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复旦人》总第36期.pdf

Bigbang!亚洲骄傲!71 页 48.931 MB 访问 9942.97下载文档
《复旦人》总第36期.pdf《复旦人》总第36期.pdf《复旦人》总第36期.pdf《复旦人》总第36期.pdf《复旦人》总第36期.pdf《复旦人》总第36期.pdf
当前文档共71页 2.9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复旦人》总第36期.pdf

2021 年 6 月 总第 36 期 卷首语 建校 116 周年年度捐赠 复旦发展 有你有我 2015 年启动了建校 110 周年校友年度捐赠。复旦 校友年度捐赠从 110 出发,已进入 116,将迈向 117、 118、119……伴随母校一路成长。 2021 年,建校 116 周年年度捐赠正式启动! 捐赠倡导以 116 元的倍数进行(116、232、348… 1160…以此类推),所有捐赠将注入复旦大学校友基金, 支持复旦大学发展,包括学生培养、尊师重教、校园文化、 书院文化、院系发展以及校友事业发展等。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母校建校 116 周年之际,更多的 “116”注入这笔基金,百川归海,襄助母校! 年度捐赠 爱心落实 七年来,年度捐赠得到校友的积极响应,海内外复 旦校友持续为母校发展助力。 截至 2021 年 5 月 31 日,总计 150 万元的捐赠注入“校 友基金”。 2020 年,为切实落实好校友的捐赠,本基金启动了 首批项目的实施工作。2021 年 4 月启动了新一轮支持项 目评选,产生了 4 个项目。 2021 年度复旦大学校友基金支持项目 1、任重书院《复旦大学奇境译坊经典文存》出版计划 2、讲好人体科学馆故事,弘扬复旦上医精神 3、第二届寻找“医路奋斗者”微视频大赛 4、复旦大学趣味运动嘉年华 捐赠办法 扫码捐赠: 卷首语 大约是一个月前,我去医学院图书馆参加一个捐赠活动,走到医学院校门口,被一个六十岁左右衣着 入时的妇女拦住,问我如何可以进校园。我告诉她疫情期间,校外人员进校需要办理报备手续。她说她准 备捐献遗体,要找有关单位接洽。我问她为家里人捐献吗,她回答说就捐赠她自己的。可能她见我的神态 银行转账: 人民币(RMB)银行转账 户名: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帐号:4572 5923 3986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复旦大学支行 网点联行号:104-2900-0505-3 美元(USD)银行转账 Tax ID:98-0483202 Account Name:Fudan Univers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ccount Number:686 718 995 Bank's Name:Chase Bank ABA Number:021000021 Bank's Swift Code:CHASUS33 港币(HKD)银行转账 Account Name:Fudan Univers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ccount Number:012-875-1-134176-5(港币) 012-875-9-232765-0(人民币及其他外币) Bank's Name:BANK OF CHINA(HONG KONG) LIMITED Bank's Swift Code:BKCH HK HH 以上方式捐赠请注明“姓名 + 手机号 + 捐赠项目” 现场捐赠: 请至复旦大学(邯郸路 220 号)袁成英楼 419 室办理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1:30 13:30-17:00 联系电话:021-55664929/55664307 有点讶异,就补充说:“捐献遗体要趁自己健康的时候做出决定。”她用手指着校园说:“这里面接受捐 献遗体,是很有名的。”后来我让医科馆的应馆长告诉她具体联系捐献遗体的电话号码,就没有再关心此 事。可是这个妇女的形象和捐献遗体的举动,久久盘旋在我的心里,直到我这几天阅读这期《复旦人》的 清样,读到了《医学和生命的温度——记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我的心一下子感到了暖意。原来,复旦大 学上海医学院还有这么一个人体科学馆,它在社会上还有这么广泛的影响。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创建于上 世纪 30 年代,陈列着 1000 多件珍贵馆藏,医学院的学生尊称那些捐献者的遗体为“大体老师”,而那些 捐献者的行列里,有颜福庆院长的亲人,有学校的领导、著名教授谢希德、金乃坚、谷镜汧……这是一篇 超越生死的文章,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文章,也是一篇启人思迪、感人高尚的文章。 于是我才知道,谢希德校长也是一位高尚的遗体捐赠者。今年是谢校长诞辰百年,本刊有“追忆希德” 的专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追忆老校长的高风亮节。谢校长是 1983 年担纲复旦大学校长之职,我是 1982 年春留校任教,可以说,我的“青椒”时代是在谢校长领导下的复旦校园里度过的,那些年正是复旦大学 拨乱反正、蓬勃发展的时期,复旦大学打破传统文理两个学科的二元格局,相继成立技术科学学院、经济 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机构,使学校成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管理科学的真正的综合性大学。当然,这样的大规模开拓、发展是上世纪 80 年代整个国家发展教育的总趋 势,但是谢校长用她的睿智与远见,具体规划和推动这个历史性的转型,实现了复旦人的梦想。本刊有一 篇采访了王增藩教授的专题文章,当年的校办秘书、谢希德传记作者王增藩先生有很详细而且感人的叙述。 谢校长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目光远大、胸襟宽阔的国际文化交流使者。谢校长早 年留学美国,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归国以后深知中国在科学教育等方面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 距,也深知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危害性,她在校长岗位上不辞辛劳奔波于美国各大名校之间,宣传复旦、 介绍复旦,以她个人的崇高声望,不断提升复旦大学在国际上的口碑和地位,不断介绍优秀青年才俊出国 留学,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亲手创立了复旦大学的美国研究中心,并通过各种方法争取经费,购买外文图 书期刊,拓展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很快就把复旦大学有关学科的科研水平推上了全国领先的地位。这是一 个真正爱国者的伟大德性。我们每一个复旦人都为曾经拥有这样一位校长而自豪。 更多捐赠项目敬请 关注校友年度捐赠网 我与谢校长没有个人的交往,但是在复旦校园里,在物理楼门口的阶梯上,在校车停靠站旁,这个熟 悉的身影会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谢校长不良于行,但很少前呼后拥,总是踽踽独行,脸上始终是慈祥、 自信的笑容。记忆在 1985 年左右,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建成不久,那时恩师贾植芳先生担任图书馆馆长, 有一次我陪同先生去文科图书馆,正好谢校长也来图书馆,他们好像是要商量什么事。记得先生高声对校 长说:“谢先生你不用亲自跑来,我可以去找你的。”校长轻声轻气地说:“哪能让你老先生跑来啊,我是 顺便的。”……这个印象,在我的记忆中至今未褪色。 关于谢校长,我特意多讲几句。卷首语的篇幅有限,其余的话我就不多说了。本期中各个栏目的校友 故事,多有精彩之处;复旦先烈的专题也感人至深,希望读者能够喜欢,愿高尚之风弥漫在复旦校园内外, 不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把我们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复旦。 1 封面题字 / 篆刻:李岚清 英文翻译:陆谷孙 2021 年 6 月 总 第 36 期 总顾问 许 征 General Consultant Xu Zheng 编委会主任 陈思和 Director of Editorial Board Chen Sihe 编委会 Editorial Board 陈玉刚 华 彪 靳建平 陆颖丰 盛 青 杨增国 恽小婧 张国伟 章晓野 周桂发 Chen Yugang Hua Biao Jin Jianping Lu Yingfeng Sheng Qing Yang Zengguo Yun Xiaojing Zhang Guowei Zhang Xiaoye Zhou Guifa 执行主编 恽小婧 Executive Editor-in-Chief Yun Xiaojing 责任编辑 褚菊梅 Editor Chu Jumei 美术编辑 李 伟 Art Editor Li Wei ( 按姓氏拼音排序 ) 主办单位 Organized by 复旦大学校友会 Fudan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 Office of Liaison and Development, Fudan University 本期封面:在复旦建校 116 周年的历史中,登 记在册、有名有姓的 52 位烈士(其中 2 位烈士 没有照片)。 复旦大学校友网网址 https://alumni.fudan.edu.cn 目录 CONTENTS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 4 井冈山上的大学生——记游雪程烈士 .................. 丁士华 6 太行女杰丰碑立 民族光荣千秋传——记黄君珏烈士 10 ......................................................................... 周广平 13 17 甘用生命践信仰——记王朴烈士 ......................... 俞毓琳 黄心源传略 ....................................................... 周 律 追忆希德 先生对学生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报效祖国, 20 出去要带着知识回来! ................. 殷梦昊 金雨丰 张思睿 26 29 32 我的母亲谢希德 ................................................ 曹惟正 谢希德先生访问哈佛大学 ................................... 叶 扬 “你读复旦时谢希德还是校长么?” ——以我听闻的故事纪念谢校长诞辰百年 ............ 宋昀凯 复旦人物 峰峦如聚:远观历史系老先生 .......................... 读史老张 34 金冲及:我的复旦岁月 ...... 吴文恬 蔡佳雯 张铭彤 陆宁玥 39 胡国华:“科研个体户”的乐园与世界 .... 李思涵 郭宇翔 43 杨薇:在逆境中发光 在科学中浪漫 .......... 吕京笏 潘 晨 48 罗周:十年校园蕴一曲清音 ............................... 常煜华 52 林牧茵: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 吴 优 余晴晴 55 初心使命 胡馗:十字路口的勇敢者 ................................... 吕京笏 58 62 陆璇:知行合一的公益法律人 ............................. 栾 歆 创业与梦想 66 嵇晓华:从科普作家到 CEO,打开科学的果壳 ......................................................................... 赵芸巧 复旦大学校友会 微信订阅号 2 复旦大学 校友服务平台 美丽复旦 医学和生命的温度——记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 71 .......................................................... 张欣驰 周国民 读书复旦 我的复旦记忆与感悟 ....................................... 何丙仲 76 “那个作业是很好的经历!” 80 ——忆 30 多年前新闻系学生制作的纸质“自媒体” ...................................................................... 张子让 上医情怀 留驻时空——穿越 55 年的合影故事 ...... 叶 琦 宋元明 86 26 复旦故事 一本纪念册,情牵六十载 90 ——复旦大学化学系 1960 级毕业纪念 ............. 罗永康 捐赠故事 李登辉校长与江湾永久校址的募捐故事 ............ 钱益民 94 100 谭瑞清的母校情缘 .............................. 章晓野 潘振勤 校友走访 106 张平:热爱是我一路前行的动力 110 ........................................ 黄 陶 叶根源 黄欣琳 王 巧 58 复旦大学校友会校友走访活动回顾 新闻图录 120 母校要闻 126 校友会动态 128 校友风采 诗与远方 132 黄梅雨季 ........................................................ 甘 伟 133 在不同的城市 ................................................. 甘 伟 134 建校 116 周年,我给复旦写一首“三行情诗” 100 3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 编者按 红色基因,赓续百年。 2021 年 4 月 2 日,复旦烈士雕塑和纪念广场在相辉堂东侧落成揭幕,“隆重恭迎烈士回家”“让我们的 师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烈士的英魂伟业,感受到学校的红色基因”,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揭幕纪念仪式 前与烈士家属代表座谈时动情地说。 101 年前,陈望道老校长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引领无数先驱走上革命道路。据不 完全统计,在复旦建校 116 年历史中,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烈士有 52 位,复旦也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 我们忘不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临危不惧、英勇舍身的黄 心源烈士。面对熊熊燃烧的火场,纵然前行是不可预知的危险,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舍身为公、临危 不惧,在烈火中铸就英魂。 …… 于历史中穿梭,才能找到前行的答案,先烈英魂本身,就是复旦精神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 校。还有很多烈士,根本无从查找他们的姓名、籍贯、家庭。 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曾说:“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 着共同的称号——复旦烈士,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巍峨耸立。 我们唯有铭记他们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谱写的光辉事迹,便是将灯塔点亮,鼓舞、激励、指引着复旦人 他们有人捐躯在战火纷飞的疆场,有人惨死于反动派的牢狱,有人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但他们有 我们忘不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上的大学生游雪程烈士。为了开辟新的根据地,他率领部 队在鄂东南一带打游击,进行大小战斗 20 余次,行进 300 余里,歼灭了大量敌人。即使洪水猛涨,即使地势 忘他们为之流泪牺牲的伟大理想。”在建党 100 周年的光辉历程中,复旦的每一位英烈,都如同一座灯塔。 砥砺前行。 险要,他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将生命永远留在了江西瑞昌城前。 我们忘不掉抗日战争时期,宁死不当俘虏,孩子出生 3 天便寄养在老乡家,年仅 30 岁便从悬崖上英勇跃 下的黄君珏烈士。从长沙到太行山,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太行女杰丰碑立,民族光荣千秋传。 我们忘不掉解放战争时期,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王朴烈士。 “富家子弟、革命母子、变卖家产、资助革命”,明大义慷慨献金,为革命从容就义,歌乐山下,他用生命 践诺无悔誓言。 ▲▲ 复旦大学烈士纪念雕塑 4 5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念,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925 年 3 井冈山上的大学生 月,经张晓飞介绍,游雪程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 5 月 30 日,游雪程参加了上海反帝大游 ——记游雪程烈士 行,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罢工、枪杀工人 顾正红。当游行队伍在公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 门首聚集时,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 □□ 文/丁士华 人,重伤数十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游雪程并没有被敌人的暴行吓倒,他按照党组织的 指示,深入工厂,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发动工人罢 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各界纷纷罢工、 罢课、罢市,各省、市积极响应,很快形成了全国 模糊,流寇思想与游击习气严重,对红军存有戒心。 峻山、仉佑之等一批党团员,在溯长江而上的回乡 能不能将这两支队伍改造过来,关系着井冈山 宣传“五卅”惨案真相,开展反帝爱国斗争。他们 根据地的巩固与否,争取绿林武装投入革命队伍, 并非易事。毛泽东为什么把这样重大的任务交给游 雪 程 等 人? 他 们 能 够 完 成 任 务 吗? 游 雪 程 是 什 么 人? 游雪程,又名学贞、大经,号立三,1903 年出 生于四川省邻水县新镇乡一农民家庭。其父游本秀, 了反帝浪潮。 1925 年秋,游雪程入复旦大学学习,为中国文 团员,并帮助建立了中共邻水县特别支部委员会。 身符。不要顾忌什么道德——它是比机关枪、迫击炮 年》等进步刊物,又在新镇等地,发动群众,组织 宗法社会的娇子,而且我们反对父母之命是反对旧 游雪程还积极撰文,宣传进步思想,力图打破 合起来,打倒社会制度,买卖婚姻,虐杀生灵,最 1919 年,北京青年发起“五四”爱国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运动,游雪程随学校老师一起,组成宣传 产党员唐维、游九川(游绍彬)等人相约回到家乡, 编教材,宣传马列主义,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 与此同时,他还向柑子小学赠阅《向导》《中国青 农会。 杀人还厉害的利器。不要顾忌什么孝顺之道——它是 礼教下的制度,并不是反对父母”。“大家快快联 队,到各大场镇宣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 宗法制度和封建思想对民众思想的禁锢。他在《新 入顺庆(南充)联中。该校由民主革命家张澜主持, 致地揭露了包办婚姻的罪恶以后,指出:“真正的 府为适应飞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对干部的需要,在武 秘不可思议的感情的结合。反之,如果只由法律、 年冬,游雪程考入该校,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 提倡爱国,推进新文化运动。1920 年夏,游雪程考 一批进步教师任教,在他们的引导下,游雪程阅读 6 传、募捐,声援上海工人的正义斗争,在邻水掀起 ▲▲ 1925年冬季复旦大学同学录 受益颇多。 们虽然出身贫穷,能打富济贫,可他们阶级斗争观念 小学学生组织了宣传小组,分别在城区和各场镇宣 举办暑期补习班,招收男女进步青年 70 余人。他自 进教育方法,实行德智体美并重方针,游雪程因此 个艰巨任务,井冈山上有袁文才和王佐两支部队,他 惨案》话剧,在他们的影响动员下,县立第一高等 年,入邻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第十二班学习。此时, 学,他奉行民主主义思想,推行新式教学内容,改 地握着游雪程的手说:“现在你来带队,交给你们一 到达家乡邻水后,在县城搭台自编自演了《“五卅” 学科招收的第一届学生。1926 年 7 月,游雪程同共 适逢民主革命先驱熊吉担任邻水劝学所 ( 教育局 ) 视 朱家祠与游雪程、徐彦刚、陈伯钧等人谈话,他亲切 途中,组织起旅外学生宣传团,在宜昌、重庆等地 生有三子,雪程排行第二。 1910 年,游雪程入游氏宗祠私馆启蒙,1918 1927 年 11 月的一天,毛泽东在湖南酃县水口 是年暑假,游雪程联合在上海、武汉求学的陈 你们去把他们改造过来,成为我们红军的一部分。” 游雪程提高声音说:“坚决执行命令!” ▲▲ 游雪程 性的反帝高潮。 了《新青年》《向导》《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 1921 年,游雪程考入成都公学。1923 年,在该校社 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带领下,他参加了成都学生联 合会发起的要求收回旅大、废除袁世凯同日本签订 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游行示威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游雪程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信 邻》发表的《反对离婚之新方式》一文中,淋漓尽 婚姻,应该是男女两人真正意识恋爱而具有一种神 金钱、肉欲及其他非正的动机而结合,就是一种蛮 干的婚姻。当事者与其家长不仅做了大不道德的事, 且犯了虐杀生灵,侮辱两性人格的大罪”。呼唤男 女青年“抱奋斗及牺牲的精神,力求一个彻底的解 决方法。不要顾忌什么法律——它仅是统治阶级的护 不人道的包办式的婚姻制度!” 1926 年秋,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武汉,国民政 昌两湖书院建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是 治理论教育,并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经常上街宣 传反帝爱国思想。 1927 年 5 月 17 日,国民革命军夏斗寅部杨森 部叛变,进攻武汉,叶挺受命组织部队予以反击。 中央军校学生被改编为中央独立师,游雪程参加了 7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立了后方留守处和后方医院。10 月中旬,毛泽东率 领工农革命军在湖南酃县休整,发动群众打土豪。 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根据前敌委员会的安 时,袁文才要求毛泽东派干部帮助他们训练部队。 轻国民党军对井冈山的“会剿”的压力,红五军和 毛泽东对于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时悬念在心,恰在这 毛泽东大喜过望,于是决定派得力干部游雪程和徐 彦刚、陈伯钧、金蒙秀等四人到袁文才部队工作, 由游雪程负责,帮助他们训练部队,借此打下后方 根据地的基础。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始的那一幕。 就这样,游雪程等人随袁文才派来的联络员, 从水口出发,经过两三天的徒步跋涉,到达了袁文 才营部所在地——井冈山脚下的步云山。 游雪程等刚到步云山,还没有到连队工作 , 就 传来了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消息,袁文才派人把他 们送到一个更加荒僻的山沟里老百姓家里暂避。游 讨伐叛军、保卫武汉国民政府的战斗。战场上,游 坪,互相配合,把守着通往山上的七条道路,他们 大家称赞。7 月,国共合作破裂,军校解散,游雪程 级观念模糊,流寇思想和游击习气很重,单纯靠拜 雪程勇敢、机智,经受住了考验,表现突出,深得 随 1700 多名学生,被改编为张发奎任总司令的第二 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张发奎欲将这支队伍带到广州 抢占地盘,共产党则决定将计就计,指示部队南下 至南昌参加起义。后南昌起义提前举行,因通讯不 畅,教导团未得到相关消息,8 月 3 日,教导团船抵 九江,遭张发奎强令缴械。教导团党委立即通知, 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迅速撤走。游雪程等人星夜 离营,追寻革命队伍。游雪程在于阳赶上原国民政 府警卫团,遇到邻水县同乡、共产党员熊寿祺,引 荐游雪程担任警卫团二营五连班长。游雪程在修水、 铜鼓一带,发动群众,组织革命。 同年 9 月 9 日,游雪程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 收起义,进攻长沙失利后,游雪程随部队转向罗霄 山脉中段,9 月 29 日,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 毛泽东决定在这里对部队进行整编,成立中国工农 革命军(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后, 游雪程随部队继续沿罗霄山脉南下。 井冈 山是 罗霄山脉中段的高峰,方圆五百余 里,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分别驻茅坪、茨 8 虽然打的是农民自卫军的旗号,反抗旧势力,但阶 把子(结拜弟兄)的封建关系维持其内部。其中, 袁文才在大革命时期因不满地主豪绅的压迫,参加 了绿林组织“马刀会”。1926 年 , 接受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 , 率部在宁冈暴动 , 任宁冈农民自卫军总指 对工农革命军不了解,存有戒心。毛泽东非常重视 争取改造袁文才和王佐的工作,认为他们参加过大 革命,同统治阶级有矛盾,可以争取改造他们。10 月 3 日 , 工农革命军在古城镇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 定在罗霄山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井冈山为依托, 以宁冈为中心,开展工作。毛泽东再次强调了争取 双马石哨口被敌人攻陷。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突 出重围,至赣南寻找红四军主力,三十二团被敌人 打散,游雪程和王佐则率三十二团余部留守井冈山, 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坚持游击战争,骚扰和打击 敌人。 4 月底,彭德怀率领红五军重回井冈山,收复 煌。 带领千余人充实红五军,先后担任大队长、支队长 时帮助他们训练部队,加强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素质,游雪程大力加强政治教育,亲自给官兵上政 局,介绍工农革命军的情况,做政治思想工作;同 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时局,分析革命形势和革 命出路,进行阶级教育,分清敌友。军事训练着重 是基本队列、刺杀、射击和战术训练等等。经过一 个多月的训练,官兵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都有了 提高,为建立后方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利用袁文才和当地士绅的关系,将部 络,掩护运送伤员和给养物资。1928 年 1 月,毛泽 兼政委、纵队副司令员等职。为提高指战员的政治 治课,用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红军的性质、 宗旨,红军的纪律,红军的历史与传统,并教育指 战员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打土豪、分田 地、建立人民政权等,使纵队的政治水平得到明显 提高。 1930 年,游雪程率部攻打江西瑞昌城,因敌人防 守严备,红军缺乏重武器,城池久攻不下。4 月 8 日, 游雪程身先士卒,在攻城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f 文才和王佐两部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复旦大学档案馆) 活动,发现和培养士兵中的积极分子,进行党组织 参考资料: 开展新旧对比和时事教育,启发广大士兵的阶级觉 版社,2009 年 师第二团,游雪程任政治部主任。他通过开展文娱 的发展工作。并在团部建立政治工作和文化课制度, 悟。并先后在连队建起党支部、士兵委员会和纪律 检查组,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在游雪程等人的 努力下,这支队伍终于改造成为新型的革命军队。 1928 年 4 月,工农革命军前往湘南,支援湘南 改造袁、王部的方针后,在宁冈大仓村同袁文才作 暴动,游雪程战斗中负伤,回井冈山后方医院疗伤。 资助工农革命军千块银元和部分粮食 , 帮助在茅坪建 战斗,为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了一次长谈,并送给袁文才 100 多条枪。袁文才也 但终因敌众我寡,部队损失惨重,黄洋界、八面山、 同袁文才及其下属官兵交朋友,经常同他们谈论时 东又派何长工至王佐部队做工作,l928 年 2 月,袁 冈的反动县长及豪绅组织的“和平委员会”有联系, 山军民奋起反击,激战三天三夜,大量杀伤敌人。 1929 年,游雪程奉毛泽东派遣,与何长工一起 大革命失败后 , 退居宁冈一带,有一个营的兵力,平 织继续保持着联系 , 仍坚持劫富济贫。一方面又同宁 留守井冈山。1 月底,湘赣两省敌军发起猛攻,井冈 到步云山。游雪程任连长,徐彦刚任副连长,主动 队驻扎在宁冈与茶陵之间,维护红军的前后交通联 时分散,有事时才集中。他一方面和中共地方党组 红四军三十二团(由红一军第一师第二团改编而成) 大片失地,并与三十二团游击至湘南粤北,战果辉 挥。1927 年夏,率领农民自卫军在永新暴动队的配 合下,攻占永新县城,任赣西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 排,红四军主力前往赣南,去外线打击敌人,以减 雪程等人晚上挤睡在一张床上,白天随房东劳动, 了解情况,做群众工作。敌人撤离后,游雪程等回 ▲▲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旧址照片 1929 年 1 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向井 ⒈《井冈山斗争时期人物传 上卷》,黄仲芳著,中央文献出 ⒉《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英烈传》,刘裕清编著,国防大学 出版社,1992 年 ⒊《广安史话》,何斌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年 伤好后重返部队,参加了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 9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太行女杰丰碑立 民族光荣千秋传 ——记黄君珏烈士 作卓有成效,受到情报局领导人华尔顿的信任和器 重,让她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日根据地工作。黄君珏先在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任 机要秘书,是财政部长孔祥熙的亲信,她的几个舅 华日报》“华北版”经理部秘书。 当时黄君珏的父亲黄友郢,任国民政府财政部 父,也都是国民政府中的较有地位的人物。黄君珏 □□ 文/周广平 从事革命工作。1929 年,黄君珏中学毕业后,考入 复旦大学经济系,1930 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 年夏,由于叛徒出卖,华尔顿等远东情报 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揭露日伪 经常工作到深夜。在复旦学生会的组织下,复旦师 生曾三次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 成功脱险而自己身陷囹圄,黄君珏不顾个人安危, 尽力维护革命事业和同志安全的精神,真正体现了 展开殊死的战斗。从大城市来的黄君珏并没有被这 些困难所吓倒,很快适应了根据地的艰苦生活,殚 精竭虑,忘我工作,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 任务。1940 年百团大战期间,黄君珏要求报社的同 志,将报纸发行到前沿阵地,特别是要送到当时负 责百团大战的彭德怀副总司令手中。根据她的要求, 冒着枪林弹雨,报社组织了两次战场报纸发行工作,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创造了战地新闻史上的奇 迹。 黄 君 珏 对 经 济 问 题 颇 有 研 究,1940 年 8 月 7 市长张群在被困近 20 个小时后,下令释放了被捕学 来领导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保释出狱。出狱后, 1933 年 6 月,黄君珏大学毕业,到南京国民政 府财政部会计司任科员。12 月,经中共地下党员刘 思慕介绍,她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入 远东情报局秘密工作。远东情报局是第三国际派驻 10 珏被判处 7 年徒刑。几次冒险解救战友,使同志们 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的重任,又要随时准备与日寇 抗日根据地货币金融政策问题,指出:抗日货币政 在爱国学生运动的前列。 后,白色恐怖笼罩湖湘大地,刚加入共青团的黄君 件,不承认蒋有组织关系,蒋浚瑜因而获释,黄君 珏和报社同志,既要作好报社的日常工作,担负起 珏更加坚毅果敢、机警顽强。1937 年,“卢沟桥事 生。在黄君珏等人的组织发动下,复旦大学始终走 青年团,在长沙做妇女工作。1927 年“马日事变” 力为蒋开脱,承认她只利用蒋的通讯地址传送了信 报纸。在敌后从事新闻工作,条件异常艰苦。黄君 召集了复旦学生前往上海市政府请愿,复旦、大夏 等高校的学生将市政府团团围住,高呼口号,迫使 就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5 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 瑜是否情报局人员,8 月,将黄君珏押解到武汉法庭 暴行”为办报宗旨,是华北敌后发行量最大的铅印 日,她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发表了《关于 架,黄君珏闻讯后,根据上海大学联干事会的指示, 视若掌上明珠。黄君珏思想进步,在中学读书时, 不久,黄君珏在南京被捕,同为远东情报局服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任务,宣传广大军民 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12 月,北大南下示威团来沪代表被国民党特务绑 黄君珏是黄家唯一的女儿,自幼天资聪颖,被父母 日本。 同蒋浚瑜对质。为保护战友,黄君珏镇定自若,竭 了动员和组织全校同学参加抗日活动,她不顾疲劳, 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黄友郢早年参加辛亥革命。 夫妇得以逃脱敌人魔掌,后得冯玉祥将军相助东渡 敌忾,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运动,要求“停 抗日救国活动,被推选为复旦大学学生会委员。为 黄君珏又名黄维祐,湖南湘潭人,1912 年出生 危险,她当机立断,用暗语发电报报警,使刘思慕 务的战友蒋浚瑜也在武汉被铺。国民党为查证蒋浚 止内战,一致抗日”。黄君珏满腔热忱地参加学生 ▲▲ 黄君珏 况十分危急。黄君珏凭着高度的警惕性,察觉到了 共产党的先进思想一直指引着她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人民同仇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 机关报,它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局不少同志被抓,刘思慕夫妇也有被捕的危险,情 考进启秀女中。半年后,转入上海中学,边学习边 编辑,该社与新华日报华北分社合并后,她担任《新 利用亲属关系,收集有关国民党的军事开支、国防 预算、特务经费等各种情报,交组织以供参考。 珏被迫孤身离开长沙,夜渡洞庭湖,远赴上海求学, 1939 年黄君珏夫妇又奉党组织指派到太行山抗 上海的秘密情报机构,主要负责搜集国民党政府及 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等方面的 在远东情报局的锻炼和数年的牢狱生活让黄君 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黄君珏由周恩 她回到长沙开办湖南妇女难民工厂,在她的领导下, 工厂收容了许多流亡妇女。同时,黄君珏继续开展 抗日货币政策实施的问题》一文,全面论述了敌后 策是战胜日寇的武器之一,我们应当积极地发挥、 巩固它的作用,使它成为我们最灵活、最锐利的经 济武器。 1942 年对于黄君珏来说是忙碌的、幸福的、也 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作,她把流亡妇女组织起来,使 是悲壮的。这一年,华北新华书店成立后,黄君珏 劳动为抗战作一份贡献,工厂办得有声有色。不久, 务管理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使书店的经营往来、 她们不仅获得温饱和相对安定的生活,还以自己的 因远东情报局案坐牢的王默磐也被保释出狱,来到 长沙,两人遂结为伴侣。 1938 年夏,黄君珏夫妇遵组织安排,被中共长 任书店管委会秘书兼总审计师。她为书店制定了财 购销开支等日常工作变得有章可循。在她的主持下, 华北新华书店出版了 40 多万册新书,编印《抗战生 活》《华北妇女》等期刊,把抗日救国的思想传向 机密、绝密情报,并将其中有关中国的情报转交给 江局派往抗日前线,到山东国民党石友三部队做政 君珏回到上海至交通大学研究院工作,同时在复旦 说:“妈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中华民族的 和大家打成一片,对人和蔼可亲,经常关心、帮助 谅女儿的不孝。”就这样,黄君珏告别了生养她的 磐当时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电务科长,工作也很 中共中央。为便于与情报局密切联系,第二年,黄 附中兼职任教。黄君珏起初担任刘思慕的交通员, 在严酷的斗争中得到锻炼,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一 个老练的地下工作者。她机智勇敢,胆大心细,工 治工作。临行前,黄君珏跪在母亲面前,流着热泪 生死存亡,女儿要离开您,去打日本鬼子,请您原 父母,从此天各一方,再未见面。 四面八方。 工作上,黄君珏精益求精,严格要求,生活中, 周围的同志,深受领导器重和同志们的爱戴。王默 出色,黄君珏夫妇感情笃深,事业上比翼齐飞,被 11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太行含悲悼女杰,漳河呜咽祭忠魂。” 当时,黄君珏的丈夫王默磐身负重伤,隐蔽在 另一山上,目睹了妻子殉难的惨烈过程,心如刀绞。 他在给岳父的信中这样写道: “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 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 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 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 后仅三日,便将其寄养在一户老乡家中,自此,黄 君珏再也没有见过她亲爱的孩子。 这一年夏天,日军对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发动 了“五月大扫荡”,调集 4 个师团和 5 个混成旅团, 共 5 万余兵力,由华北驻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 妄图消灭我武装力量和地方党政组织,彻底摧毁我 莲华小学”。学校董事长是当地王姓富绅的遗孀金 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口高高挂起一块牌子“私立 永华,校长就是她的长子王朴。 这所学校和一般学校不同,校舍极其简陋,但 黄君珏以身殉国的英勇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 学校从校长到普通教职员工,却个个精神饱满,意 “九一八”纪念日,八路军总部举行了公葬,并召 气,而且师生关系相当融洽,整个校园充满勃勃生 为了追悼在这次反“扫荡”中牺牲的烈士,1942 年 开 追 悼 大 会。11 月 4 日, 重 庆《 新 华 日 报》 刊 载 了《新中国的女战士黄君珏喋血太行》一文,并配 发了《为祖国流血,悼黄君珏女士殉国》的短评, 盛赞黄君珏“发扬了我大中华民族的正气,表现了 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英雄气 概!”“属民族无上光荣”。 198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黄君珏为 气昂扬,言谈举止、眉宇之间无不透射出儒雅和英 机和活力,与当时国民党学阀专制下其他同类学校 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在保存下来的一份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张佛 翔所写的工作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话: “有一个复旦 的学生王兰骏,父死,是一个大地主,思想进步…… 在我们鼓励与办法上、人力上的帮助下,他取得了 太行抗日根据地。5 月 24 日,日军三万余人,在飞 烈士,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 “黄君珏 他 母 亲 的 允 许, 一 年 出 150 多 石 谷 子 来 办 一 个 小 学 …… 我们完全主持这个学校,并开办一初中补习 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新华书店驻地。 经批准为革命烈士。” 我们的意见的。” 机狂轰滥炸的掩护下,直扑山西辽县(今左权县) 华北新华书店立即组织各部门分散突围。黄君珏带 同志在山西辽县庄子岭反扫荡战争中跳崖壮烈牺牲, 黄君珏生于 1912 年阴历 4 月 19 日,亡于 1942 领 10 多位同志,反复穿插于敌军间隙中,奋战了七 年阴历 4 月 19 日,她的生日又是忌日。她在人世间 上。6 月 2 日清晨,100 多日伪军包围这座山,开始 烂的一生,将永垂史册! f 昼夜,未能突出重围,后来到庄子岭南的小五台山 搜山。黄君珏立即指挥大家分散应战,同敌军周旋 了大半天,多位同志壮烈牺牲。黄君珏和两位女同 志则退守到道士帽峰悬崖边上的一个山洞中。 敌人发现了黄君珏等人藏身的山洞,由于黄君 仅仅度过了三十个春秋,但她那英勇奋斗,光辉灿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复旦大学机关党委) 参考资料: 珏等人坚决抵抗,敌人始终无法冲进洞中。气急败 ⒈《复旦大学志》第一卷,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复旦大学 点火焚烧,企图用烟熏死洞中的战士。听着洞外敌 ⒉《怀念我的母亲黄君珏烈士》,黄继佑,《烽火太行半边 出洞口,在场的敌人都惊呆了,黄君珏趁机开枪, 3.《黄君珏:以身殉国 宁死不当俘虏》:搜狐网【英雄烈士 坏的日寇从后山爬上山顶,用绳索将柴草吊至洞口, 出版社,1985 年 人的怪叫,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撤退,黄君珏挺身冲 天》,师德清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年 连毙两敌,在弹尽粮绝后她高呼口号,纵身跳下万 丈悬崖…… 12 1945 年 9 月的一天,四川省江北县(现重庆市 土,暂行掩埋。 之无上光荣!” 世,可是为了便于工作,为了革命事业,儿子出生 □□ 文/俞毓琳 渝北区)复兴乡大树李家祠堂,一改往日的面貌, 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概属民族 誉为“战地模范夫妇”。这一年,黄君珏的独子出 ——记王朴烈士 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 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 ▲▲ 黄君珏与丈夫王默磐合影 甘用生命践信仰 谱】,2018 年 6 月 1 日 班。九个教员,我们去了五个,其余四人是可以听 原来,莲华小学是王朴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青 年组的指示,以开辟革命据点聚集和培养革命力量 ▲▲ 王朴 书。他博览群书,在如饥似渴的求知过程中,逐渐 建立了马列主义信仰,后来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主 张,与他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一拍即合,他心悦诚服 地加以接受,并在行动中努力贯彻。他逐渐超越了 妈妈灌输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反过来向妈妈介绍无 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和高尔基的《母亲》,是他们母子都爱读的小说。 王朴的父亲去世较早,母亲金永华一人承担起 为主旨,利用家庭背景而在当地开办的。 一大群儿女的抚养和教育的担子。因为家中有一大 四川江北县,父亲王莲舫是位专营大猪鬃的出口商, 女们能个个成人,在赶走日寇、复兴祖国中做出贡 王朴,原名王兰骏。1921 年 11 月 27 日出生于 母亲金永华出身于世代书香家庭,早年受过新式教 育,反对妇女缠足,主张男女平等,具有爱国主义 思想,崇拜秋瑾女侠的为人。 王朴幼年时,常听母亲讲述岳飞、文天祥等人 的故事,从中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并逐渐形成爱 憎分明、坦率正直,仗义助人的性格。六岁时,随 笔田产,生活上倒也没有什么忧虑,她只是希望儿 献。她发现:长子王朴的功课好,说话做事都有道 理,在弟妹中很有威信,王朴结交的朋友,都是些 正派人,他们似乎在干着一件神圣而伟大的、是她 还不能理解的事业,不过,她深信自己的儿子是正 确的,她只是常常慈爱地关怀他,要他注意身体。 1944 年,王朴考入设在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新 父母去日本,在国外受尽歧视,于 1927 年回国。他 闻系。在校期间,他勤奋地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 钱,而对买书和帮助别人,却毫不吝惜。 党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在复旦期间,他 读书用功,生活俭朴,虽然家中富有,但从不乱花 抗战初期,他先后在求精、广益、复旦中学读 从哲学上解决了自己的世界观问题,更加坚定了为 生活在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当中。积极参加了 13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何晓沧等同学创办的《风马牛》壁报社,参加了杜 雨不能挡风。每人一张单人床,一个小桌凳,一盏 活动,担任报社财经委员会委员,他接受了中共南 回乡办学后,王朴将原名王兰骏改为王朴,以 子才、陈以文等同学创办的《中国学生导报》社的 方局青年组的领导,跟刘光、张佛翔同志联系,成 为复旦大学学生运动的骨干。 青油灯,王朴同志拿出他的藏书办起了图书室。” 纪念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的地主家庭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办所学校作为地下 党开展农村工作的据点。虽然王朴非常向往解放区, 但他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然而,王朴回乡办学 的想法却遭到乡邻们的非议。堂堂的富家少爷,又 是复旦大学学生,为什么不进城做官而回农村办学? 望您把爱我的心去 王朴动员母亲大量卖田产的举动在当地引起很 入了银行,在重庆宏泰大楼租了一层楼面,开办了 校规模,将莲华小学改为莲华中学。学校也从李家 务 ……”。南方局青年组的同志希望王朴利用自己 两,借给党作经费。 多担谷子的田产,卖掉了 1480 担,折合黄金近两千 得母亲的同意,并请示上级党组织后,决定扩大学 的党组织,应以农村工作为主要工作,应设法发动 各自社会关系,深入到农村去,想尽方法为农民服 说 : “娘,我知道您 大震动。为避猜疑,王朴对外解释是城里做生意需 排更多的党员干部到农村参加革命工作,王朴在征 与训练一批党员、进步青年学生、进步人士,利用 朴,采纳了这个建议。把江北和巴县等地合有 1600 1946 年,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便安 1945 年 1 月 28 日, 中 共 中 央 根 据 当 时 的 政 治、军事形势,向南方局指示: “南方局和大后方 祠堂迁至复兴场的逊敏书院,地下党的工作据点随 之迁移。其间,中共四川省委青年组又派杨仲武、 王敏 、钟歧青、黄雅律、张勉等同志来莲华中学任 教,并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47 年 要钱,同时,还按照党组织的计划,把这笔巨款存 “南华贸易公司”,自任经理,母亲金永华为董事 长。自此以后,川东地下党购买枪支、药品等等的 活动经费就有了着落,“南华贸易公司”还成了与 上海、香港等地上级党组织的联络站。 王朴以富家弟子和社会贤达的身份办学校、开 9 月,中共重庆北区工委成立,工委书记齐亮化名李 公司作掩护,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本来隐蔽得很好, 就成了北区工委领导机关的所在地,同时也成了江 1948 年 4 月上旬,王朴与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 仲伟,以英语教员身份作掩护到校工作,莲华中学 可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 北县和北碚地区党的活动中心。 定接头时,刘国定说:“情况很紧急,已经发现有 楚,王朴想到一个办法。李家祠堂附近有两个院子, 金永华买下抗战初期由天津迁渝的私立志达中学, 他向王朴索要金条和银元,因为事出突然,王朴没 参议员王镜明,王朴常去那里拜访。他热情、诚恳 部。学校仍由金永华任董事长,王朴任校长。学校 乡邻们议论纷纷,十分不解。为了向乡邻们解释清 分别住着国民党江北县政府的督学王润民和江北县 的态度,取得了“二王”的信任。对于自己回乡办 学的原因,王朴向“二王”解释,这是继承父亲生 1948 年初,学校进一步扩大。王朴通过母亲 改莲华中学为志达中学初中部,原志达中学为高中 的一些骨干调到了高中部,党的机关仍在逊敏书院。 这些学校成了党在农村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的 前在家乡办学、服务桑梓的遗愿,并请他们帮助宣 据点,到解放时止,历时四年半,培养了数百名学 次解释,才逐渐打消了乡邻们的猜疑。之后,王朴 为依托,在知识青年、工人,特别是农民中发展了 传。由于王润民和王镜明素有声威,经过两人的多 决定聘请“二王”担任学校董事,二人欣然允诺。 在他们的帮助下,王朴顺利将原设在李家祠堂内的 生,大多数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党还以学校 大批党员,约计 700 人。 经过办校建点的培养和考验,1946 年冬,王朴 的同志被捕,有些地方组织受到破坏,急需用钱。” 带,准备去取。刘又说:“来不及了,现钞也行。” 王朴随身只带了一点零用钱,在刘国定的一再催促 下,他开了一张支票。之后刘国定又约好第二次见 面的时间和地点,王朴如约前往,却久候无人,这 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王朴回到江北,迅速与齐亮 分析目前的局势,并检查本地区的工作,最后一致 决定采取措施,以防万一: 爱 我 的 同 志, 继 续 办 好 学 校, 保 护 好 那 些 老 师, 这 才 是 您 对 我 最 大 的 爱, 最 深 的 爱。 娘, 我 现在就等您的一句 话 了, 您 就 这 样 爱 你 的 儿 子 吧! 娘 ……” 金 妈 妈 理 解了儿子话中的含 意。 这 时, 母 子 两 人 泪 眼 相 看, 妈 妈 张 开 了 口, 可 什 么 也 说 不 出 来, 只 是 别 过 脸 去, 重 重 地 点 了 点 头。 他 们 立 即 动 手 清 理 东 西。 妈妈把棉絮浸湿堵 ▲▲ 原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秦基伟给金永华、 王朴的题词 在 窗 口 上, 帮 助 儿 子把党的文件一份一份地烧掉。火光照亮了母子两 人的脸,更照红了他们的心。 1948 年 4 月,重庆发生“挺进报事件”。市工 委书记刘国定被捕,敌人从他身上搜到了王朴开出 1948 年 4 月 27 日早晨,王朴去南华公司上班 2、保护群众,对好口径。因为志达中学的教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 年 2 月,任中共江北县特 师、员工全是“自己人”,必须立即编好一套说辞, 各取一字,取校名为“莲华小学”。王朴任校长, 工作。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工作,王朴表示一切服 3、内紧外松,学校照常上课、活动,只对少数 的支票。 共同掌握,以应付紧急情况。 时,被特务逮捕了。敌人开始只是用“资匪”的罪 从党的需要。 骨干下达警戒任务。 自己“被人诬陷”,他什么都不说,没有暴露自己 宜、杨明远、褚群等十多名秘密党员和进步青年来 需要筹措大量经费。王朴同志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 的突然袭击。 山坡上。这里杂草丛生、田土荒芜。虽然原李家祠 看到没有,蒋介石人心尽丧,国民党大势已去,人 了争执,齐亮叫王朴转移,而王朴希望齐亮转移。 看也要解放了,就要进行土地改革,您这点地也保 定地表示:“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我的行动是最好 金永华为董事长,地下党组织派来的秘密党员黄友 凡任校务主任。正式招生前,又派来李青林、陶昌 校任教。莲华小学离复兴乡场较远,坐落在一个小 堂有一定的办学基础,但房屋仍然需要修缮和扩建, 操场也需要平整。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王朴 亲自动手,和黄友凡等教师一起开荒填土,布置教 室,平整操场,修建厕所。据黄友凡回忆:“学校 的教学设施极其简陋,一个破烂戏台作为办公室, 两侧看楼就是教室,老师们住在戏台两边,只能遮 支委员,9 月任中共重庆北区工委宣传委员兼管统战 很 爱 我, 但 我 更 希 1、立即销毁文件,分散埋藏马列和进步书刊。 其他学校迁走,并办理了租用祠堂的手续。租好李 家祠堂后,王朴从父亲王莲舫、母亲金永华名字中 14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随着革命事业的前进,党的地下活动的开展, 项工作,他劝说他的妈妈说: “娘,当前的形势,您 心所向都是盼望共产党、解放军节节胜利,重庆眼 不住了。我认识一个共产党,他们现在差钱用。依 我看,您不如把田卖了,换成金条,借给他们先用, 解放后,共产党、人民政府会如数还给您的。”金 妈妈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反复考虑,终于答应王 4、工委立即撤离学校,只留一人应对可能出现 安排好前三件事后,他们在谁留下的问题上起 一番争执后,最终决定王朴留下来应对一切。他坚 的回答。” 名指控这位“经理先生”。在狱中,王朴一口咬定 的政治身份。党组织也利用种种上层关系,营救他 出狱。岂料叛徒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当堂指认王 朴是共产党员,并对他劝降。王朴气愤极了,迅即 给这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一记响亮的耳光。在西 南特务头子徐远举对他威胁利诱失败之后,王朴被 移送到重庆“白公馆”监禁。 就在被转移到“白公馆”时,王朴考虑到自己 王朴预感到形势紧迫,可能发生意外,为了让 随时有可能牺牲。给妈妈和妻子留下了遗嘱:“请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并对妈妈 ‘ 继 志’, 继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之 志”。“ 请 告 诉 我 母亲思想上有所准备,他在妈妈面前朗读了“人生 转告母亲,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工作,给孩子取名 15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爱人褚群同志,‘你还年轻,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 福’”。 在“白公馆”,王朴遭到了严刑拷打,但他坚 定沉着,始终忠贞不屈。他在狱中还继续坚持学习, 黄心源传略 和同狱难友共同探讨一些理论问题。当新中国成立 的消息传进白公馆,王朴与狱友用红色被面制作了 □□ 文/周律 一面五星红旗,但他们没能扛着红旗冲出牢门,却 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 1949 年 10 月 28 日上午,看守突然来说“某处 长找你去城里谈话”。王朴什么都明白了,他早已 作好了准备。敌人的数辆吉普车和载着王朴、陈然 等 10 位难友的囚车,从位于左营街戒备森严的重庆 警备司令部大门开出,缓缓沿民生路、七星岗、观 音岩、两路口,驶向大坪刑场方向,沿途围观群众 ▲▲ 1984年5月,王朴的母亲金永华入党时的留影 不断拥向路边,看到囚车上衣衫破烂的“死囚”, 都是目光炯炯,昂首挺胸的好汉,无不投以敬佩的 的;我变卖财产奉献给党是应该的,接受党组织归 眼神。王朴等人把刑场作为最后的讲台,向沿途群 还是不应该的;作为家属和子女,继承烈士遗志是 庭。父亲黄尔旅是一位旧知识分子,先后在海门县 应该的,把烈士光环罩在头上作为资本向组织伸手 海经商,曾开办过油坊、酱园,后担任薄荷厂高级 众大声宣传共产主义真理、鼓舞大家继续斗争。并 高声喊道: “重庆即将解放,蒋家王朝就要垮台了!” “胜利就要来临 ! 我们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 “中国共产党万岁!新中国万岁!” 囚车开至肖家湾的一个山坡前,王朴、陈然等 人被敌人押下车,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山路,走向 王朴牺牲后,他的弟弟妹妹和妻子都继承了烈 士的遗志,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朴的母亲金 永华还拒收解放后政府还给她的巨款,她说:“我 把儿子交给党是应该的,现在要享受特殊是不应该 16 设日文课作为学生的主课,对学生实行奴化教育。 这位校长不肯同流合污,坚决不开设日文课,在课 堂上宣传“爱国”与“和平”,教导学生“忠孝仁 士期望,发展形成“立德、励志、求实、创新”的 义”,反对封建迷信。校长的教诲激发了黄心源“对 真理的爱好”,以及同“不合理作斗争”的勇气, 为市级重点中学。 就此奠定了黄心源的思想基础。后来学校来个英文 昭昭日月,耿耿丹心,王朴烈士,英名长存! 教师,对学生非常粗暴,动辄打骂,有些学生甚至 烈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鼓舞着人们前进! f 参考资料: 初葬。 生了重要影响的校长。当时,汪伪政府要求学校开 王朴为掩护革命工作于 1946 年创办的莲华中 了周密的安排和精心部署,在家属中造成不知其然, 民的掩护下,秘密将王朴烈士遗体运至龙溪常家湾 共地下党创办的学校,在这里他遇上了一位对他产 候,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复旦大学档案馆) 封锁信息的假象。并于 10 月 30 日深夜,在龙溪人 长兴路(今建国西路)的镜如小学,这是一所由中 锋 战 士。1984 年 7 月 1 日, 在 八 十 四 岁 高 龄 的 时 中共重庆北区工委为了保护中共重庆地下党组织及 王朴烈士母亲金永华、爱人褚群等亲人的安全,作 后因患伤寒症休学一年。1943 年,黄心源转入位于 为支持革命的母亲,最后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 校风,铸就“德铸群英兴华夏”的办学理念,已成 王朴遇难后,中共南方局、中共江北县特支、 学习,1940 年随全家搬到上海后就读于中国小学, 国三个时代的老人,从旧社会一个家庭妇女,转变 显示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敌人早已架好的机枪 中,鲜血染红了周围的青草和土地。那天,距王朴 29 岁生日还不到一个月…… 职员。1937 年黄心源入其舅父开办的一所乡间学校 人民服务。这位经历过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 学 —— 如今的王朴中学,历经 60 多年风雨,不负烈 响了,子弹飞快射出,王朴和他的战友们倒在血泊 教 育 局、 区 公 所 任 职,1937 年 抗 战 爆 发 后, 赴 上 是不应该的。”她在儿童教育工作岗位上,努力为 设在佛图关上的刑场。在刑场上,王朴与战友们拒 绝下跪,面对着死亡,他们大义凛然,高唱国际歌, 黄心源出生于海门四甲区运南乡的一个富裕家 1.《魔窟——来自白公馆和渣滓洞的报告》,作者:厉华、刘 和平、王庆华、陈建新,重庆出版社,2007 年 9 月 2.《英烈颂》(第 2 集),重庆出版社,1984 年 8 月 3.《复旦大学志》(第一卷),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复旦大 学出版社,1985 年 4.《科学咨询》,2016 年第 21 期 5.《红岩春秋》,作者:肖析,2018 年第 5 期 ▲▲ 黄心源 在黄海之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江苏海门。 它南依长江,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 口城市南通,北倚广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门 户”之称。海门市地理优越,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明清以降,因受江南吴文化的影响,海门文化迅速 发展,曾涌现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翻译家、文学 害怕得不敢去上学。黄心源组织班上同学进行罢课, 最后终于迫使该教师离开了学校。同样是在校长“要 为国家服务”思想的感召和鼓励下,黄心源还曾和 几个同学发起了一场为清贫学生募捐的活动。在镜 如小学期间,黄心源也深刻领会到只有努力读书才 能把握前程的道理,因此他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 保持在第一名。 1946 年小学毕业后,黄心源考入沪新中学。沪 家卞之琳,中国古典文学家陆侃如等俊杰名流。 新中学的学生比较进步,但教师队伍却普遍倾向保 荟萃的地方。 成员。当时校方竭力鼓吹“不问国事”,教师不断 1933 年 2 月,黄心源就诞生在这个通江达海、人文 守,如黄心源所在班上的教师中就有特务和三青团 17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灌输“搞国事等于自毁前途”,试图以此麻痹学生 项工作,从生活小组长,到团学组长,再到分支副 黄心源成为班上最早发展的党员。入党后的黄心源 同事回去取手电筒。同事转身起步,黄心源刚刚跨 源辨是非、明爱憎,探求社会现实的志向。他发奋 色,备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此时正逢抗美援朝, 了,生活的劲头更足了”。他对党忠诚,积极响应 人连同氧气钢瓶一起摔下。黄心源头部严重压伤, 斗志。但这些无法阻止年岁渐长、阅历渐增的黄心 读书,成绩优异。与此同时却眼见着在国民党的腐 朽统治下,物价飞涨,人民受苦,黄心源对当局深 恶痛绝,极为不满。初中阶段的黄心源正值年少, 血气方刚,尤其不能容忍身边的不合理现象。有一 次,一个同学砸烂学校课桌,校方来追究责任,要 严查是谁搞破坏。那个捣蛋学生在校外有打手朋友 书记、总支秘书、总支学习委员,他都干得有声有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有力地打击了美国侵略 军的嚣张气焰。通过抗美援朝的现实教育,黄心源 对新中国的未来倍添信心。他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百 年来落后挨打、受尽凌辱的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他 由衷地热爱日新月异的强大的新中国。 了一年多。在家养病时期,黄心源和大哥黄心田有 了深入充分的交流。黄心田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 为人正派,学习用功,要求上进,积极参加学生运 动,还曾与同学一起前往南京请愿。在大哥的影响 和介绍下,黄心源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 刊,其中包括《新民主主义论》《李家庄的变迁》 《大众哲学》,以及苏联小说《日日夜夜》《青年 近卫军》等,对共产党人及其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 个月后他就调整了心态,他要“愉快地”面对命运。 为了不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光阴,他给自己制定了 生活目标:“休养身体,提高科学及理论知识,为 人民做点工作。”他说到做到,很快就和当地群众 打成一片,密切联系团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提高 认识、提升思想;当地一个小学老师生病,他二话 不说就答应去做代课老师;农村组织了剧团,他忙 前跑后地指导演出,张罗组织工作;他也积极参加 了总路线宣传和普选运动,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 农民解放前后翻天覆地的生活比照有了深刻的体悟; 有了真切正面的认知。这一时期是黄心源人生中重 为了向农民青年传播新知识、新思想,他搞起了夜 校,力所能及地传道授业解惑……在海门的这一年, 惶惑,在他的心里,未来的中国“将建立的是和以 在发光发热。正如他自己当初所预想的那样,在农 要的思想转变阶段,对于新旧社会交替他不再感到 前完全不同的合理的制度,将(实现)真正的自由、 平等、富强”。他满腔热忱地欢呼新中国的到来, 科学工作者”,为此刻苦学习,有意识地补习自身 动中。他入团的愿望由来已久,刚进校便提出了入 团申请,1951 年 1 月,他光荣地加入了新民主主义 青年团。为了全方位锤炼自己,黄心源踊跃担任各 学的黄心源严格要求自己,他立志做一个“终身的 专业知识的不足;他为人处世忠厚大度,乐于助人, 对待师友热情诚恳,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同学一起 进步。黄心源在学习和生活中低调谦虚,宁愿默默 无闻地埋头苦干,但他的优秀品质还是被同学们看 在眼里,博得了大家的推崇和尊敬。1956 年 1 月, 当救护车赶到时,他的心脏已停止跳动。黄心源为 抢救国家财产,光荣牺牲。 黄心源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 “……在党的教育 下,使我懂得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那就是为人民 服务,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 而奋斗是我最大的幸福。 …… 我有决心,在党的教 育与督促下,为彻底实现共产主义而献出自己的一 作,但实际上教研室内的任何事情,只要找上他, 和人民的利益,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临危不惧, 无论分内分外,他都会想方设法解决。他作风踏实, 工作细致,很有亲和力,无微不至地关心教研室每 个成员,特别重视青年教职员工的成长。为了提升 切,必要时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国家 英勇舍身。他以可歌可泣的壮举践行了自己对党的 承诺。 黄心源同志的生前好友吴增烈在追悼会上说: 教学辅助人员的素养,他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分别 “黄心源同志是个好党员,他一丝不苟地对待学习 研上,黄心源主抓真空科研,他充分发挥协调领导 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英勇 制订了学习和培训计划,深受同事们的敬重。在科 才能,在团队中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人心作用。经过 攻关,他所在的教研室在国内首次研制出系列抽真 空泵及其测试规范,并与国家计量局等单位合作建 和平凡的工作,在危急关头,他能挺身而出,为了 舍身。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他大无畏的自我 牺牲精神和高贵品质”。 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李铁民在黄心源的悼词中 立了我国第一套真空计量国家标准。这其中黄心源 说:“黄心源同志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政治上严 1965 年 4 月 9 日晚 9 时许,复旦大学校园突然 要,勤勤恳恳,不怕困难,废寝忘食地为党工作。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气管不住往外喷火,电线也被炸断,全楼的灯熄灭, 1954 年 8 月,黄心源被复旦大学物理系录取, 进实验室,正凭记忆去摸索,楼板突然断裂,三个 物理三系 ),后任电子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兼党支部书 村这片广阔天地,他的青春焕发了“光彩”。 进入比乐中学继续高中学业。随着新中国的建立, 黄心源备受鼓舞,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学习和各项运 1958 年,黄心源因表现优异,各方面成绩突 一声巨响,技术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在做实验时发生 他终于迈进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的殿堂。进入大 处处都是全新的气象,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年轻的 部被评为全校先进党支部。 黄心源说是在休养,但并未停止学习和工作,一直 也期待着迎接自己全新的人生。 1950 年 8 月,黄心源“抱着要求进步的心情” 在黄心源尽心尽责的组织管理下,他所在的学生支 记。黄心源具体分管教研室行政管理和组织思想工 后,没有如愿上大学的黄心源一度有点苦闷。但一 多病的黄心源此时却因身患肺结核而再次停学休养 带头作用,对党分配的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 回老家,黄心源只能暂时回海门休养。回到乡下以 事鲜明地表达了黄心源不惧恶势力并敢于与之斗争 完成初中学业,上海也迎来了解放,自小体弱 党的号召,处处以身作则,在各项活动中均起模范 出,毕业后留校工作。他曾参与筹建无线电系 ( 时称 能报考大学。这时父亲已经病逝两年,母亲也已搬 的胆识。 感到“心情是前所未有的愉快,生活的目标更坚定 1953 年 8 月,黄心源高中毕业,因体质较差未 撑腰,同学和老师都怕报复,静坐良久也无人吱声, 最终黄心源勇敢地站起来检举了那个坏学生。这件 18 红色基因 庚续百年 液氢爆炸。炸断的自来水管哗哗地喷水,炸断的煤 顿时陷入一片黑暗的恐怖之中。此时,黄心源正在 另一幢楼向刚从乡下返校的教师传达有关文件精神。 惊闻爆炸声后他迅速赶到现场,当听到“四楼还有 格要求自己,在业务上刻苦钻研,自觉服从党的需 黄心源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党为人民献出 了宝贵的生命。这种为人民事业临危不惧、英勇献 身的革命精神,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应具有的高贵 品质。他的牺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永远值得 我们怀念,永远值得我们崇敬。” 黄心源经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为革命烈士。 氧气瓶”的呼喊时,他马上意识到,氧气瓶如果不 f 炸毁,还会殃及周围大楼,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复旦大学档案馆) 及时搬出,可能会再度引发爆炸,不仅整幢大楼会 想到这点,黄心源和另外两位老师立即冲上楼去抢 搬氧气钢瓶。到达四楼放钢瓶的实验室门前,由于 电灯熄灭,看不见钢瓶放置的具体方位,黄心源叫 19 追忆希德 追忆希德 终其一生,都是学科开拓者 她的一生,无数精彩:名校才女、半导体之母、 执掌复旦、创立美研中心、力推中国女科学家、尽 职政协参政议政 …… 所有精彩,始于初心:我要报 国。 她的一生,为师为长:育人无数、用人无数、 助人无数,对所育、所用、所助者,她只求一报: 你要报国。 谢希德,诞生于一百年前,是中国共产党的同 龄人。报国以忠,爱党以诚。 那是上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谢希德和别 人不太一样,穿着整齐漂亮的西装裙,虽个头不高, 看着很柔弱,但仪态很端庄,讲课口齿清楚、条理 清晰、重点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1951 年秋天,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 位后的谢希德,与当时身在英国的爱人曹天钦一起 念展上说:“她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开拓青年师生 谢希德当时教授的几门课程,在国内都还没有 归国,来到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任教。 出国深造之路、教诲成就了不知多少复旦学子,复 相应教材,于是她亲自编写讲义,每隔一两周就发 要求,就是报效祖国,出去要带着知识回来。” 论性、实用性的教材也就诞生了。 旦师生尊称她‘谢先生’。谢校长对学生们唯一的 放给学生。等到课程教完,一本本兼具系统性、理 “我们不仅拿这些书当教材,到了科研工作中 先生过世 20 年,却好像从未离开 也经常要翻阅的。”叶令说。据谢希德之子曹惟正 复旦大学恒隆物理楼二楼,有一间 20 年未曾使 面开设课程的参考书目。 用的小房间。 回忆,母亲回国时带了很多笔记本,这都成为她后 1956 年,我国开始制定 1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 斑驳的木椅、泛黄的日历、尘封的打字机 …… 划,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在北京大学成 2000 年 3 月,谢希德病逝,这间屋子被原封不动保 几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这个班两年间培养了我 这是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先生生前使用的办公室。 留下来。 先生虽然过世 20 年了,却好像从未离开我们。 今年春天,83 岁的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叶令再次 踏入这里,许多鲜活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立,北大的黄昆任主任,复旦的谢希德任副主任。 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人才 200 多名,成为我国半导 体人才的主要发源地。黄、谢二人合著的《半导体 物理》,也成为我国半导体领域学科的奠基之作。 回到复旦后,谢希德马不停蹄地与半导体教研 “谢先生以前她经常站在这里打字,给学生们 组为半导体本科生先后开出固体物理、固体理论、 “她觉得我们办公室太挤,就拿些椅子拼好, 件、 半 导 体 专 门 化 实 验 等 全 套 半 导 体 专 业 课, 使 写推荐信。” □□ 文/殷梦昊 金雨丰 张思睿 150 人大课(固体物理)上。 回望大师,校党委书记焦扬在复旦大学与解放 日报联合举办的“大师在上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 先生对学生们唯一的要求, 就是报效祖国,出去要带着知识回来! 叶 令 第 一 次 见 到 谢 希 德, 是 在 大 学 三 年 级 的 让我在她这里午休,她自己就在沙发上靠一靠。” “当了校长后,谢先生每天清早都还会先到这 里,处理完科研工作,才会再走到校长办公室……” 不觉之间,老人的眼角泛起泪光。“有时候, 你会觉得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接触下来, 又会觉得她是个非常容易接近的老师。” 和叶令一样,许多谢希德生前同事和学生说起 这位中国共产党员、著名物理学家、新中国第一位 大学女校长时,总是满怀温情与敬意。 半导体物理、半导体理论、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 1956 年开始的复旦半导体专业的创办取得了“开门 红”。 到了 1977 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基于对国际研 究动态的高度关注,谢希德敏锐捕捉到表面物理的 广阔前景,并将其作为自己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在 同年召开的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她郑重提出在 中国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这一年,她已 55 岁。 很短的时间内,复旦大学在原有物理系和物理 二系的基础上迅速建立八个研究室。叶令正是这个 阶段被抽调至谢希德手下工作。她记得那时,谢希 德作为学科带头人,每天忙于筹建新专业、组建新 20 21 追忆希德 追忆希德 团队,工作节奏非常紧张。 1982 年春,侯晓远进入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 “回头来看,当初选择发展表面物理,是一个 修读谢希德开设的“群论”课程,期末考试时就“遭 系教授、曾担任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 一直考到下午,最快交卷的同学也考了六七个小时, 非常正确的选择。”谢希德学生、复旦大学物理学 验室主任的侯晓远解释,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 成度越来越高,表面物理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遇”了谢希德命制的高难度试卷。那次考试从上午 最晚交卷的甚至拖过了晚饭饭点。 侯晓远的博士论文完成后,经过自己反复修改 作用也日益重要。 和多位老师审阅批改,才提交给导师谢希德。原以 角色,从固体物理到表面物理,从天然材料到人工 了两轮修改 —— 谢希德非常仔细,把文章中的错别 终其一生,谢希德都在扮演所在学科开拓者的 材料,从二维凝聚态到低维凝聚态。 “对于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谢先生总是把握 得很准。”叶令认为,谢先生性格稳重平和,做事 为很快就会得到顺利反馈的侯晓远,没想到又经历 字、外文人名拼写中的错误、大小写差错都一一圈 了出来。 当时的论文全部为手写形式,自认字不够好看 极有条理,但同时又是个急性子。她一旦想做一件 的侯晓远在最后一次提交时,专门拜托手写字体美 但这两种性格确实在她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语中仍然逐一指出抄写过程中的错误,并批注“越 事,就立即要做,绝不拖拉,“也许这样讲很矛盾, 一线育人,常牺牲午休为学生写推荐信 1956 年,谢希德开始招收研究生,几十年里亲 自培养出了数十位博士、硕士。即便担任了复旦大 观的朋友帮他誊写了一遍。而谢希德审阅后,在评 抄越错”。这四个字,侯晓远终生难忘。 而在关心爱护学生上,谢希德又如慈母一般。 无论是学习、思想还是生活,只要学生有问题、有 疑惑,一旦反映到她那里,就能得到圆满解答。 “谢先生工作忙,但对我们年轻人非常关切。” 学校长,她也始终坚持在教学育人的一线。 叶令曾在谢希德推荐下到美国西北大学访学,其间 曾创造了复旦大学教学史上的一个纪录。”侯晓远 望。“她对我父亲说,你闺女出去两年,不能在面 对待学生学业上,谢先生是出了名的严格。“她 对老师谢希德的课堂和考核方式记忆犹新。 收到家中来信,说谢先生和秘书曹佩芳专门上门探 前侍奉,你要是有什么难处,尽管跟我说。” 谢希德极为重视和支持 青年人研究深造,推荐了大 批复旦学生出国交流。无论 找其他老师写,或者自己写个初稿,先生改改再签 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复旦国际化 她经常牺牲午休时间,为他 荐信给了他,满满几页,全是手写的,她说,“我 “给我准备一些文件,我要看文件!”每当这 对物理学系还是外系学生, 们写推荐信。而每封推荐信, 都是她详细了解学生后的情 况和特点后亲自撰写,从不 亲自写对你更有帮助”。“先生是在丈夫离世的巨 个干练有力的女声响起,时任校长办公室秘书的王 身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谢希德也特 1983 年, 谢 希 德 出 任 复 旦 大 学 校 长。 那 年 8 大悲痛中写这封推荐信的,我没齿难忘。”资剑说。 增藩就知道,是谢校长来了。 别关心女性发展。有女学生提出分配工作难的问题, 月,谢希德冒着 37 摄氏度高温在办公室写作,修 1994 年底,复旦大学物 做好女学生的分配工作,同时要求女学生自强、自 步设想。10 天内,她主持两次会议,对学校规划作 理学系教授资剑在德国做完 博士后,回到复旦后,想申 她对此很重视,关照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要特别 重、自爱,用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 复旦物理学系的女生特别少,每年新生入学时, 改、审定 1984 年至 1990 年复旦大学发展规划的初 了大修改。 “在谢校长任上,有很多高教界的创举,在大 请基金开启科研生涯,谢希 谢希德都会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女生的意见。她 学校长的治校方略、治学经验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不料,先生的爱人曹天钦去 家,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完全能够学好物理,能够 她寥寥数语就能指出问题关键。厚厚一叠文件,她 德非常爽快答应写推荐信。 22 个名。没想到谢先生在丈夫追悼会的次日,就把推 请人代劳,在学生中广为流 传,誉为典范。 ▲▲ 1984年与研究生交谈(从左至右)沈静志、谢希德、田曾举、资剑、唐少平、王磊 ▲▲ 谢希德在办公室工作 世。资剑请先生不要写了, 说:“女性同样能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杰出科学 做好自己这方面的工作。” 王增藩觉得谢校长身上有股“拼劲”。批阅文件时, 半小时就能审阅完。每次开完校长办公会议,隔几 23 追忆希德 追忆希德 天,谢希德会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督促各项工作的 落实情况。 “谢校长做什么事都讲效果,有困难就想办法 克服。”王增藩回忆,由于外文图书价格上调,数 谢希德一一记下,与大家深入讨论。“在车上可以 听到学校基层的声音,也可以向大家宣传学校的方 针政策,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谢希德这样说。 20 世纪 80 年代,时逢国家改革开放之初,许 学系一度难以支付订阅外文图书所需的费用,谢希 多政策还不太明朗,但谢希德已经意识到复旦与国 系时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而后又多次向国 的力度。 德对此事高度重视,想尽各种办法筹款。她先是联 家教委提出申请,最终拿到了足够的经费购买外文 际接轨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复旦开放性交流合作 自 1983 年起,谢希德每年都要出席美国物理学 期刊,奠定了复旦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全国领先的地 会“三月会议”,了解国际物理学科前沿领域,将 谢希德总是和老师们一起乘坐早班校车上班。 积极联系下,短短七八年间,复旦有 600 多人次到 位。 党委书记焦扬回忆,她 1983 年毕业留校,恰巧与谢 校长毗邻而居,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天刚蒙蒙亮,就 与老校长同在乌鲁木齐南路校车点等候校车一同上 班的情景。在车上,教师们提出各种意见和要求, 最新的科研进展情况带回国内。在谢希德的关心和 国外进行学术活动。这些教师出国学习归来后,更 新了教学内容,对建设国家急需的缺门学科产生了 积极作用。复旦人走出去的同时,也有几百位外国 专家学者,到复旦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拓展了师生 眼界。 今天,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大楼前,耸 立着一尊谢希德铜像。这是为了纪念谢希德对这一 中心作出的卓越贡献——为增进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交 流沟通,1985 年 2 月 1 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经批准成立,这在全国高校为首创。谢希德兼任中 心主任。 中心成立伊始,谢希德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争 取到了美国数百万美金的免税援助项目。她还多次 ▲▲ 谢希德的乘车证 工作。她每天接发很多电子邮件,处理大量事务, “谢校长既有国内大学的治学经验,又熟悉国 法站起。 外大学的情况,复旦有这样一位专业的教育家担任 直到发生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抢救之后,再也无 1999 年 5 月,王增藩探望谢先生时问她:“你 校长,才发展如此之快。”王增藩认为,“为了复 这样不是很累吗?”谢希德说:“我这个人知足常 早在十七岁时,谢希德患股关节结核,休学四 分每秒,我都会用来为教育科研事业、为人民、为 旦大学的发展和繁荣,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乐,能够活到 60 岁就非常满足了,超过 60 岁的每 年,留下了伴随终身的腿疾。1966 年,她被确诊为 让复旦师生有机会直面学术大师、政要名人,也加 淋巴结转移,一次次手术、化疗,都没有击败她。 增藩又来探望,谢先生只是平淡地说,手术后还要 院,中间仍坚持从医院请假回家出差。1999 年 12 对未来充满信心,还希望工作。”王增藩说。在他 的行列中来。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外事活动,不仅 除了推动复旦的国际化,谢希德还高度重视师 资队伍的建设。她兼具改革魄力和独到眼光,主张 改变“近亲繁殖”的师资结构,给予学科带头人越 乳腺癌,之后的 30 多年里,癌细胞几度向胸腔、 1998 年 8 月,谢希德在第四次患癌手术后住进医 月,她病情加重,住进华东医院。 然而此前,谢希德身边同事都很难察觉到她是 级晋升和增加工资等待遇,将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 7 个癌症患者。“无论何时,谢先生的身上总是散发 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淀了大量优秀人才。 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她。我也生过癌症,我知道有 名 40 岁以下的教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这些做法, 为了避免学科过度分化,谢希德还主张在复旦 发展新学科、交叉学科,打破学科壁垒。经过几年 的努力,复旦大学打破了综合大学只有文理科的格 着巨大的能量。”侯晓远这样形容。“我不知道是 段时间人应该是非常虚弱的,但我真的很少看见她 说今天很累,不干活了之类的。”叶令说。 在大家的回忆中,除了说谢先生亲切和蔼、平 局,相继成立了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 易近人之外,提到最多的就是一个“忙”字。这种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 住院期间,谢希德唯一的要求是要一部电话, 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好几个学院,变成了一所拥有 24 先生远去,留下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远赴美国,游说更多的朋友加入建设美国研究中心 强了复旦与国际的联系,提升了复旦的国际知名度。 ▲▲ 1983年谢希德(二排右)与刘庚生(二排左)在校车 上交谈 ▲▲ 1986年谢希德访问美国 Cassidy & Associates 时合影。(从左到右)前排:Scott Giles、谢希德、 Vince Versage,后排: Bill Cloherty, Gerry Cassidy. 科学的综合性大学。 状态,一直持续到谢希德最后的日子。 让她接通便携电脑。因为腿不能弯曲,她只能站立 社会工作。” 谢先生最后一次手术半个多月之后的一天,王 做 6 个疗程的化疗和一个疗程的放疗。“看得出她 的印象中,谢校长去世前,还在会见外宾,为北京 大学高教研究所提供办学教育的意见。“需要她的 时候,她都会尽力为大家服务。” 2000 年 3 月 4 日,谢希德逝世。在她的追悼会 上,前往吊唁的人站满了殡仪馆的院子,许多人流 下了泪水。 先生早已远去,但她的一生,早已给无数人留 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的精神,已通过一批批复 旦学子传承延绵,那是一种不忘初心、矢志报国、 拼搏奋斗、不屈不挠的力量。f ( 图源:复旦大学档案馆、谢希德家属 ) 25 追忆希德 追忆希德 影印本到了以后,外文书店 就会将通知单寄到家中。有 时我们是全家一同去,他们 负责买书,我负责背回家。 有时他们忙,取书的任务就 交给了我。过了一段时间, 书店里的人都认识了我,只 要我一去,他们就会将预订 的书拿出来并让我转告又有 哪些新的期刊和书籍上架 了。父亲和母亲隔着书桌相 对而坐,埋头看书的情景, 不仅定格在多张照片里,他 们身处逆境也不放弃追求科 学的精神,也永远地铭记在 我的心里。就这样,他们得 以了解到当时国外物理和生 物领域内的最新发展。这就 ▲▲ 谢希德(左二)和美国多位国会议员在交谈 是为什么母亲能在恢复工作后马上提出在中国率先 的今天。 并在复旦大学创建了表面物理研究所。这是她继上 重大贡献,她的后半生在国际交流方面,对将复旦 个物理学科的研究所。 立了美国研究中心。在中心的筹款筹建阶段,母亲 开展表面物理这个当时在国外也是非常新颖的学科, 海技术物理所、复旦大学现代物理所,创建的又一 去年我见到一位曾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就读的前 ▲▲ 80年代初谢希德全家合影。(前排左起)谢希德、谢希德的母亲张舜英,(后排左起)曹惟正、曹天钦 辈,他告诉我一段母亲的故事。当年他读的是物理 专业,毕业前,母亲向他问起毕业去向,他告诉母 亲由于声带有病影响说话,所以去向还没有定,因 为那时物理专业的很多毕业生是去做物理教师的。 我的母亲谢希德 母亲听后就对他说,你声带不好会影响你说话,但 不影响你工作,你可以到技术物理所来。那时技术 物理所就坐落在现在邯郸校区恒隆物理楼后面的那 □□ 文/曹惟正 栋楼中。这位前辈告诉母亲他没有学过半导体物理 母亲从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 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不仅对中国的半 文书店订书通知单”把我的思绪带回了那十年动荡 界的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推动中美两国之间 教学研究工作,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失去了人身自 导体事业的发展,对提高复旦大学及中国大学在世 的政治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回来,我得 以有机会系统整理母亲的遗物,得以有机会向母亲 的同事、学生深入了解母亲的往事,使我对母亲有 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26 在整理的文稿中,一张明信片大小的“上海外 的年月。那段时间母亲和父亲不能从事他们热爱的 由。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特别是在父亲被解除了 长达三年的隔离审查回到家后,母亲和父亲几乎每 个周日都要去外文书店二楼内部门市部购买影印的 外国期刊书籍,先在预订目录上查找需要的书目, 母亲不仅在半导体、表面物理这些领域做出了 大学推向世界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她率先在中国建 多次到美国国会,与参众两院议员会谈,为中心的 建立争取捐赠款。在美国国会里要走很多路,一天 下来对一位患有腿疾和身体虚弱的母亲来说简直就 是磨难,她的腿脚因为长时间走路都浮肿了,可母 亲一直坚持,为复旦的发展坚持。美国研究中心建 成后成为了中美交流的重要平台,2000 年初,当母 亲在华东医院病房中得知美研中心的第二期拨款下 来后,她对我说“这下我放心了”。 父亲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带我逛书店,培养 课程,母亲说这不要紧,我教你。自那以后,母亲 我的读书兴趣,我常常看书看得入迷了,天暗了也 她都会提前告知,出差回来,一定找机会补上。这 期,我也没有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母亲教我 每周定时给他一对一的辅导,如果母亲有事要出差, 位前辈毕业后就去了技术物理所工作。虽然此事已 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也早已退休,但提起此事, 仍十分激动,他说,谢先生当年对我的个人辅导, 改变了我的人生,她关心学生、提携后学的品德, 令人感佩。不止他一人,很多在技术物理所工作的 老同志都说,没有谢希德就没有中科院技术物理所 没有察觉,很小就成了近视眼。即便在“文革”时 组装半导体收音机,从单管机到四管、八管的晶体 管收音机,至今我还珍藏着母亲当年亲笔画的示意 图。“文革”结束后,我考取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母亲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我从来没有因为是谢希德 的儿子而在复旦搞特殊化,周末回家时,都是骑自 行车来回,即使有事要找母亲帮着从家里捎东西, 27 追忆希德 追忆希德 也都是用校门口的付费公用电话联 系,门房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我就是 谢校长的儿子。 我父亲曹天钦是著名的生物 谢希德先生访问哈佛大学 □□ 文/叶扬 化学家,从事蛋白质和植物病毒分 子生物学研究,是中国现代蛋白质 研究的奠基人。父亲和母亲两人相 识于中学时代,1952 年他俩结婚, 携 手 回 国,1956 年 5 月, 同 一 天 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 年 11 月, 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 委员)。父亲母亲相互扶持,相濡 ▲▲ 1980年代谢希德、曹天钦在家工作 以沫四十余年。68 年前的今天, 也 就 是 1953 年 3 月 19 日, 这 是 母亲从国外留学回到上海的第一个 生 日, 父 亲 将 德 文 版 的《 理 论 力 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在复旦任教 的母亲。父亲在书的扉页上深情地 写道:“德:做一个模范的人民教 师”,这是父亲对母亲的期望,也 是人民对母亲的期望,母亲用她的 一生做到了。 今 天, 漫 步 在 复 旦 校 园, 母 亲的影子、母亲的影响无处不在, 母亲创立的半导体、表面物理等学 ▲▲ 1986年5月30日,谢先生与布隆伯根教授于哈佛大学合影 (叶扬/摄) 一 科正得到迅猛发展,母亲创立的美 ▲▲ 谢希德、曹天钦在交谈 国研究中心开展对美国各个方面的 持续深入的研究,以加强对美国以 令的航空信,告诉我谢希德先生将在月底抵达波士 的部分转达了我对母校师生的个人问候,而我也借 读比较文学进入第四年,5 月 21 日,我收到三姐叶 3 月 14 日成功上演,介绍母亲生 顿。 平事迹的《希贤立德 —— 谢希德画 1962 年,三姐在物理系本科毕业之后,考上研 传》一书在校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出 究生,师从周世勋教授攻读理论物理。“文革”中, 大的爱国情怀、孜孜以求的科学精 10 月,我也进入复旦,在外文系英文专业念本科。 版社的努力下,也将出版。母亲博 神永远铭记在复旦人的心中。f (图源:复旦大学档案馆、谢希德 家属,作者为谢希德之子) 28 眼,选中了复旦大学作为他向中国大学生发表演说 及中美关系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希 德书院新版大师剧《谢希德》已在 ▲▲ 谢希德、曹天钦夫妇在英国度蜜月 1986 年的春季学期,我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 她离开了复旦,去上海无线电十七厂工作。1978 年 的地点。通过白宫人员的安排,里根在他演讲开始 总统的金口,向谢先生表达了我对她的崇高敬意。 有关这一段小小的陈年史实,我在陆谷孙老师逝世 后所撰写的纪念文章《再聊一夜》里已经有过颇为 详尽的描述,网上有案可稽,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差不多在收到三姐来信的同时,我也接 到了 就在这一年,三姐被谢先生召回母校,去物理系新组 谢 先 生 的 电 话。 她 这 次 来, 主 要 的 一 项 行 程 是 去 本科的几年,我常去物理楼找三姐,因为她跟谢先生 College), 出 席 该 校 第 149 届 毕 业 典 礼, 发 表 演 建的表面物理研究室工作,比我早几个月。在复旦念 在同一间办公室,所以跟谢先生也比较熟悉了。 我在 1982 年底离开中国,到了哈佛。1984 年 4 月,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中国,他跟他的参谋们独具慧 马 萨 诸 塞 州 西 部 的 曼 荷 莲 学 院(Mount Holyoke 讲,并且接受该校授予她的荣誉博士学位。那所学 校初建于 1837 年,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女子文理学 院之一。谢先生告诉我,她已经安排了在 30 日上 29 追忆希德 追忆希德 午到哈佛访问,会见应用科学院院长马丁(Paul C. 同开创了以他们三人姓氏的首字母著称的 BPP(布- 系 和 哈 佛 燕 京 学 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尔物理奖的得主。所以,谢先生跟布隆伯根也算是 Martin, 1931-2016),希望在会见之后,能去物理 走 走。 我 在 了 解 她 的 行 程 之 后, 立 即 着 手 准 备, 先是跟在哈佛应用科学院读研的好友、学长杨忠 有一层 MIT 同期校友的关系。 他们谈了很长时间,出来之后,我征得他们的 民 商 妥, 由 他 出 马 联 系 布 隆 伯 根 教 授(Nicolaas 同意,为他们拍了一帧照片。虽然当时才是五月底, 23 日下午,我又去面见了哈佛燕京学社的助理主任 长谢先生一岁,生日也在三月中旬,据忠民兄告诉 Bloembergen, 1920-2017),安排他跟谢先生见面。 贝克(Edward J. Baker),定下谢先生去哈佛燕京 学社晤谈的时间。 二 27 日晚间,我去谢先生下榻的酒店跟她见面。 这是我 1982 年初冬离华来美之后初次与她重逢,三 但是那天康桥的阳光已经非常耀眼。布隆伯根教授 我,他虽然是大牌教授,可是为人非常和善,平时 甚至有几分腼腆。不过谢先生后来告诉我,他们谈 得非常愉快。1990 年,布隆伯恩七十岁那年从哈佛 退休之后撰写了一份简略的自传,其中也提到他去 复旦的访问,以及被聘任为复旦名誉教授的事,我 想那也是他们两人这次见面的后续吧。 与布隆伯根教授告辞后,我们又去了与物理系 年多过去,她虽然风尘仆仆,却是精神奕奕,风采 一街之隔的哈佛燕京学社。我去哈佛之后,历年已 排之后,就告辞了。 担任博士后访问学者,其中就有我认识的外文系同 依旧。我不敢多打扰她休息,向她报告了 30 日的安 30 日那天上午,谢先生到了哈佛校园之后,立 即开始了极为紧凑的行程。她首先去会见的马丁院 长。从哈佛物理系本科、研究生、助理教授、教授 一路升上来,马丁院长当时除了担任应用科学院院 长之外,也是以 1977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范扶累克 (John H. Van Vleck, 1899-1980)命名的纯物理与 应用物理讲座教授。我先去马丁院长的办公室,等 他们会见结束之后,就立刻陪同谢先生去忠民兄的 实验室,再由他带领去跟布隆伯根教授见面。 我们之所以选择拜访布隆伯根先生是经过深思 事、好友黄勇民和历史系的葛剑雄两位老师。历来 先生(Kwang-chih Chang, 1931-2001)等几位教授 我三位负责。其中组稿、编辑的种种杂务,主要是 谢先生的到访非常重视,当时的现任主任、日本史 的首选之一。 贡献了三篇文稿,以本名写了一篇题作《记哈佛大 由哈佛资深文科教授担任主任的哈佛燕京学社,对 教 授 克 雷 格 先 生(Albert M. Craig, 1927 年 生), 1927-2014),还有主管行政与日常事务的贝克一同 她自己母校在内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史密斯学 也是我的老师之一的韩南先生(Patrick D. Hanan, 参加了会见。在他们会谈结束后,我也为他们拍了 一帧照片。 那天,谢先生结束在哈佛的访问之后,又立即 (Dolphin Seafood)吃了一顿午饭。在此前一年, 子线滤波和“动生变窄”等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的 研究,是哈佛为数不多的大学讲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之一。此外,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谢 先生曾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研,而差不多与之 同时,布隆伯根从欧洲移居美国之后也在该校担任 助理研究员,师从物理学家珀塞尔(Edward Millis Purcell, 1912-1997)。1948 年,他跟导师以及另一 位物理学家庞德(Robert V. Pound, 1919-2010)一 那 天 午 饭 时, 谢 先 生 比 较 放 松, 聊 得 蛮 高 兴 的。不过,她接下去几天的行程紧凑得实在令人咂 在此之前五年,由于在发展激光光谱学方面的 所谓“非线性光学”的奠基人,在光子上转换、原 推荐校园附近的餐馆,而这一家海鲜餐厅就是他们 在下一年秋天即将接任主任职位的中国文学教授、 继续她排得满满的行程。不过总算在 6 月 2 日那天, 贡献,他获得了 1981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他也是 ▲▲ 1986年5月30日,(由左至右)韩南、贝克、谢先生及克雷格合影( 叶扬/摄) 经有好几位复旦的教师由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去哈佛 熟虑的。当时的哈佛物理系,这位荷兰裔美国教授 是大咖中的头号王牌。 30 珀-庞)理论。珀塞尔教授日后也成为 1952 年诺贝 我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心愿,请她在康桥的海豚海鲜 即 1985 年的春天,我已经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在 完成了必修的课程之后,于当年夏天获得了比较文 学的硕士学位。从秋季学期起,开始担任研究生助 教(Teaching Fellow),不再靠奖学金过日子了。 记得我跟谢先生说,我那次是以自己的教学酬劳请 她吃饭的。挑选这家饭店,还有个小故事,饭店在 舌。除了曼荷莲学院和哈佛之外,她还要拜访包括 院(Smith College)、马萨诸塞州大学阿姆赫斯特 “杨晔”为笔名,出了一篇《哈佛大学》的“院校 介绍”。此外,又以“阳冶”为笔名,发了一则《谢 希德校长再度访美》的“简讯”。 时光飞逝,谢先生这次在新英格兰地区的旋风 式访问,倏忽已经是三十五年前的往事了。在此之 (Tafts University)。按照她的说法,里根之所以 从她在新世纪之初离开我们,转眼已经过去二十年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和塔夫茨大学 选中复旦大学去访问并且发表演讲,是因为他们把 复旦大学划入了美国人认可的中国著名高校的地图 上。我一边听她说,一边心里不禁叹服,谢先生那 瘦弱的身躯里,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精力。 三 当时美国的大学里,凡是从中国来的留学生和 访问学者人数比较多的高校,都有个留美学者学生 授通常去用餐的教工俱乐部工会组织罢工,教授没 美通讯》,由各校的联谊会轮流主编。1986 年 6 月 地方吃午饭了,便委托他们公认懂得美食的张光直 学丹尼尔·艾伦教授》的“院校特稿”(人物);以 校区(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康桥镇连接哈佛和 MIT 两大名校的马萨诸塞大街靠 近哈佛的一侧,离哈佛校园不远。前一年,哈佛教 仰仗如今在耶鲁大学教授中文的苏炜。我只不过是 后,我跟谢先生在美国、在国内虽然又见过数面, 了。当年在哈佛跟她见面、会谈的那些教授,除了 老当益壮,在八十岁和八十五岁时还打破过同龄人 的 200 米蛙泳世界纪录的克雷格先生之外,韩南、 马丁和布隆伯根等几位教授,都已经先后仙逝了。 f (图源:作者供图,本文作者为 1977 级外国语言文学 系本科校友,加州大学河滨校区比较文学荣休教授) 联谊会,从 1984 年 9 月开始,总会创办了一份《留 那一期,正好轮到哈佛,由访问学者苏炜、樊纲和 31 追忆希德 追忆希德 “你读复旦时谢希德还是校长么?” ——以我听闻的故事纪念谢校长诞辰百年 己尚未问出的问题“接通了电流的回路”。王老先 且有传承的世界一流大学。 所 谓“ 教 育” 为 何? 英 语 中 education 的 词 根 是 本科毕业后赴美国深造,王老先生也准备一同去美 种引导的意思。谢先生作为物理大师的同时,也同 请谢先生帮一下忙。拜访多次后,王老先生终于得 生与我讲述这些 60 年前的小事的时候,我便想到, educe, 意 为“bring something out”, 暗 含 了 一 样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大家。 □□ 文/宋昀凯 王老先生感慨万千地说,谢教授不仅在学术方 很多读者看到一个 2005 年才进复旦的商科学生 次都会告诉他,谢校长早在 2000 年时就已作古,但 面帮助他融会贯通地理解物理概念,而且在学生的 我相信大部分来信校友的年龄都远远大过我这个 80 用标准的上海话问我同一个问题。这可能与王老先 学俄语为新风尚,但是王老先生通过家里亲戚的介 投稿,可能会问:“他与谢校长能有什么联系呢?” 后,而我本人与这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的 交集,仅限于我童年时代在祖父书架上翻看过一本 泛 黄 的《 半 导 体 物 理 学》( 我 祖 父 生 前 是 上 海 师 范大学物理系教授,也从事半导体方面的研究和教 在此后的 5 年中几乎每次遇到王老先生,他还是会 生年事已高有关,他常常忘记近期的对话,但他反 复给我讲的几个有关谢校长的故事,显然已经深深 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王老先生于 1955 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不 学) —— 我当时只觉得书里的图形眼花缭乱很有意 过他大三时才有缘得见刚从北京归来的谢希德教 不过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来自 1955 级物理系老校 年,谢先生成为了他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这位 思。 友王师光。我与王师光老先生是 2015 年在美国洛杉 矶的一次桥牌比赛时认识的,耄耋之年的他从我的 搭档处听说我是复旦的毕业生,便很兴奋地告诉我 他是 55 级的学生——我们整整差了 50 年。 王老先生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哎,小宋啊, 侬读复旦的辰光谢希德啊还是校长啊?”尽管我每 授。当时物理系实行五年的学制,在他本科的后三 和蔼可亲的班主任同时开设多门专业课程,几乎以 综合发展方面也全方位地给出建议。当时全国都以 绍,课余师从一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老教授学习 英语。后来这件事情不知怎么被谢教授知道了,她 便不时给王老先生一些英文的学术文献阅读,从侧 面巩固和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可惜的是, 王老先生毕业后未能像他崇拜的老师一样走上学术 不能称得上很成功,但他自豪的是培养了一位学习 40 多岁的中年男子。经历了动荡的年代,他的事业 玩笑说,连她的学生都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了,她自 己自然也逃不过时光的流逝。当对话转入正题,王 老先生提出想请谢先生与领事馆沟通一下后,谢先 生表示先请他回家等待消息。过了一段时间,谢先 生告诉王老先生“情况她问过了”,并让王老先生 “可以再去(领事馆)试一下”。 后来的事情皆如所愿,王老先生来到了美国, 能很快回到英语状态,与青年时期在复旦受到的额 来定居在美国生活,错过了敬爱的谢希德先生 2000 年过世时的追悼活动。 我 2005 年进入复旦大学时,正值百年校庆,新 优秀的女儿。那年她高考时报考了复旦大学,并将 装修完成的 5 号楼宿舍被命名为希德楼(不过作为 王老先生带着女儿去复旦大学参观游览以缓解在家 后闻在任重、克卿、腾飞、志德四大书院以外又成 管理学院作为第一志愿。高考后尚未发榜的一天, 校长。谢校长很高兴见到昔日的学生已成家立业, 邀请王老先生和他女儿去校长办公室一叙。谢校长 将手上一些紧急的事务处理完之后,便与父女两人 男生,我只因发传单去过女生宿舍的希德楼一次)。 立了希德书院,以此特别纪念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想必现在的学生定是对谢希德校长有更深的认识和 了解。 不同于“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坐下。闲聊中谢校长很高兴得知王老先生的女儿也 away”中被世人淡忘的隐隐忧伤,有时候我也在 员就读同一所大学的传承是很重视的,这对塑造和 啊还是校长啊?”的时候,或许在他心中谢校长根 报考了复旦大学,她提到欧美高校对家庭中多位成 加强一所大学的形象十分有帮助。谈话间她曾短暂 走出办公室,旋即又归来继续聊天,过了一会儿一 位工作人员来敲门并与谢校长低语了几句后离开, 谢校长便拉住王老先生女儿的手,满脸笑容地说: “恭喜你啊!你的档案已经在招生办了!”这对于 王老先生和女儿来说真是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而且 我相信这对于谢校长也是足以感到欣慰的事情。不 仅是因为曾经的学生培养出优秀的女儿,同时这也 正是谢校长治校思想的最好体现——不懈努力将复旦 32 生并没有过多地谈自己的困难,而是轻描淡写地开 外英语训练有莫大的关系。可惜的是,王老先生后 等待的焦虑心情。在校园中漫步时,他们偶遇了谢 ▲▲ 谢希德在上课 好像一下子老了很多”。听到学生关心自己,谢先 时光荏苒,光阴变换。一晃到了 1985 年,那时 事了。 授 总 是 能 用 娴 熟 的 专 业 知 识, 由 浅 入 深、 触 类 旁 听了谢教授对其他同学提问的提示,就突然对他自 见恩师。他见到谢先生时的第一反应是,“呀,她 英语又成了他平时主要的语言。王老先生说,自己 谢教授已经成为复旦大学校长,而王老先生也已是 通、循循善诱地解答他的问题。有的时候,他只是 国生活,但在签证时屡次遭拒,王老先生想或许能 研究之路,而他重新捡起英文也是三十多年之后的 一人之力担起了半个专业的教职任务。王老先生曾 经在课余时间多次请教谢教授一些物理问题,谢教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几年后王老先生的女儿 大学建设成“师生一德精神贯、震欧铄美声名满” 想,当王老先生反复问我“侬读复旦的辰光谢希德 本不曾逝去?我读复旦时谢希德是否还是校长?名 义上早已不是,但我相信谢先生作为一名著名的物 理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贴近学生学 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严师慈母,她治学和治校的 精神会永远伴随着复旦这所巍巍学府,支撑着后辈 无羁绊、前程远地兴旺下去! 谨以此文纪念未曾谋面的谢校长百年诞辰。f (图源:复旦大学档案馆、谢希德家属,本文作者为管 理学院 2005 级校友) 33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谭先生”令人肃然起敬 1978 年 10 月开学不久,系里举行迎新晚会, 欢迎我们 78 级新生。晚会前几天,就听班主任李孔 峰峦如聚:远观历史系老先生 □□ 文/读史老张 怀老师说:“谭先生身体不太好,前几个月突发脑 血栓,一度半边瘫痪,但他答应会来参加……”“谭 先生”,是指我们的系主任、年近七旬的谭其骧教 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称谓,既陌生又亲切。 后来我才知道,在系里,只要提到当年健在的老前 辈、名教授,一般都尊称他们为“× 先生”。那时 “文革”刚结束,“先生”的称呼并不普遍,“× 先生”这个人称代词,带有一种肃然起敬的仪式感。 那天晚上,谭其骧先生果然来了。他穿着藏青 色中山装,拄着拐杖,被其他老师搀扶着走进老教 学楼阶梯教室。虽然不良于行,但他气色好,兴致 很高,好像还说了一段话,热情洋溢。我曾在另一 篇文章中记述过当晚的一个细节: ……晚会高潮时,系主任谭其骧先生鼓动他的 副手、系副主任黄世晔先生:“世晔,来一段吧!” 黄世晔问:“清唱吗?”谭其骧点点头。因未戴髯 口,黄世晔用手掌遮着口唇,清唱了一段京剧老生。 他唱的什么,我早已不记得了,但谭其骧在一旁击 节扣掌、怡然自得的神情,我至今难忘。(《复旦 登辉堂:名教授的梨园逸事》) 黄世晔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拉丁美洲史专 家,喜欢唱京戏。以后几年,他也曾多次登台清唱, 其标志性动作就是“以手遮口”,我从未见他带妆 亮相过。与黄世晔一样,谭其骧也是京昆票友,上 世纪三十年代他在燕京大学求学时,就常去各戏园 听戏,并学过昆曲,还曾经粉墨登场过;五六十年 ▲▲ 复旦历史系78级毕业照。前排(右三)陈仁炳、(右五)杨宽、(右七)盛华、(右八)苏步青、(右九)周谷城、(右十二)黄世晔 我入读复旦历史系时,周谷城、周予同、蔡尚思、谭其骧、陈仁炳、杨宽和靳文翰教授等老前辈尚健在, 他们峰峦如聚、各有千秋,是史学界翘楚。那时,我常去卧虎藏龙的 100 号楼(历史系办公楼),偶尔碰巧, 就会见到某位前辈。因年少愚钝,相遇时,我只是伫立一旁,默默地远观,以致错过不少亲炙良机。然而, 他们强大的气场,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影响至今…… 点工程,谭其骧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到毕 业前夕,我才又一次在会上见到他。1982 年 6 月 1 日,学校举行“祝贺周谷城教授执教 60 周年报告 会”,主持会议的就是谭其骧。在进入工会礼堂会 场时,他似已康复如常,再也不需别人搀扶了,与 大家有说有笑,侃侃而谈…… 到系里领工资的周谷老 那天报告会的主角,显然是周谷城先生。耄耋 代,他经常和赵景深、卢鹤绂、索天章和李振麟等 之年的周谷城是系里唯一的一级教授,大家都尊称 历史京剧《海瑞罢官》公演时,剧作者吴晗先生还 在主桌中央,一边是校党委书记盛华,另一边是谭 教授一道,在工会俱乐部拍曲唱戏;1960 年,新编 特地向他征求过意见。我还听说,谭其骧擅须生, 他夫人李永藩工青衣,在唱戏方面,他俩可谓“珠 他为“周谷老”。只见他神采奕奕,胸带红花,坐 其骧。会前,系副主任汪瑞祥老师找到我,让我作 联璧合”。不过,那天晚上,只有黄世晔一个人开 为学生代表致辞,我很诧异——在班上,我并不出类 拔萃,为什么会选中我呢? …… 那次当众发言,我 有恙,说不定也会来几段“西皮二黄”呢! 疾步走向周谷城,向他鞠躬致敬。在热烈的掌声中, 嗓,谭其骧只是一个听众。我想,假如他不是身体 那次晚会后,谭其骧也偶尔出现在 100 号楼, 但我很少见他出席大会。那时,他大病初愈,正日 以继夜修订《中国历史地图集》。对于这一国家重 34 ▲▲ 谭其骧 战战兢兢、心里发虚,等念完稿子,才松了一口气, 周谷城亲切地握住我的手,说了几句话,但他那浓 重的湖南口音,我没能完全听懂。 周谷城博大精深,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言 35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 祝贺周谷城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报告会现场,主席台上穿深色上衣、戴墨镜者为 周谷城,左为盛华,右为谭其骧。站立发言者为作者 行,一向为人瞩目。上海解放前夕,他作为进步教 授被国民党军警逮捕,被押上警车前,他对着镜子 梳头,系领带、穿西装,从容不迫;“文革”中, 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批斗会一开完,他就 昂首阔步,跑到国权路小餐馆里坐下,大快朵颐…… 这种洒脱,很有点魏晋风度,令人折服。我第一次 见到周谷城,是在一个冬日下午,那天我正在 100 号楼资料室看书,忽然有人推门进来,正是周谷老! 他戴一副变色眼镜,穿黑呢大衣,脖子上系一条米 色围巾,手里还拎着一只黑色人造革包——原来那天 ▲▲ 陈仁炳 ▲▲ 杨宽 先生大多不为本科生开课;我们的任课教师主要是 下油印教材,16 开本,厚厚一大册,内容都是世界 呀”;还有一次,不知怎么谈到了九一八事变,他 的中年讲师。但也有例外,陈仁炳、杨宽和张荫桐 《炉边谈话》和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等等。 集会,说到这里,他突然顿住,略有点哽咽,情绪 激动……大家都明白,陈仁炳的这种“坐而论道”, 像朱维铮、李华兴、金重远、杨立强和沈渭滨这样 等老先生就为我们上过课,其中,陈仁炳先生是任 课教授中最年长的一位,那年,他大约 72 岁。 陈仁炳是一位传奇人物。1932 年,他毕业于沪 近现代史上的名篇,如美国《独立宣言》、罗斯福 这些名篇,据说都是陈仁炳亲自选编、油印的。看 得出,他亲力亲为,有自己的学术标准。 上课那一天,大家期盼的陈仁炳终于来了。他 发工资,他是到系里领工资的。只见他把包往桌上 江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硕 戴深色近视眼镜,眉宇间透着几分忧郁,穿一件灰 资料室管理员,因在“文革”中受精神刺激,常常 到系里任教,从事社会学、美国史和民主制度史研 像其他教师那样登上讲台,而是移走讲台,搬过椅 一放,喊了一声:“小董!”小董名叫董力生,是 自言自语,此时正沉浸在个人世界里,听到有人喊, 他抬起头,怔怔地看着周谷城 …… 这一幕,令我印 象深刻。 后来,周谷城担任了领导职务,社会活动多, 就不太能在 100 号楼见到他了。但他为人热情,对 系里的事总是有求必应。毕业前夕,百忙中的周谷 城与苏步青校长等一起,与我们班级集体合影,并 题词曰:“四年业绩已粗成,明日奔投实践中。两 个文明欣有就,毋忘母校育新人。”这个题词,印 在了那张集体合影照上。 “嘿!你看陈先生的皮鞋!” 因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周谷城、谭其骧等老 36 ▲▲ 周谷城 士、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53 年从圣约翰大学转 究。他的英文造诣很深,曾有多部译著出版。直到 他晚年,他还投书《民主与法制》杂志社,就该刊 英文译名进行商榷。不过,他的学术名气远没有他 的政治名声大。上海解放前,他就加入民盟,参加 反蒋活动,活跃于中共地下党支持的“上海大学教 授联谊会”(简称“大教联”);解放初,他任民 盟中央委员、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1957 年,他成 为著名的“大右派”,后被送到校木工厂“接受劳 动改造”。“文革”结束后,他选择重执教鞭,开 制服,背微弓,但气度不凡。进教室后,他并没有 杨宽先生为我们开过“春秋战国史”选修课。 来,“嘿,你看陈先生的皮鞋!”一位同学眼尖, 教授、教授,他在这一时期的《中国上古史导论》, 是唯一坐着授课的人。坐下以后,他的脚就伸了出 对我轻声叫道。我抬眼望去,陈仁炳脚上穿着一双 棕 色 牛 皮 鞋。 当 年, 市 面 上 流 行 的 是 猪 皮 鞋, 低 档、黑色,没有光泽,价格为七块六毛五(被戏称 为“765”鞋);但他那双鞋,样式虽旧,却油光锃 亮,一看就是舶来品。 陈仁炳讲课,一如他的旧皮鞋,喑哑迟缓间, 听说陈仁炳要来上课,同学们奔走相告,开始 过郭沫若先生一次关于屈原的演讲,郭老说,今天 名字曾出现在《毛选》第五卷中。开课前,系里发 “杨先生”与“老杨” 他比陈仁炳要年轻几岁,但资格很老。1932 年他考 不 乏 亮 色 与 光 彩。 记 得 有 一 次, 他 谈 到 英 语 语 气 悄悄散播有关他的传闻——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他的 是需要仔细咀嚼、品味的。 子,在一张课桌前坐下 —— 在所有任课老师中,他 设“世界史英文名著选读”课,我们是他复出后教 的第一批学生。 说他早就是一个爱国学生,曾组织同学参加过抗日 词,忽然话锋一转,说四十年代初,他在重庆曾听 的“兮”字,屈原时代读作“呀”(音“啊”), 例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我又叹息又流泪 入光华大学文学系,毕业后不久即任光华历史系副 就已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地位。1946 年,杨宽就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时,年仅 32 岁。新 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 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复旦历史系教授。 1970 年,他从五七干校调到系里。调任后,有过一 个插曲:因教工早就认识他,仍称他为“杨先生”, 不料工宣队长听到后,当众宣布,像他这类被改造 对象不配称“先生”,只能叫“老杨”,这让他一 直耿耿于怀:“从此,有些人就不敢招呼我,或称 我‘老杨’而不再称‘先生’了。” 杨宽个子不高,两鬓斑白,圆圆的脸上总是笑 37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眯眯的,脾气很好。讲课时,他逻辑缜密、条理清 晰,因长期在上博工作,他喜欢用出土文物来佐证 金冲及:我的复旦岁月 某些论点。不过,因为他是青浦人,讲一口上海本 地普通话,外地同学听起来有点费劲。有一次,当 讲到“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时,外地同 □□ 文/吴文恬 蔡佳雯 张铭彤 陆宁玥 学没听懂,面面相觑,他随手将这段话写在黑板上, 并加画了几个圈,大家看后,恍然大悟 …… 一个学 期下来,不会说沪语的外地同学,都学会了“乱臣 贼子”的沪语发音。“乱臣贼子”一度成为班里的 流行语,经常被大家用来互开玩笑。 我毕业后不久,杨宽就离开复旦赴美定居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意外。直到不久前,我读他 在海外出版的《历史激流:杨宽自传》时才发现, 他的赴美与家庭原因有关。原来,他在为我们上课 期间,心情并不好,而我们当时竟一点也没察觉…… 他那笑容可掬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永存。 “张先生保养得那么好!” 在系里老先生中,张荫桐先生属于“少壮派”, 那时才 60 岁出头。我至今记得他的形象:四方脸, 戴一副黑框眼镜,肤色白里透红,一头黑发,看上 去年轻潇洒,同学们暗暗惊叹:“历经磨难,张先 生还保养得那么好!” 张荫桐当过学校教务处注册主任,但他的过去 少有人知道。他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肄业,1940 年 2 月入读复旦史地系,1943 年底毕业。据说他在 北碚读书时,就倾向进步,与诗人邹荻帆、冀汸等 进步同学关系密切。有一次,国民党军警到复旦抓 走一位名叫张同的学生,过几天又放了回来,说是 抓错了,原来他们的抓捕对象正是张荫桐。抗战胜 利后,张荫桐返沪,负责民盟上海地区工作。因继 承了父亲一笔遗产,他一度成为“阔佬”,担任过 几个公司的董事长、经理。他住在杨树浦一幢“豪 宅”里,楼下租给外文系教授林同济。冀汸先生在 《血色流年》一书中记述过一则往事:冀汸毕业后, 因生活无着,曾向张荫桐求助,“很快得到回信, 说‘一切’他‘包了’”。不久,张荫桐就为他谈 妥了工作,“张表示,我可以住在他家里,给我一 间房”,还“可以给我买一辆当时流行于上海的小 轮摩托 ……”读到这里,我突然顿悟:难怪张荫桐 38 ▲▲ 张荫桐 “保养得那么好”! 张荫桐是日本史、南亚史和南洋史专家。大三 开始,我选修过他的两门课:“南亚史”和“东南 亚史”。他讲一口普通话,咬字准,抑扬顿挫。南 亚和东南亚的人名、地名,拗口生僻,但在他念来, 总是朗朗上口。有人说他日语流利,但我一句也没 听他说过;倒是听他飚过几个英语单词,例如 caste (种姓)、untouchable(贱民)等等。不知何故, 他的研究方向不算热门,选他课的人却特别多。记 得“东南亚史”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班里有传言 称:凡考试成绩得“优”者,将由张荫桐带领赴菲 律宾马尼拉考察。大部分同学听过后,知道那是开 玩笑,一笑置之;偏偏有一位同学当了真:“我考 试得了‘优’,怎么我没被通知去马尼拉呢?”…… 今天看来,这个“马尼拉传言”的流传,足以证明 张荫桐在学生心中的魅力。 二十年后,我真的去过一次马尼拉。当飞机降 落在阿基诺国际机场时,回首往事,不禁哑然失笑。 ▲▲ 金冲及 1947级历史学系校友,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专家,中国史学会原会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复旦大学团 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复兴文库”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 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八月的一个星期四下午,北京盛夏未褪,蝉鸣 史系),1948 年于复旦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 了整面墙的书柜。书柜里陈列着成套的史学专著, 离校,1949 年解放后重返校园。1951 年,他毕业后 还绕在耳畔。金冲及坐在客厅沙发上,背后是占满 形成整齐的色块。虽然已满头白发,但他精神极好, 嘴常常咧开在笑。在与金冲及畅谈的两个多小时里, f 他几乎没变动过姿势。除了偶尔会颤抖着手,把茶 (本文转载自《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一书。作 如今已是 91 岁的高龄了。 者本名张国伟,1978 级历史学系校友) 杯放到桌上,其余时刻的金冲及很难让人想起,他 1947 年金冲及考入复旦大学史地系(后改为历 织,同年 8 月底被国民党特种刑事法庭通缉,被迫 留校任教,并担任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 科学部副主任等职。1965 年,他离开复旦,调北京 工作,成为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 从 1947 年到 1965 年,金冲及在复旦待了足足 18 载。如今他回忆起七十年前鲜活的“复旦故事” 时,依旧娓娓道来。 39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决定读历史,决定来复旦 1930 年,金冲及生于上海,原籍是青浦。他从 小就喜欢历史。小学时期,他喜欢读历史连环画、 活 动, 只 能 一 头 扎 进 图 书 馆, 读 了 两 个 月 的 书。 一多的那些话,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在这里有 能屈”,要求考生用文言文作答。 三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随后浙大罢课、罢教。 我今天走出这个门,我就没有准备回去。’” 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对以前一直用文言写作的金冲及来说,这难不 小丛书和小说。尽管已经过去许久,说起历史小丛 倒他。复旦在报上公布录取名单时,有他的名字。 清晰浮现:“我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有两本 金冲及已经在南京金陵大学念了一个星期的书。看 书的书名还有其中的章节和图画,他的脑海里仍能 书的题目,一本是《威灵顿大破拿破仑》,是讲滑 铁卢战役;还有一本叫《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就 讲法西斯党怎么起来的。” 到了中学阶段,金冲及对历史和国文显示出浓 由于当时不同大学的录取时间不同,被复旦录取时, 到被复旦录取的消息后,作为一名在复旦中学念了 六年书的学生,他带着对于复旦的感情,又回到了 家乡上海,来到了复旦大学,开始了他长达 18 年的 1947 年 10 月 29 日,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 复旦大学学生积极响应,也参与罢课一天,有一千 名左右的同学(那时全校同学是两千五百多)绕大 草坪游行抗议,校方开除了一批同学。 跌倒算什么?爬起来再前进 在持续的饥饿、高压的学校氛围下,更重要的 “复旦故事”。 是看到在国民党治下国事日难,有爱国心和正义感 和《史记》等。金冲及背功极佳,当年老师要求背 以后,金冲及如此描述当时的生活:“平时吃一个 也土崩瓦解。他坦言:“从希望、热望到失望,到最 及回忆起这段岁月,顺口就背出了《孟子》中孟子 有结余,才能吃上肉。”每次走进食堂,米饭的霉 厚的兴趣。当时国文课以文言文为主,需要读四书 诵的经典,他在脑中刻了一辈子。年近九旬的金冲 见梁惠王的段落。“要往下我其实还能背,这还是 做学生的时候背的,一弄就记了一辈子。” 学。 1947 年,金冲及从复旦中学毕业后,继续考大 由于内战,当时整个社会物资匮乏。进入复旦 白菜也好,吃一个萝卜也好。只有到月底,伙食费 1948 年 1 月 29 日,金冲及作为复旦学生,参 队、装甲车残酷镇压的经过。 愿”活动,亲眼看到国民党当局调动数千军警及马 “我亲眼看到,国民党军警的马队冲进其美路 问题,更令人愤怒的是学校里的氛围十分紧张。学 (现四平路)上密集的学生群内,用马刀乱砍。同 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报考多个学校。“我读书偏废 治会。在学校里除了校长,还有训导长和训导员, 司令宣铁吾突然登台厉声讲话,军警们冲入会场强 得 厉 害, 历 史 一 直 学 得 还 不 错, 其 他 还 过 得 去。 那时候并不懂多少道理,选择报考专业时就觉得好 像在各种学问里,历史的内容最丰富了。它把中国 也好、世界也好、古往今来是怎么过来的,历史上 那些最动人的或矛盾冲突最尖锐的场面,和一些最 有智慧最有才干的历史人物(都一一呈现在你的眼 前)。”因为兴趣使然,金冲及报考了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历史系。 “那时候,一句很流行的话,叫毕业即失业。 监视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组织开会,训导处生 活管理组成员就会躲在一旁偷听。有一次暑期迎新 活动后,金冲及正走在学校的登辉堂后面,背后有 一个人一下子把手伸到他的口袋里。他掉头一看, 是训导员史逊。他说:“我看看你口袋里是什么东 西。”结果口袋里什么也没有,训导员摸了一个空。 下课后,如果没有训导处课外活动组批准,教室就 会上锁,怕进步学生在那里开会。 当时在学校,特务横行,作威作福,最有名的 我当时也想到这个问题:读了历史将来能找到饭碗 属但家瑞。金冲及还记得当时听到说复旦迁至重庆 东吴大学化工系,并被录取。但几番考量之后,他 横地训斥他,要他下跪。洪深教授看到了,很有正 吗?”出于这种考虑,他又报考了当时颇有影响的 最后还是决定读历史:“那时候年纪小。我考大学时 是 16 岁,没有想得那么多,想来想去我还是喜欢历 史,化工系虽然考取了还是不要了。” 金冲及至今还记得当年考复旦时的情景。他的 期间,但家瑞看到一名史地系同学在贴墙报,便强 义感地上去阻止,却被但家瑞打了一耳光。这激起 广大教授的愤怒,宣布罢教。最后但家瑞被校方开 除,随后不久却又以学生身份去了当时的暨南大学。 木工程系,我的入党和他直接有关。” 进大学后,金冲及想在理论上对共产党有更深 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以前对那些进步知识分 样?有几种什么力量?中国的革命任务什么?我没 有夸张,读到这些,用梁启超的话,像触电一样。 原来乱七八糟的事情一下子变得井井有条,有了些 比较系统的看法。”金冲及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 向坚决相信共产党的。 1949 年上海解放时,据统计,全上海大概有 8 复旦学生中,只有二十几名共产党员,并且分为重 上被分成一堆一堆坐着,面对周围国民党军警一圈 雪亮的刺刀。”金冲及回忆道,“我当时的感觉, 这个样子不就像电影里看到的鬼子进村吗?后来到 (凌晨)一两点钟的时候,几个学校的校长来了, 及刚进校时,党的力量却是相当薄弱的。在 2500 名 庆和上海两支力量。重庆来的党的力量最强的是新 闻系,上海的力量最强的是土木系,因为学校刚从 重庆迁回上海,党的组织还没有统一。 尽管党员人数少,但大家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 大批的学生被保出去。我们出去的时候,广场外面 情绪,只要有人登高一吼带头就能团结并行动起来。 每个人要有学生证或者校徽证明学生的身份。我印 群众关系密切,得到同学信任,这也是发展党员的 的一个路口,有蒙着脸的人和拿着名单抓人的军警, 象非常深刻,学生们沿路轻轻地哼那个歌的调子, ‘跌倒算什么?我们骨头硬,爬起来再前进’。但 我们不唱出来,旁边士兵拿着枪,押(我们)回复 旦去。这种情景是终生难忘的。” 金冲及因此被校方记了一次大过。不久,他便 秘密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学校中的党员为人正直,学习成绩好,行动一致, 重要条件。在当时那种严格管控的政治环境下,政 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学校附近的茶馆。“于子三事 件”时,党员分散在各系,向同学传播讲述事件经 过,鼓励大家对此事亮出态度,促进罢课活动的进 行。 在 1949 年上海解放后,复旦大学的党没有立刻 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金冲及头脑一热的决定, 公开,到 1950 年才公开。1950 年的年中,学校公 定了他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决心。金冲及直言:“一开 家议论,说某某人果然是党员,某某人怎么也是党 始我不是受共产党影响,而是受那些进步知识分子 金冲及感到非常苦闷,严厉管制下他参加不了什么 而积极接近我、引导我的。他后来进入复旦大学土 行搜捕。同学们被驱出会场后,在严冬寒冷的广场 等学生运动。进入复旦大学后,学校的氛围很紧张, 系主任的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他穿着一件白 堂)以外最大的礼堂,监考的是原任复旦大学史地 初就是看到我枕边放着本揭发李、闻被暗杀的书, 万名地下党员,复旦有 199 人。然而在 1947 年金冲 他与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书籍逐渐深入的接触奠 带领下,积极投入“反会考”“反饥饿”“反内战” “复旦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何志禹后来告诉我:最 学们退回同济大学礼堂举行抗议晚会时,淞沪警备 金冲及曾在复旦中学地下党书记何志禹同学的 考场设在子彬院——当年除了登辉堂(今改名为相辉 闻一多被特务暗杀。两起谋杀深深刺激了他。他说: 子鼓动性的话看得也很激动。像中国的社会是怎么 一碗要浅一点,很快吃完,第二碗就盛得堆起来。 生一进校门,在右手边可以看到贴了封条的学生自 不漏。高三那年,金冲及在学校住读,惊闻李公朴、 后绝望,也不是那么容易,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与支持“同济大学抗议校方大批开除同学而进京请 不仅食堂里的食物短缺,学生们面临着饥饿 在中学时代,他读邹韬奋等人的著书几乎一本 的了解,读到在同学中偷偷流传的毛泽东著作《中 味就扑鼻而来。他还记得当时吃饭的诀窍:第一碗 不能盛得多,不然等吃完了再去盛饭就没有了。第 特务吗?有特务你们站出来!有理,你可以上来说, 的金冲及在事实的教育下对国民党的最后一丝信任 当时报考大学的流程与现在不同。每个学校自 行组织升学考试,考试时间、录取时间是分开的, 40 色西装在考场走来走去。当时的考题是《孟子》中 影响。我当时买了一本讲闻一多和李公朴的书,闻 布党员名单。金冲及回忆道:“那个时候很热闹,大 员。大家都是很热闹地在看。1952 年调入大批解放 区来的干部(主要是从华东革命大学来的)后才成 41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立党委。所以中间这一段时间,还没有党委,党组 系里兼课,金冲及十分乐意行政教学“双肩挑”。 可以想见的。” 五四运动的历史)的教学大纲,从 1953 年起给新闻 织没有公开,那个时候学生会和青年团起的作用是 “一切力量首先放在国家民族需要的 事情上” 1948 年 8 月底,金冲及被国民党政府特种刑事 法庭以“妨碍治安,危害民国”的罪名传讯和通缉。 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被迫离校,在外隐蔽了几个 月。出不了门,金冲及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连 着读了两个月。 系、历史系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这门基础课。 曾有金冲及的学生回忆,金老对史事和史实娴 熟于胸,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讲课时情感充沛,极 富感染力:“1239 教室坐得满满当当的……先生讲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时的豪兴、讲太平天国 金田起义时的炽热、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的愤 胡国华: “科研个体户”的乐园与世界 □□ 文/李思涵 郭宇翔 怒、讲‘武昌起义天下应’时的畅快 …… 感动得我 们全班九十八个人,个个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1965 年,金冲及被调往北京,从事党史研究的 1961 年夏末,胡国华在父亲的陪同下踏上了上海的 “我记得开始躲在一个地方,两个月没有出过 相关工作。他主编或共同主编了《毛泽东传》《周 十六铺码头。从家乡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到上海,需要先 个帽子。从楼上走到马路上,人像是飘飘荡荡的。” 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传记,写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来到上海。五岁时,他曾跟随父亲到过上海,但和以往不 门。我以前从来不穿袍子的,这时穿了袍子、戴了 金冲及却也感慨,“大概叫我当学生代表也有这个 原因,我知识比一天到晚忙运动的人读的多一点。” 1949 年解放后,金冲及回到复旦,作为学生 代表担任校务委员会的常委,1950 年担任学生会主 席。 在当时党组织的首要的问题是巩固政权。金冲 及作为学生会主席忙于各种帮助巩固新政权的运动 中。比如说组织学生上街做宣传;上海二六轰炸, 国民党炸了杨树浦发电厂,需要组织学生去抢修; 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陈云传》等一 《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 年》《二十世纪中国史 纲》《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等专著, 并多次参与中央重要文献起草工作,成为我国著名 1951 年,金冲及毕业后根据党组织要求,留校 担任团委书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动员、组织学生 参加抗美援朝和军干校。他还记得他在全校团员大 会上的开场白:“我们今天开的不是别的会,是我 们全复旦青年团员的大会,我们今天这个会讨论的 高考那年,胡国华成为江苏省省立如皋中学中为数 家乡相近,他开玩笑说:“不然我为什么不去北边呢?” “七十年前的复旦是什么样子的,我可以说是清楚 的。而现在亲身经历过来的人已经不多了。” 回顾过往的岁月,金冲及说:“一个人力量并不 族好,大家才会好。确实,把自己一切力量首先放 后就是不停地运动,够忙的。中间还要游行。” 知书。 峰。但他难以忘记在复旦的岁月,正如他自己所说: 同学南下参加革命工作…… 民保安队、人民宣传队,宣传政策、帮助接管,以 同的是,这一次胡国华手中握着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 不多能够进入复旦的三位学生之一。回忆起青睐于复旦物 离开复旦后,金冲及在学术研究上攀上了新高 是说多能干,真的是极微小。真的是靠着国家上升 金冲及说:“一开始先是宣传党的政策,叫作人 乘汽车到南通,再乘一夜轮船。但这已不是胡国华第一次 的党史专家。 海塘决堤也需要人;1950 年抗美援朝时动员学生参 加军事干部学校;1951 年文科全部土改;还有动员 了,你也跟着上升了。习近平主席说:国家好、民 理系的原因,胡国华坦言一方面是因为上海的地理环境和 而另一方面,选择物理系则是因为对于探索世界与科学的 好奇和兴趣。 当外滩繁华的景象再次在胡国华面前缓缓展开,这 片既熟悉又略带陌生的土地将成为胡国华一生科研坐标的 重要原点。 在国家民族需要的事情上,让它能够好起来,你跟 着也就好了。你如果尽打自己的小算盘,只顾眼前 赚了点小便宜,不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最后不会 ▲▲ 胡国华 1961级物理学系本科校友,1985年4月,其为自己最新 研究成果“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递交“第一号专 利”申请,并获成功(图源:《跨世纪人才》1999年第7期) 有多大出息。想来想去,对这句话还真是有切身的 体会。”f (图源:受访者供图) “两堂课” 六十年代的复旦大学物理系名师荟萃,谢希德、 不是别的问题,而是在我们祖国面临危难的时候, 毛清献、何鸣皋等老师正值学术生涯中的鼎盛时期。 们的国家处在一个什么处境,我们应该怎么办。 国华难以忘怀:“物理史上那些理论创新、科学发 我们青年团员应该怎么办。”接下去再讲,现在我 从历史系毕业后,金冲及在复旦大学先后担任 过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等。 1952 年,复旦大学校党委鼓励有条件的党政干部在 42 他先后参与编写了中国近代史课程(从鸦片战争到 老师们对物理史的讲授让刚刚踏入物理学大门的胡 现是怎样一步步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的,给我留 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他科研生涯中夯实基础的 阶段。 “我们的老师,学风都是很扎实的。”在胡国 华的回忆中,谢希德院长开设的固体物理学的课程 上,她讲课不用课本,而采用自己专门为学生编写 的教材。 那时复旦大学物理系课程设置根据循序渐进的 原则,学生首先接触基本的理论知识,到了高年级 逐步学习细分领域内的一些应用设备。 有两堂课让胡国华难以忘怀。一门是毛清献老 43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研发乐园 师开设的原子物理。在他的印象中,毛清献老师平 时比较沉默,但上课时却非常生动精彩,将分子、 原子、原子核、电子及各种基本粒子等被诸多著名 1966 年,胡国华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位于 物理学家发现的历程先后有序地娓娓道来,板书工 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离开了熟悉的 谨的科研态度和一个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及懂得 国华带着研究课题,转入七机部(后为航天部)二 整严密。这使他明白了一项伟大的发现,需要有严 抓住事物的要点,看好前人的脚步从而超越。1966 年,毛清献老师不幸离世。如今提及毛清献老师, 江南地区,他来到辽阔的北方大地上。四年后,胡 院二〇七研究所,从事光学研究。 谈起这次转职,他坦言这是组织上的调整:从 胡国华犹然哽咽:“我们同学都很喜欢他,也很怀 原来的各个学科单独抽出一批人组建国防科技的研 另一堂课是应用光学课。进入高年级后,物理 激光技术正是符合这个要求的前沿学科。20 世 念他。” 究,要从古老的光学转向现代光学研究。 系课程的要求逐渐提高,对细分领域知识的挖掘更 纪 60 年代,世界上激光技术刚刚起步,胡国华敏锐 对具体光学仪器的展示。光学领域内涉及的很多很 然而,进入这个新兴研究领域后,他却深深感受到 加深入细致。而何鸣皋老师的应用光学课堂上总有 抽象的内容,例如发光功率单位焦耳,光的照度单 位勒克斯,光通量单位流明,稀奇古怪的字眼,经 由老师细致的展示后,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便于理 解。从那时起胡国华便对仪器产生了兴趣,将理论 研究成果落实到具体仪器的制作也自此贯穿他的研 发生涯,使他不断在许多课题中发现新意,制作出 与众不同的新产品。 地察觉到新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应用和拓展的空间。 国内设备的落后:“研究缺少基本的仪器。一方面 是没钱购买国外仪器;另一方面是教授既没有设计 ▲▲ 1985年4月1日,胡国华(右)提交了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 究者只能看外国人的书和资料,各种研究工作不得 “一号民品”,也是航天二院的一号民品项目。随 老师来参加,这种实验仪器一年就被几十所高校采 这样的落差让胡国华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于是 样》中《技术员胡国华研究光学取得重大成果,目 胡国华感慨道:“那几年,每年都有新产品、 经验,也缺少经费支持。”相关实验难以进行,研 不落后一步。 他萌生了设计一套价廉、通用、系统的现代光学实 验装置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胡国华尽己所 能克服了许多困难:没有时间,胡国华便利用业余 时间,不耽误组织工作;没有 资金,他就联系了浙江大学和 复旦大学的光学实验室签下合 同,共同为装置研发提供科研 经费支持,更联系到了如东县 双甸农机厂和如皋市电器厂及 有关单位联合组织起来生产。 在 胡 国 华 眼 中, 这 段 时 光是他研发事业起步的第一阶 段。 这 套 包 括 光 学 镜 头、 镜 片、调节架、防震动工作台等 60 余 种 部 件 的“ 全 息 照 相 和 光学信息处理实验系统”一经 面世,便吸引了业界的目光。 1979 年 恰 逢 国 防 科 委 发 布 鼓 44 用,卖出了一百套。 前迫切需要解决研究实验室和研究经费问题》一文 新花样。” 有得到国防科委的注意和重视?所需不多,要求不 搭建起科研的重要支点。此后,胡国华又在二〇七 新华社也对该设备进行了相关报道。设备很快投入 部级的奖项。胡国华本人也在 1984 年被航天部记为 批示中高度评价了此事:“这样的好事,为什么没 高,国防科委内部应是能够解决的。”9 月 20 日, 使用。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遥感学会利用二〇七所 制作出的十套系统,在北京组建了十个实验室培训 全国高校科研人员。胡国华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三百多人在十个实验室,每人亲手做会三十项现 代光学实验,中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周培源等, 设备的成功面世和推广使用成为胡国华一步步 所民品工作中研制了多项产品,摘取了多项国家级、 一等功。 专利:对知识价值的肯定 1985 年 3 月 29 日,胡国华在专利局资料室查 美国著名光学家杨震环、离轴全息图发明人利思 阅资料时,听到了有人谈论 4 月 1 日起开始接收专 道了实验训练和讲习班的情况,9 月 30 日,中央电 此前,我国一直实行技术公有制,胡国华认为 等,七机部副部长等都来观看。9 月 27 日新华社报 利申请的消息。 视台也在国庆前晚新闻联播节目中,对这套设备和 专利法的出台承认了技术、知识独立于产品的价值。 二〇七所也卖出许多设备,一套设备即建立一个现 誉,表达对新专利法的支持。 用之举办实验班的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播报。接着 代光学实验室。” 他当即决定为光学领域摘取新中国第一号专利的荣 胡国华立刻回家准备资料。在查阅了相关资料 第二年,胡国华又设计了一种用于大学现代物 后,他了解到专利申请需要满足新颖性、先进性和 验仪器,并继续用它举办培训全国高校教师和科研 已通过展览、学术论文等方式公开,不符合专利新 励军工单位生产民用产品的文 理光学实验用的小型化的全息照相和光信息处理实 无偿奉献出来,成为 207 所的 人员做四十项现代物理光学实验,这次有更多大学 件,胡国华将这套设备设计图 ▲▲ 2018年5月,胡国华(右)向记者展示组装完成的太阳光模拟器 后,邓小平在 1980 年 6 月 6 日对新华社《内参清 ▲▲ 第1号专利证书 实用性三方面的需求。当时他已有的创新成果很多 颖性原则,只能从最新的创新成果入手。经过一番 45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考虑,他最终选定了根据自己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 热水供水改造,并为当地的多个项目提供过技术支 这份编号为“85100001.0”发明被命名为“可 年少时探索世界的愿望也鼓舞着胡国华。他的 可以制成的新装置。 持。 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专利证书在 12 研发兴趣探入多个领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烟草 利”获得者的身份载入史册,这段经历也成为日后 疗近视眼的激光手术设备,跨行业跨专业制造过许 月抵达了胡国华手中。胡国华以新中国“第一号专 媒体反复报道的焦点,成为在外界看来胡国华人生 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专卖局设计过激光图像防伪标志、为医院设计过治 多新产品。 提及多年来的研发事业,胡国华笑谈为“小打 2019 年在中国航天成立 60 周年从 100 件大事 小闹做事,犹如小小个体户、科技流浪人”。问及 被网络投票获得第一名而列入了中国航天 60 件大 重大课题研究,自己的设备发明是从邓小平的批示 中网络投票选出 60 件大事,胡国华取得第一号专利 事。 2019 年在中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选出 40 项“第 一”事项中也同样中选改革开放大事件。 2021 年 3 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求 是》杂志刊图:胡国华展示多年前获得中国第一件 专利发明专利证书。 胡国华将专利视作对创新者研究的肯定。“我 的发明专利大多是在专业的领域内运用,不是生产 为什么这样形容,他坦然道,研究所的本职工作是 开始,就是强调“业余、自费、民营,并不是拿中 央批示项目然后来做,而一直是独立研究创造”。 通过一步步踏实的发明创造,胡国华逐渐建筑 起了自己的研发世界。在申请了第一项专利发明后 的 30 年里,胡国华又提交了近 30 件专利申请,10 余件专利获得授权。一封封专利证书连接出研发世 界的坐标轴。 坐标轴不断向外延伸,引领胡国华走进科研世 量大的大众应用产品,因此赚钱不多。”对于他来 界的好奇心,也引领着他不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感。2020 年 12 月,接受中青记者采访时,胡国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说,申请专利带来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成就感与满足 表示:“专利局批准了你的专利,就说明你做的事 情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你思考的东西是对的。” “科研个体户” 改革开放也为胡国华的“研发乐园”的拓展提 供了探索世界的机会。1986 年,胡国华向单位递交 理系校友们毕业五十五周年纪念,在告别校园奔向 回忆起往事,胡国华无不怀念。在校时他担任 里的合唱团。那段时间,每周五下午,活动室内都 在一千多位同学间东奔西走使他与许多同学熟悉起 来。 胡国华说:“我们这一届学生由于在特殊时期 复合在模切机上切片做成标签成品,全部工作在中 进入工作,许多人没有得到发挥潜能的岗位,但也 仅由胡国华一人操作全部设备即可生产大量产品。 外,也都艰苦奋斗直至得以安身立命,做出成绩。” 国的工厂差不多要 20 人操作各种设备,而这里仅 胡国华自豪地说:“全中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人!”胡国华还在只请了一个专业工程师做助手的 情况下,给马来西亚做了第一个大型的酒店太阳能 进步紧密相连,我们的工作便显得更有意义,创新 正是在这三点经验的指引下,胡国华搭建起自 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第二〇七所、南京紫金 会传来合唱队的歌声,胡国华也作为组织者参加。 在热压机上压制塑料薄膜图像、用涂胶剂与硅油纸 创新手段有 99.9% 是旧的。”他感慨道。 前人成果与 0.1% 的创新,甚至发现这 0.1% 使用的 会”。 系,“每天微信交流见闻和同学关系,一起旅游聚 克斯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新加坡和马 工厂从激光全息照相制版、电铸制造金属工作板, 果是一种个人的成就,可是在我国一切都在不断迅 己的研究坐标,不断向外拓展。如今,他仍在做着 过物理系团总支宣传委员的职务,组织同学参加系 来西亚建立了激光全息防伪标识生产线。这样一个 步步来”。“许多的科学发明,都是依靠 99.9% 的 世界多年后,胡国华又重新与昔日同学们取得了联 了外聘申请书,停薪留职并向单位交钱花钱买“自 由”,进入市场谋求发展。他去过俄罗斯、乌兹别 46 时值复旦物理系建系七十周年,也是 1966 届物 ▲▲ 王大珩院士(右)参加胡国华(中)研发的卫星图像处理机鉴定会 太阳模拟器发光装置的项目,这是他近几年专为中 猛发展,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国家的发展、社会技术 成功导致的社会存在感,让我们觉得工作更有劲, 这种个人的感受也是我们在中国国内从事发明创造 的动力!” 谈及对复旦学子的期待,胡国华也希望他们能 山天文台、上海卫星工程所等单位研制的产品,至 找到理工科结合的新力量。多年来,复旦的光学学 光照射后反射到地面上,可以看到无数不同图形。 1978 年的激光物理研究室,再到如今的光科学与工 今仍然非常受欢迎。太空中的飞行物和碎片在太阳 要了解他们在太阳光照射下所呈现图像的情况,就 可以运用这套设备进行实验。其实验所得结果在许 科也在不断建设发展,从 1952 年的光学教研室,到 程系,一路发展完善。 胡国华希望将理工结合的经验延续下去。他说: 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用途。胡国华介绍:“这 “或许有机会带个学生,和我一起做下一个大型的 求再做调整,其实一直在更新。”最近制作的一套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善于发现科研课题的 并不是一个定型的装置,要根据使用单位的情况需 太阳模拟器。让我的方法延续下去,并做得更好!” 设备将提供国家天文台实验室使用。 关键要点,将原理创新研究、设计制成产品、推广 他将多年的学习与研发经验总结为“积累、跨 即以“杰出人才”身份获得“永久居民”。但是三 是他对后来者的期许。f 调理工科结合的重要性和踏实的钻研精神,要“一 些新项目直至现在。胡国华说:“通过研究作出成 都各尽其用。一些人身无分文,闯荡世界,去到国 学科和踏实”的钻研精神。采访中,胡国华反复强 2003 年胡国华从单位退休,在 2005 年赴美国 年之后他便放弃了美国绿卡,随即回国并开始做一 用户应用连为一体,是胡国华自己的科研心得,也 (图源:受访者供图) 47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复旦,奠定科研底色 杨薇:在逆境中发光 在科学中浪漫 □□ 文/吕京笏 潘晨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杨薇,从小就把科学研究作 杨薇甚至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一半是被“逼上梁 建筑已经翻新。站在熟悉的第三教学楼旁,杨薇抚 现在,杨薇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需要指导学 逆境,磨练吃苦的意志 的科学家讲到“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她同时了 解到,生物方面做的最好是生物化学与遗传学,而 年轻时的闯劲儿让杨薇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复旦有着全国一流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科。带着这 然而那个时代通讯技术不够发达、信息不够畅通, 她还并不清楚做科研是怎么一回事。 迷茫,更不懂如何适应美国社会。她曾对大洋彼岸 复旦优秀的学术氛围和老师们对科学的执著与 杨薇当时身处陌生的国度,不仅对自己的未来感到 有一种罗曼蒂克的遐想,但当自己踏上那片土地后 山”的。 奉献给杨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复旦的老师无论 摸着布满沟壑的树干,聆听着似曾相识的蝉鸣,留 生、继续个人研究、撰写专业论文和出席学术会议。 应付。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珍惜给学生上课的 选修课上犹如“鸭子听雷”,甚至在擅长的理科课 孔,那充满朝气与活力身影,让她仿佛看到了曾经 丈夫环游世界。她说,对于科学家来说,每人都是 倾其所有传授给我们,非常感人。”在老师们的精 经济压力,因为按照美国法律,以杨薇当时的身份 树将盛夏的阳光剪碎,洒下一片阴凉。她看到不少 意着来去匆匆的复旦学子,他们那一张张稚嫩的面 的自己。 杨薇在复旦度过了三年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活, 之后,她怀揣 200 美元远赴重洋,冒险打工赚钱, 在未知的环境中无所适从又克服困难一路坚持。从 20 岁走进大学校园,到如今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但她周末还是会抽出时间与朋友相约爬山,假期与 自己的老板,需要为自己负责、掌握自己工作和生 活的节奏。她还说,她走过崎岖蜿蜒、磕磕绊绊, 也走过命运的高光时刻,这每一步都在生命中留下 抹不去的底色。 授课、设计实验,还是批改作业都非常认真,从不 机会,总是全心全意地上课,希望把所知道的知识 心教学培养下,很多同学也对科学特别投入,课后 会组织自学小组,一起阅读文献、讨论观点。 “我觉得复旦的生化实验课让我受益最多。” 杨薇回忆道。老师们对实验的质量、准确性、重复 性都要求很高,很重视打牢数据分析的基础。因此 后来在美国求学的过程中,很多实验即使没有人手 学习上她处处碰壁,由于英语未精,她在文科 也来不及记笔记,她学得很是吃力。更大的难题是 并不允许打工,但高昂的留学费迫使她不得不利用 晚上的时间去餐馆包外卖“打黑工”,但这份工作 也不那么顺利,初来乍到,杨薇在工作上上手也比 较慢,更不知向谁求助,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同事的 埋怨。 在异国他乡,语言关、经济关、社交文化传统 关等关关难过,而对杨薇来说更大的迷茫来自生活 可分。 行为才是被接受的,她觉得自己与周遭格格不入, 时至今日,每每谈起复旦的老师,杨薇的心中 都充满感恩之情。如果说美国教育赋予她开放、自 由、独立的精神,复旦则为她打下扎实的数学和物 理等学科的基础,也教给她一种认真严谨的科学精 神、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她说,同事当中如果有 环境,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社会里,她不知道怎样的 但也没有放弃过尝试融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像 是一片叶子飘到了水面上,脱离了养分和支持,好 像是整个人重新出生了一次,身边却没有关爱的父 母。 1984 年,杨薇在国内的大学同学们都已毕业, 人毕业于复旦,即使从不熟识,她也能在那个人的 而漂泊在美国的她没有学位、语言结巴,上学一半 的底蕴。 败将被驱逐出境的压力,靠着一腔孤勇迎接扑面而 身上感受到一种气场与亲切感,这就是复旦人相同 除了学术氛围让杨薇印象深刻,复旦丰富的校 园文化生活也是她怀念一生的记忆。复旦不仅教给 听不懂,生活无着落,面对无数个未知,和如果失 来的种种艰辛。 但压力往往最能激发起奋斗的潜能,杨薇一次 她科学文化知识,也更坚定了她对浪漫的期许和对 又一次回想自己当初走出复旦、走向未知世界的决 学生”,她并不是眼里只有书本与实验,她还会积 望冒险与奋进的女孩,她为生活打拼过,于是更懂 自由探索的渴望。确实,她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好 极投身课堂外的文化生活,她喜欢跳交谊舞,学习 之余,她也爱享受美食与旅行,她不拘泥于单薄的 “两点一线”学习生活,也更期待遇见更不一样的 ▲▲ 杨薇 1980级生物化学系校友,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图为1983年夏,杨薇在黄山游玩 才发现,一切并不是想象的模样。 把手教,杨薇上手也很快,甚至对实验结果会有一 种预判的直觉,这与在复旦学习时受到的训练密不 48 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继续深造。 为自己的梦想。中学时,杨薇听过一个讲座,主讲 个梦想,杨薇来到复旦大学生化专业,但那时候的 2019 年 8 月,杨薇回到母校复旦,茂盛的梧桐 正是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向往,1983 年,杨薇 人和事,期待在科研的殿堂中继续追逐科学梦想。 心和梦想,她仍然还是那个渴望学到科学知识、渴 得坐在教室学习的幸福;她知道底层生活的不易, 于是更加珍视求学的机会。杨薇重整心态,继续出 发,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她感叹道,在中国时自己学习生活比较随性, 49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凡事想着会有父母师长安排妥当;但在美国的求学 成果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修改。几个月后,所有文章 持前行。眼看学生签证限期将至,又未遇到心仪工 杨薇认为坚定不移的科学信仰和不屈不挠的努力是 经历,让她懂得生活不易,即使破釜沉舟也仍然坚 作,杨薇便申请奖学金继续深造,之后获得哥伦比 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经过迷茫中的摸索,与 生物化学结下了毕生之缘。 从对美国一无所知的“异乡人”到完全融入美 国社会成为自由交流的一份子,这个过程花了杨薇 都发表在世界顶尖的学术杂志。回想起这段经历, 面对不可控性最好的方法,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真 正成长。“能够成功的 99% 的因素都是我们自己不 能控制的,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选择目标,努力进 击。” 在杨薇看来,科学家的工作一点都不枯燥,反 五六年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后,慢 而像侦探工作般扣人心弦,需要我们循着蛛丝马迹 会让人越来越喜欢,这是不断坚定的一个过程。但 找到“犯罪”病因并将其“绳之于法”。她还强调 慢熟悉和步入正轨,这期间会有一定的正反馈,就 真正理解做科学,已经是很多年之后有了自己实验 室的时候。”杨薇回忆道。 目标,前行的方向 1995 年,杨薇创办了自己的实验室。第一批项 步步推理,排除不重要因素,筛出关键线索,最终 设立目标的重要性,她认为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 意义的,“如果方向不对,苦干只能加深错误”。 从 20 岁到现在,杨薇从不停息,不断给自己设立更 高的目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抓住每分每秒, 着眼于眼前之事。 现在的她,已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 目结束后,他们尝试发表的文章多次被拒。但那是 文理科学院院士头衔,论文频频登上世界一流科学 长的努力仿佛都付诸东流,她感到很受挫。 工作看作“玩游戏”一样,从不觉疲累,也时刻鞭 实验室的处女作,杨薇十分重视这一批成果,当漫 但杨薇没有就此放弃,她找了自己的导师和工 作中的良师益友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并对之前的 杂志。但杨薇没有停步之意,她热爱科学研究,把 ▲▲ 1992年杨薇在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典礼后与父母兄长的合影 策自己“做出下一个更漂亮的研究”。 兴趣,最好的通关秘籍 杨薇实验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幅艺术作品:田田 的荷叶上菡萏初放,几枝色彩斑斓的小花插在瓶中, 用 DNA 双链结构拼接成的奔驰骏马……她实验室官 网的主页,是一幅两只色彩斑斓的水鸟比翼掠过水 面的摄影作品,碧绿的水面上泛起粼粼的倒影。 杨薇告诉我们,很多科学家不仅热衷科研、扎 根研究,还注重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还有很多人 是多才多艺的,因为想象力才是创作的源泉。她身 边的科学家朋友有的喜欢音乐,有的爱好摄影,有 的专注帆船出游和竞赛,而她最大的爱好是美食。 杨薇喜欢研究餐厅的装饰,气氛和服务,喜欢 研究菜单,把不同美食的烹饪、材料都搞清楚。“我 很多基础步骤,比如取材、提纯、配料添加等,杨 薇认为这个过程与做菜特别像,通过不同元素的排 列组合来实现 1+1>2 的效果,需要尝试与想象力。 当谈到“如果重新选择,你想过怎样的人生?” 时,杨薇毫不犹豫地说,做科学家的生活是世界上 最好的生活。她觉得当科学家有完全的思维和工作 独立性,可以结交很有趣的朋友,大家虽每个人有 各自的爱好和长处,但志同道合,可以不断地相互 学习、进步。更重要的是,对她而言,工作完全是 兴趣所驱,就像玩游戏,在通关的路上永远向着前 方的关卡去冒险,去突破。f (图源:受访者供图) 对营养不是很重视,但是我对食物搭配和美味特别 ▲▲ 杨薇(中)与同学摄于新建成的曦园 50 ▲▲ 杨薇(中)与同寝室同学金于兰(左)、周雪琼(右) 摄于燕园 重视。”她还认为工作与生活在很多地方是可以关 联的,比如做生化研究的过程中有很多实验,包括 51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罗周: 十年校园蕴一曲清音 和戏剧更深的缘分才兜兜转转地续牢了。 版。要知道,“穿越小说”远未风靡,年少的罗周 投了几个简历到高校。可能我比较随性吧,也没有 后来我才知道,写小说对于罗周并非新鲜事。 候的大大咧咧,也没有像别人那样对照着面试要求 的长篇小说,后来在 2000 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 可谓领风气之先。 她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用笔“畅游”自己喜欢的时 □□ 文/常煜华 代。 “当初怎么想到考复旦中文系呀?” “罗周在写戏呢!”当年的中文系有一个传统: “就是喜欢文学,又怕北方太冷,就报了复旦 每届学生都会排演一部毕业戏剧,这部大戏往往早 距离入学复旦已经过去了 20 多年,我和本科时 剧本,如《屈原》《雷雨》等。到了这一届,老师 中文系呀,哈哈哈!” 的同班同学罗周又一次聊及当年时,她的回答一如 既往地简洁、俏皮。 如今的罗周,已有许多分量十足的头衔和描述: 剧上演昆曲《春江花月夜》等 70 余部剧目,作品二 与校园记忆之间。 花季女孩,没娇气有才气 1997 年 9 月,暑意初退,秋凉渐生,又一批来 自全国各地的大一新生迈进复旦大学的校园。邯郸 路校区的东区宿舍 13 号楼也眼看着热闹起来。 东区宿舍位于国定路东侧,在 20 多年前还是个 生大多出生于 1978 年或 1979 年,而罗周更小,生 于 1981 年。当时还没有“80 后”这个概念词,我 们只是对着她惊叹:“哇,你这么小!才 16 岁!” 淮剧《千古韩非》,由上海淮剧团演出,还参演了 兜兜转转,终与戏剧“定情” 四年时光倏忽而过,刚满 20 岁的罗周站在了本 科毕业的路口。她选择了继续深造,到中国古代文 学中心攻读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中心主 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章培恒。 三年后,她又凭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小朋友”罗周却并没有什么娇气,相反,她 和优异成绩直升了同一专业的博士生,依然在章培 脸,戴上眼镜便平添了卡通人物般的萌态,说话和 “我一共在复旦待了 10 年,可以说是很久了。 给我们最初的印象还有些大大咧咧:短头发,圆圆 能借着帮学妹提行李的机会来这里满足一下好奇心。 笑起来声音很亮。她也不似有些同龄女孩那样注重 写戏剧的功底,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 至于后来某一天,她一时兴起抹上口红出门,还成 要求很高,还要考虑不同于普通话的中州韵,没有 没,罗周也涂了口红了!” 之后,有记者问她这手俊功夫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而 13 号楼正是中文系女生的寝室所在楼。刚入 学的 97 级中文女生们,一个个提着大包小包,怀着 兴奋与憧憬寻找着自己的新寝室。来自江西南昌的 罗周循着楼梯爬上 4 楼,走进一间 6 人宿舍。 她知道,在这里,自己将开启 4 年本科生涯; 她不知道,接下来,她将总共在复旦度过 10 年韶 华。 互相问着“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哪儿的”“你 几几年的”,年轻人们很快就熟悉起来。这一届新 打扮,穿衣挺随性,高高兴兴地“不修边幅”。以 了“新闻”传遍了女生宿舍 ——“嗨,你今天看到 同样地,不久后,她的才情也惊动了众人。 “罗周在写小说呢!”那一届中文系不乏才子 才女,不少同学都有在报章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经历; 但系统地写书,还是稀罕事。而且,罗周一写就是 个大部头,讲的是三个 20 世纪的大学生穿越回三国 话剧《韩非》说起。 这是一部古装剧,除了排演,还有服装制作、 神秘的“圣地”。因为它是当时的女生宿舍所在地, 男士免入,男生们每年只有在新生入学的大日子才 然而没两个月,一位老相识联系到了她。奇妙 剧》杂志赵莱静老师的关注。赵老师也曾是复旦剧 来的职业之路无心插下了一枝青葱的柳条。 ▲▲ 罗周 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级本科、2001级硕士、2004 级博士校友,国家一级编剧、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 寻常路的罗周转而去了一家漫画公司工作。 一部大戏来呢?”写剧本的重任落到了罗周肩上, 这部戏成了罗周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为她未 灵、亮闪闪、活色生香的小女生罗周,交织在现实 的投简历方向并没有让罗周找到心仪的工作。不走 《韩非》在校园里火了以后,引起了《上海戏 那天惊艳了整个校园。 的、扁平化的、脱水蔬菜般的简介。还有一个水灵 严丝合缝地练习穿衣、说话……结果是,“随大流” 相中了罗周的才情,说:“我们班能不能自己写出 人心,在班级师生与复旦剧社的合力打磨下,上演 但这些,在我这个老同学眼里,只是一个缩略 特别去为面试作准备。”罗周依然保持着小女生时 的是,这还要从当年那部本科毕业大戏——原创古装 道具采办的重重压力。但“原创大戏”是如此鼓舞 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获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等 多个国家级奖项…… “当时很多人博士毕业去了高校工作,我便也 早就开始准备。之前,我们的学长排演过一些经典 她不负众望,拿出了一部六幕的原创话剧《韩非》。 国家一级编剧、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已编 52 时代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本名叫《故国神游》 社的成员,与罗周一拍即合,将这部话剧改编成了 中国戏剧节。罗周因此识得了几位戏剧界的资深前 辈,她的才情也颇受他们的欣赏。 如今来联系她的,正是《千古韩非》的作曲赵 震方老师。交谈中,十分赞赏罗周才华的赵老师问 起她在哪里工作,得知她就职于漫画公司时,当即 建议:“你来江苏写戏吧?” 罗周一怔。在复旦的戏剧写作,可以说只是爱 好;但细想来,戏剧确实是个非常好的载体,可以 承载她所钟爱的古典文学。她动心了。 很快,罗周被推荐到了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 室工作。自此,一棵来自复旦园的中国古典文学“学 霸”苗子,终于找到了最合适自己舒枝展叶的土壤。 试水昆剧,打开创作闸门 恒先生门下求学,依然身在复旦园中。 是的,戏曲剧本,尤其是昆曲剧本,对文学性 从上海来到南京,最初罗周并没有进行大戏写 作。大多数时候,她为省内的晚会、演出写写小节 目。 为什么不写“大部头”呢?她笑答:“大概是 扎实的学术和文字功底,简直不可想象。在她成名 懒散吧!”被家里再三敦促,罗周才写了一部话剧 她回答,学古典文学的学生,流畅阅读无句读的《史 评为第一。 记》《资治通鉴》都是基本功,“这没什么呀”。 在读研读博的六年期间,她陆续写了些戏剧作 品,也由专业院团投排上演过,不过她只当它为业 余爱好。直到 2007 年,在罗周博士毕业的当口,她 《春秋烈》参与角逐 2009 年江苏省戏剧文学奖,被 一晃三年过去了。2010 年,江苏省昆剧院著名 编剧张弘老师与罗周闲聊时,随口建议:“写写昆 剧吧!”仅仅 13 天后,她拿出了自己第一个昆曲剧 本《春江花月夜》。 53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若问她的创作初衷,罗周又会像个孩子一样开 心地告诉你:“减肥太辛苦了,我就想写一个以胖 限可言,就够受的。“因为一旦开始构思创作,你 那么唐诗我写哪一首呢?喏,就写‘孤篇压全唐’ 灵魂的一部分已经进入到这个故事中了。” 为美的年代的戏,就是盛唐咯;盛唐以唐诗为最, 的《春江花月夜》好了……” 昆 剧《 春 江 花 月 夜》 仅 以 唐 代 诗 人 张 若 虚 的 200 多字诗篇为源头,铺展出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 脑子里就始终是这个故事,始终在想相关的事情, 她也毫不讳言自己创作时会遇到一些很“尬” 的情形:“有时候写着写着会‘梗’住的啊……” 不过,随着功力的日益积淀、技术的日趋纯熟, 命运的故事,并在其中完成了情感与时空的深邃交 她有了越来越多的解决之道。 时代性。这部作品,亮了! 一位是读研、读博时的导师章培恒,一位是职业生 叠,既展示了相当的戏曲写作功力,又具有很强的 2011 年,剧本公开发表,引起了业界瞩目。从 此,罗周专注于戏曲写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 进步的路上,她总是不忘提到她的两位恩师, 涯中遇到的“领路人”张弘。 “在复旦,在章先生门下那么多年的学术历练, 是从那时起,“才有了一种专业编剧的自觉”。 让我的理性和逻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罗周谈到, 道》(合作)双双进入中国编剧最高奖“中国戏剧 者的平衡;需要用理性去控制、驾驭感性,又以感 2012 年, 她 的《 春 江 花 月 夜》 与 京 剧《 将 军 奖·曹禺剧本奖”终评,最终《将军道》获奖。2014 年,罗周的锡剧《一盅缘》又入围曹禺奖终评,并 拿下了戏曲类第一。她,成了该重量级奖项最年轻 创作绝非单凭感性就可以实现,而是感性和理性二 性包裹、丰盈理性,才能在结构方式和细节润色上 都令人满意。 “张弘老师把他浸淫中国戏曲五十年的经验心 的获奖者。 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也一直规范与要求着我的 写《韩非》的“天才少女”的思绪,罗周的剧作才 断尝试、逐渐形成了一种别致的创作风格——不同于 从 2010 年至今,仿佛接续上了当年校园里那个 华开始如朝花般绽放,如鸣泉般喷涌,接连创作演 出了 70 多部戏剧作品;剧种和艺术门类涉及京剧、 昆剧、扬剧、淮剧、锡剧、越剧、楚剧、徽剧、晋 剧、黄梅戏、秦腔、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 儿童剧、滑稽戏等。除了获得“中国戏剧奖 • 曹禺剧 创作,对我非常严格。”在张弘的指导下,罗周不 一些动辄好多场的新编戏,她从元杂剧的四折体例 中借鉴形成了自己“楔子 + 四折”的形式,她称之 为“新杂剧”。一部戏的起承转合,尽可纳入这明 朗利落的节奏中。 创新还在继续。近年,罗周又开始涉猎昆曲现 本奖”外,还六次获得“田汉戏剧奖 • 剧本奖”。她 当代戏。在继《梅兰芳·当年梅郎》与抗疫题材之作 《世说新语》、京剧《蓄须记》、锡剧《一盅缘》 的、讲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革命经历的昆剧作 创作的昆剧《春江花月夜》《当年梅郎》《眷江城》 《卿卿如晤》、扬剧《衣冠风流》《不破之城》、 越剧《乌衣巷》《凤凰台》、话剧《张謇》等脍炙 人口,广获好评。 《眷江城》之后,她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合作 昆曲现代剧的写作难度不言而喻,不过没关系, 又深刻”,评价她的“每一个戏都通向了今天,都 “我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命在创作。”罗周说, 有所启悟”。 清音不辍,个性风格日显 点 赞 声 中, 罗 周 向 我 坦 言, 写 戏 其 实“ 很 苦 的”。 □□ 文/吴优 余晴晴 众见面。 热爱文学表达、钟情戏剧创作的罗周愿意迎接所有 自然地与我们今天面对的新时代的新矛盾有所勾连, 林牧茵: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品《瞿秋白》正在投排之中,计划将于 6 月底与观 罗周声名鹊起。众多知名编剧、业内专家研讨 起了“罗周创作现象”,说她“单纯又丰富,纯真 54 不说别的,单单是这项工作几无上下班时间界 的挑战。 在不断学习的路途上,有太多人给予了她生命的积 累、生命的叠加,她愿以笔下的一曲曲清音,回馈 他们的善意,回馈时代的知遇。f (图源:受访者供图,本文作者为 1997 级中文系校 友) ▲▲ 林牧茵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8届在职研究生、2012届博士研究生校友,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资深新闻主播、 播音指导,《新闻夜线》节目主持人 55 复旦人物 复旦人物 谁谓河广,一苇以杭,在职读研的选择勇敢也 来复旦读书的一个内因,一个契机。”2005 年,已 前,她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新闻女主持; 回到学校、重拾课本,与百年复旦有了第一次邂逅, 二十三载,镁光灯下的林牧茵褪去初入行的稚嫩, 失浪漫情怀,骄傲却富有人文精神”。提到 2005 年 屏幕传递到千家万户。无疑,林牧茵是有魅力的, 辛苦,读书和工作成为林牧茵生活的主线:演播台 光华楼中,她是“惟日孜孜 , 无敢逸豫”的国务读书 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每当林牧茵回首起遥远 的复旦时光与国政岁月,都仿佛再次沐浴在光草余 晖中,书香正浓。“整个复旦六年的求学经历是一 个整体,很难忘。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具 体的景物有些模糊,但你知道,那就是你的精神家 园。每当想起,就会涌起感念。” 纡余为妍,初心如磐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我的名字是姥爷给起的,在东北老家,他是当地 小有名气的才子,旧时东财大的毕业生。牧茵二字 的确很有画面感,与林字搭配,生出草木葱茏,自 由温暖的感觉。我一直以为,天堂大约就是这样子, 阳光、草地、晶莹的露水。”长白天池与松花江水 滋养着牧茵,也伴她在书籍中遍历山川河流,探索 经在上海电视台工作了七年之久的林牧茵选择再次 如其所言,“复旦宛如一位翩翩贵公子,稳重而不 的选择,林牧茵不禁为那年的自己点赞:“来复旦 国务学院读书真是个妙不可言的选择。也许我不该 高估自己的选择能力,来复旦读书是许多的机缘巧 合的结果,命运使然。” 含章素质,冰絜渊清 从大连到上海,主播台一守 23 载;从硕士到博 士,许岁月以书卷之香。2005 年林牧茵选择在职读 研,奔走于电视台与校园的两点一线间,最大的困 论文拿了优秀顺利毕业,同时也认可了自己——“看 来还行”,更加坚定了读博的信心。 “复旦国政绝对是无数学子心中的传说和向往。 主持得心应手,“这么‘辉煌的成绩’让一个不知 天高地厚的孩子自我膨胀了,就认准了播音主持专 业”。直到多年后从北广毕业的她真正拿起话筒, 向千家万户播报新闻时才明白,当年的自己还很稚 嫩,但她仍感念走上主持道路的幸运,“在数学和 播音主持专业之间做选择,当时还是蛮难的。我选 择了后者。爱上文学和社会科学是多年之后的事情 了,时间条需要快进到复旦校园”。 “ 马 斯 洛 需 求 金 字 塔 有 五 层, 生 理 需 求( 温 饱)、安全需求(经济保障)、社交需求(友谊)、 尊重需求(渴望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需求。大 学毕业后,我的个人需求一层层推进,应该就是在 那一年,推进到了‘渴望自我提升’的阶段。这是 自然是幸福满满,心中还有许多期待。而在我毕业 给我的,比我期待的还要多。徐以骅教授是我的硕 士和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是在复旦期间对我影响最 大的老师。弱小的时候,我们需要指引、帮助和鼓 励,徐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给了他的每一个学生, 这很重要。当然,他还给了学生一个很高的学术起 点,其实他本身就是一个学术榜样。复旦的优秀老 师有很多,这正是复旦最具魅力之处。国务学院就 是典型的智慧高地,大师云集。教授们都温文尔雅,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术洁癖。在论文质量 上,他们没有丝毫通融妥协的余地。一次次遭受痛 批,一次次返工修改的过程中,我们的论文就被烙 印上了复旦学术质量的标签。” “您眼中的国务学院是什么样的?” “骄傲。国务学院的骄傲源于实力。不张扬, 从容安静中流溢出一种震慑力。” 润谦和,牧茵如是。当谈及对主持人使命担当的体 悟时,她说道:“‘使命’,我觉得不是预设的, 它应该会呈现于一个人生命的尽头。而‘担当’, 作为渺小的人类个体,也许聪明的做法就是做最好 的 自 己, 爱 好 自 己, 然 后 爱 亲 人, 爱 朋 友, 爱 世 人。” “ 千 般 荒 凉, 以 此 为 梦, 万 里 蹀 躞, 以 此 为 “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修养紧密相连,不仅是主持 归。” 从 最 初 来 到 东 方 电 视 台 当 实 习 生 到 后 来 的 一半靠天赋,一半靠积累、凭实力。相比较塑造, 二十余载,“工作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人,每个人都是如此。人的魅力是塑造不出来的, 也许真诚更能打动人心。真诚不做作,充分体现职 业精神,大约就是我的追求。如果我的主持被观众 认可,那真是最令我开心的事情了。”君子务本, 林牧茵始终坚守主持人的初心,怀揣读书人的虚心, 用思考丈量天圆地方,以从容阔步人生走廊。 林牧茵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是“媒体理性与公众 的两面。理性,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 离校的时候,或者说时间越久我就越意识到,母校 茵活泼外向、才思敏捷,演讲比赛屡夺桂冠、活动 她的魅力中也始终不乏书本的厚度与人文的温度。 虑和不自信,但她依旧笃行不怠,行稳致远,硕士 用,特别是硕士三年,要补的课太多,甚而有些焦 “那些线条、图形、定理什么的有着说不出的美感, 秀的数学成绩考进了市数学班。高中时期的林牧 更多平静从容伴着书香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通过 理性”,但她也一直致力于在主播台上留下自己的 我是他们中非常幸运的一个。来到复旦的第一天, 我喜欢它们,它们大概也喜欢我”。林牧茵凭着优 “ 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从 业 难便是协调时间,林牧茵坦言当时总觉得时间不够 星辰大海。 幼年的林牧茵对数学很有感觉,特别是几何, 56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 “人文温度”, 对她来说,“理性与温度,是硬币 界;温度,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包容这个 世界的不完美”。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林牧茵在 工作之余还创立了自己的公众号,阐发自己关于哲 学的思考与追寻,问及初衷,她说道:“硕士的时 候,扑面而来的一切很沉很重,需要花很大气力才 扛得动。闷头上坡,无暇他顾。博士,继续上坡, SMG 新闻综合频道,主持这条路,林牧茵一走便是 上海电视台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实而有成就 感;给我以生活支持,让我有能力在这座可爱的城 市扎根生活;通过荧屏我拥有了那么多观众,他们 是 我 最 宝 贵 的 财 富。 对 这 一 切 我 很 珍 惜, 也 很 感 恩。”二十多年前,林牧茵参加工作时,正值广播 电视发展的黄金时代,而今多媒体、自媒体、融媒 体,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电视媒体面临挑战,身 处其中,压力是每个人的切身感受。“精彩风景已 成过往,但我不曾为自己最初的职业选择而后悔。” 恍惚间,二十余载,醇香如昨,初心不改,她依旧 是那个林牧茵,如一泓清泉,缓缓流向海的深处。 “每个人都是历史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后浪 滚滚又是一道道时代风景。” 古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告诉人们:“幸 但已有余力欣赏风景,回望来路。现在,已经没有 福不依赖外在的一切”。当人们谈论成功的时候, 是停不下来的感觉,于是继续读书,读哲学,读诗 涅卡看来与幸福无关。他认为,幸福唯一条件是过 任何压力了,但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还在燃烧。就 歌,读自己喜欢的一切。这是一种美妙的体验。读 了之后还想分享,于是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应是 水中月,波定还自圆,读书带给林牧茵的是“源头 活水”,而她传递发散的是关于思考体悟的“圈圈 通常会联想到的财富、地位、荣誉,而这一切在塞 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什么是有德性的生活呢?苏格 拉底回答:那是高于生活本身的“更好的生活”, 即灵性的生活,与勇气、正义、真理、智慧相关。 身处殿堂,它辉煌高大。待长大了,飞翔了, 涟漪”,如其所言:“读书对我的影响不局限于主 从空中俯瞰,这座殿堂会逐渐模糊变小,宛若火柴 而是版本的跃升。” 的地方,是我们追寻幸福生活的起点。f 持工作,它重塑了我的整个精神世界。不是迭代, 行远自迩,踵事增华 “改变世界的梦想属于年轻时的自己,在认识 到自己的无知和无能之后,我逐渐接受了自己的有 盒。但永远不要忘记,那是我们理性、智慧被点燃 (图源:受访者供图,本文作者工作单位:国际关系与 公共事务学院) 限性,放弃了傲慢的自我高估,专注于自我反省、 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清心玉映,林下之风,温 57 初心使命 初心使命 胡馗:十字路口的勇敢者 □□ 文/吕京笏 2021 年,第五届复旦大学五四青年奖章的答辩 现场,看着师兄师弟们做出的一个个开创性、引领 性的成果,胡馗满心欣喜,也满眼羡慕。 三年前的他,发表了 SCI 论文 6 篇,申请专利 6 项,并荣获“2018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是 欧洲心脏病协会会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青年会员。可自从当年做出那个选择,就有很多东 西,注定再也不会属于他,他可能永远都无法像师 因为努力,所以勇敢 有的人因勇敢而努力,有的人因努力而勇敢。 兄弟们那样,成为国内国际的顶级专家。 毅然放弃留在上海和前往美国高校的机会,回 到偏远的家乡做了一名普通医生。胡馗说自己从未 后悔过,“原因很简单,贵州比上海更需要我”。 从大山走出,到家乡中去,这一来一回之间, 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曾摆在胡馗面前,而他总能勇 敢地做出一个又一个决定,无问西东。 胡馗也说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种。很难想象,他到 底跑了多远、攀了多久,才成为今天的复旦博士、 医学专家。 胡馗出生在一个离梦想足够遥远的地方。 “我的童年,是在放牛割草中度过的”,读五 年级之前,村里没有完整的小学,他和同龄人只能 每天去山脚下的“民办小学”上学,全校只有一位 老师,据说有初中学历。到了冬天,塑料膜糊不住 好的,谈起这样的经历,他认为首先要拥有一个强 大的内心,这样才能不被压力与焦虑击溃;其次要 有坚定的目标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最后便是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孜孜努力。 胡馗所学习的心脏外科,曾被认为是医学领域 内皇冠上的明珠,但是由于其门槛高、风险大、工 作强度高、培养周期长,很多人望而却步,导致这 门极具价值和需求的学科,竟然成了冷门专业。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 村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 此,更何况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医学事业?所以, 的寒风。那时的他,从不敢奢望自己能考上大学, 来争取考个本科。”那时候的胡馗还不知道什么是 这番话一直激励着胡馗,他说:“观赏风景且应如 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 胡馗的博士课题研究的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 本科。即便如此,胡馗一直以来都是那个上课听讲 病。这种疾病病情凶险,未经手术的患者平均寿命 用胡馗自己的话说,如果那时的自己是“领先 因为研究的需要,他曾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没 最专心的、作业写得最认真的,成绩也是最好的。 仅 26 岁。 者”,后来就变成了追赶者,幸运的是,从未停止 间断过一天实验。私人事务还可以安排过来,但临 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一直没拿过第二名的胡 24 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获取捐献的心脏;他每 过奔跑的脚步。 馗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在全校排了 100 多名,看 着与同学们学习基础的巨大差距,他的选择是奋起 直追。数不清多少次挑灯夜战,课本被翻到边缘卷 起,“除了比较努力,感觉也没有别的技巧”。学 校离家 30 多公里,只有放长假的时候胡馗才会回 去,坑坑洼洼的路面,沙粒打在窗玻璃上,车子颠 床工作难以协调。作为心脏移植小组成员,胡馗要 个月还有 5-6 个 24 小时值班。所以,遇到移植任 务,无论回到医院多晚,都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 完成必须做的实验。遇到值班,便只能在晚上相对 空闲的时候,向上级医生请假,得到批准后去完成 实验,然后再赶回去继续值班。 “在实验室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常常一抬头 簸得厉害,空气中弥漫着拥挤的气息,他总能站着 才发现已经是凌晨一两点了。”回忆起那段科研经 类似的经历也同样发生在上大学后,来自偏远 着即将出炉的数据,之后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无限 便睡着。 农村的他,在眼界见识、知识积累、技能才艺等方 面都与身边很多同学有着极大的差距,比如他很少 见到的电脑,对于很多大城市的同学来说已经成为 历,胡馗感慨,自己常常在深夜里满怀期待地守望 的绝望之中。 然而,生命不息,研究不止。 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优化方案、屡败屡战之 了“常规玩具”。但胡馗也有自己的“特长”,那 后,终于,胡馗成功建立了这一疾病的新型研究模 同学们出去玩耍时,他也基本都在读书、学习,耐 物的筛选奠定了基础。由于胡馗对这一疾病开创性 便是不浮躁、能吃苦,几乎每节课他都坐在第一排, 得住寂寞,付得出努力,“让我感觉特别骄傲的是, 我的大学期间几乎没浪费过什么时间”。 58 次,考博也考了两次,虽然过程崎岖,但结果就是 木板做的窗户,墙上一个又一个洞“迎接”着嘶吼 学。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告诉胡馗:“你很优秀,将 ▲▲ 胡馗 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学2011级硕士、2015级博士校友,现任职于贵州省人民医院 别有缘”,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胡馗高考考了两 “我感觉自己的求学之路挺坎坷的,跟‘2’特 型,并初步阐述其发病机制,为后续研究和治疗药 的研究工作,国际同行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极大认可, 他也多次受邀在相关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上作学术 报告。 59 初心使命 初心使命 “困难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 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这是胡馗的科 研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因为奉献,所以勇敢 种本能,源自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医生这份职业 在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十字路口前,他说: 学经历密不可分,尤其要感谢自己博士生导师王春 海买得起房 …… 他可能动心过,但从未动摇过,站 “大城市越好,越证明我需要回来,因为上海的病 人是病人,贵州的病人也是病人,我希望自己能够 可以说,因为胡馗的归来,无数患者因之改变 的敬畏。他认为,这份敬畏的养成与他在复旦的求 了命运。但他并不满足,他说,“医疗事业的进步 生教授的言传身教。 还可以工作 30 年,30 年后,我相信贵州的医疗水 胡馗读博时,科室里贴着两个横幅,一个是“如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现在至少 平、至少在我的心脏外科领域内,一定能够取得巨 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临深渊”,一个是“如履薄冰”,“他告诉我们, 吸心跳骤停,倒地不醒。现场一片混乱,听到呼救 人们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痛苦”, 降低风险”。每次做完手术后,胡馗都会保持手机 是用他的话说,只要信念坚定,坚守着那颗敬畏之 一切杂念,双膝跪地,对他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与 过努力,能够带动当地医务人员的进步,推动医疗 止出现突发状况。还有一次,面对一个不听话的病 的落后,他告诉自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就把 2015 年上海马拉松的赛场上,一名选手突发呼 声的胡馗立刻转身,逆着人群飞奔到现场,他抛下 同事们协同合作,插管、除颤,持续高强度的操作 后,病人睁开了眼睛,他却累倒在地,“这便是我 们学医人的初心”。 走上学医的道路,并为之付出一生努力,对胡 馗来说并非偶然。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的所有专业 正如上医校歌中所唱,“人生意义何在乎?为 纵然要舍弃很多,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但如果通 水平的发展,那也将造福一方百姓,也是功在千秋 的事业。胡馗认为,回贵州是他的初心,更是他自 己作为新时代青年人应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勇于 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个知识类的答题节目,我认为对于知识科普等等还 服务志愿者团队,免费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同时 借助好大夫、微医生等网络咨询平台,在线答疑。 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咨询者, 妇,胡馗总会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并且给予鼓励 我能在电视节目上展示,可能就会有成千上万甚至 更多的人看到,也许就可以挽救一些生命”。 2018 年 5 月,胡馗受邀参加美国心胸外科协会 年会并做学术报告,这是心胸外科领域全世界学术 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全国只有 4 名心外科医生受 自己的专业与关心为苍生带来温暖,胡馗觉得那是 他作为一名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因为敬畏,所以勇敢 胡馗完成自己回贵州后的第 100 例手术时,通 而行,安全第一”。至今,每次做手术前,这 8 个 现在的胡馗,早已经成长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 意托付健康甚至生命的医生。 这些话多次在网上走红,好多同学会把它们记 在本子上、笔记里,而胡馗却说,这只是自己的一 来到医院,看望病人,或者做好准备工作;晚上下 “临床医生每天都需要给自己进行充电,比如我今 天看到一个少见的病例,我就要查资料、做分析; 还有就是要坚持学习国内国外的先进技术,也许就 会发现有很多对患者副作用更小、效果更好的治疗 方案,如果不能及时学习,会感觉对不起患者”。 胡馗每天平均只能有 5 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他觉 得,自己的这种忙碌很幸福。 胡馗的愿望很简单,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他 一例手术死亡。 愿望,他总能在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做出 术 600 余例,救治了大量危重症患者,截至目前无 马凡综合征是一种遗传的主动脉疾病,一个家 这样做不仅手术风险大,而且仅为“亡羊补牢”。 担忧,只有这样,才算得上一个值得信赖、患者愿 今天的胡馗,每天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与 希望每一位贵州人都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在 因为心里总是放不下病人,胡馗每天会查很多 常常跟实习医生和规培医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告诫 让更多新技术、新理念造福贵州。 面的心脏外科医生,在自己的家乡完成各类心脏手 族很可能有好多人都得这种病,在贵州,医院采取 他们,要学会体会患者的痛苦,照顾好患者家属的 友不止一次鼓励他留下来,有人劝他为下一代的成 定。 每当胡馗走到病房,常常会有家属戏称:这个 源、设备、团队等等,胡馗婉拒了 。 胡馗的心中也有不舍与遗憾。越来越多的同事、朋 决定考博,博士毕业后回贵州工作的决心也愈发坚 字都会在胡馗的耳边回响。 次房,随时了解并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问题。他 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研究工作可能都无法继续开展, 落后,是人才的紧缺”。也正是从那一刻起,胡馗 和祝福。“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用 誉。他的研究,得到了密歇根大学一位教授的赏识, 留下来,意味着更广阔的天地,回到家乡,好 地区的差距,更感受到,以自己当下的水平,并不 过短信的方式向王教授汇报,王教授回复道“量力 笑眯眯的小帅哥又来查房了。 主动向他递出博士后的橄榄枝,并承诺给他配备资 “仁术”。2014 年,胡馗硕士毕业后回到贵州,在 多岁,来问老年人如何在疫情中保护好自己的老夫 邀作口头发言,胡馗是最年轻的一个。他侃侃而谈, 流利地解答听众的疑问,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 他始终与母校保持着交流,希望能将不断开拓眼界, 班时间极不规律,但他会尽量把业余时间来做研究, 改变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但他对节目组提出了一 施。“我讲课的受众最多可能只有几百人,但如果 胡馗认为,真正做到敬畏生命、敬畏病人、敬 弃,相信自己的诚心与实力总有一天能打动大家; 足以做出足够大的改变,“这种差距,是软实力的 但很快找到了另一片战场,积极参与线上免费咨询 有突发高烧,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感冒病人,也有 70 个要求 —— 必须让他在节目现场示范心肺复苏的实 真的是可以从心底流露出来的”。 疗理念与治疗方式,面对众人的质疑,他也从不放 学习,每天早上 8 点交班,他通常提前一个小时就 是比较有意义的”。在我国,心肺复苏的实施成功 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一,他认为自己有必要为现状的 站在旁边的胡馗深受触动,“对病人的尊重、爱护, 现有的食材做好吃一点”;由于引进了一些新的治 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贵州的医学水平与东部发达 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如愿以偿地逆行前线, 视的《一站到底》。“这个节目我之前看过,是一 人,胡馗的师弟吼了他,王教授立刻批评了师弟, 心,就一定能遇水架桥、逢山开路。面对基础设施 虑与无助,胡馗主动请缨,上一线,与病毒斗争! 助到别人的职业”。 加节目,胡馗基本都拒绝了,唯一接受的是江苏卫 24 小时开机,经常要连续好几个日夜守在医院,防 在工作过程中,胡馗也并非没有遇到困难,但 畏职业,除了常怀一颗“仁心”,还要锤炼自己的 字,望着空荡荡的街道,看着社交媒体中人们的焦 因马拉松救人而走红后,很多电视台邀请他参 病人的生命在我们手上,一定要小心谨慎,尽可能 大的进步!” 新冠疫情期间,看着电视屏幕上滚动的确诊数 都填的医学类,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医学是 一个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专业,是一个真正能够帮 60 长着想,有人告诉他留在上海的收入绝对可以在上 生病时得到更好的救助。正是因为始终铭记着这一 无愧于心的选择。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不希望我的家 的仍然是在发现血管扩张后把血管换掉的传统方法, 乡、我家乡的人民被甩在身后,不希望他们在身患 拥有丰富遗传病研究经验的胡馗决定,从零开始, 来,那他愿意做那个开拓者,不管是 30 年、50 年, 推动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如马凡综合征的规范化诊疗, 采取基因检测、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家族成员筛 查、定期随访、严密监测、药物预防等措施,对患 者及家族成员进行规范化诊疗,填补了省内空白, 他还积极推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在贵州的开展,尽 可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重病时求助无门”,胡馗说,既然一定要有人站出 还是代代接力,尽管个人能力有限,道路曲折,他 坚信,坚持总是有意义的。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 f (图源:受访者供图) 61 初心使命 初心使命 知行合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观点,听易,做难。 致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律师陆璇一直用知行合一 指引自己的公益之路。十多年来,从一个常年奉献 业余时间的法律援助志愿者,到一名努力推动中国 他坦言自己没那么自信,经历了一个适应大都市环 看起来和善、健谈,与他自陈的大学时期腼腆单纯 的形象有些出入。陆璇坦言,是公益法律服务改变 了自己的性格。 1998 年,带着对法律的模糊印象,陆璇考进了 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与众多在上世纪 九十年代选择法律系的同学一样,中学生时代的陆 生中存在感并不强烈。从安徽省芜湖市考来上海, 境的过程。临近毕业的时候,在同学的介绍下,陆 璇选择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热爱家园”,从此开 始了自己的公益历程。这段经历不仅打开了他略微 内向的性格,更为他的职业轨迹奠定了基础,陆璇 直言“我遇到了许多好人,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 情”。 “坚持认为对的事情” 2003 年,陆璇在大学同学的推荐下加入了公益 璇对那场可以称之为复旦学子“高光时刻”的 1993 组织“热爱家园”,起初仅仅是为了消磨多出来的 论赛是电视直播的形式,蒋昌建、姜丰、严嘉、季 “热爱家园”是由复旦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 年新加坡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印象深刻。那年的辩 业余时间,没想到一待就待了十八年之久。 翔等辩手在异国他乡的赛场上大放异彩,影响了不 的几位核心骨干曲栋、刘永龙以及热心公益的朱健 辩论赛的台前幕后出版成书《狮城舌战》,一度成 创办的,旨在通过动员和激励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 少年轻人。当年比赛结束之后,复旦大学出版社将 为当年全国最畅销的图书,陆璇也买了一本。辩手 们唇齿间的刀光剑影,在陆璇心里埋下了一颗法律 的种子。 刚等校友、在校学生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于 2000 年 丰富志愿者的精神家园、建立弱势者的希望家园、 培育公共精神的绿色家园。 彼时,刚毕业的陆璇找到了知名律师事务所的 真正进入复旦大学法学院之后,陆璇才对法 工作,同时和师兄师姐、同学们一起在“热爱家园” 交融。陆璇对法学院老师们的教学热情记忆犹新, 于市中心的高档写字楼,处理有关企业兼并的法律 律本身有了真切的感知,感受到了法与生活本身的 时隔二十三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许多授课老师的 名字和授课风格,“讲民法的老师王全弟擅长把法 律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讲公司法的老师白国栋严谨 谦逊,讲法理学的老师张光杰温和儒雅 ……”,忆 兼做志愿者。每周的工作日,他西装革履地出入位 事务;到了周末,他总是穿着 T 恤衫、牛仔裤,出 现在“热爱家园”办公室,或是城市的大街小巷, 无偿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陆璇提到,当时自己身边做公益的氛围很浓, 起复旦法学院的课堂,陆璇的回忆活泛起来,讲起 大家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动真的在改变别人的生 的窗户,我们从中找到思辨的乐趣、解决问题的乐 棚户区,许多农民工住在里面,产生一些迫切的法 来滔滔不绝,“每位老师都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知识 趣”。 除了法学院的课程,复旦的通识教育也给了他 很多滋养。陆璇从小就是个历史迷,喜爱中国古籍,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学毕业后他还曾是国学网国 学论坛的超级版主。大学期间他也广泛阅读了卢梭、 62 大学时期的陆璇日子过得十分简单,学 习很 公益理想植根在每一个人身上。 眼前这位戴着黑色方框眼镜、身着西装的律师 □□ 文/栾歆 度深刻再理解。 用功,也没有参加太多的学生活动,自觉在同级学 “公益让我打开了自己” 陆璇:知行合一的公益法律人 方史书,既是寻找个人信仰的过程,也是对社会维 慈善法律进步的公益人,陆璇始终坚持自己认为对 的事情,担起社会责任,开拓行业蓝海,渴盼着将 ▲▲ 陆璇 1998级法学院本科校友,上海复观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理事长。 图为2020年,陆璇(前排右一)和他的同事们在公益新天地办公室内合影 韦伯等西方哲学、社会学的书籍,他认为通读中西 活。二十年前的复旦校园周边有很多没有被拆迁的 律需求,“热爱家园”便设置了服务于农民工的法 律咨询点。城中村的脏乱差环境也成问题,“热爱 家园”便开启了垃圾污染治理工作。公益项目便从 这样的身边需求入手,一点点发展起来。 陆璇认为公益服务应该多做,“一次两次没什 63 初心使命 初心使命 么体会,做多了才有感觉”,久而久之,公益变成 少一个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做 NGO 领域的开创 报道,他一年参与了 147 次公益活动,累计 389 个 创立复恩的想法就此更加坚定。复恩(ForN- 了陆璇生活中的仪式感。据《新闻晚报》2011 年的 唤与体认”,陆璇说。 小时,若以一天工作 8 小时计,则上了约 49 天“公 GO)是中国第一家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 成长中的公益“律芽” 服务的时间其实比报道出来的更多,“把本应吃饭、 业发展”为宗旨,践行非营利组织法律研究社会智 仅仅为社会组织提供法 益班”。陆璇提起当时的报道,笑称自己投入公益 睡觉、在家休息甚至谈恋爱的时间都献给了热爱家 园”。 2005 年,陆璇当选了“热爱家园”理事,并在 2007 年、2009 年、2011 年连续四届连任,把工作 重心投入到公益组织的运营上。他用自己的专业特 长,为“热爱家园”编撰了大量文件,如修改《自 律规则》、主持规章制度清理工作等。此外,他还 以“促进社会组织依法合规运营,推动中国公益事 库与中国公益行业法律支持平台两大使命。陆璇解 律资讯,并不能达到陆璇在创 ForNGO,音译过来就是“复恩”;第二,复恩也有 织法社会智库”的使命。近年 释,取名复恩,有三重含义:第一机构的英文名是 报恩的意思在其中,希望法律人可以用专业来回馈 社会;第三,复恩的复也有多的意思,希望能够推 动更多 NGO 的发展。 这是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家民间自 积极培训新人,从职业发展角度给大学生法律志愿 主设立的专门针对社会组织及社会企业提供专业法 “热爱家园”历经 10 余年,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 都是对于单个个案的援助,是个体权利的保护,其 者做专业知识方面的讲座,教他们法律业务技巧。 时,也培养了大批 NGO 专业人士。 为什 么愿 意在公益组织做理事八年之久,陆 璇也一直在追问自己这个问题的答案。追根溯源, 他回到了自己信奉的儒家思想上,“儒者就是应该 律服务的支持性非营利组织。“之前做法律援助, 实真正能够带来的改变比较少。成立一家专业的公 益法律 NGO,希望能够更有力地去推动法律环境的 改变,其实这是一种集体权利的推动。”陆璇说。 在“热爱家园”担任理事的岁月里,令他感动 的不仅是公益服务对象,还有许多勤勤恳恳的志愿 者和职员,“他们的志愿精神完全是真实的,不是 为了什么别的目的,而且每一个志愿者都非常珍惜 服务的机会,不怕苦不怕累,对我们的服务对象非 常好”。但陆璇深知当时组织能开给职员的工资非 常低,这样下去不是长久的办法,作为理事,他一 直在思考理想中的 NGO 应该是什么样子。 2012 年,陆璇去香港参加了一次访学活动,这 段培训经历让他看到香港 NGO 的高度发展,每个从 事 NGO 领域工作的人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荣誉感和专 业度。陆璇更加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开创者,“办 一个专业的法律人的 NGO”。外商投资律师多一个 贴合度不够的社区法律服务项 目,比如纯粹的社区调解和咨 询工作,而将精力聚焦于与社 会公益组织有关的项目。此番 业务的调整与精简,让陆璇找 到了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 向。 ▲▲ 2018年陆璇(右三)和其他中国公益人在印度和学生志愿者们合影 基于公益行业法律基础设施建设机构的定位, 律专家支持库,在公益法律、社会组织法律研究等 益事业相关的法律进步,如就环境保护法、反家庭 将公益事业坚持到今天,陆璇遗憾于目前看到 暴力法、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慈善法等法律草 的社会组织“市场”发展空间太小,整个社会对公 海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办法》《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 想到助学支教,资金还是主要流向了扶贫、教育和 也不规范,一旦发生纠纷,很容易当被告,而且最 情。 研究积极蜕变,舍弃了与宗旨 初期的机构,有时不和员工签劳动合同,社保管理 去”。 对于陆璇来说,创立复恩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来,复恩向专注公益行业法律 复恩积极承接政府课题,通过参与立法推动中国公 益组织的合规运营保驾护航。陆璇举例,一些发展 以法律服务公益 立复恩之初预想的“非营利组 复恩为公益组织提供法律服务,手把手地为公 他信仰的东西跟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致的,即 所谓知行合一,我当时觉得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 64 者,陆璇觉得自己“有责任推动社会公益的发展”。 会公益事业的使命感的共同召 后都会输官司。为此,他希望能够为这些社会组织 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通过讲座、沙龙、论坛等形 式的法律培训活动,授人以渔。 去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爆发,许多社会组织 案提出修改意见,草拟《深圳市社会组织条例》《上 (修正案)》等,并联合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举办相 关的学术研讨会。 为了让更多关于公益法律研究的成果惠及更多 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积极抗击疫情,这其中 人群,在陆璇的带领下,复恩还将关于慈善法的理 领着复恩为参加战疫情的社会组织、捐赠人提供专 发计划署委托的《中国慈善法手册》(中英文双语) 就面临着不少法律难题。从大年夜开始,陆璇就带 业的法律指导。从除夕夜开始的第一个月里,复恩 为相关社会组织、捐赠人提供了逾 50 次法律服务, 累计服务时长超过了 240 小时。与此同时,陆璇还 组织撰写了 13 篇关于志愿者管理、协议监护、境外 物资捐赠、复工复产劳动法等多个实务问题的普法 的人来推动主导”。 陆璇将目光聚焦在了今天的年轻人身上。为此, 获得公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并启发和引领 法律实务丛书》与《中国公益法丛书》两套法律丛 书,以及大学生公益慈善学教材《公益慈善法律教 程》。 益律芽发掘计划”,希望通过该项目让更多的同学 他们加入到公益法律行业中去。2020 年,复恩荣获 2020 年度上海“公益之申”十佳公益机构称号。 当然,陆璇强调,并不能期望每一个年轻人都 “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并不断摸索能解决问题、 去 NGO 做公益,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于公益事业的 式,逐渐建设成为一个社会组织法律的研究中心、 会创新的公益理念应该根植在每个人身上,这样人 能力建设中心以及服务中心。”陆璇这样总结复恩 相聚在一起。“不仅仅是抱团取暖,而是一种对社 新等领域都需要公益组织来推动发展,需要更年轻 项目。目前,复恩法律还出版了《中国非营利组织 费的视频课程。 队成员,但大家都怀着相同的对公益事业的使命感 医疗,但是包括科技、环保、文化、体育、社会创 复恩自 2018 年启动了面向优秀的法学院学生的“公 促进公益法律事业发展、产生更大社会价值的新模 复恩法律的规模并不大,目前仅有二十多位团 益的理解程度还很低,“现在一提起公益大家就会 论洞察编纂成书,并于 2018 年 6 月完成了联合国开 文章,并和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合作制作了“抗 击疫情 6 问——社会组织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免 方面沉淀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的核心定位。 通过多年探索与发展,如今的复恩已经汇聚了 大批法律专业人士与公益资深人士,拥有了强大法 理解。陆璇对未来的社会有着简单殷实的希望:“社 们到了每一家公司,每家公司都变成社会企业,每 家公司都可以为公益贡献力量。”f (图源:受访者供图) 65 创业与梦想 创业与梦想 要么科学家,要么作家 浙江舟山沈家门镇,是一个 10 平方公里的海 岛,住着 8 万人。嵇晓华就在这座小岛的一个“角 的科普呢?他开始试着写科普文章。“在复旦期间, 我一直在尝试各种可能性,早年做了很多文风上的 探索。” 因为不好意思让导师知道自己在写专栏赚钱, 落”里长大,直到十九岁读大学才离开。 也为了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学术论文写作“八股文” 的生活半径被圈在这个海边角落里,所有生活需求 与嵇同音,十三是他喜欢的数字。 嵇晓华家向前 300 米就是海,另一边是山,他 “方圆 400 米之内都能满足”。直到上大学,嵇晓 华都不会骑自行车,因为在岛上没有需要。 他形容自己是个典型的“岛民”,小时候很难 的范式,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姬十三。“姬” 多年之后,在他创立的公司里,同事们很少叫 他的本名,他们已经习惯唤他:“十三!” 逃离“八股文” 远行。“内陆的人可能很容易到另外一个城镇,觉 得世界很大,我们出岛很麻烦,通常是在比较小的 空间生活,小时候觉得海岛就是全世界。” 家附近有个图书馆,嵇晓华是那里的常客。他 靡一时的两大校园流行文化风向标,发轫于学生文 史》中的宇宙起源、黑洞理论深深吸引。那时,嵇 供了方便快捷的创作与交流平台,在复旦读研期间, 不仅为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着迷,还被《时间简 晓华有两个理想:长大后,要么当个科学家,要么 当个作家。小男孩有很多疑问:生命是什么?我从 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小岛上找不到答案。 1997 年夏天,嵇晓华结束高考。他想起小时候 □□ 文/赵芸巧 “在决定成为科普作家之前,你的理想职业是 什么?” “那肯定是科学家。” 忽然被人叫出笔名,CEO 有点不好意思,又有 的公司,开始试着用商业模式做科普。 十年间,嵇晓华和“果壳”在一起,被轻视, 66 壳的创始人嘛!我是果壳的粉丝!” 点惊喜,连声说:“真的啊?谢谢,谢谢。” 之后,嵇晓华的科普文章大受欢迎,“科学作家” 当时中国的科普文章并不多,少有 的科普 作 品也大多只发表在科普杂志上,稿费是千字 150 元 来等待他的,是整整十年的生物学研究生涯。 媒体上发表,稿费也提高到千字 500 元,甚至千字 生物学到底研究什么都不知道,也不会想到,接下 五年本科、六年硕博的日子里,他埋头生物学 专业学术研究。生物学的学术论文写作,对曾经理 想成为作家的嵇晓华来说近乎“八股文”:“它有 一定的格式,甚至一定的语言风格,每个人写出来 的论文可能风格都差别不大。” 2001 年,嵇晓华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专 校不同的“人文氛围”,开始考虑“用人文的传播 时间写作,又在百般纠结后创立了一个名叫“果壳” 士毕业,放弃了成为科学家的机会,反而花了许多 2004 年,在一番投稿后,嵇晓华创作的一篇关 中,十九岁的嵇晓华最终选择了后者。当时的他连 十年后,他在上海一家咖啡馆里站起身去卫生 间,立刻被店员认出:“姬十三啊,我知道的,果 在校园中小有名气。 的形象在他的身上渐渐清晰。 业本科毕业,来到复旦大学修读神经生物学的硕士 十年前,嵇晓华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专业博 酷博客知名博主,因其在两大平台上的科普写作, 困惑,那些小岛回答不了的问题,或许只有这两个 被关注,被批评,被赞誉,中途险些被金融危机的 浪头打倒,但始终没有停止做科普。 嵇晓华作为日月光华 BBS 的一名活跃版主、ID 及歪 于时间感知的文章在《牛顿科学杂志》上发表。那 学科能够解答。填报志愿的关口,在哲学和生物学 嵇晓华: 从科普作家到 CEO,打开科学的果壳 化的“日月光华 BBS”与“歪酷博客”为师生们提 的自己,抱着一本辞海查词:“哲学”是什么学科? “生物”又是什么学科?——当时的他想,自己那些 ▲▲ 嵇晓华 神经生物学专业2001级硕士、2003级博士校友,果壳网创始人 二十一世纪初的复旦校园,BBS 与博客成为风 左右。嵇晓华的文章凭借其通俗易懂,得以在社会 1000 元 —— 对当时的文字工作者来说,这已经算是 很高的报酬。 “2004 年,做科普的人比熊猫还少,做职业科 普的更少,但是我觉得科普比科研有意思多了,我 喜欢写科普文章。最多的时候我同时给 9 家媒体写 专栏。”嵇晓华在接受《半月谈》采访时回忆。 等到博士毕业,嵇晓华已在《南方周末》《科 和博士学位。在复旦大学,他感受到了和理工科学 幻世界》等媒体刊发了很多科普文章,每个月的稿 方式来表达科学”。 的平均稿费都提高到了千字 400 元以上——一个可以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市面上的科普文章大多数 是写给科学爱好者的,对读者来说,阅读门槛比较 高。嵇晓华发现这类文章科普效果不佳,一个想法 在他心中萌发:能不能给普通读者做一些更口语化 费收入,能拿到上万元。嵇晓华说,是自己把大家 基本靠写作养活自己的报酬。 “马洛里曾经坚决反对在登山中使用氧气,认 为这不符合‘体育精神’,然而,对于神经系统来 说,它才不管你有什么精神。缺乏氧气的直接后果 67 创业与梦想 创业与梦想 就是导致大脑内的损伤,比如脑内毛细血管壁出现 渗漏,引起脑组织水肿,致使娇嫩的脑与颅骨发生 挤压——想想豆腐掉在石头上的后果吧。” ——这是嵇晓华 2007 年发表在杂志上的科普文 岛上的小小角落,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上海的复旦大学,嵇晓华的下一站在哪里? 然而,从公益科普转向商业盈利,嵇晓华有些 问题。果壳很有耐心,希望能带来一种新文化。” 的”,他决定去北京玩玩:“当时我跟上海的所有 但现实中完全看不到影子。”嵇晓华在接受《新京 1。大家来自的学校不同,性格也千差万别,但共享 2010 年前后,豆瓣、穷游、单向街书店、雕刻 收入,嵇晓华惯常地沉吟片刻,然后不疾不徐开口: 朋友说,我一年之后就回来。” 后来,他在北京一住就是十三年。 “的确是机缘巧合,现在回过头来看,北京确 调控 PFC 认知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实是当时一个创业的高地,我如果没在北京而在上 《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前额叶皮层兴奋性突触传递的 为一个作家,当一个比较悠闲的专栏作家,过着比 —— 这是嵇晓华 2007 年写就的博士毕业论文 松鼠会起初一年,大家都没有工资可发。那是 这是松鼠会的宗旨。 应对不及:“被社会毒打了,前几年都不赚钱。” 织等许多脑的高级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去甲肾上 递质,以往的行为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NE 系统在 知乎一样,短期的盈利与否,不是我们首要关心的 2010 年,科普事业在中国仍然非常小众。“我们喊 晓华去北京住。在嵇晓华的印象里,北京“挺好玩 腺素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 硬外壳,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嵇晓华说, 得知嵇晓华不留校做科研,许多朋友邀请嵇 章《脑损伤:征服高山的代价》一文选段。 “前额叶皮层在思维、推理、行为的计划和组 着‘科学是未来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愿景很动人, 报》采访时回忆。 时光咖啡馆等一批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就 在松鼠会举步维艰之时,投资人找上门来,希望通 在果壳网公司里,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比例是 2: 一个特质:对科学感兴趣。当被问起在果壳工作的 “我们收入中等,我觉得,能维持在北京的生活。” 嵇晓华创立果壳网之后,在校园之外陆续认识 过创业形式将松鼠会变为盈利企业。 了很多复旦校友,“大家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共同 较精致的生活。” 论:能不能把用户定义为客户?一开始自我定位为 位投资人就是一位复旦校友。2011 年 7 月,果壳网 普写作愈发得心应手的同时,也认真地完成着生物 但很快,他感受到了北京“更好的文化氛围”:在 模式,社会上会不会有批评的声音? 专心学术的博士生嵇晓华,亦庄亦谐的科普作 个圈子,将写科普文的年轻人召集到一起,进行线 调控》一文选段。 2007 年,嵇晓华已经写作科普文章三年,在科 学专业的“八股文”学术写作。 家姬十三,BBS 上热衷“灌水”的版主嵇晓华 —— 这是在复旦大学的人文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多面自 海,我相信我就不会创业。如果在上海,我只会成 刚到北京的时候,嵇晓华只是换了个地方写作, 这里,似乎更容易聚集起科普爱好者。他建立起一 上或线下的聚会。 《三体》还在创作中时,嵇晓华曾经和刘慈欣 我”,嵇晓华发现:“在复旦,人有 N 种可能性。” 在酒吧里有过一次聊天。他们聊量子力学,聊二维 生生涯转眼来到尾声。“我们这个专业毕业后无非 瞥向他们的奇怪眼神。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2007 年,在复旦修读神经生物学六年之后,学 是出国、科研、进入外企或者留校任教。”面对这 些循规蹈矩的康庄大道,即将顺利博士毕业的嵇晓 华却感到了犹豫。 “科研这事儿好像一眼就能望到头,还没开始, 你就已经大概知道你的人生轨迹是什么样的。”潜 在咖啡馆里畅所欲言地聊科学、聊科幻,才说明科 学文化成为了大众话题。” 者只有 20 人左右。“我纠结一阵很快做出决定,做 科普自由撰稿人 …… 在那个时间点,我发现做一个 专职的写作者,好像也是一个不错的生活方式。” 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 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业生涯结束了,年轻人们终 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果壳网正式上线。 三 个 月 后, 有 人 在 知 乎 上 提 问:“ 果 壳 网 做 知乎上的用户 ID 是几年前那个笔名 —— 姬十三。姬 做讲座、看纪录片、辨星星、认植物 …… 把他们汇 聚在一起最重要的联结,还是科普写作。他们风趣 诙谐的文风、通俗易懂的语言、扎实的科学素养, 共同塑造了科学松鼠会的科普风格。 “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 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 是最大的中文开放式网络课程社区,同年得到中央 电视台 1 套新闻节目报道。 科普主题的系列活动也持续推出。“万有青年 剧场、野外、实验室、公司等场地设计课程,把整 早期创办者从中受到启发,决定用果壳来命名公司, 这群年轻人的聚会,不仅吃喝玩乐,还聊科学、 MOOC 学院,致力于为中文用户学习全球课程服务, 人们点开网址,第一眼就能看到“关于我们—— 网址。 们是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科学 ‘科学流行起来’。” 评的莫过于 MOOC 学院。2013 年 1 月,果壳网推出 烩”模仿 TED 模式,授权用户办讲座,向现场观众 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霍金以此为题著书《果壳 信科学是美的,希望为公众‘打开科学坚果’,让 性社区”,女性科学备孕管理应用“研究生”,各 赞回答。在答案中,嵇晓华附上了果壳网介绍页的 网络上,“科学松鼠会”的介绍是:“这是一 记者编辑,和一些有科学背景的公司白领。他们相 益增多。当时中国的科普作者很少,活跃的年轻作 种基于科学的有趣产品陆续诞生。产品中,最受好 名字由来”。 与此同时,不断有媒体向嵇晓华约稿,他甚至 获得资金后,果壳网的商业模式渐趋成熟。科 2010 年 11 月 14 日,果壳传媒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松鼠会仍然坚持非营利的初衷,另建一个商业公司。 2008 年 4 月 —— 嵇晓华在北京度过的第一个春 个公益的民间科普团体,由 90 多个年轻人组成,他 获得 A 轮融资。 学家访谈品牌“科学人”,专业两性交流社区“知 十三的回答获得了 28 人赞同,是这个问题下的最高 人谈科学。嵇晓华当时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 的回忆、一些共同的身边的联络”。果壳网的第一 考虑半年之后,他们想了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 里,来酒吧的人通常不是谈生意就是谈恋爱,没有 尝试过去企业实习,可是最终发现在企业工作的生 拥有了自己的专栏,科普写作带给他的正向激励日 公益组织的科学松鼠会能不能营利?如果做成商业 得如何?果壳想成为一个怎样的网站?”嵇晓华在 天——“科学松鼠会”诞生了。 活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嵇晓华和松鼠会的朋友们展开了长达半年的争 世界,两个人都很激动,全然不顾酒吧里的人频频 心学术十年,即将三十岁的嵇晓华认为自己依然有 些“叛逆”,“想尝试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他 68 于走出校园,广阔的世界在他们面前展开。浙江海 “哈姆雷特曾言‘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 分享自己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果壳公开课”在 个世界变成课堂;“第八日”让艺术家走进科学实 验室,进行跨界交流…… 2012 年 4 月,果壳网和浙江省科技馆举办首届 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处轮椅之上的时光。果壳 “科学菠萝奖”,奖励具有想象力且有趣的中国本 其寓意为:网络是我们的果壳,然而这里所谈论的, 不会被世界摧毁好奇心的人,和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公司要做更大的事” 果壳建立半年后,又有人在知乎上提问:“果 土科研成果,“找到那些并无野心改变世界,但也 科学”,在中国科学界备受好评。 此外,果壳还在文创、科技营销领域做出尝试。 他们制作的“物种日历”去年销售近 30 万册;许多 科技公司也与他们建立了营销合作关系。 从 2010 年冬天百般纠结地决定创业开始,到今 壳网是如何盈利的?” 天,十年过去了。嵇晓华已经从一个痴心科学、专 目前有图书出版、网络广告、科技服务等业务。当 司就要去做个人做不了的事,做更大的活动、更大 “姬十三”回答:“果壳不仅仅是一个网站, 然,作为一个已经有一轮风投的新兴网站,就如同 心写作的科普作家,成长为一个成熟的 CEO。“公 型的事。” 69 创业与梦想 美丽复旦 医学和生命的温度 十年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嵇晓华在微 博上看到网友说:疫情期间最受关注的领域,一个 是财经,一个就是科普。疫情期间,果壳推出了“新 型冠状病毒肺炎系列文章”,满足了疫情中渴望科 学信息的大量读者的需要。 2021 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 文宏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为什么做科普的人这 壳网做得如何?果壳想成为一个怎样的网站?”“姬 十三”回答里的那个果壳网介绍网页上,只有果壳 网的自我介绍,写着“果壳”的名字由来、价值观 目里清清楚楚记录着果壳前进的每一步。 “2013 年 1 月:果壳获得 B 轮融资” “2014 年 12 月: 果 壳 获 得 2000 万 美 元 C 轮 把正确的知识向大众进行传递。我在这里向所有做 登上新榜 [ 百科类公众号 ]” 嵇晓华做科普这十几年,基本没有遇到不看好 科普事业的人。他感受到整个社会对科普的支持, 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对基础科学的支持、用户读者 的喜爱,都让他感到欣慰。“我觉得在中国做科普 这个事儿还是挺正面的——除了赚不到钱,其他都蛮 正面的。” “2015 年 12 月:果壳微信公众号以排名第一 “2016 年 1 月:果壳举办国内首届科学春晚—— 科学之声,聘请了 73 名国际顶尖科学家担任科学顾 问” 网页最顶端的那句话还跟十年前一样。 那是一句哈姆雷特的台词:“即使我身处果壳 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 霍金以此为题著书,暗示自己身处轮椅之上的 在嵇晓华看来,科普工作者的状况近年变好, 时光。嵇晓华用它来命名自己创立的第一个公司。 一个个体只要在互联网上有影响力,就可以有收入。 直亏损,中途险些被金融危机的浪头打倒,被轻视, 有赖于互联网的生态的变化。网红经济的崛起使得 像科学松鼠会那样公益做科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虽然当然比不上美妆博主,但今天的科普博主也 能有些收入 …… 果壳网也会包装一些科普性质的 KOL(Key Opinion Leader 关键意见领袖)。” 这家公司在公益和盈利的纠结中诞生,创立之初一 被关注,被批评,被赞誉,但始终没有停止做科普。 这枚小小的、坚硬的果壳,和嵇晓华一起走过 了十年。f “如果年轻 10 岁,你会考虑自己去做一个科普 (图源:受访者供图) “不确定 ……”嵇晓华埋头想了一会儿,忽然 参考资料: 今 年 是 果 壳 的 第 十 年。 十 年 前, 在 成 为 果 壳 变》,剥洋葱 people 类网红吗?” 又笑起来:“有可能,这样会带动社会的关注。” 网 CEO 之前,嵇晓华还仅仅是一个科普作家。“姬 十三”最初的作品在上海当年的不少纸刊上都发表 过,这些刊物中的许多,如《上海壹周》《外滩画 报》,都已在 2010 年后陆续休刊。嵇晓华一直留着 刊登过自己学生时期文章的杂志和报纸,直到 2020 年底,搬家时他整理房间,发现这些旧纸张都已经 发霉了。 □□ 文/张欣驰 周国民 十年后,网页上多出一个“品牌大事记”,栏 融资” 科普的科学家致敬。” ——记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 和愿景。 么少呢?因为做科普不挣钱。所以做科普除了有科 学知识以外,还要加一点——还要有一些情怀,希望 70 十年前,果壳初创时,网友在知乎上提问:“果 [1]《“商人”姬十三:从“科学超男”到创业者的蜕 [2]《姬十三:这是最好的时代》,《半月谈内部版》 2021 年第 3 期 ▲▲ 人体科学馆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 解剖学作为医学的基础,是认识人体奥妙,掌握人 体科学的必要学科。 位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复旦大学人体科学 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人体标本陈列室,创建于 20 世 纪 30 年代。馆内陈列着 1000 多件珍贵馆藏,都代 表了生命最无私的馈赠。有师生们亲自制作的血管 灌注标本、1951 年手工制作的一套独一无二的人体 胚胎蜡像、1913 年取材于印度人的皮肤组织切片、 距今 500 余年的明代古尸、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的手术导航系统…… ▲▲ 参观者送给人体科学馆的画 71 美丽复旦 美丽复旦 这里不仅是一部立体的医学教科书,也是探索 人体奥秘、医学职业引导的窗口,更是一个充满爱 的地方。在这里,医学标本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 有着医学和生命的温度;在这里,有科普知识,也 持久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近年来,在学科带 头人周国民、宋志坚和李文生等教授的带领下,发 一 —— 著名的解剖学家张鋆教授。1928 年,张鋆教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解剖学科已被建设成为一 所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 ( 今复旦大学上海 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正在再创新的辉煌。 有人生大课,更承载着上医解剖学科发展波澜壮阔 个国内一流、享有国际声誉的学科,是国内最早的 源泉。 学科,也是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 的历程,以及解剖学科一代代学者薪火传承的精神 筚路蓝褛,以启山林 上医的解剖学科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如今的 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源于 1927 年的解剖 科,是上海医学院创立伊始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 1956 年, 解 剖 科 分 拆 为 解 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 设学科。主要承担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 科研、研究生培养和高级师资培训等工作。 1927 年上医初建时,解剖学科主任由红十字会 医院外科主任任廷桂兼任,科内仅有一名工友。随 着时代的变迁,一部 500 余人、94 年的学科发展史 渐次展开。 授由湖南湘雅医学院来到上海,在中国人办的第一 医学院 ) 任教育长、解剖学教授。到校后不久,学校 改建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建院伊始,行政事务繁重, 许多工作,如人员安置、设备添置、人才培训等都 要从头做起。张鋆秉公办事,平易近人,颇得人心。 他还亲自承担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的教学 工作,并且连标本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解剖学材料 的收集与保存都亲自动手,没有一点教授架子。 张鋆的亲力亲为从人体科学馆内陈列着的一台 有着 90 年历史的显微操作与注射仪中可见一斑, 这台仪器历经岁月时光打磨,仍显簇新。在人们看 来,这台仪器就像个铁疙瘩。它自重 10 多公斤, 剖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1930 年产于德国,1934 年由时任国立上海医学院教 并有半数教职员工被派往重庆, 务长、解剖学科主任张鋆从美国带回国内。80 多年 参 与 重 庆 医 学 院 的 建 立。2002 前,远隔重洋,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一位中国教师 年,在系室调整中,两个教研室 随身将这样宛若千斤顶一般的精密仪器千里迢迢带 合并成立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回国 ? ▲▲ 在人体科学馆参观的小学生 任 廷 桂 教 授 兼 任。1928 年, 著 华势力猖獗,更有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脑沟回模 黎教授发明的谭氏血管注射剂,提高了对动、静脉 鋆教授继任主任直至 1946 年。 族’”。面对这样的辱华言论,在当时“身体发肤 自制作的标本。 解剖科的首任系主任由上海医学 20 世 纪 30 年 代, 旧 中 国 羸 弱 不 堪, 西 方 反 院 创 始 人 之 一、 著 名 外 科 专 家 式 和 欧 洲 人 不 同, 和 猴 子 更 为 相 似, 是‘ 劣 等 民 名 医 学 教 育 学 家、 解 剖 学 家 张 受之父母”的封建社会,张鋆用医学实验辟谣,亲 在解放前 20 多年的艰苦创业时 期,先后还有王有琪、齐登科、 工作,他们是学科的奠基人,并 国人的脑沟回模式与西方人并无不同。”这项权威 上医解剖学教研室负责组织完成。虽然其间历经波 豪感和爱国心让他克服了种种困难,身体力行。 外,卢于道、范承杰和外籍专家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淞沪战 雷门、谭忧黎等著名中外专家也 解放后,张鋆参加制订国家第一个科技十年发 展规划时,就将调查测定中国人体质正常值定为医 研究给了西方人当头棒喝,正是这样强烈的民族自 为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此 血管的观察效果,直到现在陈列室内还珍藏着他亲 自解剖研究了 50 个中国人尸体的大脑。他将研究结 论以英文发表在当时的《美国人类学杂志》上:“中 郑思兢、王永豪等教授相继到系 学发展规划第一项课题,并于 1964 年将此任务交给 折,但最终课题得以完成,并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 进步一等奖。 1960 年,由张鋆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出版, 曾 在 系 里 工 作 过。 新 中 国 成 立 争,完全摧毁了上海医学院的吴淞医学基地。次日, 成为解放后第一部高等医学院的统一教材。1962 年 知名专家教授,如蒋文华、谷华 淞,抢救残存的切片、模型、显微镜等公物,而个 领导下,集体编成了一部比原书质量更高的教材。 张鋆不顾生命危险,踏着战火余烬,只身绕道赴吴 后,解剖学科相继聚集了一大批 人物品一件没拿。那时正值寒冬腊月,他一家八口 运、陈丽琏、胡则揆、于彦铮、 钱佩德、成令忠、陈芝仪、陈耀 沈宗文、沈馨亚、左焕琛、罗宝 王克强、王海杰、谭玉珍和李瑞 锡等,他们共同促进了学科深入 ▲▲ 1934年张鋆教授从美国带回的显微操作与注射仪 1985 年,在张鋆教授指导下的学生参加了第 十二届国际解剖学大会,拿出了解放后中国人民独 发展。由于师资需要,张鋆特聘请了国际著名的奥 脑、脊髓结构原则的认识。 地利解剖学家谭忧黎 (Tandler) 教授来校任教。他们 国、刘才栋、彭裕文、钟翠平、 该书再版时,他破格任用一批青年教师,并在他的 靠借的几条毯子才渡过了难关。正是靠着前辈们筚 路蓝褛的开创精神,上医解剖学科才取得了长足的 良、童夙明、王惠仁、周孝瑚、 72 这一切都要追寻到上医解剖学科的开山鼻祖之 重视人体标本的形态学教学方法,如张鋆教授采用 边讲边画的动态授课模式,影响了几代教师;谭忧 立研究得到的新成果,从而修正了世界近百年来对 张鋆还进行了 30 多项卓有成效的科研课题,为 祖国医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国内 外享有崇高的威望,被誉为“中国现代解剖学的先 73 美丽复旦 美丽复旦 驱”。 了病人所有的医疗费用。 中有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院士,原上海医科大学 位身为教师的捐献者这样说:“宁愿让学生们在我 科先后培养了王有琪、齐登科、郑思競、胡哲揆、 毛主席在北京宴请全国知名人士时才道出当年那个 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谷镜汧,也有普通 刀。” 学专家。同时,上医人体解剖学科还秉承立足上海、 疟疾的女子正是其夫人杨开慧。从心系百姓疾苦到 正是在一代代师者的辛勤耕耘下,上医解剖学 王永豪等教授,他们后来都成为了我国著名的解剖 惠及全国的理念,于新中国建立不久就担起全国医 学院校解剖学师资培训的重担,并专门编写了师资 培训教材,为中国的解剖学事业乃至医学教育事业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无私奉献 正谊明道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 身形高大、身披蓑衣的青年正是自己,而那位身患 牵挂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纵使跨越时间和空间,这 位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之父”的老人也依旧值得 的工人、学生。“大体老师”的殷切嘱托时刻提醒 在志愿书下方,一本本装订好的《感恩·奉献》 用生命诠释着:生命的存在不止一种方式,任时光 病痛而持续努力。 笔记,记录着学生们自发用图画、诗歌、散文等形 并没有实现。颜志渊决定去世后把自己的遗体捐赠 “老师,我要对您说一句‘谢谢’。虽然我们 医学的温情与敬意,也勉励着一代代医学生,踏入 的 9 周,您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让我 识,还有深厚的人文道德修养,而这正是上医自创 后把遗体捐给学校做解剖,然而这个遗愿在 70 年代 式写给“大体老师”的信。 地上矗立起颜福庆的全身雕像。2005 年,复旦大学 深刻体会到无私和奉献 ……”这是上医临床医学五 了半个多世纪。一进人体科学馆,由颜福庆老校长 路被命名为“福庆路”。“正谊明道”被铿锵有力 上医举行 70 周年校庆之时,东一号楼对面的草 举行百年校庆,枫林校区颜福庆雕像前的东西向道 地书写在了上医的历史篇章中。 余年前,人们普遍认为人体解剖违背伦理道德,虽 着当时国立上海医学院王有琪教授的呼吁:“向当 创办上海医学院后,颜福庆依然非常重视解剖。 林工程师徐益勤看到报道后立刻致函王有琪教授, 据颜福庆的长孙颜志渊回忆:“20 世纪 60 年代, 祖父经常带我到学校里来。有一次带我参观放置标 本的解剖教研室,他指着一个大瓶子里的两个双胞 胎婴孩标本说,这是你的两个姐姐 ……”是什么让 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前辈压抑自己的丧亲之痛,无 私将亲人的遗体捐赠医学?在人体科学馆中展出的 另一张照片也许可以解答。这张照片上是 1956 年毛 主席在京宴请全国知名人士,点名颜福庆教授坐在 自己身边的场景。 颜福庆任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医院院长期间,曾 何时何地去世,均请通知国立上海医学院领尸,供 解剖使用。”在当时“死者为大”的时代中,这样 破除迷信、自愿捐献的壮举无疑是一声惊雷,而球 票背面的文字却成了徐益勤一生的风向标。2015 年 8 月 15 日,年过百岁的徐益勤去世,通过上海市红 十字会,这位老人实现了近 70 年前捐献遗体的心 愿。 在人体科学馆里,类似这样的捐献者的感人故 馆入口处挂着这些捐献者们的图碑:“对曾在我系 斗笠,背着身患疟疾的妻子求医。女子本患疟疾, 再受风寒,危在旦夕。颜福庆见状,急忙扶病人抢 救。在他的精心治疗下,病人日见好转,他还免收 (图源: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 夹内的一张足球门票背面预立遗嘱:“本人不论在 南分会医院改为“仁术医院”,颜福庆被聘为院长, 一天,下着瓢泼大雨,一位年轻人身披蓑衣、头戴 办以来一以贯之的精神。f 表示愿意过世后将遗体捐给医学院,并在其随身皮 事不计其数。不少在医学院工作了一辈子的教师也 开始提倡“救济平民疾病”。当时,长沙疟疾频发。 一线,学生在他们身上练就娴熟的解剖技艺。曾有 神圣的医学殿堂,需要掌握的不仅是高超的学术知 时教育部请求医学院解剖用尸体。”当时 35 岁的园 参照雅礼医院的章程管理医院,即“贫者仍送诊施 药,病重者住院免费”。到了 1924 年,红十字会湖 医学院学生们将遗体称作“大体老师”。一刀 人体科学馆内一件件展品的背后,折射的正是 1948 年 5 月 29 日,上海《申报》的一角刊登 来仍然困难重重。1920 年,湘雅医学院打破成见, 在赈灾义卖的菊花会上,当众解剖尸体,轰动长沙。 年制的一位学生的感谢信。 流转、世事变迁,他们对世界的爱将永远传递下去。 无言良师 传递大爱 福庆坚持解剖应是医学院学生的基本课程,但在百 然政府明令准许医院及医学院解剖尸体,但实施起 里,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医学“老师”。“大体老师” 被人们铭记。临终前,颜福庆留下遗言,希望百年 70 多年前,上医创始人颜福庆的双胞胎孙女不 位置,体现了老校长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和奉献。颜 大德无言,大爱无声。这些无声的“老师”以 最大的包容让学生们在医学道路上上下求索。在这 只有短暂的 9 周相处,但这是我医学生涯不能忘怀 捐献的早夭的双胞胎孙女标本处于第一展区最显眼 们身上错划 20 刀,也不要他们在病人身上错划一 着医学生们,要敬畏生命、刻苦学习,为消除人间 给学校,替爷爷完成遗愿。 幸夭折,从此她们就安家人体科学馆,静静地沉睡 74 党委书记、新四军老战士金乃坚,原上海第一医学 选择在去世后把遗体无私捐献给学校。在人体科学 ( 解剖系 ) 工作并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职工及亲属 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生前是良师,身后更是无 私奉献。 ▲▲ 人体科学馆所陈列的部分遗体捐献者的申请书 在人体科学馆内有一面遗体捐献者志愿书墙, 墙上陈列着 12 位捐献者生前填写的志愿书。捐献者 75 读书复旦 读书复旦 我的复旦记忆与感悟 三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上海复旦大学来考试,这是 宿舍。我当时蚊帐、棉被都没有买,是第二天到街 你到鲁迅公园换 9 路电车就能到。我一下火车就往 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后,我基本没有空闲过, 我第一次到复旦来。之前鲁迅纪念馆的老师告诉我, □□ 口述:何丙仲 复旦大学赶,都还没吃饭。到复旦时天已经黑了, 仅有的一点空余时间也都去中文系、哲学系、外语 灯火,一看,哇,复旦大学到了。门房告诉我,招 车,整天都带着饭盒、饭菜票。吃完饭又赶去上下 当时邯郸路两边都是农田,黑灯瞎火,只有学校的 访谈与整理:王晴璐 待所在第一宿舍那边,我提着行李去找。找到后一 开始还没床位,后来正好遇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来出差的老师,他们告诉我他们那边还有一个床位, 可以给我住。于是我安顿了下来,开始日以继夜地 备考。当时我的记忆力很好,中国历史、外国历史 我都能背,最吃亏的是政治经济学,因为以前没学 过,只学过哲学。还有考古学、博物馆学,没有大 纲,不知道考什么。但我看书看得多,看了我都能 记得,后来我才知道,整个考场只有我一个人看过 《辞海》历史分册的考古学部分,很多题目都是里 面的,真的是天助我也。我当时就从第一宿舍这里 走过邯郸路去考试,还有人问我:老师,考场怎么 我 36 名不就完了。后来发榜了,我居然是第 6 名。 1964 年,我就曾报考复旦大学,但因家庭成分 不好未能如愿,只能去厦门灯泡厂做苦工,为 1300 多度的锅炉加煤和清理煤渣。1978 年,在中国社科 院哲学所工作的世交虞愚先生看到我下班回来后仍 然刻苦读书,就主动推荐我报考北大王瑶教授的研 究生,但我所在的灯泡厂明确表示,要考可以,必 须退职。我当时已经成家有了孩子,要养家糊口, 怎么退职,最后只能忍痛放弃燕园梦。王瑶教授后 来还托虞先生把考试的卷子给了我,他觉得我完全 可以考上,我一看卷子,的确都是自己准备过的、 很熟悉的题目。 76 的课程,学员用全国统考的方式进行选拔。考试分 5 个考区,全国报考的有 500 多人,只录取 35 人。 1983 年那一年,我正好从工厂调到纪念馆,我工作 后来班主任、教甲骨文的吴浩坤老师还来问我,你 的时间准备。十一月考试,十月底才通知,而且福 建省都已经考过了,留给我一个名额。于是我坐了 术底蕴再教给我们,而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得不 到任何启发。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这也是我觉得复 旦与其它大学不同的地方。还有历史系的赵克尧老 师,上课不带一本书,讲授的那些文献、年代全都 滴水不漏。 我还记得我的英语老师非常好,据说以前是司 我做笔记是最认真的,字也很漂亮,很快就引起了 英语写得很好,但有的听错了,他用红笔帮我全部 都改了过来。他对学生这么认真,居然把学生的笔 记拿过去批改。我还听了很多讲座,记得李学勤、 周谷城先生的讲座特别精彩,我全部都记了下来。 黄润苏、朱东润、朱维铮这几位老师对我影响 课,她让我们交一篇诗词习作,那年中秋我恰好写 名师风范镌心间 春节过后,我就提着行李来到了复旦。当我终 行车经过,看到我这样落泪,就问我怎么了。我就 当时真的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但只给我一个月 我们不能沿用错误。可见夏先生吃透了丁先生的学 古学部分。 好,全国你考得最好。我告诉他我读了《辞海》考 上海鲁迅纪念馆,他们对我说:老何,你有张电报, 们说:不是啊,是好事,让你去考复旦大学。哇, 的古汉语教材有许多错误,丁先生都改了过来,让 最大。和黄润苏先生的结识是因为我选修了她的古 于走到复旦大学门口,看着“复旦大学”这 4 个大 电报打到这里来了。我问:是不是我家着火了?他 先生是丁声树先生的弟子,夏先生告诉我们,现行 是厦门来的何丙仲吗,那个考古学你怎么考得那么 比较认真,在学术研究上也小有成果,已经有书在 福建出版社出版了。当时我到北京去开会,回来在 有师承,也有独立的见解。我的古汉语老师夏义民 老师的注意。他说你的笔记给我看看,他夸奖我的 好回来我还是觉得自己考不上,500 多个人考,万一 旦大学就办了一个班来培养,用两年时间完成四年 都很精彩,老师们个个都是饱学之士,都很有个性, 运的转折点,如果考砸了就完蛋了,但是又没把握, 是最好的,但有的科目如政治经济学就不懂了。考 1983 年,全国博物馆界、考古界人才缺乏,复 一门课,但我记得从来没有走错过教室。复旦的课 徒雷登的秘书,我还记得他有一个红红的大鼻子。 心里七上八下。作文要求 800 字,我不怕,我一定 一波三折入复旦 系听课,所有的时间都排满了。我当时又没有自行 走?我说我也是来考试的。第一场考试的时候,我 的手都在抖,想着这是我命运的淮海战役,是我命 ▲▲ 何丙仲 1984级历史学系文物博物馆专业校友,曾任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文博研究员, 图为1984年,何丙仲(右)与同学在教室学习 上买的。 字,我真的是泪如泉涌。当时,有一位老者推着自 把我的故事告诉了他,我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 国家的转机,也是我个人的转机,他非常感动(后 来才知道他是复旦大学的副校长,但具体是哪一位 我已不记得)。我还记得我的宿舍在国权路那边, 历史系在校内 6 号楼,在历史系办好手续后就进了 代诗词鉴赏课,她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太太,第一次 了一首词,就把它抄下来交给了黄先生。黄先生第 二节课就问我:这首词是你写的?我说是,她说: “你不用来上课了。”我说:“我还要学。”她教 得很好,后来我还成了她的助教。学期结束她请我 们去她家,做菜给我们吃,那天她还带我们去了上 海植物园,好像还有留影,但我找不到了。我后来 还画了一幅梅花送给了她,题了她和她先生的名字。 她先生叫刘铸晋,他在北碚的时候,那个训导长大 叫“刘涛普”,他说:“不是,是刘铸晋。”后来 我还给他们夫妇刻了章,章都还保留得很好。黄润 苏先生人很好,和我的感情非常深厚,她经常对我 讲他们家的故事,刘铸晋先生曾送给我一本科学家 77 读书复旦 读书复旦 的诗歌。毕业前夕,黄润苏先生还写了一首题为《乙 答得都还不错,但不是很深刻。最后他给了我一个 情一曲壮骊歌,好趁长风万里波。四绝清华生腕底, 象特别好,路上见到我,还夸奖我书念得很多。他 丑冬送何丙仲毕业返闽》的七绝送我,诗云:“豪 春光骀荡写山河。”勉励我在学问和事业方面再鼓 雄风。 中文系的朱东润先生特别儒雅,他的《中国文 我始终觉得,作为一名复旦的学子,就是要以 建议我结合文物考古在厦门做一些百越史学文化的 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成果来给大家树立复旦的形象。 最后一次和朱维铮老师见面是美国人、南加州 原来我就对复旦的学风很景仰,又在那里受过 研究。 复旦人就要有复旦人的样子。 学批评史》我都读过,我对他非常仰慕。透过朱先 大学的韦尔斯(中文名叫卫思汉,他很爱中国)到 教育,所以这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复旦大学。 我到泰州瞻仰朱先生故居时,还想起老先生戴了一 识,但不是很熟。就在学校外办,韦尔斯提出要见 读到复旦的一草一木,复旦的老师背后的故事,有 生的字就可以看出他眼界很开阔,很有涵养。后来 顶呢帽子从邯郸路走过来的样子。当时因为我很喜 欢书法,就去找他,他让我到他家里坐坐谈谈,后 来我在他家还有了固定的桌子和椅子。每个礼拜天 他都在家给学生授课,他的学生告诉我,朱先生很 少写书法送给别人,他书法写得很好,但一般都没 有上款,只有署名。他跟我谈写书法的体会,有次 谈到最精彩处,他忽然问我:“你是厦门的?”我 说:“是啊。”他说:“我祖上在厦门当官。”我 说:“是不是福建巡抚朱一冯?”他说:“是,他 还有一幅字。”我说:“对啊,摩崖石刻。”他说 他很喜欢到厦门来,为的就是看祖上这幅字。我记 下了这件事,后来把这幅字拍了照片放大,春节过 后拿给了朱先生。老先生高兴坏了,我就趁机拿了 册页请他题写。朱先生写下了“淮上雄风付劫灰, 金陵回首有余哀。延平宝剑今何处,总为江山惜霸 才”,咏叹郑成功壮志未酬。后来鼓浪屿皓月园郑 成功碑廊需要名人题咏郑成功的书法,我就把这幅 字的上款遮起来给了他们。所以这首诗其实是朱东 润先生写给我的。 还有朱维铮先生,我也景仰得不得了,朱先生 实在太好了,但他不太容易接近,不苟言笑,平时 穿着风衣,风度翩翩,一个美男子;又口若悬河, 说出来都是学问。我是他中国文化史课的课代表, 但我看到他就像老鼠看到猫一样。他的期末考试一 定要口试,他出了 70 个题目,从古到今,让我们任 选一个题目,写一篇 1500 字的提纲,就可以来口 试。我的题目是“屈原《九歌》看楚国巫风”,口 试的时候他就像审判犯人一样,他的研究生在两边 复旦来讲学,他跟丰华瞻认识,跟朱维铮老师也认 我,因为我和他在厦门时就认识了,韦尔斯著有《胡 椒、枪炮及战场谈判:1662 年至 1681 年的荷属东 我认真地读了历史系学弟张国伟先生写的《相辉》, 一部分老师还是我的授业恩师。读了这本书我更增 生赠我的联语,寓意不灭的追求,史树青先生为我 题 写 斋 名), 是 我 二 三 十 年 积 累 的 史 学 札 记, 近 五百篇,我正在用近些年新发现的史料进行修订。 在作者介绍栏里,我一定首先介绍我是复旦的学子, 这也是对我自己的鞭策。我一定要为母校争光,严 格要求自己,创造学术精品。当然,我做的只是学 术劳动,不是学术研究,就像农民在挖地瓜一样, 这是实事求是。 我要把对母校的体会回馈给母校,复旦给了我 一种学术的高度,让我懂得把精力放在真正有意义 亚的贸易。他和我是好朋友,一直希望我到南加大 比较多,老校友比较少,所以我被推为复旦大学厦 这才是我的责任,而不是那些琐碎的文化碎片的事。 向往,如果我能去,我就不用住学校,可以住在我 旦风”。“复旦风”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复旦校歌 印度公司和中国》一书,讲郑成功以及南明和东南 去。当时是八十年代初,这条路还不大通。我也很 哥 哥 那 里, 与 我 的 妈 妈、 哥 哥(1949 年 起 与 我 分 隔两岸,后赴美)团聚。韦尔斯很欣赏我,觉得我 是去南加大的最佳人选。那天在外办,很隆重,朱 先生还是一袭风衣,风度翩翩。我记得当天是周振 鹤老师历史地理课的考试,考完试,学校来叫我, 所以我得以叨陪末座。韦尔斯问我何时回厦门,他 要给我买飞机票,我说学校已经帮我订了火车票, 就不用了。后来出来的时候,朱老师就来找我,问 我怎么跟他认识的,我就把这些事告诉了朱老师。 朱老师也鼓励我去南加大,因为韦尔斯在那边,我 英文又好。朱老师说你到那边去可以学得更好再回 来。但我也考虑到当时筹建中的厦门博物馆等着我 我已经七十几岁了,厦门复旦大学校友年轻的 门校友会的名誉会长,那就更应该做人做事有“复 里所唱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独立就是独立 思考,独立做事,不要从众,要认准中国的泱泱文 化,去弘扬,去发掘。我们复旦文史哲的毕业生更 应该有这种任务,而不是跟着世风走,跟风你永远 一无所获,要认准一个方向,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中 国文化的尊严。我一直在努力,尤其是在闽南文献 领域,整理、挖掘、点校这些文献,可能目前暂时 没有读者,不要紧,先放着,总有一天会有用的, 而说到“思想自由”,我认为自由一定要有自 图书馆要很早就去占位,否则你就根本享受不了图 没有特别遗憾,因为我的爱就是中国文化。后来我 在《文汇读书周报》看到朱先生过世的消息,配有 先生的一张照片,我就翻拍下来,放在我的电脑里, 作为永久的纪念。 我还记得当时的校长是谢希德先生,我印象很 多,我也不知道它们的学术影响力有多大,但我一 直在努力。我只要有一本书留在世间,对大家有用, 就够了,这是我们作为复旦学子应该做的事。我周 围的人都把我和复旦联系在一起,我做的事要对得 起母校。 我一直都在默默耕耘,一方面我已经到了这个 死神擦肩而过,所以我对生命更加地爱惜。现在我 我觉得很开心。 我认为《相辉》这本书写得相当好。那些校园 的角角落落我都去过,但没有细心地看过,现在我 书馆的灯光。自律就是自己要约束自己,去向上, 图索骥再实地走一次。比如奕住堂,当时忙着读书 去好学,这样你就自由了。这个自由不是现实生活 中的毫无限制,无法无天,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在 复旦我学了哲学课,知道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必然走 向自由。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这种复旦风一直到 现在我还保留着。 今年因为疫情,我在家的时间比以往更多,我 照顺序从头背《九歌》的神。关于巫风,因为我是 去赶校车。学生见了,都向校长打招呼。她是校长、 以在网上查到。今年我又有三本书,两本已经交到 中央委员,却和大家一起坐校车。 后我由此再去丰富自己的想法。这几年我的成果很 后,我看到每天晚上食堂灯火辉煌,都是自习的人, 本来就有很丰富的藏书,一般的研究在家里都可以 捧着书或布包,一跛一跛在下班的教师群中走路, 了我,而是给了我一种启发,一种文化的熏陶,然 还是早上八点钟就坐在书桌前了。事情做不完,但 了。我想,当时如果我能够梦想成真,到南加大读 生学,真东西还得回到复旦来学。但对这件事我也 国厦门市志》的剩稿等。当然复旦不是什么都教给 的要去身体力行,把古人的优良传统保留下来。 好的,对社会有用的就去做,不要去跟风。我们真 律,复旦对我的一个很大影响就是自律。到复旦以 个三五年拿到博士学位,我还想回到复旦来跟朱先 我要集中精力做有用的事,比如周起元研究、《民 年龄,来日不多了,另一方面我曾经大病一场,与 去,我想着政府培养我上复旦大学,我还是先把公 事办完。以后就跟韦尔斯联系不多了,这条路就断 的地方。鼓浪屿申遗的九年,我一直都站在第一线, 这就是我理解的“学术独立”。所以,你认准这是 深的是每天黄昏到图书馆,都可以看到谢校长一手 福建的,他又问我闽越和楚有什么关系。当时我回 灯精舍是我的书斋名,“一灯”取自虞愚和罗丹先 加了对复旦的了解。 坐着,他在中间,他一上来就问我:关于《九歌》, 关于屈原的《楚辞》,你看过多少书?他又让我按 78 最高的分数,92 分,我高兴极了。后来他对我的印 始终践行复旦风 完成,再加上现在网络也十分发达,有些资料也可 在书中仔细地看。将来有一天,我会拿着这本书按 也没有多注意,黄奕住是我们福建的乡贤,他的后 代与我关系都非常好,他创办了中南银行,又那么 热爱教育,通过母校的介绍我又对他增加了许多了 解。以后我希望再好好地去母校看一次。f (图源:受访者供图,本文作者工作单位:复旦大学档 案馆) 出版社了,下半年在做的是《一灯精舍随笔》(一 79 读书复旦 读书复旦 “那个作业是很好的经历!” ——忆 30 多年前新闻系学生制作的纸质“自媒体” 要做综合性报纸,采访范围太大,没精力。当时, 我正好在校刊当记者,身边大小事儿一堆。手中有 粮,心中不慌,定下个报题:“复旦风”,自认为 还比较时髦。 接下来,我就像人来疯一样,在校园里奔来奔 去,凑稿件。 □□ 文/张子让 当时恰逢复旦人节,算件大事,那就上头条。 节日最后一天,操场点燃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唱 呀跳呀,我也忙着看热闹,跟这个那个的打招呼。 一贪玩,把采访的事儿,全部丢在了脑后。半夜里 才想起,我的采访呢?!所以,现在小报上的头条, 完全一篇八股:没有细节、没有采访。 拼拼凑凑,稿子差不多了,要开始画版样了。 浏览下面这个版面,有些读者可能会以为它是 上旬结束,经历过这一实践的学生有 7 届之多。开 把稿子一个个填进去。心里默念张老师给的排版经: 都与复旦有关;就其编排设计和字体的漂亮而言, 采写、编排、设计到誊抄,全由个人负责,还要求 《新民晚报》是我们学排版的偶像:一块块小小的 复旦大学过去的校报。的确,从它的报名和新闻看, 也几乎可与印刷报纸相媲美。然而,它不是校报, 而是学生自编的手抄报,主编是新闻系 1985 级龚晓 始 2 年,以办新闻类报纸为主,聚焦复旦校庆,从 消息、通讯、评论、图片兼而有之。 正好比一石击水,如此另类的作业和考试,在 洁校友。 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久前,请龚晓洁校友 典期间展出时,有些校友看了“生产日期”和“报 编辑的她,很快发来了一封 1400 多字的电子邮件, 当类似多份手抄报在新闻学院(系)90 周年庆 纸主编”,戏称它们为复旦 30 多年前的纸质“自媒 体”。 回忆起来,那是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的事了。 当时,纸质媒体的排版尚未电子化,铅排仍然是出 横竖搭配、错落有致、禁绝碰题、力避通栏。当年, 豆腐干,排在一个四开版面上,灵巧又平衡,堪称 排版最高境界。为了拿优,模仿它,没错! 排 到 最 后, 还 缺 一 小 块, 而 且 是 不 规 整 的! 回忆这段往事,现任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责任 100 多个字,能放什么呢? 解密了她的大作《复旦风》,提供了不少生动幽默 向”的消息,拿来做成标题新闻;吃饭路过食堂, 计这项作业的笨拙和疏漏而感到汗颜。 息,凑足字数轧平版面,成为小报中间一块刀形“豆 的细节。笔者在惊喜、感动之余,也为自己当初设 版报纸的不二选择,而新闻系又没有这样的排版实 还记得,34 年前那个初夏。 综合、直观地检测学生的编报能力,笔者尝试让同 翻校报,把上面“100 多名复旦学生有支边意 看到布告栏贴了张整顿校风通知,抄下来改成短消 ▲▲ 《复旦风》 腐干”。 按照晒图纸的初样,在铅画纸上继续用铅笔打 深厚。我央求小男生设法帮我加粗标题,顺便把分 小报作业一布置, 寝室里立刻炸开了锅。 样,数格子。我决心要把多年的仿宋体功力显现出 栏花边美化一下。为此,我还去小卖部买了瓶汽水 学们自编手抄报;要求他们利用课程结束前一个月 尽管已经学了差不多一学期的编辑课,每天也 来。一字一句地抄,慢慢地,一个版面丰满起来。 请他喝,最后,得到了像铅字一样挺括的标题。 翻来覆去看报纸,但是,当一张铅画纸铺在桌子上, 绘画,也是童子功。当然,那个简讯的题花,是剽 那天,当这个喝了我汽水手软的小男生,把这 考试的组成部分——占总分的 40%,其余 60% 为闭 要自制一张报纸的要闻版,大家还真下不去手。 窃了《新民晚报》美编的创意;两张照片,是从校 张小报带回来的时候,室友们羡慕得简直要昏过去 字丑的,发愁上不了台面;字大的,苦恼一个 报上咔嚓咔嚓剪下来贴上去的(这个不能怪我,当 了! 验室。作为《报纸编辑》课的主讲教师,为了便于 左右的课余时间,编一张报纸的要闻版,作为期终 卷考试和平时习作成绩。 版面怎么装得下文稿;不会画画的,担心美编过不 相似,报名由学生自定,版面要求内容健康、丰富, 帮老师刻钢板,估计问题不大。唯一抖豁的,是只 这个要闻版采用的是铅画纸,幅面与对开报纸 形式多样,文图总数不少于 10 篇(幅);还规定了 版面的技术参数,包括基本栏、行和字的数量,以 及报头、报眼各自的走向和所占的面积。 从 1986 年 5 月下旬开始试行,至 1993 年 1 月 80 晒图纸铺开,铅笔打样,数格子,留出题栏, 了关。而我还蛮笃定,因为从小学开始写黑板报、 有一张珍贵的铅画纸,写坏了,就没有了。 家离复旦近,好处就是随时能求救。潜回家中, 偷几张爸爸的晒图纸,可以在上面比比画画。 做什么报呢?报纸有刊号,总不能盗版吧?而 年除了上摄影课,平时没有相机,哈哈哈)。 现在可以交代了,做这张报纸,我还是有点“作 弊”的。 如今,电脑排版,杂志化的报纸版式诞生,通 栏再也不是禁忌,太阳稿、上通下、浓眉大眼这些 名词,也很少有报人念叨了。尽管如此,当我再次 问题出在标题上,舍不得花钱买粗的马克笔(想 回忆起当年做小报的经历,依然能闻到那个年代独 想只用一次,多了也浪费)。于是,我把标题用铅 有的油墨味道,以及每一位报纸编辑的必备的心灵 笔按字体大小画一画,然后找来中学一起做黑板报 手巧。那时候的每一个版面,不仅仅是手熟尔的产 的低年级男生(哈哈,真丢人),他钢笔画的功底 物,也显示出排版者的审美观以及对读者的尊重。 81 读书复旦 读书复旦 一直到实习,我才第一次走进报社的排版车间, 看到了报纸诞生的完整过程。那些排版工人,闭着 数次不成功排版之后,推倒重来;或者压抑自己龙 飞凤舞的独门字体,回到小学时代。 眼睛也能飞快地从如海的字库里找到铅字,让我折 然而,无论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这次的作业, 服。熟练工在缺字的时候,就自己刻一个,甚至可 让我们班的每个同学,第一次触到了报纸编辑的灵 以纠正编辑排版中的不足。 魂,体会到编辑的不易。 非常感谢张子让老师。他把我们不成熟的作品, 保留了那么久。30 多年后,当这个手工版面摊在我 眼前的时候,感动大于惊讶。 张老师说,当年这种原始方式的编报作业,把 你们折腾得够苦的。 也是,也不是。 我的同学们,为了这张小报,茶饭不思。很多 和我一样把压箱底的童子功,重新发掘;也有在无 学以致用,大概如此。 今天,报纸排版的手工之美,已不复存在。是 进步,也是缺憾。 现在浏览那两届同学制作的要闻版,可以看到 当年校庆之际许多重要、鲜活的校园新闻:复旦文 科图书馆落成,苏步青名誉校长为揭幕剪彩;谢希 德校长赴美接受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为在师生中倡 导自立自强精神,复旦举行首届自立奖评选活动, 在回收的 487 份初赛试卷中,二分之一的参赛者成 景,为开发区建设取得的成绩喝彩。信息量大将成 以答题的。但大家取得的成绩之好出乎主办者意料, 绩在 80 分以上,90 分以上者 20 多人,最高分竟达 95 分。在相辉堂举行的决赛吸引了许多同学前去观 看。抚今追昔,让人感受到“真理的味道”在复旦 历久弥新。 考虑到新闻采写此前已有老师讲授和测试,从 覆盖面广,不同读者将从本报获得各自需要的信息, 所有关心开发区的人们都可以成为本报的读者。(李 翔,1990 级校友) ——新时期电影事业所面临的是全方位的变动, 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确定,但必须写一篇发刊词, 列改革已达到某种深度的最好体现。中国电影需要 核新闻编辑业务;至于办哪一类文摘报,由学生根 阐明办报宗旨和编辑方针,用现在的术语表达,就 是要有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 就汇总的作业来看,涉足的文摘门类多种多样, 摘报》《新闻文摘》《报海撷英》《电影文摘》《影 专业首次向全校招生;芳草青青遍复旦,校刊芳草 为本报最大的特色。本报所摘新闻力求短小精悍, 从电影语言、电影本性及电影观念都在发生着一系 学艺术教研室正式成立,聘请谢晋、程十发、司徒 语模拟法庭”,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新闻系广电 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展望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前 1988 年起,笔者安排学生改办文摘类报纸,侧重考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不少 汉、谭冰若 4 位艺术家为兼职教授;法律系主办“英 领域。比如《改革文摘》《开发区信息》《建筑文 迷月报》《梨园撷英》《体坛精萃》《卫生天地》 《看世界文摘报》等等。从一些发刊词中,可以看 到同学们不仅兴趣广泛,视野开阔,而且能够把握 列深刻的变化,《老井》的走向世界无疑是这一系 走向世界,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东京国际电影 节的影帝张艺谋说,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主要不是水 平问题,而是一个信心问题,堪称多面手的张艺谋 确是点到了实质性的东西。《电影文摘》的创办旨 在传播电影界最新信息,参与关于实验影片的讨论, 捕捉影人行踪,介绍国际电影动态,为中国电影走 向世界尽一份力。愿本报走进您的生活,成为千家 万户的挚友。(邱兵,1986 级校友)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正 时代的脉动,追求信息的品位。请看几例: 是其中之一。她是华夏文化贡献于世界的一枝奇葩, 信片,并期望赶超国外收藏家 8000 张的世界纪录, 事格局微妙复杂,经济实力强弱参差,还有日新月 为所有喜爱和关心中国戏曲的读者创办,集各家报 等等。 胜言。正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要跟上时代的 地笔会成立;全国首次风光明信片展览在复旦沙龙 举行,27 岁校友王关鑫展出 5000 多张各地风光明 用这种富有新意的形式唤起同学爱国爱家乡的感情,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 1985 级姜微校友主编的 《复旦天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复旦当年倡导关心 政治、追求进步的浓厚氛围。 作为头条新闻的《学生业余党校第七期结业》, 报道了这期党校参加者达 1076 人,是历期参加人数 最多的一次。校党委书记林克认为,通过学习和反 思,同学们提出了要认真学习马列理论的要求,这 种从对政治理论的逆反心理到主动追求马列理论的 政治复归现象值得令人高兴。与头条相匹配,《马 列知识竞赛降下帷幕》报道了复旦首次举行的马列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政坛动向变幻莫测,军 异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 …… 真是言不 步伐,首先必须对这个迅速变化着的世界有清醒的 认识。《看世界文摘报》就是为此目的创办的。本 报融时事性与知识性于一体,面向文化层次较高的 刊戏曲新闻、评论、通讯及各类文体之精萃,旨在 弘扬民族文化,探索戏曲在当代的出路和发展方向, 力求欣赏价值与参考价值的统一。(马海邻,1989 级校友) ——《体坛精萃》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在这里, 您恐怕读不到动态性极强的体育新闻。但是,您可 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本报能够在帮助读者提高 贵的东西——体育精神!体育精粹是什么!就是体育 际社会变化的新动向。新鲜、广博、深刻、健康, 分析能力和扩大读者视野方面起一定的作用,那么 我们全体编辑人员将感到不胜欣慰。(李蓉,1989 级校友) ——改革开放使我国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它们以日益完善的软硬环境 义哲学、中共党史、新中国建设史及中国人民解放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发区信息》试图 军军史等,涉及面极广,有不少题目出自马列原著。 古往今来 800 年,多少人为她迷醉?!《梨园撷英》 社会成员,旨在迅速地、全面地向读者提供关于国 主义知识竞赛,有 1000 多名师生参加,历时 20 天。 比赛内容包括国际共运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 82 探索办好开发区的新途径,总结成功经验,寻找存 有 19 个系的 39 名师生获奖;第三届“复旦人节” 降下帷幕,历时 14 天,举办 40 余项活动;复旦大 ▲▲ 《复旦天地》 如果没有对马列著作的认真阅读和基本了解,是难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厂商前来投资,从而在国民经济 迅速及时地摘编全国各地开发区的建设进展情况, 以感受到体育这个牵动亿万人心弦的领域中最为宝 精神,就是那种顽强拼搏、不骄不馁、奋发向上、 热爱生活的勇气与精神。失败者的奋起,胜利者的 志向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地在二线拼搏的勇士们,我 们要为所有热爱体育的人们讴歌。(王鹰,1986 级 校友) 报纸版面讲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这方 面特别可圈可点的,要数 1986 级俞凯校友主编的 《报海撷英》。 83 读书复旦 读书复旦 从“文坛多事之秋”到“海南急需人才 / 盲目 报?我因为从小学和中学时期就喜欢看文摘类的书 一,曾培养出鲁迅、巴金、韦钰、袁隆平等著名校 春节晚会有新招”,从“应谢晋导演之邀 / 林青霞 刊,平时一直订阅或经常购买《读者文摘》《青年 友,在语文教学上有较高水平。中学时代,语文老 文摘》《报刊文摘》《文摘周报》《参考消息》等 师给我们布置的暑期作业之一,就是出一份手抄报。 报刊,耳濡目染,所以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做一份文 我平时喜欢写作,作文曾多次发表在《作文通讯》 摘类的手抄报。就像“发刊词”里所写:“我们的 上,也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中拿过奖。 办报宗旨是广摘博引、交流信息、活跃思想、普及 我还是中学班上的美术课代表,喜欢画画;小学时 文化,力求做到基调崇尚高洁,内容多彩有趣,知 的书法就去日本展出过。所以,我中学时代完成的 识涉猎广泛,题材杂而不乱,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 暑假作业、手抄报《初探者》,在全班同学的无记 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大家。” 名投票评选中获得了第一名,并在学校橱窗内展出。 前往无用”,从“何灼强一举获重奖”到“中央台 将出演《最后的贵族》”到“犯历史罪行去台人员 / 回大陆探亲不受追究”,从“英一人士认为 / 中文 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第一语言”到“我国中学生获国 外专利第一人 / 长沙中学生发明‘化学棋’”,从 “美国专家预计十年内根绝癌症”到“最高的圣诞 树” …… 版面内容可谓新鲜有味,丰富多样,很有 可读性。编排设计也精心别致,灵动有序,令人赏 心悦目。 在确定了报纸的文摘定位后,我便前往学校图 正是因为有当年打下的基础,我在进入复旦大 书馆、阅览室、书报亭,并利用班级为每个寝室赠 学新闻系后,又被校学生会小报《复旦人》看中, 闻记者的俞凯校友给笔者写了一封近 2000 字的长 阅的上海主要报刊,按照发刊词的要求,有意识地 参与到这份知名校园小报的编辑当中,在校内外产 收集可用素材,去粗取精,时政、文化、艺术、科 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我和同班同学们制作的《放 技、体育、卫生等内容兼顾,整个版面上共安排了 大,复旦人的智慧》专题展览,还在校门口的公共 15 篇文章。为了不让版面看起来太杂太碎,我将 3 橱窗展出。这些办报实践,客观上提高了我的动手 张老师:您好! 篇科技类文章集纳在版面左下角,将涉台的 3 篇文 能力,积累了经验,使我在完成手抄报《报海撷英》 收到您发来的手抄报《报海撷英》图片,如获 章组合在右下角,以“腾飞之光”“实现祖国统一” 的作业时也有了底气和自信,能够把自己在《报纸 至宝。从您这里听说了它曾在院(系)庆 90 周年期 两幅插图将其有机整合在一起,也在版面上起到了 编辑》课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展现出来。 间作为史料展出,更是既意外又惊喜。没想到,当 美化和平衡作用,使整张报纸看上去不至于“头重 年《报纸编辑》课上的这份作业还被老师完好地保 脚轻”。 在回忆当年制作的这份手抄报时,现任澎湃新 信,也披露了不少闻所未闻的幕后信息。 完成后同学们的反应和评价已经记不太清了。不过, 存着,并在特殊有纪念意义的展览上让更多的人看 传统的报纸都是要配一至两张新闻图片的,但 这两天收到张老师发来的照片后,我激动之余把它 到,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也觉得当年的辛苦付出 囿于手抄报的技术限制,不可能将图片画上去,而 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也收到了一些朋友的点 是值得的。 且通常的文摘类报纸也不大用图片,所以我就选摘 评,在此截取一两条附在这里。来自商务部的一位 从时间看,这应该是大二时候上《报纸编辑》 了一幅漫画,依葫芦画瓢地“搬”到自己的手抄报 进博局宣传人员评论这份作业是“博观约取,厚积 课时老师布置的作业,目的也是检验同学们对《报 上,让版面看上去有了灵气,还有了留白和喘息的 薄发”;东浩兰生集团的一位女士说它:“连分隔 纸编辑》课的学习成果,通过亲手编辑制作手抄报, 空间。 线做得也很完美,简直就是艺术品啊!”当然,他 来掌握报纸版面在选稿、排版、美编等方面的要领 这张手抄报的报头和报名也是颇费心思。想来 们的话是过奖了。我现在回过头去看,还是觉得有 和技巧。比如报头放哪里?报眼为什么重要?什么 想 去, 我 决 定 打 破 常 规, 不 用“XX 报”“XX 日 不少稚嫩、不足的地方,比如手写的文字还不够整 样的文章适合放头条?新闻图片(包括插图、漫画) 报”“XX 晚报”的名字,而是把报字放在最前面, 齐漂亮,竖排的文字(从右往左读)还不够齐整美 怎么放置,才能起到美化版面和画龙点睛作用?为 用《报海撷英》来凸显它的“文摘”特色,但名字 观…… 什么在处理版面时要极力避免“撞题”?文章排版 念 起 来 又 不 落 俗 套。 报 头 题 字 是 一 张 报 纸 的“ 门 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牛年如意,阖家幸福! 为什么只能从上到下而不能从下到上?等等。只有 面”,非常重要,我请不起名人大家来为手抄报题 俞凯 自己亲身制作过报纸版面,才能真切领会这些报纸 字,于是就自己动手,从各类知名报刊的报头中找 2021 年 3 月 22 日晚于上海 编辑理念的“所以然”。 灵感,最后手写了与《新民晚报》报头有点相似但 老实说,制作这样一份手抄报,很考验学生的 又似像非像的字体,自己感觉还是挺满意的。 综合能力和水平,除了要有办报家意识、有敏锐的 这份手抄报能够得到《报纸编辑》授课教师张 新闻敏感、有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还要能写一手 子让老师的认可,我觉得与我之前有过这方面的实 好字、有版面审美意识和美术底子。 践也有很大关系。我中学 6 年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 第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办一张什么内容的手抄 84 由于毕业已经 30 多年,当年这份手抄报作业 中学学习,这所学校当时是全国 13 所重点中学之 ▲▲ 《报海撷英》 报》,前年筹备院庆展览时笔者曾向他求证,他马 上回复道:“那个作业是很好的经历!” 这可能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的结果,也或许是这次体现系训“好学力行”的实 践,笔者对同学们的要求太过苛刻的缘故吧! f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笔者完全没有想到,在时隔 30 多年后,龚晓 洁和俞凯两位校友对这份作业的记忆竟是这样的具 体、真切和清晰!实际上,留下这样深刻印象的校 友还不止一两位。现任《文汇报》“笔会”副刊副 主编的 1987 级舒明校友,当年自编的是《建筑文摘 85 上医情怀 上医情怀 在整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下文简称上医) 留驻时空 史料的过程中,杨家宽校友提供的两张照片始终盘 ——穿越 55 年的合影故事 普通寝室的室友相隔 55 年的合影。合影的背景均为 □□ 文/叶琦 宋元明 桓在我的脑海中,这是两张上医 1961 届医疗系一个 医。 这一年,上医刚从“上海医学院”更名为“上 海第一医学院”,以至于拍照时的一号楼上的院名 红墙,是许多上医人心中魂牵梦萦的所在。这两张 个宿舍,当时的宿舍位于斜土路上生理馆二楼。 史建筑,标志性的黄色琉璃瓦、歇山式大屋顶配着 还没来得及更新。八位学子,因缘际会,分配在一 甫一到校,兴奋劲还没过去,杨家宽便傻眼 显青涩的八位初入校园的青年,一张为两鬓添霜、 了,匆匆而来忘带蚊帐!那个年月,学校宿舍东边 相同的拍摄点,相同的站位,不同的心情,不 不能寐,而因经济拮据,也无可能重新购置。得知 从容睿智的七位退休已久的老者。 同的年华。 1956,鲜衣怒马少年时 这张老照片里,学子们穿着清一色的中山装, 左上口袋都插有象征“文化人”的钢笔,口袋上面 别有白底红字、由舒同书写的“上海第一医学院” 校徽。这张照片把我们的视线拉回了 1956 年。 这一年,照片上的安徽农村学子杨家宽与其他 86 根、王志平、李胜武、周其文和何耀祖一起考入上 上医的一号楼,一幢峻工于 1936 年的上海市优秀历 照片,一张黑白,一张彩色;一张为朝气蓬勃、略 ▲▲ 前排左起:禹宝莲、叶百宽、何祖根 后排左起:王志平、李胜武、杨家宽、周其文、何耀祖 来自上海和南京等大城市的禹宝莲、叶百宽、何祖 就是农田,生态自然,蚊蝇滋生。没有蚊帐,定夜 杨家宽的窘境后,同学周其文二话不说,便回家拿 来了一顶蚊帐,并亲自爬到上铺帮忙挂好,杨家宽 回到宿舍看到了这个蚊帐,惊喜又感动。当时大家 都没有自行车,学校附近也只有 49 路一辆公交车, 杨家宽不知道周其文是如何辗转回家带来了蚊帐。 这么一个小义举,帮助杨家宽尽快地融合进班级大 集体,也让他至今仍在感念。开学后不久,已经打 成一片的寝室全体成员在一号楼前留下了这张珍贵 的合影。 ▲▲ 前排左起:禹宝莲、叶百宽、何祖根 后排左起:王志平、杨家宽、周其文、何耀祖 87 上医情怀 上医情怀 2011,老去相逢亦怆情 金”资助一项、参加中美合作项目一项、“九五” 攻关课题一项等。退休后,何祖根还每周六去海南 负责组建海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并培养接班人。 2011 年 9 月 18 日,1961 届 的 同 学 在 毕 业 50 王志平毕业后分配在上海机床厂任医生,约两 周年之际,相约回到母校,曾在一个宿舍生活过五 病室及区卫生学校任医生、业务负责人和教师等职。 胸前的口袋里也不再需要插支钢笔以示读书人的身 年后到卢湾区工作,先后在街道医院、区肝炎隔离 1980 年到长宁区工作,1989 年退休,1990 年赴法 国巴黎定居。在长期的基层临床工作中,他认真尽 责,把母校学到的扎实的医技专业知识用到实际工 作中。2012 年后由儿子陪同回国在上海定居,安享 晚年。 李胜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国医科大学 ( 后 改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病理学教研室任教职,后 调到北京中医学院 ( 现名北京中医药大学 ) 病理学教 年的老同学又重聚了,大家早已褪去少年时的青涩, 份。已经在各自工作岗位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上医人 们,回到 55 年前合影的地方,仍旧是 1 号楼前的 草地,树木青翠,鸟鸣悦耳。一切都那么熟悉,又 似乎每秒都发生着巨变。遗憾的是,李胜武因病已 于数年前永远离开了大家,跨越半年多世纪的再次 合影只能定格于 7 位古稀老人。而在 2018 年 3 月 2 日,叶百宽因病去世,7 人合影亦成绝唱。 2021,为霞尚满天 研室,从事病理学教学工作。他工作认真,又有钻 研精神,经常带着一本特大的笔记本在图书馆阅读 国内外资料,并用英文记录,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 ▲▲ 1957年9月,杨家宽(右)与周其文(左)在生理馆二楼宿舍中合影 也是这一年,少年们带着理想与热血,在人类 健康与医学发展的道路上启程。 1961,话别来时待相逢 靠着 甲等 奖学金和甲等补助费,杨家宽度过 了 5 年大学时光。当时的毕业生,毕业分配由组织 决定,大家各奔东西,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1961 届的上医学子中产生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麻醉学院荣誉院士各一名、 以及终身教授等名家,还有那些一辈子奋斗在基层、 在医教研第一线的上医人同样值得我们记忆与尊敬。 2013 年由 1961 届北京同学率先践行的“当代白求 叶百宽在上医毕业后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 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曾执教于中国 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曾以高级访问学 者身份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研究工作一 人民医院副院长,1993 年至 2000 年任闵行区中心 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禹宝莲一生中努力做到真 供记忆里学习时的环境,但这里萦绕着的“正谊明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赴新疆罗布泊参加核试验 现场生物效应研究。1987 年上医大出版社成立,他 担任副社长主持工作。虽然现已退休,但对母校心 怀感恩,时刻关切着母校的发展。 周其文去了北京阜外医院,后调至北京安贞医 他自称“开心医生”,表达对工作的热爱。除了本 国医学百科全书·组织学与胚胎学》副主编;热心医 学科普工作,坚持多年为大同中学的刊物《大同之 声》撰写《健康知识讲座》,目前已经汇编成册 2 本,起到了良好的医学科普效应。 何祖根曾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中 病理科主任等职,目前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大 医学研究所工作,于 1989 年至 1993 年任上海第五 究所),承担国家“六五”科技攻关等课题,曾获 杨家宽,留校工业卫生研究所(现放射医学研 北京市科技成果奖等荣誉。他是权威性的工具书《中 上有三篇,曾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三次省、 旧认为医务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业,不能忘本。即使 禹宝莲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 开 校 园 已 经 这 么 久 了。 事 实 上, 每 次 路 过 校 园, 院任教授、心外科主任,主刀完成的体外循环下心 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病理科、医科院肿瘤医院 是退休了也要发挥余热,继续为病人服务。 的印象。 年。已发表科学研究论文 30 余篇,刊登在美国杂志 恩行动”已成为长期的全国性公益活动,为广大患 者带来了健康福音。如今已退休的这些上医学子仍 88 诚待人、以孝为本、医术为民、坦然处世。 脏直视手术已达 1 万余例。经常给心脏开刀手术的 院的工作之外,他还对全国 25 个省 65 个市的一百 余家医院心外科进行专业协作、带教和授课,促进 了当地心外科工作的开展。此后周其文年年赶赴贵 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帮扶,一如读书时的乐于助人 与奉献。 何耀祖毕业后便参与了虹口区牙病防治所的筹 病理科先后任助教、讲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建,曾任虹口区政协委员。十多年间培养出了 40 名 批医学人才。他 1985 年 9 月至 1986 年 9 月赴美国 市虹口区赴云南医疗队,在云南文山州为边疆同胞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病理科进修学习,在国际著名肾 脏病理学家 Heptinstsll 主任医师指导下进行肾脏疾 病的研究。曾获 1993 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 2021 年, 毕 业 60 周 年, 杨 家 宽 从 未 觉 得 离 口腔科医师。1976 年至 1977 年,何耀祖参加上海 的口腔健康作出了贡献,并培养了二十名当地口腔 科医师,一年后,这些学生分别在云南文山州各县 生根开花。何耀祖以实际行动弥补了当时边疆地区 少数民族缺医少药的困难。 杨家宽总会驻足凝望,虽然新盖起的大楼已无法提 道”“为人群服务”的精神,总让他觉得亲切。原 址重建的医科新馆以医学人文为设计重点,通过特 藏的方式,保留了医学院从创始人颜福庆以来历代 上医人的文化传承与共同记忆。在五楼的上医人文 库中展示着不少 1961 级校友的珍贵资料:一级教授 林兆耆教授回复杜仁甫(1961 届医疗系 4 班)的信 件、由上医出版社杨家宽(1961 届医疗系 2 班)策 划审稿的汤钊猷老校长代表作《现代肿瘤学》、顾 玉东院士(1961 届医疗系 1 班)捐赠的十多种专著 和该届同学共同奉献的《上医人风采录》,六楼还 有金文泉教授(1961 届医疗系 1 班)为上医 90 周 年校庆精心绘制的 16 位一级教授油画像。 医科馆门外有一片大草坪,又一代年轻的学子 在上面散步、讨论,阳光普照,青春正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一代上医人的骄 阳已褪去了热烈的温度,等待着天下桃李散发光芒。 f (图源:1961 届上海医学院杨家宽校友供图,本文作 者工作单位:复旦大学图书馆) 89 复旦故事 复旦故事 一本纪念册,情牵六十载 ——复旦大学化学系 1960 级毕业纪念 □□ 文/罗永康 2020 年 6 月中旬,通知正式发出,同学们踊 辞辛劳地做了很多琐碎的工作,仔细地核对同学名 欢乐,为了寻找老照片,大家翻箱倒柜,多年来压 料,参加这次印制纪念册的活动。纪念册的印制经 跃相应。纪念册的筹措过程,也给我们带来无比的 在箱底的相册被重新启封,每当某位同学把找到的 老照片发到群里,都会激起一波幸福的回响,涟漪 不绝。五年同窗,教室里的读书声,宿舍中的谈笑 声,校园内的欢歌声,运动场上的呐喊声,似乎又 1960 年,我们 196 位学子,跨进了复旦校园, 情。2015 年我们还建立了一个校友群,入群同学已 此我们一起学习,生活,畅叙理想,展望人生,在 2020 年正值我们 60 级同学进校六十周年,于 成为复旦化学系 60 级(习惯称 65 届)的学生。从 那五年青葱岁月里结下了深情厚谊。毕业后我们又 2019 年下半年,我们成立了“相逢一甲子”活动筹 时光荏苒,弹指间,同学少年已成耄耋老人。 时间,内容和场地都作了详细的安排。然而偏偏事 满怀激情地奔赴祖国各地,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几十年来,我们恪守母校的校训,“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努力工 作,但时不时总会回忆起那美好的大学生活。1986 年起我们开始返校聚会,此后每五年一次的年级聚 会成为常态活动。每次聚会,系领导和老师们也来 参加,从而也加深了我们对学校和老师的联系和感 90 达 70 多人,进一步增强了同学间的了解和友情。 备小组,计划组织大家再次欢聚。为此我们从活动 与愿违,2020 年伊始,新冠病毒肆虐华夏,席卷全 球。聚会不能如期举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筹备 组同学提议编印一本能反映我们大学五年及此后工 作生活的纪念册,以供大家珍藏。此建议迅速得到 同学们的赞同,经多次磋商,纪念册定名为“相识 一甲子,风云六十载”。 在耳边回荡。对驾鹤西去的老同学,则辗转找到了 单,地址和电话,耐心地劝说同学们提供自己的材 费全部是由同学们自筹的,许多同学闻讯后立刻慷 慨解囊,有力地保证了纪念册的印制。终于一甲子 的画卷,在同学和家属们的支持下渐渐展开,尘封 的记忆又变得清晰,往事并不如烟。 纪念册共收集了上千帧照片,130 多位同学的 他(她)的亲人,请他们提供材料。尤其是对七十 文字资料。全册有反映我们五年同窗中的学习生活 的同学们,四处联系其亲属,终于使英雄的形象又 本人(或家属)提供的自我介绍以及六十年人生轨 年代初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的区仲韶同学,热心 回到我们中间,使同学们大受感动。对于大学期间 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我们也是牢记 在心,一支粉笔,三尺讲台,老师们的神采又浮现 在我们面前。在筹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故 事。如范康年和梁在辉同学,是他俩创议、策划、 组织和印制了这本纪念册,为了这本纪念册,他们 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倾心尽力。为了校对文字,整 理照片,编排纪念册,梁在辉同学经常工作到深夜。 还有筹备组的同学们,联系同学,编写资料等,不 片段,也有对老师们的致敬和师恩难忘,更有同学 迹中的珍贵画面。六十年来,虽然我们没有大富大 贵,没有名动华夏,但我们或执教于课堂,或埋头 于科研和工厂,或在边塞和田野战天斗地,或在商 海沉浮搏击,我们更有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壮举。 总之,我们没有蹉跎岁月,没有愧对复旦学子的称 号。纪念册还汇总了自 1986 年以来的七次大型聚 会,以及部分同学们的活动花絮。人生难得是欢聚, 相聚是短暂的,也是难忘的。尽管我们老了,风刀 霜剑,顶上白发依稀,但相聚时,嬉闹玩乐,恰似 91 复旦故事 复旦故事 当年。我们泛舟富春江,夜游黄浦江,在青浦东方 母校,对同学们的爱。这本记录着我们人生一段经 和玫瑰庄园等,都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办影展, 通过我们平凡的一生,展现在社会面前,薪火相传 绿舟交谈,在车墩影视基地漫步,古猗园、大观园 送画册,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谈工作、谈生活甚至 谈养生、谈养老,海阔天空,不亦乐乎。 由于疫情,我们这次计划中的相聚被暂停,但 是纪念册的成功印制,弥补了这一缺憾。这本纪念 册浓缩着我们的精彩人生,充盈着我们对国家,对 历的纪念册将陪伴我们的余生,并且让复旦的精神 给我们的后代。f (图源:《复旦大学化学系 1960 级纪念册》,本文作 者为 1960 级化学系校友) ▲▲ 在有机所实验室内,黄根龙(右二)与丁宏勋、唐松青两位导师讨论工作 ▲▲ 毕业时年级党支部党员合影 ▲▲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邱廷英(右二)在工作单位给新来同事演示定量分析的方法 ▲▲ 1963年夏,在罗泾公社参加劳动时校领导苏步青(二排左五)、谈家桢(二排左六)等看望大家 92 93 捐赠故事 捐赠故事 李登辉校长与江湾永久校址的募捐故事 □□ 文/钱益民 在复旦邯郸校区从校训墙以西,直到目前正在 生在李公祠内,陈望道翻译完《共产党宣言》到复 屋时如有短少损坏,由公学补齐交还。 (蔡冠森人文馆)之间的一片土地,是复旦建校以 迁到了江湾,李公祠仍然是中学部所在地。为了完 察。 重建的 100 号、200 号(简公堂,文博系)、300 号 来第一片永久校址。奕住堂、简公堂、第一学生宿 舍三栋最早的大屋顶建筑,虽不豪华但不失稳重端 庄,与周边的几个大草坪一起,构成一个和谐的建 筑单元,成为复旦校园里一道独特的“民国风”, 尽显老复旦的底蕴。这片校址建成,标志着复旦结 束了长达十多年的借地办学的历史,开始在今天的 邯郸校区开始新的办学阶段。 整地还原当时的历史,笔者把这份租约原文抄录如 下。 复旦公学承租李公祠租约(1914 年) 立租约 李公祠代表人盛宣怀、王存善、复旦公学校长 李登辉 今将徐家汇李公祠一座,除正殿一所、铜像一 复旦初创,暂借吴淞办学。辛亥革命中,复旦 尊、铜像所在方圆三丈以内,不在租内,余屋均由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民捐款中拨出一万元作为复旦复 一、承租年限以一年为期,自民国三年起至民 校址被占,办学曾一度短期中断。中华民国建立后, 校经费,并把李公祠拨给复旦作为校址。1913 年 3 月,复旦校董会推举李登辉先生担任校长。次年李 校长与盛宣怀签订租约,租借李公祠办学。李公祠 大门外就是租界,大门外的道路叫海格路,也就是 今天的华山路。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发生 在李公祠内外。如敲响上海五四运动的第一钟就发 94 旦任教就在李公祠内。即使 1922 年复旦大学大学部 复旦公学承租。条款列后: 国四年止。如期满李公祠仍愿续租,可再展期一年, 至民国五年正月为止。最多两年,不能再议续租。 二、租价每年捌百两,按年交付。 三、房屋必须修理,由公学认真召匠佑修,修 费在租价内扣除,如出于租价以外,应由公学自筹。 四、器具什物应开单交李公祠管理人收执,交 五、李公祠派上下人各一人在祠居住,照料视 六、神牌,县知事已允由官制就,供入神龛。 七、铜像、佩剑稍有损坏,由公学修好,如估 价过巨,再由两方筹商办法。 盛宣怀(王存善代签)王存善 李登辉 事实上,李公祠系清末招商局、电报局出资建 奠定百年基业,是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复旦在李公祠办学期间,李登辉每日清晨到校, 日暮方归。授课及办公时间,合计在 9 小时以上, 其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向外募捐、筹划建设新校舍。 对募捐款项不厌其烦,往往致每一认捐者之函,达 八、九、十次之多,甚至转辗恳托,一再登门造访。 国内认捐困难重重。李登辉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他的 出生地——南洋。 为筹建新校园,李登辉于 1918 年 1 月 23 日乘 造,并非李鸿章家族私产。李校长不谙实情,上当 三岛丸启程赴印尼、新加坡等地,向华侨募捐。校 1917 年复旦增设商科,形成大学体制,学生人数尤 高等教育界的重托,随身携带着一份《扩充高等教 受骗,酿成十多年后的李公祠诉讼案。这是后话。 其是商科人数直线上升,校舍日渐不敷应用。 谈到复旦的明天,李登辉言必及英国的牛津、 剑桥,美国的哈佛、耶鲁。英、美大学一般建在远 离市区的偏僻乡村。李公祠校舍系旧式祠宇,地方 狭小不消说,而且位于沪西公共租界与华界的交界 长一职由校董唐露园代理。李登辉此行肩负着国内 育请愿书》。这份请愿书是呼吁东南亚华侨支援国 内高等教育的陈情表,不光是为复旦一校,同时也 是为国内多所大学一起募捐的。这份请愿书原文如 下: 地带,出门便是租界繁华地带,学生容易被不良习 气侵染,不利成材。为复旦寻找一片宁静的校园, 95 捐赠故事 捐赠故事 ▲▲ 江湾(今邯郸校区)新校舍落成典礼,左八为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右一为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其余人物至今无法识别 夫以 我国 之大,而著名学校多半由西教会设 立。 吾 人 对 此 重 要 事 业, 弃 置 不 讲, 全 赖 他 人 代 谋,宁不自愧我爱国之邦人乎?此教育事业,宜自 发奋图谋,不应仰望我政府,尤不应期望他国人。 试以美国而论,现有大学及高等学校三百所,可完 全称为政府设立者不出十校。而世所称最善最著名 之大学,如耶鲁、哈佛、科伦比亚、芝加阁等,非 由社会集赀设立,即由彼邦豪富独立经营。我国不 乏富而好义之君子,苟能以美国煤油大王洛克君 Mr.Rockefeller 为法,捐赀兴学,创设如上所述之大 学,则莘莘学子获益固匪浅鲜,而国民程度增高, 国际地位亦随之而高,行见国权奋张,莫予敢侮矣。 不禁拭目待之。(《扩充高等教育请愿书》) 李登辉为什么会到南洋去募捐呢?这与他的经 历有关。李登辉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当 时叫巴达维亚)郊区的红巴村,父亲李开元是一名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做了公益事而不留名,这是他 一生的行为准则。其二,集腋成裘,款虽巨而捐助 人实多,无法一一统计。这只是笔者自忖罢了,尚 无确证。多年前新加坡读者陈维龙,曾耗时近一年, 搜寻李登辉早年的可信资料。陈维龙在访问印尼最 大的华人报纸《新报》社长洪渊源时,提到了一个 史实:李登辉 1918 年曾来巴达维亚为复旦募捐, “洪渊源曾与晤谈甚久”。可见,李校长在印尼募 ▲▲ 江湾购地捐赠人员名单 “本校原有校舍李公祠系借自李氏,年来校务 捐时,新报集团曾从中穿针引线。李登辉得到了印 日盛,生徒日增,渐有人满之患。乃于前年在江湾 1918 年 6 月,李登辉从南洋募捐归来,开始在 费约须银五十余万元之谱。叠承海内外各界诸公解 尼福建会馆等华人社团的帮助,玉成此行。 江湾购地建校。百余年前的江湾还是一片荒地,地 价便宜。李登辉前后购得土地 70 余亩。买到了土 地,又面临高达数十万元的建筑费用,仍然全部要 靠募捐来解决。 在国内开展募捐十分困难,李登辉起初备遭冷 置地百亩,拟自建一能容千人之校舍。预计建筑经 囊相助,毋任感谢。惟需款既巨,不敷殊多,还肯 热心教育诸公力予赞助,慷慨输将,俾我国惟一之 私立大学克底于成,实我中华民国前途之幸也。” 董事,获得捐款近 6 万元,为复旦募得了建筑办公 因此,我们现在还无法知晓人数更多的捐赠数额 500 届学生。因此李登辉在雅加达、爪哇、新加坡等地 有一定的社会人脉资源。李登辉在南洋募捐的半年 间 , 共计募捐款项折合成银元达 15 万元。遗憾的 是,这些慷慨捐助复旦的华侨有的连姓名也没有留 最大的烟草企业,生产的“双喜”和“飞马”牌香 陈 炳 谦 先 生, 捐 助 洋 一 千 元。 鸿 裕 纱 厂, 捐 助 洋 一千元。张赐绮堂,捐助洋五百元。郭子彬先生、 翁文福先生、梁燕孙先生、梁诚农先生,各捐助洋 五百元。 第二类,新加坡捐赠人有 7 人,姓名和捐赠金 元以下的捐赠人名单。 这份捐赠名单一共列出捐赠人 52 名。捐赠人分 陈梦桃夫人,捐助新加坡洋五千元。李俊源先生, 张秀杰先生,各捐助新加坡洋一千元。陈维贤先生, 捐助新加坡洋五百元。 第三类,爪哇捐赠人有 32 位(或企业):徐永 烟闻名中外。黄奕住是印尼首富,被誉为“糖王”, 国内、新加坡、爪哇三类。第一类,国内捐赠人 14 福先生,捐助盾洋三千元。梁炳农先生,捐助盾洋 有赖于档案馆藏的《1921 年复旦年刊》,我们 简照南兄弟和黄奕住先生。其中简照南兄弟,“捐 亭先生、许温惠先生、黄景兴先生、陈富老先生、 是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下。饮水思源,华侨对复旦功莫大焉。 得以看见复旦第一批建筑的捐赠人名单。为了保持 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细细思量,有几种可能。其一, 下: 在南洋募捐的经历,捐款者名姓,李登辉本人 先生,捐助洋一千元。朱桂莘先生,捐助洋一千元。 捐助新加坡洋二千元。谢霖娘夫人、黄福基先生、 了千余亩土地,成为红巴村的首富。李登辉的中学 楼和教学楼的资金。其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中国 元。徐世昌总统,捐助洋二千元。黎宋卿(元洪) 元以下的名单,日后将与捐款总数一并详细报告。 500 元以上的名单。这份捐赠史料中指出,捐赠 500 时代是在新加坡度过的,是新加坡英华书院的第二 (或企业)捐赠洋元,其中聂太夫人,捐助洋三千 额分别如下:陈嘉庚先生,捐助新加坡洋一万元。 遇。经董事长唐绍仪的协助,李登辉聘请南洋兄弟 烟草公司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和中南银行黄奕住为 ▲▲ 身着博士服的李登辉 在《1921 年 复 旦 年 刊》 中 列 出 的, 只 有 捐 赠 商人,经营衣料生意。后又到爪哇开办工厂,把当 地的土布印成细花布,销往印尼各地。发家后买下 96 李登辉将自己在印尼的家产卖了,充作建校经费。 历史原貌,笔者将这份珍贵的史料开头部分抄录如 人,姓名和捐赠金额分别如下:直接捐赠楼宇的有 建简氏堂校舍一所”(即今天的简公堂),合计洋 四万七千元。黄奕住先生,“捐建事务所校舍一所” (即今天的校史馆),合计银一万两。另外 12 人 二千元。翁文福先生,捐助盾洋一千五百元。邱燮 黄 柱 先 生 各 捐 助 盾 洋 一 千 元。 海 合 龙 记, 捐 助 洋 一千元。李兴濂先生、赵德凤先生、陈福珍先生、 马瑞登先生、黎殷辅先生,陈维松先生、王格善先 97 捐赠故事 捐赠故事 ▲▲ 1920年12月18日复旦大学江湾永久校址奠基典礼 ▲▲ 墨菲设计的1920年复旦大学校舍全景图纸 生、蔡锦源先生、华侨有限公司、纶昌公司、增新 案馆中只能找到一份由美国设计师墨菲设计的江湾 五百元。另有企业和个人以公债票据的形式捐赠, 也反映了李登辉校长的大学理想,是我们研究李校 公司、同新公司、兴隆公司、联兴公司各捐助盾洋 他们分别是:杜开来先生,捐助四年公债票五千元。 陈如切先生、方国源先生,各捐助四年公债票一千 元。蒋马助先生,捐助四年公债票六百二十元。刘 顺墨先生,捐助四年公债票六百元。苏马敬先生, 捐助四年公债票六百元。陈松和先生、陈森焱先生, 各捐助四年公债票五百元。陈六朝先生,捐四年公 债五百元。 长办学思想的一手材料。1920 年 12 月 18 日,复旦 在江湾新购土地举行新校园奠基典礼,空地上搭起 临时主席台,师生及来宾近千人出席典礼。大会由 校董王正廷主持,李登辉报告筹建新校园经过。沪 江大学校长魏馥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代表简实卿 等来宾先后致辞祝贺。 踵而来的,是第一条马路的兴建(1921 年修,今邯 旦两字,外环用魏碑体写着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 江女子体专等民办高校,在复旦身边一字排开,使 基石至今仍然嵌在复旦大学燕园里,中间是篆书复 大众所知。对于这些大额的捐赠人,复旦大学赠予 切问而近思”和“民国九年十二月建立”字样。这 名誉董事,以示鸣谢。当年的复旦大学校董分为名 誉董事、评议董事、顾问董事三类。我们在《1921 年复旦年刊》中刊登的 12 位名誉董事中发现有捐赠 人陈梦桃、陈嘉庚、梁炳农、简照南、简玉阶,共 占名誉董事的近二分之一。 百余年前,江湾校址还是一片荒野平畴,仅有 累累荒冢,备极荒凉。在这样的蒿莱之地建校,校 内外颇有非议。但李登辉力排众议。随着岁月流逝, 李登辉选址建校的许多细节已经不可考了,目前档 ▲▲ 1920年12月18日复旦大学江湾永久校址奠基典礼 李登辉在奠基石上洒下了第一掊黄土。这块奠 上述新加坡和爪哇的捐赠人名单,除了陈嘉庚 先生为众所周知外,其他人物和企业的名字并不为 98 校园设计图,设计图既反映了设计师的建筑理念, 块奠基石成为复旦的标志性 LOGO。一年以后,在 一个长方形空地(以后发展为操场,今相辉堂前大 草坪)的西、南、北三处周围,矗立起最初的三幢 校舍——教学楼简公堂、办公楼奕住堂、第一学生宿 舍,互成品字形,这一四方型的建筑格局一直保留 下来,至今仍为整个复旦校园最有人文气息的所在。 1922 年春,大学部迁入江湾,17 年来借地办 学的历史宣告结束,复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复旦 首肇其端,建立黉宇,带动了江湾地区的开发。接 郸路),平阴桥的架设,立达学园、持志大学、两 江湾成为文化重镇。江湾人民感谢复旦在此立校, 将李登辉住宅所在的那一条路,用他们夫妻的名字 命名为“腾佩路”(李登辉字腾飞,其妻汤佩琳)。 如今,以复旦领衔的杨浦已成为拥有十余所大学的 大学城,打出了“知识杨浦”的口号。当时选址江 湾,体现了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李登辉树 立了中国社会力量办学的典范。 f (图源:复旦大学档案馆,本文作者工作单位:复旦大 学校史研究室) ▲▲ 1920年12月复旦大学江湾永久校址奠基石 (现存燕园内) 99 捐赠故事 捐赠故事 谭瑞清的母校情缘 □□ 文/章晓野 潘振勤 5 月 18 日,复旦大学化学系 84 级校友,复旦 大学河南校友会会长谭瑞清向母校捐赠 2 亿元,支 持复旦大学化学和材料学科和人才发展,助力母校 “双一流”建设。谭瑞清校友的母校情怀和慷慨大 开始行动,他就会按照最高标准去努力完成,非常 专业,也非常执着,加之大的格局和胸怀,这些是 他日后经营企业能取得成功的重要特质。” 在谭瑞清的致辞中,他也深情回忆了自己的复 爱在复旦师生和校友中激起强烈反响。 旦岁月:“我是 1984 年从河南省的一个小县城参加 和师长,感受到一位来自中原的学子在复旦校园的 我有幸遇到很多很好的师长,他们善良、正义、有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采访了谭瑞清的同学 求学和成长,以及他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创造 不凡的精彩华章。 高考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回想起在复旦的岁月, 学问,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 的人生。” 博学笃志:中原小伙谭瑞清 1984 年 9 月,谭瑞清从河南的一个小县城考入 加了由邓景发院士、蒋安仁教授主导的“钇钡铜氧 得入学当年在相辉堂欢迎新生大会上谢希德校长的 和包信和博士(现中科院院士)、周勤伟博士等优 讲话,此后也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做一个热爱祖国、 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秀科研人员一起参加课题的讨论。 自那以后,谭瑞清成为每天最早离开、最晚回 到寝室的同学之一。回到寝室他常常是一脸疲惫, 续,他那生长在黄河边上特有的淳朴和坚持给同学 何抱怨。和谭瑞清上下铺的陈靖民说:“记得化学系 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姚革既是谭瑞清大学同窗,后 来又成为企业同事。在姚革眼中,谭瑞清校友就是 这么一位憨厚、执着、善良、肯干的中原小伙。 但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奔向实验室,从不见他有任 在 3108 教室发布高温超导研究进展的发布会,谭瑞 清那一脸兴高采烈的模样还历历在目,就在眼前。” 34 年后,在谭瑞清向母校复旦大学捐赠仪式上 记得大二以后,谭瑞清的上铺同学喜欢睡懒觉, 重逢时,周勤伟回忆道:“我和谭瑞清同学是在 34 一份留给他的上铺,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时间 依稀可以看到他当年智慧而纯朴的样子。他的学士 谭瑞清每天一大早打回两份早餐,一份自己的,另 久了,同寝室的好几位同学都看不下去,劝他不必 帮上铺带早餐,但他总是一笑了之,始终坚持。 “谭瑞清当年为同学、系里和学校做了很多有 益的实事,但他从不声张”。化学 84 级的沈海澎校 友回忆道。 谭瑞清的同学黄娴秋也说:“在我的印象里,谭 瑞清平时沉默寡言,但一旦有事,又勇于担当;他 年前认识的,三分之一世纪过去了,但今天见到还 论文是研究 YBaCuO 高温超导材料,是当时最火最 前沿的技术,这个方向也刚刚获得诺贝尔奖,谭瑞 清同学在蒋安仁教授、邓景发院士的团队里主要负 责合成和测试,并发表了文章;蒋教授也代表团队 去美国作报告,我们复旦大学的超导团队当年名列 前茅。” 周勤伟说:“谭瑞清十分能吃苦。当时他经常骑 特别勤奋、肯钻研、富有智慧;无论是谁需要帮助, 四轮车(黄鱼车)去领钢瓶,我还记得第一次教他 囊的初心。” 信和博士骑车帮我搬家,真正的师兄弟情谊!” 他都不遗余力,有求必应。这也是他今天能慷慨解 同学唐晓林留校工作,现在是新成立的复旦大 怎么转着钢瓶到实验室,当然永远不会忘记他和包 四年的大学时光,谭瑞清有幸遇到很多德高望 学化学和材料学院的党委书记,他亦对谭瑞清身上 重、知识渊博的师长,也让他遇到了一群优秀的同 不张扬、喜欢事前做充分调研,谋定而后动。一旦 谭瑞清在回母校的捐赠仪式上深情感恩自己遇 浓厚的中原文化底蕴赞赏有加:“谭瑞清做事低调、 100 高温超导体”研究课题组,每周三晚上谭瑞清总是 当时化学 84 级的寝室在 8 号楼底楼。刚报到 时,谭瑞清给人的感觉很腼腆。随着大学生活的延 ▲▲ 谭瑞清(后排左三)在宿合和同学聚餐 大三、大四时,谭瑞清在课余时间主动要求参 了复旦大学化学系。 尽管离开复旦校园已 30 多年,谭瑞清至今还记 ▲▲ 谭瑞清求学期间留影 切问近思:在复旦遇见科研 学,一些更成为一生的挚友。 101 捐赠故事 捐赠故事 到的老师们:“这些师长把他们的人生经验、智慧和 为国内钛白粉行业的领袖企业。完成收购后,谭瑞 说他们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前程。同时也 “把被收购企业放在前面,这充分看出中原人 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都无私地传授给了我们,可以 用他们人格魅力帮助我们这一代人成熟和成长。” 在复旦的四年培养了谭瑞清勤于思考的习惯, 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很多方面获 谭瑞清的做事格局:大气、稳重、不拘一格”,唐 晓林评价说。 企业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大型沸腾氯化法钛白 得成长。“母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 粉生产技术工艺,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 立思考、关爱社会,鼓励大家把个人努力方向和国 项,掌握了钛白粉核心生产技术,打通了产业链、 训一直鼓励着像我一样的每一位学子自由探索、独 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勇立潮头:依靠专业超越专业 1988 年本科毕业后谭瑞清回到河南,在省外贸 公司从事化工产品进出口业务。 经 过 十 几 年 的 职 场 锻 炼 之 后, 时 间 跨 入 了 二十一世纪。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掀起了经济发 断进行创新发展。目前,公司拥有专利技术 450 多 供应链,实现了“绿色化工”跨越式发展,从追赶 国际龙头企业到目前的“领跑”式发展。 同是化学 84 级的冯珺校友回忆说:“我对谭瑞 清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工厂现场管理很好,自动化的 氯化法生产线和全自动化的仓库管理系统,收购云 南新立工厂签约后三个月就让停工几年的工厂重新 开工,生产出了海绵钛。” 现在,谭瑞清带领的公司在国际钛白粉行业中 展新一轮大潮。经过审慎的思考,谭瑞清放弃了“铁 做到了亚洲第一、全球前三,已确立领先地位,在 银泰投资有限公司”和“河南银科国际化工有限公 同学说:“他把龙蟒佰利企业做成了亚洲钛白粉行业 饭碗”,离开熟悉的环境,辞职下海,创办“河南 司”。 2002 年 为 了 帮 助 一 家 企 业 摆 脱 困 境, 谭 瑞 清 入 股 发 起 成 立“ 河 南 佰 利 联 化 学 股 份 有 限 公 国内国际钛白粉市场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黄娴秋 的龙头企业,真的为他骄傲而自豪!正应了那句话: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离开校园,一路闯荡、一路拼搏。一路走来, ▲▲ 谭瑞清返校时与同学合影,左起:陈靖民、徐华、曹志成、姚革、谭瑞清、张光中、徐泽勇、顾伟强、安荣昌 感恩时代: 祝愿母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化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谭瑞清毕业后第一份工作 司”。之所以把企业取名为“佰利联”(英文名: 谭瑞清常常想:“离开复旦这么多年,复旦到底给 是在省外贸公司从事化工产品进出口业务。受母校 合起来”,并把企业做到十亿的规模。此后,谭瑞 们骨子里?在复旦读到的书本知识可能已经忘了, 作岗位的需要,谭瑞清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外经、 Billions),谭瑞清希望企业能“把所有人的利益联 清带领企业聚焦于“金红石型钛白粉”这个细分市 场,做精做细做到极致,这家企业此后发生了“脱 胎换骨”的变化。 对于谭瑞清的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他的 了我们什么?是什么留在了我们的血脉里、刻在我 在实验室掌握的技巧可能也记不清楚了,但是,复 旦人勤于思考,不断创新的精神一直在激励自己前 行。” 谭瑞清的同学沈海澎夸赞说,他总是孜孜不倦 同学陆坚说:“在我的印象中,谭瑞清是一位拥有卓 地学习,依靠专业超越专业,踏踏实实地把一个或 走上社会后,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敢于不断 在发言中,谭瑞清感慨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 越领导能力、富有战略思维、并极具行动力的同学。 一类产品做到极致! 旦大学化学系 84 级同学中的杰出代表,我为谭瑞清 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小平南巡、国 企改制、加入世贸、科学发展 ...... 这些百年、千年 在企业成功上市后,谭瑞清更加注重企业的技 了无尽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时代的洪流和巨浪中, 挑战自我,并不断实现他的人生目标!他是我们复 同学的成功和成就而感到特别自豪!” 术更新和科技进步,紧盯国际市场龙头企业,率先 在国内通过“以蛇吞象”的兼并模式收购国内“钛 白粉”行业的龙头企业(四川龙蟒钛业),一跃成 102 清将“龙蟒佰利”作为企业的新名字。 未有之大变局,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也提供 我一直时时告诫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有所 作为。” 的优秀人才加入复旦大学。我们还要对在教学方面 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鼓励。特别是对于爱党爱国、 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才,我们应当多鼓励,多朝这个 方面引导。” 唐晓林还记得和谭瑞清首次谈到捐赠支持人才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的熏陶,根据工 队伍建设时的场景。“几年前的一天,那时候我在 外贸、外语、经济、金融、投资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他在国定路靠近四平路的一家小饭店,两个人花了 此后,不管是从事外经外贸,还是经营企业、股权 投资,他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做成行业 前列,甚至标杆。无论到何时何地,他不敢忘记复 旦师长们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嘱托。 谭瑞清谦虚地把今天的成就归功于母校的教育 和培养。他说,在工作中碰到任何问题,不管是生 产技术方面,还是经营投资方面的,我都努力找到 问题的本质,思考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 化学系任党委书记,听说谭瑞清到学校了,我约了 100 多元吃了顿饭,还喝了点酒。谈起当年师长、 化学系发展,大家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当年虽简陋 但内容一流的教材,令人难忘的课堂教学、复旦名 师的风范,融洽的师生关系,本科生做科研等等, 这些都是一流大学应有的育人氛围和人文环境,当 下的评价体系又无法完全涵盖到育人的方方面面”。 谈及此,两人都深有同感。 如何让教学优秀、教材编得好的老师获 得应 这些方法和思路,应该是复旦大学教育和培养的, 有的尊重和待遇,如何给展现卓越学术能力的年轻 对于拿出 2 亿元向母校捐款,谭瑞清说,这是 果 …… 就这样,从最初设奖支持编写出版国家级教 成为我身上永远的复旦烙印。 自己的第一笔大额捐款。“希望捐赠将用于支持现 有人才的潜力挖掘、服务他们的未来发展,吸引新 人更好的成长平台、让他们心无旁骛做出原创性成 学成果的专著教材、鼓励全身心培养学生全面成长 的老师,到鼓励致力于解决国家战略重点领域问题、 103 捐赠故事 捐赠故事 突破国家发展所需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基础原创性 5 月 18 日,谭瑞清校友捐赠签约仪式举行,复 研究、产出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等一系列以 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许宁生说:“这是 渐清晰:聚焦“人才”,尊师重教,鼓励爱国爱党、 “我们为复旦而骄傲,复旦为我们而自豪”。 “瑞清”冠名的人才奖励基金模式在两人的心中日 在母校生日之际献上的一份情义深重的厚礼。” 无私奉献,全面支持复旦化学和材料学科人才队伍 今天,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热心为母校和复 学前列的目标! 瑞清说:“立业兴邦,教育为本,能为母校尽点绵 建设,助力母校复旦大学早日实现进入世界一流大 唐晓林记得,小饭店夜谈时,谭瑞清正处于收 购钛白粉行业龙头企业四川龙蟒的关键时刻,正是 企业资金最困难的阶段,但说到这些需要他支持的 方向,他二话不说,慷慨允诺! 彼时, 为加快化学与材料学科的“双一流”建 设步伐,围绕加强学科交叉、激发学科活力、培育 新增长点,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水 平和学科整体竞争力的目标,学校在化学系、高分 子科学系、材料科学系和先进材料实验室的基础上, 本着“共生共存、融合创新”的指导原则,成立了 “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旦校友服务的复旦河南校友会会长,一向低调的谭 薄之力,这是我的荣幸。母校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 园!”“感恩新时代,感恩母校,也感恩我们化材 学院所有的老师以及和我共同相处的同学们。祝愿 母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汇聚更多的 名家大师。”f 感谢化学系贺鹤勇教授、马蔚纯教授、乔玉巧老师对本 文和校友采访部分的支持。 (图源:受访者供图,本文作者工作单位:复旦大学对 外联络与发展处) 瑞彩祥云,清风徐来! 校友谭瑞清捐赠 2 亿! 支持母校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5 月 18 日,在即将迎来复旦大学 116 周年校庆 于同隐等带领下,逐步发展成我国培养一流化学人 亿元人民币,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支 阵地之一。今天,谭瑞清校友带头捐资支持化材学 之际,复旦大学校友谭瑞清回到母校,向复旦捐赠 2 持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这是在母校生日 之际献上的一份情义深重的厚礼。”中科院院士、 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许宁生在捐赠 再添强劲动力。   对本次校友捐赠,许征表示,设立人才队伍建 设基金是一大亮点。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 系部处负责人、谭瑞清夫人及校友企业、校友代表 高校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等。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增国主持捐 雄厚的资金支持,而专门为人才引育设立基金,是 赵东元在致答谢词时介绍,学校计划以设立“瑞 赠仪式。在许宁生,谭瑞清校友夫人张晓琳,中科 清”冠名奖或教席的形式,正面激励化材学院全体 学院党委书记唐晓林,党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 时隔多年重回母校,谭瑞清倍感激动。37 年 院院士、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化学与材料 教职员工勇于创新、奋发有为。 部部长陈玉刚和化学系主任贺鹤勇的见证下,许征 前,谭瑞清从河南省的一个小县城考入复旦大学化 并向谭瑞清颁发捐赠证书。 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汇聚更多名家 与捐赠人谭瑞清签署“瑞清”冠名奖基金捐赠协议,   许宁生说,复旦大学化学、材料学科始终潜心 104 院发展,为母校化学与材料学科、“双一流”建设 现场说。出席本次捐赠仪式的,还有复旦党委副书 记、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许征,相关院 ▲▲ 许征理事长给谭瑞清赠送《复旦履痕》 才和开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前沿研究的重要 基础前沿领域的原始源头创新和一流人才的培养, 在老一辈科学家顾翼东、严志弦、吴浩青、邓景发、 学系,在复旦度过 4 年难忘的求学时光。“祝愿母 大师。”谭瑞清最后寄语学弟学妹,身处伟大时代, 希望大家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到一起,坚定 方向,为国家健康工作,和时代共同成长。f 105 校友走访 校友走访 风起青萍,复旦逐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神州 大地春雷萌动。当时尚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的张平,亦察觉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机遇,此时他 一直坚持的教师梦想也开始悄然改变。 带着迷惘与困惑,张平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沉 浸于学校的图书馆,翻遍了阅览室内所有的报纸杂 历经波折,初心不改 在复旦读书期间,张平确定了将涉外经济业务 广州便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张平的目光。1992 年初邓 地拿到了复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怀揣着律师梦想,张平进入了复旦法律系学习。 他看到复旦校园朝气蓬勃、英才辈出,在这种氛围 的影响下,张平决心潜心学习、追逐梦想。 并毗邻港澳,对承接涉外业务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 小平南巡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彰显了中国改革开 放的决心,这让张平心潮澎湃,愈发坚定了去广州 做涉外律师的想法。因此,当广州市对外经济律师 事务所来复旦招聘新人时,他毅然决定报名并顺利 通过了面试。 正当张平沉浸于梦想顺利实现的喜悦之中时, 忆及当年,张平仍能清晰回忆起那许多在复旦 他被告知由于广州市对外所将面临从公办所向个人 都非常优秀”。入校后,现任法学院副院长的陈力 头浇了一盆冷水,他陷入了极度的失落。不过,对 校内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直言,“复旦的老师 老师那时担任他们的辅导员,给了同学们许多关心 和指导。陈浩然老师所授的刑法课程轻松活泼而又 充满干货,吸引了许多不同院系的同学们来旁听。 时隔多年,张平仍记得法学系的董世忠、陆志安、 黄耀良等多位老师以及他们的授课课程。彼时虽为 合作所的改制,转型期间不再招聘新人。如同被迎 律师梦想的执着使张平很快从这次打击中恢复过来, 他又拨通了广州市司法局的电话,询问有无其他广 州市内的律所可以进。得到的答复是:有,芳村区 司法局下属的芳村律师事务所。 彼时,高校毕业生们最热门的去向是外资企业 九十年代初期,但法学系已经开设了关贸总协定、 和外贸公司,毕业时张平的手里也握着大连、青岛 课程的研修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为其之后从 然而为了心中坚守的律师梦想,他还是义无反顾、 WTO 和国际投资法等接轨国际的前沿课程,对这些 事涉外法律服务打下了基础。张平在入校前并没有 对法学进行系统地学习,而在复旦的学习才使他真 正建立起完整的法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可谓是 带他真正入了法律的大门。 除了提供专业知识的给养,复旦还努力为学生 们提供丰富的课余生活,并在全国率先设置了许多 勤工助学的岗位。张平认为这种校内工作形式在当 时来说特别新奇,于是在报名并顺利通过面试后他 获得了一份勤工助学的机会,这段工作经历也对张 平在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表达技巧方面有很大的提 106 此后取得众多成就的基石。 时复旦大学法律系开设了国际经济法第二学士学位 学士入学所考查的科目——英语和法学,并最终顺利 ▲▲ 张平 1991级法律系校友,现为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级管委会成员 完备,感慨在复旦的学习经历对他影响深远,是他 作为自己未来的执业领域。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班,便紧抓这一线希望,花费了不少时间苦攻第二 □□ 文/黄陶 叶根源 黄欣琳 王巧 他赞赏母校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以及师资强大 志,最终笃定地选择律师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梦 想虽已换道,前路依旧茫茫。幸而张平偶然得悉当 张平: 热爱是我一路前行的动力 毕业多年,张平无不透露出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升。 等沿海城市的数家大型国有外贸企业的聘用合同。 踌躇满志地奔向了广州芳村。不曾想,在芳村区司 法局办理报到手续时,他方才得知同样由于律所转 制改革的影响,芳村律师事务所亦不再接收毕业生 了。被自己所向往行业的改革一再“捉弄”,张平 无奈只得请求芳村司法局出具一份不能安排录用而 退回复旦的证明,以便获得重新分配的机会。为办 好证明,他不得不一天内四次来往珠江两岸。滚滚 向前的珠江水,如同奔涌的改革潮。那时张平乘坐 在渡船上,两岸陌生的万家灯火映照着内心的无助, 阵阵袭来的江风诉说着无尽的悲凉,浪花飞溅仿佛 击打出他梦想破灭的声音。 107 校友走访 校友走访 在冷静分析一番自己的处境之后,张平决定先 时还位于沙面的美国领事馆门前排队。队伍里有位 完成后招聘新人。几天后,张平顺利找到了一份外 这让他忐忑不安。而面谈轮到他时,竟又不幸遇到 在广州找个单位安顿下来,等待广州律师行业改制 贸公司的工作。时代浪潮下,进入外贸行业仿佛是 命中注定。在外贸公司工作期间,为感谢“收留” 之恩,张平勤奋工作,同时担任了法务、总经理秘 少年成长为了令人敬重的律界前辈。当被问及为何 “你是中国律师,为什么要去读美国法律?” 场和公司并购领域踏实起步,他在初期花费了大量 “当你真正骨子里热爱一个职业时,你会慢慢学会 为“光头杀手”的签证官。 到诱人的 2000 多元。然而,一心追求律师梦想的张 读跨国商法。” 的三大合伙制律所之一的广信律师事务所。 商法有什么用?” 六个月没有一单业务,也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但是 工作多年,您应该看到中国这些年立法已经有了很 天,张平蓦然回首,方才发现:于此时,已为自己 如果您真的认为中国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那说明 终于迈入了梦寐以求律师行业的张平,虽然前 他的内心却十分喜悦。1996 年领到律师证的那一 的梦想坚守了七年! 远渡重洋,锤炼专业 在进入律所执业之后,虽然内心一直以涉外业 张平如实回答道:“我不是去读美国法律,是 “你们中国都不按国际规则办事,你去读跨国 张平不慌不忙,微笑答道:“听说您在广州已 大进步,很多方面正是在吸收国际规则。再说了, 重新定位也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为了能在资本市 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虽然也需要创收来养活自 己,但为了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既定的执业方向, 他每逢有诉讼仲裁等其他类型业务时也都将其介绍 给同事或主动放弃。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和积淀,张平终于有了第一单并购业务,随之也有 鉴于其杰出的专业成就,张平于 2011 年 12 月 十大“广州涉外大律师”,2019 年 3 月入选司法部 秀律师”称号,2018 年 7 月被广州市律师协会评为 “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2015 年起连续六 年被国际权威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Chambers)评 成了 LLM 学业后,他又进入了学校外聘授课老师所 而久之,实操层面虽有进步,但缺乏在特定领域的 习,张平获益匪浅,同时也认识到无论是语言、文 级红圈所之一的君合,与其他合伙人一起共同创建 够,因此他便萌生了在美国继续读书的念头。正当 熟悉的朋友,但他凭借着其与团队多年的专业积累 专业性,这让他很快体验到了律师职业的无奈与迷 茫。有一次,张平一周内连续接到了两个当时他认 为本应胜诉案件的败诉判决书,这让他内心久久难 以平静。不仅是因为无法向外资客户解释判决书中 的裁判逻辑,更是无法说服和安慰自己。 尽管如此,张平仍然笃信自己所选择的轨道, 并决定调整自己的“入轨姿势”。受客户启发,迷 茫中的张平意识到出国读书可能是突破困境的最佳 在的一家芝加哥律所实习。通过校内学习和律所实 化还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年多时间的学习远远不 张平琢磨如何向国内的同事朋友借款筹措学费时, 朱镕基总理到访芝加哥。在一个大型午餐会的主旨 演讲中,总理号召中国留学生们:“中国很快将加 入 WTO(世界贸易组织),希望你们尽快完成学业 回国发展”。 彼时在台下听讲的张平敏锐地意识到:加入 选择。最终他申请到美国一所大学法学院攻读跨国 WTO 至少将会为中国律师行业催生很多外商投资等 校还因为他有中国律师执业经验而减免了一半的学 于是,他便打消了继续在美读书的计划,开始安排 商法专业 LLM(美国法学院硕士学位)的机会,学 费。 办赴美签证的那一天,张平清晨 4:30 就来到当 涉外业务机会,确实应该要赶在加入 WTO 前回国。 归程。 给你的物质上的回报,因为你有很多物质之外的收 获”。 除了对职业的热爱与坚守,之所以能够在律师 是国家经济腾飞和法治建设的缩影。在九十年代时, “光头杀手”被逗乐了,张平也就这样顺利拿 1998 年 1 月初张平登上了赴美的航班,在完 易感觉到累。同时,你也不会太在意这个职业能带 目、以及大量的其他境内境外并购和股权投资项目。 企业的境内外上市项目、众多上市公司收购重组项 被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授予“2008-2010 年度全国优 到了签证。 坦然对待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挫折和压力,也就不容 行业取得卓越成就,在张平看来,更是因为他幸运 中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您就更应该要支持我们去 美国学习,是吧?” 能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勤勉工作时,他答道: 了第一单上市业务。如今,张平已主办了近二十家 务为目标,但在职业最初的两三年里,由于还只是 “入行”,张平实际上处理着各种类型的案件。久 执业廿五载,张平俨然从当年意气风发的追梦 后便决定以资本市场和公司并购业务作为执业方向。 签证官一脸严肃地问道。 平,没多久便毅然离开外贸公司,加入了广东最早 经过在国外读书期间的观察和思考,张平回国 回首过往,激流勇进 了他早有耳闻的已经在广州美领馆工作多年的外号 书和打字员等多项工作,在此期间还以高分通过了 律师资格考试。一年后转正,月收入由 300 元陡升 108 前辈告诉他,读法学院没拿到全奖很容易被拒签, 重新定位,执着前行 为公司 / 商事领域第一等律师。 2011 年 7 月,张平带领团队主要成员加入了顶 了君合广州分所。最初,张平在君合里并没有一位 和市场影响力,最终获得了君合的认可。由此,君 地遇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而他的个人发展历程正 市场经济制度被确立以及律师行业进行了改制,张 平才有了自由选择从事律师职业的机会,于是毅然 进入律所工作。之后,我国继续坚持改革和扩大对 外开放,诸如加入 WTO 和推进依法治国等举措给中 国经济和法律服务行业带来了无限机遇,他再一次 把握住了时代脉络,在此期间又顺利完成转型并取 得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国家提出要建设市场决 定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并 全面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规划 和相关政策支持又再一次提供了利好因素。 在张平一个小时的讲述下,一个个往事 在近 合广州分所在张平等人的努力下顺利筹建完成。在 三十年的历史跨度中被连接在一起并鲜活生动地呈 市场、公司并购、跨境投资、房地产、破产重整、 和成功共同描绘了他多彩的人生画卷。并且,我们 他的带领下,如今的君合广州分所业务已覆盖资本 争议解决、劳动法、特殊机会投资、合规及知识产 权等众多领域,多年来持续为大湾区的企业提供着 优质的法律服务,并已连续多年被钱伯斯评为华南 地区公司商事领域第一的律师事务所。 虽已获得大量的业界荣誉和同行肯定,张平从 未沾沾自喜和止步不前。如今他依然以每天十多个 小时的工作量满怀激情地前行着,如最初般执着, 现在我们面前,那些过往经历的挫折、彷徨、奋斗 都有一个久久不能忘却的画面——张平在谈及热爱律 师职业时的喜悦神情,脸上露出温暖且自然的笑容, 眼神里面也透着光,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实和纯 粹。f (图源:受访者供图) 一直保持着对律师职业的热爱。 109 校友走访 校友走访 复旦大学校友会校友走访活动回顾 (2020.7.1-2020.12.31) 编者按 复旦大学像一条柔软而坚韧的纽带,既连接着一代代复旦人的情感,也贯通着一代代复旦人的精彩人生。 众多杰出的校友是复旦大学的宝贵财富。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复旦人从校园走出,走向了各行各业,面对 时代馈赠的机遇,塑造出“复旦精神”,闯下一片开阔的天地,既是复旦的名片,又是后来者的引路人。 “复旦校友走访活动”是复旦大学校友会联手校团委、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学生职业教育发展服 务中心共同推出的项目,旨在通过走访校友,促进在校生与校友之间互动交流,让校友了解母校发展,助力学 生成长,汇聚育人力量,传承校友文化。 2020 年 7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期间,结合疫情防控的需要,来自各院系的在校生利用暑假及秋 季学期以线上方式“云”走访了世界各地的 383 位校友。活动的走访对象以学校各发展项目的捐赠人、校友 服务平台的注册校友为主。活动形成的稿件经校友本人确认后均发表于复旦大学校友网“校友记忆”板块, 《复旦人》杂志记录走访名单,并刊登优选文章,以飨读者。 ●●走访学生:吴霜(新闻学院) ●●被走访校友:李辉(上海) 世界日新月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新的挑 ●●走访学生:吴艳芸(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被走访校友:黄珏心(上海) 问及学姐为什么辞去之前稳定的工作,重新 ●●被走访校友:钟国平(广东广州) 作为本科生,学长感到自己非常有幸听过陈 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做法、 提到,在写药理学实验报告时,在华山医院进行 诊断学见习关于病历的撰写时,老师们科学性、 规范性、真实性的要求让他记忆犹新。 ●●走访学生:张佳燕(护理学院) ●●被走访校友:徐颖(上海)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资历的 加深,心态也会随之越来越自信。所以要永远保 持持续学习的精神和一颗谦逊学习的心,让自己 的求知欲没有天花板,这样才能不断地突破瓶颈, 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走访学生:刘佳佳(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走访校友:张浩(上海) 对语言的热爱、对母校及导师的深厚感情,让她 “学霸”型人物。在他看来,初出茅庐的学生在 说,如果决定去做一件事,就不能轻易放弃,也 比较严苛,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行业人才辈 建立了持续阅读和不断学习的习惯。 ●●走访学生:孙露露(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走访校友:侯晓雅(江苏无锡) “作为博士研究者,我们的研究是越来越专 的,而眼界却要越来越宽”。希望学弟学妹们拿 到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时候,世界观和方法论都能 更进一步。有机会的话,可以去外面的世界走一 趟,体会一下游子在外求学的艰辛。回到国内就 把自己的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明确自 己的人生方向,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从而真 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决定要在学术上走得更远,做理想的追梦人。她 不能停留在思想上而不去落实。 ●●走访学生:胡力文(高等教育研究所) ●●被走访校友:李楠(四川成都) 现在的每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可以 趁着年轻,解锁不同的可能性。在就业形势严峻 或与自己兴趣不一致时,不要被自己专业的主流 就业方向所束缚。“大路”虽更平坦易行,但有 些“小路”也风景奇佳。李楠学姐建议,适合自 己的才是最好的,任何一份工作,不管别人如何 评价,只有我们真正去做了才能知道这份工作适 不适合自己,或者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继续 为之努力。 四年的本科时光不仅有学业上的收获和生活 极大启蒙并激励着他在药学领域的学习。学长还 名大专家的亲授课程,聆听相关报告和讲座,这 界。李辉学长说,这些习惯都是他在复旦读书时 培养出来的,他说自己在复旦最主要的收获就是 ●●被走访校友:刘颖(河北石家庄) 中的磕磕绊绊,还有复旦自由环境下所塑造的人 开启求学生涯。学姐笑着说,她并不追求安逸稳 定,而是希望所做的事情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走访学生:易润秋(化学系) 灏珠院士、李端教授、王永铭教授等上医众多著 战,而面对这些新的事物,只要能保持自己的品 格,坚持学习,也不用担心落后于这个全新的世 110 ●●走访学生:李霞(哲学学院) 张浩师兄一直强调,自己并非一名典型的 择业时切勿好高骛远。如今顶级律所的选拔条件 出的原因,当自己已经无法改变像 GPA 等这些条 件或短期内无法满足高端律所所提出的要求时, 不妨选择一些小所,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 沉下心来,去真正地思考一些问题。 ●●走访学生:许田斌(生物医学研究院) 朱晗(公共卫生学院) ●●被走访校友:金纯(上海) 在现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我们毕业之后 从事任何工作都有可能,但无论如何出发点和本 质都是要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些价值 是不能仅用金钱去衡量的。同时,从上医出来的 格和态度。刘颖学长说复旦让他更加包容地看待 活法的权利,都有思想的自由。在复旦有各种各 样的选择,可以选择去专注科研,可以早早参与 经营,可以选择在户外运动中找寻自我,甚至可 以转身去做一个流浪歌手。最重要的是能够努力 做自己,能够包容别人按照他的活法做自己。 ●●走访学生:徐思源(生命科学学院) ●●被走访校友:张余(上海) 回忆近二十年前的学习生活,他感触颇深地 和我说起钟扬老师当年在生物信息学课堂上的风 趣幽默,也折服于乔守怡老师一言一行间透露出 的节俭朴素。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大 家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集体,不断发掘自己身上 的提升空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 诚如学长 所说,复旦就像一个兼容并包的“大染缸”,拥 有各种优质资源作为染料,能把各种类型的人才 “染得很好”。 ●●走访学生:罗俊韬(软件学院) ●●被走访校友:曹琰(上海) 学长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有很多转变,最初 毕业时选择去陶氏从事 IT 工作,主要是看重陶氏 的平台,之后慢慢想发挥自己善于与人打交道的 优势和特长,于是学长就抓住契机,转到采购。 2014 年又选择读 MBA,是为了提升自己全面的管 理能力,回来后选择网络规划则是看到了自己在 业务整体上具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能够很好地跨 部门、跨业务工作。 学子,更需要有一份使命担当! 111 校友走访 ●●走访学生:陈杨(新闻学院) ●●被走访校友:邹静(北京) 虽然栏目的责任编辑不像编导一样要进行大 校友走访 ●●走访学生:蔡佳雯(法学院) ●●被走访校友:王喆辰(上海) 个人不要过于在乎眼前的得失,目标要放得 ●●走访学生:黄欣琳(法学院) ●●被走访校友:森田上雄(上海) “人就像河里的鱼,并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游 量创作,但当学姐在如今的岗位上做一些更加细 更长远一些。你现在做的,不一定就是未来做的; 向何处,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我们能做的只 有摄影、后期技术人员等。每一个栏目、每一个 待;每一段经历都值得全力以赴去完成。多年以 得更快更远。”学长认为,永远让自己保持向上 节性的工作时,她越发意识到,不只是编导,还 节目背后都有很多人付出,每个人的付出都是值 得尊重的:“如果任何一个环节有一个人掉链子, 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走访学生:赵志峰(高分子科学系) ●●被走访校友:李晴(上海) 学校里所学习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比如“半 你可能会很焦虑,但是永远不要失去对自己的期 后,当你回望过去,只要你心中有大致的方向, 就会发现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费,最终会相交、 汇聚到你真正热爱并适合的人生轨道上。 ●●走访学生:石盼华(核科学与技术系) ●●被走访校友:丁正武(上海) 赏”“美学的历史”等课程,使自己人文素养有 所提高,她建议我们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要注意 人文知识的积累,积极参加这方面的课程和讲座。 ●●走访学生:张佳燕(护理学院) ●●被走访校友:陆军(陕西西安) 2018 年 7 月,陆军学长的孩子也收到了复旦 大学数学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家里又多了一位“复 旦人”,父子成为了校友。桐花万里丹山路,雏 凤清于老凤声。在陆学长看来,00 后的新“复旦 人”有着更为全面的素质,更加扎实的基础,唯 盼他们能好好珍惜难得的四年校园时光,锻造强 大、健康的身、心、智,真正无愧于复旦的无尽 滋养。 是加强自身,使自己成为更大的鱼,这样才能游 着。理想和希望并不会随着工作时间长了就逐渐 性,自己干好自己的事情而不受外界干扰,同时 人生和工作,还是要有些希望和想法的,不然会 区分工作与生活,工作是工作,工作以外的时间 自己支配,思考自己想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并为 之努力。 ●●走访学生:娄徐均(中国语言文学系) 淡化和消失,反而会更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 慢慢被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所淹没,随波逐流。 ●●走访学生:李歆(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被走访校友:罗宇峰(浙江宁波) 复旦的校训让人在追求自我价值之外,也不 人。硕士毕业后,她经过思考,决定回到家乡贵 促使学生更具社会责任意识,担青年之使命,与 不一样的。但于他而言,挑战自我、解决困难的 自己开办私塾,分享自己在中文领域收获的感悟。 习新的东西,不停挑战自我,因为每个项目都是 时期在 3108 听讲座,选修的“中国古典文学鉴 学生生涯的愿望,也在选调生生涯中继续 直在做新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他需要不断学 计、 制 造 和 封 装 实 验 器 材 的 操 作, 都 为 自 己 所 自己做科学和工程的逻辑思维。学姐还提到学生 ●●被走访校友:融华(天津) 忘以更广阔的胸襟去追求心灵上的自由纯净,去 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因为基本上他们一 从事的职业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培养了 颜雨佳(公共卫生学院) ●●走访校友:孙菱羲(贵州) 在职业生涯中,由于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学 导体的制造”“半导体工艺”和“集成电路的设 计”等课程,还有当时学校里全套的集成电路设 ●●走访学生:陈予安(法学院) 过程却是最有趣的,也是他在高强度工作中保持 热情的动力。 ●●走访学生:罗伟兴(法学院) 孙 菱 羲 是 一 位“ 自 足” 且 怀 揣 理 想 的 中 文 州,并拒绝了长辈期望的“稳定”工作,而选择 “骆玉明老师曾说,人生重要的是活得精彩。希 望复旦的学子们能够全然地投入和体验生命,因 为只有心灵丰富,文学才有创造了。” ●●被走访校友:潘松(澳大利亚悉尼) ●●走访学生:刘周湎泽(计算机科学技术学 关注点,年轻的时候,会觉得世界那么大,我想 ●●被走访校友:费浙平(上海) 回顾人的一生,每一个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 去看看。当看完世界之后,就会慢慢回归到一种 院) 一路走来,虽然学长偶有“投身创业,那就 平衡。年轻的时候往往会特别关注事业和创造价 是告别自己的业余爱好”之类的感慨,但是他坚 视心灵的宁静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新的价值 那么就无法得到真正的进步。邹韬奋曾经说过: 值,经历过 SARS 和新冠疫情,我们会越来越重 创造。人的一生很短暂,做事情的时候可以尽量 给自己更高的标准,紧跟时代的步伐和科技前沿, 但仍需保持一种平和之心,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 福。 信,如果不随时拼尽自己的全力,投入创业之中, “在创业时期必须靠自己打出一条生路来,艰苦 困难即此一条生路上必经之途径,一旦相遇,除 迎头搏击外无他法。”诚哉斯言。 寻求现实与理想的平衡。复旦大学这个光环也会 国家共命运。 ●●走访学生:罗思思(新闻学院) ●●被走访校友:蒋仁静(上海) 选择一个比较有兴趣的领域深耕,打造出核 心竞争力,成为这方面不可替代的人才。“不一 定要固定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岗位,因为岗 位的定义其实一直都在变化。但你要找到自己最 擅长并且感兴趣的工作属性,然后在这个属性上 不断地精钻下去。” ●●走访学生:李俊慜(药学院) ●●被走访校友:钟国平(广东广州) 一个有目标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并 在每一个奋斗的日子都熠熠生辉。一路走来整个 过程确实很艰辛,因为你总要付出很多。但是这 个过程又充满了欢乐,因为你在付出的同时也有 收获。 112 113 校友走访 校友走访 2020 年下半年校友走访名单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艾梦佳 严俊杰 陈予安、颜雨佳 融华 顾江伟 何雨韩 贾思遥 庞引明 陈玉、喻刚琴 陈德强 顾江伟 林夏 蹇青青、段真真、陈绪华 王俊杰 陈裕文 张嘉乐 顾江伟 尼冰 姜静宜 冀云骅 陈泽祥、戴思霖、沈嘉辰、顾昰 黄河清 管懿德、苏思演、黄淑洁、季辰暘 孙妍 姜静宜 姚颖 陈真蔚 庄颖健 郭书廷 李晓燕 姜润依 罗骥元 陈芷欣、徐伟楠 许浩 过泽森、王梓芸 周欣 蒋国安、梁栋、李文蕾 曾红辉 程梦兰 裴长利 还擎宇 党乾坤 蒋寒 潘建樑 程翔然 姜玲 韩知行 曹小川 蒋明理、常鹏飞 苏俊杰 程晓萌 董欣然 胡慧琳 黄有华 蒋漪昀 王崟 程子璇 李云波 胡慧琳 刘瑞明 蒋屹阳 吴敏 程子璇 徐侃 胡慧琳 徐先龙 蒋亦晴 朱亦文 戴琳琳 鲍峰 胡慧琳 章佳贇 蒋亦晴、徐嘉擎 黄蔚 戴琳琳 李敏波 胡慧琳 周明琦 蒋英勃 徐吉平 德力娜尔·海拉提 周鹏 胡力文 李楠 鞠顺隆 李想 邓沐、高嘉玲、丁慧娴、乔等一 张悦 胡天天 马明 况凯 张卫 谭然 段旭昶、李则宇 张璟霏 胡伟佳 李心璞 雷洋洋 姜彦 陈海涵 曹松林 冯楚超 钮海晏 胡贤洋 王志福 李福馨 何海燕 陈寒婧、金依霖 丁正虎 冯家乐 杨林 华桑楠、刘璐、詹思源 宋卿 李鹤晴 周媛 陈敬信 顾小颖 冯雅雯 张茵 黄晟鹏、姜海天、金瑞、邵诣、胡一凡、蔡赟 李慧娴、贾昊 郭彦琨 陈敬信 肖佳雯 冯玉霜 李吉良、李心然、王煜 黄飞 陈敬信 张文慧 伏爽 李嘉铭 王东雷 陈敬信、曹文艳、宋琪哲 张宇清 付宝怡、黄佳宁 李静 史逸婵 陈敬信、张佳静 贾成友 付张莲芯 李静、朱李芳 李源 陈祺名、王知临、顾芃、吴可 邢奕 高文昕 李俊慜 钟国平 陈曦 陈燕林 葛碧临 李梦欣、王贺、曹耀之 张晓冬 陈晓雨 李福念 葛碧临 李梦宇 郭延岭 陈彦婷 黄曦 葛卉 李起瑄 杨江海 陈杨 邹静 葛卉 李绮琪 夏炎 陈一乔 李靖 龚园园、罗伟兴 李婷 王钊 陈怡行、陈泽祥、金雍奇 阮翚 古力叶尔克 李霞 蔡鸿亮 白倩、曾志鹏、顾昰、林子寒、张叶昊、黄卓 成、罗奕 鲍江徽 范丽娟 邴雪、张瑜、李瑾 陈凌云 蔡佳雯 邵煜 蔡佳雯 孙之瀚 蔡佳雯 王喆辰 蔡婧颖 陈静华 蔡钰泓 、付怡雪、黄莹、王昀祎、肖暖暖 陈欢 蔡梓萌 连晏杰 曹禹杰 沈硕 曾子涵 孙玉 常家莉 刘茵 常鹏飞 孙浏 陈笛瑶、刘家辉、王哲、刘润笛、张黄胤麟、 张正昕、肖高辉、杨秋安 114 刘爱民 郭西安 黎琼 王悦 高奇琦 杨臻 徐立青 钟无末 陈潇笑 冯栋 姜韵 张捷 浩、施蒂妮、徐怡然、魏子淇 朱拯 黄龙、程驰 湛益祥 黄蒨 何洪兵 黄钦、刘诗璇、杨怀川 刘红英 黄荣钏 朱帅 黄相宜 徐珏慧 黄相宜、俞驰韬 朱清逸 黄欣琳 杜剀 黄欣琳 森田上雄 黄欣琳 寻天衢 黄欣琳 于天然 黄奕欣 张思汇 115 校友走访 校友走访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学生姓名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蔡荣鸿 毛方正 校友姓名 李祥 丁少成 刘格 李小雨 刘文广 刘航 王潇潇 毛方正 姜文博 孙榕、宋柳笛 王敏 李晓丽 董欢 刘佳佳 杨薇 毛方正 缪凯燕 孙莹、李婷 魏先勇 李晓丽 吴琼 刘佳佳 张浩 毛方正 张松 孙悦 周元陵 刘佳佳、李珣 戴岱 周秀 陈静洁 董文涛 毛方正 覃超婷 李晓伟、谢佳佳、吴紫芯 蒙佩怡 郭进 谭宏彬 潘迤 倪冰 郭富东 谭金欣、朱亭锦、王婕妤 林新建 牛晨爽 程静 谭金欣、朱亭锦、王婕妤 凌馨 谭睿洁 李文思 谭睿洁 王铭洁 谭睿洁 吴慧娟 唐弼熙 石英贤 田姗灵 周威 田雨阳、章晨辉、冯钰婷、邹凯欣 华昱 万修强 王智超 汪婧 刘岱淞 汪韵 姚承纲 王安琪、卞舒婷、刘奕、缪钰明 赵翠莲 王晨中、王显洋、孙扬 董永新 王达轩、张露元 吴晓峰 王昊晨 常颢 王昊成 笪兴 王昊成 范文敏 王昊成 周理 王华哲 李珀翰 王慧宁 梁丽 王家娴 陈网 王家娴、张姝妍、张子浩 王艳琳 王健、蔡栋梁 范乃亮 王凯玥、余丹妮、任心禾 胡祎瑶 王立超 唐兴霖 王立超 王竞晗 王梦辰、罗思思、王筱珊 俞品 王琪 张安 王琪、李文琪 魏博磊 王琦、任静静 陈立生 王婉怡 潘心愉 李昕 刘世栋 刘佳琪 于翔 李歆 陈新科 刘倩 窦红静 李歆 罗宇峰 刘姝晨 梁翠霞 牛皓玥 李韵 李歆 毛金燕 刘艳秋 郭思慜 牛永佳 徐嘉敏 李歆 徐红进 刘一鸣、张楠 吴崇杰 欧阳文昕、冯俊婷 郭俊杰 虞嘉明 潘越 莫康妮 彭嘉一 孟醒 彭嘉一、皮明星 崔小敬 戚心茹 邱天 李珣 钱莉馨 刘玉玲 李彦涵、王思嘉、陈贞李 周凯 刘玉玲、芦玥童 王嘉仪 李洋、杨嘉睿、石慧 王李 刘周湎泽 费浙平 李一诺 丁文洁 刘子悦、沈欣悦 张小英 秦钰莹、秦钰莹 唐皇凤 李逸凡 孙家骏 龙晨 丁洁 瞿雷 高斌 李源、江梓愉 马佳文 龙晨 徐进晨 冉淼 戚夏凤 孙菱羲 冉淼 张翠玲 任洁 刘钦琛 任心禾 花苑 沈文萱 沈文婕 李则宇 李泽昊、厉茗、吴强、金雨菲、张芯萍、顾 昰、黄卓成 许帅 杨亮吉 李之端、刘一粟 吴健 梁鑫 张昊 林婷、王妙辰 吕娇燕 林怡、邓佳佳 董懿为 蔺璐奕 施聿文 刘贝 唐晓峰 刘晨晨 程政洲 刘晨晨 李璐欣 刘晨晨 唐庆国 刘晨晨 王浩 刘晨晨 杨碧琳 刘晨晨、王琪 王鑫 刘春娣、胡天天 116 董秀秀 张玮 娄徐均 卢雨婷 王书传 陆吉 吴骏 罗俊韬 曹琰 沈小芳 张中江 罗俊韬 薛梓闻 盛华荣 连彩江 罗俊韬 周晓鹏 施蒂妮 孙元涛 蒋仁静 石博 陶镕 石盼华 丁正武 石盼华 林中行 石盼华 吴越 罗思思 罗伟兴 刘宁生 罗伟兴 潘松 罗伟兴 秦艳蕾 时馨蕊、蔡雨励 陈燕 罗伟兴 王廷富 舒仁芳 姚谣 罗伟兴、刘玉璐 陈左 舒仁芳 尹曦漫 熊绍山 宋高杰 杨凤玉 宋培敏 陈才干 苏佳惠 高琼 孙建雯 弓妤冰 孙露露 侯晓雅 吕子佳 马世泽 金祖怡 马甜、董宏天 朱西民 马煜凯 杜旭赟 孙露露 刘成科 117 校友走访 校友走访 学生姓名 王婉怡 宋喜妹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学生姓名 校友姓名 徐嘉擎 袁榛 叶小梦 汪星宇 张倖僖、肖思佳 谭振勇 徐黎佳 李智行 叶小梦 徐驭尧 张旭日、周博修 李鹏 徐思源 张余 易润秋 刘谷莎 张知航、王一航、程南茜 任玲玲 徐维希 徐勇 易润秋 刘颖 张子榆、朱家辰、何旭龙 辛骞骞 王蔚 李巍 王蔚、谭芷芊 孙佩瑶 王曦琳 宓林 王喜悦 邱艳平 王筱珊 刘利群 许田斌 黄贝贝 殷献奇、张苗苗、陈晨 吕春辉 章佩林 方婷 王欣然 高韡 许田斌、朱晗 金纯 尹灿灿 胡献之 赵蕙伊桐、赵昊楠、孙德天 董国璋 王祎宁 赵悦 薛静、刘成成、江昊 林海 余璇 于学贞 赵可可 刘小根 王莹莹 巢静雯 鄢传若斓 金晓文 於葛畅、王梓丞、刘艺文 郭丰源 赵汕杉、邢依洁、厉茗 杨思琪 王云杉、浦柳婷 虞蓉 王正珺 冀耕 鄢传若斓 李仲谋 虞荟楠 向义海 赵斯文 王晗 王之莹 汪琳佳 鄢传若斓 臧娜 袁聪慧、傅晓、杨安楠、许畅、肖雯、刘涵 赵欣予 费莺莺 王梓丞 安小霞 闫雨 张黔林 玉、王抒维、刘欣宇、常心睿、丁子茗、顾文 赵志峰 李晴 韦利和 胡海盼 杨帆、朱帅默、 田瑾 赵志峰 刘超 杨洪坤、陈璐 张钦 袁如月、沈小芳、徐丹 张文静 赵志峰 王勇 杨庆红 、向莘茹 蒋湛颖 袁媛、倪冰、唐西赛娜 余心牧 赵志峰 郑麒 卫楚、朱涵文、王毅飞 、李玥、蒋慧仪、邱 奕珲 118 校友姓名 黄达 刘俊 洁、许龚燕 魏雨田、刘惠宇 吕圣璞 杨秋安、刘家辉 蒋晟 张楚 李菊娟 赵志峰、吴云根 杨长 翁智健 田沁琰 杨秋安、刘家辉 刘臻 张浩容、张瑜 汪一洋 郑丹路 李洁 吴佳丽 张飞 杨顺顺 辛强 张佳燕 陆军 郑长旗 王正一 吴霜 李辉 杨贤青 黄庆 张佳燕 罗美娟 周东鹏 杨毅超 吴艳芸 黄珏心 杨云康 董永进 张佳燕 沈丽萍 周恩宇 龚凌晖 吴一冉、郑一芳、朱彦珺 王卉 杨云康 李璐欣 张佳燕 宋杰 周静、汪竹涛 黄金伟 夏梨萍 孙瑞丽 杨云康 刘煜 张佳燕 徐颖 周舒佳、胡慧琳 杨杰 向莉婧 杜蘅 杨云康 孙传敏 张嘉卉 周立永 朱李亮 张文娟 肖亨波、谢青霖、崔家铭 张世阳 杨云康 王波 张劲松 谢峥磊 朱柳霖 王小红 肖杨 张学津 杨云康 王钰晗 张晋瑜 王诸愉 朱梦琪、王娴娴 唐珮颖 谢明 施毅 杨云康 姚典君 张静 李雷 朱宜家 刘书伦 谢文轩 郭学玲 杨云康 张成强 张铭彤 徐燕尔 朱兆一 邢健杰 辛振伟 康积华 杨云康 张桢浩 张鹏、方雪吟 任如意 朱兆一 张羽 邢岳、陈殊颖、徐依帆、林康、周怡然 王川 杨子莹 卢成佼 张鹏飞 肖万明 朱兆一 钟庆武 邢岳、李颐蕾 汪雨萌 叶根源 胡皓悦 张琦婧、于丹、史桢英 刘琼 祝海歌 范祖鹏 熊子寒 肖炯 叶根源 薛为华 张瑞 叶琳 庄乙炫 党亚瑞 徐佳宁 钟文堂 叶根源 张仲波 张燊 王晓玥 庄语滋 蓝迪 徐嘉擎 杨炯纬 叶蕾君 徐良宏 张欣、任旭丽、沈小芳、张云亚 滕芙勤 左志豪 史渊桦 119 新闻图录 新闻图录 ■■ 任正非带队到访复旦大学 母校要闻 ■■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参加复旦庆祝建党 99 周年主 题党日活动 2020 年 7 月 1 日, 复 旦 大 学“ 红 色 基 因 永 传 承,百年奋斗再出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9 周年 主题党日活动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举行。上海 市委书记李强出席并向《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 志愿服务队授队旗。 ■■ 焦扬书记赴安徽出席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开工 仪式并看望在皖选调生 2020 年 7 月 10 至 11 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 扬一行赴安徽出席加快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合作 共建暨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 场推进会,并召开在皖选调生座谈会。 ■■ 上海市发改委与复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 年 7 月 16 日下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党 组与复旦大学党委举行中心组联组学习,双方进行 了深入学习探讨并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复旦大学与南昌大学签署对口合作协议 2020 年 7 月 24 日,复旦大学—南昌大学对口 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南昌大学举行,双方今后将加 强战略合作,本次签约是进一步推进两校合作的重 要举措。 2020 年 7 月 30 日一早,华为 CEO 任正非带着 他的高管和专家团队,到访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双 ■■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赴复旦上医看望慰问教师代表 结合起来,转化成工业产品。 海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看望慰问教师 ■■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纪念邮 福和诚挚问候,并指出,教师职业美好、崇高,有 将华为的工业应用经验和复旦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 票首发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纪念 邮票于 2020 年 8 月 22 日在上海、义乌两地首发, 上海首发活动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举行。 里巴巴、华为、复旦等 12 家单位吹响长三角一体 化、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携手结为开发者联盟, 共同为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赋能。 云南省调研考察选调生工作,看望慰问选调生校友, 义乌复旦创新研究院,研究生 方还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员干部教育基地。 (成钊 / 摄) 2020 年 8 月 27 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赴 并与当地有关领导商洽人才输送和选调生工作。双 进一步提升省校合作能级深入交流。 ■■ 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复旦 15 个项目 上榜,一等奖 2 项 2020 年 8 月 26 日,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 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揭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共 有 15 个项目获奖。其中,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7 项、三等奖 4 项、成果推广奖 2 项。 ■■ 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复旦·永平脱贫攻坚 现场推进会召开 2020 年 8 月 28 日下午,复旦·永平脱贫攻坚现 场推进会召开。会上,双方探讨交流永平脱贫后, 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乡村振兴。同时, 120 ■■ 复旦与上海风雨同行,书写大城名校佳话!市长 龚正调研复旦 2020 年 9 月 28 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于 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取得更大成绩,努力培养更 行。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将重 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党 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2020 年 8 月 25 日下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 体化示范区开发者联盟 ■■ 焦扬书记赴云南省看望慰问复旦选调生 点建设“一院三基地”,即: 代表,并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 复旦大学调研,并指出复旦和上海风雨同行,书写 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揭牌仪式在 义乌金融商贸区的中福广场举 2020 年 9 月 10 日,市委书记李强先后来到上 ■■ 复旦阿里华为等 12 家单位集结,成立长三角一 盟在开发者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启动。三峡集团、阿 2020 年 8 月 21 日, 复 复旦大学教育培训基地揭牌。 方表示希望能为了国家共同的目标,互相取长补短, 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正式成立。26 日上午,联 ■■ 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揭牌 6 个定点帮扶项目签约,6 个公益项目进行了捐赠, 了一段大城名校的佳话。希望复旦在建设中国特色 多一流人才,产出更多一流成果,孕育更多一流文 化,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 大数据学院、大数据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专题报告 会举行 2020 年 10 月 8 日上午,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 大数据研究院建院五周年专题报告会通过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肯定大数据两院从零开始 的五年努力,已经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 研人才梯队,打造了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产学研 相结合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大数据两院。 ■■ 深化区校合作,宝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到复 旦交流座谈 2020 年 10 月 15 日上午,宝山区委、区政府主 要领导赴复旦大学交流座谈。宝山区领导表示未来 将大力拓展复旦和宝山深化合作的战略空间,共同 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复旦将继续服务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助力宝山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 ■■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等一行来访复旦 2020 年 10 月 23 日上午,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 桂平一行来访复旦,双方就进一步加深合作进行座 谈交流。 121 新闻图录 新闻图录 ■■ 复旦大学与福建省签署省校人才合作备忘录 2020 年 10 月 27 日,复旦大学“人才福建周” 交流座谈会在邯郸校区逸夫科技楼举行。校党委书 记焦扬等校领导与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贤 金一行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卫生、决策 咨询等内容展开交流座谈。 ■■ 新加坡驻沪总领事蔡簦合一行来访复旦大学 2020 年 10 月 30 日上午,新加坡驻沪总领事蔡 簦合一行访问复旦大学,双方希望在中新建交三十 周年的大背景下,促进多领域互学互鉴,推动双边 关系更上一层楼。 ■■ 复旦大学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 目获批立项 2020 年 11 月 13 日, 复 旦 大 学 首 个 牵 头 承 担 的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上海市获批的第一 个化学领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正式获批立项。 ■■ 长三角高校智库专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2020 年 11 月 16 日,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 市教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 员会和复旦大学共同主办的“紧扣一体化高质量, 谋划新发展新高地”长三角高校智库专家学术研讨 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江浙沪皖多所高校的专家 学者,就长三角一体化与浦东未来发展建设,交流 思想,分享洞见。 ■■ 复旦大学与河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0 年 11 月 17 日,沪豫合作交流会暨项目签 约仪式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与河南省签署战略合 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各自优势和需求契合点开展务 实合作,进一步助力河南构建内循环产业体系,转 动内循环动力引擎,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 局,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 复旦大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0 年 11 月 20 日,第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表彰大会举行。大会为受表彰代表颁奖,复旦大学 122 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校党委书记焦扬 赴京参加表彰大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中 心主任。 ■■ 葛均波、陈贞两位复旦人荣获 2020 年全国先进 ■■ 复旦大学喜获 72 项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 2020 年 11 月 24 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 2020 年 12 月 22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第八 工作者 社科) 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 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东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贞荣获“全国先进 72 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 3 位。 院院士、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附属华 工作者”称号,并在京接受表彰。 ■■ 复旦大学徐彦辉、陈飞团队合作报道新的转录调 控复合物 INTAC 并揭示其结构和功能,成果发 表于《科学》主刊 2020 年 11 月 27 日,《 科 学 》(Science) 主 刊 以 长 文(Research Article) 形 式 发 表 了 复 旦 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团队与 陈飞团队合作研究成果《一种全新转录调控复合物 INTAC——RNA 聚 合 酶 II 磷 酸 酶 的 鉴 定》(“Iden- 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 an RNA Polymerase II phosphatase”)。 ■■ 第四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在复旦 大学举行 2020 年 11 月 28 至 29 日, 第 四 届“ 一 带 一 奖励的决定》,在此次评奖活动中,复旦大学共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 启动 2021 年 1 月 9 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功 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启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该项目正式获批立项后,即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是复旦大学 首个牵头承担的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也是 上海市获批的第一个化学领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媒体、出版、智库、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 将在年内举行新一届教育政策对话和高校联合会会 议,支持复旦大学在匈牙利开设校区。 ■■ 四位复旦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 兵 2021 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全国妇 联日前公布了 2020 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红旗 手(集体)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 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闻玉梅,复旦大学附属妇 产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华 克勤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薇,复旦大 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获评全国巾 帼建功标兵。 ■■ 复旦大学与奥斯陆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复旦 - 欧洲 中国研究中心协议 2021 年 2 月 26 日,复旦大学与挪威奥斯陆大 ■■ 复旦大学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卓越中 学签署合作共建复旦 - 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协议。在新 2021 年 1 月 12 日,复旦大学国际灾害风险综 究院,在挪威落地奥斯陆大学人文学院,在文理医 心启动 合研究计划国际卓越中心“极端天气气候与健康风 险互联和治理”正式启动。该卓越中心的设立是实 一轮的发展中,中心在国内将继续依托复旦发展研 各个领域搭建高质量的合作研究网络。 施联合国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气候变化应对巴 ■■ “挚爱·至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 要举措。 社会活动家谢希德先生百岁诞辰。3 月 18 日下午, 界专家线上线下共聚复旦,为疫情形势下“一带一 ■■ 复旦—华为战略协同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至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仪式在解放 ■■ “复旦·山东创新发展论坛”举办 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子彬院召开。复旦华为战略协同 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届论 坛以“疫情下的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一 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政、商、学 路”健康稳定发展建言献策。 2020 年 12 月 3 日上午,新一轮省校合作协议 签约暨“复旦·山东创新发展论坛”在济南举办。会 上,双方表示将发挥各自优势,聚山东之力、复旦 之智,共同推动省校合作。 ■■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启动 2020 年 12 月 5 日,“聚焦学科整体战略、改 善病人远期预后”,落户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的“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启动, 黎协定、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全球重大发展议程的重 2021 年 1 月 18 日下午,复旦 — 华为战略协同 研讨会开启了双方合作新篇章:构建战略互信,培 育可持续的学术环境,开展联合科研、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多层次、多维度、多路径合作,建设学术 和人才源头,提升联合科研能力,同步世界水平, 共同服务社会和产业发展。 ■■ 习近平主席表示支持复旦大学在匈牙利开设校区 2021 年 2 月 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 频方式主持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 旨讲话,他强调,要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体育、 2021 年 3 月 19 日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复旦大学联合推出的“挚爱 日报社举行。展览以谢希德一生忠于党、热爱祖国 为核心主线,贯穿于她 79 年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 充分展示了她的主要经历、重要成就和个人生活, 突出反映了她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 ■■ 妇产科医院丁国莲课题组联合研究成果登上《自 然》主刊 2021 年 3 月 25 日 凌 晨,《 自 然》(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EV-ERB in GABAergic neurons controls diurnal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 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丁国莲课题组与美国贝勒医学院 123 新闻图录 新闻图录 孙正课题组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课题组等合 作完成。 ■■ “澜湄青年在线”启动运行 2021 年 3 月 25 至 26 日,澜湄青年交流校地合 作论坛在复旦大学举办,探讨如何通过校地资源对 接与合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26 日,“澜湄青年 ■■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成立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建成开诊 治研究院成立。作为研究院的承建单位,复旦大学 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上海金融法院的支持下,高起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 省政府牵头,福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复旦大学附属 2021 年 3 月 30 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 将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力、亚洲领先的金融法治研究机构。 在线”启动运行。六国高校师生可在手机和电脑终 ■■ 徐彦辉课题组揭示转录起始复合物识别启动子及 行在线学习、课程培训,也可以举办赛事。六国高 2021 年 4 月 1 日, 复 旦 大 学 生 物 医 学 研 究 院 端上通过这个定制开发的平台,展开沟通交流、进 校合力共建共享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其在线教学、 在线办学、在线会务的综合功能。 动态组装的分子机制,成果登上《科学》主刊 徐彦辉课题组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线 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 复旦师生在第六届全国大艺展荣获 4 个一等奖 2021 年 5 月 14 日,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 品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复旦剧社原 多步组装的完整动态过程。 ■■ 复旦烈士纪念雕塑、纪念广场揭幕 芒》(原创)、《朝天曲》、复旦大学弦乐团的作 创小品《雪草》、复旦大学的案例《拓展美育视域: 艺术与科学前沿教育设计和课程化建设》分获声乐 ■■ 迎校庆,校友谭瑞清回母校捐赠 2 亿 一等奖,王智同学的作品《宅家》获得艺术作品二 回到母校,捐给复旦 2 亿元人民币,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 组、器乐组、戏剧组、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等奖。 2021 年 4 月 2 日,复旦烈士雕塑和纪念广场在 ■■ 复旦大学女子排球队勇夺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总 是在校园里,给烈士一个场所,可以让师生寄托哀 2021 年 5 月 11 日,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 相辉堂东侧落成揭幕,“隆重恭迎烈士回家”。也 2021 年 5 月 18 日,复旦大学化学系 1984 级校友谭瑞清 金,用于支持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成钊 / 摄) 决赛冠军 思、进行缅怀。 办的 2019-2020 赛季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总决赛(女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复旦成绩优异 ■■ 复旦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签署合作 队以九场全胜的战绩,夺得 2019-2020 中国大学生 术奖授奖决定发布,复旦大学取得优异成绩:作为 协议 2021 年 4 月 6 日上午,复旦大学与中央广播电 子组),在江苏南通正式开赛。复旦大学女子排球 排球联赛总决赛(女子组)冠军。 视总台上海总站合作协议在上海国际传媒港签约。 ■■ 《共产党宣言》(纪念版)首发 建设、重大文化项目、服务长三角、版权运营、体 馆、复旦大学档案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联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宣传报道、人才培养、智库 育产业、影视剧译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 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正式成立 2021 年 4 月 25 日,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 124 院,历时三年,共同打造,是首批 10 家国家区域医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preinitiation complex 示转录前起始复合物识别启动子及动态组装机制》 结构,揭示了 PIC 如何识别不同类型启动子并完成 合作协议,在布达佩斯共建复旦大学匈牙利校区。(成钊 / 摄) 华山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两家三甲医 展演活动中,复旦大学学生合唱团的合唱《你的光 报道了包含 TFIID 的完整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IC) 2021 年 4 月 27 日下午,复旦大学与匈牙利政府正式在线签署战略 医院(滨海院区)正式建成开诊。这是由福建省委 发表了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结构研究揭 assembly on core promoters”)。 该 项 研 究 首 次 ■■ 在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复旦大学匈牙利校区签约 2021 年 5 月 1 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 设步伐,围绕融合创新加强“化学”“材料科学与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由上海图书 合推出的《共产党宣言》(纪念版)于 2021 年 5 月 20 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首发仪式。 ■■ 复旦大学—中学学术实践基地项目启动 第一完成单位获奖 26 项(人)。其中科技功臣奖 1 人,为附属中山医院院士葛均波。青年科技杰出贡 献奖 1 人,为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一等奖 11 项, 包括自然科学一等奖 3 项,技术发明一等奖 2 项, 科技进步一等奖 6 项,一等奖总数创上海市奖历史 新高。 ■■ 复旦大学 116 周年校庆升旗仪式举行 2021 年 5 月 27 日,复旦大学 116 周年校庆升 2021 年 5 月 21 日,“上海论坛·全国重点中学 旗仪式举行。学校党政领导、各部门、院系及附属 中学学术实践基地项目正式启动。首批项目面向参 表、职工代表在做好防疫工作后齐聚国旗坪,共沐 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整体规划和统筹,进一步提 校长圆桌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会上,复旦大学 - 复旦大学正式成立化学与材料学院。 加“上海论坛·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圆桌会议”的全国 升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科整体竞争力, 2021 年 5 月 25 日,2020 年 度 上 海 市 科 学 技 116 所重点中学开放。 单位负责人以及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医护人员代 光华、同祝校庆。f 125 新闻图录 新闻图录 校友会动态 ■■ 经济学院全球校友会云讲堂·加拿大(温哥华) ■■ 厦门校友会“旦苑沙龙”暨 2020 届新校友迎新 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 上海校友会走进杭州并与杭州校友会开展工作交 2020 年 7 月 19 日,“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云讲 2020 年 9 月 20 日,厦门校友会“旦苑沙龙” 新创业学院主办,围绕“科创新时代”主题开展, 2021 年 4 月 8 至 9 日,上海校友会走进杭州, 站顺利举行 堂”加拿大(温哥华)站在 ZOOM 会议在线召开, (第三期)暨 2020 届新校友迎新活动顺利举行。活 济学院全球校友会和经院加拿大(温哥华)校友联 锋主任作《生活方式与血管健康》专题科普讲座, 并在哔哩哔哩直播平台同步直播。本次云讲堂由经 络处联合举办,邀请到加拿大多伦多枫华大视野教 育顾问公司创办人邓春黎女士和京衡律师事务所温 哥华分所主任律师丁涛律师主讲,并由经院加拿大 (温哥华)校友联络处主任袁永平校友主持。 ■■ 海南校友会与上海、安徽校友会赴琼考察团开展 交流 动特别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卢伟 并举行 2020 届入厦新校友欢迎仪式。厦门校友会会 长刘超、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顾惠珠等新老校友共 40 人出席。 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在复旦绿地双创中心举行。 企业华闻集团与 20 名海南校友会校友代表开展企业 座谈会。 ■■ 上海校友会 2020 公益论坛暨上半年度工作会议 成功召开 2020 年 9 月 6 日,疫情时期的挑战与应战 ——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2020 公益论坛暨上海复旦大学 学宁波研究院和 CanNova 能创空间协办的“第四届 论坛邀请了生命健康领域重量级学术专家、资本投 资界大腕等,从学术前沿、产业升级、资本助力等 多角度切入,进行充分的思想碰撞,激发生命健康 行业产业化发展新思维。当天共有近 80 名校友参加 了本届论坛。 ■■ 上海校友会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举办 2020 年 会 2020 年 12 月 13 日,上海论坛 2020 之“上海 校友会 2020 上半年度工作会议在沪召开。复旦大学 如何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分论坛暨上海复旦大 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金力,复旦大学党委副 际会议中心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出席 党委书记焦扬,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 书记、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征,上海 复旦大学校友会荣誉会长金炳华,上海市教育发展 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上海尚医医务工作者奖励基 学校友会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 2020 年会在上海国 会议并讲话。本次论坛线上线下结合,通过网络向 广大校友在线直播。 金会会长俞卓伟,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黎瑞刚 ■■ 第七届“复旦之星——科创新时代”创业大赛总 法律界等各领域的复旦校友代表齐聚一堂,跨界对 2020 年 12 月 19 日,第七届“复旦之星 —— 科 出席会议。一百多名来自医疗界、金融界、企业界、 话。 漏洞银行分获冠、亚、季军。 法律生态、民族品牌转型等主题进行交流。杭州校 技术、物联网”三大赛道,鹍远生物、韦翰斯生物、 ■■ 2021(第七届)复旦大学生物与医药行业交流 会胜利举行 2021 年 1 月 9 日,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流会”在上海胜利举行。会议主题为“新药研发与 共 30 余名校友及家属同海南当地校友欢聚一堂。期 外,校友考察团还走访了全球贸易之窗,并在校友 先后走访多家企业,围绕长三角发展一体化的发展 2020 年 12 月 5 日,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举行 决赛暨上海校友会 PE/VC 同学会年会举行 创新时代”创业大赛总决赛暨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PE/VC 同学会 2020 年会在上海浦西万怡酒店盛大举 流 聚焦复旦优势学科,设立“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 生科院全球校友会、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 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球校友会主办,复旦大 间,校友考察团走访了海口、琼海、三亚等地。此 本届大赛由上海校友会 PE/VC 同学会与复旦大学创 ■■ 生命科学学院第四届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论坛顺利 2020 年 7 月 22 至 26 日,海南校友会与上海、 安徽校友会赴琼考察团开展交流。此次考察活动, 126 活动顺利举行 主办的“2021( 第七届 ) 复旦大学生物与医药行业交 转化医学创新”,同时邀请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医学院、药学院、管理学院、附属医院,投融 资界及产业界校友。 ■■ 大复旦·大情怀·大格局——FASC(校友创业创 新俱乐部)第五届理事会暨新年论坛在沪圆满 举办 2021 年 1 月 13 日,复旦大学校友会校友创业 创新俱乐部(FASC)第五届理事会暨新年论坛在沪 圆满举办,数百名复旦校友汇聚一堂,共同开启这 场盛会。今年是谢希德老校长诞辰 100 周年。现场, 1995 级物理学系校友夏立成(校友创新创业俱乐部 会长)将珍藏了 23 年的谢希德先生手稿,捐予母 校。 ■■ 海外多地复旦校友会举办线上盛会庆祝新春 美国东部时间 2021 年 2 月 20 日晚,复旦北美 校友春节在线联谊会暨新春讲坛吸引了近 300 位北 美校友共赴盛会。活动由复旦美国校友会(纽约) 牵头发起,得到了华盛顿校友会、北加州校友会、 大洛杉矶地区校友会、北德州校友会、北卡校友会 (筹)、多伦多校友会、温哥华校友会的积极响应 战略,学习行业中的数字化发展、数据监管及相关 友会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全力支持。 ■■ 校友创业创新俱乐部与安徽校友会开展工作交流 2021 年 4 月 19 日下午,复旦大学校友会校友 创业创新俱乐部走进安徽,与安徽校友会进行工作 交流。双方就近年来开展的校友工作,以及如何与 时俱进,更好地为母校、地方和校友服务等方面深 入交流。 ■■ 党委书记焦扬一行在海南会见校友代表并开展座 谈 2021 年 4 月 21 日上午,学校党委书记焦扬一 行在海南参加博鳌论坛期间,与海南校友会校友代 表开展座谈。 ■■ 宁波市复旦大学校友会注册成立两周年暨 2021 校友联谊会顺利举行 2021 年 5 月 15 日,旦缘“甬”一生——宁波市 复旦大学校友会注册成立两周年暨 2021 校友联谊会 顺利举行,200 多位校友和嘉宾汇聚甬城,为校友 会送上祝福。 ■■ 厦门校友会举行庆祝母校建校 116 周年座谈交 流活动暨第十届理事会第九次会议 2021 年 5 月 23 日,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举行 庆祝复旦大学建校 116 周年座谈交流活动暨第十届 理事会第九次会议。 及共同承办。 127 新闻图录 新闻图录 校友风采 ■■ 河南校友会庆祝建党 100 周年暨复旦大学建校 ■■ 陈运文、唐红斌、吴伟校友荣获首届“浦东新区 2021 年 5 月 23 日下午,复旦大学河南校友会 116 周年主题活动顺利举行 ■■ 高夯校友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1984 级新闻系本科(第二学位)校友、中国日报社 2020 年 7 月 12 日,首届“浦东新区十大优秀 名单发布,首次由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宣传表彰, 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国顺,1980 级 据现场来自政府机关、专家智库、产业园区、媒体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其中我校 1993 级数学科学 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 庆祝建党 100 周年暨复旦大学建校 116 周年主题活 青年企业家”终选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根 声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并为母校建校 116 周 代表、创投资本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 60 名专 动顺利举行,130 多位校友和嘉宾相聚郑州,用歌 年庆生。 ■■ 青岛校友会庆祝建党 100 周年、建校 116 周年、 注册成立 10 周年活动顺利举行 2021 年 5 月 23 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母校复旦建校 116 周年,复旦大学青岛校友 会注册成立 10 周年活动顺利举行。在复旦青岛校友 活动基地,青岛复旦人首次度过了一个以“校友日 盲盒”形式举行的“庆生 DIY”。 ■■ 迎接建党百年,全球复旦校友“云”返校共庆建 校 116 周年 2021 年 5 月 27 日, 在 迎 接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100 周年,庆祝学校建校 116 周年之际,海内外复 旦校友从世界的各个角落相聚于卿云之上,通过复 旦大学校友会发布的 2021“云”返校日微网站,一 家观察团现场投票表决,我校 2005 级信息科学与工 首次增加 2 个优秀抗疫教师名额,共计推出 12 位 学院校友高夯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程学院博士校友陈运文、1999 级计算机科学技术学 ■■ 李锋、宿昆、汪天平、曾玫、钟鸣校友荣获全国 等 10 名优秀青年企业家成为首届“浦东新区十大优 2020 年 9 月 8 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 院本科校友唐红斌、2013 级管理学院硕士校友吴伟 秀青年企业家”建议人选。7 月 20 日公示结束,全 部当选。 ■■ 章小清校友荣获 2020 年国家杰出青年 2020 年 8 月 11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网 站公布《2020 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 项目申请人名单》。我校 2000 级基础医学院硕士校 友章小清名列其中。 ■■ 朱同玉校友获 2019 年度上海市医学会专科分会 委员会荣誉 2020 年 8 月 26 日,上海市医学会第三十六届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对象荣誉 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 级公共卫生学院硕士校友宿昆、1993 级上海医学院 2021 年 5 月 27 日校庆日,复旦大学党委副书 记、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征,校外合 作处处长李倩、副处长汪靖,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 发展处副处长、复旦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恽小婧等 到访无锡校友会,大家欢聚一堂,共庆复旦大学建 校 116 周年。f 会专科分会委员会荣誉。 ■■ 李非易、沈竹莺、张宏毅校友获第三届上海法院 “十佳青年”称号 2020 年 9 月 3 日, 第 三 届 上 海 法 院“ 十 佳 青 友同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 崔海燕荣获全国年度优秀律师 2020 年 10 月 4 日,司法部公布全国优秀律师 律学系本科校友、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 董春获 2019 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2020 年 10 月 24 日,全国妇联决定,授予 300 位优秀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其中,我校 2003 级人口研究所博士校友董春喜获 2019 年度“全 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级法学院硕士校友李非易、2005 级法学院硕士校友 2020 年 11 月 2 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上海法院“十佳青年”称号。 2020 年 11 月 13 日,2020 年复旦管理学论坛 我校 1999 级哲学博士校友、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郁建 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1997 级计算机科学系本科 ■■ 陈卫华、朱国顺、秦杰、王方杰、刘海陵荣获第 沈竹莺、2003 级法学院硕士校友张宏毅荣获第三届 ■■ 郁建兴校友获颁“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对象荣誉。汪天平校 玫、2005 级附属中山医院硕士校友钟鸣荣获全国抗 年”评选会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来自上海 全市法院的 23 名候选人参加评选。其中我校 2013 长刘海陵为韬奋系列获奖者。 ■■ 谢涛、郁昱校友荣获“科学探索奖” 崔海燕荣获“全国优秀律师”称号。 海医科大学博士校友朱同玉获 2019 年度上海市医学 校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 硕士校友汪天平、1998 级附属儿科医院博士校友曾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会议表彰了 2020 年上 共庆复旦大学建校 116 周年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王方杰,1982 级新闻系本科 兴获颁“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大学前列新征程上的“校友力量”。 海市医学会抗疫先锋专科分会。其中我校 1994 级上 秦杰为长江系列获奖者;1981 级新闻系本科校友、 其中我校 2005 级附属中山医院博士校友李锋、2008 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事务所和全国优秀律师名单。其中,我校 1993 级法 ■■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和无锡校友欢聚一堂, 中文系本科校友、新华社参编部主任、部务会主任 暨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颁奖典礼在上海隆重举行。 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十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 体理事会议&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 欧盟分社社长陈卫华,1980 级中文系本科校友、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向国家勋章和国 键“云”返母校,踏上满载真情的返校旅程,在奋 进的时代强音中,再次凝聚助力母校迈向世界一流 128 2020 年 9 月 4 日,2020 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十六届长江韬奋奖 主办的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出长江、韬奋系列 各 10 位 获 奖 者。 其 中, 我 校 1981 级 生 物 系 本 科 2020 年 11 月 14 日,2020 年“ 科 学 探 索 奖” 校友、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讲席教授谢涛, 2003 级计算机系本科校友、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 学与工程系特别研究员郁昱分别在数学物理学领域、 信息电子领域脱颖而出,荣获嘉奖。 ■■ 伍戈荣获第一财经“年度机构首席经济学家” 2020 年 11 月 15 日, 第 一 财 经 金 融 价 值 榜 (CFV)·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我校 2001 级金融 学系博士校友伍戈荣获“年度机构首席经济学家” 称号。 ■■ 郭丙合荣膺第十六届新财富“金牌董秘”殊荣 2020 年 11 月 20 日,由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 和新财富主办的“2020 年新财富上市公司并购年会 暨第十六届新财富金牌董秘、第三届新财富最佳 IR 港股公司颁奖盛典”隆重举行。我校 1998 级经济 学院硕士校友、红星美凯龙副总经理郭丙合荣膺第 十六届新财富“金牌董秘”殊荣。 129 新闻图录 新闻图录 ■■ 刘永钢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2020 年 11 月 22 日,第八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我校 1995 级国际关系与 公共事务学院本科校友、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 永钢获得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 陈永平、高克勤、缪长喜、沈洪兵、魏存成、王 渊峰、李红、袁政安、宣利江荣获“2020 年全 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0 年 11 月 24 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 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 ■■ 陈锦石、张江平、戈亚琴荣获“2019—2020 年 ■■ 赵勇荣获 2020 年“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课题组长刘金 2020 年 12 月 1 日,158 名企业家被评为由中 作者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 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刘琴,荣获 2021 年“全国 2020 年度全国优秀企业家”。我校 2004 级 EMBA 友、格灵深瞳创始人、CEO 赵勇被北京市委、市政 度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 国 企 业 联 合 会、 中 国 企 业 家 协 会 评 选 的“2019— 校友、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锦石, 2008 级 EMBA 校友、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 江平,2012 级金融与投资企业家课程进修校友、江 苏省新誉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戈亚琴等 名列其中。 授予 1689 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 804 人全国 ■■ 季昕华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师班校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 先进工作者 ) 和上海市模范集体揭晓。我校 2009 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高克勤,1993 级化学系博 (UCloud)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季昕华荣获上海市劳 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我校 1986 级上医感染病高 陈永平,1979 级中文系本科校友、上海古籍出版社 士校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 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缪长喜,1999 届上医流行病学博 士校友、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管理学院高级 总裁研修班校友、陕西石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 存成,1999 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校友、上海 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GPU 架构设计总监王渊峰, 2020 年 12 月 2 日,2020 年 上 海 市 劳 动 模 范 级软件工程系硕士校友、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模范 ( 先进工作者 ) 荣誉称号。 ■■ 周旭辉、王春环、裘孝锋、程龙戈、夏天、黄竞晶、 王乾、王奇琪、冯佳睿、苏铖、张继强荣膺“第 十八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等荣获“2020 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曹国伟、卢敏放、张晓宇获“2020 中国经济新 闻人物”称号 2020 年 11 月 28 日, 由 中 国 经 济 传 媒 协 会、 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 2020 中国经济传媒大会在浙 江绍兴举行,会上揭晓了第 32 届中国经济新闻奖和 10 位 2020 中国经济新闻人物。其中,1984 级新闻 本科校友、新浪董事长兼 CEO 曹国伟,1987 级生 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校友王春环、1998 级环境科 学与工程系本科校友裘孝锋、2011 级企业管理系硕 校友、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董 届“2020 杰出商界领军者”评选落下帷幕,年度六 大奖项悉数颁出。我校 2009 级软件工程系硕士校 友、优刻得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季昕华荣获“2020 5 月 9 日到 10 日举行。我校 1979 级物理学系本科 事长兼总裁黄陈宏获颁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建设 30 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大奖。 杰出商界领军者·年度科创领军者”荣誉。2007 级 ■■ 陈先发获英国剑桥大学银柳叶奖 事长谈义良荣获“2020 杰出商界领军者·年度企业 剑桥诗歌艺术节组委会今天宣布的消息称,中国诗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系硕士校友、九如城集团董 公民”奖。 ■■ 孙金峤、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分别荣获全国脱 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称号 2021 年 5 月 16 日,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人、我校 1985 级新闻学系本科校友陈先发和伊拉克 诗人阿拉·萨耶赫(Adna Al-Sayegh)共同获得剑桥 银柳叶诗歌奖。 2021 年 2 月 25 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 ■■ 季昕华荣获“2020 上海在线新经济年度人物” 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第四批上海援青 幕式及 2021 上海在线新经济峰会上,我校 2009 级 金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分别荣获全 季昕华荣获“2020 上海在线新经济年度人物”称 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称号。 2021 年 5 月 17 日,在 2021 上海信息消费节开 软件工程系硕士校友、UCloud 优刻得创始人兼 CEO 号。 管理系本科校友王乾、2014 级金融系本科校友王奇 ■■ 张鹍教授当选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典”于 3 月 27 日在北京举行,我校 1979 级物理学 级统计学系本科校友冯佳睿、2001 级数量经济学系 硕士校友、鹍远生物联合创始人兼科学顾问张鹍教 华区董事长兼总裁黄陈宏荣获评“2020 年度中国 IT Academy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12 级企业管理系博士校友黄竞晶、2004 级财务 琪、2000 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本科校友苏铖、2003 硕士校友张继强等荣获“第十八届新财富最佳分析 师”称号。 总经理张晓宇等荣获“2020 中国经济新闻人物”称 联合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社主办的 2020 首届 2021 年 3 月 29 日,“第十四届金蝉奖颁奖盛 系本科校友、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 行业领军人物”。 ■■ 刘金涛、刘琴荣获 2021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1 年 4 月 27 日, 中 华 全 国 总 工 会 决 定, 2020 年 12 月 21 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授予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 397 个单位全国 “丝路友好使者”盛典在北京举行。我校 2007 级经 劳动奖章,授予北京中医药大学援鄂医疗队等 1297 济学院博士校友,来自尼泊尔的留学生高亮荣获“丝 路友好使者”称号。 130 2020 年 12 月 22 日,由第一财经主办的第十六 奖 ■■ 黄陈宏获“2020 年度中国 IT 行业领军人物” ■■ 高亮获 2020 首届“丝路友好使者”称号 号。 再动员大会及新工业革命论坛等系列活动于 2021 年 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建设 30 周年暨高质量发展 士校友程龙戈、2003 级工商管理系本科校友夏天、 命科学学院本科校友、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1997 级数学系校友、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 ■■ 季昕华、谈义良荣获“2020 杰出商界领军者” 干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副主任孙 制中心副主任袁政安,1983 级上医卫生系校友、中 五一劳动奖章”。 ■■ 黄陈宏获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突出贡献奖 2020 年度中国证券研究的最强阵容诞生。其中,我 校 2007 级企业管理系硕士校友周旭辉、2005 级信 涛,2002 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生、昆山市 府授予 2020 年“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 1986 级临床医学系校友、福建省立医院党委副书记 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组长、研究员宣利江 隆重举行。我校 1995 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校 2020 年 12 月 15 日,新财富分析师年会揭晓了 备受瞩目的第十八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结果, 李红,1983 级上医卫生系校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 2020 年 12 月 22 日,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 2021 年 5 月 31 日,我校 1996 级生命科学学院 授当选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International IAMBE Fellow),以表彰在干细胞、脑和癌症的单 DNA 分子及单细胞分析等分子生物工程领域的理论 和技术创新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f 五一劳动奖状,授予王海福等 1197 名职工全国五一 个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我校 1983 级化学系本科校 131 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 黄梅雨季 在不同的城市 □□ 文/甘伟 □□ 文/甘伟 黄梅雨季里有一个女孩想回到她的北方去 黄梅雨季里有一个女孩想回到她的北方去 在不同的城市 当梅子在南方的雨中熟透了的时候 于是南方在一霎时失去了所有的魅力 我见过很多相似的路口 女孩的思念也完完全全地熟透了 于是有一个南方少年永远地失望了 它们像极了我居住的地方 他失望是因为他永远不能成为她的北方 仿佛往左一拐,就能到家 她倚在被雨打湿的窗台上 他在这个黄梅雨季的每一个早晨每一个黄昏 一遍一遍地想她的北方 倚在同样被雨打湿的窗台上 想她蓝莹莹的北方 想那些属于北方的故事 想她白闪闪的北方 想那个能成为她北方的人 想她红彤彤的北方 想北方 北方 北方 北方 她的思绪像窗外的雨线一样急促而又绵长 雨打湿了她的头发 于是这个黄梅雨季分外缠绵 于是她的头发变成了一挂波光粼粼的瀑布 于是在这个黄梅雨季里成熟的梅子 雨打湿了她的眼睛 都有一丝 于是她的眼睛使明净的天鹅湖也黯然失色 除不掉的苦涩 她湖蓝色的裙子在南方的晨风中无比轻柔地飘动 在不同的地方 我见过很多相似的人 他们像极了我前世的兄弟 仿佛一个眼神,就能相认 在不同的年纪 我写过很多相似的诗句 它们却彼此恍如隔世 仿佛你的夜语,不能抵达黎明 她老是把她的裙子想象成一张湖蓝色的帆 而她就乘着这张帆 飘过高山飘过大海 (两首诗的作者甘伟为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8 届校友, 《黄梅雨季》写于 1987 年,《在不同的城市》写于 2020 年) 飘回北方去 132 133 请沿虚线剪开 诗与远方 建校 116 周年, 我给复旦写一首“三行情诗” 《复旦人》第 36 期读者回执 感谢您对《复旦人》杂志的喜爱和关注! 如您的 邮寄地址有变更,请填妥所附回执,并直接邮寄至编辑部,或者填写后发送邮件至 fdxyh@fudan.edu.cn(邮件主题请标明“《复旦人》第 36 期读者回执”) 眼里是旦愿春晖红窗花 心里是燕曦幽径青石踏 梦里是立人掩映粉朝霞 ——马丁(生命科学学院 2007 级本科、 2011 级硕士校友) 相辉堂赋燕雀以鸿鹄之志, 文理馆携书友以浩瀚之识, 燕曦园示学子以江南之美。 ——钱一菁(1993 级经济学院校友) 你是顶上的生辉熠熠和繁星点点 你是前方的无尽大海和日月光华 您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 / 女士 校友信息(** 级 **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 / 职位:____________________ 通信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 / 手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一一六载唱不尽的如歌温暖 ——王莹莹(公共卫生学院 2017 级硕士、2020 级博士) 复年游子归故校,泪盈眶; 旦夕教诲盈心头,景在目; 回执请寄: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袁成英楼 410 室 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校友联络办公室 《复旦人》编辑部 邮编:200433 情怀家国系天下,薪火传。 ——李海玉(2006 级附属中山医院博士校友) 如您对本期杂志内容有建议,也欢迎来信或发送 email 与编辑部联系。 爱我复旦,初心如磐 敬我复旦,历经千帆 祝我复旦,行稳致远 ——蒿青(1990 级外文学院校友) (精选自“建校 116 周年,我给复旦写一首‘三行情诗’”活动校友投稿) 134 《复旦人》编辑部 坚持原创 忠实记录 为加强并增进母校与广大海内外校友的联络与沟通,展示 校友风采,传承复旦精神,汇聚力量,支持母校建设和发展。 捐赠办法 扫码捐赠: 自 2009 年起,复旦大学校友会与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创 办了面向全体校友、师生及各界友人的校友刊物《复旦人》。 截至 2021 年 6 月,《复旦人》杂志已累计发行 18.7 万册, 杂志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广大校友和社会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和 帮助。 为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准,扩大赠阅量及出版发行《复旦人》 衍生的系列丛书,特设《复旦人》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 持专业化采编、队伍培养、扩大赠阅范围、出版《复旦人》丛 书等事项。 捐赠本着自愿的原则,建议为 100 元 / 年,捐赠者将获赠 阅全年《复旦人》,以及由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颁发 的捐赠证书。捐赠者姓名将在《复旦人》杂志、复旦大学校友 捐赠网登出。 《复旦人》发展基金捐赠名单 (2020.12.01-2021.05.31) 邱 天 尹怀敏 杨延坤 马燕妮 刘书伦 郭昉晨 洪贵顺 甘文伟 潘保根 冯思嘉 朱榄叶 汤喜友 傅 亮 张孔耀 王 瑞 王海长 李定宇 卢有才 韩文甫 杨萌芽 翟遂成 张 瀛 鲍敏杭 江伟东 周孝瑚 金 飞 韦圣英 孙 岭 汤善斌 钱开明 林美云 王国栋 倪绍灵 金宗灏 周达君 萧慧麟 何中博 周泽汉 范瑞谈 徐志新 胡国华 张鸿声 陈学佺 沈 葹 王家诒 陆家英 姚凯伦 秦岩平 郭智骏 周小舟 孙 阳 郑木兰 盖 鑫 毛水荣 宋海浪 牟正华 曹 辉 银行转账: 人民币(RMB)银行转账 户名: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帐号:4572 5923 3986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复旦大学支行 网点联行号:104-2900-0505-3 美元(USD)银行转账 Tax ID:98-0483202 Account Name:Fudan Univers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ccount Number:686 718 995 Bank's Name:Chase Bank ABA Number:021000021 Bank's Swift Code:CHASUS33 港币(HKD)银行转账 Account Name:Fudan Univers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ccount Number:012-875-1-134176-5(港币) 012-875-9-232765-0(人民币及其他外币) Bank's Name:BANK OF CHINA(HONG KONG) LIMITED Bank's Swift Code:BKCH HK HH 以上方式捐赠请注明“姓名 + 手机号 + 捐赠项目” 现场捐赠: 请至复旦大学(邯郸路 220 号)袁成英楼 419 室办理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1:30 13:30-17:00 联系电话:021-55664929/55664307 137 138

相关文章