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考试说明.doc
附件 2-10 福建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 《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考试说明 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以下简称“专升本考试”)是普通高 校全日制高职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的选拔性考 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在高职阶段相关专业 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利于各普通本科院校择优选拔,确保招生质量。专升本考试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作为专升本考试经济管理类的专业 基础课,其考试说明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 的原则,注重考查学生在高职阶段应知应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基 础知识、基本经济管理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应立足基础,突出应用,考查考生在高职阶段对于经济 学和管理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考查学 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般经济管理问题的应用能力。考核内容包 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三个模块,具体要求如 下: - 1 - (一)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研 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又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特别是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考查考生在高 职阶段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 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般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 1.知识要求 (1)了解: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判断。 (2)理解:理解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熟悉价值规律的主要 内容。 (3)掌握:掌握剩余价值的定义,并能够运用定义进行剩 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2.技能与能力要求 能够将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与我国的国情、国策进行结合分析 的能力。 3.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的品德。 (2)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 - 2 - 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主要考查学生对经 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一般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 1.知识要求 (1)了解:了解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能简单描述一些 重要因素对供求变动的影响。 (2)理解:理解效用最大化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能熟练 对消费者均衡进行分析及判断。 (3)掌握:掌握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能熟练地求解均衡 的国民收入水平。 2.技能与能力要求 技能与能力是指数据分析与计算技能,图、表处理能力以及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数学计算与分析技能:能够根据经济学的相关原理、 公式,结合经济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2)图、表分析与处理能力:能够从图、表中检索出重要 信息,理解相关经济知识及原理;能够借助图、表的绘制以更简 单的方式解决实际中复杂的经济问题。 (3)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 基本分析方法等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3.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是指具备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了解和领悟国家发 - 3 - 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关注、思考时事,具备爱国主义情怀和远大 理想抱负。 (三)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经管学科门类各专业均需开设的核心 基础理论课,主要以一般管理过程的主要职能为线索,要求学生 在理解和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内容、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逐 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将管理学的知识内化为自 身的思维模式。具体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1)了解:了解组织环境的层次类型和具体环境要素,能 够描述出组织内部环境、具体(微观)环境以及一般(宏观)环 境包含的具体要素。 (2)理解:理解管理幅度设计,能够分析管理幅度与管理 层级之间的关系。 (3)掌握:掌握控制的过程,能够应用控制过程理论对控 制方法进行分析,并设计出控制流程。 2.技能与能力要求 技能与能力是指决策计算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管理 思维能力和数字化管理思维能力。 (1)决策技能:能够用决策树、四个基本准则法等方法对 简单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决策结果。 (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运用原理、规则和程序方 - 4 - 法等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管理思维能力: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战 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底线思维等分析与 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经济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由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三个模块组成。 第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约 50 分)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和方 法 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能够理解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定义,两者之间的关系。 2.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能够理解其科学性和 阶级性是如何统一的。 3.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加强对唯物辩证 法的再学习、再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贡献,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 (二)商品与货币 1.掌握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掌握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的定义,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决定商品价值量。 - 5 - 2.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掌握货币的五大职能。 3.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 4.掌握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 5.能够简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三)资本主义经济 1.了解垄断形成的原因,掌握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 2. 了 解 货 币 是 如 何 转 化 为 资 本 的 , 能 够 比 较 W-G-W 和 G-W-G’的异同,能够理解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3.理解价值形成过程是如何变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掌 握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定义,并运用剩余价值的定义计算剩余 价值率。 4.掌握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态。 5.掌握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定义,并理解提高资本周 转速度的意义和途径。 6.理解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分析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 要因素。 7.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定义,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实质,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并进一步分析资本主 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四)社会主义经济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定义。 2.掌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和要求,能够深 - 6 - 刻理解为什么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掌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能够分析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4.掌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所有制为什么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主体地位的 主要体现。 5.理解收入分配的一般概念,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了解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和基本 要求,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6.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基本经验。 7.掌握新发展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新特点,认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制度优势。 第二部分 西方经济学(约 100 分) (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理论 1.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能够熟悉描述需求和供给的 列表法、曲线法和函数法。 2.掌握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能够运用供求规律对市场价格 问题进行分析。 3.了解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能描述一些重要因素对供求 变动的影响。 - 7 - 4.理解市场均衡的含义,能熟悉“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形 成的机理。 5.了解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能够利用供求机制对经济现象 进行简单解释。 6.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能熟练对需求价格弹性进行计 算。 7.了解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能根据弹性系数的大小区分不 同类型的价格弹性。 8.理解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能够运用弹性理论分析 “谷贱伤农”“薄利多销”等经济现象。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1.了解效用的含义,能够描述欲望与效用的关系,能分辨基 数效用与序数效用的区别。 2.理解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含义,能够熟悉二者之间的联系 与区别。 3.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能够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 相关经济问题。 4.理解效用最大化和消费者均衡,能熟练对消费者均衡进行 分析及判断。 5.了解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能描述二者的含义及特性。 6.理解边际替代率的含义及其递减规律,能够知道边际替代 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 8 - 7.了解消费者剩余的含义, 能够描述消费者剩余的形成原因。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 1.了解生产及生产函数,能描述生产及生产要素的含义,能 区分短期生产函数及长期生产函数的不同。 2.理解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含义及三者之间内在 关系,能判断一种要素可变情况下厂商投入的合理区间。 3.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会运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分析实 际经济问题。 4.了解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的概念,能了解二者的性质特征 及曲线图形。 5.理解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及其递减规律,能够知道边际 技术替代率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6.理解生产者均衡,能知道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均衡条 件并加以分析判断。 7.理解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能知道总成本、不变成本、 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及边际成本 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8.理解企业收益的概念与分类,能知道总收益、平均收益及 边际收益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9.掌握利润最大化原则,能求解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厂商产量、 利润和成本等变量。 (四)市场结构理论 - 9 - 1.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含义及 特征,能对以上市场结构进行比较和判断。 2.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会运用均衡 条件求解最佳产量和利润。 3.了解垄断市场上的均衡,能够知道垄断厂商短期均衡和长 期均衡的条件。 4.了解价格歧视的含义及类型,能够分辨一级价格歧视、二 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的不同。 5.了解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能知道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 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 6.了解寡头市场的特征和分类,能够描述寡头市场的竞争策 略。 (五)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能够解释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 信息不对称等引起的市场失灵。 2.理解外部性的含义和分类,熟悉治理外部性的微观政策。 3.理解公共品的有关的概念,能够熟悉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 及政府的干预政策。 4.了解信息不完全的含义,能够描述应对信息不完全的微观 政策。 5.理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原理,会运用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说明现实的经济问题。 - 10 - (六)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能区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 产总值的不同。 2.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能够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 值。 3.了解其他宏观经济指标,能分辨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区别 与联系。 4.理解实际 GDP 与名义 GDP,能知道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理解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函数,能够熟悉其含义及 性质。 2.掌握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能熟练地求解均衡的国民收入 水平。 3.理解 IS、LM 曲线,能熟悉这两条曲线的含义及其变动。 4.理解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会求解均衡利率水 平及均衡收入。 5.理解总供给、总需求曲线,能熟悉这两条曲线的含义及其 变动。 6.理解总供给-总需求曲线模型,会求解均衡价格水平和均 衡收入。 (八)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熟悉失业的含义、类型及原因,理解失业对经济及社会的 - 11 - 影响。 2.理解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能够知道二者之间的 联系。 3.熟悉通货膨胀的含义、类型及原因,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 的影响。 4.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能够描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 系。 (九)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1.了解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特征,能分辨出不同阶段和类型的 经济周期。 2.了解经济增长的含义,能够知道经济增长的核算方法。 3.理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能够熟悉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十)宏观经济政策 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能够分辨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区 别与联系。 2.理解财政政策的含义和工具,能够熟悉财政政策的内容与 运用。 3.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和工具,能够熟悉货币政策的内容与 运用。 4.理解财政政策效应和货币政策效应,能够运用 IS-LM 模型 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的效果。 - 12 - 第三部分 管理学基础(约 150 分) (一)管理与管理学 1.了解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和职能,能 够描述管理五大职能之间的逻辑关系。 2.掌握管理的本质,能够应用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征 对管理实践进行分析。 3.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不同原理的含义以及在管 理中的作用。 4.掌握古典管理理论时期的主要管理理论和代表人物,包括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科层组织 理论等,能够应用理论中的核心观点解释现代管理中的实践问题。 5.了解霍桑实验的意义,能够描述霍桑实验在管理理论发展 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决策 1.理解决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能够区分不同决策类型的差 异,并能相应列举出实际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决策例子。 2.掌握决策的制定过程,能够应用决策制定过程来分析具体 的管理决策问题,并进行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 3.掌握不确定情境下决策方案选择准则的方法,能够应用四 个基本准则的方法进行不确定决策并得出决策结果。 4.了解组织环境的层次类型和具体环境要素,能够描述出组 织内部环境、具体(微观)环境以及一般(宏观)环境包含的具 - 13 - 体要素。 5.掌握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能够使用 PEST 分析法、波特 五力模型和 SWOT 分析法对企业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 结论。 6.了解决策活动方案生成的方法,能够知道 5W2H 法、头脑 风暴法、德尔菲法和强迫联系法。 7.掌握决策树方法,能够用决策树方法比较和评价不同方案 的经济效果,并且做出最后的决策。 (三)计划 1.理解计划的概念和作用,能够区分动词和名词意义上“计 划”的不同概念,分析计划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 2.了解计划的类型,能够用实例说明不同类型的计划。 3.理解计划编制的过程,能够对计划编制的每一个步骤展开 分析。 4.掌握目标管理的含义和实施过程,能够应用目标管理的知 识对实际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具体企业的目标管理方案。 (四)组织设计 1.了解组织和组织设计的含义,能够描述组织设计的逻辑思 路。 2.理解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每个因素对组织设计 的影响方式和作用。 3.掌握组织设计的原则,能够应用目标一致原则、分工与协 - 14 - 作原则、有效管理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和柔性经济原则来分 析企业在组织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4.理解组织结构的概念和形式,能够理解不同组织结构类型 的基本特征、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5.理解非正式组织的含义以及与正式组织的整合路径,能够 分析非正式组织在组织中的正面与负面的作用,和管理非正式组 织的方法。 6.理解管理幅度设计,能够分析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之间的 关系,以及影响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 7.理解组织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的逻辑关系,能够分析影响 分权程度的因素、分权与授权的区别、授权的影响因素以及授权 的原则。 (五)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能够描述理性组织变革的三 个阶段模式以及组织变革的四条路径。 2.理解组织变革的障碍,能够具体分析组织变革过程中的障 碍因素,理解各种障碍对企业变革的影响路径。 3.了解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能够描述组织 文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会简单应用。 4.掌握组织文化的构成,能够应用组织文化构成的三个层次 对组织文化进行分析与评价。 5.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能够分析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正向和 - 15 - 反向功能。 (六)领导的一般理论 1.理解领导的内涵与特征,能够区分领导与管理,分析领 导权力的来源以及领导的三要素。 2.掌握领导者特质理论,能够应用领导者特质理论分析具 体的领导相关问题。 3.掌握领导者行为理论,能够应用领导者行为理论分析具 体的领导相关问题。 4.掌握领导者权变理论,能够应用情境领导模型和费德勒 的权变领导理论分析具体的领导相关问题。 (七)激励 1.了解动机性行为的过程,能够简单描述动机性行为的一 般过程。 2.了解激励的概念,能够描述激励的内涵和机理。 3.掌握行为基础理论,能够应用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 论和成就需要理论来分析激励的具体问题,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方 法。 4.掌握过程激励理论,能够应用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目 标设置理论来分析激励的具体问题,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法。 5.掌握强化理论,能够应用强化理论来分析激励的具体问 题,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法。 6.掌握激励方法的类型,能够根据具体企业的情况来设计 - 16 - 相应的激励方法。 (八)沟通 1.了解沟通的含义、功能和过程,能够简单描述沟通的含义、 功能和过程,知道沟通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意义。 2.了解沟通类型与渠道,能够区分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类型和特征。 3.理解沟通障碍及其克服的方法, 能够分析有效沟通的标准、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以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九)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1.了解控制的内涵,能够描述控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 2.了解控制的原则,能够描述控制的有效标准原则、控制 关键点原则、控制趋势原则、直接控制原则以及例外原则的含义。 3.理解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能够区分三种控 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4.掌握控制的过程,能够应用控制过程理论对控制方法进行 分析,并设计出控制流程。 (十)创新原理 1.了解管理创新的内涵,能够简单描述创新在管理职能中的 作用。 2.理解管理工作的维持与创新的关系,能够分析维持与创新 在管理中的逻辑关系。 3.了解管理创新的类型与基本内容,能够描述管理创新的不 - 17 - 同类型和基本内容。 4.了解管理创新过程,能够简单描述有效管理创新工作的具 体过程。 三、考试形式与参考题型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全卷满分 300 分。考试不使用计算器。 (二)参考题型 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和 论述题等,也可以采用其他符合学科性质和考试要求的题型。 四、参考书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 社。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 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管理 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