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8《化学基础》考试说明.docx

Ever丶幸福13 页 49.044 KB 访问 1272.97下载文档
2-8《化学基础》考试说明.docx2-8《化学基础》考试说明.docx2-8《化学基础》考试说明.docx2-8《化学基础》考试说明.docx2-8《化学基础》考试说明.docx2-8《化学基础》考试说明.docx
当前文档共13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2-8《化学基础》考试说明.docx

附件 2-8 福建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 《化学基础》考试说明 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以下简称“专升本考试”)是普通高 校全日制高职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的选拔性考 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在高职阶段相关专业 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利于各普通本科院校择优选拔,确保招生质量。专升本考试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化学基础》作为农林生物医药类及部分理工类的专业基础 课,该课程考试旨在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的考生。该课 程考试说明参照福建省普通高校专升本招考专业对化学基础的 要求和相关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 学、基础化学等课程标准,依据普通高校对新生思想道德和专业 素质的要求,重点考查考生对高职高专阶段化学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和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要求 化学基础命题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 - 1 - 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 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 辨认或直接应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 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 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 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实际的化学问题。 (二)技能与能力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 能够对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 认的能力。 (2) 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 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 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 存储的能力。 (3) 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 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 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 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 2 - (2) 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 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应用能力 (1) 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 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 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无机与分析化学(分值约 200 分) 对无机与分析化学部分的考查,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物质的 聚集状态、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溶液中的四大化学平衡 等化学基本原理;要求考生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基础知识, 并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 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要求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理 论、滴定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方法,树立量的概念;掌握 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具体考试范围和要求如下: 1. 气体和溶液 (1) 了解溶液的蒸汽压、沸点、凝固点、渗透压和渗透作用 等概念; (2)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3) 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及其应用; - 3 - (4)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和质量分数等概念; (5) 理解几种不同的浓度表示法之间的换算,掌握有关溶液 配制的计算; (6) 了解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2. 化学热力学 (1) 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 念; (2)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 (3) 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 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 (4) 会用△G 判断反应方向; (5) 了解温度、压力和浓度对△G 的影响。 3.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1)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和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之间的关系; (3) 能写出不同类型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应用 标准平衡常数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能运用多重平衡规则求 标准平衡常数; (4) 了解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5) 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定性判据;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7) 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阿伦尼乌斯经验式。 - 4 - 4. 定量分析 (1)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 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3) 了解定量分析的过程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4) 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规则; (5) 了解定量分析误差的产生及其各种表示方法;了解提高 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6) 掌握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方法。 5.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1) 了解近代酸碱理论(重点是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多元弱酸分级解离平 衡的计算; (3) 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解离平衡的影响; (4) 了解缓冲溶液原理及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5) 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并能配制一定 pH 的缓冲溶液; (6) 了解滴定分析中的基本概念——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 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误差;了解滴定分析过程和方法分类; (7) 了解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及基准物,滴定分析的计算; (8) 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的变色点、变色范 围; (9) 掌握强碱(酸)滴定一元酸(碱)的原理,滴定曲线的 概念,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化学计量点 pH 值及突跃范围的计 - 5 - 算,指示剂的选择; (10) 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掌握混合碱的分析方 法; (11) 了解酸碱滴定法的某些具体应用。 6.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 (1) 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会运用溶度积规 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及有关计算; (2) 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3) 了解沉淀滴定法的实际应用。 7.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1)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 原反应方程式; (2) 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电极反应,电池符号;了解电极电 势的概念; (3) 了解能斯特方程,能正确书写能斯特方程; (4) 掌握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的关系,标准电动势与氧 化还原反应标准平衡常数 K 的关系; (5) 掌握应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能 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完成程度;掌握运用元素 电位图判断处于中间价态物质能否发生歧化; (6)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了解条件电极电势的概 念,条件平衡常数的概念,氧化还原滴定对条件电极电势差值的 - 6 - 要求; (7)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氧化还原滴定曲 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8) 了解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碘量法和 重铬酸钾法。 8.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1)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波粒二象性、量子化、不 确定原理、波函数与原子轨道,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 径向分布图; (2) 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 (3)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能熟练写出一般元素原子核 外电子排布式; (4) 了解离子键的本质和离子键特征; (5) 了解价键(电子配对)理论,共价键的特性; (6) 理解 σ 键和 π 键,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杂化轨道的类 型和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关系; (7) 了解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 (熔沸点、溶解度等)的影响。 9.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法 (1) 了解配合物、螯合物的概念以及配合物的组成; (2) 掌握配合物的命名; (3) 了解配合物价键理论的要点,了解配位键的形成条件; - 7 - (4) 了解酸效应系数以及控制溶液 pH 值的重要意义,用条 件稳定常数来判断配位滴定的可能性、影响 EDTA 与金属离子配 合物的稳定性因素; (5) 掌握如何选择合适的滴定条件以使配位反应进行更完全; (6) 了解常用的配位滴定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了解配位滴定 的方式和某些具体应用。 10. 分光光度法 (1) 了解光度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吸收光谱和溶液的颜色关系, 朗伯-比耳定律及其偏离的原因; (3) 了解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及仪器; (4) 了解分光光度法仪器测量误差及其消除。 11. 化学实验基础(包括无机、分析和有机实验) (1) 了解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实验装置; (2) 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洗涤和干燥、电子天平称 量、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蒸发、萃取、过滤、重结晶以及蒸 馏等; (3) 掌握滴定分析和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方法。 (二)有机化学(分值约 100 分) 对有机化学部分的考查,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各类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主要性质、制备方法、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相互转化的方法;掌 - 8 - 握不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常用鉴定方法,能够设计常见有机化合 物的鉴别方案;能够依据有机化学反应原理,完成有机化学反应 方程式,结合实验现象推测有机化合物结构,设计有机化合物合 成路线。具体考试范围和要求如下: 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概念;掌握同分异构体、官 能团、同系物等基本概念; (2)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成键特点,理解有机化合 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其对化合物性质 的影响,了解杂化轨道等化学理论; (3) 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4)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碳骨架分类和官能团分 类),掌握主要官能团 C C , -CHO , C O C C , ,-X,-OH,-O-, , -COOH , -COOR , -NH2 , -CONH- , -NO2 , -N=N-,-SO3H 等对应的代表性化合物; (5)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官能团的最低系列原则 和取代基的次序规则,掌握分子构型的标记方法;了解有机化合 物的普通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常用俗名等; (6) 能够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2. 烷烃 (1) 了解烷烃、环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 (2) 掌握烷烃、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 - 9 - (3) 理解烷烃、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同系物规律; (4) 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氧化、取代反应; (5) 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氢解、卤解、酸解—小环不稳 定性; (6) 了解烷烃的来源,甲烷等烷烃的重要代表物的性质和用 途。 3. 不饱和烃 (1) 掌握单烯烃、共轭二烯烃、炔烃及其结构; (2) 掌握单烯烃系统命名规则,炔烃系统命名规则; (3) 掌握不饱和烃的氧化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端基 炔的特性;顺反异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共轭效应;共轭二烯 烃的加成反应; (4) 理解原子或基团的电子效应; (5) 了解乙烯、乙炔、1,3-丁二烯、异戊二烯等重要代表物 的性质和用途。 4. 芳香烃 (1) 理解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 (2) 掌握单环芳香烃和稠环芳香烃的结构和取代(硝化、卤 化、磺化、烷基化、酰基化)、加成(加氢、加氯)、氧化(侧 链 α-H 的氧化)等性质; (3) 理解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规律; (4) 掌握鉴别常见的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和其它烃; - 10 - (5) 了解苯及其同系物、萘、蒽、菲等芳香烃的重要代表物 的性质和用途。 5. 卤代烃 (1) 了解卤代烃的结构、分类,掌握命名; (2) 了解卤代烃的制法; (3) 了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4) 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①卤原子的亲核取代:水解、 醇解、氰解、氨解与硝酸银—乙醇溶液的反应,与碘化钠—丙 酮溶液反应,与金属镁反应—格氏试剂的生成;②消除反应; (5) 了解三氯甲烷、氯乙烯、四氟乙烯等卤代烃重要代表物 的性质和用途。 6. 醇、酚、醚 (1) 了解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 了解醇、醚的制法; (3) 了解醇、酚、醚的物理性质; (4) 掌握醇的化学性质:羟基上氢的反应,羟基的亲核取代 反应、羟基的消除反应(脱水)、醇的氧化或脱氢反应; (5) 掌握酚的弱酸性;酚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酚苯环上 氢原子的取代反应;酚的氧化反应; (6) 掌握醚的化学性质:①未共用电子对的反应—烊盐生成、 配位化合物生成;②醚键的断裂(与 HI、△);③α-H 的过氧化 反应; - 11 - (7) 掌握鉴别常见的醇、酚和醚。 7. 醛、酮 (1) 了解醛、酮的分子结构、分类和命名; (2) 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 (3) 掌握醛和酮的化学性质:羰基的亲核加成:加氢氰酸, 加亚硫酸氢钠,加格氏试剂,加醇与氨的衍生物的缩合(加成+ 消除),与碳负离子即与具有 α-H 的醛(酮)的缩合;氧化还原; α-H 的活泼性;卤化和碘仿反应等; (4) 了解重要的醛、酮的性质及其用途。 8. 羧酸及其衍生物 (1) 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分类与命名; (2) 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3) 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羧羟基的亲核取代—衍生物的生 成,羧羰基的还原,α-H 的卤化—取代酸的生成,酸性,二元羧 酸脱羧、脱水,钝化苯环的间位亲电取代; (4)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酯、酰胺的水解和酯的醇 解,酯的还原和克莱森酯缩合,酰胺的霍夫曼降解反应; (5) 了解重要的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和用途。 9. 含氮有机化合物 (1) 了解硝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命名规则;了解胺的分类、 命名规则和结构; - 12 - (2) 掌握硝基化合物化学性质:芳环上硝基的还原反应、硝 基对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致钝作用; (3) 了解胺的物理性质; (4) 掌握胺的化学性质:①碱性;②氮上的烃基化;③氮上 的酰基化,与对甲苯磺酰氯的反应;④与亚硝酸反应生成重氮盐; ⑤氨基对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致活作用;⑥胺的氧化; (5) 了解季铵结构、季铵盐、季铵碱及其碱性; (6) 理解芳香族重氮盐和偶氮化合物的生成、性质及其在有 机合成中的应用。 三、考试形式与参考题型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全卷满分 300 分。考生可以携带无声无文本编辑功能、不带存储功能的计 算器进入考场。 (二)参考题型 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应用题等,也 可以采用其它符合学科性质和考试要求的题型。 四、参考书目 含有上述考试内容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 础化学》等参考书目。 - 13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