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doc

Heart Att47 页 185.5 KB 访问 1232.97下载文档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doc《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doc《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doc《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doc《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doc《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doc
当前文档共47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doc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申请指南 科学技术部 二○○九年五月 前 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 提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创新能力及科技水平,科技部决 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本项目旨在通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 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建立一批能够带动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的示范 基地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平台,为全面提高我 国食品质量安全的过程监测水平与控制能力和我国食品的国际 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课题承担单位,充分调动各有 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课题 申请指南》 。 1 第一章 申请须知 一、项目总体目标 项目本着“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结合”、“近期安排与长远部 署结合”和“整体布局与分类实施结合”的原则,针对严重制约我 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立足技术的自 主创新,强化产业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旨在全面提升我国食品质 量安全控制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基本构建起我国食品质量 安全控制技术创新体系,有效保障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 全问题,确保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支撑食品产业健康 发展。 二、申请内容 本项目将着重对食品主要致病微生物控制、化学性有害物控 制、有害物快速检测、危害评估方法和包装材料安全评价等共性 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获得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和设备;通过技术集成,建立主要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建立一批能够带动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的示范基地和产学研紧密 结合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平台,为全面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 过程监测水平与控制能力和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支 撑。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研究与 示范两个层面设立 9 个课题。具体包括: (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课题 1、食品主要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 2 2、食品主要化学性有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 3、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4、食品包装材料主要有害物质控制技术研究 (二)产业化开发研究与示范类课题 5、传统发酵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6、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7、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8、食用油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9、食品冷链流通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三、申请管理 1、由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负责项目实施的总体协调。 2、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的原则,通过评审择优选 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 四、资金来源 本项目计划经费 9000 万元,其中国拨经费 4000 万元,产业 化示范类课题要求第一承担企业所在省科技厅或企业按课题国 拨经费数 1∶2 提供配套资金,配套资金 5000 万元。 五、实施年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 3 年(2009 年 1 月-2011 年 12 月) 六、申请资格 (一)申报单位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3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 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 受个人申请。 课题申报必须以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积极鼓 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 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 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2、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课题申请单位原则上以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为主,申报材料需经第一承担单位所属部门科技司或所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审定盖章后,进行申报。 产业化示范类课题的申请单位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申报材料 需经第一承担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 (科委、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审定后,进行申报。 3、申报课题的企业应具备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 能力,资产负债率低于 2/3,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 承担产业化示范课题任务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属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转制院所、 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且经国家相关部门或行 业协会排名 2008 年度相关产品销售额位于行业前 20 位且无不良 企业行为; (2)企业技术需求与课题目标一致; 4 (3)企业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 (4)企业承担的任务,在完成时有能力在本企业进行应用 和转化; (5)有稳定的研发投入,具有常设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或稳 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够为课题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资金及 其它条件; (6)通过课题实施,能够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建 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能将课题成果进行技术 转让或技术推广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4、申报单位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 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5、成果查新证明须由有资质的国家或部省级查新单位出具。 (二)申请负责人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 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 60 周岁(截止到 2009 年 5 月 31 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 技术开发五年以上,共性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近五年须有主持国 家级或省部级相关课题研究的经验。所有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 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 60%,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 9 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 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 5 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 叉申报。课题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包括 863 计划、973 计划、支撑计划等)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 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 不得超过两项。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 工作时间 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经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 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 可靠。 2、申请文件的规格要求:一律用 A4 纸,仿宋体四号字打 印并装订成册,同时附上电子版。 3、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有关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申 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申请单位资格声明函、申 请单位资信证明、地方配套或企业自筹经费承诺函、近两年度资 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等) 6 4、课题申报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 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 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及注明“不 准提前启封”字样,并加盖单位公章。 5、申请文件一式 15 份,正本 1 份,副本 14 份,在每份申 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 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附电子版光盘一份。 6、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 《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课题申请指南》可从科 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上直接下载。 7、寄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2009 年 6 月 8 日下午 16:00 时整。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人或委托代理人面交或邮 寄的申请文件。邮寄时间以北京邮局签收日为准。科技部农村中 心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寄送地点: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攻关处 565 房间(北 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 54 号,北京 2143 信箱。邮编:100045)。 8、联系人和电话: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攻关处 马广鹏 董文 葛毅强 (010)68511843 68529736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处 李树辉 王学勤 (010)58881440 58881481 八、课题管理 1、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 与科技部签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2、按照“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对课题承 7 担单位进行管理,国拨经费将根据每个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 拨付到承担单位。 3、课题执行期间,科技部将组织专家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 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自 筹资金不到位,或执行期间课题承担单位性质改变的课题,科技 部有权终止合同。 4、课题完成后,科技部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收。 8 第二章 申请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急需解决的基础问题,着重对 食品加工与流通过程中产品质量安全开发主要致病微生物控制 技术、主要化学性有害物控制技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危害评 估方法和包装材料安全评价等 4 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系统和深 入研究,为我国食品工业安全控制技术产业化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 1 食品主要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 一、研究内容 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调查 以低温食品冷链流通中涉及的鲜活畜禽、水产、果蔬食品为 研究对象,针对原料生产、贮运加工和流通消费各环节中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弯曲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 斯特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致病微生物进行收集、分离和鉴定, 最终系统建立各分离菌株的菌种库。 2、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定及其数据库的构建 采用 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法)指纹图谱技术、核糖体 RNA 基因克隆文库组成分析、荧光原位杂交、MALDI-TOF-MS(基 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现代食源性致病菌分类鉴 别与分子分型技术,对分离到的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鉴定至种、 11 属及血清型水平,按照菌株来源、取样地点和时间、样品处理方 式、检测鉴定方法、细菌种类特征等内容,结合相关食品冷链示 范课题获得其他信息,建立各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子分型及鉴定数 据库。 3、食源性致病菌毒力鉴定和菌膜研究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特异性基因、特异性蛋白和基因表 达水平等方面,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的预测,并在细胞水平或动 物模型水平对高毒菌株进行毒力的确认和鉴定;利用 96 孔板培 养、结晶紫染色方法检测分离到的 5 类食源性致病,从中筛选菌 膜形成较强的菌株;利用 SSH(抑制性消减杂交),筛选高毒力 及菌膜形成能力强的菌株中高表达基因或特异表达基因,在基因 水平分析毒力、菌膜形成机理,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有效控制奠定 基础。 4、食源性疾病预警体系的初步构建与有效控制技术的建立 在食源性致病菌数据库及食源性致病菌毒力与菌膜形成等 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各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程度与流行病学信息, 应用风险评估的最新成果,对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与污染规 律进行数学描述,基于细菌 16-23SrDNA 间区和表面多糖抗原基 因簇等特异性区域,建立针对上述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快速筛查 和鉴定方法,初步构建由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体系, 提出有效控制或杀灭各产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 血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致病微生物 的动力学模型及控制技术操作规范。 12 二、技术经济指标 1、分离鉴定食品冷链流通中涉及的鲜活畜禽、水产、果蔬 食品中的重要致病菌 100~200 株,涵盖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副溶血弧菌、弯曲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致病性 大肠杆 6 种等重要致病菌;建立我国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菌种库, 数量达到 2000 株左右。 2、通过对菌种库的菌株来源、取样地点和时间、样品处理 方式、检测鉴定方法、分类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进行分析 整理,建立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的数据库。 3、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分析和菌膜形成能力鉴定,从中筛 选出高毒菌株和菌膜形成能力较强的菌株,并获得毒力和菌膜形 成相关基因及其它因子。 4、利用信息学技术,结合上述菌种库和数据库,初步构建 我国特大示范城市的主要食源性疾病的预警系统,基于细菌 16-23SrDNA 间区和表面多糖抗原基因簇等特异性区域,建立针 对上述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快速筛查和鉴定方法,能够对上述五 种重要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进行预报;建立各致病微生物相 应的有效控制技术操作规范与动力学模型 5 种。 5、发表论文 10~15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3~5 篇,培养研 究生 20~25 名。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 300 万元。 13 课题 2 食品主要化学性有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 一、研究内容 1、食品有害物的代谢规律研究 利用人体细胞构建相关模型,研究重要食品有害物(己烯雌 酚、雌二醇、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玉米赤霉 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等)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力学过程; 运用现代分析化学等技术(光谱、色谱、质谱及其联用系统等) 研究食品中有害物代谢的过程,鉴定主要代谢物;研究主要代谢 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2、食品有害物与代谢物的定量检测与危害评估技术研究 系统研究有害标示物在人体细胞生长不同阶段的定量检测 技术,揭示其分布、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动力学、组织浓度等的内 在关系;选择若干种主要有害物及其代谢物,对其种类、特性、 毒理学特性及污染水平等进行相关食品的危害评估,建立基于危 害评估的风险预警技术体系。 3、食品有害物与代谢物的有效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食品化学性有害物(己烯雌酚、雌二醇、盐酸克伦特罗、 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等) 与其代谢物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力学过程,应用食品安全干 预技术和保障技术,提出有效控制主要化学性有害物与代谢转化 物污染的有效控制技术。 二、技术经济指标 14 1、分离和鉴定重要食品有害物(己烯雌酚、雌二醇、盐酸 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 族毒素等)在人体细胞内的主要代谢物 10~15 个。 2、研究确定相关标示物 5~8 个。 3、完成 3~5 种主要食品危害物及其代谢物的危害性评估; 提出有效控制主要化学性有害物与代谢转化物污染的技术操作 规范 5~8 项。 4、发表论文 15~20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5~8 篇,申请 发明专利 10~15 项,培养研究生 20~25 人。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 450 万元。 课题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一、研究内容 1、食品中广泛存在和新出现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主要食品中广泛存在的和一些新出现的有害物质, 研发成套适用的快速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吡虫啉、噻菌灵、磺隆 类、有机膦除草剂、新型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甲巯咪 唑、恩诺沙星、马杜霉素、氟苯尼考、棒曲霉毒素、玉米赤霉醇 类等兽药和违禁药物残留,花生、坚果、奶及蛋制品中过敏原的 快速检测技术,在酶联免疫、量子点标记、免疫化学发光、浅表 面荧光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分子印迹仿生免疫分析技术等方 面研发一批新型检测技术。 15 2、有害物质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主要食品中广泛存在的有害物质,利用通用抗体制 备及特异性抗体共包被等免疫分析技术建立多残留定量及定性 检测技术,提高方法的检测效率和实用性。 3、快速检测新产品研制 开发出快速实用的试剂盒、试纸条、传感器等检测技术产品, 开发出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免疫亲和色谱柱等产品为开展现 场快速检测提供产品支撑。 4、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离子液体、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等建立 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亚临界水萃取等绿色样品前处理技术 以及样品在线预富集技术。同时开发出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免 疫亲和柱等产品。 二、技术经济指标 1、提供以酶联免疫、量子点荧光免疫、免疫化学发光、免 疫芯片等技术为核心的新的有害化合物的单残留及多残留快速 检测技术 15~20 种。 2、研制农药和兽药残留、过敏原和重金属等新的重要危害 物质的快速检测试剂盒、试纸条、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免疫 亲和色谱柱等产品 20 种。建立快速检测试剂盒或试纸条产品 GMP 生产线 1~2 条。 3、申报相关检测技术和产品专利 10~15 项 16 4、形成检测技术标准稿 5~8 项, 制定技术规程 4~5 项 5、发表论文 20~25 篇,其中 SCI 收录 8~10 篇,培养研究 生 30~35 人以上,培训技术人员 20~30 人。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 450 万元。 课题 4 食品包装材料主要有害物质控制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纸制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的迁移规律及安全性评价 研究纸制包装容器中可能存在的原料中的污染物,造纸过程 中添加的助剂残留,涂腊、荧光增白处理过程中的化学污染,彩 色颜料污染,成品纸表面的微生物及微尘等的污染状况、以及污 染物接触不同种类食品的迁移规律,并对重要的污染物进行安全 性评价,建立重要污染物迁移模型,提出限量要求。 2、塑料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的迁移规律及安全性评价 研究塑料包装容器中可能存在的残留有毒单体、挥发性有 机物、裂解物及老化产生的有毒物质,制品在制造过程中添加的 稳定剂、增塑剂、着色剂等,表面的微生物及微尘杂质污染,回 收料再利用时的污染物和添加的色素等物质的检测方法、迁移规 律,并对重要的污染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建立塑料食品包装容器 中有害物质迁移溶出模型,提出安全限量要求。 3、陶瓷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的迁移规律及安全性评价 研究陶瓷包装容器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对食品造成的 17 污染,研究陶瓷包装容器中重金属元素对不同种类食品的迁移溶 出规律,并对陶瓷包装重金属进行安全性评价,提出安全限量要 求。 4、金属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的迁移规律及安全性评价 研究金属包装材料金属离子,金属罐内壁的有机涂层中的 化学污染物在罐头的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向内容物的迁移规律,建 立金属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质迁移溶出模型,并对金属包装进 行安全性评价。 二、技术经济指标 1、开发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3~5 种; 2、分别选择纸制包装容器、塑料包装容器、陶瓷包装容器、 金属包装容器中 6~8 种潜在风险较大的有害物进行安全性评价, 建立有害物质迁移模型,提出安全要求。 3、培养研究生 10~15 名,发表论文 10~15 篇, SCI 收录 3~5 篇, 制定技术规程 2~3 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 300 万元。 二、产业化示范 通过技术集成,重点对传统发酵食品、乳制品、即食食品和食用 油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以及低温食品的冷链流通中有害物与品质的监 测和有效控制技术进行产业化开发与示范,建立主要食品的质量安全 18 控制技术体系;建立一批能够带动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的示范基地,创 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高我国食品质量 安全的过程监测水平与控制能力,保障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 食品安全。 课题 5 传统发酵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一、攻关内容 1、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危害物的分析与预测技术 针对量大面广的酱及酱油、腐乳、食醋、豆豉等传统发酵食 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有毒微生物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 的生物胺、亚硝酸盐、氯丙醇、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毒素等危害 物,明确加工过程中有害物产生途径,揭示发酵过程中有害物的 产生、积累、迁移和扩增规律,建立生产过程关键安全因素检测 点,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有关安全因素的快速识别检测。 2、传统发酵食品人工接种与控制发酵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 范 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发酵控制技术,采用人 工接种控制发酵方式,从原料、菌种到成品,使各生产环节科学 化、程序化,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全面提升低盐固态酿造酱 油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原料利用率,使产品质量接近国际标准。 在腐乳、食醋、豆豉等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减少开放发酵 所造成的有害微生物污染,采用优势菌培养干扰技术来控制微生 19 物种类及相互之间的调控关系,实现传统发酵食品的现代化、规 模化生产,提高传统发酵食品生产效率及风味物质产生种类及数 量的恒定化,实现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产 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形成整套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推广。 二、技术经济指标 1、明确 3~5 种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有害物的生成 途径,建立传统发酵食品有害物的控制技术 3~5 项; 2、针对 2~3 种传统发酵食品,建立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的 发酵控制技术和采用优势菌培养干扰技术控制微生物种类及相 互之间的调控关系,及风味物质鉴定的标准。 3、建立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有害物控制技术生产 示范基地 2~3 个; 4、发表论文 6~8 篇,SCI 收录 3~5 篇,申请专利 10~15 项,制定技术规程 3~4 项, 培养研究生 15~20 人,培训技术人 员 30~40 人次。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 450 万元,地方或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 900 万元。 课题 6 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一、攻关内容 1、乳制品中重要有害物残留控制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集成乳制品中含氮杂环类有机物、氯霉素、四环素及青霉素 20 等 β-内酰胺类,新霉素、白霉素等大环内酯,嗯诺沙星等氟奎 诺酮类兽药及其他有害物等残留检测技术尤其是快速检测技术, 研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嗜冷菌及乳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 菌肠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发 ELISA 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 免疫和仿生免疫传感器、浅表面荧光分析仪等技术产品,形成系 列检测技术和规程,建立一套适用于快速筛查和企业开展乳制品 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推广实施,确保乳制品的安全。 2、奶制品良好生产规范及溯源体系的建立和示范 深入调查我国典型奶及其制品企业的生产管理现状,结合相 关研究结果,建立和完善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兽药及添加剂使用 规程;研究生鲜牛乳中致敏性青霉素降解物-蛋白复合物的形成 机制及加工过程对致敏性的影响,建立青霉素降解物的快速检测 技术体系;开发干酪制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并建立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年产 1 万吨干酪加工示范线,实现乳制品质量安全的 数字化管理;开发在线牛奶成分分析仪,建立原奶成分远程在线 分析技术体系,运输过程质量动态监控系统、原奶成分指纹图表 等原奶质量控制体系, 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建立奶牛 安全生产溯源技术体系。 二、技术经济指标 1、开发乳及其制品中青霉素降解物等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产 品 4~6 个,集成与示范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 5~8 项。 2、制定乳及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以及兽药、添 加剂使用规程 4~6 个。 3、开发在线牛奶成分分析仪和原奶成分远程在线分析技术 21 体系各 1 个, 建立 1 套基于 RFID 的乳及其制品安全生产溯源技 术系统。 4、开发干酪制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年产 1 万吨干酪加工示范线, 实现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数字化管理。 5、发表论文 2~3 篇,申报专利 5~8 项,建立示范点 2~3 个,制定技术规程 5~6 项, 培养研究生 10~15 人,培训技术人 员 30~40 人次。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 400 万元。地方或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 800 万元。 课题 7 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一、攻关内容 1、即食食品中化学危害因子的检测技术研究 建立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中丙烯酰胺、5-羟基糠醛、油脂 过氧化物、铝等化学危害物的检测方法,并形成系列检测技术和 规程,建立一套适用于监控工业化生产过程的检测技术体系,并 推广示范。 2、即食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5-羟基 糠醛、油脂过氧化物、铝等主要有毒有害化合物的变化规律,通 过控制原料组成及物性、加工工艺、添加剂、包装等因素,建立 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22 3、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信息系统开发与示范 分析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薄 弱环节,建立包括原料、加工、包装、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 全控制体系,并建立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的控制技术信息系统 和溯源系统,进行推广示范。 二、技术经济指标 1、开发能够大幅度(20%以上)降低油炸和膨化等即食食品 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有效方法和有害化合物控制技术 1~2 项,相 关检测技术 1~2 项;上述技术能应用于全国性大型油炸和膨化 即食食品加工企业。 2、建立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2 个, 安全控制技术操作规范 3 项和 2 套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信息系统。 建立无铝膨化食品生产示范点 1~2 个,低含量油炸薯片生产示范 点 1~2 个,实现油炸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下降 20%以上。 3、发表论文 5~8 篇,建立加工示范点 2~3 个。申报专利 5~8 项,制定技术规程 5~6 项, 培养研究生 10~15 名,培训技 术骨干 30~40 人。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 500 万元。地方或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 1000 万元。 23 课题 8 食用油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一、攻关内容 1、反式脂肪酸控制技术开发研究 系统研究油菜籽、大豆为主要原料的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 反式脂肪酸的形成过程、机制以及与原料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关系, 优化建立适合不同原料的高效节本油脂加工工艺,为研究制定食 用油中反式脂肪酸限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并建立反式脂肪 酸定性和定量方法,建立 1000 吨/天大豆油低反式脂肪酸或零反 式脂肪酸的控制技术产业化示范线 2 条,400 吨/天菜籽油低反式 脂肪酸或零反式脂肪酸的控制技术产业化示范线 1 条,反式脂肪 酸控制在小于 1.5%。。 2、油脂氧化稳定性与控制技术开发研究 系统研究各食用油脂在自然储存条件下,酸值、过氧化值、 P-茴香胺值、诱导期产生的回味现象与特征风味物质等的变化及 与油脂酸败程度的关系,以及产品在自然储存条件下,温度、水 分活度、光、金属、氧等因素对油脂品质、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确立不同加工工艺所获得油脂产品的氧化稳定性和货架寿命,开 发新型油脂稳态化技术。 3、菜籽、大豆和花生油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 研究油菜籽在加工过程中硫甙的降解规律,菜籽油在加工 过程中硫甙降解产物以及硫元素的迁移规律,建立菜籽油质量特 征指标的鉴别技术和方法;研究大豆油脱磷与降解产物变化规律, 建立大豆油质量特征指标的鉴别技术和方法;研究并建立花生油 24 黄曲霉毒素物理控制技术体系,建立 300 吨/天花生油黄曲霉毒 素的控制技术产业化示范线 2 条,黄曲霉毒素控制在 1μg/kg 以 内。 4、地沟油鉴别技术开发研究 针对不同来源的地沟油,对精练后的胆固醇与极性化合物含 量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地沟油中胆固醇与极性化合物含量数据库 和掺有地沟油的油脂中胆固醇与极性化合物含量数据库,为建立 地沟油鉴别技术奠定基础,并通过系统研究验证鉴别技术的可靠 性。 二、技术经济指标 1、优化建立适合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等的绿色节本加 工工艺,建立油脂反式脂肪酸控制技术,反式脂肪酸含量不超过 1.5%; 2、研究并探明油脂氧化酸败程度与酸值、过氧化值、P-茴 香胺值、回味现象与特征风味物质等的关系,建立菜籽油、花生 油、大豆油的新型油脂稳态化技术体系与优质食用油质量安全控 制技术规范 3 项。 3、建立 1000 吨/天大豆油低反式脂肪酸或零反式脂肪酸的 控制技术产业化示范线 2 条;400 吨/天菜籽油低反式脂肪酸或零 反式脂肪酸的控制技术产业化示范线 1 条;建立 300 吨/天花生 油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技术体系与产业化示范线 2 条,黄曲霉毒素 控制在 1μg/kg 以内。 4、发表论文 5~8 篇,申报专利 5~8 项,制定技术规程 5~ 25 6 项, 建立产业化示范点 3 个。 培养研究生 15 名, 培训技术人员 30~ 40 人。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 400 万元。地方或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 800 万元。 课题 9 食品冷链流通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研究及产业 化示范 一、攻关内容 1、畜禽食品冷链流通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畜禽食品冷链流通中主要致病微生物与毒素、亚硝胺和 苯并芘等有害物污染的控制问题,研究微生物预测模型、主要致 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变化规律及温度波动对冷藏动物性食品(主 要是肉品)的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建立基于栅栏技术、冷链技术、 超高压和脉冲等新型冷杀菌技术的低温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保鲜 技术体系,以及基于食品安全干预技术、FVS 技术、在线检测技 术、GPS 与 RFID 技术等流通过程中食品腐败变质的实时跟踪监 控技术与溯源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2、鲜活水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集成鲜活水产品中喹诺酮、硝基呋喃、致病性寄生虫、组胺、 诺瓦克病毒、副溶血性弧菌等危害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形成系 列检测技术和规程,开发相应的技术产品;并基于食品安全干预、 FVS 和 RFID 等关键技术,确立鲜活水产品流通过程中主要药物 残留、有害微生物和有毒化合物的控制技术体系和水产品跟踪与 溯源技术;形成从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各个环节的全程质 26 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3、果蔬食品冷链流通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 研究开发果蔬及其初级加工食品中农药、重金属、微生物污 染等安全危害因子的快速、灵敏检测成套技术;建立基于低温与 冷链等物理手段、无毒气剂熏蒸等化学手段以及微生物拮抗等生 物手段的果蔬采后新型安全贮藏保鲜技术及适于减轻采后病害 发生的包装及运输等物流技术;建立果蔬 FVS 技术、和基于普 通条形码认证系统跟踪与溯源技术体系;建立主要果蔬生产和贮 运保鲜过程农药和防腐保鲜剂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控制技术规 范和“节能冷链保鲜运输”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二、技术经济指标 1、建立 3~5 种低温畜禽食品冷链流通中致病微生物的预测 模型和 2~3 种食品安全干预与 FVS 技术;建立 1 套低温动物性 食品冷链流通质量安全综合性保障技术体系, 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2、开发鲜活水产品中亚硫酸盐、喹诺酮类等化学有害物质 的快速检测技术和试剂盒 4~5 项;完成鲜活水产品中副溶血弧 菌、寄生虫、主要腐败菌和诺瓦克病毒的分布与活动规律的研究, 研发新型无公害生物抑菌剂 1 个;建立安全控制与 FVS 技术操 作规范 3~5 项。 3、开发果蔬及其制品中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产品 3~5 个,制 定相应的技术规程 3~5 项,建立 3~5 套标准化果蔬食品冷链关 键因子和控制方法;建立 1 套基于 FVS、RFID 和条形码结合的 认证系统的果蔬及其制品安全生产溯源技术系统和“节能冷链保 鲜运输”技术体系。 27 4、在有代表性区域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或超市配送中心建 立食品冷链流通示范基地 5~8 个;制定技术规程 7~8 项, 申报 专利 5~8 项,发表论文 5~10 篇,其中被 SCI 收录 2~3 篇,培 养研究生 10~15 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100 人次。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 750 万元。地方或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 1500 万元。 28 第三章 申请文件编制 一、申请函 根据《课题申请指南》,我单位 及地址)授权 (姓名) (全称 (职务、职称)作为全权 代表,提报下述内容: 1.我方愿意按照《课题申请指南》中规定的条款和技术经 济指标,提供下列文件 15 份,其中正本 1 份,副本 14 份。 (1)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2)课题申报书 (3)相关附件 2.我方愿意向申请主持部门提供任何与该项申请有关的数据 和信息; 3.有关本申请的所有正式通讯应致: 地址: 电话: 邮编: 手机: 传真: 申请人名称:(公章) 法人(或授权代表)姓名: 签字: 年 29 月 日 二、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一)申请单位概况 名称: 电 话: 地址: 邮政编码: 开户银行及账号: 单位负责人姓名: 职务: 技术职称: (二)申请单位简况 (联合申请单位在此处须分别对所有规定内容进行详述) 1、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历史沿革、批准成立部门 等); 2、课题负责人的姓名、职称、技术简历、学术水平; 3、参加课题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素质及专业构成; 4、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5、承担该课题的主要物质条件和经济状况(包括上年度财 务经营状况)。 30 三、课题申报书格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项目组织单位: 课题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 起止年限:20 年 月至 20 年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九 年五 月 31 编写说明 1.本申报书由课题申报单位组织编写,经单位主管部门[国 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科技司(局) ,地方科技厅(委、局)]审 核同意后上报项目组织单位。 2.编写要求: (1)课题目标符合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定位准确, 指标明确、可考核; (2)课题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 性; (3)课题管理与实施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 法》 ; (4)课题所需国拨经费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 理暂行办法》管理和使用,并另编制《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 算申报书》; 3.课题申报书 A4 打印,正本 1 份副本 14 份。 32 课题信息表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申报形式 □投标 □有限择优 □指定 □其它 名 称 单位所在地 省(市、区) 课题申 通讯地址 报单位 单位类别 □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 □企业 □其他 单位主管部门 序号 单 位 名 称 代码 邮编 代码 代码 其他主 要参加 单 位 课题负责人 姓 名 性别□男 □女 出生年 学 历 □研究生 □大学 □大专 □中专□其他 职 称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E-mail 联系电话 课题组人数 人 高级 起始时间 年 课题活动类型 □应用基础研究 所属技术领域 创新类型 人 中级 人 初级 月 终止时间 □应用开发 □产业化开发 年 人 其他 年 人 月 □其它 □能源 □资源 □环境 □农业 □材料 □制造业 □交通运输 □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人口与健康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业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主要研究内容 (100 字以内) 预期成果 □专利 □技术标准 □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新工艺 □新装置 □新材料 □计算机软件 □论文论著 □研究报告 □其他 预期知识产权 获得国外发明专利 预期技术标准制定 □国际标准 产学研联合 □是 经费预算 项,国内发明专利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项,其他 □企业标准 □否 万元,其中国拨 33 万元。 项。 课题申报书提纲 一、课题概述 二、课题的目标与任务 1.项目确定的课题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2.课题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 三、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2.课题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 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 四、任务分解与考核指标 1.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 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 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 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 3.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 前景,在课题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对保障国家 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 4.课题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 规模 5.人才队伍建设 6.其它应考核的指标 五、经费预算 1.课题总投资预算、各项任务经费分配及分年度经费需求 2.资金筹措方案及配套资金落实措施 34 六、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1.课题进度安排 序 号 进度安排 任 务 第一年 上半年 下半年 35 第二年 上半年 下半年 第三年 上半年 下半年 第四年 上半年 下半年 第五年 上半年 下半年 2.课题各年度目标及考核指标 七、实施机制 1.课题的组织管理措施 2.课题参与单位的任务分工及国拨专项经费分配 3.产学研结合模式 4.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及权益分配 八、课题负责人及参加课题主要人员情况 1.课题负责人简介 2.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 课题负责人 姓 名 性 年 职务/职称 别 龄 业务专业 主要研究人员 36 为本课题工 作时间(%) 所在单位 九、课题风险分析及对策 十、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一、有关附件 1.相关科研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 2.课题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科技查新报告,知识产 权与技术标准分析报告; 3.课题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 证明材料; 4.中试或产业化所需相关产品生产的许可证明文件; 5.与课题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37 十二、申报单位签章 课题申报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课题负责人(签字): 年 38 月 日 十三、课题申报单位主管部门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 科技司(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局)] (盖章) 年 39 月 日 四、有关附件 附件 1:申请单位承诺函 附件 2:联合申请合作协议 附件 3: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 附件 4:申请单位资格声明函 附件 5:申请单位资信证明(格式) 附件 6: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 附件 7:地方配套或企业自筹经费承诺函 附件 8:申请一览表 40 附件 1 申请单位承诺函 很荣幸能参与上述课题的申请。 我 代 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此作如下承诺: 1、完全理解和接受《课题申请指南》的一切规定和要求。 2、若被选中,我单位将按照“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 法的要求和相关规定签署课题任务书,并且严格履行相应义务。如 果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则承担违约责任。 3、若选中,本承诺函将成为任务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申请单位代表签字: 申请单位公章: 年 41 月 日 附件 2 联合申请合作协议 (格式) (主持、参加) (注:由申请方出具,并在本协议中明确主持单位、参加单位的责 任) 42 附件 3 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 43 附件4 申请单位资格声明函 我单位愿意针对上述课题进行申请。申请文件中所有关于申请 单位资格的文件、证明、陈述均是真实的、准确的。若有违背,我 单位愿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 特此声明! 申请单位代表签字: 申 请 单 位 公 章: 年 44 月 日 附件5 申请单位资信证明(格式) (注:由银行出具) 45 附件6 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 (格式) 46 附件7 地方配套或企业自筹经费承诺函 特此说明。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科技厅 (科委、科技局)或企业盖章: 年 47 月 日 附件8 申请一览表 申请课题名称 主持单位 参加单位 注:此表单独封装,封面注明申请课题名称并随申请文件一同送达。 申请单位全称(盖章): 申请授权代表(签字): 年 48 月 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