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4-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01409402 课程中文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Macro Economics 课程性质: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课程 开课专业: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 48 总学分: 3 (其中理论 36 学时,其它 12 学时) 二、课程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课中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宏观 经济学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些方法研究宏观经济中常见的问题,从 而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和图形等分析工具来分析实际问 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2)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宏观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4 学时) 1 1.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 1.2 国民收入: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习题课一:GDP 核算(2 学时) 2 国民收入的决定(4 学时) 2.1 储蓄和消费:储蓄和消费的含义、函数表达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 2.2 消费函数理论和投资理论:几种消费函数理论、投资函数的一般表达式、自发投资、 引致投资 2.3 乘数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乘数的计算 3 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4 学时) 3.1 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论:货币的定义、货币的产生及发展、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的 形成 3.2 货币政策的工具:银行存款的倍数创造、三种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形成机理及适用 性 习题课二:乘数、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2 学时) 4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6 学时) 4.1 商品市场的均衡: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商品市场均衡的计算 4.2 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货币市场均衡的计算 4.3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二种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及计算 习题课三: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同时均衡(2 学时) 5 宏观经济政策(6 学时) 5.1 通货膨胀和失业:通货膨胀及失业的定义,通货膨胀的分类、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失业的类型及影响 5.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综合效果:凯恩斯主义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的工具、二者配合使用的效果 习题课四:宏观经济政策实践(2 学时) 6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 学时) 6.1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及对现实的意义 2 6.2 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对现实的意义 7 经济周期理论(4 学时) 7.1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的种类和阶段,经济周期形成的各种理论 7.2 乘数与加速原理的交织作用:乘数-加速数共同作用的机理分析 8 经济增长理论(4 学时) 8.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8.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8.3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习题课五:总需求、经济增长模型(2 学时) 习题课六:总复习(2 学时)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无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前续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后续课程:产业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 八、参考教材及学习资源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2] 萨缪尔森.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 [3]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格致出版社.2008.11 [4] 吴文盛.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九、考核方式 教学基本要求项 考核形式 占总成绩的比例 (1) (2)(3) 闭卷考试 70% (3) 作业 3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