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标准-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pdf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 课程结构:专业核心课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总学时:64 学时 学 分:3.5 适用专业: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药理学、诊断学 后续课程:内科学、儿科学 一、课程性质 《中医学基础》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促进学生了解祖国医学,拓展医学思维模式,并能运用中医基本知识及技 能对常见病进行中医诊疗。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为后期专业知识学 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 细致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教学 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岗位任务来构建学习情境。以医院实际工作任务的方式提出学生 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将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知识技能 等融入任务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到教师的课题教学之中。 本课程总学时 72 节,其中理论 54 节,实践 18 节,第三学期开设。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素质目标 1.培养学习中医的兴趣,正确理解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2.养成自觉按照医学制度的有关要求,认真、热情、主动地执行工作职责, 具有反应敏捷、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建立与他人配合工作的团队意识,具有协作精神。 (二)知识目标 1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熟悉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藏象学说及气血津液内容; 3.掌握中医四诊及中医八纲辨证; 4.熟悉中药、方剂的基本内容; 5.了解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 (三)能力目标 1.具有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病患进行诊治的能力; 2.掌握中医四诊及辨证的基本能力; 3.具有中医健康宣传、指导养生保健的能力。 四、学习任务和教学要求 表 1 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任务和教学要求 序 号 1 2 3 4 5 学习任务 (单元) 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教学活动设计 参考学时 (理+实) 绪论 1.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 体过程。 1.呈现驱动式学习任务。 2.采用图片、视频、临床真 实案例进行教学。 2 阴阳五行学说 1.掌握阴阳、精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 对性与绝对性; 理论知识采用案例分析、任 3.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 务驱动、小组讨论法 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 律 和形式。 4.掌握精气学说的内容和运用。 6 藏象 1.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熟悉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理论知识采用案例分析、任 3.掌握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 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学法 运行、功能及分类。 4.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经络与腧穴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生理功能;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 律、流注次序及表里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 理论知识采用案例分析、任 4.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 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学法 要功能。 5.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部位了解经 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 能。 4+2 病因病机 1.熟悉常见的中医病因种类 2.了解常见疾病的病机转归发展 2 理论知识采用案例分析、任 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学法 2 序 号 学习任务 (单元) 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教学活动设计 参考学时 (理+实) 1.理论知识采用案例分析、 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学 法。 2.通过实践技能操作掌握 四诊方法。 4+4 6 诊法 1.掌握问寒热、汗、二便、疼痛的方法及 其临床意义。 2.掌握问寒热、汗、二便、疼痛的方法及 其临床意义。 3.了解嗅病气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4.了解一般问诊的内容。了解妇科、儿科 问诊的方法及其意义。 7 辨证 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方法及临床常见 证型。 采用临床案例分析、任务驱 动、小组讨论教学法 6 防治原则 1.掌握中医养生的原则 2.掌握疾病预防的方法 3.熟悉对已病进行治疗的原则 理论知识采用案例分析、任 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学法 2 中药与方剂 1.掌握中药基本知识 2.熟悉常用中药性能 3.掌握方剂基本知识 4.熟悉常用方剂主治证型 1.理论知识采用案例分析、 任务驱动、小组讨论、视频 教学法 2.通过实训观察常见的中 药饮片和中成药剂型。 6+2 常见疾病诊治 掌握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理论知识采用案例分析、任 务驱动、小组讨论、视频教 学法 6+2 常见中医操作 技能 1.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拔罐法,灸法, 1.呈现驱动式学习任务。 刮痧法的操作。 2.采用图片、视频、实践技 2.熟悉腧穴的主治作用,针刺意外情况的 能操作进行教学 预防和处理 4+8 8 9 10 11 合计 72(54+18) 七、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编写与使用 教材编写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及本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临床内科工作 岗位为基础,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中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改革为导向,教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完成 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在不同任务步骤中融入相关知识内容、技能操作项目, 体现“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学生内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践技 能及临床思维的培养与形成。 (二)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通过校院(企)合作方式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网络课程平台, 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网络课程、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将课后 3 练习、实践操作视频、多媒体课件、授课计划、教案等放入平台,方便学生自 主学习,同时实现师生网上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导入、任务引 领、多媒体讲授与演示、模拟仿真、角色扮演、病例分析、小组讨论、以问题 为中心教学、仿真练习、床边授课、校内实训、临床见习等,在实践教学中注 重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 本课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中医综合训练室,主要实训设备见表 2。 表 2 中医综合实训室主要实训设备一览表 实训室名称 中医基础 (含中医诊 断) 中药标本室 中医临床实训 室 设备名称 单位 台/套数 人体内脏模型 个 2 舌诊模型 个 5 脉象仪 个 5 中医脉象模拟人 个 1 中医舌诊专家系统 个 1 中医证候人系统 套 1 中医脉象教学中央管理系统 套 1 中医脉象教学训练考核系统 套 20 中医舌象数字化辅助诊断系统(教师机) 套 1 中医舌象数字化辅助诊断系统(学生机) 套 20 中药与方剂模拟教学系统 套 1 标本柜 台 10 全套中药生药 套 2 饮片标本 套 2 中药炮制、制剂、鉴定简易设备 台 1 中医临床接诊模拟训练系统 套 10 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系统 套 1 妇科检查床 套 2 普通检查床 套 10 妇科检查模型-PLUS 套 4 中医外科疾病模型套装 套 10 新生儿模型 套 30 4 中医经络检测仪 台 10 48 穴位数字经络检测仪 台 5 穴位检测仪 台 5 人体肌肉模型教学仪(1 比 1 大) 台 5 针灸铜人模型(1 比 1 大) 个 5 电脑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医学模型 JAW-170E 台 5 两性躯干模型(23 件)医学模型(1 比 1 大) 台 5 头针模型(1 比 1 大) 瓶 20 人体经络穴位模型(80CM) 个 50 耳穴模型(30CM 大) 个 50 耳穴测量仪 台 10 脊椎典型病变模型医学模型 (1 比 1 大)平行杠(配矫正镜) 个 10 中医经络腧穴解剖教学平台系统 套 1 一体化针刺手法训练及考核系统 套 20 推拿智慧教室 套 4 针刺训练模块 套 15 针灸头部训练模型 套 15 针灸臀部训练模型 套 15 针灸训练手臂模型 套 15 多功能中医技能训练与考核模型 套 60 针推实训室 注:本实训设备配备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临床专业实训仪器设备达标”标准(30 人/班)进行配 备,执行中可视班级实际人数进行调整。 (二)校外实训基地 1.有相对固定的、满足毕业生实习需要的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为毕业 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有实习管理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临床指导教师、 专业设施配备等能满足毕业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比例 1:2~4; 2.根据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项目选择各级各类医院为教学见习基地。教学 见习基地的临床指导教师、专业设施配备、业务范围能满足见习教学项目的要 求。带教指导教师与见习生比例为 1:10~15。 十、教学评价 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 5 式。课程考核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占 50%)和课程终结考核成绩(占 50%) 构成,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作业、实验报告、期 中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等;课程终结考核成绩,包括期末理论考核成绩(50%) 和技能考核成绩(50%)。理论考核采用客观选择题和病例分析题的形式进行, 重点考核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考核内容包括技能操 作、服务态度、沟通交流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