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附件3:电缆技术要求 (3).docx

两人的开始11 页 47.157 KB 访问 462.97下载文档
附件3:电缆技术要求 (3).docx附件3:电缆技术要求 (3).docx附件3:电缆技术要求 (3).docx附件3:电缆技术要求 (3).docx附件3:电缆技术要求 (3).docx附件3:电缆技术要求 (3).docx
当前文档共11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附件3:电缆技术要求 (3).docx

1 总则 1.1 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江苏索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电缆采购的动力及控制电缆部分,它包 括动力及控制电缆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本技术规范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 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提供符合本技术规范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标准和本技术 规范技术要求的全新产品,如果所引用的标准之间不一致或本技术规范所使用的标准如与卖 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要求较高的标准执行。 1.3 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技术规范的条文提出差异,则意味着卖方提供的设备完 全符合本技术规范的要求,需方将认为供方完全接受和同意本技术规范书的要求。 1.4 在签订合同之后,到供方开始制造之日的这段时间内,需方有权提出因规范标准和规 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些补充修改要求,供方应遵守这个要求,具体款项内容由供、需双方 共同商定。 1.5 本技术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供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的标准执行。 如果本技术规范书与现行使用的有关国家标准以及部颁标准有明显抵触的条文,供方应及时 书面通知需方进行解决。 1.6 应执行但不限于以下标准: 表1 序号 标 准 引用标准一览表 号 标 准 名 称 1 GB 311.1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2 GB/T 2951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3 GB/T 2952.1 电缆外护层 第 1 部分:总则 4 GB/T 3048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5 GB/T 3956 电缆的导体 6 GB 6995.1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 第 1 部分:一般规定 7 GB 6995.3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 第 3 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8 GB/T 7354 局部放电测量 9 GB 14315 电力电缆导体用压接型铜、铝接线端子和连接管 10 GB/T 12706.1 额定电压 1kV(Um=1.2kV)到 35 kV(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 及其附件 第 2 部分:额定电压 30 kV 及以下电缆一般规定和结构要 求 11 GB/T 12706.2 额定电压 1kV(Um=1.2kV)到 35 kV (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 及其附件 第 2 部分:额定电压 6 kV(Um=7.2kV)到 30 kV(Um=36kV) 序号 标 准 号 标 准 名 称 标 准 名 称 电缆 表 1(续) 序号 标 12 GB/T 19666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 13 JB/T 10181 电缆载流量计算 14 IEC 60287 有关电缆载流量计算的标准 15 IEC 60502 1.7 准 号 额定电压 1kV(Um=1.2kV)到 30kV(Um=36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其 附件 本技术规范将作为订货合同的附件,与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本技术规范未尽事 宜,由合同签约双方在合同谈判时协商确定。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业主:江苏索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所在地: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丹徒长岗 2.2 气候条件 镇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市区年平均气温 15.6℃,降水量 1088.2 毫米,其 中梅雨量 263.3 毫米,日照时数 2000.9 小时,极端最高气温 40.2℃,极端最低气温-10.1℃。 2.3 设备工作条件及要求 室内布置 海拔不超过 1000m。 设备运行期间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 40℃,不低于-10℃。 使用地点不得有爆炸危险介质,周围介质不含有腐蚀金属和破坏绝缘的有害气体及导电 介质。 3 动力及控制电缆参数及要求 3.1 电缆结构 电缆结构除符合 GB/T 12706.2 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3.1.1 导体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无损伤屏蔽及绝缘的毛刺、锐边,无凸起或断裂的单线。导 体应为圆形并绞合紧压,紧压系数不小于 0.9。铜导体单线必须采用 TR 型软铜线;铝 导体应采用电工铝(导电率≥61%IACS)。 3.1.2 挤出交联工艺 导体屏蔽、绝缘、绝缘屏蔽应采用三层共挤工艺,全封闭化学交联。绝缘料采用交联聚 乙烯料,半导电屏蔽料采用交联型材料,绝缘料和半导电料从生产之日到使用不应超过 半年。生产厂家提供对产品工艺制造水平的描述,包括干式交联流水线方式,生产设备 中的测偏装置、干式交联,冷却装置的描述等。 3.1.3 导体屏蔽 导体屏蔽为挤包的交联半导电层,电阻率不大于 100Ω·cm。半导电层应均匀地包覆在 导体上,并和绝缘紧密结合,表面光滑,无明显绞线凸纹,不应有尖角、颗粒、烧焦或 擦伤的痕迹。在剥离导体屏蔽时,半导电层不应有卡留在导体绞股之间的现象。 导体屏蔽标称厚度为 0.8mm,最小厚度应不小于 0.7mm。 3.1.4 绝缘 绝缘标称厚度为 4.5mm,绝缘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任一点最小测量厚度应不小 于标称值的 90%。任一断面的偏心率[(最大测量厚度-最小测量厚度)/最大测量厚度] 应不大于 10% 。 8.7/15kV 电缆的绝缘偏心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tmax- tmin)/tmax≤10% 式中: tmax——绝缘最大厚度,mm; tmin——绝缘最小厚度,mm; tn——绝缘标称厚度,mm。 tmax 和 tmin 在绝缘同一断面上测得。 3.1.5 绝缘屏蔽 绝缘屏蔽为挤包的交联半导电层,半导电层应均匀地包覆在绝缘表面,表面应光滑,不 应有尖角、颗粒、烧焦或擦伤的痕迹。绝缘屏蔽应为可剥离型。绝缘屏蔽的标称厚度为 0.8mm。 三芯电缆绝缘屏蔽与金属屏蔽之间应有沿缆芯纵向的相色(黄绿红)标志带,其宽度不 小于 2mm。 3.1.6 金属屏蔽 金属屏蔽用重叠绕包的软铜带(或软铜丝)组成,电阻率不大于 0.0180Ω·m(20℃), 绕包连续均匀、平整光滑、没有断裂,铜带间绕包平均搭盖率不小于 20%(标称值)。 铜带标称厚度为 0.10mm,截面积大于 25mm2(按管状计算),且三芯屏蔽应接触良好。 铜带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 90%。 3.1.7 填充及隔离套 缆芯采用与电缆运行温度相适应的非吸湿性聚丙烯撕裂薄膜填充,应紧密无空隙,并保 证在成品电缆段附加老化试验后不粉化。三芯成缆后外形应圆整。 隔离套采用挤包型。隔离套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任一点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 值的 80%。 3.1.8 铠装 铠装采用双层镀锌钢带,螺旋绕包两层,外层钢带的中间大致在内层钢带间隙上方,包 带间隙应不大于钢带宽度的 50%,绕包应平整光滑,3×240 mm2 及以上电缆的钢带标称 厚度为 0.8 mm,3×240 mm2 以下电缆的钢带标称厚度为 0.5 mm。 3.1.9 外护套 外护套应采用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料挤包。 外护套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任一点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 90%。 外护套通常为黑色或红色,也可以按照制造方和买方协议采用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以 适应电缆使用的特定环境。外护套应经受 GB/T 3048.10—2007《电力电缆电性能试验方 法 第 10 部分:挤出护套火花试验》规定的火花试验。 3.1.10 电缆不圆度 电缆不圆度应不大于 10%。 电缆不圆度的计算公式为 电缆不圆度= 3.1.11 电缆最大外径  电缆最小外径 电缆最大外径 ×100% 电缆阻燃要求 采用阻燃电缆时,电缆的阻燃特性和技术参数要求需符合 GB/T 19666 的相关规定。 3.2 密封和牵引头 电缆两端应用防水密封套密封,密封套和电缆的重叠长度应不小于 200mm。如有要求安 装牵引头,牵引头应与线芯采用围压的连接方式并与电缆可靠密封,在运输、储存、敷 设过程中保证电缆密封不失效。 3.3 技术参数 买方应认真填写技术协议专用部分技术参数响应表中的买方要求值,卖方应认真填写技 术参数响应表中的卖方保证值。 4 光伏专用电缆技术要求 4.1 适用范围 本产品依据 2PfG 1169/08.2007,适用于最高允许 1.8kV(线芯对线芯,非接地系统)直流 电压、在光伏系统中 DC 侧使用的单芯软电缆(电线),该产品适合于Ⅱ类安全等级下使 用,电缆运行的环境温度最高到 90℃,电缆可以多根并联使用。 4.2 使用特性 4.2.1 电压等级 AC: Uo/U 0.6/1kV DC: 1.8kV 最高允许工作电压(AC):0.7/1.2kV 最高允许工作电压(DC):0.9/1.8kV 4.2.2、试验电压: AC:6.5kV, DC:15kV, 时间:5 分钟 4.2.3 温度范围: 环境温度: -40℃到+120℃(移动或者固定) 短路时(5 秒内)最高温度不超过 200℃。 4.2.4、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4 倍。 4.2.5、绝缘和护套采用交联聚烯烃材料。 4.2.6、电缆热寿命评定结果应符合电缆使用寿命不少于 25 年的要求。 4.2.7、成品电缆无卤阻燃,性能符合 2PfG 1169/08.2007。 4.2.8、成品电缆不仅具有优异的耐风雨性、耐紫外线和臭氧侵蚀性,而且能承受更大 范围的的温度变化(例如:从–40℃至 120℃)。 4.2.9、电缆有优异的耐穿透能力,性能符合 2PfG 1169/08.2007。 4.2.10、产品取得 TÜV 认证 5 光纤技术要求 5.1 光纤规格 光缆中的光纤应是符合 GB/T15972.1 中分类的 B1.1、B1.3 类单模光纤。 5.2 识别色谱 同批、同型式规划的光缆应具有相同的结构排列和相同的识别色谱。 5.3 分立光纤识别 松套管或骨架槽中的分立光纤应采用全色谱方式识别,其光纤序号和标志色应符合表 7 规定,但在不影响识别的情况下,允许用本色代替其中一个颜色。光纤着色应优先采用 UV 处理法,其颜色应不迁移,不腿色(用丙酮或酒精擦拭也应不变色)并符合 GB/T 6995.2 的相关规定。松套管中的光纤,应采用全色谱来识别,若松套管中的光纤数高 于 12 芯时,应采用光纤色环加以区分。前 12 芯的光纤标志颜色的顺序见表 2 所示, 不足 12 根芯时,应在表 1 中按序号选用,原始的色码在整个光缆的设计寿命期内应可 清晰辨认。 表 1 全色谱识别方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标志色 蓝 橙 绿 棕 灰 白 红 黑 黄 紫 粉红 青绿 5.4 松套管和骨架槽识别 层绞式缆芯中松套管和骨架槽可采用领示色谱方式或全色谱方式识别。采用领示色谱时, 在光缆 S 端顺时针方面上的领色宜为红色、绿色,也可是特定顺序的条码。采用全色谱 时,在光缆 S 端顺时针向上的松套管或骨架槽序号和标志色符合表 2 规定。 5.5 光纤涂履层剥除力 光纤涂履层应可从光纤上剥除,其剥除力峰应为 1.3N~8.9N,平均值应为 1.0~5.0N。 5.6 光纤强度筛选水平和疲劳系数 光纤的全长度张力筛选水平应不低于 0.69Gpa(相当于应变约 1.0%)。 光纤的动疲劳系数 nd 值应小于 20。 5.7 翘曲度及熔接衰耗 光纤翘曲度应不小于 4m。 光纤熔接衰耗应满足:平均值≤0.05db,最大值≤0.1db 5.8 模场直径和尺寸参数 光纤的模场至今和尺寸参数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 2 光纤模场直径和尺寸参数 光纤 类型 B1.1 B1.3 B4 模场直径 um 标称 值 8.6~ 9.5 包层直径 um 容差 标称 值 容差 ±0.6 125 ±1.0 包层 不圆 度% 芯同 心度 误差 um 涂履层直径 um 着色层直径 um 标称 值 容 差 标称 值 容 差 ≤1.0 ≤0.8 245 ±10 250 ±15 包层/ 涂履层 同心度 误差 um ≤12.5 8.0~ 11.0 注:B1.1 和 B1.3 光纤模场直径为 1310nm 波长下的值,B4 类光纤模场直径为 1550nm 波长下的 值。 5.9 截止波长 光缆截止波长λcc 应符合表 3 规定。 5.10 表3 光缆截止拨长(纳米) 光纤类型 B1.1 B1.3 B4 λcc ≤1260 ≤1260 ≤1480 衰减系数 光纤的衰减系数和分级应符合表 4 规定。 表4 光纤类型 分立光纤衰减系数 B1.1 B1.3 B4 1310 1550 1625 1310 λy 1550 1625 1550 1625 1级 0.36 0.22 0.36 0.36 0.36 0.22 0.36 0.22 0.36 大值/(dB/km) 2 级 0.40 0.25 0.40 0.40 0.40 0.25 0.40 0.25 0.40 使用波长/nm 衰减系数最 注 1:1625nm 波长下的规定值为暂定值。 注 2:1383nm≤λy≤1480nm.当 λy=1383nm 时,在整个波长扩展区都可使用;当 λy>1383nm 时, 波长扩展区内大于 λy 的波长可以使用。 5.11 宏弯损耗 单模光纤的宏弯损耗,即光纤以 37.5mm 半径松绕 100 圈时,依最高使用的波长而定, 在 1550nm 或 1625nm 波长上测得的宏弯附加衰减,应不大于 0.5Db。 5.12 色散特性 5.12.1 B1.1 和 B1.3A 类单模光纤的色散特性符合: 1)零色散波长λ0 在 1300nm~1324nm 之间; 2)零色散斜率 S0 的最大值 S0 max 为 0.093ps/(nm2·km); 3)当零色散斜率λ0(单位为 nm)上的色散斜率为 S0(单位为 ps/(nm·km)),在 1310nm 区范围的波长λ(单位为 nm)上的色散系数 D(λ)(单位为 ps/(nm·km))计算式为: D(λ)=S0/4(λ-λ04/λ3) 4)在 1550nm 波长上的色散系数应不大于 18.0ps/(nm·km)。 5.2.12.2 B4 类单模光纤单模光纤的色散特性符合: 1)非零色散波长λ在 1530nm≤λmin.≤λ≤λmax≤1565nm 范围内,色散 D(λ)为: 0.1ps/(nm·km)≤Dmin≤|D(λ)|≤Dmax.≤10.0ps/(nm·km),并且 Dmax.≤ Dmin.+5.0ps/(nm·km); 2)光纤任意局部长度上的色散系数不为零; 3)当 1550nm 波长上的色散系数为 D1550(单位为 ps/(nm·km))和色散斜率为 S1550 (单位为 ps/(nm2·km))时,在波长λ(单位为 nm)上的色散系数 D(λ)(单位为 ps/(nm·km))计算式为: D(λ)= D1550+S1550(λ-1550) 5.13 光缆敷设要求 5.13.1 导电线芯 光缆中不含金属导电线芯。 5.13.2 交货长度 光缆根据订货长度交货。 供货方应在光缆安装现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交货盘数及每盘长度。 5.13.3 机械性能 5.13.4 压扁性能 光缆的允许压扁力应符合表 5 规定。压扁试验过程中单模光纤在 1550nm 处的附加衰减 值不得大于 0.1dB。 表 5 光缆允许承受的压扁力 技术要求 结构 允许压扁力(N/100mm) 单模光纤附加衰减 中心束管式和含内垫层的层绞式 2200 ≤0.1dB 层绞式不含内垫层 1000 ≤0.1dB 光缆在允许的短暂压扁力下光纤应不断裂,护套应不开裂,短暂压扁力去除后光纤应无 明显残余附加衰减;光缆在允许的长期压扁力下光纤应无明显附加衰减。 5.13.5 允许弯曲半径 光缆的允许最小弯曲半径应不大于 25 倍光缆外径。 光缆在受到动态弯曲时光纤应不断裂,护套应不开裂,动态弯曲消除后光纤应无残余附 加衰减,光缆在受到静态弯曲时光纤应无附加衰减,护套应不开裂。 5.13.6 环境性能系列 光纤衰减温度特性 光缆的适用温度范围及其单模光纤相对于 20℃时的允许温度附加衰减的分级应符合表 6 规定。 表6 光缆的适用温度和允许温度附加温度附加衰减 光纤允许附加衰减 dB/km 分级代号 适用温度℃ 0 级(特级) A -40~+60 B -30~+60 1级 2级 3级 ≤0.05 ≤0.10 ≤0.15 无明显附加衰 减 C -20~+60 注:衰减变化用后向散射监测,其测量值的绝对值不超过 0.02dB/km 时,判为无明显附加衰 减,允许光纤衰减有变化时,其允许附加衰减值已包括 0.02dB/km 在内。 6 试验 对于电缆的试验及检验要按照相关标准及协议进行试验。试验应在制造厂或买方指定的 检验部门完成。所有试验费用应由卖方承担。 6.1 6.1.1 试验条件 环境温度 除个别试验另有具体规定外,其余试验应在环境温度为(20±15)℃时进行。 6.1.2 工频试验电压的频率和波形 工频试验电压的频率应在 49Hz~61Hz 范围之内,波形应基本上是正弦波,电压值均为 有效值。 6.1.3 雷电冲击试验电压的波形 按 IEC 60230 的规定,雷电冲击试验电压的波形的波前时间为 1μs~5μs,半波峰值 时间为 40μs~60μs。 6.2 例行试验 每批电缆出厂前,制造厂必须对每盘电缆按 GB/T 12706 要求进行例行试验。 6.3 抽样试验 抽样试验应按 GB/T 12706 或买方要求进行。主要项目见下表,若买方有特殊需要,可 另行补充。 抽样试验主要项目 序号 试 验 项 目 试验方法标准 1 结构和尺寸检查 GB/T 12706.2 2 局部放电试验 GB/T 3048.12 3 4h 交流电压试验 GB/T 3048.8 4 热延伸试验 GB/T 2951.18 5 外半导电层剥离试验 GB/T 12706.1 6 隔离套工频耐压 15kV/1min GB 2952.1 7 导体直流电阻测量 GB/T 12706.2 6.4 型式试验 如卖方已对相同型号的电缆按同一标准进行过型式试验,并且符合 1.2.4 条的规定,则 可用检测报告代替。如不符合,买方有权要求卖方到国家电网公司认可的具有资质的第 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重做型式试验,费用由卖方负责。重做的型式试验应按 GB/T 12706 及本要求进行。 6.5 安装后的电气试验 主绝缘交流电压试验:在导体和金属屏蔽间施加 20Hz~300Hz 交流电压,2.5U0、5min 或 2.0U0、1h,绝缘不击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