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doc

碍人【AiRen]11 页 132 KB 访问 842.97下载文档
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doc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doc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doc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doc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doc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doc
当前文档共11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doc

附件 4 系统科学 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级别( 一级学科 ) 一.学科简介 数学科学学院始建于 1974 年,现有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系统理论、 系统分析与集成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系统理论是山东省重点学科。系 统科学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 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 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学科拥有特聘教授 2 人,教授 3 人、 副教授 6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1 人;“十二五”期间,共承担了各类课题 2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共 9 项,省部级等纵向课题 3 项,国家博士后基金 2 项,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 项;在人 才培养方面,学院针对学科特点,结合社会需求,重基础,宽口径,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五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 20 余 人,其中考取博士研究生 10 余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部分重点大学、科研院所 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工具,了解本学科 的进展与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系统分析与集成的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在社会、 经济、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 专业的外文资料,熟练运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三.研究方向 1、博弈论及应用 2、数值代数 3、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 4、控制理论及应用 四.学制及在校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至四年,其中课程 学习时间原则为一年,学位论文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对于提前完成培养 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对于没有达到培养 要求,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 (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五.培养方式 (一)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培养环 境,确保培养质量。研究生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 教育、培养事宜,须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并形成决定。 (二)从每个研究生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其 学术个性,以课程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法,配合导师的检查和指导,充 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 力。 (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让学 生了解最新学术信息,把握本学科的发展与研究动向。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总学分 34 学分(具体要求) 课程类别 学位公共课 课程 须修 5 门 学位基础课 须修 2 门 学位专业课 须修 3 门 非学位公共选修 须 修 1 课 门 非学位专业选修 须 修 3 课 门 跨一级学科选修 须 修 1 课程 门 开题报告 学术活动 学分 备注 至少修满 9 学 分 至少修满 4 学 分 至少修满 9 学 分 至少修满 1 学 分 至少修满 6 学 分 至少修满 2 学 分 1 学分 1 学分 听不少于 10 次学术讲座,做 不少于 2 次学术报告 实践活动 1 学分 教学实践不少于 16 学时,并 完成 1 篇社会实践报告 补修课程 不计学分 备注:鉴于专业特点及教学要求,本专业的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课时 安排均为 54 学时、非学位专业选修课均为 36 学时。 七.培养环节 (一)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关注和了解学术前沿,在校期间研 究生要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 10 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且要提供证明 材料并获得相应学分,否则不准答辩。 (二)实践活动 1、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工作量不少于 20 学时,时间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 课堂授课、辅导、批改作业、辅助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其中给 本专科学生授课学时数一般不少于 10 学时。教研室主任和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 教学时间及效果进行考核,写出评语,教学实践以“合格”为通过并获得相应 学分。入学前从事教学工作满两年并已经取得助教职称者,经导师审核,院长 签署意见,报研究生处批准,可免修教学实践。 2、社会实践 研究生按照个人兴趣、地域等进行自由组合,形成 5 人左右的社会实践小 组,选取 1 名组长,并将分组情况汇总上报至学院分团委,由分团委根据社会 实践的地域情况指派带队教师进行实践活动。研究生在第六学期前完成实践活 动,提交 4000 字左右的高质量的实践报告,并填写实践单位盖章审核的社会实 践考核表。实践报告不得有任何抄袭现象,经学院审核无误后方可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 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考 核。筛选合格者按照培养流程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对不能按期完成课程学 习计划、中期筛选不过关的研究生,进行淘汰或分流。中期筛选在第四学期初 进行。 (四)学位外语和科研论文 参照《聊城大学关于规范研究生学位外语和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的意见》(聊 大校发[2014]114 号)文件,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保证培养质 量,研究生在校期间需通过研究生学位外语考试,同时需要在省级以上公开发 行的合法学术刊物上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至少 1 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 论文(不包括增刊、专刊、学术会议论文和一般论文集),或出版专著一部(位 列前两位),或具有已通过鉴定的省级以上(含省级)应用成果(位列前三位) , 且第一署名单位为聊城大学,否则不准答辩。 八.学位论文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最迟在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通过开题 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 有一年以上的写作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文答辩。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论文中期检查在学院组织答辩前 6 个月完成,否则学校将不受理其答辩申请。 (三)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 第六学期 4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院按照培养方案和个人 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审核通过,方可取得论文答辩资 格。 (四)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 5 月底 6 月初进行。申请学位者应在第六学期 3 月份 提交学位论文定稿,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对其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学生 经修改后定稿付印,于第六学期 4 月份向校学位办提交的学位论文印刷稿等硕 士学位申请材料。 论文评阅、答辩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及相关文 件要求进行。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数学科学学院 2016 年 7 月 10 日 系统科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 公 共 课 学 位 课 程 基 础 课 专 业 课 公 共 选 修 课 非 学 位 课 程 专 业 选 修 课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开课 学期 16000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1600000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2 考核 方式 备注 考试 16000001 基础英语(一) 48 3 1 16000002 基础英语(二) 48 3 2 16100209 数学软件及应用 48 3 1 16100202 矩阵论 48 3 1 16100205 最优化理论 48 3 2 16100207 机器学习 48 3 2 16100206 控制理论及应用 48 3 2 16000006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 32 2 3 16000007 创新就业指导 32 2 4 16100302 矩阵计算 48 2 2 16100303 广义逆理论及应用 36 2 2 16100224 博弈论 36 2 3 16100304 半张量积理论 36 2 2 16100218 数字图像处理 36 2 2 16100219 深度神经网络及应用 36 2 3 16100214 鲁棒控制 36 2 2 16100215 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 36 2 3 16100216 数据分析 36 2 2 16100217 模式识别 36 2 3 16100229 论文选读 36 2 3 16100230 专业英语 36 2 3 考试 考查 选一门 考查 共选 3 门: 论文选读 所有人都 要选, 其余选自 己导师的 课 课程类别 培养环节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S1610020 1 学术报告(听取 10 次) S1610020 2 S1610020 3 同等学历 或跨专业 补修课程 学 时 学术活动 学 分 开课 学期 1 1-6 1 4 考核 方式 备注 考试 不记学分 学术讲座(做 2 次) 中期筛选 社会实践 32 1 3-6 16100231 近世代数 54 0 1、2 16100232 实变函数 54 0 1、2 系统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目录 必读文献 [1] T. Hastie, R. Tibshirani, and J. Friedman, 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 data mining, inference, and prediction (2th edition). 2nd ed, 2009, New York: Springer. [2] R. O. Duda, P. E. Hart, and D. G. Stork, Pattern classification. 2nd ed, 2001, New York: Wiley. [3] Devlin J. Coexisting Isochronous and Nonisochronous Centres[J]. Bull. London Math. Soc.,1996, 28(5): 495-500. [4] García IA , Grau M. A Survey on the Inverse Integrating Factor[J]. Qualitative Theory of Dynamical Systems,2010,9(1-2):115-166. [5] Cozma D , Şuba A. Partial integrals and the first focal value in the problem of centre[J]. NODEA,1995,2:21-34. [6] Llyod N G. Small amplitude limit cycles of polynom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J]. Lecture Notes in Mathematics, 1983, Volume 1032/1983, 346-357. [7] Pei Y, Corless R. Symbolic computation of limit cycles associated with Hilbert’s 16th problem[J].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09, 14(12):4041-4056. [8] C. M. Bishop,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New York: Springer, 2006. [9] J. Wright, A. Y. Yang, A. Ganesh, S. S. Sastry, and Y. Ma, "Robust face recognition via sparse represen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vol. 31, pp. 210-27, Feb 2009. [10] L. Qiao, S. Chen, and X. Tan, "Sparsity Preserving Discriminant Analysis for Single Training Image Face Recogn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 vol. 31, pp. 422-429, 2010. [11] 周志华, 机器学习: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12] Y.He, M.Wu, J.She and G.Liu.Parameter-dependent Lyapunov functional for stability of time-delay systems with polytopic-type uncertaint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49, 828-832,2004. [13] K. Gu, V. Kharitonov and J. Chen. Stability of time-delay systems. Birkhauser, 2003. [14] P. Park, J. Ko, and C. Jeong, Reciprocally convex approach to stability of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 Automatica, 47, 235-238,2011. [15] A.Seuret, F.Gouaisbaut. Wirtinger-based integral inequality: Application to time-delay systems. Automatica, 49(9),2860-2866, 2013. [16] M.Park, O.Kwon, J.Park, S.Lee, E.Cha, Stability of time-delay systems via Wirtingger-based double integral inequality. Automatica, 55, 204-208, 2015. [17] H.B.Zeng,Y.He,M,Wu,J.H.She, Free-matrix-based integral inequality for stability analysis of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60(10), 2768-2772,2015. [18] S. Xu and J. Lam. On Equivalence and Efficiency of Certain Stability Criteri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52(1), 95-101, 2007. [19] 俞立,鲁棒控制-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0] 吴敏, 何勇, 时滞系统鲁棒控制,科学出版社,2008 年. 泛读文献 [21] R. O. Duda, P. E. Hart, and D. G. Stork, Pattern classification. 2nd ed, 2001, New York: Wiley. [22] X. Dong, Y. Zhao, Y. Xu, Z. Zhang and P. Shi. Design of PSO 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ball and plate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vol. 7,no. 12, pp. 7091-7103, 2011. [23] C. Zheng, H. Zhang and Z. Wang. Improved Robust Stability criteria for Delayed Cellular Neural Networks via the LMI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Systems II:, vol. 57, no. 1, pp. 41-45, 2010. [24] H. Li, H. Gao and P. Shi. New passivity analysis for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rete and distributed delay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vol 21. no. 11, pp. 1842-1847, 2010. [25] R. Yang, Z. Zhang and P. Shi. Exponential Stability on Stochastic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rete Interval and Distributed Delays. IEEE Transaction on Neural Networks, vol. 21, no. 1, pp. 169-175, 2010. [26] Korchagin A B. On vector fields with prescribed limit cycles [J]. Qualitative Theory of Dynamical Systems, 2005,6(2):217-232. [27] 刘一戎, 李继彬. 平面向量场的若干经典问题[M],科学出版社, 2010. [28] 刘一戎 一类高次奇点与无穷远点的中心焦点理论[J]. 中国科学 A 辑,2001,31(1):37-48. [29] 陈玉福. 计算机代数讲义[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0] Wang D M, Zheng Z M.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symbolic computation[M],Birkhauser, 2005. 重要学术期刊/会议目录 期刊: [1] 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 Pattern Recognition [3]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4] Machine Learning [5] 软件学报 [6] 计算机学报 [7]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8] Automatica [9] 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11] 中国科学 A 辑 [12] 自动化学报 [13]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4]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15] Applied Mathematical Letters [16 ]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7] Information Sciences 会议: [1] NIPS [2] ICML [3] CVPR [4] AAAI [5] IJCAI [6] CC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