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doc

Arjun14 页 57 KB 访问 1152.97下载文档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doc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doc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doc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doc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doc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doc
当前文档共14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doc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 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关 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 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 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 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 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 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 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 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 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 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 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 30 周年和新 中国成立 60 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 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 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遭遇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保 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2010 年有望超过 39 万亿元,跃居 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4000 美元,2010 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由 2005 年的 3 万亿元增加到 8 万亿元以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5000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下。截至 2009 年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到 1.45 亿人, 预计“十一五”期末可以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 4500 多万人的规划目标。价格水平总体上保持 基本稳定。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 从 2005 年的 9680 亿斤增加到了 2009 年的 10616 亿斤,增长了 9.66%,实现连续六年增产, 提前四年达到 1 万亿斤的规划目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 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用电量增长 40%,到 2009 年底已经解决 1.65 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品种、质量全面 提升,“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 2110 万 吨、1640 万吨、1809 万吨、7416 万吨和 150 万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稳步 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 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从五年前在世界上跟跑变为领跑者。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强,与“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铁路营业里程从 7.54 万公里增加到 9 万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从 335 万公里增加到 395 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从 4.7 万公里增加到 7 万公里, 输油(气)管道从 5.43 万公里增加到 7.7 万公里,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枢纽 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态势,各 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布局优化,继续引领全国发展,中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 差距趋于缩小。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城镇化快速推进,预 计 2010 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 47.5%,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障。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 体林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国 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进出口贸易 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 2005 年的 1.42 万亿美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2.21 万亿美元, 增长 55.6%,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 二位。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势头良好,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金 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力显著增强。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预计 2010 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4 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 1.212 亿公顷,工业固体 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 2005 年底的 56%提高到 6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 2005 年 底的 0.45 提高到 0.5,森林覆盖率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 13.92%提高到 20.36%。节能减 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在实际经济增速较大幅度超出当初预期情况下, 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0%的目标可以基本实现,二氧化 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10%的目标超额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已经 达到。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取得新进展,五年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21.4 万平方 公里。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 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 不断拓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获得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进一步完善。修改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牢牢把握团结 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了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 证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 设积极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断提高,保证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6.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 代精神,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持续高涨,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巩固、深化、 拓展、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主流思想舆 论不断巩固,进一步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 旋律,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 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产品和服 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2004 年至 2008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 22%,高于同期 GDP 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 3.6 个百分点。2009 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8400 亿元,比 2008 年现价增长 10%,占国内生 产总值比重约为 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 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 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 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7.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 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9.3%,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储蓄 存款余额从 14.1 万亿元增加到 26 万亿元,增长 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 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2008 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提高 52.4%,按调整后的标准, 2009 年农村贫困人口比 2005 年减少 44.1%。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 税的历史。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 在 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 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 2.5 亿人。 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 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 才规划纲要。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结构逐步调整,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国民平均 受教育年限从 8.5 年增加到 9 年以上。 8.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 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 果武装全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广大党 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核心内容, 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 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严格实行民主 集中制,探索扩大了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 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基本形成。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 形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惩治和预防腐 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拓展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 9.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 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对外战略思 想,通过对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各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 作全面发展。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各种场合宣示我国重大政策主张,积 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坚持 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致力于和平解决 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 担与我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和朝核等地区热点问 题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 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近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10%,对国际贸易增 长的贡献率超过 12%,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机会。国际社会对我政 策主张更加关注,对我声音更加重视,进一步树立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负责任 的大国形象。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 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 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 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奋斗的结果。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 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 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 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 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上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 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 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 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 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 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 内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 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各种“两难”问题突出,但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各 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 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党的十六大作 出的关于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我国发展重要战 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 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国内环境的新特征。在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 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700 美 元,2010 年有望超过 4000 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 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 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 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 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 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 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 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 制于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三是人民群众 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 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 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 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 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显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 巩固,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还任重道远。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 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舆论领域更加活跃,正确与错误、先进与 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各种非马克思 主义的社会意识有所滋长。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 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3.国际环境的新趋势。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带来多方面影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 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 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 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 命,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世 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规划改革深入进行,将对世界经济 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重塑 国家实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把握主动, 我国就可能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难以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如何适应国际政治 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努力抢占 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 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 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 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 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大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各个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十二五”期间,发展仍然是解 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 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 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更 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只 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 社会永续发展。 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基本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 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 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 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发展。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世 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 现实需要,都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特别是,现在距离 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 10 年时间,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 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 场深刻变革,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 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 认真贯彻落实,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 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 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 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明显提高。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 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 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 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 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 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 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 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这些目标,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 紧密衔接,与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 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回 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些目 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会明显 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将会更加牢固。 四、“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 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 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 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 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 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 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生态等 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举,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 约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 需战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仍有 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 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有效 拉动经济增长。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 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 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 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 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我 们这个有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 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几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 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 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发展阶 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 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 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 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 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 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要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又要面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准确把握新能源、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和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 的变化方向,明确攻关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形成先导性、支柱 性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产 业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 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 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要按照“两个大 局”战略思想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 地位,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 展,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对特殊地区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 同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 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 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 镇。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加强城镇化管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结构调整。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 权益保护问题,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 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 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 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和生态环保,加快发展绿 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 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 领域各个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 五、“十二五”时期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 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 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 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 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十二五”时期,要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个方面的中长期规划 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 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 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 领未来的方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 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 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 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 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 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 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 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要适应我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 件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 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 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 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建设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国 家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 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 “十二五”时期,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 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社会建设,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 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 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 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 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 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 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六、“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 去 30 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 放。 1.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 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 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 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 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 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 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深化 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要围绕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 税负、节能减排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要立足我国国情,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 融管理体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要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 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 任。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 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 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 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 量转变的新阶段。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 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 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和竞争的新优势。 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而奋斗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 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推进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 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落实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 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旨,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严明党的纪律,加 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权力观、事业观,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增强贯彻执行群众 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 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引导群众 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决纠正损 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 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深入基 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要在增 进信任上下功夫,坚持相信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在解决 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坚持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要帮助群 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要在增强法制观念上下功 夫,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 益纠纷,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要在搞好示范引导上下功夫,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 影响和带动群众,重视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群众。要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 功夫,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群众工作是贯穿 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不断提高规 范化、制度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