学校整体建设的“主力军”,全面支撑学科交叉融合发 展。 新工科:进一步提升核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 学科建设,推进潜力学科的建设,加强专业学位点建设。加强 相关学科交叉融合,针对“卡脖子”关键领域,着力推动量子 28 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关键学科的设 立与发展。 新医学:依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强化生 物学学科建设,加快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建设,推动临床医学专 业博士学位点、生物与医药等学科建设,持续推动与基础学科 和新型工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新医学”交叉学科布局。 特色文科: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统 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提升管理与人文相关学科建 设水平,推动计算社会科学等特色交叉学科建设,形成特色人 文和管理学科布局。 (二)构建多层次学科支撑体系 以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学科建设重点专项为引领, 发挥学科优势,在基础学科深化建设、一流学科培优、基础学 科研究中心等方面率先突破,为学科建设争取政策、制度和资 源等各类支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 业壁垒,深入推动学科交叉。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前 沿平台建设,构建科学与教育相融合的学科支撑体系。 持续加强校内公共实验平台建设,通过集中投入、统一管 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实现对学科发展的支撑。持续推进“双 一流”学科平台建设,探索传统学科、潜力学科平台支持和建 设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学科平台体系。设立“双一流”学科重 点项目,围绕国家需求和一流学科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全 力支持学科交叉融合和重点突破。 29 (三)完善学科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健全学校“双一流”动态监测体系,及时跟踪指导学科发 展。继续发挥“双一流”建设监理委员会在学科质量监控中的 作用,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学科建设顺利高效进行。 全面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学科评估等学科质量 评价体系,试点引入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国际专家评估)和 第三方评估,合理运用评价评估结果,柔性评定学科发展绩效, 动态调整经费等资源的支持力度,形成激励机制,增强学科建 设实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第六节 积极服务社会,承担高校责任 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创 新水平提升。积极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 参与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扎实推进各类研究院(机构)建 设,发起并参与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积极参与安徽省“三地 一区”建设,推动打造国际人才中心和科创高地。持续高质量 完成对口支援、帮扶、科普等工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 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科大硅谷”建设,深入构建“立足合 肥、覆盖安徽、辐射全国”的技术转移网络体系。 (一)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探索学校发展新动能。深度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积极参与 G60 科创走廊建设。 积极参与合肥和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 创”,依托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等推进教学一体化发展。持 30 续高质量推进上海研究院建设,力争成为国家量子信息重大科 技创新布局中的重要承载单位和学校在沪的重要支点。持续推 进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全面构建学校在苏人才培养、基础研 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一体化综合体。 积极服务安徽省和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一批一流重 大基础设施和研究平台,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加速 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积极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参与建设“科大硅谷”,持续推进先进技术研究院法定机构改 革,高质量建设国际金融研究院。深化卫生健康事业改革,推 动现代医院精细化管理、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生评价改革, 提升附属医院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水平。 持续定点帮扶贵州省六枝特区、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镇龙 马村,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统筹推进对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和六盘水师范学院工作,对江西理工大学、闽江 学院持续开展帮扶。 (二)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成 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意见》。全面构建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公 室、中科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为主体 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生态链条,统筹成果管理、技术转移、资 产经营管理等事务。 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 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产权激励,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 31 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新路径和新模 式,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优 化学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与收益分配工作。 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 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级科技企业 孵化器”等技术转移孵化平台建设。多元化招才引智,打造工 程人才队伍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强成果转化培育、投资基金 运营,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投资融资体系。激励科技成果优先在 安徽省内转化。 建立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进校地合作研究院 反哺学校机制建设,稳步开展与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等的合作和协同创新,加强校企联合研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 理。提升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水平,落实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激励科研人员聚焦优势 领域,做强特色学科,推动科研成果高效高质服务区域经济发 展,助力产业技术升级。 (三)发挥学术优势,打造科技传播矩阵 立足国家科学传播战略,准确传播科学思想、积极倡导科 学思维、及时发布创新成果,高效发挥科学文化的引领作用。 深度整合学校出版、期刊、新闻、科普平台,建设中国科大科 学技术协会,发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作用,完成一 体化融媒体期刊中心组建,筹建前沿科技出版传播中心并努力 建成国家前沿科技出版传播基地。 32 培育高质量科技期刊,传播高质量学术成果。成立期刊中 心,以集约化管理、集团化发展的方式助推期刊管理创新,积 极引导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扩大 期刊的影响力,深化与国内国际同行合作,与其他科技期刊建 立期刊联盟,不断提升竞争力。 依托学校特色优势学科,鼓励学校教师在学术共同体中发 挥学术引领作用,促进领军科学家的培养。重视重点学科的科 学数据库、具备独立话语权的科学传播平台、引导科学潮流的 国际科学会展等重要基础工程建设,打造在全国范围具有显示 度的前沿科学传播品牌,支撑国家前沿科技出版传播中心建设, 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加强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工作,为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 围做贡献。加强与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 先进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科大科学技术协会的 作用,加强科学普及工作。 (四)加强新型特色智库建设 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充 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整合学校已有 智库资源,集中建设“专、特、新、优”的中国特色数字决策 新型智库。打造一支学科多元、功底扎实、能力突出、协同性 强的复合型智库人才队伍。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系统性建设 成果报送渠道。 33 第七节 建立国际合作工作体系,提升国际交流办学水平 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 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进一步完善学校“大外事”的工作格局,提升国际交流办学能 力。强化“全方位、深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伙伴网络, 在科教领域全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培养学生的 全球胜任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新局面。深化 国际科研合作,推进落实全球布局,提升学校在全球科技创新 中的领导力,努力建设世界学术中心。以“质量优先,兼顾规 模”为宗旨,面向基础、前沿、创新领域建设中国特色、科大 风格的世界一流国际学生培养体系。 (一)完善“大外事”工作格局 深度整合全校的国际合作资源,完善中国科大国际合作与 交流基金(USTC Fellowship)体系,为各项国际合作与交流工 作提供有力保障。强化学校外事领导小组和国际合作交流委员 会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深化国合工作例会制度,持续推进学校 “大外事”的工作格局,充分审慎使用外事审批权,搭建国际 合作信息化系统平台,提升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二)拓展国际合作网络 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全球国际合作资源的 集聚优势,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以及对华友好国家地区的 合作交流,扩大伙伴关系覆盖区域。深化与世界顶尖高校和科 研机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化“全方位、深层次、多样化” 34 的国际合作伙伴网络。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学科优势, 探索国际科技/理工大学联盟合作机制,搭建国际科研合作交 流平台,推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校 科研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发展新局面。 (三)提升人才培养全球视野 积极创新交流形式,突破地域空间限制,构建多元国际交 流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拓展各类国际人才培养资源,推进设 立“成建制”人才国际交流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 核心,开展地区多元化、类型多样化的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努 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境外交流机会。在全球范围打造优势学科 人才培养的高地,形成“走出去”“引进来”双向交流机制。 积极拓展各种形式的来访交流项目,吸引优质国际生源来学校 交流,打造特色来华交流品牌。 (四)深化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努力建设世界学术中心 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参与和主导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 和工程,努力推进建设世界学术中心,打造人才-项目-科研相 结合的科技国际合作体系。充分利用各类引智资源,打造高端 引智品牌,加强国际杰出专家和优秀科学家的引进,吸引优秀 青年研究人员来学校学习访问。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出国研修 计划”等项目,重点拓展青年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 发挥国际会议平台载体作用,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努力打造高端国际会议品牌。 (五)建设具有科大特色的国际学院 35 开拓东南亚、东北亚、南美、中东欧等重点生源区域的招 生渠道,试点留学生海外招生考试机制,进一步夯实“国际学 院初筛—学院面试—学校评审”的录取流程。创新改革奖学金 激励与退出机制。推进苏州高等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等的 国际学院建设。持续推进英文课程建设,力争在多个学科领域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学位课程体系。加强语言文化课程师 资队伍建设,拓展具有科大特色的汉语教学培养体系。加强留 学生管理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留学生“精细化”管理。 第八节 着力提升治学环境,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大学园区 坚持“质量发展、精细化发展、特色发展、内部变革发展、 创新发展”的理念,按照“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规模适度、 共享共用”的原则积极推进园区规划与建设,打造“园区精致、 功能完善、设备先进、交流便利”的精致校园,“一片云、一 张网、一范式、一平台、一张表、一空间、一中心”的“数智 一体”智慧校园,科研、生产、治安、交通、卫生、食品、数 据安全无虞的平安校园, “乐学乐教、阳光透明”的和谐校园。 (一)建设精致校园 建立健全园区规划建设机制,着力完善已有园区配套,进 一步提升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完成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 究院暨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一期建设,加快建设物质科学交叉前 沿研究中心、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医学前沿科学和 计算智能前沿研究中心、量子信息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上海) 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启动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二期规划建 36 设。完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功能区划,努力建设 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二)建设智慧校园 建立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小组具体领导、各部门联动的信息 化管理和工作机制,确保智慧校园有序发展;健全信息化标准 规范体系,保障智慧校园优质发展;建设现代化、智慧型、学 术型、研究型一流图书馆,通过深度学科服务支持智慧校园创 新发展。 打造教学环境无处不在、科研支撑融合创新、校务治理透 明高效、校园生活方便周到的智慧校园,用数据联通为师生提 供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用数字事实驱动校园管理和决策。建 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建好数据中心。建设智慧科大运行中心, 做好校园治理服务。建设全平台信息门户,为每一位师生提供 便捷、全面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建设网络空间治理网格,加强 网信安全防护,精细化管理。 (三)建设平安校园 构建多源、多向、多点的综合能源体系,构建覆盖全校的 能源运行监测和应急保障响应体系;强化运行安全,消除安全 隐患,实现高效化运行管理服务。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防范与治 理体系,压实安全责任主体,规范重点部位管理。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扎实抓好数字化校园安防建设,确保 平安校园建设的“先进、严密、全面、科学”;完善部门联动 机制,推进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消防 37 安全保障、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及特种设备安全保障等体系的建 立;强化各类安全应急预案的演练,推进安全检查和整治的常 态化,充实和加强专兼职安全管理队伍,打造具有科大特色的 “安全周”“安全月”等安全品牌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 的沟通协调,协同管理校园公共秩序。 (四)建设和谐校园 完善资源配置,健全阳光采购管理机制。完善学校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符合学校科研合作新形势的异地资产管 理体系,推进学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及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形 成“主体职责清晰、需求科学合理、流程精简合规廉洁高效、 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 围绕学科建设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空间资源。积极探索实 施公用房管理改革,提高公用房使用效率。盘活学校存量周转 住房资源,重点保障新进人才安居乐业。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大后勤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加强 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建设绿色校园、 智慧后勤、开放式高质量后勤。持续改善就餐环境,为师生提 供更优质丰富的餐饮服务。统筹发挥附属医院和校医院的保障 职能,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继续做好离退 休教职工工作,进一步改善老同志的生活条件,实现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一步协调各方力量,持续提升附属中 学和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建设。 38 第九节 创建文明校园,打造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 传承和发扬中国科大的优良文化传统,积极发挥文化育人 的作用,着力打造红专并进、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 积极创建全国文明校园,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树立中国特色 的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品牌形象。 (一)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构建爱国主 义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科大文化中“抗大精神” “归国潮” “两弹一星” 、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引领的强国之路 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承载的丰厚教育资源,依托国家同 步辐射实验室“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持久生动开展 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 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营造潜 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的良好氛围,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传承科大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进学校文化传承工程,加强档案文博院建设,充分发挥 校史文化长廊、校史馆、博物馆、“红专并进、科教报国”中 国科学院党员主题教育基地、科学家雕像群等思想文化阵地的 重要作用,系统开展爱国爱校教育,精炼文化案例、创作文化 产品,大力弘扬学校老一辈科学家主动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 要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情怀。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树 39 立投身祖国建设发展和勇于担当作为的信心和决心,传承“红 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继续发扬“追求卓越、科教 报国”的精神。 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结合入职教育、岗前培 训、专项表彰、荣休典礼等活动,推进全过程、分阶段、多维 度思想政治引领。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 境,展现科大师生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学术风范。培养学 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营造敢为人先、敢 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增强校园活力,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加强对各级团学组织的指导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 动。加强学生社团管理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示一批科学技术文化成果,举办溯 风传统文化月、五月风科技文化节、跃动青春文艺季等特色品 牌活动,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优秀文化 走近师生。持续完善“科大人”爱国荣校系列活动内涵,挖掘 校训校歌校史的教育作用,支持师生原创文艺精品。持续开展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完善忘年交、社区义务家教、三下乡等 品牌项目工作机制,组织好悦动青春体育季、“一二·九”校 园马拉松、冠军杯、巾帼杯、科星杯等各类健身项目与体育赛 事。坚持开展各类品牌和重大节日活动,推进文体协会建设, 推动分工会“一会一品”建设,丰富教师文体生活。 (四)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40 紧密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的核心任务, 深耕科大文化传统中的品牌价值要素,讲好科大故事,树立“创 造尖端、创造高峰”的一流大学文化品牌形象,为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设融媒体 中心,引导和支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 样的网络文化产品。 第十节 坚持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开拓新时代的科教融合 坚持以“科教融合学院”为主平台,以“所系结合研究生 培养基地”为拓展空间,加快完善科教融合、所系结合管理制 度和机制,持续深化科研机构与大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强 化优势学科、提升潜力学科,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 科教融合为引领,积极推动建立学校内部适合科教融合的体制 机制和创新文化,充分激发各院系和科研院所“所系结合”的 内生动力,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推进科教融合治理体系化现代化 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科教融合范式,在学科设置、招 生管理、课程设置、导师管理、科研管理、平台建设、评价机 制、资源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推进科教融合治理体 系化现代化。深入推进科教融合的创新协同模式,把发展科技 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 起来,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建立高水平科技 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二)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英才 41 坚持科学研究为教书育人服务,改革完善协同育人体系, 提升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英才的能力。积极推进与国家实验 室、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领军企业等合作共建科技英才 班,共同培养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完善已有科教融合学 院建设和管理体系,探索设立双导师制度以及一体化研究生培 养、奖惩、评价和学位授予机制体系,丰富和完善校所研究生 的交流机制,提升科教融合学院研究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引 导和鼓励校本部教师和科教融合学院导师共同开设专业课程, 共同编写精品教材,共同申请一流课程。 (三)科教融合汇聚一流师资队伍 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丰富高水平师资来源,发挥其在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人才互聘机 制,吸引科教融合、所系结合单位一流人才参与学校“双一流” 建设;设立“所系结合、科教融合导师学术交流专项”,推动 所系结合、科教融合单位及校本部多学科导师间的学术交流; 完善科教融合、所系结合导师激励机制,提升导师的积极性与 归属感;加快制定研究生导师分类聘用管理办法,明确校内(含 科教融合)导师、兼职导师、实践导师的评聘要求、岗位职责、 动态管理。 (四)科教融合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充分利用科教融合单位优质科研资源,建立健全科研合作、 平台共享、平台共建机制。建立校本部与科教融合院所的科研 合作机制,推动校所双方联合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开展科研协 42 同攻关;完善科研平台共享机制,统筹校本部和科教融合、所 系结合单位相关重要科研平台,实现平台科教资源的有效利用; 探索并不断完善校所共建科研平台机制,推动校本部学院与科 教融合、所系结合单位共同建设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 (五)科教融合推动一流学科建设 按照科教融合服务一流学科建设、服务战略需求的工作思 路,围绕国家急需、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形成“三强化、 一融入、一发展”工作举措。强化优势学科建设,重点配合做 好国家实验室建设;强化潜力学科建设,带动工程学科发展; 强化战略新兴学科建设,助力学校新工科建设;发展高等教育 国际交流,提升学科建设国际合作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43 第四章 保障实施 第一节 加强治理体系建设 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依法 治校,把制度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保障,持续推动学校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面依法治校,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 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院工作条例,发挥 学院和重点科研机构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机关部 门设置,深化“放管服”改革,创建模范机关。不断加强内部 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完善资源配置效益,加强审计监督,完善 治理结构。 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 完善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制度的废改立工 作,加快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 运行高效的学校制度体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 体方案》,逐项推进改革任务清单,加快推进学校教育评价改 革工作。 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各类专 门委员会在学校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发挥教代会、学 代会、研代会和党外人士的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作用,充分调 动师生员工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发挥预算专家委员会、 44 优秀人才引进委员会等在学校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校 友会、教育基金会在凝聚校友力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 极作用。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 障作用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认真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督促落实“一岗双责”。定期召开 全校警示教育大会,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围 绕“四个落实”,聚焦职能责任,突出政治监督,健全校内巡 视制度体系,加强巡视队伍建设,强化巡视整改落实及成果运 用,推动校内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确保学校世界一流 大学建设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支持纪委深化“三转”,聚焦主 责主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突出政治监督,更加突 出高质量发展主题,更加突出发挥监督治理效能。以创新精神 深化进一步发挥监督治理效能,加强学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把完善权力运行 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构建全覆盖的责 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使正风肃纪反腐更好适应学校建设需要, 使监督体系更好融入学校治理体系,释放更大治理效能,在世 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完善资源保障机制 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协调能力, 45 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强化考核监督机制,全方位提 升服务质量,构建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资源和服务支撑保障体 系。 (一)完善资源保障和社会参与机制 多渠道筹集办学资源。坚持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办学资 源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经费支持的改革 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与落实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 政府共建经费投入与配套机制,推动院、部、省对学校的常态 支持。借助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等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的投入支持。进一步推动 学校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融合,做实做强上海研究院、 苏州高等研究院等。进一步加强学校与校友的联系,增强校友 归属感、凝聚校友力量,提高服务校友水平和能力;争取和拓 展校友及社会资源,拓宽筹资渠道;规范捐赠资金使用,合法 合规为学校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加大学校对资 源的统筹力度,增强学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实力。 (二)建立全面预算和分配体系 进一步完善四级预算管理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专项资源 分配的项目库管理制度,推进专项申报和项目评审的常态机制, 推进校内资源配置的改革。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校内预算项目绩 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院级单位有效使用配置资源实现快速发 展;建立和完善学校公共成本补偿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 补偿标准和成本分摊办法;在学校现有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共享 46 机制的基础上,加大资源共享,规范平台收费管理,推进科研 项目全成本核算。 (三)强化绩效考核和监督审计机制 以学校事业发展整体规划为主导,以校区建设规划为引导, 改革和研究校内资源配置模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效 益。强化审计监督,做到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分析原因 透、建议措施实,把服务贯穿于管理全过程。不断创新审计方 式,拓展审计范围,把审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实现“为规 范高校管理工作服务、为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服务、为教育 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教育审计目标,发挥内部审计增值作用。 第三节 规划实施 学校“十四五”规划体系包括学校总体规划、专题规划, 部门规划及学科规划。科学实施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和实施准则、 专题规划为关键环节突破、部门规划为支撑、学科规划为实施 着力点的有机体系,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统筹协调,完善 监督评估,确保高质量完成规划中的各项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 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十 四五”规划体系编制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编制工作。总 体规划由总体规划编写组具体负责。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改革 与发展、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专题规划编制工作。 学科规划由学部、院(系)、重点科研机构等负责,部门 规划由相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负责,各单位要充分酝酿,科 47 学研判形势,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源配置和政策 实施,突出科学民主决策,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二)推进统筹协调,形成实施合力 加强统筹管理与协调。及时跟踪和分析高等教育、科学技 术等进展及发展环境变化,加强学校“十四五”规划体系与有 关规划的衔接。理顺校院两级四类规划体系,推进各层级规划 相互支撑、有机衔接。 建立全校贯通、分工负责的责任机制。由校领导牵头,制 定分管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各专项工作的阶 段重点、时间表、路线图,确保任务落实。 建立多元有效的宣贯机制,畅通师生员工掌握和监督规划 实施情况的渠道,激发广大师生参与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主人翁 意识,加快建设、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 大学。 (三)完善监测评估,确保规划实效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动态监测评估、验收机制。加强目标 和过程管理,及时跟踪掌握各单位对规划的目标实现进度、任 务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保证规划总体目标的全面实现。 构建各项规划与资源配置的联动机制。依据“十四五”规 划进行项目论证和立项审批,未纳入规划的项目原则上不予以 重点支持。强化规划验收结果的运用,规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 学校经费投入、空间规划、人员指标、政策支持等资源分配的 重要参考。 48 结语 1958 年,中国科大因“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承载着 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深厚期望,从此走上了与国同运、 科教报国之路。1970 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 第二次创业,改变的是办学地点,是办学形式和内容的不断 创新,是不断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坚守的是校风校训,是 办学理念和思路,是对质量、精品和数理基础的高要求。 中国科大始终是党的科大、人民的科大、中国的科大。 六十多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民群众和社 会各界的殷切期望是科大人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冲锋号。 一代代科大人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心系“国家事” ,肩扛“国 家责”,一颗丹心报祖国,满腔热血谱芳华,为民族复兴建功 立业,科教报国是科大人永远砥砺奋进的使命担当。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 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站在“两个 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接 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全校师 生员工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基础,以“双 一流”建设和“率先行动”计划为统领,以“潜心立德树人、 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 力,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抓手,推动学校“十四五” 规划落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 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 体系、话语体系,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