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订201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doc
关于制订 201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2018 年修)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 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推 进我校“优质校建设”项目,提升我校内涵建设水平,落实学校“十 三五”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现对我校 2018 级专 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请各专业遵照执 行。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 年)》(教职成[2015]9 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湖北省人民政 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7〕55 号)为 指导,适应湖北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按照省政府“完善职业教 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职业教育促进 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坚持以 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技术 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增强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建 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 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大力培育生产、建设、 1 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制定 201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解决现行人才培养 工作中也已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 范性以及可操作性,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和有效。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未充分调研,在反映政府要求、 行企需求、校友期望、学生发展、学校定位等目标向度上,缺乏可量 化、可达到、计划性、针对性、关联性特征。 (二)专业与专业群,与横向专业之间的关系还未厘清,专业之 间的协同共享与交流不充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存在脱节现象。课 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形成,课程和资源,特别是核 心课程和资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和响应不足。 (三)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够清晰,知 识技能点整合不充分,课程中存在相当数量重复冗余知识技能点。课 程设置与课程标准较多基于现行教材或旧的岗位技术标准制定,没有 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角度和新职业标准来考虑调整。 (四)理论知识的适用与够用程度把握不准,实践教学与理论学 习各自为政,结合不够。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部分实训条 件建设的目标性不明确,存在盲目性建设,导致现有实训条件功效空 置或发挥不足。 (五)部分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数还未达到上级文件要求。学 时安排与执行中的数据不一致,教学进程安排中的课程修学要求与课 2 程设置的实际学时不一致,分段教学课程或按周安排课程总学时与课 程设置的实际学时不一致。 (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 力,重形式轻实效。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到 专业课程体系中,只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形式化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和分离,不能与社会需求、市场需 求有效接轨。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 用于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 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创新成果孵化能力,实现创新创业 教育的长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三、基本要求 (一)按照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教育部公布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会制订的专业标准或规范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专业目录(2015 年)》为依据,从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入 手,并在充分借鉴兄弟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政府要求、行企 需求、校友期望、学生发展、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开展专业人才培 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工作。 各专业要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合理确定课程 结构,明确专业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 职要求,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完成职业岗 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并结合学生个人发展,修订职 3 业岗位的通用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标准。要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 系,处理好学生就业及时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彰显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 自身专业特色,围绕“互联网+”、产教融合、“中国制造 2025”、一 带一路等产业经济新背景,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 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校企共育共管、“工匠型”、“双 创型” 、五年一贯制和“3+2”中高职分段培养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转变过去注重培养理论型、 应用型人才的老观念,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要过于扁 平化,要补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短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 习、运用和巩固专业理论、训练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全方面 学会创新、学会敬业、学会诚信、学会务实、学会表达、学会协作、 学会主动、学会坚持、学会学习、学会自控,开展基于“工匠精神” 和“双创”精神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让学生在人文素养培养的全过 程,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 应社会能力。 (三)让专业从“单体”走进“群体”,防止专业人才培养单一 化。 各专业要基于自身专业优势,结合湖北省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产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 4 专业群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使群内单体专业体现出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 学资源共享的集合发展思路,防止群内专业人才培养单一化。各专业 人才培养要彰显专业群现代化建设的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个性 化和多样化等五个方面内容。信息化是指实现专业群建设的数据信息 化、流程信息化、决策信息化,最终达到数据共享化、管理自动化、 管理智能化的目标;国际化是指将国际的、跨文化的教育理念融合到 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去,鼓励学生、教师开展跨国流动、学术交流等活 动;终身化是指专业群的建设要立足于为学习者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 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次就业能力;个性 化和多样化是指在现代化专业群建设中通过多种教育教学途径,架起 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今后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四)以“有效课堂建设”为诊断点,开展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 体系优化。 各专业要以学校“有效课堂建设”为契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 培养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完成职业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围绕 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解析毕业能力要求框架,优 化构建纵向连贯、横向整合的课程体系,开展能为实际岗位工作结构 和工作过程提供支撑的课程内容改革。专业教学要紧贴技术进步和生 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工作过 5 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加强 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 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妥善处理好公共学习领 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课外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关系,处理好 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切实发挥公共课及课外拓展课程对 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减少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 学时的同时,扩大公共素质拓展选修课的设置比例,逐步整合公共课 程、专业课程、课外拓展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点,减少各类课程之间的 知识技能点重复冗余现象,强化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使专业 课程内容改革转轨到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 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上来,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 展奠定基础。 发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办高职教育的优势作用,积极参与湖北省 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通过“荆楚学习广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开 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 协作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在线开放课 程,优先在公共选修课、公共素质拓课和创新创业教育课范围内开展 学分转化试点。 适应“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 课程与项目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融合、专业教师与企 业导师融合的“三融合”教学改革,落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借 6 助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多 种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与手段,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现代学徒 制试点、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点,推动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 混合学习模式改革,鼓励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教师 的导学作用,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项目,合理分 配教学课时。加大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的力度,尤其是课证融 通、课赛融合、理实一体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处理好岗位证书教育、 技能大赛与课程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 和方法能力。加大课程内容改革与整合的力度,根据知识和能力相互 间联系,对内容相互关联的、具有综合可能条件的课程适当整合成一 门课程,同时防止内容脱节、分割、重复的情况。对于不同专业的同 类课程,课程内容要有明确的区分度。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构 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 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由“理论、实践、实务”在内 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深入挖掘本专业 有关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五)抓好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随着我校“优质校建设”项目的逐步落实,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得 到本质改善,但随之产生的实训室功效空置、发挥不足,实训室管理 粗犷、统筹不足,实训课程开设总量偏低、“花瓶课程”、课程知识技 7 能点重复冗余等现象日显突出。各专业要基于工作岗位情境,与企业 共同制订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准确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群),围 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好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系统设 计课程(项目)实训、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 节,保证实验、实训、实习的时间和内容。要融“教、学、做”于一 体,实现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三结合”, 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三结合”,切实提升学生从事岗位 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 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顶岗实习累计时 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要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 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推进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要 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动创新 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在专业课 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每个学院开发建设 1-2 门创新创业教育 专门课程,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知识讲授、课堂研讨、课程汇报、 课程作业等专业教学各个环节。 (六)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常态化质量诊断与 改进机制。 根据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和《品质就 业诊断与改进方案》的工作任务,各专业要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 8 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 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 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落实学校下发的内 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以 PDCA 双循环为质量诊改路径,实现人 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要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学校的质量 保证理念、质量目标及项目诊断方案相一致,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 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材 建设质量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等,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 关键环节列入标准中,建立完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 与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专业优化与动态调 整机制及专业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与课 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 诊改机制,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湖北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校企融合更加深入,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不断提升,品牌专业(群)建设及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 (七)推动中高本衔接贯通,促进人才培养体系衔接 推动中高本衔接,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 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 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 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 9 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 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四、主要内容 (一)学制、学分和学时 2018 级普通专业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籍有效期为 8 年。各专业应设置总学分在 140 学分以上课程,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 控制在 120~130 学分之间,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500~2800 学时之 内,普通课程 18 学时计 1 学分,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顶岗 实习等以周为单位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 24~30 学时 1 学分。 为优化教学效果,各学期教学量应均衡安排,每学期周学时数控制在 24-30 之间。 公共类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 25%,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 类课程的内容和总学时数。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 6 个月,各专业可根 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 (二)课程设置 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课程体系可由四部分构成:公共必修 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创新 创业精神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基本素质,各专业应严格按表 1 开设。 表 1:公共必修课一览表(全校统一开设) 课程名称 学 分 学时 总 理 实 学时 论 践 开课说明及要求 开课单位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 3 54 27 27 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 4 72 36 36 建议安排在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 1 18 18 0 心理健康教育 1 18 18 0 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政课部 理论体系概论 军事理论与军事 技能训练 实用英语 3 2 66 36 18 18 2 周 18 建议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以讲座+ 视频教学的方式完成。 建议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 学工处 军训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两周,军事 理论可以讲座形式穿插在军训期间完 武装部 成。 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 公共课部 大学体育 职业发展与就业 指导 3 54 0 54 2 36 18 18 建议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期。 建议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以讲座+ 视频教学的方式完成。 招毕办 电信工程 现代信息技术应 用 创意、创新、创 业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3 54 27 27 教学内容以介绍互联网+、大数据、云 计算、电子商务等概念及运用为主。 教学内容包括创意、创新、创业基础 2 36 18 18 知识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2 36 18 18 学院、各学 院 招毕办、 各学院 教学内容可包括风俗礼仪、文化制度、 公共课部、 诗词书画等。 各学院 根据学生在校遵守行为规范,学生参 行为养成与素质 拓展 8 144 0 54 加学校组织各类课外素质教育教学活 学工处、各 动获奖、获证情况给予学分。 (各学期 学院 安排行为养成、安全专题讲座)。 小计 34 11 2.公共选修课:校内公共选修课设不少于 21 个学分课程供学生 选修。争取与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对接,通过“荆楚学习广场” 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公共选修课,提供数量充足、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及课程。 学生至少应修满 8 个学分。具体校内公选课程见表 2。各专业也 可根据需要自行开设其他课程,但课程设置应旨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 创新创业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表2 课程名称 大学生党的 学 分 校内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学时 总 学时 理论 实践 1 18 12 6 高等数学 2 36 36 0 人文与社会 2 36 18 18 知识培训 SIYB 创业 培训 1 18 9 9 沟通与礼仪 2 36 18 18 艺术欣赏 2 36 18 18 应用文写作 2 36 18 18 开课说明 帮助学生掌握党的基本知识,以 党校结业证书为修学依据。 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各专业任 选。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 帮助学生掌握小企业运营所涉及 到的基本交易环节。 包括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交 际与口才等。 包括音乐欣赏、书画鉴赏、影视 作品赏析等。 帮助学生了解常用应用文文种的 种类、写作结构和写作要求。 开课单位 组织部 公共课部 公共课部 继教校 工商管理 学校 传媒艺术 学校 公共课部 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法律基 专业法律 2 36 18 18 础知识、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 各学校 并能在工作中正确运用法律。 12 心理健康专 1 18 0 18 体育专项 2 36 0 36 听说过级 2 36 0 36 题 包括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心理 团辅、心理素质拓展等。 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完成。 为需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大二 学生提供考试辅导。 学工处 公共课部 公共课部 可综合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 专升本培训 2 36 36 0 学英语有关部分,主要为需要专 公共课部 升本的大二学生提供考试辅导。 小计 21 3.专业必修课 一般包括 5-7 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即:体现专业特色,以该专 业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原则上 应该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体系的局 限,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 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工作过程, 以职院岗位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实现课程体系 的项目化。具体要求如下: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总目 标,细化到课程体系的各个项目课程及其组成活动单元中,落实为行 动化的学习项目。 (2)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立足工作任务,坚持“任务驱动,项 目导向” ,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实行“理实一体化” 。以“子 项目”或“模块”为单元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接轨”。 (3)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突 出“任务中心”和“情景作用”。 4.专业选修课 13 包括职业能力提高课程和拓展课程,可根据培养目标中不同岗位 的要求而设置。也可根据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设置相应的模 块化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可以考虑在专业(群)中共享。鼓励各 专业开设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各专业应为学生 提供不少于 20 学分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应修不少于 10 学分。 (三)实践教学 1.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为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职业 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各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部分总学时理 工类和艺术类不低于 60%、文经类不低于 50%。 2.完善三级实习制度。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将认知实习、 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学年安排 1-2 周的认 知实习;第二学年安排 4 周左右的跟岗实习;第三学年安排不少于 18 周的顶岗实习。 3.规范顶岗实习设置。将毕业综合实践并入顶岗实习,不再单独 设置“毕业综合实践”课程。个别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一门 专业实践课程安排。 (四)双证书要求 要求学生取得一项与本专业密切相关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或 技能等级证书,并将相关证书培训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考核类型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每学期考试与考查课程应协 调,不宜过多或过少。专业核心课及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必须定为考试 科目。考试、考查的具体方式允许多种或多种方式相结合,鼓励技能 测试、“以证代考”等多种评价形式。 五、学分置换 14 为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参与 创业、提前就业等情况下,可根据有关规定酌情置换学分。 学生参与校外组织的各类活动并取得成果(获奖、获取证书、发 表论文等)所获取的奖励学分,每学年可用来置换人才培养方案之内 的相对应选修类课程的学分。 六、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6 月 10 日-6 月 22 日) 各院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领导、专业负 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进行调 研,开展面向 2018 届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 形成 2015 级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并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 讨,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任 务,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阶段(6 月 23 日-6 月 28 日) 各院安排专业负责人起草 2018 年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6 月 29 日-7 月 10 日) 各院组织召开毕业生、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公共 课教学部教师)、专业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 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 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报教务处。 第四阶段:完善阶段(7 月 11 日-7 月 17) 15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 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院再次组织修订。 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7 月 18 日—7 月 25 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审核,教务处组织专题会议并邀请 相关校内外专家终审,审议通过后由校领导签字批准实施。 七、其它 附件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 意见(征求意见稿) 附件 2:201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版(供参考) 附件 3:2015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执行情况总结报告模版(供参考) 附件 4: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模版(供参考) 附件 5:课程编码规则(2018 版) 附件 6:课程编码汇总表 附件 7:2017 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附件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电子版 附件 9: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 介(截至 2017 年)网址: http://www.moe.edu.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 r/bznr_ptgxgdzjml/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